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指标范文

时间:2023-03-09 20:01:46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范文第1篇

项目财务评估指标是项目经济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从企业角度出发,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下,考察项目投资、生产和回收过程中的财务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生存能力等财务状况的指标,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而国防项目财务评估指标则是在一般项目财务评估指标的基础上,考虑国防具有科技含量高、计划性强、投资规模大、研制周期长、系统复杂、不确定因素大等特点,满足一定约束条件下的项目财务评估指标。

一、国防项目财务评估指标的作用

(一)通过财务评估指标获取项目的盈利能力。通过考虑全部投资现金流量情况,得出内部收益率(FIRR)、投资回收期(Pt)、净现值(NPV)以及投资利润率等指标。由此判断国防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并从多个方案中选优。

(二)通过财务评估指标获取项目的生存能力。即国防项目在整个寿命周期的运行中,资金的来源与运用是否每年平衡或者有余。

(三)通过财务评估指标获取项目的偿债能力。以项目的借款偿还期、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体现。

(四)通过财务评估指标,为国防单位制定资金规划,即进行筹措及资金使用的安排。

(五)为协调国防单位利益及国家利益提供依据。当国民经济评估可行而财务评估不可行,或国民经济评估不可行而财务评估可行时,如何由矛盾的对立面转换为利益一致,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国家和政策所鼓励支持的国防项目。

二、获取国防项目财务评估指标的步骤

国防项目财务评估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但以定量分析为主。其财务评估指标主要是通过国防项目财务评估报表,得出中肯的财务评估数据,并结合一定的预测方法进行计算分析,找出国防项目财务的可行性。

(一)国防项目财务数据收集。根据国防项目财务评估的需要,收集相关的各种数据和参数。

(二)国防项目财务数据预测。由于财务评估是对国防项目整体经济活动的评估,作为一种事前评估,财务基本数据多数是预测性的。

(三)国防项目财务评估用报表。通过国防项目财务评估报表的编制可以对收集和预测的财务数据进行全面的汇总和整理,使这些数据形成内在的联系。报表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分为基本报表和辅助报表。其中:基本报表包括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损益表、项目负债及偿还表、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等;辅助报表包括总投资估算表、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单位产品生产成本表、总成本费用估算表、主要产出与投入的使用价格依据表等。

(四)进行国防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根据国防项目财务评估指标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估。这主要是通过动态财务评估指标(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静态财务评估指标(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两种途径去分析评估。

(五)给出国防项目财务指标可行性结论。通过对财务指标的分析评估给出该项目的财务指标可行性报告。这一报告是整个国防项目可行性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财务评估指标不可行,一般是不会去开展和实施该项目的。

三、国防项目财务评估指标的计算

在计算项目财务评估指标时,一般根据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分类方法,按静态评估指标和动态评估指标进行评估。

(一)财务评估静态指标

1.静态投资回收期。是指以项目的净收益收回全部投资所需的时间,由于不考虑时间价值,因此可以把各个时间点上的资金直接加减。一般从项目开始年算起,以年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I―现金流入量;CO―现金流出量;Pt―静态回收期;t―年份。

则Pt=(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是正值年数-1)+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

由此求出的投资回收期与国防项目所属行业的基准投资回收期(Pc)相比或与最长目标投资回收期(Po)相比,当Pt≤Pc或Pt≤Po时,表示项目在规定或预期的时间内收回投资,该项目是可行的,否则不可行。

2.投资利润率。是项目的年利润总额与总投资之比,用来考察项目单位投资盈利能力的静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总投资(100%)

当项目的全部利润率≥国防项目所属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或基准利润率时,该项目可行,否则不可行。国防项目的基准利润率为4.6%,因此一般情况下,国防项目投资利润率≥4.6%,则项目可行。

3.资本金利润率。等于年利润总额与项目资本金之比,反映投资者投入项目的资本金的盈利能力。计算公式是:

资本金利润率=年利润总额/资本金(100%)

式中的资本金利润率≥国防项目所属行业平均资本金利润率或最低目标资本金利润率时,该项目可行,否则不可行。

4.借款偿还期:是根据国家财政税收规定及项目的具体财务条件,按照项目投产后产生的资金偿还项目借款本息所需要的时间,主要反映项目的长期还债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Id―资产投资借款的本息和;Pd―资产投资借款偿还期;Rt―第t年可用于还款的资金。

计算出的项目还款期如果符合贷款机构的要求期限即可认为项目是有清偿能力的,否则就认为没有清偿能力。

5.资产负债率。是项目负债与项目资产之比,反映了项目各年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程度及偿债能力。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合计(100%)

资产负债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没有规定标准,但一般认为不应超过100%。国防项目计划性强,有国家拨款做后盾,它的还债能力强,故可小于100%。

6.流动比率。反映了项目各年用流动资产偿付流动负债能力的短期还债指标。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

流动比率会因行业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应大于200%。但国防项目可小于200%。

7.速动比率。反映项目各年用流动资产偿付流动负债能力快速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存货)/流动负债总额(100%)

流动比率会因行业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应接近100%。与流动比率的原因相同,国防项目的应付账款变现能力强,故比其他项目要求的宽松。

(二)财务评估动态指标

1.净现值(NPV)。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按规定的折现率将项目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值后所求出的现金流入与流出之和。计算公式为:

式中CI―现金流入量;CO―现金流出量;t―年份;ic―设定的折现率;n―计算期。

当NPV≥0时,说明项目可以按规定的折现率收回投资或在收回投资的基础上获得收益,项目可行。否则项目是不可行的。国防项目现在所用的折现率一般为12%。

2.内部收益率(IRR)是指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之和为零时的折现率,它反映了项目投资可望达到的最大收益率,它的值越高表明方案的财务特性越好。计算公式如下:

这一指标采取逐次逼近法求得,即设定不同的r值,代入公式计算,直到找到两个折现率r1和r2,且具有:当r=r1时,NPVr1>0;当r=r2时,NPVr2

此时,可将它与基准收益率进行比较,如果IRR≥基准收益率,该项目可行,反之项目不可行。国防项目现在所用的基准收益率为4.6%,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国防项目的IRR≥4.6%。

(三)国防项目财务评估指标比选

国防项目财务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全面了解项目的财务能力,任何单一的项目财务评估指标都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所以要综合考虑,在选用它们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从前面所列指标的计算看,就财务比率的三个指标中,资产负债率要比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更为重要。而静态评估指标与动态评估指标进行比选,则静态评估指标计算简便,经济意义明确,但由于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且有些如收益、利润等数据人为调整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只作为财务评估的辅助指标;动态评估指标不仅包含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而且考察了该项目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全部财务数据,比静态评估指标更为全面、合理、科学,是财务评估指标的决定性指标。所以静态评估指标适用于建设期短、使用寿命期短的项目或项目的初选阶段;动态评估指标适用于各种项目及各阶段。对于像周期性长、系统复杂、不确定因素大等特点的国防项目,动态评估指标更为重要。

四、国防项目经济评价与一般性项目经济评价的关系

国防项目经济评价隶属于一般性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它具有科技含量高、计划性强、投资规模大、研制周期长、系统复杂、不确定因素大等特点。具体关系详见表一。

要运用好财务评估指标,还有一些计算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如国防项目现金流量分析(对总投资的估算、经营成本的估算、利润的估算等)、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资金规划筹措分析、产品投入产出比例等等,在具体运用中应综合考虑。

