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范文

时间:2023-10-24 01:38:09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篇1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格局;策略分析

一、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于2007年夏天爆发,以房地产抵押贷款为源头,危机以连锁反应的形式迅速蔓延,已经从金融、房地产市场逐步扩散至汽车、信用卡等领域。更为严重的是,伴随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集体消失、AIG被政府接管、华盛顿互惠银行被收购,次贷危机已经上升为全面的金融危机。此外,次贷危机也波及欧洲市场,英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寻求政府支持;业务覆盖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的银行保险巨头富通集团被巴黎银行接管;德国最大的借贷银行之一,不动产银行也与财政部达成协议,被政府救助。金融危机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全面信用紧缩,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冲击。

美国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机中遭受巨大灾难,无论是经营房地产抵押次级贷款还是持有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衍生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都接连受损。新世纪公司、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遭遇生存危机,美林证券被收购,花旗集团、UBS等国际著名金融机构都爆出与次贷相关的资产减记或呆账注销。2008年9月21日,美联储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向银行控股公司转行的要求,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格局被彻底打破。随着美国第二大房贷银行加州印地麦克的破产倒闭,信用风险已经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扩散到ALT-A贷款市场。此外,由于Jumbo级房贷资产的损失不断扩大,美国政府最终接管“两房”。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因陷入危机,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查封、接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摩根大通收购其部分业务。可见,次贷危机已从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转变为全面的信用危机。次贷危机同时影响美国的消费和投资,美国经济将走向衰退。次贷危机很快波及欧洲市场,法国巴黎银行是第一家公开宣布卷入次贷危机中的银行,随后欧洲的中小银行,甚至是全球知名的大银行也都纷纷爆出较大金额的相关损失。而作为次贷危机影响欧洲市场的标志性事件则是在英国北岩银行发生的挤兑风波。该银行于2007年9月14日、15日和17日发生了挤兑事件,这是1866年以来英国银行业首次出现的挤兑事件。此外,由于投资者信心的缺失,英国最大的抵押贷款银行HBOS银行股价累计下挫51%。由英国政府发起,英国莱斯银行已于2008年9月17日同意收购身陷困境的HBOS银行。英国政府目的是在全球金融市场压力持续加剧的情况下,向银行体系提供扶持。以维持金融市场信心。

过去处于世界金融核心地位的欧美金融市场和大型的金融机构都蒙受了巨大损失,IMF在最近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估计,本次金融危机将给全球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为1.4万亿美元。受其影响。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受抑,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降低,大批金融工具的风险需重新估计。虽然各主要央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但由于信心缺失,信贷紧缩在全球货币市场迅速扩散。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美国是世界最大和最复杂的金融市场,美国的金融和资本运作模式可以在全世界推广。次贷危机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金融领域风险积聚、风险传染和风险释放的过程,动摇了人们对美国金融机构和金融模式的信心。随着金融市场震荡加剧,次贷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股价纷纷下挫,股市和汇市持续波动。

次贷危机不仅对金融业冲击显著,而且还拖累世界经济增长,受严重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扩张放缓。由信贷市场引导的全球金融形势进一步恶化,消费者及企业的信心下降导致消费和投资急剧下降,随着银行纷纷削减头寸和进行资本重组,贷款发放业务开始受到挤压,从而限制家庭支出并使实体经济的前景变得越发不明朗。货币管理当局通过紧急注入流动性或者降息的手段对次贷危机进行援助,将加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国际市场上以“石油”、“黄金”价格异动和美元汇率剧烈波动为代表的国际货币体系紊乱已成为次贷风波引发的最大宏观经济风险之一。

二、国际金融格局及其主要变化

世界经济正朝着“多极”方向发展,与此相对应,世界金融格局也正经历着一些重要而深刻的变化。美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明显衰落;欧洲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亚洲逐渐上升到世界金融的主流地位,尤其东南亚国家和中东地区属于亚洲的产油国积累了大量财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兴市场经济体在经济增长方面以及在国际并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石油美元投资者、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和财富基金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伴随食品和燃料价格上涨,可能出现全球性通货膨胀。

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加强,金融深化程度很高。全球流动性过剩,金融衍生品发展迅猛,资产泡沫日趋严重。衍生产品繁荣了资本市场的同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次贷危机又一次告诫人们追逐金融资产高回报的同时要充分考虑金融风险的存在。次贷危机重创了欧美金融市场,也拖累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欧美发达国家,受到突如其来的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投资者的信心下挫。信贷一度紧缩。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尽管在客观上刺激了食物和燃料价格的上涨。但整体上却支撑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在财富名下的金融资源流动使美国和欧洲银行机构获得新的资本金,并因此抑制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一)欧美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世界金融业曾经以欧美为主,直到今天这一格局并没有被完全打破。需要指出的是,当今世界金融业正朝着“多极”方向发展,美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渐衰,欧洲的地位已逐步提高,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亚洲将在世界金融的主流地位中占据一席之地。

伴随着各国经济的崛起,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发生了地理性的变迁,但还是集中在欧美地区。13世纪的威尼斯、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工业革命后的伦敦以及二战之后的纽约均成为了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根据伦敦金融城公司推出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简称GFCI)2008年的排名: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苏黎世、法兰克福、日内瓦、芝加哥、东京和悉尼位居前十位,欧美地区的金融中心超过半数。另据万事达组织2008年的全球商业中心指数排名,全球金融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城市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芝加哥、香港、巴黎、法兰克福、首尔和阿姆斯特丹。两种排名中,伦敦超过纽约居世界首位,亚洲的东京、香港、新加坡也都榜上有名。

全球主要的金融机构也集中在欧美地区。2007年《财富》500强企业名录中属于金融企业的共120家,其中欧美企业共66家,占到55%,此外,日本39家,韩国2家,巴西3家,澳大利亚4家,中国(含台湾)6家。从2007年《银行家》排名前25位大银行的地域分布来看,无论按照总资产还是按照一级资本的标准排序,欧美地区的大银行数量都居绝对优势。

从全球金融资产配置的情况来看,欧美地区在全球金融资产的份额都占有绝对优势。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机构2008年1月的报告,全球金融资产地区分布呈现出非均衡分布的特征。以2006年底的情况为例,美国金融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33.59%,欧元区占22.51%,英国占5.99%,其他西欧国家占3.35%,日本占11.68%,中国4.85%,印度占1.07%,亚洲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占2.57%,俄罗斯占0.9%,东欧占0.8%,拉美占2.51%。欧美地区金融资产约占全球金融资产的2/3。总体上,美国还是处于领先地位,但不容忽视的是欧洲的地位在逐步上升。在全球金融资产迅速增长的份额中,新兴市场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比如,中国金融资产规模达到8.1万亿美元,2006年增长率达到43.8%。新兴市场国家金融资产的高速增长带来更多的交易需求,引起国际金融中心布局的重大调整,比如孟买和上海等国际金融中心正在成长。

金融创新诞生于欧美,欧美发达国家集中了全球大部分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三年一次的调查(2007年11月)显示,到2007年6月,全球OTC衍生品名义余额为516万亿美元,总市场价值为11万亿美元市场,59%的OTC衍生产品的交易发生在英、美两国,81%的外汇衍生品交易更是集中在这两个国家。伦敦作为全球最大的OTC衍生品交易市场,其利率衍生产品交易额占全球的44%,外汇衍生产品交易额占全球的39%,美国排在第二位,其市场份额分别是24%和15%。全球主要的衍生品交易市场也集中在欧美,比如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纽约一泛欧交易所集团等全球最为发达和先进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成为世界衍生品市场的发源地,其衍生产品的创新远远走在世界前列。

(二)亚洲金融业的兴起。相对于欧美来讲,亚洲金融业兴起的道路曲折而艰难,期间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二战后日本经济复苏,金融业随之兴起,然而泡沫的破灭使日本一度陷入经济低迷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政府开始反思金融体制的弊病,决定进行强有力的改革。主要包括利率自由化和金融机构业务兼营化改革以及与市场准入有关的“金融大爆炸”改革。此后,日本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部金融改革法令,对战后传统的金融体制进行了多方面的重大改革。2007年,日本金融厅公布了《强化金融资本市场竞争力计划》。该计划由日本金融厅根据《2007年经济财政改革基本方针》的要求制定,含了约60项“松绑”措施,目的在于通过大幅放宽对证券交易所、基金和金融机构的监管,以提高日本资本市场在亚洲的竞争力。这项方案成为日本自1996年实行金融业“事后监管”政策以来,动作最大的金融改革措施。今天,日本经济正在走出长期低迷的泥潭,东京也在重振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继日本发展之后,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取得巨大的成就。接着这股发展浪潮传到了东盟,出现了所谓“三小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然而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亚洲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社会秩序也一度陷入混乱。为了摆脱危机。亚洲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危机之后,亚洲各经济体加强了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并有步骤地推进了外汇管理体制以及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经济发展和金融危机防范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清迈协议》在“10+3”范围内所确立的货币互换机制,以及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其他金融合作行动,有助于这些经济体解决短期国际收支问题,稳定和发展金融市场。在亚洲各经济体的共同努力下,亚洲经济在金融危机之后得以迅速恢复。十年来,亚洲国家和地区经常账户盈余也一直稳步上升,集聚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同时,亚洲国家总体负债比重呈下降趋势,债务安全程度逐年提高。通过金融体系改革,亚洲国家金融体系稳定性得到加强。亚洲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得到改善,不良资产比率也不断下降。目前,亚洲经济处于相对健康稳定的发展状态,金融业抗风险的能力加强,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

需要指出的是,为制止危机的进一步蔓延,避免新一轮竞争性贬值,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并在外汇储备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提供了援助。还采取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国家的全局意识与高度责任感,为亚洲经济的快速恢复和重新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亚洲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印度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在亚洲金融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

(三)国际金融格局的主要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惊喜。但之后都由于金融风波而遭受挫折。比如1970年代的拉丁美洲、1980年代的日本以及1990年代的东南亚,它们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之后都经历了较为严重的衰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金融业遭受的最大冲击就是次贷危机,这次“金融地震”在美国爆发,波及全世界金融市场。

