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05 10:41:51

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范文第1篇

1.产品传统设计理念

产品设计是一个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理形式或工具的过程。传统的产品设计理念,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无视后续的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传统的产品设计一般包括产品功能需求分析、产品规格定义、设计方案实施、参考产品评价4个阶段。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市场消费需求、产品质量、成本、制造技术的可行性等,很少考虑节省能源、资源再生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产品绿色设计理念

为确保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旨在保护环境的“绿色”行动在世界各国纷纷兴起。“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等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产品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的设计意识、设计定位及设计方法等问题上,将生态意识、环境因素融入到整个设计理念中,即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产品生态设计理念

由于绿色设计的局限,现代意义上的生态设计成为设计时尚。这种设计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除了考虑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外,还考虑产品的回收与处理,以及产品的经济性、功能性和审美等因素,从而设计出对环境友好又能满足人的需求的产品。在具体实施上就是将工业生产过程比拟为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对系统的输入与产出进行综合平衡,而在这一平衡过程中需要进行整个寿命周期分析,即产品全生命周期分析,从而设计出安全可靠且具有耐久性的产品。

二、生态设计的内容

生态设计也称之为生命周期设计,即利用生态学的思想,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除了考虑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外,还要考虑产品的回收和处理,同时也要考虑到产品的经济性、功能性和审美等因素。在以往的现代意识驱动下,人们追求更新、更好、更高级的产品。产品的不断更新,以刺激消费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目标,追求人均占有的则富和能源,这些价值代表了现代化。在这种价值观念的驱使下,设计的产品往往寿命很短,不把产品的使用寿命放在第一位,无视后续的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但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设计对环保所起的重要作用,与环境友好的生态设计成为关注的焦点,从重新发现简朴,节制复杂性,优先使用来源充分、易再生、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的材料,设计寿命长的产品,在未来设计中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设计。

三、产品生态设计的方法

1.注重材料的性能。在产品满足设计功能的前提下,在制造、使用过程中材料、能源消耗得越少越好,对环境影响越小越好。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空气的影响、水的消耗量和对水的污染、对土壤的影响、制造和使用时的发热和能量的消耗、废物再生可能性、使用寿命等等。德国标准研究所提出,与传统产品相比,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应当满足使用要求.在制造、应用和回收处理中本文来自需要较少的资源,对环境造成较少的负担。这就是说除了高性能质量外,生态产品还要求产品的生态质量,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生态制造以及回收处理的生态化。

2.选择对环境友好的材料。以来源充分自然生长的、对人体无害的、节省能源的材料来满足产品功能的需要,以最少的用料实现最佳的效果。TBMPS/2E微机的零部件百分之百可以回收重新利用,被称为绿色PC机。1994年德国公司Foron设计了无氟冰箱,它采用简单碳氢化合物物丙烷、丁烷作为制冷剂,首先使压缩机把它液化,然后让它汽化吸热,这种冰箱减少了70%的能耗,达到了既对环境无害又节约能源的双重功效。

四、我国企业如何开展产品生态设计

1.将产品生态设计纳入到企业战略管理层次中。产品的生态设计涉及企业各个部门,最关键的是得到企业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只有将产品生态设计纳入企业战略管理层次中,才能真正提高产品环境绩效。主要原因是致力于长期的产品设计战略可以较早地发现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机会和威胁,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企业竞争力。

2.注重企业内部合作。产品生态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产品设计部门是生态设计的关键,但采购部门选购材料,生产部门生产产品,营销部门最终销售产品,这些部门都对产品的环境绩效起着不同的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应该重视生态设计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如研发部门提出的设计方案需要得到企业内部其他各个部门的认可并提出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设计的成功实施并切实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的环境绩效,提升企业的绿色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3.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产品的生态设计,必须考虑上游供应商的生态设计状况,与环境效益良好的供应商紧密合作,才能真正生产出环境效益良好的产品。同时,只有对产品进行生态设计,才能成为重视环境效益的下游企业的供应商。

我国企业可以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对于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对上游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估,并把结果集成到产品生态设计中,实现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于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改进产品的环境绩效,从而争取成为国外企业长期稳定的供应商。

参考文献:

[1]王庆斌.绿色包装之绿色设计[J].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1,(2):64-67.

[2]耿勇.生态设计策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82-87.

[3]李琴,周文建.产品绿色设计的生态学补充[J].包装工程,2005,(2):166-168.

本文来自

【小结】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人们开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生态设计应运而生并成为发展潮流。本文论述了生态设计的内涵及产品设计理念的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对产品生态设计的方法和我国企业如何开展产品生态设计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生态设计范文第2篇

“生态”、“绿色”、“低碳”、“环保”这些主题在当今社会可谓是个时尚名词,渗透在公众的衣、食、住、行、用各个领域,似乎任何产品只要加上这些名词,就顶上了时尚的“光环”,就跟上了时代的潮流。随之而来的就是价值飙升,成为“高科技”、“昂贵消费”的代名词,似乎和普通老百姓相隔远之。然而这些设计究竟能不能给环境、给社会、给公众以实际的效应,很少有人探究。标榜生态设计的产品随处可见,使我们真伪难辨.我的社会似乎仍维持着“只要发展,就不可持续”的可怕现状。我国从政府的高度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中国通过奥运会、世博会、世园会,向世界展示了绿色、环保、低碳的决心和行动。然而在设计领域,更多的默默无闻的实际工作需要设计师去完成,并且这些设计工作是最直接、最有效地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办法。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化,经济社会以空前的发展速度不断向前。然而仅有二百年多年历史工业文明却把地球几十亿年所积攒的资源、能源消耗了近70%。几乎所有国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资源、生态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人类需要更理性地面对工业文明,避免一味地追求发展而不断陷入困扰。对这些问题,所有社会成员都在关注。政治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艺术家等都会从各自的角度提出看法,发表言论。但是设计师在其中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那就是用设计去改变生活,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做设计,实实在在地解决人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用设计文明来修正工业文明的盲目。 生态设计,也称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是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从而帮助确定设计的决策方向。生态设计要求在产品开发的所有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生态设计,如何给设计行业一个正确价值导向,在今天看来迫在眉睫。 生态设计应该是朴实的设计。为了吸引消费者,不少设计师迷恋外表华丽的设计,给一些产品赋予昂贵的材料、复杂的工艺、多余的功能。盲目追求漂亮、时尚的外观,创造出很炫,很酷的设计。为了实现这样的设计,产品化过程中必然花费更大的成本,对资源消耗也是惊人的。的确,设计可以给产品增加附加值,我们也惊叹于设计师高超的造型能力,然而这种能力所塑造的价值符号,却暗藏着对资源、环境的破坏。这些设计师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本末倒置和华而不实。失去了设计最可贵的东西—朴实。设计并非必须有昂贵的材料,华丽的外表为自己涂脂抹粉,简洁朴素的设计本身就具有不朽的魅力。让我们看看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的设计,那时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是那些强烈的生存欲望和改变生存条件的驱动力,造就了中国古老文明的辉煌。那时的设计大都造型简洁,使用的材料极其普通,结实耐用,功能直截了当。这种服从于实际使用的设计方法,恰恰是最朴实无华也是最和情合理的。越是来自于本能的东西越是具有强大生命力,也是设计的本质。这样的设计传达给那一时代所有的社会成员一种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这种从分析和解决问题入手的设计方法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以人为本。 生态设计应该是诚实的设计。诚实本来是用来形容人的品格,意思是内心与言行一致,不虚假。但是用来形容一点设计产品,可能有些唐突和牵强,但却凝聚着设计师对公众的诚实的品格和良好的社会责任,而不是是以哗众取宠为目标,不是浪费资源。众所周知,产品是为人服务的,首先要做到好用、易用、爱用。这三个原则很重要,好用可以理解为它的操作方式都是非常容易的。从外观解决了所有的设计过程中间最最基本的问题,所以工艺问题、功能问题、质量问题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第一个要好用、易用,甚至容易维修,不容易坏,使用时间比较长,这样就会爱用。爱用就会得心应手、爱不释手,才会受到消费者青睐,所以会有消费者的忠诚度。通过诚实的设计实实在在给消费者带来实惠,给社会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也正是中国设计师的历史使命。 生态设计应该是为公众服务的设计、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设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设计思维、设计方法上。而是应该作为价值观念去影响消费者,近而影响所有社会成员。怎样在全社会树立低碳生态的观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这就要求生态设计不是一个让人敬而远之,不可逾越的高墙。而是能让每一个老百姓用得起,信得过的设计。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城市,出现了“低碳社区”的房地产项目,屋顶设有太阳能电池板,通过收集太阳能进行转化来满足屋内的部分能源供给。这样的设计看似符合生态设计理念,减少能耗和排放,然而仔细研究,这些社区建筑容积率极低,用料奢侈豪华,更主要的是其价格高出同一城市房价数千元,如此的设计会把多少人拒之门外,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只不过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为其产品打上“生态”的标签,其本质是为其产品增加更多的卖点,是营销手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设计,是标准的“伪生态设计”。他们只是将低碳作为企业宣传的一个噱头,用这些来炒作产品罢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样的特殊国情应该倡导什么样的设计观念,这样的一个大国所拥有的设计观念也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世界的环境状况。设计师的话语权有时大得惊人,他会引导公众的价值观。设计师如果不断地创造出炫耀的、夸张的、浪费的设计,那么就会有人喜欢,就会有人支持,一旦成为一种价值观念,一种贪婪的欲望,那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会对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浪费。相反如果设计传达的是一种低碳的,朴素的、共享的、幽雅的价值观念,那么会对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带来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的设计应该体现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念,而不是被某种观念支配。不要让整个国家蔓延一种奢侈浪费的消费观,也不要让设计行业充斥着“伪生态设计”观念。中国设计应该亲近自然,亲近公众,为大多数人服务。#p#分页标题#e#

