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融资范文

时间:2023-11-25 15:52:15

贸易融资

贸易融资篇1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我国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发展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较晚。但我国企业发展迅速且数量众多,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使得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同时,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接踵而来的是进、出口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更加强烈,现实的贸易融资无法和当今市场的要求相匹配。据有关数据显示,在中国做贸易的企业利用贸易融资的方式进行的融资行为仅占整个融资行为的20%,其中大型企业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相应地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小,而中小企业又占了我国企业的大量比例。中融资难一直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是限制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起外部市场融资体制,基本是内部融资,自我滚雪球式发展,致使企业很难形成规模生产。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矛盾非常突出,许多有项目有盈利的企业由于难以筹措到必需的资金而不能最大规模地发挥其能力。

2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壁垒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遇到的壁垒主要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在这里简要谈谈我国中小企业遇到的问题。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出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出口产品制定过分严格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

我国由于技术较为落后,出口的商品往往技术含量较低,很容易遭到技术壁垒的阻挡。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薄弱,在较长的时间中艰难的去突破技术壁垒,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常常受到发展限制。此外,我国中小企业刚出发展阶段,自助创新能力不强,经济水平不高,制度不完善,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对他人的技术产品过于依赖,从而又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制约。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中,我国中小企业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

此外,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往往低于发达国家进口商品的标准,我国中小企业会为了突破垄断而投入更多的资金去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同时,过高的检验检疫费用,过高的认证费用,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致使出口产品数量下降,市场份额减少。

我国中小企业在无法突破国际贸易技术性壁垒的时候,会转向国内市场,会将无法出口的商品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低价出售,甚至有部分企业会因此严重亏损而破产。间接使得我国经济不稳定,对我国经济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3 针对贸易融资和贸易壁垒所提出的建议

3.1 政府应该做好保障工作

我国政府应该改进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外贸融资体系,加大对我国中小企业外贸融资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融资担保机制。

3.2 银行应该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发展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积极意义,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转变传统观念,调整工作思路和经营策略,对国际贸易融资有正确鲜明的看法,总结以往的经验,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进行正确评估,发展新的经营方式,采取新的措施来降低投资风险。

3.3 企业应主动开辟新的道路

我国中小企业本来就起步较晚,但不应该走别人走过的路,企业应正确认识风险,积极面对,敢于尝试,开拓创新,在国内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加大投资方的青睐。此外,企业应强化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将目标放远,为未来着想。同时,中小企业也应规范自身财务管理,尽量做到财务资金由自身掌控。最后,企业方面也要吸收培养综合性人才。

3.4 采取市场多元化和跨国经营策略

很多发达国家都会为了自身利益制作绿色堡垒,但是他们的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当我国中小企业遇到绿色堡垒时,可以转向较低标准的市场,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企业市场贸易风险。同时,对于拥有一定实力的中型企业来说,可以采用独资、合作、收购或者合资等方式到进口产品的国家进行投资。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技术及标准来生产产品,减少入市障碍,绕过绿色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快我国出口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3.5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贸易融资篇2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现状,提出了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力求找到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推动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帮助我国外贸企业获得资金支持,达到稳定外需的目的。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融资规模逐年扩大。特别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贸企业资金周转普遍困难,国际贸易融资因具有高流动性、强时效性以及风险相对低的特点,成为国家支持外贸稳定发展而力推的金融工具。从2008年12月份开始,国家相关部门多次出台支持国际贸易融资的政策措施。国际贸易融资作为一种围绕国际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开展的资金和信用融通活动。既能缓解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又能推动银行业务的拓展,对银企双方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据世界银行估计,全球80%的国际贸易都需要融资,目前,全球国际融资缺口达3000亿美元,我国国际贸易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融资缺口将达到240亿美元左右.在当前全国对外贸易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下,进一步加大国际贸易融资的支持力度,将有效减少金融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对外贸易走上增长轨道。

一、国际贸易融资概述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企业在贸易过程中,运用各种贸易手段和金融工具增加现金流量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行的融资。在国际贸易中,规范的金融工具为企业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方式有保理、信用证、福费廷、打包放款、出口押汇、进口押汇等6种。

(一)国际保理融资。国际保理融资是指在国际贸易承兑交单、赊销方式下,银行或出口保理商通过行或进口保理商以有条件放弃追索权的方式对出口商的应收账款进行核准和购买,从而使出口商获得出口后收回货款的保证。

