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范文

时间:2023-03-17 03:22:57

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范文第1篇

吴晓邦——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主张“为人生的舞蹈”,在民族危难之时以“一腔热血与一颗丹心”创作演出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饥火》;戴爱莲——沟通中西方舞蹈文化的大师,开中国舞风之先,创作表演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民族舞蹈《瑶人鼓舞》、《哑子背疯》;康巴尔汉——新疆第一舞人,率先将自然传衍的新疆维吾尔等各民族舞蹈,加工成精美的舞台艺术,《盘子舞》、《林帕特》等倾倒天山内外、大江南北;贾作光——展翅翱翔的草原之子,将牧民们世代相传的舞蹈,提纯、升华为蒙族舞蹈的艺术瑰宝,《牧马》、《雁舞》等民族风格鲜明,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先驱们的艺术生涯、创作风格各,但者致力于探索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舞蹈并自觉地将自己的艺术实践与祖国、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20世纪中国舞蹈最可宝贵的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引发了中国当代舞蹈之勃兴,而其源头应追溯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延安新秧歌运动”。建国后,随着中央、地方与部队专业歌舞团的相继成立,广大舞人沿着《讲话》的精神,在深入生活、深入民间采风学习的基础上,先后创作演出了许多优秀的舞蹈:《红绸舞》、《荷花舞》、《鄂尔多斯》、《孔雀舞》、《丰收歌》、《草笠舞》、《快乐的罗嗦》……短短几分钟,通过对民族舞蹈固有审美特质的提炼、升华,突现了民族群体性格和新的时代气息。取材于敦煌壁画的《飞天》和从戏曲中提炼语汇的《春江花月夜》等堪称古典舞佳作;反映军旅生活和革命题材的《藏民骑兵》、《三千里江山》、《洗衣歌》、《艰苦岁月》等更具现实主义风格。上述作品大都具有广泛、长久的群众影响——流传至今,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起到了“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作用。

经过探索性的实验阶段,1957年由中国实验歌剧院舞剧团创作演出了中国当代第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此后,更多的剧目遍地开花:《鱼美人》、《小刀会》、《五朵红云》、《蔓萝花》、《湘江北去》、《不朽的战士》……舞剧的题材、形式更加多样。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创作演出的《人民胜利万岁》和国庆15周年隆重推出的《东方红》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代表作,以恢宏的气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

在积极吸纳一切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文化艺术的方针指导下,芭蕾艺术在中国“落户”——1958年成功地上演了芭蕾经典《天鹅湖》,后又相继推出《海侠》、《吉赛尔》、《西班牙女儿》等。1964年以中央芭蕾舞团首演《红色娘子军》和一年后上海舞蹈学校演出《白毛女》为标志,中国芭蕾艺术在探索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舞蹈教育与创作同步发展,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正规的舞蹈教育与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相结合,不拘一格地成就了许多优秀的编、导、演人才。这一时期的舞蹈尽管有着某种程度的稚嫩、简单化与趋同性,但毋庸置疑是20世纪以来中国舞蹈空间的繁荣期。广大舞人在追求民族性与时代精神,思想性与审美价值尽可能完美统一的艺术实践中,体现出可贵的探索社会主义舞蹈文化属性的自觉意识。

十年浩劫,百花凋凌,舞蹈创作、队伍、人才备受摧残。文艺复苏是随着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逐步实现的,随着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变革,在邓小平“事实求是、解放思想”的召唤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得以进一步贯彻。<BR>&nbsp;&nbsp;&nbsp;广大舞人经历了反思、困惑、孕育和阵痛,在渴望突破中奋起。近20多年来陆续涌现许多优秀作品,如《黄河魂》、《金山战鼓》、《无声的歌》、《水》、《海浪》、《追鱼》、《小溪、江河、大海》、《奔腾》、《雀之灵》、《新婚别》、《昭君出塞》、《残春》、《黄河》、《黄土黄》、《战马嘶鸣》、《牧人浪漫曲》、《顶碗舞》、《阿惹妞》、《牛背摇篮、《踏歌》、《秦俑魂》等。复苏后的舞剧多姿多彩,1979年,甘肃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丝路花雨》轰动全国;此后中国歌剧舞剧院相继上演《文成公主》、《铜雀技》;上海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奔月》、《风鸣歧山》。这些剧目推动了中国古典舞学派的发展。各民族的优秀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傣)、《珍珠湖》(满)、《森吉得玛》(蒙)、《卓瓦桑姆》(藏)、《灯花》(苗)、《春香传》(朝鲜)、《阿诗玛》(撒尼)……色彩缤纷。文学名著改编的舞蹈《红楼梦》、《鸣风之死》、《玉卿嫂》、《边城》和充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虎门魂》、《青春祭》等也令人瞩目。《中国革命之歌》、《仿唐乐舞》、《编钟乐舞》、《黄河一方土》、《土里巴人》、《长白情》……各种题材、风格的舞蹈诗硕果累累。比起“”前的舞蹈创作,不仅数量明显上升,在题材、体裁、结构、语言、技法等方<BR>面也有明显突破——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与先期多数作品形象单纯,崇尚贴近生活本色“自然美”的创作风格相比罗,“”后的作品积极追求民族化与现代感相结合,注重作者主体意识的显露和强化对视觉感官的冲击力,适应着社会转型期人们观念、心态以及审美需求的各种变化,不过也存在着某种过分商品化和盲目追“潮”的趋向。这一时期的芭蕾艺术以更开放的眼光面向世界各个流派广泛吸收。《黛玉之死》、《祝福》、《蓝花花》、《家》、《雷雨》、《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幻想曲》的相继上演,深化了芭蕾民族化多种样式的探索。新一代芭蕾舞人才超越前人——从1982年起,历届国际比赛获奖者层出不穷。舞蹈教育全面推进——建立了本科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部,新一代专业舞人技艺水平和知识结构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现代舞<BR>重新崛起方兴未艾。短短10多年间,广州、北京陆续建立起专业现代舞团,并有不少舞员在世界大赛中崭露头角,年轻的现代舞人正在探索中前进。

回眸“世纪的舞步”,虽仅提撷洪流中的几朵浪花,却可折射出时代的光芒。当我们被眼前浮燥、纷扰的舞蹈现象冲击思绪时,应该在温故知新中坚定信念,激发起更大的创造力面向21世纪。

舞蹈艺术范文第2篇

【庞德玉先生,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铜陵市舞蹈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舞蹈家协会注册教师。现任铜陵市红舞鞋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铜陵市灵舞艺术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主讲教师。从事舞蹈、编导及教学工作30多年,创作出多部带有行业特色的代表性作品,也培养了大批舞蹈骨干和优秀舞蹈苗子。代表作有:双人舞《山道弯弯》、现代舞《红与白》、现代舞《出击》等。】

寓教于乐,寓教于美

在安徽铜陵,有这样一个舞蹈艺术家,他是从最普通的工人队伍中,靠自己的勤奋与执着脱颖而出的。他就是庞德玉老师――铜陵市红舞鞋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铜陵市灵舞艺术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主讲教师。

日前,记者来到庞德玉老师所执教的铜陵灵舞艺术中心。刚刚上楼,便听到一阵悠扬的音乐。循着声音走近,透过敞开的大门朝里望,便看到十几个高高盘着头发、穿着舞鞋的小女孩,在音乐的节奏中,做着少儿舞蹈形体训练。

这里便是灵舞艺术中心,约400平方米的教学用房,看上去开阔舒展,其中,三间舞蹈房,一间家长休息室,一间教室办公区。音乐便是从其中一间舞蹈房传来,间或夹杂着“一、二、三、四……”的节拍声,很富有磁性,原来庞德玉老师的舞蹈课已经开始了。

简短地打过招呼,庞德玉老师便很快又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他教起学来,很专注,仿佛完全忘记了我们的存在,眼睛里只有自己的学生。他播放出与形体训练配合的音乐,轻轻地喊出拍子,孩子们便在他有节奏的拍子声中,完成一个又一个舞蹈形体动作。有时候学生动作不到位,或者不能够坚持,他便一个个手把手地纠正,并时常给予鼓励。

观看庞德玉老师教课,感觉触动很大。在孩子们面前,他没有一句严厉的话语,但孩子们都听他的,当一个动作得到他的肯定,孩子们笑得是那样甜、那样开心。感觉中,庞德玉老师在教课时不是以一个大人的视角在对待学生,而是以一个孩子的心态在与孩子们互动,在孩子们面前,他就是一个可亲可敬的好老师。

而在庞德玉老师看来,孩子最是天真无邪,要知道舞蹈课的训练是很艰苦的,一遍又一遍地下叉、下腰,孩子们或许很苦很累,但无疑都是用心去做的。最重要是让孩子们找到乐趣,喜欢上少儿舞蹈形体训练。在他眼中,舞蹈训练中的孩子,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一首天真无邪的诗,它是童心的展示,是童趣的描摹。而他正是通过这种训练,使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同时促进孩子们身体素质的提高。

这便是庞德玉老师从事舞蹈教育的初衷。他是从2004年开始教学工作,此前他从事舞蹈以及舞剧的编导工作,取得许多好的成绩。但在社会上,他却越来越意识到现在的孩子在形体和气质上,多有欠缺,譬如习惯驼背、脚尖往里拐、走路总是低着头,而且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着爱着,舍不下心去纠正,长此以往无疑会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和健康。

因此从事舞蹈教育工作,庞德玉老师目的很明确,通过舞蹈学习,令孩子们在各方面,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得到锻炼,提高身体的协调性、敏捷性、灵活性,使孩子们的形体和气质得到科学的训练,纠正孩子不良的站姿、坐姿,促进孩子们身体健康。同时通过舞蹈形体训练,让孩子们透过舞蹈认识缤纷的世界,明白简单的是非道路,促进孩子们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智力开发及美育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身心都得到成长。

而为了配合舞蹈教育工作,也本着对孩子们负责、对家长负责的态度,庞德玉老师并不因为自己以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而驻足,而是不断自我增值,参加许多教师培训,从心理学到科学的训练方法,他都一一去深究,希望带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方式。他从而获得中国舞蹈家协会注册教师资格,积累起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

多年来,庞德玉老师通过无声胜有声的舞蹈美陶冶孩子们的道德情操,美化着孩子们的思想感情,让孩子们从中去感知生活中的美,也勇于去表现。他先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舞蹈人才,在小学六年级时便通过走专业路线进入更广阔的艺术天地的学生大有人在,也有学习成绩很好,但做不了舞蹈演员,但他们在舞蹈学习中形成的气质却成为工作中的重要筹码。

可以说,他教学的近十年,是丰收的近十年。桃李花开,果实满园,庞德玉老师在舞蹈的教学天地中,充实地行走,快乐地生活。

舞蹈艺术,执着追求

如果说从事舞蹈教育,寓教于乐是庞德玉老师对于舞蹈艺术的另类追求,那么舞蹈艺术则可以说是其一生的人生主题。从接触舞蹈到走进舞蹈的艺术天地中,这几十年的时间,他都在不断地追寻自己对于舞蹈的梦想,酸甜苦辣的人生主题,都是紧紧围绕着他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而展开。

