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范文

时间:2023-02-21 06:35:48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范文第1篇

阐述了习题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应用的几个策略,并结合地理习题分析了习题教学的具体运用,以探讨习题教学如何更好地促进初中地理教学。

[关键词]

初中地理;习题教学;应用策略

地理学科作为初中教育阶段基础课程之一,主要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掌握地理技能,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课程具有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两大性质。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需要一定量的习题做辅助,而且习题教学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发挥其教学作用与价值。

一、初中地理习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关于教学理念问题,不少初中地理教师认为习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以及检测自身教学效果,把它作为加强课堂管理与节省工作量的主要方式,这种教学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其次,对新课标中三维教育目标认识不到位,在初中地理习题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一些知识点挖掘得太深,学生难以接受;有的则只注重讲解教材内容,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以及能力的培养,导致难以充分发挥习题教学的作用与价值,教学效果一般。再次,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其实效性有待提升,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在习题教学中比较喜欢使用多媒体技术,忽视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运用,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形无实,有的习题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教师缺乏一定的指引,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二、初中地理习题教学的具体运用策略

1.加强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地理基础知识,比如世界区域划分、地图标注、天气符号、天气预报和海拔地形等。这些基本的地理知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前提与基础,如果仅靠纯粹的死记硬背,学生不仅感觉记忆困难,学习枯燥乏味、机械沉闷,而且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际应用也不够灵活。不过通过习题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教师在习题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独讲解一道习题,应针对同类内容,尽量延伸、拓展和整合,使习题具有总结和归纳的作用。例如,在进行《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综合性习题:学生每人准备一幅中国地图,要求他们标注出我国的主要行政区划、山脉、河流以及气候划分等,将多个基础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加强自然规律知识的认识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众多的自然规律知识,教师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自然规律知识,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较为直观形象的感性学习材料,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并自己感悟自然规律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教师开展习题教学活动,教学目的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解答,对于新课改中提出的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教师应全面贯彻与落实,通过习题教学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运用实践操作展示某个自然规律的形成过程,摆脱仅靠想象与教材内容解决习题的传统模式。

3.明确地理习题方向与层次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水平和学习潜力差异性较为明显,所以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注重习题的考查方向与训练层次,尽量覆盖整体学生,让他们都能得以学习,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与满足感。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由于不少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将其进行综合整理,并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难易程度不一的习题,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例如,在进行《亚洲及欧洲》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基础类,掌握亚洲及欧洲的地理区域划分、洲际分界;普通类,掌握主要山脉和河流,以及走向和主要矿产资源等;延伸类,掌握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降雨分布、主要城市和主要产业等。

4.使地理习题贴近学生生活

在初中教育阶段,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的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设计习题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他们走进自然,观察和研究地理现象,运用所学习与掌握的地理知识发现、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实践性不仅是初中地理习题教学的主要特点,也是地理课程的客观呈现。所以,教师布置的地理习题作业,可以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并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进行《中国的主要产业》教学时,教师在习题设计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本地实际,搜集当地的农业、工业、高技术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将其整理为图表模式,分析当地的主要产业结构和布局,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初中地理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习题教学的重要性与价值意义,通过习题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地理基础知识,掌握自然规律,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并注重习题的方向性与层次性,提升整体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初中地理范文第2篇

一、创设新颖情境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巧引歌曲。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

3.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二、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又如在学习我国的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学生围绕问题,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801班上课时,有一位男同学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的“几”字形拉直,从甘肃兰州到河南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一次地理观摩课中,我也同样听到了这样的教学情景,也有同学提出同样的治理办法。可见学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意料,但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由此,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

三、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

四、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

五、合理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学业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甚至将学生学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试”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行不通的。学业评价的评定是:在教师采用百分制批改的基础上,以六十分为界对学生给出及格与不及格两种评定。地理结业评价试题的特点是:框架性,即公民必备的大的地理事实;地图性,即所有的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开放性,如暑期去云南旅游的情境题中,有方位、距离、行车速度、气温等的查算等。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可以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了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初中地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初中地理;主体;独立思考;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96-02

以前的教学大纲都是为应试教育而设定的,所以基本上都是老师讲解,学生作为听众。而现在的新课程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自变得越来越大,而以前老师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也必然会被淘汰。教和学之间是的关系是相互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主要起协调和指导作用,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以指导为主,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形成一种师生共同学习和进步的学习模式[1]。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无论是初中地理,还是其他任何阶段的任何学科,只有学生对其产生了兴趣,才能主动学习,才能学有所得。从这里可以看出,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和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关系[2]。从初中地理的内容来讲,趣味性是它所包含的最大特征之一,它为学生获得知识直接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同时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和图片等效果,来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所以地理课应该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讲课,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每一位学生学到很多知识[3]。