(二)福费廷。福费廷也称票据包买或票据买断,是指银行或包买人对国际贸易延期付款方式中出口商持有的远期承兑汇票或本票进行无追索权的贴现(即买断)。

(三)打包放款。打包放款是指出口商收到进口商所在地银行开立的未议付的有效信用证后,以信用证正本向银行申请,从而取得信用证项下出口商品生产、采购、装运所需的短期人民币周转资金。

(四)出口押汇。出口押汇是指信用证的受益人在货物装运后,将全套货运单据质押给所在地银行,该行扣除利息及有关费用后,将货款预先支付给受益人,而后向开证行索偿以收回货款的一种贸易融资业务。

(五)进口押汇。进口押汇是指开证行在收到信用证项下全套相符单据时,向开证申请人提供的,用以支付该信用证款项的短期资金融通。进口押汇通常与信托收据配套使用法。开证行凭开证申请人签发给银行的信托收据释放信用证项下单据给申请人,申请人在未付款的情况下先行办理提货、报关、存仓、保险和销售,并以货物销售后回笼的资金支付银行为其垫付的信用证金额和相关利息。

(六)提货担保。提货担保信用证项下进口货物先于单据到达目的地,银行应进口商申请,为其向船运公司承运人或其人出具的提货担保书以提取货物的一种授信业务。

(七)出口商业发票贴现。出口商发货后。采用商业承兑交单(d/a)或赊销(0/a)方式收取货款的情况下,将应收账款转让银行,银行保留追索权以贴现的方式买入出口商业发票项下应收款项,为客p提供短期资金融通的一种授信业务。

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性

作为银行现代化、国际化重要标志之一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近年来已为越来越多的银行所重视.随各银行新融资产品的不断开发和工作力度的加大,贸易融资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逐步提高。

贸易融资的作用从改变企业的资金流到影响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融资是以国际结算为依托、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进出口商选择的结算方式直接决定了贸易融资的种类和操作流程。通过结算环节的融资,加速了企业的资金周转,解决了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但是随着贸易融资业务的不断发展.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已不仅仅停留于资金层面,由融资带动的服务逐渐扩大到资信调查、催收账款、信用担保等企业的财务管理。如保理业务即是对企业采取赊销时提供的集融资、担保、咨询、收款、管账等为一体的一揽子服务。涉及企业的大部分财务管理。如今的贸易融资已远远超出“融资”本身,其所能发挥的效力涵盖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

从国际上看,近几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融资方式、市场组织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创新的步伐远在中国银行业之前。从总体上看,不仅强调和重视流动性、风险性及对国际贸易发展的适应性,而且积极借鉴其他市场的做法,使国际贸易融资更为灵活和方便.如移植了辛迪加这种组织形式,由多家银行或机构联合对大额交易共同提供融资:采纳了证券市场的管理经验.运用诸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评估融资风险:通过地域分散化来降低整体风险;采用出售、贷款证券化等方式优化融资组合:甚至出现了二级市场,一改贸易融资缺乏流动性和透明的弊端。可见,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还是刚刚起步,任重道远,必须不失时机地创新,方能融入世界潮流。

三、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分配不平衡。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融通的银行其一为各商业银行。其二为政策性银行。相比而言,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雄厚,但他们做的多为期限短、流动性强、金额小的贸易融资;而对于政策性银行,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风险由国家来承担,就可以做那些中长期的贸易融资。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来源出现了结构性不平衡。

(二)担保难问题仍是制约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了解,由于外贸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大多数外贸企业在办理贸易融资时,即使在授信额度范围之内,也被要求提供相应的担保。因外贸企业普遍存在可供抵押的资产不多、能提供保证的单位难找的问题.担保条件难以达到银行要求。所以,担保难是外贸企业在办理国际贸易融资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融资方式简单,融资对象集中。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业务主要以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为主,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而相对较为复杂的保理、福费廷等业务则开展有限如福费廷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外贸企业而言,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资金周转,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且不占用企业授信额度.但目前各银行对这项业务开发不够,业务额极其有限,很难满足企业需要。

从融资对象来看,主要集中于大型外贸企业。这些企业国际竞争力强,业务发展稳定,资产质量优良,是各家银行主要融资对象。而对广大中小企业,则往往设定额外条件.不利于中小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贷款。

