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促进法范文

时间:2023-12-01 09:10:19

就业促进法

就业促进法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简称《就业促进法》)已于2007年8月30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主席签署第七十号主席令予以公布,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了贯彻实施好《就业促进法》,依法全面推进就业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就业促进法》的重大意义,认真做好贯彻实施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的失业人员再就业等问题相互叠加,就业压力巨大。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和水平,不仅是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就业促进法》明确了就业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重要法律。《就业促进法》明确了政府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重要职责,将行之有效的积极就业政策措施制度化,使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法制化,有利于解决我国就业工作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形成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是一部保障民生的重要法律。《就业促进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劳动保障法律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就业工作法治化、制度化,是就业工作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把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作为当前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任务,从全局和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就业促进法》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做好贯彻实施工作。

二、准确把握《就业促进法》内容,广泛开展学习培训工作

《就业促进法》以扩大就业、市场就业、公平就业和统筹就业为指导,明确了党中央、国务院促进就业的基本方针,明确了劳动者权利义务、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并对政策支持、公平就业、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援助、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内容作了法律规范。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组织系统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就业促进法》主要内容和精髓。要通过学习和培训,进一步明确就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做好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明确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职责,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明确促进就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措施,不断提高就业水平;进一步明确劳动保障部门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能,推进就业工作迈上法制化轨道。要制定本地区的学习和培训计划,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举办知识竞赛以及讨论交流等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好劳动保障机关、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以及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确保学习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要积极协调本地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其他成员单位,配合做好这些部门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

三、切实加强《就业促进法》的宣传普及工作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劳动保障部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宣传计划,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介和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重点宣传《就业促进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宣传《就业促进法》的立法原则和主要内容,宣传国家促进就业的经济社会政策、公平就业的原则、对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对困难群体实行就业援助的具体措施,宣传各地各部门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的典型事迹和经验。宣传工作分为两个阶段,9-10月,重点宣传《就业促进法》出台的意义和主要内容;12月到明年2月,结合《就业促进法》的贯彻实施和各地组织开展的就业援助、春风行动,采取专题宣传方式,深入宣传。我部将在12月组织开展《就业促进法》宣传月活动,各地要按照部里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落实。

四、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法规政策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抓紧做好与《就业促进法》相配套的法规政策的起草和修订工作,尽早形成以《就业促进法》为主导、以相关配套法规为依托、以相关政策为落点的促进就业工作制度体系,确保《就业促进法》的全面、顺利贯彻实施。一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向当地政府和人大汇报情况,争取在2008年6月底前制定出台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的地方性法规。二是各地要按照《就业促进法》规定内容和职责分工,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促进就业具体政策措施,包括人力资源市场、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就业援助以及就业专项资金管理等配套规定。三是各地要认真做好对本地区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对与《就业促进法》规定不相符合或者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要抓紧修订、完善或者废止;对缺乏相关规定的,要抓紧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要将清理、修订和制定配套法规政策的工作计划情况于年底前上报我部。

五、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为契机,推动就业再就业各项基础工作建设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为契机,全面推动就业再就业各项基础工作建设。一是主动争取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明确政府促进就业的法律责任和职能任务。二是要完善就业工作协调机制,按照《就业促进法》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职能,健全工作制度,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更有效地发挥各部门齐抓共管机制的作用。三是要认真研究现行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与《就业促进法》的衔接问题,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按照法律规定作相应的延续、扩展、调整和完善,逐步形成制度化的长效机制,更大地发挥促进就业效应。四是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加强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五是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规范管理,加强对职业中介行为的监管,指导职业中介机构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努力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六是加强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基础建设,强化企业的职业培训责任,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满足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有效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七是进一步加强失业登记、就业登记和劳动力调查统计,制定统一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信息制度,逐步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就业促进法》的顺利实施

就业促进法篇2

草案规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逐步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草案还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度以及考核、监督等作出具体规定,并对政府接受人大监督作出规定。

建立失业预警制度

为了规范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秩序,针对当前就业市场存在种种就业歧视现象,草案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以及职业介绍机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以下统称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不得以民族、种族、性别、、年龄、身体残疾等因素歧视劳动者。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禁止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同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对因自然灾害或者其他不可抗力导致的大规模失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紧急应对措施。

逐步推行劳动预备制度

为了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草案规定: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制定并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开发计划。

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逐步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一定期限的职业培训。

此外,国家鼓励劳动者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建立促进劳动者就业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应当经过专业技能培训。

政府免费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为了进一步发挥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的作用,草案主要作了以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根据草案,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劳动者免费提供政策法规咨询,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服务,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服务,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解除劳动关系备案等事务等公共就业服务。

就业促进法篇3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促进就业 职业指导 实践做法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明显增加,2012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超过42万人,加上约计有近6O万名高校毕业生在广东求职,约达100多万人,人数再创新高。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面临诸多困惑和新的挑战。因此在高校中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为毕业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是解决就业难的有效方法。下面以高等院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实践做法为例,探讨有关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实践做法。

1、求职技能在就业指导中的重要性

许多毕业生认为求职时,只是凭借文凭、职业资格证书等展示自己的技能,但往往忽视求职过程的环节也很重要,这就是求职技能。在竞争激烈,前景变幻的今天,这种技能更是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如今的社会,想找一份好工作,除了业务实力要让用人单位满意外,同时求职技能也受到审视和考验。重点对毕业生指导工作表现如下几点:

(1)要给自己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位,获取面试机会是求职过程中的第一步,这就需要在撰写求职信、填写个人简历时精心准备,讲究技巧,撰写出有说服力并能吸引招聘者注意力的书面资料。

(2)做好充分准备,如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要学会恰如其分地包装和推销自己,令自己赢得面试机会。

(3)充分地表现自我,如在面试过程中不仅要对面试者的问题要反应得快,回答得合理得当,还应当通过各种方法来说明自己就是招聘者所要的人选,博得招聘者的好感,获得更多的自我展示和相互沟通的机会,从而赢得招聘者的认同,最后成功应聘。

