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范文

时间:2023-11-13 22:26:59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篇1

【关键词】警务英语培训;中西文化;差异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人类的政治经济活动呈现出“无国界”特征,国际间交往活动的日益增多,使得警务工作者们有了更多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引起全球犯罪率居高不下,犯罪手段也趋向高科技、智能化和国际化,这些情形都给我们的警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我们警务英语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了解英美国家地域特点、风俗人情、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消除文化障碍,避免交流上的障碍,有效提高警务工作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使警务英语培训工作步入崭新的历史阶段,让警员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工作环境。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折射。一种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它不仅包含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1]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便难以正确理解该语言。”[2]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交流离不开文化背景,学习语言就必须要注重了解文化的差异。为了能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避免一些语用失误现象,警务英语培训中应融入中西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真正培养警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下面,笔者就中西文化在言语交际环境、地域文化、历史传统、习俗文化、宗教文化、非语言交际等方面的差异逐一进行阐述。

1. 言语交际环境的文化差异

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尤为重要,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交际环境中的文化因素也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中西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1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1.2亲属称谓

西方国家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显示出男女之间的平等关系,如:“grandparents,uncle,aunt”是通称。汉语重视配偶双方的关系以及不同的性别区分,则出现称谓的差异,如“外公、爷爷、叔叔、舅舅、姑妈、姨妈、堂兄、表妹”等不同称谓。

1.3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您有什么事吗?”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

1.4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您去哪里? ”“您吃了吗?”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How are you?”或是谈论天气等其它事件,“ It's a lovely day.”

1.5面对恭维

中国人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一般都是推辞,因为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如:“ 饭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多包涵!” 西方人不会过分谦虚,对恭维和夸奖会欣然接受,并表示谢意,这是西方人自强自信的信念所决定的,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他们往往会将中国人的谦虚、推辞的表现看作是不礼貌,甚至是虚伪。

1.6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喂,您好。麻烦您让××接电话。”而西方人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1.7接受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会在确信客人走后,才打开礼物,在接受礼物时连声说:“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下不为例啊。”“让您破费了。”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1.8称呼用语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会对男子统称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而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在日常交际中为了表示礼貌和亲热程度,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1.9体贴他人

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比如,中国人为了表示真诚的关心,会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会误认为自己好像已经病入膏肓了。因此,这种情形下,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

1.10请客吃饭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并谦虚说到:“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认为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西方人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2. 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言语形式来表达。中国处于东半球,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英国处于西半球,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汉语中常用“西风”来表示“凄凉、萧萧”,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就表现那种秋风萧萧的凄凉场景;而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那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曾有这样的千古佳句“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若是冬天已来临,那春天还会远吗?),这又表明“西风” 会给英伦三岛带来春天,故而有“西风报春”之说。又如,莎士比亚在赞美他的爱人时说:“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这句话中并不是说他的爱人热情如火,如夏日骄阳。由于英国海洋性气候,夏季温暖,气候宜人,莎翁以此作比,是为了表现他的爱人柔美温婉。[3]

另外,由于英国是个岛国,它以捕鱼和航海业为主。因此,众多英语词汇均与海洋、捕鱼、航海等有着关联。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the sea has fish for everyone机会人人有,全靠自己抓;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see how the land lies观察形势;know the ropes懂得诀窍。而对中国这个内陆国而言,古代居民多以土地为生。所以,和徒弟有关的词比较多,如“土皇帝”、“土豪”等。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会用短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来表示,而汉语则翻译为“挥土如金”。

3. 历史传统的差异

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使得他们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行为准则,以现实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社会的自我肯定;“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主张对己要“克己复礼、不喜形色”,处世要“不偏不倚、公正和谐”。一些俗语和民谚中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西方传统文化是以“天人相分”的思想为核心,崇尚个人为中心,宣传个人主义至上,强调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追崇独立、自主、自强、自立。比如说, individualism一词在英语中强调的是个人独立意识、个人自由与权利及实现自我价值的独立奋斗精神,而中文则认为是“个人主义”。 landlord(地主)、capitalist(资本家)等词在英语中往往有积极的涵义,但对中国人而言,这类词有着强烈的贬义。

4. 习俗文化的差异

习俗文化差异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当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形成的文化。以颜色为例,中西文化对它的理解和应用方式都存在差异。如“Mr. Green is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ll soon be the pink again.”(格林先生是个很忠诚可信之人。那天他脸上颇显病色。近来他总感闷闷不乐。当我见到他时,他处于忧郁之中。我希望他能早日恢复健康。)由此看来,white表示忠诚;green表示病态;blue表示郁闷;in a brown表示处于沉思、忧郁之中;pink则表健康。[4]

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幸福。新婚之时,新人要披红戴彩,满堂处处粘贴大红喜字。这表示婚姻幸福美满。在西方,人们却视红色为愤怒、权势的标志,同时暗示存在某种危险。中国在行葬之时会披麻戴孝,全身皆白,以示悲哀;在西方的婚礼上,往往看到新娘身穿白色婚纱,以表示纯洁、圣洁。在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里,同一种颜色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以动物为例,同样能看出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如:like a key in a lion hide 狐假虎威;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中国人视老虎为百兽之一,而英国则将lion视为国家的象征,是勇猛、权威的象征。在英、美国家,人们特别喜欢狗,所以常从词中体现出对狗的忠爱之情。