次贷危机后,美国在全球金融中的地位有明显衰落的趋势。首先,美元持续贬值,欧元的国际地位逐步上升。自1999年1月起至2008年7月,美元兑英镑贬值22%,对欧元贬值44%,对日元贬值28%。其次,从各国家官方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看,美元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的比重在下降,欧元的比重上升并成为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颇受青睐的币种。根据IMF的关于各国央行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统计数据,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已经由2000年的55.33%下降至2008年的39.61%,欧元从13.55%上升至16.85%。第三,在债券发行计价货币方面,欧元的地位逐渐上升。根据BIS国际银行业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全球以美元为计价货币的未偿债务余额从2002年的4.12万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7.35万亿美元,欧元从3.28万亿美元上升至9.95万亿美元,欧元的增长幅度较快。另据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起,欧元债券的市场份额开始超过美元债券,欧元已经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债券市场的主导货币。第四,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交易的货币币种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美元仍占主导地位,但其市场份额有所下降。第五,市场份额方面,美元的市场份额由2004年的88.7%降至2007年的86.3%,欧元略有上升。与之相反,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在外汇市场交易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包括港元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总体上占据了全部交易的20%左右,远远高于2004年5%的份额。最后,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新加坡、瑞士和英国赢得了市场份额,而日本和美国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此外,资本市场方面。根据美国资本市场监管委员会2007年12月对美国资本市场竞争力的检测报告显示。美国对全球金融影响力在下降。

经过多年的努力,亚洲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逐渐上升。首先,亚洲经济体拥有数额巨大的官方外汇储备,这些资金对全球金融市场有着举足重轻的影响。根据伦敦金融国际服务协会(IFSL)的统计数据,至2007年底,亚洲国家银行的外汇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的2/3。其中,中国外汇储备占世界官方外汇储备总额的23%。日本占14%,中国台湾占4%,印度占4%,韩国占4%,新加坡占2%,中国香港占2%。亚洲经济体巨额外汇储备为欧美等国的资本输入提供了源泉,为欧美等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其次,财富基金正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新兴力量。财富基金不同于传统的政府养老基金,也不同于那些简单持有储备资产以维护本币稳定的政府机构,是一种全新的专业化、市场化的积极投资机构。能在很多领域内灵活投资,包括股权投资,对国内外资本市场都可能有重要影响。据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协会的估计,2007年,财富基金掌握管理的资产共计3.3万亿美元,同期增长18%,发展速度已远远超过其他投资方式,主要增长来源于一些亚洲国家官方外汇储备以及石油输出国收入的增加。次贷后。包括阿布扎比投资委员会、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科威特投资委员会、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在内的亚洲财富基金对欧美遭受次贷巨额亏损的各公司投资规模达数百亿美元,相继入股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美林等金融巨头,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际金融市场。

三、中国需要采取的对策

次贷危机给人们留下的警示是多方面的。首先,需要重新审视美国的金融发展模式。过去只有资产才能够被出售,现在,通过金融创新,负债类的产品同样可以出售。然而,华尔街精心设计的复杂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并没有像理论上那样分散风险,我们需要深入反思目前美国这种金融模式的有效性。第二,金融自由化的程度并非越高越好。不断放松的金融管制一方面增强了经济金融体系的活力,另一方面加大了潜在的风险。以美国为例,1999年《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废除以后,美国金融自由化进程加快,信用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大幅增加。而信用市场又以房地产抵押贷款为主,其结果是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和结构化金融工具等创新产品飞速发展。因此,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对银行业尤其是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更需要加强,以防止这些银行出现更大的道德风险倾向。第三,需要考虑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是适合的。有学者认为造成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货币政策的不断扩张,格林斯潘时代货币的扩张是形成资产泡沫的重要因素,美联储放松的货币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低利率促进了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充分利用低成本资源来进行金融创新,最终导致资产泡沫增加,金融体系风险加大。第四,如何降低市场的脆弱性和波动性,恢复市场信心,这是政策制定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际金融篇2

通汇合约 Agency Agreement

通汇银行 Correspondent Bank

商业汇票 Commercial Bill of Exchange

银行支票 Banker’s Check

国外汇票 Foreign Bill of Exchange

关键货币 Key Currency

汇率 Exchange Rate

直接标价法 Direct Quotation

间接标价法 Indirect Quotation

汇价点 Point

买入汇率 Buying Rate

卖出汇率 Selling Rate

中间汇率 Medial Rate

现钞汇率 Bank Note Rate

即期汇率 Spot Rate

远期汇率 Forward Rate

基本汇率 Basic Rate

套算汇率 Cross Rate

固定汇率 Fixed Rate

浮动汇率 Floating Rate

可调整的钉住 Adjustable Peg

单一汇率 Single Rate

复汇率 Multiple Rate

贸易汇率 Commercial Rate

金融汇率 Financial Rate

交叉汇率 Cross Rate

远期差额 Forward Margin

升水 Premium

贴水 Discount

平价 At Par

固定汇率制度 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

金本位 Gold Standard

纸币 Paper Money

贴现率 Discount Rate

浮动汇率制度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自由浮动汇率 Freely Floating Exchange Rate

管理浮动汇率 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

单独浮动汇率 Single Floating Exchange Rate

联合浮动汇率 Joint Floating Exchange Rate

钉住汇率制 Pegged Exchange Rate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 Regional Monetary Integration

欧洲货币体系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S)

欧洲货币单位 Eutopean Currency Unit (ECU)

欧洲货币联盟 European Monetary Union

含金量 Gold Content

铸币平价 Mint Par

黄金输送点 Gold Point

官方储备 Official Reserve

外汇管制 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II.外汇交易

即期外汇交易 Spot Exchange Transaction

远期外汇交易 Forward Exchange Transaction

交割日固定的远期外汇交易 Fixed Maturity Forward Transaction

选择交割日的远期交易(择期交易) Optional Forward Transaction

掉期交易 Swap

即期对远期掉期 Spot-Forward Swap

即期对即期掉期 Spot-Spot Swap

远期对远期掉期 Forward-Forward Swap

地点套汇 Space Arbitrage

直接套汇(两角套汇) Direct Arbitrage (Two Points Arbitrage)

间接套汇(三角套汇) Indirect Arbitrage (Three Points Arbitrage)

时间套汇 Time Arbitrage

现代套汇交易 Cash Against Currency Future

套利 Interest Arbitrage

非抵补套利 Uncovered Arbitrage

非抵补利差 Uncovered Interest Differential

抵补套利 Covered Arbitrage

期货 Futures

期货交易 Futures Transaction

国际货币市场 International Monetary Market (IMM)

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 Lond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utures Exchange (LIFFE)

“逐日盯市”制度 Market-to-Market

期权 Options

外汇期权 Foreign Currency Options

协议价格 Strike Price

敲定价格 Exercise Price

期权费/权力金 Premium

期权到期日 Expiration Date

美式期权 American Options

欧式期权 European Options

看涨期权(买权,买入期权) Call Options

期权买方 Call Buyer

期权卖方Call Seller/Writer

看跌期权(卖权,卖出期权) Put Options

期权协议价格 Strike Price

敲定价格(履约价格) Exercise Price

期权费(期权权利金,保险费) Premium

期权保证金 Margins

期权内在价值 Intrinsic value

价内期权 In the Money

价外期权 Out of the Money

平价期权 At the Money

期权时间价值 Time value

易变性 Volatility

III.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 Balance of Payments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国际收支平衡 Balance of Payments Statement

经常项目 Current Account

贸易收支 Goods

劳务收支 Service

单方面转移收支 Unilateral Transfer

资本项目 Capital Account

长期资本 Direct Investment

热钱/游资 Hot Money

平衡项目(储备项目/结算项目) Balancing or Settlement Account

官方储备 Official Reserves

自主易 Autonomous Transaction

调节易 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

事前交易 Ex-ante Transaction

事后交易 Ex-post Transaction

国际收支顺差 Balance of Payments Surplus

国际收支逆差 Balance of Paymentd Deficit

贸易差额 Trade Balance

经常项目差额 The Current Account Balance

IV.外汇风险管理

外汇风险 foreign Exchange Exposure

获得利益 Gain

遭受损失 Loss

交易风险 Transaction Expo

sure

营业风险 Operation Exposure

转换风险 Translation Exposure

经济风险 Economic Exposure

竞争风险 Competitive Exposure

借款法 Borrowing

投资法 Investing

借款-即期合同-投资法 Borrow-Spot-Invest

提前收付-即期合同-投资法 Lead-Spot-Invest

提前或延期结汇 Leads & Lags

资产负债表保值法 Balance Sheet Hedge

资金部主管 Treasury Head

首席交易员 Chief Dealer

交易主任 Senior Dealer

交易员 Dealer

助理交易员 Assistant Dealer

当日平盘 Day Trade

隔夜敞口 Over Night

交易单 Dealing Slip

交易后线 Settlement Office

汇付 Remittance

电汇 Telegraphic Transfer,T/T

信汇 Mail Transfer,M/T

票汇 Demand Draft,D/D

托收 Collection

光票托收 Clean Collection

跟单托收 Documentary Collection

付款交单 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D/P

承兑交单 documents against Acceptance,D/A

信托收据 Trust Receipt,T/P

信用证 Credit;Letter of Credit,L/C

银行保函 Letter of Guarantee,L/G

即期保函统一规则 Uniform Rules for Demand Guarantee

投标保函 Tender Guarantee

履约保函 Performance Guarantee

退款保函 Guarantee for Refund of Advance Payment

定金 Down Payment

还款保函 Repayment Guarantee

保留款保函 Retention Money Guarantee

V.国际融资方式

商业票据 Commercial Paper (CP)

短期国库券 Treasury Bill (T. Bill/Bill)

出价收益率(买入收益率) Bid Yield

要价收益率(卖出收益率) Asked Yield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 (CD)