2、指导毕业生就业的实践做法

指导毕业生求职技能,可以加强学生的综合职业修养,掌握职业通用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使毕业生了解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尽快适应社会,快速适应职场环境成功就业。

2.1指导毕业生认识求职技能的内容

求职的过程主要包括准备求职材料和面试,求职技巧在这两个过程中都有体现,每项都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准备求职材料的技巧

(1)求职信的写作。求职信是针对特定的用人单位写的。求职信要集中突出个人的特征与求职意向,字迹要工整、清晰、整洁。书写要清晰、简明,态度要诚恳,用语要得当并能打动招聘者的心。写好求职信是获取面试机会的关键步骤。求职信由开头、正文、结尾、落款四个部分组成。

(2)个人简历的撰写。个人简历是介绍个人身份、学业、经历和性格特征等的书面材料,是求职者为自己撰写的“产品说明书”。一般来说,简历的内容应该包括个人资料、应聘职位、教育学历、工作经历、奖励等基本情况,能清晰地向用人单位反映出求职者的个性情况,将有助于树立其在用人单位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2.1.2 自身形象方面的技巧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通过对自我形象的设计可以充分将自我有声、有色地展现在用人单位面前。这种推销自我的方式不仅可以给用人单位一个好的印象,还可以取得用人单位的信任,从而获得就业的成功。主要包括服饰、身体部位的动作等等细节,给招聘单位协调、适当,符合应聘人员的感觉。

2.1.3 面试的技巧

好的面试必须经过充分的准备和练习,才能使自己在面试中大放异彩。语言表达是最需要训练的内容,面试场上求职者的语言表达艺术标志着求职者的成熟程度和综合素养。对求职者来说,要在面试中恰当地运用谈话以及行为举止方面的技巧。包括口齿清晰、语言流利、文雅大方,表现出语气平和,语调恰当,音量适中,要注意语言、语调、语气的正确运用,交谈中,应随时注意听者的反应。

2.2 指导毕业生进行求职技能的训练

对完全没有求职经验的毕业生来说,面试技巧的训练至为重要,这包括学习聆听、应对、反应敏捷、说话有条理、以至礼貌等。可以通过以下的一些形式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和指导:

(1)举办面试技巧讲座,这可以请有关礼仪专家来进行讲授。

(2)播映面试过程方面的录像,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安排模拟面试,邀请有经验的招聘者组成面试团,提供实际的面试机会给同学们,并对其表现给予点评,使其有所改进。

(4)组织毕业生参加角色扮演训练。角色扮演多用于改变受训者的不良行为和进行社会技能训练。角色扮演可以说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重复,又是一种预演。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受训者可以学习改变自己的原有行为或学习新的行为,进而改变自己对某事物的看法。学校里经常举办的模拟招聘会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

(5)要注意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对求职者来说,流利自如的书面表达能力是求职成功的必备条件。求职者平时就要有意识的加强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比如文字能力要从写好字开始,注意文章的层次性、逻辑性和整洁性,养成一丝不苟、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表达习惯,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写策划书、报告文章和新闻报道等训练来提高。

(6)要注意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从没话找话的寒暄开始,逐渐养成与陌生人自如交谈的习惯,多参加集体活动,课堂讨论大胆发言,也有助于讲话能力的训练,面试前尽量与不同的人谈论自己的抱负,或与他们辩论热门的时事; 利用视听器材如录音机或录相机等,将自己说话时的情形录后重播,找出缺点,然后设法改善,多寻找机会高声背诵一些文章或讲稿,或在一群人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做法都会帮助加强说话时的信心;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多的了解求职单位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随时准备回答有关自己的问题,指导学生在面试前准备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稿是必要的,以免到时在招聘者面前答非所问,紧张无措。

就业促进法篇4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告急更是关乎国家未来的重大问题。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目前,大学生面对的就业难问题,自然有其自身的问题,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等等,但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公司对于应届毕业生设定的门槛过高的原因也是不容小觑的。比如,要求大学生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在性别、户籍、学历、身高、相貌等诸多方面都有歧视性限制。2008年1月1日,我国就业领域首部基本法律《就业促进法》正式施行,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部法律的出台对于大学生就业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就业促进法给大学生就业营造了一个公平的环境

案例一:周一超,1999年考取浙江大学,2003年1月报考嘉兴市秀洲区政府招收9名乡镇公务员的公务员考试,3月15日笔试成绩揭晓――134.5分,在156名考生中名列第五,3月30日通过面试,最后的综合成绩是81.8分,名列第八。4月1日参加体检,被检查出乙肝“小三阳”携带。按浙江省当时的公务员招考条例,周因此未被录取。4月2日傍晚知道自己没被录取,“当晚曾想到了自杀,心里充满了绝望。好像有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想想自己读书读了这么多年,都白学了。”(《南方周末》)。4月3日早上产生了报复杀人的想法。中饭后,到一家超市买了一把水果刀和一把菜刀,还买了一包藕粉和一些糖果,在杀人前去看看奶奶。4月3日下午3时左右,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行政中心刺杀招考人员,致一死一伤;案发当天被刑事拘留,4月4日被实行逮捕。2003年9月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周一超死刑,,并判令赔偿被害人死亡补偿费、医药费等损失合计68,000余元。周一超对刑事部分的判决不服,提出上诉。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这是中国现今社会就业歧视的一个特殊案例,说其特殊并不是因为就业歧视,只是它的结果的极端,而对于如今就业歧视的普遍,它只能说是个缩影。

《就业促进法》的解决措施:《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和实行,从制度上明确了劳动者的“劳动权”,破除了就业市场上的“潜规则”。虽然《就业促进法》没有明确指出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就业上的保护,但在第三十条却作了概括性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该法第三章即明确命名为“公平就业”,总则中也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等不用而受歧视。”同时,针对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以及农村劳动者这些人群的公平就业问题,法律也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这无疑是消除了就业歧视,给就业者一个公平的起点。

