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信息范文

时间:2023-03-09 09:38:03

税务信息

税务信息范文第1篇

一、税务信息质量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目前我省国税系统应用于税收征管的主体软件是《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其采集的税务信息基本覆盖了税收征管业务的全过程,是支撑税收征管信息化的主要基础,已采集的税务信息为税收征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部分地区的国税部门重视税务信息的采集、忽视税务信息质量的管理,导致基层国税部门采集税务信息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较差,一方面形成了大量错误的“垃圾”信息,影响了税务信息的加工、分析和利用;另一方面税务信息的采集面较窄难以满足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选案等多项税收工作的需要。经多次检查和调查分析,目前影响税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务信息正确性的影响因素

1、前台采集的基础税务信息(如:税务登记信息、税务认定信息等)不符合规范、差错较多。如:(1)今年七月份南通市国税局信息中心仅抽查了全市“税务登记”中的15项信息,就查出错误及异常信息5200多条;(2)今年8月3日抽查了七项时间属性数据(申报日期、税款所属性、上解日期、入库日期、纳税人状态变动认定日期等)超过计算机系统时间的错误信息达2556条。

2、系统中部分关联数据不符合逻辑关系。检查发现:(1)经济类型、所属行业、税种认定、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税收会计及统计核算等关联数据之间经常出现逻辑性差错;(2)纳税申报的主表、附表及相关财务信息报表的表内及表间关联数据之间出现逻辑性差错;(3)税收会计及统计报表的表内及表间关联数据之间出现逻辑性差错等等。

3、对系统中部分税务信息的处理有不符合税收征收管理的规定的现象。主要发现:在税务认定、纳税申报及税款征收、发票管理及工作流信息处理中有违规现象,导致产生错误信息。

(二)税务信息真实性及完整性的影响因素

目前《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采集的涉税信息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申报的信息。不仅纳税申报信息的真实性较差,而且现有的信息不能满足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稽查选案的需要。具体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基层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申报的虚假信息检查核实的面较窄,对采用虚假申报手段进行偷骗税查处的力度不大,导致部分纳税人“铤而走险”。

2、对国税部门目前应用的《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金税工程系列软件系统、《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软件采集纳税人的相关涉税信息未能很好地进行数据整合、信息共享,形成了多个“信息孤岛”,不利于关联涉税信息的核查。

3、基层国税部门目前对税源信息的采集主要依赖纳税申报的部分财务数据,缺少与纳税人相关的其它经济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比对、印证,加之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存在占有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税务机关一方面采集税源信息失真的问题难于控制,另一方面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信息占有量匮乏,难以实施有效的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选案。

二、提升税务信息质量的方案建议

影响税务信息质量的因素主要是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国税部门如何切实提升税务信息的质量,笔者建议如下:

(一)建立《税务信息审计系统》辅助信息正确性审查。

税务信息的正确性是目前基层国税部门首要解决的问题,它是税收征管及税收信息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笔者认为:在进一步规范税务信息采集、处理管理的同时,可将“国际内部审计”学科中“信息审计技术”的基本理念引入对税务信息正确性的审查,通过建立税务信息审计规则体系,创建《税务信息审计系统》,应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审计,以提高信息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二)规划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辅助税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审查。

针对税务信息真实性及完整性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

首先,基层税务管理部门要加大对纳税人虚假申报信息的查处力度,对故意采用虚假申报手续进行偷骗税的纳税人要依法严厉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增加虚假申报偷骗税的违法成本(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严禁“以补代罚”和“以补代刑”,部分地区的基层税务部门对查到的偷骗税问题采用让纳税人自行调帐补税的做法必将“姑息养奸”,造成纳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应予纠正。

其次,上级国税机关要尽快对现有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金税工程系列软件系统、《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软件进行整合到位,实现信息共享和关联信息的核查。

再次,要尽快规范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税务部门单方面采集纳税人的信息难以解决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的问题,必须依赖于全社会各部门较强的协作和社会管理对税务部门获取和监控纳税人涉税经济信息的有力支撑。因此针对税收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纳税人申报信息失真、税务部门获取涉税信息的渠道单一和占有经济税收信息量匮乏等问题,为适应纳税能力估算、税源监控分析、稽查选案以及其它经济管理部门对经济税收信息的需求,建议国家税务总局汇同国家信息产业部尽快规范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各省、市、县建立分库,全国联网。初步设想建议:“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由“税收征管信息库”、“经济情报信息库”和“数据处理交换平台”三个部分组成。由国家信息产业部统一规范管理,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审计署、国家工商管理局、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电力和运输等管理部门按职责分工共同参与“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建设,并按各自的业务需求共享、加工、交换、处理信息。“税收征管信息库”主要采集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海关等涉税部门的税收管理信息及金税工程发票信息;“经济情报信息库”主要采集工商管理信息、市场交易及价格信息、经济统计监管信息、资金流向信息、物流信息、国外税收经济情报及交换信息等;“数据处理及交换平台”主要为数据的整理加工、数据挖掘和增值利用、信息共享交换服务。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既能为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丰富的“各取所需”的智能分析工具和“信息原料”、提高信息采集的质量,又能有效地帮助各部门完成对内监督和对外控管。它是国家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立交桥”,将各个部门的“信息孤岛”连接贯通,可有效地解决单个部门采集信息的失真和各部门重复采集信息的问题。

在目前尚未建成“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前,各地税务机关要拓宽信息采集渠道,除采集纳税人申报信息、税收征管信息和金税工程信息外,税务部门为取得真实信息,要绕开纳税人直接报送渠道,从其它部门和渠道掌握纳税人不易隐蔽的经济信息,尽可能与当地的工商、地税、海关、统计、金融、供电等部门协商实行信息交换和共享,完善税务信息的采集、分析机制。

三、创建《税务信息审计系统》的构想

针对我省国税系统税收管理软件的应用和信息采集的现状,如何创建《税务信息审计系统》,笔者拟从系统功能的定位、审计规则体系的建立、审计模式及流程等方面提出一些初步构想:

(一)系统功能定位

我们设想创建的《税务信息审计系统》在现阶段仅作为我省国税系统应用的《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外挂软件,对《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采集和处理的税务信息进行事后的审查、纠错和考核,必将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但《税务信息审计系统》软件不可能解决影响税务信息质量的所有问题,而只能对主要影响因素——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正确性进行辅助审查,以提高税务信息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税务信息审计系统》的主要功能初定有两项:一是对税务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正确性进行辅助审查;二是为审查出的异常和错误信息查询、分析、确认、修改和考核提供支撑平台。

(二)审计规则体系的建立及信息审计技术的应用

《税务信息审计系统》软件依据审计规则采用多种信息审计技术进行审查,因此审计规则体系是系统的核心,而审计技术是手段。我们设想暂定为五大审计规则:

1、单项数据审计规则:是对《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中单个表中的单个字段或代码的错误信息进行审查,如:对税务登记表、税务认定表、纳税申报表等中的字段或代码是否符合规范进行审查等。

单项数据审计主要应用“校验审核”技术中的“合理性校验”、“格式校验”的方法,利用审计软件例行程序校验采集的数据是否有误。(1)采用“合理性校验”技术,事先设置数据的取值范围的上限和下限,查找超范围的异常数据;(2)采用“格式校验”技术校验采集数据的类型和长度是否与要求相符。

2、数据逻辑性审计规则:是对单表或多表中的两个或多个数据进行表内、表间逻辑关系比较,查找不符合逻辑关系的数据。如:对纳税申报表、税收会计报表和统计报表进行逻辑关系审查等。

数据逻辑性审计主要应用“校验审核”技术中的“相关性检验”和“存在性检验”的方法,利用审计软件例行程序检验相关数据的关系是否存在和符合逻辑关系。(1)采用“存在性检验”技术将采集输入的数据与专门的对照表或主文件中存储的参考数据比较,确认输入的数据之间关系是否存在;(2)采用“相关性检验”技术,对相关数据是否符合既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程序化检查。

3、信息处理合规性审计规则:是依据《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处理的结果,查找违反现行税收征收管理规定的信息。如;对税务认定、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等信息处理的合规性进行审查,可为部分税收执法责任考核项目提供辅助考核手段。

信息处理合规性审计主要应用“信息处理控制”中的“合规性检验”技术,即利用审计软件的例行程序检查相关业务处理信息是否符合既定规范。

4、征管质量信息审计规则:是对各单位征管质量指标考核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查找和分类,为征管质量考核的分析、评价和纠错提供依据。

征管质量信息审计应用的信息审计技术与信息处理合规性审计相同。

5、工作流信息的审计规则:是对《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6.0版软件应用中产生的不合格工作流信息进行分类查找、分析,为软件应用质量的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如:对逾期工作流、退回工作流和撤销工作流信息的审查等。

工作流信息的审计主要应用“信息处理控制”中的“有效性检查”技术,检查流程信息的非有效处理的情况。

审计规则体系应根据《税务信息审计系统》应用范围的变化进一步完善。

(三)系统模式和信息审计流程

考虑到《税务信息审计系统》软件运行的信息量较大,对服务器资源占用量较大,若采用适时审计的方式会影响到正常的税收征管业务的在线处理。因此拟采用定时审计的方式,即:将后台审计程序挂在税收征管服务器中,依附原征管数据库中或另建一个新的数据库,每天在非办公时间定时自动运行审计程序,并将审计结果存放在指定文件中。软件可采用目前流行的B/S模式开发,可由各单位数据管理员应用IE浏览器查询审计结果,并按原操作人员分发。

具体的信息审计流程为:

(1)市局信息中心在非办公时间依据审计规则将每天审查出来的异常或错误信息存放在后台数据库中。

(2)各分局信息系统管理员利用软件的查询功能,选择一定的查询条件和项目查询,并按股所和操作人员分发。

(3)操作人员分析确认产生异常或错误信息的原因,并提出修改方案。应由前台修改的错误信息由操作人员作前台修改;应由后台修改的错误信息通过批件流转程序上传县(市)局信息中心审核。

(4)县(市)局信息中心对应由业务部门审批的修改方案,通过批件流转程序分发给业务部门审批。业务部门将经审批确认的错误信息修改方案传送给县(市)局信息中心作信息修改的依据。对应由后台修改的错误信息,统一交由数据管理员后台修改。

(5)对经审计确认的错误信息分析主客观原因确认列入对信息质量的考核。

《税务信息审计系统》软件的应用必须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下进行,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质量管理办法》配套使用。