因为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迫于生活的压力,庞德玉先生几乎一度偏离舞蹈艺术的轨道,事业之途有起有落,生活中有辛酸也有无奈,但最终他没有放弃对于舞蹈艺术的追寻,他就这样从最普通的工人队伍中走出来,成为铜陵市乃至安徽省舞蹈圈子中所熟知的人物。

庞德玉先生没有忘怀艺术的使命,舞蹈艺术就是他的人生兴趣和意义所在,为了对于舞蹈艺术的追求,他不在乎吃多少苦,以及自己享受了多少,而是视舞蹈艺术本身就是一种人生价值,对于舞蹈的热爱和追求,就是人生的最高享受。他愿意一直在舞蹈艺术的天地中畅游,一直去追寻,最终获得无悔的艺术人生。

但可以说,从接触舞蹈开始,庞德玉先生便注定无怨无悔。他在1978年与舞蹈艺术结缘。当时,他是农场下放知青,却机缘巧合之下碰上了上海舞蹈学院的吴群老师,从此人生的命运开始悄然改变。那个时候是农垦局有个宣传队招生,他欣然前去应试,不料因为他以前有体操基础,当场就被选上,开始跟随老师进行专业的三年学习生涯。

三年学习过后,庞德玉先生便开始参与到农场的巡回演出,后来被分配到安徽省铜陵市粮食局。但经过这些年在舞蹈艺术中摸爬滚打,他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舞蹈,并且在老师的鼓舞下,一直在舞剧编导方面创作不止,从不曾打过退堂鼓,他希望在舞蹈艺术中更进一步,走得更远。

在铜陵市粮食局工作期间,庞德玉先生从不放过任何展示和学习的机会,刚到铜陵他便参加了第一批舞蹈培训班,那个时候都是请的省里拨尖的老师来培训教学。因为得益于在农场三年的学习打好的坚实基础,以后的学习中他如鱼得水。而随着在行业中越来越深入,他由慢慢地喜欢舞蹈,开始变为对舞蹈艺术地深深追求。

舞蹈作为一门形体艺术,它能够帮助人们滋养心灵,带给人美好的享受。而通过舞剧,则可以将舞蹈动作巧妙而恰当地表达。这个时候庞德玉先生开始大量地进行舞剧的编导创作,通过舞剧的创作,丰富了舞者的动作,拓展与延伸了动作的意境,让观众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视觉艺术享受。

渐渐地,庞德玉先生在铜陵市企事业单位之间开始打响名声,他先后为铜陵市粮食局、铜陵市公安局特警支队、铜陵市卫生系统、铜陵市春节晚会等编导大型舞剧,进行舞蹈创作。其中,表现公安特警英勇形象的现代舞《出击》,获全省一等奖;展示卫生系统对于生命主题的现代舞《红与白》,先后在卫生系统获一等奖、在铜陵市获一等奖、在安徽省获一等奖;他参与演出的双人舞《山道弯弯》,在华东地区获得了一等奖。他获奖的作品还有现代舞《路》、现代舞《盼》等许多作品。

其中一个获得一等奖的作品《矿工魂》,一直到现在都令庞德玉先生印象深刻。当时为了编导这部舞剧,为了真实地还原生活,他亲自下到矿井,观察矿工的动作,并亲自体验,从而编排故事情节。他不想让自己的创作停在浮浅和冷漠的表演上,不想做无病,因而他在生活中挖掘内涵,体现生活,其艺术意义又高于生活。

庞德玉先生一直尝试着作出真正的舞蹈创作,通过对生活中的沉淀和思索,来表达感动,表达激情,表达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有时候,他的创作也常常得不到理解和认可,虽然这令他稍有挫折,但却更激起他在艺术世界中不断前行。

舞蹈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舞蹈;起源;特征;欣赏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物质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了。舞蹈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人们对它的需要也越来越高了。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舞蹈艺术,欣赏舞蹈艺术,使更多的人从舞蹈艺术中受益,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舞蹈艺术:

1 含义

舞蹈是时间与空间的表现艺术和人体动态造型艺术。它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即以人体富有协调性、韵律性、审美化、艺术化的动作、姿态、造型、构图、表情、动作组合和动作过程来表现人物的感情、性格特征、故事情节等;也就是说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来表达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

舞蹈是人类艺术中最直接、最活跃、最充分、最热烈、最激情的表现形式,是人体艺术极致的发挥,有着其特殊的、独特的形式美感和艺术表现功能。许多用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达的内心情感,用舞蹈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往往能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古今中外,很多文学名著或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被改编成舞蹈、舞剧,或是人们用舞蹈、舞剧来表现某一题材内容时,表演者用艺术化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常常把作品中的人物感情、性格特征、故事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提升了作品本身的价值,使作品流传得更加久远。

2 起源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懂得用动作、姿态来传达各种信息、通过肢体动作来进行情感上和思想上的交流。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又是如何创造的呢?

对于舞蹈的起源,现代学者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模仿说”。如有些舞蹈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也有的学者主张“巫术说”。在远古时期,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还有的学者主张“求爱说”。原始人把舞蹈当成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的主要表达方式和手段。有很多学者主张“劳动起源说”,因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猎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作品占有最大的比重。

其实,以上几种舞蹈起源理论都有一定的意义,但又都不是十分完整和全面。我们应综合以上几种舞蹈起源理论,而不应只强调一种舞蹈起源理论,如果只强调一种就会显得片面、狭隘。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了多种因素的,因此,在舞蹈的起源理论方面,人们应主张“劳动综合论”。

3 特征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都具备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功能,它们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而舞蹈的物质载体是人的身体,它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

同时,舞蹈艺术又与其他各门类艺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音乐、美术、戏剧文学,武术等都可以成为舞蹈的辅助手段。一部好的,能流传下来的舞蹈作品,必定综合了、融入了其他各门类艺术。如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等,其舞蹈精妙入神、无与伦比,音乐悦耳动听、感人肺腑,舞美神奇变幻,道具造型精细逼真,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内涵丰富雅致、耐人寻味,气势宏伟博大、多位一体。正因为在这几部舞剧中各门艺术结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才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4 欣赏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是欣赏者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欣赏者通过作品中所展现出的人体动态形象――艺术化的动作、姿态、造型、动作组合和动作过程――具体地感受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内心情感、性格特征、思想内涵,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精神感染,得到情感共鸣,体会到更加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但是,舞蹈艺术的欣赏过程要求欣赏者必须具备一些主观条件。人们进行舞蹈欣赏时,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只有这样,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 金秋.舞蹈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舞蹈艺术范文第4篇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懂得用动作、姿态来传达各种信息、通过肢体动作来进行情感上和思想上的交流。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又是如何创造的呢?对于舞蹈的起源,现代学者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模仿说”。如有些舞蹈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也有的学者主张“巫术说”。在远古时期,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还有的学者主张“求爱说”。原始人把舞蹈当成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的主要表达方式和手段。有很多学者主张“劳动起源说”,因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猎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作品占有最大的比重。其实,以上几种舞蹈起源理论都有一定的意义,但又都不是十分完整和全面。我们应综合以上几种舞蹈起源理论,而不应只强调一种舞蹈起源理论,如果只强调一种就会显得片面、狭隘。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了多种因素的,因此,在舞蹈的起源理论方面,人们应主张“劳动综合论”。

2特征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都具备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功能,它们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而舞蹈的物质载体是人的身体,它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同时,舞蹈艺术又与其他各门类艺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音乐、美术、戏剧文学,武术等都可以成为舞蹈的辅助手段。一部好的,能流传下来的舞蹈作品,必定综合了、融入了其他各门类艺术。如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等,其舞蹈精妙入神、无与伦比,音乐悦耳动听、感人肺腑,舞美神奇变幻,道具造型精细逼真,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内涵丰富雅致、耐人寻味,气势宏伟博大、多位一体。正因为在这几部舞剧中各门艺术结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才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欣赏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是欣赏者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欣赏者通过作品中所展现出的人体动态形象———艺术化的动作、姿态、造型、动作组合和动作过程———具体地感受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内心情感、性格特征、思想内涵,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精神感染,得到情感共鸣,体会到更加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是,舞蹈艺术的欣赏过程要求欣赏者必须具备一些主观条件。人们进行舞蹈欣赏时,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只有这样,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地进行。

舞蹈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舞蹈;艺术;欣赏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13-01

一、舞蹈欣赏的意义

无论是一般艺术欣赏,还是专业艺术欣赏,舞蹈欣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一般艺术欣赏而言,舞蹈欣赏可以愉悦身心、增强艺术修养、提高艺术鉴赏力、获得美感享受、提升自己的美学品位。

舞蹈艺术是艺术形式中重要的一种,它是以情感为动力,以人体为工具,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在一定的空间之内含着一定的时间(节奏)连续不断的运动,以鲜明的表现性特点外化人的思想感情、表现社会生活的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一方面,舞蹈艺术与诗歌、音乐密切相关,有时甚至是三位一体;另一方面,舞蹈艺术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节庆日的大秧歌、交谊舞,广场的迪斯科,民间常见的龙灯、狮子舞、腰鼓、高跷、跑旱船……可以说,舞蹈无时无处不在。从老人到儿童,从农民到高级知识分子,人们几乎都与舞蹈结下不解之缘。因此,舞蹈欣赏作为平民百姓的一种艺术欣赏,其意义是在观赏中提高,又在提高中观赏。

对于舞蹈艺术本身而言,观众的欣赏是它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观众参与的舞蹈,就不是真正的舞蹈,就没有艺术生命。从接受美学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来考察,舞蹈欣赏既是“受众参与及其反应评价”,又是一种“文化消费”过程。而且,舞蹈作品必须通过观众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而在观众的这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中,也是一种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实践、自我肯定的过程。

对于专业舞蹈而言,舞蹈欣赏可以收到形象、具体、直接、亲切、直观等审美效果。经过观摩,有目的地进行分析、总结、研究、探讨,从而提高艺术修养,开阔艺术视野,达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的艺术目的。

由此可见,舞蹈欣赏无论是对于一般人还是对于专业舞蹈人,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舞蹈欣赏的内容

舞蹈欣赏的内容,一般欣赏与专业欣赏,基本上相同,只不过专业欣赏要求水准相对更高一些。具体来说,舞蹈欣赏主要有下列内容:

(一)舞蹈形象

舞蹈形象是舞蹈艺术的主体,有人物形象(如舞剧《无字碑》中的武则天)、动物形象(如舞蹈《雀之灵》中的孔雀)、景物形象(如舞蹈《小溪·江河·大海》中的河水景观),要对这些形象的特征、内蕴,有准确全面的体悟。