二、对中介机构的规范保障了大学生权利

案例二:小王临近毕业,在别人的介绍下,来到了一家职业中介所。工作人员当即给小王联系了一家单位,条件是需交100元押金,成功了则再加交50元算是中介费,失败了则只需交5元服务费,100元押金退回。小王去了那家单位进行了面试,结果发现工作环境太差而且待遇很低,就没有签约。等回到职业中介所要押金时,工作人员却说单位已经给你找好了,是你自己不愿意去,就等于介绍成功了,执意不肯退押金。

“黑职介”屡禁不止、职业中介服务不规范等问题都是长期存在的,不少大学生初出茅庐,在职介上都吃过亏。《就业促进法》第四章“就业服务和管理”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诚实信用、公平、公开的原则。并规定职业中介机构未经依法许可和登记,不得从事职业中介活动。此外,还特意规定了职业中介机构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或者向劳动者收取押金。如果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如果向劳动者收取押金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并以每人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与此同时,加大了无偿就业服务的力度,完善了就业服务管理体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信息保证和权利保障。

三、发展职业教育,切实加强大学生自身就业优势

案例三:李同学已经大三了,准备在毕业后找一份可心的工作,发挥自己在大学里学习到的知识。可是由于专业冷门,他并不明确今后自己的工作方向,更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实习,让李同学对未来很困惑。

《就业促进法》的解决措施:该法第五章“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第四十四条规定,“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大学生就业经常遇到的一个困扰就是所学专业和最后的工作内容不对口,甚至因为专业不对口而根本无法找到实习单位或工作单位。促进就业,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校企互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工作的能力,是企业和学生的双赢。

四、在就业环境下实现男女平等

案例四:王小姐是某高校一名女硕士研究生,在2007年找工作时她发现很多单位在招聘海报上明确说明仅限男生,其他单位对于女生也大都含蓄拒绝:“我们单位经常会出差,你一个女生不方便,还是另谋高就吧。”虽然也有少数单位有招女生意向,但又附加条件,比如3年之内不许结婚,即使结婚也不得生育。

《就业促进法》的解决措施:该法明确规定了政府在保障公平就业方面的职责和用人单位与职业中介机构不得性别歧视的义务,即“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也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妇女结婚生育的内容”。这是公民平等权在就业环境中的充分体现,是公民宪法权利的延伸,更是大学生就业困难中的相对“弱势群体”――女大学生的福音。

五、制度化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

该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并对自主创业人员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等扶持。”这给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也给其提供了更坚强的制度支持。

就业促进法篇5

一、上海稳定就业的措施

(一)实施就业特别计划。为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上海市专门制订了就业特别计划,以全面调动社会、企业和高校各方力量,帮助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灾区劳动力实现就业,维护社会和谐。

一是实施稳定岗位特别计划。即根据“困难企业”中实行岗位共享或处于停工状态的员工人数,由失业保险基金给予不超过6个月的社会保险费补贴和岗位补贴。实行岗位共享或处于停工期间,职工的工资报酬可通过协商重新确定。“困难企业”可实行灵活的工时制度。包括“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其中后者的计算周期可放宽到一年。

二是实施职业培训特别计划。即对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由政府给予相应补贴。其中,在校大学生参加职业培训补贴目录内的技能培训。可由失业保险基金给予50%的培训费补贴。毕业后未就业的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可享受全额培训费补贴。同时。将大学生见习期限从目前的3~6个月延长到12个月。见习期的生活补贴标准为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60%,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

三是就业援助特别计划。即加大对连续处于实际失业状态6个月以上的“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和安置力度。“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大龄失业、协保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农村低收入家庭成员;连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个月以上的家庭成员:中等残疾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被征地并领取生活补贴期满后仍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7类人员。对于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企业由政府给予一次性补贴。标准为:吸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每人每年补贴10000元:吸纳协保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一次性缴纳社会保险费已满15年的征地人员,每人每年补贴5000元: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二)实施大学生就业专项计划。为引导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上海专门推出了6个专项计划:一是“引导升学计划”:将普通高校专升本人数增加到3400人,研究生招生计划数增加到2.73万人;二是“郊区教育医疗卫生人才计划”:招聘1800人到郊区镇校任教,1000人参加郊区医疗卫生建设:三是“就业项目拓展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当村官。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招募人数增加到1000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数增加到300人:四是“社会工作见习计划”:为毕业生提供5000个岗位。鼓励毕业生到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等实现就业;五是“职业见习计划”:见习基地增至3000家,除企业外,还将见习基地拓展到事业单位,接受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共3万人。六是试行“学士后计划”:为自愿延迟就业的本科生进行技能培训。

(三)大力推行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在稳定就业的基础上,上海市还把促进就业重心放在鼓励创业上。最近。上海市政府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今后三年将实现“6532”的工作目标,即实施创业教育和培训6万人,建立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50个,帮助成功创业3万人,创业带动就业20万人。其中,2009年的目标任务是:实现创业教育和培训1.5万人。建立15个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帮助成功创业1万人,同时带动就业6万人。具体政策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降低准入成本。(1)创业大学生给予“零首付”和“分期缴纳注册资本”的优惠:凡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投资设立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可“零首付”注册,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注册资本。高校毕业生从事农业创业的,可给予专项创业补贴。(2)“就业困难人员”以及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自其注册登记之日起三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收费。

