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就业范文

时间:2023-11-08 04:08:17

残疾人就业

残疾人就业篇1

关键词:残疾人 就业 重要性 政府 作为 成果

国家主席同志在十七大中指出:“残疾人是特殊而困难的社会群体,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帮助残疾人平等的走向社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所以残疾人的就业工作是残疾人事业的重中之重,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是国家和政府关心的一个社会问题。

残疾人就业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可能比健全人就业问题更加紧迫,更为重要。因为较健全人来说,残疾人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家庭经济收入也相应较低,且长期的治疗、康复费用以及家庭成员因照顾他们而丧失的劳动报酬,也给家庭经济带来了相当的负担。所以,残疾人家庭的生活水平也相应的落后于其他家庭。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为残疾人家庭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举社会之力帮助他们就业。

残疾人处于社会的底层,大都生活困难,与人交往不密,缺乏社会经验;加之存在功能上的缺失,朋友不多,甚至终生未婚,无人帮助,造成不良循环,生活困难加剧,给自身带来更加难以承受的痛苦,导致生活难以为继,失去信心,走上极端之路。所以,他们自身的劳动就业对于他们来讲将意味着生命的延续。

残疾人就业是实现自身权利和价值的关键环节,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地位、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使残疾人从单纯地依靠国家、社会和亲属救济、供养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仅关系到广大残疾人劳动权利的实现,而且对于解除残疾人亲属的后顾之忧,促进和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可以起到安置一人、稳定一家、和谐一片的目的。

高淳县位于江苏省西南端,是省会南京的南大门,其自然条件优越、生态优势明显,境内有山有水,具有三分山、两分水、五分田的黄金分割比例,并且产业特色鲜明,培育了建筑、造船水运、高效农业三大特色产业,高效农业中形成了螃蟹、食用菌、经济林果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并且建有全国最大的螃蟹专业市场。当地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一村一品,特色鲜明,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统一,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高淳县残疾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残联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这一主线。创建了3个省级6个市级扶贫基地安置300多名残疾人就业,每人每年增收4000多元;创办福利企业27家,吸纳830多名残疾人就业;建立了2个市级创业基地以及发放100多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帮扶100多名残疾人实现自主创业,使得残疾人就业率达85%以上。在三大特色产业中,特别是高效农业: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利用荒山坡地种植茶叶,菌类,蔬菜,水果,苗木;养殖鸡,羊,猪,鸽等;利用水网资源发展水产养殖,销售,餐饮以及网具等,各个基地都涌现出致富能手,其中有的残疾人创业几年来共向国家交纳税收1000多万元,有的创造年效益1000多万元。残联本着“宣扬典型、提升影响、赢得支持、促进发展”的原则,激励每一个曾经或正在经历生活挫折的人,不要轻言放弃,更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要努力以典型为榜样,以先进为方向,以追求为目标,树立强烈的自强自立意识,力争克服困难,学会一技之长,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固城镇蒋山村残疾人扶贫基地为例:全村人口2068人,共有持证残疾人52名,其中肢残20名、视残9名、听力语言残8名、智力残7名、精神残8名。近年来,发展芦笋种植富民产业。目前,全村已拥有芦笋占地面积300亩,新建芦笋钢架大棚200个。以“合作社+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大力发展芦笋产业的同时,村“两委”和残协不忘带领残疾人共同致富。2012年该村在县、镇残联的关心和支持下,充分发挥村残协组织的职能,积极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基地帮工、独工种植芦笋或参股种笋,发展芦笋大棚100个,创建高淳县尖山芦笋残疾人扶贫基地。通过基地一次性就集中安置50名残疾人就业,村残协还从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服务,为残疾人当年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巩固基地成果,蒋山村残协还制定了长效的残疾人扶贫基地发展计划和管理措施,运用科学的种植方法,不断扩种芦笋种植面积,提高残疾人安置比例,出台残疾人种笋的优惠政策,村“两委”和残协一道为残疾人家庭首先无偿解决“三通”,通水、通电以及道路建设;其次在贷款上扶持;其三在技术上进行跟踪和帮助。今年新吸收周边村残疾人就业10多名,确保实现所安置残疾人年户均收入超1万元目标。

高淳残疾人就业取得的成绩是因为当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制订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优惠政策,工作上层层落实,将三农发展与残疾人发展同步进行,教育与科技结合,产业与效益结合,创业与就业结合,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针对不同条件、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残疾人给予不同的就业帮助,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其长期实践下得出的经验与大家交流与分享,以对其他地区的残疾人就业,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就业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残疾人就业篇2