评估指标范文第2篇

什么是体脂肪率

体脂肪百分率是指人体脂肪,包括腹腔脂肪等占总体重的百分比,即人体脂肪百分率(%)=人体脂肪/体重×100%。

体脂肪率测定的原理

我们知道人体肌肉、血液、骨骼等组织含有多量水分,容易导电,而人体脂肪几乎没有导电性能。人体脂肪测定仪输入一个50千赫和小于500微安的微弱电流通过人体,采用生物电阻抗的原理确定脂肪组织的量。

体脂肪率测定的意义

人体内的脂肪,主要存在于脂肪组织中,包括皮下组织、肌纤维间、腹腔等,称为储存脂,约占体内总脂量的95%,健康人的储存脂占体重的10%~20%。血浆中也有脂肪,参与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如血液化验测定的甘油三酯(TG)。

超重或肥胖主要是脂肪在人体组织的聚积,特别是腹腔脂肪的聚积。现在临床上大多采用体重指数和腰围来估价超重或肥胖程度,但体重指数不能完全反映腹腔脂肪含量。腰围也受腹腔脏器功能状态的影响。而人体脂肪测定仪不受这两方面的影响,其突出的优点表现在:

早期发现超重 例如:①施某,男,48岁,体重74公斤,身高1.84米,腰围84厘米,体重指数21.8,体脂肪率23%。该患者体重指数、腰围虽正常,但体脂肪率已超标,提示要改变生活方式。②周某,女,56岁,身高1.66米,体重59公斤,体重指数21.4,体脂肪率35.8%,很明显体脂肪率已超标,也应注意改变生活方式。

动态观察减肥效果 减肥主要是看脂肪量的减少,体脂肪率可动态记录脂肪量的改变,达到观察减肥效果的目的。

测定体脂肪率的过程

脂肪测定仪测量的方法很简单,可作为家庭保健用品。具体方法是:

按压电源开关。显示0.0;

输入年龄,按确定键;

输入性别,按确定键;

输入身高,按确定键;

测量者站在测定仪平台上,显示体重、体脂肪率(%,FAT)和体重指数(BMI),同时显示结果,并自动做出评估(过轻、正常,过重或肥胖)。

体脂肪率测定注意事项

体脂肪率测定值和实际的体脂值可能有所不同,这与人体体液和(或)人体结构发生改变有关,例如发热、透析、妊娠、月经前后、水肿等情况。

空腹时测定相对准确。

剧烈活动后、洗澡后、饮酒后或大量饮水后均会影响体脂肪率的测定值。

测量时需要脱鞋和袜,故脚底太干燥时宜用湿巾轻擦,脚太凉时应在温暖的房间待一会再测。

体内安装起搏器或其他置入医学装置患者不要使用。

体重指数界限值

评估指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告传播效果;ARF媒体评价模型;AIDMA模型;到达效果;认知效果;记忆效果;态度改变效果

POP 是英文“point of purchase”的缩写,中文译为“售卖点广告”或“售卖场所广告”。服装POP广告指在服装产品的终端售卖场所内,所有为宣传服装款式、面料等服装信息,吸引消费者,刺激其购买欲而进行的各种商业广告活动,如卖场内的服装陈列方式、橱窗展示、店内海报、服装宣传画册等等。广告传播效果指“具有说服动机的广告信息对受众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即广告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广告目标;同时也包括广告信息带来的一切影响和后果[1]”。本文从媒介研究和受众反映两方面出发,以ARF媒体评价模型及AIDMA 模型为基础,制定评估服装POP广告传播效果的指标,为评估服装POP广告的效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支撑。

一、服装POP广告传播效果评估指标制定的理论模型基础

1、ARF媒体评价模型

ARF媒体评价模型是美国广告研究基金会提出的广告效果评价标准。ARF媒体评价模型将广告媒体传播效果分为六个阶段:媒体普及、媒体暴露、广告暴露、广告直觉、广告沟通和销售反映。每一阶段都可以通过量化的数值来对广告效果进行评估。媒体普及和媒体暴露是针对广告媒体的影响力进行的评估。广告暴露、广告直觉和广告沟通是对广告本身的投放情况、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情况进行的评估。销售反映是直接对广告效果进行的直观量化评估,即广告是否能够促进销售,在广告投放之后对销售是否产生影响进行评估,此种评估需要对比销售数据之后做出判断。

本文结合服装POP广告的性质,将六阶段的评估指标做以下延伸:媒介普及 四大类服装POP广告的数量、种类、特点、摆放位置及更换频次;媒体暴露 服装POP广告在受众面前的暴露程度;广告直觉 广告对受众的吸引程度;广告沟通受众对广告的认知程度及评价;销售反映 广告在改变销售者购买行为中的作用。

2、AIDMA模型

国际推销专家海姆兹·姆·戈德曼(Heinz M Goldman)总结的推销模式,是西方推销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公式,由英文Attention、Interest、Desire 、Action组成。将AIDMA模式运用到广告学中就成为了解释广告作用于消费者的过程模式:广告通过图像、文字、音乐、灯光、色彩、意境等多种方式引起消费者的注意(Attention),使得受众的心里活动在周围众多事物中指向和集中于该广告。广告受众对广告内容做一系列的信息加工后,对广告发生兴趣(Interest),产生购买欲望(Desire),对广告内容产生记忆(Memory),并最终在广告刺激下产生购买动机,驱使受众实施购买行为(Action)。因此得到以下模型:

Attention Interest Desire Memory Action

根据AIDMA模型,结合服装POP广告的性质,本文将模型做如下延伸:attention 各类服装广告的视觉冲击力评估,视觉冲击力直接决定广告能否引起广告受众的关注;Memory 在受众观看完广告后,在脑海中残留多少对广告的印象,即受众对广告的记忆效果;Action 广告对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影响效果。

二、服装POP广告传播效果评估指标的制定思路

1、广告媒体研究思路

广告媒体是广告主展现其产品价值、促进销售的重要载体。不同的广告媒体形式对广告内容、创意策划、投放地点和时间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制定服装POP广告的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也要考虑到POP这个广告载体的特殊性质,以及服装产品的特殊广告需求和独有的广告形式。这一研究思路将被集中反映在到达效果评估指标中。在此项指标中会涉及综合广告环境评估指标,即包含对卖场静态和动态环境的评估,包括卖场内POP广告的数量和种类、卖场客流量、POP广告的暴露程度、POP广告的摆放位置及广告的更换频次等。

2、受众反映思路

受众反映思路是建立在AIDMA模型的基础上的。受众对广告的反应基本上按照“认知——接受——行动”这三个环节分层级进行。“Attention”属于认知层级,“Interest”属于接受层级,“Desire Memory Action”属于行动层级。这三个层级产生的广告传播效果依次是:广告认知效果、广告接受和记忆效果、广告对购买行为的影响效果。因此,本文将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对上述三种效果进行评估,从而研究服装POP广告的传播效果。

三、服装POP广告传播效果指标

基于媒介研究和受众反映两个研究思路,以ARF媒体评价模型及AIDMA 模型为基础,本文制定了如下指标:

1、服装POP广告到达效果指标

在广告学中,“到达”指“广告经由媒体的传播接触到广告受众,使广告受众暴露于广告面前”[2]。广告的“到达效果”就是对广告到达受众的情况进行的评估和测定。笔者对“到达效果”的评估主要通过实地观察法和与店内负责人访谈法进行。就服装POP广告而言,测定其到达受众的情况就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评估:服装卖场的综合广告环境、卖场客流量、受众暴露度。