2,大力破解经营场所制约。(1)宅基地房屋可出租开商店:经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审查同意。允许农民以宅基地房屋自营或出租给他人开办个体工商户从事小型商业零售、“农家乐”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经营活动,或者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场所。(2)动漫设计可在家办公:从事翻译服务、软件设计开发、网络技术开发、电子商务、动漫设计等经营项目的企业,允许其在区县政府提供的场地中集中登记,不必再办理分支机构办公的登记。(3)个体户经营登记“联系点”:对机动车运输、个体演出、个体演出经纪等采用流动经营方式的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登记可为经营者的联系地址。(4)支持创意产业园区经营:在不改变建筑结构、不影响建筑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利用闲置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建设创意产业集聚区;支持园区内创意产业和不超过园区总建筑面积20%的配套服务经营者的登记注册。(5)经营场所产权证明简化为“一证”:确有合理原因,无法提交产权证的房屋,允许提交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书作为产权证明:经营场所营业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内,允许提交依法成立的大型超市的营业执照作为产权证明:属于公有非居住用房的,允许提交《公有非居住房屋租赁合同》作为产权证明。

3 加大“融资”输血力度。(1)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全市新增20家左右小额贷款公司,确保每个区县都成立1~2家小额贷款公司。同时,加强市区有效联动,筹建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协会。建立健全小额贷款担保资金风险补偿机制:大力发展信用社区的创建工作,全市信用社区比例至2011年达到80%以上。将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扩大到创业后三年以内的创业组织,担保金额最高为1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下的贷款项目可免予个人担保。(2)健全创业资金扶

持链:实现每个区县都设立专项资金或创业引导资金;每年新增1~2个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的分基金会数量;建立起覆盖不同群体、不同阶段、不同行业的创业融资扶持链,在创业筹备阶段,加大“种子资金”的支持力度,在创业起步阶段,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的政策扶持,在创业发展阶段,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加大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小企业发展的工作力度。

4 加强创业教育培训。(1)建立“创业教育+创业培训”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模式:推动高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培训计划,2009年开设创业教育的高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达到55家,创业教育人数达到10000人次,创业培训人数达到5000人次。(2)实施“测评、培训、模拟、见习”的创业能力提升模式:组织各区县每季度开展一次创业实务和技能为主题的“菜单式”创业专题讲座,发展350家经营较为成熟、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企业、机构作为创业者见习基地。每年全市级别创业主题咨询活动不少于3次,创业计划或创业先锋的评选活动不少于1次。

二、对我省的启示

上海市出台的促进就业创业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在多个方面实行了创新突破和有益尝试,对当前我省解决就业难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1 大力扶植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保就业首先要保中小企业。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全省有200多万家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在当前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效益下降、处境困难的情况下,我省可选择一些不污染、低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政策帮扶的重点,充分发挥其就业载体的作用,以吸纳劳动力,促进就业。同时,还可以财政补贴的形式挖掘民企增加就业的潜能,鼓励那些效益良好的民营企业吸纳、储备人才。

2 以制度创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针对阻碍人们创业的资金和场所两大难题,上海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推行了大学生创业注册资本“零首付”和“分期缴纳注册资本”制度:对一些有发展前景且需要扶持的第三产业推出“集中登记”政策:以及允许农民出租宅基地房屋经营商店、农家乐等。这些政策措施一经推出,便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这些做法对我省也有借鉴作用。另外,我省还可以在有能力的地区按照企业和个人实际缴费情况,以实名制方式。向“双困”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员三类就业特困人员按月发放社保全额补贴券来促进就业。

3 加快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就业创业的有效措施。在坚持市场化的同时,要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社区等力量,构建就业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及时就业创业信息,为劳动者提供全方位的就业信息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公益创投机制,把一些原先由政府做的公益服务,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由社会承办,为群众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社会服务。

就业促进法篇6

【关键宇】劳动合同法 就业机制 就业市场

前言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加强对劳动者就业的权益保护,这对大学生就业无疑是有利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内的试用期期限、工资待遇做出明确的规定,并规定在试用期中,除法定条件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这将有力遏止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和压缩劳动合同期限的行为,遏止用人单位把大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强制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合同,加大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的违法责任,这必将大大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签约率和就业质量;《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聘使用劳动者时必须如实告知劳动工作岗位相关情况,这有利于大学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工作内容和劳动报酬等。但《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对用工单位用工行为的规范,它还影响到就业市场规范的建设、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方式的改变和学校教育观念及课程设置的转变。它将会促进大学生就业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就业市场相关规范建设的促进

《劳动合同法》不仅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上文已论及,此处不赘述),而且促进就业市场诚信制度和薪酬激励体制的建立。诚实守信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内在必然要求,同时又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起码道德约束.在就业市场中,企业等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就业者的诚信严重缺失。一方面大学生为了在严峻的就业市场中获得一份工作,不惜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夸大事实。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个个都有一叠荣誉证书、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甚至出现了一个班级里出现十几个学生会主席和班长的情况。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用工时,往往是“大量招聘,大量淘汰”、任意延长试用期、降低工资待遇、不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和劳动保险等措施来降低企业成本,以取得更大的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违反诚信的法律责任缺失。《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从根本上遏止了这种现象。违反诚信者不仅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而且将会失去订立劳动合同的机会。《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如果用人单位没有按照法律要求告知求职者上述事项,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6条的规定,该劳动合同会因欺诈而无效。用人单位将付出较高的成本。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8条和第86条的规定,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给对方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劳动者没有如实告知情况的同样可认定劳动合同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劳动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诚信不仅是道德诉求的目标,也是法制建设的重要前提。在《劳动合同法》强制力的约束下,就业市场中的违反诚信行为将会减少,诚信制度将会确立。这对规范就业市场、净化就业市场、保障相关制度的落实有着积极的意义。

