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就业范文

时间:2023-03-21 18:07:11

残疾人就业

残疾人就业范文第1篇

大家好,在这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促进残疾人就业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动员大会,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残疾人就业条例》、《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和《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中央、省、市、区都非常重视残疾人事业,特别是重视残疾人就业工作,相继出台了很多保障残疾人就业的措施,为残疾人公平公正的参加社会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由于社会上还有些单位、有些人认识不到位,对残疾人有偏见,拒绝吸纳残疾人就业事件时有发生。为此我们应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不断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借此机会,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近期全区残疾人就业情况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情况。其次讲几点意见:

一、残疾人就业情况

(一)残疾人就业培训情况。上半年区残联为促进辖区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残疾人就业再就业,于5月15日、6月14日,举办了残疾人就业招聘会,80多人次参加,国美等单位招聘录用10名残疾人。艺光电子、利蒙制药厂录用10名残疾人。8月14日与区工会举办残疾人就业招聘会14名残疾人参加面试,2名残疾人被录用。市中区上半年多渠道安置残疾人就业170人,通过市、区、办镇开展各类残疾人电脑等残疾人培训,共培训残疾人81名,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并给予优惠政策,几年来有800名残疾人自谋职业。

(二)就业再就业工作责任到办镇。区残联为促进我区残疾人就业再就业工作,召开市中区残疾人就业工作会议,表彰了在2006年度残疾人就业工作中涌现出大观园等四个先进单位,徐军等7名先进个人,通过表彰先进推动了各办镇残疾人就业工作。就业工作会议布署下半年就业工作任务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并签定责任书。

(三)开展创建残疾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根据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省委组织部等4个部的《关于在全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和谐社区活动通知》()文件精神,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残疾人工作意见》(济残工委[*]6号)《决定在市内全区及高新区开发区开展创建残疾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通知精神,区残联在全区开展创建残疾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并出台了文件。区26个残疾人工作示范点,年底创建8个残疾人充分就业达标社区。进一步挖掘社区就业岗位,开发公益性岗位,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加大创建力度,力争年内30%的区级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点,达到充分就业社区的标准,使社区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就业率不低于90%。

(四)一走五送活动推动就业工作。根据区委办政府办[*]26号文件精神,市中区在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帮扶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活动,把1354名贫困残疾人分配到机关各部门进行帮扶。而后又开展了帮扶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的一走五送活动,在春节、助残日、中秋、国庆节、元旦等节日里走访贫困残疾人,为残疾人送岗位、送政策、送保障、送技术、送服务切实解决残疾人就业难等问题。今年助残日帮扶贫困残疾人“一走五送”活动中走访1354名贫困残疾人家庭。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30个,送就业政策20条,送社会保障50次、送服务150次,送农业技术20次。残疾人通过一走五送活动得到实惠。自*年开展帮扶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一走五送活动以来,残疾人来信来访案件逐年减少,群众反映就业保障等实际问题解决在基层,政府与残疾群众关系和谐,社会稳定,无残疾人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案件的发生、帮扶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解决残疾人就业保障等问题。

(五)筹建我的兄弟姐妹庇护所。残疾人就业也难,其中最难的就是智障和精神两种残疾人就业问题,用人单位不要,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压力。根据区委、区政府、市残联要求,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恢复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能力,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区残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泺源学校筹建有特色的残疾人庇护所,为残疾人提供托管、康复训练和就业服务,并安置智残男16—50岁,女16—45岁残疾人进行一般性生产劳动。同时安置有劳动能力能胜任人员负责智残人员照料管理。并按相关政策按公益岗位给予补贴。年底市中区残疾人庇护所各项工作全部落实到位并正常运营。

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情况

市中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工作按照市残联的要求向区政府分管领导作了汇报,区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并作了重要指示。区残联理事会作了认真研究,并制定了征收工作的实施方案作了大量的征缴前准备工作。

(一)成立领导小组。市中区成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领导小组,副区长荣光担任组长,政府办主任、财政局长区残联理事长为副组长,司法局、法制办主任、地税分局局长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成立,为下一步征收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会签文件。制定残保金征收及分配办法与财政会签了文件,并在条款中有所突破,如残保金完成征交,催交部分,返还办事处15%,用于办、镇残联工作业务经费同时还给予适当奖金和荣誉称号等。这样充分调动了各办、镇残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举办培训班。我区召集各办、镇残保金征收人员进行培训,把征收工作程序和政策规定进行了认真学习,并把残保金应交单位6000多个,按各办、镇所管理的辖区进行了划分打印。

(四)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积极与法院、司法局联系,并就残保金征交工作中遇到的钉子户使用法律程序方面的商讨,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做好了充分准备工作。

(五)制定责任书。制定残保金催交工作责任书由区残联与各办、镇残联负责人签置,使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在7月25日前缴款通知书送达完毕。征收和催缴工作即责、权、利明确,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六)送达缴款通知书。残保金缴款通知书的送达,区残联准备通过各办、镇残联送达各单位,每送达(较完善的手续)一件补助1元/份。对单位地址不明确通过邮局挂号送达。区残联召开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会议。部署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并对2006年残保金催交工作踊跃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七)做好催交工作。7、8、9月份征收期过后,市中区召开各办、镇分管残联工作领导及残联理事长开残保金征收催交工作动员大会,全面启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催缴工作。

(八)做好三个到位。(宣传、人员、服务)就业保障金征缴地税大厅开展是重要环节,征收期派3—4名工作人员在地税大厅咨询宣传工作,做好催交服务。

(九)加强配合。协调地税大厅人员及领导关系,组织地税大厅人员到蒙阴参观,开展有益活动,地税大厅安排一名工作人员负责残保金征缴工作,促进征收工作。

(十)就业保障金完成情况。在8月征期中,就业保障金征收616户,征交金180万元其中大户23个。

三、抓好残疾人就业宣传月活动的三点意见

为了进一步抓好残疾人就业宣传月活动,深入宣传残疾人就业政策和残保金征收政策,使残疾人就业政策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推动全区残疾人就业工作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上新的台阶,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虽然,我区残疾人就业工作和残保金征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新形势下我区的残疾人就业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务必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开展残疾人就业宣传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残疾人就业环境,增强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和残保金征收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突出重点,完善措施,用科学发展观宣传指导残疾人就业工作

在就业实践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领域对残疾人就业有不同的认识。然而,残疾人在就业市场受歧视的现象时有发生。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有很多残疾人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如果不解决残疾人就业工作,势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为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做好“三个条例”的宣传工作的同时,必须把残疾人就业工作作为重点,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多的精力,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结合残保金征收工作,切实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近年来,我们相继开展了“万人就业活动”和“创建残疾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虽然年年都超额完成了市残联下达的就业指标任务,但是并不乐观,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残疾人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基础。要做好残疾人就业再就业工作,必须做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和残疾人失业调查摸底工作,在动态中掌握残疾人就业状况。要坚决落实好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有条件有适合残疾人就业岗位的单位,一定要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切实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发展。要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加大征收工作力度,对既不安置残疾人,又拒绝交纳就业保障金的单位,要实施依法强制征缴。要积极开展适合残疾人公益岗位,在落实好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上下功夫,支持和引导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要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各办镇发挥社区资源优势,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至两门技术,学到谋生的本领,夯实就业的基础。

(三)加强领导,抓好落实,确保残疾人就业宣传月活动收到实效

残疾人就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途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1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残疾人生活、生存之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发点,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就业问题尤其是残疾人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探讨残疾人就业的新途径,使残疾人就业进入良性循环状态,这是当前摆在我们残疾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以下笔者从四个方面就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以人为本,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

