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时间:2023-11-14 04:37:16

国企内部审计

国企内部审计篇1

    国企内部审计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国企内部审计工作重心的转移

    随着审计作用的明确与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的责任逐渐开始有国家审计与民间审计承担,而国企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企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必须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国企内部,内部审计既要是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又要是企业管理职能部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二)国企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亟待更新

    内部审计工作方法的更新主要有两层含义: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使用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近年来,我国的财务会计有了明显的进步,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电算化成为企业财务处理的发展趋势,极大的解决了传统手工处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且对难以查处的微小错误和舞弊现象有十分良好的监督效果,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加精确可信。

    (三)产权主体多元化

    当前,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企业越来越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对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担负着重要的双重责任:一方面要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对投资者负责;另一方面要审查企业经济效益,对企业经营着负责。如何界定企业内部审计的责任,使其既能为投资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帮助其投资决策,又能有利于企业发展,成为内部审计应当探索的问题。

    国企内部审计的创新途径

    (一)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国企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国企内部审计的创新,首先要根据审计法的要求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并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定期业务培训和岗位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二)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在内部审计还未实行行业管理的阶段,国家审计机关和相关部门要承担起指导和管理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根据国际相关惯例建立内部审计师制度。并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内容,就其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咨询业务。

    (三)将审计重点转向管理审计

    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应当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国企的经营与投资决策进行评价,及时完善和调整决策失误,使企业效益能够真正的提高,为配合企业管理者实现经营目标,内部审计要充分分析经营风险,并就风险预防剔除对策,做好内部控制的评估与测试,对内部控制的关键点进行检验,使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运行。

    结束语

国企内部审计篇2

【关键词】内部审计; 作用; 现状; 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的结构和性质日益复杂,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理清企业产权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和调整策略做了浅析。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和作用。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相比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国企改制和公司治理结构得到完善,这为我国内部审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平台和巨大的内部压力。据此,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于 2003 年发布了《内部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展开。

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组织中具有重要作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1、内部审计保证了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信息对称性。

上市企业要定期向投资人披露其财务状况,而信息的真实性是最基本要求。否则由于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投资人的利益便无法得到保障。内部审计提高了财务信息质量,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风险,从而有利于投资人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也有利于政府对资金市场运行情况的监控,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2、内部审计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

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测评,能够及时发现风险,并对风险管理进行评估,提出可行的改善建议,进而促进企业改良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规避风险,维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内部审计可以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

现代企业的经营环节多、决策程序复杂,并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这些都威胁着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企业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避免潜亏因素的形成,甚至可以通过积极开展战略审计活动,推动企业的资产增值。

4、内部审计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内部审计可以及时了解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为经营者提供政策和经济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市场决策; 针对经营中出现的内部管理问题,提出可操作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对企业实施各种决策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使经营者能够迅速了解决策的实际效果。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1、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之一,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大都是企业内设机构,基本上处于管理层领导之下。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和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及权威性都得不到保障。

2、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过于狭窄。

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和价值,即内部审计同时具有“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然而,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的特殊背景,长期以来审计工作的重心局限于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突出了“监督职能”而忽视了“服务职能”,不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

3、企业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经济体制的制约,有些企业并未把审计制约机制引入到企业管理当中。这些企业片面地认为内部审计机构只是在国家审计机关的干预下被动设立的,对企业的实际运营没有多大作用。如此一来,内部审计部门就没有被所在企业真正接纳,导致内部审计机构或合并到其他部门,或直接被取消。这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反过来又难以使其得到企业的认同,如此陷入恶性循环。

4、内部审计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企业内审人员的独立性、权威性不够,许多审计人员处于被领导地位,特别是一些审计人员还是企业利益的主要相关者,因此直接导致遇到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一些企业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审计信息不公开,这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违纪违规行为的出现。更为严重的是,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干部的监督和选拔任用的依据,其作用不能有效发挥,这不但挫伤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也在职工群众中造成消极影响,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策略。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定位应从平行于各职能部门的单一机构,向更高层次、更完善的结构转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组织机构都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设立,即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下设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公司的独立部门在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下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向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只有在审计部门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时,审计人与被审计人才能不存在利益关联,审计人员及其经费来源等才能不受被审计人的制约。审计机构保持独立性,才能客观、有效地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其次,内部审计要着力扩大业务范围。随着内部审计目标的重新定位,内部审计的职能已从审查财务等经营活动扩展到企业管理领域。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对企业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检查监督,关注组织运行、风险管理和企业前景,参与经营决策、风险分析和经济前景预测。内部审计职能得到广泛扩展,其作用也将明显增强。

