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病范文

时间:2023-11-02 15:34:47

舞蹈病

舞蹈病篇1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 83岁. 因突发右侧肢体舞蹈样动作2 mo余入院. 2 mo前无诱因突发右上肢不自主舞动,10 d后右上肢呈持续性舞蹈样动作,并累及右下肢,影响行走,清醒时出现,睡眠时消失. 发病过程中伴焦虑,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无肢体瘫痪及尿便障碍. 既往糖尿病史10 a,间断口服药物(具体不详),血糖控制不理想.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内科查体无特殊. 神经科检查:神志清楚,言语流利. 右侧肢体舞蹈样动作以上肢为主,表现为快速、不规则、无目的的不自主运动,上肢各关节交替伸屈、内收、外展及扭转. 下肢多呈屈髋屈膝内收或外展位,脚趾不断屈曲及伸展. 四肢肌力正常, 右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病理征(-). 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7.8 mmol/L,尿糖(),尿酮体(-). 肝肾功能及血清电解质正常. 血清铜、尿铜、铜蓝蛋白及甲状旁腺素正常. 影像学检查:头部CT示左侧尾状核及豆状核点片状高密度影(图1A). 头部磁共振(MRI)示左尾状核、豆状核片状T1高信号、T2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边界清晰,无水肿(图1B~D). 诊断:糖尿病偏侧舞蹈症. 治疗:先后予以胰岛素、氟哌啶醇、氯硝安定等药物治疗,血糖控制在7.9~10.5 mmol/L之间, 1 wk后症状稍好转,自动出院.

2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的偏侧舞蹈临床上较少见,其发生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有学者认为由对侧基底节区病变所致.本组病例为一侧基底节梗死,可A:发病后3 d CT;B:发病后25 d CT;C~D:发病后28 d MRI.

见急性脑血管病引起偏侧舞蹈症,以基底节区病变最为主. 偏侧舞蹈症病理生理基础不明,可能与糖尿病脑血管病变所致的急性血脑屏障功能障碍及高血糖后的代谢紊乱有关. 偏侧舞蹈症多为急性起病,累及单侧或双侧肢体的不自主运动,表现为快速、不规则、失平衡、无目的的舞蹈样动作和挤眉、弄眼、噘嘴、伸舌等面部异常表情. 病灶位于对侧锥体外系,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黑质、网状部、丘脑底核等. 这些灰质核团构成功能不同的复杂环路,对运动起着调节作用[1]. 当病灶选择性损伤尾状核、壳核、丘脑底核,同时锥体束亦无明显损害时,病灶对侧肢体出现偏侧舞蹈症. 本例患者损害部位为单侧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表现为突发的对侧肢体偏侧舞蹈症,且远端重于近端.

从影像资料来看,发病早期病灶侧尾状核及壳核在CT上表现为片状高密度影像(图1A),而约1 mo后高密度逐渐减低)或消失(图1B). 在MRI的T1像(图1C)上,病灶从发病至病后50 d均呈高信号,T2像(图1D)则呈低信号、等信号或稍高信号,边界清晰,无水肿及占位效应. 因T1像高信号少见,故引起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 有学者研究了10例糖尿病偏侧舞蹈症患者,其中9例CT在壳核及尾状核头部出现高密度,在MRI检查的5例患者(包括CT检查正常的1例)中,T1像病灶全为高信号,而T2像没有明显变化;在随访的3例中,发现CT早期的高密度在短时间内消失,而T1像高信号则在6个月内明显减低. 本研究的影像学变化与其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舞蹈病篇2

急性脑血管病是老年人常见? ⒍喾⒉。喜⒊鱿制辔璧钢⒄呓仙伲纸以?001年1月—2006年8月住院的急性脑血管致偏侧舞蹈症16例患者病历,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中,男7例,女9例。年龄在52~73岁之间,平均年龄569岁。全部患者均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11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例有糖尿病史,4例既往有脑血管病史。均急性起病,既往无舞蹈症病史,否认有家族病史。

1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人均表现为一侧肢体快速、不规则、大幅度、不自主的舞蹈样运动。精神紧张时加速,安静时减轻,睡眠中消失。

13 辅助检查 本组病例常规检查血常规、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均正常。所有患者脑电图均未见痫性放电。

14 影像学检查 16例病人均经颅脑CT和MRI检查证实,其中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梗死6例,尾状核梗死3例,颞枕叶大面积梗死1例,丘脑出血4例,壳核出血2例。

15 治疗与预后 16例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氟哌啶醇2 mg,口服3次/天,1周内症状无明显改善者加用氯丙嗪或硝基安定类药物,连续应用3周症状均消失。舞蹈症状平均1~3 d开始减轻,舞蹈症状消失时间平均6~7 d。

