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舞蹈范文

时间:2023-12-11 23:48:40

朝鲜族舞蹈

朝鲜族舞蹈篇1

【摘 要】朝鲜族是历史悠久的文化民族,在漫长的民族融合与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渔猪生活、原始农耕和一般的谷物劳作。在精神生活上也相应地经历了万物之灵、图腾崇拜、巫术活动等阶段。就是这些特质的精神形成了朝鲜民族舞蹈的潇洒、诙谐、儒雅、飘逸的风韵,富有民族特色的动作与形式和具有多方面的成因,也就造就了朝鲜传统舞蹈的文化特征和一种传统形式流传至今。【关键词】传统舞蹈;发展; 朝鲜民族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拥有四千年之久的历史和文化。长白山养育了朝鲜族儿女,赋予了他们勤劳淳朴、含蓄真诚的性格。妇女更有温柔恬静且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他们的民俗与爱憎情感充分地反映在自己的舞蹈意识中,并形成独特而鲜明的个性。俗话说:“观其舞,知其德”。从其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性中,体现了朝鲜族人民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优良品质与特有的审美情趣及其动力定型。所以,朝鲜族是一个及善于保守又善于借鉴的民族。舞蹈源于劳动,这是马列主义关于艺术起源的宏观的说法,它指的是由于劳动孕育了人的审美意识、艺术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审美能力与创作艺术的能力。朝鲜族是历史悠久的文化民族,在漫长的民族融合与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渔猪生活、原始农耕和一般的谷物劳作。在精神生活上也相应地经历了万物之灵、图腾崇拜、巫术活动等阶段。就是这些特质的精神形成了朝鲜民族舞蹈的潇洒、诙谐、儒雅、飘逸的风韵,富有民族特色的动作与形式和具有多方面的成因,也就造就了朝鲜传统舞蹈的文化特征和一种传统形式流传至今。一、传统舞蹈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个特定的民族舞蹈或传统舞蹈,不是在某一天突然形成的,而是随着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地理环境的演进及对图腾的崇拜,而形成传统舞蹈的基本模式。朝鲜族是从事稻田种植并以稻米为食的农业民族。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以稻米种植为主要劳动的农耕生活特征,自然的在朝鲜民族传统舞蹈中表现出来,那么传统舞蹈中的主题动作是否更可能是取材于或者脱胎于耕作时的状态和动作呢?这也只是一个假设,并非科学推论,也仅仅说明我们不应该将民俗与舞蹈动作进行简单的生硬联系。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于该民族的舞蹈风格特点和地域文化,以及朝鲜族人民的性格和风俗习惯进行全面地、完整地、归纳兴地领会、理解、把握乃至升华。传统舞蹈不能脱离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当代舞蹈的发展就更不能脱离传统舞蹈的影子。总的来说三者有着递进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现在有些舞蹈就是缺少传统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在保存传统的同时来发展当代舞蹈。有了这一点,一举手、一投足既有传统文化精神在里面,又有本民族舞蹈的独特风格。二、传统舞蹈与当代舞蹈有着相同的韵律特质传统朝鲜族舞蹈的特殊韵律应该从阴阳两级的八卦逻辑切入。因为朝鲜族舞蹈从始至终、由内到外、从上到下、从正到侧,无时无处不深刻而精湛地体现出相灭相生、相克相成的大妙之境,朝鲜族舞蹈中的松与紧、展与收、含与腆、提与沉、顺与逆、吐与吸等等关系,贯穿在它的呼吸、节奏与造型的全部过程中。朝鲜族舞蹈不论传统或当代,在呼吸的运用上最具有典型意义,气息的运用是朝鲜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朝鲜族舞蹈最具有感染力独特之处。它的动律与风韵是“气由丹田”来劳动整体,这和阴阳又有着直接的联系,也是内在美与舞姿美的融合。这些都是通过呼吸方法协调一致的,这样一来,朝鲜族舞蹈的松弛自如、潇洒飘逸、蓄放有度等特点马上就能体现出来。朝鲜族舞蹈是内在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肢体表现,这也说明了朝鲜族舞蹈呼吸的重要性。当然,呼吸不仅对朝鲜族舞蹈是重要的,任何舞蹈都要正确的掌握和运用呼吸的方法,也就是说不仅要“型”似,还要“神”似,要想掌握形神兼备,就必须要注重各民族的呼吸特点,这样才能体现出本民族所独有的、鲜明的、生动的风格特点。总之,传统朝鲜族舞蹈发展至今,这一基本的韵律特质是不可改变的,以至于朝鲜族舞蹈保持本民族的特点流传至今,继续发展。三、朝鲜族舞蹈受儒、道、佛教文化和汉族农耕文化的影响朝鲜族本身受儒、道、佛教文化思想的影响很深,他们从理解中国的儒教思想观念开始,又接受了从印度经中国传入的佛教,并凭籍它们对朝鲜民族一直由巫术、咒语支配的精神生活进行了大的改革。他们学习汉字,了解中国文化,依据比较精准的天文知识制作历法,掌握先进的农耕技术,掌握运用数学原理的建筑术,学会了中国与印度的医学。朝鲜民族接受了汉族农耕文化中物质与精神的各种因素,使人们的精神生活起了极大的变化,相应地对朝鲜舞蹈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耕文化带有浓厚的传统观念,宗教观念以及天人合一、人际和谐的思想。农耕文化的传入虽对朝鲜民族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不会完全改变朝鲜原有的民族心理与传统的习俗。四、朝鲜传统舞蹈中的巫文化是当代舞蹈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伴随着文明开化的程度,巫术开始走出恐怖的世界,走下神秘的祭坛,于是,鬼神也是去了神秘和恐怖,变成了供人娱悦的舞中异景,以至一些舞蹈研究者们用“玩儿鬼神”这样的字眼儿来勾画巫舞功能退化的情态。我们在谈朝鲜传统舞蹈与巫文化的关系时所指出的朝鲜传统舞蹈就是巫舞的艺术再现。巫舞是巫堂的一种通神方式,要凭借神力来解决人间的苦难,正如书中所说:“巫术有崇信巫鬼的一面,但又有类似神话的积极精神,只不过它是以巫术的手段体现罢了。”确实,我们在巫舞中可以看到某种类似神话的积极因素。巫舞以巫堂的单人舞为主体,巫舞中以人体向上或蹦跳动作为基本特征,实际上象征着人与天宇的结合,人与神灵的融合。那么实际上在舞蹈中已经出现了人物圣坛是人、神、鬼共舞的舞台。巫舞的动作中,已经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还融进了象征等表现人类精神世界丰富性的艺术手段,这在舞蹈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巫舞中,包括有刀舞、僧舞等传统舞蹈,这些传统舞蹈形式是当代舞蹈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综上所述,朝鲜传统舞蹈发展至今是一个漫长的传承时期。如果没有最早的宫廷舞蹈、宗教舞蹈、民俗舞动等和本民族的信仰、地域、人民的性格等,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有着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朝鲜族舞蹈,朝鲜族舞蹈有着深厚的根基,所以它会继续发展下去。【参考文I】[1]张诗琪著 《吉林双阳朝鲜族巫舞的现状分析与保存意义》 2009年第1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朝鲜族舞蹈篇2