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和生产技术,是残疾人实现就业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何迅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素质,对于残疾人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为此,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全面实施人才战略。

政府有关部门要重视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工作,将残疾人的职业培训纳入整体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和残疾人的具体情况开设培训班,要加强领导,大力支持,努力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

我们对我区按比例安置的残疾人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参与管理工作及文字等脑力劳动的残疾人屈指可数,其中从事收发、清洁等简单手工或体力劳动的占绝大部分,而且极不稳定,用人单位稍有效益不好等情况,这些残疾人便首当其冲被辞退或放假。据统计,因单位效益不好等原因而被辞退的残疾人,大多数是无专业、无技术的简单劳动人员,相比之下,那些有一技之长、从事稍有技术岗位工作的残疾人就业就相对稳定。近年来,我区残联非常注重发展残疾人教育和就业培训,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提高残疾人自身就业素质的提高上,先后举办了多期残疾人培训班,采取规范培训的方式,激励广大残疾人学技术,提高就业素质。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了计算机应用、手工艺品制作、面点小菜制作等技能,掌握了一技之长拓宽了就业渠道,使一部分残疾人实现了自主择业。

二、多措并举,采取多种灵活就业的形式

在社区服务业、第三产业、多种经济形式的小企业中,蕴藏着巨大的就业机会。以社区为依托,努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残疾人采取非全日制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在社区实现就业,不失为残疾人就业的一个新途径。残疾人可以从事物业管理方面的工作,在保安、财务、清洁、值班员等多个岗位就业,能够较大批量地安排残疾人集体上岗。针对用工市场需求,市、区两级残联可适时举办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为用人单位推介残疾人。同时,要坚持加大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工作力度,促进单位吸纳残疾人就业。近年来,我区残联进一步完善全区的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加大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力度,开展了就业援助进家入户,帮助残疾人解决就业困难活动,开展了失业残疾人登记、走访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家庭、举办就业洽谈招聘会、向社会用人单位推荐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及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活动。与就业等部门联合举办就业洽谈会,努力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人数。两年来我区区域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安置残疾人就业96人。

三、强化服务,大力扶持残疾人个体创业

各级残联和就业服务机构要积极开拓与探索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由国家安置残疾人就业转变为市场就业,由集中安置转变为集中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残疾人就业新路子,要在监督各类用人单位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同时,充分合理地运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积极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广开就业门路。要激发残疾人自主创业意识,增强残疾人自主创业能力。同时,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给予优秀残疾人企业和残疾人个体业主政策和启动资金支持,扶持优秀的残疾人个体从业,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类的中小企业,可以吸纳更多的残疾人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区残联一直注重强化服务,大力扶持残疾人个体创业,他们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安排残疾人和下岗职工就业。区残联积极协调沟通组织有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参与文圣区民生创业市场活动,使有就业愿望和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得到扶持实现就业。

四、密切配合,建立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支持网络

目前,大多数无业残疾人主要依赖于亲朋好友支持的现状,说明了残疾人就业方面社会支持网络的脆弱。因此,要通过制度化的措施,将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建立各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培训机构与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协作机制,逐步在三者之间实现信息联网,共享信息资源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与各级劳动力市场密切合作,为残疾人就业服务提供专门窗口,将本地所有有求职愿望的残疾人登记入册,免费办理求职登记,免费进行职业指导。要尽可能收集适合残疾人就业的信息,优先推荐就业。对需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各级就业培训机构、技校要提供方便,积极主动组织培训。经组织和单位介绍的,对残疾人免收培训费,可以参加技能鉴定的,要优先安排参加,对需要保管档案的,给予优先安排。区残联通过各种渠道,积极营造一个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残疾人的良好氛围。注重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机制,经常深入到社区、农村了解残疾人情况,并充分利用22-96777区公共服务中心这个有效信息服务平台和各镇、街道、村、社区劳动就业保障平台,对适合残疾人就业的领域、渠道、空岗信息、就业形式和发展趋势,以及求职残疾人的综合情况,在为残疾人自主择业提供必要帮助的同时,也为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必要的支持。

残疾人就业范文第3篇

摘要:

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具有劳动就业的基本权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为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启动了以生存保障为目标和促进就业保障、完善就业服务等残疾人劳动就业政策,对残疾人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社会进步和残疾人就业权利的提升,要实现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平等就业,还需开拓福利主义的权利模式,实行以择业自由为主要方向的就业促进政策。当前,政府需要尽快出台权利保护模式下的残疾人劳动就业政策,促进残疾人人力资源的开发,扩展残疾人就业的选择范围,最终实现残疾人自由择业权。

关键词:

残疾人;就业;保障;人力资源开发

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享有法律赋予的平等就业、自由择业和取得劳动报酬或收入的劳动就业权利[1]。平等就业能够使残疾人获得工作收入、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通过平等就业,还可以使更多残疾人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人力资源,有效防止残疾劳动力资源闲置和国家财富流失。因此,促进和保障残疾人就业,无论是对残疾人还是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通过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实施,残疾人的就业率和就业规模都有很大提升,残疾人就业保障也实现了从保障基本生活到保障就业基本权利及促进就业形式多元化的跨越。但是,由于残疾人能力开发和职业培训等制度保障不足,限制了残疾人职业选择的自由度。目前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理念,提升更高层次的就业政策。以下根据就业保障理念的变迁,将残疾人就业政策发展过程划分为:生存保障为目标的就业政策、劳动权利保障为目标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为主的就业政策三个阶段。通过梳理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理念的变迁过程和就业政策的发展阶段,分析残疾人就业政策变革的需要和原因,提出未来以择业自由为目标的就业政策改革方向。

1生存保障为目标的残疾人就业政策(1949年~1965年)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恢复期,残疾人就业政策也处于初创阶段,对劳动就业的安排还限于生产自救,所以,这一时期残疾人就业政策旨在维持残疾人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

1.1就业政策理念

解放前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奴役,残疾人处于社会底层,相当一部分残疾人过着沿街乞讨、朝不保夕的生活。政府认识到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困境,将保障残疾人生活作为当时中国经济恢复和社会建设的一部分,积极关怀和倡导残疾人就业以保证残疾人有尊严的生活。这个时期的有关残疾人就业政策几乎都与保障残疾人生活相关,或者说残疾人就业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解除残疾人生活困境。虽然充分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要求,符合当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但是,这个时期残疾人就业政策理念只停留在保障残疾人基本生存的最低层次。

1.2政策内容以收入补偿和生活救助为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注残疾人的生活,采取各种措施救贫济残,开展生产自救[2]。沿街乞讨、流离失所的残疾人结束了悲惨状况转由政府收养救济,获得了基本生存的物质材料。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伤残人福利院、荣军疗养院、精神病院等相继出现。对暂无法就业而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给予救济,无依无靠的残疾人、残疾孤儿和残疾老人被分别安置在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和敬老院[3]。在城市,为解除企业职工疾病伤残方面的后顾之忧,1951年2月当时的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4],并在国营、公私合营、私营及合作社经营的工厂、矿场及其附属单位与业务管理机关、铁路、航运、邮电的各企业单位及附属单位予以实施,这项政策使伤残职工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城市中一些处于无业状态但具备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参加了贫民生产组织,开展了生产自救,并举办了手工业合作社(组),这些手工业合作社(组)发展成为后来的福利工厂或者企业,通过这些自救活动,残疾人有了比较固定的生产劳动场所。在农村,凡缺乏土地和生产工具的残疾人都分到了土地和生产工具,并参加了村互助组、合作社,通过生产资料的获得,农村残疾人有了一定的生产收入,满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1.3该时期残疾人就业政策的效果