息票率 Coupon Rate

贴现Discount

贴现利息 Discount Charges

贴现市场Discount Market

票据经纪人 Bill Broker

贴现商 Bill Dealer

票据商 Note Dealer

贴现公司 Discount Houses

承兑公司 Acceptance Houses

平价发行 At Par

溢价发行 At Premium

低价发行 At Discount

外国债券 Foreign Bond

扬基债券 Yankee Bond

欧洲债券 Eurobond

股票 Stock

普通股 Common Share

优先股 Preferred Share

证券存托凭证 Depositary Receipt (DR)

美国存托凭证 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 (ADR)

全球存托凭证 Global Depositary Receipt (GDR)

VI.国际储备与外债

国际储备 International Reserves

黄金储备 Monetary Gold

外汇储备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特别提款权 Special Draw Right, SDR

VII.国际信货

储备部分贷款 Reserve Tranche

第一档信货部分贷款 First Credit Tranche

高档信货部分贷款 Higher Credit Tranche

出口波动补偿信贷Compensatory Financing Facility

缓冲库存贷款 Buffer Stock Finacing

石油贷款 Oil Facility

中期贷款 Extended Facility

信托基金Trust Fund

补充贷款 Supp;ementary

维特芬贷款 The Witteveen Facility

扩大贷款 Enlarged Access Policy

世界银行 World Bank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IBRD

国际开发协会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IDA

信贷 Credit

国际金融公司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

政府贷款 Government Loan

银行间同业拆借 Inter-bank Offer

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 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LIBOR

新加坡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ingapore Inter-Bank Offered Rate,SIBOR

香港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Hongkong Inter-Bank Offered Rate,HIBOR

出口信贷 Export Credit

卖方信贷 Supplier Credit

买方信贷 Buyer Credit

中长期票据收买业务(福费廷) Forfiting

卖断 Out-right Sell

混合贷款 Mixed Loan

Ⅸ.国际金融电子化

银行自动柜员机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 ATM

在线网络金融服务 Online Financial Services

销售点终端 Point of Sales, POS

电子货币 Electronic Money

万事达信用卡 Master Card

电子信用卡 Electronic Credit Card

电子钱夹 Electronic Purse

智能卡 Intellectual Card, IC卡

电子支票 Electronic Check

电子现金 Electronic Cash, E-cash

电子钱包 Electronic Wallet

环球银行间金融电讯系统 the Society for World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 SWIFT

美国纽约票据交换所银行间支付系统 the 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s System, CHIPS

伦敦票据交换所自动支付系统 the Clearing House Automated Payments System.CHAPS

电子商务 Electronic Commerce,EC

网络银行 Internet Bank

现金管理系统 Cash Management System,CMS

增值网 value Added Networks, VAN

自动付费系统 automated Payment System, APS

CA中心网站 Certificate Authority, CA中心

商户对顾客商务模式 Business to Customer, B-C

商户对商户商务模式 business to Business, B-B

网上投资 Online Investment

AAA服务 Anytime Anywhere Anyway(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方式)

三中卡的缩写 Europay、Mondexcard、Visa,EMV96

SET协议 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

词汇整理中难免有失误与错漏,还请大家指正、补充!

国际金融篇3

一、金融国际化内涵

所谓金融国际化就是指金融活动超越国界,从局部地区性的传统业务活动发展为全球性的创新性的业务活动。其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金融业务的国际化,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等方面。

1.金融机构国际化是指一国的金融业在海外广设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形成信息灵敏,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金融机构网络。在对等的条件下,允许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开放本国金融市场。

2.金融市场国际化指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成一体,使国内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使国内资金在更广阔的市场上优化配置,同时吸收利用国外资金,参与国际资金大循环。

3.金融业务国际化指国内金融业务向外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从传统的地区性业务,如存款、放款、投资,只不过其规模、性质和对象已有显著差异。

4.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指一国的金融业在海外的资产及所获得的收益,占其整个资产和收益的比重达到一定规模,成为一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有了国际金融业的某些特色。

二、我国金融国际化进程

金融国际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要实现与世界市场经济接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现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国际化经营。国际贸易、生产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出口融资、贷款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三资企业日渐增多,外汇业务增多也要求国内金融业务与国际金融市场联为一体,因此要求加速金融国际化进程,做到既经营人民币业务,又经营外汇业务,既经营国内业务,又经营国际业务遵循国际惯例办事,扩大对外联系与交往,积极参与国际市场。

我国从70年代末,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进行了经济金融体制改革。这项改革通过行政力量,快速地以金融立法和管理条例的方式,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为主体,地方银行、外资银行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辅助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很好地成为金融国际化的基础。

1.金融机构国际化进程

1)我国陆续加入一些国际金融组织,如我国先后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亚洲开发银行的会员。世界银行1993年给中国贷款3.2亿美元,1995年又向中国实施的第七个铁路计划提供4亿美元的贷款。亚洲开发银行对华投资项目已达39个,总金额达40亿美元。我国农业银行参加了亚太地区农贷学会和国际农业信贷联合会,加强农业信贷业务的国际联系。国时我国与外国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组织的联系在不断加强,与许多外国银行建立了关系,以便更好开展国际业务,为经济国际化服务。

2)我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已设立了一些分支机构。仅中国银行在海外1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00多家机构,1992年2月,英国《银行家》首次公布全球最大跨国银行中中国银行排名第8,1993年底其公布全球1000家最大银行排名,中国大陆6家银行上榜:工行13位、中行19位、建行39位、农行49位、交行145位、投资银行527位。另外中资占有大半股份的港银集团下属6家银行亦榜上有名。

3)外资、合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占有一定比例。据统计目前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家外国银行在我国15个城市开设了40多家分行和225个常驻代表处。1992年秋上海巴黎国际银行正式成立。这些外资金融机构整体实力强,国际业务量大,人员素质高,经营策略灵活,现代化水平高,并应用世界一流的科技和通讯设施,既对我国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又可以使我国金融机构更好,更近地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管理和动作方法,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向国际化发展。

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所谓金融市场是指从事金融资产交易活动的场所或领域。市场,永远是经济金融活动的最集中地,也是所有业绩的最后反映场所,任何经济实体和个人一刻也不能脱离市场。

我国真正意义的金融市场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逐渐形成的,到现在只有十余年时间,难免不正规,形态难免幼稚,因此要在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基础上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因为国际金融市场蕴含着巨大的资金潜力,拥有先进的金融工具,具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其客户资源和经济背景能为我国创造较好的机会,提供较公平的条件。当然盲目进入国际市场,运用不合理的战略都会遭受损失,所以我们首先了解国际市场情况,其次学习使用国际金融工具,再次是创造条件,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良好的自身形象。

1)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环太平洋地带将出现一批国际化贸易和国际金融中心,我国也希望拥有这样的金融中心,加入国际竞争,因此,必须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的条件是: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保持良好。

Ø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其核心是汇率问题。这方面我国走出了关键一步,即自1994年1月1日开始,实行汇率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这一举措有利于国内商品价格接近于国际市场价格,有利于发挥汇率调节出口的作用,并应付复杂多变的的世界经济变化;有利于成本核算、经营管理,使核算体系有较为统一的标准;杜绝外汇黑市交易,纯洁外汇市场,有利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吻合;有利于中国入世并参与广泛的国际经济交往。

Ø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和国际收支状况的良好。

我国改革开放的20年是飞速发展的20年,经济增长率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时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呈顺差趋势,1994年我国出口达1210亿美元,进口为1157亿美元,同时外汇储备为516亿美元,正迈向经济大国的行列,这都有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

2)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我国许多金融机构多次在国际债券市场上成功发行了债券。筹集到大笔建设资金,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欧洲市场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欧洲日元债券1988.1150亿日元

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欧洲日元债券1988.6150亿日元

亚洲市场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欧洲美元债券1993.3新加坡1.5亿美元

日元私募债券1985.10日本100亿日元

日元公募债券1991.10日本150亿日元

中国银行日元公募债券1984.11200亿日元

1985.4200亿日元

1985.10300亿日元

1986.4700亿日元

1989.4200亿日元

东京美元债券1985.101.5亿美元

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日元公募债券1986.2250亿日元

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日元公募债券1986.9200亿日元

1991年,我国向境外投资者发行了以人民币计价,用外汇买卖的人民币选种股票(B股),面值约3.8亿人民币,通过溢价发行吸纳外汇2.4亿美元。至1993年2月,上海10家上市公司资本总值为6.5亿美元。1992年10月,中国华晨汽车控股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价值8000亿美元的华晨股票超认购达12倍,10—12月间股价翻了一倍。1992.11中国国际旅行社在香港股票交易所发行股票融资4亿港币。1993.7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这是中国国营企业首次在港上市,接着首钢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获得成功,我国证券市场正在与世界接轨。

3)我国逐步面向世界的保险业

新中国的保险市场自其形成之日就未中断过与世界保险市场的联系,即使在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被取消,仍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个处一直为我国进出口业务服务。

在今天,保险市场在不断发展、成熟的同时,面临着新的走向世界的任务。众所周知,对外中国已成功入世,对内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两者的最终结果是中国步入世界经济序列。中国的目标是要获得与政治大国相匹配的经济地位,且离目标越来越近。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保险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保险业在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被不可预知的意外因素打断时,发挥经济补偿作用,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举足轻重。因此如何配合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保证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顺利接轨,同时完成自己走向世界的目标就成为中国保险业的新任务。

中国保险业步入世界保险市场已成为我国发展保险业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已代表我国参加了多个世界性的保险组织,并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通过再保险的往来,不仅使我国积极投入到了国际保险活动中去,而且扩大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例如:前几年澳星发射紧急关车,星箭无损,但发射失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支付了600多万美元的赔款,因向国外分保,分摊赔款,减轻了自己的责任。如大亚湾核电站这样总保额20亿美元的项目,则一定要国际市场将风险分散化。因此,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自我完善的问题,还要与世界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相吻合。[NextPage]