朝鲜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长白山养育了朝鲜族儿女,赋予了朝鲜族儿女勤劳淳朴、含蓄真诚的性格。他们的民俗与情感充分地反映在朝鲜族的舞蹈意识中,并形成其独特而鲜明的个性。俗话说:“观其舞,知其德。”从朝鲜族舞蹈的民俗性格意识中,可以看出朝鲜族人民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优良品质与特有的审美情趣等。实践证明,艺术水平越高的舞蹈,与劳动的关系越是模糊,舞蹈中所积淀的文化因素越隐晦。朝鲜民间舞蹈的潇洒、诙谐、典雅、飘逸的风韵,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动作与形式,具有多方面的成因。

在漫长的民族融合与发展过程中,朝鲜族经历了渔猎生活、原始农耕和一般的农业劳作,在精神生活上,也相应地经历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等阶段。而这些物质的与精神的文化特征都会在民间舞蹈中有所表现,并成为一种传统形式流传至今。朝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据史料记载:古朝鲜“有婉转悦耳的音乐、歌谣,有轻快多姿的歌舞”。朝鲜民族盛行歌舞的古风绵延不断,促进了各种民间舞蹈的流传与发展。

朝鲜族是从事稻田种植并以稻米为主食的农业民族。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以稻米种植为主要劳动的农耕生活特征,自然在朝鲜族民间舞蹈中表现出来。这种民俗特征是农耕文化的一种表现,因此也就产生了与农耕生活最为密切的“农乐舞”,它是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达到完美的。农乐舞传说起源于三韩时代,是古代农业大丰收后,人们聚集饮酒、歌舞取乐的遗风。后来发展成为农忙季节农民自行组成劳动互助组,清晨同去大田劳作,黄昏返回村庄,以及转换劳动地点的路上,边行进边歌舞,形成了农乐舞的雏形,农乐舞是朝鲜民族舞蹈史中最古老的舞蹈。农乐舞在李朝时代(公元1392―1910年)已颇为盛行,具备了一套完整的组织与表演形式,并起着消除疲劳、慰藉辛勤,加强团结以及号召人们热爱农耕生活的娱乐与教化作用(参考文献资料)。农乐舞中那飘扬的“农者为天下之本”的大旗,道出了这一民族舞蹈的主题,揭示了民族文化的底蕴。因此,以往的论著在论及农乐舞的思想内容时,多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审视它的民俗意识的。实际上,农乐舞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舞蹈,所包含的民俗意识非常丰富。

农乐舞所包含的民俗观念并非是单纯的农耕文化的产物,古老的农乐舞仍在焕发青春。我们在一些朝鲜族村落,不仅可以看到许多高龄的老人喜爱这种传统舞蹈,而且可以看到成群的儿童在跳这种古老的舞蹈,由此可以看出,古远的民俗意识在今天的农乐舞中仍在闪光,它一直在发展。在近代朝鲜族民间,出现了花样繁多的游戏或农乐舞,更有趣的是还出现了“竞技式”农乐舞,这种农乐舞比力量、比技巧、比智慧,它把竞争意识融入民俗意识之中,不仅受到其他民族的欢迎,而且已经进入了东北大秧歌的队伍,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由此可知,民俗意识是在不断变更的,但这种变更保留了以往文化成果的优秀部分,并且不断补充、不断升华。民间艺术具有兼容并蓄的能力,这就是农乐舞生命力永远不息的资本。

朝鲜族崇鹤尚白,喜爱那种洁白的颜色和轻盈静美的姿态。在民俗及民间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中,积淀着朝鲜民族深层的民族意识,正因为在朝鲜民族的观念中,鹤是很普遍的形象。所以在朝鲜族舞蹈中,鹤这一形象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舞相帽也是农乐舞中的一个分支,舞相帽早在唐代高丽乐中就已经出现,至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舞相帽是朝鲜族民间农乐舞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当丰收的金秋季节,在我国朝鲜族居住集中的长白山地区,到处都回响着农乐筚篥的欢乐旋律和锣鼓的热烈节奏,到处都可以看到轻快活泼的在喜悦的人群中飞旋流动的相帽。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朝鲜族舞蹈的民俗意识与朝鲜族的社会历史进程、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文化生活及其传统审美心理是潜移默化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在舞蹈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挖掘朝鲜族舞蹈文化的民俗意识,使我们的民间舞蹈教学与与特定民族的文化之根相辅相成。

以上是笔者对朝鲜族舞蹈与朝鲜族民俗文化所做的一些介绍和分析,之所以反复强调朝鲜族舞蹈中蕴含着的民俗意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民俗意识是朝鲜族舞蹈风格气韵的基础。一个特定民族的舞蹈,是随着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地理环境的演进,在最平凡最常见最不引起研究者兴趣的民间习俗中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拿“鹤步”为例,如果单一地将这种形态归结为朝鲜族人民对于鹤这种动物的图腾式崇拜心理,其实是比较牵强的。当然,该动作中有对于鹤的走姿的模仿成分,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换个角度看,朝鲜族以稻田为主要农作物,那么这种对于鹤的模仿动作是否更可能是取材于农人在稻田里的步伐呢?这个假设并非科学推论,仅仅是希望我们不要将民俗与舞蹈动作进行简单化的生硬联系。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于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全面地归纳和领会,最终理解把握直至升华。

