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标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3 14:20:15

音标教学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篇1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提出,在我国很多地区,很多的成年人也开始重视英语的学习,随着成人学习英语的热潮的出现,在实际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对于成人的音标教学就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在一些培训和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提出关于成人英语教育要不要学习音标的问题,对于音标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针对这些问题,外语教研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习音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音语调,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于一些朗读或者提高辨音的能力,帮助记忆单词;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问题的根源

针对在成人英语的音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基于这几个方面的因素:

1.在英语的掌握中缺乏实践经验。在我国的所开设的成人英语教育也就这几年,实践方面的经验很有限,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依然是处于一个探索的时期。在一些实践的过程中,基于当前的教师背景和学生个体上的差异,音标教学有的成功了,有的处于失败的阶段。因此,人们对于音标教学所持有的看法非常的不一致。加上现在很多人的专业素质缺乏,不少英语教师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会过多得关注成人英语学习的怎么样。

2.实证和理论研究不够。针对成人的英语学习,音标学习有着很大的价值,在国外的一些研究当中,还没有见到一定的认可。我国的国内有关于音标学习方面探讨的也不是很多。就当前的成果来看,大都只是主张、根本没有确切的去讨论相关的现象。即便是提出了一些不一样的观点,但是还是缺少普遍的实证探析。与此同时,出现的急性思维的现象也不容低估。针对很多的现象缺少认识的辩证观念,这些都将给英语音标教学带来一定的问题。

3.音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音标教学所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多,其教学的效果受到了老师、学生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干扰,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将会对最后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涉及到了人为的原因在内,在成人音标教学中,每一个人的发音很难纠正过来,导致出现了根本不可能出现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的情况。虽然这个结论的得出,让很多人感到一种不安,但是,这确实是真实的事实。绝不是一件虚构的事情。因此,必须依靠一些外援性质的帮助。

三、应对策略

1.音标教学的实践策略。

(1)音标介绍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向成人介绍音标的概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音标,其作用是做什么的,以为今后的音标教学做基础。

(2)音标输入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让成人能够正确认识每一个音标,在学习音标的过程中,熟练读出音标的正确发音。国际音标一共有48个,可以将这些音标分为两个大类,即元音和辅音。再将元音进行分类,教给学生,学生对于音标的基本分类掌握之后,下一步就要多加练习每一个因素的发音。其次,成人在学习音标的过程中,不仅要会读,而且还要掌握音标的写法,逐步将这48个音标学会。

(3)拼读、拼写输出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将学习到的音标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主要运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和鼓励的方式进行。对于在发音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多加强对其基本的词语的练习,对于拼写有错误的学生,要教会他们如何掌握拼写的技巧。

2.基本要求。

(1)音标教学要目的明确。在进行音标教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音标教学的目的性要特别明确。“音标”对成人来说,太抽象了,他们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写,因此,作为英语老师要让他们从自己的意识中,理解音标到底是什么,学习音标有什么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音标教学要系统、集中。有的成人英语教材中涉及到音标教学的内容太少,并且知识分散,没有系统性,在拼读方面,有的英语教师都将之弱化了。这样的结果很容易导致成人学习音标的过程中,机械化地进行记忆,自主学习的能力基本没有。因此,要逐步将这种现状改变,必须要调整教学的计划,让学生真正将音标的使用和拼读掌握。这样就可以比较容易学会单词的拼读和写法,促进对于英语的学习。

(3)成人音标教学也要注重加强趣味性的特点。我们知道,当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时候,学习便能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好好地对知识进行学习。更好地去将知识掌握和理解。对于音标教学所体现出的枯燥特点,教师必须多增强音标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音标的学习进行开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音标教学的时候,所遇到的问题只是一个侧面的问题,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理论和时间之间相互结合的关系。

外语知识能力与结构方面的关系,一直是我们教学中一直争论的事情,掌握好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的让成年人也学会音标的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读法规则,以及语法知识,更好地为学好英语这门课程奠定基础。