5. 宗教文化的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民族的、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出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在西方大多数国家中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中国则以佛教、道教、儒教为主。因此“God”和“佛”已千百年来在各民族中根深蒂固,深深影响着本民族语言,它们积淀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在英美国家,有God knows天知道,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God forbid绝对不行,act of God不可抗力,God helps those who helps themselves 天助者天助;在汉语中则有“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佛光万道”等俗语。“龙”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图腾的形象。它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吉祥的象征,它象征着权力、财富、前途,象征着一种蒸蒸日上的精神。它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一种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在封建帝王时代,龙是皇帝的象征。华夏子孙又视自己为“龙的传人”。汉语中也有“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腾虎跃”、“望子成龙”、“龙飞凤舞”等词汇。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中曾说,恶魔撒旦(Satan)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因为与上帝作对,后来被圣徒圣乔治用大梭标捅死。在国外报刊中对专门打人、可恶至极的警察也称之为“dragon”;在《朗曼当代英语词典》中还将其表述为“a fierce older woman, esp. one who allows too little freedom to a young girl in her charge.”,尤指管女孩且爱干涉女孩自由的凶恶的老妇人、母夜叉,如:“She is a dragon她是个母夜叉”。[5]

文化差异篇2

学者戴维o刘易斯曾经用仪器测量过大脑对电视幽默广告的反映。生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大笑或微笑时,压缩的血管使更多的血液被挤入大脑,从而使大脑分泌内啡太,产生良好情绪,使受众心情舒畅,从而让人们从一个更积极的角度来看待产品。研究同时显示,喜剧情节对大脑的效果与催眠很相似,在这种状态中,受众的注意力变得相当精准,热烈。因此幽默的广告最容易给人们灌输品牌意识。05年6月法国著名雷诺(Renault)汽车广告中,车库里的雷诺车异现成了一只活泼的宠物狗,那摇着后雨刷器的尾巴令观众忍俊不禁,拍案叫绝;好乐门(Hellmann)蛋黄酱的广告中,一个送丧人本应在葬礼上致悼辞,他却抱怨没有蛋黄酱,令人捧腹而笑。

其实国内的幽默广告历史也很早,不少人还记得数年前被人们传颂一时双汇火腿肠广告中,冯巩和葛优的一句经典对白:还想葛玲吗?葛玲是谁?。但是时至今日,似乎国内的广告创作大军并没有将幽默的火花发扬下去。事实上,幽默的用途遍布各个领域,这是它令广告上垂青的一大原因。广告心理学家戴维o刘易斯(DavidLewis)认为,幽默被惊人地用于众多领域。幽默是一把锋利的利器,广告商可以用它瞄准严格确定的人口群体和态度群体;又因它的普遍性,可以作为万金油,对每个人都讨巧。国际广告奖评委会经常奖励带有洗手间幽默感(lavatorialhumour)的广告,这一事实也助长了广告业内的一种看法——幽默是赢得眼球经济的途径。幽默在很多时候是共通共享的,但却很少有像英国人那样广泛应用幽默。三年前,⒐俅笱В║niversityofLuton)一项研究发现,近90%的英国啤酒广告运用了幽默手法。相比之下,荷兰和德国的同类啤酒广告只分别占三成和一成。英国人对幽默的依赖反映出该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事实上这种文化未必能完全被国内的人所理解,就好像一些英式幽默的肥皂剧拿到国内却令观众不知所云。

广告中的幽默盛行是英国民族文化中压抑的情感反应。对比其他西方国家,本土的英国人更倾向于抑制情感和自我贬低,并认为喜怒形于色是粗鲁的表现。在表达多样的情绪方面,美国等其他国家更为开放。美国广告中以情感为主题的广告范围就要比英国宽得多,他们广泛表达欢乐、爱情、雄心和欲望,这种方式是英国人所不能接受的。作家兼传播学者保罗o托维认为,英国人对销售的反感是幽默盛行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德国一类的重工业国家,由于崇尚工程的传统,人们可以直接了当地谈论产品质量和营销。与此相反,英国社会讲求万事平衡的闲散风格使人们更重视业余精神。英国电视广告的幽默便是以一种看似不在卖东西的方式,达到销售的目的。幽默和搞笑是有区别。相比那些情感宣泄的搞笑闹剧来说,幽默的手法更为含蓄。英国人习惯借用幽默来掩饰真实感受,因此英式的广告幽默便是静中取胜,创意里出彩。英国最大的Tesco连锁超市广告《主妇篇中》,借用一位十分幽默的吹毛求疵的老大妈来体现企业对细节的关注;某银行的信用卡广告,用一个白领摇摇晃晃的走钢丝来暗喻普通人日常经济开支的不堪重负,而当使用该信用卡后,白领在钢丝上便感觉如走平川。

一段优秀的幽默广告往往被人们竞相传颂,因此它还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成为社会凝聚力的来源。不同群体的人笑成一片,这是在分享共同的价值观。著名影星范伟为万通筋骨片做的广告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已经成为京城酒席,聚会上的一句经典的打诨话。这也反映出广告商的水准:要诙谐风趣,就一定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关心外界的变化。只有在讲幽默的人意识到观众的存在及观众的反应时,那才是一个上乘的玩笑或真正有趣的广告潜台词。