2.民俗意识是朝鲜族舞蹈动作势态的根本之源。说到朝鲜族舞蹈的动作势态,一般的认识是并未具备太多的技巧感。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这句话,可以认为是在强调该舞种的内在感觉的重要性,确实朝鲜族舞蹈的经典之作或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节庆乐舞,基本上都是动作相当简洁而韵味十足的。而要想将那些简洁的动作,表演得韵味十足,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对民俗意识的理解与运用。拿朝鲜族舞蹈中运用较多的“碎步”来说,就与朝鲜族妇女“顶水”的习俗有关。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把相关民族的民俗、民风、民情贯穿进去,并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单纯的机械地组合训练,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与创作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3.对于民俗的切身体验,是了解、领会民俗意识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淋漓尽致地表演这种民间舞蹈的必由之路。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如果脱离社会、脱离人民,是不能“感觉”到艺术创作的真谛的,这种艺术道路是没有出路的。当今,舞蹈创作要有所创新,但创新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传统的、优秀的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为民族的艺术是其他外来的文化艺术所不能替代的。

朝鲜族舞蹈篇3

关键词:“屈伸动律”;朝鲜族;舞蹈教学

屈伸动律在朝鲜族舞蹈教学中应用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舞蹈内容,强化学生舞蹈动作的规范性,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率,使得屈伸动律优势得以发挥。

一、朝鲜族舞蹈动作特点

在朝鲜族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更好的应用屈伸动律,就要全面分析朝鲜族舞蹈特点,并且根据朝鲜族舞蹈动作特点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朝鲜族舞蹈动作具体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鹤步”舞蹈动作是朝鲜族舞蹈中最基本的步态,主要因为朝鲜族人民对丹顶鹤较为喜爱,所以在舞蹈形态上追求丹顶鹤身姿的美观度。朝鲜族某位舞蹈家曾经提出“朝鲜族舞蹈必须要在仙鹤步调的基础上,达到杨柳式的身条,才能提升朝鲜族舞蹈的美观度”,进而形成了“柳手鹤步”的舞蹈动作特点。其屈伸动律的特点为内外、动静结合,要求舞蹈人员能够利用内在的动力带动外在动力,在协调自身舞蹈呼吸的基础上,带动全身步伐,使得舞蹈动作与音乐伴奏相互适应,进而形成韧性、顿性、弹性与含性动率,使其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第一,韧性动率舞蹈动作特点。就是在舞蹈过程中,舞蹈者通过松弛、收紧的舞蹈动作,配合自身呼吸与屈伸动率,表现出舞蹈的柔韧美,进而形成良好的韧性动率[1]。

第二,顿性动率舞蹈动作特点。就是舞蹈者在舞蹈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对呼吸进行控制,并且借助伴奏节拍形成顿的动作。虽然此类顿动作在舞蹈中属于静止形态,但是,由于舞蹈者呼吸作用,使得顿动作产生了“动”的效果[2]。

第三,弹性动率舞蹈动作特点。就是舞蹈人员在舞蹈过程中,能够利用肩、手腕以及脚等部位对动作予以表达,例如:在舞蹈者表演《安旦》的时候,可以随着音乐轻快的进行长短节拍表演,使得舞蹈观看者能够产生愉悦情感。

第四,含性动率舞蹈动作特点。此类舞蹈动作特点主要表现为舞蹈人员表演动作中的“晃动”,就像音乐中的颤音一样,具有一定的装饰性特点,同时,此类舞蹈动作较为细腻,可以为观看者带来较为优美的感觉。“含”在朝鲜族舞蹈中有着两种表现形式。第一,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在视觉上呈现出“含”的舞蹈动作特点。第二,内在表现形式,就是舞蹈人员利用呼吸体现出“含”的舞蹈动作特点。然而,在朝鲜族舞蹈中,“含”是不可或缺的舞蹈动作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朝鲜族舞蹈角色内心情感深度,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3]。

二、“屈伸动律”在朝鲜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朝鲜族舞蹈教师在教学期间,必须要根据对朝鲜族民族舞蹈动作特点的分析,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确保能够提高舞蹈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下文针对“屈伸动律”在朝鲜族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几点重要性观点,推进朝鲜族舞蹈教学的进步。

(一)“屈伸动律”在朝鲜族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朝鲜族舞蹈是国家各个民族舞蹈中的核心内容,是我国艺术经典体系。朝鲜族人们都能歌善舞,对于舞蹈艺术有着一定追求,能够在动静之间形成良好的气韵贯通体系,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朝鲜民族舞蹈中的音乐节奏能够表达舞蹈者内心节奏,舞蹈者对呼吸的运用与动作的把握是其内在力量,进而体现出朝鲜族舞蹈风格特点。然而,在朝鲜族舞蹈教学期间,虽然可以利用呼吸节奏表现出舞蹈内在情感,但是,屈伸动律能够直接表达出呼吸的运用情况,由此可见,在朝鲜族民族舞蹈教学期间,屈伸动律是较为重要的教学依据,只有利用屈伸动律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膝部与脚腕等完成舞蹈动作,才能提高学生下肢使用效率,使得学生能够利用下肢波及上身与手臂,使其动作的协调性提升。另外,朝鲜族舞蹈教师应用屈伸动律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训练下肢屈伸的情况下,能够有效运用呼吸,达到控制内心节奏的目的,使得舞蹈艺术形象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4]。

(二)屈伸动律在朝鲜族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朝鲜族舞蹈教师在应用屈伸动律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古格里”节奏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主要因为此类节奏可以使学生在运用呼吸的同时,能够带动膝部的屈伸进而贯穿于全身。因此,朝鲜族舞蹈教师可以利用屈伸动率要求学生吸气时由丹田发力,然后双膝慢慢伸直经过背部与头部,同时,呼吸要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特点,使得舞蹈的舞姿造型达到良好的状态。

朝鲜族舞蹈教师可以利用垂直与平移的屈伸动作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舞蹈步伐上形成良好的状态。这就需要舞蹈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合理控制膝部与腕部的动作,进而形成加强的控制能力。同时,朝鲜族舞蹈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古格里”舞蹈的时候,能够将舞蹈含蓄、柔韧、细腻等风格特点体现出来,例如:仙鹤步、平步、之字步等,在每个步伐迈步之前,都要对腿进行弯曲处理,另一条腿抬起到一定的动势部位,脚跟与肩部位要有一定的控制力量,使得学生能够根据“屈伸动律”的动作特点学习朝鲜族舞蹈动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良好的舞蹈学习体系。

结语:

在朝鲜族舞蹈教学期间,教师要想有效发挥“屈伸动律”的教学作用,就要在教授学生练习腿部屈伸之后,再学习朝鲜民族舞蹈步法,最后引导学生利用腿部的屈伸带动手臂动作,使得学生在全面掌握朝鲜族舞蹈动作特点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舞蹈风格。

参考文献:

[1]于立.谈屈伸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风格特点[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朝鲜族舞蹈篇4