音标教学论文篇2

音乐课程标准,是规范和指导音乐课程实施的国家文件,是音乐课程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的结晶和产物。十几年来,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音乐课程,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在新课程理论支撑下的音乐课程实践,使我国学校音乐课程与教学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如果说,2001年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迈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进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时期,那么,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则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从理论层面来看,课标阐述的音乐课程价值、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和实施建议等,都是经过反复论证、精心提炼、高度概括、同音乐课程密切相关的理论问题,分别回答和说明了音乐学科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其在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怎样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基础是什么,其阶段目标与终极目标在哪里,实现其目标的途径又有哪些……换一个通俗、简单的表述,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而对于教师来说即是“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2011版课标对于上述问题的阐述体现出一系列新意,例如,从学习者角度出发的音乐课程价值阐述:“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建立在人类学、审美主义哲学、实践主义哲学三种哲学观点上的音乐课程性质阐述:“人文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审美性—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体现了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音乐课程理念阐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明确了总体、终极目标和具体能力目标的课程目标阐述:“培养学生对音乐持久的兴趣,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的课程内容阐述:“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表现(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创造(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创作实践)、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建立在学科教育学、教学论以及课改实践基础上的实施建议阐述:“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阐述。

从实践角度来说,音乐课程改革既是音乐教育理论、观念的发展与变革,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与变革。一方面,新的音乐课程理念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另一方面,音乐课程实践将会不断地修订与完善课程理论,因此,音乐课程的具体实施在音乐课程改革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2011版课标汲取了课改十年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在坚持体现课改基本成果的发展方向的同时,认真反思和解决课改实践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例如,继续坚持音乐教育观念的变革,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重视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形成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态度,使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重视音乐课程的均衡性和综合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合理体现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关系,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情境,形成生动、活泼、互动的音乐课教学氛围。又如,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对音乐本体关注不够,音乐课脱离学科属性,对音乐教学诸多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不当,对多媒体的盲目滥用,对教学评价的原则运用失衡等现象,分别从课程理念、实施建议两个方面做了明确的调整。特别是实施建议中力度最大,例如,教学建议中新增写的三个部分完全来源于十年课改的音乐教学实践,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在音乐教学中,形式服从于目标,方法取决于内容。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必须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高水准的音乐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学形式的丰富,而更在于教学形式所隐含的鲜明意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重视教学设计的预设功能,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成意义;关注教案文本的价值取向,关注课堂环境、资源的客观变化;强调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也应有必要的教师传授;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也应当有适当的接受性学习;倡导合作学习,也要注重发挥个体学习的特点与优势”;“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上述关于教学建议的新阐述厘清了影响音乐教学的一些因素,理顺了许多教与学的关系,强化了音乐课程教学的实施。

音乐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还体现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例如,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课程内容标准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不同于以往国家历次颁布的试行版、试用版、实验版音乐教学大纲和音乐课程标准,它是第一个正式的指导国家音乐课程的文件版本,这足以体现它的标准性和重要性,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续完)

音标教学论文篇3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具体要求是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奠定终身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良好基础。针对过去某些程序上存在的重技能技巧、轻音乐文化,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重某些专业音乐创作流派的音乐作品,轻多元文化的倾向,应当提供培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其他阶段、类型的音乐教育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的基础性。专业性和师范性。

基础性。指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阶段,虽然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相比较而言是专业性音乐教育,但是这种专业性音乐教育仍属单位教育专门人才的基础教育,因为在它之后还有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教育,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中,除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之外,还应当为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打好宽厚的基础。

专业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普通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对于普通学习音乐教育来说,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中的艺术审美、音乐审美教育。其目标是在音乐审美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

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如果说,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艺术专门人才(即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音乐理论、音乐创作专门人才(即音乐理论家、音乐评论家、作曲家)为目标的话,那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就是以培养中小学的教师为主要目标。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根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必须要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计划。在这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应包括三大部分。即:素质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1、素质教育课程

素质教育课程指的是一般大学本科生。包括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的课程。在以往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称之为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课、文化、教育课程、体育和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等。由于在高等师范院校中,从培养中小学和其他学校师资这一目标出发,从教育部到各大学都有对素质教育课程的统一规定,各院、乡专业没有太大的自主权,所以,这里主要讨论的是专业课程。

2、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大致有如下类别:①音乐审判类课程;②音乐表现类课程;③音乐创造类课程;④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⑤音乐教育类课程;

音乐审美。是音乐艺术和音乐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人类的音乐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音乐美和接受音乐美的活动。为了适应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程中。也必须以音乐审美的理论作为统领。

音乐表现,是充分体现音乐艺术实践性特点的一种方式。因此在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中,必须重视音乐表现类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在声乐、钢琴、合唱与指挥、民族管弦乐器、西洋管弦乐器、合奏、艺术实践等演唱、演奏的实践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感情。

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是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新创设的教学领域。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充分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应当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两个方面,使音乐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课程类别,成为促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和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腾飞的两扇金色的翅膀。

