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内科范文

时间:2023-12-02 05:29:32

血液内科

血液内科篇1

【关键词】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对策

血液内科主要治疗造血系统问题,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血友病及其他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等。血液内科还为很多非血液病的血液学问题提供治疗,如肿瘤、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由于血液内科涉及的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症状也各有不同,这就要求血液内科的护理需要专业的知识,但有些护理者并不能熟练的掌握,就导致了护理风险的出现,影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因此对于血液内科护理中的风险隐患进行有效的干预管理,避免护理中的不恰当行为,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成为血液内科护理中极为关键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样本:以我院161位进行血液内科护理的患者为样本,其中男性89例,女性72例,年龄15~88岁。红细胞系统疾病占22.36%(36/161),白血病系统疾病占47.83%(77/161),出血性疾病占18.01%(29/161),其他疾病占11.80%(19/161)。

1.2方法:分析161位进行血液内科护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护理中出现的风险及隐患,包括风险及隐患发生的时间,护理人员采取的补救措施等,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结果

血液内科涉及较广的医疗领域,其护理的操作较为复杂,加之患者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护理时会发生各种不同的问题。下面就对我院血液内科护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2.1风险及隐患原因分析

2.1.1护理工作者问题:护理工作者的知识水平与临床经验决定着患者治疗的质量。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护理工作者在突况发生时不知所措。如一案例中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患者大量出血,由于没有经验不知如何处理,在寻求帮助时耽误了救治时间。沟通不足也是护理工作中经常存在的问题,在护理治疗之前没有详细的告知患者可能存在的不适与医疗意外的存在,致使在情况发生后患者的情绪激动,造成医疗纠纷。如一案例中因护理工作者没有告知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易出现眩晕等情况,造成患者在无人看护的情况下晕厥摔倒,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也是存在的问题,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2.1.2医院管理问题:应急措施不完善是医院管理中存在的一大风险,如出现紧急的停水断电等情况无法立即解决,在护理过程中仪器的故障也没有专门的备用仪器可以使用。

2.1.3患者问题:如今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危机是血液内科护理中的一大隐患。由于不能充分的信任与理解护理工作者,造成一些细小的问题被放大,无法正常的配合护理工作者的工作。加之某些血液疾病的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很多患者并不能接受,致使情绪消极,心情烦躁,不配合工作者的护理,为进一步治疗带来难度。

2.2风险及隐患应对策略

2.2.1加强护理工作者的学习:在护理工作者上岗之前就应对其进行全面详细的培训,理论与实践各方面考核通过之后才能进行临床护理。强化护理工作者的风险意识,增加应对紧急问题时的应变能力。选择优秀的护理人员去上级医院学习,并将学习经验分享。加强责任意识,对于在工作中疏忽大意的护理人员应加大惩罚力度。

2.2.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医院应加强护理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安排专人负责监督与防护风险的发生。监督人员应经常视察血液内科,及时发现不认真工作,不端正态度,情绪烦躁的护理人员,并对其进行评判教育和相应的惩罚。经常组织培训与考核,确保每一个步骤都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减少护理工作的失误,降低风险的发生。增加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与法律意识。

2.2.3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与引导:护理工作应以患者为中心。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接受治疗前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充分了解患者的病理状况,家庭社会背景,获得患者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为患者讲述成功治疗案例,帮助患者摆脱心理负担,对疾病的治愈充满信心。定期组织专家的讲座,为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疾病的护理知识和规避风险的方法,使患者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下接受治疗。

3讨论

血液内科的护理由于其要求高,技术复杂,在操作过程中易出现失误。虽然风险无法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尽可能的减少。面对较为常见的护理工作者的问题,医院管理的问题和患者的问题,根据经验本文总结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如加强护理工作者的学习,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与引导。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望在较大程度上避免风险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晓屏.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09,7(19):1758-1759.

[2]银辰花.血液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J].护理研究,2010,24(12):3370-3371.

[3]刘朝华,章美华.风险管理对血液科护理安全的影响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6):100-101.

[4]毛沫波.血液科重点环节的风险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5):503-505.

血液内科篇2

关键词:血液内科学;创新思维;教学过程

创新思维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医学生培养不仅仅是实现利用已有知识来“治病救人”这一最基本的教育目标,而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发现医学领域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高级医学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培养和开发问题,是每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血液内科学是内科学的重要内容。与其他组织器官不同,血液流动于人体各个部位的血管中,影响机体所有组成部分的功能,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检测指标与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密切相关,因此,本学科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基于此,在血液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使其更好地掌握、理解血液病学知识。笔者近几年在血液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初步探索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本都是灌输式教学,主导者是教师,教师讲授相关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在于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长期下去容易使学生变得懒惰,不利于综合素质培养。笔者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1)教学内容直观化。在教学课件中插入一些发病机制模式图、Flas(如凝血过程演示)、检查及治疗视频(如骨髓穿刺活检、造血干细胞移植)、病理报告(如外周血涂片)等相关内容,相对于枯燥的专业性术语,直观的视觉刺激能够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对一些知识点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加深印象[1]。(2)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素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讲授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的白血病时,以电影人物引入知识,如《蓝色生死恋》中的恩熙(遗传)、《山楂树之恋》中的老三(辐射)等,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兴趣并提出问题:这些白血病患者可能的发病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症状、体征?如何治疗?治疗效果如何?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思考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带着问题进行系统学习,同时利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对疾病产生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其主动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培养创新思维