山西省残疾人就业条例最新版第一条 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关于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同级残疾人联合会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承办具体业务,劳动、人事、财政、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予以配合。

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接受劳动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履行以下职责:

(一)残疾人劳动就业状况调查;

(二)残疾人劳动能力评估和职业技能鉴定;

(三)残疾人就业咨询、就业登记、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培训;

(四)创办和管理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五)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缴使用和管理。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具有本省城镇常住户口,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有一定劳动能力,本人有就业要求,持有《残疾人证》的无业残疾人和一切用人单位。

第四条 本省行政辖区内的机关、团体、企业(含中央部属、外省市驻本省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各单位),均按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确定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按上述比例计算,应当安排残疾人就业不足一人的,应安排一人;安置一名盲人按安排两名残疾人计算。

企业、事业单位直接投资兴办的福利企业安置的残疾人,可计入本单位安置残疾人数。

伤残军人必须持有《残疾人证》方可计入所在单位残疾人数;离休、退休、停薪留职的残疾人和工伤后不符合国务院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标准》的工伤职工不计入本单位残疾人数。

城镇个体工商户应当承担扶残助残义务。

第五条 各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应遵循就地就近安置的原则,可以从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推荐的无业残疾人中招收(聘),也可以通过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自行向社会招收(聘),本单位职工的残疾人亲属,应优先招收(聘)。

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应空出编制或从离休退休人员空出的编制中安置。

第六条 用人单位招收残疾人就业,应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并根据其残疾程度安排适宜的工种和岗位。

第七条 任何单位不得拒绝录用符合条件的大、中专院校、技校毕业的残疾学生。拒绝接收的,当事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单位接收。

第八条 残疾职工在转正定级、职称评定、晋职、晋级、劳动报酬、劳动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应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待遇。

第九条 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根据各用人单位录用残疾人计划和劳动市场需求,组织残疾人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必须依法对残疾职工进行职业培训或岗前培训。

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应当为残疾人提供各种职业培训。

第十条 各单位必须在每年12月31日前,向同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报送本单位当年在职职工人数统计表、职工年平均工资、残疾职工花名册和录用残疾人计划表。

统计报表由省残疾人联合会会同省统计局统一印制。

第十一条 安排残疾人达不到本规定第四条规定的人数的单位,按照本年度差额人数和所在县(市、区)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计算,向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并应制定下年度录用残疾人计划;按职工比例计算安排不到一人的单位可免于接收残疾人,但应按规定比例差额计算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二条 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对所属同级各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核查,向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发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款通知书》。各单位接通知书后30日内通过银行将应缴款额转入指定财政专户。无正当理由逾期未缴纳的,由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委托银行收取,并从逾期之日加收应缴金额5的滞纳金。滞纳金计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三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项用于下列开支:

(一)残疾人职业培训费用;

(二)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或个体经营;

(三)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补贴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经费开支和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的其他开支;

(四)奖励超比例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和为安排残疾人就业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

第十四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实行分级征收、使用和管理。

(一)中央、省属单位、外省市驻晋单位以及在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企业,由省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征收,集中管理,统筹使用;

(二)地、市所属单位和企业,由各地、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征收;

(三)县(市、区)所属单位、企业(含个体)及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由各县(市、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征收;

省、地(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可以分别委托下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一)、(二)项规定的各单位应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被委托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按总额的40%上缴委托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

(四)地、市收取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上缴省10%;县(市、区)收取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上缴省、地(市)各5%。应上缴的部分,由各级财政按规定足额上解。

第十五条 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从单位预算包干结余或预算外资金中列支,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从管理费中列支。以上经费不足支付的,可以从单位预算经费中列支。

第十六条 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有困难的单位,应向同级残疾人联合会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可以适当缓缴或减缴。

第十七条 对既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又拒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机关、团体、事业企业单位,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补缴应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仍不执行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八条 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必须使用省财政部门印制的《山西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用票据》,加盖同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印章。

第十九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收入按月足额上缴财政专户,支出由财政审批拨款。上缴部分由被委托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直接划转委托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财政专户储存;存款利息计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年终结余结转下年使用。

第二十条 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必须按计划使用和管理财政划拨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职财务人员,按受财政、审计、劳动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任何部门不得平调、挤占或挪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不按计划使用,损失浪费、贪污、挪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有关部门予以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具体管理、使用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残疾人联合会制定。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之日起施行。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具体内容未安排残疾人就业或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每少安排1名残疾人,应按市统计局公布的上年度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60%缴纳残保金。安排比例不足1人的,按实际差额比例计算。安排1名盲人就业,按安排2名残疾人就业计算。 缴纳残保金金额=(上年单位在职职工总数(平均人数)1.7%-在职残疾人职工数)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60%。