在就业保障水平上,将残疾人视为劳动救济的对象,给予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残疾人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基本维持。虽然这个阶段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现了残疾人的基本生存权利,但是无法体现残疾人天然的劳动就业权利。在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的具体支持上,仅限输血式的生产资料供给,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缺乏技术指导和劳动培训。从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效果来看,实现劳动就业的残疾人人数和规模十分有限。1958年,福利工厂数量为463个,安置残疾人3800人。在就业的领域和岗位上看,从事的职业单一化、岗位主要是普通工人和较低的职位。从原则规范上,当时政府还欠缺立法意识,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利,导致了残疾人未被纳入劳动力市场之中[5]。总之,这一阶段,残疾人劳动就业政策初现萌芽,但是残疾人劳动就业的边缘性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2以劳动权利保障为目标的就业政策(1978年~2007年)

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残疾人也被纳入到劳动力市场之中,残疾人就业政策步入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对劳动就业的安排由原来的生产自救发展到多种形式就业,就业政策的目标由保障基本生存需要发展到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积极实现残疾人在劳动市场中的就业权利。

2.1就业政策理念

随着经济现代化发展和政治民主进步,就业政策的理念也不可能只是满足残疾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其理念需要进一步提升到关心残疾人基本权益上面,特别是为残疾人赢得尊严和社会认可的劳动就业权利上来。因此,保障残疾人劳动权利,实现残疾人平等就业,是新时期残疾人就业政策关注的主要问题。劳动就业是基本的公民权利之一。在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需要更为注重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结合。既要重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要重视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基本权利。为此,政府在这一时期,通过多种就业形式的改革,实现了残疾人更为广泛的就业,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残疾人的就业权利。

2.2以劳动权利保障为基本政策内容

这一时期的就业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就业形式以促进和保障更多的残疾人就业。经历从停顿阶段到集中就业,再从分散就业到按比例就业,再到提出鼓励残疾人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阶段,最终形成了以在福利企业中集中就业,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城乡经济组织中按比例就业,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灵活机动地自愿组织起来就业、个体就业及社区就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残疾人劳动就业多元就业格局。在农村,残疾人根据自身特点,参加种植业、养殖业或家庭手工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实现就业,同时在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中施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6]。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的影响,残疾人事业遭到全面破坏,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停滞不前。结束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得到了迅速恢复。我国残疾人就业人数逐年增加,1978年~1987年,残疾人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31.6%。到1987年底,街道、厂矿、乡镇办的福利企业发展到24741个,占福利企业总数的88.9%[7]。福利企业集中就业逐渐成为我国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传统渠道,也成为经济体制转型期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形式,为解决后残疾人就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88年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和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使残疾人的就业权益得到了国家法律政策确认,开启了残疾人就业的新篇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为基本依据,国家后续又颁布《社会福利企业招用残疾人职工暂行规定》、《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工伤保险条例》等法规,对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利进行了特殊规定,要求各级政府进行统筹规划,为各种形式就业创造条件,还规定了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比例的单位按实际差额比例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鼓励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等。2007年施行的《残疾人就业条例》提出残疾人就业实行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的方针,促进了多元就业格局的形成。

2.3残疾人就业政策的效果

从生存保障为目标的就业政策,到劳动权利保障为目标的就业政策的发展,意味着我国将以行善观念为目的的残疾人救济安置已经提升到保障残疾人权利和尊严的法制轨道。这一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所形成的多元就业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残疾人就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对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利起到了支撑作用。集中就业对接纳人的生理和心理缺陷、改进和提高生产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进福利设施,解决各种不同的辅助工具,配置适应残疾人生理特点的生活设施。按比例安排就业通过减免税优惠政策及各种扶持保护措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和多种形式,安排了一定的残疾人劳动就业。不仅克服了单一依靠举办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局限性,也实现了将残疾人就业由国家负担转变为社会责任,增强了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积极性。近年来,残疾人个人或自愿组织起来从事个体经营,以及政府鼓励的社区就业和居家就业等丰富了残疾人的就业方式,提高了残疾人就业政策的操作性和可行性。然而,这一时期的多元就业格局也存在问题,一是福利企业自身存在体制不活、设备简陋、资金匮乏、产品落后、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导致对抗市场机制的能力不强,福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二是按比例就业的实际效果并不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用人单位聘用残疾人的惩罚力度和监督力度不足,导致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岗位不高、挂名就业依然存在;奖励措施过于机械化,用人单位为税收优惠或者鼓励性补贴而进行安置,残疾人常处于无关紧要的岗位就业;缺乏跟踪评价、考核指标过于简单,未纳入就业残疾人在岗位上的延续性和晋升等指标,残疾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受到抑制等。

3以就业服务为主的就业政策(2008年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就业格局趋于稳定,就业政策的发展不再只依靠就业形式的调整实现,而是要通过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提出相关的政策措施来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因此,这一时期残疾人就业政策的重心放在了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上。

3.1就业政策理念的发展

尽管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了许多进展,残疾人就业方式逐步放开、就业岗位的选择面逐步扩宽。但是,因就业服务和支持体系无法跟进,出现了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固化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就业辅助支持不足、就业援助力度不高等问题,残疾人的就业工作依然面临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将就业工作的重点从过去调整残疾人就业方式和优化就业格局,转移到了职业培训和支持服务方面,将构建和规范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的相关政策措施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通过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让有劳动意愿的各类残疾人都能够平等、广泛的获得就业服务,提高残疾人就业水平。

3.2政策内容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就业政策,以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为基调,以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为支撑,以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2012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2012年《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关于继续推进2013年残疾人就业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为依托,提出进一步稳定就业格局的延续性规定,也同时明确了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对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内容和实行就业援助等做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提出健全覆盖城乡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一次性就业率相衔接的机制;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平台免费提供职业指导、职业评估、职业介绍等服务;开展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和基层就业保障服务队伍建设;将就业困难残疾人纳入就业援助范围,通过即时岗位援助、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为特殊困难残疾人提供就业扶持;创新了就业困难残疾人的就业模式,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辅就业,为心智障碍者提供支持性就业服务。将农村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和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制定和完善针对残疾人特点的扶贫政策措施。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手工业、家庭服务业和多种增收项目、组织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等。

3.3就业政策的效果

这一时期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残疾人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残疾人失业登记工作全面开展,为失业残疾人就业提供了全方位服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残疾人就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政府积极推进残疾人辅就业,创办残疾人辅就业机构,为专类的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对提高残疾人的劳动技能、扩大残疾人就业规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年~2015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残疾人数为26.3万~36.8万。截至2015年,39.3万人次城镇残疾人接受了职业培训。全国城镇就业人数430.2万;1678.0万农村残疾人在业,其中1323.2万残疾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是,这一时期的就业政策仍是为维系现有就业格局所进行的有限的就业服务,要实现残疾人平等就业,就目前就业政策而言,仍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现有就业服务体系是对具备劳动能力但缺乏技能的残疾人提供服务,对有就业意愿但是开发成本较高的残疾人,扶持便相对较少。这与一些政府相关部门和就业服务部门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想有关。一些人认为与其投入大量成本去开发那些不易开发的残疾人,还不如选择予以生活救济。在农村,就业政策的实施也受到理念的影响。相当数量的农村残疾人因为身心残疾而未能被作为扶贫对象,有一些人认为贫困残疾人是扶不起来的,给予再多投入也是空谈,只能通过救济和供养来完成脱贫。由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理念落后,扶贫开发政策难以惠及,不少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都丧失了技能提升和开发的时机,没有机会享受政府扶持的创业扶持项目。