英式的幽默并不是在每个消费领域都适合。英国电视广告人普遍认为,美容产品和汽车产品的市场虽大,但几乎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严肃,因为人类健康和安全不是一个开玩笑之事。大体上来说,幽默在无关大旨的零散产品上效果最好,如糖果、酒类和儿童产品,日用品等。作为销售工具,幽默也是各有利弊。一方面,它是拉近与消费者距离的最佳方法;另一方面,当幽默出了偏差时,它会对品牌造成极大的间接伤害(collateralinjury)。当目标观众认为你的广告令人捧腹不止时,其他群体极有可能意见相左。针对那些热衷于为品牌创造一种年轻气盛的啤酒广告商来说,尤其有这种危险,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伤害妇女和老年观众的感情。连锁超市Sainsbury在它1998年播出的广告中起用了著名主持人约翰o克里斯(JohnCleese)。广告中,这位明星通过麦克风冲着企业员工大声疾呼该企业的口号——大声疾呼的价值,却不想这个创意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企业员工的感情,并疏远了现有客户。后来,Sainsbury宣布其业绩不良时,这则幽默广告被视为是宣传不当的原因之一。另外,广告幽默还存在脱离品牌化的危险,观众时常会记住笑话却忘了品牌。为了保险起见,一些名牌产品如欧莱雅,CK,NIKE,奥迪等索性只打品味牌,彻底放弃对幽默的冒险使用。

中西方文化价值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仁义为核心衍生出一个自成系统价值系统,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从脑白金到酒类,手机,牙膏洗衣机,洗衣粉,使其朝着融教育性与宣传性,娱乐性之中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国内电视广告的一个重要创作特性是讲究感性诉求。感性诉求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社会和心里需求有关,许多消费者支持其购买决策的动机都是感性的,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他们对品牌的感觉可能比对这种品牌的特征或属性的了解更为重要。许多广告主在销售那些与竞争无重大差异的品牌时,既然理性的差异难于辨认,吸引消费者情感方面的诉求就会起到更好的作用。国内电视广告的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奶《光明牛奶》三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

中国广告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群体的共性观念:强调整体,非常重视家庭与亲情;而西方广告则反映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作用,重个性的张扬。从美学的典型理论角度上看,强调个性化的典型观是由类型化的典型观发展而来,效果自然要胜于后者。不妨还以酒类广告为例,国内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具有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的共性。而英国酒类产品的广告创意则颇具个性,几乎每条广告都大相径庭。MONDARIZ.电视广告中,一个年轻人酒后醒来洗漱时,吃惊地发现耳朵和身上被别人趁醉穿了很多金属环,然后出现广告语:不想喝得太醉,应该选择MONDARIZ.。显然,这则广告暗示其产品MONDARIZ.是一种个性较温和的酒,即使贪杯也不会大醉。

中国广告语幅较长(highcontext),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

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英国广告通常比较客观,广告语精短,强调语言的精准,概括以及画面造型语言的推理和联想,因而理性的成分要偏多,整个广告多为一段有所寓意的画面作铺垫,最后给出画龙点睛般的广告语。我们先来看一则欧美的牛奶广告。首先出现的是牛奶挤到铁桶的画面和声音,然后镜头不断上移,令人意外的是出现的不是奶牛而是一只手在挤盒装牛奶,以此来比喻该品牌的牛奶非常新鲜。另一个广告是关于Begott奶油的,画面上首先出现的是陆续走过草地的一队奶牛,接着迎面又走过另一队奶牛。然后广告语奶油加工厂的交接班,画外音我们的奶油来自自然这则广告观众稍加一定的逻辑推断与抽象联想即可以得出产品新鲜自然的结论。

东西方在电视广告领域的差异与西方和中国传统美学上的主要差异——即写实(再现)与写意(表现)的差异不谋而合。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再来看一则典型的画面语言讲故事的西方广告语。一辆运送旧家具的车停在一栋房子楼下,二楼的窗户不断有旧家具扔在车上。搬家具的车开走后,另外一辆小汽车开到楼下碰巧停在那扇窗楼下。开车人下车没走几部,从窗内又扔出一个旧沙发将他的车顶砸烂。这是出现一个名为store-brand保险公司的广告语:lifeisfullofsurprise.(生活中充满了意外的事情)。总体来讲,中文是螺旋式的,最后切题;而西方文字在语篇方面是直线型的,直切主题。这便是中西方文化在电视语言造型方面的一个显著差异。

其实,无论西方还是国内的电视广告创意都应以视觉效果为终极追求目标。视和听是电视所具有的两个功能,电视以视为主,主要靠画面语言来表现内容,听仅是看的辅助手段,那些尚未摆脱广播影响,一味凭借感性解说词来生存的电视广告是很难打下烙印的。因此,电视广告在创作时,必须以画面造型语言效果为中心,通过画面语言讲述故事。笔者认为,在摄制电视广告时,以画面语言效果为设计制作的落脚点,才是成功的关键。