(1)服装卖场的综合广告环境指标

评估服装卖场的综合广告环境主要是为了了解卖场广告投放情况。本文主要选择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和评估:①终端卖场服装POP广告的种类及特点;②终端卖场服装POP广告的数量;③终端卖场服装POP广告的摆放位置;④终端卖场服装POP广告更换的频次。从这四个角度对服装终端卖场的广告投放情况做量化分析,此外也可以评估此卖场对POP广告的重视程度及服装广告发挥作用的程度。

(2)卖场客流量指标

卖场客流量指标评估是为了评估广告的作用人群,即广告的目标受众。与电视广告或报纸、杂志广告不同,服装POP广告的目标受众更加具体,广告的作用方式更加直接。目标受众的人数对广告传播效果有很大影响。目标受众人数多,广告的作用人群大,广告的传播效果就越大。卖场客流量指标包括两种:工作日客流量和双休日客流量。

(3)受众暴露度指标

受众暴露度指标即某一时间段内,观看某种类型的服装POP广告的人数。受众暴露度指标是针对受众接触广告情况进行的评估,是评估服装POP广告到达率的主要内容。此项指标评估一般通过实地问答的形式来调查受众对四大类服装POP广告的关注程度,将问答结果作为采集样本。

2、服装POP广告认知效果指标

广告的认知效果评估是为了了解受众在接触广告之后,对广告的认知程度。本文制定的服装POP广告认知效果评估指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广告的视觉冲击力评估、广告的精度率评估、广告的理解率评估。

(1)广告的视觉冲击力评估

广告的视觉冲击力越强就越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受众的认知度就会越高,广告的传播效果就越大。 “冲击力指标评估在平面广告中包括对各广告要素的 ‘显眼程度’(Salient)、各种构图的‘位置效果’(Attention Value of Various Positions)、各种商标设计的‘易认程度’(Readability)等的评估” [3]。

在视觉冲击力评估中,需要对服装POP广告的四大类形式的视觉冲击力进行逐个评估。因此,针对POP广告中海报广告这一形式的视觉冲击力评估,可主要从文案字体信息、服饰搭配、平面模特、广告创意、海报的图案和色彩、海报版面大小等因素入手。

对店内橱窗广告的视觉冲击力评估主要从橱窗内的模特展示、服饰搭配、橱窗整体氛围、橱窗内灯光、色彩搭配、橱窗结构设计、橱窗空间利用等角度进行评估。此外,受众对上述六个评估项的注意程度排序也可作为评估橱窗广告视觉冲击力的指标之一。

服装陈列方式也属于服装POP广告的范畴。在对服装陈列方式的视觉冲击力评估上,需要考虑的指标有陈列方式的视觉效果、陈列方式与卖场中场景配合程度、陈列方式与卖场灯光的配合程度、陈列方式的创意水平等。

(2)广告的精读率评估

美国斯塔奇公司曾经对报纸广告的精读率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精读率即为在读者当中,回答阅读了刊登的全部广告素材的一半以上的比率” [4]。精读率高的广告作品,其传播效果必然高,对受众购买行为的影响程度也会比较大。精读率的评估一般要靠问卷调查的方式辅助,并且主要集中在评估海报广告和橱窗广告两种形式上。

本文前一部分提到服装海报广告一般有6种左右的广告构成元素:服装图片信息、文字信息、品牌LOGO 、海报的大小、海报的色彩、海报的字体等,了解半数以上构成元素的受众即为广告的精读受众。

同理,在本文前一部分提到的服装橱窗广告的6项构成元素中,了解半数以上构成元素的受众即为广告的精读受众。

广告精读率公式如下:

服装海报广告精读率 = 受众注意的海报广告构成元素超过半数以上的人数 /看过服装海报广告的人数×100%

服装橱窗广告精读率 = 受众注意的橱窗广告构成元素超过半数以上的人数 /看过服装橱窗广告的人数×100%

(3)广告的理解度评估

广告的理解度指广告受众对于广告内容和广告诉求点的理解程度。对于服装POP广告理解度的评估可以反映POP广告是否准确、完整地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广告创意是否符合广告的诉求点,广告创意是否能够让受众理解。广告的目的在于向受众传达有效的产品信息,受众对广告的理解程度也会影响服装POP广告的传播效果。此项效果的评估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或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受众是否理解做出评估。

3、 服装POP广告记忆效果评估指标

广告记忆效果指标是用来评估服装POP广告的以下传播效果:①广告是否在受众心中留下印象;②受众对广告内容的记忆程度;③广告内容是否对受众产生记忆影响。因此服装POP广告记忆效果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广告的记忆度指标、广告提极度指标。

(1)广告记忆度指标

广告记忆度指标主要为了评估受众是否记住广告,以及对哪些广告内容印象深刻。受众记住的广告内容越多,则广告的传播效果越大。

(2)广告提极度指标

广告提及度指标旨在评估广告对受众产生的深层效果或称后续效果,即受众看完广告之后在脑中形成印象,并将此印象在下次与他人谈论时提及出来。广告提及度也可作为评估广告的二次宣传效果的指标,即评估受众将其对卖场内各种POP广告形式的印象或广告内容传达给未曾到达卖场的其他潜在受众群体的情况。

4、服装POP广告的态度变化效果评估指标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促使其产生购买行为。介于服装的特殊性质,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服装之前,对其所要购买的衣服没有固定的概念或想法。因此,卖场内的服装POP广告的劝服性更强。对于服装POP广告的态度变化效果评估旨在衡量广告传达的内容是否会影响受众的购买态度,是否会影响受众对服装品牌的评价。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态度改变效果进行评估:受众对广告的好感度及购买行为影响度。

(1)受众好感度评估

受众好感度评估旨在就受众对各类形式的服装POP广告的评价进行统计和分析。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实现。

(2)购买行为影响度

购买行为影响度旨在评估广告是否能对受众购买行为产生影响。购买行为影响程度高的广告其传播效果会非常大,对消费者的心理以及消费者群体内的二次广告宣传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该指标的数据也可从问卷调查中获得。

四、注意事项

在对服装POP广告传播效果进行评估时,需要考虑到服装产品的自身属性及POP广告本身在传播效果方面所具有的劣势。

在知名学者沃恩的“FCB坐标广告传播效果研究模型”指出“服装类产品属于情感型、高卷入度商品,其广告效果在于态度改变、感觉觉醒,其可能的媒体策略中大版面广告能提高传播效果”[5] 。从这个角度来说,平面POP广告本身的传播效果就会比陈列式广告或者橱窗广告的效果明显。此外,由于服装产品的自身属性,试穿对于消费者最终的购买行为产生的影响非常大。相比而言,广告只能引发消费者的兴趣或者“感觉觉醒”,因此,服装广告的本身属性问题也需要考虑在态度改变效果评估以及对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分析中。

参考文献:

[1]广告学概论. 陈培爱[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3]品牌传播效果评估指标. 胡晓云等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第91、89页。

[4]广告与视觉传达. 何洁等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第160页。

评估指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靠离泊 评估指标 人—机—环境理论 德尔菲法

1.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来往船舶数量激增,船舶安全靠离泊问题日益凸显,船舶靠泊时碰撞码头、损坏岸吊与卸煤机等码头设施、碰撞泊位前后的其他船舶等等事故仍时有发生,严重的甚至把码头撞得被迫停止作业,造成很大损失,影响港区的正常生产,因此建立科学、完善船舶靠离泊安全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靠泊操纵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驾驶员利用有效操纵手段对船舶靠泊过程中进行控制的过程。在操纵船舶靠离泊的过程中,船长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为了能够安全顺利地靠离码头,船长在操作前应该选取合适的评估指标,对靠离泊做安全评估,并认真对待某些不利因素对操纵船舶的威胁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2.船舶靠离泊安全评估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正确处理人、机、环境三大要素的关系,深入研究人-机-环境系统最优组合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为人—机—环境系统。系统中的“人”,是指作为工作主体的人(如操作人员或决策人员);“机”是指人所控制的一切对象(如工具、机器、计算机、系统和技术)的总称;“环境”,是指人、机共处的特定工作条件(如温度、噪声、振动等)。