20xx年缴纳20xx年度的残保金,征缴标准为少安排1名残疾人,缴纳残保金19684元(即20xx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32808元的60%)。

成立时间不满1年的单位未安排残疾人就业,也应缴纳残保金。缴款时间按单位成立后的足月计算,不满1个月的不计算。

安排残疾人就业不满1年的,按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时间计算;不满1个月的,按1个月计算。

按照1.7%比例计算,应安排残疾人就业不足1人的,应按实际差额比例计算缴纳残保金金额。

残疾人就业篇3

一、采取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抓队伍,提高残疾人创业就业组织建设。

围绕残疾人创业就业需求,一是继续加强村委会

残疾人互助会工作,在全镇64个自然村建立64个互助会,会长由村民小组长兼任,有效提高互助会工作整体效能。二是结合我镇实际,做好各级助残志愿者的组织、登记工作,不断扩大残疾人志愿者队伍,有效开展志愿者助残服务。三是采取“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一帮一”结对子,使全镇残疾人能得到长期有效的创业就业帮扶。

(二)抓培训,提高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能力。

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是提高残疾人素质和技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通过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邀请技术专家围绕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对残疾人进行培训,共培训残疾人800余人次。依托地区技工学校,组织8名残疾人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不少农村残疾人因培训掌握了实用技术,走上自强创业之路,家庭生活得到了改善。

(三)抓扶持,规范残疾人创业就业服务体系。

采取扶持保护措施,规范残疾人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形成残疾人创业就业多渠道、多层次,实现新突破。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二是拓宽社会创业就业渠道,内引外联,以集中创业就业、劳务派遣等形式,先后安排31名残疾人到罗平县忠林焦化有限公司工作,实现残疾人稳定集中就业。三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从县残联争取资金1.5万元扶助3名残疾人创办经济实体和个体从业。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残疾人创业就业渠道少,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2、残疾人创业就业的稳定性差,给解决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3、由于残疾人处于弱势群体,生活贫困,创业资金不足,面临创业难和就业难问题。

4、部分残疾人思想麻痹,主动创业就业意识不强,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开展创业就业援助,建立创业就业保障体系。

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通过集中就业、分散就业和个体就业三种渠道,大力扶持残疾人创业就业。重点依法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创业就业,使残疾人就地就近得到充分创业就业。依托镇残疾人综合创业基地,通过整合资金,不断扩大创业基地规模、数量,吸收更多的残疾人就近创业就业。协调相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地对残疾工人的工资、保险、福利等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切实维护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抓好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残疾人创业就业能力。

残疾人就业篇4

《中共中央组织部等7部门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所有省级党政机关、地市级残工委主要成员单位至少安排有1名残疾人。

据介绍,为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益,上世纪90年代,我国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了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建立完善残疾人就业保护和就业促进制度体系,改善残疾人就业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实践看,目前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仍然存在着相关规定落实难、用人单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问题。

在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方面,意见提出,各级党政机关在坚持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的前提下,对残疾人能够胜任的岗位,在同等条件下要鼓励优先录用残疾人。各地要切实维护残疾人平等报考公务员的权利,除特殊岗位外,不得额外设置限制残疾人报考的条件。招录机关专设残疾人招录岗位时,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要给予放宽开考比例等倾斜政策。各地在招录公务员时,要结合实际,采取适当措施,努力为残疾人考生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

与此同时,各级残联机关干部队伍中都要有一定数量的残疾人干部,其中省级残联机关干部队伍中残疾人干部的比例应达到15%以上。各级党政机关要督导所属各类事业单位做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各类事业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岗位构成情况,确定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多渠道招聘残疾人。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确定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招录符合岗位要求的残疾人就业。企业对招录的残疾人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订立劳动合同,实行同工同酬。

意见提出,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严格按规定标准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拒不安排残疾人就业又不缴纳残保金的用人单位,可采取通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等措施。各地应将用人单位是否履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义务纳入各类先进单位评选标准,对于不履行义务的用人单位,不能参评先进单位,其主要负责同志不能参评先进个人。