关键词:和谐社会;朝鲜族舞蹈;社会功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4.025

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和谐社会主义视角下朝鲜族民族舞蹈的社会功能。

1.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及相关书籍的查阅,为文章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第二,访谈法:通过访谈朝鲜族的相关学者获取资料作为论证材料。第三,逻辑分析法:将获取的资料整理并进行逻辑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结果与分析

2.1朝鲜族民族舞蹈开展现状

2.1.1朝鲜族民族舞蹈的开展形式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其中动作多为即兴性,动作幅度较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且节奏多变。朝鲜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有农乐舞、假面舞、剑舞、顶水舞、扇舞、鹤舞、绩麻舞等。2.1.2朝鲜族民族舞蹈的开展现状朝鲜族人到节日或是家庭遇到喜事,便高歌欢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会”。朝鲜族民族舞蹈丰富的内容和精神,可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提供练习内容。朝鲜族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服装,每逢喜事或节庆假日是便是朝鲜族人们盛装出场表演,可以说跳舞是每个朝鲜族人民的爱好。

2.2和谐社会主义视角下朝鲜族民族舞蹈的社会功能分析

2.2.1文化传承方面我国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共同文化即中华文化。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更是这座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发行的《关于加强保护文化遗产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对少数民族体育的开展提供了指南和政策保障。朝鲜族是从事水田种植的古老民族,其民间舞蹈具有农耕劳动的特征,它是在三韩及朝鲜半岛的传统农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后又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定环境中,育成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的舞蹈。时至今日,朝鲜族人民对自己民族舞蹈的热爱和传承热度仍不减,每逢假期,一家人到野外出游,玩到尽兴时,便跳起了传统的民族舞蹈,以示内心的愉悦之感。或是赶上重大节日,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便成了朝鲜族人民上台表演的主要舞蹈曲目,小到4、5岁,大到70、80岁的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会参与其中。朝鲜族民族舞蹈的开展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体现优秀文化价值起到促进作用,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2.2.2政治方面朝鲜族民族舞蹈的广泛开展对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及落实有极大促进作用。首先朝鲜族民族舞蹈这样共同意识形态可以将同一民族或不同民族、同一地区的群众吸引到一起,形成一种认同感和亲和力。党的方针、政策是党根据基本路线的要求而制定的具体工作规则。党组织则要根据中央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及时向党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党员在政治上与中央始终保持一致。朝鲜族舞蹈文化活动可以作为这样一种宣传载体,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各区域人民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为和谐社会提供正确的导向。2.2.3人文方面随着和谐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工作压力增大,人们闲暇时间不断递减,家庭成员间交流、沟通机会也日益减少,因此社会上因家庭不和造成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增多,对社会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我国一些地区很多人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打麻将、玩电脑、玩手机,很少与家人或周边的人进行交流;然而朝鲜族的人民有着共同的爱好,即朝鲜族民族舞蹈,他们常常以轻松、有趣的形式让家庭成员在舞蹈中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加强彼此的互动,缓解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矛盾,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从而摒弃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继而促进社会和谐。2.2.4健身娱乐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生活的追求有了很大改变。一句“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切实体现了这一改变,社会大多数人群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不断参与到身体锻炼的行列。朝鲜族民族舞蹈的动作内容丰富,变化多样,运动负荷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身体条件等特点的人群参与其中。经常参加舞蹈锻炼的人,无论是在身体的平衡能力、肺活量、心脏功能还是在身体形态跟方面都会有很大改善作用。舞蹈作为娱乐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场所和轻松的氛围,抒发自己的情感、缓解来自家庭、生活、学习、工作的压力。舞蹈强调“和谐”,在舞台上让人感到孩童般的快乐,可以达到陶冶情操、娱乐身心的效果,同时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

3结论

文章主要从文化传承、政治、人文及健身娱乐几个方面对和谐社会主义视角下朝鲜族民族舞蹈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二,对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及落实有极大促进作用;第三,摒弃社会的不良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第四,增进人们健康的同时,提高生活品味。

参考文献:

[1]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刘德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朝鲜族舞蹈篇5

【关键词】《阿里郎花》;朝鲜民族;舞蹈艺术

案例:“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京举行,延边歌舞团创编的《阿里郎花》荣获音乐舞蹈类剧目金奖。延边歌舞团通过将近两年半的时间对朝鲜族民族舞剧的研究,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前朝鲜族艺术家追求梦想、相知相恋、永不放弃最终获得成功的坎坷历程,从舞蹈的整体设计、舞美设计、浓烈的民族艺术风格等方面,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朝鲜族民族艺术雄厚的实力、精湛的技术,是延边歌舞团近年来创编的民族艺术作品的巅峰之作。《阿里郎花》以舞蹈的形式展现了热爱舞蹈的艺术家奉献毕生的艺术生活,进一步体现了朝鲜族艺术家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

一、《阿里郎花》的创作过程

2013年底,《阿里郎花》开始编排,其高水准的制作班底,有朝鲜族著名诗人金荣建、国家一级作曲家朴瑞星、国家一级编导金姬等。他们在基层中体验朝鲜民族的艺术魅力,通过大量的实际考察与采风,深入生活,结合实践,精心思考,最终决定以舞剧的方式演绎朝鲜族民族艺术家们从解放前到如今跌宕起伏的艺术人生。

2014年10月,《阿里郎花》完成了剧本的创作,这标志着《阿里郎花》前期工作基本准备完成。

2015年3月,《阿里郎花》进入了排练阶段,在此期间,进行舞剧音乐的录音部分以及舞蹈的动作设计工作。

2016年1月,《阿里郎花》被正式选为代表吉林省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表演项目。6月《阿里郎花》首次在龙井市海兰江剧场亮相,不负众望地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2016年8月末,在北京代表吉林省参演,荣获音乐舞蹈类剧目金奖,并获得最佳舞台美术单项奖。

二、《阿里郎花》的历史意义

《阿里郎花》的创作过程充分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表现形式,其高超的舞蹈技巧并不仅仅流于外在,还有其表现的思想力度,以视觉和听觉的实际感官改变观赏者的意识形态,并能使其震撼,对其他的艺术作品有深刻的借鉴意义。《阿里郎花》不仅呈现的是舞蹈,还歌颂了艺术家执着精神的追求,符合了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观,获得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进一步促进民众对朝鲜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阿里郎花》在制作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朝鲜民族的本土特色,还融合了新时展的舞蹈新特色,一方面表现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突出其立与生活的实践精神。《阿里郎花》突出了解放前的历史文化背景,朝鲜族的艺术家们在文化创新的道路上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这部舞剧将史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对当代民族舞的创新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国时期,文化艺术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始终贯彻落实这种文化氛围,在《阿里郎花》之后,应总结成功的经验,既能突显本民族文化特色,又能直接表达出时展的特点,我国民族艺术各不相同,在表现手法上也应丰富多样,因此,应深刻分析其他民族在朝鲜族舞蹈艺术之后的总结与反思。