第三,内部审计队伍的构成应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组织结构发展。随着内部审计职能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扩展,审计人员在构成上也应该全面化和多元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应从以财经类为主,向财经类、法律类、工程类、管理类等多学科领域转变,不断提高具备与审计工作相关的审计、会计、财政、金融、法律、计算机、建筑工程、环境工程、企业管理等核心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比例,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天祥。 如何做好内部审计[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黄群。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成因分析[j]。 时代经贸,2006( 5)。

[3]刘科。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现代商贸工业,2007(12)。

国企内部审计篇3

关键词:内部审计;职能变迁;审计优化

一、内部审计基本概述

(一)内部审计的界定

内部审计是机构内部设置的独立评价机制,用于检查和评价企业的运行状况。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的目标。”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从概念上来看,国际上和我国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有相通之处,都强调独立客观地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但IIA的定义强调了“风险管理”、“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这些方面。从概念上可以看出国际上的定义更关注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控制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增加价值。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变迁

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在发展变化。内部审计经历了财务导向内部审计、管理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几个阶段,内部审计的职能在各个时期的职能也因为审计范围的侧重不同而存在区别。

财务导向阶段,审计抽样广泛运用,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在此背景下,内部审计部门主要对日常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健全内部控制,围绕财务报表、账簿进行审计,配合外部审计工作,体现了内部审计经济监督职能。

管理导向阶段,审计的范围由审查财务扩大到了管理控制方面,帮助管理层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相应建议,内部审计的重点转移到经营管理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内部审计为了帮助管理层进行决策,需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影响,以系统的、变化的眼光看待管理。复杂的外部环境使管理层决策难度增加。内部审计需要多方面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从低层次的控制和管理到高层次的决策。

风险导向阶段,内部审计的职能侧重风险管理,价值增值,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内部审计部门根据企业的目标确定企业面临的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提前发现企业面临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性建议,帮助管理层进行决策。虽然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通过风险控制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降低风险,提供有效的建议,同样有利于企业增加价值,实现目标。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受限

内部审计在我国逐渐发展和完善,不同规模的企业的设置情况有很大差别。以隶属部门不同,可以分为隶属财务部门、总经理直接领导、监事会及审计委员会四种形式。隶属于财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一般只关注财务方面,并没有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因而无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建议。隶属的层级低,独立性也会受到限制,很难涉及企业的核心内容,不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合规性进行监督。从这两方面来看,如果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就等同于自己执行,自己监督。这样的审计不仅没有效果,而且浪费人力财力:隶属于总经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够对总经理以下的各个层级进行审计,直接与管理层沟通也体现出其较高的独立性,但是如果总经理层面出现舞弊的情况,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力范围达不到总经理层面,也不是彻底的经济监督;隶属于监事会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的层级较高,独立性较高。但监事会主要的作用是监督,对高层管理这运用的权利进行检查,不关注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管理层掌握经营管理权,这种情况下,监事会不熟悉经营管理的具体情况,因此不能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审计委员会的内部审计机构侧重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进行审计,帮助董事会了解企业存在的风险,但有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忽视经营审计有关的内容。

(二)内部审计的作用受到抑制

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取决于管理层是否采纳审计建议。内部审计机构只是向管理层提供建议和咨询服务,管理层则决定如何利用这些建议解决问题。内部审计部门没有权利强制性的要求管理层做出决策,只是起到建议的作用,这是内部审计自身的局限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部门的态度决定内部审计的地位。内部审计的理念源于西方国家,在我国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由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部门认识模糊,不了解审计重点,有需要时才会进行审计,审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甚至审计结果并未得到有效利用。这会挫伤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内部审计的作用也难以发挥。

(三)内部审计业务执行不到位

企业的内部审计出现问题,除了内部控制的因素,还可能因为审计人员没有发现风险或者执行不到位。因为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复杂,审计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审计人员需要掌握审计、管理、法律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如果综合素质不达标,可能就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决策建议。执行不到位体现为审计人员无权对高层管理者审计,受制于管理层;不能准确发现问题进行风险预警;虽然发现风险的存在,而防范不及时等,引起这一系列潜在的问题。

这说明企业缺乏对内部审计成效的评价机制,内部审计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管理层是否凌驾于审计部门之上,都要通过后续的评价监督,需要建立反馈机制。企业程序不规范容易导致审计责任界定不清晰,执行过程中推卸责任,审计部门的作用也受到削弱。

