血液循环系统范文

时间:2023-11-19 11:35:29

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篇1

关键词:血液循环系统 计算机仿真 功率键合图法

0 引 言

功率键合图法是一种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它以图形方法来表示、描述系统动态结构,是对流体系统进行动态数字仿真时有效的建模工具。通过已有的研究工作表明,功率键合图方法可以较好地应用于生物流体系统仿真,特别是人体循环系统的建模和数字仿真[10]。

我们在以前的工作当中,建立了一个简化的血液循环系统模型[10],验证了功率键合图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键合图建模方法的优点是直观形象,便于获得状态空间方程,有利于数值化计算,避免了电模拟方法中推导状态方程困难的弱点 。本文对血液循环系统进行了较细致和全面的划分,建立了一个包括动脉系统、静脉系统、心脏(左、右心室和心房)以及冠脉循环、外周循环的多分支血液循环系统仿真模型。

应用功率键合图方法对血液循环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的基本规则是,(1)把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及各主要动态影响因素以图示模型形式,即功率键合图加以表示,(2)从功率键合图出发,建立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状态空间方程,(3)在数字计算机上对状态方程进行求解。

1 多分支血液循环系统模型的建立

1.1 系统描述

血液循环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4]。在心血管循环系统中,血液在心脏“泵”的作用下所进行的循环流动,可以看作是一种功率流的流动、传输、分配和转换的过程。血液在左右心室有节律地收缩作用下,被泵向人体的各个部分,其中包括:体循环区(血液由左心室经主动脉、大动脉、外周循环区和腔静脉,回到右心房),肺循环区(血液由右心室流经肺动脉和肺静脉到左心房。),腹部内循环,颈部和头部循环,以及冠脉循环等。在心房和心室、心室和主动脉之间存在着防止血液倒流的膜瓣,如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等。

图1 血液循环系统模型

1.2 功率键合图模型

应用功率键合图建模方法的第一步是将原系统表达为功率键合图的图示模型。功率键合图由功率键、结点和作用元等主要元素构成,多分支血液循环系统的功率键合图如图2所示。

Rnv

Chv

Rhh

Cha

Rna

图2 多分支血液循环系统功率键合图模型(此图有省略)

参考图2,绘制多分支血液循环系统功率键合图的步骤可简述如下:

(1)根据对多分支循环系统各个功率流程分支的分析,依次确定各0结点和1结点。

0结点表示集总的流容容腔,如心室腔、主动脉弹性腔,在0结点处血液压力为等值,而该结点输入的血流量等于输出的血流量。1结点表示集总的流阻管路或流感管路,如大动脉血管,在1结点处血流量为等值,而该结点的压力降等于上流压力值减去下流压力值。在图2 的循环系统模型中共有15个0结点和21个1结点。

(2)画上各结点周围的功率键,并标注功率流向。

功率键是带有箭头和因果线表示功率的线段。本模型中构成功率的两个变量是血压和血流。箭头表示系统作用元中的功率流向,即循环血液的流动方向。

(3)在功率键的一端标注上相应的C、R、L作用元。

为了能够全面、细致地刻画系统特性,本模型中应用了三种作用元:流容、流阻和流感。

流容反映血管的顺应性,画在0结点上,用C来表示,简称C元。例如,图2 中的Cta、Car、Cvn、Cpa、Cpv是分别表示与图1相对应部分的胸主动脉、大动脉、腔静脉、肺动脉和肺静脉顺应性的流容。

流感反映血流的惯性特性,画在1结点上,用L来表示,简称L元。如图2中的Lta、Lar、Lvn、Lpa、Lpv、Lco是分别表示相对应的胸主动脉、大动脉、腔静脉、肺动脉、肺静脉及冠状动脉血流惯性的流感。

流阻反映血流粘滞阻力的特性,简称R元,画在1结点上。例如图2中Rta、Rar、Rvn、Rpa、Rpv和Rco是分别表示胸主动脉、大动脉、腔静脉、肺动脉、肺静脉及冠状动脉血流粘滞阻力的阻性作用元。

(4)在各功率键上标注因果线,以便于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功率键上的因果线表示各作用元上流量与压力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便于建立系统的状态方程。对于C元,其功率键上两个变量间,自变量是流量,因变量是压力;对于L元和R元,其功率键上两个变量间压力是自变量,流量是因变量。

经过以上步骤,就完成了循环系统的功率键合图模型。可以看出,键合图模型就是通过结点、功率键和作用元这些元素对心血管循环系统直观而形象的描述和反映。在将循环系统翻译成键合图模型后,就可以方便、有条不紊地推导系统数学模型。

2 系统数学模型

功率键合图建模方法的第二步是推导系统的数学模型。在推导系统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状态方程时,首先要确定状态变量。应用键合图方法建模的方便之处就在于对状态变量的确定有一定之规,可遵循固定的法则。

由于系统的状态方程是一阶微分方程组,在其变量间有导数关系,而在键合图中,只有流容C和流感L作用元中的两个变量间才有导数或积分关系,所以应当从C元和L元各自的变量间取一个变量作为状态变量。

对于C元,自变量为流量,因变量为压力,其关系为:

(1)

对于L元,自变量为压力,因变量为流量,其关系为:

(2)

对于R元,流量和压力之间的关系有:

(3)

根据规则,取C元功率键上的压力变量p和L元功率键上的流量变量Q为状态变量,状态变量的一阶导数即为状态方程。

因此,对于0结点,由(1)式两边取导数可得:

(4)

其中, 是第i个0结点处的压力, 为输入血流量, 为输出血流量, 是第i个0结点处的流容。

对于1结点,由(2)式和(3)式可得:

(5)