税务信息范文第2篇

一、加快税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税收征管现代化、科学化的关键环节

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经济的支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会对知识利用的能力。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认为,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新制度代表了更高的生产力。就这个意义上说,税务信息化能否在信息技术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是税收征管改革能否实现的根本。2001年全国税务工作会议明确的“十五”期间税收征管改革的奋斗目标是:通过进一步完善新的税收征管模式,初步建立以信息化和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税务信息化作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绝不是模拟手工,其作用也不仅仅是提高效率、节约人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发挥其“依托”作用,加强内部监督,杜绝执法随意性,防止腐败舞弊,强化外部监控,保障税收执法的刚性,以及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水平。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税务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应当定位在:以建立比较完善的全国税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为手段,进一步规范、优化税收征管和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改善税务机关的技术管理手段,提高信息处理利用能力,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确保税收政策的统一执行,实现依法治税,从严治队,更好地发挥税收在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等方面的职能作用。

二、税务信息化建设的特征和目标

税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一个“虚拟部门”或“电子化机关”,使传统的部门组织朝着网络组织方向发展,打破部门、层级的限制,形成一个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局共有、共享、共治的税收执法信息平台。它应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税务机关能够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整合到税收执法中去,实现依法治税的目标;二是执法信息的公开化和可获得性,使执法行为高度透明;三是税务机关与税务人员之间的互动响应机制,使执法状态和执法水平受到监督,从而提高税务机关的执法理性和征管质量;四是税务机关可以运用所获得的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准确可靠的信息,作出理性的判断,进行正确的决策,进而提高机关税收执法的水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一)制定以信息化为方向的税收发展战略

税务机关不仅要大力组织税收收入来保证税收任务的完成,而且要深刻领会信息化时代的税收发展战略,采取信息化的组织形式来加强税收征管,堵塞漏洞。信息化的组织形式需要创造新的沟通方式,打破传统的文化壁垒,促进税务机关内部及与相关部门的紧密联系,在较大的范围内平衡、分享税务信息化所带来的效益。信息化战略对于税务机关而言,一是要建立全国性的税务协作和地域性的相关部门联合税控,并在其中完成主导工作。通过信息预警、监控、协调等系统的建立,堵塞税收漏洞,加强防范偷、骗税。二是要建立能得到全体税务人员支持的网络组织模式。因此,税务机关的组织程序、组织结构形式不再依赖传统模式或职能部门,而是以完善的人机系统和信息网络为中心,应用信息技术与广域网的同行分享信息和相互借鉴。

(二)建立以信息化为目标的技术支持系统

新的分类技术、浏览工具、强大的数据库的出现使税收信息从质量、数量上都较容易被不同地方、不同层次的税务人员所掌握。为及时收集、整理、传输信息,税务系统需要利用新的计算机、电讯技术,建立全国税务系统范围内的技术支持系统。但如果过分重视技术本身,而忽视自身体制的更新,往往会落入一个“自动化陷阱”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其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或电子化建设后,却发现自己并没有从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中得到好处,不仅投资后的行政效益没有提高,而且还要为这些先进设备的保养和维修支付大量的费用,增加了税收成本。譬如,在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些机关往往将自己的网络改造工程盲目地交给计算机开发商去完成,而多数开发商所做的只是将税务机关现有的业务流程自动化,将税务机关现有的管理方法固化在一段段程序之中。因此,我们在税务信息化建设中应该特别重视整个机关的技术创新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更新,形成人机有机结合、技术与体制相配套的良性系统。

(三)建立以信息化为手段的税情分析系统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税务机关内部各部门的人员掌握的信息比以前更多、更准、更快。对外部,税务机关要迅速地获取并分析税源信息、市场趋势、纳税动态、财务运作方式等等;对内部,要了解政策信息、经验教训、技术资源、执法状况等等。今后税务人员在税收管理中将逐步采取现代管理的方法,如边际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平衡分析法等。在税源管理、稽查管理、征收管理、评估管理等环节还要运用相应的先进的管理知识,因此,建立以信息化为手段的税情分析系统,才能使组织、指挥、控制、调节诸环节更加合理化。

(四)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申报征收系统

集中征收是建立在网络化、信息化基础上的,是执法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同时又是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信息处理的核心环节。集中征收需要严格遵循信息管理的内在规律,尤其是要求充分发挥电子介质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广泛共享、快速传递、程控性强等优势,才能确保集中征收的科学有效,不断提高申报征收信息的集约化处理程度。因此,实现征收场所的适度集中和征收信息处理的高度集中是关键。通过合理收缩基层征收机构,从体制上形成征收业务的集中处理,发挥集中管理优势,简化会统核算过程,提高征收入库操作的规范度,杜绝基层征收中混库、缓税、预收等违规行为,同时有效地减少工作中人财物的耗用,降低征纳双方的相关成本费用。通过信息处理的高度集中,有效利用散置于征管一线的大量信息,克服信息流动过程中存在的封锁、变异和沉淀,实现信息处理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突出“科技加管理”,有效地解决制约税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探讨税务信息化建设,管理是个无法回避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正是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现实需求为税收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1994年税制改革,到1997年提出建立和完善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新模式,到目前正在组织实施的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深化征管改革,以计算机管理为特色的现代化管理方式都对保证新税制的顺利实施,确保新的征管模式迅速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现行管理体制和方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影响和制约了税务信息化的发展。从税务信息化所置身的环境看,首先,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和体制没有确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理论盲区。其次,治税思想和观念更新的问题,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减税让利、促产增收”到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平税负、依法治税”,从传统的手工操作、“保姆”式管理到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管理方式等,思维定式的转变有一个深刻的过程,在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上尚存在着无用论、形式论、速胜论、孤立论等。第三,在税务管理体制和机构的设置上,由于税务机构改革尚未到位,相对于效率和职能系统化的原则,现行模式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和信息化应用方面有待于科学规划和调整。第四,税收业务基础工作和规范化管理仍较薄弱,税收政策执行力度不一致,地区间装备水平、应用能力不平衡,税控器具推行难度加大,跨部门信息交换由于相互间执行标准的差异仍然存在较大困难,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和应用步履维艰。第五,队伍素质不能适应全面实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这不仅是造成管理质量现状的症结,也使现代化手段的作用大打折扣。第六,从税务信息化本身的管理状况看,主要存在科学规划不够、应用意识和质量不高、技术管理软化等问题,导致了单项系统较多、相互间兼容性较差等。第七,基层税务机关信息采集重复,准确性不高;建设质量、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仍然较低,税收管理行为仍然较多地依赖于手工信息和人工干预。

要推动税务信息化的发展,必须解决上述这些制约税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解决人的问题

首先是领导干部认识的问题。解决了领导的认识问题实际上就从根本解决了规划和力度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金人庆局长指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作为税务机关的各级主要领导,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很显然,原来的知识结构,甚至思维方式已明显不相适应,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知识更新,转变观念,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否则就要落伍,甚至给税收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面对迅速变化的形势和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如果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搞好信息化建设是不可能的。其次是队伍素质的问题。目前整个税务干部队伍的科技素质较低,广大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还远远没有调动起来。要下决心把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与其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强化和固化激励、淘汰机制,促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真正转变。同时,要切实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目前税务系统计算机等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总人数的2%,并且人才流失日趋严重。由于技术人员的培养周期长、成本高,我们应当立足于稳定和提高现有队伍,同时积极引进人才、培养后备力量。要重视现代化管理对高科技和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及其在科学决策、规范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重点培养既懂税收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税收工作与现代化技术之间的桥梁作用。

(二)解决管理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管理体制问题。先进的技术本身如果没有现代管理体系的支持和管理体制的扶持,就无法创造出超高的实用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适应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兴起了“业务重组”的管理变革浪潮。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勇于突破传统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打破利益因素的羁绊,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积极地创造条件。如注重专业化管理制度与信息化管理手段的结合运用等,这些都是确保信息化充分发挥效能的有效办法。

其次,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科学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在税务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始终倡导求真务实的精神,以业务需求的规范和前瞻性为起点。实施信息化的每一步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摒弃形式主义、本位主义和短期行为,按照信息技术的客观规律改革我们的税务工作。

第三,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目前,在业务、行政、技术、后勤部门齐动手,网络大规模兴建,设备大批量采购,软件开发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在系统的兼容、信息的共享、软硬件环境的匹配、技术平台的平滑过渡和无缝衔接、对外交流的信息安全、投资的性能价格比等方面,都存在不少技术问题和隐患。要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要做到既增长又升级,当前的核心问题就是讲求科学、质量、统一规范。税务信息化建设应继续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必须按照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要发挥信息科技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管理和服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要牢固树立应用的观念和意识

税务系统对于信息技术的主要需求是基于应用,而不是研发。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内容”,新征管法的颁布作为新的信息化内容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过去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重硬轻软、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已经有过深刻的教训,现在要从战略的高度上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力度。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数据质量。数据垃圾的产生有文化素质的原因,有操作水平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思想作风、责任心和法制观念的问题。必须杜绝为了提高质量考核指标而“机外监控”,如违规操作和有意篡改数据等等。由于信息传播具有速度快、广度大、关联性强的特点,报假数据、假信息的后果与写假材料、说谎话有过之无不及。数据质量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管理质量,并且会贬低信息化建设的地位,影响大家对信息化的信心,甚至会葬送信息化建设。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执行严格的监督考核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加以解决。

(四)提高信息集中度

提高信息集中度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集中管理应用和共享的程度亦是信息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标志。美国联邦税务局设立的征收中心从最初的10个缩减到6个,并计划缩减为4个。新西兰从2001年年初起将3个征收中心合并为1个征收中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菲律宾也只有5个征收中心。而我国税务系统五级机构有计算机征收中心近3万个。这些机构掌握的信息要实现共享仅从理论上讲就是非常艰巨的事情,其中建设成本、效率、运转费用等等都值得探讨。发达国家税收管理和信息的高度集中主要依托于多元化的网络申报、电话申报、邮寄申报,在坚持纳税人主动申报的前提下,注重加强对各种来源的信息的处理,缩短和淡化了地理上的距离,省略了绝大多数面对面的工作量,节约了办税场所、人力、网络通讯、服务器、终端设备等方面的成本,提高了执法机关廉政水平,方便了纳税人。

提高信息的集中度不仅能节约投资、提高效率,而且通过实现信息的集中,打破层级界限,提高共享程度,更加有利于“集中征收、分类管理、重点稽查”的专业化分工体制的建立,更加有利于从制度、机制、手段3个层面实施制约和监督。不可否认,现实情况下打破原有层级结构,适度集中征收,统一核算要考虑预算级次和地方财政等因素。但我们应当看到,这恰恰是解决目前征管工作中入库级次混淆、执法力度不一等问题的良方妙药。