残疾人就业篇5

一、新政策突出了将保障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重要条件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残疾人数量众多的国家,根据中国残联最近公布的一项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目前有6000多万残疾人,大约每5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而且7成多的残疾人分布在农村。解决残疾人就业和生活问题,一直是政府部门重点研究的课题,这不仅是关系着残疾人的自身利益,还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我国,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力、物力的条件,要解决残疾人问题,不可能仿效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福利政策,因而,只能是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来最大限度地解决残疾人的生活和就业问题。兴办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集中就业,国家在税收政策上予以积极地扶持和保护,这是解决残疾人生活、就业的一种良好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新政策是对过去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再完善和再发展。调整后的政策对单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进行了严格规范。除了安置残疾人的比例、人数必须达到规定的条件外,还规定了其他四个与保障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有着密切关系的条件:1、企业必须依法与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员签订一年(含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并且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在单位实际上岗工作;2、企业必须为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员按月足额缴纳所在县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3、企业必须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员实际支付不低于企业所在县(市)适用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4、企业必须具备安置残疾人员就业的基本设施和规章制度。这些条件的设置,既有利于加强税收政策的管理,防止企业弄虚作假的现象,又有利于运用税收引导的手段,强化企业对残疾人权益的保障,更好地体现了税收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政策导向,对全社会维护残疾人的利益将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二、新政策调减了纳税人残疾人安置比例,且未强调残疾人必须在生产岗位从事生产劳动,减少了企业采取多种弄虚作假的手段来达到税收政策规定的比例要求,也降低了责任区管理人员的管理风险

过去有些福利企业为达到政策规定的安置比例,往往采取多种弄虚作假的方式来达到税收政策规定的比例要求:①账外账的形式。把超比例部分的实际生产人员以及工资、奖金、福利等不通过企业正常的财务核算来加以处理,而是用账外循环的形式,少报企业生产人员以隐瞒企业的实际职工总人数;②“四残”人员挂名形式。表现为上岗率与出勤率的低下,以养待岗现象较为普遍。一些福利企业尽管在财务资料(四表一册、出勤表等)以及财务核算处理方面都符合有关政策的安置规定,其表现出的人员定岗、出勤率都相当不错,但如与实际核对,却相差甚远,有相当一部分的“四残”人员都是在企业中挂个名,并不参加企业的实际生产劳动,其人员工作岗位仅是一些表面文章。③生产人员与管理人员混岗现象。在一些残疾人员较少的福利企业,为了提高残疾人占生产人员的比例,在实际生产过程的安排上,企业的生产人员与管理人员混岗现象也将不可避免地发生。

财税[2007]92号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单位的条件:(一)依法与安置的每位残疾人签订了一年以上(含一年)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并且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在单位实际上岗工作。此条没有规定残疾人必须在生产岗位就职,那么生产人员与管理人员混岗现象就不存在。(二)月平均实际安置的残疾人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应高于25%(含25%),并且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多于10人(含10人)。此条规定放宽了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享受的条件,由原来的占生产人员50%的残疾人比例,降低为占全部人员的25%。条件的放宽减少了企业采取账外账的形式、“四残”人员挂名形式等弄虚作假的手段来达到税收政策规定的比例要求,这无形中降低了责任区管理人员的执法风险。

三、新政策关于对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实行由税务机关按单位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限额即征即退增值税或减征营业税的办法,有效地防止了一些福利企业不择手段地采取一些弄虚作假的违法方法,以达到转移销售、转嫁税负、提高福利企业的退税额的做法

新政策实行前,福利企业由于可享受的是实质上的减税或免税额,为了获取更多的税收优惠,一些福利企业就不择手段地采取一些弄虚作假的违法方法,以达到转移销售、转嫁税负、提高福利企业的退税额:①财务混乱,把非福利企业的产品销售通过福利企业来开具发票;②把福利企业的进项发票转移开具给一些征税企业或故意在购进货物时不取得进项发票;③把高于市场价的产品销售给关联企业,以减低关联企业的应纳税收。上述情况,不仅给征税企业(包括关联企业)提供了偷逃国家税款的方便,而且又给福利企业带来了更多的“优惠”。新政策实行实际安置的每位残疾人每年可退还的增值税或减征的营业税的具体限额,由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根据单位所在区县(含县级市、旗,下同)适用的经省(含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下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最低工资标准的6倍确定,但最高不得超过每人每年3.5万元。新的税收优惠方式由于实行限额退(减)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来全额即征即退带来的问题,对于促进增值税制度的完善和规范、防止税收流失将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新政策的调整能够有效地促进残疾人就业,这是有利的方面,但在税收管理方面因为新政策存在的一些弊端我们又会面临一些新的难点:

(一)新政策没有规定残疾人必须在生产岗位就职,那么在行政管理、门卫、食堂、保安、及其他一些做杂事的岗位上上班也应认可,这样可能导制纳税人为套取税收优惠政策而“虚养残疾人”,纳税人享受税收优惠所得远远超过“虚养残疾人”的费用支出。我们不妨帮助福利企业纳税人算一笔账:以海安为例,海安规定残疾人最低工资标准为520元/月,加上四项社会保险400元,全年支付一名残疾人大约11000元左右,而其享受的优惠有:退增值税35000元,所得税税前列支(含加计扣除和社会保险)17280元,可少缴企业所得税近5700元左右。