大家熟悉的美国麦当劳广告baby篇,摇篮中baby摇前摇后的笑与哭,突出强烈的品牌意识。英国的一则数码相机广告中,没有出现类似国内广播广告一样的口述介绍防震特殊性能的方法。该广告的内容如下:一个仅穿着短裤的可怜虫在冬天的雪地里被黑社会胁迫着给一家人照相,于是哆嗦着双手拍下照片。冬天的雪地十分寒冷,可怜虫仅仅穿了一条内裤,而见到黑社会自然还有心里恐惧——这样情形下,照片效果却清晰无比,相机的防震性能不言而喻。国内广告也有一些用画面语言叙述的典型。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始终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整个广告没有语言的强行推销,也没有产品的招摇过市,画面内容并无特殊性,镜头只有一个,但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却很有创意,让人觉得简单而有趣,接受起来就很容易。

西方电视广告的创意特点是常用反说法和异现法,在介绍产品的性能时,国内广告往往使用正面虚设为主的手法,不善于正话反说,直话曲说,言此意彼的方法。国外这种手法的例子举不胜举,英国著名StellaArtois啤酒广告靠着机智和大笔生产预算,在宣传品牌时将其定位为保证很贵,以此加深观众对产品质量的信赖;美国不粘锅广告,只在画面上显示煎鸡蛋在锅中流通汁液到成形的全过程,最后一个画面是此锅的商标。画外音讲:这种最好的不粘锅,只能粘住银石商标。

异现法是广告制作者应以丰富的联想为构思想象的前提,打破常规思维,创造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广告语言。如啤酒广告,国内以亲友聚会和喝夸为主,语言不够含蓄,缺少新鲜感,而英国某品牌啤酒广告用网球球童不间断的来回往返跑(像网球比赛快速取球一样)取空瓶来引出该品牌啤酒在酒吧的盛行。英国非常有名的一则公益广告里,画面上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小孩在玩许多玩具,玩着玩着不知不觉开始玩刀子,最后居然把刀子放到嘴里……紧接着画面推出字幕——吸毒等于自杀。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动物和儿童是经常出现在西方电视广告中的,这也是异现法的延伸。80年代中期美国广告界曾经被人们称为狗的天堂,今天四足类动物和儿童在广告中仍然非常频繁的出现,画面上天真稚嫩的动物和儿童被许多人认为是吸引观众眼球的有力武器。

电视广告应该重艺术性还是社会性?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虽然大众传播的属性使电视广告主要以信息传递为主要功能,但优秀的广告作品却往往都具有艺术性。艺术品是人类的记忆,其价值尺度必然反映着人类的价值发展,但反过来过度的艺术性又会湮灭传播的途径。电视广告的艺术性必须在非艺术假定或者说社会性的前提下来拓展空间,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换句话说:既要观众看得懂,又要新奇,上口。好比国内的脑白金广告,尽管它引起了广泛的批评,但是销售业绩是明摆着的。而评价一则广告成功与否,最过硬的标准当然不是其艺术性,而只能是其推销能力。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总是能站在更高的文化战略高度,在电视广告中推销自己,宣传自己。电视广告作为一种承载文化的媒介,在宣传商品和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是所谓先做人,后做商。这种理念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独特文化形态。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注重的就是企业的品牌和文化责任,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哈药之后,哈药才打出自己的商品广告。

中国文化本身没有公众领域或者说公众空间。中国在社会转型的当下,文化上呈现一种众神狂欢的状态,传统文化对人格的濡化作用的减弱,追随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化方向,阶层的重新分化,团体的无能为力,共同体的先天不足,一切的一切,都使电视话语和电视广告意识形态容易长驱直入。频繁出现的广告神话证明了这一点。大红鹰白沙秦池,三株脑白金,只要有强大的广告支持,就能实现销售奇迹。

文化差异篇3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moneylikewater;makewater;allat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manywinterdayshaveIseenhim,standingblue—nosedinthesnowandeastwind!”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诸如:talkhorse(吹牛);getonone’shighhorse(趾高气扬);horseandhorse(并驾齐驱)等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willing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一)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四、异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指文字古雅。鲁迅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姿……”。钱中书提出了更具体的“化境”文学翻译标准。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从这些翻译名家对翻译所定的标准可以看出,“忠实”和“通顺”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那就是说,既要将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畅自然,易于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到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让异化和归化更得其所。一般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间的关系分为:文化交织、文化鸿沟、文化冲突三种。不同的文化关系对翻译的策略的选用有极大的影响。文化交织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这样语言之间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难理解。为了更多的接触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方法就显示出优越性;文化鸿沟是指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文化差距。这时我们可以选用归化翻译方法,如果选用异化翻译方法的话,就必须用直译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传递信息的两全其美;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对某些物质,事物和现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处理这种文化现行,归化翻译方法更能大显神通。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105-115.

[2]熊启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8):342-345.

