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03 19:26:35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篇1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校企一体;办学模式;中等职业教育

2010年,我国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制订了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推进计划。要求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作用,同步推进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建立健全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一体共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机制。要求全面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至此,“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正式载入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之中。而此前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职业教育重要政策文件中,一直沿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此,我们将深入研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变迁的现实背景、基本内容、实践难题以及实施建议,为深入开展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提供理论指导。

一、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变迁的现实背景

(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政策的初显(2000-2005年)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性。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中已经提出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要求。一是从办学体制改革的角度对企业提出要求。要求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要求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也可在职业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二是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对职业学校提出要求。要求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要求职业学校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

因此,当时我国政府对企业和职业学校都提出校企合作的要求,明确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的任务。而在实践中企业和职业学校实际承担了多少责任,一直是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强制性措施,完全依赖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自觉行为。因为企业存在的目的,与职业学校存在的目的是不一致的。所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面对政府提出的要求,出现“企业冷、学校热”的结果是必然的。但政策的导向作用已经比较明显。政策的实际作用是停留在“鼓励”层面和“倡导”层面,即政府非常鼓励校企合作。

(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政策的明晰(2005-2010年)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进一步提出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要求。一是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要求在学生实习期间,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特别要求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但政策中对谁制定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怎样执行都是空白,实际无法落实。二是要求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要求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要求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此项优惠政策,在200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07号)中得到落实,但优惠力度并不明显。通知中明确规定凡是与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签订三年以上期限合作协议的企业,支付给学生实习期间的报酬,才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同时还明确要求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订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所以,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相比较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对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明显。然而政策的实际作用是处于“积极鼓励”、“大力倡导”层面。如果职业学校或企业不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谁也没有辙。

而此后的教育部文件中也停留在政策推动层面,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虽然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确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提出当前的重点是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但这些要求难以全面落实到位。

所以,直到2010年,我国职业教育过程中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力度总的特点是积极鼓励,大力倡导。校企合作的行动在于企业和学校的自觉性。因而校企合作的成果、成效主要集中在个案,没有形成总的趋势、总的特征。但国家政策支持、鼓励校企合作的导向作用非常明显,反复强调。

(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政策的变迁(2010年—)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继续明确提出,我国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因此,我国政府要求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2010年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提出了“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所以,校企一体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具体形式,是进一步深化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具体途径、措施。教育部在此项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强化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和机制建设,推进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和校企一体实施方案。要求遴选1000所项目学校和3000家合作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校企之间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要求创新校企合作制度,通过实施专业与岗位衔接,整合实训资源,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等方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因此,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有了政策支持,有了行动计划,有了实施方案。下一步是如何贯彻落实的问题。为了稳步推进校企一体办学,教育部准备从点到面,逐步推广开来,充分发挥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

所以,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的推行,既有政策支持,又有行动计划,比以往依靠政策文件在纸面上、口头上、会议上的校企合作要求,已经深化了许多。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参与到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来。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教育部已将此项计划分派到具体省份开展实施,并列明了时间进度安排表。所以,此项行动计划明确、细致、可行,关键是如何真正贯彻执行。而且,教育部将校企一体办学模式作为科研选题方向,要求重点研究开展校企一体办学项目学校和合作企业的遴选标准、合作办学模式、管理措施、评估验收办法、成果展示及推广,要求研究如何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

二、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变迁的基本内容

(一)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政策的回顾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我们倡导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平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源于职业学校,是职业学校为了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的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能力。而现实社会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缺乏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保障。政策层面主要以积极鼓励、大力倡导为手段,而且力度有限。如以财税等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一种重要手段。但实施过程中缺乏配套操作措施,调节力度不够。对企业的成本补偿水平偏低,起不到实际的激励作用,导致校企合作中职业学校面临“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企业没有实质性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教学和实习中,学生顶岗实习在一些地区流于形式,等于给企业输送了廉价劳动力。

因此,从现有的政策条件分析,由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有不同侧重点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政策环境尚未形成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合力。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价值趋同。基于此,2010年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提出要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

(二)对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的展望

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如何开展,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非常明确,首先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和校企一体实施方案。然后遴选1000所项目学校和3000家合作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同时,明确了校企之间的主要任务。从现有的文本资料分析,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的推进措施,以点带面,从局部入手,着眼整体,并制定实质性实施方案。这比以往仅仅停留在积极鼓励、大力倡导的政策文件中,有了较大进步。我们期待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经过未来三年的实践探索,取得实质性成果和成效。

对于校企合作、校企一体办学模式,《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仍然比较寄希望于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即在中等职业教育宏观政策与制度建设计划中,提出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要求制定和实施促进校企合作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办法。因此,我国对校企合作、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的政策力度逐步增强,从过去十年间的积极鼓励、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到未来几年里准备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三、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变迁的实践难题

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政策导向是,在全面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关于此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我们需要首先回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的衰落与减少。因为,在今天看来,对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是多么完美的事情,可以顺利实现校企合作、校企一体办学模式。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企业“办社会”的局面,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因此,我国在20世纪末期,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将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逐步从企业身上剥离,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促进企业与学校一体办学。首先要明确企业与学校的经济利益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这是保障校企一体办学模式顺利开展的根本性问题。过去十年时间里,我们一直鼓励、倡导校企合作,但达不到预期效果,正是由于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因此,校企一体办学的正确定位是什么,一体化的程度是多少,是“全面一体”还是“部分一体”,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校企一体办学只能从部分一体开始。即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一体化办学行动。校企之间通过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同时要创新校企合作制度,通过实施专业与岗位衔接,整合实训资源,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等方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我们不能让学校办企业,也不能让企业办学校。即便如此,也只能是个案。

当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多样化实现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提供了良好环境。即在政府主导下,行业、大中型企业和示范性职业学校牵头,联合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组建职教集团,合作开展集团化办学,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行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必须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

四、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变迁的实施建议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从校企合作向校企一体形式深化改革,需要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从特定专业向一般专业推进