其中, 是第i个1结点处的血流量, 为上流压力, 为下流压力, 和 分别是第i个1结点处的流阻和流感。

对每个0节点和1结点都建立类似(4)和(5)的关系式,则可以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本模型的数学模型是36阶的状态空间方程,即模型由36个一阶微分方程组成。下面列出了主动脉循环部分的状态方程:

(6)

(7)

(8)

(9)

(10)

(11)

其中,Cta、Caa、Car分别是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外周动脉的流容;Lta、Laa、Lar、Lvn分别是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外周动脉和腔静脉的流感;Rta、Raa、Rsa、Rpc和Rsv是分别表示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外周动脉、外周循环和腔静脉的流阻。ptao、paao、psar和Qtao、Qaao、Qsar分别是动脉循环中的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外周动脉部分的压力和流量。

血液循环是由心脏的舒张-收缩动作推动的,本文采用了心室时变流容 来表示这种舒张-收缩动作, 是时间的周期函数。

对于循环系统中的膜瓣作用,可以作为模型的约束条件加入到系统数学模型当中:当血液正向流动时,膜瓣阻力为一较小的数值;当血液反向流动时,膜瓣阻力为无穷大,即阻止血液倒流。

本模型中的流容、流阻和流感参数参照文献[4]。

3 计算机仿真

本文采用4阶定步长Runge-Kutta法来求解模型的状态方程,设定仿真步长为0.0001s,在奔腾586 PC机上进行数字仿真。

当加入边界约束条件,设置各状态变量初始参数之后,状态变量便以状态方程为基础被同步地展开。在每一步,血液循环系统各部分的压力和流量值根据状态方程被分别计算出来。待仿真数据变化稳定后,由系统输出方程可以得到每个心动周期内系统各部分的血压p、血流量Q、血液容量V以及心输出量CO和射血分数EF等各项生理参数数值,从而可以对多项生理特性进行计算机仿真。本文进行了正常生理条件下和高血压、血管刚性的病理条件下的生理特性仿真。

3.1 正常生理状态仿真

设定各状态变量的初始参数为正常值[4,5],对系统模型进行计算,即可得到正常生理条件下,血液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仿真数据。

图3给出了在正常状态时,三个心动周期(每个心动周期为0.8秒)内的左心室压力和主动脉血的仿真波形压的仿真波形。从压力仿真波形图中可以看出,心室压力和主动脉压力在每个心动周期内的压力脉动是十分显著的。图4是肺动脉血压和肺静脉血压的仿真波形。肺动脉压的压力脉动也较为显著,而在肺静脉中,血液的压力脉动就不很明显。

图3 左心室和主动脉的压力变化仿真

140

01.6

t/s

(a)左心室血液容量的周期变化

140

01.6

t/s

(b)右心室血液容量的周期变化

图4 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压力变化仿真

在表1中给出了血液循环系统主要血流动力学变量在正常状态时条件下的仿真数值。由生理学规律可知 ,左心室收缩压范围一般在17~18 kPa,主动脉压力范围在12~17 kPa,肺动脉压在2 kPa左右。因此,仿真所得波形和数据与实际的生理规律是相符的。

表1中还给出了评定心脏功能的两个有用的指标:心输出量CO和射血分数EF,仿真所得到的数据为:心输出量5256 ml/min,射血分数61%,都符合实际的生理规律 。

表1 血液循环系统主要血流动力学变量计算机仿真数值

仿真实验

项目

左心室压

峰值

LVPP

(kPa)

主动脉压

AP

(kPa)

左心室舒

张末容积

LVEDV

(ml)

右心房压

RAP

(kPa)

肺动脉压

PAP

(kPa)

右心室舒

张末容积

RVEDV

(ml)

冠脉血流

CF

(ml/min)

心输出量

CO

(ml/min)

射血分数

EF

(%)

正常

17.96

16.82

123

0.6

2.13

130

228

5256

61

高血压

21.28

18.63

126

0.6

2.26

130

230

4989

54

血管刚性

19.29

17.10

124

0.6

2.13

130

229

5010

血液循环系统篇2

[关键词]血液循环 体循环 肺循环 心输出量

一、血液循环的发现

17世纪初,英国医生哈维(W.Harvey,1578~1657)哈维对蛇实验结果进行了周密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心脏里的血液被推出后,一定进入了动脉;而静脉里的血液,一定流回了心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液是相通的,血液在体内是循环不息的。后来,意大利人马尔比基(MarcelloMalpighi,1628~1694)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的存在,正是这些细小的血管将动脉与静脉连在了一起,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二、血液循环慨念

血液循环是指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在其中安一定方向流动,周而复始称血液循环。

三、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辅助装置。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由心脏不停的跳动、提供动力推动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为机体的各种细胞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包括营养物质和氧气,也带走了细胞代谢的产物二氧化碳。同时许多激素及其他信息物质也通过血液的运输得以到达其靶器官,以此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因此,维持血液循环系统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机体得以生存的条件,而其中的核心是将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动脉再经多次分支,管径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最终到达毛细血管,在此处通过细胞间液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中,变动脉血为静脉血。肺循环自右心室开始。静脉血被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后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血液循环一旦停止,机体各器官组织将因失去正常的物质转运而发生新陈代谢的障碍。

四、血液循环的路线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中的毛细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循环路线:左心室(此时为动脉血)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静脉血)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动脉血)肺静脉左心房最后回到左心室,开始新一轮循环。

其中,从左心室开始到右心室被称为血液体循环,从肺动脉开始到左心房被称为血液肺循环

五、血液肺循环中的心脏 心动周期 心输出量

1.心脏

心脏位于胸腔内,膈肌的上方,二肺之间,约三分之二在中线左侧。心脏如一倒置的,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心尖钝圆,朝向左前下方,与胸前壁邻近,其体表投影在左胸前壁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故在此处可看到或摸到心尖搏动。心底较宽,有大血管由此出入,朝向右后上方,与食管等后纵隔的器官相邻。