三、关于内部审计的优化建议

(一)提高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管理拥闹С钟胫厥邮悄诓可蠹品⒄沟墓丶,管理层对各个部门机构的设置,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决定权,所以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地位,也决定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管理层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更好地推进。管理层认识到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要性,内部审计部门才能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二)改善企业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可能会遇到审计程序的选择和使用过程被介入,导致影响审计样本的选择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内部要对审计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保证,其他部门要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此外,企业应多开展在职人员的后续培训,保证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强化专业技能,鼓励审计人员参加相关专业的资格考试,建立审计人员监督考核机制,以此激励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企业设置专项审计费用,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仅体现在机构的独立性,还体现在经济的独立性。充足的审计资金有助于更深入的进行审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审计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三)转变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旧观念的影响下,企业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定位十分狭隘,审计工作范围受到局限,内部审计只发挥单一的监督职能。新形势下,内部审计要拓展工作范围,利用内部审计的评价鉴证职能,服务和咨询职能,风险管理和企业价值增值职能。内部审计部门评价企业内各部门的工作,根据工作结果确定企业部门考核的一项参考。此外,内部审计部门还可通过对企业管理层作出的各项决策制定情况和执行情况进行鉴证,依据鉴证结果改进经营决策使之更加完善。内部审计部门熟悉企业关键的控制点和风险点,以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业务环节,凭借此优势,为企业实现最终的经营目标献计献策,协助管理层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和咨询职能。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关注企业的风险关键点,进行风险控制,注重风险管理,将风险回避或者转化,降低企业损失,间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四)保证内部信息有效沟通

国企内部审计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增值;投融资平台企业;价值链;平衡计分卡

一、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值的内涵

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价值方面具有自身优势和特点。作为企业运行的关键组成部分,内部审计能够从组织的全局角度,把监查、评价、咨询、建议结合在一起,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实现公司战略规划。

1.内部审计定义的历史变革。IIA在1999年首次提出内部审计的“增值观”:“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在2001年修订的《标准》中,又对“增加价值”一词做了如下解释:“内部审计师在收集资料、认识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中,对经营与改良实际产生了深刻见解,这些见解可能会对机构带来诸多利益。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以咨询、建议、书面报告或通过其他产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所有这些都传达给相应的经营管理人员。”从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演变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与组织管理的关系日益紧密,确认功能与咨询功能得到强化,服务范围从传统的内部控制发展到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领域,审计活动已由监督评价向确认和咨询转变,从“事后评价监督”发展到“全过程参与和咨询,着眼未来”。今天,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国内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内部审计必然能够发挥作用,实现组织增值的目标。

2.内部审计增值性的理论基础-价值链理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理论,把企业为客户、股东、员工等不同利益体创造价值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总结为价值链。根据其理论,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在“波特价值链”中,基本活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活动,直接参与企业经营过程;辅助活动、间接活动、质量保证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各环节提供辅助和保证作用,不直接参与企业向客户提供商品或劳务的过程,在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中起的是增值作用。按照在企业价值形成过程中所处地位来看,内部审计属于价值链的支持辅助活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审计创造的直接价值,帮助企业预防和减少损失,通过对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活动的组织、控制,进行独立审查和评价,提出建议,从而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是内部审计创造的间接价值,它对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潜在的威慑力,督促其维持良好的工作秩序和内控体系;与此同时,内部审计通过信息沟通、协调管理,将研究与开发、生产营销等基本活动纳入自己的评价范围,优化价值链为组织创造“潜在价值”。

二、投融资企业的内部审计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投融资平台内部审计的现状。国内投融资平台企业,普遍存在负债率较高、资金使用效益不够好、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制度执行力度较弱,缺乏有效监督等多重潜在风险,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内部审计可以在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上发挥作用,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的甄别、评估、控制和防范,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促使并协助企业改进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以避免遭受严重损失。国内投融资平台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主要分为政治风险,涉及法律法规;经济风险,涉及利率、通货膨胀;信用风险,涉及违约、延期偿付;工程风险,涉及工期延误、质量风险;环境风险,涉及环保措施,五大风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途径,把内部审计纳入组织的价值链中,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价值创造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三、内部审计增值的路径分析

内部审计通过完善自身管理机制,创新审计手段等改革措施,提高审计质量,节约审计成本,达到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效率的目的,帮助投融资平台企业实现增值目标。

