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标教学课件范文

时间:2023-11-03 02:52:44

音标教学课件

音标教学课件篇1

关键词:微课;微课件群;TTS

碎片化学习方兴未艾,而微课(micro course)是以微视频和音频为载体,围绕单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件群是由一组涵盖某一学科或课程全部知识点的微课件的集合。微课是碎片化学习的基础和特征,目前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都在进行微课的建设。微课件是微课的载体,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关于微课的标准,微课件制作的技术还不成熟,微课件的制作技术严重影响微课的质量。

一、微课件的制作

微课件是微课的载体,其本质是一段微视频,包括三个要素:知识点、视频和音频。微课起源于2009年,美国可汗学院的Salman khan将制作的用于数学教学的小视频上传至YouTube EDU频道,此即最早的微课,此后迅速扩展至全球的教育界[1,2,3]。微课的制作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教学设计(包括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选择微课知识点和制作微课的教学课件),二是微课件的制作(包括视音频录制和后期剪辑)。微课件的制作有视频拍摄式、屏幕嚷际健⑷砑合成式,其中PPT录屏方式因方法简单,成本低,应用最为广泛,而软件合成方式视频质量好,但技术复杂程度高,应用最少。无论是何种方式,均使用讲解人的原始语音,未见有用文本到语音(text to speech,TTS)技术代替人进行标准普通话讲解的报道[4]。

二、TTS语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TTS技术最早起源于英文的文语转换系统的研究,现在已经发展到几乎每一种语言的文语转换。中文文语转换技术研究起源于1958年,现在较为成熟的有科大讯飞、捷通华声、IBM、Microsoft的中文TTS系统。中文文语转换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交互式语音应答、盲人阅读和自动交通指挥[6,7]。但至今,关于如何将TTS技术融合到PPT中,结合TTS技术和PPT录屏技术制作标准化语音的微课件,至今未见报道。

三、利用TTS制作标准语音微课件

2015年1月到7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第3版编委会在建设临床生化检验微课群资源时,提出了采用TTS技术实现标准语音微课件的需求。根据这个需求,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第3版编委会研究了标准普通话-Camtasia studio PPT录屏(mandarin-Camtasia studio PPT screen capture,MCP)微课件方案,该方案采用PPT录屏作为视频来源,PPT语音工具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PPT讲解词作为音频的来源,用Camtasia Studio 同步采集视频和音频,制作出高质量的标准语音微课件。MCP微课件方案的核心技术是一个PPT插件,其功能是在PPT播放时,采用TTS技术自动同步朗读对应PPT页的讲解词,产生标准的普通话音频。这项技术对于大规模微课群建设尤其重要。在大规模微课群建设的过程中,如果采用PPT讲解人原始语音作为音频来源,不同作者的普通话水平和方言的差异,会严重影响微课群的质量,PPT语音工具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第3版编委会已经将MCP方案应用到临床生物化学微课群的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微课件制作技术的最新进展是联合应用Camtasia

Studio PPT录屏和PPT语音工具,产生的微课件具有高质量的视频和标准的普通话音频。MCP已经初步应用到检验医学的微课群建设,有待进一步推广到医学教育的全领域。

四、结构化的标准语音微课件群的制作

将以临床生化检验课程为研究目标,采用MCP微课件构建方法,实践探索临床生物化学课程的结构化、标准语音微课件群的建设。具体的研究路线是:知识点分析->每个知识点作一个标准普通话语音微课件->按“章-节-知识点序列”,组织为结构化微课件群。详细实施路经见图1。

1、知识点分析与知识点列表

选择教学资源建设较好的临床生物化学课程作为结构化微课件群建设的目标。参照医学检验检验课程标准、全国卫生资格考试大纲作为知识点确定的依据。知识点按照“章-节”排列,节内的知识点按照教材内知识点的先后排序。知识点列表按照“章-节-知识点序列号”进行编排。

2、教案设计

参照各高校课程的教案质量标准进行编制。因微课的自身展示的形式受限,展示的时间相对短暂,微课中的内容小可能非常全面和细致,那么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或者想更进一步了解课程内容时该如何解决昵?教案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将微课配套的教案一并上传,因为教案自身小会受到篇幅和时问的限制,所以在教案中教师可以将相关知识点做最详尽的解读和阐述,可以把教案看作是教学的辅助资源。

3、脚本设计

在MCP模型中,微课脚本包括PPT课件和讲解词两部分。PPT课件的编制参照右江民族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多媒体课件质量标准进行编制。PPT中的动画全部设计为“上一项后自动播放”,以实现微课视频录制自动化。讲解词录入到PPT的备注页,并参照“PPT语音工具使用指南”进行训练,并保证与动画同步。

4、试题/练习设计

将临床生化检验课程中进行知识点标记。每个知识点,选择20题录入到ISpringQuizMaker中,其中只选择多项选择题和对错题。并且将每一题的解析,录入到ISpringQuizMaker的“Feedback&Branching”项。

微课专项题型的训练这不仅对学习者的临床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木技能提出了高要求,也是对学习者对课程的学习成果的检验。因此,针对临床生化检验课程的学习同时穿插临床生化检验微课学习后的专题训练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5、知识点讲解视频的录制

按照Camtasia Studio的说明书和PPT语音工具使用指南进行录制。录制的内容为PPT播放的屏幕。微课录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做到真实化,微课的展示时间相对较少,需要在短时间中让学习者迅速掌握某一章节中的重点知识点或某项技能,则要求讲解者要选择非常典型的教学例子进行教授讲解录制,在讲解时在重点难点等的词、句知识有所倾斜,注重语气的加重,强调等以达到微课录制效益优化。

6、交互式测验视频的制作

交互式测验视频的制作具体的制作方法按照ISpringQuizMaker的说明书进行基本的操作。交互式微课程有利于打破传统固化的课程资源结构,有效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课程资源的可用性。

五、结构化的标准语音微课件群的移动课题

近几年来高校开展的移动课堂教学探索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一种重要尝试,效果十分明显。移动课堂即是以网络应用为主要平台,利用于机等移动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支持,高校教师通过将其制作的网络课件上传于平台供学生浏览或下载学习,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或微信群聊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交流,辅助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扩充课堂知识点的新型教学方式[8,9]。

已有在微信等网络平台的移动课堂,且有相关的研究和成果。

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移动网络学习平台,结构化标准语音微课件群可以得到较好地满足继续教育学习者的需求,因为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更多成人继续教育者学习学习时空碎片化的特征。

在建设有结构化标准语音微课件群的基础上,利用于各类网络学习平台,构建一个移动微课课堂可以有效逾越因地域文化等因素而影响继续教育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障碍,更好的满足各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的需求。建设路径见图2。

1、微课资源整合上传各类学习平台

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连续的进程,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微课资源的更新替换、用户不同需求的改变,临床生化检验微课件群的信息资源需要进行维护和重新整合。利用微信、自主设计学习网站等网络平台,将微课视频资源整合上传,进行合理的分类结构化、标准语音微课件群的网络临床生化检验微课移动课堂。