心脏表面靠近心底处,有横位的冠状沟几乎环绕心脏一周,仅在前面被主动脉及肺动脉的起始部所中断。沟以上为左、右心房,沟以下为左、右心室。在心室的前面及后(下)面各有一纵行的浅沟,由冠状沟伸向心尖稍右方,分别称前后室间沟,为左、右心室的表面分界。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的正常位置关系呈现轻度由右向左扭转现象,即右心偏于右前上方,左心偏于左后下方。 心脏是一中空的肌性器官,内有四腔:后上部为左心房、右心房,二者之间有房间隔分隔;前下部为左心室、右心室,二者间隔以室间隔。

2.心动周期

指心脏机械活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正常成年人心率平均每分钟75次,每个心动周期持续0.8秒,在一个心动周期中:

①两心房首先收缩(约0.1秒)继而舒张(0.7)秒;

②心房收缩后心室收缩(约0.3)秒随后进入舒张期(约0.5秒)

③心室舒张的前0.4秒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这一时期称为全心舒张期;所以不会感觉累。

3.心输出量

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博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等于每博输出量与心你的乘积。健康成年男性安静状态下,心输出量约为:75*70ml=5250ml

例如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约跳75次,每次泵血70毫升,则每分钟约泵5升血,如此推算一个人的心脏一生泵血所作的功,大约相当于将3万公斤重的物体向上举到喜马拉雅山顶峰所作的力。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保护我们的心脏。

[参考文献]

[1]《生理学》 王庭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七年级生物(下册 人教版)

血液循环系统篇3

答老强读者:

微循环是直接参与机体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人体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和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由于血红蛋白呈红色,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在临床上常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血液微循环。微循环和一般循环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

微循环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络支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总之,微循环不同于一般循环的特点是具有“二重性”,即在属性、形态、功能、代谢、调节方面,既具有一般循环系统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殊性。

目前微循环观测部位有十一个,而最常用和实用性广泛,能代表全身微循环状态的主要是甲襞和眼球结膜两个部位。甲襞是观测微循环的最好窗口。甲襞是覆盖在手指甲根部的皮肤皱褶,其表皮薄、透光性好,微血管表浅。上皮下为真皮,每个内一般有一支毛细血管走向表皮,逐渐与表皮平行,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此外,观察手指甲襞十分方便。因此,甲襞便成为临床微循环观察最常用部位。

微循环不好的临床表现与不同的组织或脏器的微循环有关。例如,皮肤的微循环不好,便会有皮肤粗糙,起皮屑,或易生冻疮、溃疡等;而全身组织的微循环不好,则会体质衰弱、易于疲劳、头晕眼花、耳鸣腰痛等。当然,这一切要在正规的医院请专家诊断才行,千万不要相信街边摆摊的售药者。

血液循环系统篇4

癌症是一大类恶性肿瘤的统称,而恶性肿瘤来自于癌细胞无限制、无止境的增长,那么癌细胞又来自于哪里呢?现在医学家认为:人人体内都有原癌基因,平时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维持着平衡,但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如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化学毒素、电离辐射、自由基毒素、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毒素、遗传特性、内分泌失衡、免疫功能紊乱等,原癌基因的力量会变大,而抑癌基因却相对变弱,当两种基因打破平衡就会产生癌细胞,然后癌细胞经过无限分裂,一段时间就会长成肿瘤。

癌症在成长为肿瘤的过程中又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称为侵犯,这个阶段中癌上皮细胞会松开癌细 胞之间的连接,使得癌细胞“重获自由”而能移动到其他地方去;

第二个阶段称为内渗,癌细胞穿过血管或淋巴管的内皮进入循环系统,又通过循环系统转移到其他地方;

第三阶段称为外渗,在这个阶段当中,经过循环系统之旅洗礼的幸存者,会穿过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到达其他的组织。

最后的阶段就是这些癌细胞的新大陆移民,在其他组织当中繁衍成长形成转移的恶性肿瘤。

癌细胞在内渗或外渗的过程中会发生转移,而转移一般会有以下几种途径:

1、淋巴道转移:淋巴转移一般最早,因此进行肿瘤切除时,要进行淋巴结清扫;放疗除了照射原发肿瘤病灶外,还要照射周围淋巴结。淋巴系统遍布周身,是癌细胞转移的理想及首选通道。淋巴转移往往由近及远,如乳腺癌首先转移到同侧腋窝淋巴结,之后转移到锁骨上、下淋巴结,甚至对侧腋窝淋巴结。

2、血道转移:直接侵入血管或经淋巴管进入血管的癌细胞,会随血流到达其他部位如肺、脑、肝和骨等,这就是血行转移。胃肠道癌常转移至肝和肺,乳腺癌、肾癌、骨肉瘤等常转移到肺,肺癌易转移至脑,前列腺癌易转移到骨。化疗就是为了避免癌细胞通过血行转移,而用药“沿途”消灭癌细胞

3、种植转移:癌细胞如果从肿瘤表面脱落,“掉”在胸腔、腹腔和脑脊髓腔等处,就会“生根发芽”。发生地一般在这些空腔的下部,如肋膈角、直肠膀胱窝、颅底等处。

目前治疗癌症有很多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免疫疗法、自然疗法、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中医治疗等多种疗法。下面我要介绍的是一种我所设想的新疗法,我把它称之为“宋氏血液大循环疗法” (以下简称血液大循环疗法):

假设A患有癌症,B为同血型的健康人,现将A、B的同部位的动脉血管进行完全截断并用导管进行互换连接,使A的血液流入B的动脉,B的血液流入A的动脉,在不考虑血压、温度等可控因素的条件下,A和B之间形成一个两人间的闭合血液大循环系统,在这种情况下:

1、A的癌细胞如若发生血道转移,那么当癌细胞进入B体内就会被B的免疫系统直接消灭;