1.通过评价并改进风险管理过程,实现增值。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在企业的“经营-风险-控制-监督”过程中,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估和报告,找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提供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控制措施,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2.通过评价并改进企业的治理程序,实现增值。前SEC主席ArthurLevitt指出公司治理是“有效市场监管不可或缺的过程,是公司管理层、董事会和它的财务报告系统之间的一种关系。”在企业组织治理过程中,内部审计以顾问、协调角色处理董事会、管理层、外部审计之间关系,帮助改善董事会同管理层、外部审计师的相互影响,疏通信息传递渠道。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审计署的工作目标是“超越账本,深入业务”,内部审计涉及到企业经营运作的各个方面。内部审计充当内部咨询的角色,帮助公司分析行业情况和竞争对手情况;内部审计不但监督各部门对制度的遵守状况,还对业务流程和有关策略、措施提出问题和建议,意在发现经营效果、公司内部资源的开发利用、产品质量和服务等各个方面有无改进之处,并将成功的经验在企业内推广,促进企业管理的全方位提高。①(周奕彬:浅谈通用电气与百事公司的内部审计对比及启示)

3.通过评价并改进战略管理,实现增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艾贝•肖克曼教授首先提出了战略审计这一概念。他认为企业战略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管理活动为对象,通过综合的、系统的、独立的和定期的核查,确定问题所在和各种机会,提出行动计划的建议,改进企业战略管理效果的活动。内部审计人员在公司的战略决策过程中扮演“顾问”和“参谋”的角色,通过对董事会战略过程的监督,直接对公司战略提出可行性建议,增加战略决策过程的可行性程度。对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及时监控,监督战略在执行过程中是否背离目标,为企业的战略实施保驾护航,提高战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进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4.通过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降低审计成本,实现增值。内部审计应遵循经济增加值理论(EVA),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使其工作成本小于其为企业带来的效益。非现场审计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目的。通过审计手段信息化,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库,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监测企业的经营状况、风险管理和控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报告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整改和处理意见。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广泛开展,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从而实现组织的增值目标。

四、内部审计增值的评价体系

根据StanleyAlanFarmer(2004)的观点,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必须要符合三点:一是保证内部审计遵守职业准则;二是证明内部审计的价值;三是适应全球环境的变化。经济增加值(EVA)机制、自我评估、相关利益者、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KPI)和平衡计分卡是目前内部审计增值研究最主要的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BSC)是由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卡普兰教授和复兴全球战略集团创始人兼总裁大卫•诺顿在1992年提出的一种绩效评价体系。它以公司的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创新这四个维度制定一系列的具体绩效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绩效。我们在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内部审计部门时,必须结合内部审计部门的特点,才能真正发挥平衡计分卡的作用。内部审计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模型,应该包括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管理层、外部审计师、内部审计流程及创新与学习,同时结合投融资平台企业的特殊性,从完成政府使命的战略角度出发,以防范政府性债务为重点,确定平衡计分卡的内容。如下图所示:投融资平台企业内部审计平衡记分卡模型作者信息:国内投融资平台企业既有企业的特征又带有政府的色彩,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可以明确其战略目标,同时兼顾企业内外部相关利益者的需要,帮助管理者关注到政府债务风险等关键性指标,通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以及外部和内部的业绩等多个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更好的完成投融资平台企业的使命,管控风险,形成完整的投融资平台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五、提升内审增值的路径

1.选择能够胜任的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实务执行中,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决定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投融资平台企业挑选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符合发展战略目标,具备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对投融资业务有一定的了认识,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领导才能,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工作。同时,要重视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多渠道组织学习,使内部审计人员积累广泛的经验。

2.确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内部审计应跳脱纠错查弊的层面,更多的为投融资管理的决策和效益服务,从单一的监督职能拓展到评价职能、咨询职能、控制职能,揭示和反映体制、制度性缺陷和重大潜在风险,确立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的和监督与服务并重的理念,使内部审计与企业价值管理实现融合。

3.重新定位,提高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价值的认识。内部审计能够在改进投融资经营程序、增进部门交流、加强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产生积极影响,为企业做出重大的贡献。因此,企业尤其是董事会成员和高层经理人员必须对其彻底转变观念,加以重视,认识到它对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