2、保护结构化微课件群知识产权

在搭建各类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中,平台为学习者提供结构化标准语音微课件群资源共享,在提供结构化标准语音微课件群资源共享前应向使用者进行知识产权声明。声明平台学习者只能出于个人研究和以个人学习为目的进行使用,不得出于任何商业目的,防止大量非法复制。

除此之外,对于教师制作的结构化标准语音微课件群资源要通过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如学习者使用权限管理、微课件logo水印、密钥技术、IP地址限制等,以保护结构化标准语音微课件群制作团队的知识产权。只有制定和执行相关的保护结构化标准语音微课件群知识产权的政策和措施才能切实保护教师参与平台资源整合的积极性,保证结构化标准语音微课件群资源整合的可持续性,既能满足各类学习者随时随地随身学习的需求,又能保护培训学校的视频不会非法播放。

3、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r形式则以理论考试为主,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成绩,这样的评价相对效果单一,特别是相对高等学府教育的学生也比较片面,如此并没有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综合性的比较。与此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也只有常规的几项。微课制作质量和微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离不开学习者和广大教师学生的评价反馈,建立完善的微课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有效的推进课堂模式以及授课内容的创新与改进。建设路径见图3。

基于TTS的结构化的标准语音微课件群构造、利用,将TTS技术融合到PPT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实践探索结构化的标准语音微课件群建设,以医学专业课程为例,运用到其他专业领域,促进微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hieh,Davi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C 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26):1-13.

[2]胡铁生,黄晓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15-18

[3]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3.

[4]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5]DH.Klatt,Review of text-to-speech conversion of English.Journal of the Ae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82(3):737-793,1987

[6]张大军.汉语文语转换系统HJ_TTS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中国科学院博士论文,2000.

[7]李大筠.TTS在办公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青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8]李森林,李红艳.思政课移动课堂教学必须搞好六个结合.安徽科技学院学报[J].2011.06.

音标教学课件篇2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

近几年来,大家关于普通学校(非音乐专业)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以增强学生的素质为主呢,还是以掌握音乐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主?这一争论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音乐课堂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原则与体系,到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与评价,都涉及到这两个方面。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对音乐课堂教学、学校音乐教育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认为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实质上就是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目标,本文试图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进行初步的探讨。探讨的重点在于寻求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正确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而不在于目标本身。其主要目的是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以便在今后的进一步讨论中逐步统一认识。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层次划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称之为系统,都可以作为系统来进行考察。一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我们把音乐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无疑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音乐课堂教学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个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又是从属于更高一层次的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的,而学校音乐教育系统又从属于更大的学校教育系统。研究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首先必须明确在什么层次上进行。作为一定层次的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在研究考察它的目标时,必须了解其与所属的更多层次和其下属层次的关系。只有明确了这个问题以后,我们才能从全局出发、从系统出发来研究考察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各层次的目标,才不至于把“学校音乐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一次音乐课”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相互混淆。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属性

认识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属性,是确定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基础。对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进行哲学分析,具有下列一些重要属性。

(一)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多向性

任何一个系统,当输入尚未确定之前,其输出就具有多样性,此时的系统处于中介状态。系统的输出可以理解为系统的功能,也可以理解为系统的目标。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在尚未引进主观条件时,其目标也具有多样性。所谓多样性就是指处于中介状态的系统,可以向多方向运动变化,或具有多种目标。当然,这种多向性不是无规律的,它是由系统的内外条件所决定的。要使事物(系统)向某一目标运动变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事物内部具有的可能性,一个是促使事物运动变化的外部因素。处于中介状态的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下述多种功能:

1.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2.发展多向思维,启迪智慧的增长。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感情、审美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

5.促成个性自由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必须指出,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上述功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正效应。这些条件是否出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问题我们将在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制约性中作进一步的分析。此外,了解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多向性,其目的在于充分开发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功能,提高系统的具体效应,而不是用这一功能去排斥和否认另一功能。这是我们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最根本的目的。

(二)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制约性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多向性是从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来分析的,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依靠系统所属各个层次的各个组成部分或称之为子系统来实现的。但音乐课堂教学系统下属子系统的功能是由输入的条件来决定的,而输入的条件又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而使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也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首先是受到来自学校音乐教育和学校教育大系统的制约。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虽然占有重要地位,但必须服从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的需要,承受学校音乐系统所赋予的任务。例如学校音乐教育系统需要音乐课堂教学,以便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组成部分的音乐课堂教学就必须实现这一目标。这是任何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关键所在。

其次,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还受音乐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的时数、时间安排等因素的制约。在确定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各层次的目标时,都必须充分分析上述的有关条件。特别是在确定一节音乐课的目标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必须从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众多目标中做出必要的选择,确定课堂的重点目标。

此外,音乐课堂教学必须协同学校的德育、智育系统,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任何不考虑音乐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层次及与其他众多子系统的关系,试图摆脱学校教育大系统的制约而孤立地确定音乐课堂教学的目标都是片面的。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制约性告诉我们,在确定目标时,必须全面系统地考虑问题,顾及各有关方面的相互关系,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样才能把目标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之上。

(三)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对立统一性

对立统一性是一切事物、一切系统最本质的属性,众多的目标以对立统一的关系存在于音乐课堂教学系统之中。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对立,是由于不同的目标需要不同条件才能实现而引起的。这种对立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突出地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例如,把一次音乐课的目标确定为重点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就要求选择和安排大量的教习,大量的教习必须有相应的时间保证。但一次课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基础知识教习占用的时间多了,进行别的教学内容的时间就少了,因而别的教学目标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反之亦然。但是,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各项目标之间不仅存在对立的一面,而且也存在统一的一面。例如,思想觉悟的提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又如,学生掌握了学习音乐的理论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而学生审美能力的改善、素质的提高,又有助于加速音乐知识、技能技术的掌握,它们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般说来,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同一时间上;而目标的统一,则主要表现在时间的先后顺序上。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对立统一告诉我们,在研究考察目标时,既要看到目标之间相互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目标之间相互统一的一面。任何只强调一面而否定或忽视另一面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与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目标的确定及相互关系

(一)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目标的确定

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对学生的音乐要求来确定的。学校音乐系统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革命理想,陶冶高尚的情操,启迪智慧,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其理由如下:

1.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精神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2.音乐是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音响运动形式。它积淀着的情感和理想,是一定社会内容的特殊反映。受教育者参与的感知、联想、想象以及理解等心理过程可以得到良好的塑造,促成个性品质向着完善和优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在音乐排练和演出活动中,既可以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关系,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可以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受到锻炼和检验。各种音乐技能的训练还有助于学生的自制力、毅力、耐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3.由于音乐不是单向思维的载体,因此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心智活动存在着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诸如音乐的无语义性有助于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音乐与数学的某些对应、比例关系和内在联系,又可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这种多向思维的交替运用,可以调节大脑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结合联想、意向、记忆、想象等多种心理过程,有促进智力开发的作用。