事实上,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学生专业类型对校企合作、校企一体办学的实现具有较大影响。对于市场需求较大、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企业一般比较愿意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比如铁路运输、国际海员、护理等专业,这些技术性较强,人才来源有限的专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积极性比较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比较明显。而相反,有些专业的人才来源广泛,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比较低。

(二)坚持从重点学校向普通学校推进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准备遴选1000所项目学校和3000家合作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此项行动计划的任务布局分配表中,已经落实到具体省份。这也反映了积极稳妥推进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改革的策略。对于项目学校的选择,我们要确定办学实力比较雄厚的学校,社会声誉比较高的学校,首批参与到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的实践,然后积累经验、丰富实践之后,再向所有学校推广。

(三)坚持从优质企业向一般企业推进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篇2

为了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与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过程,在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都已经明确的前提下,需要更加突出地搞好国有企业的审计真实历程。切实可行而又全面不漏地对国有企业做出必要的审计监督,并且不断地加强这一方面,以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审计的良好发展。这是国有企业当前要仔细加以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改革深化背景下国有企业审计组织方式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转变策略

党在十八大之中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方式。同样,国务院则针对进一步地改善公共性质的服务做出了重大可行的部署。

国有企业的审计的组织方式,是首当其冲地面临着严重挑战、急需应对方法策略的方面之一。伴随着这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与深化,政府在其中所参与的地位正在变得有所不同。其由原本国有企业的唯一股东,转变而成为了国有企业的控股股东或者是参股股东。在这种形势与情况下,就应当需要国家审计顺应时代的潮流与变化,正确地认识当前局势下面对的挑战,从而做出相对应的合理化调整。

在全新的挑战之中,国家审计因其固有的审计力量的限制,但为了能够保证审计范围的全面覆盖性质的要求,应当逐渐加以淡化国家审计曾经针对国有企业直接进行监督的职能,同时选择一条更加合理的应对策略,即选择一种间接进行监督的方法。同时,在这种转变之中不断地加强对其他一些监管部门的再监督职能,例如,国资委、产权交易市场以及相关的财政部门。

政府可以向社会上的力量购买一定的服务,社会审计就是归属于现代服务业的其中一项行业。在这一领域内,可以更加全面而广泛地利用好社会上的力量,同时也加强了政府对社会服务力量的购买力度。通过这一应对方法策略,即较多地购买社会审计、社会鉴证与社会评估这几类型的社会服务力量范畴,可以进一步地做到具有高度的经济实用效益,同时也符合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监督手段更加顺畅自如。

通过这种国有企业审计的组织方式转变策略,同时借鉴时下较为先进的经验方法,使得民间审计组织力量成为国有企业审计的重要一部分主体,就可以适宜地完成目标,在国资国企的改革道路上与进程中,对每一部分重大事宜都做出合理的审计监督。另外,国有企业自身内部的审计部门,在当前改革形势下同样非常重要,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它特别需要关注国企发展的道路上涉及的国有产权的交易、内部控制、风险防控方面的审计问题,这方面的挑战的解决策略,可以通过由财务方面的审计向更综合性的审计层面入手加以调和完善。

二、改革深化背景下国有企业审计人才与社会力量适应发展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当前形势下,无论是内部审计力量亦或是社会审计力量,专业的审计人才都是极为关键的。纵使大型的国有企业都具有较为优良突出的内部审计体系力量,其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仍然有所不足。

对于经济责任这方面,政府交待要求办理的事项复杂多样,如果适当地不借助于社会审计力量的帮助,通常难以全面地鉴证评估完成。为了更加有效地查证,更加科学合理的运用审计力量,必须要求准确地利用各层次各渠道各方面的审计人才。执行专业审计的人员,通常被要求具有完善的财会背景,在专业上的要求?^高。然而,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专业审计人才逐渐地发展成为复合型的审计人才。

可以预见到,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完善,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国有企业审计面临的状况与形势将会更为严峻,需要我们更为重视宏观性和服务性,同时还包括了科学的建设性以及必要的前瞻性。这对当前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与素养就提出了更为广泛的要求,需要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审计人才在面临的挑战难题面前加以合理地分析推断,并且能够很好地提出应对的方法,从而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此外,当前的挑战对审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就是他们必须要善于知悉企业管理的各个角度与层次,从而能够加强审计提议的科学视角,例如,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审计人员站在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立场上看待问题。由此在当前深化改革的时代,更加优秀的审计人才同时还需要去明确知晓内部控制以及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在培养审计人员的时候,都应该充分地加以考虑到这些因素,明确审计人员要具有全方位的复合型知识内涵,这样的内核结构也正是当前所缺乏的,是改革的新形势下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通过这样的应对策略,可以帮助形成一条社会审计力量对国有企业加以监督、而审计机关部门合理地对社会审计力量进行监督的审计监督链条,可以极好地发挥出当前改革之中社会审计力量可以担当的作用,从而将改革中各个审计层面的力量进行联合完善。

三、改革深化背景下国有企业审计方式与安排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当前在改革不断地全面深化的突破性新形势新背景下,我们在很多过程中通常的审计方式依然是每年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尽管这是有鉴于相关的法律的规定,然而,每当在年度的审计的项目计划下发传达的时候,审计单位组织与实施的进程基本都只能确保国有企业年度审计计划的顺利完成,而不能更进一步地深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改革要求,更好地完善这一举措。

良好地完成审计项目计划,可谓是各级审计机关每年度最主要的工作,是国有企业审计的重中之重,而且不能随意地进行计划的变更。但是,这类型针对国有企业的年度审计计划,通常大部分都凭借着事后的各类型审计手段为其主要的依托方式。这就致使了这样的事后审计方式虽然具有较高的监督职能与揭示意义,但预防作用大大降低,几乎不具备有任何的提前预防效果与价值。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前局面里,国有企业改革影响深远、而且范围广阔,缺乏预防作用的审计方式已经不能够继续满足新形势下的改革要求。这是当前国有企业审计面对的另外一个重大困难与挑战。