文化差异篇4

我最进一段时间都在读一些有关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之类的书籍,也有通过一些影视去了解这些文化。但总体来说主要是两个国家的文化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曾经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两大经济体。所以我们想了解一下他们文化差异在哪里而对于我们来说这个差异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从我了解到的日本文化中知道,其实日本文化更多的是一种保守类以家庭为主一种文化方式:日本文化中主要体现在女主内男主外一种家庭保守模式,他们的青年如果结婚后就会有着明确的分工模式,男主要在外面工作承担大部分的家庭经济支出,是每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女就要在家里照顾父母和孩子维护好家庭和睦。所以日本文化这种方式能够极大提高整个家庭作风,更好的支撑着整个社会的和谐。而美国文化他们又是一种个人独立平等,精神自由开放的一种文化方式:美国家庭文化主要体现他们的经济相对独立的,也就是女性不在过多的依靠男性的帮助所以他们更多的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这个自由也赋予他们有着更多的选择机会。因此美国的这种文化模式给整个社会带来是一种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他们的文化共同点主要体现在对一代的培养方面,他们对孩子更多是追求一种创新,思维开拓一种培养方式。所以这两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强,从他们的高端技术中的创新能力可以看的出来。

从这两个国家的不同文化差异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在以家庭为主的保守模式下我们在家庭中,保持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更是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地位。在共同点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培养孩子,教育孩子的模式。在孩童时期就应该增强这方面的创新能力,开拓他们视野增长见识。所以好文化我们就要学习那百家之所长,改己之所短。

文化差异篇5

关键词:文化差异;礼貌用语;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17-03

语言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社会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社会特征。有些科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化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①除了通晓这中英两种语言文字外,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在中英文语言交际中也占着重要的地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民族不同,二者不同的地理文化、历史风俗、生存环境、、及美学观点,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必然会分别反映在两种语言交际活动中,如听、说、读、写和译等。此外,中英两国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习俗经济,政治生活,等,两种语言在理解其语言含义以及对部分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存在。例如,在禁忌语上的不同的表达等。正确认识和理解中英语言间的差异,在跨国语言学习和交际活动的运用中是十分必要的。再次,语言与文化是相互紧密联系,彼此交融的关系,其文化及观念的差异性导致中英文化产生鲜明的“特异性”或个性。文化体现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因此不同文化中鲜明的“特异性”和“个性”,导致呈现出文化形态上的差异,具体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为语言差异。本文将从英汉语言文字本身以及精神物质文化等多层面分析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

一、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分析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既是传递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②异域民族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识反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此中英两国人在对同一事物的思维方法和理解方式上不尽相同。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中英语言交际活动在受不同的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影响下所导致的在语言使用和理解方面上的差异。

(一)历史文化差异

由于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其各自人文及社会发展进程上的差异,积累形成的历史文化也大不相同。在跨国语言交际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因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交际难题。例如,由于中英生活习惯的不同,英国人有喝下午茶(afternoon tea)的传统习惯,而中国有吃/夜宵(night snack)和广东的“饮早茶”(yum cha)的风俗习惯。再次,如中国的十二生肖,当用英语谈及人出生的属相时,英文表达为“What animal sign were you born under? (你属什么?) I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at. / Mine is the Rat.(我属鼠)。”如果不了解这个历史文化背景而望文生义则会产生误解,就可能会把回答误解“我是老鼠”而不是“我属鼠”。又如中国人的/扫墓/风水/算命/拍马屁/吃醋等;英国人get on the high horse/ lead a cat and dog life/ It rains cats and dogs.等,这些都基于英汉语言文化中独特的文化背景。再次,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恰当分析和理解异国的历史典故,也是正确进行跨国语言交际活动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很多英语成语典故都出自于希腊古罗马神话或者《圣经》,例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出自希腊古罗马神话,在英语里解释为没有预期到的灾难或祸害的源头。又如中国的“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如果外国人不知道“诸葛亮”为何人,其成语相关的典故是什么,他们也就很难理解这句成语的深层内涵。由此可见,如果缺乏对一民族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单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很容易会产生歧义或者误解,从而影响跨国语言交际活动的进行。

(二)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各民族由于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或者现象各自采用的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③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以黄土文明为主的东方大国,而英国则是个以海洋文明为主岛国。在英语中有许多与海洋和渔业有关的词汇,例如:mi-ss the boat(误船,现这一成语理解为“失去机会”),all at sea(船在海上失去控制,随风漂流,其实际含义为“茫然不知所措”)、get into deep water(陷入深水里,现解释为“陷入困境”)、hook one’s fish(其含义是如愿以偿)、spend money like water(理解为“挥金如土”)等,而中国,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因为常与土地接触、用牛耕作,汉语里有许多与土和牛相关的成语词汇,比如:土生土长、土里土气、卷土重来、吹牛、牛气冲天、牛脾气等。

此外,由于受历史、、价值观念、习俗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中英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各自不同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其中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东西方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所产生的成语词汇的意思也大不相同。受历史印象的影响,狗在汉语言文化中里代表着一种贬义的形象。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和词汇大部分都带有贬意,如“狗嘴吐不出象牙”’、“猪狗不如”、“狗腿子”等。而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的好朋友。英语的成语和词汇有关狗大部分都是没有贬义的并且常用狗来比喻人的行为。例如as a god with two tails (非常开心),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一个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等。

(三)风俗文化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④不同的民族在称谓、打招呼、告别、称赞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习俗。