4.健康优美的音乐对在校学生生理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愉快轻松的审美享受,有消除疲劳、调节精神的功效。听觉训练可以训练学生敏锐的视听觉,使二者具有灵敏、准确、协调同步的反应能力,从而达到“耳聪目明”的效应。

(二)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确定

根据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功能及其所处的层次,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使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提高音乐表现意识,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正确的音乐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学校音乐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实现学校音乐系统的目标服务。

确定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主要根据是看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实现对提高学校音乐系统整体功能所起的作用。在系统中整体的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是任何一个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学校音乐教育系统既然作为一个系统,那么它就不应该是各有关部分的简单相加或堆砌,而要求音乐课堂教学等各有关部分有分工有合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加强,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和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

“系统中整体的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这是系统论最基本的观点,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系统论也就失去它应有的价值了。所以我们在设计音乐课堂教学系统时,必须服从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的要求。因此,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校音乐系统的整体功能,为实现学校音乐系统的目标服务,是确定和评价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根本依

据。

(三)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与学校音乐系统目标存在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差异性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和学校音乐系统虽然具有不同层次的隶属关系,但就其所要达到的目标来看,在性质上却具有同一性,这是由于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程度不同地承担着学校音乐系统的各项任务。因此,当我们将学校音乐和音乐课堂教学的任务抽象概括成目标时,就会发现他们在性质上惊人的相似。也许正因为这样,人们才把为时不多的音乐课堂教学看作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形式。

然而,音乐课堂教学和学校音乐教育毕竟是处于不同层次上的系统,两者的范围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也不尽相同,尽管其目标在性质上具有同一性,但两者决不能等同、混淆和相互代替。它们之间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在量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性。虽然音乐课堂教学系统承担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各项任务,但当我们对其所完成任务的程度进行定量分析时(可以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来表示)就会发现,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只能完成学校音乐教育系统各项目标所要达到的部分数据,而且无论从整体上或是从部分上其差异程度都是很大的。

了解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和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目标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差异性,对我们进行系统设计(包括系统目标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数学意义。

总之,运用系统论方法,为研究和建立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改变了过去以“音乐研究音乐”的思维方式。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学校音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和确立必须以有利于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为根本依据。

参考文献:

[1]曹理著《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2]ThomasA.Regelski,TeachingGeneralMusic,CollierMacmillanPublishers,London,1981

音标教学课件篇3

1.1微课程对大学音乐教育提出挑战

传统的教育贯以教师与学生为中心,面授知识,学生以被动式学习方式接受来自教师传授的教学信息,该方法适合大规模的班级制教学,却无法适应数字网络化教育模式的挑战。微课程教育理念的兴起对大学音乐教育及其它学科专业教育开辟了佳径,对传统大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挑战。微课程教育融合数字网络信息技术,以其迅猛的态势传播音乐知识,对大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广作用。

1.2微课程教学促使大学音乐教育进行变革

微课程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传播能力,以及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广泛应用,实现互联网络资源共享的能力。微课程对以大学音乐艺术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且以全面直观及富有创造力为教学原 则的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教学以学校为主体,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教学方式的深远影响不可估量,不得不破旧立新,寻求和探索大学音乐教育教学变革。传统大学音乐教育如何变革,使之适应网络时代的无缝学习的市场需求尤为迫切。

2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构建

2.1音乐微课程硬件的制作

音乐微课程的制作需要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支撑,其中硬件设备需要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辅助设备。微课程开发平台:个人PC机硬件可以使用的是I3第3代的CPU,4G金士顿内存。

2.2音乐微课程软件的制作

大学音乐微课程强调的是音乐的特点和音色音质,不同的微课程教学内容,所制作出来的音乐微课程有差异,需要合理运用好工具来制作。

2.3大学音乐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处[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高[2007]2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深化大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笔者在此尝试探讨大学音乐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以供探讨交流。

3实现大学音乐教育微课程模式的障碍与对策

实现大学音乐教育微课程模式存在经费不足、师资队伍、技术难点、资源浪费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并积极探讨出解决方案。

3.1经费筹集

大学音乐微课程平台的建设和微课程视频录制、存储、维护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关于经费若能获得政策扶持即能迎刃而解。在职称评聘中实施优惠政策或者实行增加课时酬劳等,鼓励和奖励制作开发、推广音乐教育微课程的教师,在网络技术平台上适当投放广告宣传促进微课程新模式的推广和运用,某些精品微课程实行付费点播。

3.2师资队伍建设

在网络技术的信息时代,要推广和运用微课程,对大学音乐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提高了要求,增设了难关。因此,建议高校加强教师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符号制作相关教学资源并到互联网中,通过以微课程的教学方式来创新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单一的传统课堂成为网络化、信息化的多元化课堂。

3.3技术攻克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现重在攻克音乐微课程的压缩与解压和存储。将声音图像等制作成为视频,数字化后的微课程容量大,压缩编码上传下载对网络的传输速率要求高,对其存储空间的容量和安全性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采用微课程在互联网的传输格式需要严格控制,可建议以FlvRmvh的视频格式存储,并且建议微课时间不超过8min,在不影响音乐质量的前提下采用相对低要求的文件品质,以缩减微课程文件的存储容量。

3.4教学资源优化

由于现行的大学音乐微课程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微课程资源库整体规划,因此导致微课程的共享程度低,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解决此难题需要着重解决和规范微课程的制作和存储格式,建立一系列的标准化教学,如大学音乐微课程教学资源标准、微课程学习和使用说明书、微课程教学环境标准、微课程教育服务质量标准。另外为提高微课程的建设质量,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开征集优秀教师、教学团队,聚集优势力量和资源进行专业微课程的开发,以提高大学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

音标教学课件篇4

笔者近日对北京市城区及郊区县的10所中小学进行了调研,从调研分析中看到,北京市音乐学科教学设备已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本达到了一般标准。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北京市“新三步走”的社会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的深入实施,以及经济的长足进步和教育经费的大力投入,音乐学科的办学条件得到相当的改善和优化。

一、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在现阶段音乐教学设备的配置中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1.教学设备部分滞后

音乐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诸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这必然要求音乐教学设备的配套与之同步,以满足其功能性的需要。可是原有的设备配置标准多是按照旧的音乐教学大纲和大纲教材所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学设施制约了新课程音乐教育观念的实践,教师实施创新性课堂教学的设想也因此受到制约。比如,在2007年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对音乐课程资源建设问题就十分关注,重点着墨、专门论述了教材、教学设施、特色教学资源、课外艺术活动、校舍与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其中,重点强调了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置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应配备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这在我们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是不被关注的。