2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的偏侧舞蹈症临床上较少见,其发生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1]。偏侧舞蹈症为局限于一侧上下肢或面部不自主舞蹈样运动,它可以是风湿性舞蹈? ⒙晕璧覆〉囊桓霾糠郑嗫梢允腔捉诜⑸芩鸷Φ慕峁嗉谥心昊蚶夏瓴±蝗黄鸩〉钠被虿煌耆云奔捌敝宓奈璧秆硕?]。本组16例以基底节区病变为主,未见到脑干病变者合并偏侧舞蹈症。锥体外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黑质、网状结构、丘脑底核、伏隔核。它们构成不同功能的复杂的环路,对运动起着调控作用。尾状核和壳核可能与维持机体姿势有关,当该结构遭破坏,使对运动起抑制作用的苍白球内侧部、黑质网状部复合体的活动降低,增强丘脑及丘脑皮质投射的活动,使皮质所发动的运动冲动无法中断与停止。而且不能接受经小脑、红核、纹状体径路的冲动,导致产生偏侧舞蹈症[3]。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偏侧舞蹈症与纹状体内多巴胺(DA)能神经元占优势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抑制性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与DA神经元处于平衡状态,当尾状核、壳核、纹状体系统发生血供障碍时,使GABA神经元的功能明显减退,GABA释放减少,多巴胺相对增加,导致对侧肢体多动及肌张力减低[4]。故临床上给予DA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GABA和增强剂硝基安定治疗。本组除了针对原发病治疗外,选用氟哌啶醇控制舞蹈症状取得较好疗效。通过本组回顾性临床分析,旨在加强临床医生对急性脑血管合并偏侧舞蹈的认识,同时对病因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黄如训,梁秀玲,刘焯霖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663.

[2]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66767.

[3] 林晓东.老年人卒中性偏侧舞蹈病[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3,12(5):303.

舞蹈病篇3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男14例,女12例,年龄50~8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2列,糖尿病史3例,冠心病史8例。急性起病10例,亚急性起病13例,慢性起病3例,发病后舞蹈症状于数小时至24小时内达高峰者15例,1~4周者7例,大于4周者4例。

临床表现:舞蹈症状累及一侧面部及上下肢者3例,左上下肢者16例,右上下肢7例。26例均表现为快速、大幅度、不规则、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多数在情绪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26例均神志清醒,受累肢体肌力II~IV级,受累侧病理征均阳性。

CT、MRI表现:一侧基底节腔隙性梗死9例,双侧基底节(尾状核、壳核)腔隙性梗死10例,小脑、桥脑梗死7例,梗死灶范围0.5~2.5cm。

治疗及归转:本组病人均使用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剂、自由基清除剂、血管扩张剂,均使用氟哌啶醇或氯硝基安定或加入氯丙嗪,有效率100%。舞蹈症状消失时间为1周左右,其中3例糖尿病者联用奋乃静,症状消失时间为3周。

讨 论

偏侧舞蹈症为局限于一侧上、下肢的不自主舞蹈样运动。它可以是风湿性舞蹈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的一部分,亦可以是基底节发生血管病损的结果。多见于中年或老年病例,表现为突然起病的偏瘫或不完全性椎及瘫侧肢体的舞蹈动作。根据文献资料,本病可由风湿热、脑肿瘤、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及脑血管病所致[2],而以脑血管病最多见[2]。

本病需与慢性进行舞蹈病、小舞蹈病、肝豆状核支性鉴别[4]。本组病例与文献报道相吻合。椎体外系是由多神经元构成的不同功能的复杂环路,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是纹状体(尾状核、壳核、苍白球)[3.4],这些部位损伤后,使苍白球作用释放,增强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皮层所发动的运动无法中断与停止,而且不能接受经小脑-红核-丘脑-纹状体径路的冲动而产生的偏侧舞蹈病[5],本组26例经CT、MRI检查发现19例一侧或双侧大脑基底节,尤其是尾状核与壳核多见,其余病例见有小脑、丘脑等部位,说明多部位多病变均可引起偏侧舞蹈病,但以基底节损害最多见,从而也反证了椎体外系的新纹状体环路结构在脑中的分布是比较广泛的[6]。

有人认为[6],脑血管病发生HB-HC的机制与纹状体内多巴胺(DA)能神经元占优势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抑制性神经无y-氨基丁酸(GABA)与DA神经元处于平衡状态。当纹状体系统受到供血障碍或其他病变时,使GABA减少,而接受DA能神经元较多的尾状核、壳核、纹状体系统DA能神经元脱抑制而过度活跃,造成动作增多和肌张力减低,从而发生HB-HC,故临床上应用DA受体阻滞剂氟哌啶醇以降低患者DA能神经元的活性,取得显著效果。