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地理教科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地理图片,包括景色图、统计图、示意图等,还有一些具有启发性质的思考题。地图是地理教材重要的组成之一,它具有形象、生动以及直观等特点,他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例如课本中讲到中国地图,首先告诉同学们中国地图的外形像一只公鸡,它的鸡头和鸡尾分别代表东北三省、鸡尾代表我国的新疆。这样就很形象地给学生传输了知识,比直接给学生念课本作用要好的多。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要注意和同学的沟通,一个不会沟通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沟通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很难形成默契,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不会明显高涨,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让学生消除彼此之间由于地位的不同而产生的距离感,让学生更亲近老师,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自然就提上来了。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知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求知,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如何培养学生自学地理知识的能力呢?这就需要老师去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利用地理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种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1)图像法:地图是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不容易懂的部分,所以学生对这一部分掌握都不是很好。老师应该在开课之初,给学生传输读图能力,让他们对图中的符号和标志等内容熟记,这就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为学生自学读图增加了知识积累;(2)顺口溜方法:给学生编一套方便记忆的顺口溜,让同学们每天读两遍,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3)观察法: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让他们课余时间搜索有关地理的知识,让学生对其进行阐述,进而形成一种见到事物,就想对其进行描述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科研思维的开发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教师工作的反思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老师负责的一种态度,而且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做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不同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同的需求,还应该做到重视学习过程和结果评论的相结合。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初中教育的基础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做到让学生掌握地理课本中最核心和最基本的知识点。作为教师,应该反思的主要包括:首先是反思在教学中是否做到了角色的转换。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该做为一个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引导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反思是否学会了对学生的欣赏。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指导老师不仅要尊重同学,更应该去夸赞每一个学生。赞赏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赞赏他们的特长,赞赏每一位取得进步的学生,同时也要照顾到一些性格有缺陷的同学。当你这么做了,就会发现你的教学效果会出现奇效;再次是否做到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创新是重中之重,所以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地理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设计到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各方面,所以必然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有助于他们学好地理知识,对学生的未来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总之,我国目前的新课改还不是很成熟,所以要深刻、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抛弃不合理的旧思维方式,逐步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面对全体学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

[2]孙尚福.初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甘肃教育.

初中地理范文第4篇

一、地理学不好的因素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许多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副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时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在地理学习中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二、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漂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进入地理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

初中地理范文第5篇

所谓一种错误认识,是指有的同学认为,地理不但是副科而且也好学,只要记住地名加一些数字就行。其实,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学习地理,要对所学内容多动脑筋,多想想“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地理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二是“理”。“地”就是地理事物和现象,例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理”就是地理规律和原理,例如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等。实事求是地讲,地理学习必须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因为,地理学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同学们随便把地理课看轻或者仅仅靠背过一些地名和数字是不可取的。

地理学习还必须搞好两个沟通。一是地理学习与社会生活沟通;二是课内学习与课外地理活动沟通。不管哪个学科,单凭在课堂上孤立听讲是不够的,因为任何知识的获得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理知识的这种联系更为突出。同学们要想了解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有差别,而另一些地区又很相似,这就要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实践,进行社会调查,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环境的作用观察地理现象,去研究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例如,临沂市最显著的自然地理特点是什么?最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知识又有哪些?都需要与社会生活相沟通才能完成。此外,还要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沟通。

同学们应该利用一些时间走出课堂。记得有一位地理学教授说:学好地理必须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巩固、求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同学们可利用活动课的机会,多到图书室阅读地理书刊,到音像室观看有关地理知识的电视片,以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进一步培养自己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搞好了上述两个沟通,你就会在地理学习中,事半功倍,乐在其中。

要学好地理,还必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①理解、记忆。许多看起来比较难记的地理事项,只要理解了其含义,就能容易记住,不易遗忘。例如,初中地理第一册第四章中讲“天气”和“气候”,同学们如果不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差异,就会混淆。如果理解了“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那就很容易辨别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说的是“天气”;而“昆明四季如春”说的是“气候”。②看图记忆。地图是地球的“照片”,对照地图记忆地理知识,好像是对着照片认人,既准又快。③联系记忆。指记一个新的联系一片旧的。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形成知识结构。地理事项和地理规律之间往往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学习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例如,第四册第九章《中国的交通》,在这章中如要记忆新知识京九铁路,可联系京广、陇海等多条铁路干线一起记忆,并记忆与其有关的枢纽城市以及其它相关知识,这样广泛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才能在短时间里,记得更快、更多、更活。