2.教学设备部分闲置

现有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部分闲置的现象。调查中显示,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侧重点各不相同,所学器乐也不尽相同,这与高师音乐培养计划息息相关,一般多以传统乐器为主,如钢琴、小提琴、二胡、古筝等乐器。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学设备中配有比较冷门的乐器(如电吉他、电贝斯等),这类乐器的配置会因为不易操作而造成浪费现象。另外,像MIdi音乐工作室、电子琴教室等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也因师资情况及基础设施的不足,致使教学设备闲置浪费的情况出现。

3.教学设备亟待更新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新编音乐教材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都已有所改变。致使现行基础音乐教学所配套音乐设备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需要,亟待进一步完善。如,新课程音乐教材充分强调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合唱能力训练,并且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增加了合唱内容,同时,每所学校甚至每个年级都有合唱队,普及合唱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在音乐教室配备一个多功能合唱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教学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对原有设备的更新升级也就顺理成章。如,Midi作曲系统,教师可用这套系统来完成音乐的创作、乐谱的打印、节目编排、音乐的调整、音响的幅度、节奏的速度、各声部之间的协调、混响等工作。又如,电子白板的使用,可以结合计算机和投影机,也可以像普通白板或教学黑板一样直接用笔书写,然后输入计算机。这些优点为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现代化提供了条件。

4.教学设备分配不均

现有设备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部分优质学校的教学设备,不仅有市教委统一配备的设施,而且还有自行购置的更为先进的教学设备;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学校,教学设备数量和品种都逊色很多。市教委罗洁副主任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介绍到:“北京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教学质量等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消除现存的问题,本市将制订具体方案,力争在2到3年内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各种重点班、实验班实现教育公平。各学校还要加强招生计划管理,严格控制班级规模。为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北京市制定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并及时撤并生源不足和办学条件不达标的薄弱学校。而在办学标准上,北京将全面实施《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新建学校要按照新的标准规划和建设,现有学校到2010年要在专用教室建设、教学设备设施、音体美教材和图书资料等主要项目上达到新办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将优先重点支持城区办学条件困难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达标工作,市级财政每年重点支持200所中小学的达标工作。”

二、在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中应遵循的原则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保证仪器设备配备的合理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笔者认为今后在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在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明确提出:“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备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对设备配置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如何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完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成为选配音乐教学设备时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保障设备配置合理、科学的理论指导。

例如,在注重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通过使用简单易学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木鱼、平板鼓等,可以直接参与到音乐的表现中,从而直观地体验音乐的基本要素、作品的风格,完成初级阶段的审美。通过音响设备、多媒体软件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情绪、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音乐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再如,新课程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把一些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在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以至培养学生对欣赏课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另外,在欣赏民歌或民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使其融入到教学中,这样学生便不会对教学内容感到很陌生而产生排斥或厌倦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致。

课程发展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因此在设备配备过程中必须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根据,以新课标音乐教材为蓝本,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满足不同版本教材的需要。

2.以师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

教师的教学需要、学生的学习需要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教学设备的配置过程需要弄清楚一线师生的实际需求,根据需求确定设备种类,保证设备配置的适用和使用效率。以人为本,满足音乐课堂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还需添置开展课外活动所常用的设备器材,如军乐队乐器、合唱台、腰鼓等。提高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在设备的配备过程中,也要考虑实用价值。

总而言之,音乐学科教学设备的配置要为音乐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积极支持师生开展相关的学科实践活动。对于中小学音乐课堂而言乐器的配置应从学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在配置乐器时尽量选择与音乐教学活动关系密切的,课堂中使用率高的,或者是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使用的乐器。

3.以“够用、适用、好用”为原则

音乐教学设备的配置服务于学校音乐教学活动,同时也关系到教育各级部门的经费投入。因此,在选配过程中,需要对仪器设备的数量、性能、质量加强研究,对适宜规模的班级,对不同的教学需要,确保仪器够用、适用和好用,充分考虑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避免花哨、闲置和浪费。

譬如,对于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投影设备的选择中,要依据实际需求来考虑是选择最先进、最高端的专业投影仪,还是选取性能稳定、便于操作、经济实用的中端设备。在办学条件的选配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求新求异,而需要对基础音乐教育课堂实践的切实需要予以认真考虑。

4.以适度超前为引领

办学条件对特定教育观念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学者指出:“作为物质形式的办学条件具有对教育行为和观念的锁定――激发功能。锁定功能就是它作为一种形式,对于内容即教育活动和观念的选择具有约束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成为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的桎梏;激发功能则是指办学条件对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激活作用。” 此外,加之办学条件的置入具有“高投入”“永久性”的特点,这共同决定了我们对音乐学科教学设备的配置必须体现一定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为满足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音乐教学设备在适用和实用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并规划未来5年音乐教学所需达到的目标。这要求教师要考虑未来音乐课程发展的空间,要考虑现代技术发展的需要,在工具、设备、功能、规格、数量方面要具有一定程度可调适的“弹性”。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未来10年北京市乃至全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必将有一个空前的发展。在音乐教育教学中,遵循注重实效、讲究美感的原则,在把握音乐本位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使其为优化音乐教学过程,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洪源.关于修订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的理想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2,9:7

音标教学课件篇5

    对教师来说,由于Powerpoint和Authorware等课件制作软件的工具化,教师能否掌握现代教学媒体和软件的使用与制作方法已成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对新疆地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也被提上学校教师培训的日程。除教师在职进修外,各个学校都不同方式地对教师采取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措施,这说明学校领导已经开始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建设。但是,新疆音乐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新疆虽然被称为是“歌舞之乡”、“古丝绸之路”,又是多民族聚集地,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但由于缺少权威的、系统的、全面的本土音乐课程开发,使得教师在教授本土音乐时,显得无从下手。从相关调查来看,在音乐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虽然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在新疆本土音乐的教学中,无论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教学中乡土教材的使用都不尽如人意。第二、音乐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跟不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在大部分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对学生愿望关注不够,在使用现代技术方面,即便有条件,但往往怕麻烦,也很少使用,对新疆音乐资源也缺乏研究,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此外,各学校音乐教师在教学热情上有差别,由于各个学校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教师的教学热情的差别,这使得一些学校的音乐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授新疆本土音乐缺乏积极性。第三、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方面,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音乐的,也对新疆本土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喜欢如刀郎之类演唱的流行音乐,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往往正是教材中所缺失的。学生的这种兴趣取向,为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开展好本土音乐教育提供了依据,因此,我们在设置音乐课程时,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指向应充分考虑,并给予合理的引导。在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新疆本土音乐的教学的方面,大部分的音乐教师都做得很不够。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革新教育理念,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内容,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吸引学生,为他们学习本土音乐打下良好基础,因而,开发适合新疆本土特点的音乐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新疆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发