(二)舞蹈情感

舞蹈是抒情的艺术,要对每一部舞蹈作品的情感特征有切身的体验与领悟。如舞剧《红楼梦》的悲情、舞蹈《红绸舞》的喜情、舞蹈《金山战鼓》的豪情、舞蹈《二泉映月》的恋情……都要有倾心的领略和动心的体会。

(三)舞蹈风格

民族民间舞、民族古典舞、民族宫廷舞、西方芭蕾舞、民族芭蕾舞、现代舞(迪斯科、霹雳舞、柔姿舞、街舞、爵士舞、摇滚舞等)以及拉丁舞、交际舞等等,每一种舞蹈均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要分别准确地把握领会。

(四)舞蹈语汇

舞蹈是动作的艺术,要欣赏具体的舞蹈语汇转身、吸腿、扭腰、晃头、圆场、碎步、踢腿、大跳等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与组合。

(五)舞蹈主题

要对舞蹈作品的主题有深刻的理解,如舞蹈《千手佛》主题立意的美手、爱手、援手的深刻意蕴,要有深刻的理解。

(六)舞台美术

作为舞台艺术,舞蹈同舞台美术密不可分。要对布景、服装、道具、化妆、灯光、音响效果有全面的了解。

舞蹈艺术范文第6篇

2012年,对于中国舞蹈艺术而言可能只是必经的时代与短暂的停留,但也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艺术发展主要受社会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有社会意识、文艺思潮、价值观等。舞蹈产业更是迅猛发展、舞蹈作品也层出不穷、舞蹈教育体系逐步完善……舞蹈给予时代文化新的探索,它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别样的风采。

2012年中国舞蹈艺术气象万千

新作层出,新人涌现,艺术创作收获大,是中国舞蹈在2012年中最突出的表现。

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生活的体验,实践探索历来都是艺术形成的重要条件,艺术探索与实践是作品的初探也是新生,舞蹈艺术更不例外。2012年在党中央明确提出文化强国、倡导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引领下,在中国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社会文化生活持续活跃发展,政府和民间各层面的文艺活动以及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不断向纵深拓展的总体形势下,我国的舞蹈创作不仅继续保持了近年来的活跃态势,并且在新作产出量上更显不俗。近一年来的古典舞创作不仅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并在另一方面力求艺术的再次创新;当代舞,新作层出,更多的舞者投入到更广泛的当代舞创作实践中,加入了用全新的舞台构成理念和空间处理方法,深刻挖掘人类内心世界;现代舞创作呈现出多流向发展的趋势,“展演季”频繁亮相,为人们提供了非常新鲜的视觉审美体验;芭蕾舞,小型作品创作得到很大提高,新作问世较多,已然让人们见到了期待已久的黎明曙光。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从2000年开始,我国政府将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工作列入了主要工作计划,被提升至“国策”之高度,加大了对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的保留和建设的力度。全国各地开展了国家非遗名录的申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繁荣,关注度被极大提高。在此背景下,一路发展而来,原生态歌舞创作大潮在2012年中依旧在社会视线中、文艺潮流里涌动,更是让人们从绚丽、耀眼的“时代歌舞”大潮中回过味来,再次回味、审看本民族传统遗产的无比丰富性、生动性与珍贵性。总之,各个舞种在2012年上紧发条,以积极的态势迎接着新时代,展现出夺目的新气象。

在中国复杂多变的现实文化环境中,要维护文艺健康发展的方向,一方面需要政府文化部门牢牢把握基本的政策与正确的引导。尤其在时代转折的重大时刻更要奏响强有力的主旋律。当然这并非是说政府就要干预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要在社会积极稳定发展的基本方向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行业的自觉。要真正实现舞蹈创作的繁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最终还是要依靠广大的舞蹈工作者。在舞蹈行业中,舞蹈创作往往是最终呈现的结果,人们大多通过舞台上的舞蹈作品来认识舞蹈、了解舞蹈,享受到艺术的审美。这种理论总结与实践开拓之间形成的良好互动是舞蹈创作不可缺少的。这种舞蹈行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归根结底是要形成行业的整体自觉。

2012年中国舞蹈艺术各有所新

2012年“国家战略”的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成为重点,在文化艺术方面,中国舞蹈在自身的表现和构成上,在大格局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表现出新作品、新思潮层出不穷,舞蹈艺术对民众的影响力增强,舞蹈生产及其他行业未来发展目标明确,潜力大、活力足,这一切似乎都在向社会展现着舞蹈艺术的前进度,舞蹈亦即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把握好自身、兼顾好外延扩张的发展良机,是舞蹈人目前正在积极做的功课。

舞蹈功课做得好坏,首先要看成果的产出率是否达标,再看成果质量是否有高度。可以说新作品的推出及熟知度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一个艺术门类生存状态的重要指标。2012年的中国舞蹈在做些什么?

为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所创作的《延安记忆》《延安保育院》《邹容》《红色少年》;艺术家在表现手法和艺术形态的个性化探索方面也呈现出多样性的作品——《徽班》《英雄格萨尔》和《生命之歌》;对少数民族舞蹈风格进行个性化创作的舞剧——《孔雀》和《云中漫步》;芭蕾艺术作品的成果汇报——中央芭蕾舞团的《小美人鱼》和上海芭蕾舞团的《简·爱》,更有《野草》《香巴拉》《海子》《镜花昙》等不同风格样式的舞蹈作品层出不穷。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上,不同的舞蹈文化类型成型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承担着不同的文化功能。舞蹈作品、舞剧、舞蹈诗……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芭蕾舞……不同的分类下的舞蹈艺术构建起民族舞蹈文化的格局,创作成果尤其突出。当下以国内各高等舞蹈院(系)、各演艺团体为主体的创作人群的舞蹈剧目创作渠道主要有四类。一是以全国舞蹈比赛、中国“荷花奖”舞蹈比赛、全国艺术院校青少年“桃李杯”舞蹈比赛、CCTV舞蹈大赛等为代表的赛事环境中的舞蹈创作;二是功能性主题晚会创作(包括毕业汇报、精品展演、国际国内交流);三是纯粹迎合市场需求的综合晚会节目创作;四是命题性质的舞蹈大型创作(包括舞剧及舞蹈实景创作)。

2012年,舞蹈艺术作品在创作产出这一方面为其撑足了场面,作品数量及舞蹈种类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更是新的突破。大批量的作品产生,在某种意义上亦是提高了精品舞蹈的产出率,也在推出新人方面给予了重要机遇。

人才有所新。广大的青年创作群体,虽年龄层低,但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却后劲十足,他们所创作、表演的舞蹈作品影响力渐大、覆盖面积广,带给当下国内舞蹈艺术市场以别样风采,用自身所散发出的强大吸引力影响着周边的艺术氛围。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青年艺术家大多为科班出身,经过了传统学院派的专业技能训练,也主动或被动地杂糅了不少充满着年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创造思维。例如2012年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赵梁的《邵多丽》勇夺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比赛作品金奖而广受瞩目,如今他的《镜花昙》又再次令人惊艳;舞蹈演员出身的青年编舞费波所创作的《孔子2012》,将现代舞与芭蕾结合,呈现了思考的锋利与勇气……这些青年艺术家坚守独立创作的精神,尊重传统文化的继承,用现代的审美完美诠释出了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可以说这番新天地,必定别有

风韵。

舞蹈作品有所新。舞蹈艺术平台的广泛建立必定促进舞蹈作品的进步。在这方面,2012年收获颇丰。7月中旬暑期演出季,国家大剧院推出了“中国舞蹈十二天”的系列演出,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集中展示6台12场风格各异的中国舞蹈,作为对中国舞蹈的一次多样化全方位新型展示,其中在对民间舞的改编创作上展现得尤为精彩。新尝试体现了编导们对中国舞蹈艺术表现形态的进一步探索和独立思考。与此同时,由国家大剧院主办的首届舞蹈节更是值得一提,各家媒体都对其做了详细的追踪及总结报道:“于2012年10月24日至11月24日期间举办,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3台剧目演出30场。本次舞蹈节的芭蕾舞方面剧目,包含了两部汉堡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编舞大师约翰-诺伊梅尔的作品:《茶花女》和《小美人鱼》,分别由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和中国国家芭蕾舞团演绎。已经几十年未在中国上演的根据屠格涅夫名作《乡村一月》改编的同名芭蕾将由国际舞星希薇-纪莲与东京芭蕾舞团联袂奉献。现代舞方面,包括了《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动作编导韦恩-麦克格雷戈尔的《本质》;意大利阿岱舞蹈团编导毛罗-比贡泽蒂创作的《春之祭》;希薇·纪莲与3位编舞大师威廉-弗赛斯、依利·基里安、马兹·艾克合作的新作《六千英里之外》。此外,国家大剧院、英国伦敦赛德勒斯-威尔斯剧院以及北京晓星芭蕾艺术发展基金会联合制作推出的舞蹈作品《三个女人与四个编导》,由中国芭蕾明星谭元元和来自台湾地区的许芳宜及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的阿什莉·鲍德3位女性舞蹈家共同演绎。舞蹈节还吸纳了中国编舞家作品,包括杨丽萍的新作舞剧《孔雀》;由林怀民创建的云门舞集2的首次大陆之行《云门新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画卷》篇编导沈伟带领其舞团首次来到中国内地演出;北京战友文工团编导赵明创作的舞剧《霸王别姬》”。

展示平台有所新。舞蹈艺术是视觉与听觉的直观欣赏艺术,亲临剧场台上台下相互交融是欣赏舞蹈艺术的最佳方式,而如今电子媒体愈加发达,带动了更大面积的关注圈,舞蹈艺术大众感染力增强,从而带动群众舞蹈发展迅猛。2012年电视媒体各大综艺节目对众艺术门类的聚焦愈发明显,今年的《中国好声音》等歌唱类节目的逐步上档,引发的是一片歌唱热潮。多年来舞蹈类专题节目的产生为自己带来了行业效益,又在党十七大的文化惠民和党十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号召中将舞蹈艺术推向了更多观众的视野。以明星为主要群体的《舞林大会》《舞蹈世界》利用各地明星超强的凝聚力,加以舞蹈本身特有的感官艺术吸引力,舞蹈魅力感染了观众,掀起了“全民舞蹈”的热潮,为舞蹈艺术做足了宣传,产成了巨大影响。专业比赛平台中:“荷花奖”“桃李杯”“CCTV电视舞蹈大赛”等权威性舞蹈赛事为专业舞者及部分业余团体提供了良好的历练机遇,一次次的比赛是对舞蹈作品、舞蹈演员,甚至于专家评委的历练与专业积累、专业素养的提高、舞蹈个体的促进,潜移默化中带动了整个艺术门类的进步与完善。

前进状态有所新。各舞种呈现繁荣之态,不同舞种发展均衡,一改往年倾斜于某一舞种或出现冷门艺术的尴尬状态。芭蕾舞、现代舞及当代舞的发展逐渐加速,到目前为止势头依旧强劲,作品产出量正逐步攀升,一改平庸之色。