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应该提出另外一种应对的策略方法,那就是进行持续性的审计方式,甚至于在条件允许的前提情况下,尽可能有效地利用有针对性的跟踪审计手段,这是近年来国有企业审计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可以及时地发现并且纠正出许多在改革当中潜藏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因为在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发展运行当中,遇到一些困难或者问都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而国有企业的审计具有这样的功能,即能够及时地对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加以规避或者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又能更好地在审计的层面上推动改革的深化进程。

此外,当前的各类国有企业审计计划之中,一般都是不针对某些具体的问题,而是按照固有模式规划全面的审计工作。这种方式手段较为耗费时间与精力,其工作量内容中包括的很多部分都没有完全的必要。针对这一问题的挑战,提出的应对策略是不妨做出一部分针对性的专项审计调查,或者进行抽样统计的方法策略,以便能够更加快捷地发现问题,从而实现将问题隐患掐灭在萌芽的状态,更好地提升国有企业审计的效率与作用。

四、有效利用策略下的审计结果

当前形势下,国有企业为了有效地利用审计结果,更需要完善、规范日常工作。在这一层面的方法,可以通过更为规范相关的规章制度,例如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结果的呈递与针对结果处理办法的更加完善的讨论入手,在规程上保证审计结果的顺利研究与改善,同时运用之前所述的各类应对策略加以实施并对其加强与完善,将会使得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的真实性更上一个台阶,并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对自身与外部的工作都更加有益。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篇3

今年,国务院的所有的常务会议几乎都与国企改革没什么关系,要么是简政放权、要么是发展互联网+或大消费领域的新兴产业、要么是双创,与国企改革挨不上边。但是,5月13日,历时22个月的等待,国企改革顶层方案终于落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最大亮点在哪里?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在哪里?

已经浮出水面

多位资深国企改革专家开始解读这份方案: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资监管体制是本轮国企改革真正的重头戏,对于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影响都是极大的。在企业层面,预计未来央企的改革将加速,可能将涌现央企并购重组浪潮。同时,有消息称,伴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推进,关于员工持股等内容的讨论也已推进到了实质性的落地阶段。作为国企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资委制定了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报有关部门审批。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和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鼓励员工持股,“只有实现员工持股,承认人力资本价值的企业才是好企业”。

“首批试点拟在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中选择少量企业开展。”一位国资人士说,优先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中央一级企业暂不开展员工持股试点。

可见国企改革的许多问题,一直在快速进行着。

据统计,截止到5月27日,A股共有281家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国企上市公司开展员工持股计划共有82家。自进入2016 年以来,市场经历了第三波下跌,在本次下跌中,员工持股指数表现与中证500保持一致,表现出更强的抗跌性。

员工为什么要持股

众所周知,员工持股试点和国资证券化,是深化国企改革十项任务中最具挑战性的两块硬骨头。其中,又以员工持股最为敏感。上世纪90年代末期和本世纪初,国企改革前后经历过两轮员工持股试点,最终均因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引发社会舆论强烈不满而被中央踩了刹车。

总理在5月18日的会议上发飙了,“我们要央企干什么?不是为了和民营企业抢饭碗,而是要在基础行业、特别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下功夫,要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啊。”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针对目前央企存在的主业不强、冗员多、效率低,尤其是管理和法人层级多、子企业数量庞大等突出问题。

由此可见,国资国企的潜能还没有完全发挥,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显得沉重和迫切。眼下,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个尴尬问题就是,国企的一些核心团队的成员经常被高薪挖走,有些原本一年拿10万元的投资经理,到了民营企业一下子就是年薪40万元。留不住人,怎么办?

刷新思维成为新一轮改革的关键。体制机制能否作出更适合国企改革的新调整?在一些国有集团,如今已在悄然试点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公司,争取让核心层和骨干团队进行员工持股,而接下来,还将继续探索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的多种形式。

此轮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从管企业变为管资本为主、遵守公司法、遵循市场化的治理规则、开明、“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理该成为国资监管新常态。

其中,高管参与持股意义特别重大。通过较大力度的持股,高管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深度捆绑,形成利益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行为长期化,压力、动力进而能力充足,成就感大,包括变成真正的企业家;道德风险、贪腐可能性小;企业内在可持续发展动力、能力强;促进公司治理市场化,国资做干净的股东,高管薪酬、职位变动、任职年龄等由市场决定:高管和国资形成共担、共创、共享的合伙关系,乃至企业家“把企业当成命”。

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出钱购股谋求投资收益,而是要形成深度的利益乃至命运共同体,高管成为合伙人,效果远优于传统的亦官亦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这很难持续)、简单的变为职业经理人(缺乏共担)。

公平是永恒的追求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以员工持股为重要内容的股权激励计划的推进和实施,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烟台市国资委作为大股东的恒丰银行,日前却因IPO准备工作的员工持股计划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以董事长蔡国华为代表的高管团队,因持股超过千万股、低于净资产价格认购股份而惹出争议。

恒丰银行的员工持股每股认购价格为3元,而2014年底公司股本每股净资产为4.47元,差价高达30%以上。按照规定对这个差额部分应该补缴计入资本公积,但其计划中却并未安排。

恒丰银行员工认购股权的资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个人自筹,一部分通过融资解决,也就是采用了资金杠杆,而且其杠杆最高达到10倍,显然埋下了资金风险。目前部分公司在出台员工持股计划时,热衷于使用融资杠杆,以此降低员工认购股权的资金成本,可以最大化提高资金效率,让员工借助杠杆拥有更多股份。