三、《阿里郎花》的总结与反思

从《阿里郎花》的制作到演出,我们可以得出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五十六个民族有其自身特点,《阿里郎花》突破了传统的口传身授的艺术传承,深入实践,在舞蹈中结合朝鲜族历史和人物的个性特点;然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阿里郎花》不仅吸收了外来舞蹈文化的因素,还在手段和技术上有所创新,最后,作品能够升华为精神品格,从《阿里郎花》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编导和演员他们所要表达的作品思想,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贯穿始终,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但朝鲜族舞蹈又会以其独特的魅力活跃在艺术的舞台。

民族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传承与发展,记载着民族的兴旺与繁荣,继承民族文化不仅仅是哪一个民族的任务,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众多民族的艺术瑰宝都值得我们永久珍藏。当然,在现代化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也应当有所变革,艺术也应服务于人,让社会各阶层的人不再以为艺术是“阳春白雪”,艺术不仅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还应更贴近人们生活,让观众以“亲切”的眼光看待艺术,这样才是我国多元民族艺术发展的生存道路。当今社会,艺术愈发商业化、通俗化,如果想为民族文化寻一条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将艺术的表现形式服务于广大群众,群众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传播优秀文化、民族特色,更不可缺少时代精神,这才是我们民族艺术的正确表达形式。

参考文献:

[1]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 朴永光.韩国传统舞蹈的沿革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 熊之丹. 和美之舞――浅谈传统文化对朝鲜舞创作的影响[J].艺苑,2008(6).

[4] 朴永光.中国朝鲜族舞蹈史[J].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0).

[5] 郭秦岭.论民族舞蹈的文化构塑力与美学特性[J].作家,2009,(12).

朝鲜族舞蹈篇6

关键词:柳手鹤步 韩国传统鼓舞

“柳手鹤步”是手如翠柳飘拂、步如丹鹤悠迈的意思,它体现的是一种平稳细腻、庄重大气、潇洒刚毅的特征,而这也是韩国舞蹈独有的艺术魅力。在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当时的高丽时代的朝鲜族舞蹈,由此可见高丽族舞蹈的沉稳、典雅、含蓄的风格特征使其在众多舞蹈中颇为突出,就连大诗人李白也有感而发。居住在朝鲜半岛的人民,勤劳朴实,能歌善舞。他们自古从事农耕劳动,酷爱大自然。他们特别喜爱白鹤,把白鹤作为长寿、幸福的象征。把柳树作为呼吸、生命的象征。韩国传统舞蹈之所以有很大的魅力,其本质是舞蹈的韵律有其独特的个性,也就是“柳手鹤步”。而形成这一个性特征的主要原因,是其始终贯穿于气韵之中。内外结合、动静结合,以呼吸作为动力,带动全身的律动,并在不同长短节奏中,形成柔韧性律动、含蓄性律动、顿式律动和弹式律动。其最基本和最典型的则是柔韧律动,也就是所讲的那种“粘劲儿”和“气息连贯性”。“粘劲儿”是一种柔韧的力量,既彼此粘接,又彼此对抗,是由内发于外,又由外回收于内的气韵组合。这种“粘劲儿”构成了“柳手鹤步”韵律的核心。其动律在围、拧、含、曲、圆的形态上,将温顺、细腻、优雅、祥和、缓慢、持重等诸多情感内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和谐、起伏、张弛、谦让和含蓄的审美特征。

我国现行朝鲜族舞蹈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对于朝鲜族舞蹈教学,“柳手鹤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韩国鼓舞一来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二来可以使学生通过鼓舞更准确而深入地掌握“柳手鹤步”。以下是“柳手鹤步”在韩国传统舞蹈鼓舞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及体现方式。

一、长鼓舞

在韩国民族伴奏乐器中,以长鼓最有特色,它不仅能敲出多种节奏,而且有着极丰富的表现力,不仅可以作为伴奏的乐器,还可以作为舞蹈道具。长鼓舞是韩国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可集体表演,亦可单独表演。长鼓舞节奏复杂,舞动多变,在韩国它是每一位舞者必须要掌握的技能。长鼓舞在鼓点的律动方式和舞者自身的动作方式上,都可以让观众非常明确地感受到“柳手鹤步”这一元素。首先它是单一鼓点式的节奏,在演奏的同时要求舞者自己演奏并且舞蹈。动律的具体特征如下:上身躯干律动具有曲线的性质,动作运动线条多为上抛弧线和涌浪式向下弧线,实质上是一种刚柔似的互相推荡。下身躯干律动具有韧性及平滑性。在配合上肢强烈敲打的同时,下肢或跃进起伏或静止不动。在配合上肢柔和敲击的同时,下肢保持平滑行进或明显“长短不一”的起伏。以上种种迹象表明,“柳手鹤步”在长鼓舞的动律方式上体现得很明显,如上所说,手如垂柳摆动,身如树干,仙鹤挺拔,脚如仙鹤行进般。给人一种精神饱满、亲切温暖、均衡安定、柔和谐调的感觉,从而形成长鼓舞独特的美感。长鼓舞的特点,常常是由慢板起拍逐渐加快,几经跌宕,最后结束在飞快的旋转里,戛然停止,使人热血沸腾,非常激动人心。

1.动律中的“柳手鹤步”。柳手,主要体现于双臂充分地延伸。双臂舞动时与自身的呼吸一致。起落时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腕,手腕带动鼓槌或赤手。延伸,会使手臂看起来更加飘逸、灵动,而且富有想象感。鹤步,体现于脚下富有很强的气息性律动。基本运动方式分为平稳性动律和气息性动律。平稳性动律采用碎步的行进方式,且没有丝毫的跳跃感。气息性步伐是长鼓舞的最大特征,与自身呼吸及敲击节奏一致的行进、跳跃、旋转。例如,敲击清脆音时吸气,身体的感觉在上,膝盖直立,半脚尖直立。敲击重音时吐气,身体重心向下,双膝弯曲。