偏侧舞蹈病因为脑部病灶小,因此临床表现一般较轻,严重脑部病变时,可能因与病变部位相对应的肢体瘫痪严重而没表现出舞蹈样动作[7]。本组26例CT/MRI检出的病灶均为腔隙性梗死,病灶为2~2.5cm,瘫侧肌力II~IV级,病理征病侧阳性。

本组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脑梗死原发病治疗。给予活血化瘀、抗凝、清除自由基、扩张血管、脑细胞活化剂、钙离子拮抗剂、控制血糖,还应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氟哌啶醇、氯丙嗪和奋乃静、氯硝基安定)。因本病发病较轻,一般选用氟哌啶醇,由于患者明显的动脉硬化,用药应从小剂量逐渐加量,随时注意观察血压及症状,一旦症状控制即改为较小维持量,以防出现性低血压加重脑损害[8]。一般1周左右症状消失,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内科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766

2 刘传玉,周索荣,张培荣.偏侧舞蹈症10例综合临床医学,1997,1:46

3 杨建平,熊盖居.血管性偏侧舞蹈症12例CT分析.福建中医药,2005,36(2):31

4 母春华,声登茜,郭书莫,等.脑梗塞致半侧舞蹈病9例(附10例报告).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6,17(5):282

5 林晓东.老年人偏瘫性舞蹈病.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3,12(5):303

6 林英堂,邢勇.前半侧舞蹈病18例临床分析.广东医学,1998,19(2):105~106

7 孙斌,朱克.脑血管病所致的半侧舞动症.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86,3(1)

舞蹈病篇4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偏侧舞蹈症;氟哌啶醇

[中图分类号] R743.3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a)-156-02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表现为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及感觉障碍等,少数患者可伴发锥体外系症状,但亦多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震颤等,出现偏侧舞蹈症者少见。为加深对急性脑梗死致偏侧舞蹈症的认识,现将1996年1月~2009年6月本院收治的12例急性脑梗死所致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小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46~83岁,平均66.4岁,其中

1.2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表现为偏侧肢体突然出现的急速、不规则、无目的、无节律、不自主的舞蹈样运动,上肢表现为腕部和前臂伸屈、翻转、甩动,上臂抬举、舞动、前屈和后伸变换多样;下肢可有弹跳样动作,行走困难和易跌倒。面部表现为做“鬼脸”、撅嘴、眨眼、吐舌、口角牵动、下颌摇动等。舞蹈样运动以上肢最为明显,下肢及面部相对较轻,常因精神因素和情绪紧张而加剧,平卧安静时可减轻,睡眠时消失。偏侧舞蹈症出现时间:脑梗死发生后24 h内7例(其中1例最短,为脑梗死发生后1 h),脑梗死后1 d~1周5例。偏侧舞蹈症症状表现部位及例数:右上、下肢5例,左上、下肢4例,单个肢体3例,伴有面部症状者2例。肌力正常和共济运动正常肢体未见舞蹈样发作;出现舞蹈症状肢体肌力2~4级,肌张力偏低,锥体束征阳性4例。

1.3辅助检查

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心肌酶、电解质。血糖增高5例,血脂增高9例,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性改变8例,心律失常2例。血肌酐、尿素氮成倍增高1例。12例均行脑电图检查,轻度异常2例,正常10例,均未见痫性放电。余未见异常。

1.4影像学检查

患者发病后均先行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并诊断脑梗死8例;其余4例头颅CT检查未发现异常,后复查颅脑MRI确诊为脑梗死。病灶部位及例数:右侧基底节4例(尾状核2例,壳核2例),左侧基底节3例(尾状核2例,壳核1例),双侧基底节1例,丘脑2例,小脑1例,颞叶1例。梗死灶直径0.5~2.5 cm。

1.5治疗方法

12例均按脑梗死常规综合治疗,适当调控血压、控制血糖、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剂、脑保护治疗,维护肝肾功能、水电解质平衡等,同时给予氟哌啶醇1~2 mg口服,2~3次/d。如1周后舞蹈症状无减轻,适当加用氯丙嗪或硝西泮。

1.6疗效判定标准

①治愈:舞蹈症状消失,患肢功能恢复正常。②显效:舞蹈症状明显减轻,患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③有效:舞蹈症状减轻,患肢功能有改善。④无效:舞蹈症状及患肢功能均无好转。