舞蹈交流有所新。在我国未来发展舞蹈事业和舞蹈艺术的历程中更需要针对当前形势做好分析,用中国特色的方式向世界宣布我国自己的舞蹈艺术生命力,发展好我国的舞蹈事业,向世界人民展示她的魅力与价值。舞蹈艺术面临当今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热潮的挑战,正迅速接受与快速适应创新性的变革和国际化趋势的前进方向,这些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舞蹈交流愈加便捷,沟通桥梁快速搭建,如今的中国舞蹈艺术再不是闭门造车、关起门来欣赏,成功与国际接轨是将民族精神置于舞蹈这一载体之上,让其驶往更宽广的世界大舞台。邀请世界著名舞团国内巡演,并将国内优秀剧目送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与国际著名编导合作创作大型舞剧,以国家大剧院为例的古今中外经典舞蹈作品演出季……这些都是舞蹈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如2012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在京举行,就是一次舞蹈艺术理论的深度交流与探讨。据报道“2012年10月2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主办的首届‘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拉开帷幕。本次活动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00位专家学者、艺术家及相关人士参与其中,为国内外的舞蹈交流提供了一个开阔的学术平台。会议为期6天,由开幕式暨顶级大师讲座、各校专家圆桌会议、开幕式舞蹈晚会、会、专家讲座、校际联展,以及国际舞蹈大师班及公开课等板块组成,会程设置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追求。本次研讨会以‘创意’为核心,集思广益,秉承‘培育创意型人才’的会议宗旨,进一步探讨‘舞蹈创作中的个性与共性’‘创意舞蹈的教学与学习’‘专业舞蹈与素质舞蹈的学习脉络’‘新时代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等议题。在‘圆桌会议’中来自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北京、台湾、香港、山西、陕西等中外专家各抒己见,分别阐释了对于‘创意’的不同想法。会议同时致力于鼓励青年舞蹈家们的创新精神,借研讨会之形式为各类新颖思维提供一处宽广的言说、交流之平台”。

中国舞蹈展望

展望艺术发展之路,漫长而遥远,一个艺术形式的存留取决于自身的探索与延续,同时也要在前进中不断自省。

2012年文化大发展,正面的社会影响力促进舞蹈艺术前进,正确的舞蹈文化格局是使各舞种保有均衡发展的利好空间,并不断寻求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是延续性的,在发展中进步,发现问题加以改正也是十分必要的。当今在比赛机制或市场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下,不自觉中就会运用一种价值尺度衡量不同的舞种文化形态,或用大一统的观念让不同舞种形态就范,其结果是让中国当代舞蹈的多元形态于不知不觉间走向一元。同时,舞蹈创作中也不免出现某些弊端,如向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力倡导之下,舞蹈艺术的反思要谨慎,不可盲目追随,反思的深度如超过限度则效果适得其反。在舞蹈创作迅速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舞蹈艺术是否仍然需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如何到传统的文化根源中去汲取营养值得我们深思。挖掘精髓、尊重传统、后而创新,是否是一条新的前进之路?希望舞蹈艺术在行走于时代潮流中不会失掉民族的本色,也不可胆小不前。

艺术创作的价值首先在于“创造”,舞蹈教育也必定如此,一如既往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训练体系的长期保持不变看似稳固,却失败,盲目追求技术培养也同时扼杀了舞蹈的艺术性。舞蹈学自2011年升格为一级学科后,舞蹈的教学得到众多专家重视,从中国舞蹈教育面临的现状到中西方舞蹈教育体制的差异再到社会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与公众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的探讨,旨在通过学科建设,为中国未来的舞蹈教育提供改革创新的方向和多种可能性。2012年,对舞蹈界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中国舞蹈研究生教育迎来了第30个年头。经过30年的历练成长,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有超过300所院校建立了舞蹈系,30多所高校拥有了舞蹈硕士教育资格,有5个左右舞蹈学的博士点,这是中国舞蹈文化的成绩,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舞蹈艺术前进脚步的有力

证明。

实践课程的培养与理论文化的灌输,双管齐下才是舞蹈教育的真知,重技巧轻理论不可取,我们在舞蹈教育中似乎看到了发展的曙光,学者、艺术家从意识中对舞蹈教育有了更完善的理解与学科计划,这不仅给未来的舞者一个机会,也是给了舞蹈行业一个机会,被放在国家文化战略层面来看待,这有利于学科内部完善建立,促进了学科的发展进步,更有利于为国家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

支持。

时代艺术思潮的进步或演变,最终会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上。整体看来舞蹈发展的繁荣,更多看到的是作品形式层面的创新,舞蹈艺术不是不自觉地顺着惯性复制一个又一个类型化的身体。舞蹈编导也不是“编舞的”工具,具有独立个性与主体性的舞蹈作品才是完美的。舞蹈教育更是一个长久的任务与使命。

2012年可以说是中国舞蹈年,是进步的一年也是“新”的一年:创作中的“新”、舞蹈人才血液的“新”、民众对其认识的“新”,时代要求中国舞蹈肩负使命,也同时观察着它的进步、审视着它的成果。2012年中国舞蹈是繁荣的、负责任的发展、珍视历史的流传、大胆的发展创新。我们必将迎来更灿烂的中国舞蹈崭新明天。

舞蹈艺术范文第7篇

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二、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三、拟人化的手法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会生病,有爸爸、有妈妈。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借助小蜜蜂,小蚂蚁提倡集体主义和勤劳的精神,以小天鹅、小鸭子等可爱的艺术形象传达儿童之情,使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体现出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儿童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四、自然天成的童趣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五、为了明天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二、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三、拟人化的手法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会生病,有爸爸、有妈妈。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借助小蜜蜂,小蚂蚁提倡集体主义和勤劳的精神,以小天鹅、小鸭子等可爱的艺术形象传达儿童之情,使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体现出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儿童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四、自然天成的童趣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五、为了明天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舞蹈艺术范文第8篇

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率先走出国门学习舞蹈的先驱人物是晚清宫廷舞蹈家——裕容龄。

裕容龄,(1882~1973)晚清一品官裕庚的女儿,满族人,1882年生于天津。她被中国舞蹈学界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舞蹈的人。

12岁那年,裕容龄父亲奉派出使日本,她随父东渡日本。并在哪里开始了她的舞蹈生涯。在日本期间,她学习了日本传统舞蹈《鹤龟舞》等。1899年,她又随调任法国公使的父亲来到了巴黎,在法国学习芭蕾和现代舞。巴黎这座艺术之都,为裕容龄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值得一提的是,裕容龄在法国期间十分幸运地遇到了西方现代舞鼻祖美国舞蹈家依莎多拉·邓肯,并拜她为师,学习现代舞。裕容龄极好的舞蹈天赋和悟性受到了邓肯的赏识。1902年她在巴黎第一次进行了公演,演出了《希腊舞》、《玫瑰与蝴蝶》等节目。1903年,裕容龄随父回国,并很快入宫,担任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专门为两宫太后和皇帝表演舞蹈。节目有《西班牙舞》、《如意舞》、《荷花仙子舞》、《希腊舞》、《扇子舞》等。裕容龄,由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条件成为了传播西方舞蹈文化的使者,而她表演的这些舞蹈在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

在对西方舞蹈的学习与吸收上,裕容龄是走出去的,与此同时,大量的欧美歌舞团体进入中国。

1886年,一个《点石斋画报》上有一条这样的消息:一个名为车尼利的西方马戏团在上海演出。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来中国演出的外国马戏团。这个马戏团的节目有跑马、调狮、钻圈、掷帽、正剧、杂剧、鼓人舞蹈等等。在这些节目中,舞蹈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熟悉祭祀乐舞和宫廷舞蹈的国民来说,舞中强烈的娱乐性让人大受刺激。随后,西方各种歌舞表演团体纷纷来华演出,在中国掀起了一个西方马戏和歌舞的传播之潮。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大量的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团来华演出,并在20年代达到高潮,形成了20世纪初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1923年,美国檀香山哈佛歌舞团在上海维多利亚剧院演出美国歌舞;1925年,日本剧团在上海演出歌舞剧《20岁之少年》;1925-1926年,美国现代舞先驱圣·丹尼丝率领的现代舞团在北平、天津、上海等地巡回演出了现代舞及各国民间舞,节目有:《西班牙舞》、《海之精》、《爪哇舞》、《印地安人舞》和具有中国风格的《观音舞》、《霸王别姬》等;1926年,莫斯科国家剧院歌舞团在上海卡尔登戏院演出了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吉赛尔》、《葛蓓利亚》、《火鸟》及舞蹈《华尔兹》、《小丑舞》、《牧童舞》等。这是一个代表着当时西方芭蕾舞最高水平的团体,在中国演出影响很大。1926年,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舞台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国人在欣赏了现代舞先驱圣·丹尼丝舞蹈团的现代舞和莫斯科国家剧院舞蹈团芭蕾舞的精彩表演之后,同年11—12月又迎来了西方现代舞鼻祖依莎多拉·邓肯的学生爱玛·邓肯率领的莫斯科邓肯舞蹈团的到来。“莫斯科邓肯舞蹈团”首先来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然后到北平、上海等地演出,主要节目有:《青春舞》、《快乐》、《捉迷藏》等。它们表演了具有依莎多拉·邓肯风格的现代舞,它们的舞蹈具有很强的前卫意义,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影响。小说家郁达夫观看演出后在日记中曾经写道:“邓肯的舞蹈形式,都带有革命意义,处处是力的表现”。这是历史上中国文人第一次对西方现代舞作出的评价。郁达夫对现代舞的这种认识和判断,在百年后的今天看来,也十分准确、恰当。1927年1月,邓肯舞蹈团来到武汉演出。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而演出的现代舞《葬礼歌》、《国民革命歌》、《中国妇女解放万岁》、《少年共产国际歌》等,引起了极大轰动。

西方舞蹈团体的这一系列演出活动,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震动。从此,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特别是大都市里,西方式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人们一种追求的时尚,这就是以《华尔兹》、《探戈》、《列对方阵舞》等为代表的西方社交舞。

社交舞,又名“交际舞”、“交谊舞”。它是一种人际间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时,以男女对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的舞蹈活动。西方早期的社交舞主要流行于宫廷和上层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社交舞蹈也从深宫贵宅走向各阶层人士都能自由参加的公共场所。这种以男女对舞的形式来进行交流的西方交际舞,在20世纪初由西方舞蹈团体、商人和旅华外侨或留学欧美归国人员传入到中国各大城市。交际舞在中国的传播时间非常之快,在各大城市学舞者日益增多,国人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交际舞,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于是,围绕学习教授交际舞的机构迅速产生,出现了很多交际舞学校和书籍。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俄国侨民司大纳基芙曾在哈尔滨、青岛、上海开办的跳舞学校,教授的是当时世界最为流行的探戈、华尔兹、查尔斯顿舞等。杰克·坎根办的跳舞传习所,该所自有一套交际舞的教学体系,不少舞者慕名而去,在当时已很有名气,成为舞蹈名家与各界知名人士经常联欢之地。