人才是企业竞争中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应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激励员工,控制人才流失。控制人才流失有许多途径,而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则是其中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现阶段,企业通过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来留住新员工的意愿并不强烈。原因是:一是现阶段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这类企业主要依靠劳动力进行生产和服务,岗位所需人员替代性强、技术和能力要求低,同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充足,企业只要维持一定的工资水平就可招募到足够的人员进行生产,无须建立薪酬激励机制。二是违法用工收益的存在使得企业无须通过合理薪酬机制激励员工,只需非法盘剥就可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我们常见大学生和农民工竞争同一岗位、拿同样的工资的报道。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会遏止这种现象。《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得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增加。新增成本包括: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导致的人工成本增加;企业破产、解散等原因终止劳动合同支付的经济补偿;试用期成本的增加。同时企业违法用工收益将会被消除。企业想通过不签劳动合同、超时加班、不缴社会保险费等违法手段获取利润将付出更为承重的代价。因此,《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直接导致一批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如山东3o余家韩资企业“半夜潜逃”。一些劳动力密集、边际利润低的外资制造业停止在华的资本性投入,部分企业撤离或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时逢金融危机,这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既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机遇。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提出产业升级换代的战略,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低附加值以及低产值、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将会退出市场,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高附加值以及高产值、环保的企业将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力军。这与《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后果不谋而合,因此《劳动合同法》实施符合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企业更加重视招聘素质高、能力强、技术好的员工,更加关注员工的业绩评估和长期激励,增强对员工培训和职业规划,以求能吸引和留住人才,造就一支高效、稳定的员工队伍,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保持较高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新一轮产业经济的兴起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充分体现技术与技能价值的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将会建立。这种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将会使就业市场分化更为明显,大学生在校学习所获得的潜在能力和价值将得到认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优势将会突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将会有所缓解。

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促进大学生就业管理理念与方式变革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大学生就业管理理念与方式提出了挑战。目前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主要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下简称就业协议)对毕业生进行管理。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就业协议一般由国家教育部或各省、市、自治区就业主管部门统一制表。在我国当前的就业体制下,就业协议是高校及教育行政部门派遣毕业生的依据,是编制毕业生就业方案的依据,是确认就业意向和劳动需求的凭证,也是统计毕业生就业落实率的重要依据。《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后,就业协议的法律性质和劳动合同的关系及就业协议中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再次成为争议的焦点。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是在自主、自愿基础上的进行的,其他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应该进行干涉、限制。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第24条规定:“经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应当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书,作为制定就业计划和派遣的依据。未经学校同意,毕业生擅自签订的协议无效。”也就是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能否签订协议,取决于高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态度。这有侵犯宪法赋予公民的就业权和劳动权之嫌。大学生是否就业应以是否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为依据,而不是就业协议。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合同。他们在法律的使用、合同的内容、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及救济的方式等方面是不同的。而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却以就业协议作为统计毕业生就业的依据,这是和《劳动合同法》立法主旨相抵牾的。同时在实践中,就业协议的存在给就业市场带来很多危机并掩盖了大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其一,大学生违约现象严重。毕业生为获得更好的岗位不惜和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单位解约,因毕业生违约无需承担劳动合同法上的违约责任。这种现象很不利于就业市场诚信制度的建立。其二,高校为追求高就业率的数据不惜伪造就业协议的签约。伪造就业协议签约并不会真正影响到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有无劳动关系的存在,也不会真正影响双方是否承担劳动法上的法律责任,因其不是劳动合同。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计的高就业率数据下是高校毕业生无奈的“被就业”的情况。这种数据的统计和就业市场严重的脱节,掩盖了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

已有论者对就业协议的属性和劳动合同的差异提出了质疑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学校退出三方就业协议。就业协议的签订、生效、履行和违约等事取决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学校对就业协议进行备案、登记。二是就业协议中加入更多的劳动合同的条款,以使各方不敢轻易违约。但就业协议如何完善都不能代替劳动合同,而劳动合同才是就业的基础。随着和《劳动合同法》相配套其他诸如《就业促进法》、《工资法》、《劳动标准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一个建立在自由契约基础上的完善的、规范的就业市场将逐渐形成。一些司法实践中广泛存在争议的劳动关系、劳务关系、雇佣关系及劳动者主体资格等认定将会明确。毕业生的劳动者身份将不会再受到质疑。就业协议将会失去其存在的客观基础和法律依据。面对就业协议和就业率越来越多的质疑,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将不得不转变管理者的身份,回归其应有的服务本位,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更多的就业培训、更多的就业平台;不得不熨平就业市场和毕业生之间人为造成的障碍,为毕业生迈进职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便利。

三、《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促进高校教育方式的变革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劳动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得用人单位用工成本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更加重视人才的素质,更加青睐有工作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求职者。以前企业那种在招聘大学生时重学历、重名牌大学背景的倾向开始转变。大学生就业日趋紧张。为了本校的毕业生有更好的出路和更好的就业能力,各个学校都在转变教育方式和培养模式,改变以前那种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纷纷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和实际用工单位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力争所培养的学生是用人单位所需的人才。同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和其他类型的课程改革在各个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的是为了学生所学能和实践相结合。无论是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是课程的改革都在探索之中,都是为了应对就业市场的变化。但是高校仍是引领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先进发展方向的地方,因此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限于技能的培养,仍需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文明承传者。这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资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劳资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促使高校认真反思其教育方式和方法,深化其内部改革,探索培养学生的新模式,这将引起一场深刻教育变革。

就业促进法篇7

一、法国家庭、养老服务业的基本情况

法国人口6400万人,是仅次于德国的欧盟人口第二大国,经济发达,农业位居欧盟之首,工业位居欧盟第二,服务业位居欧盟前三位。从2001年起,法国经济一直保持了1―3%较稳定的增长速度。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法国出现较明显的经济衰退,GDP增长率滑落到0.9%,2009年增速则下降到-2.2%,为19212.5亿欧元,在美、日、中、德之后,居世界第五位。

二战以后,法国服务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由1949年的30.6%上升到2007年的74.3%,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如今,服务业无论在产值还是就业人数都在法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养老服务业是法国刚刚兴起的行业,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法国包括养老服务业在内的家庭服务业产值为156亿欧元,占服务业产值的1.07%,占法国GDP的0.8%。