    (一)本土音乐课程开发原则《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1]新疆本土音乐课程开发的原则应该是以多元文化价值观为基础,构建双重乐感的教学理念,立足本土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对教育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并付诸实践。迄今为止,“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这一概念是对“欧洲中心论”(Eurocentrism)最严肃、最明确的理性否定与回应,也是“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Relativism)的进一步发展。[2]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认为新疆各少数民族有着丰厚的音乐文化积累,他们在音乐方面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这些得天独厚的音乐文化资源,是发展新疆音乐文化教育并形成自身特色的地缘优势。[3]而实际教学中,由于陈旧的音乐文化教育观误导以及对少数民族音乐特质认识的贫乏等原因,我们培养出来了一大批四不像的学生,既对传统的国内外的经典音乐缺少深刻理解,又对本土音乐缺少兴趣,因此,我们要摒弃“欧洲中心论”一元音乐文化价值观,以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为基础,培养具有双重或多重乐感的音乐人才。(二)本土音乐课程开发的目标目前音乐课程改革是课程专家与音乐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这是一个以音乐教育学、课程心理学、课程社会学、课程哲学为主体的课题。课程改革的内容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而专家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依据一定的课程目标,这个目标是由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转化而来,并以此来指导课程编制及实施的整个过程[4]。而本土音乐课程培养目标就是以双重乐感理论为指导,培养具有双重乐感的复合型人才。双重乐感不仅是一种心理文化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法和学术理念,是一种旨在建立一种多重而和谐音乐观的范式。[5]新疆师范大学张欢教授的研究《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培养新世纪的多元音乐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中,音乐没有优劣,各民族相互尊重,其音乐文化都是平等的。有了多元的视野,既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又学习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汉族学生以学习汉族音乐为基础,同时尽可能的全面学习与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同样,少数民族学生首先要学习好本民族的音乐,从而尽可能地全面了解与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其中包括汉民族音乐,进而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音乐文化的学习,最终全面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不同的音乐文化。“双重乐感”理论运用于音乐教育中,就是要把对音乐文化统一性的追求转向对音乐的文化差异性的关注,把以欧洲人听觉为基准的“音感”普遍性转变为破除听觉“偏见”的立场,从单一音乐能力(单一乐感)概念转向双重(多重)音乐能力的实践。[6]新疆本土音乐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起多元文化的观念,各民族音乐文化相互体验、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包容。当学习者离开学校时,作为一个和谐的人,他会选择文明的生存、会尊重,会友爱,会顾忌多样性的社会文化存在。在传承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构建新疆各民族和谐的未来。[7](三)本土音乐课程的内容根据《音乐课程标准》中十个方面的基本理念,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对课程结构、学习过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结构[8]。在课程内容上,需加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降低课程难度,实行一纲多本。渗透民族文化,注重课程内容的民族性、多元文化性;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注重课程内容的乡土性、多样性;注重课程内容对民族学生的适应性及发展性。[9]在新疆本土教材的编写的内容上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重视教材构成的系统性,并突出新疆音乐的特点。第二,教材应具有较强的资料性。包括歌曲、器乐、创作、鉴赏等方面的内容。第三,图文并茂,要有较好的欣赏效果。第四,重视趣味性,尤其是低年级教材应有精美的插图[10]。第五,要体现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可操作性,制作出方便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开发相关的教学软件等。第六,在课程内容的选编上,要有多元文化的视角,体现出新疆作为多元音乐文化交汇地的区域性特点。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在课程结构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新疆乡土教材的编写,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写。从相关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新疆民歌、木卡姆及维吾尔族音乐、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最新通俗音乐都是可选择的内容,其中选新疆民歌的最多。如何在新疆丰富的音乐资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编写出学生喜欢的乡土教材,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新疆师范大学在双重乐感的教学理念下,已编写和开设了《音乐元素与风格训练》、《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民歌演唱》等多门课程,为我们新疆本土音乐的教育教学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对本土音乐课程的实施

    (一)本土音乐课程开发的实施构想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逐步走入学校、走入课堂,为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效果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因此,积极开发、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促进教学最优化,正逐步在校园得到推广和普及。[11]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多元、文化多元,以及该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的现状等实际出发,走适合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本土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12]本土音乐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校本课程予以实施,而以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形式加以辅助与补充。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确立为本土音乐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大可能。课程的资源本身并不具有课程价值,中间有一个转化过程,只有当课程的资源变成鲜活的、动态的、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被利用和转化为课程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才能称其为课程资源,它才具有价值。[13]在大中专院校的专业音乐教育中,积极探索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发与设置的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针对性的开发出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在社会音乐教育方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索新疆多元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新疆音乐主题资源库的开发建设”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开发建设新疆音乐主题资源库的网站,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不但使新疆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得到保存与传播,还大大增强了新疆音乐文化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认同感。(二)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发实施以《音乐元素与风格训练》课程配套设计开发的软件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为例。第一,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指决定课程的过程及其所依据的各种理论取向。[14]由于此前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高校,都没有开设有关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的课程,因此,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的开发本身就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程开发。首先,依据泰勒模式,[15]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课程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学会新疆各民族丰富的民歌的演唱,而且能深刻体会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音乐文化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类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其次,在本系统中,录入了有关新疆民歌概况以及新疆12个主体民族民歌的介绍(满族不在列),收录了五百余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乐曲,这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保证。再次,本系统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设计开发出来的,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相关音乐软件,把学习的民歌内容按照民族分类,再把每个民族的民歌按照调式分类,条理清楚,操作方便。本系统已经开发设计完成,结合相关硬件,即可实施。第二,教学设计:格斯塔弗森指出:教学设计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16]而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是基于新疆丰富的音乐资源、不断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以及相对滞后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之上的。依据德国的范例教学模式,首先改革教材,充实根本性、基础性和本质性的内容,使学生借助好的教材,通过范例的接触,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17]。以及在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中提出的“操作学习”的方式,并依据程

音标教学课件篇6

由于智能语音系统刚刚兴起,对于智能语音系统应用的研究也相对较少,主要是经验化和零散的分析,而对于智能语音系统的分析隶属于课堂教学分析领域,用量化的分析方法能使人们更系统、更细致和更有效地了解智能语音系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功效。本研究采用录像分析法,这种方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活动,变成了可以反复观察、研究的资料,通过多次观察,放慢镜头,能更细致地研究课堂教学中智能语音系统的应用情况,在反复的观看中,制定编码表,确定分析标准,解决课堂观察中内部一致性问题,带着明确的目的性,进行观察记录,保证了研究的可靠性,是智能语音系统应用于英语课堂微观研究的一次革命。

为了全面了解智能语音系统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情况,本研究结合已有课堂教学编码体系及智能语音系统的功能特点,借鉴TIMSS和LPS分析方法,构建课堂教学活动编码表,对选定的录像进行观察记录,客观分析智能语音系统的教学效用,归纳和总结出智能语音系统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的特点与规律,以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应用效果与作用。