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包括: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世界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音乐与自然社会民族等。此外。应在其他课程中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内容的讲授。一方面从文化脉络中来介绍音乐。另一方面注意音乐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讲授。

音乐教育类课程,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特色课程。这一课程类别应当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育理论体系、音乐教育电化技术、音乐教材教学与教案写作、教育实习等。

3、专业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发展学生个性和突出学校特点、地方特色的课程。为了更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在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应当提倡音乐专业技能的全面性、文化培养、基本知识的广泛性、学术钻石的专门性。音乐专业技能的全面性。就是应当在学好钢琴、二胡、扬琴等,要选修两种以上中外乐器。文化素质基本知识的广泛性。就是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开设美术鉴赏、舞蹈鉴赏、戏剧戏曲鉴赏、书法、中国汉族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人文社会科学与音乐学概论等选修课。到中文、外语、历史、教育、美术、技术机等系去选修某些课程。学术钻石的专业性,就是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高年级学生选择某一领域的课程作为重点提高,比如声乐(含声乐表演艺术、声乐作品分析、声乐教学法等)、钢琴(含钢琴演奏艺术、钢琴作品分析、钢琴教学法等)、作曲与作曲技法理论(含和声学、复调、配器法、曲式法以及它们的教学法等)。

音标教学论文篇4

一、建立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在当今音乐教育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其中影响在我国较大的有“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功能(社会)的音乐教育哲学”“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以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等[1]。我国鲁东大学的崔学荣在深入研究以上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1]。

(一)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理论基础1.多元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之间存在兼容性纵观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哲学思想呈现出普遍的兼容性。比如美育音乐教育哲学观兼容了审美哲学与功能哲学的思想,主张音乐教育既要培养人的审美观和欣赏能力,又要培养人的健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在强调音乐教育首先是审美教育的同时,认同音乐教育同样具备教育、社会、文化、创造等功能。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兼容了文化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在强调音乐是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与学生的亲身参与的同时,提倡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理解音乐。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既从审美、实践出发,又超越审美和实践,达到审美与创造的高度,主张音乐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把音乐教育提高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上。纵观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既各具特性,又存在相互兼容的性质。2.课程标准中体现出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在“新课标”中所确立的课程性质以及课程理念中,均以“美育”“文化”“审美”“实践”“创造”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作为基础。比如,在“新课标”课程性质的人文性中就是这样表述的:“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2]在“新课标”的课程总目标的表述中融入了“功能”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在三维目标视阈以及在教学内容所指向的“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进一步体现出以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制定与修订课程标准背后的哲学理论基础,深入、透彻地把握其内涵,认同并理解课程标准中所体现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才能从更深层次上解读课程标准,才不会出现教学行为的机械模仿、盲目跟风的现象,才会避免出现诸如关注了学科综合与文化的多元性、却偏离了音乐本体,强调了音乐实践活动而导致音乐活动的花哨作秀等一些较为极端的现象。

(二)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哲学主张鲁东大学崔学荣提出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从三个层面阐述了其哲学观点:第一个层面,是从音乐教育的内容层面进行阐述,即“在音乐实践与音乐创造的过程中,体现音乐审美与文化的统一、美育论与功能论的统一。也就是从音乐教育的内容来看,要以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和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为基础”[1]。第二个层面,是从音乐教育的过程来阐述,即“从音乐教育的过程来看,以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和创造的音乐教育哲学为载体”[1]。第三个层面,是从音乐教育的目标进行阐述,即“从音乐教育的目标来看,以美育论哲学和功能的音乐哲学为指导”[1]。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融合了各种哲学思想的合理性,规避其局限性,向我们提出了开放哲学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建立起“基于音乐学科本体及其文化语境的,以音乐的实践和创造能力培养为重点,同时使学生受到美育的和功能的音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1],才能将其转化为专业发展的“内动力”,从根本上实现音乐教育的优质教学,使自身成为推进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践行者。

二、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认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音乐教育的多维性,丢弃“非黑即白”的单一思维惯式,运用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来指导教学实践。