三、我国金融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1、宏观政策欠佳、综合环境欠协调

政策和环境是金融国际化的两大基石。目前,我国的对外金融政策总体上是有所松动,但离国际化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对国际化金融机构、工具和人才的交流,项目的单独与合作开发等均约束重重。同时,经济、文化、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综合环境因素也严重影响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发展。面对现代世界信息网的形成和飞速发展,我国银行业在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化方面作了一些投资,对于及时了解国际金融信息,处理业务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与国际大银行比差距甚远,陈旧落后的设施难以与装备先进的外资银行抗衡,还会不同程度的限制国内业务的发展,对打开国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影响。

2、金融体制的约束

我国金融体制的诸多弊端不仅是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而且也归因于体制本身缺乏内在约束力。经济基础的构造不合理。传统的命令型经济体制根本否定了市场经济,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运行不畅,效益低下,金融处于浅化状态。中国金融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自身的企业化进程也较慢,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我国目前金融业处于”准”企业化状态,银行缺乏独立的产权,权力过分集中上级行,社会信贷活动背离价值规律而运行。经过初步的改革,唤醒了激励机制,却未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只有在政企分开的前提下,达到权责利的统一,才能搞活金融机构,走向世界。

3、境外机构数量少,国外资产、负债规模小,国际化水平低,影响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

目前我国只有中国银行国际化程度较高,在海外拥有较广泛的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而其它银行在海外分支行较少,对外汇资金的调拨,国际金融市场信息的收集,资金的拆借都产生不利影响。这样既影响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益,制约中国跨国金融业务向纵深方向发展也难以使中国跨国银行跻身于世界跨国银行之列。我国的合资、外资金融机构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所占比例太小,发展速度远不及三资企业,近6万家三资企业虽带来巨额的外资积集,但投产后的主要支持者仍是国内银行,我国正在逐步对外资银行放开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正从风险小、收益大的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中走出来同国内银行进行全方位的争夺,中国NOKIA公司提前还清了中国银行的巨额贷款,转投外资银行贷款,这应给国内银行一个警告。

4、封闭已久的中国金融业不熟悉或不习惯国际通用惯例,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

我国许多作法与国际惯例不符。金融监督上,以行政命令为主,法制不健全;国际通行抵押贷款,国内发放贷款主要依靠信用担保,甚至行政命令发放;贷款利率不反映资金供求实际情况,企业对贷款需求也没有利率弹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银行进军海外,将面临极其严峻的国际金融形式,可能会受到歧视性对待。我国在金融机构的监督、稽核、会计、统计、清算体系等方面没有充分采用国际标准,国内外金融业无法在同一水平和基础上竞争,也无法用同一标准衡量,这也是国际化进程上的一大障碍。

另外,人才问题是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其表现在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真正懂得国际金融和现资的人不多。同时在人才使用方面,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我国要实现金融国际化,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四、对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几点建议

1、深化国内改革,按国际惯例改造金融业,建立开放式的金融体系,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

中央银行应加强法规建设:如:《银行法》、《中央银行法》、《证券法》、《租赁法》、《信贷保障法》、《债务清偿法》、《结算法》、《票据法》、《外汇管理法》、《公司法》等,这些法规须符合国际标准和客观规律与国际法规相衔接。

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方向发展,加强专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起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机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公平竞争。

2、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活动网络,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创造条件,将中国金融机构推向国际市场。

金融机构’派出去’为一项政治性强,风险大,程序复杂,涉及面广的工作。我们不能盲目设点,仓促上马,应立足现有机构网点,增设必要的机构,重点放在拓展健全其功能,及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有三种方式:跨国银行、跨国银行集团和跨国集团银行。

3、积极稳妥地扩大引进外资银行、建立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外资银行的进入有人担心会挤跨本国银行,而不允许其经营本币业务,不经营本币业务就不能算真正进入。香港外资银行占76%,非但没有挤跨本地银行,反而把本地银行推上一个新的高度,造就了一个国际联系广、资金来源多、信息灵通的香港银行业。当然,我国也应行使东道国,贯彻’适当保护,对等互惠,国民待遇,为我所用’的原则,参照巴塞尔协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结合具体国情,依法科学管理,促进中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平等竞争。

4、加强与香港金融市场联系,培育本国金融中心

发展金融机构、开拓国际金融业务,必然与国际金融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一个发展外向型的国家,为积极有效地参加国际金融市场,开放本国市场,培育本国金融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金融业繁荣的香港无疑是我国的头号金融中心,我国要利用其窗口作用,吸引更多的海外资金。同时在上海、广州、大连等发达城市中培育出一两个国际金融中心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5、加强培养精通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支复合型、专家型的金融队伍。

金融的国际惯例,法律十分严格,相关专业人才是极为重要的。我国这方面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金融国际化的一个制约因素,尽快研究一套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已是我国金融国际化迫在眉睫的问题。

五、结束语

国际金融篇4

一、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形势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开始,几乎每隔几年,全球范围内便会爆发一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距今最近的便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十年经济低谷还历历在目,纵观当前国际经济局势,亚洲诸多国家经济仍未复苏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同时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中。金融危机不仅会导致金融市场的震荡和崩溃,还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国家发展一蹶不振,甚至带来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整体经济瘫痪。另外,今年爆发的美债危机和美国信用评价下调,以及由此引致的亚洲金融被绑架、大范围的通货膨胀,以及遭受连累的欧洲债务危机,世界市场如惊弓之鸟,更多目光聚焦于危机四伏所掩盖的深层次原因之中。

(二)金融危机深层原因

从表面上看,当前危机的起因在于美国本身货币政策的缺陷以及监管的漏洞,然而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层出不穷,令人感到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似乎危在旦夕。紧张的态势使人不得不意识到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出现了问题,某种概念上的变革已经刻不容缓。从亚洲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严重体制问题就可以看出,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给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造成的威胁不容小觑,全球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国际市场也在不断地向世界经济和金融体制提出更新的要求。

随着资本市场交易中大量货币的交换和转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率、汇率、股票被无形的手绑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性的资本流动给经济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和加速的动力,也给整个经济系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金融全球化只是表面上的大同,而各个国家发展的内在不平衡状态并未改变,国际金融管理水平也远远落后于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迅猛发展。诸多发展中国家尚未具备完善的金融管理工具和完整的信用评估体系,仅仅是为了迅速提高发展速度,尽快融入全球经济大局,不得不依赖外部资金流入,背负巨额债务,加入全球经济和金融的洪流。这样的经济共同体很可能不足以经受金融波动带来的局势震荡。而经济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于这些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开放的资本市场将所有参与者带上同一条船,借贷双方同时面临着经济繁荣与崩溃这两极考验,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这些都给全球金融危机制造了可怕的温床,令人不得不警示国际金融体系审视自身状态,及时自我更新。

二、国际金融体系的现状

(一)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特点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涵盖了若干有关国际金融政策以及流动性调节工具的体制框架和机构组织。这些制度和管理内容都是为了维持全球金融环境稳定而存在的。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设置属性来看,现行国际储备货币仍然以美元为主,国际汇率制度采用以浮动汇率为主、多元汇率并存的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简称IMF)其下187个成员国中,已经有将近一半国家使用浮动汇率制度。全球金融局势中,发展中国家所占有的比例和地位不断提高,其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参与所造成的影响也逐渐加大。随着各国之间在实体经济和金融交易领域的交叉融合,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和频率都大幅度提升,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全貌已经基本形成。

(二)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缺陷

1、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风险

布雷顿森林体系曾给予美元充当国际贸易支付手段和世界储备资产的权限,使其在60多年间一直牢牢占据着全球金融货币的霸权宝座。70年代牙买加体系成为主流国际金融体系之后,美元不再与黄金自由兑换,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解决了特里芬难题,却因为兑换黄金义务的摆脱而不再受到发行量的束缚。因此虽然近年来美国实体经济地位有所下降,然而美元仍然占据了国际支付货币和世界各国储备资产中的大部分份额,保持着国际主导储备货币的地位。在这种垄断背景下,美国无节制地发行本国货币,却并没有履行相应的监管职责,催生了经济泡沫的产生,并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外汇输出,尤其是亚洲多个出口推动型的国家,储备了巨额美元债务资产。随着美国政府财政赤字的攀升,全球经济的不平衡趋势的加剧,到今年8月份美债危机瞬间爆发,给世界各国均带来连锁性的影响。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包含了诸多发展中国家;不仅在金融领域,更延伸到实体经济范围中,各国都不得不替美国承担金融危机的矛盾和损失。这充分证明了美元本位制给全球金融环境带来的巨大风险。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过分依赖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进行结算的惯性,正是美元霸权地位的根源。要改变这一态势,就要终结美元作为单一主导世界货币的结算机制,实现储备货币多元化。

2、全球金融监管存在漏洞

①监管理念不主动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之所以产生严重的次贷危机,就是奉行了监管越少越好的理念,坚信市场的调节力量,而忽略了金融管理的重要性。在资本流动的大潮中,除了利益动机的趋势,还有更多主观客观的因素不断对金融市场造成冲击,当监管不力时,市场的自我清理功能无法应对积累的泡沫,便会导致金融危机的风险和隐患。

②监管制度不统一

虽然金融全球化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在金融监管方面,现行国际金融体系还未能配备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统一的监管机构及标准。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和金融兑换越加频繁之时,跨境金融机构必须不断操作着不同区域内的金融活动,然而由于缺乏共同认可的监管标准及规则,监管单位只能各司其职各行其是,给大规模的资本流动留下了危机发生的机会。

③监管合作不健全

在没有统一监管机制平台的前提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金融监管部门就应当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协调与合作,对跨境行为作出明确划分及表述,确保每项金融活动都在可控范围内。然而,这种合作机制却迟迟未能上马,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金融对话乏善可陈。各个国家、经济体以及国际组织对于非法跨境金融活动的限制和打击缺乏力度,国际金融体系的监管职能名存实亡。