生态设计范文第3篇

伴随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MAB计划的提出,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入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并对未来园林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景观行业发达的国家,生态主义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国内城市范畴的景观规划还相当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生态原则只在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少许应用。

生态设计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摒弃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二、城市生态敏感区

鉴于城市处于快速拓展阶段,特别是建设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为了保障其建设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应对城市空间作生态敏感性分析,并划分出不敏感区作为城市优先发展区用地。

生态敏感性分析通过对城市化特别敏感的自然生态因子加以叠加,用以界定易受人类损伤的敏感地带,加以控制保护。一般从饮用水资源、自然生态要素的人文价值、生态资产、工程地质情况等指标进行处理分析。根据生态敏感性程度,将市区划分为生态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4种类型。空间落实如下:

生态最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脉、河流水系的两侧。该区生态敏感性很高,外来干扰不仅对其自身影响反应剧烈,甚至有可能波及其他地区,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破坏,故应属重点生态保护区,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与该区的关系。

敏感区分布在山体边缘地带、建成湖泊湿地地区以及老城中心。该区生态敏感性较强(包括历史文化因子的敏感性),对维护最敏感区的功能以及整体生态效果起重要作用,故开发建设亦应慎重。

低敏感区以大片农田景观为主,少部分为城区内历史文化保护地段或文物密集区,该区不宜强度开发,而应作为大地园林化的主要构成成分或历史文化控制建设地段。

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县城区一带,是城市发展的良好用地。

三、生态的绿化

随着环境资源被不断开发利用,经济的高度增长,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局部地区后工业社会的逐渐到来,利用绿化技术对受损环境与被破坏环境进行生态与景观恢复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生态处理手法是值得大力推广运用的,但以为设计人造的绿色空间,植林挖池就具有生态效益,未免是将复杂的生态系统简单化了。从表象上看,城市景观大都体现了绿色的主题,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形成和保持的景观效果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自然有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站在生态的角度上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种类,尊重场地的自然再生植被,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或是充分利用基址上的原有植被,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这才是绿色生态设计。

(一)屋顶生态绿化

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屋顶生态绿化作为一个比较有效的空间绿化手段,常常出现在高密度的建筑群中。屋顶绿化对建筑本身的承载力和防渗透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一般建筑只能栽植浅根系易于生长的花灌木及地被。但基本上只是的达到了绿化的效果,在生态多样性方面太过单一了。值得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更高效的发挥生态绿化的作用,建立生态多样性空中绿化。

韩国环境部《建设高效率的生物栖息空间》项目之一“天空乐园”——把建设生物栖息场所的市内生态公园的概念引申到屋顶绿化中。把空间分为“野生绿地”、“灌木丛”、“湿地”等,并种植了八十多种植物。屋顶小生态系统建设后,高为12层的建筑,取暖能源减少了14%,空调使用减少了13%.建设两年后屋顶小生态系统植物种类达到了150种,昆虫种类达到了二十多种,鱼类、两栖类、鸟类生存环境优化。由此看来,在屋顶上建设生物栖息空间,给城市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二)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树种规划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绿化树种规划的方针:

1.以当地景观与植被构成为主的乡土群落为复原目的;

2.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的落叶树(先驱种)与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按一定比例搭配。

首先通过调查当地周围的自然植被,在土壤贫瘠的条件下,生长发育着的稳定的树种规划为远期构成树林群落的树种。其次选用当地的速生树种,利用速生树种确保绿化初期的绿量,并为慢生树种提供夏季遮荫。并根据对当地自然植被林缘树种的调查研究,在林地边缘选择适当的抗性强的树种栽植。

从效果来看,而采取这种生态恢复绿化方法仅需用4~5年的时间,即与其周围没有遭到破坏的植被在绿量方面达到了基本的一致。比任植物自由萌发与生长快几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群落的构造发生相应的变化,动植物种类也开始自然增加。为保障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健康地生长,必须对恢复地植被进行适当的养护管理及对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先驱种)进行移植。

四、城市特殊地区更新

生态学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再生原料支撑的材料,将场地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废弃物等。今天,景观设计师面对的基址是越来越多的那些看起来毫无利用价值的废弃地和被生产破坏的区域。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城市治疗疮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德国埃姆舍公园(IBAEmscherPark)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设计者巧妙的利用旧工业区原有的采矿基地和大量建筑,改建成公园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的历史延续,并有效的节约了资源,同时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和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由于工业衰落带来的环境、就业和经济发展等诸多难题,并赋予旧工业基地新的生机。

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也是典型的充分利用原场地的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对工厂的原有设施加以提炼和修饰,使其赋予新的审美和使用功能,并引发游客对历史的回顾和思索。

五、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性是生态设计的重点。生态水环境终目标是使流入自然流域的水实现污水“零排放”。城市里一般污水都被收集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再排回河道中。但水处理厂的排水一般为三级排放,仍然携带大量污染物质,所以排放到自然河道仍然是超V类水体,易引发诸多问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根据去年的检查,我们国家600多个城市中间有230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等于零。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污水是直接排放的,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也使水的循环利用在这些城市受阻。为了扭转该现状,根据生态设计理念在规划中,我们应分考虑了污水治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回用以及水质保持的问题。

(一)综合形的生态处理方法

污水处理厂的排水推荐采用一些先进的生态污水处理措施,如太阳能水生物污水处理系统(SAS),处理后将清洁的水回用当地的生产。中水和雨水集中净化处理可利用城市林地作为生态过滤系统,同时加速水的蒸腾和下渗,保障了水系统的循环,并且可创造出一个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这种设计理念有多方面益处:它首先解决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给当地提供了清洁的淡水资源;回灌了土地,补充了地下水资源;进入河流的水质达标,确保河水恢复为奔流的河流,而不是一条排污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恢复手段维持水循环过程,以便持续地获得可供利用的水。

(二)湿地

湿地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调节气候、蓄洪防旱、水质净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文明的摇篮。

湿地具有巨大的净化、降解有毒物质的能力。试验表明,湿地对采油污水中油的净化率可达80%以上,对落地原油和钻井泥浆的净化作用也十分明显。此外,湿地的功能还表现在供给水源、重要物种栖息地、动植物产品的开发、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旅游和休闲等方面。因此,利用各类湿地来构筑城市的生态系统,投入最少,养护费用最低,却能为城市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人工浮岛