建立编码表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旨在呈现智能语音系统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为了确保录像的信度和效度,选取的样本课不仅要具有代表性,而且应该遵循统一的高标准拍摄要求。因此,构建编码表的样本选自智能语音系统教学评选活动决赛课例,选取了其中不同层次的六节录像,其中包括小学组3节、中学组3节。由于是参赛作品,六节课的时长主要集中在15分钟~17分钟。

2.建立编码类目

类目编码主要是在参考相关研究、仔细观察样例课的基础上建立的。课堂教学活动包括:创设情境、协作学习、教师讲授、课堂提问、激发想象、巩固练习6个部分,针对以上课堂活动进行编码。经过类目评判及数据统计,最终得到智能语音系统课堂教学活动编码表如表1所示。

智能语音系统的分析过程

智能语音系统课堂教学的分析主要依托课堂教学活动来进行,对已选取的6节样例课进行细分,借助计算机完成每个教学活动的加权分析,通过分析了解智能语音教学系统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分布情况、交互情况,以及智能语音系统功能的使用情况,通过以上分析全方位立体化解读智能语音系统支持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1.智能语音系统课堂教学活动比例分析

图l的各项数据表明,在该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所占的比例最大,占25%,大多都是借助智能语音系统进行的。如在三年级We Love Anirnals一课的单词巩固学习阶段,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动物的单词,点击动物图片上的隐形标识码,发出“Who amI?”学生根据图片回答该动物单词,或者教师点击小狗图片,发出“I am a cat.”这时学生们争相回答:“No,you are a dog.”学生在与动物们的“对话”中轻松地巩固所学单词。另外,一些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时比较紧张,因害怕说错而不愿意回答,借助智能语音系统让学生和实物对话,减少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的环境中开口说英语。因此,智能语音系统为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图1所示的智能语音系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占18%,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该数据表明这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已经不再处于主体地位。但是,与其他几项教学活动相比,它还是占据比例较高的一项。主要因为智能语音系统的标准带读功能和语音合成功能,再加上有声有色的课件,能有效地支持教师对词汇、句型及发音等方面的讲解,实现高效教学。创设情境占16%,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智能语音系统设计制作有声课件,并有机地和多媒体课件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出栩栩如生的英语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协作学习也占16%,反映了智能语音系统对学生的协作学习也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巩固练习的比例占14%。智能语音系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有效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此外,激发想象的比例为11%,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对6节课的整体分析,我们发现,智能语音系统在支持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师生已经能够很娴熟地使用该教具进行教与学。协作学习与巩固练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从主体逐渐转变为主导,学生也真正地动起来,融入课堂。

2.智能语音系统应用情况分析

在对6节课例进行观察、记录、加权和统计后,得到如图2、图3所示的分析表。

通过对教学活动分布时间的统计,可以发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中学组还是小学组,在情境创设、教师讲授及巩固练习时都由智能语音系统辅助完成,这表明智能语音系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很大效用。声音信息本身不足以使人辨认,我们必须依靠它们所存在的语境才能进行正确的听辨。智能语音系统能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尤其是它可以制作有声课件,只要教师充分备课,认真制作,就可以让教室里的每一件物体“说英语”,更好地进行情境创设。

例如,在给三年级小学生上We Love Aniinals一课时,为了能有效导人新课,教师事先准备了一张很大的印有小火车的图片,并在火车的窗户上贴上了各种小动物的头像(包括小猫、小狗、小猴子等)和装有小动物声音、火车汽笛声的隐形标识码。在开始上课时,教师向学生介绍:“Boys and girls,today we have someanimal friends.They are from England.Do you want toknow them?”这时,教师点触小火车,发出“轰轰”的声音,教师:“They are coming.”看到图片听到声音,学生们跃跃欲试,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注意力聚焦于学习内容。教师继续向学生展示图片,“Who areyou?”教师点触各个小动物:“I am a cat.”……将学生引入一个动物的世界中,学生在智能语音系统的标准领读下跟读学习,教师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导入新课。此环节的教学资源设计中,教师利用了智能语音系统有声辅助教具的制作功能,建立隐形识别码与各种动物声音文件的对应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有趣的英语学习环境。另外,凭借智能语音系统的标准领读功能及无线识别笔,教师可在教室的任意位置控制播放,调整音量大小,从而扩展了操作与活动的空间,在创设情境、教师讲授和巩固练习时被广泛应用。例如,教师在讲解同一单词“desk”时,可以通过课本单词的点读、课桌实物的点读、单词卡片的点读,实现多通道呈现单词的标准读音,为学生单词的学习起到示范作用。

将两组课堂录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学组与小学组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中学组的教师讲授时间高于其他教学活动的时间,而小学组则课堂提问时间高于其他教学活动时间,这表明中学组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以讲授为主,小学组则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再者,在激发想象时,小学组使用智能语音系统的时间明显高于中学组,主要因为小学教师有效发掘了智能语音系统的功能应用,使该系统成为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有效工具。小学生相对于中学生较好动,思想不易集中,因此,教师灵活应用智能语音系统的魔音等功能,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想象。

图4是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的反应,这里所记录的学生反应,主要是根据全景学生机位观察到的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情况和课堂气氛所判断得出的,通过分析发现,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无论中学生还是小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反应也是积极配合,课堂气氛轻松自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是借助于智能语音系统完成的,说明该系统对教师创设J隋境进行教学帮助很大。利用智能语音系统能够创设各种运用语言的环境,如打电话、问路、看病、买东西、天气等,将教室变成可延伸的情境语境。在协作学习时中小学教师应用智能语音系统的时间普遍偏少,学生在这个环节的表现也差强人意,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应用中不断发掘智能语音系统在此方面的优势。将图2、图3和图4结合来看,小学组使用智能语音系统的时间明显高于中学组,而从学生反应可知,小学组的学生反应比中学组的学生反应普遍偏好,课堂气氛也较中学组活跃,这表明智能语音系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3.教学过程中系统功能使用情况分析

由图5可知,智能语音系统的四大功能均有所使用。该数据表明,智能语音系统标准带读功能与有声课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广泛,主要因为标准带读功能能弥补教师发音不标准而造成对学生发音的误导,而且智能语音系统“即点即读”能够避免教师在课堂上花费不必要的时间;有声课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一个纯正的英语学习环境。智能语音系统的语音合成功能让教师设计选择除课本以外的大量资源,输入任意的中英文文字信息,系统可自动将其转换为相应的声音信息。语音合成功能可根据需求进行语速控制,对任意单词、句子、文章进行朗读,选择“男声朗读”或“女声朗读”,实现标准的男声或女声朗读。语音合成功能可扩展英语教学资源,方便实现英语主题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发音评测功能使用最少,该功能可在课堂教学中评估学生的英语发音,学习完单词、句子、课文之后,学生通过麦克风大声朗读需要评测的单词或句子,智能语音系统评测软件会自动给出发音情况的评价,及时对学生的发音作出反馈。通过点击“我的读音”和“示范朗读”按钮,可以将学生的读音和示范读音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自己发音中存在的问题。在笔者的观察记录中只有一节课,教师在最后使用发音评测功能对学生本节课中学习的单词进行测试,使学生的发音情况得到了量化的评估,找到发音的不足并弥补。但语音合成与发音评测功能使用较少,还有待发掘。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该课堂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一个纯正、轻松的英语环境中进行学习。