(四)审批程序繁多,操作流程不畅。不少企业反映。申请国际贸易融资所需程序复杂、手续繁杂,办理期限较长,效率较低,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给办理业务带来很大的不便。如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审批等同于一般流动资金贷款,忽略了贸易融资的业务特点,缺乏一套符合其特点的快速、高效的审批方法。有时甚至出现货款已经收回,融资申请还未批复的尴尬局面。

(五)缺少有效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其涉及的风险较为复杂,但它们是可以预测和防范的。然而科学有效的预测方法和防范措施,并没有在企业中得到具体的应用。如对于信用风险。仍使用传统的、无针对性的5c法,没有考虑到国际贸易融资的新特点和有别于一般贷款的形势;就国家风险来讲,其评估和预测的方法也不是十分的科学。

(六)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易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发生法律纠纷。国际贸易融资由一种传统的融资方式,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然而在我国.却存在着与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不相协调甚至是相冲突的情况,违规操作的事件时有发生,法律纠纷不断。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在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国际贸易融资信贷力度。在银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继续做好传统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推广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出口保理、福费廷等新兴产品及目前使用不多但前景广阔的产品,同时降低贷款利率,减轻企业成本压力。另外,银行还应利用国际业务方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加强对外贸企业的业务培训和风险提示.充分发挥好理财顾问的作用。

(二)探索建立适应外贸企业经营特点的信用评级与国际贸易融资贷款审批制度。建立外贸企业信用等级制度,科学合理地反映外贸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创建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授信管理新模式。在进行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外销渠道、经营者素质、结算方式、产品科技含量、市场潜力等方面的审查.对基本面好、有订单、有市场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国际贸易融资支持

(三)政企银通力合作促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多样化。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进出口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渐由单一的银行贷款方式转变到更多地利用贸易融资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贸易融资业务以其风险小、收益高、手续简便、融资的时效性强等优势越来越受到银行和企业的重视。除了银行和企业之间要很好的合作之外,政府也在融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时时关注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做到时时更新,也不使银行和企业在做融资时不会太被动.使他们的融资更加高效和成本最低。贸易融资的其他形式如押汇、打包放款、国际保理业务、福费廷、银行保函及备用信用证等可以在三方通力合作的背景下顺利展开.先通过信贷部门对客户进行全面考察,总体上把握经济实力和短期偿债能力,确定其可以承受的授信总额;再通过国际结算人员对该客户的业务跟踪,把握客户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特点,制定适用的融资方式及配套额度,在总额内充分开展相关业务。这样,就可以借助三方的力量促进贸易融资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四)提高金融机构贸易融资能力。国家直接向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或利用国际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内出口信贷机构的主权信用和资金,支持金融机构扩大贸易融资。我国外汇储备充足.也可以通过回购协议向我国银行或进口商提供外汇资金。

(五)增加对贸易相关信用保险和担保的支持。增加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资本金,提高信保机构承保责任法定上限,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进一步便利中小企业投保.对部分较大的经济体承保不受总额限制等。

(六)帮助企业解决国际贸易融资担保问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由于存在贸易背景,又有物流保障,信贷风险总体上低于普遍融资。因此。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建议银行适当降低国际贸易融资的担保要求。重点考察贷款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保证外贸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以控制风险。同时,建议省里设立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资金。专项用于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担保,帮助企业解决担保问题。

贸易融资篇3

关键词:贸易融资 商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 担保公司

中国经济的发展可谓是有目共睹,近年来一直保持着约10%的年增长率。在这样的经济繁荣发展的大前提下,中国对外贸易作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的最新统计数据,201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达3.6万亿美元,增长20%以上。然而,在中国对外贸易这个行业中,中小企业占据了半边江山,对于贸易融资这个让中小企业关注的话题,作者展开了调查。

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银行或者一些融资租赁公司和担保公司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如原油、金属、谷物等)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

现中国可以提供贸易融资的机构有:

1.银行系统

商业银行(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

对于银行来说,贸易融资是其国际市场的主要业务,特别是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国家为了促进出口业务,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上给予一些政策的帮助,这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等业务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而像其他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它们也积极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用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便捷的申请过程来吸引客户。

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四家银行都分别开展了贸易融资服务,推出了贸易融资类产品,但是对比四家的服务,在同种贸易融资服务中还是各有各的特色。