2、A由于癌症,免疫力低下,人体缺乏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大循环,相当于B帮助A抵抗癌症,提高了免疫力,增加了输送营养物质的能力,甚至我们可以通过药物增强B或同时增强A与B的免疫力,通过食物、药物来提高B的营养,从而间接增强A消灭癌细胞,抵抗癌症的能力;

3、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治疗方法配合血液大循环疗法进行治疗,比如先对A的癌症进行了放疗,放疗后进行血液大循环,这种情况下B会迅速提高A的抵抗能力,增加A的营养供应,对A的恢复治疗应该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假设血液大循环疗法是可行的,那么我可以把思维进行拓宽,继续往下猜测:

1、血液循环并不局限于两人,可以是三人甚至多人;

2、现阶段H7N9病毒并未出现人传人的情况,那么通过“血液大循环疗法”后,携带者的血液中的病毒进入健康体后会被免疫掉,那么通过这种疗法是否会对治愈H7N9起到一定作用?

3、H7N9有不少人被完全治愈,本身对H7N9已经产生抗体,我们让产生抗体的患者与病人使用血液大循环疗法,那么抗体通过血液循环是否也会对病人产生效果?

4、如若抗体通过血液大循环疗法可以对病人产生效果,那么是不是许多可以产生免疫反应的病症都可以通过“血液大循环疗法”进行治疗;

血液循环系统篇5

【关键词】增殖的知识;个性化知识;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2-0053-02

【作者简介】李世伟,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魏集中学(江苏徐州,221120)教师。

知识增殖是指一个知识引发出多个新知识的现象,增殖的知识则是引发出来的知识派生。个性化知识是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个人特点的知识。二者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本文针对苏科版《生物学》教材,以“人体血液循环”为例,对增殖的知识与个性化知识的同异与关系进行分析。

一、增殖的知识与个性化知识的相同之处

1.产生基础。

增殖的知识与个性化知识的产生基础是教材。教材所提供的是公共知识,具有引导和促进思维的作用。以“知识共同体”进行思维活动,其深度、广度、效率都会大幅度提升。提升精神品质表现为学生学习过程获得正能量,发自内心地向优秀方向进发而不断提升人文修养。在此过程中会激发创新灵感,提升创新敏感度,促使学生以崭新视角审视知识及其价值,促进个性化知识的产生和知识增殖。

人体血液循环的知识中,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循环过程中的物质交换、动脉血、静脉血、血压等都属于公共知识。学生获得这些公共知识,不但明晰了血液和毛细血管的功能,而且对“人体是统一的整体、结构决定功能”有了更透彻的理解。英国生物学家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的故事,蕴含了科学研究态度和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对于“人体血液循环”来说,产生的个性化知识有:①心脏左半部分流动的是动脉血,右半部分流动的是静脉血;②心脏瓣膜关闭不严会出现血液倒流,影响体内物质运输;③动脉里不一定流动脉血,静脉里也不一定流静脉血;④动脉血和静脉血与营养物质多少无关;⑤血液在动脉里不是平静地流淌,而是随着心室收缩动脉像“糖球串”一样,膨大时血液对血管的压力为收缩压,回缩到最小时对血管的压力为舒张压;⑥动脉血压大于静脉,所以打吊针只能从静脉里进行,注射药物最先在心脏的右心房里出现;⑦血液从循环途径中的任一点出发,再回到该点至少要经过心脏两次;⑧从肺部流回的血液是含氧气最丰富的动脉血,从小肠流回的血液是含营养物质最丰富的静脉血。

这些都属于个性化知识,其中⑥⑦⑧由于具有明显的创新特征,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还属于增殖的知识。增殖这些知识后,学生不会孤立看待任何一个知识,而是把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知识充分联系起来成为“知识共同体”,进而扩大了思维单位。有的学生甚至能以整个血液循环过程作为一个思维单位,把消化、呼吸与循环、泌尿系统等紧密联系起来。这必然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在更宽、更广的领域里实现知识增殖。

2.产生途径。

二者产生的途径主要包括理解与建构知识、多角度解读与运用知识、延伸与拓展知识价值、对知识未来发展的预测与展望、知识的多维创新等。理解建构角度的不同,对知识的解读、价值拓展、创新也就不同。血液循环从过程来理解,就是心脏在提供动力条件下血液在全身血管循环流动。从物质运输来理解,就是以血液为载体为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等物质,把细胞的代谢废物运走。从人体是统一的整体来理解,就是以循环系统为运输中心,把消化、呼吸、泌尿、神经、内分泌、运动等七大系统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分析解读会发现:毛细血管有吸收功能,血液经过毛细血管一般都会将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或将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动脉沿着血流方向,分支越来越多、管腔越来越小最后终结于毛细血管;静脉沿着血流方向,分支越来越少、管腔越来越粗最后终结于右心房。血管损伤时能准确判断出动脉还是静脉出血,而后采取正确的措施止血;打针吃药病灶部位和健康处的细胞都会接触到药物,从而让学生对“是药三分毒”有深刻理解。在实现知识价值的过程中,有时是理论(即知识)修正实践,有时是实践修正理论。学生起初认为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是由动脉血提供的,通过血液循环的学习分析就会发现肺泡细胞需要的氧气不需要血液提供,其营养物质是由静脉血提供的。

3.产生特点。

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和建构知识的形式、知识融合程度、思维方向与方式、观察角度、探究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二者的多样性。多样性决定了个性化知识和增殖知识产生的不定向性。不定向性主要表现为时间和内容的不确定性,如学生可以在学习的任何时间与任何内容产生个性化知识、实现知识增殖。不定向性促使个性化知识和增殖知识丰富多彩。