通过以上对智能语音系统课堂教学过程分析,我们发现:

(1)智能语音系统的强大功能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多机会,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自然形成。

(2)教师能够恰当应用智能语音系统,使之与图片、实物、课件等教学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

(3)有声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使课件恰到好处地表现教师需要表达的意思。

(4)智能语音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自然、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优势。教师无须受制于课本知识,可以将智能语音系统提供的大量语音扩展材料推荐给学生,从而使学生了解更多英语常识,扩大视野。

音标教学课件篇7

关键词:音乐教学;课件制作;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56-02

随着音乐新课标的贯彻施行,音乐教学已逐步改进旧有的教学模式,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原本让我们为之伤神的音乐课,不再是少数音乐优等生的天下,那些曾被认为无音乐细胞的学生,如今被激发出了很高的学习兴趣,同时让我们再次看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如何吸引学生热爱音乐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等问题,是所有音乐教师们一直在关心的问题。本人认为,适当运用以现代化电教媒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手段来组织音乐教学,是音乐教育教学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热情的一种有效捷径。下面,我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音乐课件制作的体会。

一、音乐课件的构思

1.教学课题(内容)要实用。课件设计必须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为核心,必须强调学生的审美教育功能,必须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以突出实用性为指导思想的课件,才能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真正体现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展示现代教育的魅力。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学生比较熟悉、认可的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事例作为课件设计内容,以利于教学过程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能够创设情景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料,设计出集文字、图形、图象、动画、声音于一体的教育素材,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感知,引发共鸣,受到教育。

3.课件的艺术性。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较大的学习自主性。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艺术美,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色彩功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媒体课件其艺术美应以形象美、声音美等表现形式贯穿始终。艺术美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在美的陶冶中提高情趣,得到更好的感知和理解。

在课件设计制作时,我们应注意教育规律、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好的教学内容也要有好的形式来表现。所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真实地再现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能较好地体现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着的不同思想感情,使其鲜明、生动、具体化。

二、音乐课件制作的过程

1.素材。素材的收集是音乐课件制作中的具体环节,其过程不仅繁琐而且要细致划分归类。常见收集的有:(1)文字、图形、图象(视频)素材;(2)声音素材:CD、VCD、DVD、MP3等;(3)视频:VCD、DVD、录象、网络视频(FLSH)等;(4)其他专业软件的收集:制谱软件、录音编辑软件、视频软件、音频转换软件、视频转换软件等。例如:乐音制谱、Encore制谱软件、Cakewalk、SONAR、TT作曲家等。作为音乐教师应通晓一两个较专业的音乐制作软件。

2.脚本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景下应用他们所学知识设计脚本。脚本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进行逻辑组织,其脚本的内容应当思路清晰、结构安排合理、各项任务明确。其页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清晰明确、富有条理,能激发兴趣、易学易用。在不同的课题下设计不同的“版块”,根据不同的版块以图标按钮方式分布。

例如:声乐课版块设计——乐理知识、歌曲背景资料、歌曲范唱、重难点分析、歌曲伴奏。欣赏课版块设计——作曲家简介、作品分析、作品欣赏、经典名句、音乐常识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如歌曲调式、速度、伴奏乐器等。

3.制作课件的载体:Powerpiont软件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软件,完全可以胜任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

(1)文字、图片的处理。根据授课内容从Powerpiont设计模板选其一作为幻灯片背景,设计文字格式、插入图片,运用动画功能设计动画效果。

(2)声音(音响)处理。可把CD上的音响拷贝到文件中插入幻灯片;将磁带中的音响通过电缆或麦克风输入到电脑形成*.Wav格式的声音文件插入幻灯片;运用MIDI设备制出*.midi格式的声音文件插入幻灯片;外带录音设备如MP3录音功能将搜集到的音响转换为数字文件插入幻灯片;网上下载音乐;等等。

(3)乐谱制作。用扫描仪、数码相机将现成的乐谱转为图片;用制谱软件,如乐音制谱、Encore制谱软件、Cakewalk、SONAR、TT作曲家等,不仅具有非常强的制谱功能,而且具有放音功能,制作好的乐谱可直接观看,也可转换为图片放映观看;网上下载:许多歌谱、乐谱基本上都可从网上下载一般为图片格式。

(4)视频制作:音乐中的戏剧、歌剧、话剧、电影、文艺表演等,运用视频欣赏有直观性,感染力强特点。视频文件可直接从VCD、DVD资料上拷贝;用数码摄象机直接录入;网上下载视频文件一般为*.flash格式,通过视频转换软件转换为可播放的*.AVI格式。

在Cakewalk、SONAR3.0上都有“Video”视频窗口的应用,可根据教学内容在歌曲、乐曲中插入相应的图片、视频文件,利用放音功能使学生听觉、视觉得到充分锻炼。

4.课件制作流程:课例《七子之歌》(见右表)。

音标教学课件篇8

摘要:本文对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计算机音乐课程建设的过程进行了回顾,着重探讨了学科课程横向联系的可行性和方法,并透过师范性特点,提出了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开设计算机音乐课程有别于专业院校,其目的、意义和方法都要有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课程整合;创新

计算机音乐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事件分离特点,把音乐音响的诸多属性分离呈现,使我们能够对构成音乐的各要素进行单独处理。这一先天优势在对音乐作品、音乐音响进行分析的时候表现得特别充分。各种音色、不同音区和力度等对作品产生的影响都可以马上呈现出来,鲜明的对比效果巩固和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但是,我们从事的是师范教育工作,计算机音乐更多的是应用在专业音乐创作领域,把它引进到音乐教育领域并开设成为一门课程,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它能对我们的培养对象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计算机音乐是现代电子技术与音乐艺术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音乐创作手段,怎样使计算机音乐和普通音乐教育很好的结合?我们的教学投入和人才的产出是否成正比?能否将计算机音乐技术的诸多优点应用于音乐专业其它课程的教学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憧憬,1997年5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当时的师专音乐系成立了“音乐与电脑”课题研究小组,主要进行计算机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探索。课题组先后在《音乐欣赏》、《基本乐理》、《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学科教学法》和《视唱练耳》等6门课程中运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音乐的教学形式也从讲座推进到课堂,并纳入了三年制专科和四年制本科的教学计划,从2000学年度开始,正式将《计算机音乐基础》开设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我们从基础理论、核心技能和知识拓展三个方面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计算机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进步。学校也逐年加大教学硬件的投入力度,截至目前,已建立起2间计算机音乐专业实验室,2间数码钢琴教室,1间电子打击乐教室,1间双排键电子琴教室、1间全数字化高精度录音棚、1间遵循音频行业国际标准构建的苹果计算机系统录音实验室,这样的规模和水平,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级院校中都是比较领先的。