2.节律中的“柳手鹤步”。长鼓舞的节拍形式大多属三拍系统,三拍子以及由三拍子复合而成的6/8、9/8、12/8、18/8等复拍子占极重要的位置。三拍子是使节奏既有长和短的区别,又使长与短的对比不失之过分。属于三拍子系统的包括“古歌里”“礼津莫里”“中莫里”“沙儿普里”等。这种鲜明的以三拍为基础的节奏形式与朝鲜族语言直接相关。朝鲜族语言的单词有长音节和短音节之分,语言重音的安排往往形成前长后短或前短后长的节奏形式。学生应对鼓点节奏有很强的认知能力。朝鲜族传统音乐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音乐的节拍、节奏体系。这个体系被称为“长短”。“长短”是节拍形式、节奏型和速度等概念的复合体,主要用长鼓来表现。在高丽族音乐中有数十种不同的“长短”,如“古格里长短”“打铃长短”“阳山道长短”“翁嘿呀长短”“安旦长短”和“胥毛利长短”等。节奏型的频繁转换令其歌舞音乐中有很多非常规的节奏。与此同时,也给音乐造成了急促的气息,类似于人们边劳动、跳舞,边歌唱时的呼吸不均匀的状态。这就使朝鲜族民歌中的“长短”不同于西洋音乐节拍的强弱规律,而是以一个小节或数个小节为一个基本单位。如“古格里长短”为6/8拍,每分钟150拍,两小节为一个单位,其强拍在第一小节第一拍和第二小节第三拍上。又如“阳山道长短”为9/8拍,每分钟110拍,每小节为一个单位,节奏富有弹性,适于表现喜庆的场面和描绘节日气氛,它的强拍在第八拍上。敲击时必须肘部带动小臂放松式地快速敲击。腰部始终保持直立且身体的呼吸应和击鼓的节奏保持一致,平稳,富有气息性。自身的气息如不能和鼓的节奏达到平衡就会产生紊乱、僵硬和嘈杂的声效,且失去和谐、自然的美感。节奏是舞蹈的基础,长鼓舞是和这些“长短”分不开的。掌握这些“长短”也就掌握了“柳手鹤步”。

二、“三鼓、五鼓舞”

作为近代韩国传统舞蹈精髓的典范,“三鼓、五鼓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是由韩国艺术家李美芳(Yi Mei Bang)先生创作并表演的群舞作品。我国朝鲜族也同样创作传统“三鼓、五鼓舞”,但其风格特征与韩国的不尽相同,其律动方式上要比韩国李美芳先生创作的“三鼓、五鼓舞”简单。本文参照李美芳创作的韩国传统舞蹈“三鼓、五鼓舞”来说明。“三鼓、五鼓舞”是3个或者5个悬挂在围绕三面装置的架子上,诸多舞者一边擂鼓、一边跳舞的舞蹈艺术形式。而且鼓上印有太极的图案,可见中国的《周易》和道教在韩国都颇具影响。这说明和谐、对称、平衡、循环、稳定等元素就是韩国传统舞蹈的追求及精髓。节奏、动作具有节制性和统一感。舞者动律及擂鼓的节奏由慢至快或由快至慢,配合长鼓、小锣等乐器伴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及艺术性。是韩国传统舞蹈精华的最佳表演方式,是直观感受“柳手鹤步”这一元素的最佳体验方式。“三鼓、五鼓舞”正规演出时的要求很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背景:多为采用传统水墨画的形式,画中有日月、山川、河流、海洋、青松等。充分展现了热爱自然、崇尚天神的特性。在“三鼓、五鼓舞”背景中日月多代表男性和女性,山川则代表永远挺拔坚毅的民族精神,河流代表川流不息的延续性,青松代表长寿及生命,海洋则代表韩半岛三面环海的独特地理特性。

2.服装:采用民族传统服装,朝鲜族一向喜欢穿素白衣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洁白、飘逸的白鹤在这个民族中是吉祥、纯洁、长寿的象征。对白色的偏爱,典型地反映了朝鲜族酷爱洁净的特点。男性五鼓时多穿着外挂式长袍,女性三鼓时采用短衣长裙。而且服装颜色的搭配也很讲究,多采用鲜艳颜色的丝绸搭配而成。例如,内白外红、黄,内白外蓝、黄或者内白外绿、蓝等。

3.鼓:鼓的位置摆放也尤为讲究,每个舞者均三面环鼓,舞者在中间。代表男性的五鼓在舞台高层上,代表女性的三鼓在舞台平面层上,或者五鼓在中,三鼓居旁。从侧面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男性占有极高的地位。自新罗时期起,朝鲜族的男性就擅长打仗,而女子则在家中务农,养活老小。战争结束后返回家乡的男人,则养成了一不务农、二不洗衣做饭的习惯。

4.节奏:“三鼓、五鼓舞”的节奏主要采用“撒儿普里”3/4拍的结构形式,同样是前短后长或前长后短,也可理解为先慢后快或先快后慢的民族独有特性。且舞蹈的整体节奏由慢至快,时而轻击弱音时而强击重音节奏。使观众能随其节奏的逐渐变化,内心也逐渐迸发激情。诸多舞者的律动方式也由慢至快,或突然静止、或突然放大,群舞的整齐性在这个舞蹈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并且能让观众在观看之后产生深刻的记忆。这就是“三鼓、五鼓舞”在韩国传统舞蹈中的独特魅力。

“三鼓、五鼓舞”在韩国传统教学中是最具难度的,也是直观地让学习者感受“柳手鹤步”这个元素的最佳方式。它的难度在于并不是指舞蹈中舞者复杂华丽的舞步与技巧,而是在于要牢记大量的节奏和音律的变化。因为从头至尾都要由舞者自己通过身边悬挂的鼓来制造声效。并且还要让全部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的群舞做到整齐划一更是难上加难。这样也给“三鼓、五鼓舞”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它使“柳手鹤步”的教学与应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深化。

1.从肢体语言动律形态上看“柳手鹤步”。“三鼓、五鼓舞”表现的是一种整体向上、庄重、和谐、快乐的气氛,所以其肢体语言动作也是非常讲究的。鹤步:基本站立时,双腿呈前后大“钉子步”微蹲状。右脚在前且脚掌外开点地,而左脚则在后作为支撑重力腿。与仙鹤基本的行进步伐不尽相同。在变化方向的时候也要求双脚半脚尖直立平行转体,而且身体躯干要保持挺拔。双手持鼓棒,在表演的过程中一直保持肩膀和手腕的松弛,配合飘逸的服装,舞者表演起来就有了“柳手”的感觉了。动律方式上,采用极其简单的上下式方法。在保持基本体态的前后大“钉子步”微蹲状时,加以有节奏的颤膝,配合自身的敲击节奏,整个画面看起来动感十足,活力四射。