根据“人—机—环境”的系统工程理论,船长在船舶靠离泊安全评估中应主要从船员、船舶、航行环境等三个方面选取指标进行评估。

2 . 1船员评估

船员方面主要考虑其性格和业务技能。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反应与情感,形成相对稳定人格心理特征。根据人际关系,可以把人们的性格划分为A、B、C、D、E5种类型。A型性格情绪稳定,社会适应性及向性均衡,但智力表现一般,主观能动性一般,交际能力较弱;B型性格具有外向性的特点,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较差,遇事急躁,人际关系不融洽;C型性格具有内向性特点,情绪稳定,社会适应性良好,但在一般情况下表现被动;D型性格具有外向性特点,社会适应性良好或一般,人际关系较好,有组织能力;E型性格具有内向性特点,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较差或一般,不善交际,但往往善于独立思考,有钻研性。船长应该根据船员的性格特点来安排合适的工作。业务技能是指通过长期的某一业务活动方面的训练而求得的技术。海上工作对船员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非常高,船员除了要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船舶运行中所需要的航海技能,包括船舶操纵、船舶求生、船舶救生、船舶防火、安全应变等,这些技能的娴熟应用是船舶安全靠离泊的有力保障,船长可以从船员的工作资历方面对其业务技能进行评价。

2 . 2船舶评估

船舶方面主要考虑本船各种载重情况下的控向和控速等操纵性能,包括保向性能、旋回性能、减速性能、停船性能等。船舶保向性是船舶保持原航向的性能,船舶在直线航行中受到干扰而改变航向,通过操纵短时间就能恢复原航向称为保向性好,反之则较差,因此可从航向恢复时间方面进行评估。旋回圈几何参数是表示船舶旋回性能的重要指标,是判断船舶旋回性好坏的直接依据。根据IMO操纵性标准,可使用进距和旋回初径两个参数来衡量船舶旋回性。减速性能是减速操纵后船舶递减过程中的运动性能。在实际操纵中,一般停车后将船速降为至少能维持舵效或拖船可以有效控制船舶的船速,其所需距离和时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停车冲程和停车冲时是船舶靠离泊降速距离和时间的依据。停船性能是船舶在某一速度时使用倒车把船停住的性能,包括倒车冲程和冲时两个指标。另外,在靠离泊时也应该考虑锚、拖轮配合使用。对于锚的使用来讲,船长应主要考虑锚机的性能、起锚速度和锚的破断力,以便于正确选择落锚点和松链长度。拖轮可以协助船舶靠离泊位,使用拖轮时,应根据本船排水量和水域条件等选择拖轮的功率和数量,并同时考虑拖缆的质量情况。

2 . 3 航行环境评估

航行环境指自然环境,包括风流浪等气象水文环境和靠离泊水域环境等。风导致船舶发生转动和漂移,一般来说,除了横风以外,风压力作用中心不在船中,就产生了风压力矩,在风压力矩和其它外力矩的作用下船舶发生转动,其效果大小与风速、受风面积、风舷角以及风压力系数等因素有关。受风压力的影响,船舶产生漂移,其漂移速度与船型、相对风速、相对风向、水深和船速等有关。在实践中,由于船速过低导致漂移速度过大而发生碰撞、搁浅等事故的情况有很多,特别是压载状态下的船舶在大风中靠离泊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更大,船长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意安全。流在船舶靠离泊时不但影响船速和冲程,而且造成船舶横移,危及船舶的安全,其影响大小与流速和流压差角有关。开阔水域的海浪对船舶靠离泊有影响,船舶吨位越小,波高越高,海浪影响越大,且海浪对拖轮效率影响也比较大。靠离泊水域应考虑掉头水域和制动水域。港内掉头,有一艘拖轮协助时,掉头水域直径一般至少要2倍船长;有两艘拖轮协助时需要1.5倍船长的水域;自力掉头时需要2.5倍船长的水域,掉头水域的大小决定了船舶掉头操纵方式。小型船主机倒车制动时,制动距离一般有2到3倍船长;大型船舶有拖轮协助制动也需要4到5倍船长;超大型船可能要6倍以上的船长。制动距离决定了船速,因此制动水域的大小是船舶靠离泊选择船速的依据。

2 . 4船舶靠离泊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了船舶靠离泊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见下图1。

指标体系建立以后,需要获得各指标的权重,本文采用德尔菲法得出各指标权重结果。德尔菲法也称专家调查法,是一种采用通讯方式分别将所需解决的问题分别发送给各个专家征求意见,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然后回收汇总所有专家的意见,并整理得出综合意见,随后将该综合意见和预测问题再分别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询意见,专家依据综合意见修改自己原来的意见,然后再汇总,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后逐步取得比较一致的预测结果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较为可靠。德尔菲法作为一种主观、定性的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具体指标的确定过程。本文选取了20位专家的意见,经过多次汇总整理,得出了各指标的权重,见图1中各指标下的数字。

3.结束语

为达到安全靠离泊这一目标,船长在操作前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本文以“人-机-环境”的系统工程论为指导,为船舶安全靠离泊选取了评估指标,并根据德尔菲法得出了各指标权重,船长可根据此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对本船靠离泊作出安全评估。此评估指标在实际运用中需要不断改进,并且德尔菲法得出的权重主观性较强,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权重。

参考文献:

[1]洪碧光.船舶操纵[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8.

[2]孙友林.船舶安全靠离泊应考虑的因素[J].航海技术,2008增刊:5-6.

[3]张海奉,周章海.船长安全靠离泊须考虑因素及操作技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11:255.

评估指标范文第5篇

投资环境(Investmentclimate)指投资对象在进行投资时所面临的、影响投资行为的自然、经济、科技、管理、社会、法规和政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称。实际上,投资环境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的系统。它包含了对投资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区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市场化程度、竞争状况、人力资源、信息渠道、资金融通、纳税负担、社会服务、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秩序、政治形势等这些有利或不利的条件与因素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法律、自然地理、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以及政策等方方面面。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区域吸引外资的强大“磁场”。因此,自从世界各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利用各种指标对其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吸引投资者的力度进行评估、监测以来,采用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进行投资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区域吸引资金流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高,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较低,货币坚挺,外债结构合理,国际收支平衡有余,进口类关税不断降低,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最近中国已经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加上国家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将更进一步促使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可望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青睐的比较理想的投资场所。

中国及其大陆31个省级区域(注: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除得益于国家稳定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制度变迁、技术条件、产业结构、市场环境、法律法规外,还与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效果、外部国际大环境等因素关联密切。面对新世纪和新一轮的全球资源重组,研究如何构建衡量投资环境优劣及其吸引力大小的指标体系,并研究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投资环境进行定量评估,为我国及各个区域评价投资环境质量的好坏、吸引力的大小,及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订和决策的实施,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定量化的参考依据,意义非同寻常。