初中地理范文第6篇

一、联系实际,制定复习计划

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可行的计划。每年的地理复习时间通常只有两个半月,而课本有五本(包括乡土地理),时间相当紧,我通常这样安排: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第一轮的课本复习,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大约用一个半月(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每本用十天,乡土地理用五天);第二阶段以做题练习为主,做题的同时对记忆模糊的问题随时翻阅课本(可以说是对课本进行了第二轮复习),大约用二十天;第三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再回归课本进行快速复习,主要是根据做练习时易出错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一轮大约用10天左右。

二、地理复习三步走

1、读、画先行――“思维描图法”;

首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读教材,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要求做到读、画并行,以进一步加深印象,为正确运用地理语言解答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动手列出章节知识结构。与读、画教材同步并行的则是配合教材内容,进行“思维描图”的练习,以树立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地理事物具体的空间轮廓。

思维描图就是把抽象思维和动手绘图结合起来的方法。边想边描,使想象中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规律同地图结合起来,这样使地理概念和地理空间分布规律更清楚、更明白,使地图知识更牢固,杜绝“地名搬家和地理规律错位”现象的发生。

2、填、写结合――“地理事物定位法”;

通过第一步的复习,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具体做法是:准备一张空白地图(自绘或由教师印制),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交通、城市、矿产等,按位置、比例,分别“定位”到空白地图上,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归纳为一图,使地理事物或规律更加一目了然,达到图形合一(图文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用此方法还可以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对地理教材越学越薄,越学越少,概念、规律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3、练、测并重――“对比强化记忆法”;

通过读、描、画、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复习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双基”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的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学会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和规律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在此阶段,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典型的经济项目(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可利用地图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如把不同性质的地理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干湿地区,回归线、赤道通过的国家,气候类型等,都可以列在同一图上,进行观察、对比,强化记忆。

三、熟练掌握几幅重要地图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熟练掌握几幅重要地图,是做好中考复习,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手段。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提炼教材,精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图,然后加以巧妙设计和加工,尽可能在“图”的基础上涵盖教学目标所要求的重点内容。以初中地理教材为例,精选以下图形:

1、中国政区图。政区图是各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基础,要把众多的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政区图必不可少。要熟记各省、区的名称和位置;要掌握各省、区与重要山脉、大河、海洋、邻国的相对位置。

2、中国地形图。熟悉地形概况,对掌握各区域地形的特征,对了解气候的重要界线,内、外流域的划分,大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农业、矿产、森林的分布,都有重要意义。对地形图要了解地势的三级阶梯及其划分,牢记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以及主要丘陵的分布及特点。

3、气候图。包括一月、七月份平均气温图、温度带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干湿状况图。掌握上述气候图,对了解气候的空间分布与主要特征,了解区域地理的水文、农业等差异都有好处。

4、河流图。包括长江和黄河水系图,要求对比掌握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入海、流经省区和地形区、主要支流和湖泊以及水电站、上中下游的划分等。

5、主要铁路干线、重要城市图。铁路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两者放在一起,点线结合,学生容易掌握。铁路干线图要求学生掌握重要铁路干线,掌握南北向干线和东西向干线的汇合点,南北向干线与长江的汇合点,学会利用铁路干线作假想旅行,还要了解主要城市是否临海,临河,是否是铁路枢纽或港口城市。

6、四大工业区与矿产图。要把重要工业区与矿产相联系,掌握四大工业区重要工业中心及其矿产资源。

四、把握热点、开阔视野

近年来,现实问题和焦点问题是中考命题的主旋律,也是最能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部分,命题材料多取材于新闻报道,时事动态,各种数据等材料,命题的地理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围绕全球和多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热点问题,触及较多。在复习中,一定要关注影响全球或全国的重大事件,如环境问题、旱涝灾害、地区争端及我国西部大开发、沙尘暴、地震、海啸等热点问题,运用有关资料和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初中地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图;等值线图;地理知识

“地图是地理学家奉献给我们的感知那些难以感知的地理事物的特殊望远镜。”在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只要学会了看图、析图,学好地理就基本不难了。经常运用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而且能使学生获取新的地理知识。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地理刚刚起步,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决定了他们认知水平较低,面对众多的地理名称,学生难免走入被动记忆的误区。因此,教师常在课堂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尤为必要。