法国服务业领域非常广泛,仅养老服务业就可以分为两大类――居家养老服务业和机构养老服务业。法国政府将养老服务业归属个人服务业下的家庭服务业。个人服务业界定为,各种有助于个人在其生活场所――包括居住、工作和娱乐场所中的“福利改善”或获得“更佳生存”的行业总体。

目前,法国将养老等家庭服务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来推动,从2005年起,家庭服务业是产值和吸纳就业人数增速最快的行业之一。2008年,法国2500万就业人口中服务业就业人数约占73.6%,远远超过一、二产业的就业人数。

二、法国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和效果

法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非常突出的国家。据法官方统计,60岁以上老人为1200万,其中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500万。按照目前每年人均寿命增加3个月的速度,到2015年,8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200万;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400万。正是基于人口快速老化的背景,养老服务得到高度重视。

(一)法国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做法

1、制定发展家庭服务业的计划

2005年,法国政府启动家庭服务业促进计划,将包括养老服务业在内的家庭服务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其目标是3年内创造50万个就业岗位,使从业人员在2010年提高200万人。

2、制定面向老年人的政策法规

2007年,法国政府通过了两项全国养老规划《安度晚年,2007―2009》和《高龄互助2007―2012》,力图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成功度过晚年”的理念发展成“为在整个生命期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优化健康,改善老年人个人和集体的环境”的具体行动,充分体现了善待老人的政策主题。这两项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发展养老服务业,鼓励养老服务券和养老机构的发展,采取一些改善的强化措施,如发展服务与护理项目,加强家庭护理人员培训。以保证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自由选择居家或机构养老,以应对人口迅速老化的挑战。

3、建立专门的服务管理机构

越来越多的老人使法国政府选择了“居家养老”的政策倾向。2005年6月,法国政府宣布成立一个全国家庭服务署。负责家庭服务市场及通用服务券的发展,领导和协调所有倡导家庭服务的行动,并促使全国性个人服务协会的创立。这一机构设立后的第一大举措是,组织银行、家庭服务协会和医疗互助会联手创立大型家庭服务电话平台,给需要家庭服务的人提供信息,引导他们利用其服务网。该平台并不仅仅是信息中心,而是直接将中心认可的个人服务协会或私营企业介绍给需要家庭服务的人。由此为相关的协会或企业带去了大量的客源,而消费者则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4、鼓励使用养老服务券

2006年开始,法国政府在全国推行包括养老服务券在内的通用服务券,特别是预付定值通用服务券,由于法国在服务券领域引入了市场机制来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供给,因此大大促进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养老服务券的运行模式:

预付定值通用服务券属于消费券的一种。由一家或几家通过家庭服务管理局认证实力较强的公司发行,企业或个人均可以购买。企业购买后,将服务券作为员工福利以较低的折扣出售或发放给员工,员工获得后,既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送给父母。使用人凭服务券向养老服务提供商要求服务,服务券发行商最终与养老服务提供商进行结算(见图)。

服务券发行商并不直接提供养老服务,但负责资金结算与监督、整合与培训养老服务提供商,使良莠不齐的服务整合成同一质量和标准,从而促进整个产业服务质量的提高与发展。企业购买服务券可以抵减税收,得到税费的优惠,员工或其父母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到较高价值的服务,服务需求被激发,整个行业实现了良性循环。此外,为鼓励雇主购买养老服务券,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在每人1830欧元/年的限度内,企业可为员工购买养老服务券而免缴任何社会保险费;给予支付养老服务券总金额25%的税收减免,减免额最高可达50万欧元。

5、大力发展养老机构

法国现有1万多家养老机构,拥有70万张床位,其中75岁以上的老人每1000人平均有127个床位,但依然不足。其中40%为公立机构,29%为非营利机构,22%为营利性机构。法国政府也给在机构养老的老人发放补贴,对在公立养老机构和非营利机构养老的老人,政府承担90%的养老费;对在营利性机构养老的老人,政府每年评估后给予相应的补贴。针对老年人不断增加的趋势,对不能自理的老人,政府在增加公立养老机构的同时,降低私营企业建养老机构的门槛,简化审批手续,也促进了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发展。在服务标准和质量上要求增加养老工作人员的数量,养老机构达到平均每位托养老人都有一个专业护理人员的标准。在环境设计上,更加适合老年人的需求,力求给人以家的感觉。

6、实行严格的许可和评估制度

政府对服务券发行商和养老机构实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制度。只有通过家庭服务管理局审核的优秀企业,才有资格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不仅如此,还建立医疗福利机构评估署对养老机构等福利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由该署每年组织外部机构评估,对不达标的企业予以吊销执照。

7、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法国政府大力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建立起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

第一,制定严格的培训计划。政府为社会福利体系人员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服务,严格细分,设置不同的文凭和等级,目前共有14个专业文凭和5个水平等级。根据市场变化,政府每3年出版一本社会保障员工服务指导手册,作为培训方案的指导大纲,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第二,鼓励社会人员参加培训。政府承担参加全日制社会福利培训人员的大部分学费,对参加在职培训的学员也鼓励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促使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增加高质量养老服务业人员的供给。

第三,促进技能培训与大学教育接轨。为改变公众对社会福利行业低端工种等成见,法国政府正在使该行业的技能培训与大学教育相接轨,该培训学历可获得大学的承认,完成该行业培训的人员也可转入大学进一步深造。同时,法国政府也为社会福利行业设计了更高层次的高级职员和管理人员的文凭,使从事该行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得到提升,从而增强行业的吸引力。

第四,支持并引导建设培训基地。一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拿出大量资金投资建设社会福利培训机构。以社会医疗陪护培训学校所在的巴黎大区为例,区、省两级政府投入教育培训1.66亿欧元,并且规模还将扩大。另一方面,法国政府放宽限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建设培训机构,给予机构相应的资质认定和所培训人员同等的国家补贴及文凭认证。