首先作为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的中国银行对于国际业务的开展肯定是十分重视,尤其是贸易金融服务一直是中国银行的核心和优势业务,其开展的贸易融资产品多达22种,是所有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贸易融资业务产品种类最丰富,适合于不同类型,需要融资的进出口公司。中国银行通过不断的创新新的贸易融资产品和积极通过差异化的创新产品组合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连续两年赢得香港金融类杂志《财资》的“中国最佳贸易融资银行”和“最佳结构化贸易解决方案”两个奖项。以贸易融资、国际结算为核心的国际业务是建设银行的战略性发展目标,建设银行在2006年率先成立了单证中心,改进了现有流程,集中管理后台业务。在产品开发方面,建设银行非常重视新产品研发,开发出了如海外代付、海外融资保、出口单保理等许多产品,这给建设银行贸易融资发展带来了很大机遇。从2006年开始,建设银行开始客户转型,把中小企业列为重点服务客户,开设 “速贷通”和“成长之路”两项专门为中小企业设立的创新业务,为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加快了速度,简化了审批流程。作为全球储户存款量最大,全球市值最大和效益最大的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业务繁多,但是在贸易融资业务上的产品不多,在该业务上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工商银行结合自身的优势,推出了工行财智国际业务,工行财智国际是一个集结算、融资、理财为一体,内嵌本外币业务于一身的产品服务及组合应用。在满足客户国际结算、贸易融资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规避汇率风险、节约财务成本的增值服务。中国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服务理念,充分照顾城乡和农村中小型企业的需求。农行又积极推出了全新贸易融资服务品牌——“融汇通”, 融汇通”是一套全方位、结构性、整体化的贸易融资综合解决方案,包含了“出口融汇通”、“进口融汇通”和“收付通”三大系列。树立了农行统一的贸易融资品牌形象,不仅整合创新了现有产品,同时也对内部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再造,客户办理贸易融资业务更加快捷、方便。

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地位的日益稳固以及民营企业、在华外资企业的快速增长,都将提供更为丰厚的金融资源。从银行业自身来看,在资本约束背景下拓展业务、创造利润,国际贸易融资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所以不仅仅中资银行会在贸易融资业务上下足功夫,外资银行更是能准确的瞄准市场机遇,竞相发展贸易融资业务,与中资银行在这方面业务上相互竞争。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因为它们在世界各国都会下设分行,对国际形势把握比较精确,开展贸易融资服务也相对较早,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产品方面,因为有很多跨国进出口公司的成功案例,外资银行的产品一般是比较安全,评价较高的优质产品。像花旗银行和渣打银行都有着几种优质产品并且通过额外的服务对风险进行控制。在操作技术上都相对成熟,服务人员经验较丰富,都是外资银行在贸易融资服务上比较出色的要点。但是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具有规模优势,对国内政策更熟悉,即使那些规模较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网点也比外资银行多得多,能充分满足国内不同城市大,中小型企业的贸易融资需求。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处境一直不乐观,在国内市场上要与国有四家大型商业银行过招,在国际上于技术成熟,管理有方的外资银行有着激烈的竞争,所以他们在更加注重服务质量,推出组合产品和适用于不同企业的解决方案,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代表,中国招商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在推出各种贸易融资产品的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别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像对与中小型企业,船舶出口业务类公司和大型企业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使各种类型的企业在根据企业情况的同时较少风险和财务成本。招商银行还特别推出融资直通车,适用于两地母子公司或关联公司从事商贸活动需取得跨境融资的企业客户,目标明确,对上述公司很有吸引力。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因为它们的发展情况多取决于银行所在地区的发展情况,所以各个银行发展情况良莠不齐,又因为没有明确的业务定位和特定的客户群体,对国际市场的把握不够,所以在贸易融资业务上表现出的是产品的单一,针对的一般大都是大型企业集团。但是近年来,随着银行业,城市的发展还有国家对进出口业务的政策扶持,各城市商业银行也逐渐重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积极推出各种贸易融资的产品组合。

政策性银行在特定的领域业务涉及广泛,但对于国际业务除国家进出口银行外涉及不多,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平稳持续良好地发展,政策性银行也开始对贸易融资等国际业务重视起来,但因起步较晚,产品单一,不全面,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没有完善的解决方案,贸易融资也没有被单独地管理,而是和国际结算一起管理。