六、内部审计能够为组织增加价值的方向和空间

1.建立企业战略审计增加组织价值。国内投融资平台企业战略最关键的环节是投融资决策和实施,因此,在对投资决策专项审计方面,内部审计应着重关注对外投资决策是否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合理安排投资渠道和投资节点,避免企业资本流向高风险的领域,避免盲目建设而导致的风险增加。

2.建立风险导向审计增加组织价值。投融资平台企业的风险本质上是政府债务风险,主要风险点是政策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内部审计应着重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防范及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投融资风险进行预警,提高应对措施,切实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透明性和抵御抗击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钧.《内部审计如何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时代经贸.2008(4),166-167

[2]刘远梅.《论内部审计如何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现代商业.2009(6),218

[3]沈静秋殷丽丽时现.《基于企业目标视角的内部审计增值探析》.中国内部审计.2010(11),29-35

[4]冯茜.《中小企业EVA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体系探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财会通讯,2014(3),70-72

国企内部审计篇5

一、找准定位,突出服务职能。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在企业中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单纯的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则拥有独立的经营权。过去,内部审计主要是以国家审计的姿态执行国家审计对企业的监督职能,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审计监督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今天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赋予内部审计的新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作,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从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看,它包括监督、鉴证和评价三大主要职能。但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内涵已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监督,而是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监督目的是维护企业整体的合法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实现企业经济活动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内部审计定位于企业,服务于企业,是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的职能。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指出的“内部审计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你所在的部门、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这就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要找准定位,要在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的同时,重点是审计和评价企业经营的效益性,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咨询服务,切实履行作为参谋的职能。如中铁四局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将内部审计定位于突出“三个服务”:为加强企业管理服务,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三个服务”的思路使全集团的审计工作在企业改制后迅速步入正轨,内部审计得到较快发展,连续三年一年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现代企业把确保企业依法经营、谋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和维护股东合法权益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转变工作思路,拓宽审计领域,切实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调查、综合评价等审计手段,和推广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典型和经验,查深查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和不足,客观有针对性地提出挖潜提效、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及时、准确的评价,因此新的形势要求企业内部审计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如中铁四局集团在实施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效益审计时,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前审计重点是对投资决策、可行性论证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审计;事中审计侧重于对项目的管理特别是责任成本管理进行审计,并对项目阶段性效益进行认定;事后审计主要是对整个项目的考核与评价。采取“三结合”的审计方法,能及时发现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多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过程中,内审人员还要懂得利用机审计,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企业所使用的专业软件的设置与使用,包括评价软件系统的内部控制,采取有效的方法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并进行处理,以此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抓住重点,为提高企业效益服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这是多年来审计工作所遵循的原则和方针。企业改制后,内审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加之审计力量和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因此在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时,更需要抓住重点,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中铁四局集团在改制后的审计过程中,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工作,注意选择单位领导重视、员工关心对企业效益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效用,使内审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近几年突出了三个方面的审计:

一是工程项目效益审计。建筑施工经济效益的源泉是工程项目,对项目效益的好坏不仅领导关注,员工也关注。审计部门抓住这一热点,对集团公司和各子(分)公司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实施了期中或期末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仅对每一个项目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效益的认定,而且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旨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审计建议,绝大部分都被各单位采纳,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加强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经济责任审计。改制后企业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除了按正常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操作外,要注入新的,尤其是特别关注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对潜在风险和不良资产要进行披露,切实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此促进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三是不定期地对司属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目的是一方面促使这些单位规范经济行为、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和违法犯罪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是帮助基层单位不断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四、勇于创新,提高内审人员素质。为适应世界经济迅速和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已将内部审计目标由原来的“检查与评价”重新定位为“增值与改善”。因此,作为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必须更加关注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树立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及时将职能定位从原来的检查监督为主调整为监督服务并重、并以服务为主,使内部审计更广泛地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之中,不断拓展强化内部审计的评价、咨询、参谋等服务职能。

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趋势,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加强内审人员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改善内审人员的结构。由于内审领域的扩展和审计层次的提升,原来单纯的财会人员结构已不能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需要配备工程技术、企业管理、以及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要实行审计人员从业准入制度,凡是进入内部审计队伍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从业资格,确保审计队伍成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国企内部审计篇6

[关键词] 内部审计 软件企业 组织结构 职能定位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iia)颁布了最新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获得全球业界的广泛认可。目前我国软件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于监督和检查,随着市场的逐渐开放,软件企业必将面临全方位、立体式的激烈竞争,借鉴《标准》的先进思想和理念提升软件企业内部审计的水平,促使其从“监督型”到“增值型”的转变意义重大!