(一)以文化为引领,以审美为核心“文化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文化”理念已广泛地被运用于基础音乐教学中,一些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在不断探索着文化的切入点与音乐审美的融合与贯通。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以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创设相应的文化情境,引领学生在音乐文化的“原始语境”中进行音乐性的审美,促使音乐“原始语境”与学生“主题文化语境”的融合。要始终沿着文化的主线展开,不能偏离轨道。其次,要以音乐为本体,坚守音乐艺术的独特禀赋,引领学生探索音乐的内在表现力,使学生深入到作品内在的音乐性中,培养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的精确体验,充分领略音乐要素所蕴含的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深刻领悟音乐艺术的独特美。同时,要避免文化淹没音乐审美,或音乐审美没有文化的现象,从而达到音乐审美体验的真正目的。例如,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课例《跳竹竿》,就是以彝族民歌为教学内容,通过用方言朗诵歌词,用惊钟、椰壳为歌曲伴奏,跳彝族竹竿舞等,将学生带进了彝族的文化语境中,充分体现了以文化为引领的教育理念。该课例在演唱、伴奏、跳舞等艺术实践中处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突出了以音乐为审美本体的教育思想。

(二)强调音乐实践,突出创造能力培养在基础音乐教学中,引领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样性的音乐实践活动是教学的主体内容,要使每位学生都做到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是音乐实践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师既要有精心设计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又要有探索教学中新生成的教学资源的勇气,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将实践活动推向纵深。其次,创造力的培养是儿童内在发展的需要,音乐是极富想象力的一门艺术,能刺激儿童产生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儿童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要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始终保持持续的兴奋度,就要不断地给予学生新刺激与新挑战,精密设计每个环节的创新点,不断给予学生更多的创造机会,“使音乐创造即贯穿于‘立美’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也贯穿于‘审美’的音乐鉴赏”[3],使音乐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有效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音乐实践与创造活动的设计要紧紧依托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契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和知识储备,只有如此,才能深深吸引学生,使其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例如,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课例《月亮月光光》,教学紧紧围绕为台湾民歌《月亮月光光》配伴奏而展开,教师精心设计了聆听、演唱、演奏、音乐编创等层层递进的实践环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使全班学生做到了人人参与,亲身体验,实现了音乐实践活动的有效教学,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位学生都做到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另一方面,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引领学生探索三角铁、蛙鸣器、小纸片、钢片琴等打击乐器的音响特点,使学生创造性地用它们来模拟月光、蛙鸣、风声、流水声,进一步烘托了歌曲意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以美育和功能为借鉴,实现育人目标教育是人类最具目的性的一项社会活动。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它综合了音乐和教育两种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情感、音乐技能外,还要关注学生接受音乐教育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审美观和欣赏能力,还要培养健康人格。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借鉴古今中外的美育哲学思想和功能的哲学思想,将教育理念提升到培养人的层面上,使音乐教育成为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育人教育。总之,通过音乐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成为热爱音乐的人,更要成为人格健全、富有创造力的新时代的谦谦君子。例如,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课例《三只小猪》,在教师的积极引领下,学生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即有秩序,又有合作,他们快乐地表演,并在表演中享受着快乐,在愉悦的氛围中认知曲式结构、乐句、音乐情绪等音乐基础知识,整个课堂和谐、友善。

三、结语

面对国内外多元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并存的总体态势,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实践中应该尊重和学习当今国内外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观点,对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成果做出正确的鉴别和选择,以发展的眼光,融会贯通的智慧,建立起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并不断针对个人所处的教学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做出修正与完善,做到研究和教学一体化、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不断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寻找到专业发展的内动力,使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使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朝着理性的、合理的和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方向发展。

音标教学论文篇5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薄弱。调动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一专业术语指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音乐。也指民族音乐和其它的文化内容。还可以指“仅仅针对少数几种音乐文化做深入研究”。也可包括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面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薄弱,调动开发该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生源的选拔不利于音乐课程的实施。学前教育学院的学员一般年龄偏大,他们觉得时间宝贵。比较重视所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忽视音乐课程。在学前教育学院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的音乐课。完全是做的调整工作。把他们用速成的方法赶上齐一的水准。智慧比较高的勉强赶上,来得慢的就落伍了,因为在高中有的根本不开设音乐课,也有课表上虽然排有音乐课,实际上学生在教室里温习其它的功课,还有的不能请主任教师只好请图画、体育教师兼代。乐理不会讲,五线谱不能认,唱歌是“左嗓子”,学生没兴趣。高中音乐课程目标应完成的一些音乐知识。诸如乐理中简单的识谱,音乐基本表现要素,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音乐历史及音乐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等等,没有在他们身上得到实现;在音乐技能方面,诸如视唱练耳等方面差,就更不会关心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师对开发课程资源的理解仅局限于开发几门实用课程。像钢琴、声乐、和声、视唱练耳等,未能认识到音乐教师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在职教师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和技术从哪里来?我们不能期望或者说等待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中自然的产生,教师课程理论基础薄弱必然造成在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的无所适从。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指导是关键。音乐教师则是开发的主体。作为音乐教师教育主阵地的高等师范院校应率先设置和开发课程资源,从而形成未来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理论和技术。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形成了上级发号施令、下级照章办事的依赖心理。究其缘由。教师的这种“惰性”是由国家教育机制、教育政策造成的。要真正调动教师开发资源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潜力。惟有给教师赋权,使其从旧有教育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加理性地结合教育学院的性质和生源现状从事教学活动。凡是对学生发展有价值、有影响的东西,均有可能开发成为课程。