(五)重视信息安全问题

在网络覆盖面、数据集中度迅速提高的情况下,信息安全工作应当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当前主要是防范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破坏和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职务犯罪活动。从发现的案例来看,对计算机系统破坏性比较强的主要有文件型、混合性、蠕虫(worm)等传播性病毒和黑客的特洛伊木马程序、Internet语言病毒等等。计算机应用的违规、违法犯罪则可能发生在户籍管理、发票管理、税款征收、处罚、退税、稽查选案等环节,还有泄露纳税人商业机密的问题。

加强安全管理应当在网络建设、对外信息交流,特别是内部业务网与互联网等公网连接时,在目前安全技术尚有待完善的情况下,要把握好“度”,把防范病毒、黑客和防止信息损失放在首位;软件设计、应用,特别是操作权限设置要做到各环节互相牵制、互相审核;要对原始数据的产生变化过程全面进行记录和监控;严密监控违规和异常操作,并及时查处。

四、全方位严密税源监控,尽快实现税收信息与社会相关部门信息的联通与共享

一是与海关部门、外汇管理部门实现进出口报关、外汇结算等信息的交流,与“金关”工程衔接。通过全国口岸电子执法系统,重点控制涉及进出口税收的信息,扼制不法分子利用假出口、假报关单等方式骗取出口退税,打击偷骗税行为。

二是与工商、技术监督部门实现纳税人办理工商登记和全国企事业单位机构编码系统的信息交流,从源头控制漏征漏管户,追查失踪业户,防止利用假停、歇业等手段偷税。

三是国地税机关联网,交流相关税种申报缴纳和其它经营状况指标情况;与银行、保险、建设、土地管理、交通(车辆管理)部门交流纳税人金融资产、固定资产等信息,掌握纳税人经营、资产状况。为稽核评税、反避税、稽查选案、税收保全和查处“非正常户”提供资料。

四是与公安部门实现人员户籍、流动情况的交流,对纳税企业主要经营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并为查处“非正常户”提供线索。

五是加大税控器具推行力度和覆盖面,尽快完成全国范围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推行防伪税控系统工作;对全部加油站安装税控加油机或税控装置:“十五”期间,争取在全国30%左右的商业零售企业、服务业、娱乐业和固定个体工商户中推行使用税控收款机,确保税务机关能够准确地掌握上述纳税人的经营和税源情况。

当前,税务机关与社会信息的联通和共享还存在一些现实的困难,跨部门信息交流仅靠自行协调是很难稳定和长久的。首先是发达国家各个社会部门提供给税务机关的信息都是通过立法确定的,而我国这方面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新的税收征管法在这方面有一定进展,但力度仍然不够。再就是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直接决定了双方信息交流的实效。对于这项工作可以立足于各方信息共享、互助互惠,由点到面、自浅至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要继续加大政府各部门信息交流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并使这种努力的成果长远地发挥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

(1)李大明主编《税务管理》。

(2)岳剑波编著《信息管理基础》。

(3)国家税务总局信息中心编《税收科技论文集》。

税务信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税务信息 信息披露 文献综述

一、国外税务信息披露

国外对税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较早。1861年,美国颁布的税收法案便要求公开税务评估信息。自此,国外开始就是否公开税务信息开始了激烈的讨论。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

(一)企业税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Larry Gene Pointer(1973)从会计角度研究了公司税收政策的相关披露问题,认为公司需要披露税收政策对财务的影响。为了披露更详细的所得税信息,作者举例说明了在利润表中如何披露所得税费用,以便第三方更容易获取公司的税务政策。Peter P.Weidenbruch JR.(2004)主要讨论了美国国税局在向税务信息需求者披露税务信息中扮演的角色,讨论税务信息是否应该披露,以及其披露所依据的原则和存在的困难。他提及私人税务信息披露之后带来的问题,但最终认为纳税人应该对税务系统有信心并加以理解。但在美国,从联邦税收管理的角度来看,各地方对披露与不披露仍有不一致的地方。Michael Mazerov(2007)指出美国的许多州早在2004年左右就采用综合报告(Combined Reporting)的形式进行税务信息披露,大多数公司由一个母公司和多个子公司组成,综合报告将母公司和多个子公司的企业所得税合并成一家,将全国范围内的利润都综合起来。这将更好的披露税务信息,使企业的避税政策变得无效。文章还讨论了许多公司的避税政策,解释了综合报告是怎么帮助社会形成一个公平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环境。通过这些政策,减少了纳税申报信息的不当披露,减弱了相关的财务和声誉风险。

(二)企业税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内容

税务信息范文第4篇

(一)归集企业信用信息的渠道

1、内部归集:通过各机关内部相关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和共享,归集企业与本部门相关的信用信息。

2、外部归集:通过网络归集本部门外政府其他部门、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与企业相关联的企业所掌握的社会信用信息。

(二)归集企业信用信息的重要意义

守信和失信,是信用度的两极。守信,就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信任;失信,就是违背诺言,背弃成约,从而失去信任。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守信就会赢得良好信誉和发展机会,失信就会失掉商机,受到惩罚。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形成了企业的信用观念,促使企业从内部建立起了信用体制。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用外部力量增强企业的信用观念,控制企业按正确信用机制运行的重要性。归集企业信用信息,把信用量化为信用度,标志信用相关者的诚信状态,由政府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各行政机关的信息互联和共享,在社会上公布企业信用信息,并为社会提供信息查询服务,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信用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三)税务机关归集企业信用信息的主要内容

1、税务机关从内部归集企业征、管、查三方面信用信息。税收分为税款征收、税务管理及税务检查三部分,从三个方面归集企业税收信息,可以全面掌握企业税收方面的信用信息。

2、税务机关从外部归集有关部门实施的管理及处罚的情况。一个企业在受到税务机关管理的同时,还受到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这些部门对企业实施的管理及处罚情况,也是税务机关归集企业信用信息的主要内容。

3、各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协会给予表彰信息的归集。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各行政机关及一些社会组织、协会因为企业在某些方面做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表彰,与企业信用信息具有一定的紧密联系,也是归集的重要内容。

二、企业信用信息的归集与税务检查的关系

(一)通过归集企业相关信用信息,可以提高税务检查工作效率,使税务检查更具针对性。企业信用信息是企业相关信息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能够做到诚信经营,在通常情况下,意味着在纳税方面也具有很高的诚信度,使税务检查工作可以对信用等级不高的企业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检查。

(二)税务检查信息是信用信息的重要内容。税务检查作为税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查处发现有无问题等相关信息是归集企业信用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涉税方面的重要资料。

(三)税务检查是对企业信用信息可信度的验证。企业信用信息在收集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而税务检查作为一种方式,检查了企业在涉税方面的所有信息,在验证企业涉税信息的同时,也可以验证相关的信用信息。

(四)信用信息归集对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等税务检查工作具有积极的影响。当前税务机关系列推出了纳税评估、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等多项新的税务检查工作制度,而归集企业信用信息对这些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工作,在依据企业的纳税信誉度进行评定的同时,还应充分参考企业相关信用信息,才能使评定过程和结果更具权威性和严肃型。

三、建议

(一)企业信息的归集因企业性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但要做到切实有效的归集企业信息,建议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V3.0系统了解企业基本信息。V3.0系统作为税务机关内部主要业务处理流程,保存着企业最基本的经营情况和涉税信息资料,应充分利用这些基础信息,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

2、实地调查。实地调查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是一种归集企业信息的重要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将能够准确了解企业的一些生产信息,如企业规模、实际经营情况、业务流程、业务处理过程及企业相关内部控制的信息。

3、要求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对企业一些重要的涉税信息,要求企业提供相关文件、合同等证明,搜集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4、税务机关内部实现信息共享。税务机关内部征、管、查信息尽管联网,但相互之间缺少有效的联系,造成征收、管理、检查三个模块人为的分离。我们应进一步健全信息共享制度,加强内部有效信息的及时传递。

5、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扩大信息搜集面。当前网络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空间,可以通过网络,搜集企业相关的宏观市场和行业运行等背景信息。

6、加强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联系。税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不可能归集到企业所有方面的信息,这就需要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共同努力才能做好信息归集工作。

(二)我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归集工作

1、加强日常管理,提高税源监控水平。归集企业信息要求税务人员必须熟悉企业日常经营情况,能够将管事与管户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底数清、税源明。

2、通过纳税评估发现有疑点的企业,做到专项检查与日常检查有机结合,有效开展税务检查工作。税务检查工作作为企业纳税的最后一关,起着重要的作用,把好最后一关,对于企业信用建设有重要的作用。

3、税务机关应依照规则办事,公正诚信。税务机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则办理企业涉税事宜,不仅要求企业诚信纳税,税务机关也要做到诚信收税,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

4、加强税务信息化建设,外部做到税收政策公开,内部做到企业信息的准确、快速、有效传递。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税务机关应有效推动税务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对外实现税法公开,坚持“阳光税法”,使更多的企业及时了解各项税收政策,加强税收业务指导,为企业依法经营创造条件;内部实现税务机关各部门之间有关企业征、管、查方面信息的准确、快速、有效传递,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5、建立企业欠税情况公告制度和企业税收违法信息查询制度。《税收征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税务机关应当对纳税人欠缴税款的情况定期予以公告”,当前我局应建立企业欠税情况公告制度,确定具体的公告范围、程序及相关方法。与此同时,《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税收征管法第八条所称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保密的情况,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税收违法行为不属于保密范围”,因而可以建立企业涉税违法信息查询制度,为社会提供企业有无税收违法行为的相关信用信息。

6、积极开展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工作。纳税信誉等级评定是税务机关新推出的一项严肃且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工作制度,是以依法、公正、公开为原则的综合行政行为,为社会广泛认可。荣获A级纳税信誉等级殊荣的纳税人将会得到税务机关最佳的服务,在诚信纳税上将得到全社会的公认和尊重。纳税信誉等级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涉税情况的综合评定,具有很高的信用度,积极开展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工作,对诚信纳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7、建立与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定期交流、信息共享制度,积极充实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内容。

[内容提要:诚信作为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把握好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是营造良好信用市场环境的关键。笔者从税务机关如何归集企业信用信息问题入手,根据税收工作的实际需要,针对归集企业信用信息与税务检查的关系,提出了几点建议。]