(二)新政策规定经认定的符合减免税条件的纳税人实际安置残疾人员占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应逐月计算,当月比例未达到25%的,不得退还当月的增值税或减征当月的营业税,这一条规定没有明确不符合退税条件月份的税款是否以后月份可以结算退税,如果可以结算退税,则当月残疾人比例要达到25%的规定就失去意义;如果不可以结算退税,则要提防纳税人人为控制当月无税款实现,等残疾人比例达到25%的月份实现。建议按平均月税款计算剔除不符合规定月份的税款,具体方法如下:当年应纳税额小于核定的年度退税限额的,以当年应纳税额为限除以12个月剔除;当年应纳税额大于核定的年度退税限额的,以核定的年度退税额为限除以12个月剔除。

(三)新政策规定平均实际安置的残疾人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应高于25%(含25%),并且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多于10人(含10人)。

残疾人就业篇6

关键词:非正规就业;残疾人;按比例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117-02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残疾人口为8 296万,占全国人口的6.34% ,涉及7 050万个残疾人家庭和3亿多残疾人亲属。残疾人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据调查,中国15岁以上的残疾人当中,可参与劳动的残疾人数达70.41%。然而,当前残疾人的就业率只是非残疾人的一半左右,平均工资也只有非残疾人的一半左右;在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中,约有42 %为残疾人,在相对贫困人口中,残疾人约占1/ 3 。残疾人能够公平地参与社会生活,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残疾人就业两大方式面临挑战

(一)按比例就业方式面临挑战

根据中国残联网站数据,2000年全国城镇按比例就业累计为970 236人,其中本年度安排按比例就业71 548人。到2009年底全国城镇按比例就业合计为1 165 449人,本年度安排按比例就业89 019人。在这十年间,全国城镇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累计增加不足20万,2009年度仅仅比2000年度多安排了17 479残疾人按比例就业,这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

按比就业方式是现代社会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重要方式,但是,按比例就业方式却在现实中遇到了巨大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1)社会歧视.。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依然处处可见。很多人对残疾人的劳动能力持怀疑态度,甚至将残疾人与残废人等同起来,认为他们是社会和单位的包袱。有些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把“身体健康”作为首要条件,招聘残疾人只不过是为了赚取免税指标,成了拿到优惠政策的工具。(2)按比例就业法规缺乏可操作性。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法律法规都为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提供了相关法律依据。但是,现行法律法规大多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统一规范可操作的细则,而且,缺乏必要的强制性处罚措施,行政执法主体也不明确,破坏了已有法规政策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二)集中就业方式面临挑战

根据中国残联网站数据,2000年全国城镇残疾人集中就业合计为961 799人,其中该年度新安排集中就业人数为71 091;2009年底全国城镇残疾人集中就业合计为1 125 722人,其中该年度新安排集中就业人数为104 807人。在这10年中,全国城镇残疾人集中就业人数合计增加仅仅16万左右,2009年度全国城镇新安排的残疾人集中就业人数仅仅比2000年度增加3万人左右,可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福利企业发展缓慢,其安置残疾人集中就业的能力有限。主要原因可能是:(1)福利企业的管理程序相对复杂。《残疾人证》由各级残联核发,福利企业的审批权和管理权主要归民政部门,安置对象是否符合减免税范围又由税务部门确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相当困难,使得准福利企业苦不堪言。(2)大部分福利企业的规模小,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其投资主体单一,也限制了福利企业的发展。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就业方式面临巨大挑战。

由于残疾人两大就业方式面临巨大挑战,使其在正规就业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因此,探索适合残疾人特点的非正规就业方式,成为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必由之路。

二、残疾人非正规就业可行性研究

(一)非正规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1972年提出了“非正规部门”的概念,“非正规就业”由“非正规部门”概念引申而来。非正规劳动组织是指:依法设立、独立于法人单位之外的规模很小的经营单位,以社区、微小型企业或非政府社团组织为主要依托,以创造就业和收入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生产自救性组织和公益性劳动组织。在中国,非正规就业,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中的,有别于传统典型的就业形式,主要包括:(1)个人独立就业(自主创业);(2)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中的就业;(3)正规组织中的非正规就业。