当前,医学生培养不仅要使其掌握诊疗技术,还要让其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学科发展方向,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血液系统疾病的研究层次日益深入,疾病发病机制、预后指标、治疗方案日新月异。相对来讲,教学内容则略显陈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补充新内容非常必要。笔者实时跟进血液学最新研究报道,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科发展和未来医疗形势有更深入的认识。例如,近年来对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最有治疗前景的技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是通过外源基因转染技术,将单链抗体(scFv,用于识别肿瘤相关抗原)和T细胞活化序列的融合蛋白表达于T细胞表面,使其具备强效抗肿瘤作用。目前该治疗方法已使全世界多位濒临死亡的白血病患者获得了新生,被评为最具有可能治愈癌症的手段之一。通过对这种新疗法的介绍,引发学生对疾病治疗策略的探讨,引导其思考问题:这种治疗技术的应用前景如何?能否应用于其他疾病?应用于其他疾病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等等。最后为学生提供以下信息:(1)目前已经有方法能够治愈特定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2)这种治疗手段对实体肿瘤的效果有待提高。(3)这种治疗方法属于靶向性治疗,需要开发新的、更多的能够针对其他恶性肿瘤疾病的CAR,以扩展其应用范围。又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中,常选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这类药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应用之后可能会出现的耐药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耐药,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等,教材中很少涉及,而国内外文献中则有大量报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获得迅速发展,围绕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学科最新动态,既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又可以调动其探索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其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决心,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3课外科研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课外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科研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设立了针对本科生的课外科研项目,学生可以通过申请这些项目,获得一定金额的资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这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笔者结合本科室的科研方向,为学生提供科研指导,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科研项目申报。笔者在课外科研活动指导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意识;要求学生通过检索专业文献资料,确定研究课题内容、开题报告,分析可行性,认识到如何进行科研创新。通过设计课题、实施课题、分析结果、书写论文、参加答辩,使学生得到科研思维与能力锻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2]。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较好成绩。2016年,由血液科李玉华教授指导的本科生课外科研团队,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特等奖。科研活动的开展,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阔了学生视野,同时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积极开展PBL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培养综合素质

PBL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自1969年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首先引入医学教育领域以来,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高等教育中获得了较快发展。该教学模式颠覆了以往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3]。笔者根据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针对血液内科学教学要求,在讲授完每部分内容后留给学生一个相关临床典型病例,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课后分组讨论;遇到不懂的或疑难问题时,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仍然不懂的,留在下次课上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则在下次课上针对该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并结合病例思考,从而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形成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5采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医学英语水平,为培养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目前,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无论是查阅国外文献,还是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英语知识,更好地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了解学科发展动态[4]。因此,提高学生医学英语水平势在必行。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专业术语的双语表达,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一定的医学英语词汇。同时,笔者会推荐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供学生课后阅读,使学生既了解了学科发展动态,又提高了医学英语水平,为创新思维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血液内科学教学不能仅使学生掌握相关血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具创造性、更符合时展需要的高级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靖,文芳.改革内科学教学方法与培养优秀医学人才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9):4367-4368.

[2]张其威,赵素慧,钮红岺,等.从师生角度浅谈医学生课外科研活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7):8-10.

[3]刘军,陈生弟.PBL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前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5-6.

[4]瞿秋,虎月燕,张丽华.浅谈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开展[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5):904-906.

血液内科篇3

【关键词】 交叉感染;感染控制;血液科;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6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62-02

血液病患者由于自身发病及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应用激素等的原因,导致自身免疫功能的下降,这成为了诱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院内感染是血液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在所有的血液病患中,其感染率大约为9.28%,其中以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医院里的感染发病率最高,其发病率达到了26.29%;病患的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所占比例约为84.21%。院内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感染已经成为了血液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关于如何预防感染已成为血液病护理的首要研究课题。现在对我院血液科在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6名血液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探究,为更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发生提供依据,以致能更进一步探讨出血液科护理管理规范在控制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情况中所具有的重大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期间入住我院血液科196名血液病患者,包括男性患者140名,女性患者56名,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3岁。

1.2 方法

1.2.1 对血液病患者状况进行分析 仔细查阅这196名血液病患的病历,对病患的体温记录、病程记录、血液常规检查情况、有无医院感染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病患的感染部位、发病日期、化疗方案、病原菌检查、激素、抗生素等使用情况和感染前后病患血液白细胞的数量变化等进行一系列的分析。

1.2.2 对患者情况分析后改进院内护理管理规范 常规护理预防感染。针对患者的个人卫生情况,包括洗手、戴口罩、药物漱口、坐浴等一定要保证自身的干净。病房应该加强通风换气,进行湿式清扫,减少尘埃飞扬,并且要注意清扫后要将拖把拧干。还要重视治疗前后的消毒工作。医疗用品像体温计、听诊器、血糖仪等用后都必须用含氯的消毒剂进行一段时间得浸泡后才能擦拭备用,这样以防止交叉感染。做好陪探人员的管理。陪护人员是医院的重要人群之一,因此做好对陪护人员的管理是降低院内血液患者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医院规定陪护人员应该身着陪护服,戴上口罩和帽子,在与血液患者接触前应先用手消剂喷洒双手,当陪护人员有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发生时,应该尽量避免来医院对病患进行探视和陪护。

加强患者管理。针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加强对血液患者的饮食护理和基础护理。饮食护理本着清淡、易消化、高营养的原则,采用无菌随意饮食的标准来加强对患者身体的管理;基础护理囊括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预防呼吸、泌尿系统的感染等。