面对日益增多的外国人开办的交际舞学校,在国外学得了交际舞的中国人自己也办起了交际舞短训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留法归来的演艺人士唐槐秋1926年在上海开办的“交际跳舞学社”,后扩大更名为“南国高等交际舞学社”。这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专门教授西方交际舞的学校。后来,类似的教舞机构在各地纷纷成立。上海成为最活跃的地区,到30年代,不同档次、不同规模的舞厅发展到了100多个。这些机构的成立与存在为西方舞蹈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培养了一大批舞蹈爱好者。使交际舞很快成为了中国社会最为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势头之猛烈程度使今人难以想象。

西方舞蹈,尤其是西方交际舞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有着它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十分忌讳男女之间的身体公开接触,“男女授受不亲”是严格遵循的祖传训诫。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与西方式的生活娱乐方式是格格不入的。但是,这种文化背景并未对西方舞蹈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丝毫影响。国人也没有拒绝对西方舞蹈这一新生事物的接受与学习。相反,人们开始热爱交际舞,“随着五洲万国文物人事之相接日繁日近,中国固有的传统礼节便‘不得不有所迁就,改良实时势使然’。由此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有伤风化’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领海一带向内陆澎拜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

西方舞蹈文化的传入与当时改良派、洋务派们在小说、戏剧、音乐等领域提出的变革主张与要求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从表面上看来,舞蹈并不处在新旧文化冲撞的峰口浪尖,但是,西方舞蹈中的人文主义和革新精神,以及表现出来的艺术审美趣味,已经开始走进中国人的生活。

(二)

当历史走进20世纪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者和改良派人物纷纷走上历史舞台。他们提倡民主,谋求变法,主张废科举办新学。这种“教育救国”行为,对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直接的表现是在普通学校里开设了新式音乐课和体育课。与此同时,也把舞蹈列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锻炼国人体魄的目的。

这种把舞蹈与学校体育结合的做法完全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在西方人看来,舞蹈能培养人的灵活性,锻炼人的反应速度和身体的协调性,更能训练人对于体态美感的感受力。因此,体育课里安排舞蹈的内容是十分自然的。在这样一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舞蹈家们竭力效仿上述做法,将舞蹈与体育有机结合,在新式“学堂”传授。据记载,当时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及全国许多大中城市有不少学校相继开设了体育和舞蹈课。这一现象为校园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谈到20世纪的舞蹈教育和现代歌舞时,不能不提到黎锦晖。

黎锦晖,1891年生,湖南湘潭人。是中国近现代音乐舞蹈史上一位举足轻重、引领时尚的人物。他以其超卓的创作激情和艺术天才,给中国传统乐舞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校园乐舞教育的先声。黎锦晖的儿童歌舞教育与创作,孕育于“五四”新文化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大潮之中,特殊的时代背景成就了黎锦晖中国新舞蹈艺术的萌芽。1927年,黎锦晖受田汉“艺术运动是应须由民间硬干起来,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计划”的精神鼓噪,主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此乃中国真正的初具规模的歌舞教育专门学校。黎锦晖依凭着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和汉语音韵学功底,继承、发展民族乐舞的传统,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的主旨,以新颖、实用、快速为舞蹈教学的准则,聘请当时颇富声望与造诣的中外教师授课,教育方法与课程内容相当规范。该校的舞蹈课有三种:1、艺术课。包括古典舞、现代舞、土风舞等,教授学生《天鹅舞》、《水手舞》、《西班牙舞》等,编排了《火光舞》、《金银舞》等节目。2、形意舞。是一种以舞蹈手段模拟动、植物及自然事物的拟人化节目,个性突出。3、歌舞剧。主要训练学生将歌、舞、剧紧密结合的能力。此外,为配合舞蹈教学,学校还开设时事、外语、会话、戏剧常识、乐理、声乐、器乐等课程,采用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发挥各自学生的特长。这种迅速、实用的教学法可以使学员们短短三个月后便可上台演出,学校亦因此为中国新舞蹈艺术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歌舞演员,黎明晖、王人美、黎莉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为宣传国语改革和普及儿童乐舞教育,“五四”后十年间,黎锦晖先后创作了《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明月之夜》、《小小画家》、《最后的胜利》、《小羊救母》、《三蝴蝶》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可怜的秋香》、《努力》、《蝴蝶姑娘》等24部儿童歌舞曲。这些作品大都带有浓郁的反封建教育制度,宏扬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内涵和气质,提倡儿童爱自然、爱社会、爱民族和爱祖国的进步思想。对于儿童的美育建设与社会发展具有相当的进步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黎锦晖还先后组织创办了“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等表演团体,被视为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最早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而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作品正是它们的重要保留剧目。

(三)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新舞蹈艺术运动”,这是由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吴晓邦倡导的。

吴晓邦(1909~1994),是一个集表演、编导、理论、教育于一身的著名舞蹈艺术家。1906年12月18日,他出身在江苏省太仓县沙溪镇一个贫苦农民家中。由于家境极为贫寒,母亲忍着巨大的痛苦将十个月的吴晓邦送给了当地一个吴氏大户人家当养子,取名叫吴锦荣。他5岁开始进私塾学习,而后又到苏州和上海等地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给少年时代的吴晓邦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思想进步,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认真学习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和马克思的学说,从中受到深刻启迪。作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吴晓邦毅然放弃了富裕的生活和个人前途,为积累知识和寻求改变旧中国的道路,从1929年开始先后3次东渡日本早稻田大学求学。吴晓邦在日本是受父命学习经济的,在学校一次偶然的机会观看了由早稻田大学学生们演出的舞蹈《群鬼》,该舞蹈通过塑造各种鬼的形象和行为,表现了因社会不平等而造成的冤屈之情。短短几分钟的舞蹈,强烈地震撼了吴晓邦的心灵深处,舞蹈艺术所具有的特殊魅力,改变了吴晓邦的人生道路。他暗暗决心用舞蹈艺术去播种人类的真、善、美,用舞蹈鞭笞假、恶、丑。于是,吴晓邦放弃了经济的学习,选择了舞蹈之路,参加了日本著名舞蹈家江口隆哉的舞蹈班学习现代舞,开始了他的舞蹈生涯。

1935年9月,吴晓邦在上海举办了“晓邦舞蹈作品发表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个人舞蹈作品发表会,演出了他创作的《送葬》、《傀儡》、《小丑》、《幻想的破灭》等11个舞蹈。这标志着他用新舞蹈艺术向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势力开始宣战。在抗日战争时期吴晓邦以抗日救国作为己任,怀着强烈的革命热情,先后创作了100多个舞蹈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大刀进行曲》、《丑表功》、《流亡进行曲》、《思凡》、《饥火》、《血债》等和舞剧《罂粟花》、《宝塔与牌坊》、《虎爷》、《春的消息》等等。在这些作品里,吴晓邦将他所同情、所爱、所寄予希望的人们搬上舞台,真实地实现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舞蹈作品内涵深邃,富于哲理性,大部分是暴露旧社会的黑暗,讴歌人们为争取民主、自由、解放的伟大斗争,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与吴晓邦对应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著名归侨舞蹈家戴爱莲。戴爱莲,1916年出生在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岛,祖籍广东新会。12岁那年考入当地白人办的舞蹈班,14岁时进入英国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芭雷舞蹈室和玛利·兰伯特芭蕾舞蹈学校学习。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早接受正规芭蕾教育的第一人。1940年戴爱莲学成回国,在重庆等地创作演出了一系列舞蹈作品,主要有《警醒》、《东江》、《思乡曲》、《游击队的故事》、《卖》、《空袭》、《森林女神》、《朱大嫂送鸡蛋》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戴爱莲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较早地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加工成舞台艺术的大师。在重庆期间,她曾多次深入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向当地民间艺人学习舞蹈,并进行加工整理,取得了巨大的收获。1946年在重庆首次举行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上,戴爱莲创作并表演的10余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舞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连续10余场的演出,观众场场爆满。戴爱莲以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轻快舞步、热烈豪放的感情、婀娜的舞姿打动了无数观众。在此后的三年内,她所开创的“边疆舞蹈”迅速风靡全国,许多青年人纷纷加入了跳“边疆舞”的行列中。一时间,“边疆舞”成了校园街头表达人们欢庆之情的重要形式。

四)

1942年,是20世纪中国舞蹈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年5月,在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群众性舞蹈运动,这就是著名的“延安新秧歌运动”。它的产生深深影响了中国舞蹈发展的方向。

“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兴起有它特殊的背景:1,从国内形势来看,1939年下半年,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延安成了比较稳定的后方。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及文艺工作者纷纷来到延安,在延安成立了许多剧团。各剧团演出了不少中、外剧目,为繁荣边区的文艺创作做出了成绩。但总体上以大、洋、古为主,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作品较少,甚至出现了在艺术上所谓“关门提高”的倾向。2,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黄土高原上一块秧歌的热土。这里的人民每逢节日或婚丧嫁娶之时,都要以民间舞蹈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火热的情感。于是就有了“秧歌”、“腰鼓”、“高跷”等民间舞蹈,其中“秧歌”最为盛行。“秧歌”是一种农民的舞蹈艺术,它表现的内容、人物、情节等都是农民们所熟悉的生活。在表演时,有很多夸张色彩。如穿着古代戏装的公主、公子,戴着各色衣饰的水泊梁山英雄或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等传说人物,以及在村庄里那些引人逗笑的傻小子、老婆娘等。舞蹈中时常出现诙谐风趣、打情骂俏、男女嬉戏的场面。在说唱时,歌词内容主要表现男女间的爱情生活。面对这样一种农民的秧歌艺术,在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当中出现了判断上的是非问题。以上这种现象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视。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同志发表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时匡正了边区文艺工作的方向。