4以择业自由为目标进行

残疾人就业政策变革历经三个阶段的残疾人就业政策发展与探索,可以得知残疾人就业不能依靠就业方式的转换、更不能在落后理念的指引下进行。当前,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利已经得到了法律法规的保护,但是残疾人自由择业的权利却一直受到忽略。基于法理精神,择业自由是宪法赋予劳动者的基本权利[8],而且残疾人的潜能也是无限量的,经过人力资源的开发,残疾人可以满足更多职业和岗位的要求。下一个阶段,有必要将残疾人就业政策的重点放在残疾人自身增能、提升残疾人市场竞争能力上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残疾人公平就业的权利,推动我国残疾人就业的跨越发展。

4.1树立新的就业政策理念

过去一直提倡的残疾人就业政策,是以残疾人的身心缺陷为准绳、以是否具有劳动能力为依据来安排劳动就业。一旦离开了较好的劳动能力条件,残疾人的劳动就业便受到直接影响。事实上,劳动能力具备的情况下,社会环境障碍对残疾人就业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如就业观、劳动力市场排斥、人文环境[9]等都会降低残疾人就业的比例。在当前社会,人们常认为残疾人不宜从事某些工作或者认为残疾人只适合某些工作,例如,视力残疾人只适合按摩业、肢体残疾人适合做修理工等,为残疾人简单机械地贴上标签。落后的残疾就业观,导致了当前残疾人从事的职业结构单一,择业意识被固化的问题。目前残疾人从事的主要为第一或第二产业、纯体力或固定单一职业,从事行业主要是修理业、按摩业、文艺事业等,狭窄的职业选择不仅对残疾人极为不公平,对残疾人就业工作开展也十分不利。只有扫除环境的障碍才能推动残疾人就业的根本发展。树立积极的残疾人就业观,以择业自由作为残疾人就业工作的理念基础,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充分的选择和空间,才是当前残疾人就业政策改革的突破口。

4.2围绕人力资源开发更新就业政策内容

实现择业自由,要积极发挥残疾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重视残疾人的人力资源开发。应以人力资本投资和开发为核心政策内容,开展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实现残疾人就业。残疾人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有利于残疾人就业质量、就业层次的提升,也有利于残疾人择业意识的提升和职业兴趣的扩展。在择业意识和职业兴趣的培养方面,通过测量和评估获得残疾人个人的能力优势和职业兴趣。依据残疾劳动者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优势,开展个性化、更为精准的就业支持计划,从而实现残疾人精准就业。要对残疾人就业岗位进行创新和发展,开拓内容多样的公益岗位,设计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弹性工作时间、移动工作地点等,为残疾人自由择业创造更多的条件。

4.3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措施

自由择业的实现程度与当前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的完善、无障碍建设和服务的完善存在必然的联系。有必要加快完善残疾人就业的相关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一是要切实开展与残疾人就业能力相关的康复训练项目。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开启残疾人劳动功能和智慧功能,才能更好的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二是要继续完善更为灵活、更为人性化的职业培训制度。结合残疾人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给予职业支持和辅导。有必要针对残疾人的需要开展特殊教育,在职业教育方面应拓展到社会所需的各类职业,在职业培训方面,开展生产培训、创业培训、管理能力培训以及如何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等。三是要加大无障碍建设和辅就业服务的建设力度,如信息无障碍建设、出行暂雇服务、辅助交通工具等,为残疾人就业自由出行、便捷的交往交流提供方便。小结政府需要秉承新的就业政策理念,出台更为人性化、更为精准的残疾人就业政策内容,实现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变革。要实现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变革,不仅需要就业政策理念的转型,也需要更新残疾人就业政策内容,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和措施。在政策理念方面,更为注重残疾人主观能动性、特殊优势和残疾人职业兴趣。政策内容方面,积极开展人力资本投资,就业领域和岗位创新和开发。相关制度和措施方面,紧密联系残疾人就业需要,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除了基本生活性的就业保障,还需要有助于职业技能提升的开发利制度,例如培训制度、康复制度等。

5结语

总之,未来要实现残疾人平等就业的权利,实现残疾人劳动就业政策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推进残疾人就业政策理念的转型,还要推进就业保障制度和措施的完善以不断提升残疾人个人的职业技能,促进残疾人更为自由、更有尊严的就业。

参考文献:

[1]杨宜勇,谭永生,构筑“一主多元”的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4:69-71.

[2]从社会底层到共同前进-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历史.中国网,2008.8.27.

[3]赵行良.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学术季刊,1998,1:133-134.

[4]闻传霞.关于我国发展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思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9.

[5]杨伟国.美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变迁.美国研究,2008,2:63-76.

[6]邓朴方.中国残疾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4.

[7]中国残疾人事业年鉴(1994~2000).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608.

[8]熊辉.论择业自由视野下的竞业限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2:135-140.

残疾人就业范文第4篇

小陈的求职之路

小陈(智残孤儿)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因病早逝,她从小在大爷家生活。由于自身智力残疾,小学毕业后就待在家里,21岁了还没有工作过。大爷一家也十分着急,觉得小陈老这样下去不是个事儿,她大妈没少到街道、社区念叨,希望能够给予帮忙,最起码使她能够生活自立,解决她的就业问题。

街道和社区的残疾人工作者们一直把小陈的事记在心里,时刻为她留着心。因为她是智残,街道和社区几次帮助她找工作都没能成功,但是她强烈希望能够继续为她找工作。这次,劲松东社区党委副书记芦兵听说一家幼儿园需要一名清洁工,立即通知小陈去面试,芦书记还把小陈的情况向用人单位做了介绍,请他们多加关照。经过多方努力,小陈终于上岗了,在工作满第一个月之后,新年里发工资的第二天,特意买了东西来感谢。大家围着小陈嘘寒问暖,居委会里洋溢着一片温馨之情。

小陈小学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家里,因此没有人事档案。劲松残联积极与街道社保所联系,为她补办了档案,办理了求职证等手续,再为她办理档案转出,办理完一切手续后,单位与她正式签订了劳动合同,上了社会保险,从此小陈有了自己的工作,不再依靠低保,经济上有依靠了,能够自食其力了。

残疾人就业难,难也要做

残疾人就业是解决残疾人生存状况好转的根本,也一直是残疾人工作中的一项重点、难点,许多单位顾虑重重,不愿接收残疾人就业。劲松街道残联始终把残疾人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点来抓,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残疾人就业,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推荐适合的残疾人前去应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详细掌握辖区内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年龄小、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强烈的残疾人的情况,掌握他们的就业需求和劳动技能,再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推荐合适的残疾人前去面试,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街道有几名智力残疾人,年龄较小,就业愿望强烈,街道残联把他们的要求牢记在心,积极为他们推荐工作,并带领他们到用人单位面试。