建立科室院感防控小组,强调医护人员的感控意识。应该对医护人员进行行为规范,让他们严格遵守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的相关规程。医护人员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病患的侵入性操作。每个病房门前都预备有手消毒液,治疗室和病室内都安放有脚踏式洗手池。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洗手的方法,并在进行每项操作的前后或接触血液患者前后都要仔细地进行手部的清洗与消毒。

重视监测工作。医院应该每月定期地对院内各种软硬设施进行微生物的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空气、无菌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仪器表面、医务人员的手、使用中的消毒液等,并至少每隔六个月就对紫外线的强度进行一次监测,及时发现医护人员在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整改措施。病室必须保证良好的通风。针对病患所住的房间,应该进行良好的自然条件通风,若是自然通风效果不好的房间也应该对其进行机械化通风。选择移动循环式空气消毒机,可以在有人的情况下工作。有条件的医院安装空气过滤除菌层流设备,以保证对血液患者进行特异的护理保护。建议新建的病房应该强制设置机械通风。

2 结 果

血液科在对血液病患进行观察分析后,对自身的护理管理规范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院内血液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相较改进前有了很明显的效果。在对医院自身的护理管理规范进行改进以后,血液患者的院内感染率明显下降。

3 讨 论

在血液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医院的感染控制花费很大,并且死亡率很高,预防感染病患的院内感染尤其是祛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显得极为重要,医院制定一系列严密的规章制度,保证病区环境人手洁净卫生,消灭感染源,并让医护人员认真执行护理管理措施,提高患者自身抵抗力,减少易感人群,能够提高血液患者的依从性、减少血液科院内感染情况的发生,同时采取措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和对感染的抵抗能力,还能够减轻血液病人的痛苦,降低其感染率。通过采取综合性防治感染的方法,有效控制了院内感染发生。

综上所述,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规范血液科日常护理管理工作,强化病房管理,保护高危人群。对降低血液病患者的院内感染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瑞锋,许秀萍,邓晓华,等.血液科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状况及其防控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5.

[2] 王淑霞,杨祯.手术室护士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10).

血液内科篇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0岁,诊断:多囊肾,慢性肾功能不全(CKD5期)于2011年8月行左侧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术后恢复可,内瘘震颤强,予2011年11月开始维持性血透治疗。在2012年5月21日行血透治疗时,穿刺左肘部内侧血管作静脉回路,当时静脉压偏高,在220mmhg左右,该患者平时血透静脉压在80-100mmhg,但患者无明显疼痛、回血处肿块出现等情况。血透结束后回血正常。护士按压2分钟后嘱患者按压,患者按压后回家,肘部出现逐渐增大的肿块,但患者未重视,至2012.5.24患者再次来院血透,肿块在直径5cm左右,触及有波动感;听诊可及吹风样杂音;影响肘关节活动,无明显疼痛。予血管B超:左前臂所示处探及范围3.6*2.0cm无回声包块,界清,与其旁一动脉相通,宽约0.2cm。CDFI内见血流信号,并可测得其动脉频谱。考虑假性动脉瘤形成,建议手术治疗。因解剖位置复杂(关节附近),动脉瘤仍处于急性期[1],可能需人造血管进行动脉修补等原因,费用较高,手术较复杂。患者考虑再三后要求先内科保守治疗,①予止血带局部压迫,压迫强度以远端内瘘及桡动脉可触及搏动,患者不会出现肢端肿胀感、颜色发绀、麻木等情况为宜。②停止该侧内瘘穿刺,予临时血透置管维持血透。经12小时治疗后,患者肿块未见增大,触及无波动感,后予护腕带局部加压并保护动脉瘤,加压强度同止血带强度,1月后予B超:左前臂所示处探及范围3.8*2.2cm无回声包块,界清,内回声不均,可探及增强的分割带及云雾状低回声,CDFI内未见血流信号。该动脉瘤已机化。予喜疗妥瘤体皮肤外涂,3/日,约半月后患者肿块基本消失。恢复左侧动静脉内瘘穿刺。

2 讨 论

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建立可靠的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因具有方便、安全、寿命长、并发症少等优点成为重要的血管通路,特别是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2]减少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是维持血透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假性动脉瘤形成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对动脉瘤形成提出预防及处理措施对内瘘的长期保护有一定帮助。

分析该患者出现动脉瘤原因:①肘部解剖学特点,贵要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尺侧,行走肱二头肌内侧沟的下半,穿臂筋膜注入肱静脉。而肱动脉也是沿肱二头肌内侧沟的下半下行至肘窝。[3]肘部贵要静脉浅、粗,为护士穿刺首选。肘窝附近贵要静脉与肱动脉距离较近。该患者消瘦,小动脉分支与静脉距离更近。②可能护士穿刺进针角度较陡,进针较深,误穿静脉深层的动脉,血透中静脉压升高[4](静脉压为血透时监测指标,升高提示血液回流不通畅)未引起足够重视。②透后认为是静脉穿刺点故未充分按压穿刺点。④血透病人血透中使用抗凝剂已形成肝素化,使凝血时间延长。⑤宣教未到位,患者回家后虽然发现有肿块形成,但未及时就诊。必须对患者进行反复宣教,包括穿刺后穿刺点压迫强度、时间,发现肿块、出血、内瘘搏动消失及时就诊等。

该患者的假性动脉瘤是由医源性损伤引起的动脉壁全层破裂出血形成的周围软组织血肿,此类假性动脉瘤破口大、瘤体大而不规则,瘤腔内有大量血栓,张力高,可出现明显的压迫症状,由于瘤腔内压力高,一般不能自行闭合,而是进行性增大。单纯外科手术创伤大,难度高,尤其是解剖复杂的部位。[5]如能内科保守治疗将给患者减少痛苦、避免手术风险及减少治疗费用。