2.从节奏上听“柳手鹤步”。“三鼓、五鼓舞”从节奏旋律本身来给“柳手鹤步”以最直接恰当的深入,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作为同样是伴奏乐器的三鼓、五鼓却和长鼓有着不同的作用。长鼓有两个不同的音律。而三鼓、五鼓则只有一个音律。但敲击三鼓的边缘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所以三鼓舞的变化出于鼓的单音与脆音的结合应用。“三鼓、五鼓舞”的结构是由慢拍子开始,然后逐渐变快,或在快节奏的基础上突然变慢,最后再快速结束。它采用“通撒儿普里”“礼津莫里”作为主要的节奏素材,非常准确地体现了“柳手鹤步”的风格特征。“三鼓、五鼓舞”用快慢结合的方法来体现“长短句”,比如:在一拍之内,前半拍以两个十六分音符、后半拍以三十二分音符的三连音来体现。整个舞蹈作品以混合拍子的“礼津莫里” 和三拍子的“通撒儿普里”混合节奏形成,加上众多舞者齐舞,使“三鼓、五鼓舞”真正达到了赏心悦目的程度。

由上可见,韩国鼓舞对“柳手鹤步”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且不同的鼓舞对“柳手鹤步”起着不同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韩国传统鼓舞来完善我国朝鲜族舞蹈教学,使我国朝鲜族舞蹈的教学更加科学、完善,为我国培养更多的朝鲜族舞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北京: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2001.

[2]李美芳.三鼓、五鼓舞[M].韩国,1972.

[3]孙景琛,彭松,王克芬,董锡玖.中国舞蹈史[M].北京: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

[4]潘志涛.鲜族舞训练方法[J].北京舞蹈学院报,2001.

朝鲜族舞蹈篇7

论文摘要: 呼吸是生命的象征,呼吸给予人类生命,给予舞蹈活力,是美的记忆。本文认为,在论及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时,应首先搞清楚呼吸的基本概念、舞蹈中呼吸的作用等问题。

一、呼吸的基本概念

1.生理呼吸

呼吸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进行的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都是通过氧化体内营养物质而获得。为此,人体必须从外界不断摄取O2(氧气),同时不断地将体内所产生的CO2(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来完成由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环节组成的全部呼吸过程。[1](P71)

2.舞蹈表演艺术中的呼吸

舞蹈表演艺术中,舞者们是在生理呼吸的基础上控制处理,合理地把握、运用呼吸。舞蹈时进行合理的呼吸,有利于保持内环境的基本恒定,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和充分发挥舞者们的机体能力,以创造出最美的舞台形象。在舞台上气喘吁吁,使人看后心里难受,最多只能得到几句怜悯的话。行话说:“雄伟挺拔之姿,气泄则挺不起。舒展优美之志,气憋也展不开。”由此可见,呼吸的合理运用,有时直接影响着舞蹈风格的表现。“在京剧武打中亮相后园场前常有一个吸气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气。气满了,紧配着锣鼓的园场或开打,常是一口气进行”。[2](P45)由此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气息的合理运用方法创造了具有特定武生形象的审美意义。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当舞蹈动作的韵律与呼吸韵律完全一致,才能揭示舞蹈艺术全部的美。

二、舞蹈中呼吸的作用

舞蹈属于特殊的“人体肢体语言”,难以用文字表达,民间舞蹈文化深远,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更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晰。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的肢体语言对民间舞的风格、特点予以体现呢?呼吸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在生理呼吸的基础上控制、处理,合理地把握、运用呼吸,从生理的自然呼吸升级为人体有意识的支配及其运用,使呼吸与舞动达到高度完善的统一。

呼吸给予人的是生命,给予舞蹈的是生命力。舞蹈是舞者们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作品。呼吸则控制身体,来帮助四肢更完善地做出各种舞姿,使之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舞者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够把握动作的内在力量,并能解放各部位,使肌肉充分舒张、收缩,动作松驰流畅。[3](P214)这就要求舞者们要正确认识舞蹈中艺术呼吸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主体精神的结晶。它来源于民间百姓,来源于各民族本身,它是舞蹈艺术的基础,是群众的文化。在表现人物思想情感中的喜、怒、哀、乐、动作上要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舞蹈中这些都必须通过呼吸的长短、大小来一一体现。科学的呼吸能使你的舞姿优美动人,表演充满活力。所以,我们常说“以心带情,以情带舞”说的就是内心与外形动作协调配合。表现内心变化不一定只是面部表情单一的变化,还包括对呼吸运用变化的控制。

三、民间舞蹈训练中呼吸的科学应用

1.汉族民间舞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无论是流传于东北三省的东北秧歌,或是兼融南北文化之长的安徽花鼓灯,还是流传山东胶州一带农村的胶州秧歌,都有它们共同的呼吸特点。在汉族舞蹈学习中,快吸气、闭气,慢吐气是它们的特点。无论是东北秧歌的“灵、浪、俏”,或是胶州秧歌的“碾、拧、抻、韧”,还是安徽花鼓灯的“溜得起,刹得位”风格特点,都需要靠艺术呼吸的协调配合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艺术呼吸使动作的快与慢、静与动、收与放、强与弱形成鲜明的对比,合理运用艺术呼吸带动外在动势韵律,将民间舞的风格、节奏、情感融为一体。

2.藏族民间舞

地处我国西南的藏族地区幅员辽阔,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受自然环境和劳动生活习惯的影响,呼吸带有压抑感和负重感。由于藏族舞蹈五光十色,种类繁多,舞蹈的呼吸特点也有不同。从以《弦子》为代表的藏族舞蹈特点来看,弦子音乐曲调悠扬动听,舞蹈动律松弛优美、延绵流畅,因而呼吸就有了延绵不断的连贯性和控制性。快吸慢吐的拖步,在起范同时快吸气,当主立腿向前迈出时气吸慢慢吐,在这过程中动力腿慢慢贴着地面靠近你的主立腿。《踢踏》中呼吸运用也是快吸慢吐,如:抬踏步抬起同时快吸气,踏下去时慢吐气。

3.蒙古族民间舞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蒙古人民能歌善舞,蒙古素有“歌乡”和“舞海”的美称。蒙古族舞蹈节奏明快,动作刚劲有力,感情奔放,女性舞蹈欢快优美,男性舞蹈剽悍刚劲,并以抖肩、各种马步呈现其特色,充分表现了马背民族的雄姿。快吸快呼如硬肩、笑肩,快吸慢呼如抖肩、柔肩、绕腕、软手、柔臂等,慢吸快呼如单耸肩和双耸肩。