浮岛是在池塘中放入浮体,并在浮体上种植植物来净化水质的一种人工制造的“岛”。在浮体上种植亲水性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质,给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而且还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日本约在30年前着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并利用人工浮岛技术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声息空间、改善景观。

六、结语

生态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住宅;措施;设计方案

前言:

随着物质环境的显著提高,人民对住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建设高质量的生态住宅,我们要遵守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综合考虑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保证物质、能源有序循环转换,本文为大家更好地理解生态建设,介绍生态住宅概念产生与出现的原因与背景,通过详细地阐述生态住宅的概念、以及出现的问题,来为生态住宅的建设提供更详细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预料到生态住宅在21世纪势必会快速发展。作为国家21世纪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要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住宅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新的市场机制下生态住宅需要通过市场竞争不断发展,这样才能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

1 生态住宅面临的问题

在世界各国,新型的生态住宅方兴未艾,而科学发展观如今已深入人心,胡主席提出了和谐社会的观点,所以我们在住宅建设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生态建筑在我国势必会成为发展趋势。当前生态技术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仍落后于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国外生态住宅,且差距很大。因为生态住宅不仅包括建筑本身,还需要综合考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二次大战的爆发,由于战争的需要,各国加大了科技技术的投入,由此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建筑领域的建筑材料、结构科学、施工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战后,许多国家的住宅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基于人民的保暖问题,国家必须将住宅建设的迅速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但是由于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对生态环境缺乏足够的认识,并且存在着功利思想,所以他们只看重生态住宅这块招牌,而对于提高住宅的保温通风等具体性能却忽略,这严重阻碍了生态住宅的发展。同时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加大了对自然界的掠夺,盲目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完全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能源的无节制消耗,并且高能耗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人为的浪费造成的,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劣,人民从主观上忽略气候及其他自然条件所产生的影响,只重注个人利益的需要,为个人目的过分地依赖人工照明、空调等高能耗的机械设备,却不看重建筑的质量,粗放的高能耗的生活方式,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有的人只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全然不顾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因此,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污染严重。所以为了可持续的发展,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我们住宅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都知道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危害程度,所以应减少他们的排放,以此保护生物圈,以及能耗大,生活垃圾污染,有毒建筑材料的滥用等,都是污染环境的重要因素,而我们的住宅却也存在着通风采光不佳,照明质量差,室内空气品质差,阴冷潮湿,供暖系统质量差,位置安排不合理等问题,这都应该引起建筑商的重视。

2 生态住宅设计原则

中国如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对生活的质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生态住宅通过对住宅内外空间各种因素的有效整合,并在此过程中按照生态学的原理,来建成便于居民生活的居住环境,并注重居民的身心健康。从根本上讲,生态住宅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以此来达到自然、建筑、人三者的和谐统一。

健康是生态住宅的目标,所以生态住宅的建设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生态化是生态住宅首先要遵循的原则,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使用无害化、无污染的建筑材料。追求环保是生态住宅的核心,为了能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住宅应注重节能和自然,这样才能建立舒适、健康的生态住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所谓“健康住宅”就是指“能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的住宅”,为了使室内环境质量达到“健康住宅”的标准,我们应对室内进行合理的绿化设计。可以通过充足的日照来杀菌消毒,以避免其他机械设备的使用,保证良好的通风,确保空气的高品质,以及采用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等。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研发出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其中有一种新型建材,国际上称之为健康建材、绿色建材、生态建材等。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没有污染,而且有益于人体的健康。我国已开发的绿色饰材包括壁纸、涂料、地板、门窗、管道、玻璃、石膏板等。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些新型材料的特点,比如防霉壁纸, 它减少了发霉、起泡、滋生霉菌的现象的出现,因为它经过了特殊的化学处理,使其能抵抗壁纸在空气潮湿或室内外温差较大的破坏。

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让人既不会感觉寒冷,也不会使人浮躁,适宜的湿度让人既不会潮湿,也不会感觉干燥,这是保证人体舒适的前提。以前,建筑商为了节能,降低成本,而降低热舒适标准,这严重影响到居民的采暖,此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舒适不是盲目享乐和浪费,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环境绿化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舒适的生态住宅才能满足人们居住的条件。因此,为了建设舒适的生态住宅,我们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比如环境绿化。环境绿化不再是简单的种树栽草,而应满足崇尚田园生活的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通过树木花草合理的比例搭配,来美化环境,同时这也提高了城市抗污染、滞尘、降噪、防风的能力,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效益。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让人民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绿化设计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青睐,将成为现代室内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让建筑商加大室内绿化设计。

当然,理想中的生态住宅模式与现实社会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人们生态意识的单薄,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和技术措施的落后,这些都是限制生态建筑发展的因素。所以,我们应尽自己微薄之力,为生态住宅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杜绝粗放、浪费的模式,提出低能源、高效益的设计方案,加大可再生的新能源的开发。

3 生态住宅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态住宅必将成为21世纪最理想的居住家园,成为人们最受青睐的居住建筑,生态住宅定会成为住宅建设的趋势。由于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选择注重生态概念的住宅,将逐渐成为广大居民的共识。当今,由于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与周边的国家建立起稳定的国际关系,与日本等国家的关系也有所缓和,所以局势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可谓是国泰民安,但是我们也应意识到这种物质充裕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品味,流行趋势,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不难想象,住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传统的住宅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所以住宅也必将发生很大改变,建筑商应意识到生态住宅发展的趋势,通过引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方式,力求设计出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建筑方案。

4 结 语

如今,生态住宅不断涌现,这表明人们对居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建筑商如何才能搞好生态住宅设计是必须慎重考虑的事情。 “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让我们建筑商不得不反思,如何才能设计出既满足于居民的需求,又有益于环境的住宅,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发挥其监督作用,防止低质量住宅的出现,住宅消费者在购买时也应尽量多选择生态住宅,以促进生态住宅的发展,为环境的保护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王洋 生态住宅设计 2009

生态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沙河公园;生态性;可持续发展

一、公园性质定位

休闲娱乐:能满足城市军民文化娱乐和儿童游乐的需求。

观光游憩:以景观、景点为主体,建设形成优美的环境,成为城市居民游览、观光的好去处。

科普教育:通过植物、设施等对城市居民进行科普教育和生态教育。

生态防护:通过大范围的绿地建设,使公园范围内形成质量良好的城市绿地,成为城市的生态屏障,极大地发挥生态防护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二、设计构思

以城市生态景观学理论为指导,以城市居民的需求为依据,结合城市文化,贯彻“自然、生态、健良、现代、发展”的主题,合理布局,艺术造影,创建生态化、景观化、现代化和人文化的城市公园。

生态化理念――营造城市森林。城市森林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绿地的新潮流。在公园设计中,在公园的南北两侧形成大面积的生态林带,开成具有较高生态防护功能的城市森林,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平衡,提高城市形象具有有积极的意义。

景观化理念――景观多样性。公园的设计以植物景观为主,要把据需要,营造了适当规模的水体景观、建筑小品等景观,各种景观空间相互渗透交融,和谐共存,形成了移步换景、景观多样的园林环境。

现代化理念――紧贴时代气息。公园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所处的环境背景与时代特征,空间布局简洁明快,景观计计新颖独物,使公园建设与城市环境相融合,与时代特征同步。

人文化理念――文化展示平台。公园设计应充分挖掘地域人文资源,寓丰富地域文化内涵于公园景观设计之中,使公园成为城市文化展示的平台,弘扬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

三、总体布局

1.功能分区

根据公园自然资源特点、周边环境特点,结合城市居民需求,设将公园分成八个功能区,如下:

(1)管理区

位于公园东入口附近,是公园的管理中心,占地1.5亩,其中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包括办公室、职工宿舍、仓库、车库等。