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今天,建立适应教育要求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提上日程。在音乐教师职前教育中对师范生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教育和示范,就显得尤为迫切和有价值。

(二)音乐课程资源内容单一,建构音乐教育课程的多元文化视角

出于教育的不同目的,形成用于培养专门化人才(专业音乐教育)的课程和用于培养非专门化人才(普通音乐教育)的课程两种课程形式。这两类课程知识都是专业知识其性质是相同的,并非用于培养“专门化人才”的知识不同于用于培养“非专门化人才”的知识,它们只是两类学科课程,而不是两种学科知识,其中的差别仅在于课程知识的组织结构和课程知识的处理方式而也,差别的根源在于其教育学背景(即培养目标与教育设计等)。学前教育学院中的音乐教育体现了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师范性”,不能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方法。在内容上不能只强调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内容过于单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称“新课标”)的研制和出台,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为普通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前景。“新课标”新增了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学习领域。这无疑是对学习的提升,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虽然音乐底子薄,但高考文化分数录取较高,一般在500分左右,而音乐专业学生文化较低,普遍在200多分左右,高考文化课分数的高低标志着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这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不要仅局限于音乐内部(音乐感受和音乐技能)的学习,在学习音乐上宜多一些音乐欣赏,少一些说教,帮助学生提高鉴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不必太注重较深的音乐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音乐与相关文化: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发展把其他音乐文化纳入音乐课程的能力。

将多元文化方法纳入音乐教育课程可解除对学生学习的限制。音乐方面的课程包括作品曲目和音乐要素等,学校可以建立与作品曲目相关联的部分课程提纲,将使学生有机会从各种文化出发,通过个人、结构和社会文化角度去学习理解音乐,把音乐作为该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从多种过去和现在的社会和文化视角“研究音乐”。把音乐定位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地方或文化中来区分音乐的特性(诸如曲调或节奏特点),掌握特定文化或历史背景下所创作音乐的理解方法。在高等教育中加入外来音乐将提高听的能力,独特的音调和节奏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类型。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来自几个不同的民族,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应付不同文化和音乐表现,不得不寻找处理这些情况的方法,虽然教师仍需根据提纲讲授。但感兴趣的教师也向学生学习,通过欣赏学生最擅长的音乐,让他们在课堂上演示不同文化的歌舞,收集研讨会资料,阅读论文并且走出各自的领地寻找那些对教学有帮助的文化持有者,这一系列的办法收集材料在课堂上使用。

(三)课程资源开发缺乏地方特色。建立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为中心的音乐课程体系

从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来,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是文化系统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形象,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无论是其曲式、配器还是旋律、节奏等,总是呈现出母语文化的特征,无不反映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审美心理。母语是音乐的“国界”。我们常说中国音乐要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就是指中国音乐的创作、演奏、表演、教育等应体现出它固有的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取向。我国新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要“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新课标”在标准中特地列举了民间或民俗音乐的内容,如:3-6年级标准中有“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乐于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7-9年级标准中有“在出席音乐会及参与社区音乐活动过程中,能够观察和了解音乐家或民间艺人的活动,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应该说这是很好的想法,但如何真正地贯彻实施,并在这些学习内容中考虑音乐民族学家的观点,仍是当前的音乐教育需要作出回答的翻。