该患者内科保守治疗成功原因:①所穿刺动脉为小动脉,动脉宽约0.2cm。(B超提示)一般动脉瘤较大者,直径>3cm以及大的假性动脉瘤有破裂危险的应手术治疗。该例动脉瘤虽然大小在3cm左右,考虑所形成动脉瘤的动脉管径较小,故有保守治疗的可能。②该动脉瘤不是长期反复穿刺所导致的,血管壁未被反复损伤。穿刺过多致血管壁损伤、弹性差、易膨出而形成的血管瘤,因血管弹性差局部压迫一般不能使瘤体减小或是出现难治性性假性动脉瘤。[6]③压迫期间停止该侧内瘘的反复穿刺。不使用该侧内瘘,使该侧血流动力性基本稳定,不会使该侧动脉瘤继续增大。④压迫强度,过大会导致内瘘闭塞、血栓形成、甚至肢体远端回流受限导致肿胀手综合征。过小导致动脉瘤不缩小。

参考文献

[1] 赵学伟.血液透析穿刺致肱动脉假性动脉瘤临床分析.中国医师杂志,2002年增刊:51-52.

[2] 孙懿,刘惠兰.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中国血液净化学,2005年第4卷第1期:29-31.

[3] 彭裕文.局部解剖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196.

[4] 唐雅文 血液透析患者误伤肱动脉的治疗及护理 中国血液净化学,2010年7月第9卷第7期:401-402.

[5] 吴丹明,符伟国.周围血管腔内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7-160;施海彬,顾建平,何旭,等.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介人治疗[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929-931.

血液内科篇5

【Abstract】 Hematology is a discipline attached to internal medicine,which has a strong professional and includes many kinds of diseases,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remember.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linical practice in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the teaching method of clinical practice was explored in terms of deepening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n the disease of hematology system,enhancing the clinical skill training of hematology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medical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Zhanjiang 524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8.024

临床实习是医学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重要桥梁,是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必经之路,是医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环节。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实习医生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完成从一名医学生到一名临床医生的转换[1]。血液内科是一门专业性强且发展迅速的学科,是学生在临床实习时的难点。大多数实习生刚进入血液内科实习时,面对血液内科众多且复杂的病种,常常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了在血液内科实习的效果。本文就如何提高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结合本院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体会。

1 提高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认识

血液内科是内科学中专业性强、疾病种类多且难以理解的一门学科,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及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紧密联系。所以,在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不仅要具备全面的专业技能,还需具有较系统全面的多学科医学知识[2]。临床实习生虽然在课堂上学习时掌握了一些理论基础知识,但在临床实习面对患者时却不能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且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的化疗方案比较复杂、疾病治疗周期长,实习生的实习时间较短,尚未进入状态便出科,更不用说对某种疾病深入认识,因此实习生对血液系统疾病很容易有望而生畏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本院在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实习生入科后首先以专业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讲解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如急性白血病的发病与环境、理化、遗传因素有关,病情急、变化快,治疗方法为化学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让实习生对血液内科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首先有初步认识;(2)定期安排针对实习生的讲课,主要就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现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进行讲解,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以便其运用于临床实践;(3)查房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贫血查因”临床病例为例,首先让学生分析病例,然后带教老师提出问题:如何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史及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各项指标来作出初步诊断?初步确定患者贫血的病因?如何根据贫血的特点进行鉴别诊断?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特点和常见疾病等。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临床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查房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处理、医疗指南及医疗卫生决策的制定都应依据当前最好、最新的研究结果,同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进行[3]。血液病学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不仅循证医学证据多,而且指南更新也快。以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为例,近几年,随着对CML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使CML治疗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早期对CML的治疗主要采用马利兰、羟基脲和干扰素治疗,随着研究的进展,目前CML的治疗首选靶向BCR-ABL融合基因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治疗,使CML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长。然而,课本知识滞后于临床实践的需求,故实习生及临床医生应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新知识,新理论,掌握新方法,新技能,把循证医学应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去,使患者获得最佳的疗效和预后。

2 加强具有血液病学专业特色的临床技能培训

加强临床基本技能培训是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通过临床基本技能培训,验证、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实现由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过渡和转化[4]。具有血液病学专业特色的临床技能主要有以下三类:病历书写、骨髓穿刺和腰椎穿刺技术以及医患沟通。

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对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并把获得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5]。完整准确的入院病历是对疾病进行初步诊断的前提。而且,病历也是一种医疗法律文件,是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鉴定的证据[6]。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书写入院病历是每一个临床实习生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临床基本技能之一。入院病历的书写对锻炼临床实习生的临床诊断思维、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7]。笔者在临床实习带教中经常发现,实习生普遍存在问诊、体格检查及病历书写质量等临床基本技能差的问题,病历书写错漏百出,前后矛盾,极易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甚至有部分实习生对书写病历敷衍了事,特别是在电子病历的应用过程中,实习生不认真书写病历,而是套用模板或是复制粘贴,导致病历的内容大部分相同,不仅影响了病历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实习生的临床思维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8]。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病历书写能力,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笔者在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加强入科教育。《病历书写规范》是实习生入科时带教老师重点讲解的内容之一,包括住院病历和各种检查申请单书写的规范要求,特别是入院记录、病程记录、输血申请单,交接班记录,死亡记录等医疗文件的规范书写。(2)有针对性地举办病历书写讲座。针对实习生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病历书写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科室对每一批实习生都将进行一次病历书写讲座,同时以标准化病历进行示范教学。(3)加强带教老师的责任意识。对于住院病历,带教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先写,然后由老师批改,带教老师必须认真修改实习生所书写的入院病历和病程记录,分析病历书写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正,实习生也必须针对自身存在的病历书写问题,认真修改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以后书写病历时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骨髓穿刺术和腰椎穿刺术是血液内科医生必须具备的临床基本操作技能。骨髓穿刺术适用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及治疗随访。在进行骨髓穿刺术操作之前,带教老师首先应向学生介绍骨髓检查的目的意义、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讲解术前准备,包括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签字同意及手术器械准备等。在骨髓穿刺术示教过程中,带教老师应反复强调骨髓穿刺术的关键环节,包括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穿刺部位的选择、麻醉的技巧、穿刺针进针的角度、穿刺力度和深度的控制及骨髓涂片技巧等。带教老师在示范骨髓穿刺术后,可让实习生独立进行骨髓穿刺操作,老师在旁边做到放手不放眼,及时提醒应注意的问题,直到完成全部操作程序。实习生操作完成后,老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和考核,使实习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切实得到提高。