一、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自从1875年德国军火商克虏伯公司建立了初步的内部审计制度以来,内部审计的理论与实务得到长足发展。1941年iia在美国成立,其前身是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为内部审计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上,本节以历年《标准》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参照,说明内部审计的发展。

1947年iia第一次对内部审计做了如下定义:“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审查财务、会计和其他经营活动基础上的独立评价活动。它为管理提供保护性和建设性的服务,处理财务与会计问题,有时也涉及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这个定义的提出有其历史原因,当时内部审计人员水平低,为管理服务的能力较弱,只能向低层管理人员报告,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展还有一个过程。1957年的定义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理控制,体现了审计的监督作用,到了1971年,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建立在审查经营活动基础上的独立评价活动”,此时内部审计的重点由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转变,而1978年的定义更是明确了内部审计是为整个组织服务,而非某一管理部门。1990和1993年的定义则体现了内部审计由“监督型”到“增值型”审计的初步转变。

2001年iia发布的最新《标准》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与1993年相比,新的定义删除了“组织内部”和“独立评价活动”两部分,体现了内部审计应用范围的外延和重要性的凸显。

从内部审计定义的变化我们可以总结出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①由组织内转向组织外;②由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③由“监督型”转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定义的发展对软件企业内部审计的完善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二、我国软件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软件企业是管理信息化趋势的产物,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软件企业的内部审计显然不能满足其管理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目标和职能定位不清。《标准》明确了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即现代内部审计应该是“增值型”和“咨询型”审计。其职能是“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反观我国软件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仅仅限于查错防弊,仍然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的层面。内部审计的目标和职能决定了内部审计业务的广度和深度,我国软件企业的内部审计中,超过70%的资源用于财务审计,造成了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叠。而且由于内部审计相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较弱,财务审计效果自然较差,给高层管理者造成一种“内部审计可有可无”的理念,对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造成了恶性循环。

2.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这一点在《标准》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标准》要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报告关系:审计执行主管应向能使内部审计部门充分履行其职责的管理阶层报告;②沟通关系:审计执行主管应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其他相关治理机构直接沟通;③人事关系:审计执行主管的任免应由董事会一致同意后确定。但是在我国软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比较复杂,经调查,组织结构形式及其比例如下:董事会和监事会领导模式占18%;总经理领导模式占34%;财务总监领导模式占36%;受纪委等上级部门领导模式占12%。比较而言,董事会和监事会模式权威性最高,能在最大限度内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总经理是企业“具有足够权利的领导人”,可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但这显然会损害内部审计机构在总经理绩效审计方面的独立性;财务总监领导模式对内部审计机构职能定位和独立性都具有极大的限制,然而这种模式的比例达到36%,折射出我国软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这一不可回避的问题。

3.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标准》对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的专业水平的要求是“内部审计师各司其职时应当拥有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应该拥有获取履行职责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理解《标准》,并具有管理、会计、信息管理及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等。软件企业是集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于一身的高科技企业,更需要精通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工程师参与到内部审计中来,才与“增值型”和“咨询型”内部审计的方向一致。然而,事实却恰好相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软件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中财会类和审计类专业占71%,法律、统计和金融类的占14%,计算机类专业只占5%。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内部审计成果的低质量,进而影响到其自身的收入和升迁,最终导致优质审计资源的流失,对内部审计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完善我国软件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议

1.明确内部审计的目标和职能。应当明确软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目标是实现整个软件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职能是为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治理和控制提供保证和咨询服务。内部审计机构应定位为软件企业的资产,而非与企业其他部门相对立的“经济警察”。基于这一点,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应该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将工作重点由财务审计转移到经营审计中来,提供“增值型”的审计服务。

2.提高内部审计执行主管报告层级。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高质量审计成果的前提条件,内部审计执行主管报告层级越高,独立性就越强,就越能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笔者认为,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增强审计机构独立性:①采取双报告模式,即审计执行主管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或同类机构报告,行政上向ceo或总经理报告,这种模式也是《标准》所提倡的;②利用国家立法的形式,比如2003年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性促进审计执行主管报告层级的提高。

3.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积极开展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软件公司是集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于一身的高科技企业,更需要精通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工程师参与到内部审计中来。为此,软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增加具有软件专业知识的内部审计人员比例,力求整个部门的知识结构能够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此外,软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按《标准》要求就具体的审计业务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及时发现内部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和职业道德方面的缺陷,并督促其改进,为软件企业提供“持续的、专门的和具有想象力的服务”。