我国音乐教育尤其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其课程设 置主要以欧洲音乐体系和音乐内容为主,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至今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许多大学生对自己音乐的“母语”知之甚少,高校音乐教育一直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课题虽早在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就已被提出,但至今仍是制约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深层次问题,“母语缺失”“文化缺失”亦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视并加强民族音乐教学,把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在音乐教育的土壤中,是我国普通教育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在选择。构建新的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应彻底摒弃以欧洲为中心的“一元论”观念,努力实现从“欧洲中心论”到“音乐文化多元论”的转变,建立以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为中心点的多元文化观和音乐课程体系。在现在开设的“中国音乐史”的基础上,增加如中国乐理,音乐诗、词、曲课和创作课。中国器乐课,中国音乐美术课等课程或部分内容。增加姊妹艺术和艺术以外的其他科目知识;在中国音乐的内容上。既包括汉族的音乐文化,也要重视藏、蒙、壮、维吾尔族、彝族等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在中国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之外。也要有现当代的音乐、尤其要注意引导流行音乐进课堂的问题。我们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民族音乐传统的理解和对艺术美、思想美的感受和挖掘,可以很好的促进对学生音乐教育的效果。

结论

音标教学论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国内研究动态,通过实践,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作为切入点,论证了音乐本位意识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是2001年7月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方案。《音乐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过程中。《音乐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音乐本位意识的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主要体现在四个领域之中,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1.歌唱教学是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兼顾欣赏、练耳、视谱,了解音乐知识,增进对音乐认识的最佳途径。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音乐知识、培养音乐能力,让学生通过歌唱来体验音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歌唱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歌唱在学校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只有把歌唱教学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首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

2.欣赏教学是《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一个突出重点。《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欣赏教学精神内涵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欣赏至少需要三种能力:即认识能力、兴趣能力、欣赏能力。面对不同的音乐客体,音乐欣赏的主体心理活动大致经历了选择、认识、感悟、融合、影响这样一个过程。音乐欣赏过程,既是一个三种能力递进的过程,也是人的心理从平静到逐渐愉悦的过程,也是美育效果逐步深入的过程。这正反映了音乐作为审美艺术途径的重要手段,始终体现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音乐本位意识。

3.器乐教学也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之一。首先要选择适宜的乐器,注意音准和音色,不可把音准、音色不佳的乐器引入课堂。要重视器乐曲的选择与编配,不宜偏大偏难。教学中要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同唱歌、欣赏、识谱等教学内容的配合,也可课内外有机结合,以提高器乐教学水平。通过器乐演奏美的音乐不但能激发、影响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就是器乐进课堂的意义所在。如果在器乐教学中一味追求技能技巧的操作、训练,甚至以学生演奏器乐的水平高低来评价音乐课堂教学的标准,必然不能达到教学目的,也是违背《音乐课程标准》精神的。

4.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识谱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培养他们的乐感,从而具备独立的音乐欣赏能力。在选择教学用谱的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识谱知识和技能。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和唱歌、器乐、欣赏教学的配合,既要避免单纯的知识教学,机械的技能训练,又要适当注意自身体系的循序渐进和内容的完整。识谱教学应着重培养节奏感、听觉能力、准确歌唱能力、创造性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加强对音乐审美的感知,也有利于找准音乐本位意识。

二、对《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为本”的认知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预期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转贴于

(一)传统《音乐教学大纲》和新制定《音乐课程标准》的对比

从中不难发现,《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相比起《音乐教学大纲(试用稿)》减少了音乐的政治教育功能和德育功能,降低了音乐学科知识和技能难度,更加贴近中学生音乐心理的实际。但是它也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对音乐的本质认识不够,缺乏音乐课程自身特有的本质特征的表述;第二、认识到了美育的重要性、音乐的美育功能和音乐教育“育人”的本质,但是表述得不够明确;第三、有德育化倾向,把音乐作为实施其他教育的工具,削弱了音乐课程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失去了音乐课程特有的价值和功能,淡化了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以音乐和育人为本位,突出了学科的自身特点和人文性,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审美内涵。

(二)音乐课程内容在传统《音乐教学大纲》与新制定《音乐课程标准》的体现

课程内容框架的不同,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音乐教学大纲》的课程内容框架是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以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构建的,突出的是音乐学科的特点;而《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框架是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构建的,注重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基于这种认识和定位,《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除了将《音乐教学大纲》原有的课程内容整合成感受与鉴赏、表现两个方面之外,还增加了音乐与相关文化、创造两个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在围绕人文音乐主题的学习中轻松、快乐的学习和感受,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新教材体现了以音乐本位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时刻关注音乐与人、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民族、音乐与人文的关系,深刻强调了音乐本身的美育教育功能。

三、结语

中学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核心理念的音乐自身功能的教育。音乐不再是德育或者政治教育的附属,而是回归了它本身,以音乐本身的审美为本位意识的思想深刻反映在音乐课程标准之中。笔者以自身的实践为依据,发现现代中学音乐课堂中音乐本位意识在新课程标准中突出的显示,并且以传统音乐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论证了新教材中所体现的音乐本位意识,以实践材料、直接和间接的材料来进行论证,得出客观结论。

参考文献:

[1]周芳.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音乐本位原则”[J].