2结果

治愈8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治疗后,舞蹈症状于1~3 d开始减轻,4~10 d消失,平均消失时间为6.5 d。无效1例为同时存在尿毒症患者,出院后舞蹈症状持续,1年后病逝。有效1例出院后失访。治愈和显效的10例出院后舞蹈症状均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预后较好。

3讨论

偏侧舞蹈症是锥体外系病变导致的偏侧肢体和(或)面部的不自主、无节律、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病因可为脑血管病、风湿热、颅脑肿瘤、外伤、变应性疾病、丘脑手术后等,此病需与慢性进行性舞蹈症、小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相鉴别[1]。锥体外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红核、网状结构。它们构成不同功能的复杂环路,对运动起着调控作用。新纹状体与维持机体姿势有关,该处病变时,对运动起抑制作用的苍白球内侧部-黑质网状部复合体的活动减少,丘脑及丘脑皮质投射的功能增强,使皮质所发生的运动冲动无法终止,且不能接受经小脑-红核-纹状体径路的冲动,导致产生偏侧舞蹈症[2]。丘脑底核破坏也可导致苍白球内侧部-黑质网状部复合体的活动降低,可出现对侧肢体,尤以上肢为主的偏侧舞蹈症。

在脑梗死患者中,偏侧舞蹈症的发生可能与纹状体内多巴胺(DA)能神经元占优势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抑制性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与多巴胺(DA)能神经元功能处于平衡状态,当尾状核、壳核、纹状体系统发生血供障碍时,使GABA神经元的功能减退,GABA释放减少,DA相对增加,导致对侧肢体多动及肌张力减低[3]。故对急性脑梗死所致偏侧舞蹈症的治疗,除应积极改善脑灌注、病变部位血供以外,适当给予DA受体阻滞剂如氟哌啶醇、氯丙嗪或DA递质耗竭剂利血平,多能取得良好疗效。

本组患者影像学显示多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与发病理论相符。肢体瘫痪程度不重且肌力恢复良好,说明损伤主要在锥体外系,锥体系受损相对较轻。患者年龄多在65岁以上,且多合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说明该类人群易发。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可能与病灶局部血循环改善、侧支循环建立,神经功能有一定恢复、代偿,使该区域的神经递质重新达到平衡有关[4]。因为患者多有明显的动脉硬化及其他并发症,故DA受体阻滞剂应用最小有效剂量,并密切观察血压、意识状况等生命体征,以防严重的中枢抑制和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避免加重脑梗死。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766.

[2]林晓东.老年人卒中性偏侧舞蹈症[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3,12(5):303.

[3]周衍,张镜如.生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33-435.

[4]潘显辉,盛福娟.急性脑梗死致偏侧舞蹈症25例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5(6):49-50.

舞蹈病篇5

关键词:蒙古舞;安代舞;社会功能

一、古代安代舞的功能

从原始的蒙古发展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安代舞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不断的变化。从原来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宗教舞蹈,演变成为一种带欢庆的艺术舞蹈。

在原始蒙古,统治者利用安代舞对人们实行精神压迫。安代舞起源于原始蒙古族萨满教,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在古代封建思想和政治枷锁禁锢下,人民饱受着身心的折磨、受尽资本家的剥削。安代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却成为统治者极力提高宗教活动及封建迷信的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安代舞因此成为了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

另一方面,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卫生医疗条件很差,当人生病时候,通过唱歌和跳舞来驱除病魔,使身体恢复健康,因此,哪里有人患上精神疾症,家人就会请来能通人神、天地的博学巫师“萨满”来进行治疗。“安代”这一新的称号,是萨满在为病人治疗各种病痛驱除病魔的时候赋予的。通过安代组织患者的家人、亲友和邻居一起陪她共同唱歌和舞蹈,使病人在愉快的情绪下活动身体、吐故纳新,彻底摆脱病魔的缠绕。由于当时医院没有建成,医疗设备极不完整,在这种恶劣环境下,人们生病时就寄托于安代,希望通过安代而病愈,也是人们百般无奈中自我精神治疗的一种选择。不过,经过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生活内容的丰富。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脱离宗教迷信的轨道向着“新思想、新科学”走去。萨满教这种原始宗教也因此失去了生存了空间,使带有迷信宗教色彩以治病为目的的安代舞也随之消失淡然。安代舞因此毁掉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而是成为人民的心中是另一种寄托,并开始了它新的道路。安代舞的功能也S之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二、现代的安代舞功能