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边区的文艺工作空前的活跃,掀起了一场向民间艺术学习的热潮。“鲁迅艺术学院”首当其冲,组织起了第一支秧歌队,他们对民间的秧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将民间秧歌中原由伞头手举伞和棒槌道具改为手举镰刀斧头,装扮成工农形象;将原由舞蹈中男扮女装的形象改为工农兵学商;将原由舞蹈中跑“万字形”场图改为走“五角星”等等。这些改革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许多艺术家纷纷加入到秧歌队,走向街头,扭起了“新秧歌”,引起很大反响。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场规模空前的秧歌运动在延安开展起来了。于是,诞生了一批紧密结合现实斗争,反映边区人美好生活的文艺作品,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赶毛驴》、《四季生产舞》、《小放牛》、《挑花蓝》、《七枝花》、《南泥湾》、《组织起来》、《大秧歌舞》、《腰鼓舞》、《丰收舞》等。其中,《大秧歌舞》、《腰鼓舞》、《丰收舞》等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延安新秧歌运动,就像一团不息的艺术之火快速传遍全国各地。在全国几乎出现了哪里有欢声笑语,哪里就有秧歌的现象。秧歌艺术已经成为广大人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庆,始于延安的秧歌运动开展的红红火火。1945年,在的组织下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秧歌演出盛会,等领导都纷纷加入到扭秧歌的队伍里,场面壮观、气氛热烈,使大后方的重庆人民第一次感受到了“闹”秧歌的气氛。秧歌传到了昆明,与当地的民间舞蹈“云南花灯”相融合,动作灵巧活泼,就连孩子们都喜欢扭秧歌,不少青年是从扭秧歌开始接触革命的。1946年,云南大学为纪念27周年组织的大型营火晚会上演出了秧歌剧《兄妹开荒》,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之后,几百人一起扭秧歌,把晚会气氛推向了高潮。参加活动的闻一多先生深有感触的说:“今晚我们看到了同一时代两个不同的社会,对比太鲜明了。”40年代在云南的新秧歌和新舞蹈的传播其作品数量、题材、形式及参加人数、普及程度等,在中国现代舞蹈发展史上是罕见的。1946年延安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和秧歌舞出现在上海,这是上海的进步文艺人士在面对上海十分不利的文化环境勇敢斗争的结果。戏剧家欧阳山尊和李丽莲为秧歌剧和秧歌舞在上海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1946年8月,秧歌舞与著名舞蹈家戴爱莲演出的边疆舞风靡整个上海,大受广大青年人的欢迎。从此,秧歌与边疆舞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个上海的人们,冲击着大上海的十里洋场。在1949年5月25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上海人民正是以“敲起锣鼓、扭起秧歌”的形式庆祝上海的解放,使得整个上海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1946年,随着西南联大从昆明复原到京,秧歌的火种也传播到了北平。北大等高校是秧歌舞的重要传播之地,学生们不仅学习了新秧歌舞,还排演了《兄妹开荒》、《新旧光景》、《王老汉》、《一朵红花》等秧歌剧,同时还演出了很多边疆舞。1948年“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清华、北大、北师大、辅仁等高校在北大民主广场举行了有500人参加的北平民间歌舞社成立两周年纪念会,学生们在欢快的锣鼓声中扭起了秧歌舞,青年们健壮的舞步表现出来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和勇气。

1949年10月1日,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时,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出现了万人秧歌队和腰鼓队。刹时间,彩绸飞舞,鼓声齐鸣,人们扭着秧歌打着腰鼓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此后,中国青年文工团把《大秧歌》和《腰鼓舞》带到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两个舞蹈双双获得了特等奖。这是中国民间舞蹈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这些成绩与荣誉,是中国舞蹈工作者从20世纪40年代开展的延安新秧歌运动和向民间舞蹈学习的热潮中不断进行继承、加工和创造的结果。

新秧歌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它以鼓舞人心和军民喜闻乐见为艺术标准,在特定的时代里起到了今人难以想象的作用。同时,它体现了中国民主进程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理想。延安新秧歌是支撑40年代进步歌舞文化的主流,这一运动对中国新文艺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产生的直接结果是:使中国现代舞蹈第一次踏上了学习民间艺术的运动轨迹。这种学习民间艺术的热潮自40年代延安兴起后,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15年时间里再度兴起。此次大规模的民间舞蹈采风和学习热潮,则完全是“新秧歌运动”在新时期的延续与深入。

(五)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物的中国新舞蹈艺术,伴随着中国人半个世纪艰苦卓绝的民族救亡和社会革命,历经了它的光荣与梦想;终于在共和国诞生的隆隆礼炮声中掀开了它全新的一页。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当代舞蹈艺术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新中国的诞生,使饱尝了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第一次感受了当家做主的喜悦。人们各个兴高彩烈,这种发自内心的激情汇成了一股劲,在舞蹈上的具体表现是集体舞的大流行。随着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衣着款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青年人们穿着新式的衣服,跳起欢快的舞蹈,成为那个时期的时尚。从中南海到各省省会,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人人都能跳上一段“华尔兹”、“探戈”舞,人们把这一行为形象地称为“蹦嚓嚓”,这是一种对流行的国际交谊舞的称呼。这使我们想起了世纪初的那次交谊舞大流行的场面,50年代流行的交谊舞与世纪初的那次相比更具有全民性。此外,一些音乐工作者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投入了集体舞的创作,一批以中国音乐编排的集体舞诞生,如《青春圆舞曲》、《邀请舞》、《咱们工人有力量》、《社员都是向阳花》等等。这些舞蹈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风靡全国的舞蹈。与此同时,戴爱莲开创的“边疆舞”也十分流行,从舞种到内容与形式,在原有基础上更加丰富。

这种舞蹈热潮不仅在都市如此,而且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更是兴旺。翻身农民们纷纷加入了民间歌舞的大潮中,在广大汉族民间,农民们把传统的秧歌、龙舞、狮子舞、高跷舞、旱船、跑驴、竹马、小车等这些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艺术舞了起来。如安徽凤阳花鼓,过去是一种闹饥荒流落它乡讨饭时表演的舞蹈,如今成了最好的大众抒情方式。“灯舞”是流行于长江、黄河广大地域的民间舞蹈,50年代以后,每逢年节各地的“灯舞”活动精彩纷呈,表达了人们对新社会的一片祝福。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民间艺人,如:傣族著名的舞蹈家毛相是傣族舞蹈的代表,他表演的《孔雀舞》、《嘎光舞》等闻名遐迩。他表演时,常常穿戴起高高的孔雀服装架子,模仿孔雀开屏的优美姿态,引得群众的喝彩。还有善跳东北秧歌的齐怀学、安徽花鼓灯名家冯国佩、以丑角表演闻名全国的周国宝等等,在中国舞蹈界享有很高的名望,他们为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是突出的。

可以这样说,50年代是我国群众舞蹈开展的最热烈、最活跃的时期。自50年代末开始,中国大陆刮起了“浮夸风”,许多表演团体和群众艺术场馆都先后被撤消,这些因素深深制约了群众舞蹈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除四害舞》、《抓老鼠舞》等一些概念化、标签式的舞蹈形式。

(六)

1966年至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

长达十年的“”在舞蹈领域里首先遏制了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在舞蹈创作领域提倡以阶级斗争为纲,舞蹈作品要塑造“英雄人物”,突出表现阶级斗争,在短短几分钟的舞蹈里表现阶级斗争的内容。一些表现花、鸟、鱼、虫、神话、童话、爱情等方面的内容被一概否定,如舞蹈《春江花月夜》被指责为“披着华丽的外衣,兜售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思想的作品”。认为该舞表现了追求没落生活的贵夫人之流的感情。总之,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都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具革命性与斗争性的“造反舞”和“忠字舞”。

“造反舞”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产物,它是随着“”中的“红卫兵”现象而产生。“造反舞”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一些参加了“革命”的学生,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以“宣传队”的形式在街头巷尾唱歌跳舞,所唱“造反歌”配以“造反舞”。之后,这一舞蹈形式以惊人的速度风靡全国,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舞蹈。“造反舞”以“挺胸架拳提筋式、托塔顶天立地式、扬臂挥手前进式、握拳曲肘紧跟式、双手捧心陶醉式、双手高举颂扬式、弓步前跨冲锋式、跺脚踢腿登踹式”为主要动作形态。这一动作形态后来被人们戏称为“件”。与“造反舞”相对应的是“忠字舞”,它是继造反舞之后流行于全国的又一大众舞蹈。该舞在表演时,舞者手持红色绸巾,唱着“语录歌”、伴以“十字步”、“弓箭步”、“吸腿跳”等舞步,边唱边舞。有学者考察后认为,这一舞蹈源自于蒙古族民间舞蹈“安代舞”,或许是内蒙古地区的红卫兵发明创造,而后流传于全国。在那时,从街头到学校,从城市到农村,无处不见“忠字舞”的影子。

十年“”,使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影响。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里,在中国的舞坛上却发生了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发源于西方贵族宫廷的“芭蕾舞”艺术形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和普及。

早在1957年北京舞蹈学院就开设了芭蕾舞专业,中国的芭蕾舞教育从开始就接受了俄罗斯学派的影响,不少前苏联专家曾多次来华传授芭蕾舞艺术。在他们的帮助下排演了世界古典名剧《天鹅湖》、《关不住的女儿》、《吉赛尔》等,从而奠定了芭蕾舞在中国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芭蕾舞艺术有了新的要求,芭蕾舞要有中国自己的剧目的呼声日益强烈。1964至1965年间,两部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诞生了。这是中国舞蹈史上第一次用西方芭蕾艺术形式来讲述中国军民斗争生活故事的艺术作品。

《红》、《白》两剧使中国解决了芭蕾舞民族化的问题,使芭蕾舞这一西方艺术具有了“中国特色”。在具体表现手法上,《红》、《白》两剧打破了西方芭蕾舞艺术原有的局限性。在西方芭蕾舞中,以神仙、公主、王子等为主人公已成为一种惯例,而在《红》、《白》两剧中,中国的舞蹈家们从形式到内容彻底改变了这一模式,使普通中国人特别是那些深受压迫的穷苦人,成为了舞剧的主角,老百姓及其命运变化上升为决定性的艺术因素。此外在艺术手段上依据中国人的欣赏,加入了中国民间舞蹈素材和富有中国民间音乐风格的旋律,将芭蕾舞动作语言的审美经验与中国人的审美趣味紧紧结合在一起,从而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应当说,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正是通过这两部民族芭蕾舞剧广泛结识、参与到包括芭蕾舞艺术在内的舞蹈活动中去的。《红》、《白》两剧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也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这一点在今天也是无庸质疑的。这两部舞剧的成功,不但体现了我国舞剧创作上的探索成果,而且引起了整个世界芭蕾舞坛的瞩目。

《红》、《白》两剧在60年代后期被封为“革命样板戏”,于是,在全国刮起了一股“红色芭蕾旋风”,芭蕾舞艺术以惊人的速度在各地传播和普及。在全国,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到业余,从成人到少年形成了一个跳芭蕾的浪潮。芭蕾舞艺术走进平民的生活,真正成为平民的艺术。这场“样板戏普及运动”,对中国人是一次被革命浸染过的芭蕾舞知识和审美风格的普及教育。

(七)