不少专家表示,员工持股要注意是否会带来资产评估黑洞过大,国资流失完全失控,或是管理层占大股,少数人轻易实现对国企的实际控制,或是对外搞利益输送,外部人员尤其是相关官员购买“职工内部股”或“原始股”,等上市后再溢价转让,或者股权激励变成“大锅饭”,反而遏制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篇4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奋发有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淮南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奋力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闯出新路的重要一年。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市第十次党代会要求,启动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千方百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综合施策,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适应新常态,着力稳增长、打基础、增后劲。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1+6”实施方案。关闭退出3对煤矿、495万吨产能,妥善安置职工2.9万人。设立40亿元土地储备基金,统筹推进关闭矿井土地收储和人员安置。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38户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强化实体经济帮扶。出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产业发展基金投入实体经济10.4亿元。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深入实施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建立健全项目谋划推进机制,不断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全年亿元以上省重点项目新开工106个、续建131个、竣工61个,累计完成投资45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2.9%。工业、服务业亿元以上项目分别完成投资140.5亿元、254.6亿元。民间投资增长5.1%。积极推进开放合作。合淮同城化迈出坚实步伐,加快推进合淮工业走廊规划修编,与合肥市政府达成新桥国际产业园托管意向,寿蜀现代产业园落地项目20余个,济祁高速公路、206国道淮南段改造等合淮重要通道全面完工。不断夯实园区平台。省级以上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亿元。深入推进市经开区全员聘任聘用制改革,编制完成现代煤化工产业园总体规划。

(二)聚焦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迈出新步伐。围绕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累计下达产业发展基金扶持计划23.5亿元。支柱产业优化提升。坚持煤电一体、清洁发展,煤炭、电力行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5%、5%。帮助煤炭企业减负脱困,缓缴社会保险费9.7亿元,分别下调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企业缴纳比例1个、0.5个百分点。主导产业加快成长。一以贯之推动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项目全面复工各项准备工作。现代装备制造业升级提速,首批新能源智能旅游房车顺利下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大数据产业实现产值26亿元,116家大数据关联企业录入国家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培育。累计完成投资419.5亿元,增长5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0.5%,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分别增长17%、15%。

(三)聚焦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增添新活力。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要求,进一步破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稳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年实施改革任务159项。实施“放管服”改革,构建“五清单一办法”权力运行管理机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成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组建市融资担保集团,健全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设立1亿元天使投资基金,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4.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达49亿元、22亿元。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6项。

(四)聚焦统筹协调,城乡建设得到新加强。遵循“一尊重、五统筹”理念,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多规合一”试点全面推进。实施淮南“多规合一”规划方案,盘活建设用地66平方公里,解决了我市规划、土地、建设相互冲突问题。区划调整效果显著。寿县划入拓展了淮南城市发展空间,优化了全市生产力布局,提高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凤台县与八公山区部分区域区划调整顺利完成,凤台跨河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山南新区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年完成投资100亿元,实验中学新校区、市级公租房等项目建成投用,管网、公交等配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老城提升稳步实施。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房开工建设4500套,搬迁入住4400户。实施朝阳西路等7条道路建设,完成10条主城区20米以下道路中修。新改建各类管网120公里。城市创建深入开展。合力推进“六城同创”。李元芳等3人当选中国好人。信用体系加快建设。完成中北巴士股权回购,新辟调整线路10条,更新公交车306辆。

(五)聚焦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实现新优化。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严格环保执法,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环境建设。节能减排实现年度目标。扎实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完成工业大气污染治理项目44个。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完成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中期修订。建立沉陷区“一张图、一张表、一个数据库”动态管理机制。争取国家治理资金33.4亿元,实施一批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加强生态屏障建设。扎实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片造林4.2万亩。实施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环境治理项目,加强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景区管理,着力打造城市“绿肺”。完成一批城市公园、街头游园、城市绿道建设。

(六)聚焦社会民生,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深入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强化民生兜底责任。脱贫攻坚全面推进。全年投入4.3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扶贫开发,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实施“4+4”脱贫攻坚工程和扶贫行动计划。就业创业形势向好。城镇登记失业率4%。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45亿元,发放稳岗补贴1.2亿元。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实现各类参保416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和社会散居孤儿保障标准分别提高8.2%、49.7%、5%、13.6%、32.5%、43%和16.6%,实现低保线和脱贫线“两线合一”。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扎实做好4个县区迎接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认定工作。持续深化综合医改,着力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智慧医疗入围国家财政部第三批PPP示范项目。社会治理创新步伐加快。推进平安淮南建设,建立完善数字化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完成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一中心三系统”建设。

(七)聚焦作风建设,政府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牢固树立“四个意识”,锲而不舍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作风建设。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优化发展环境年活动,深入开展小金库、招投标等专项整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全市“三公”经费支出下降29.7%,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节支2688万元。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执行人大决议决定,积极推进民主协商,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81件、政协提案366件,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2件。制定政府规章2件。着力强化行政监督。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建立审计问题“三单合一、整改销号”制度,全年审计(调查)单位934家,促进增收节支4.1亿元。强化行政监察,给予政纪处分291人,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开拓创新,扎实做好2017年各项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做好今年工作,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切实保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定力。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以进促稳,稳预期、稳政策、稳大局,在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关系、发展保障等方面探索淮南路径、编制淮南方案,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是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地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盯紧转型升级窗口期,瞄准产业提升拐点期,不断探索新方法、闯出新路子,在新常态的变革大潮中赢取未来。

三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主攻方向和根本途径,结合淮南实际和需要,做好供给“加减乘除法”,提升供给质量。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通过改革优化要素市场,释放各类主体活力。

四是坚持全面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奋力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闯出新路。坚决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逐项对标、分类攻坚、精准施策,把行动硬化到具体项目上、体现在发展支撑上。坚持转型发展不动摇、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围绕打好“四张资源牌”,拓展发展路径,优化发展结构,厚植发展优势,乘势而上闯出转型发展新路。

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坚定不移完成煤炭行业去产能年度任务,推进关闭矿井土地收储,稳妥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加快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加快发展。支持淮南矿业集团、中煤新集公司多元发展,帮助企业实现近期解困、远期转型。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以非住宅商品房去库存为重点,统筹商品住房去库存,鼓励开发企业将库存的商业地产改造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围绕防风险推进去杠杆,优化融资结构,推进企业上市融资,扩大“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试点和“税融通”贷款业务量,降低企业杠杆率。

大力推进补短板。加快补齐县域和民营经济发展短板。实施县域经济提升行动计划,完善分类考核办法,培育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打造各具特色的经济板块。