(一)娱乐健身功能

安代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动作简单明快,舞起来轻松易学,唱词可随编随唱,不论男女老幼都会唱、会跳,人人都当演员。通过跳安代舞,人们可以忘记烦恼、缓解精神压力、解除疲劳。人们踏着统一节奏,热歌欢腾、和谐统一气氛中寻找娱乐、自我感受,伴随着热烈的舞步,挥舞着手中的彩巾,跳起节奏鲜明的安代舞,从而获得愉悦的心情,达到忘我的境界。更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许许多多的乐趣,显得更为多姿多彩。因此,安代舞成为人们在繁华劳累的生活中的精神支柱。从安代舞的动作特点来看,较其他民族舞蹈而言,它具有更典型、更突出的健身价值。安代舞的动作特点是节奏明快、舞步快捷,“一挥手、一跳跃、一甩巾”几个简单的动作便使舞者全身运动起来,加之安代舞的动作、方向、速度、类型、力度等不断变化,对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且全面发展人的协调力。据医学书上记载,对提高身体的各项机能有明显效果,所以说安代舞具身心娱乐于一体,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社会功能

安代舞是人们表达情谊传达友情的形式的一种,这主要从“安达”的意义上分析出来的。部分学者考证,“安代”是从“安达”一词演变而来,“安达”是人们相互沟通、理解结为朋友,或双方结为盟友同盟之意。人们在尽情的舒展“安代”舞时,可以在其节奏和旋律中结交知己。在跳安代舞时,都是以树为中心,呈现圆形队伍,具有象征意义,暗示人们祈盼团圆、团结,“安达”而同心同德的心情。人们借助“安代”来传达友情,因此“安代”成为人们交流情感的艺术方式之一。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活动。蒙古族传统文化多资多彩的安代艺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安代舞蹈简单易学,使每个游客都可以参与其中,享受到当中的欢乐与和谐,同时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理。为此,安代舞成为库伦旗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和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

三、结语

安代舞以由早先以治病为目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舞蹈发展成为现今集健身功能、娱乐功能、表演与观赏功能、旅游功能、交往功能为一体的群众性文化舞蹈。在蒙古族艺术当中,乃至整个中国民间艺术当中,安代舞都较为典型,它的发展和演变体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安代舞既可以作为完整的舞蹈作品在舞台上演出,又可以择取其中的舞蹈动作,组合成为广场舞表演的舞蹈。其所体现出的独特社会功能和价值,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包美容.蒙古舞蹈传统风格的形成[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报,2004(02).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舞蹈病篇6

关键词:中老年人;学习;舞蹈;意义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28-02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多,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大,老年人口将越来越多。根据有关资料表明,2005年人口老龄化的比例已经达到了中国总人口的11%。随着年龄的增大,中老年人越来越注重于她们的身心健康,都会做些适合的活动锻炼。而在所有的锻炼中,舞蹈最受中老年人的追捧。舞蹈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简介中老年人学习舞蹈的现状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大,中老年人学习舞蹈都有一定的难处。我曾经带过中老年人舞蹈班。初学舞蹈时,她们本身是抱着一种活动身体筋骨的心态去学习舞蹈的。可是后来她们都非常热爱舞蹈。现在我来谈谈她们学习舞蹈的现状。刚开始学习舞蹈时,她们不仅动作记不住达不到标准,而且节奏也合不上拍。面临这种困难,我只能反复的让她们单独只做一个动作。慢动作开始教,直到她们做会为止,然后再灌上节奏。她们的舞蹈音乐一定要节奏明朗,最好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音乐。毕竟纯音乐对于她们来说要掐上节奏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选择让她们喜闻乐听节奏简单带歌词的音乐,不管节奏掐不掐得上都能用另一种方法告诉她们那句歌词应该是哪个动作。等单一的动作熟练后,再将所有的动作都连接起来。当她们都学会了动作并且灌上节奏后,我发现她们并没有带着情感入舞,而是一味的做动作。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让她们欣赏美,学会美。当然这个美和外表漂亮是一样的意思。外表要靠打扮,舞蹈也是同理。你光跳会动作也不行,你要让她们懂得带上情绪去舞蹈。或者可以给她们多看看舞蹈,一边看一边给她们分析整个舞蹈。舞蹈背景,舞蹈情绪,舞蹈产生的原因,舞蹈的设计等等。多看看舞蹈不仅可以宽广她们的舞蹈知识面还可以使她们更专业化。教会了她们欣赏美,你就成功了一大半。剩下的另一半成功就是让她们懂得舞蹈是个团体,是要大家共同进步才能取得成功。在课上学好动作,在课下多安排时间练习。让她们都有集体荣誉感和团体精神。说起课下练习,说实在的让她们做到统一就有点困难了。首先,由于大家都是中老年人,都是上有父母下有儿孙。因此许多婆婆们都要带自己的儿孙。当面临这个难题时,你就需要在队伍中选一个有管理能力的人做联络人。这个联络人首先要安排固定的时间大家都可以统一到齐练习。其次,要做好课下工作保证课下作业的质量,凡事效率最重要。让她们都有集体荣誉感和团体精神。其实教好中老年人学习舞蹈并不难,重点是你要掌握中老年人的身体现状和她们的心理情绪。掌握好后你再对症下药,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老年人学习舞蹈的意义