4.学习价值观。

不同学习价值观会收获不同的知识。以考试作为价值观,会窄化知识价值、扼杀各种创新。以血液循环为例,为了应试只需要熟悉“循环的两条途径,血液经过毛细血管发生的物质交换,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特点以及转化原理和场所、循环的意义”即可。由于价值取向的狭隘,导致个性化知识和增殖知识在种类、数量和质量上大打折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全部忘掉,剩下来的才是教育”。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会使学生走出校园时带走的教育少得可怜。知识价值是丰富多彩的,应试价值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为价值观,就会把考试看作是学习过程的副产品,个性化知识和增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会有很大提升。学生心灵是自由的,思想是解放的,思维是发散的,创新是持久的。学习价值观的改变会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既是重要的个性化知识,也是增殖知识的重要表现。

二、增殖的知识与个性化知识的不同之处

1.概念大小。

增殖的知识和个性化知识在概念大小上是不同的。借用数学上的“集合”概念来说,增殖的知识是个性化知识“子集”。从概念关系上讲,个性化知识是上位概念,增殖的知识是下位概念。可见,没有个性化知识的产生,就不可能实现知识增殖。

2.对创新的要求。

凡是学习产生的没什么错误的个人知识都属于个性化知识,对创新没有什么要求。增殖产生的知识必须是创新的产物。这里创新有两层含义,其一为准创新,主要是指学习过程中的举一反三或闻一知十。其二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指在前人没有涉足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与发现。知识增殖不仅把学科内知识融会贯通,还会把不同学科知识广泛融合,会使知识得到创造性解读,知识价值得到创造性开发,知识发展趋势得到合理预测。

总之,增殖的知识与个性化知识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理清二者之关系,不仅对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而且对促进知识创新有重要意义。

血液循环系统篇6

学术

【关键词】  寒冷;刺激;微循环;甲襞;微区血流量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ld stimulation on the nailfold microcirculation and microbloodflow in college students.Methods:The changes in nailfold microcirculation and microlocalblood flow were studied by a vital microscope with TV recorder and leser Doppler flowmetry in 25 minutes after cold stimulation.Results:The volume of loop morphology scores,blood flour condition scores and total multiple scores all were increased,the blood condition slowed,and the volume of micro?local blood flow were decreased after cold stimulation.The microcirculatory changes were aggravated gradually as time went on.Conclusion:The cold stimulation can lead to the disfunction of the nailfold microcirculation.

【KEY WORDS】 Chills,Stimulation,Microcirculation,Nail fold,Micro?area blood flow volume

微循环是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是保证新陈代谢的基本环节,机体的许多病理过程微循环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甲襞微循环是临床常用的观察微循环动态的窗口,它显示的微血管的数量、形态,血流状态及血管周围状态,都是反映微循环灌流状态的重要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循环动态。大动脉负责运送新鲜血液及营养物质,大静脉负责回收陈旧血液和代谢废物,由于大血管壁厚不能进行物质交换,不能给细胞直接提供营养,毛细血管壁很薄,微血管中的血液就可以将氧气、营养物质交换给细胞。可以说,微循环是营养物质交换的场所,因此,微血管也叫营养血管[1],承担血液与组织液之间氧、营养必需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交换,能量、信息传输,承担血液流通、分配、组织灌注,以及一系列反馈调节、内环境稳定机制。微循环不仅是整体循环系统的末梢部分,也是许多器官中独立的功能单位,它在保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以及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作用机制中均占有突出地位。我们以大学生为观察对象,探讨冷刺激过程中甲襞微循环的动态变化,为认识寒冷这一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影响提供相应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河北北方学院在校健康大学生17例,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20~24岁。

1.2 实验仪器 XTL?1型微循环显微电视系统(北京电子光学仪器厂),MLD?1型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天津南开大学),冰块及其容器。

1.3 检测方法学术

1.3.1 甲襞微循环观察

实验前休息15~30min后检测,室温22~30℃。用高压汞灯作落射光源,以45°角照射。通过微循环显微镜经摄像机传到监视器上测量,图像放大260倍,观察左手无名指甲襞区域微血管,记录其微血管管袢形态、微血流流态及袢周状态三方面等16项指标,用田氏加权积分法对其进行分析[2]。观察后,将右手浸泡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容器中(水温4℃),分别于5、10、15、20及25min检测,检测冷刺激后左手无名指甲襞微循环。

1.3.2 甲襞微区血流量检测

实验前休息15~30min后以MLD?1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检测甲襞微区血流量,室温22~30℃。左手无名指固定在激光探头下,检测甲襞血流速度、血细胞浓度和流量。检测后,将右手浸泡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容器中,进行冷刺激,分别于5、10、15、20、25min后检测冷刺激后左手无名指甲襞微区血流量,比较冷刺激前后微区血流量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冷刺激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各时间段观察与实验前相比,微血管管袢形态积分和流态积分明显升高(P<0.05),总积分值增加明显(P<0.01),且随冰水刺激时间延长而增加;自冷刺激后15min起,血流明显变慢(P<0.05)(表1,表2)。

2.2 冷刺激对甲襞微区血流量的影响

冷刺激第15min甲襞微区血流量显著减少(P<0.01)(表3)。表1 冷刺激对大学生甲襞微循环积分值的影响注:与实验前比较*P<0.05,**P<0.01表2 冷刺激对大学生甲襞微循环主要指标的影响注:与实验前比较*P<0.05表3 冷刺激对大学生甲襞微区血流量的影响 注:与实验前比较** P<0.01

3 讨论学术

微循环是细胞和组织间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系统,人体单纯靠心脏的收缩力量不能将血液直接灌注到人体各器官的组织细胞,必需靠微循环部分的毛细血管不与心脏跳动同步的自律运动将血液进行第二次调节,第二次灌注,所以在医学上把微循环比喻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3]。