2.融资租赁公司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这种业务方式后,二十多年来也得到迅速发展,但比起发达国家来,租赁的优势还远未发挥出来,市场潜力很大。相比银行系统来讲,国内的融资租赁公司经营理念落后,只注重与融资租赁的金融功能,而忽视或否认融资租赁的其他功能,因此造成业务品种基本上还属于单一融资租赁。另外经营范围扶小,业务形式单一,没有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等原因也造成了国内的融资租赁公司不能很好的为进出口公司提供贸易融资服务。

3.担保公司

担保公司可以为需要贸易融资的企业提供贸易融资担保,贸易融资担保又分为出口贸易融资担保和进口贸易融资担保。如果出口商想寻求贸易融资服务,可先在投保保险公司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之前或之后向银行申请出口信保融资授信额度。然后银行经过审核确定出口商信保融资授信额度。出口商、担保公司、当地保险公司三方签署《赔款转让协议》,确定各方权益。出口商根据保险公司有关规定进行出口申报等工作,取得保险公司承保情况通知书后担保公司与银行签定担保合同,银行审核后为出口商融资放款。最后进口商付款,银行扣除融资后余款转入出口商账户。而进口贸易融资担保流程各个银行的操作是不相同的,,进口押汇业务中有的银行采用信托收据的方式,甚至个别银行直接称进口押汇为信托收据贷款,有的银行并没有采用信托收据的形式,而是采用的《进口押汇总质押书》的形式。在采用信托收据形式的银行中,大部分都要求另外提供担保。担保公司介入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管,也可引入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等作为反担保。

作者简介:

贸易融资篇4

针对上述四种常见的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政府与企业都必须加强重视力度,通过共同商讨和合作,探寻出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管理对策,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标。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管理对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构建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专业防范体系

国际经济趋于复杂化,以至于信用风险日趋增加,这从根本上要求政府部门构建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专业防范体系,并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1)通过对国际经济发展局势进行密切追踪,并不断地收集与整理各项风险信息,在此基础上创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风险数据库,实现对各部门、各企业技术设备与信息资源的统筹规划。针对发现的不良买家,需对其信息进行及时追踪与,以宣传教育的形式使之知晓信用累积体现出的重要价值,从而提升社会大众的信用意识。(2)发挥风险专业防范系统的管理职能,再适当调整相关的机构设置,以授信额度机制对审贷进行有机分离。国际贸易融资实质上是信贷业务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其管理权限应归属于全行信贷所有。信贷部通过资信评估贸易融资对象之后,即可确定其信誉额度,再通过实施审贷分离机制,规定国际业务组织部、信贷部以及信贷审批机构负责结算风险与信贷风险,从而实现风险专项监控与审贷分离的目标。

2.不断拓展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类型

经济危机给国际贸易融资带来了巨大影响,不仅使银行的业务量受损,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各银行之间的商业竞争。在此环境的影响之下,国内贸易融资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于国际贸易需求。鉴于此,相关部分必须不断拓展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类型,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性融资方法,再结合自身市场需要,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融资解决方案,在开拓各种新型业务的同时,还能够扩大各种新型业务的整体覆盖面,包括福费廷与保付等。除此之外,当业务类型不断扩大之后,还需推动国际贸易融资朝着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以此方式控制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从而确保国际贸易融资各项业务都能得到有效发展。

3.深入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具有较大的风险,如果要对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与规避,就必须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法律和法规等,以法律手段作为基本保证,达到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全方位规范目标。首先,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保障制度,再按照国际贸易融资基本发展形势,对现存法律和法规进行适当的修订。其次,在修订过程中,应当根据国际惯例,分析国内现行法律与之相比出现的差异和矛盾,从中找出立法依据之后,并制定出具体操作时间方案,再将其颁布与执行。再次,加强对信用证相关业务的基本管理力度,以对信用证进行严格审核的方式,提升结算操作的可靠性与可行性。最后,在评估环节,除了要对信用证相关条款、融资授信实际额度等信息进行严格审核之外,还应当结合国际上的汇率风险以及国内的经济政策等信息,找出其中的各项不利因素,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解决。