1.英汉称呼语的差异

英汉在称呼语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即便对同一个概念所指的和使用范围也不尽相同。在英语里分别用sister和brother来统称姐妹,兄弟;而在汉语,辈分大小都分得很清楚,例如姐姐/妹妹,哥哥/弟弟。汉语文化里表示堂表亲属关系的用语,既要区分性别,又分长幼次序,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或者“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而英语里却一律模糊地统称称为cousin。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西方人对称谓语的使用比较随便。Uncle,aunt等常常会被省略掉来表示亲切,甚至可以对父母长辈直呼其名。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这些事不被允许及赞同的。

再次,社交场合中中英称呼语也大有差异。在汉语文化中,无论是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都习惯把对方的官职加在姓之前来表示尊敬,例如“王院长”,“周主任”等。而在西方国家,Mr、Mrs、Miss这种尊称可以代替对方的官职并用于几乎任何场合,甚至可以直呼对方姓名以示亲切。

2.英汉问候语的差异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也体现在问候语方面。英国人常用How are you doing? / He-y! / How’s everything going? / Nice to m-eet you!等为开始攀谈的话题;或天气也常被用做开始攀谈的话题,如:What a lov-ely weather! / A fine today, isn’t it? /Toda-y’s weather is nice, isn’t it?而在中国,人们常说:你吃了吗?/你上哪去?/结婚了没?/孩子多大了?等。婚姻、年龄、家庭、收入等相关方面也是中国人谈话的主要话题。而在西方国家,这些话题是要尽量回避的。英国人会认为这些中国式的谈话内容是在干涉其私生活,是一种十分不礼貌的行为。另外,西方人告别时常说Good bye / See you later/ See you等;而中国人则常说:慢走/走好等。因此,问候语的使用也是中英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

3.英汉称赞语的差异

英汉中的称赞话语行为有相似之处,称赞语可用于打招呼、表感谢、提建/请求等。在英语和汉语中,称赞语在语言表达方面都有明显的相同的特征,如英语中常用“good”,“beautiful”,“wonderful”, “well done”等;同样地;汉语中常用“好”、“漂亮”等词。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称赞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也表现出各自的差异特征。如中国人在打招呼会说:“你好,你气色很好,圆润了不少,很有福气!”其中“你看上去很好”。(You look nice.)与“圆润了不少,很有福气!”(You look fat,lucky you)。这两句对中国人来说实为礼貌用语;在西方文化中,第一句是招呼语,而后句则不是。中国人有时说“你胖了”,实在称赞对方生活宽裕,或有福气。但对英美文化里尤其是对于评论女性的身材,说她长胖了,便是十分无礼,是忌讳语。

虽然称赞语都是褒扬被称赞者,但汉语和英语中具体话题大有不同。如对方的年龄、工资、婚姻、家庭等等常在汉语文化中被用做称赞话题。反之,如果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each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是侵犯了别人隐私,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是隐私,不容侵犯的。

(四)精神物质文化差异

中英文化在精神方面上的差异主要是指民族思想、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⑤中国受儒释道和佛教思想影响较深刻,而西方现代的观念则源自于古希腊文化。不同民族存在思维形式的差异,不同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语言的理解与表达必然会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从吴森教授论及中西文化基本差异中可以总结出:中西文化最显著的差异――中国文化是艺术的,西方文化是科学的。⑥如,西方国家的语言表达方式注重强调个人奋斗和竞争意识。西方人认为对语言表达应以事实为依据出发讲话,敢于直接承认事实,是礼貌的表现。而由于中国千百年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人的价值取向特点是以“礼”为核心,“和”为贵。这种根深蒂固的礼教文化已成为了中华名族的潜意识。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交际场合,人们自觉地遵守着谦让的礼节,通常采取贬己尊人的表达方式来体现个人修养及礼貌。然而,在英美文化中这个观点并不被认同。例如,当受到赞扬时,西方人会欣然接受,并回答“Thank you. / Thanks.”而中国的回答则是采取“礼貌准则”。通常会用否认或推让的方式来表示自谦。如有人夸你的项链,你会说“一般而已”。而英语国家的人则会回答“Thanks, I like it too!(谢谢,我自己也很喜欢。)”;又如以下的对话“Your English pronunciati-on is excellent.”西方人会回答“Thank yo-u / Thanks”,来表示对自己英语发音水平的承认并感谢对方;而中国人则会以“过奖了”、“还不行”之类语言作为一种自谦的体现。用“You are over praising me”(过奖)的回答方式,往往会让西方的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在英美文化中没有自谦的习惯,许多中国人到外企去面试时,常常会以自谦的方式去回答问题,结果往往错失良机。

另外,东西方文化对数字的理解也大有不同。由于受《圣经》文化的影响,13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为不祥的数字。“A bak-er’s dozen”常常会被用来代替13。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1、3、6、9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数字。又因8的谐音为“发”而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五)语言要素的差异

语言和符号是人类交往和文化传播的必要媒介,知识的承递也只能通过语言和符号来实现。在中文里第二人称的用词有“你”和“您”,而英文只有“you”来表达“你”或“您”。在不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许多中国人不好意思用“you”来称呼年长尊贵的外国客人,但事实上,在英美文化中“you”已经涵括了中文“您”这个尊称。