本实验采用微循环显微镜电视系统和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观测在冷刺激条件下大学生甲襞微循环及微区血流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实验前相比,随着冷刺激时间的延长,甲襞微循环血流速度越来越慢,管袢形态积分、血流状态积分和总积分值逐渐增大。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测得的微区血流量是一个相对生理量,反映了探头所测局部直径1mm范围内的相对血流量,此值与该局部区域微血管中的血流速度成正比[4],受冷刺激后,甲襞微区血流量减少。有研究表明,手指温度低者,其甲襞微血管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手指温度高的受试者[5]。本研究中尽管微循环观察出现血液流速变慢,但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血液流速变化并不明显,提示对微循环状态的了解,多指标观察互相佐证与补充对全面获取微循环信息是有利的。在冷刺激影响下,甲襞微循环及微区血流量均发生了改变,表现为血流量减少,血流状态变慢,积分值增大,甲襞微循环功能减退。长期严重的局部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会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发生冻疮[6]。本组观察为大学生,所观察指标变化较轻,且自冰水作用20min起,微区血流量与实验前无差异,也提示其耐受性较好,冷刺激对微循环的变化影响较轻。但从微循环的改变也可看出,冷刺激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微循环及微区血流量的变化,若长期血流灌注不足,则可造成微循环障碍。因此,对于环境低温度的刺激,应采取必要的保暖措施,以防止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蒋峰.微循环病变可引起哪些并发症?[J].糖尿病新世界,2009,(03):48

2 田牛.微循环方法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3.176?179

学术

3 Ge M,Yan Y,Zhang CM,et al.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mal hematocrit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in China[J].Clin Hemorheol Microcirc,1997,17(6):459?465

4 颜培华,李凤芝,田嘉荣,等.冻伤对低氧习服家兔组织氧耗量和微循环灌流量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20(3):185?186

5 叶建军,杨成君,姜在福,等.全身冷暴露时人体肢端血管反应[J].微循环杂志,1998,8(1):22?24

血液循环系统篇7

1、滋养生命的隐形维他命――磁

磁是地球上一种特有的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又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它是关乎生命健康的晴雨表。科学研究表明,磁与阳光、空气、水、营养一样,是地球上生物体赖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磁对人体健康很重要,而磁的缺乏对人体的损害是潜移默化和隐蔽的。我国是发现磁现象和应用磁石治病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

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它不断发出强大的磁力线,形成一个巨大的天然磁场生物圈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长繁衍和身体健康,地球磁场一旦发生变化,人体的健康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资料表明,人类的一些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与地磁指数的月平均值密切相关,在含磁量低的地区,发病率较高;在含磁量高的地区,不仅发病率低,而且普遍长寿。

是什么让“磁”具有如此功效呢?研究发现,人类细胞的活动受“磁”的影响非常大。含磁量多的细胞,健康而富有活力,不易衰老;反之,则衰老速度很快。所以,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需要依赖于一个稳定的磁场环境。

2、磁的十大功能

科学家经过实验发现,磁场作用于生物体,可以产生磁场生物效应,研究磁场对生物作用的科学,称为磁生物学,磁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磁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研究后一致认为,磁是治疗疾病的佳品,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

磁场效应有益健康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1)促进细胞代谢,活化细胞,从而加速细胞内废物和有害物质代谢,平衡内分泌。

(2)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状态。

(3)促进炎症消退,消除肿胀和疼痛。

(4)调整血压,特别可起降低血压作用。

(5)提高红细胞的携氧功能,降低血液粘度。

(6)增强和改善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7)抗衰老作用,消除体内积存和自由基。

(8)改善血脂代谢,有降低胆固醇作用。

(9)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

(10)镇静神经系统。消除失眠和精神紧张。

3、补磁,重视健康机体的必由之路

3、补磁,重视健康机体的必由之路

中国人历来提倡:缺什么补什么。缺钙就补钙,缺铁就补铁,因为关于健康问题,谁都不敢怠慢,所以缺磁,也应该“补磁”。科学家提出要给人体补充适当的磁,让细胞受到生物磁电感应,从而增强细胞的活力。

医学研究表明,人到中年以后,人体循环系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血管堵塞,人体循环系统不畅,使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失调,最终导致人体细胞老化,人体所有疾病都和人体循环系统不畅有关,尤其是和血液循环、微循环的堵塞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一通则百通”,针对人体循环系统不畅,人们采取了很多种治疗方法,磁疗法是有效、安全的方法之一。磁能促进血液离子化,净化血液、清洁血管,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然而,林立的高楼,数量庞大的汽车,无情地削弱了大自然许多磁力,造成人体磁力不足,导致情绪不安、自律神经失调等,致使疾病缠身。

科学研究发现,“补磁”是现代人重视健康机体的必由之路。

4、补磁的方法

(1)磁疗法

仅仅依靠自然地磁的作用,远远无法满足人体对磁的需要。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是通过磁疗来补充人体对磁的需要的。应用磁场作用于人体穴位或病变部位,达到辅助治疗,称为磁疗法或磁场疗法,简称磁疗。

(2)磁疗法的特点

适应症广,效果良好。由于磁疗法具有多方面生物学效应,可产生止痛、消炎、消肿、降压、止泻等多种保健功能。

磁疗省时方便,易学好用,患者易长期坚持。

无痛苦、无损伤、安全可靠。

第四部分:远红外与健康

1、 人类的生命之光远红外线

远红外线是指波长0.76~1000微米之间的电磁波,医学上把2.5微米以上的红外线称之为远红外线。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红外源,在外界温度变化的过程中,人体的热量以远红外同辐射和吸收的形式进行交流,其远红外线的波长为4~14um,故该段远红外线称为“生命之光”。

医学研究表明,由于远红外线不仅作用于人体表面。还能作用于人体内部组织,从而有效地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

2、 远红外线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1) 促进核酸(DNA)的合成与吸收:DNA的分解或合成是由其氢键的断裂或结合所引起的,而氢键能量在红外光谱范围内相当于波长4.4um光量子的能量。