儿童音乐,2009(8).

[2]李玉芬.立足音乐本位,打造静、净、实、雅的音乐课堂

——《欢乐颂》合唱公开课反思[J].文教资料

音标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音乐 项目化 音乐教学

一、项目化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所谓“项目化音乐教学”,就是指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以歌舞团、企业、公司等文化机构为实践平台,以音乐演出节目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音乐展演能力为教学目标,在演中教,在教中演,以“校团合一,校企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换言之,歌舞团或公司、企业需要做什么样的音乐项目(文艺晚会),音乐教师就针对项目中的相应节目进行项目化教学,学生在项目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形成能力,最终的产品就是学生能上台表演的音乐节目。音乐项目化教学和音乐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有着直接联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项目化音乐教学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成为学校的教学目标。学生不但要掌握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更要将音乐理论知识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音乐技能。项目化音乐教学就是顺应了市场需求,以音乐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承接企业、公司、举办方文艺节目为项目展开教学。从而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的设置、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革新,在项目中实施教学,打破传统的纯理论音乐教学,这是当今势在必行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项目化音乐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校企合作

音乐高校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注重校企合作,与地方歌舞团、公司、企业、文化局、群艺馆等文化机构紧密合作,借助歌舞表演、器乐演奏、戏曲演唱等文艺演出活动来实施教学。学生在各种演出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不但能提升专业技能,还能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具体来说,就是高校与地方的用人单位签订演出协议,在文艺活动、节日庆典期间,和用人单位进行商量,组织编排符合演出主体的音乐节目,将音乐专业的学生带到社会实践中。在这期间,教师不断根据校企合作需求来进行音乐教学和音乐演出排练。这样的项目化音乐教学,打破了以往纯课堂灌输式的教育思想桎梏,是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强化专业实践能力

从音乐院校的角度来看,项目化音乐教学就是以学生的未来就业目标定位为基础,利用音乐项目有目的性地实施教学,通过集中排练和演出,强化学生的音乐能力,造就新时期的音乐人才。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项目化音乐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表演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歌舞编创能力,让他们提前感受到社会就业市场的现状,帮助他们正确预设未来的就业方向。具体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1.学校透过市场影响下的需求变化来对音乐课程进行整合,与企业统一制定人才培养规划与评价体系;2.教师把学生带到企业的音乐项目中参与实践,直接把音乐人才和企业需求进行对接,缩短学生由知识单一型人才向技能运用型人才转变的时间,既节约了学校办学资源,又节省了企业进行再次培训的时间,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经验成熟的音乐人才。学生有了专业实践能力,教学效果也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最终实现校企双方共赢的目标。

三、项目化音乐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设置实践教学板块

项目化音乐教学的重点就是设置实践教学板块,将整个项目分为基础理论板块、技能训练板块、综合应用板块,在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将3个板块有机融合起来。基础理论板块要注重产学合作,这种教学不是教师的教研探索,而是根据校企合作来开展产学合作教学。根据企业的项目实践来选择项目所需的知识、能力,高校音乐专业以能力定位、课程体系开发、实战化项目设计、职业素养来对学生实施音乐教学。技能训练板块就是要将项目化音乐教学落到实处。根据音乐技能训练目标和企业需求去确定实践训练的范围、结构、进程安排。教师主要通过艺术体验、文艺晚会等形式来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打好技能基础。例如针对公司、企业的商业艺术演出来进行文艺展演、音乐表演,对学生进行音乐节目编排、表演能力训练。而综合应用板块就是要与音乐基础理论、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将各项技能有机组合,用基础理论来指导实践。学校要积极调动学生管理处、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一起配合学校引入企业开发项目,以校企合作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学校的音乐教师和项目负责人一起审核项目。学生在项目参与中强化音乐技能实践,创新思维,对他们的音乐职业能力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注重应用型教学

教师在项目化音乐教学中以实践环节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运用能力。根据音乐学院学生的现状,以及本地校企合作要求,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因而教师在项目化教学中应该避免纯理论讲授,更要保证理论知识具有研究价值,能体现教学效果。音乐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得益于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项目化教学,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理论讲授要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交叉应用。即技能训练需要用到什么理论知识,教师就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知识内容,每讲完一个知识内容,就应即刻应用于实践,这样的理论知识也就变成可操作的知识,否则,理论讲授是不能体现其价值的。只有十分注重应用型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三)做好项目化音乐教学评价