税务信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税收管理信息不对称矫正机制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中参与者一方拥有而另一方并不拥有或拥有信息较少而导致的信息资源占有量的差别,如消费者不如销售者了解产品信息,人保公司不如投保人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等。信息不对称现象还存在于税收管理中,并对税收征管造成不利影响。

一、信息不对称在税收管理中的表现

(一)政府与税收机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政府与税收机关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委托的关系,政府是委托人,税收机关是人,税收机关根据政府的授权进行税收的征收管理。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税收机关对于税收征管的过程和结果以及自身管理活动等信息的掌握要远远超过政府。如对于税源的分布、税收收入的增长或下降趋势、纳税人的经营和纳税状况、税收执法情况等信息,税收机关都比政府更清楚。尽管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经济统计和分析大体上掌握税收收入情况,通过审计、监察等手段了解税收机关的执法情况,但更多的信息还是由税收机关来报告的,税收机关具有税收征管上的信息优势。

(二)税收机关内部的信息不对称

在税收机关内部,可分为各级税收机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税收机关与税务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国税局与地税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三个方面。

1.各级税收机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下级机关对其自身的征税情况的信息远比上级机关掌握得充分,下级机关有可能利用信息优势获利。这种形式的信息不对称可以说普遍存在于所有类似的上下级机构之间。

2.税收机关与税务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表现为税务人员对自身工作情况、工作能力的知识和信息超过税收机关。由于税务人员是实际执行税收征管各项具体操作的人,税收机关难以掌握税务人员工作的具体情况,税务人员拥有信息优势。

3.国税与地税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是税收机关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一种特殊表现,存在于实行分税制的国家,国税与地税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两者都只掌握自身所管辖的税种和纳税人的信息,各自具有对自身管理情况的信息优势。

(三)税收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1.纳税人纳税情况的信息不对称。税收机关对纳税人的纳税信息的掌握,是通过纳税人的申报表和税收机关事后的检查以及其它一些信息渠道获得。但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及某些私人信息存在的必然性,税收机关不可能完全掌握纳税人的所有真实纳税信息。在纳税人的纳税情况上,纳税人远比税收机关了解自己的经济活动,也知道自己应交纳的税收,纳税人具有信息优势。

2.税法规定的信息不对称。征纳行为发生的前提是征税机关和纳税人都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税法规定,否则就会出现违反税法的征税和纳税行为。一般来说,税收机关存在着信息优势,其原因是:一方面税收机关作为税法的参与制定者和解释者,必然比纳税人更了解税法各项规定。另一方面,国家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税法公开披露机制,使得纳税人,特别是一些小规模的企业纳税人和自然人纳税人更难以了解和掌握税法的纳税规则。

二、信息不对称对税收管理工作的不利影响

(一)降低税收效率,增加纳税成本和征税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税务部门不得不设置多个环节来掌握纳税人的情况,这样不仅增加了纳税成本,也增大了征税成本。以一般纳税人办税为例,要经过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发售、纳税申报、计算机稽核、一般纳税人年审、接受税务检查等环节,这么多的环节必然使纳税人的成本增加。另外,这些环节中都要有一批税务干部的存在,以核实税务信息的真实性,有时还需配备现代的办公设备,这样一来,征税成本也不可能不高。

(二)扭曲税制。由于税收信息不对称,在实践中不得不取消一些本来很好的税种,比如出口货物根据国际惯例,应该实行零税率,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得不降低退税率,造成征退税率不一致,违背了原来的设想,又不符合竞争的需要。

(三)导致纳税人的“逆向选择”。税收机关由于受客观条件(如技术和装备)和主观条件(个人素质、技能等)的限制无法掌握纳税人真实完备的信息,就会发生漏征或未能发现纳税人违法的现象,此时纳税人违反税法的成本极少甚至为零,而收益却较大,这会进一步激励纳税人隐匿有关的纳税信息甚至向税收机关提供虚假信息,以获取更大利益,形成恶性循环。这对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纳税人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一方面它们在市场竞争中会受到损害,更严重的是它们自身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也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来牟取利益,纳税人的“逆向选择”由此产生。

(四)引发税务征管人员的“道德风险”。从税收征管行为看,税务征管人员作为人具体履行着对个人或企业征税的职能,他们了解国家各项税收制度,面对的是广大的纳税人,因而掌握着较多的税收信息。税收管理机构是委托人,对税务征管人员和税收收入进行管理,但无法准确了解税务人员的效用函数和行为选择。在这种委托关系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也就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其“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两类行为:一是偷懒,即税务征管人员所付出的(正)努力小于其获得的报酬;二是机会主义,即税务征管人员付出的努力是为了增加自己(而不是国家)的利益。换言之,税务征管人员可以利用其信息优势来逃避监督,从而使其行为发生扭曲,追求自身(而不是国家)的利益最大的目标。

三、税收管理信息不对称的矫正机制

(一)纳税人问题的解决

1、提高税收机关的信息获取能力。对于税收机关掌握信息不足、不准的问题,可以通过设立信息中心,建立税收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能力,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要拓宽信息获取渠道。税收机关不仅要通过纳税人的申报资料、税务检查收集信息,还可以通过税收机关之间通报以及群众等外部的举报等形式多渠道地获取纳税人资料信息,应该建立起与相关经济部门的税务信息情报网络。

2、建立科学的稽查机制。税务稽查是最直接地解决税收机关于纳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手段。税收机关通过对纳税人相关纳税资料的检查,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税收机关于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税收机关会受到征税成本的制约,不可能对所有的纳税人进行检查,因此就需要合理选择稽查范围,运用科学的稽查技术手段,增大纳税人偷逃税的风险。

3、制定促使纳税人正确申报纳税的相关机制。让纳税人说真话,真实申报纳税:一是要有惩罚制度。在检查处纳税人的偷逃税行为后,必须给予其适当的处罚。实践证明,加大处罚力度是降低偷逃税的有效办法,能够产生一种威慑作用,使纳税人真实地申报;二是实施声誉机制。所谓声誉机制就是指利用纳税人对其外部声誉的关注来制约纳税人。税收机关可以实行纳税信用等级制度,一方面将信用等级低的纳税人偷逃、欠税的情况向社会公布,另一方面对信用等级高的纳税人在税收政策和征收手续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

4、提高纳税人获取税收信息的能力。对于纳税人不了解税法的这种信息劣势,同样需要消除。为此,税收机关应该建立良好的信息制度,加大税法的宣传力度,加强对纳税人的辅导和教育,为纳税人提供各种优质服务,使纳税人能了解税法,掌握税法,正确纳税。此外,税务制度对于解决纳税人不了解税法的问题,可以发挥作用。税务机构可以在纳税人和税收机关之间形成一种沟通信息的桥梁,它替代纳税人来处理纳税事务,并形成与税收机关之间关于税法信息的对称。

(二)税收机关及税务人员问题的解决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适当的工资制度(低工资)是引起官僚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税务征管人员发现他们的经济收入低于其他行业职工,就有可能不认真履行征税职责,甚至与纳税人一起进行税收串谋。这就存在一个以多高的工资水平诱使人廉洁征税问题。如果税务人的本职工资为X,离开政府部门后的市场工资是X0,获得寻租收入r(K),其中K为人的权利大小,腐败查出概率和惩罚分别为p和C。按照激励相容约束,人不腐败寻租时的收入须不小于腐败寻租时的收入,即X≥p(X0-C)+(1-p)[X+r(K)],可见,在X0、C和p给定时,人的权利越大从而r越高,其合法工资亦应越高,否则容易出现寻租行为。因此,在加强监督提高概率p、加大反腐惩罚C的同时,适当提高税务人的相对工资,或根据税收业绩酌情给予奖励,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激励机制。

2、加大惩罚力度。我国对税务征管人员违规的惩罚力度明显偏弱。《税收征管法》对此只有一些原则性规定,对税务征管人员究竟有多大约束力,还值得探讨。由于违规成本小,理性的税务征管人员就有偏离征管职责,谋取自身利益的动机。为此,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税收执法责任制度和执法督察制度,明确征管人员职责,同时建立合理有效的惩罚机制,加大惩罚力度,强化税收征管。

(三)政府税收立法要贯彻确定性原则,减少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税法的不确定性会掩盖税务征管人员或纳税人的不法行为,增加不可察性,导致监督成本加大。我国税法的不确定性,往往表现为税基和处罚额度不是一个确定的数,而是一个区间,这种不确定性往往会成为税法的漏洞,使税务征管人员获得一种特殊的权力,从而为其“抽租”提供了方便。因此,完善税收法规,减少税法的不确定性,使得税收规则不确定性降低甚至消失,从而削弱税务征管人员手中的权力,使其不能违规。另一方面,如果纳税人对自己纳税的权利和义务都十分清楚,可以减少由于税法模糊引起的征纳纠纷,同时对于税务征管人员也是一种逆向约束。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林秀香.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如何做好税收征管[J].税务研究,2005,(3):78-79.

[3]刘大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税收管理问题[J].经济与管理,2002,(10):12-13.

税务信息范文第6篇

关键词税收 信息化 管理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30-01

随着Internet的普及,信息技术已成为所有经济部门的基础,税务部门税务信息化的应用内容,从简单应用逐步走向全面应用,信息处理方式,从分散逐步走向集中,对外关系,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

一、税务信息化的阶段

税务信息化大致发展经历了三种阶段:

(一)1983――1990.4,应用内容以会、统、票为主,应用方式为单机,硬件平台是PC机,软件操作系统是DOS,软件数据库是DBASE,通讯方式为点对点。

(二)1990.4――1993.12,应用内容以征管、会统为主,应用方式为局域网,硬件平台是以太网,软件操作系统是NT,软件数据库是FOXBASE,通讯方式为文件服务器。

(三)1994.1――至今,应用内容以征管、综合为主,应用方式为广域网,硬件平台是客户/服务器,软件操作系统是NT、UNIX,软件数据库是SYBASE、ORACLE等,通讯方式为TCP/IP。

二、税务信息化的内涵

税务信息化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将税务业务纳入计算机管理。通过税务部门的信息传递和共享,达到为纳税人提供税务信息和社会管理服务,为税务机关提高行政效率,规范执法行为,实现税收工作现代化管理。

三、税务信息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税务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部分税务人员信息化观念还未树立起来

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冲击,有些税务人员看不到信息化建设对税务管理,从形式到内容上产生了巨大变革,他们还没有树立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不理解信息化对税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约束,认为信息化只是对手工劳动的简单替代。