2)活化组织细胞:远红外线被人体吸收后,可使体内水分子产生共振,使水分子活化,增强其分子间的结合力,从而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使水分子透入细胞的数量和速度大为增加,细胞新陈代谢功能加剧,从而使人体组织细胞处于最高振动能级。

3)改善微循环:远红外线被人体吸收后,促使细胞产生共振效应,可将远红外热能传递到人体皮下较深的部分,皮肤和皮下组织温度上升,产生的温热由内向外散发。这种作用强度,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大大提高水分子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性,有利于降低血粘度、血脂,使血管内壁光滑,从而促进人体微循环系统改善。同时,远红外线还能强化各组织之间的新陈代谢,增加组织的再生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调节精神的异常兴奋状态,从而起到医疗保健的作用。

第五部分:负离子与健康

1、空气维他命负离子

人们周边的空气中,浮游着许许多多带电的微粒子,这些带电的微粒就是空气离子,空气离子所带的电荷有正负两种。其中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负离子(阴离子),负离子对人体健康有相当好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生理系教授雅格劳博士将负离子称作空气的“维他命”。

2、负离子生命功能效果

负离子有镇静、促使人精神安定、提高呼吸器官功能和对于构成人体单元的细胞吸收营养及排泄废物的新陈代谢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一般细胞内的负离子较细胞外的正离子多时,细胞膜的活动变得活跃,新陈代谢旺盛。当负离子变少时,造成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成为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发生的根源。

科学家通过大量研究证实,空气中正离子增加,重者会使一些人的血液中增加大量的血清素,甚至引起促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导致“肾上腺衰竭综合征”。与此相反,增加人类生存空间中负离子数量,可直接带来良好的效果。

(1)活化细胞-人体吸收负离子对细胞发生作用,促进k、Na离子交换。

(2)净化血液-负离子能活跃新陈代谢,排除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

(3)减轻疲劳-负离子能使体液呈弱碱性,抵抗乳酸等疲劳素的作用。

(4)稳定植物神经-负离子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应激功能,调节植物神经紊乱。

(5)增强抗病能力-负离子活跃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高血液中丙种球蛋白,改善白细胞的质量和数量,增强白细胞的吞噬细菌功能。

(6)镇痛作用―正离子使人体体液呈酸性,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呆滞,致痛物质停留患部。吸入适量的负离子,体液碱度失调就会得到纠正,从而出现镇痛效果。

(7)延年益寿―负离子能有效清除自由基,降低神经系统内5-羟色胺的含量。

3、远红外、生物磁场、负离子激活人体三大循环

我国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物质、能量循环系统维持着人体健康,它们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维系着生命的活力。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剧烈,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容易造成人体三大循环的紊乱或不畅,从而导致人体百病丛生。

如何激活人体三大循环?医学研究表明:置身于远红外、生物磁场中的人体能够形成三大循环。

气血循环:远红外线被人体吸收后,促使细胞产生共振效应,皮肤和皮下组织温度上升,身体内水分子被活化,处于高能状态,加速生物酶的合成,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加速炎症消除,疼痛减轻;另一方面,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微循环,增加血液携氧数量,促进血管收缩,活血化淤,使血管壁上的沉积物被带走排出,从而激活人体气血,促进人体血液循环。

物质循环:在远红外线的作用下,人体气血循环顺畅,带动了人体各种物质充分加速循环。这种物质循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体的气血循环带动了人体营养物质的循环,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能够循环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另一方面,在人体的气血循环带动下,人体的各种废弃物通过毛细血管和微循环排出体外。

血液循环系统篇8

脑室出血是神经科内、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凶险,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达50%~80%,重型脑室出血病死率高达80%~100%。微创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死亡率逐年下降,本组死亡率26.5%,预后也大为改观。自1998年1月~2007年10月我科应用侧脑室辅以第三脑室穿刺液化引流术 、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97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5例,女52例;年龄32~81岁,平均57.7 岁,≤40岁10例,41~60岁38例,60~81岁49例。既往有高血压史76例,病后均有明显的血压升高。

1.2 临床资料 术前意识状态[1]:97例患者全部昏迷,其中Ⅲ级23例,Ⅳ级58例(Ⅳa级35例、Ⅳb23例),Ⅴ级16例;格拉期哥昏迷(GCS)评分:8~10分29例,5~7分56例,3~4分12例;脑CT提示脑室出血,Graeb评分[2]:5~9分45例,10~12分5例;继发脑室出血的原发出血部位:壳核出血28例、丘脑出血42例、尾状核出血18例、小脑出血5例、胼胝体出血4例。手术时间:本组发病至手术时间为3 h~3 d,其中:≤8 h 58例、8~12 h 21例,8~24 h 14例,24 h~3 d 4例。

1.3 手术方法 (1)侧脑室穿刺液化外引流术:选择原发病侧(出血量多的)侧脑室,选前额中线旁开2.0~2.5 cm与眉弓上7.5 cm交点为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锥(钻)透颅骨(直径3.2~4.2 mm),刺破硬脑膜后置入特制硅胶引流管(10~14F)于患侧侧脑室的额角或体部,用5 ml注射器于硅胶管尾端轻抽吸出数毫升血性脑脊液或陈旧身后,头皮固定引流管,尾端接三通阀、连接脑室外引流器引流;经三通阀注入尿液酶(2~5万U溶于生理盐水2~5 ml)液化,每日2~4次,关闭2~4 h后开放引流,引流器放置位置高出患者前额5~10 cm。(2)第三脑室穿刺液化外引流术 :选择非原发病侧前额中线旁开2.5 cm与眉弓上8 cm的交点,为穿刺点,在钝圆形钢针导引下,经颅骨孔指向对侧外耳孔置于特制硅胶引流管(8F),进入颅内7.5~8.5 cm(可在CT导引下进行操作)后,拔出针芯,接5 ml注射器轻回抽,见陈旧性血为止。头皮固定引流管,尾端接三通阀,连接脑室外引流器,液化引流术同前。(3)腰穿进行脑脊液置换:在脑室引流的前提下,如病人头痛不能耐受,脑膜刺激征明显或CT显示蛛网膜下腔积血较多或经脑室穿刺液化引流拔管后,予以该项治疗。每次置换脑脊液20~40 ml,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另外,对伴有明显占位效应的壳核、尾状核体,丘脑及小脑部位的血肿,同时行血肿穿刺置管液化引流术。