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建设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区,多措并举稳定粮食产量。

(二)更加注重产业升级,加快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用好产业发展基金,全面打好“四张资源牌”,着力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限上商贸企业各6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0%。

打优煤电资源牌。大力发展煤电联产、煤化联产、煤气联产,鼓励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通过控股或参股等形式一体化发展,推动煤炭产业向清洁高效安全利用转变、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不断提升煤电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打强数据资源牌。加快完善大数据存储体系、交易体系和应用服务体系,促进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速成长。加快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战略合作,推动数据中心、行业应用超算中心、大数据应用平台、大数据加工场、钱学森智库淮南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

打好科教资源牌。依托部级科研院所、研发平台,加快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着力打造一批高端产业。实施创新人才和企业家培育集聚工程,培养引进200名高端人才、10家创新团队,新增专业技术人才8000名。

打响文化资源牌。实施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工程,挖掘整合地域特色文化,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高标准编制旅游总体规划,规划建设文化旅游生态长廊,打造“一山(八公山)一湖(焦岗湖)一古城(寿州古城)”淮南旅游品牌。推进八公山景区整体建设,支持寿州古城·八公山、焦岗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

(三)更加注重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落实“四督四保”要求,围绕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继续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投资320亿元。计划开工亿元以上省重点项目110个、续建144个、竣工30个、储备160个。新开工光电产业园、贵州益佰医药产业及孵化基地、航天体验园等一批产业类项目,引江济淮淮南段、正峡段行洪区调整改造、瓦埠湖大桥、玉兰大道等一批基础设施类项目,淮西湖生态修复、技工学校新校区、舜新家苑康养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类项目。

强化项目建设保障。加强制度保障,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项目谋划推进等机制,严格督查通报和考核奖惩,全方位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加强用地保障,强化土地供应计划管理,积极盘活闲置土地。

(四)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加快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动力

实施创新体系建设一号工程,系统推进“全创改”、“三重一创”建设,不断释放改革创新红利。

提升创新能力。加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加快构建技术和产业、金融和资本、平台和企业、制度和政策四大创新体系。用好各类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深入推进创新创业。

建设创新平台。发挥好江淮云、智慧谷、市经开区信息产业园、寿县“互联网+”产业园等平台作用,加快推进“1+3+8”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建成国家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二期,组建标准化研究院。

全面深化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改革,动态优化“五个清单”,强化权力运行事中事后监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环保、审计等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淮南矿业集团整体上市。

(五)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牢固树立城乡协调发展理念,强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四创一建”,加快“六城同创”,努力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规划先行。推进“多规合一”平台建设。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启动淮南市控规单元规划、重要地段城市设计编制。

推动区域协调。统筹新区老区建设,实施现代综合通道建设工程,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着力完善山南新区综合配套,加快道路、医院、学校、酒店、商场等建设。着力提升老区形象,扎实开展“两治三改”三年专项行动,推进谢家集、八公山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

注重城乡协调。持续扩大城乡消费,加快电商淮南建设,推进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建成一批专业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筹机制,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健全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启动3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55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完成危房改造年度任务,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城市管理。实施文明淮南建设工程,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实行“建管分离”。全面启动客运站点周边、公路铁路河流沿线、城市出入口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六)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淮南样板。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完成成片造林7000亩以上,保护好“三山”、“三水”等重要生态屏障。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工建设大气环境监测与综合治理系统项目。扎实开展建筑扬尘、非法堆场、农村燃煤小锅炉、黑加油站等专项整治,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完成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和黄标车淘汰任务。

构建绿色发展模式。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支持传统产业清洁化生产,加强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综合利用,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七)更加注重开放发展,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释放发展新潜能,培育发展新优势,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积极推进合淮同城化。办好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第八次会商会议,加速与合肥全方位等高对接。坚持规划协同、交通协同、产业协同、社会事业协同,积极参与合肥都市圈“十三五”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争取合淮工业走廊规划获批。

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壮大部级经开区,加快产城一体建设,当好全市转型发展的排头兵。紧抓市高新区创建部级高新区机遇,以创促建,建设“四中心一基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努力扩大招商引资。注重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强化工业、制造业招商。推行招商引资项目责任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政策。

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推进开放大平台、大通关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建设淮南港,谋划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集散中心。

(八)更加注重共享发展,加快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高标准实施好省级民生工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实施四大脱贫攻坚工程、四大扶贫行动计划,重点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扎实推进就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实施“创业淮南”行动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加快推进创业服务云平台建设,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亿元,组织创业培训3000人。

扎实推进教育提质。实施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寿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认定。

扎实推进文化服务供给。加快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县区“两馆”、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等为重点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扎实推进健康淮南建设。开展省级卫生城市创建。建成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开工建设淮南市中医院新院。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扎实推进社会保障。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做好社会保险登记工作。持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应急体系建设。

三、不忘初心,持续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坚定不移“讲看齐、见行动”,加快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高政府依法施政能力。

坚定政治定力,做到忠诚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自觉讲看齐,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确保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决服从大局,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理论武装,增强“四个自信”,用理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树立法治思维,推进依法行政。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严守法律底线,自觉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全面开展“七五”普法。坚持依法决策,健全重大决策程序,建立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积极推动重点领域立法,实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推进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试点。

弘扬担当精神,坚持为民勤政。大力倡导敢于负责、勇于创新的担当精神,健全正向激励机制,探索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和保护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努力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篇5

一、公司制改造进一步深化。重点以引入增量、重组上市为主要内容,全力推进大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大冶有色2011年引进中国有色矿业集团33.6275亿元现金增资。今年3月8日大冶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省能源集团2010年成功实现借壳上市,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60多亿元。武汉市将武重、长动两家大型企业80%国有股权分别划转给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宜昌市以交运集团为平台,对四个县市国有道路客运企业进行重组整合,并于2011年在深交所实现上市,成为全省道路运输企业首家上市公司。通过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造,优化了股权结构,增强了国有企业控制力、影响力和活力。