4.不断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就目前而言,国内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相关业务的时间还非常短,始终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因此在管理经验方面也存在着不足的问题,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发展需求。鉴于此,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表,通过提升各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逐渐形成以市场和风险意识为导向,并将客户作为管理中心的基本管理观念,从而不断提升所有工作人员的风险控制能力与风险防范能力。

二、结束语

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本身具有客观存在性,无法避免这类风险的存在,只能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管理,达到规避风险的目标。鉴于此,要求相关部门和企业构建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专业防范体系、不断拓展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类型、深入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并且不断丰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管理团队,以此方式降低风险的影响力,推动国际贸易业务得以可持续发展。

贸易融资篇5

为了保持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不仅要努力扩大内需,也要十分重视外需。内需中的投资需求,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比较多,而且也比较有效,但刺激消费需求的回旋余地并不大,完全靠政府补贴,只是杯水车薪,根本的解决方向是收入分配,但这是长期见效的事,短期指望不上;特别是扩大农村消费,更不能寄托不切实际的希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能只剩下投资,也要保出口贸易增长。从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经验看,要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出口贸易要领先增长,至少要比经济增长速度快5个百分点。因此,2009年我国出口贸易名义增长率的最低目标应是13%,2008年出口贸易名义增长率是17.2%,实际增长率是10%左右(海关总署计算是7.9%),就是说,2009年出口贸易名义增长速度可以低于2008年,但实际增长率不应低于2008年。为了理直气壮抓出口贸易增长,需要澄清外需方面的若干认识问题:

(一)驳“世界经济再平衡论”

美国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经济学家说,原因都是因为美国人超高消费,中国和东亚出口太多造成的,现在美国人不能像过去那样消费了,中国也不能像过去那么多出口了,世界经济需要“再平衡”。2005年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提出过“全球经济失衡”的说法,也是说中国和东亚经常项目顺差太大,美国等国经常项目逆差太大,所以全球经济失衡。这些说法都是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理论依据的,我们不能上当,按照他们的意图去建立世界经济平衡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人口占世界22%,劳动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只能靠商品出口流动,2007年中国出口只占世界总出口的8.9%,而德国为9.6%,美国是8.4%。中国人口比美国德国加起来还多10亿,在这个低水平上要限制中国出口增长,实际上就是要限制中国经济崛起。从理论上说,中国出口贸易占到世界总出口20―25%的时候,才谈得上转变世界增长模式问题。现在,更需要从国际政治、经济各方面进行调整的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而不是限制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

(二)确立内外需相结合的建设方针

从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来看,建设方针的提法似应提内外需并重。这个道理很明了,我国自然资源禀赋,不足以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我国人口规模和就业压力决定了我国充当“世界工厂”的角色,所以,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我国需要大进大出,不大进,内需满足不了;不大出,内需也满足不了。更为深层的原因是,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国家与纳税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全社会的收入分配利益格局调整的回旋空间并不大,若有不慎,还会激化社会矛盾。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做不到像发达国家甚至一些新兴经济体那样,居民消费在支撑经济增长中占据支配比重。反过来说,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增长是很快的,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也基本是恰当的,可以再提高一些(主要是农村),但刻意拔高不仅难以做到,而且与我们提倡艰苦奋斗的意识形态、与节约资源的经济新理念也不相符。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是“坚持扩大内需为主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建议改为“努力扩大内需与积极争取外需相结合”,这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增长靠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的精神也是一致的。

(三)纠正对外需下降的若干误判

国际金融危机诚然使外需增长下降,但并非丧失。以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规模,其经济增长率下降1%左右,并不会使其进口规模大幅度缩小。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09年发达经济体进口将比2008年下降0.1%,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口将增长5.2%, 增速比上年将回落5.7个百分点。可见夸大外需下降的根据并不足,而且在居民收入预期下降的情况下,廉价商品更受欢迎。

但是,近年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被削弱了。由此导致我国在主要出口市场上的份额受到影响。2008年1―8月份,美国进口增长速度还保持在12%,但来自中国的进口增长却只有6%,相反来自巴西的进口增长20%、俄罗斯50%、印度10%。日本市场也是如此,进口增速为28.6%, 从中国进口只增长了13%,而印度则是23.1%, 来自巴西和俄罗斯的进口总额也在上升之中。同时,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份额,2007年是16.9%,而2008年1―10月份已经下降到10%。可见并非外需下降,而是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