(一)有益身体健康

中老年人学习舞蹈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有重大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

肺活量是指人在深吸气后,作一次最大的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肺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肺活量的大小影响到脑部和全身各个器官的需求。肺活量大的人呼吸的新鲜空气就多,有健脑醒脑的作用。人到中老年人阶段由于生理上的变化,肺活量的减少随之呼入与呼出的气体分量也逐步减少。所以,中老年人在生活中要注意呼吸系统的保护和锻炼。舞蹈中需要运用大量的气息,而舞蹈不仅可以让中老年人加强呼吸系统的锻炼,还可以使她们在舞蹈练习中增大肺活量,使肺活量得到一定的改善。

人到中老年人阶段,肠胃大不如年轻时的状态,经常会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状况。在舞蹈中,舞蹈的幅度动作结合身体的拉伸、扭动、前俯后仰等对腹腔器官起到了多方位的牵拉、按摩作用。这种按摩作用不但可以调节肠胃蠕动和腺体的分泌功能,还可以使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保持协调状态,增强人的食欲。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睡眠是人每天比不可少的活动之一。而睡眠质量的好坏对身体的影响至关重要。中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的减退,睡眠质量对于身心健康有着更大的影响。而舞蹈作为有氧运动,跳完一支舞蹈可以令人有种精神畅快大汗淋漓的感觉。白天的兴奋有助于中老年人晚上安眠。

由于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骨丢失中骨重建处于负平衡,这和生理原因导致的激素减少有关。实践表明,适度的运动有益骨骼和肌肉的健康,增强肌肉的弹力和张力,增强骨骼的受损力,增加骨骼的血液循环,使骨骼营养良好,可以推迟骨骼的老化。舞蹈锻炼中可以拉伸肌肉,锻炼到肌肉的弹力和张力令骨骼不容易老化,因此舞蹈对她们的骨骼有很大的帮助。

脊椎的骨质、椎间盘、韧带、肌肉产生病变,进而压迫刺激牵脊髓、脊神经、植物神经从而出现的许多复杂的症状被称为脊椎病。据调查,我国中老年人群中有97%患有脊椎疾病。专家建议,积极锻炼了可以促进血液淋巴的循环同时强化肌肉力量,有利于脊椎病的恢复。由于舞蹈动作不一,所产生的幅度也不一,舞蹈中拉伸了韧带,锻炼了肌肉。舞中产生了力量,无论力量大小都可以起到促进血液淋巴的循环。因此,舞蹈还是预防脊椎病的好帮手。

所谓的老年痴呆症就是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在舞蹈中,要运用记忆里和大脑神经支配动作适度的锻炼了大脑,让大脑处于运行状态。因此,适当的用脑可以运动大脑的运转,防止大脑僵化,有利于防止老年痴呆。

人体内重要的运输系统和免疫系统是心血系统和淋巴系统,而这两个系统都是属于循环系统。主要器官有心脏、淋巴器官、血管和淋巴管。心血管系统影响着人的健康状况和体质。调查研究发现,锻炼是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方法之一,而舞蹈是最为适度的运动。舞蹈中,可以改善心功能,降低血压并且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增加或维持心肌氧的供应。情绪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影响很大,情绪分为消极与积极。积极的情绪可以令人精神亢奋,向上。反之,消极的情绪会令人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舞蹈中,欢快明朗的节奏令人精神振奋,还可以消除身体疲劳。无形中对心血管系统疾病起了很大的防止作用。