(二)非正规就业特点与残疾人群体特点的对比分析

1.非正规就业管制较少,准入门槛低,容易进入。虽然,非正规就业有雇佣关系不稳定、收入不确定等不足,但是,其大多是以家庭所有制及自我雇佣形态为主,经营规模小且容易进入,比如,包括街头小贩、卖报员、清洁工、自由撰稿人以及网店等形式的个人独立就业,主要你有一定的相关劳动能力几乎就可以进入,进入障碍少。从这点来说,非正规就业是一种适合残疾人的就业方式。残疾人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常常受社会歧视,要在正规部门就业相对困难,甚至在一些部门根本就不可能,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就业并获得收入,从而解决生活基本问题。容易进入的非正规就业无疑是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2.大多数非正规就业具有劳动密集和技术含量低的特点,适合教育水平不高的从业者。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残疾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残疾人为94万,占残疾人口的1.13%;高中程度(含中专)的残疾人为406万,初中程度的残疾人为1 248万,小学程度的残疾人为2 642万(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弃业生和在校生);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为3 591万,文盲率为43.29%。可见,残疾人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以及社会特殊教育不足等原因,受教育水平低,专业工作技能不高,他们大多无法胜任高端工作,因此,非正规就业是适合残疾人的一种就业方式。

3.非正规就业主要依赖本地资源,以及具有劳动时间弹性较大的特点。例如,非正规劳动组织中的就业,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业、公益服务业、社区外的便民便利服务业和小微型制造业等,都是依托社区的就业形式。社区是地区性的生活共同体,是残疾人熟悉的生活环境。残疾人由于身体的缺陷,出行不很方便和不适合从事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所以,工作时间弹性大的依托社区的非正规就业无疑是残疾人就业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

4.非正规就业机制灵活,形式灵活多样,进退方便,择业空间大。非正规就业对从业人员的性别、年龄、文化、技能、体力的要求有高有低,包容性大。残疾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残疾类型和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形式。比如,下肢残疾人可以选择不需远距离走动的工作,如家包业务等;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残疾人,可以选择网店等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就业方式等。

所以,在目前情况下,非正规就业无疑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理想方式,政府可以而且应该考虑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促进残疾人非正规就业,以改善其生活状况。

三、促进残疾人非正规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残疾人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常常面临资金不足的困扰,所以,必须拓宽残疾人非正规就业的融资渠道和规模,加强贷款支持,以促进其非正规就业。劳动部门可以考虑专门设立“残疾人非正规就业基金”,为其残疾人提供贷款担保。同时继续开展非正规就业的小额贷款并简化手续,创造宽松环境。其次,可以通过政府的专项就业基金对残疾人非正规就业者给予财政援助。国际社会普遍采用专项就业基金政策扶持方法,公共工程计划就是其主要形式之一。再次,切实执行《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字[2007]92号)等相对法律法规,使残疾人非正规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以促进残疾人非正规就业。

(二)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

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和职业技能不高,严重制约了其自身的就业范围和就业层次,使其在非正规就业过程中也面临各种困难,因此,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残疾人的文化层次、年龄、性别、培训意愿等具体情况,加强其职业培训,以促进残疾人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比如,网店由于投资少,不受地段、门面限制,没有存货压力和创业风险小等优点而逐渐成为创业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新选择,然而,由于残疾人缺少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知识,能够在网上开店的残疾人还寥寥无几,因此,可以帮助有网上开店意愿的残疾人了解相关的计算机以及电子商务知识,促进其网络非正规就业。

(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具有极强的二元分割性与歧视性,缺乏适合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同时,残疾人的社会保险覆盖率相当低,全国平均有65.8%的残疾人没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在中国农村地区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0%,即使是在城市地区,被系统地排斥在社会保险体系之外的残疾人比例也超过了半数。所以,必须建立适合残疾人非正规就业人员特点和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残疾人的后顾之忧,以促进残疾人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在参保形式和缴费标准上,可以根据非正规就业和残疾人的特点,实行比较灵活和优惠的政策,实行低标准准入、低费率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建伟,胡隽.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成就、问题与促进措施[J].人口学刊,2008,(2):168.

[2]赖德胜,等.中国残疾人就业与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3]肖云,高洁,曾军丽.非正规劳动组织就业岗位开发研究――对1 116名非正规劳动组织就业人员的调查报告[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张彦.非正规就业: 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J].社会科学,2009,(6).

[5]张俊杰.关于中国非正规就业问题的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3).