从理论上说,只要有竞争力,即便市场需求下降,不仅不影响增长速度,甚至还可以扩张市场份额。最明显的例子是服务外包。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有43%的公司计划削减IT方面的开支,金融行业49%的信息技术部门计划削减预算,许多企业不愿上新的外包项目,欧美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服务外包将在一定时期内不同程度减速或下滑。2008年1―9月,金融业价值2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外包合同数量从130份减少到大约100份,而合同总金额也从180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中国服务外包的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统计,中国2008年1―8月份,服务外包出口合同执行额超过48亿美元,比上年全年的20.94亿美元增长了91%以上。这说明,外需下降并不绝对导致出口速度减缓,关键是出口产品是否有竞争力。提高竞争力就可以在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扩大中国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份额,需求下降不是决定中国外贸前景的绝对因素。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

从2005年7月汇改到2008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21%,大大削弱了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根据珠海格力电器海外销售公司的调查,人民币每升值1%,将造成家电行业出口4%的利润损失,影响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速下降1.5个百分点。可见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商品竞争力削弱的负面作用之大。要使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恢复到2005年或2006年的水平,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加强财税手段的使用,以财政资金来换取人民币汇率下调的效果;另一种选择是,在使用财税手段的同时,下调人民币汇率以减轻财政支出压力。从2001年以来,中国出口退税规模逐渐加大,2008年我国出口退税规模已达5866亿元人民币,而当年国内增值税实际征收只有18111亿元,按照17%出口退税率计算,出口退税规模只应为3079亿元,与出口退税实际发生额5866亿相差2787亿元,如果没有这笔超额支出,人民币汇率需贬值6.2%。理论上说,按照2008年水平,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需要付出450亿财政资金代价。所以,现在所谓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实际是出口退税超额支付的汇率。

2008年的实际退税率为13%左右,这是指退税规模除以一般贸易出口的人民币总价格,但2008年国内增值税的实际征收率只达到12.4%,实际出口退税率高于国内增值税的实际征收率;不仅如此,出口退税实际发生额5866亿占国内增值税实际征收额的比重达到32.4%,远远超过17%的出口退税率最高限。这就给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攻击我国对出口贸易实行暗中补贴的口实。实际上即便我国在出口贸易上没有任何理由可被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以及对我国制造麻烦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选择合理的扶持出口贸易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不必看贸易保护主义者的脸色。

在采取大幅度提高退税率的政策措施后,假设2009年实际退税率提高1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2009年一般贸易出口只增长5%,那么2009年出口退税规模比上年要增加80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假设实际出口退税率提高2个百分点,汇率不变,一般贸易出口增速不变,那么2009年出口退税规模将达到714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1278亿元,增长22.8%。这个增长速度还不算高,但对于2009年经济形势并不很乐观的中央财政总收入来说,无疑将成为巨大的开支项目。

反过来,人民币汇率下调会怎样?理论计算是:若按照2008年一般贸易方式6626亿美元出口额计算,以684.60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平均价,出口退税规模为5865.9元人民币。假设人民币汇率年平均价下调5%,出口退税只需付出3599.8亿元人民币,可节约财政资金2266亿元。再假设2009年一般贸易出口增长5%,达到6957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下调5%,年平均价为7.188,国内CPI涨幅为4%,那么出口退税只需付出5832亿元,基本与2008年持平,为财政负担所能承受。

三、贸易融资问题

出口困难也不完全是进口国居民购买欲望和能力的绝对下降,而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其他原因所造成。2008年12月中旬,作者访问香港著名的跨国商贸企业――利丰集团时,其董事局主席冯国经先生告诉作者,国外进口商对中国出口商品采购量的下降,其重要原因不是该国居民的购买力,而是进口商难以从金融机构得到流动资金贷款来购货,因为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普遍遇到了流动性困难。根据WTO的报告,2008年年底全球贸易融资缺口为250亿美元。这个情况又是对误判外需下降的一个纠正。同时也说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保持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政策,除了需要加强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之外,还需要采取出口信贷方面的金融扶持措施。2004年以来,由于国家采取宏观调控,银根紧缩,大量中小出口企业依靠境外进口商的贸易融资来维持出口商品生产流通所需的流动资金。这种贸易融资多采取预付款方式,形成短期外债,在外债管理方面出现短期外债比重大大上升的现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外金融机构多陷入流动性困难,我出口企业再难获得这种贸易融资,形成出口困难。我国银行金融机构不存在流动性问题,国家又放宽了信贷政策,因此应发挥我国金融机构在出口信贷方面的作用,弥补国外贸易融资功能削弱的遗留空间。