1976年,“”结束。干枯了多年的舞蹈又开始滋润起来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又响起了“华尔兹”的音乐,与交谊舞久别的人们又开始跳起来了。在舞蹈界,很多中老年舞蹈家们重返舞台,一大批经典剧目被重新上演,如《荷花舞》、《孔雀舞》、《天鹅湖》等。文化部、国家民委多次举行了全国性的文艺调演,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繁荣了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人们切身感受到了舞蹈艺术的又一个春天。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作品是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它荣获了“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奖”。1979年,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了以古丝绸之路上的善恶故事为背景,以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为题材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该剧主要歌颂了创作盛世精品敦煌壁画的普通画家,赞美了中外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丝路花雨》不仅剧情曲折复杂、人物形象生动,而且场面恢弘,服装精美,舞美设计与音乐都有新意。剧中的“琵琶舞”、“波斯舞”、“盘上舞”等舞段新颖别致,编排独特,尤其是剧中那些带有异域情调的舞蹈曾令当时的观众兴奋不已。就舞蹈艺术而言,《丝路花雨》的最大成就在于“复活”了敦煌壁画的舞蹈形象,在深入研究敦煌壁画乐舞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舞种——敦煌舞,其中“琵琶舞”中的“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更是成了“敦煌舞”的经典标识。

舞剧《丝路花雨》的出现不仅在中国舞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且创造了中国民族舞剧巡演世界的纪录。从此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持续不断的“古代乐舞复兴”,出现了一大批“仿古乐舞”,如:《仿唐乐舞》、《编钟乐舞》、《西夏古风》、《九歌》、《长安乐舞》、《汉风》、《铜雀伎》等等。中国“古代乐舞复兴”之风,不仅极大的丰富了艺术创作,而且继承和宏扬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舞蹈家们前所未有的艺术创作力。

从1980年以后的十余年间,中国舞蹈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舞蹈新时期”的阶段。自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开始,中国的舞剧创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小型舞蹈的创作是突飞猛进。1980年国家在大连第一次举办了全国性的舞蹈比赛,这一次比赛在中国20世纪舞蹈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涌现出了一批好的作品,如:《希望》、《金山战鼓》、《水》、《囚歌》、《养蜂的小妞》、《海浪》、《追鱼》、《无声的歌》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触及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人性的不同层面。中国的舞蹈编导们勇敢地从单纯的“庆丰收、过节日、歌功颂德”的创作模式中摆脱了出来,开始注意寻求和探索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探索民族文化的深层底蕴。舞蹈创作领域的文化意识开始苏醒。

这一时期,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人才辈出、创作空前活跃的局面。张继刚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

1991年,由张继刚导演的一台名为《献给俺爹娘》的舞蹈专场晚会在北京舞蹈学院举行,这台晚会在中国舞蹈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是一台具有文化“寻根”意味的舞蹈晚会。张继刚有着深厚的黄土文化根基,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在舞蹈《黄土黄》、《俺从黄河来》、《一个扭秧歌的人》、《好大的风》等一系列作品中,张继刚充分挖掘民间舞蹈的表现力,讲述了黄土高原人的悲欢离合,作品深刻关注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意识。他的舞蹈注重情节,语言简练,刻画人物细腻,讲求戏剧的矛盾冲突,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张继刚是一个多产编导,自1986年以来的十余年间,共有160多部作品问世,这些作品不但赢得了荣誉,使他成为中国舞蹈界的“世纪之星”,也在舞蹈界之外为舞蹈界赢得了声誉,从而改变了人们对“民间舞蹈无法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的陈旧观念。

通过张继刚的这些作品清晰地折射出青年编导们怎样感受着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在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不是一味地去追随时髦,而是竭力地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不断探索和提高中国民间舞蹈的表现力。

舞蹈艺术范文第9篇

从艺术发展的规律看,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结合是一个自然的趋势。我们知道,原始歌舞是诗词、音乐和舞蹈的结合,现代的舞蹈艺术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语言因素参与呢?事实上,有许多理由可以把舞蹈动作与语言艺术结合起来。西方的现代舞蹈家们已经重新认识了语言的功能,他们大胆探索语言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在国内,除了歌舞结合中的歌词之外,以较单纯的语言形式参与舞蹈表现的作品还不多见,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开发。

在国内的舞蹈作品中,语言与舞蹈的结合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1、歌编舞

以歌编舞,舞尽曲意。歌编舞是以歌曲的旋律、风格和歌词的意境为基础创编的舞蹈。语言在这里是以歌词的形式出现。歌词加上音乐的翅膀,使歌声在所有乐声中最富于表情和魅力。用歌声作为舞蹈的伴奏最为自然、和谐。所以,用歌曲编舞这种形式极为多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然,其中自然少不了歌词这个语言因素的作用。

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往往成为舞蹈创编者选择的对象。有的直接选用完整的歌曲,有的把歌曲作一些改变;有的选择歌曲的一个片断,有的则重新创作一首或一个歌曲片断。

歌编舞的几种创作形式。

(1)用完整歌曲编舞

选定一首歌曲,不加任何改变,以歌曲的旋律、歌词和风格为依据来编舞。过去,人们常常选用《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传统歌曲创编舞蹈。改革开放以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乡亲》、《春天的故事》、《辣妹子》、《中国娃》等一批优秀歌曲又成了主要对象。

选用完整歌曲编舞是比较常见的创作形式。其原因:一是流行的群众歌曲较多,选择范围大;二是这些歌曲的旋律优美,适合舞蹈;三是音乐磁带比较容易获得,创编者不用为了请人创作或录音花钱费力;四是流行的群众歌曲大家都比较熟悉,用这样的歌曲作为舞蹈音乐有助于观众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产生共鸣。

这种创作形式比较适合基层群众性的舞蹈创作。但采用完整歌曲编舞,在创作的自由和发挥上有一定的限制,因为创编者只能完全按照歌词的内容和音乐的节奏特点来构思和设计舞蹈动作。

(2)用改编歌曲编舞

以某首歌曲为基础,根据舞蹈表现的需要,重新组织和改编歌曲。

用改编歌曲创编舞蹈。编舞者可以根据舞蹈内容和表现的需要改变或重新创作新的音乐部分,使舞蹈音乐既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又有一定的新鲜感,同时还给舞蹈创编者留下更多的自由创作空间。

不过,改编歌曲不象完整歌曲那样容易获取,它需要有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和录音师的一系列创作活动才能最终获得满意的结果。

(3)选用歌曲片断

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从某首歌曲当中节选一个段落,安插于舞蹈音乐之中,起到烘托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个歌曲片断通常用在舞蹈作品的高潮或结束之处,一般作为主题歌出现。人们可以通过歌曲片断的歌词来联想舞蹈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歌曲片断的突然出现还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把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

歌曲片断也可以放在舞蹈的开始部分,通过歌词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环境和意境之中,起到点缀和烘托的作用。

戴爱莲在六十年代创作的《荷花舞》,就选用了歌曲片断,歌词的内容加深了人们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人声的伴唱更是富于情感,把人们带入美的境界。

(4)创作歌曲片断

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创作独唱或合唱的歌曲片断,安插于舞蹈的某个部分,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

舞蹈《飞夺泸定桥》在表现红军战士冒着烈火冲向敌人,舞蹈到达高潮的时候,只用舞蹈已无能为力,这时,采用了歌声来代替真实生活中的口号和呐喊声。当桥头火起,红军战士突然静下来构成一幅持戈待发的画面时,响起了高昂的人声伴唱:“啊!熊熊的烈火,阻挡不了我们前进!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把敌人消灭光!”雄壮的歌声表达了红军战士的决心。在这里,歌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舞之不足,以歌咏之。用舞蹈难以表现的东西,可以借助语言来表达。

二、语言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1、歌伴舞

歌伴舞是以演唱为主、舞蹈为辅的表演形式。它的特点是歌舞结合密切,歌词比较朴实、通俗易懂,歌词的语言音调和音乐曲调结合紧密。它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只是为了烘托气氛。这种形式以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手的表演为多。

2、说、唱、舞

这种表演形式在90年代越来越普及。表演者一边舞蹈一边用快速多变的节奏和抑扬高低的音调配合着音乐喊说出较长的语言段落,然后再以边唱边跳的形式把同一语言段落表演出来。用词大多表述简单、具体的事物或直接表达情绪和感觉。重要的歌词常处理为重音,并常以切分音的节奏出现。歌词一般不用抽象、费解的文字,尽量选用易于快速理解的语言。

音乐一般根据语言本身的节奏和音调进行夸张和强调,大多采用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组合搭配。

有时语言的选用并不是为了它的内涵,而是为了其动听的节奏效果。如“咱们那个老百姓,今个儿真高兴”。演员用切分音的节奏和着音乐说出,其结果不仅给听觉增加了新颖的成分,也为内容的强调增加了份量。

这种表演形式一般是舞蹈演员自己演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表演形式。

3、号子加吆喝

劳动号子在舞蹈中的使用较为多见,效果很好。它可以让观众迅速理解舞蹈表现的内容,明确舞蹈动作的表现意义,通过号子声还可以告诉观众关于舞蹈表现的地域和地方特色等等。号子很容易配合舞蹈动作,烘托气氛,把情绪推向高潮。除了号子外,短短几个字的吆喝声对舞蹈表现也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如一声“过年了!”可以马上把你带入春节的环境和气氛当中。一声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可以让观众知道这是哪个民族,是山区还是草原,是塞北还是江南;也可以告诉你是什么节日,或是什么样的场面。这种声音对烘托某些特别气氛十分有效,颇引人入胜。

除以上所说的创作和表演形式外,还有一些尚待开发的新的创作方法。

三、语言参与舞蹈的新方式

1、配解说

利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贯穿剧情。语言在这里的功能是提供时间、地点、年代、人物及其目的等背景信息。

舞蹈艺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所以解说词中不要有评论感情的内容,把感情的表现留给舞蹈去发挥。有些叙事性的特定内容或环境,舞蹈难以说清,可以交给语言去表达。为了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特点及其表现力,凡是动作性强的内容应一律留给舞蹈来完成。解说词不必细说事情是怎样做的,或人们是怎样想的,只需介绍一下地点、人物和身份就足够了。

利用解说词还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把情绪推向高潮,或制造一种激动的气氛。所以,解说不仅可以安排在开始,也可以用在结尾,或高潮部分。

使用解说词一定要帮助观众加深理解背景材料。解说要简明,不能压倒舞蹈本身,或过分地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

2、加吟诵

由单人或男女两人有节奏地吟诵诗文,烘托气氛,表达感情。可以根据舞蹈内容选择或创作一节诗文,语言要易于理解,富有韵律感。要保证观众能够听清、听懂。朗诵的配乐音量要弱或不配乐。

3、加对话

表演者利用对话直接交流,可以明晰地介绍人物关系和情绪,帮助观众了解舞蹈内容。这种形式在国外的舞蹈创作中已有尝试,在国内还是一个尚待开发的领域,这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挖掘。

4、插科打浑

使用幽默滑稽、妙趣横生的语言,或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音调,配上相应的舞蹈动作,可使二者相得益彰,情趣盎然。二者的结合给观众带来轻松愉快的美感。这种形式可用在群众性的舞蹈表演中。

语言和舞蹈的结合方式还远不只这些,有许多新的结合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开发。我们在运用二者的结合时,必须充分了解和正确区分语言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异同,既要发挥各自的特长,又要使二者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