医患沟通是指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疾病诊断与治疗等健康因素为主题,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各种有特征性的信息多途径交流,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关系,达到治愈疾病、维护人类健康的目的[9]。在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全面素质,掌握沟通的技巧,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安全、自信的环境[10]。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有耐心地给予解释。医患之间如果能够非常融洽地进行沟通,不仅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而且还能及时化解医患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血液内科由于血液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因心理压力大,情绪容易不稳定,医患沟通通常比其他科室更有难度。且实习生因为临床实践经验不足,患者常常对其不信任,因此在与患者沟通中常常会有一些困难。带教老师应该向学生先讲解一些沟通技巧并告知学生在沟通过程中应该主要的事项,然后鼓励学生多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的痛苦,对不配合教学的患者要理解宽容,对配合教学的患者要表示感谢。带教老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医德修养,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实习生的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人文关怀精神。

3 强化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及职业道德教育

医德是社会道德的一种,是医务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医风就是整个医护行业里应有的良好的行业风气。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风尚,良好的医德医风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院管理、推动医学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尊重人格、耐心细致、关心体贴、严谨求实、拒收礼金是医德医风的基本体现。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基本理论走向临床实践的过度期,也是职业道德的初步形成期,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合格医学实习生应有的素质和必备条件,也是临床实习的重要内容[11]。临床实习中学生们面对的是生命、痛苦和不幸,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带教老师要做好表率作用,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医德医风[12]。带教老师不仅要加强对实习生的教育,而且自身一定要做到:(1)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接诊时态度要和蔼,举止要文明,认真询问病情,热情解答与诊治有关的问题,耐心做好病情告知,做到有问必答,语言文明;(2)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千方百计地解除病人疾苦;(3)树立良好的岗位形象。要认真遵守岗位职责,衣着端正,注重仪表;不迟到、不早退、不擅离岗位;(4)坚持廉洁行医,自觉做到九不准。

血液内科篇6

【关键词】新冠肺炎;血液库存;动态预警;血液管理

血液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而输血治疗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支持手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无偿献血志愿者锐减,致使血液资源严重不足。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一级预警响应时,如何满足亟待用血患者的需求是各医院输血科面临的严峻挑战[1]。某综合医院输血科自疫情以来血液库存降至最低,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各科室急救用血。从库存动态预警,效期预警,库存前移,血液调剂,加强与血站、临床沟通,加强输血审批等方面入手,输血科主动作为、多措并举、精打细算、合理安排输血治疗工作,努力缓解供需矛盾,以发挥血液资源的最大效能,来应对突发事件的临床用血和挽救更多患者。

1建立血液库存预警机制

1.1输血科内部预警

1.1.1严格做好血液入库、核对、登记将血液按不同血型分别储存于专用储血设备的不同区域内,并明显标识。血液定期盘点,由原来的每周盘点1次,改为每天盘点1次,做到实物与库存信息一致。确保库存量在需求范围内,如果库存量情况异常,必须及时反馈[2]。

1.1.2增设血液库存预警盘点时应对所有血液成分进行清点,包括少白悬浮红细胞、辐照红细胞、辐照洗涤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做到心中有数,如果血制品库存量低于设定数量,将出现红色警示[2]。

1.1.3血液库存量实时监控某综合医院2个院区建立网络对接,实时反馈信息,根据动态监测的结果,随时掌握血液库存,对低于警戒库存院区做到及时补充[3]。

1.1.4血液效期预警输血信息系统对近1周要失效的血液进行预警,及时发放即将过期的血液制品,减少血液的报废[4]。

1.2院内网持续发放预警

为保障突发事件时的紧急血液供应,保证急危重症患者用血,输血科联合门诊部、医务处在院内网持续发出血液库存预警,请临床各科室知晓,以保持用血治疗前的充分沟通[5]。

1.3血液库存预警监测指标分级

1.3.1预警监测指标以红细胞类制品2个院区库存总量为监测指标。可用7~10d为正常库存水平;低于7d时,根据库存下降程度、库存补充能力及事件发展趋势进行分级预警。1.3.2预警分级①蓝色预警:红细胞类制品库存总量低于7d的日均发血量,且预计持续2周以上;或虽然高于7d,但存在严重血液偏型。②黄色预警:红细胞类制品库存总量低于5d的日均发血量,且预计持续2周以上;或虽然高于5d,但存在严重血型偏型。③橙色预警:红细胞类制品库存总量为3d的日均发血量,且预计持续1周以上;或虽然高于3d,但存在严重血型偏型。④红色预警:红细胞类制品库存总量为2d的日均发血量,且预计持续1周以上;或虽然高于2d,但存在严重血型偏型[6-8]。