4.朝鲜族民间舞

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古老民族。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动作是朝鲜民族内在的美与外在优秀舞姿的融合。与前几个民族舞蹈相比较,朝鲜族舞蹈呼吸的运用更加丰富。朝鲜族舞蹈有各种不同变形的节奏,每种节奏有其特有的鼓点与敲击方法,都有其相应的舞蹈动作,而舞者的呼吸与节奏必须相吻合。以最常见的“古格里”节奏与舞蹈呼吸的配合为例,“古格里”节奏是朝鲜族舞蹈从感情上表现含蓄、深情、节奏均匀而缓慢的,以呼吸的运用带动腰部的屈伸和步伐,并贯注全身,有明显的连贯性。呼吸运用常常在起范时有一个短促而有力的点,而其后连续性就比较缓慢了。初学者先要练习慢吸慢呼,吸气时由丹田发力经后背至头顶,呼气时经前胸落入丹田。目的是掌握吸气呼气的方法与位置,便于后面的训练呼吸运用自如。快吸、屏气、慢吸,这种呼吸配合下肢屈伸来练习。准备半蹲,先快吸半口气,瞬间停顿后慢慢吸气,带动膝盖向上延伸到伸直至立起双脚。快呼、屏气、慢呼,慢慢落脚膝盖由气带动下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它与民间舞蹈动作紧密结合,可以改变动作的质感,使动作显得丰满更有张力。当然,掌握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呼吸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我们在训练学习中去不断探索体会,找到呼吸的支点,让象征着生命的呼吸在舞蹈中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邓树勋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2]王瑞元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9.

朝鲜族舞蹈篇8

提到“高句丽”三个字,往往有人把它同朝鲜、朝鲜族联系在一起,以为“高句丽――高丽――朝鲜――朝鲜族”可能就是一回事。实际上,高句丽国被消灭之后,大约七十多万高句丽族人的去向问题,在今天的研究中仍存在分歧和争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中的高句丽民族与朝鲜半岛的高丽、以及今天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之间,并没有确切的直接联系。

公园前108年,汉武帝出兵灭卫氏朝鲜,于其地设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四个郡,其中玄菟郡位于今天的朝鲜咸镜北道镜城附近,领有三县: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后汉书・高句丽传》记载,“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七十多年后,邹牟王建立政权,“高句丽”的国名就是直接取自这个县的名称。

从公元前37年(汉元帝二年)建国,到公元668年(唐高宗元年)被唐军队消灭,高句丽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七百多年时间里,经历了28位君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存,也留下了更多的不解之谜。

从高句丽墓穴的壁画中,人们看到了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5世纪时,高旬丽乐舞传到南朝的刘宋,称为“高旬丽乐”或“高句丽伎”。北周诗人王褒在《高句丽曲》一诗中写道:“倾杯覆碗灌灌,垂手奋袖婆娑”。“诗仙”李白也曾作乐府诗《高句骊》赞赏高句丽舞:“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在隋唐时期,高句丽乐被列入宫廷宴乐,而在唐代初年,除了宫廷乐工舞伎之外,有的高官显贵也擅长高句丽乐舞,可以想象这种异域舞蹈当时的风靡程度,不敢说妇孺皆知,至少肯定算是当时的时尚。

与同时期华贵绚丽的中原舞蹈相比,不难看出,高句丽舞蹈有着浓厚的古朴性。舞者一般不化妆,没有特别的首饰和服装,与日常穿戴差不多,只是把平时挽起的长袖放开。高句丽舞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尤以歌伴舞的形式最为独特:舞者成一排,面向领舞者,另有伴唱者,却没有中原舞蹈中在一旁吹拉弹敲的伴奏乐队,或许对高句丽舞者来说,器乐音响只是起到前奏或间奏的作用,舞蹈中的伴奏主要靠的是人声伴唱。若要说有什么丁丁当当的声音,那便是群舞时,兴高采烈的舞者常常抓起筷子、铜盆为舞蹈道具。随着歌声自然摆动身体,用手掌击出响声作为伴奏。

在保存至今的壁画上。舞者全都翻弄长袖,无一例外。同时期的中原汉族舞蹈也有这个鲜明特点,可以看出,古代汉族与高句丽民族在舞蹈艺术方面可能有过相互借鉴和交融的历史。

以舞踊墓中的《群舞图》为代表,在集安的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对当时的舞蹈表演场面有着形象生动的描绘。这幅图中,画面右侧是群舞场景。队首一位男子身穿对袄长袖花衣、肥筒花裤,头上插两根雉翎,双臂后摆,长袖垂地,舞姿优美。四位跟随在他身后,前两人穿花裙,后两人穿花衣筒裤。左上方有一位男子面向舞蹈队列,以同样的姿势起舞,应当是领舞者。下方有七位伴唱者,其中一人回头向右,构成了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

如果说壁画再现了高句丽奔放质朴的舞姿,那么存世的文字资料,又展现了一个字里行间跳跃着浪漫和幻想的高句丽。即使是邹牟王的建国大业,也被刻画得颇具传说色彩。东汉王充的《论衡》中记载:“北夷橐离国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这位侍女回答说:“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娠。”出生后,被“捐于猪涸中,猪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马栏中,欲使马藉杀之,马复以口气嘘之,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邹牟王长大后“善射,王恐夺其国也,欲杀之。”他便率部下逃走,“南至掩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这才逃出生天,把这位开国君主的人生写成了一段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精彩故事。而好太王碑的碑文,更是把邹牟王描写成天帝之子,母亲是河伯之女,出生时“剖卯降世”,“生而有圣德”。历史上真实的邹牟王,恐怕已经被淹没在这奇幻的神话故事中,伴随着一页页精彩如小说的文字,流传在人们的想象中。

但是,从另一些记载中,却可以窥见另一个高旬丽:尚武、热爱运动。除了骑马狩猎之外,这里还流行一种对抗性极强的运动:“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摔跤”。且看角墓中的壁画《角觚图》所绘的妙趣场景:两位力士正在一棵大树下奋力角胝,双方都仅穿短裤、上身、系着头巾,将头各置于对方肩上,手抓对方腰胯,势均力敌,难解难分。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左边的力士高鼻粱、卷胡子,看起来像是西域胡人;右边的力士则蓄汉式短须,一副典型的中原人长相。在古代中国,角是盛行的游戏活动,直到今天,在柔道、相扑等运动中,仍然可以看出古代角的元素。

上一篇:维族舞蹈范文 下一篇:舞蹈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