语言和舞蹈最主要的差异就是时间拍节的不同。语言可以很快地把一些意象送到观众脑子里,而且严谨精确。而要求舞蹈演员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这些概念和内涵传达给观众却是不可能的。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是要注重语言的易懂性,避开艰涩难懂的语言而寻求一些较为舒缓简单的词句;删掉某些词句或段落,改变语法结构,只保留最关键的词句,这样才易于观众理解。二是要仔细选择最有特色的语言,以体现其易懂性。无论是说还是唱,传进耳朵的声音要清晰可辨,标准是让听众毫不费力。编导不要受充满想象力的优美诗篇的诱惑,把它们引入舞蹈艺术之中,以为越多的想象力便会产生越多的神奇力量。人们可以从书本中随意地反复吟诵,最大限度地品味它的美妙。而在舞蹈过程中,当观众要想在嘈杂的音乐声中抓住这些转瞬即逝的词句时,他们多半会茫然若失。所以,语言必须简炼,删去模糊的隐喻,力避华而不实。

有些适合语言表达的内容,单靠舞蹈不可能完成,那就要放手让语言得到尽情发挥。

反之,有些内容用舞蹈表现反比语言更快。如人的外貌、性格、仪表,如果用语言来描述则需要几页纸方能说清,那就要用舞蹈来充分表现。

舞蹈艺术范文第10篇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舞蹈的本质已决定了它的群众性,因此,舞蹈创作就不是什么神秘王国。只要掌握了舞蹈创作的基本方法,把握正确的创作途径,紧紧抓住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根本,在不断的总结与实践中,就会有许多好作品从你手中涌现出来。

我将从“舞蹈创作的前提”、“舞蹈创作的基本技法”、“与广场舞蹈创作的同与异”、“少儿舞蹈创作的若干问题”等几个方面,漫谈有关舞蹈创作的一些问题,希望能为舞蹈创作的繁荣出一点微薄之力。

我们首先谈舞蹈创作的前提。

要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必需有正确的途径。前提是创作者必需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这些修养的靠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的。概括讲,要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察生活,熟悉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例如:浙江省孙红木在谈她创作《养蜂的小妞》的创作过程时说:从表面看,养蜂的工作按照舞蹈创作要求缺乏动态,即可舞性,难以很好的树立舞蹈型像。但从舞蹈长于抒情的角度认真地思索分析,发现蜜蜂这种神奇的小昆虫勤劳、坚韧、勇敢,它为人类创造财富,送来甜蜜。而养蜂人常年四处奔波,追踪蜜源,工作辛苦、平凡。养蜂人的工作和蜜蜂的精神都值的我们去赞美。但是如何用舞蹈去表现呢?经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养蜂人与蜜蜂有着不同寻常的亲蜜的爱的关系,而这种特殊关系使我们在他们“静态”的劳动中看到他们“动态”的内心世界。他们那种欢乐、甜蜜、幸福的内心世界洽洽适合用舞蹈去表现。具体的方法就是把思想、情感化为能被观众看见的“动”的形像,这种形像是情感,升华的表现,绝不是去勉强模仿表现他们劳动的外部形态,而是要始终抓住并表现养蜂人的“情”。

艺术作品不夸张就没有表现力,而夸张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联想到养蜂人的头、身、手都沾满蜂蜜,引起蜂对人的追逐、嬉戏,从中体现蜂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这种交流形成的欢乐劳动中的“节奏因素”使舞蹈“形”、“情”具备,由此产生了舞蹈的形像基础。加之巧妙的运用道具,突出养蜂小妞可爱的性格特征等,使《养蜂小妞》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像。

生活美不等于艺术美。创作者对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要进行高度的浓缩与升华,要善于像蜜蜂吮吸花蜜那样,吸取生活中最甜美的营养,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使其成为鲜活动人的舞蹈形像,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与薰陶。

(二)舞蹈作品要歌颂崇高品格,富于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它所处于的那个时代,跟不上时代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价值。大量民族民间舞蹈能在我国长、期流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能顺应人民大众一断变化的审美追求,紧根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才得以生存。众多的经典舞蹈作品之所以常盛不衰,也是由于他们所表现的主题抓住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在作品的内容、形式上达到了理想化的高度。现在我们提倡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文艺作品要反映时代主弦律。弘扬民族文化是指我们民族数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粹,它蕴含着我们民族开拓奋进,勇往直前,富于创新,敢作敢为,无私奋献等最歌唱家贵的精神品质。而文艺工作者由其是进行作品创作的人们,就应该用大量蕴含着民族崇高精神品格的艺术作品去教育感染人,鼓舞激励人,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

我们所指的“时代精神”,应该是一种积及向上的、催人奋进的、能鼓舞人们斗志的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迸发无穷的力量,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能使人深切的感受生命自然的美好,从而对生活充满着希望。“时代精神”不是某些人追求的所谓“时尚”任何时尚都是有他的属性的,有的代表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有的却表现出一种颓废、落后的观念。在当前的一些创作作品中,确有一些人追求的“时尚”背离时代,远离生活。作者把自已狭隘、消沉的人生理念融进自已的作品中,表现他们自身的与时代极不合拍的精神和内心世界。这是我们应该坚决摒弃的。有的作者为了标新立异,为了迎合市场中一些观从低级趣味的需要,即强调所谓的剧场效果、经济利益。对一些优秀的、能体现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独特魅力的民间舞横加扭曲,

一些最能代表东方含蓄美的舞蹈,被硬性的塞进西方的剧烈的弹胯、顶肚、顶胸的动作。认为这样才有“性感”,才能迷住观众,才够刺激且不论社会上怎么样评价,仅是这种无视我们民族的审美感情,无视或淡化我们民族所独特的、为国际社会所赞叹的东方美的创作思想,也是我们应该批评的。

大量好的作品,能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从这种艺术美的享受中,领悟一种精神情操的美,使人们对生活、对社会产生一种深切的爱,这就很好地起到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

例如《闪闪的红星》中冬子妈英勇牺牲的舞段,烈火熊熊,英勇顶立火中;震憾人心的音乐旋律,满场红彤彤的灯光;叠印出潘冬子一句无声的“妈妈!”给观从众以及大的冲击力,震憾了人们的心灵,引发了大家强烈的精神共鸣。

又如《春蚕》根据唐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的名句,把春蚕、蜡炬献身精神体现了出来。编导着重塑造和体现春蚕的心灵美,突出了他造福人类的品格。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设计了一片硕大透明的桑叶,叶子背后是充满曲线美的“春蚕”(演员)。通过演员优美的双臂动作和手中漂渺的纱巾,表现春蚕吐丝作茧自缚的过程,展示“丝方尽,情不断”的意境,并从中给观众以春蚕丝尽至死无憾的深刻思想内蕴。这个作品表现的是春蚕,实际歌颂的、给人的启示是献身精神。

再如舞蹈《敦煌彩塑》,作品没有直接歌颂英雄人物,也没有赞美某种崇高思想。而是取材借鉴敦隍石窟中的“飞天”,塑造了一群少女的舞蹈型象。作者抓住女性美中最能打动人的几个方面——温柔、端庄、委婉、恬静,刻画出鲜活动人的东方青春少女的群像,使人观后难以忘怀。作品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舞蹈的姿态、动作、造型,与舞蹈意境融洽的音乐,以及营造出特定氛围的舞美灯光,反映了伟在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精美绝伦的造像艺术,由此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一是通过优美的舞蹈,展示女性美的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事例都是说明,舞蹈作品虽然以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去创作艺术形象,但这些作品的品格是崇高的,是健康向上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去反映生活,并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薰陶。因此,它符合当今的时代精神,能很好的为时代服务。

(三)熟悉积累专业素材,全面提高专业修养。

1。多看多学舞蹈语汇。

舞蹈语汇(动作)是靠积累才能丰富的,只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

另外,对是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们劳动或其它习惯动作进行分析,了解它们的型态、动作规律、动作节奏等选择其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进行美化提炼,使之成为闪烁光彩的舞蹈型像。如《浪里人》的创作,作者深入到渔民中,观察渔民劳动生活如织网、拉网、撑篷、摇橹;渔民习惯两腿分开站立,走路步伐沉稳有力;战风斗浪形成他们勇敢、豪爽、憨厚、直率的性格特征等。作者对这些素材进行了典型化的表现,创造了生动丰满的舞蹈型像。

2。对各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因此,创作舞蹈不仅要有对人体动作的娴熟运用,还要通过其它的艺术手段,为作品的主题、人物型像、情节发展、高潮的兴起等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首先,创作者应具有很强的音乐感。音乐感是指对音乐的理解。不仅在理伦上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音乐表现情感和音乐型象上的理解。例如,一个舞蹈家和一名画家同时听一首名曲,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就会不同。画家脑海里出现的是画面、构图、布局、是各种色彩、明暗的对比。舞蹈家则会根据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响的强弱、脑海中不断闪烁着各种跳跃,旋转和时而翻腾激烈,时而舒展委婉的动作形像。虽然二者理解不同,但他们都是很强音乐感的欣赏者。

(2)要对构图、画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

舞蹈构图在作品中至关重要,好的构图能给人以振奋,感到它变化无穷,内蕴丰厚。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构图画面会使人感到枯燥,毫无感染力。俄罗斯小白桦歌舞团的《小白桦树》,虽然动作简单,但它却运用蜿蜒流动的队型,迭幻繁复的变化,描绘出深邃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闪射着迷人的魅力。重庆龙灯艺术节开幕晚会中的,《中国人》舞段,仅靠此起彼伏的万里长城的阵型、四大片块交错、快速穿插和组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浩大的气势,给人以很强的震憾。

(3)要对灯光、服装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学习,以便于在创作时综合考虑运用。

舞台灯光变化运用的好,就能深化作品的主题,渲染浓烈的氛围,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景中。《春蚕》的背光、顶光、侧光的运用,形象地造就“蚕”晶莹剔透的美妙胴体;《再见吧,妈妈》通过特殊的灯光效果,营造出朦胧的、如梦似幻的母子相见的画面。这些巧妙运用灯光的艺术手段,都是灯光师按照编导的创作和设计要求而解决的。

舞蹈服装的设计当然是设计师的工作,但是编导要提出对服装的设计要求。这个要求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有助于点题,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就能明白你要表现何题材;二是服装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另外,服装设计要充份考虑舞蹈上人体艺术,是用身体、四肢来“说话”,表达一定内容的。服装设计不合格,不符合作品的要求,不但无法表达作品的内容,甚至会破坏预想的效果。好的舞蹈服装,会给观众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中的变色长裙,先后变出黄、红、绿三种颜色,表达出不同的内涵;《丝路花雨》的“飞天技乐”服饰,把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

(4)编导要充份培养自已的想象能力(联想、幻想),使舞蹈具有浪漫抒彩,这是作品打动人心、感染观众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上一篇:财务档案信息化范文 下一篇:高校建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