(2)水上游乐区

位于公园中部。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利用公园中部地势相对低洼的区域,设计一处人工湖,水面面积15000平方米,开展划船、垂钓等水上游乐活动。水上游乐区设计有游船码头、垂钓区、亲水平台、曲桥等景观,结合丰富的水生植物,形成碧波荡漾、垂柳依依的水体生境景观。

(3)儿童游乐区

位于公园东部,靠近东入口。由集散广场、大型疏林草地组成,是儿童进入公园很容易可以找到的一个区域。儿童娱乐设施有:电瓶车、跳床、过山车、滑梯、攀岩、旱冰场、淘气堡、转马、海盗船等娱乐设施。

(4)森林休闲游憩区

位于公园西北部,靠近沙澡,是公园内地势最处低的区域,也是一处相对安静的场所。充分利用现有树林,设计有游览步道、休息设施和集散广场,形成一处供中老年人森林游憩、休闲娱乐的场所。

(5)植物观赏区

位于公园西北部,靠近西入口。利用现有的大沙丘,栽植各种园林观赏植物,形成一处植物种类丰富的植物观赏区,游人不仅可以在此观赏值物,也可以登高远望,近可俯视全国,将公园全貌尽收眼底,远可眺望开发区,饱揽城市美景。

(6)文化广场区

位于公园东南部,以景观大道与东大门相接,是游客进行文化娱乐的区域。该区主景为一下沉式喷泉广场,布局精美,风格同代。喷泉为旱喷泉,以增加游人的容纳量,同时,文化广场可以成为露天演艺场所,满足城市居民节日聚会、文化演出的需要。

(7)健身运动区

位于公园中部,南接文化广场区,是一处供群众室处健身的场所。该区设计为林荫广场,林下布设健身器材,为城市居民提供晨练、健身运动的场所,体现公园建设的“健康主题”。

(8)滑沙娱乐区

位于公园西北部,利用现有大沙丘,形成一处滑沙娱乐场所,体现地域自然资源特色,丰富城市居民的户外运动项目。

2.景观空间组织与设计

景观设计根据各功能区对景观环境的需求,在整体协调统一的原则下,突出不同空间的景观特色,营造了各具特色景观空间,使公园成为一个生态自然、景观多样、和谐发展的城市绿地系统。公园的主干道作为连接各个景观空间的“主动脉”,将各个景观空间有序的连接起来,成为景观空间相互交流沟通的纽带,完成了公园环境空间的构筑。

四、公园中设计的主题性景观主要有

(1)花林稚乐。在儿童游乐区配置大量的乔木和花灌木,乔木主要有国槐、樟子松、云杉、栾树、山查、山桃、山杏等,花灌木主要有榆叶梅、丁香、连翘、丰花月季等,形成花木扶疏、百花争艳的植物景观,乔木绿荫如盖,满足儿童游乐区的遮荫的需要,花灌木色彩明快,与儿童游乐区的欢乐气氛相协调。

(2)音乐喷泉。在文化广场区设计一外音乐旱喷泉,成为游人活动的中心地带。喷泉启动时,水花随着悠扬的音乐此起彼伏,游人在喷泉中穿梭戏水,景观优美,风格现代。

(3)槐林票香。在文化广场西部僻静区域,设计一处刺槐林,夏初槐花盛开之时,槐得四溢,清香扑鼻,为整个公园速写为清新的花香。

(4)柳岸春晓。在人工湖东岸,栽植大量的垂柳,初春柳芽先发,翠柳依依,婀娜多姿,倒影碧波,“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丝。”盎然春意,扑面而来。

(5)云阁揽胜。在人工湖东南部的小沙丘上,一座揽翠阁,为仿古四角亭,檐牙高啄,环境幽雅。揽翠阁是人工湖南部观赏水景的一个制高点,与湖对面的吟秋阁隔水而望,形成对景。

(6)海棠船坞。在人工湖东南岸设计一处游船码头,植物配置以海棠为主,故名海棠船坞。船坞上设计一个为游客遮阳的张拉膜,体态轻盈,不仅满足了遮荫需要,而且增加了船坞的景观性。

(7)碧水银滩。利用原来的沙丘,在人工湖西岸设计一处沙滩。沙滩在湖畔平坦宽阔,金沙细软,为游客提从日光浴所场所。

(8)菏池听雨。在人工湖南部近岸处种植荷花,夏季荷叶田田,红花映日,形成“映日荷 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观。雨天,依栏而立,静听雨打荷叶的声音,别有一番意境。

(9)石瀑飞流。在公园西部设计一处假山瀑布,与西大门遥遥相对,使游人一进入公园就可以看见瀑布,听见水声。假山瀑布体量较大,气势壮观,水花飞溅,水场如雷。

(10)琴林听音。在连接西大门和瀑布之间的景观大道南侧设计一处林下休息空间,平坦草坪上道路纵横,仿佛琴弦一样的在梳林草地间延伸。静坐林中,附近瀑布的声音和风吹树动的声音悦耳动听,似有琴弦轻吟。

(11)曲廊清爽。在公园西部的大沙丘顶部建设一处亭廊组合的景观建筑,该处为公园的最高点,是馆员内一处绝佳的观景点。登台而望,视野开阔,天高气爽,顿生豪迈。

(12)霜林流丹。在大沙丘上大量配制黄栌、五角枫、火炬树等秋色叶树种和针叶树种,深秋,层林尽染,霜叶流丹,形成“小枫一夜偷天酒,却情孤松掩醉容”的西山红叶景观。

(13)曲桥飞渡。在人工湖北部设计一跨湖曲桥,桥曲线流畅,风格现代,桥上敷设淡绿色玻璃,人行桥上,如履清波。桥上设计有三座景观亭,桥亭倒影,形成一幅美丽的景观。

(14)沙坡飞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大沙丘北部设计一处滑沙场,为游客提供滑沙场所,体验从沙坡上飞驰而下的刺激感觉。

(15)柳浪闻莺。在公园西北部的低洼地带大量栽植垂柳,形成柳浪闻莺的景观。林中设步道、草亭和集散广场,形成一处环境幽雅的柳林休闲吧。

(16)桃溪浣芳。在公园北部设计一条溪流,连接人工湖和沙河,作为人工湖溢水、换水的排水沟。溪流曲折潆洄,两侧大量配置以山桃为主的树木,春季桃花天天,灿若红霞,花树倒影,飘花流香;形成桃溪胜景。

(17)柳池闲钓。在人工湖北部设计一处垂钓空间,岸边栽植垂柳作为遮荫树,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垂钓服务。

五、植物景观设计

根据气候、植被特点和景观的需求,该地的植物群落以落叶树种为主,和常绿针叶树种形成混交林,结合树种的生态学习性,乔、灌、地被合理搭配,形成大乔木层、小乔木和花灌木层、地被植物层三个层次结构,即满足了景观的层次感,丰富观赏效果,又能满足植物对阳光强度的不同要求。同时,在植物造景中,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形成具有多样性的植物景观。

大型乔木,形成植物群落和景观的上层界面,是绿地系统的骨架。以保证绿地夏季的浓荫、冬季充足的阳光和四季景观的持续性。

小乔木和花灌木,形成植物群落和景观的下层界面,是绿地系统的肌肤。以鲜艳的花(叶)色,优美的造型,成为植物景观的主要界面空间。

地被植物,是绿地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植物群落和景观的铺垫,弥补了乔、灌无法覆盖的地面,对景观具有烘托、渲染作用。

通过丰富的植物造景,公园内植物景观五彩缤纷,季相变化明显,春夏有开花植物,秋季有秋色叶植物,冬季有常绿树种,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景观效果。

6.水景设计

公园水景设计的基本布局是一湖、一瀑、一泉、一溪。

一湖。即人工湖――翠湖。水面面积15000平方米,水深0.8~1.5米。

一瀑。即西入口附近的假山瀑布,假山高5米,宽15米,瀑布下设计水池。

一泉。即位于公园中部的音乐喷泉,喷泉广场直径45米。

一溪。即连接人工湖和沙河的桃溪,溪流曲折潆洄,利用高差,形成多个跌水,丰富了公园的水体景观。

为了节约水资源,通过管道等将这些水景连接起来,实现循环使用。同时,人工湖的水可以作为灌溉用水,满足绿地对水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David Weaver .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