4.实施审计营销,改善审计环境。良好的审计环境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内部审计需要被审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包括三个方面:①主要领导人的重视与支持;②内部审计机构员工的拥护与认可;③被审计单位的理解与配合。我国软件企业内部审计应以最大限度的增加组织价值为出发点,识别被审计单位的潜在需求,借助营销理念,营造融洽的内部审计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在我国软件企业中的地位必将越来越重要,如何提升内部审计的思想和技术是我们应该持续关注的问题。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内部审计思想正从“监督型”向“增值型”审计蜕变,内部审计技术正处于从账项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的转型阶段。我们相信,内部审计必在我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tandards for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internal auditing.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2001

[2][美]劳伦斯·b·索耶 (l.b. sawyer)著,汤云为等译:《现代内部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

国企内部审计篇7

关键词:国企;内部审计;风险;成因;控制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国企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后增设的部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监督、评价与咨询活动,有力的促进了我国企业的稳健运行。近年来,国企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内部审计力度逐步提高,但是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依然非常多,需要我们更加关注。而实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最终目的还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审计风险控制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内部审计风险,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和效率,从而真正体现出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价值。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监督部门、单位的经营活动,促使其合法合规;另一方面从属于本单位的领导,促进经营管理状况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提高。对国有企业来说,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风险防范保护作用。完善的内部审计可成为企业风险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企业资金安全、资产高效运行,并可确保国企资产完整安全,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评价鉴证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各部门经济活动作出公正客观的审计评价,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行为、经营管理行为、政策执行行为、自我约束行为进行审计评价,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国企健康发展。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1、内部审计的理论体系不完善

一是相关内审准则对审计风险认知与识别存在偏差。目前我国的内审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仍停留在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型虽然从理论上解决了以制度为基础审计的随意性问题,并提出了应以评估的风险程度分配审计资源的理念,但其仅是简单地将风险归结于企业的固有风险和内部控制两方面,不仅以偏盖全,而且可能使导向发生偏差。

二是国企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职能存在交叉,使内审工作面临额外审计风险。我国现有的审计分为国家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大领域,国有企业是唯一面临三大审计的企业,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是在国家审计前提下建立的,具有很强的行政性。部分内部审计项目除遵循内审协会颁布的内审准则外,有些项目必须适用国家审计的相关法规,如下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另外内部审计在业务上还应“接受审计机关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使内审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国家审计职责,而两者在审计权限上无法对等,这就必然使内部审计可能超出其风险导向所评估的风险承受力,承担额外的审计风险。

2、内部审计管理体制较落后,独立性弱

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是一个独立的、直接隶属于企业法人的监督管理机构,在企业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可以保证内部审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呈多样化,其中,直接由董事会(或下设审计委员会)管理的仅占46%,而且主要是上市公司,非上市企业的内审机构大多归口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管理,如财务、纪检,而传统型国有企业更偏好于纪检监察模式,将内审职能定位于对下属企业及领导的监管。这些内审机构的层次、地位和独立性较弱,反映出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度不足。有些国有企业将审计部门视同普通的业务部门,实行同等的绩效考核,将审计部门的绩效取决于被审计对象的“民主”投票,导致关系错位,更加剧了内部审计的主体与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使内审职能受到不当牵制,内审机构无法自主开展工作、审计处理不能有效贯彻执行、内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审计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从而引发审计风险。

三、国企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好的内部审计,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国家发展的需要。那如何来控制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功能呢?我们应该从下面几点来考虑:

1、加强有关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

国家应尽快完善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体系,让内部审计的操作有章可循,从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在全球化不断加剧的态势下,中国经济不断走向世界,内部审计应该更好的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而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内部审计都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制定有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等。中国应该尽快的同国际惯例接轨,以谋取可持续的发展。

2、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内审机构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减少或消除人为审计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审计计划的顺利执行,降低审计风险;加强对审计取证的控制,审计证据是基础,审计法规是依据,要做到依法审计,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审计证据的合法、有效、充分。

3、加快信息化建设

经济环境日新月异,我国各企业间的情况更相差万别,客观上需要我们破除旧的审计方法,采用先进方法。另外审计技术与方法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它是随着审计目标和审计内容的不断演变而发展完善的。要加快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借助网络技术对财务实施动态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方法,既降低了人为失误,降低了审计风险,又提高了审计的质量和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4、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内部审计风险,在更大程度上来源于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当然审计人员自身的业务风险和职业道德水平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风险评估注重向管理者提示企业所面临风险的性质及其强弱,以期管理者采取相应对策,回避或降低风险。具体而言就是结合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在预期的可能状态下,对实施方案的结果的风险评价。在具体实施审计项目阶段,要评价实际产生的风险及控制风险的效果,提出有关风险控制的建议。