2建立血液库存管理机制

2.1库存前移

由常规的当天预订血,第2天由血站送血,转变为当天预订血,血站回复后当日取回。遇孕产妇、急危重症患者紧急订血,可及时取回。

2.2血液调剂

2.2.1院区调剂及时更新输血系统,实施2个院区信息共享,实时发现近效期的血液,为不浪费一袋血液资源,首先做到2个院区之间的及时调配。

2.2.2院间流动充分利用腾讯微信群,与兄弟医院互通有无,在保证血液安全情况下,报经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备案后,输血科于辖区内其他医院之间互相调剂血液,把本院近效期血液调剂给有需要的医院,优先使用其他医院供给的近效期血液,保障本院输血科的安全库存。

2.2.3医院与血液中心之间的实时动态调剂建立疫情下输血科与血液中心应急用血联系机制,及时了解血液中心血液调配的时间、品种、数量等信息,有可调剂血液时及时派车取回,避免血液浪费,及时补充库存[2]。

3加强沟通与合作

3.1加强与血站沟通

加强与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沟通,争取更多支持。上、下午各预订血1次,并当天及时取回。采用多种血液成分加备,针对急危重症患者逐一发紧急订单可即刻取血,以保障本院输血科的安全库存。

3.2加强与临床沟通

3.2.1与临床沟通,做好入院前血型筛查,做到院前预警针对警戒库存血型择期手术患者暂缓入院,动态观测患者病情,遇病情变化及时联系。择期手术患者如果血红蛋白<110g/L,应当明确贫血原因,实施有效治疗。

3.2.2建立急诊抢救输血绿色通道针对急症患者包括消化道出血、孕产妇紧急救治等急危重症患者开设输血绿色通道,保障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输血治疗。

3.2.3建立新冠肺炎用血绿色通道针对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输血申请单和血样标本均加贴黄色标识,从接收标本开始严格按照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管理学委员会制定的《2019新冠肺炎防控期间临床输血血型血清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指南(第二版)》和某综合医院制定的《新冠肺炎非疑似患者常规化验原则》制定输血科防护指南操作,严格防护[9]。

3.2.4与麻醉科协作,增加手术患者自体输血量术前输血科鼓励手术患者储存式自体血液采集储备。麻醉科针对自身条件良好的患者,术前或麻醉后采用自体血液采集储备,或成分采集储备。推行白细胞滤过,扩大自体血回输指征,如产科患者。通过查询凝血及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指导临床输血及合理成分输血,避免盲目,节约用血。

4加强血液申请的审批和评估

4.1加强血液申请审批力度

非急诊血液申请红细胞≥4U时就按照大额申请的流程审批,经科主任审批完成后由门诊办主任审批,减少不必要的较大用量输血。

4.2严格按照输血指征进行输血申请单的审核

4.2.1内科输血指征红细胞用于红细胞丢失、破坏过多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急、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时。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内科慢性贫血患者,当血红蛋白<60g/L时应输注;血红蛋白>100g/L时,不宜输注;血红蛋白在60~100g/L,应当根据患者心、肺功能及有无组织缺氧等因素决定是否输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当血红蛋白<80g/L时,考虑输注目标值为80~100g/L;血红蛋白>100g/L,不宜输注;地中海贫血患者,当血红蛋白<90g/L时,考虑输注后血红蛋白维持在90~140g/L;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应避免或减少输血。但在下列情况宜输注红细胞:①血红蛋白<40g/L,在安静状态有缺氧症状时;②血红蛋白>40g/L,合并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时;③出现溶血危象时[10]。

4.2.2外科输血指征手术中的患者输血治疗应当主要由麻醉科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并及时与手术医师沟通。红细胞用于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提高其血液携氧能力。术中应当监测失血量、重要器官灌注和氧合情况、血红蛋白及血细胞压积等。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注;血红蛋白>100g/L,不宜输注;血红蛋白为70~100g/L,宜根据患者的年龄、出血量、出血速度、心肺功能以及有无代谢率增高等因素实施个体化输注。术中输注红细胞应当遵循以下原则:①除非是大量、快速失血,输注红细胞之前应当检测患者的血红蛋白;②先用晶体或胶体液补充或基本补足有效循环血容量;③除非大量失血时,单次申领红细胞不宜超过2U。输入红细胞后应当复查患者的血红蛋白或血细胞压积,以评价疗效及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输注红细胞[11]。

5血液错时错峰发放

输血科接到输血申请后按病情危重抢救、紧急、常规病情稳定患者、择期手术以及慢性贫血患者的顺序发血。这样有序发血措施可以错峰、减少用血高峰期,避免因血源不足造成医疗事故,避免取血人员的排队和聚集,减少交叉感染的概率。同时做好无偿献血宣传动员和血费减免宣传,最大限度地控制舆情发生。

6输血后的监督与评估

通过输血病例评价系统进行输血后的评价监督,对于输血后疗效没有评价的病例进行公示,监督其进行输血后24h的输血评价。对于输血超量的情况,通过输血不良事件系统进行输血不良事件的上报[12-14],同时通过《临床输血月报》进行公示,督促进行整改。因此完善血液库存管理预警机制,搭建医院内部、医院与医院以及医院与血液中心用血及应急血液信息互动平台,结合血液动态实现血液库存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合理确定动态血液警戒库存,使得临床供应与输血安全获得安全保证。

参考文献

[1]吴卫星,金华.重大灾难救援和反恐怖时的输血安全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3):212.