[3]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生态设计范文第6篇

0引言 陕西地处我国西部,南北纵深较大,因地理气候和人文经济的不同分为三大部分:陕北、陕南和关中[1]。陕南从西往东依次是汉中、安康、商洛三地。陕南山地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它结合了对山地气候的适应性与北方民居防寒防热的优点。研究基地李家院村,地处汉中市以西的宁强县(图1),位于我国北方寒冷地区与南方炎热地区之间,属于“过渡地区”,海拔1100m,整个村落处在山谷之中。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山地气候,冬夏时间较长———冬季湿冷,夏季湿热,年平均气温12.9℃左右,年降水量1178mm。当地的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花生、甘蔗次之,特产有木耳、柿饼、天麻、魔芋等。 1新农村建设和民居生态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居住空间已不能满足人们生活使用的需要。因此,以砖混房屋、铝合金门窗、瓷砖饰面为代表的新建筑,逐渐成为乡村民居的主流(图2)。这类建筑不仅丢失了地域建筑文化和风貌,而且也抛弃了原有民居所隐含的适应地域气候、就地取材等生态建筑经验,从而导致了建筑成本、能耗和污染排放的增加。我国西部发展较为落后,在山地乡村尤是如此。由于自然资源相对紧缺,所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节约型建筑模式是未来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在继承和改造传统技术经验的同时,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发展适宜当地的生态民居,越发显得紧迫和重要。 2陕南山地民居现状及其影响机理 2.1陕南山地民居现状 2008年10月至2010年2月,笔者对宁强李家院村的传统民居及新建民居进行了阶段性的实地调研,包括其单体形式、基本尺寸、维护材料及其做法、室内热环境测试等内容。通过这些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看到了当地民居发展的方向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山地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2.1.1传统民居的窘境 一般来说,传统民居是适应当地气候及自然条件的有机产物。它不仅保留了地域文化,而且经测试发现,也具有较好的室内热工环境(室内温湿度波动小),但其存在室内光环境、通风较差,结构体系缺少拉结,建筑空间使用缺陷,不满足现有功能使用等诸多问题,因此,传统民居的形式与做法在逐渐被人们抛弃(图3)。 2.1.2自建民居质量普遍低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难以忍受那些破旧的、基础设施不全的居住环境,渴望能拥有城里人那样的居住条件。因此,村民自己拆旧建新,盲目效仿,简单的使用钢筋、水泥和砖瓦进行建造。其做法是:将房屋下部的主体部分做成混凝土框架,用于承重,上部做成木质的框架体系,用于支撑屋顶(图4)。但是这种将木框架直接立在混凝土梁上的做法并不利于整体的抗震性能,因此,不仅建筑质量较差,而且破坏了地域建筑的文化和风貌,室内热工环境也较差。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村落中新、旧建筑相互交杂,传统的文化氛围不复存在(图5)。 2.1.3生态节能意识薄弱 通过实地调查及测试发现,在乡村,由于缺乏生态、可持续设计理论的指导,民居大多都没有采取节能方面的设计措施。墙体、屋顶和地面都不能满足保温、隔热要求,造成资源浪费和能耗加大等现象。 2.1.4形式单一 当地自建的民居虽然可以满足村民的使用要求,但对民居自身生态措施考虑较少,同时,由于过于强调村落的整体性,宅院组织缺少合理布局且形式单一,不能体现其地域文化特色。 2.1.5配套设施缺乏 为了提高民居的舒适度,除了对结构、材料、形式进行改进外,还应关注例如卫浴设施、下水系统等配套设施,只有改进卫生设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山地村民的生活水平。 2.2影响机理 山地民居的形式及其演变趋势除了受当地气候、文化、地域特征的影响外,村民的价值观、审美观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也是影响当地民居变化的重要因素。 2.2.1价值观 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确立就会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不轻易改变[2]。在乡村,村民的价值观正处在古今、中西的时空交汇点上,表现出“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特点,因此,这也是民居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2.2.2审美观 审美观是人们评价建筑美的观念,是人们的联想、感觉和知觉等的高度集合,是随着人们所处的民族、历史、文化、职业以及思想等不同而变化发展的[3]。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知识、爱好、阅历的变化,对于建筑的审美观也随之而变。因此,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山地乡村审美观具有主观性。 2.2.3生产、生活方式 所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是人们在建筑的外部、内部空间产生的结果。李家院村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当地村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影响到建筑的空间形式。 3生态民居设计实践 3.1项目背景 5•12汶川地震给宁强县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李家院村是受损较严重的村庄之一。地震造成李家院全村26户38间房屋倒塌,64户348间房屋严重受损,18户155间房屋一般受损,全村需要重建房屋为67户[4]。当地的重建工作在陕西妇女研究会的支持下进行,本课题组深入当地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调查问卷及现场测试,对本土建造经验进行了梳理及总结,最终,设计出适合当地条件的新民居方案。#p#分页标题#e# 3.2设计理念 在宁强李家院村的新民居设计中,所有的概念形成都围绕“实现生态住宅”这一目标进行。将“以人为本、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传统与文化复兴”作为设计理念的核心。 3.2.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就有很好的体现———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建造,因此,新民居的设计也延续这一理念。由于土木结构具有独立性,因此,村民可以根据各家的人口数量及生活方式随时进行房屋的增建或改造,使村民的创造力在新民居建设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3.2.2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是始终融入到新民居设计当中的重要理念,其目的是为了与地形地貌相结合、与山形山势相融,以处理好与当地气候、资源、生物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为了使新民居充分体现出多样性,村民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自家的建筑风格、材质、色彩进行适当调整。 3.2.3传统与文化复兴 “传统与文化复兴”,是这次新民居方案设计中的一个创造性理念。“传统与文化复兴”理念在新民居设计中的体现并不是简单的建筑形态的恢复,而是乡村脉络的传承和延续。新民居方案将充分借鉴传统民居中的特殊符号,在继承传统建筑材料的同时用现代材料、现代手法反映传统民居的建筑理念。 3.3建筑设计结合当前提倡的“生态、节能环保型住宅”建设及发展庭院经济的实际,本方案吸取陕南地区民居特点,组成前宅后院、独门独户的居住单元,结合现代村民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在传统民居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整体布局更加合理。 3.3.1民居布局 通过对宁强地区部分民居的考察,结合当地民居习惯的紧凑布局及建造特点,此方案采用了以生活用房(包括卧室、堂屋、储藏室)为主体的集中式布局,辅助用房(包括厨房、卫生间、柴房、牲畜圈等)可根据使用需要进行分期附建(图6(a),(b)),以满足未来发展多元化可持续经济的要求。另外,考虑到村民未来的使用需求,主要用房均按两层进行设计,如果只建造一层,可增加高一层的层高,其他做法不变。这种平面布局,继承了当地的习惯做法———以小院落形式分隔人畜空间,既做到洁污分离,又做到生活、生产空间的分隔和联系,有利于宅基地集中线性布局,亦满足节地的要求。 3.3.2建筑结构 通过调研发现,地震灾害对于当地的木骨架夯土结构的民居破坏很小,除了墙面局部开裂外,很少出现整体坍塌的现象(图7)。同时,夯土冬暖夏凉的热工围护性能较好,另外,考虑到木柱与土墙结合的穿斗结构的安全性与抗震性,再加上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因此,本方案设计依然采用以河石作为地基的土木结构(图8)。 3.3.3建筑形态 为了减小房屋的体形系数,新建民居采用了当地习惯的紧凑布局。主要用房与辅助用房高低错落,搭接有序,屋顶采用木、瓦屋面。同时,为了夏季遮阳,丰富外立面,将屋顶的挑檐出挑水平长度设置在2m以上,因此,在住宅前后入口处就形成了宽敞的檐廊,平时作为休闲、纳凉,从事副业生产,挂晒农产品的场所,在阴雨天也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整个建筑立面灰白清雅,木构明晰俊秀,玻窗明净映彩,透露出古典淡雅的乡土民居气息,构筑出李家院独特的空间神韵(图9)。 3.4生态化策略 新民居方案除了应满足当地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外,还应考虑到适宜性技术的运用。例如,太阳能的利用,沼气利用以及与环境的结合。 3.4.1太阳能利用 新民居在设计中加强了各房间及坡屋顶夹层的通风组织,同时根据经济条件、个人需要,结合南向立面,在主卧外局部或整个通廊设置设计阳光间,以改善该地区冬季室内的小气候(图10)。在阳光间内表面安装蓄热窗帘,夜间防止热量流失。 3.4.2沼气利用 沼气是一种高效、环保的燃料,替代传统能源的前景广阔。新民宅中沼气池的建设以解决农村生活用能为目的。在平面设计中,将卫生间与畜廊集中设置,利于人、畜排泄物的收集,同时改变了人畜粪便随意排放的状况,减少传染疾病的发生。将收集的沼气通过小型装置快速而便捷地运送至厨房,节约了木材作为炊事能源的消耗,大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4.3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由于所处山地,因此,新建民居强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尤为重视四周山水的形态。以风水理论为依托,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传统艺术中“意象”的概念和规则,以创造出优美的居住环境和高层次的艺术境界[5]。 3.5节能技术及舒适度改造 2009年12月14日10:00~2009年12月15日10:00,对当地一间旧生土建筑和新建砖混建筑分别进行了测试,获得其室内外温、湿度如图11所示。1)生土建筑室内最高温度为5.8℃,最低温度为3.2℃,温度波幅为2.6℃,平均温度值为4.8℃;砖混建筑室内最高温度为5.5℃,最低温度为3.6℃,温度波幅为1.9℃,平均温度值为4.9℃,略高于生土建筑的室内平均温度。2)生土建筑卧室内,相对湿度最大值为73.1%,最小值为63.8%,平均值为68.8%;砖混建筑卧室内部相对湿度最大值为77.2%,最小值为68.9%,平均值为73.9%,略高于生土建筑的室内相对湿度。由此可见,生土建筑与砖混建筑的室内温湿度基本接近,但生土建筑的数据是在年代已久,且地震后墙体出现裂缝的情况下测得的,由此可认为生土建筑室内温湿度优于新建砖房。因此,在传统民居的做法上,我们对其地面、墙体、屋顶、进深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以提高室内的舒适度[6]。#p#分页标题#e# 3.5.1墙体 当地传统民居大多是版筑夯土墙,其做法是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而成(图12)。夯土墙与砖墙相比有着诸如建设成本低、保温性能好、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大气污染小等优势。另外,考虑到抗震性能及隔音效果,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新民居的外墙采用夯土墙或木骨泥墙围护体系;根据冬季保温的需要,可在室内的隔墙中放置聚苯板。土墙、砖墙混用是近几年民居建设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但由于材料性能不同,墙体连接处较为薄弱。因此,可在生土墙体外墙墙角内外两侧采用镀锌铁丝水泥挂网进行加固,内外两层网之间用预埋拉结丝进行连接加固,高度从墙角至檐口(图13)。 3.5.2屋顶 考虑到系统成本、建造周期以及当地的传统做法,新民居依然采用出檐较深的坡屋顶。设置通风隔热屋顶,利用热压和风压作用使间层内的空气流动,从而带走大部分进入间层的辐射热,减少传入室内的热量。保温材料选择了体积密度和导热系数较小,含水率和吸水率低,不燃、难燃或阻燃型的矿棉板、玻璃棉板以及保温砂浆等,加上木屋架的天然属性,住宅的整体保温隔热性能可以得到很大提升。 3.5.3地面 在新民居方案中抬高首层室内地面,以保持室内干燥。同时,由于当地属湿热湿冷气候,为了改善舒适度,增强地面的保温性能,可在地层增加聚苯板保温层。 3.5.4进深 在湿热湿冷地区,除了保温隔热外,还应考虑室内的采光与通风。因此,新民居在传统民居的基础上,降低房间的开间和进深(3.3m×3.6m),增加开窗,不仅取得了比传统民居更好的采光环境,也有利于室内穿堂风的形成。 4结语 在陕南山地乡村进行的生态民居设计实践,通过适宜性生态技术协调了建筑与环境、经济之间的矛盾。在当地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结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创造出了适合当地的生态民居,为陕南山地乡村在今后进行民居建设时提供一些指导。