国外关于通过统计指标或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投资环境优劣方法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些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投资冷热图法(冷热图法)、投资环境评分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级法、综合评判法和多因素分析评估法等。中国关于投资环境评价的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对大陆各个省市区的投资环境的分析评价,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主要归功于统计资料的逐步健全和分析工具及技术的支撑。王慧炯、闵建蜀[1]采用关键因素评估法(又叫体制评估法,专门为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设计)主要从体制的角度按照降低成本、发展当地市场、获得原料供应、分散投资风险、追逐竞争者、获得当地生产和管理技术等6种投资动机出发,选择若干关键因素,并采用多因素评估法计算总分来评价投资环境;鲁明泓[2][3]先后分别选择了11项和10项指标对中国大陆29个省市区(不包括)和45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作了综合分析和评估;郭信昌[4]、张敦富[5]等人也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分析和评价。不可否认,上述研究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研究作了较大贡献,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或者单从宏观方面来阐述,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考查与定量评估做的还不够;或者只分析硬环境而忽视软环境;或者选择的因素指标虽然包括了投资环境的几个方面,但其使用的统计资料相对单一,而且总量指标(绝对)指标过多而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嫌少,未能全面地涵盖投资环境的方方面面,因而分析方法虽然比较科学,但结论却前后相差太大,使得这些评估结果未能科学而准确地衡量和反映中国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实际情况,有些结论也与人们通常的看法相差较大,令人难以接受或让人信服。为什么这些研究的结论差别如此大呢?笔者认为关于中国投资环境的分析研究,主要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在于,以往研究选择的指标太少,更没有能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系统,从而致使在指标体系选择方面有一个共同缺点,即没有或很少涉及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定性打分代替定量指标过多,把也排除在分析和评估之外。另外,评价方法也显得较为单一。

然而时过境迁,中国及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变化,随着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头十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国际贸易(包括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贸易关税的降低,WTO已经顺利加入,我国整体及大陆各个区域的投资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且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科学的评估指标系统,并研究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以便在新世纪和新环境背景下,对中国各区域之投资环境状况的优劣进行全面、科学而准确的度量和评价,揭示各个区域投资环境实际水平的优劣和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以期给国家、各个区域及各级部门一个比较清晰和科学正确的认识,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原则

对一个区域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分析,指标选择与指标系统的构建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与可靠性,关系到能否为决策部门提供一个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及各个地区的区情,根据目前国内外投资理论与影响我国及各个地区投资的因素,按照系统论的思想,为了便于支撑投资评估研究方法,并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区域投资环境的状况和衡量区域投资环境质量优劣及水平的高低,在研究、选取和构建评估指标系统时,笔者以为应该遵循和贯彻以下原则:

1.全面性:投资环境系统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同时又受到系统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具有范围广、信息量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遴选指标时必须尽量全面、完整地选择各级各类的指标,要使得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从各个侧面、各个层次去揭示、描述和反映投资环境系统的整体状况的优劣程度,去衡量投资环境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以免遗漏某些重要的信息,造成片面性,从而导致评估结果的非科学性。

2.简洁性:如前所述,选择投资环境指标系统要遵循全面性的原则,但这并不是说选择指标时必须面面俱到、重复、繁琐。相反,指标的遴选和设置需要考虑典型性和代表性,尽量使含义相同或相关性较大的指标不被选入,用尽可能少但信息量尽可能大的指标去反映多方面的问题,把全面性和简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避免重复、繁琐而造成评估时的多重共线或序列相关。

3.科学性:投资环境系统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应具有确定的、科学的深刻内涵。指标系统的建立应该根据投资环境本身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依据投资环境评价理论和统计指标系统建立的科学理论和原则,选择含义准确、便于理解、易于合成计算及分析的具体、可靠和实用的指标,以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地反映区域投资环境的本质和规律性。

4.系统性:投资环境系统是一个由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指标和指标系统并不是一个静止和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动态发展变化的概念。因此,在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来构建指标系统时,要综合考虑投资环境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既要选择反映和衡量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发展状况的指标,又要包含反映各个系统相互协调以及系统外部的环境指标(如政策变量等);既要有反映和描述投资环境系统状况的静态指标,又要有反映和衡量系统质量改善和素质提高的动态指标。同时,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和实际情况的不同,指标系统能够适应动态发展变化的需要而进行相应的适当调整。

5.可比性:指标系统的构建应该通过借鉴和吸取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成果,便于国内各个地区对比,又能经过适当的调整而方便国际比较,同时又可以进行动态对比。这就要求在选择指标时,必须考虑到指标的历史延续性,同时考虑支撑分析和预测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加强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可比性,必须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统计资料及其含义,参考统计年鉴和其他相关年鉴及文献,选用范围和口径相对一致的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同时也选用一些总量指标,一方面可以确保因素变量不会因为经济规模、人口多寡或面积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分析结果产生偏差,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指标体系的综合性和关联性。

6.可操作性:投资环境系统评估指标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指标数据的选择、获得、计算或换算,必须立足于现有统计年鉴或文献资料,至少容易获得、计算或换算,并采取国际认可或国内通行的统计口径,指标的含义必须十分明确,便于有效地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估。

三、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

投资环境系统是一个以创造良好的投资场所,吸引外商直接或间接投资为中心目标的非常复杂的开放系统。而衡量投资环境好坏的指标系统则是描述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发展变化的状况,衡量其质量优劣和发展水平高低的。它应该具有所有系统的结构性、层次性、相关性、整体性、动态适应性等特征。也就是说,投资环境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所有特征,即同样是一个由系统之下的子系统、子系统之下的更低层次的子子系统,以及最低层次元素(要素或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按照系统论的思想,依据构建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全面、简洁、科学、系统、可比、可操作等原则,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为实践、为决策服务的初衷,在参考、学习和吸收以往的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及大陆31个区域的具体区情,考虑到指标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交叉、制约以及协调促进的辩证关系,经过反复筛选和相关研究后选择了与投资环境密切相关、代表性大的38项指标,建立了评价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指标系统,如表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构建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坚实的统计资料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统计指标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可以在我国现有最权威的《中国统计年鉴》上直接或间接(通过简单换算)获取,只有极少量数据需要从其它统计年鉴或文献上取得。

表1显示,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可分为投资环境总目标、投资环境目标层、投资环境次级目标层和具体指标层四个层次。投资环境目标层系统涵盖了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管理环境、资源环境、文化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等7大子系统,分别从24个次级目标层,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政策、经济体制、通货膨胀、金融环境、市场规模、分销网点、市场化程度、科技水平、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生产要素资源、自然地理环境、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知识环境、交通状况、信息化程度、投资水平、生活质量、医疗卫生条件、社会服务水平、治安状况等25个方面的38项统计指标构成的具体指标层来描述和度量中国及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优劣。需要说明的是,这四个层次系统相互依存又互相独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估指标系统;而且一个具体指标虽然不一定属于某一子系统,但它可描述一个子系统的某一方面,又能反映另一子系统的其它方面。因此,本文对重要的变量指标(如经济发展、投资、人口素质、市场化和生活质量等),选择了多项指标,以体现投资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交叉、影响、制约的辩证关系;而且,所有的指标,按照功能分为描述性、解释性指标(以基础指标为主)的评价、监测和预警性的评价性指标(以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为主)。这样作的目的就是期望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来全面、准确、科学地刻画、描述、度量各个区域的投资环境质量的优劣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四、投资环境评估方法的选择

在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建立以后,以之作为支撑,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和区域差异划分。如引言所述,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评估方法可供选择,如投资冷热图法(冷热图法)、投资环境评分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级法、综合评判法和多因素评估法等。笔者认为,目前比较成熟可供选择的投资环境评估方法有(专家)综合评分法、层次分析法、因子(素)分析法、灰色关联法、信息熵法、聚类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具特色,有定性的主观赋权法(如综合评分法),也有定量的客观评估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实际的研究中,仅用单一方法去评估投资环境的优劣,其结果并不一定科学、可靠,也难以令人信服。科学可行的做法是同时选用多种方法,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种定量方法相结合(如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对投资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组合评价与区域差异划分(如聚类分析)。

本文的思路也正基于此。即通过上述构建的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参考《中国统计年鉴》及其它各种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建立投资环境评估数据库,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如因子分析法、综合评分法进行组合式的综合集成评价,对各种结果进行几何平均、简单加权平均(或采用其他可行方法)得到一个综合值,然后再利用评估指标体系和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类型差异划分和发展水平的阶段性划分,从而对各个区域之投资环境状况重新进行全面、科学而准确的研究,以便相互验证。如果多种方法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且互相补充,则证明综合评价结果科学可靠,可以揭示和反映各个区域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大小、投资环境实际水平的高低和区域差异程度的大小,并使综合评判结果更具说服力和解释力,实现对客观投资环境现实的科学认识。

【参考文献】

[1]王慧炯,闵建罗.中国的投资环境[M].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出版社.1987.