(二)愉悦心灵

什么是心灵?心灵(而非灵魂或精神),一个器官,是将动物在生物学的层面上与植物区分开来的分界线。心灵是一个生命场,它是以“场”这样的一种形式与我们的其它器官发生相互作用的;同时,心灵也是一个能量场,它的能量是通过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后转化而来的,并且,这部分能量只会在履行其自身的功能以及在其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被消耗掉。如今的现代社会,大家都渐渐被现实化、物质化,而忘却了与人沟通,心灵与心灵真正的交流。在舞蹈中,彼此都一样。不分年龄大小、不分社会地位、不分钱多钱少,大家都一样,有的都只是一颗热爱舞蹈的心。学习排练中,抛开外在的东西做到真正的沟通交流。现在很多中老年人都喜欢打麻将,赢钱了很开心,可是输钱了高血压脾气都上来了。而舞蹈就像太阳,充满着热情,让人浑身上下都充满着力量。舞完后让人精神抖擞,可以使大家抛开带来的烦恼,全身心的放松投入。并且舞蹈中不但愉悦了自己还愉悦了别人,别人看见她们舞的青春活力充满激情无形中也愉悦了别人的心灵。不仅愉悦自己愉悦别人还能愉悦社会。从她们身上不自觉地就影响了别人追求生活质量,追求上进,追求健康的人生。对别人也产生了一种引导,一种促进。有关资料表明音乐可以用来调节情绪、益智养生和延年益寿。不同的舞蹈采用不同的音乐,让心情也变得不一样。当你的心灵处于低落时期你可以听着轻快的音乐跳着轻快的舞蹈。当你大汗淋漓时,慢慢的你就忘却了那些内心的不快。对于你的心灵又何尝不是一种愉悦调节呢?很多人会说心灵美,你愉悦了心灵必定会感受到心灵美。如果音乐是调味剂,那么舞蹈就是酒,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味道,给你的心灵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三)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美追求健康追求时尚愉悦精神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趋势。伴随着网络,电视的普及,原来的一种群众文化生活方式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渐渐的不被适应。比如,从前人们都爱看电影,看演出。从前都是通过这些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现在这些文化生活方式已远远不够,已经适应不了现在的社会。现在的人都喜欢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简单、自在、轻松是她们所追捧的。从前的群众文化生活大多数都是属于让人被动状态,(电影,演出都是属于别人演什么就看什么)而现在人们都由从前的被动状态改为喜欢现在的参与性互动性的文化生活方式。舞蹈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成为老少皆宜的艺术,正受到人们的追捧,是中老年人最佳的健身方式之一。舞蹈不仅有参与性还有互动性作用。从前舞蹈都是属于阳春白雪,现在舞蹈渐渐普及化。她们既不需要四面的大镜子、也不需要防滑的实木地板、既不需要舞台也不需要观众。她们既可以有舞台也可以没有舞台,她们既可以一大群人成群结队的跳也可以两三个人自娱自乐的跳。她们既可以在街头巷尾跳也可以在乡村田间舞。她们只要个音乐,不管环境因素的好坏哪怕是街头巷尾都不能阻挡她们对舞蹈的热情。翩翩起舞的身影,天籁的音乐配上她们动人的舞姿无形中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还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比赛,赛场上从她们身上散发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

(四)文化传承价值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国家,版图面积大,民族多。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地域广,民族语言差异大。每个地方特色鲜明,因此舞蹈文化也具有文化性,地域性。现在许多中老年人都喜欢学习结合自己家乡特色的舞蹈。例:广东人――折子戏、江西――采茶戏、新疆――维族舞、湖南――苗族舞、内蒙古――蒙古舞、山东――东北秧歌、云南――傣族舞、云南花灯等等。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由于他们是客家人,属于他们的地域性风俗舞蹈是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是和茶叶相关。明朝时期,赣南、赣北、赣东插曲在谷雨时期劳动妇女们都会上山采茶。她们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动人的山歌来鼓舞劳动的热情,采茶戏由此而来。因此,许多本土中老年人在闲暇之余就学习赣南采茶戏。一方面,丰富了自己生活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另一方面,让本土文化做到了更好的宣传。赣南采茶戏就像是张赣南的名片一样,四处流传。学习结合自己家乡特色地域性舞蹈的同时还可以使地域性舞蹈得到更好的宣传和传承。

三、结语

舞蹈病篇7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61~79岁,平均68岁。合并高血压11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4例,房颤者2例。全部病例均为卒中样起病,舞蹈病症状在发病30分钟~21小时达到高峰。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和面部的迅速的、较大的、不规则的、不自主的舞蹈动作,上肢手腕部和前臂的不自主无节律的伸曲、翻转、甩动等,下肢弹跳不止,面部挤眉弄眼等.进行随意运动或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反之减轻,睡眠时症状消失。13例中,左侧肢体8例,右侧肢体5例。患侧肌力均在Ⅲ-Ⅳ级以上,受累侧有感觉障碍的3例,单侧病理征阳性者6例,双侧病理征阳性者2例.