词汇的文化内涵与其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汉词汇里,有部分词的指代意义和其对应的文化内涵是相同或对应的。如英语的“fox”与汉语的“狐狸”有着对应的文化内涵,都有“狡猾”之意。相反,有些指示意义相同的词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dragon”,汉语的意义是“龙”,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认定为吉祥之物代表至高的权力。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凶恶之物。例如汉语成语的望子成龙,用英文直译为“to hope one's son becomes a dragon”如果不清楚英汉文化对龙的象征意义上的不同,则会把它理解为相反的意思“望子成凶”。又如,“茶”与“tea”,在英汉文化里对茶的概念完全不同,英国人会把茶与舒适、放松联系起来,如”afternoon-tea”;而中国人会把茶和比较正式的风俗、礼仪联系起来,如“茶话会“、“座谈会”等。另外,有些词的指代意义在英汉文化内涵中只有部分相同。如“family”在汉语中理解为“家人”,是一个家族的概念,其包括上一代甚至上下几代人。但在英语中,“famil-y”专指夫妻及子女的一代人。

因此,我们要善于从文化背景的层面上对英汉词汇及文学典故进行对比、分析和学习,从中寻求并学习两者间的异同,从而促进更好的英汉文化交际活动。

二、结论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英汉语言的交际活动起着显著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于记录文化,表现文化和反映文化。语言文化是反映和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特征的窗口。文化差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往往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要正确使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活动,除了学习两国的语言文字和正确看待这些差异外,还必须要通过阅读英文原著书籍、了解英语人文背景、风俗习俗等方面去建立深厚的语言文化功底。只有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注 释:

①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

②陈珍.东西方异域文化及语言表现[J].青海西宁: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7.

③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④王春晖.英语课堂教学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

⑤黄昕.浅谈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中华,2009.

⑥范金玲,余洪源,莫竹竹,邹蕾,罗涵.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

参考文献:

〔1〕刘翔.汉英礼貌用语的比较[J].东北财经大学商务外语学院,2005.

〔2〕韩琴.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

〔3〕刘晓英.英汉礼貌用语之跨文化比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

文化差异篇6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moneylikewater;makewater;allat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manywinterdayshaveIseenhim,standingblue—nosedinthesnowandeastwind!”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诸如:talkhorse(吹牛);getonone’shighhorse(趾高气扬);horseandhorse(并驾齐驱)等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willing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一)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四、异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指文字古雅。鲁迅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姿……”。钱中书提出了更具体的“化境”文学翻译标准。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从这些翻译名家对翻译所定的标准可以看出,“忠实”和“通顺”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那就是说,既要将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畅自然,易于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到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让异化和归化更得其所。一般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间的关系分为:文化交织、文化鸿沟、文化冲突三种。不同的文化关系对翻译的策略的选用有极大的影响。文化交织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这样语言之间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难理解。为了更多的接触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方法就显示出优越性;文化鸿沟是指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文化差距。这时我们可以选用归化翻译方法,如果选用异化翻译方法的话,就必须用直译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传递信息的两全其美;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对某些物质,事物和现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处理这种文化现行,归化翻译方法更能大显神通。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105-115.

[2]熊启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8):342-345.

文化差异篇7

文化差异的范畴很广泛,比较常见的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在词语的文化内涵方面和非语言的态势方面等。

1.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1)打招呼

中国人见到熟人、朋友时打招呼的方式很多,然而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正常的搭话方式,如:--Lovelyweather,isn’tit?—It’sreallyabeautifulday.谈天气时,一般情况下都是顺着对方说,很少有人在谈天气时争得面红耳赤,所以谈天气是个保险的搭讪方式。

(2)交谈的话题和禁忌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和以汉语为母语人都可以选择下列的话题进行交谈:嗜好、发生事件、天气、节假日电影、书籍、娱乐活动等,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般禁忌年龄、收入、婚姻状况、衰老、发胖等话题,而中国的禁忌则属于伦理方面的:如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等。

如果想了解这类情况,可以在提问前说明理由,然后发问或先谈谈自己的状况,以便引出话题,让外国人自己谈起。

(3)称呼和称谓

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到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同龄人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之意。这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接呼其名,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不成体统。

首先,中国人在称谓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一个姓,如“黄局长”“林经理”之类。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BureauDirectorSmith”(史密斯局长)。其次,汉语称谓复杂,亲属名词十分丰富,如:伯父、姑父、姨夫、叔父。但在英语中仅用“uncle”一个字代替

(4)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

中国人之间赠送礼物,送礼人总要反复申明:礼薄,小意思。而英美人则常说这是他(她)为你准备的,希望你能喜欢。朋友、亲戚给我们送礼,我们总要推辞一番再接受。收礼后一般不当面打开,以免给人贪婪的形象。英美人则相反,他们一般不推辞,而表示感谢,而且往往当着客人把礼物打开,并称赞一番。中国人则等客人走后打开,以示礼貌,但是这在英美人看来是你小看他送的东西了。

2.词语文化内涵上的体现

语言的内容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中实际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间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生活习俗的差异,包含在语言词汇中的意义就不一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看起来对等但实际意义上很微妙,甚至很大区别的词语。不仅单个词有差异,一些谚语、成语、口语等也有差别,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译成“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意思是两个人一起受过苦,遭过大难,这样的朋友才是afriendindeed,而这句谚语的原意却是:Afriendwhohelpswhenoneisintroubleisarealfriend.意思是当你有困难时,帮助了你的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不一定两人一起患难。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语言的词语本身都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意义,只有掌握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