生态设计范文第7篇

(一)生态设计的内涵。

生态设计泛指那些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把对环境的破坏降低至最小值的设计形式。这种协调指的是节约资源,保持一定范围的水循环,维持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室内生态设计即指在微观环境或者室内环境中的生态设计。室内环境中的自然光线、植物等都属于生态设计,这些自然生态不仅构成微观环境的物质基础,还是一种具有多重社会价值的“文化资源”。由此可以总结出座内生态设计就是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指导下,依据生态学原理和美学原理,实现人、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室内生态设计的设计原则。

1.尊重自然的原则。尊重自然是认识到人类本身是环境中的组成部分的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它要求设计者要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和关心自然环境,在进行室内设计前首先勘察研究建筑物的定位、地形地势、气候条件等。然后考虑如何降低能耗,如何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的利用。

2.建立人与自然沟通的原则。设计者应把室内环境作为联系人与自然的纽带尽可能地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这样一来座内环境就不再是人类远离自然的隔离带,而是为人类带来新鲜的空气、太阳的光线、自然的声音。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会使人们身心愉悦活力充沛。

3.集约化原则。这是一条摒弃传统粗放型,走集约化的新型道路。一是追求高效空间。在合理利用空间的基础上探入分析室内空间使室内与室外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立体网络。二是追求节能空间尽可能地降低对资源的消耗。

4.注重本土化原则。当地人从其长期居住生活的环境中获得水、庇护、食物、精神寄托等一切需求,室内设计必须尊重当地人的传统文化和人文风俗,必须对当地的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等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

5.生态美学原则。生态美学是以生态环境的美感形式为研究对象依据美的规律,营造和谐、诗意的生活环境。生态美学其实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的结合,生态学研究物种之间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同时也是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美学在传统审美中加入了生态因素,它强调自然美欣赏简洁质朴,遵循生态规律。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由人工创造出的室内绿色景观它带给人们的是持久的精神愉悦。

6.公众参与原则。传统设计认为设计是一个高雅的、独立的艺术过程,一般都是由设计师一个人独立完成。与之相反庄态设计的一大特点就是认为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都可参与设计。因为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参与者,而生态设计正是面向所有人共同的未来。从交通方式到装修、食物的选购、包装袋的使用等都是生态设计的内容。

二、生态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凸显自然风貌床用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

尽可能地将室内空间中与室外环境融为一体,综合利用色彩、材料、造型等自然元素,多采用自然光,减少人工灯光照射,使用无污染、可再生材料流分利用自然条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能够有效地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启然采光。把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作为设计元素融入室内设计进行人工生态美的创造,不仅增加了室内设计的新内容而且也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

(二)采用生态环保型材料和现代绿化技术。

生态环保型材料不管是在生产还是使用过程中都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废弃后也不会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月前已实现常态化生产的生态环保型材料有无毒涂料、再生壁纸等。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清除刺激性气味保持室内环境的健康,因此把绿化引进室内是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能够为室内绿化技术提供支持的主要有腐植土生成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从技术上讲室内绿化可以设在建筑的任何地方,阳台、墙壁、走廊等空间都可以利用座内绿化一方面可以补充地面绿化的不足,另一方面与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的处理有机结合大大拉近了室内空间与自然的距离。

(三)综合运用节约常规能源技术与洁净能源技术。

目前座内设计还不可能完全摒弃常规能源,所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常规能源也是生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科技研制出的节能型灯具、热反射玻璃、保温墙体、节水型部件等新材料大都具有某一方面可以加以利用的性能加以利用就能够有效省能源。此外,洁净能源的采用,既能满足对能源的循环利用,又不会危害到生态环境。目前使用相当广泛的是太阳能利用技术经过设计后的太阳能设施还可以很好地装饰建筑物是实用和美观的完美统一。