经过街道和社区的努力,劲松街道残联在2006年新安置残疾人工作有了实质性的突破,10名残疾人就业,其中按比例就业6人,社区就业4人。这些残疾人上班后,街道残联随时与用人单位联系,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并努力督促用人单位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与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上保险,并保证不低于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新安置一名残疾人就业,往往要经过10多次甚至更多的推荐才能成功,而且一名残疾人就业,从面试、签订合同、调档案、上保险,街道残联的工作人员要把每一件事情都牢记在心,确保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侵犯,使他们安心工作。在推荐工作过程中,经常需要反复推荐,当推荐不成功时,有的残疾人产生了畏难情绪。街道残联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就积极做思想工作。同时,残联还积极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有4名残疾人实现了社区就业,其中有俩人是精神残疾人。通过在社区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这两位精神残疾人更多地参加了社会生活,不但有了一份经济收入,而且病情也比较稳定了。就业带来了稳定的收入,这也为残疾人更好地康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使他们不再自卑,不再终日无所事事,自身的价值在工作中得以实现,自卑感逐渐减轻,不再封闭自己。

在劲松街道残联和社保所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已有多位残疾人达成了就业意向。街道残联按照朝阳区残联的要求,招聘了9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在社区做残疾人工作。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残疾人就业的信心,使更多的残疾人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残疾人就业范文第5篇

第一条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其他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对残疾人就业实行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残疾人就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保护措施,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

第三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本条例和其他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扶持残疾人就业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条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帮助、支持残疾人就业,鼓励残疾人通过应聘等多种形式就业。禁止在就业中歧视残疾人。

残疾人应当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残疾人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民政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

第六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依照法律、法规或者接受政府委托,负责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与监督。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应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在残疾人就业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用人单位的责任

第八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

用人单位跨地区招用残疾人的,应当计入所安排的残疾人职工人数之内。

第九条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条政府和社会依法兴办的残疾人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单位(以下统称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应当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

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资格认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中从事全日制工作的残疾人职工,应当占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25%以上。

第十二条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职工,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

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人职工提供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不得在晋职、晋级、评定职称、报酬、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歧视残疾人职工。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残疾人职工的实际情况,对残疾人职工进行上岗、在岗、转岗等培训。

第三章保障措施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保障残疾人就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社区服务事业,应当优先考虑残疾人就业。

第十六条依法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应当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以及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贪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

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国家对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确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项目,优先安排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并根据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生产特点确定某些产品由其专产。

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购买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

第十九条国家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对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应当依法给予税收优惠,有关部门应当在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照顾,并按照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国家对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等扶持。

第二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多方面筹集资金,组织和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

有关部门对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应当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

第四章就业服务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服务,鼓励和扶持职业培训机构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并组织残疾人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第二十二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下列服务:

(一)残疾人就业信息;

(二)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

(三)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心理咨询、职业适应评估、职业康复训练、求职定向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

(四)为残疾人自主择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五)为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必要的支持。

国家鼓励其他就业服务机构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免费服务。

第二十三条受劳动保障部门的委托,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可以进行残疾人失业登记、残疾人就业与失业统计;经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批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还可以进行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

第二十四条残疾人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当地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贪污、挪用、截留、私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有关责任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或者处罚。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财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还应当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5‰的滞纳金。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弄虚作假,虚报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骗取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享受的税收优惠待遇的,由税务机关依法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条例所称残疾人就业,是指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有就业要求的残疾人从事有报酬的劳动。

第三十条本条例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链 接

“十一五”就业与社会保障任务指标:

━━完善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75万人,农村残疾人稳定就业1800万人。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登记失业、求职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培养、培训盲人按摩人员5万名,其中医疗按摩人员1万名、保健按摩人员4万名,使盲人按摩人员总数达到14万名。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促进城镇残疾职工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扩大自谋职业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面;按规定将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分类救助,适当提高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

残疾人就业范文第6篇

第一条 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其他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国家对残疾人就业实行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残疾人就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保护措施,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

第三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本条例和其他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扶持残疾人就业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条 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帮助、支持残疾人就业,鼓励残疾人通过应聘等多种形式就业。禁止在就业中歧视残疾人。

残疾人应当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残疾人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民政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

第六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依照法律、法规或者接受政府委托,负责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与监督。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应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残疾人就业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用人单位的责任

第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

用人单位跨地区招用残疾人的,应当计入所安排的残疾人职工人数之内。

第九条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条 政府和社会依法兴办的残疾人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单位(以下统称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应当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

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资格认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中从事全日制工作的残疾人职工,应当占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25%以上。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职工,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人职工提供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不得在晋职、晋级、评定职称、报酬、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歧视残疾人职工。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残疾人职工的实际情况,对残疾人职工进行上岗、在岗、转岗等培训。

第三章 保障措施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保障残疾人就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社区服务事业,应当优先考虑残疾人就业。

第十六条 依法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应当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以及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贪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

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国家对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确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项目,优先安排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并根据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生产特点确定某些产品由其专产。

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购买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

第十九条 国家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对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应当依法给予税收优惠,有关部门应当在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照顾,并按照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国家对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等扶持。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多方面筹集资金,组织和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

有关部门对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应当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

第四章 就业服务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服务,鼓励和扶持职业培训机构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并组织残疾人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第二十二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下列服务:

(一)残疾人就业信息;

(二)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

(三)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心理咨询、职业适应评估、职业康复训练、求职定向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

(四)为残疾人自主择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五)为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必要的支持。

国家鼓励其他就业服务机构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免费服务。

第二十三条 受劳动保障部门的委托,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可以进行残疾人失业登记、残疾人就业与失业统计;经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批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还可以进行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

第二十四条 残疾人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当地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贪污、挪用、截留、私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有关责任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或者处罚。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财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还应当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5%。的滞纳金。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弄虚作假,虚报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骗取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享受的税收优惠待遇的,由税务机关依法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所称残疾人就业,是指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有就业要求的残疾人从事有报酬的劳动。

第三十条 本条例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北京讯,3月8日《人民日报》)

国务院总理2007年2月25日签署第488号国务院令,《残疾人就业条例》,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残疾人就业范文第7篇

然而,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预测,未来五年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将在5400万人左右,而预计的就业岗位是4000多万个,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随着入世、国企改革和城市化的发展,就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将会加剧,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就业中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已经出现,因此,残疾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残疾人就业工作面临困境,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制定相应对策,切实解决有劳残疾人的就业。

残疾人就业面临障碍

1、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一是人口众多因素。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转移了农村上亿劳动力,“十五”期间还将转移4000万,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会遇到的问题,中国的人口总量决定了供大于求将在我国长期存在。二是结构性因素。从理论上说,通常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创造岗位100万个,但在很多情况下,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一定创造出相应的岗位,关健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如果是高科技产业,吸纳的劳动量不一定会很多。我国近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并不明显,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还有待提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国企改革深化,大量工业企业不仅创造新岗位有限,而且还减少了很多劳动力。去年全国单位从业人员11404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494万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1030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506万人,去年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618.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3%,但实际情况还不止这些,就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而言,全国就有769万人,而且从今年开始,全国大约有40%的人将陆续离开再就业服务中心而走向社会自谋职业,这将使“隐性失业”显性化,去年底出中心就达200万人。同时,据对全国59个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平均每个求职者仅有0.65个岗位,从今年一季度国家人事部人才流动司的数据看,一季度全国人才市场职位需求比为1:2.86,也就是说,一个岗位3人争。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当前以及相当一段时期的社会就业之难可见一斑,严重影响到残疾人的就业。残疾人的就业竞争明显处于劣势。

2、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热心不够。一些企业和单位对残疾人有歧视,更多的企业与单位不了解残疾人能干什么,对残疾人就业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纷纷议论:健全人还要解决吃饭问题,残疾人就业则是难上加难。所以有些单位宁可交纳保障金也不肯录用残疾职工,怕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助残”变成了停留在嘴上的口号。