四、结语

内部审计是国有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保障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重视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包括国家宏观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全面提升内审工作的地位,树立内审机构的权威性,细化内部审计实务准则及各项制度,方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实现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发挥内部审计在国企经营管理工作中巨大作用,从而有效推动国有企业经营目标实现,提高国企经济效益,推动国有企业良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晓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和解决途径[J].河北企业.2009(06).

[2]王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0(22).

国企内部审计篇8

后;企业组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程度尚处于较低的层次。解决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国有企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此基础上,摆正国有企业改革与企业内部审计的关系,健全国企内部审训一制度,以确保国有企业的经营与改制有法可依,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1 企业内部审计的环境因素

1.1 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指影响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一些因素,而这些因素刚好存在于企业外部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科技教育文化环境、审计组织体系模式及国际环境等协调统一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是内部审计环境的理想状态。

1.2 内部环境因素

内部环境因素指影响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一些因素,而这些因素刚好存在于企业内部企业的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企业规模、企业管理水平及企业文化环境等在某种意义上,内部环境是更直接的外部环境从内部审计的现状看来,内部审计人员迫切需要领导的支持内部审计服务。

2.1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准

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反映在国有企业内部更是如此。1985年后,在审计署的推动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才得以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其职能主要定位于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以事后监督的形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由于过分强调财经法纪审计职能和监督功能。

2.2 国有企业中的内部审计在企业组织中地位较低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关键是保证其独立性。在监督和评价的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对谁独立,由谁领导,为谁服务的问题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大部分采取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业务部门平行的模式,内部审计工作直接由单位总会计师或经济师分管,内部审计机构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

2.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审计手段和技术落后

现代内部审计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专业活动。它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电子数据处理等各个方面,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内部审计主要采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但由于其本身的缺陷,己很难适应国有企业业务和产品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而先进的风险基础审计却在实践中运用迟缓,熟练掌握的审计人员偏少,不利于审计效率和质量的同步提高。

2.4企业组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程度尚处于较低的层次

由于审计制度在我国起步晚,宣传力度小,人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还处在一个表面化的阶段。很多人都简单地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挑毛病,而没有认识到审计并非是存心“挑刺儿”,而是为了帮助企业领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经营决策提供参考。所以企业组织往往有一种抵触情绪,不能如实、全面地提供有关资料,导致内部审计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3 强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3.1开展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是国家法规的要求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先后发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二十个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这是内部审计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并为国有企业深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3.2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防比国有资产流失内部审计是内部监控的基本手段和重要内容,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对企业的有效监控。对国有企业作好内部审计,也体现了国家作为出资人对于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的自我监督管理行为,防范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3.3防范经营与改制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在国有企业的经营和改制过程中,由于企业规模大、经营环节多,人员构成复杂,也会存在一些违法违纪行为,可能导致侵占资产、借机谋利的现象。通过内部审计对于关键环节的关注,确保国有企业的经营与改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并严格财经法纪,树立依法经营的意识。

4 建议及对策

4.1维护审计独立性,巩固和谐内部审计环境的核心引进上级主管部门的外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是十分必要的,保持精神上的独立。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必须在精神上保持独立,在道德上保持正直,对有关审计事项的判断和决定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不受他人的干扰,对审计结果不作重要的质量妥协,保持客观性和职业操守。

4.2重新界定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

这不仅体现在提高内部审计在人们思想中的地位,同时也表现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面。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国有企业不应将内部审计机构附设在财务部门中,也不能附设在其他职能部门,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4.3 统一思想,领导重视,塑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国有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能够取得良好成效是与企业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分不开的,企业领导入需要充分信任和理解审计工作,加强内部审计力量,稳定并不断完善内部审计机构,为进一步开拓内部审计的新领域提供组织保证。同时,领导要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审计职能、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统一企业内部管理层的思想认识,营造一种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氛围,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使企业内部审计成为企业监管信息的雷达,成为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推进器,成为企业决策者的参谋和助手。

4.4改进审计技术,实现审计手段现代化

上一篇:地基桩基检测范文 下一篇:城市路桥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