残疾人就业篇7

>> 社会福利企业与残疾人就业 我国残疾人集中就业政策分析 速录与残疾人就业 珠三角地区福利企业解决残疾人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 非正规就业与残疾人就业促进 残疾人就业条例 《残疾人就业条例》 残疾人就业,难! 赞许录用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等 高学历残疾人就业与企业社会责任 利用纳税筹划实现残疾人就业与企业增收 江苏残疾人就业发展问题研究 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发展的思考 浅谈发展和完善残疾人就业的对策 我国残疾人就业的困境与发展策略 探索残疾人就业问题与对策促进经济发展 浅析残疾人的就业困境与对策 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分析与思考 残疾人就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延安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发展困境及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1)[M/CD].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甘满堂.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J].福建论坛,2010(2):147-151.

[4]张建伟、胡隽.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成就、问题与促进措施[J].人口学刊,2008(2):49-52.

[5]陈土新.社会福利企业与残疾人就业[J].中国残疾人,2011(9):21.

[6]赖德胜等.我国残疾人就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10-15.

[7]许巧仙.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2010(3):35-38.

[8]许琳等.残疾人就业难与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的完善[J].西北大学学报,2010(1): 119-121.

[9]廖慧卿,罗观翠.从国家到市场――中国大陆残疾人集中就业政策变迁[J].学习与实践,2010(10):94-100.

残疾人就业篇8

我国残疾人群就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改进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残疾人就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残疾人数量不断增多,我国目前尚有858万有劳动能力、达到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没有实现就业,而且每年还将新增残疾人劳动力30万人左右;二是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依法吸收残疾人就业的责任不够明确,部分用人单位既不安排残疾人就业也不缴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存在歧视残疾人的情况;三是残疾人素质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残疾人就业服务培训等工作相对滞后。

福利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福利企业指集中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的特殊经济组织(企业),其福利特征表现为安置残疾人的人数占企业人员总数的一定比例,国家对这类经济组织(企业)给予减免税收优惠,所减免的税金全部作为企业发展基金和集体福利基金。

走过数十年的历程,我国福利企业取得很大发展,但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

一是政府在管理福利企业中的缺位。上世纪90年代后,福利企业快速走向市场,逐步形成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局面,而各级政府对福利企业的管理却逐渐缺位了,这主要表现为:“断粮”与“放开”,把福利企业与国有企业一道进行改革,政企分开,自负盈亏;推向市场调节,由市场竞争来调节资源配置;管理混乱;偷税漏税;假福利企业滋生。一方面,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处于低端的福利企业越来越萎缩,特别是一般的普通制造业、简单加工业的福利厂,倒闭的倒闭,合并的合并,到2006年,全国福利企业共3万多家,只安排了56万残疾人就业。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冒牌福利企业屡查不绝,一些企业甚至打着福利企业的招牌,将国家的税收减免全装进了个人的腰包。

二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对失衡。从全国福利企业的统计情况来看,自1995年以来,全国福利企业的利润在逐年递增,而企业个数和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却逐年下降,出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对失衡。从福利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用工减少和利润逐年持续地递增,可以说是经营得法,发展良好,但从福利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来看,这种状况不令人鼓舞。从2002年到2006年,安置就业残疾人人数从68万减少到56万,也就是说,本应承担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在这4年中,不仅没有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反而将12万残疾人推向社会――或失业或再就业!

三是扶持政策的缺失与滞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执行中也存在不少的“滞后”性:其一是审核认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因各种原因,普通的社会企业难以被认定为福利企业。有的民办企业安置大量的残疾人,有的已超过25%的比例,但无法被认定为福利企业,无法享受税收优惠。其二是可享受政策的残疾人员界定与现实不适应。按现行政策,企业只有安置传统“四残”人员就业才能享受税收优惠,但现实是,国家认定残疾人标准已发生变化,占现有8000多万残疾人14%的智力、精神残疾人都不在福利企业优惠安置范围。其三是骗取税收优惠的事例时有发生。由于现行优惠政策认定难度大,一些企业受利益驱动,利用残疾人虚假安置、企业间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等方式偷逃税款。

四是福利企业自身发展的缺陷。福利企业诞生于计划经济年代,是计划模式下的产物,在各级政府的扶持和保护下发展、壮大,自身发展存在诸多的缺陷。其一是规模较小,地域分割分块,资源未整合,未具备现代企业的规模效应和整体实力,难以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冲击。其二是技术低端,缺乏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的实力。其三是整体人员素质低,难以提高技术水平,技术竞争力比较弱。其四是资金短缺,生产、经营捉襟见肘。