3、就业要求提高。加入WTO,经济与全球化接轨,大大小小的企业都被推推搡搡挤入了同一个国际平台,尽管我国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世贸,但对企业来说,同站一个平台,“小个子”总怕被“大个子”挤出平台,做大做强做优是唯一选择,所以健全人、多面手和高精尖者成为首选,残疾人“理所当然”成了遗忘群体。

4、企业转制没有调整好必要的劳动关系,应受特别关注的弱势群体难逃下岗厄运。中小企业的转制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和运转能力,很多不良企业经过转制起死回生,然而业主的社会责任淡薄,劳动关系弱化,残疾人就业受到最直接冲击。

5、福利企业的内在隐忧不容忽视。福利企业是国家和社会兴办的以集中安置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为目的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特殊企业,国家对社会福利企业有扶持保护政策,在管理上有优惠照顾,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解决有劳残疾人的就业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企业经营运作有了很大变化,现在的福利企业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社会福利企业,国家的税收优惠流失不去说,里面的猫腻也难究其责,更糟的事,对残疾人的就业实际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以残疾人名义兴办的福利企业将残疾人拒之门外。

6、残疾人自身素质有待提高。能力培育环境欠佳,良莠混杂影响了对残疾人的公正评价。自身综合素质状况的相对低弱,使残疾人群体在追求效率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弱者,被迫退出竞争行列。同时,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有的残疾人眼高手低,能从事的工作不愿做,一张口要做坐办公室高工资的工作,使用人单位大摇其头,但实际上他根本从事不了他所想做的工作,使企业经营者见到为残疾人联系工作的人就怕,影响了社会对残疾人的看法。

7、残疾人就业调控力相对较弱,机制创新浮于表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减员增效是企业的内在要求,企业在经营状况良好时通常会创造新的岗位,但企业也有可能为了提高竞争力,即使在效益增长时还减少劳动力,这些都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我国就业机制尚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用工信息和渠道不畅通,市场服务范围狭窄,再加上残疾人固有的自身就业信心不足,工作网络还有待形成,所以使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减少了就业机会。

8、历史欠帐太多,就业改善还需时间。尽管各地政府都关心残疾人工作,但因为工作规范性没有形成,工作大多停留在就事论事上,遇到一件处理一件,所以历史性欠帐太多,新的问题又在不断出现,残疾人的就业改善还需一段时间的努力。

另外,还有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滞后的择业观念,也影响着残疾人的就业。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就业模式,已渗透到人的意识深处,人们只把在正规部门中签订的劳动合同的雇佣就业形式看作是就业,把只有劳务关系的岗位不算是就业。实际上判断就业与否只有两个标准:收入与劳动时间。而不论是否有劳动关系或什么样的劳动关系。再有就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例如,有的残疾人迫于生计,摆摊设点做小买卖,有的开残疾车拉客,或无力办经营执照上缴各种税费,或无固定场所,或因管理有漏洞造成不规范经营,被工商管理部门取缔而挫伤了他们自谋职业的积极性,这实际上是政策扶持工作没有到位所造成。

当前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若干对策

“十五”期间是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比较快的阶段,同时又是劳动力需求增长比较慢的阶段,就业问题比以往任何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表现得都明显和突出,我们必须以创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以更广阔的思路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朱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使了“弱势群体”这个词汇,“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这在中央政府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最需要关心的,残疾人与健全人拥有一样的尊严,有同样的生命价值,对残疾人的关怀是人性中最善最美的体现。残疾人应该得到社会和健全人的帮助,为残疾人提供更宽阔更通畅的就业渠道。

1、重视政府导向,全面关注残疾人就业。就业是残疾人最大的保障,将残疾人就业作为关注的重中之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需要,更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残疾人就业工作,并不是指政府按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办法,以行政的手段强行分配硬性安置,而是将工作的基本点落在创新上,着重在宏观上进行调节,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现有基础,以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少量的行政措施,在就业政策制定、资金援助、岗位提供等就业环节给予扶持,关键还在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子,努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而且还要不断认真研究,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把应有社会承担的职能还给社会,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的社会义务机制,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的履约责任机制,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的工作协商机制,使工作强而有力、切实有效,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难度首先表现在认识上。需要指出的是,安残就业工作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各个部门都要服从的大局。综而述之,我们要走出四个思想误区:一是残疾人就业工作是残联的工作,而不把它作为社会的共同责任;二是残疾人就业工作是指能安排则安排,而不把它作为一种社会义务;三是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手段是把残疾人向单位推介了事,而不是因人而异,协商而决;四是残疾人就业工作是指安排就业岗位,而不是将鼓励自谋职业也作为一种方法。凡此种种,把本来不容置疑的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在某些单位变得轻描淡写,应付而过。加强宣传是个好方法。江苏省太仓市残联运用该市的二台一报(市电视台、市电台、太仓日报)和闹市区的固定宣传橱窗、宣传横幅,广泛宣传《保障法》及省、市文件精神,用报道、联播、征文、画册、文艺等形式,大鼓大擂,赢得了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取得了良好的工作实绩,去年被江苏省残工委表彰为残疾人工作先进市,使全市的残疾人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2)认真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有关规定。按比例就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残疾人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克服四种偏差:一是单位领导认识不到位,工作有抵触;二是基层发动不深入,思想有疑惑,对安排残疾人上岗不理解;三是残联唱成“独角戏”,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四是工作重布置轻考核走怪圈,形成安残工作年年抓但年年无突破的被动局面,影响并制约按比例就业工作的进行和深入开展。太仓市认真根据该市实际情况,出台了《太仓市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办法》,成立了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管理机构,使全市的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扎实有效。自1996年以来,该市按比例安残912人,进入企业工作的有862人,仅去年一年,各基层残联就分散安置残疾人就业315人,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或个体从业的394人,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办法积极扶助残疾人从事个体从业和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鼓励私营企业和福利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为政府分忧,减轻社会压力。到去年底,全市1.9万名残疾人中有劳动能力的9120人,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5%。

(3)依法收缴按比例就业保障金,营造氛围。应该看到,残疾人自身所存在的缺陷,有的单位确实无法安排,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的共同责任还是要担负的,那么就要按规定,按比例收缴保障金,用保障金来扶持残疾人就业和扶持生活基本来源。太仓市近年来形成的“各部门负责,有关系统督办,各用人单位配合”的工作机制,使这项工作取得了实效。一是由市财政、物价、残联等部门制定《太仓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和管理规定》,款项直接转入市财政专户;二是年初根据上年末单位情况,向各单位开出缴款通知;三是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开展对残疾人就业情况实施劳动监察,使这一难度较大的工作管理科学化、运作规范化。

(4)加强职业介绍,发挥后发优势。坚持以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把安置就业摆到突出位置,是改善残疾人生活,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首要的问题是激发残疾人致富的欲望和创业的热情,调动起他们依靠自身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主动精神,克服自身残疾障碍,战胜自我。在此基础上,加快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快为残疾人就业服务步伐就变得十分迫切。尽管很多地方建立了专门的残疾人劳动服务所,但是由于起步晚,信息量少,运作程序还不敞,所以还未充分体现出它的重要职能,因此应该在二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高职业介绍效能,发挥后发优势:一是进一步加大职介工作力度,提高劳动服务所的运作效率,尽快凸显社会效益;二是高标准建立残疾人就业工作信息网,使安残就业工作更快更准更优。去年9月25日,中残联在西安专题召开了全国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建设工作会议,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明确了目标和任务,这项工作的开展为建设规范化服务体系,大大提高为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工作效率,使求职残疾人和用工单位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掌握准确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将起到关健作用,这实际上是提高了社会化运作形式,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残疾人工作的社会化责任。