[2]鲁明泓.中国不同地区投资环境的评估与比较[J].经济研究,1994(2).

[3]鲁明泓.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投资环境的评估[J].经济研究,1997(12).

[4]郭信昌.投资环境——分析、评价、优化[M].中国物价出版社.1990年.

评估指标范文第6篇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集聚区作为现代商务产业的核心聚集区,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的运行环境,如北京的CBD及金融街,上海的陆家嘴等都有金融聚集现象,其实国内其他城市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金融集聚,只是程度不同。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区内金融集聚发展、地区间的经济金融合作,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本文试图构建一个统一的可量化的指标对每个地区的金融集聚度进行评测,从而为地区建立或发展金融集聚区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集聚区;集聚度;评估指标体系

金融集聚区为有效参与区域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平台,它的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得到了来自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聚焦。但是,金融集聚区的形成对区内产业发展度有很高的要求,集聚区所在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商务氛围是区域内商务、金融枢纽、信息控制等功能实现的先决条件,高端的信息网络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城市达不到此类要求的。本文在剖析金融集聚度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城市金融集聚度评估指标体系,从量化的角度为我国金融集聚区创设和发展提供了科学参照。

一、金融集聚度分析方法概述

(一)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实证分析一般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具体分两类:

1.测度金融经济发展度。通常用来测度金融增加值、金融总产值等指标在不同地域的均衡和差异情况。主要包括:等费用曲线、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集群指数、集中度指数等方法。

2.构建指标体系。例如,选取多个指标,构造衡量金融集聚度的指标体系,每个指标具有不同的权重,用多个指标的加权和代表金融集聚度。主要包括:雷达图法、集群竞争力评估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投入产出法等。

(二)定性评估

定性研究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没有或缺乏数量分析的纯定性研究,结论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较浓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定性研究。针对金融集聚的定性评估方法主要是产业集聚中三种方法:1.波特的“钻石模型”评估法;2.区位竞争模型评估法;3.不完全竞争模型评估法。

二、金融集聚度评估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

(一)评估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的确定

我们采用定量分析的第二种方法来进行分析,首先选取能代表地区金融集聚度的指标,进而从不同城市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城市金融集聚度进行分析。按以下原则选取指标: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全面性。

综合有关金融集聚区文献所选指标,全面考虑各指标出现的频率和可获得性,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政府实力、金融实力、社会环境6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来对金融集聚度进行量化分析 (见表1)。

金融集聚度评估指标

经济实力人均GDP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

科技实力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人员科研课题数科教财政支出发表科技论文数

文化实力文盲率*高等教育人才互联网入户率文化产业产值比例

政府实力财政收入财政支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政府影响力

金融实力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业产值比重金融从业人员数年末居民储蓄存款总额

社会环境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园林绿地面积社会服务设施覆盖率每平方公里SO2排放量*

注:带*的指标表示该指标是逆向指标,该指标数值越大表示对应二级指标越差。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北京金融产业集聚效应研究》自行整理得出

(二)目标函数的确定

首先按照上述指标确定指标标准值;然后对单项指标进行计算,指标计算值按其极性正、负相应取+、-;将指标计算值除以标准值标准化后生成无量纲的相对数,该相对数一般介于0-1之间;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再进行加权平均。若以 IFCE 代表某个目标城市金融集聚综合评价值,则一定时期某区域金融集聚状况的综合评价公式为:

三、对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金融集聚区的启示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城市的行政级别可能不相同,如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等;不同的城市也可能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的处在集聚起初阶段,有的处于集聚成熟阶段。处于不同行政级别或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城市,在集聚度上的可比性较差。因此,在进行金融聚集度评价时,应将处于同一行政级别和历史发展阶段的城市进行对比,这样的比较才能对金融集聚区的设立和推进具有指导意义。

在确定设立金融集聚区标准时,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一是采用国内类似城市的最高水平值;二是采用国家或地方制定标准的上限;三是参照发达国家类似情况城市的相关标准;四是向专家咨询。

如果某地区综合评价值(即IFCE)达到设立标准,还应确定出二级指标评价值,这样各个城市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在整体满足创设金融集聚区的基础之上,重点发展自己的特长部分,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科技实力指标值较高的城市在满足综合评价指标值条件下可以重点发展科技金融集聚区,例如中关村科技金融区;文化实力较高的城市可以重点发展文化金融集聚区,例如“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意产业集聚区。这样,各大城市就可以参照指标值看到自己在全国中金融集聚的实力,从而可以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设立金融集聚区,设立什么样的金融集聚区。为我国以后系统研究金融集聚区建立了一个可量化的平台,进而向可操作、可调控的认知方向做出努力。(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CBD发展研究基地资助。

参考文献:

[1]任英华,姚莉媛.金融集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理论新探,2010(11):32-34.

[2]徐玲.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评估指标范文第7篇

城市重大事故应急能力评估机制主要研究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体系和方法,建立应急评估系统,衡量城市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以及城市需要哪些应急能力以应对可能的突发公共事件,检验城市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所拥有的人力、组织、机构、手段和资源等应急因素的完备性、协调性以及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的综合能力。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安科院)通过对城市重大事故应急能力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的研究,初步提出我国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体系,该体系包括18个一级指标、67个二级指标和405个三级指标。

一级指标有:法制基础、管理机构、应急中心、专业队伍、专职队伍与志愿者、危险分析、监测与预警、指挥与协调、防灾减灾、后期处置、通信与信息保障、决策支持、装备和设施、资金支持、培训、演习、宣传教育、预案编制。

二级指标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地方法规和规章中的应急管理规定、地方法规规章及文件中有关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延续性的规定、应急领导机构、应急管理机构、应急有关部门、应急中心设施、应急中心运行和组织、备用应急中心、专业队伍信息清单、专业队伍建设、专职队伍、志愿者、社会应急资源、辖区内危险辨识的情况、重要防护目标脆弱性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信息监测、监测信息通报、预警、现场指挥系统的建立、现场指挥与场外指挥的协调、部门协调机制、信息的协调、与社会资源的协调、与当地驻军和武警的协调、与上级部门的协调、与周边相邻地区的协调、城市防灾、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估、减灾、善后处置、社会救助、保险、灾后恢复、通信保障方案、应急中心通信系统、信息保障方案、警报系统、应急联动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应急技术储备与保障、专家组、资源协调、资源清单、互助协议、后勤保障、经费保障、补偿(或赔偿、奖励和抚恤)、培训需求、培训计划、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演习计划、演习实施、演习评估和改进措施、公众教育、国际沟通与协作、新闻报道、社会动员、群众安全防护措施的宣传和教育)、预案编制过程、预案的内容、预案内容的组织、预案的管理、预案的实施、地方人民政府预案体系等。