二、脱钩改制进一步深入。从2006年开始,先后完成了262户省直机关企业脱钩改制任务,涉及资产500多亿元,共安置职工15.65万人。特别是2011年,省交通厅和省交司签署了《资产移交协议》,账面总额达1032亿元的交通资产正式移交省交司,使省国资委出资企业资产总量一举跃升至3000多亿元。目前,除文化产业和地方金融企业外,省直机关企业国有资产已全部纳入省国资委监管范围。脱钩改制的深入推进,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减轻了政府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4年省出资企业亏损6000万元,自2005年起连续7年盈利。2011年,列入统计范围的38户出资企业累计实现利润29.51亿元。

三、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制定并报请省政府《“十二五”湖北省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纲要》,省、市国资委共推进80个国有企业调整重组项目,汽车制造、能源电力、钢铁、化工、电子信息等5个重点行业资产占全省国有工业的82.62%。出台了《省国资委关于加快推进省出资企业重组整合的指导意见》,提出用3-5年时间,将省出资企业从目前的40多家重组至20家左右。2011年,先后完成了深圳宝丰实业公司划转三环集团公司,中南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划转省工建集团,省冶金科学研究所划转省长江投,省自动化研究所划转省高新投,省宏泰公司代持省种子集团国有股权等多家企业的重组整合。

四、改制遗留问题进一步化解。为妥善解决企业改制遗留问题,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省国资委启动了省出资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整改工作。先后协调解决了省属困难企业退休职工计划生育奖励政策问题,为133户省属困难企业的11319名退休职工落实奖励资金3961.65万元;解决了省属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问题,2010年为23户省属企业1.3万名退休职工争取到中央财政医保补助资金1.43亿元,2011年10月再次落实医保补助资金2127万元。去年3月15日,副省长段轮一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近年来,省国资委在解决国企改制遗留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促进了国企发展,保持了社会稳定。请发《鄂政阅》,供各地各部门借鉴。”

五、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速。参与成立省联发投等5大省级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推动出台促进省级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规范发展的试行意见,包括明确功能定位、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治理结构、建立补偿机制、推进资源整合,促进平台公司做大做强,发挥资本引领作用。2011年末,省联发投、省鄂西圈投、省交通投、省长江投、省高新投等五家省级平台公司,累计实施项目498个,完成投资686.29亿元;累计完工项目445个,投资额361.35亿元;累计带动社会投资2050.07亿元,累计融资552.11亿元。

虽然全省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从实际情况看,当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主要表现为“五个不够”:国有企业股本结构还不够优、重组整合步伐还不够快、股权激励力度还不够大、资本证券化率还不够高、改制遗留问题解决还不够彻底。

针对以上问题,省国资委将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实施国企改革再攻坚,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二是稳步推进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三是不断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四是全面推进党政机关所办企业脱钩改制。五是不断推进企业内部制度改革。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篇6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省国资委、省国资委党委对贵州盐业集团在过去一年里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同心协力、真抓实干、锐意改革、奋力拼搏,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取得各项工作较好成绩表示衷心祝贺!

20xx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省国资委各个监管企业遭遇严峻挑战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很多的企业产品有效需求骤减、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财务风险猛然增大,少数企业出现了巨额的亏损。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我省各监管企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落实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省国资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着力理清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解决突出问题,全力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克服困难、抢抓机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根据快报的统计,20xx年,我省省管24户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25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3.2%;实现利润总额90亿元,与去年同比下降了6.3%(扣除部分企业股市减持,同比增长8.7%);实现增加值270亿元,与去年同比增加了14.8%。总体看,省国资监管企业实现了平稳的增长。在我国30多个省市区国资委中,我省的各项指标还算不错,利润总额排在14名,高于四川、云南、广西,略少于重庆。就贵州盐业集团而言,从刘董事长、彭总经理通报的数据来看,贵州盐业集团20xx年的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实现税利、利润总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创造了集团历史最好水平。企业的改革、新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企业管理、盐政管理、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也为我省国有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在这里,我代表省国资委对贵州盐业集团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20xx年,省国资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着力改善发展条件,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行新型工业化和绿色城镇化,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六个着力”的要求,调整提高上水平,打造竞争新优势,深化各项工作的措施,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步伐,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布局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加强党的建设,促使监管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我们国有企业的新贡献。

围绕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省国资委的工作安排,盐业集团的领导班子结合盐业工作实际,对形势和任务、挑战和困难、现状和问题、机遇和优势等作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在刘董事长和彭总的报告中均有详细的阐述和体现,并作出了“体制大转型、行业大调整、经营大转变”的基本判断,而且对今年的工作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我们都赞成。希望盐业集团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我先后几次参加了集团的全省盐业工作会议,每次都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向我们盐业集团的广大干部职工学习了很多东西。这次会议又让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了集团面临的形势和在我国盐业同行业中的位置。了解了我们盐业集团干部职工取得的业绩,了解我们干部职工所思、所想和精神风貌。几年来,盐业集团的领导班子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和紧迫的发展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全局出发,超前谋划企业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切实的成效。我从与刘董事长的交谈中,多次听到了“狼来了”这句话,我能够充分理解贵州盐业集团领导班子的深刻用意。一方面,“狼”可能确实随时要来。另一方面,就是刘董事长在报告里面讲的:“关键是狼来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准备好没有、组织准备好没有、措施准备好没有、体制机制准备好了没有?”,集团班子实际上是在动员全体干部职工未雨绸缪、做好准备,确保企业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几年来,我们盐业集团的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职工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狼”还没有来的时候,要充分抓住专营的机遇期,狠抓盐政管理,坚持食盐专营,维护食盐价格的统一和市场的统一,保证了我们食盐的供应和市场秩序的稳定。另外一手抓“狼”来的时候我们企业必须的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管理,对中长期发展作出了规划,布局了市场的营销网络,积极发展和拓展新业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也为“狼”来的时候在西南地区竞争中形成了一定优势。在刚才两位领导的报告中都讲到这一网络布局甚至与周边省区的合作的事情,这项工作还要继续做。公司上下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团结拼搏,继续努力,把我们的发展基础建设得更牢靠,把我们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核心优势真正的打造出来,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为我们取得长足的发展、做强做大我们的集团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需要集团上下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为了做好这些工作,结合省国资委相关工作安排,我对盐业集团20xx年 的工作提几点希望:

一是进一步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和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老的盐业管理体制和它的布局是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形成的。现在有的县级公司在职职工就是4—5个人,退休职工可能有17—18个,这样的体制、结构,在现行专营体制的保护下尚难以为继,很难适应市场放开后市场的竞争。所以,当然需要改革。盐业内部用人、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深,不深化改革也难以有活力。这些改革都要涉及到人、涉及到利益的调整,希望集团上下进一步加强组织工作、进一步广泛深入的做好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我们企业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是在推进各项改革、拓展新业项目、开展合资合作组建新公司中,要加强法律风险的防范。企业的法律事务机构要提前介入,做好法律把关工作。进一步推进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在决策前、决策时,在签订合同、协议时和决策的实施全过程中,均要有法律把关。今年,不管是网络建设、组织机构调整、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合作组建新的合资公司,在这些方面要把好关。必要时可以聘请中介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深入开展法律服务工作,保证我们企业改革发展的安全推进。

三是全面统筹,进一步协调平衡集团内部各个层级企业的改革发展工作。受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遗留影响以及我们各自条件的不同,集团内各个公司的发展也不平衡,盈利能力差距比较大,效益水平也有不小的差异,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甚至谋划发展的能力也不尽相同,集团为了平衡发展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作了很多的工作。希望继续做好全面统筹协调、做好可持续发展,保障集团各个企业改革发展的和谐推进。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篇7

我国企业管理特征比较鲜明,不同地区的企业管理模式差别非常大,而且国家与企业在管理创新上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别,总体上讲,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创新过程也大相径庭,但是我国改革创新的方向始终是以市场经济作为主导方向。

(一)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具有多元化特征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和改革应该服从市场经济目标,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中管理创新的形式应该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种管理创新多元化会成为我国经济朝着多元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的体现。

(1)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在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因素作用下,我国不同的经济地理区域会形成产业结构上的区别,这样的差异会带来生产工艺和资源组成的不同,面对不同产品带来的市场结构和环境,不同企业对产品组合和产品价格的制定也会有很大差别,导致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目标不一样。比如,生产工艺繁琐的企业都重视技术层面的创新,市场竞争力大的企业会根据收益情况,在节约成本上进行创新。

(2)不同行业根据自身生产规模、技术层面和综合实力,在管理创新上也有很大差异。概括来讲,资本密集的企业把企业管理的中心放在财务管理上,通过提高收益率、降低投资风险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密集的企业通常会以劳动雇佣和规范员工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对员工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手段当作企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技术密集的企业会把重点放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来增加企业实力,与金融业类似但性质不一样,金融业是以引进先进现代化电子商务平台来降低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因此,不同行业形成的管理创新的重点都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成本结构。

(3)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根据企业的所有制不同,创新方面也有所不同。大中型国企在创新制度过程中注重于处理经营者和所有者间的关系,增强所有者监督力量,以防出现产权虚置,作为国企创新目标,公有产权具有分散性,公有制的企业产权不可分,在这个背景下,产权容易发生虚置的问题,内部人逐步会控制整个企业,所以这个问题是当下创新制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民企通常都是依靠家族力量维护和运营,科学化建设不到位,存在权责不清的可能性,所以有限责任很难确立,导致许多民企形成效益低和管理乱的局面。所以,我国家族制企业的管理创新应该以适应我国社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

(二)企业管理创新具有渐发性特征

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渐进改革和创新。宏观上,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很漫长;微观上,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存在这样的内在特质。随着经济社会的渐进性发展,我国企业管理创新随之稳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制度曾经历过放权让利改革、承包责任制改革、税务改革和产权改革等各个阶段。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初期阶段,国家宏观提出计划经济的概念,承认企业是商品独立生产者,否定超前经济理论。随后,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独立、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模式,企业的经营权力依然很小。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逐渐提高,认识到了市场因素的重要性,价格机制成为了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怎样可以将国家统一产品价值转变为受供求影响配置产品价值成为当时经济改革的主要问题。紧接着,价格机制逐渐的改变了企业管理模式,内容主要是以收益机制为核心,以市场为主导方向,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新趋势。为了企业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模式,我国实行承包制和利改税务的措施,其目的是价格机制和成本收益机制可以对企业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使企业有活力,可以带动地区进而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和转型工作仍然是以企业产权改革为主导,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其核心目标是以产权关系来进行资源配置。

(三)企业管理创新具有自发性的特性

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自发性特点比较明显,所谓的自发性是以个体需要为主体导向,行为上不完全迎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一种特性。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我国单独的企业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突破,在改革开发道路上表现的比较突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自发性最好的表述就是先改革,再探究改革方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体制不完善,方向也不明确。而苏联和东欧国家在经济改革当中已经实现社会主义计划管理模式,并且逐步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我国曾经在学术界也讨论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因我国企业总是遵循陈旧的教条,当时没有明确的改革方向,但是在改革发展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突破了陈旧的管理模式,进行大胆创新,逐步脱离国家直接进行行政控制,以利润和价格作为经营方向的杠杆。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没有把企业当作独立商品生产者的条件下,需要重视市场的价格、利润、供求规律,而不是直接等待上级指令,每次突破原有体制都会给改革增加一份动力。我国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在特色就在于改革过程中管理人员首创主观上的能动性,在改革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修正,国家在认可的同时也在完善相关的政策。

二、国有企业管理动力机制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是利润,因为企业就是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来运营的经济组织。我国拥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背景,导致国企管理创新具有相对复杂的动力机制。国企开展管理创新的动力与市场环境和体制环境息息相关,不同转型时期的体制环境、市场环境、国家政策影响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