2、加强就业培训。一项调查告诉我们,残疾人就业究竟难在哪,残疾人自身素质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缺乏竞争意识和能力,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二低”现象在残疾人中十分普遍,即“文化水平低,技能水平低”。所以残疾人成为就业竞争中的弱者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做好残疾人的就业工作,加强残疾人的素质培训,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总书记在去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这断论述,是我们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总的指导思想。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残疾人就业也必须适应就业新形势的需要,有劳残疾人也要改变过去只是一味抱怨工作难找,而要多想想自己能做什么,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1)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加强就业前培训。我们知道,残疾人由于自身原因,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快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即使有单位提供就业岗位,可能由于残疾人达不到最起码的上岗条件而无法安置。基于这一点,太仓市在前几年就着重考虑了上岗培训方案,依托社会资源,设立5个培训点,多特性多渠道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同时要求全市各基层残联,举办各类适应性技能培训班,帮助残疾人掌握生产工作技能,每年都举办20多期各类培训班,参加培训近千人,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太仓市经过分析研究,增设了二个缝纫培训基地,免费为残疾人培训裁制服装。他们认为,缝纫就业门槛底,学习又易懂,上岗快,而且它最大的特点是,经过培训马上可以开店经营,而且经营市场十分广阔,残疾人完全可以在居住地就近经营,既方便周围的居(村)民,又解决了自身就业,可以说是一石双卵,更重要的是,太仓市在培训教育中,在残疾人当中贯彻了适者生存观念,引导残疾人勇敢地改变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被动地等待。

(2)以职业要求为落脚点,大力加强在职培训。现代社会是飞速发展的社会,随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速度的加快,过去那种一次学习和单一技能状况将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提高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能力。太仓市把在岗残疾人培训也列入工作要求,应该说工作抓到了点子上,他们一是协调有关部门在完善企业培训制度的同时,重视做好企业内残疾人的培训,二是通过市肢残人协会、聋人协会、视障人协会了解具体情况,去年举办了首届残疾人电脑培训班,有9名残疾人参加了提高培训,并且有8名一次通过中级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社会竞争能力。

(3)以创业意识为关节点,大力加强创业培训。创业是最好的就业。目前社会就业思维仍十分陈旧拘谨,很多人还停留在进厂入店的安置上,自主创业意识淡薄。然而,很多残疾人因为残疾而行动不便,流动性极差,因此要强化对残疾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发展创业培训,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太仓市的缝纫培训基地应该是条好路子,从这个基地出来的学员,可以说出来一个就业一个,他的就业适应能力是很强的,这无疑是残疾人就业安置的重要手段。

3、激励自强创业。加入WTO后,我国可新增就业岗位1200万,就业机会增长33%,然而,这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事,而且就目前国内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区区1200万也是杯水车薪,残疾人的就业机会并非从此走出弱势阴影,因此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还需在自强创业上给予极大鼓励。

(1)政策激励。政府的政策扶持是极其重要的,政府应该对自谋职业的残疾人提供优惠政策,除安排长期低息贷款用于创业外,在税收方面也实行重点优惠政策。同时,也可以对吸收残疾人员的企业给予有关政策优惠,以鼓励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同时对不按限额比例招用残疾人的企业处以罚款,用罚金补助那些雇用残疾人较多的企业,或用以鼓励残疾人创业的奖励金,用政策的杠杆来促进残疾人就业。

(2)事迹激励。政府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残疾人的自强精神,以激励广大残疾人的创业信心。从中国古代的左丘明、孙膑、司马迁、鉴真,还是现代的,高士其、华罗庚、吴运铎,还是外国的贝多芬、拜伦、海明威、爱迪生、奥斯特洛夫斯基、罗斯福,是自强使他们名留青史。张海迪、桑兰的灿烂笑容,可以鼓起残疾人必胜的勇气。

(3)互助激励。残疾人中的成功者是最好的榜样,残联组织可以通过协会的形式,开展互助活动,以激励残疾人创业。比如社区服务领域,它所蕴含的岗位多,就业门槛底,比较适宜残疾人就业。可以根据各地情况,开设洗衣店、缝纫店、自行车美容修理店、儿童用品租赁店、图书店、小型超市、小型健身馆等,有的可以通过协会管理,开成连锁店,互助互利,增加品种,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构建起社区就业服务网络。

残疾人就业范文第8篇

速录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会议、法院系统、电视台、网站等的现场记录和直播工作。速录师作为一个新兴职业种类,已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并制定了《速录师国家职业标准》。

速录师是个薪酬相对较高的职业。据业内人士介绍,速录师一天的速记服务费在北京是1200元至2500元,这还是按照工作六七个小时来收费的,如果超出这个时间收费会更高;按小时计,收费标准是每小时200元至400元。比如网站的嘉宾访谈,中国的各个门户网站几乎每天都有很多的嘉宾在进行访谈,现在收费标准是第一个小时400元,以后是每个小时200元,到3个小时就按天计算了。为会议主办方做记录,收费为1200元到1800元。如果需要把记录内容投到大屏幕上,由于要求速录师的水平相当高,一般收费在北京不低于2000元。

与此相当,速录对技能的要求也比较高,培训的淘汰率也比较高。一般参加培训的只有约三分之一的人最后能成为速录师。

速录与残疾人就业

因为培养最高层次的速录师很难,所以他们的薪水是最高的,当然现在学习速录的目标也是最高级的速录师,挣高薪。因此很多学员即便实习的时候也不愿意打录音带,因为录音带可以反复听,听不清楚还可以重新听,这样是练不出来的,他的练习就白做了。既然学员的目标多是最高的高级速录师,就有很多活儿没有人做,这正好是一个市场的空白,就是速度比较低的速录工作。

速录培训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无障碍。既然市场上有这么多的业务,完全可以培训一批残疾人达到这个水平的速录师,直接让他们参与这个工作。这样培训的难度降低了,选材的标准也可以适当放宽,培训的周期也大大缩短。

中国残联程凯副理事长受邀参加2009年在北京召开的第47届国际速联大会时说:

首先,速录技能可以为残疾人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由于听障残疾人朋友对信息无障碍化的需求,必定需要大量的速录师提供服务,紧紧依靠商业服务是不能满足的,这就为广大残疾人朋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其次,促进了肢体残疾人朋友的就业。由于速录师的工作主要是在室内,不需要移动。很多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朋友更适合从事这项工作,为肢体残疾人朋友进入该领域就业提供了可能,从而促进了残疾人朋友的就业。

第三,中文速录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为残疾人朋友更好地融入现代信息社会提供了技术保障。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残联要开展残疾人速录师培训的原因。

中国残联速录师培训项目

2009年开始,中国残联与亚伟速录合作,开展残疾人速录师培训工作。

亚伟速录公司,与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速记专业委员会、北京市速记协会为同一机构。该公司开发的“亚伟中文速录机”,是具有国家专利保护的技术产品,能够实现会议发言与文字投影同步,特别有利于帮助聋人在会议现场实现信息交流的无障碍。经与中国残联多次合作,该公司为各类会议提供了较为成功的速录投影服务,实现“会议毕,文稿出”。