生态设计范文第8篇

一、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是切断了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二、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进化论的倡导者赫胥黎就曾描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Gaia理论告诉我们,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将其用水泥护衬或以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如景观设计师MichaelvanValkenburgh设计的GeneralMills公司总部(位于Minneapolis,Minnesota)。的项目中,设计师拟自然播撒草原种子,创造适宜于当地景观基质和气候条件的人工地被群落,每年草枯叶黄之际,引火燃烧,次年再萌新绿。整个过程,包括火的运用,都借助了自然的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自然是具有能动性的,几千年的治水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对待洪水这样的自然力,应因势利导而不是绝对的控制,古人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充分认识自然的能动性,用竹笼、马槎、卵石与神为约,造就了川西平原的丰饶。大自然的自我愈合能力和自净能力,维持了大地上的山清水秀。生态设计意味着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

三、边缘效应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如海陆之交的盐沼是地球上产量最高植物群落之一。森林边缘、农田边缘、水体边缘以及村庄、建计之中。在城市或绿地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然而,在常规的设计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生态边缘效应的存在,很少把这种边缘效应结合在设水系的设计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水陆过渡带上生硬的水泥护衬,本来应该是多种植物和生物栖息的边缘带,只有曝晒的水泥或石块铺装;又如在公园里丛林的边缘,自然的生态效应会产生一个丰富多样的林缘带,而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修剪整齐的草坪;又如,建筑物的基础四周,是一个非常好的潜在生态边缘带,而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则是硬质铺装和单一的人工地被。除此之外,人类的建设活动往往不珍惜边缘带的存在,生硬的红线把本来地块之间柔和的边缘带无情地毁坏。所以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

四、生物多样性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它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含意,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意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不但是人类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也是现代设计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城市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曾一度被观赏花木和栽培园艺品种和唯美价值标准主导的城市园林绿地,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最重要的设计指标。每天都有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的今天,乡土杂草比异国奇卉具有更为重要的生态价值;五星瓢虫和七星瓢虫是同样值得人们珍爱的,勤于除草施肥、城市绿地管理者的形象不应是打药杀虫的小农。通过生态设计,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园林绿地系统,才是未来城市设计者所要追求的。

二、辨证观

辨证思维是现代科学实践的思维形式,它要求我们看事物要一分为二,不能只注意到其有利的一面,同时还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

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与传统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观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景观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溶合。

三、结论

生态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态建设;堤防工程;设计;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河流治理已成为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模式。在过去多年的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河道问题较为严重,成为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身体健康的核心环节。因此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做好河流治理工作已成为人类关注的重点,也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然结果。在河流治理工作中,采用生态堤防设计方法不但能够使得人们更好的利用河流产生的各种经济、社会效益,而且也能够促使河流回归自然化,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

一、生态堤防概述

在过去的堤防工程建设中,由于人们对于环境认识不科学、不全面,多采用加固岸堤、疏通河道的方式进行治理,使得河流在满足人们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种种自然影响和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自然灾害,如洪涝、决堤等事故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人们在堤防设计工作中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够,造成了堤防工程建设中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态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日益加深,对于各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落实,在河道治理工作中也逐步趋于综合化治理要求,即是在工作的过程中以河流利用、生态效益、环境保护为一体化的工作模式。这也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必然结果。

二、生态堤防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目前的生态堤防设计中,我们主要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原则:

1、安全原则

安全原则主要指的是在设计工作中要以河流治理为基础,兼顾生态堤防的安全性要求,确保在雨天的时候不出现洪涝、决堤等现象。特别是人类开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这类问题的认识不够而造成的堤防事故较为严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建设力度和水平要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自然原则

在堤防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能够发挥传统堤防工程防洪功能的同时,还要做好河流生态效益要求,甚至是降低河流的流速,从而维持河流的生态健康以及河道周围的环境保护要求,进而发挥其应有的自然景观优势。这种原则的存在与利用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尊重自

然、保护自然,不得在工作中随意的破坏和更改自然规律,更不得胡乱的对自然进行优化和处治。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边界及其天然蜿蜒曲折的特点,对不得不破坏的自然景观应加以补偿或修复。

3、生态原则

生态堤防与传统堤防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态堤岸考虑到了堤防的边缘效应,由水生生态系统到陆地生态系统过度的连续性。传统堤防的设计破坏了这种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使沿河湿地大量消失、混凝土河道切断了水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其单调的水流状况不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繁衍。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景观结构,注意保持物种多样化,积极为水生生物和两栖生物创造生存、繁衍的环境。

4、亲水原则

结合当地居民文化习俗和活动需求,设置人性化的活动和休憩场所,提供更多方位能直接欣赏水景、接近水面,让人们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全方位地感受水文化给人们生活上带来美的感受。

5、整体性原则

河岸景观设计以整体美为基本原则,突出特色美,体现意境美,延伸河流水生态系统的空间。

三、生态堤防设计实例

生态堤防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生态学及美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水利工程,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现结合“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东引运河堤路结合达标工程”生态堤防设计实例,对城市生态堤防进行探讨分析。

1、“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概述

“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东引运河堤路结合达标工程”是指神山桥至坑美段两岸生态堤防工程,该工程需建设堤防总长约5.2公里,其中现状堤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伴随着东莞经济的迅猛发展,运河水质遭受到严重污染,黑臭污水穿越东莞市区及多个镇区,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的生活及城市形象;②河道宽窄不一、变化较大,局部河道断面狭小,影响行洪。运河河底坡降较缓,而沿岸填河建房与河争地现象屡禁不止,使河道断面缩小,形成水流“瓶颈”;③ 现有堤围堤顶高程相对较高,一般达6.5~8m,但堤身单薄,未能达标,部分河段无堤防保护。堤防建设受当时社会经济环境限制,堤坡陡,堤身普遍存在稳定、渗漏等影响堤防安全的问题,堤围虽经多年整治培固,但标准低,堤基渗漏仍严重,堤脚冲刷也非常严重,局部堤段甚至坍塌,险工险段多。故整治该段堤防十分必要。

该项目的实施,以保护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满足河道功能河堤的稳定要求,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刚性结构,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浆砌石、人工建筑改造成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生态护岸。河水通过生态挡墙系统与两岸互通循环,河水可向两岸补给,而两岸的土体也可向河流补给,形成一个双向循环。生态挡墙充分利用植物可以吸收磷、氮以及重金属等物质,并且生长速度快的特点来清除水体和土体的有害化合物,改善水质。各种鱼类,也是修复海河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鱼类可以消耗掉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水质的富营养化,从而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在河道中构筑起鱼巢,形成一个植物、鱼和各种生物共存的空间,可以有效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进而防止河湖大面积爆发水花,调整生态循环系统,重新建立河道以及河堤的生态系统,“以鱼养水”。同时,还可建立海河水生生物多样性,重建水域生态平衡。长期的水力作用带起的泥沙等物遇到墙体减速后,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沉积在两个内孔内,这些冲积物沉积下来后将是水生植物生长的乐土,这里面含有丰富的Fe、Na、K等矿物元素,很适合栽植的水生植物生长,解决了植物营养来源问题。由于生态挡墙不要水泥砂浆,整个墙体具有透水性,发挥了生态护岸的作用;挡土块间隙构成了一个天然的过滤器,起到一定的净化水质的作用。项目建成后生态护岸发挥了明显生态修复的作用,增强了河流水域自然净化能力。

2、“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生态堤防设计理念

(1)治理原则。“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河道治理以满足防洪安全为目的,尊重自然,立足水系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在工程措施的总体思路上,尽最大可能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为河流生物的多样性奠定基础,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护岸。

(2)岸线布置设计原则。“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岸线布置结合自然地形进行设计,少动土方,保留河道的蜿蜒平面形态、断面的多样性、两岸的天然植被等。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就多样性流场,形成深潭浅滩地貌特征,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