(一)转型早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

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在转型早期主要由国企改革因素、体制因素、市场调节因素以及国企自身因素等构成。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但形成了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生成机理的基本因素,而且决定了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在这一时期的基本属性。这一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处于起步阶段,宏观经济体制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和管理方式,发挥主导作用的还是国家行政力量。在这种体制和格局下,国企在管理创新上主要是典型的以服从和响应为主,从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源考虑,虽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内部改革,毕竟从体制上引入了商品经济,这在客观上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向,明确了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目标。先后国企经历了两次带有市场化取向重大意义的改革:承包责任制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这两个机制形成了国企管理创新机制的雏形,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启动和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企的基本属性是国家行政的附属物,国企内部的管理创新机制是次要的存在,只能从属和响应,而存在于国企之上的政府才是支配管理创新重要推动的力量。所以,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主导是政府的强力推动,这是转型早期企业管理创新的显著特征。

(二)转型中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发展

由于这一时期宏观经济体制发生质的变化以及国企改革政策的逐渐成熟和深化,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将市场化管理作为国企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在转型中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和创新系统组成结构。这一时期的国企创新系统由创新环境和创新实施主体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创新环境的改变主要是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市场经济体制,国企政策成熟,市场竞争力的出现等;创新实施主体指的是开展管理创新的国企,从创新动力机制上分析,可以细分为多个要素的组合体,这些要素包括开展创新国企的身份、数量、管理水平、经营状况、未来发展愿景等,与转型早期比较,企业管理创新系统构成的要素明显增加了。不仅如此,创新系统构成的性质和组成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先经历了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随后经过金融、投资、计划、外贸和财税五项改革使得我国完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彻底的改变了国企的生存环境和地位,国企经营活动转变为以市场交换作为活动方式。经过这次质变的转型,非公有制经济迅猛的发展,打破了国企垄断的格局,出现外资、非公有制和国企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对国企改革的深化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为了占据市场影响力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重大突破。这一时期起,以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双层导向为主题,是国企为利益越来越自觉的进行管理创新,这种成熟的创新动力机制使市场化管理彻底的进化,成为了现国企的基本范式。

(三)转型深化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突破

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入了完善和深化阶段。虽然国企创立创新环境要素和组成要素没有太大变化,但还是从内涵上改变了很多,从调查情况来看,新时期的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是外部环境和国企自身相互结合产生的,其发展方向也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首先,国企的创新方式和指导思想明确,并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将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创新主要任务。其次,政府极力推进的国企战略目标很强,管理思想先进,发展理念比较明确,在财力和行政的支撑援助下,为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雄厚的力量,促成了国企管理创新由自觉主动创新转变为自主深度创新。最后,国企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的矛盾和问题,追赶国际水平的同时展开攻守兼备的理念,尽早解决漏洞也是为了将来不会出现更严重的失误,为企业管理创新的稳步深入奠定基础,将国企管理创新的愿望演变成管理创新的深化活动。总而言之,国有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带来的动力机制,不论是在管理运作特征上,还是组织结构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变化,这些变化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结束语

在这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系统应该结合国际形势,追赶国际的先进管理水平,注重优化经营模式,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国企管理和技术上的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建设制度,尊崇科学发展观,规范市场,积极发挥产业政策,科学的制定产业政策,确保国企管理创新继续稳步的发展,争取再度突破,制定有战略意义的企业管理创新目标,为我国国企管理创新特性与动力机制建设提供保障。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篇8

全国人大代表、江门市市长邓伟根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聚焦商事制度改革,精心准备了两个议案建言献策。此外,江门今年的工作将以交通大会战为主要抓手,主动融入港澳大湾区。

聚焦“多证合一”登记制度和“个转企”改革

去年8月,江门在全国率先实行工商登记“九证合一”,改革措施得到总理的充分肯定,在去年11月举行的部分省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座谈会上作为唯一的地级市作典型发言。今年2月再度在全国率先实施企业“十五证合一”登制度改革和个体工商户“五证整合”,率先实现了所有商事主体“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准入便利化链条。同时,江门市还正积极探索“证照分离”改革,争取列入广东省改革试点城市,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问题,践行江门“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网上办理、全面覆盖”的“简政先减证”的改革理念。

对此,邓伟根表示,我们的“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目前还缺乏准确的法律依据,配套机制不完善,信息共享不畅通,需要在国家层面予以解决、提升和推广,扩大改革成果和效应。

此外,个体工商户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过重要的补充作用,但现在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实行“个转企”是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需要。因此,邓伟根建议国家从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完善“严厉”改革的相关政策法规,强化对“个转企”工作的指引。特e是江门作为全国首批小微双创基地示范城市、广东唯一小微双创综合改革试点市,愿意作为“个转企”改革试点城市,努力创造更多可借鉴复制的改革经验。

以交通大会战为主要抓手

在谈到2017年主要工作时,邓伟根表示,江门将以交通大会战为主要抓手,打造东西两大快速路网、珠西综合交通枢纽“一站四门户”、“三大黄金通道”,融入港澳大湾区。

“大交通是江门这几年的一个重要抓手,这两年主要是推江门大道。”邓伟根详细介绍道,江门大道中、江门大道北的主线已经通车,接下来江门大道南包括江门大道原来两旁的辅道要加快推进。全面启动新江门站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构筑“一站四门户”的核心站,目前的规模约4万平米左右,是粤港澳大湾区在珠江西岸中的重要枢纽。深中通道是深中江阳――深圳、中山、江门、阳江的阳春通往大西南的通道,今年将全面启动。还将打通“深(中)江(阳)西拓大通道”,尤其是加快银洲湖大桥和中开高速双水至水步段建设,打通江门东西板块快速连接的新通道。

邓伟根还指出,北线将实现广中江二期建成通,加快高恩高速建设和沈海高速三堡至水口段、开阳段扩建。南线计划启动银州湖高速、珠海香洲至台山高速等前期工作。今年还要在鸡山谋划江门北站,江门北站是要打造货物枢纽中心。整合鹤山通连河港、海港、甚至以后未来的空港物流的枢纽站。

上一篇:妇幼健康宣传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三夏生产宣传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