发展福利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对策建议

当前,如何发展福利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

首先要正确定位福利企业的性质,多方面扶持福利企业发展。

必须明确,福利企业是专为帮助残疾人劳动就业而组织兴办的,具有明确的社会福利性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福利企业既不能单靠政府全额补贴,也不能以自救性、自我封闭方式维持。福利企业所承担的安置残疾人、稳定社会的任务,本是政府应有的义务。在政府财力缺乏之时,把这些义务推向福利企业,推向市场,这可看做是无奈的权宜之计。但当国家逐渐完成原始积累,特别是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已居世界第一,而且,党中央一直在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事业的投入要加大力度,这时,本该由政府承担的义务应回归。因此,福利企业的性质就应定位为社会福利机构,属公益性质,由政府给予保障,由市场给予引导。

福利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安置残疾人就业。对福利企业来说,最理想的状况是,既适应市场化经济发展要求,获得经济效益的丰收,又能最大限度地安置残疾人就业。但现实总是严峻的,特别是国有企业改制后,几乎所有的福利企业都走向市场,虽然经过大浪淘沙,剩下来的企业竞争力增强了,利润率提高了,但安置率却下降了。

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干预者”角色要发挥作用。政府对福利企业的管理与扶持不能光靠税收优惠,应体现在多方面、全方位:一是政策扶持,界定某些社会服务项目和行业,如政府公共服务、信息网络服务、公益产品服务等,由福利企业竞争经营;二是调整社会资源,支持福利企业的发展;三是资金支持,福利企业也属于社会保障行业,不能简单地误解为“花钱”,要有资金投入,支持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规模经营,纠正其走上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社会责任的偏向;四是加强对福利企业申报开办、登记注册、生产效能、用工情况的动态管理,防止企业虚报用工数量、虚开经营发票、侵害残疾人权益和偷税漏税、骗取退税。

其次要推动福利企业改革和更新观念。

现有福利企业竞争力不足,最突出的是产权不清、机制不活、效益普遍不佳、生产经营困难等,必须进行改革。一是,福利企业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管理模式,法人管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彻底实行政企分开,政府部门则通过制度实施灵活监督。二是,福利企业要自觉面向市场,主动寻找市场,以优质服务去占领市场,创造效益。

第三要促进民营福利企业的发展。

按照现行管理制度,社会福利企业审核审批归民政部门主管,税务部门负责

税收减免,残联负责组织残疾人的安置,隋况审核。在现有的福利企业中,大部分属民政福利企业,也就是公办企业,其他则由街道、乡镇政府兴办,属集体所有制企业,民营福利企业很少。特别是近年来,虽然民营经济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民营资本也开始涉足福利公益服务,但由于福利企业审批严格、管理不规范和部分企业存在偷税逃税现象,极少有民营企业被批复为福利企业。

从整体来看,福利企业发展目前呈下降趋势。要解决其生存与发展问题,必须有更加灵活的政策、更加广泛的投资主体、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国家有必要进一步调整政策,逐步实现福利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即:无论何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无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也无论外资或内资,只要符合福利企业申办条件,均可作为投资主体兴办福利企业,并享受相应减免税优惠。同时,允许福利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造,鼓励社会力量及资金,以合股甚至控股的形式进入现有的福利企业,参与福利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并调整现行福利企业减免税政策,使福利企业合作各方均可享受优惠。这样,既有利于实现福利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也可以筹措更多的资金发展福利企业,提高福利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第四要发展非企机构,增加残疾人就业。

鼓励举办民办非企机构承担社会责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民办非企业机构大量涌现,涉及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政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其中大部分是为弱势、困难群体提供服务的,安置残疾人的机构很多。这类民办非企机构可以大量分担原福利企业的压力。各级政府要尽快完善管理制度,解决这一类社会单位的法律地位问题,引导它们健康发展。

扶持经营困难的福利企业实现转型。对于那些经营极其困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而发展前景暗淡的“救无可救”的福利企业,当前最迫切的是保就业、保民生,可利用其现有的场地和资源,采取政府投人或社会注资的形式,扶持其适时转为社会服务机构(公办或民办)。这样,既可安置残疾人就业,又发展了残疾人服务业。

第五要实行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

受金融海啸和经济寒冬的冲击,福利企业面临更大的困境。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发展机遇。如何把握机遇、化解困境,则需要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选择正确的战略。

――促进大企业发展战略。将本区域的福利企业优化整合,协调管理,配置资源,组建有综合竞争力、有品牌效应、占有市场份额大的福利企业集团机构,政府在中小企业扶持发展资金中给予福利企业支持。

――培养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产品、品牌、信誉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这需要时间和强大的经济能力。

――人才资源战略。说到底,福利企业最缺的两样东西是人才技术和经济实力。要想有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必需启动人才发展战略。

上一篇:大众传播学范文 下一篇:就业促进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