辅助检查:13例血常规、血沉、抗“O”均正常。血糖升高者4例,血脂升高者9例。心电图心肌缺血7例,心房纤颤2例。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其中3例头颅CT未发现异常而行H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12例,脑出血1例。累及部位分别为:基底节区尾状核,壳核,豆状核、内囊、丘脑及额叶等。

治疗:所有病例除在脑血管病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氟哌啶醇2mg,每日2~3次,口服.效果不佳者改用丙戊酸钠0.2~0.4g,每日3次,口服。

结 果

13例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舞蹈样动作均在1~14天内减轻或消失。

讨 论

偏侧舞蹈症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锥体外系是由多种神经元构成的不同功能的复杂环路,不同功能的神经元相互拮抗、调整,以维持功能的平衡.若病变波及环路的某一部分即可诱发偏侧舞蹈症。一般情况下抑制性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与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DA)处于平衡状态,一旦纹状体系统出现供血障碍,使GABA释放减少,而纹状体系统DA神经元脱抑制而过度活跃,形成舞蹈样动作。

偏侧舞蹈症主要发生在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中老年患者,主要是微小动脉闭塞引起小灶性梗死或微小量出血引起,还有一些少见的原因引起如外伤、肿瘤、脑动脉炎等。本病的损害部位多位于基底节区,这是因为只有当病变选择性损害尾状核、壳核,丘脑底核而不累及苍白球-黑质通路,同时锥体束亦无明显损害时,才会在病灶对侧肢体肌力正常或轻度下降的基础上偏侧舞蹈症。偏侧舞蹈症一般脑部病灶很小,多为腔隙性脑梗死,所以临床症状常常较轻,受累侧的运动或感觉症状轻。有时头颅CT难以发现病变,此时需要头颅MRI检查以确定病变,本组即有3例经HRI检查而确诊。

舞蹈病篇8

睡觉时打鼾,出现呼吸暂停,让人感到喘不上气,导致整个晚上一直处于“睡眠”和“发憋”的交替过程中‘,这时人体的交感神经也跟着兴奋起来,血糖就会随之升高。长期如此,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或使原有的糖尿病恶化。另外,人体的代谢过程必须有氧气参加,打鼾会妨碍氧气的正常摄入,导致呼吸气体交换不足,出现间歇性低氧血症;低氧可降低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升高。鼾症还可造成患者体内胰岛素对机体的亲和力下降,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产生胰岛素抵抗。鼾症患者大多肥胖,胰岛素功能相对不足,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糖尿病发生的机会。

打鼾的人要想预防糖尿病,应当改变生活习惯。首先要减肥,平时多运动,减轻体重,改善通气,尤其是晚餐后可以做适量的运动,以散步为宜。饮食以清淡可口为主,少吃高糖、高热量食物,特别是晚餐要少吃,以免影响睡眠。日常交际时不要大量喝酒,最好能戒烟。枕头不宜过高,厚度以单侧肩宽为宜。床垫不应太软,最好睡硬板床。打鼾特别严重的应到医院寻求治疗。

糖尿病老者“挤眉弄眼”为哪般

年近花甲的徐老罹患糖尿病十多年,虽然一直坚持服用降糖药,但近半年来血糖控制不好。两周前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发左侧上、下肢不自主地舞动,影响行走,而且嘴角和眼角亦有自发扭动现象,好似不断地挤眉弄眼、撅嘴、伸舌。肢体舞蹈和面部扭动在白天清醒时出现,夜间睡眠时消失。徐老去市中医院检查,结果显示随机血糖很高,达到22.3毫摩尔/升,尿糖亦呈阳性,CT检查显示右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等部位有略高密度影像,其余各项辅助检查均属正常。根据徐老的多年糖尿病病史,结合近期血糖控制不良现状,偏侧有舞蹈样动作,CT检查提示纹状体有较高密度影像,等,医生诊断徐老患了“糖尿病偏身舞蹈症”,建议住院治疗。

糖尿病偏身舞蹈症是糖尿病的一种少见的锥体外系运动异常并发症,病灶多位于患肢对侧锥体外系。其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由于血糖控制不良,持续性高血糖造成脑组织能量代谢来源发生变化,引起乙酰胆碱和氨络酸合成减少,而多巴胺系统敏感性增高,锥体外系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肌肉不协调收缩,引起肢体杂乱扭动。临床特点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单侧或双侧肢体出现快速、不规则、无目的的舞蹈样不自主运动,并常常出现挤眉、撅嘴、伸舌等异常表情。化验可见患者血糖、尿糖显著增高,但酮体检测多为阴性,其余各项检查亦无异常。糖尿病偏身舞蹈症的诊断,除了依靠糖尿病史和舞蹈症改变之外,最有确诊价值的是CT显示纹状体有高密度影像。

上一篇:朝鲜族舞蹈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舞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