(二)业务规范程度需提高。

税务信息化管理税务业务,在制定管理规程时,缺乏信息化管理、数字化管理的知识,制约了税收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简洁性,使税务管理信息无法适应税收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三)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现行的管理制度同信息系统的运行脱节,造成数据质量不高,数据管理混乱,数据利用率低。在数据处理、数据统计分析和数据安全等方面应用程序不够完善。

四、税务信息化的管理

税务信息处理的基本工作,就是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和控制。税务信息化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内容:

(一)规范化、标准化是税务信息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

建立税务信息系统的目的,是实现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在这里,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编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都是二进制代码“1”和“0”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此,编码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都有惟一的代码,以便于系统的识别和处理。

税务信息管理过程中,数据对应的编码要有惟一性,要对代码格式规范化,编码要便于记忆,便于使用,编码应尽可能方便操作人员的工作。

2、报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税务信息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报表很多,因此在实施信息系统过程中,必须对现有的报表进行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如申报表的内容设计详细,项目要规范统一、通俗易懂,让纳税人都能看得懂,并且便于计算机处理。

3、处理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计算机的处理不同于人工处理,它要求业务必须规范清晰,否则难以用计算机来实现。如信息录入及方式,信息存储格式及方式,信息显示格式及方式等均按一定的规范来进行。

(二)税务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

税务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主要是指在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基本完成之后,依靠制度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运行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系统运行管理的目标。确定信息系统运行目标。

2、系统运行管理的组织结构。包括各类人员的构成、各自的职责、主要任务以及其内部的组织结构。

3、 基础数据的管理。包括对数据的管理、计量手段和计量方法的管理、原始数据的管理、系统内部各种运行文件、历史文件的档案管理。

4、 运行规范的管理。包括信息系统操作规程、系统修改扩充堆积、系统定期维护制度、安全保密制度以及系统运行状态记录和日志管理等。

5、运行结果的管理。包括对信息系统运行结果的统计分析预测,以辅助领导层决策。

(三)税务信息管理工作要以应用为中心

税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收税,基层征管第一线的信息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征管业务。此外,抓应用,抓效果的原则还体现在不脱离实际,始终把能够用起来作为检验好坏的标准。

(四)税务信息管理工作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税务信息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中,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加速了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进程式,信息系统在税务管理中的应用,需要不同的专业人员。现有的人员,对财税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大多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信息素质难以适应网络经济的需要。因此,普通信息技术与知识,培养财经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税务信息管理工作的战略性任务,必须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素平. 计算机审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5.

税务信息范文第7篇

一、影响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的因素

(一)“历史问题”造成征管数据分散、不规范

一是技术原因造成的。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过程先是较广泛地使用了主机/终端方式,在PC机出现后才逐步过渡到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因此,在数据管理上一直比较重视集中、规范,较早地使用了关系型数据库,并由此带动了领导者和计算机技术人员对数据质量重要性的认识。而在我国税务系统,虽然信息化起步较早,但税收征管中大范围的计算机应用是从PC起步的,PC机在数据管理上的优点是应用简单、人机界面好、灵活,造成系统操作的随意性大,又由于原先手工操作传统的惯性影响,数据的人为性较强,个人的随意性影响了数据规范。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年份之间、甚至同类业务不同处理环节之间,数据口径不一致,可比性差,造成征管数据上的“历史问题”,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利用率普遍很低。

二是原有管理体制造成的。从表面上看原有税收管理是高度统一的,但在执行中又是条条分割、各自为政。因此在数据统计上是各级税务机关各自定义指标体系,各自下发统计要求,各按自成体系收集,各自分析上报。同时由于在市场经济转型期,机构频繁变动,报表处理方式经常发生变化,具体征管人员在信息化浪潮下无所适从,这些不仅给基层部门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损失了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造成相当长一段时间很多地方的征管信息系统,纯粹是一个开票系统,极大地影响了信息化的质量。

三是数据管理和采集不规范。例如用户权限设置不严密,造成越权越位操作经常发生,形成职责不清;采集的数据相互矛盾,如为停、歇业户开具或出售发票,为定额户进行零申报等;数据采集不及时,如不及时进行入库税票销号,不及时进行结帐等;数据分类混乱,如将企业正常纳税当作零散税收,将商业当作工业等等。

(二)征管系统设计时需求不明确,缺乏前瞻性

在软件开发中,需求是第一位的,当前在软件工程中已经分离出了需求工程,而需求是源于管理的需要,从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需求的制定,当然需求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管理流程的重新界定和调整,而当前税务机关的管理模式、管理流程还处于探索阶段,经常发生变化,从而很难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需求。同时在数据库设计中,数据库中存放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很强,相关性不仅表现在数据依存的时间、地点(部门)、类型、名称等原始属性上,还会在数据的转移过程中,产生再生的相关性。某些人为因素会使数据发生变化,这些因素也是不可丢失的相关性。而且希望从数据中发现的东西越多,相关性的要求就越高。一些领导对数据的认识缺乏严肃性和前瞻性,将手工处理时的随意性带到计算机处理中,因而需求分析肯定会受到影响。应用需求不明确,必然影响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另外,在系统开发之初,管理者说不清应用需求,设计目标难明确;系统开发中,不断冒出新要求,计划赶不上变化;系统开发完后,为了适应众口难调状况,修改、完善周期拖得很长,这样的系统,肯定会影响数据的质量和使用效率。

(三)对数据采集的重要性、准确性认识不足

信息化条件下,税务部门数据采集、调用更为集中,数据交换、共享更为频繁。数据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网上运行,其真实性、客观性构成税网的生命线,而当前,数据质量存在诸多隐患,如税务登记不准。税务登记又称纳税登记,它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税收管理的首要环节,其资料是税务机关的源头数据,同时又是税务机关的基础性数据。如果登记不准,必然给纳税鉴定、税源监控、税款征收、会统核算以及税收分析后续工作带来困难和混乱。再加上征收操作欠规范,少数征收人员注重快速操作,忽视规范准确。在申报集中时期,尤其会出现操作不当和欠缺,造成税票限缴期、所属期等栏目内容开具不准确等。还有一些单位对档案数据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以为计算机是万能的机器,数据质量差些不要紧;也有的单位仅仅注重硬件建设,对数据工作的难度、工作量等缺乏思想准备;还有的单位是为了应付评比检查,并没有真正在征管数据质量上做文章。

(四)缺乏对征管数据质量的控制、监督措施

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数据质量的控制和监督往往被人们忽视。绝大多数单位在数据准备、录入阶段缺乏审核等质量控制、监督措施。一般采取自己审核或互相审核的方法,很少有单位设专人负责数据质量检查,而实际上由于数据采集人和录入人相分离,不能将数据之间的一致性随时检查出来,经常是事后才知道。还有就是一些税务干部的信息化意识不高,缺乏对数据准确性、一致性的认识,所以在具体操作时经常出错。上述诸因素影响了征管数据质量的提高,没有与应用需求相适应的征管数据质量,数据库利用率也很难提高,信息化水平也很难有实质意义上的推进。

二、提高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的对策

(一)原始数据的全面、准确采集

在征管信息系统中必须保证正确无误地输入和记录数据,税务部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多个渠道,多个部门,一是来源于外部,如税务登记表、纳税申报表和企业财务报表等;二是来源于内部,如核定税款通知书、催报催缴通知书和税务处罚决定书等,这些数据既有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填列,也有税务机关、受委托单位填列,数据录入部门要加强责任意识,严把入口关,保证数据准确、及时的进入征管信息系统。

(二)设置较完善的数据校验屏障

征管软件应当支持数据校验功能,进行数据逻辑审核和模拟人工智能审核,以达到所有的数据必须符合法定关系、会计关系、统计关系,表现为数据之间、表内之间、表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和平衡关系。如计税依据*税率=税额;资金来源=应征税收+应征其他收入+多缴税金+暂收款,等等关系,而当前征管软件的校验功能很不完善。目前,税银联网、税库联网和网上申报使得税务机关与银行之间,与国库之间,与纳税人之间,数据更加方便、畅达,但也要防止非法数据的出现,这里,很有必要设置一道数据校验软件作为屏障,去检测和过滤不法数据,防止错误数据扩大化,并给后来的纠错工作带来压力。同时可以设计功能强大的网络化的数据监控分析软件,对录入计算机的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找出疑点,及时排查、纠正,防止不良数据的进一步积累。

(三)完善数据质量相关制度建设

一是要推行“数据质量责任制”,对机外数据、虚假数据、不规范数据从源头上严加追究,改变目前存在的重纸质资料,轻电子数据,重数据录入,轻数据质量等现象;二是要推行“数据质量主要领导负责制”。虽然征、管、查在形式上实现了三分离,但是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他们必须首先集中自己的管理信息,然后才能利用更多的共享信息进行高质量的管理。由此看来,征管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规范性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推行“数据质量主要领导负责制”,才可以有效地解决软件数据无人过问,职责不清等现象;三是要推行“征管数据维护、修改审批制”,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行为,严禁从数据库底层随意的修改数据,特别是随着税收信息集中度的不断提高,数据库管理员将管理更大数量的税收征管数据,其操作的隐蔽性更强,危害更严重,必须切实加以重视。三是在技术保障上做文章,业务处理软件要有明晰的操作权限划分,严格限制越权操作、越权审批等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使得各种“责任追究制”有据可查;四是尽量使用程序化的数据传递、接口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对数据流的干预,减少数据扭曲和信息衰减的机会。

(四)加强征管数据的整合与分析

要使数据质量有深层次的提高,必须注重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征管数据整合与分析是在原有征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技术对业务信息进行深加工,从中抽取知识或规律,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将所发现的知识运用到税收管理中去。这将是以后征管信息系统应用的重点。例如目前可以将征管软件的数据和金税工程的数据进行整合,进行有效的税控处理和数据的增值利用,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外部网站上设立一些查询系统,供纳税人使用,这样数据的质量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五)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

利用流程管理思想,努力使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和征管程序协调一致,力求税务管理体制和征管程序设置合理,并辅以机构和人事制度配套改革,更新征管模式,规范业务操作规程,科学设置岗位和标准化职责。在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下,才能产生科学的需求设计,进而才能开发出较好的信息系统,并顺利运行。这将是今后税务管理的核心思想所在,只有这样,税收征管数据才能有质的提高。

(六)强化税务干部信息素养的提高

税务信息范文第8篇

一、基本要求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简炼的文字,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税收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高我局在市级以上的信息采用率,确保完成全年信息工作任务。

二、考核原则

加大考核力度,在保证信息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信息质量,突出抓好工作调研;适当提高单篇信息分值,扩大信息渠道,调动工作人员撰写税务信息的积极性。