3、国际金融组织力量的薄弱

国际金融组织体系除了包括IMF在内,还涵盖了世界银行等若干国际金融机构,它需要引领新的国际金融秩序的形成,提高国际金融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维持金融稳定的职能和作用。自上世纪40年代,国际金融组织体系运行之际,其发展制度便存在诸多弊病。大部分国际金融、货币政策以及世界银行的操作权限,都掌握在以G7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集团手中。当发展中国家遭遇金融危机,亟需国际金融组织体系施以援手之时,发达国家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经济决策的制定权,在金融制度或人权条款中提出苛刻的条件。即便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很难通过IMF和世界银行真正获取缓解危机的帮助。因此,国际金融组织体系实质上仅仅代表了发达国家的利益,甚至沦为利益集团运行自身游戏规则并推行其发展模式的工具。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路

面对金融危机的潜在威胁,关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倡议层出不穷。基于以上分析的几点漏洞,综合改革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破美元垄断局势,建立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

美债危机的爆发,已经暴露出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不稳定性,提醒了国际金融体系应及时洗牌,建立适应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要求的国际货币体系。从当前局势来看,还没有一国货币可以作为稳定的全球公共金融产品,因此,应努力发展多国货币实例,建立多元化货币储备体系,分散金融资本的走向,为世界经济设置多根支柱,提高其稳定性。当前欧元的积极发展态势正是对这一建议的良好回应,它为欧洲经济的健康均衡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欧元的成功推行为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先例,各国应尝试减少单一美元储备,逐渐持有多元化的国际资本,并加强自身汇率政策的稳定,保持主要货币储备力量的均衡。

(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完善国际合作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国际合作式的金融监管体系或许会成为对全球资本市场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最佳工具。

要制定各国普遍承认的金融监管规则和标准,完善国际评级机构的相关制度与准则,建立涵盖全球视野的金融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结合各方面力量共同对跨国金融活动以及资本流动进行跟踪,尤其是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进行持续的监控,从而形成运作良好的世界性国际监管网络。

要积极建立国与国之间的监管协调关系,要求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的每个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保持与彼此以及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沟通,在跨国金融机构管理行为中规定适当监管模式,确保实施主动监管,杜绝风险盲区。

要设置权威性和独立性兼具的国际监管机构,例如组织全球知名金融监管专家成立监管协会,对国际大规模金融活动以及高风险资本对流进行实时监控,维护不同国家及利益群体的权益,并保持国家独立监管任务的完整和稳定。

(三)完善IMF机构职能,重塑国际金融组织体系

要求IMF以及世界银行组织等机构决策逐渐走向公开化、透明化,以实现更高效的监管能力。例如IMF应就金融发展计划进行公开讨论,其成员行为应接受执行委员会的审批和监督;世界银行领导人的选举要公开进行,其决策也要广泛征求多方意见等。

提高IMF进行宏观调控的地位和权力,确保是国际金融组织而非任何发达国家或经济体,充当全球金融政策的协调者。同时应积极提升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金融组织体系的比重,授予其更多的话语权甚至规则制定权限,确保国际金融合作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为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提出经济绩效指标,要求其活动和行为受到监督和评价,并将组织体系的公开性、透明度纳入指标考核体系,要求机构活动开展和组织任命同样遵循竞争原则和公平机制,确保国际金融决策的公正。

四、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角色与任务

从历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来看,发展中国家常常沦为发达国家金融游戏的棋子或者经济试验的替罪羊,要完全期待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全面改革,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迅猛趋势,可能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也是东亚经济圈的关键领袖,应尽快适应全球经济环境的现实,从调整自身金融决策开始,逐步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进程。

首先,要正视我国驾驭金融管理能力及经验的不足,充分考虑自身国情,立足于现有经济体制进行适当的贸易开放和自由,有限地吸收外资和储备外汇,加强对资本进出的控制,提升并维护人民币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在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重塑的活动中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利益。

其次,积极组织并参与亚洲金融合作,依托有力的战略位置,发挥我国在区域经济集团中的重要作用。亚洲经济和金融的一体化与贸易全球化一样,都是必然趋势,中国要立足于亚洲政治经济领先地位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在全球贸易中的融入途径。同时,亚洲地区的金融合作进程,也能够从整体上推动全球金融体系的进步,并带动亚洲成员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提升。

国际金融篇5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

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是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证券或资产不存在从国际流动中获利的机会的一种市场稳定性,这时,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一种静止平衡的状态。其形成条件分析如下:

以S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即期汇率,F表示远期汇率,以r、r*分别表示本国货币利率与外国货币利率(投资收益率)。假设从国内筹措的资金为一单位本国货币,从外汇市场上抛出得1/S外国资产,再把1/S外国资产投资于一长期投资项目,一年后可得(1+r*).1/S外币资产,再到外汇市场上兑换本币,可得(1+r*).F/S本质币资产。同样道理,投资者也可以从国外筹措资金,投资于本国资产,最终可得(1+r).F/S单位外币,两种投资操作方式正好相反。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方向取决于两种投资方式的最后收益率与投资成本的比较。以第一种方式为例说明,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

如果(1+r*).F/S<(1+r),即期资本流入,远期资本流出。

如果(1+r*).F/S>(1+r),投资于本国资产与抵补后的外国资产收益率相等,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如果以f表示远期贴水或升水,即f=(F-S)/S,即F/S=1+f,代入以上三式,经过转换,得出r+r*f=(F-S)/S。其含义与上三式相同。

从上述分析可知,只要投资的最终收益与资本不一致时,国际金融市场就失去均衡,资本流动就会产生。事实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和规模是变化莫测的,如果一国的经济基础、金融监管手段或金融市场建设等不相适应,就有可能酿成金融风险,并有可能传染、扩大成国际金融风险。那么,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均衡是如何被打破并酿成风险的呢?下文将从国际金融市场其本身的内生变量进行分析。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与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下面是具体分析。

(一)主观预期机制

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

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作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主观预期对国际金融非均衡性的内生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通过对汇率的主观预期产生预期差异

,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生因素

我们知道,“价格大幅度的急剧变化和持续易变性是证券化票据市场的特点,由可以觉察到的有关风险与利润的变化来驱动投资也是市场的特点。”“当进行汇率是否呈无偏性波动实验时,有效的汇率预测者能更容易地解释远期汇率的情况,同时,也能更容易地判断呈什么趋势变动及其左右因素”。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投资者的未来收益决定于两国资产之间的有效收益与成本差,而“外国资产的有效收益等于外币利率加上汇率的预期变化”。如果把远期汇率F加上预期因素,就是预期未来即期汇率,可以表述为Et+1,那么升水率f=(Et+1-S)/S。对r-r*f=(F-S)/S式两边同时减去汇率的预期变化(Et+1-S)/S,得:

r-r*-(Et+1-S)/S[(F-S)/S]-[(Et+1-S)/S]=(F-Et+1)/S……A式

由A式可以看出,投资者必须承担的风险升水或贴水(F-Et+1)/S,即国内外两种资产的收益差取决于远期汇率F与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1。远期汇率成为未来即期汇率的有偏预测指标。假设即期汇率不是按随机走动方向式运动,那么即期汇率St可以表述为:

St=αSt-1+βSt-2+γZt+δZt-1+U。……B式(Z是某种其他变量,如货币存量,α、β、γ、δ是参数,U。是预测随机误差)

因为S和Z的过去值在t-1期都是已知的,所以下一个时期的合理预期远期汇率也根据过去的S和Z值来推测,可以用Et+1St来表示:

Et-1St=αSt-1+βSt-2+γEt-1Zt-1)+δZt-1……C式

现将B式减C式,得到:

St-Et-1St=γ(Zt-Et-1Zt-1)+U。……D式

由此看出,如果风险中立,则D式左边表示:在t-1期签订一个按合理预期远期汇率(即Et-1St)买进外币的远期合同,然后在t期以St交割,并将该外币即期卖出所得到的收益。这种预期投资收益的大小由预期汇率Et-1St决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正是这个由预期远期汇率决定的投资收益决定国际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当不同投资者在同一时期的预期大致相同时,这时大量国际资本就将同时流入或流出一国金融市场,增加该国金融市场的动荡性。

2.对利率的预期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均衡

按利率平价理论,利率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相对的利率在影响金融分配别重要,促使资金从利润率低的地区或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地区或部门。”按照欧文·费雪提出的费雪方程式r=I+π,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I与预期通货膨胀率π之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可以将其分解为本国和外国两个方程式,分别为r=I+π和r*=I*+π*。

如果国际上的实际利率相同,即r=r*,那么,名义利率r和r*仅因预期的通货膨胀而有所不同,所以得r-r*=π-π*,与A式合并,得:π-π*-(Et+1-S)/S(F-Et+1)/S……E式

所以,国内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差(F-Et+1)/S由预期的通货膨胀率π-π*、预期未来即期汇率Et+1和即期汇率S共同决定。这种收益率差影响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其波动性成为国际金融风险的一个助长因素。

现实中,当利率和远期汇率有相同的到期期限时,两国利率的差距等于远期升水或贴水。远期汇率经常被看成是未来即期汇率的市场预测,利率差也大约等于即期汇率的预期变化。因为,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时,预期高利率货币会对低利率货币贬值。由于各地的有效收益会趋于一致,因此,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的唯一办法就是预期高利

率货币贬值,有效收益率r+(F-S)/S要低于观察到的利率r,因为预期货币贬值,即F

另外,主观预期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但是不是短期、直接

的决定因素,而具有长期性。本文不作具体论述。

(二)交易成本机制分析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投资的交易成本是买卖价差。买卖价差由二部分构成:第一是国内借款利率rB,国内投资收益率rL,国外借款利率rB*,国外投资收益率rL*四者之间构成的利率差。第二是外汇买卖价差。投资主体必须考虑利率差和外汇价差,以调整其资金投入方向及投资规模。这种交易成本是国际金融市场非均衡性的一个内生因素。

在rB≠rL≠rB*≠rL*的前提下,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有四种方式可供选择:

1借一单位本币(美元),投资于外国,再卖出远期外汇,最终得(1+rL*)。F/S美元,这时报酬率为F/S(1+rL*)-(1+rB),即[(1+rL*)、F-S(1+rB)]/S