项目化音乐教学的成果验收,即项目化音乐教学的教学评价。教师将音乐理论教学和项目化实践结合起来,以实践评价来分析项目化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对项目化音乐教学的每个项目都进行任务设置并制定相应的任务考核表,根据任务考核来影响课程考核,以便加强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的监测。教师注重收集项目主办方的意见,或者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意见,以此作为项目化音乐教学的评价标准,从而不断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调整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音乐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春阳.音乐教学市场化初探[J].北方音乐,2012(8).

[2]晃琼.对构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音标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全能型音乐教师 基本功 培养策略

在强烈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素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师音乐教学肩负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应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师德,知识丰富,全能型的音乐教师。

一、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期间学生的音乐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要求。即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体要求:(1)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2)音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4)音乐与相关文化: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003年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出台,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由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个模块组成,“从目前师资及教学设备等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地区和学校都具备同时开设六个模块的条件”。在分步实施、优先开设音乐鉴赏的原则基础上,“大力开发课程资源,逐步开设其他模块,积极为普通高中学生学习音乐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现实情况要求音乐教师一人要上几个模块,只有力求全能,才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此,本文提出了促进高师音乐教育类学生的基本功培养策略,在培养学生作为全能型音乐教师的过程中,既面向全体又注重个性发展,重在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快的推进欠发达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全能型音乐教师基本功培养策略

基本功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有的于课程联系,有的则单独进行测试。简单的说包括奏、唱、跳、讲、编、写、演等七项全能基本功。

1.针对七项全能积极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大学二年级开始安排进行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以促进基本功的锻炼,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由“说课、板书、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四个部分组成。各部分要求如下:

(1)说课。说课是教师针对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向同行或考评人员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的设计等。说课活动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为10分钟)讲清“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之类的教学问题,从而展现教师的思维过程,显示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程度,驾驭教材和课堂的水平,以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要求根据教材中某一局部内容的教学任务,分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育人功能阐述教学过程(总体)目标,讲解自己的教学方案。说课应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内容;②教学对象;③教学目标;④教学方法;⑤学法指导;⑥教学手段;⑦教学过程。说课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评委提问时间不超过5分钟。

(2)板书。板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黑板上用文字、图形、线条、符号等要素再现和突出教学主要内容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要求根据教学设计内容,在黑板(或白板)上现场板书,板书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音乐教师在板书上书写乐谱要通过“画音乐”可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画出简易图形,便于学生接受,将无形的音乐形象表现为有形的图画形象、身体形象,直观、形象、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激发探索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各种表达能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教学设计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是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文本”。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要求、课程目标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设计必须要顺应这些变化,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要求根据指定一课时(45分钟)的教学内容设计教案一例,时间不得超120分钟。

(4)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是用于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软件,它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根据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要求根据教学设计内容现场制作课件一例,制作平台不限,制作时间不得超过120分钟。

2.开展学科技能竞赛,促进全能型音乐教师的基本功

(1)键盘弹奏、演唱、舞蹈、其他乐器竞赛。键盘弹奏包括乐曲演奏、歌曲伴奏、重奏、合奏等。演唱包括独唱和自弹自唱、重唱等。舞蹈包括表演和编创,音乐教师能兼任舞蹈教师。其他乐器包括课外活动常用的军乐队、鼓号队、民族乐器等演奏比赛。

(2)合唱指挥、综合知识竞赛。比赛设背谱指挥作品、即兴指挥作品、即兴排练片断。综合运用的项目一是综合运用键盘、和声、配器等技能与理论进行的即兴伴奏,其中能顺利移调弹奏,锻炼面向基础音乐教学的即兴伴奏能力。为教学实践设置的中小学歌曲范唱,是根据学生实习反馈的情况而来的。综合知识竞赛根据实际而定,知识面要适当,包括基础乐理知识、教育理论、音乐史、新课标等。

(3)举办个人音乐会。举办个人音乐会作为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一个部分,使学生通过举办音乐会锻炼社会实践能力、舞台组织能力等。

3.开展顶岗实习,推进师范生全能发展

在大二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开展顶岗实习工作,通过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了解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学习优秀中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现自身的不足,增强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促进良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上一篇:抛锚式教学范文 下一篇:电子琴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