经认真研究,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中国肢残人协会、中国聋人协会决定结合残疾人就业促进和聋人信息无障碍建设,与该公司合作,指导具备条件的地方残联开展残疾人速录培训和相关岗位开发工作,选定河北、内蒙、上海、大连、沈阳等10个省市试点。

中国残联要求各试点省市依托亚伟公司的技术优势,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残疾人速录培训和残疾人速录师岗位开发项目计划。从求职登记、失业登记残疾人中筛选符合条件的、有培训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参加该培训项目。此外,重点组织培训后残疾人参加速录师职业资格鉴定;为培训后残疾人提供创业指导,为残疾人组织起来实现个体从业、创建速录就业经济实体提供小额贷款等创业资金支持;依照国家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就业困难群体扶持政策、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将各项补贴、税费减免等,协调落实在速录领域实现就业的残疾人身上。为当地各层级有速录服务需求的单位和专项会议、大型活动提供长期专业的速录服务,推动残疾人在速录领域实现稳定就业,并将残疾人速录适时纳入当地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

残疾人就业范文第9篇

据了解,目前哈尔滨市残疾人总数为34万,16岁至59岁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超过13万。其中生活在农村的残疾人8万多人,这部分人基本全部就业;生活在城市中的残疾人有5万多人,其中待业残疾人1万多人,残疾人就业依然十分困难。

用人单位:宁交钱,不要人

残疾人就业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其实一些工作岗位对从业者身体条件的要求并不太高,残疾人完全可以胜任。但是一些单位领导怕麻烦,担心用残疾人会付出更多的医疗费,还要提供无障碍通道等配套设施。所以,许多用人单位宁愿缴纳保障金,也不愿为残疾人提供岗位。

哈尔滨某酒类企业在职员工373人,按比例应该安置6名残疾人,而且该单位装卸运输等岗位本可以安排聋哑人就业。但该公司表示,宁可每年交纳6.6万元残疾人保障金,也不愿给自己惹麻烦。

像这样“宁交钱,不要人”的企业还有很多。1995年哈市开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以来,企业仅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3462个,这与哈市13万多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

残疾人: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技能

残疾人就业存在的另一个难题就是残疾人自身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技能。在一次残联组织的招聘会上,主办方统计,参会所列57家用人单位中,要求应聘者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42家,其中,要求应聘者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有30家,要求应聘者需具有大专学历的有4家;对应聘者学历没有要求的只有12家。

“多数用人单位可能还不了解残疾人受教育的情况,残疾人能上个中专已经很不错了。诸如清洁工、普通操作工之类的岗位残疾人完全可以干嘛!”哈市道里区残疾人协会的张凤丽说。据了解,由于残疾人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技能,在当前健全人就业都难的社会大背景下,残疾人就业就更难了。我省的中、省直事业单位招聘的条件往往是本科学历、英语四级、计算机技能熟练,一般企业的招聘条件也是中专以上。而我省残疾人普遍存在学历水平不高的状况。全省至今没有一所专门培养残疾人的高中,小学和初中仅有72所,在读残疾人为6679人,这对于全省130万残疾人来说,根本不能满足需要。

另外,大部分残疾人缺乏专业技能,如手工编织、盲人按摩等,残疾人本来都可以干,但是由于不具备相关技能,造成就业困难。

因残疾类别不同,残疾人面临的就业形势也大不相同。多数用人单位即使录用残疾人也只招用肢体残疾人,适合聋哑人的岗位和工种相对要少得多,适合盲人、精神残疾人的工作则几乎没有。22岁的盲女小孙多次求职,均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用人单位表示:“我们的工作都需要和人交流,你眼睛看不到,和人交流很困难,没有适合你的工作。”

残联应对:加强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

残疾人就业范文第10篇

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都有责任对残疾人给予帮助。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使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权利,是全社会发扬社会主义人道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根本所在。牢固树立责任观念,是我们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必然要求。残疾人工作是一种社会性工作,做好残疾人工作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面对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残疾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做到心系事业,恪守责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千方百计勤奋努力地做好基层的残疾人工作。被江苏省授予“九五”期间残疾人工作先进市的太仓市,在工作中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相关责任与工作目标,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促进了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竭尽全力为残疾人排忧解难办实事,比如,近年来全市将安置残疾人就业作为工作重点,在社会就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努力为残疾人解决就业这一最重要的社会保障,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办法,积极安置,目前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6%,减轻了社会压力。

牢固树立政府委托意识

国家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减轻或者消除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都是通过具体的部门和项目来实现,基层的具体单位承担着政府委托的任务,开展残疾人工作,将残疾人事业的各项业务分别纳入当地相关事业领域,列入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计划,采取切实措施做好残疾人工作。太仓市残联很好地履行了动员协调社会力量的工作职能,在保障与调整两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飞速发展,残疾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有关部门将2000年、2001年两年作为无障碍年,全面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城建局在主要街区建设了盲道,电信局建造了无障碍电话亭,邮电局设立了无障碍爱心书报亭,城管局新增了无障碍公厕,各大医院、商场、银行、车站等公共场所都相继建起了无障碍设施,确保了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

牢固树立工作绩效意识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经济工作是一线,党务工作是二线,其它工作是三线的错误观点。确实,经济工作最能体现工作政绩,绩效效应也最耀眼。然而,残疾人工作也是实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方面,也体现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谋利益上。做残疾人工作同样也有工作绩效的要求,也需要同志所要求的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必须克服“三线工作”观念,守土有责,真抓实干,讲求实效,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注重工作绩效,杜绝“花哨政绩”,扎扎实实做好残疾人工作。太仓市残疾人劳动服务所把市府的政策同本职工作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新方法,在工作中,一项调查显示,残疾人自身素质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缺乏竞争意识和能力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残疾人中的“两低现象”(即“文化水平低、技能水平低”)严重困扰着劳服所工作,因此劳服所克服重重困难,下决心从培训抓起,通过各镇残联的共同努力,每年举办20多期各种就业技能的培训,从电脑、缝纫等入手,大大提高了残疾人的社会竞争能力,劳动服务所的工作绩效也在其中得到了充分显示,工作实效得到了社会肯定。

牢固树立无私奉献意识

说老实话,做残疾人工作不能完全等同经济工作作量化考核,更多的是推行社会化工作原则,协调为残疾人服务的工作,说得再白一点就是“良心工程”,是自己揽活干。残疾人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关爱”,基层残疾人工作更是最直接体现对残疾人的关心。然而,目前社会性困难很多,要做好一件事,没有奉献精神不行。比如康复服务,康复是残疾人生活的基础和条件,但是残疾人康复治疗谈何容易,一要资金,二要人员,三要时间,缺了那一样都难。太仓市从宏扬社会主义道德入手,树立奉献意识,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是完善和健全残疾人的服务体系,全市成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在市各医院设立了5个白内障复明康复点,3个儿麻矫治中心,1个精神病康复中心,全市各镇也以医院和中心卫生院为基地建立残疾人康复指导部,100%的行政村设立社区康复服务联络点,去年残疾人没化一分钱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202例,低视力矫治25例,肢体康复训练1187人,供应残疾人用品用具165件;二是加大了社区康复站室的建设力度,积极打造康复品牌,依托社区资源,既方便康复需求者的康复,有效加强功能训练,又实现资源共享,积极构建残疾人康复社区化的工作新机制,使枯燥的残疾人工作变得富有色彩,有声有色。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上一篇:就业促进法范文 下一篇:大众传播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