二、英语教学中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1.英语教学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化,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英美人交流时套用中国的文化观念,运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因而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

2.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若忽视文化差异知识的传授,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失败。英国语言学家JawahanlalNehna曾说过,Ifweseektounderstsndapeople,wehavetoourselves,asfaraswecan,inthatparticularhistoricalandculturebackground……”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后,将使中国人有更多机会与外国人接触。

三、英语文化差异的教学方法、内容及各种要求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到目前为止文化差异知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一门综合性的杂学,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一些基本常识。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在教学中文化差异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而不能脱离实践课另搞一套。比如:讲到“Howoldareyou?”我们要说明,在西方询问人家年龄是不礼貌的,会被视为干涉个人私事,想探视别人的秘密。如果有人询问你时,如果你不想告诉他,你可以回答:“It’sasecret.”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讲解语言形式的正确,也要鲜明的指出英汉文化差异。在遇到有浓重文化内涵差异的词语、习语或成语时,应及时加以介绍。如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名言警句等。比如: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Timewillwaitfornomans(岁月不等人)。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有志者事竟成)。Nopains,nogains(不劳无获)等等。

四、结束语

文化差异深深的影响学习英语的质量和程度,但目前我国教学中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导致了从上到下轻文化,重语言的弊端。要想使文化差异在教学中占一席之地,就要从多方面入手系统的改进,逐步的提高,使我国的外语教学更符合现代化的步伐,更加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流,在各种场合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戌林海.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外语教学与研究.

[2]罗伯特•拉多.语言教学的一个科学方法.密歇根大学.

[3]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4]萨缪尔•波特.跨文化交际.加利福尼亚大学.

[5]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

[6]赵士开.美国文学简史.上海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英汉文化的差异现象,并说明语言应该作为一种文化来教与学。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差异篇8

   【关键词】文化背景;文化差异;中西方颜色文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从日常生活的打招呼用语﹑饮食文化等差异到思维方式等抽象方面的差异无所不在,下面着重从中西方颜色表达的差异,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等方面阐述。

    一、中西方颜色表达的差异

    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在中国代表一种意义,在西方又表示一种涵义,甚至对“颜色”的涵义理解恰恰相反。

       (一)red(红色)

        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日历中,这些日子常用红色字体,因此,red letter day:指的是“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

        红色还指“负债”或“亏损”,因为人们总是用红笔登记负数。于是就有了这些词组:red figure赤字   in the red亏损

         汉语中常用的带“红”字的词语,翻译成英语,可不一定用“red”例如:红糖brown sugar         红酒red wine

       (二) yellow

        黄色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引申含义差别比较大。

        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卑鄙”的意思,例如:

        a yellow dog 可鄙的人,卑鄙的人

        a yellow livered 胆小鬼

        汉语中黄色一词有时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下流猥亵的意思,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光碟等等。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关。然而,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这类意思,如blue jokes(下流的玩笑), blue films(黄色电影)等。

      二、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首先和中西方人在思维方面的差异有关: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而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挽着父亲手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新郎,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其次,造成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其具体差异我们从下面的叙述中可见一斑:

    在中国传统社会,婚礼大体上要经过和履行下列法定或约定的程序:第一步叫“纳采”,近代俗称“说媒”,即先由媒人往女方家中陈述男家求婚之意,询问待字之女的年岁和生肖,然后由男家请术士“合婚”,卜算生肖是否相合,婚姻是否吉利,双方同意了,男方就送一只雁给女方,作为“献纳采择”之礼,所以又叫“委禽”。宋代以后用羊﹑酒﹑彩缎为礼,叫“敲门”。第二步叫“问名”,近代俗称“订婚”,即双方正式交换庚帖,甚至详至两到三代及主婚人的姓名﹑荣衔﹑里居等。第三步叫“纳吉”,近代俗称“小聘”,即男家向宗庙问卜祖先,如得吉卜就往告女家,并致送定婚礼品(一般为女子衣饰),女家也致答礼(一般为冠履及文房四宝),婚约即告成立。第四步叫“纳征”,近代俗称“聘礼”,即于迎娶前几日,男方将议定之聘金,并布帛﹑衣服﹑首饰﹑礼饼等物,如数以盛大仪仗送之女家。女家收受后,分赠亲友邻里,以示女儿出嫁有期。第五步叫“请期”,近代俗称“择吉”,即由男家择定迎娶之吉日,并通知女方。第六步叫“亲迎”,即在喜结良缘之日,新郎躬率鼓乐﹑仪仗﹑彩舆(俗称花轿),到女家以礼迎娶新娘,并一同归家。此步为以上六项程序中最隆重最重要者,通常所谓“婚礼”即从此开始。依此六礼而婚娶者,就叫“明媒正娶”,有着不可动摇的合法性。

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块白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新娘在新婚当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新人必须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由此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简洁。

其次是在服装方面。进行婚礼不只是有仪式习俗需要遵守,在穿着方面也有讲究。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衣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 白色象征欢庆。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下转第86页)(上接第52页)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得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得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m].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

       [2]牛津英语习语词典(英汉双解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文化传媒范文 下一篇:古代文化常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