(二)法国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效果

1、扩大了服务消费,促进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法国的养老服务是面向不同收入层,不同家庭结构和不同生活能力的全体老年人,而不再限于传统概念中“经济上弱势”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领域具有多种类服务,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同时,推出的养老服务券、个人化自助补助等措施也大大刺激了法国的服务消费。2006年,以养老服务业为主的家庭服务业的营业额猛增了11.8%,达123亿欧元;到2008年,该行业的营业额又增加到156亿欧元。2006―2008年,家庭服务业的平均发展速度为11%,是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大大超过同期GDP2.9%的平均增速。

养老服务行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完成了人员的高度职业化和产业的深度整合。行业的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企业的规模出现逐步扩大的趋势,整个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

2、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

法国是失业率较高的国家,25岁以下青年的失业问题尤为严重。2006―2008年执行的结果令人鼓舞,包括养老服务业在内的家庭服务业新创造35万个就业岗位,其中相当部分岗位提供给25岁以下的年轻人。该行业已经成为法国就业增长最快的行业。据专家估算,如果每个法国家庭每周多使用两小时的个人服务,就可直接创造100万个上门服务就业岗位,占2007年法国全国就业人口的4%。与此同时,养老机构的增多以及每个养老机构雇佣服务人员数量的增加,创造的就业岗位也在不断增多。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信息化及专业化带来的现代家庭养老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教育背景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传统养老机构简单生活护理的低端服务已发生很大改变。需要更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教育的护理人员及企业、机构的管理人员,劳动力资源结构得到优化。

3、完善了养老保障体系

虽然法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在西欧诸国属于领先水平,为老年人建立了较充裕的养老保险。但面对人口日益老龄化以及高龄病症增加的趋势,仅靠养老机构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填补了因养老机构不足带来的空白,使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护理服务等居家养老,大大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和谐,保证了老人在居家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平滑衔接。

三、几点启示

(一)养老服务业有着广阔的前景

首先,养老服务市场本身蕴涵着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与法国类似,中国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2009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67亿,预计2014年将接近2亿,2025年预计达到3亿,之后将维持在3―4亿的规模,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伴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户均人口由1953年的4.3人已经降至2005年人口普查时的3.13人,“421”家庭结构逐渐形成,赡养比例失调,使得中国家庭比法国家庭对养老服务有更迫切的要求。

其次,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的影响,居家养老是绝大部分老人的首选,由此派生出诸多的养老服务需求。法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是他们具备较为完备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政府发放诸如护理、残疾照料等家庭补贴,使人们具有享受服务的支付能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这种需求还将不断放大。

第三,养老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还包括陪伴老人、保洁、导医、购物、生活指导、日托等,随着服务领域不断开拓,养老服务市场的蛋糕将越来越大。

(二)养老服务产业有着很好的社会效益

养老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二产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数量上,从法国的经验看,护理人员与老人之比是0.58∶1。在结构上,完善的养老服务产业链既需要高端的现代企业管理人员,中端的专业护理人员,也需要低端的护工、家政服务人员等,可以吸纳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员就业。另外,养老服务业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从业人员波动不大。因此,对缓解经济波动对就业的影响,促进灵活就业等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养老服务业有助于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三)发展养老服务业可以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

首先,可以直接扩大服务消费。我国老人对养老服务有巨大的消费需求。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相当部分老人为养老留有较多积蓄,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但是缺少合乎标准质量的服务供给。因此,有足够的需求使养老服务业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据商务部统计,目前以养老服务为主的家政服务年营业额达1600亿元,按照前两年服务业的平均发展速度,用5年的时间使该产业规模扩大三分之二,5年将拉动1.1万亿元的消费,如果进一步加快发展,将会带动更多消费。其次,可以间接增加其它社会消费。由于养老服务业促进了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改善了人们未来的消费预期,必然减少“养老储蓄”,扩大当期家庭消费。2009年第一季度,法国在遭受严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家庭消费环比增加0.4%,成为西方七国中经济较为乐观的国家,养老服务业功不可没。

(四)提升服务质量是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关键

法国的经验表明,只有服务优质的企业才能生存壮大。政府通过加强服务企业监管,鼓励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引导企业兼并联合,特别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整合小企业等方式迅速实现做大做强。同样,制约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人员素质较低,行业缺乏统一质量标准,尚未形成职业化,公司规模较小等,使人们缺乏购买养老服务的信心,养老服务需求难以被激发。

(五)私营企业的进入丰富了养老服务市场

随着养老服务领域的拓展,法国私营企业在养老服务市场中发展迅速。这些全国性集团或跨国集团引进了一些新的管理模式,而竞争机制的引入不但大大增加了养老服务供给,而且使老年人能够在服务提供商中做出选择,推动了质量的提高和价格的降低,增加了市场供给。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党的“十七大”提出“五有”目标,即在2020年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老年人口中仅有7000多万享有养老保障,因此,应采取各种保障方式,使老年人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一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二是要加快调整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制度本身的一些问题,使更多的人能够参加到保险制度中来,从而扩大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三是要研究建立适合老年人的护理保险,从而为老年人因长期护理导致的巨额财务支出分忧解难。护理保险在美国和日本等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已经获得巨大成功。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结余较多,可用其中一部分为参加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建立护理保险,由老人和家庭自愿参加,缴纳一定保费,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和照料等问题。

(二)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一是政府制定养老服务业专项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着眼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规划实施。二是将养老服务业发展与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有机结合,制定有利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养老政策。根据高龄老人的需求,不断开发新的老年护理产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试行发放养老服务券,促使人们增加服务消费。三是鼓励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业,积极探索并不断开站新的服务内容。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开展看病导医、导购等上门服务。四是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政府制定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对家庭、养老服务企业和养老机构实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和年度评估,保证服务质量,引导行业发展。