三、考核分组方式

根据各单位工作职责和人员状况,采取分组考核的方式。甲组包括:办公室、人事教育科、征收管理科、税政法规科、计划征收局、稽查局、城区管理分局;乙组包括:监察科、信息中心、个体税收管理分局、税收管理分局、税收管理分局、税收管理分局、税收管理分局。

四、报送数量

1.甲组每月至少向市局报送3篇以上税务信息;乙组每月至少向市局报送2篇以上税务信息。信息类型包括问题类信息、经验性信息、突发类信息、调研类信息等。

2.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带头加强工作调研,积极撰写调研文章,每年至少在市局(含)以上部门或刊物上发表1篇调研类信息。

五、计分方式

(一)信息报送基本分:

按期完成每月税务信息报送数量,每篇计2分。甲组超过3篇的,按3篇计分;乙组超过2篇的按2篇计分。各组每少报送1篇扣4分。报送的信息质量较差,明显敷衍了事、应付工作的不属计分范围。

(二)采用信息计分标准

1.市局采用信息计分标准:《税讯》专刊每采用1篇信息类文章计8分;《税务信息》或《税收简报》每期计8分;税务信息“综合简报”每采用1条计5分;税收调研类信息每篇计15分(2000字以上)。

在市局内、外部网站上的信息,参照市局采用信息标准计分;同时采用的,不重复计分。

2.市委、市政府、市国税局每采用1篇(条)计15分;省国税局或市委、市政府每采用1篇(条)计30分;被国家税务总局或省委、省政府每采用1篇(条)计45分;被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每采用1篇(条)计60分。

3.各类信息凡是被市局(含)以上领导批示的,每篇加倍计分;同一篇信息被上级机关多头采用的,按最高层次计分。

(三)信息扣分标准

1.未完成税务信息报送数量的,按照每月实际少报数量扣减相应的分值,直至信息基本报送分为0,不倒扣分。以notes系统提供的数量和日期为准。

2.在进行年度考核时,单位主要负责人没有在市局(含)以上部门或刊物上发表调研类信息的,扣所在单位5分。

3.各单位信息网络不健全,无兼职信息员的扣10分。

4.重要工作、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反映不及时、不准确或瞒报的,发现一起扣20分。

5.对市局的专题约稿、所需的临时性情况说明、材料数据未按时上报的,滞报一天扣3分。

6.上报信息虽被采用,但反映问题失实,造成不良影响的每条扣减30分。

(四)信息报送方式

报送市局的信息或其他资料,除特别要求外,需经单位负责人审阅后,通过notes系统以电子文档进行传递,并注明作者,便于市局进行统计考核和发放稿酬。对不符合上述规定的信息市局不予采编。

(五)考核基数

根据年度信息采用情况分组进行考核。各组的信息年度基准分数分别为:甲组160分,乙组120分,在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基本分占40分。

六、评比方式

根据年度信息采用情况,由市局对达到年度信息考核基准分、信息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对信息工作不力,未达到年度信息考核基准分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七、奖励方式

凡被市局以上机关采用的信息,对其作者按以下标准奖励:

(一)市局每采用1篇(条)信息,奖励5元。

(二)市委、市政府每采用1篇(条)信息,奖励20元。

(三)市局每采用1篇(条)信息,奖励50元。

(四)省国税局或市委、市政府每采用1篇(条)信息,奖励100元。

(五)总局或省委、省政府每采用1篇(条)信息,奖励200元。

(六)中办、国办每采用1篇(条)信息,奖励400元。

(七)各类信息凡是被市局和上级领导批示的,每篇加倍奖励;同一篇信息被上级机关多头采用和批示的,按最高采用和批示层次计发稿酬。

八、考核方式

信息工作由市局办公室统一组织管理,负责对各单位提报的税务信息进行整理、编发、统计、考核,按季通报信息采用数量和得分情况,按季度考核。凡信息单项考核达到规定分值的,在目标管理考核中得满分;未达到规定分值的,在目标管理考核中折算扣分。折算公式:

目标管理考核信息总分值扣减分值=(考核基数-实际得分)信息考核基数

九、本《办法》由市国家税务局办公室负责解释。

税务信息范文第9篇

三、精品信息不多。由于信息人员少、事务多,加之其积极性不高,很难抽出时间走出去深入调研,而且与部门间协调、沟通不够,对外勤业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知之甚少。同时,信息人员很少列席局长办公会议,很难知晓分局研究布置的重大事项、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因此,信息也只能是反映一般性工作动态、具体经验和做法,无法发现亮点、抓住重点,更无法瞄准热点、关注焦点、主攻难点,报送的信息对工作的推动作用不大,对领导的决策也无参谋作用可言。

四、信息工作开展不平衡。由于各单位总人员数量的不同,从事信息工作的人数也就有多有少。同时,由于所辖区域的差别,有的既有国有、集体、私营、个体等多种形式、多层次的所有制经济,而有的分局仅只有高新技术企业、涉外企业。各分局之间的“信息源”便存在很大差异,加之各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各分局之间信息工作开展不平衡。

五、领导重视不够。许多单位领导受税收任务“一票否决”的影响,往往唯收入论英雄,视完成任务好坏论奖赏,而对信息工作却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致使有的单位既无信息人员队伍也无具体信息工作制度,信息工作成了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应付差事。

六、信息阵地不足。因政策上的原因,过去公开发行的刊物因精简而停办,许多信息员失去了“耕作”的园地、创作的阵地,仅存的“一亩三分地”,只能容纳“专题”性、会议讲话型的空间,很难兼容各种题材的稿件。

因此,为发挥税务信息对税收工作的指导、推动作用,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领导要高度重视。领导重视是信息工作的关键。一是要将信息工作作为研究解决税收问题的必要环节、税收工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提高干部职工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一句话,要把它作为税收管理的重要一环,要像对待税收任务一样来抓信息工作。

二是要关心信息人员的思想、工作和学习,帮助他们深入调研,搜集撰写高层次、高质量的信息,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更加有利的成长环境。三是加大投入,为信息工作配备必要的现代化工具,既提高信息工作质量和效率,也减轻信息人员的体力劳动。同时,很抓载体,扩大阵地,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

二、信息人员要提高认识。一要热爱地税信息工作。要把信息工作作为沟通情况、反映工作、服务领导的重要手段;二要拓宽思路,充分挖掘更多的信息源,把信息的触角扩展到组织收入、依法治税、纳税服务和队伍建设等税收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收集格局;三要深入调研,要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和税收工作重点,收集更多新鲜、真实、超前的信息。四要强化“精品”意识。要善于思考,勤于学习,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选择能力、提炼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大量获取原始信息的基础上,通过重组、整合、深度加工,使之成为各级领导需要的、促进区域税收和经济发展的高知识含量、高效能的信息。

三、基层单位要健全制度。为激发信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地税信息健康发展,建立和健全税务信息工作制度是保障。要进一步明确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信息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将信息的数量、质量和时效作为绩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奖优罚劣。对与领导决策、处理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或能“快、新、实”反映纳税人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优质稿件给予重奖。

税务信息范文第10篇

这次全省地税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是我们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大集中工程顺利通过了验收和专家评审。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表彰大集中工程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在此,我首先代表省局党组,向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省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明确未来几年的信息化发展思路,部署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综合配套改革。下面,我代表省局党组讲几点意见:

一、近年来全省地税信息化建设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上级信息化工作部署和新时期税收工作指导思想,抢抓信息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工作规律,抢占税收信息化建设先机,大力推进大集中工程建设,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探索确立信息化建设战略思路

信息化是税收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省局明确将信息化建设放在关系全省地税改革发展全局的首要地位,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健全了各级信息化管理机构。从*年开始,我们开发推广全省统一的征管软件,率先采用市级集中和省级物理集中模式,为征管体制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随后,为统筹规划全省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集成共享度,我们在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全省信息资源,优化信息化建设模式,在实践中逐步构画出一条符合信息化趋势和广东地税实际的税收信息化战略思路,即:围绕提高税务管理水平,开发全省地税征管数据高度集中、功能完备、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新一代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软件,建立省级集中应用管理平台,并以此作为推进税收工作现代化的主要载体,以科技创新推动税收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符合广东实际的现代税收管理新格局。科学的建设思路有效保证了地税信息化沿着正确轨道顺利向前推进,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二)稳步实施信息大集中工程

大集中工程集中体现了税务信息化发展规律,完全符合总局信息化战略思路。*年我们基于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在全国地税系统率先启动省级集中征管信息系统建设。在论证规划上,我们坚持总体设计的理念,引进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前瞻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符合我省地税实际的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建设原则、实施步骤、开发管理策略,从战略上保证了工程的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高质量建设和高效益管理。在建设实施上,我们着眼集中应用需要,充分调动省局和基层两个积极性,建立了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统一规范全省税收业务,加强业务与技术的沟通协调,成功引入“广东地税+总监+开发商”的开发模式,保证了工程的顺利推进。在上线推广上,我们加强上线业务和技术支持,建立问题反馈处理机制,分阶段稳妥推进全省上线应用;并根据各级业务需求和运行环境的变化,提升优化系统功能和效率。在资金管理上,我们坚持勤俭办事,建章立制,加强项目预算管理,盘活存量信息资源,有效控制了工程成本。从*年底工程立项开始,通过10个月的论证规划设计、10个月的征管软件开发、10个月的南海信息中心生产环境建设,新一代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于*年先后在*、佛山成功试运行,*年在全省全面上线。大集中工程建设,进一步确立了我们信息化建设的领先地位,是广东地税发展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三)不断拓展信息应用深度和广度

信息应用水平直接决定着税收管理水平。这些年来,我们着眼于提高税收管理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各类信息应用。一是在强化管理上下功夫。立足大集中平台,推广全省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构建税源分级分类管理机制,提升了税源管理效能。建立个人所得税管理、社保费征收和智能核定系统,加快纳税评估等税收分析模块开发。全面采集征管执法信息,试点应用行政执法责任制软件。加强数据综合分析和挖掘利用,加快了数据仓库建设进程。落实国地税协作会议精神,开发货运发票数据传输软件,加强了货运业税收管理。二是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树立全省一个税务局的理念,开发多渠道办税系统,加强财税库行联网建设。整合网上办税系统和短信平台,规范12366热线,推行电话申报、网上申报等多元申报方式,推广多种缴款方式,提高了办税效率。三是在提高行政效率上下功夫。推广全省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效能监察软件、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省地税统一的门户网站和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此外,在大集中开发前后,各级各部门着眼于业务需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创造性地开发了许多个性化的应用项目,如*的ETS、佛山的“e税通”及税银库企一体化、中山的网上办税、珠海的同城通办;江门台山市局、湛江开发区局等一些基层单位自觉充分运用大集中数据强化税收管理,为全面实施数据管税进行了积极探索。