2投资者作反向投资,此时报酬率为S(1+rL)-(1+rB*).F/S

3借款于本国而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4在外国借一定资金,投资于外国,报酬率为rL*-rB*

投资者对四种投资方式进行不同的效益比较,决定资金的投资方向。

以1和2的比较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步,假设银行外汇买卖价差相同。

有[(1+rL*).F-S(1+rB*)]/SS(1+rL)-(1+RB*).F/S

移项得:[(F-S)/S][(1+rL*)+(1+rB*)][(rL+rB)-(rL*+rB*)]……(1)

第二步,假设投资者同时面临四种利差和买卖价差构成的交易成本。以Sa、Fa、Sb、Fb分别表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的买价(ask)和卖价(bid)。那么(1)式将转换为:[Fb-Sa/Sa][(1+rL*)+(1+rB*)/(1+τ)](rL+rB)-(rL*+rB*)/(1+τ),其中τ=(Sa-Sb)/Sb

对其进行变形移项,得:FbSa[(1+rL)+(1+rB)]/[(1+rL*)+(1+rB*)/(1+τ)]……1.a

根据同样方法对其他五种投资选择进行比较,得出其余五种结果,分别是:

FbSa[(1+rL)/(1+rL*)]……2.a

FbSa[(1+rL)+(1+rB*)-(1+rL*)]/(1+rB*)……3.a

FbSb[(1+rB)/(1+rB*)]……4.a

FbSa[(1+rB)+(1+rL*)-(1+rB*)]/(1+rL*)……5.a

FbSb[(rL-rB)/(rL*-RB*)]……6.a

投资者可以对上述六种投资结果进行比较,取出最优解,作出投资选择,从而决定国际金融资金的流向和规模。而且两种价差引起不同投资方式的效益差别大小直接影响着资金流动的波动及幅度,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非均衡。

以S+a,S+b分别表示未来即期市场的外汇买价和卖价,以1.a式作为分析对象,并把它加上预期因素,列括号内容为M。如果S+b>Sa.M,或者S+b>Fa.M,即期资本流出,远期资本流入。如果S+a>Sb.M或者S+aFb.M,资本流动正好相反。

;所以说,不同国家的存贷利率以及外汇的买卖差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当两者产生变动以及投资者对其变动的预期估计产生偏差时,就必然有大规模的不稳定性流动资金,当其波动幅度超过一个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监管能力时,就有可能酝酿成金融风

险。

(三)投机行为分析

国际金融投机主体经常以各种基金的合法身份出现,其资金具体表现为国际游资(HOTMONEY),投机行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非正常的投机手段,获得正常投资收益以外的资本利益。当投机基金非常庞大,达到对特定的汇市形成和汇率趋势基本控制的程度时,投机行为就会给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冲击,导致一国金融市场风险的产生。

投机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参与者在预测到经济政策或诸如汇率和利率等经济变量不能维持时,突然进行大幅度的资产重组,“投机性冲击是在市场预测经济政策不一致时所作出的理性反应”,“不一定要将投机性冲击视为市场的反常行为,相反,它被看作是竞争性市场在预测到经济政策的不连续性后的典型反应”。投资者的大幅度资产重组还有其他原因,典型的有二种:第一,投资者为避免损失,在即期市场上卖出外汇;第二,投机者为获取利润,在远期市场中卖出外汇的空头头寸。

在投机活动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下列因果关系:基本经济因素的错位程度、收支衡的频率和严重性引起资本流量的增加,资本流量的增中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伴随着资本流量的增长,外汇需求规模扩大,不稳定性出现增强,发生动荡的事件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如果外汇具有作为一种理想资产的特征的话,那么,随着外汇价格越来越大的波动,从中投机的机会也将增加,只要投机主体存在,就会引起投机活动量的增加。

投机活动量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三个效应:第一,投机活动量的上升直接导致外汇需求规模和不稳定性的上升,金融动荡增加;第二,投机活动量的增加造成汇率没有稳定点或者基本走势不能独立于投机影响的状态;第三,金融机构在外汇交易活动中的投机行为大大增加。与传统银行业务获利性减少相联系,投机活动量的增加使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重点越来越倾向于货币投机,随此重心的转移,外汇市场的任何波动更有可能引起投机性的买进和卖出,使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复杂化。

(四)市场因素

1.信息传递与预期因素

首先,信息制约了市场主体对汇率、利率或其他金融变量的预期。劳伦斯·科普兰认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特殊信息,即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新闻”,市场主体对新闻作出预测性反应。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即期汇率St=-ρ(t-1)+ft+1+η(1+ε)-1.Σβk.(EtZt+k-Et-1Zt+k),(0<ρ<1,ε>0)。

由此可以看出,即期汇率由前一时期的远期汇率ft+1、目前到期的远期合同在当时签订确定的风险报酬-ρ(t-1)和关于对基本因素的所有未来值(即“新闻”因素的影响)三个部分组成。“新闻”作为市场主体预期之外偶然出现的事情而导致的随机误差因素,包括内生影响因素,如利率、通货膨胀等,也包括外生影响因素如政府宣告、地震等偶然因素。科普兰认为,基本变量中使人吃惊的成分能否解释汇率波动的百分比,取决于我们观察到的每周、每月或者季度资料,也取决于我们选择的货币和观察到的其他因素。“新闻”事件对汇率的影响有一定范围,“外汇市场对市场的反应不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好’还是‘坏’,而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比预期是‘更好’还是‘更坏’,预期到的信息已包括在现在的市场汇率之中,汇率只对未预料的信息作出反应。”比如,当政府公布货币供给、贸易差额等统计数字之后,市场汇率的变化并不取决于这些数字本身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这些统计数字与人们预期之间的差额,只有这种“新闻”才会影响汇率的变化。

其次,“新闻”信息的滞后是金融风险的一个内生因素。“

滞后”是指新闻变量的发生日期和实际公布日期之间缺乏同步性,市场主体不能对其资产进行合理的组合调整,导致滞后摩擦成本。这一点决定于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对信息的反应灵敏度。

再次,信息约束还表现在市场的进入障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奥德和威斯等认为:

由于市场上信息不完全,有一部分投资者有可能被排除在金融市场之外。他们以国内信贷市场为例加以证明。假设有A和B两组投资者,其投资预期收益为Ra和Rb,由于A组的工作特点或银行掌握信息不完全,在银行看来,对A组进行贷款的预期收益Ea相对于Ra来说大打折扣。相反,银行对B组熟悉,而且B组的工作稳当,风险较小,因而在银行家眼中,对B组的贷款预期收益Eb有可能高于Rb。相对于B组而言,A组投资者可能被排除在借贷市场之外。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占重大比例的国际信贷市场中也存在、甚至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充分问题,严重影响了国际借贷资本的流向和规模,加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平衡性,容易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

2.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和交易约束

首先,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投资主体的非完全自由交易。例如,在远期市场交易中,客户必须交纳一定的保证金,以保证远期市场交易人履行承诺。这笔保证金将使交易人承担机会成本,因为它不能被用来投资以取得收益。这种机会成本有碍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正如劳伦斯·科普兰说:“国际货币市场均衡必须有充足的套利资金作为条件,换句话说,某个或更多的套利者可以利用自由资金以驱使相应的比率达到均衡”。

其次,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表现为金融工具的短缺。金融资产单一化使国际金融投资者无法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加上主观预期,资产无法在国内金融工具之间进行转移,这时只有大规模地逃离本国市场,从而诱发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越不足,金融资产转换的成本就越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只有汇率预测贬值的幅度更大才能抵消金融资产的转换成本,一旦在流动性不足的市场上售出大量金融资产,就会因供求关系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从而使国际金融市场严重失衡。例如1994年的印度尼西亚,外国投资者大约拥有上市股票的30%,占有交易量的7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失去信心,就出现了因流动性不足而找不到买主的现象,需要进行金融资产转换的投资者面临严重的“租金”分割,使其预期变得更坏。

3.金融市场垄断的存在有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

金融市场的垄断者往往拥有更充裕的信息和资金以及高明的投资或投机技术,操纵市场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在当前的国际外汇市场中,集中与垄断现象相当明显。根据英格兰银行1995年10月的一份调查,在伦敦外汇交易市场上,银行间的交易集中在少数大银行之间,前20家银行控制了整个伦敦汇市交易量的68%。金融市场主体的集中与垄断,人为操纵市场的行为,势必增加汇市的波动,酝酿金融市场的风险。

三、结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加入WTO,金融国际化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完全开放一国的资本市场要有一个过程,这里是指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化。原因在于我国金融市场在交易制度和监管体制上还不完善,市场信息传递不畅、金融工具短缺,投机操纵行为等非法现象还比较严重,在此情况下,对几万亿美元的巨额国际游资“开绿灯”,无异于“引狼入室”。东南亚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教训,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了国内资本市场,加上金融市场管理混乱,为投机者提供了大量的条件和机会。世界银行经济顾问穆斯地塔法·纳布利说得好:“一个国家应该寻求国内金融体系及资本帐户的自由化,但进行这些改革的时机选择和次序安排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和风险是关键。”第二,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不可动摇。固定汇率制容易扭曲一国的真实汇率,完全浮动汇率又由市场供求力量所控制,这两者都不能引导投资者的预期合理化,很容易被投机者人为操纵和利用,时刻有可能超过一国的金融监控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金融风险。在利率的安排上,应主要采取市场化的原则,但也离不开金融当局的指导和调控,利率既需反映一国的资本供求关系,又要反映一国的真实生产率水平,与汇率水平相匹配。第三,不断改善包括证

券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交易制度,增强交易透明度,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从而有效地传递信息、克服市场垄断,这是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的长期而关键的任务。这一点,香港在1998年8月的港币保卫战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香港就股票抛空和期货持仓公布了一系列规定,其中包括金融管理当局巩固港币联系汇率制度的7项技术措施及政府加强证券期货市场秩序和透明度的30条措施等,有效地防范了国际金融大鹗的侵犯。