[2]栾鹚.探讨医疗机构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建立的必要性[J/CD].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34):7005,7007.

[3]袁和芹,吴刚,腾平.淮安市中心血站血液安全库存量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8,12(20):615-616.

[4]孙巍,王凤玲,吴寒.医院血液库存量及库存预警机制的制定与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5):568-570.

[5]赵江花.建立医院血液库存预警机制的探讨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5,28(5):905-906.

[6]张淑萍,白林.血站血液短缺库存预警分级与医院应急响应[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5):92-94.

[7]张颖,詹伟波,黄彦,等.血液库存预警体系的建立与应急措施[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46(1):51-53.

[8]张锡莲.建立医疗机构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的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32(2):223-224.

[9]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管理学委员会.2019新冠肺炎防控期间临床输血血型血清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指南(第二版)[J/OL].临床输血与检验,2020.

[10]临床输血规范流程协作组.临床输血适应性与有效性评价流程[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6):587-589.

[11]廖刃,刘进.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由限制性输血走向个体化输血[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7):481-482.

[12]乐爱平,刘威,曹磊,等.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输血安全预警[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2):116-119.

[13]李洁,樊晶,李红珠,等.现代库存管理在血液库存优化管理中的优势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9,32(10):1038-1041.

血液内科篇7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液体复苏; 聚明胶肽; 呋噻米; 红细胞压积

[中图分类号] R657.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054-01

1典型病例

患者男,40岁。因“腹痛19小时”就诊,入院急查血、尿淀粉酶、脂肪酶均高于正常2倍,CT示胰腺明显肿大、边缘不光滑和胰周积液,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入普外科。在外科治疗期间,精神逐渐变差,心率达130~145次/分,,半卧位,呼吸急促,病情恶化,次日转入ICU。患者的Ranson评分达到5分,Balthazar CT评分为D,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高脂血症性”。经过ICU的积极治疗,腹部症状、体征消失后,病人自动出院。

在外科治疗短短的13个小时内,液体总入量比出量多3320ml(均是晶体液),但是红细胞压积hct)仍然由40.1%升至50.8%,在该例病人,我们假设正常的血容量为70kg×7%(L)=4900ml。加上多补充的3320ml液体一共有8000多毫升液体进入体内,但病人未出现心衰,HCT也在进一步升高。说明液体没补充到血管中去,血液浓缩大量的血浆渗出。

血细胞的总量在体内相对比较恒定(在未失血和未输血的情况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红细胞压积的变化来估计血容量的变化,即任一时间点的血容量=hctnormal/hct×血容量,其中hctnormal指恢复正常后的血细胞压积,hct指该时间点的血细胞压积。在该例病人,我们假设正常的血容量为70kg×7%(L)=4900ml。血浆量则为血容量×(1-hct)。我们计算血浆量的公式即为:

血浆量(L)= hctnormal/hct×血容量×(1-hct)。

根据血细胞压积的变化,我们可以计算出,在外科治疗的13个小时内,血浆量/血容量减少了近1000ml。加上液体正平衡3320ml,共计4000多毫升液体渗出至血管外。这种急剧的血浆渗出现象说明了液体复苏的重要性。很多急性胰腺炎早期的血压会增高,会使医生误以为血容量正常或高于正常从而认为液体量已补够。但我们可以从红细胞压积的增高分析其临床意义(血浆大量渗出),遂开始了积极的液体复苏。

在转入ICU后,我们嘱聚明胶肽500ml qid静脉滴注,在聚明胶肽输入250ml时静脉推注20mg速尿。我们选用聚明胶肽是大分子液体,在静脉输注聚明胶肽的同时静脉推注速尿,借以达到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促使外渗血浆回吸收入血的作用,同时避免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在转入ICU当晚,血细胞压积下降,提示容量复苏有效。转入ICU一天后,血细胞压积降到了入院时的水平,相当于血容量增加了近1000ml。我们在液体正平衡仅1412ml的情况下达到上述扩容效果。

此后,我们继续使用聚明胶肽和速尿进行液体复苏,但是逐渐减少了用量。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避免回吸收期的容量负荷过重问题。在该例病人入院后的第3和第4天,液体负平衡分别达到2606ml和2340ml,可是血浆量/血容量仍在增加,意味着从组织间隙回吸收的液体超过了3000ml和2400ml。如果我们机械地保持出入量平衡,其结果是容量负荷过重。此时速尿的使用有效地防止了血容量的急剧增加。

血液白蛋白浓度不能很好地反映血浆的渗出和回吸收。我们通过观察血液白蛋白量来衡量血浆的渗出和回吸收。血液白蛋白量alb in blood(g)=alb(g/L)×plasma volume(L)。alb(g/L)指实测的血液白蛋白浓度,plasma volume(L)是我们计算出的血浆量。病人收入外科后,血液中的白蛋白迅速减少,与血浆的大量渗出一致;病人转入ICU后,经过积极、恰当的液体复苏,血液中的白蛋白量迅速回升,提示渗出液体的回吸收。

病人刚入院时,虽然液体正平衡3320ml,仍然出现肾功能损伤。转入ICU后,经过积极、恰当的扩容和利尿,肾功能逐渐恢复。

尽管该例病人病情危重,可是,经过积极治疗,病情迅速好转。

2 常规治疗的病例

患者女,53岁。因“上腹疼痛6天”外科治疗后转入我科。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胆源性”。Ranson评分5分,Balthazar CT评分为D,其严重程度并不高于上面分析的病例。