三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细化,便于实际评估时对相应的指标进行调查和赋值。

中国安科院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城市重大事故应急能力评估系统,并选择若干城市或城区进行了试点工作。如2005年7月21日至23日,在南方某市组织与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密切相关的多位专家组成评估小组,按照城市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实施指南进行评分。该评估系统对评估者的判断进行一致性检验,然后根据权重计算总体平均得分。通过来自不同部门的专家打分比较可以发现,卫生医疗部门和安监部门评分较低,而消防和地震部门的评分则较高。本次评估也发现该市在应急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备用应急中心、志愿者、与周边应急中心的联系等方面亟待改进。

评估指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资本; 企业文化资本; 评估指标框架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71-002

1.文献综述

1.1文化资本理论

文化资本的概念源于法国的社会学之父孔德。之后,法国另一著名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从事社会学研究时再次提出“文化资本”的概念(许德金,2012)。在他看来,文化能够以一种隐性的方式产生利润,并且特别强调了“习惯和倾向”是一个能够产生利润的源泉。布尔迪厄认为资本是多种形式存在的,主要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就文化资本而言,布尔迪厄总结出三种基本形式:具体化文化资本、物化文化资本以及制度化文化资本。

然而在布尔迪厄之后的研究学者在对文化资本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对其分类方法产生质疑。如许德金(2012)认为,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三分法缺乏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并且相互重叠,具有“类型学”谬误,因此依据不同标准,文化资本应当有更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因此,他在另一关于国家文化资本测量体系(许德金,2013)以及影响指数研究中提出,国家文化资本从类型学的角度可以视研究者的需要继续分为无数多的亚类结构。另外,应当根据需要将其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并且都需要涉及具体的研究指标,以达到量化研究的目的。

1.2企业文化资本研究

近些年许多学者将文化资本概念运用至企业研究,提出“企业文化资本概念”。有的学者探讨企业文化作为资本与其余资本形式如何产生关联,促进企业发展,如人力资本、企业创新与企业文化协同转化成智力资本与财务价值的机理(李经路,2013)、企业文化资本与社会网络资本对企业成长发展的作用(翟娟娟,2012)。

也有学者聚焦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资本所产生的作用,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解决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等现象(邬锦雯,2010)。从社会层面来看,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具有扩张性(蒋平,2006)。而王宗光和李军(2007)则从全球化视角,通过对企业在全球化视角下的博弈分析,探讨企业获得和提高文化资本的途径。

此外,为使企业文化资本这种抽象性的概念变得具象化、可测量化、可操作化,也有学者尝试构建测量模型,如:乐国林(2010)以企业成长理论、结构功能理论、文化资本理论和演化协同理论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构建了企业文化资本的评估框架;邹照和菊廖洪(2007)运用企业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文化资本共同构成企业总产出这一原理,通过获得人力资本以及物质资本这两种易于量化的变量值,提出推算企业文化资本总量的公式。

1.3文献评述

从以往有关企业文化资本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研究,绝大多数关注于“企业文化”的资本属性及作用,然而并没有学者从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的概念进行切入和挖掘。换句话说,以往研究对象大多是“企业文化”的资本,而并非企业的“文化资本”。因此,本文将视角重新切回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中,在部分借鉴并结合企业特点,对此理论修正完善的基础上,提出对企业文化资本新的评估模型。

2.企业文化资本指标构建

从一级指标看,企业文化资本总体分为企业外文化资本及企业内文化资本。对于企业内文化资本,我们依然沿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三分法对其进行分类:具体化文化资本(主要指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文化资本)、物化文化资本(企业内实体事物以及非实体事物的文化资本)以及制度化文化资本(对企业内具体化文化资本及物化文化资本给予的认可及评价状况)。而企业外文化资本主要指来自企业外部、并影响企业内部文化资本的因素指标,包括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因素以及区位因素,其指标部分参考PEST分析法,来分析不受企业内部影响的一般环境对企业影响的分析方法(董鸿安,2007)。所有指标分为四个指标等级,每一个指标均由若干个次级指标构成,比如:A21企业具体化文化资本由A31决策层、A32管理层、A33技术人员及A34普通员工四个指标构成。另外,为客观数据评估需要,每一级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限于篇幅,作者就不再一一对所有指标及权重进行论证,企业文化资本指标构建如下:

参考文献:

[1]董鸿安.基于PEST框架的宁波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7

[2]蒋平.企业文化资本的扩张性及扩张力度探析[J]企业经济.江西省南昌市,2006

[3]乐国林.文化资本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

[4]李经路.人力资本、创新与企业文化,管理现代化[J]北京.2013

[5]王宗光,李军.全球化视角下的企业文化资本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北京市,2007

[6]许德金.城市文化何以成为资本?[J]外国文学,2012

[7]许德金.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国家文化资本论(一)[J]江淮论坛,2013。

[8]许德金,冯捷蕴.后奥运时代北京文化资本与城市形象[M]中国商务出版社,北京,2012

[9]邬锦雯.文化资本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N]湖北省,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

[9]翟娟娟.文化资本、社会网络资本和家族企业的成长,生产力研究[J]山西省太原市,2012

评估指标范文第9篇

1Delphi专家调查

1.1专家调查的问卷设计问卷调查各指标的重要性,同时保留开放性,允许专家对指标的增加和删除提出意见。指标重要程度依据Likert5级评分法分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5个等级,依次评为5,4,3,2,1分。

1.2确定函询专家专家的入选条件:在三级甲等医院工作,至今已在ICU临床护理管理与实践领域连续工作满5年,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为确保专家具有代表性,每个医院的专家不超过3人。根据上述条件确定入选专家30名,来自广东省各大三级甲等医院。

1.3问卷的发放与收回问卷和专家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调查表均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各专家,同时发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Delphi法的工作原理及问卷填写指南的附件。要求各专家在1个月内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回复。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肯德尔和谐系统及其显著性检验来检查专家对各级指标评价结果的一致性。

2结果

2.1ICU护士核心能力的调查结果调查发现,我国16家三甲综合医院的ICU护士专业核心能力处于中上水平,但在掌握和运用专科技术方面能力相对较低。经条目分析发现,ICU护士对基本生命支持急救技术、脑复苏护理、进行动脉及中心静脉置管、人工气道建立、呼吸机准备等基本专科技术掌握程度较好,但是对于危重病人实验室危急值的评估、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的效果评价、各项技术新进展的认识等所具备的能力较低[2]。

2.2专家的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发放问卷30份,共回收问卷30份,回收率为100%,说明专家的积极系数高。其中有效问卷28份,有效率为93.3%。专家对所调查的项目的判断系数值为0.982,熟悉程度系数值为0.903,权威程度系数值为0.943。

2.3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经过专家函询,确定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74项三级指标。经过肯德尔和谐系统及其显著性检验,专家对各级指标的评价具有一致性。一级指标以Donabedian的模式,但结合ICU临床护理实际,不采用传统上将护理质量指标划分为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而是将一级指标划分为基础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3个方面。基础评价下的二级指标包括人员和制度的管理。过程评价下的二级指标包括保护性约束的安全护理、血管活性药物及其高危的安全护理、执行危重症监护单的使用、ICU紧急事件的处理、ICU护士的使用和培训、基础护理的落实(卧位舒适与安全)、管道安全护理、转运安全、预防和减少危重症压疮、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尿管相关性感染。结果评价下的二级指标包括患者监护安全。二级指标下各有若干三级指标,即通过明确的规范指引,使得一二级指标得以实现。