(3)护岸结构设计原则。“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护岸结构设计体现防洪功能和生态景观的结合,在满足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造价的降低;充分考虑人们活动的亲水需求;尽量避免刚性硬质化,合理选择当地植物措施;尽可能采用天然建材护岸,营造生物缝隙,为其提供繁殖和生长环境。

(4)河道断面型式设计原则。堤型的设计要结合场地及周围环境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断面型式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筑堤材料宜优先选用当地材料,在有条件的地方,一般多采用比较生态的土堤堤型,以便于堤坡的植草绿化,使堤内外生态环境协调,避免过多地采用直立的钢筋砼和浆砌石堤型,这些堤型与周围环境欠协调,同时在一定程度也影响堤内外的空气交换。

3、生态堤防功能体现

通过对该项目实施,提高了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将河堤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城区作为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防洪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植物措施具有净化空气、净化水体、涵养水源、滋养土壤、调节气候、固土护坡和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增加河道绿量,形成稳定的河道动植物群落,改善河道景观和生态功能。生态堤防建设改善了水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生态、水资源和居住条件,并强化了文化、体育、休闲设施,使城市交通功能、城市防洪等再上新的台阶,对于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对外开放,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四、结束语

生态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生态设计 产品设计 自然 设计价值

新石器时代,原始陶器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物进行产品设计活动的开始。具有使用功能的盆、罐、瓶等不同用途的器皿使用了不同的天然原料制作,人们不仅模仿自然物象,而且学会运用自然的原理,根据自然物不同的属性和材质,依据自然规律设计产品,并开始设计兼具功能与审美特征的产品。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木棒和石斧,无疑是天然木棒和天然石块;骨针的使用,无疑是鱼刺的模仿……所有这些工具的创造、生活方式的选择都不能说是人类凭空想象出来的,只能说是对自然中存在的物质与某种构成方式的直接模拟,是人类初级创造阶段,也可以说是利用自然进行产品设计的起源和雏形,虽然是比较粗糙的、原始的,但却是我们今天得以发展的基础。

不同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形态等因素形成了设计风格的多样化,即使如此,它们也都是以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反映在设计中的。如中国瓷器名窑――汝窑珍品,莲花式温碗(见图1),就是以莲花为题材,造型为十瓣莲花形,像一朵未盛开的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堪称完美之作。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科技水平和生产力开始加速发展,但当时的产品只注重其强大的功能,却忽视对环境的破坏和对材料的浪费。二十一世纪的科技、经济水平空前强大,社会生活更是有了质的变化,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从能用到好用,又到了今天对自然形式的探索追求,都在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回顾产品设计的历史,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对产品设计而言,自然不仅是源泉与基础,更决定着设计的发展和演变。

自然界是最伟大的造型师,生物学提供了“形态学”的概念,由此在设计领域有了“生态设计”的概念。以前,很多产品都是抽象几何形态,但是,如将自然生命形态融入产品造型设计之中,原来的几何线条将逐渐演变为柔和圆润、厚重饱满的有生命的线条,产品被赋予了“动”的神态,使“动”魅力在产品装中得到酣畅淋漓的表现。而且,生态设计有利于突出产品的个性,“个性化”讲求的就是别出心裁。为了追求特殊性,人们纷纷追求不一样的产品。人们希望产品传递的不是冰冷的理性之美,而是热烈温情的感性之美。所以,设计师在产品造型上更多地运用生态设计手法,赋予产品以生命的张力。大量充满理想色彩和实验个性的自然形态使产品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脱颖而出,不受羁绊、张扬个性的美,令人无法抗拒。而且,生物机体的形态结构为维护自身、抵抗变异形成了力量的扩张感,使人感受到一种自我意识的生命和活力,唤起我们珍爱生活的潜在意识,在这种美好和谐的氛围下,人与自然融合、亲近,能够消除对立的心理不安,能够使人感到幸福与满足。所以,从动态、个性、互动等方面,生态设计都能够提升产品设计的魅力。

大自然总是给人以启迪,这些自然界的设计,有的机能完备;有的结构精巧用材合理,符合自然的经济原则;有的形成合乎以最少的材料构成最大合理空间的要求。我们在赞叹之余,也希望从自然中获取灵感,用生态设计的方式方法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大自然赋予了人类最强有力的信息,大部分的设计都可从中获得灵感。设计师生态设计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就使产品具有了生命。产品一旦有了生命,也就有了生气,有了生机,就有了思想,有了意蕴。设计师把物质蕴涵着的某些特性,通过自然的手法加以揭示,让受众或者消费者看见有生命的作品,进而看见有意蕴的作品,然后引起心灵上的共鸣。自然形态的造型与时代、思想意识、服务对象、审美趣味和艺术形式有密切的关系,有简洁、大方、自然、人性化的艺术美感,主要依赖设计者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自然有时确实能提供一些典范和灵感,遵循自然、崇尚自然的方法或法则,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产品的功能及其本身在整个社会情境下所代表的深刻寓意,更加注重使用者期望,以及心理面、社会面、情绪面、沟通面的需求。显然,让设计回归自然,赋予设计形态以生命的象征是人类在精神需求上所达到的共识。自然界中无数有机生命(动物与植物)有丰富的形体结构,多维的变化层面,巧妙的色彩装饰和图形组织,等等,各种奇异的形态有助于设计师丰富造型设计的形式语言,所以对自然形态的挖掘是创新设计取之不尽的智能源泉,吸引着人们去想象和模仿。

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在工业文明继续发展的同时,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极大影响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此背景下生态设计运动的兴起,成为产品设计的一次伟大变革。生态设计的意识,最早体现在建筑设计中,而后逐渐波及设计的其它领域。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已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在楼房的前后留出空间,饰以草坪、花草、树木等;在产品设计中,人们在产品材料的选择上已考虑到材料的再生循环利用,采用可以循环利用的新型材料进行加工而成。

设计从对自然稚拙的模仿,发展为技法纯熟的逼真再现,再到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设计的兴起,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层面也随之大大拓展,今天的设计师进一步从新角度观察研究,除了自然物的外形之外,更从其构造机能和形态的关系来寻求更多的启示。如花形钟表的设计(见图2)。设计师没有直接模仿花的自然形态,但却能让人联想起呈现流线型的柔美绽放的花朵。设计师借鉴花朵的造型与功能,巧妙地运用于钟表的设计,使产品设计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体现出现代生态设计的理念。这些仿生造型,使创作具有夸张的造型和充满激情的幻想,其作品因而也就具有了生命。因此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原生状况中寻找设计的灵感,追求清新、淳朴,注重返朴归真和探讨个性的自律,使得一些极寻常的自然之物,开始散发出一种幻觉的光芒。融合人体工程学之设计理念,又符合自然规律及人性要求的生态设计,浑然成趣,造型独特,成为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物,既富于自然美感,又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既有原生态的稚拙,又极具意象美,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改善精神面貌和个性气质,达到动态的互动效果。

以自然为本的生态设计的提出,是人类对人与自然、设计与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的结果。生态设计充分考虑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微生物、生物、气候共同构成了一个互动的生态平衡网,只有生态的平衡,才有人类的进步,才能创造出更灿烂的人类文明。它应该成为当代产品设计的主流。对自然的追求与探索,无论社会发展到任何时候,都会不断地为人类的艺术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激发人类创作出更加符合人们审美需求,并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健康身心理念的更优秀的产品。同时,设计灵感来源并不仅仅是大自然万物外在结构的表现形式,更要从其内部结构,如骨骼结构、肌理结构、基因结构、生理结构等去寻找灵感。

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产品设计的要求不同于过去,不只是注意功能的完善,还追求清新、淳朴、返朴归真的个性设计。从大自然的生存哲学即和谐与艺术的角度进行更深意义和层次上的生态设计,才是这个时代的设计师们应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艺术设计原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3]荆雷.设计概论.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4]刘恒等.现代设计方法与产品开发.北京:中国机械工程出版社,1999.

上一篇:广播技术范文 下一篇:现代园林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