一、目前高师计算机音乐课程教学的普遍方式及其局限性

计算机音乐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从二十多年前引进到中国以后,就一直没有停下其发展和普及的步伐。据了解,目前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里的音乐专业,几乎都不同程度开设了计算机音乐的相关课程。部分学校甚至在师资、硬件等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也跟风开设。而且,绝大多数院校都把计算机音乐作为一种技术操作性的课程开设,主要教授计算机音乐的制作技巧。这样的教学模式,无异于对学生进行软件操作培训,一旦不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很快就忘记了,甚至软件升级后就不知就里。

计算机音乐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发展,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它首先是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其次利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可以开发很多教育功能。因此,它与音乐学科的很多课程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离开这些联系孤立的开设这门课程,其结果就会变成职业技能培训。

著名学者李开复曾说过:“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这段话,完全可以成为计算机音乐这类课程开设的指导性原则。

我认为,作为一种新的音乐创作手段,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学生指出该学科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的前沿成果,特别是该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这对我们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合格的标准,是要与时俱进、逐步提高的。21世纪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必须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优化、更新的前提下才能培养出来。如果不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把革新教学手段、积极探索计算机音乐技术与音乐传统学科的教法整合作为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成为绵阳师范学院计算机音乐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然之选。

二、计算机音乐技术与音乐学科课程整合的创新实践

有了以上认识,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横向联系,主动帮助其他专业老师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象MIDI文件的制作、简线谱的编排、音频处理软件的操作等等,都是老师们需要具备的基础技能。在此基础上,注重发掘专业音乐制作软件里的教学功能,使之为课程教学服务。

(一)和声课程的教学实践

在一次和声课的教学中,我院的和声教师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绘谱软件制作了很多谱例和MIDI文件,改传统的钢琴单音色音响为多音色音响,教学所包含的信息量也比常规课时大很多。上课前她一直担心讲授不完。但是,设计的两节课的教学内容,用了一节半的时间就上完了,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充分,知识掌握的更牢固。课后总结时她说:“用计算机音乐技术辅助教学,课堂的信息容量增加了,时间反而宽松了。而学生接受的信息和知识点更好了。如果用以前的方法,这次课的内容要上4课时,效果还不一定好。”

(二)钢琴课程的教学实践

教学效果好不好,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手段。在钢琴教学领域,我们将数码钢琴引入钢琴课程的教学,首先变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为一对多,其次,利用数码钢琴的MIDI接口功能,结合计算机作曲软件,可以记录学生弹奏的每一个音符,其信息包括音高、力度、时值、节奏等等,计算机音乐技术所具有的“事件分离”特性,把所有信息分离开,教师可以针对单独的某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比如双音、和弦及八度等技术,首要的要求是整齐,除了通过听觉辨别外,计算机所记录下的MIDI信息,可以一目了然的显示音符位置状况,在主观的听觉教学基础上辅之以客观的视觉化记录,使教师的判断更准确,学生的理解更直观,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有效。

(三)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实践

音乐是立体化的,音色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的,传统的视唱练耳课所使用的几乎是清一色的钢琴音响,一些学生在变幻音色后听辨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这一现象反映的不是学生的听辨能力降低,而是听觉经验的缺乏和缺陷。通过计算机音乐技术引入多音色听辨,可以使视唱练耳课程变成积累听觉经验、丰富听辨色彩、巩固听辨能力的有效平台。

转贴于

(四)紧密结合音乐教学论,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

在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里面,专门加入了音乐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内容,与学生实习试讲结合,指导学生设计出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可课件,对促进学生音乐学科教学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设备的使用率,真正做到教学设备为本科教学服务。

(五)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在音乐学院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凡是涉及与计算机音乐有关的活动如合唱、乐队所需乐谱的制作、音视频录制编辑等工作,均由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协作完成。毕业生的独唱、独奏音乐会,作为计算机音乐课程录音教学内容的课程实践机会,学生分组进行录音实践,既夯实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创新实践结硕果,教学质量上台阶

通过创新实践,计算机音乐技术与传统音乐课程的横向联系越来越紧密,几乎每门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都可以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我们不断优化调整教学内容,从计算机音乐概论、MIDI制作技术学习、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等三个方面设计新的知识技能体系。立足师范教育,以培养目标为指引,在掌握计算机音乐制作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强调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教学中尽量开发各种音乐软件辅助教学的功能,并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相关的辅助教学技巧。在辅助教学的前提下,进行软件的学习,这样既避免了专业学习的深度和难度,又突出了师范性特点,特别是与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目标紧密结合。我们还提倡老师参与该课程的学习,通过该课程带动相关课程老师增强科技意识,大胆突破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为在更广的范围里开展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的教改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十多年的教学,我们以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为龙头,在师生中形成了一股学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在促进和引导师生树立现代化教学意识、学会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更好地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为了积极推广已取得的成果,我们制定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与时俱进的发展方针,从系统的角度将计算机音乐技术渗透到各传统学科,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在音乐学院局域网的基础上,建立“数字音乐图书馆”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将教学中所要涉及到的教学资源,以数据库的方式存储在服务器上,由于每个教室都有节点,可以很方便的调用资料,给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教学中保持知识新、信息新,积极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现状,鼓励学生的创作实践,积极开拓公开发行的渠道。从2005年开始,我们坚持每年举办原创计算机音乐作品音乐会,产生了一批较好的作品,2007年参加“全国音乐院校学生配器大赛”获得评委好评,近年来,学生作品多人次在专业杂志公开发表。

通过创新实践,学生的受益面扩大了,从2000年至今,已有8届近150名学生选修计算机音乐方向的课程,毕业的同学有的进入文化馆、演出团体、电台、电视台从事专门的音乐制作,有的进入高校从事计算机音乐的教学工作,有的自己成立工作室开展相关业务。学生的成才也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通过创新实践,我们构建了“计算机音乐方向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基础、核心、拓展三个层次共六门课程。由于课程设置合理、目标明确、教学效果较好,该体系获得我校2006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通过脚踏实地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明确了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了解现代音乐特别是创作手段的发展状况,掌握计算机音乐制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技术手段,学会利用计算机音乐技术辅助音乐教学的方法,遵循相关原则,达到教学最优化。该课程积极培养了学生的现代化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促进了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教育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向纵深发展,在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育规模以及推动基础音乐教育素质的全面提高、适应现代化教育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开复.与未来同行[M].人民出版社,2006.

[2] David M.Rubin著.桌面音乐家——用计算机创作音乐[M].秦笃烈译,学苑出版社,1994.

上一篇:合作合同协议书范本范文 下一篇:写雪的现代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