(四)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化战略实施的基本前提。省局党组从信息化发展的长远战略出发,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以大手笔持续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征收场所建设上,*年以来我们实施“两个转移”和对口帮扶,完成了全省市县区局和基层分局(税所)办公场所新建或改扩建任务,大大改善了基层办税办公条件。在生产环境建设上,我们按国家标准设计建立了南海税务信息处理中心,为大集中工程提供了实施载体。充实各项各种硬件设备,实现了一线干部职工“人手一机”。在国家税务总局的领导下,启动了总局南海数据中心的筹建工作,完成了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在运行环境建设上,我们根据大集中建设需要,积极实施网络改造扩容,建立了省市县及基层四级宽带网络,提高了运行效率。建立健全运维管理体系,制定大集中应急预案,采取防火墙、数据备份等措施,加强了信息安全管理。我们花6年时间建设积累起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全省地税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大集中工程建设的成功,标志着我们在税收管理现代化征程上迈出了新的历史性步伐,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构建了一个全省大集中的税收工作平台。依托大集中,我们构建了一个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税收工作平台,告别了靠手工操作和人海战术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在大集中平台上,税收业务基本统一,税款入库实时监控,全省管理执法行为更加规范;报表信息分类管理,决策支持能力大大增强;服务项目不断拓展,税收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大集中平台的建成,开辟了数据管税的新时代,为全省地税工作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年来我们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税收管理,充分释放大集中平台的管理和促收效应,在人手增长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完成了数倍于以前的工作量,确保了地税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二是建立了一套以信息化促勤政廉政的工作机制。大集中系统促进了征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基本实现了对每一个单位、每一名税收管理员、每一项执法管理行为的自动监控和管理考核。基于大集中平台,我们构建了一个科学高效的征管运行机制,改变了传统税收管理方式,初步建立了一套以信息化实现高效运作、重点监控、全程监督的勤政廉政工作新机制,为收好税、带好队提供了坚实保障。全省地税系统的违法违纪发案率较低,且保持了“两升两降”(税费收入规模上升,税务人员违纪违法现象下降;纳税人满意度上升,有效投诉下降)的良好局面。

三是锻造了一支适应信息化工作环境的干部队伍。大集中是一个“大熔炉”。在历时5年的大集中建设中,我们先后抽调数百人直接参与环境建设、需求编写、软件开发、上线应用、培训推广、运行维护等工作,磨练造就了一大批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为全省地税下一步改革发展准备了骨干力量。在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我们不断普及信息化工作新理念,积累信息化工作新经验,探索信息化工作新规律,在全系统初步树立了全新的数据管税理念。广大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习,全省地税队伍业务水平显著提高,造就了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干部队伍。这为我省地税新一轮改革攻坚和长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是凝聚了一种广东地税大集中精神。在大集中建设中,全省地税系统坚持一盘棋,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把思想和行动完全统一到省局党组的决策上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争挑重担,敢于负责;互帮互助,群策群力。*、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江门、云浮等市局承担先行试点任务。珠三角地区从大局出发为全系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发挥了排头兵的先锋模范作用。其他地区不甘落后,克服困难,积极追赶,保质保量完成了工作任务。在大集中建设中,许多人远离父母亲人;许多人挑灯夜战、夜以继日;许多人为事业舍弃名利、默默无闻!他们只知付出,不图回报;不问收获,只讲耕耘!他们是广东地税信息化建设的铺路石和排头兵!大集中工程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弘扬了胸怀全局的政治品格、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坚韧不拔的奋斗理念、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精益求精的进取品质和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这就是广东地税的大集中精神,它必将永载广东地税史册,并必将成为我们今后战胜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

回顾这些年来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全省地税系统是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气象。我们不仅出色完成了大集中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集中建设这一前所未有的事业,全系统上下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了各级班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了干部队伍的依法行政水平,促进了全社会税收遵从的提高,凝聚了干事创业的合力,赢得了各级党政的更大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的充分肯定,巩固了干净干事、团结和谐、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大集中这一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税收管理方式方法,并孕育和呼唤着一场新的税收管理体制机制的革命。自去年年底以来,我们已经着手探索与大集中相配套的各项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对我省地税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称赞我省地税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大集中工程办了一件大事。省委常委、钟阳胜常务副省长称赞大集中工程是创新工程、阳光工程、服务工程、民本工程、高效工程、科学工程,代表着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总局在我们南海信息处理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国家税务总局数据中心(南海),并将省级集中正式作为金税三期建设的基本模式。最近,总局还向全国地税系统正式推荐使用我们广东地税的大集中征管软件。刚才宣读的专家组评审意见指出:大集中系统完成了项目设计目标,达到了该领域全国领先水平,推进了税收征管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对总局金税工程(三期)和广东省电子政务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部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凝聚着全系统二万四千多名地税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在此,我代表省局党组,向在大集中工程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并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再次表示热烈祝贺!向为信息化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干部职工及其家属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地税工作的各级党政,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以及国家信息中心、省信息产业厅、省财政厅、省国税局、佛山市委市政府、南海区委区政府等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与大集中工程建设的咨询公司、软件开发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一直以来理解、支持地税工作的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首这些年来的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我们倍感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宝贵经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领会和长期坚持。

(一)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在信息化条件下全盘谋划税收工作,是我们面临的全新历史课题。这些年来,我们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大胆探索税收管理现代化规律,从单机操作到局域网络,从统一征管软件到全省信息大集中,从着眼信息应用到体制机制配套改革,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生产力改造税收管理工作,奠定了在全国税务系统的领先地位。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重托,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地方税收管理新格局。

(二)必须牢牢把握科学论证规划与统筹推进的建设规律。这些年来,针对大集中工程投入大、周期长、环节多、任务重等特点,我们在工程规划、建设、推广和应用的各个时期,坚持从税收工作全局和工程总体效益出发,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注重处理好全面谋划与分类指导的关系,统筹推进与分步实施的关系,省级集中与发挥各级积极性的关系,以我为主与借助外部开发公司力量的关系,革故鼎新与继承发展的关系,利用信息化手段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信息化建设各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保证了各阶段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实践证明,坚持科学论证规划和统筹推进,是信息化建设的一条重要规律。

(三)必须正确处理税收业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满足业务需求是推进信息化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围绕着提高税收管理能力、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这个总目标,坚持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把应用放在第一位,以技术推动实现大集中业务变革,使信息化建设更加符合税收管理的实际需要,更加符合纳税人的不同要求。实践证明,正确协调处理业务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税收信息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

(四)必须按照全省一盘棋的要求,促进区域间地税工作协调发展。全省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我省地税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瓶颈之一。这些年来,我们统筹调配全省管理资源,发挥珠三角市局排头兵作用,根据“重点突破、后续跟进、全面发展”的应用推广策略,因地制宜谋划部署不同区域的地税发展,既确保了大集中建设的顺利实施,又扭转了欠发达地区在信息化建设和税收管理上的落后局面。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全省一盘棋,调动各级积极性,才能依托信息化,推动全省地税的区域协调发展。

(五)必须积极争取上级指导和支持。没有省委、省政府和总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就没有我们税收工作的大好局面,我们就不可能集中全省地税人力财力物力率先推进大集中工程建设。这些年来,大集中建设的每一点进步,从工程立项到土地征用,从经费保障到建设指导,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无不凝聚着省委、省政府和总局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实践证明,上级的指导和支持,是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二、当前的形势和今后的改革发展思路

大集中建设的阶段性成就,将我省地税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我们还有更多新的领域需要探索,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

进入新阶段,我们面临着全新的形势和任务。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正在对我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在新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进入加速发展的赶超时期,各种应用技术的升级换代周期明显缩短。虽然大集中目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我们时刻面临着如何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的重大挑战。特别是随着国家税务总局对金税三期全面部署,我国的税务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全国性的建设高潮正在掀起,一些省市也在采用大集中信息化模式,并在部分应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后发省份往往表现出自己的优势,由于没有历史包袱,反而可以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成果,迅速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后来居上之势。如果我们不保持持续创新,就有可能逐渐落伍,在新一轮竞争中丧失领先地位。

虽然我们的大集中核心系统已通过验收,但业务重组和系统优化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方面,大集中作为一件新生事物,自身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亟需完善的问题。如运行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系统稳定性安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系统功能有待进一步扩展;一些高智能模块有待进一步开发;大集中与税务管理尚处于磨合期,一些干部对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工作的规律掌握还不到位,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另一方面,大集中建成后,如何充分运用这个平台,如何树立与大集中平台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如何建立与之适应的机构岗责体系,不断整合各级管理资源,加强省市县及基层一线的协调配合,转变管理方式,强化业务与技术衔接,成为我们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由大规模的软硬件建设,逐步转移到以大集中为导向的业务战略重组上来,逐步转移到与大集中工作平台相适应的各项体制机制配套建设上来。

当前,推进与大集中相适应的综合配套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是改革的物质基础已经奠定。前几年的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特别是长期以来信息化大量投入形成的丰厚积累,为工作方式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集中的建成和上线运行,为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平台和强大动力。二是改革面临宽松的内外环境。从内部看,经过三项改革、五大工程建设的考验和锻炼,特别是大集中工程建设和上线的洗礼,干部队伍对改革的承受能力空前增强,对改革的认同感明显提高。从外部看,国家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在酝酿,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都对税收工作提出新要求,必将在客观上加速改革进程;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对我们的改革非常支持,改革面临的外部约束和阻力较小。三是我们有一支优良的干部队伍。排头兵的地位培养了排头兵的意识,改革创新的观念深入人心。历时数年的大集中工程建设,不仅使广大干部对信息化条件下的税收工作规律有了一定认识,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复合型精英人才,成为推动改革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既要看到信息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又要客观分析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既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又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树立深化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合力。

根据当前形势,我们确定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完善、优化、巩固、提高“八字方针”,以大集中平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资源整合为主线,以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为方向,全面推进税务信息化战略,实现税收工作方式“宏观管理微观化、微观管理宏观化”的根本转变,努力构建以数字化、标准化、责任化为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税收管理新格局。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未来几年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在不断完善现有系统的同时,从现在起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大集中工程的配套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从大规模建设时期向稳定应用时期的完全过渡,力争到“十一五”结束时即2010年,全面建成信息化支撑下的现代税收管理新格局,继续当好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关键是要把握好两大方面:

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内涵。在信息化条件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是数字化、标准化、责任化。所谓数字化,就是把数字管税的理念引向税务工作的全领域、全过程,实现“千军万马靠数据管理,千万亿税款靠数据征管”,从而大大扩展管理广度,推进管理深度,提高管理精度。所谓标准化,就是更高阶段的规范化,是执法、管理和服务行为的精准化,不仅要明确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而且对于怎么做都要有清晰的导引,有明确的量化要求。相比而言,规范化是质的规定性,而标准化是量的精确要求;规范化要求限制人为干扰,而标准化是排除这种干扰;规范化靠人的监督来实施,而标准化通过信息化支撑来达到。责任化是标准化和数字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无规矩不成方圆,离开了必要的责任考核和追究机制,就谈不上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充分借助数字化的强大威力,将执法管理服务全过程纳入严密监控,用科学的指标、真实的数据实现从岗位到人员的精确量化考核,推动依法规范行政,为落实责任化奠定科学依据。

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管理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在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方式要实现宏观管理微观化、微观管理宏观化的根本转变。宏观管理微观化是对各级机关特别是省局的要求,具体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管理方式的精确化。顺应大集中之后主体软件全省集中应用的现实,机关落实政策、出台办法,务必改变过去仅仅拟文下发的简单做法,通盘考虑业务需求,充分照顾基层的工作实际,实现管理的扁平化。二是管理内涵的科学化。要处理好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省局在统筹全局、把握方向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防止片面强调统一性。三是管理作风的民主化。基层是创新的主要阵地。大集中之后,机关要更加注重调查研究,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充分听取基层的意见,调动各级积极性,集中全系统的聪明智慧,形成生动活泼、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工作局面。微观管理宏观化是对基层的要求。也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全局意识。大集中系统是一个统一的平台,势必要求基层严格规范操作,不能过分强调特殊性,搞特殊化,更不能各行其是,在大集中之外另搞一套。二是工作纪律的严格化。大集中的优势在于统一集中规范,不仅要求管理上要做到一个系统全覆盖,而且数据口径要一致,坚决不容许搞体外循环、弄虚作假。三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刻胸怀全局,及时向省局提出强化管理的意见和建议,随时反馈新情况、新问题。

按照上述总体目标,我们的主要任务是:

——加快大集中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全面贯彻落实金税三期各项要求,加快现有系统完善优化,不断提高信息应用水平;加强运维和安全管理,确保大集中系统万无一失;强化数据管税理念,加强数据从采集、管理到开发利用的管理,转变相关部门的职能,明确职责,拓宽数据使用领域,延伸数据资源加工使用链,实现数据资源的集约利用,大幅度提高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集约化水平。

——整合业务管理资源,实施税收业务的一体化管理。加强各业务系列之间的配合衔接,整合职能,建立完善的业务需求制定和管理机制,简化办事环节,降低沟通协调成本,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形成管理合力;划清省、市、县三级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在强化省局管理职能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的事权和责任,探索建立有利于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的容新、创新机制,实现层级管理的良性互动。

——建立政策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的衔接机制。顺应大集中由大规模建设转入正常运维管理的重大转折,尽快转变原来的开发模式;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各业务部门与技术管理、开发维护部门协调运作的长效机制,实现业务需求和软件开发之间的密切互动和快速反应,达到技术与业务的高度协同,真正建立业务先导、技术推动、紧密结合、相互配套的良好机制。

——优化税务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岗责体系。整合各级税务机构,形成科学高效的税务管理组织体系。围绕信息化业务流程重新构建岗责体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对人力资源进行结构性、战略性调整,合理配置机关与基层、各业务系列之间的人员比例。以数字化为依托,建立客观、科学、透明的岗位责任考核机制,实现队伍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集中过程监控功能,实施廉政监督关口前移,构建执法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严密监控体系。

三、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思路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优化完善充实大集中信息系统

要加快解决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完善大集中已上线模块,提高系统性能和稳定性。对验收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要组织专家会诊,逐一研究解决。要优化业务流程,简化办税环节,提高系统的人性化水平,最大限度地方便基层操作,方便纳税人办税。要完善双定户管理办法,实行预储税款和银行自动扣缴,同时清理历史数据,减轻系统压力,提高系统性能。要加强大集中系统的兼容性,预留与金税三期的接口,保证与其他外部系统的畅通衔接。要增强大集中的查询、统计和分析功能,提升大集中数据增值能力,为数据深度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持。

要进一步增强大集中系统功能。加快税收管理员平台推广,加速纳税评估软件开发,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执法责任制软件上线进度,年底完成全省上线任务。推广个人所得税软件,实现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申报管理。积极争取地方党政支持,加快推进社保费软件上线步伐,扩大全责征收面。积极推广税控收款机,发挥税控装置的税源控管作用。开发征管质量和纳税遵从评估软件,充分利用大集中数据,实现对征管质量和纳税遵从度的自动评估。加快数据仓库建设,以大集中系统为依托,整合现有“三大软件”与效能监察等其他管理模块,实现办公自动化、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行政管理系统与税收征管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和一体化管理。

要健全完善外部信息系统。要完善纳税服务子系统,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加强税务网站建设,整合网站资源,拓展完善功能,更好地发挥税收宣传作用。完善和优化信息门户以及多渠道办税软件,为不同类型办税人提供网上在线服务。加强税务网站、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与手机短信服务系统的衔接,建立以省级集中为基础,标准统一的纳税服务平台。整合信息资源,规范数据口径,尽快实现与工商、国税、公安等涉税部门的网络联通、信息共享和功能联动,形成一体化的数据仓库应用平台,解决信息孤岛等体制。

(二)建立健全大集中系统安全和维护体制机制

要把大集中系统的运维安全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明确工作责任,确保系统平稳安全运行。要遵循国家标准,采用目前国内外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建设涵盖大集中网络、应用和管理等各方面统一、稳定、高效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以省级运行维护为核心,市县运行维护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运维安全体系。省级主要负责核心系统的运维安全事务,市级主要负责本地运维安全事务,协助省局做好系统安全运维工作。通过建设税务资格认证、加强密钥管理等防护措施,提高安全保障体系的可靠性。加快灾备中心建设,健全各类风险应急预案。强化系统运维中的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管理,优化运维管理流程,提升运维效能。建立包括日常监控平台、运维呼叫平台、运维流程管理系统、运维辅助分析系统等技术支持平台,提高整体运维水平。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增强干部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事件应对和防范能力。

(三)理顺大集中条件下各级的信息化工作职责

要顺应大集中平台要求,理顺各级税务部门信息化工作职责。今后省局主要负责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负责大集中系统运维和安全;二是负责基础性数据管理和数据深度应用;三是负责为基层地税部门提供包括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在内的数据和信息服务;四是利用大集中数据指导全省地税工作,同时鼓励支持基层因地制宜地进行管理应用软件开发和应用,更好地发挥各级积极性。

省以下地税部门主要是按照省局要求,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大集中平台,利用省局提供的信息和数据,加强税收征管和税源管理。二是负责大集中数据的采集、录入、审核,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及时,并及时向省局反馈有关意见和建议。三是按照分级运维、分工负责的原则,做好本地区系统运维,尤其是网络设备及客户端的运维工作。

在明确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各地要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充分发挥积极性。要在省局统筹指导下,立足大集中统一平台,结合各地实际和管理需要,探索开发一些管理应用型软件。软件开发前,要按规定向省局备案;软件经过验收且条件成熟的,可以推广到全省使用。软件开发要继续坚持以我为主,借助各种社会力量为我所用。要建立专家论证机制,今后所有软件开发项目,都必须经过专家论证。

(四)强化信息管理与应用

要建立一套严格规范的数据管理体制。数据是大集中系统的生命线。要遵循原始、真实、准确和方便纳税人、经济性的原则,强化数据管理。健全数据管理规范,严格数据采集、录入、审核、传输、储存、清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统一数据口径,制定数据标准,确保数据在各个环节的一致性,避免数据指标体系的相互冲突。以电子方式在业务源头采集数据,做到一次采集,共享使用。要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广泛采集政府部门、社会中介和新闻媒体等多方面的涉税信息。要落实专责专岗,建立完善的外部信息采集机制。要提高数据的传输能力和速度,保证各级税务机关能够快捷地查询和使用相关数据。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数据审核,要建立严格的数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弄虚作假的要一查到底、严惩不贷。

要强化数据应用。牢固树立数据管理新理念,防止重建设、轻应用的倾向。各级税务机关、每个部门、每个地税干部都要学会如何从海量信息中加工处理和应用信息,学会如何用数据管理新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总局数据整体规划、一户式数据储存建设规划、分析数据储存建设规划、数据仓库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开发决策支持系统软件。实现系统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的集成和共享,提升决策支持系统效能。依托大集中信息系统的海量信息,建立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数据,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强管理的措施,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省局和市局要加强数据应用能力建设,提高分类指导水平。科研所、国际税收研究会和地方税收研究会要把主要精力转变到以税收管理应用和其他管理实际问题上来。基层要利用各类信息数据促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搞好税收管理与服务工作。

(五)积极稳妥地优化机构设置和调整岗责体系

要在全系统机构、人员、总编制不变的前提下,全面实施机构岗责改革。从今年初开始,省局专门成立了机构岗责优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系统范围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初步明确了改革需求和思路。目前,这项工作还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整个机构岗责改革的方案要争取于今年年底前制定出台,明年初在全省范围全面实施。这次改革主要是建立与大集中相适应的机构岗责体系,重点在于省局和市局机关,关键是解决业务部门的职能重叠问题。同时,我们也要以此为契机,适当整合基层税务机构,争取将目前*、深圳税务所部分正科级升级为副处级机构,其他市县的股级基层征管单位升格为副科级。

(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

要按照信息化内在要求,大兴学习之风,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积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鼓励支持干部职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加大数据应用方面的教育培训力度,让广大干部懂得、学会、使用大集中系统的海量数据信息。要加强对征管、税政、稽查等各业务系列的系统培训,特别是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专业培训。要组织系统内外力量,规划有广东地税特色、与新的管理理念相适应的教材建设,提高培训实用性和针对性。开发应用教育培训管理系统,推动税务干部网上培训和在线学习,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教育处要会同人事、业务部门编制教育培训规划,力争用两年时间对每一名税务干部轮训一次,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胜任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工作的复合型干部队伍。

上一篇:税务服务范文 下一篇:超声波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