1.4 脑室出血清除的标准 (1)复查CT脑室内出血不显影。(2)脑脊液循环通畅。(3)脑室引流液、腰穿脑脊液基本变清。行CT检查动态观察脑室内积血的变化,出血清除、脑脊液循环通畅、夹闭管24 h无明显颅内高压,可拔管。治疗效果及预后标准依据参考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3]。

2 结果

2.1 脑室出血基本清除时间 基本清除时间为3~6 d,脑室引流器放置3~7 d , 该组统计病人术前、术中、术后无输血病例。无手术操作所致的脑实质、脑室出血。

2.2 治疗结果 出院75例(基本痊愈22例,显著进步33例,进步13例,无变化7例),术后3个月内死亡22例,病死率22.6%。

2.3 随访 门诊或家庭随访52例6月~6年,按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BI)记分:ADL 1 22例(41.8%),ADL2 14例(27.8%),ADL3 10例(19%),ADL4 5例(8.3%),ADL5 2例(3.1%)。

3 讨论

脑室出血多因脑深部或脑内血肿破入脑室所致,脑室内出血可造成广泛蛛网膜粘连,蛛网膜颗粒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特别是中脑导水管阻塞,引起不同程度的交通性脑积水和非交通性脑积水[4];发生三、四脑室铸型扩张时病人预后极差,病理变化是积血阻塞脑室系统,同时脑室系统的血液,血凝块使脑脊液产生、循环、吸收发生障碍,而致急性颅内压增高,引起视丘下部,脑干等重要结构的继发损害,致使病人出现一系列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去脑强直、双侧瞳孔缩小、高热)。病情迅速恶化,出血进一步进入蛛网膜下腔造成广泛蛛网膜粘连及蛛网膜颗粒阻塞,除去脑室系统梗阻、清除脑室内积血、打断恶性循环是治疗脑室出血有效的关键措施。在清除出血的过程中应以对脑组织所造成的创伤最小为前提。就疗效而言,有时手术方式、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三脑室是脑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接侧脑室,下联第四脑室,对维持脑脊液的畅通具有重要的意义。尽早清除第三、四脑室的积血是决定疗效和预后的关键所在。由于积血直接阻碍了脑脊液循环,尤其是第三、四脑室积血铸型扩张直接压迫丘脑下部及脑干,导致其供血的深穿支血管继发性损害,造成脑干缺血性坏死。Shapiro等[5]尸检证实脑桥存在髓质软化,多处微小梗死灶。单纯侧脑室和/或血肿穿刺液化外引流,可缓慢清除其内的积血,不能迅速直接清除深部尤其三、四脑室的积血,第三脑室内液化外引流术能尽快解除第三脑室的积血,对第三、四脑室积血扩张铸型的患者尽早恢复脑脊液的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腰穿置换脑脊液,能清除脑表面,脑底部的积血,能尽早排除脑脊液循环系统血性脑脊液的化学刺激,减轻脑膜刺激征及发热,减少脑室系统粘连或蛛网膜颗粒阻塞造成的脑脊液吸收障碍的发生率。对缓解症状、预防脑血管痉挛及日后可能出现的交通性脑积水有重要的意义。

特制软通道优质硅胶引流管,盲端可自行设计3~4个侧孔,取材简单,沿穿刺点可调整穿刺方向,能将引流管分别置于侧脑室的额角,体部及第三脑室。外接引流器能调节脑室内的压力并能阻止脑脊液的回流,对预防颅内积气和脑系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对脑室内的血肿液化是进行脑室引流的前提,尤其对于脑室内积血铸型。尿激酶是一种外源性非特异性纤溶酶激活剂,半衰期短,能有效的消除抑制因子对纤溶酶的抑制作用,促进纤维蛋白水解,有效的溶解血块,无抗原性。动物实验表明,将尿激酶2400万U/kg注入狗的蛛网膜下腔,无不良反应。证明脑室内及血肿腔内使用尿激酶是安全有效的,脑室内注入较大剂量的尿激酶可迅速解除血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改善脑脊液循环及脑室周围的微循环。部分出现再出血的原因,考虑与血压骤然升高有关,而非尿激酶的不良反应。

本组出院病人的随访结果显示:正常及生活基本自理者(ADL1+ADL2)达69.6%,恢复良好者(ADL1+ADL2+ADL3)达88.6%,治疗目的不仅挽救了生命,更为重要的是缩短住院时间及病程,提高幸存者的生活质量。以上几种微创手术方式联合应用于重型自发性脑室出血的病人,操作简单,创伤性小,最大限度地较短时间内清除脑室内、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及时解决脑室系统阻塞,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疗效,极大地改善预后,其效果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赵雅度.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意识状况分级标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63-69.

[2]Graed DA,Robertson WD,Lapointe.JS,puted tomographic diagnos ofintraventricuicular hemorrhage[J].Radiology.1982,14(3):91-96.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7-393.

[4]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90-692.

[5]Shapiro SA, Camplell RL,Seully T. Hemorrhagic dilation of the fourth.ventricle:an ominous[J].JNeurosurg,1994,80(4):805-811.

上一篇:挡土墙施工范文 下一篇:挡土墙施工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