3讨论

3.1ICU护士核心能力调查对质量敏感指标评价体系建立的重要性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是让ICU护士既要高于护士的现有能力水平、引导ICU护理质量的不断提升,但又不能过高,否则建立的评价体系将因不适合ICU现有的护理能力水平而变成一纸空文。因此,在制定指标前调查ICU护士的专业核心能力,做到大致了解ICU护士的能力状况,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制定的ICU护理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因符合ICU护理实际,被广东省数十家三级甲等医院采用,作为ICU护理质量的考核评价指标,在指导ICU护理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2敏感指标评价体系以ICU护理专业技术为基本框架目前国内各医院主要根据卫生部1989年《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1990年总后卫生部下放的《军队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试行)》、全国百佳医院放心标准和全国百姓满意放心医院标准以及各医院在参考以上标准的基础上自行制定护理质量评价指标[3],为指导我国护理事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ICU临床护理向专业化发展,其指标指导ICU护理的适应性已下降,暴露出一些局限性,如以临床技术操作为主,缺少整体护理指标[4]。本研究彻底打破既往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将ICU各项护理技术分解评价的方法,而是大致根据ICU的护理目标和专科护理技术的特点对ICU护理工作进行整体评价,从而确立ICU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目的是促进专科技术的发展。如无菌操作基本贯穿于在各种ICU临床护理实践,但如果将ICU无菌操作割裂开来进行评价,由于涉及面广且缺少针对性,将无法体现ICU护理专科技术的整体效果。而如果我们选取预防中心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等专科护理技术为评价指标,那么无菌操作仅仅是专科护理集束化措施的一部分,但是无菌操作在任一专科护理中被赋予了特定的目的和意义。

3.3护理质量敏感评价指标应当符合简洁性和可操作性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最终将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既往制定的部分评价指标操作性差,实际中不易达到[5]。本研究通过三级指标来保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三级指标是实现二级指标的细化,可谓评价体系的操作细则,应当繁简适中,重点保证其可操作性,并可以通过量化评分确定各指标的执行情况。如二级指标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中,其三级指标定为抬高患者床头30°(有禁忌证的除外)、掌握吸痰的指征并会评估气道内是否有分泌物、人工气囊的压力维持25~30cmH2O、呼吸机螺纹管的更换、密闭式吸痰、呼吸机各参数及监测、机械通气的湿化及加温等,三级指标的评价内容是明确的,但又不过于繁杂,在质量检查时通过现场查看或询问护士等方法进行检查,只要有不符合三级指标的任何一项护理操作,就应当依据量化规则扣分。如检查中发现呼吸机冷凝水没有按时倾倒,那么就对呼吸机的参数及其监测一项扣分,而不必再单独设立呼吸机冷凝水倾倒一项,从而将质量的评价指标与平时的护理操作具体指引进行区别,保证质量评价指标的简洁性和可操作性。总之,根据ICU护士的现有能力水平,以各项ICU专科护理技术为评价单位制定指标评价体系,是切合ICU护理临床实际的有效方法。

评估指标范文第10篇

专家咨询基本情况

专家的基本情况本次共咨询24名专家,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6岁,平均工作年限为23年;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职称方面,27.3%的专家为正高,40.9%为副高,31.8%为中级职称;根据专家的专业领域,将其分为卫生行政管理、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疗3个专业领域,各占27.3%、72.7%和54.6%(其中有交叉)。专家对县级医院管理、县域医疗中心评价的熟悉程度均较高。专家的权威程度专家的权威程度(Cr)主要由两方面来反映:专家的判断系数(Ca)和专家的熟悉程度系数(Cs);专家的权威程度(Cr)=(Ca+Cs)/2。本次专家咨询中,专家对于7项一级指标的熟悉程度大都为很熟悉或熟悉,7项一级指标的权威系数均>0.7,表明专家的权威程度比较高。专家的一致程度为检验专家评分的一致性,计算专家对3类一级指标下众多二级指标的重要性、可操作性和灵敏性评分其Kendall和谐系数(W)[1]。对各项一级指标下属的三级指标咨询结果进行非参数Kendall和谐系数检验,结果显示,P值均<0.05,表明专家的评价结果均具有较高一致性,结果可信度较高。县域医疗中心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评价指标的遴选结果指标的遴选主要根据平均分、变异系数和剔除频率来综合考虑。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显示,7项一级指标的平均分均高于8分,被排除次数低于2次,故所有拟定的一级指标均入选。二级指标中,“县级机构横向互动”下属的“资源共享”指标的排除频率为20.8%,予以剔除。三级指标中,“病床周转次数”、“床护比”等6项指标的排除频率均超出界值;“副高及以上卫生技术人员比例”、“经费自给率”等8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均超过预定的0.20;“年接受其他县级医院进修人员数”、“年合作科研项目数”等3项指标的平均分低于5.7分,以上18项三级指标均予以剔除。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采用百分比法,确定各级指标组内权重,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原理,计算出各项指标组合权重,最终获得了基于县乡村医疗机构资源整合的县域医疗中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讨论

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应用德尔菲法在专家人数及其权威水平方面应满足研究的技术要求,专家人数的多少视研究项目的规模而定,以15~50人为宜[2~3]。本研究共邀请24名专家参与评价,人数达到德尔菲法的要求。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应≥7.0[4]。本研究结果显示,专家的7项一级指标的权威系数达到7.7~8.7,均高于7.0。说明专家的代表性与权威性均达到研究技术要求。本研究采用现场填写问卷的方式,专家对于问卷的疑问可以及时得到解答,有效地避免了由于理解产生的人为误差,并提高了回应率,两轮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在指标筛选研究中,大多以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重要性、敏感性为原则,但筛选的具体细节各有差异。贲智强等[5]以指标分值是否达满分值的70%以上作为入选评价体系的标准,刘飞鹰等[6]以60%专家赞同作为指标入选评价体系的界值,罗万军等[7]以指标重要性评价值变异系数0.5作指标筛选标准。本研究综合考虑平均分、变异系数和剔除频率,以指标重要性、可操作性和灵敏性综合得分达到满分值的57%(即5.7分)、变异系数<0.2、剔除频率低于16%作为指标入选标准,共剔除了1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占21.3%,确保了指标体系的简约。指标体系的独特性与一般的医疗机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本指标体系的特点在于其着眼于“资源整合”。众所周知,县级医院是我国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的龙头,其发展目标不仅限于自身的壮大,还应拉动整个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8]。为此,县域医疗中心应该把促进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本评价指标体系中,特意加入了“县级机构横向互动”和“县乡村纵向合作”两项一级指标,其权重分别为11.82%和16.43%,充分突出了“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指标体系的适用条件和不足本指标体系适用于县域医疗中心的评价,由于涉及了县级机构横向互动和县乡村纵向合作两项资源整合指标,要求所评价的县域医疗中心必须具有一定的辐射能力。本指标体系不足之处在于指标仍较多,除大部分指标的数据可从医院的统计数据中获取外,个别指标如“患者满意度”、“市场占有情况”需要做现场抽样调查,收集数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9]。本研究确定的我国县域医疗中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一方面,可以为县域医疗中心自身的建设和评估提供可靠的工具;另一方面,该体系的“资源整合”导向性将引导县域医疗中心加强与县域内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互动合作,促进县域医疗服务系统的优化。

作者:姚洪武 谢金亮 方鹏骞

上一篇:农村医疗卫生范文 下一篇:公共医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