国际金融篇6

一、对两场危机的简要回顾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首先起源于泰国。从当年5月份开始,以索罗斯“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炒家在外汇市场上不断冲击泰铢,泰国政府在采取各种措施抵御无效、消耗大量外汇储备后,被迫于7月2日宣布放弃泰铢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泰铢当日应声而贬20%,引起泰国挤兑风潮。之后,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纷纷大幅贬值,东南亚金融市场一片混乱。10月后,金融危机蔓延到韩国和日本,引起货币贬值、股市暴跌和企业破产。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并波及俄罗斯,引发全球汇市、股市巨大波动和一些国家的政局动荡。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发。次级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级抵押贷款而言的,是指由开办抵押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向信用风险较高、信贷记录差的借款人发放的购房抵押贷款。对金融机构而言,在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市场环境下,次级抵押贷款收益率更高,且可以通过证券化和转换成金融衍生品将风险分散给资本市场。但随着美联储利率上调,2006年后美国房价增速减缓,2007年初,房价环比涨幅趋于零。次级抵押贷款人由于收入有限,无力应对利率上调和房屋贬值,次级抵押贷款风险终于暴露。2007年3月,随着美国新世纪公司宣布频临破产,汇丰银行出现次贷坏账等信息披露,美国股市暴跌,次贷危机全面爆发。2008年1月,花旗集团和美林证券分别公告巨额亏损,9月,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欧洲、亚洲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股市持续暴跌,“蝴蝶效应”使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

二、两场危机的共同点

1.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缺陷。亚洲发展中国家“出口替代”型增长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生产成本提高,出口受限,造成国际收支失衡。为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这些国家转向依靠举借外债来实现经济增长。但由于创汇能力不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透支性的经济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是危机爆发的主因,而国际游资的冲击是危机最终爆发的导火索。与之相似的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也可看做是其过度消费形成的内在负债发展模式的危机。美国以其雄厚的国力为信用,向全世界借钱消费投资,以一种负债发展模式维持经济繁荣。同样,美国民众也是奉行借贷消费,各种无节制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当资产价格上升时,呈现一派繁荣;而当资产价格下行时,绷紧的信用链条最终在房地产领域断裂,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全球蔓延。2.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东南亚国家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另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维系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一旦外资流出超过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缺口,必然引起本国货币贬值。在美国,为了缓解20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破灭对经济的冲击,美联储连续降息。到2004年,随着美国经济复苏,通胀压力渐显,美联储又开始新一轮加息周期,这一轮加息周期长、幅度大,直接导致房地产价格下滑、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金融衍生品价格下跌,高杠杆经营的金融机构被迫启动去杠杆化过程,造成美国金融市场动荡,最终演变为国际性金融危机。此外,宽松的金融监管也是两场危机爆发的诱因之一。对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国际游资的冲击监管不力导致了亚洲金融危机;而对以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监管缺失更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

三、两场危机的差异

1.危机的性质不同。亚洲金融危机是典型的货币危机。当一种货币汇率制度无法反映经济基本面而改革又严重滞后时,很容易遭到国际投机资本的投机,该货币可能出现持续、大幅贬值。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东南亚国家出现了大量到期的中短期外债需要偿还,同时国际金融炒家纷纷挤兑,造成了这些国家外汇储备严重不足,以至于不得不让本币大幅贬值。美国次贷危机是一个复杂金融衍生市场的危机。借助投资银行精心设计的衍生品复杂的信用链条,次贷危机演变成流动性危机和偿付危机,最终形成全球化背景下的信用危机,以华尔街五大投行和美国国际集团为代表的金融帝国的毁灭取代了货币大幅贬值成为危机的主要特征。2.影响范围、程度不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世界金融中心的边缘地带———东南亚,其影响的主要是亚洲国家,特别是处于发展中的东南亚新兴经济体,并未殃及发达国家。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在国际金融中心———美国华尔街,导致美欧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和经济增长大幅下滑,然后通过金融市场方式向所有新兴经济体蔓延,其影响是全球性的。3.危机的传播渠道不同。亚洲金融危机主要通过贸易联系和货币竞争性贬值渠道传播。东南亚国家主要出产初级农产品,大多出口并竞争于同一个市场,一国所遭受的货币危机使其货币大幅贬值,在大量增加其出口的同时也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出口竞争力,这样迫使其他国家也加入货币竞争性贬值的行列,从而吸引国际金融投机家持续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发起攻击,不断步入恶性循环。国际金融危机主要通过国际资本流动渠道传播。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大多采取全球投资组合策略,一旦某重要市场的资产价格出现波动,会直接影响机构投资者的资产价值,从而不得不进行资产组合调整,进而通过国际资本流动渠道将风险传递到其他市场。在金融全球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危机使得国际投机资本迅速回撤自救,在外资大规模撤出的影响下,外资依赖度高的经济体投资下降,经济衰退。

四、两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1.筑牢实体经济的“磐石”。我们把生产物资资料和提供各种服务的经济行为称为实体经济(例如农业、工业及各种服务业),把通过投资标的物价格的上下波动来进行交易的经济行为称为虚拟经济(例如证券、外汇、期货和各种金融衍生品等)。通常情况下,虚拟经济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但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虚拟经济开始急剧膨胀,并且已经对实体经济施加各种影响。虚拟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实体经济也跟着遭殃,过去的两场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目前我国整个经济体系的脱实向虚已出现了明显征兆。虽然我国现在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发展较为有限,但2015年以来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一线城市房地产的投机泡沫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其他实体产业资金的“虹吸”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醒。在劳动力和环境资源“红利”优势逐渐消失的前提下,当务之急是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夯实实体经济的基础,引导资金“脱虚入实”,让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发挥服务和保障功能,使两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2.建立金融业的“高边疆”。金融业发展具有自我膨胀倾向,极易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独立,自我扩张。大量复杂的金融创新工具,在带来流动性、避险性等好处的同时,也引起市场风险的承担主体和风险控制主体严重分离。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的改革、完善,比金融创新更重要。我们必须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在扩大金融开放、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对经济增长、信贷政策、汇率制度改革、国际资本流动管制和金融业开放进行整体通盘考虑;建立和完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改革调整我国金融业分业监管、协调不利的局面;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和运行安全监护体系,维护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3.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构造多元货币体系是维护世界金融稳定的重要途径,人民币理应在构造多元货币体系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我国可以加强与亚洲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合作,进一步强化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货币职能,扩大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及影响力;结合周边国家的货币需求,畅通人民币资金的回流渠道,发展人民币基金,扩大人民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使人民币发得出去,收得回来,让人民币逐步成为亚洲区域内的主要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为人民币真正的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我国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美元走强导致全球大宗商品进入中期调整的有利时机,加紧储备战略资源,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国际金融篇7

法律的价值在于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就国际金融法而言,其作用在于建立和维护国际金融秩序、保障国际金融安全、促进国际金融发展。简言之,安全和效率是国际金融法的两大基本价值。这两个价值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是金融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也就无所谓金融发展;而金融发展又是金融秩序与金融稳定的根本保障。任何金融的低效率运行或停滞不前,都可能导致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的混乱与动荡。另一方面,它们之间也存在矛盾的一面。要维护国际金融秩序和保障国际金融安全,必然要求对金融业加以严格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国际金融的发展;而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金融监管,可能导致金融业效率的提高,也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反过来影响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这两大价值的博弈直接影响到国际金融法功能实现的程度。我们知道,国际金融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价值取向的定位不能因人们的主观认识而转移,它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并与经济基础的要求相一致。事实也是如此,国际金融法的价值取向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着。在国际金融法形成初期,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之后,安全曾一度是其基本价值取向。各国都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视为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

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对国际金融法的影响重大。金融全球化表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各国在金融业务、金融市场、金融政策与法律等方面跨越国界而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国际金融关系朝着多方向发展。从货币体系的全球化到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到金融机构的全球化,从金融信息流动的全球化到金融风险传递的全球化,从金融政策协调的全球化到金融法制建设以及金融交易规则和契约条款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内容可谓丰富多样、无所不及。例如,从国际货币体系看,伴随欧洲货币联盟的运转和拉美、亚洲、非洲等区域货币合作的开展,美元、欧元和日元三足鼎立的多元化货币格局正在形成;从国际资本流动看,近二十年来全球资本流动的规模、流速、冲击力均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其中,私人资本已取代官方资本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主体,其逐利本性使资本流动表现出很强的波动性。金融市场作为开展金融活动的平台,其全球化则构成了金融活动的全球基础,表现为各国金融市场的贯通和连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异类金融市场间界限的日益模糊,金融市场的主要资产价格和利率的差距日益缩小,市场相关度显著提高。货币、资本、金融市场等金融全球化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使得金融资源在不同国家间和不同层次上转移、划拨、金融和

互动。从而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重组,促进金融效率的总体提高。

二、经济全球化下国际金融法的价值取向

我们要看到,经济全球化在为金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又具有放大金融风险的效果。纵观金融危机接踵而至的经济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金融风险的全球化,包括金融风险发生和传导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体遭受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概率大大增加,金融脆弱性演变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加之一体化的市场为金融风险之跨国传递提供通道,“一荣具荣、一损具损”已成为当代国际金融生活的写真。由此警示我们,在看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高效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金融安全。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调整国际金融关系的国际金融法也要随着经济的变化而调整其价值取向。各国的立法者和监管者都面临同样的问题,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金融竞争,而金融体系如果缺乏活力、运行低效,势必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自然就谈不上安全与稳健,更不必谈发展了。一方面要加大金融市场的开放力度,通过增加竞争以增加金融体系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为确保金融稳定和公众对金融体制的信任而维持审慎监管。因此,法律必须在开放金融市场与加强管制之间加以选择。换言之,在促进金融效率与保障金融安全之间进行权衡,单一的注重安全优先或是单一的注重效率优先都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趋势了。正是对效率与安全观的重新检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经济转轨国家,在其金融立法或金融体制改革中,都以提高金融效率为基础和核心,注重防范金融风险与促进金融发展相协调,当然,在以效率为基本价值目标的同时,国际金融法在发展中也体现出对安全价值的兼顾。