为了让学生轻松学地理,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讲解读图方法。一般的地图都会涉及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要素,读图时必须先看一下这些要素。接下来根据提供的图像特点,判断这是哪一类地图,是分布图、原理图、统计图、景观图还是其他的图,然后根据具体图类具体分析。

如,等值线图就包括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从近十年来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掌握得不太好。特引用下题说明一下:例: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为____地形区,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

(2)a、b两支流,水流较缓的是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

(3)B河上拟建一水电站,请在图上标出最佳坝址,并说明理由______。

(4)计划在甲、乙两村间修一条公路,应该在丙处还是丁处?____,理由____________。

此题综合性很强,学生若概念不清、分析不透就做不好。因此做好该题要把握以下几点:①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坡度越缓;如上图,水流较缓的是b.②判断地形――种类很多,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顶、盆地等。应根据等高线走向特征加以判断。如上图a是盆地,从等高线看,四周高、中间低。③等高线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1)选定水库地址(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处)(2)修公路,观察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如上图应选在丁处,此地道路平坦,避免上下坡。

其次,读图时,还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理图像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地,学习一个地方的经纬度位置、海拔高度、矿产资源、农作物、交通、地形、气候等内容,利用地图学习比读课文要直观、形象,更易形成空间概念。在学习中国地理时,首先应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这时打开《中国地图》,我们可以通过经纬线读出我国位于约4°N―52°N之间,进而判断位于北半球,通过经线读出位于大约73°E―135°E之间,进而判断位于东半球,根据方位得知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再次,通过图文转换,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教学中,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图化文”和“文化图”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介绍我国的第一长河时,讲到长江干流形状以及诸多支流时,让学生参照流域图自己画出长江干支流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用的时间较多,但是比起老师讲的自己画出并说出答案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因为绘图又是读图的提高和再创。

地理知识凭借地图呈现出来,这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特点。掌握地图技能,熟悉地理的图像语言,牢记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学好地理的必由之路。在读图过程中,关键的不是简单图形的判读,而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孔祥发.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地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4.

初中地理范文第8篇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初中地理学科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随之提高,学生和家长对本学科重视的程度也相应有所提高,地理不再是家长和学生眼里的“小科”、“副科”。如何在初二下学期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会考的复习效率,成为我近几年辅导学生会考的努力目标。我把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教学经验归纳如下:

一、实施地理复习的“三步走”

初二下学期从开学到地理会考,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要进行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还要把初中地理四册书的知识点复习完,时间紧促但任务繁重。我的具体做法就是合理规划复习时间,实施三步走的复习策略:第一步,用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教学;第二步,用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把四册地理教材的知识点给学生串一遍,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为后面的综合复习奠定基础;第三步,剩下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每册教材重难点有所侧重,引导学生重点突破,同步进行的是章节测试或全册测试,通过考试反馈学生的复习效果,随时调整复习方法,教师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构建地理知识的“经纬网”

地理会考试题的灵活性强,覆盖面广,这就要求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贯穿和灵活应用能力强,不能出现知识断层现象。指导学生复习时,要做到一个知识点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复习中国的农业时,可把中国的气候与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美国和俄罗斯结合起来,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地理位置对不同国家气候带来的影响,以及延伸到农业的影响;复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时,可把八年级上册的地形、气候、河流、交通、工业和农业的内容纵向联系起来,形成地理知识的经纬网,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抓好地理插图的“图形链”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是打开地理知识之门的金钥匙。在历年的地理会考试题中,读图分析的试题几乎占到总分的80。而实际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的图表的识别和运用却是软肋所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所有插图、多媒体课件的示意图和教材阅读资料的图表,帮助学生掌握总结填绘图表、阅读图表、分析图表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使学生熟练应用图文理解知识,形成图文互换技能的方法与操作能力,真正利用“图形链”的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如在复习“两极地区”一课的内容时,对于如何判断两极地区两点间的相对位置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回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在黑板上分别画出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思考,既然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那两幅图中自转弧线的箭头代表的都是哪个方向?北极地区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如何判断?南极地区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该如何判断?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在两幅图中判别两点相对位置的方法,这样化难为易,很轻松地让学生掌握了读图的技巧。

四、关注地理热点的“影响力”