我们给予常规治疗,在该病人住院的4天时间内,液体正平衡约9000ml,HCT:45.1%该病人病情加剧、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增快、动脉氧饱和度降低,因为忽视了液体复苏患者的表现与输入的液体渗出至组织间隙、引起肺水肿和腹腔内压增高有关。病人家属最终放弃治疗。可见,急性胰腺炎的液体复苏关系治疗的成败。

分析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出入量、血细胞压积的变化、计算得出的血浆量和血液中白蛋白量的变化来指导液体复苏。早期选择分子量较大的液体(聚明胶肽)来提高血浆渗透压,使外渗的血浆回吸收,同时不要被正常或增高的血压迷惑。一旦进入液体回吸收期应避免容量负荷过重。采用聚明胶肽和呋塞米进行液体复苏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血液内科篇8

【关键词】 血站 血液 质量管理 血液安全

血液质量是血站工作的生命线,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医疗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都在不断完善,社会对血液安全事故高度关注,也对血液质量的安全与血站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血液质量是血站的生命,保证采供血安全,保障血液质量是血站的根本所在。

1 加强内部管理是提高血液质量的根本

1.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1)设立血液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在站长领导下,由业务副站长、质量控制科主管、各业务科室主管等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在血液质量管理上具有监督和决策权力,它负责血站全面质量管理,监督检查各个环节的质量,定期或不定期征求各单位意见,对各部门提出的有关血液质量问题及时汇总,并提出改进措施;(2)设立质量控制科。在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行使质量监控权力,其组成在配备优秀技术人员的同时,还应配有与其所承担任务相适应的必要的先进仪器和设备。(3)聘请社会监督员。从主要用血单位中聘请检验科主任、输血科主任等人为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血液质量信息反馈座谈会,对血液质量进行广泛地研究讨论,并提出整改意见及落实方案。

1.2坚持实行质量监督和质量审核制度

质量监督和质量审核是实现质量方针的目的和手段。质量控制科开展经常性的质量监督、定期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提交质量分析会讨论解决。质量管理委员会应每月召开1至2次质量分析会,对各科室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改进及跟踪改进落实情况等进行审核,并制定质量改进计划。

1.3加强质量管理培训

质量管理培训是对各岗位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职业培训。首先是质量意识的培训,质量是血站的核心和生命,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强化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牢固树立质量是病人生命的保障,质量是血站生命的意识。第二,是质量知识与管理的培训。通过培训员工都能熟练掌握质量的概念、质量体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计划、质量管理、质量改进等内容,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在站内形成一种质量文化氛围。第三,业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了确保员工的知识能够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血站要制定业务培训计划,定时对员工进行系统性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法,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及岗位技术比赛,派人员外出参观、进修、学习等一系列方法,大大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以便为提高血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实现血液流程数字核查

网络化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保证血液质量的有效手段。

血站每个业务科室的微机应全都联网,包括质控科、检验科、成份科、献血服务科、供血科等模块,全站各种信息集中管理,能够全面了解采供血等情况,加大了管理的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全站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环节,保证了血液的质量。

2 加强血液质量检测,是保证血液质量的核心

2.1严把试剂质量关

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试剂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按照规定采购由卫生部批准的定点厂家生产的有批准文号和“批批检”手续的酶免试剂,并在有效期内使用。采购时应考虑该试剂权威机构检测结果和在全国血站中的市场占有率等情况。根据自身血站使用量决定采购量,一般三个月使用量为最佳库存。试剂采购进站后,要用有国家批准文号的权威实验室提供的标准血清再次进行检定,合格后方可入库备用,否则坚决退货。对试剂的出入库和使用情况要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对检测记录及“批批检”报告应按规定归档保存,以备后查。

2.2提高血液检验实验室质量认真做好初复检工作

血液检测实验室是保证血液质量中最重要的一环,应不惜成本建设好检测实验室,给实验室配备有责任心的、学历资质好的人员、国内血站使用中公认最好的设备,不同人员用不同产家试剂按标准操作规程对血液标本严格检测。从环境方面来说,血液的检验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安静;有足够空间和充足照明;室温恒定;各功能区划分明确,标识清楚;冰箱温度准确;全自动加样器、后处理设备要按规定进行检测保养,保证仪器精密;孵育箱和水浴箱的实际温度能满足试验要求的温度,并保持恒定;计时器计时要准确,试验用水应是高质量试验用纯水。

3 加强血液质量环节控制

3.1血液采集

(1)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基础,同时还应建立完整的献血者档案,各种采血记录应保存10年。(2)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注意病史询问、体检及采血核对。(3)采血环境要符合清洁区标准,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每月至少做1次空气细菌培养,进行采血环境检测。(4)采血前献血者应严格消毒采血部位,穿刺部位消毒面积不少于10 cm×10 cm,一针穿刺率大于99%。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每月至少做1次采血人员手的无菌培养实验。(5)血袋使用前必须对血袋进行质控,包括热源、无菌试验和理化项目的检测。(6)血液采集前要认真核对献血者、采集中贴标签要再次核对,采集后留置血液标本时要再次确认,不能张冠李戴。

3.2在成分制备方面

成分血制品的安全依赖于诸多因素,成分血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为提高成分血的制备质量,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成分制备条件,建立无菌间,装备大容量低温离心机、低温操作台、血液暂存冰箱等。另外,还要求成分制备间的整体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无菌用物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合格后在有效期内使用,消毒溶液一般1周更换1次,梅雨季节1周更换2次,工作人员进入净化间均更换隔离衣,换工作鞋,戴无菌手套,一次性的口罩帽子等,自觉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成分制品的安全。

3.3在储血、供血方面

上一篇:工业控制技术范文 下一篇:公路工程质量控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