以美国为例,在经历了20世纪70-80年代的效率优先的放松管制时期后,尽管金融自由化给美国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活力。但是给银行业带来的危机也逐年增加。据统计,1982-1992年间,美国共有1442家银行倒闭。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对于开放程度高的美国来说,强调效率优先而放松监管也加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危险。有人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放松管制改革主要是制定新法,对废法的废止是不充分的。其结果就是解除管制部分不足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而保留管制的部分又无力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立法者和监管当局不得不重新审视放松管制的进程。在90年代里,美国立法开始体现出了对安全与效率的并重。这些法律从不同的角度,鼓励金融机构的竞争,注重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加强对金融活动的风险管理。尤其是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提出重整金融资源、实行混业经营和功能监管,实施兼顾安全和效率的审慎监管。英国《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日本自1994年着手进行的“金融大爆炸”改革无不如此。如英国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提出了“有效监管”的六条原则,要求在实施监管时必须同时考虑,并将其作为新监管方式的指南。这六条原则是:使用监管资源的效率和经济原则;被监管机构的管理者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权衡监管的收益和可能带来的成本;促进金融创新;保持本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避免对竞争的不必要的扭曲和破坏。

考查有关国际金融的国际条约,也能看出对效率和安全并重这种价值取向的认同。无论是WTO还是NAFTA都强调放松金融管制,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自由化。WTO倡导金融服务的多边自由化,但同时也注重对安全的保护。WTO有关协议规定了有关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例外,如各成员方可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在出现严重的收支平衡和对外财政困难时,对已作具体承诺的服务贸易部门采取或维持有关限制措施;《金融服务附件》规定的“审慎例外”,允许成员方出于审慎原因而采取措施,包括保护投资者、存款人、保单持有人或金融服务提供者对其负有信托责任的人而采取措施,或为保持金融体系的完整和稳定而采取措施。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效率与安全”的目标冲突。NAFTA推进金融服务的区域一体化,都要求成员方拆除各种贸易壁垒和限制,有条件的开放金融市场,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促进金融领域的竞争,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基金组织和《基金协定》、世界银行和《世界银行协定》也都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市场力量的自由运作,要求尽量排除政府的干扰。而市场机制主要是强调效率。这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这三大国际经济组织都是推行也鼓励成员国坚推行的金融体制和制度都是以效率为基本导向,注重对安全的兼顾。

晚近国际金融法价值取向上的这一变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有密切关系。因为金融全球化势必加剧金融竞争,而金融体系如果缺乏活力、运行低效,势必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自然就谈不上安全与稳健,更不必谈发展了。正是对效率与安全观的重新检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经济转轨国家,在其金融立法或金融体制改革中,都以提高金融效率为基础和核心,注重防范金融风险与促进金融发展相协调,当然,在以效率为基本价值目标的同时,国际金融法在发展中也体现出对安全价值的兼顾。

三、对我国的启示

回顾我国的国际金融立法,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一直都是主要目标。为此,我国限制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范围、控制金融产品的价格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这种做法会导致金融市场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金融业竞争力低下,整个金融市场十分脆弱,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以牺牲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代价。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也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市场已经大幅度的对外开放了,外资金融机构将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水平,与国内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是通过强化监管,恐怕难以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我国应该转变这种模式,在立法上应以效率为基本导向,兼顾金融安全。放松金融管制,通过强化金融市场竞争,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与金融业的发展。这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应有之义。在管制逐渐放松的过程中,一方面,使已有的金融风险不断暴露和释放出来,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和监管机构的风险监管能力均得以逐步提高,从而有利于金融安全;同时这样做也有可能使金融领域的不确定性增加,因此,为了维护金融安全,防止过快放松管制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必须把握住放松管制的顺序、路径和节奏。

参考文献:

[1]何焰.国际金融法晚近发展的若干特点.法学杂志,2005,(4).

[2]贺小勇.国际金融立法的新趋势与中国金融法的完善.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4).

【摘要】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金融法迅速发展,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国际金融法一方面受到全球金融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对全球金融环境施加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分析经济全球化下国际金融法的价值取向。

国际金融篇8

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含义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金融资源、金融市场、金融活动的的融合、相互作用日益增强的状况的进程,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经营水平提高,以及各国金融体制、金融资产价格趋同的态势。其主要标志是:

主要金融指标趋同,各类金融产品的价格之间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性。在世界范围内,任何两种货币之间的在同一时刻都是一样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主要金融市场之间的利率连动性显著加强,利率差异大幅度下降,利率差异的平均值降至0.2%左右,利率偏差与期望值(汇率升贴水)也较为接近。在市盈率、债务/股权比例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各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外国所有权比重在各国都有所提高。汇率与利率、利率与股票债券价格、即期和远期交易价格等之间的连动性大大增强了。

全球性金融市场已形成。国际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各类金融市场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金融业也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外汇市场已是全球一体化的市场,全球性证券市场已初步形成。世界各金融中心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金融中心因时差而交替运营;但全球金融投资者和投机者借助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可以全天24小时在任何一个主要金融市场不停地进行各种金融活动。全球性的资金调拔和融通在几秒钟内就可以完成。

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全球化经营水平提高。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从事跨国经营,形成了遍布全球的机构网络。近几年来,国际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并购浪潮造就了一些超巨型的金融机构,尤其是超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这些金融超级巨头合并以前规模已十分庞大,国际经营已很普遍,合并后就更好实施全球化战略和经营。除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外,大量其他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外汇经纪商、基金、票据商、贴现商等也加入到国际化、全球化经营的行列中。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也有相当发展。

金融体制趋于一致。WTO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在全球金融服务贸易领域得到贯彻。浮动汇率制,尤其是管理浮动汇率制是世界主要汇率体制。混业经营已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金融体制。巴塞尔协议倡导的国际银行风险管理规范被很多国家采用。

这些标志表明国际金融一体化是一种客观存在。

国际金融一体化的成因

世界实体经济国际化、一体化、全球化发展。世界出口在世界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在20世纪初大约为7%-9%,1998年上升到24.3%,1950年至1997年,全球生产才增长5倍多,而同期的全球贸易则增长了15倍多。这表明,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各国国内生产越来越多地面向世界市场。1956年―1997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近20倍,超过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意味着世界实体经济的国际化、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使得各国经济和市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必须要求国际金融的一体化、全球化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因为国际金融最初始的功能就是为国际贸易融通资金),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国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哪里,国际金融机构的服务就追到哪里。这是国际直接投资领域里,金融机构“追随客户”的法则。

世界货币财富的膨胀。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几十年间经济规模节节扩张,一些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崛起,社会富裕程度不断提高。除不动产外,越来越多的收益盈余以货币形态的财富来积聚和增值,居民金融投资能力随之大幅提高,不但投资于本国市场,而且投资于其他国家金融市场,从而在国内外金融市场间建立紧密联系,促进一体化。

金融资本、金融资产、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等金融资源自身具有外向扩张的内在动力和要求。金融资源为规避和分散风险、逃避管制、追逐利润,必然会冲破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为金融而金融,金融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成为一个追求自身增值的独立经济部门――虚拟经济,已是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的显著特征。

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欧洲货币市场,是一种离岸金融市场,是在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进行国际借贷的市场,其利率结构、存款准备金和借贷额度均不受任何国家法令的管辖,这是真正国际化的市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离岸金融市场在亚太地区(包括美国)和拉丁美洲急剧扩展,其地理范围超出了欧洲,经营的货币也不限于境外美元(欧洲美元),已成为一种从事短期资本和中长期资本借贷的多功能的巨大国际金融市场。其间,套利套汇活动既发生在各种欧洲货币之间,也发生在欧洲货币与本国货币之间,如欧洲英镑与英镑之间、欧洲美元与美元之间。这不仅促进了离岸市场与各国国内金融市场之间的一体化,而且促进了离岸市场与各国国内金融市场之间的一体化。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冲破了政府的管制和地域的限制,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一体化与全球化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现代科技为国际金融一体化提供技术基础。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和普及为国际金融一体化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通讯卫星进行外汇交易、电话委托交易、计算机编程交易、环球银行电讯协会(SWIFT)、自动转帐支付机、电子销售点、电话银行、金融网站、金融超市、网上经纪商等等,是信息通讯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典型例子。现代科技已经开发出向全球即时传递股票和外汇价格及其他信息的技术。无固定场所的、以信息通讯网络联结的金融市场已取代有固定场所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使得无地域无时间限制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得以形成,并且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交易活动的规模、速度、效率和覆盖区域。

金融自由化浪潮。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放松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拉美和亚洲发展中国家以及转轨经济国家政府于80年代中后期开始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在三个领域展开:金融价格即汇率利息率的自由化、市场化;金融业务的自由化,允许证券、银行和保险混业经营;金融对外开放,削弱对资本出境入境的限制,开放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金融自由化浪潮为金融的国际化、一体化和全球化提供了宽松的制度政策环境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金融创新浪潮、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金融创新浪潮一方面增加了难以胜数的新金融品种和工具,各种金融产品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流动性大增,大大增加了国际间金融投资、投机的机会,使国际金融市场急剧膨胀。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对规避政府管制、防范风险、促进金融自由化、完善以欧洲货币市场为主的全球性金融市场,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一系列金融创新的推动下,融资证券化取代银行信贷,成为全球资金流动的主要形式,资产证券化成为主要的金融资产表现形式。证券化加强了国际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外汇市场之间的联系,大大提高了金融资本、金融资产、金融产品的全球流动性,加强了债权国与债务国之间的沟通,极大地促进了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进程。

WTO的积极推动。WTO于1997年12月达成《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102个成员作出了开放金融服务业(包括银行、保险、证券、金融信息市场)的承诺,该协议涉及全球95%的金融服务贸易领域,它将加快国际金融的进一步自由化和一体化。

上一篇:语文作文论文范文 下一篇:金融危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