根据多年来的地理会考试题走势,时事热点成为地理会考不可或缺的话题。在复习时,一定要关注当年的国际国内时事热点,与时俱进,并和地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在平时的测试中把时事热点融入到试题中,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今年位于我国西南面的邻国――尼泊尔发生了大地震,我及时收集了该国地震的详细资料,并在综合测试中结合尼泊尔的地理位置、邻国印度及我国的相关内容进行编制试题,对学生加强地理热点的学习。地理会考中还真的出现了这方面的试题,因为做到了未雨绸缪,学生在这个题上面普遍失分较少。

五、重视地理教材的“课后题”

初中地理范文第9篇

初中地理会考是论文联盟初中学生的终结性考试,也属水平考试的范畴。会考的复习,是初二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考复习具有时间紧、头绪多、难度大的特点,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搞好复习,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必须吃透考纲,针对学生实际,制定复习计划。那么什么是考纲主要精神呢?地理会考考纲指出:会考“是为了促进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初中教学管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会考复习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依据课程标准,注重考查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要充分利用地图语言来呈现试题内容和学生作业,使之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要重视考查学生的地理观念、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是会考的目的。

一、狠抓“讲”、“练”、“补”三个环节

要使会考复习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习。

第一步:“讲”。教师必须根据考纲要求,向学生讲清概念,讲清因果,讲清知识的网络关系。既要按先后顺序的纵线复习,使学生记准、记牢地理知识与地理原理,还要按地理要素把有关内容组织起来,进行横向复习。如复习黄河的治理时,可以把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的复习相结合;复习长江时可以把南水北调和长江沿江地带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知识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第二步:“练”。练是实践。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通过学生的练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要循序渐进。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应用能力的练习,都要逐步提高难度。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分析与思维,针对学生易出错误的方面出题。如京广铁路、京沪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汇城市。

第三步:“补”。补是对学生的练习要及时进行分析、讲解,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补课。补是提高复习质量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熟练掌握重要地图

复习地理必须复习地图,熟练掌握几幅重要地图,是搞好会考复习,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手段。

1、中国政区图

政区图是各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基础,要把众多的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政区图必不可少。要熟记各省、

转贴于论文联盟

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主要的轮廓;要掌握各省、区与重要山脉、大河、海洋、邻国的相对位置。

2、中国地形图

熟悉地形概况,对掌握各区域地形的特征,对了解气候的重要界线,内、外流区域的划分,大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农业、矿产、森林的分布都有重要意义。对地形图要牢记主要山脉的位置,并熟悉秦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祁连山两侧分布的地形区、省(区)及与长江、黄河的相对位置。

3、气候图

包括一月、七月份平均气温图、温度带图、年降水量图、干湿状况图、季风与非季风图。掌握上述气候图,对了解气候的空间分布与主要特征,了解区域地理的水文、农业等差异都有好处。

4、主要铁路干线、重要城市图

铁路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两者放在一起,点线结合,学生容易掌握。

5、四大工业区与矿产图

要把重要工业区与矿产相联系,掌握四大工业区重要工业中心及其矿产资源。

三、重视乡土地理的复习

乡土地理是初二地理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初中地理会考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历年会考试卷看,乡土地理的重点应是自然条件和资源论文联盟开发等内容。复习乡土地理,教师可变换方法,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开发上,要求学生运用复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对照地图,自己提出问题,对乡土地理各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周密计划,合理安排。教师除了要做到上述几点外,还必须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正复习计划,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反复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在会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初中地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传授方法 自主学习 整合知识

初中教学过程中,地理知识一门“副科”,给人的感觉是可有可无,既引不起老师的重视,也得不到领导的理解,更无法受到学生的垂青。但是,地理这门学科在高中阶段又是一门必考的科目。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糅合在一起呢?我有着这样的思考与探索。

一、传授学习方法,培养自主习惯

初、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初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老师更多的是要学生了解未来的走向。因为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首先会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对待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高中教师会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 “轻敌”的“骄傲”情绪等等。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我们在初中教学阶段能对及时他们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进入高一后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二)培养学习地里的兴趣和激情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紧密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地学习氛围。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中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教师在讲到大气逆辐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在讲到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二、开拓文本内容,整合前后知识

(一)要做到初、高中知识有效的衔接与有机的融合

初中地理教师不但要对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也要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还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在高中还会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初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初中地理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也不是将初中知识拿来生硬地安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科学的教学与学习应把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必修教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我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尽量多地为学生后来的学习做一些知识的铺垫。例如中国地理分区包括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台湾省、香港和澳门六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位置范围、人口和民族、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经济、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讲述的。由于教材是为初中学生编写的,内容有些浅显粗略,这时应适时地把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内容融入教学中。

上一篇:商业空间范文 下一篇:商业会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