(三)加强各类养老机构的建设

1、明确各级政府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和投资方向

一是为城乡“三无老人”、五保老人和其他特殊贫困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自愿条件下全部集中供养提供必须的福利养老设施。二是要为社区开展家庭养老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三是建立福利养老事业建设专项资金,构建专项资金与社会经济同步增长机制,各级财政都要把福利养老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四是要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根据建设专项资金的筹措能力,对各类福利养老设施,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建设资金分担比例,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

2、鼓励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一是放宽养老福利设施建设政策。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的单位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建老年服务设施,并改革传统的服务提供模式,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二是细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土地使用政策。各级政府应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项目安排方面,制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老年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建立积极的融资政策,引导银行建立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贷款资金。四是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实施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税费减免政策,并给予一定的投资补助等。五是创新养老服务机构类型,探索建设新型养老机构,如“候鸟式”旅游养老院、为入院老人托管其房产等资产的资产经营型养老院等,满足不同层次的老人需求。盘活存量资产,有效利用企业剥离或闲置辅业资产,如酒店、医院、疗养院、培训中心及空置厂房等,建立养老机构。

(四)鼓励大学生投身养老服务行业

一是加强宣传,转变观念。改变人们心目中养老服务业“小零杂工”的形象,使人们认识到现代养老服务业是有别于传统家政服务,需要各类专业技能人才采用现代技术手段的重要服务产业。二是设立不同层次的文凭,既有普通护工、专业护理文凭,也有高端护理行业管理文凭,使从业人员有畅通的职业通道,增强行业吸引力。同时鼓励职业学校与大学合作,互通师资,相互补充,同时建立专业技能文凭与大学文凭的对接体系。三是加大培训投入。投资建设专业培训学校,培养该领域的从业人员,鼓励养老院与学校联合,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通过补贴方式引导大学生。对参加养老服务培训的大学生给予培训补助,对毕业后在养老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四是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技能素养。建立培训体系和标准,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岗位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业务技术水平。

就业促进法篇8

一、当前工会维权存在的问题

第一,维权的视野不够宽阔。工会组织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作,思想观念比较封闭,缺乏对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劳动者利益需求的关注和研究,大多是着眼于活跃劳动者的业余文体活动,在维护劳动者正当权益方面脱离了发展的现实。

第二,缺乏强有力的维权机制和维权手段。工会在处理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事件时,只能是“呼吁”、“要求”,没有也无法使用强有力的法律作后盾。

第三,不能摆正工会的位置。为数不少的工会干部觉得矮人一等,有种失落感、被轻视感。工会工作要么在文体、福利等工作上下功夫,要么尽量选择关系易协调、不宜产生矛盾的事做,以表现工会的存在和干部的业绩,却在一些涉及劳动者权益的重要问题上退避三舍。

二、工会维权的主要体现

第一,维护劳动者的政治权益。主要是维护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民利。但是,无论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劳动者,都是国家的主人,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变化,都不能改变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地位,都不能削弱劳动者的民利。

第二,维护劳动者的经济权益。主要是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及工资、奖金、生活福利等方面的权益。这是因为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主要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劳动者的利益是在劳动关系的建立,协调、发展中不断实现的,离开参与劳动关系的调整,工会就谈不上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

第三,维护劳动者的文化权益。人的需求,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应该得到满足。因此,工会在维护劳动者经济权益的同时,还应该维护劳动者的文化权益,要满足劳动者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技术、业务素质。

第四,维护劳动者的社会权益。主要表现为劳动者应该有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以及社会保险等社会福利的权利,劳动者与本单位的劳动关系,就目前而言,并非完全合同关系。

三、工会应该如何维权

第一,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则。凡宪法和有关法律赋予劳动者的权利为“合法权益”,工会必须理直气壮的维护,相反,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属于非法,工会必须坚决反对。对于一些地方性法规以及单位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改革方案、管理办法等,《工会法》规定应听取同级工会的意见,特别是关系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保证从源头上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

第二,必须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凡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规定、条例,都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不能打丝毫折扣。工会应在组织选好代表、中心议题建议、筹备组织大会、宣传落实决议、督查提案办理、受理申诉建议、组织代表培训等方面做好工作,以保证职工代表大会的质量,坚持、发展、完善这一维权基本形式。

第三,必须在积极参与中搞好维权。参与是搞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渠道。进一步拓宽和疏通参与渠道,建立和完善工会与单位党政联席(联系)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就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沟通协调,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对于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工会要及时准确地反映情况,督促有关方面采取措施,坚决予以纠正,决不允许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滋生蔓延。

四、工会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要途径

第一,抓好劳动合同促进稳定就业。进一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特别是努力做好劳动合同届满的续订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就业权利。要通过本地区的就业领导机构,引导企业正确对待劳动关系的调整,企业工会要通过平等协商机制,与企业行政就劳动合同终止和续订开展协商,在企业与职工劳动关系解除、终止后,要督促企业依法接续好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

第二,依法维护劳动者工合法权益。要把劳动者组织到工会组织中来,指导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帮助他们解决拖欠工资、社会保障等问题,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环境,提供法律援助,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加速其工人阶级化进程。

第三,形成合力,积极参加政府相关执法监督检查。参与和推动同级人大、政协对再就业政策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视察。把促进就业再就业及其相关问题作为工会与政府召开联席会议、三方协调会议的重要内容。

第四,监督用人单位依法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支持劳动者的仲裁和诉讼。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工会应及时提出意见,要求他们予以纠正;劳动者申请仲裁、提讼的,工会还要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要依法要求用人单位纠正,严格按法律办事。

综上所述,工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健全的组织和良好的作风,才能担负起工会的维护职能。要着力解决作风虚浮,工会机关化,行政化的现象,真正做到理直气壮地为劳动者说话,满腔热情地为劳动者办事,真心实意地为劳动者解难,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残疾人就业范文 下一篇:文化传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