另一种融资服务方向是,为加工贸易企业的产品内销提供融资,这样还可以降低融资风险。为了促进这种产品内销,应对内销产品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当企业补交较低税率的税收后,允许产品进入中国境内市场,以培育这种产品的市场规模使其达到规模效益,通过产量的规模效益培育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因此,在加强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国内市场的作用,通过内外需相结合、内外贸相沟通来达到加强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的目的。

贸易融资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

从国际贸易融资的根本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融资主要具有风险低、灵活性强以及融资成本较低的特点,合理的国际贸易融资对于中小外贸企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于风险性低的特点来说,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是一种具有自偿性较高的业务类型,并且这种业务类型和企业的融资用途具有密切的关系,使得中小外贸企业的国际融资风险较低。此外,还具备灵活性强和融资成本低的特点,使得客户在具有较大灵活性的同时,具有较低的融资利率。

二、现阶段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当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状况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主要存在着以下四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来看,我国在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都处于完善阶段。虽然我国政府正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但是在贸易融资的政策要求上还显得比较薄弱。具体来说就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的政策机制还不够成熟,即使出台一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也没有完全的落实。

(二)缺乏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虽然现阶段我国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信用担保机构加大了建设力度,但是对于这种发展模式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来说,并不能很好的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来说,在信用担保制度方面是非常完善的。例如日本建立了52个地方类型的信用担保协会来为企业的信用进行鉴定和担保。具体的分配模式是地方类型的信用机构承担30%企业的损失,而剩下的70%是由日本政府所承担的。可以说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方面加强了财政预算来更好地对融资问题进行扶持,但是从服务机构的角度来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都是刚运行不久,其业务的经营模式还处于发展阶段。并且由于带批准入门滥过高,很多中小企业都难以达到要求。

(三)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针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模式主要有股票和证券两个方面,从股票市场的角度来分析,由于在我国境内的股票发行存在着很多限制,使得在中小企业发展规模较小的背景下不符合上市要求,进而无法通过股票市场来进行直接融资。从证券市场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情况下证券市场都是为第二产业而服务的,针对于中小企业不够重视。也就是说在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过程中存在着融资通道不顺畅的特点。

(四)中小型贸易企业缺乏有效担保。由于当前进出口类型的中小企业都是以服务类企业为主,因此其自有资产较缺乏。表现为不但在流动资金方面,并且在可提供抵押融资的方面也没有很大的优势。从融资风险的角度来看,现阶段在商业银行中能够接受的融资抵押担保物品主要有房产以及土地等,但是中小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模式并没有稳定的厂房和房产当作融资抵押物品,进而无法满足银行的担保要求,使得中小企业在融资抵押担保时受到融资限制。

三、完善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保障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发展的政府支持体系。对于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发展的政府支持力度来分析,可以对世界中发达国家中的成功经验汲取一部分适合我国国情的对策,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融资体系建立过程中,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手段来对中小类型的外贸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此外,我国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企业中的合作环境进行建设,在开拓国外市场的同时还应该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到一些会议中,例如展销会、洽谈会和招商会议等。

(二)创建全面的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对此,合理的信用约束机制可以保证中小企业对于信用在企业发展中的认识,那么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就会一定程度的增强中小类型外贸企业的信用意识,进而在加强企业进出口贸易企业的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维护我国经济市场的正常的运行。

(三)建立多元化的直接融资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直接融资体系,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大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力度;其次在对中小企业的债券市场完善的同时,应该对股权市场入手来对企业于信用机构之间的发展。最后,可以说一个刚刚成立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无论是直接融资模式还是间接融资模式都具有较大的困难,那么在融资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融资计划,在适当的融资机构获取资金。

(四)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和银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此,首先需要中小企业自身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加强信用观念意识的同时,转变长期的欠债不还的形象,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注重市场信用,在讲信用的同时全面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进而避免造成自身损失。除此之外,中小外贸类型的企业应该定期的向银行体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在确保每一笔单笔贸易的背景真实性的同时还需要保证回笼资金和货物均能按照银行的要求流动,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过程中注重信用。

四、结束语

通过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问题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其融资难的问题并不是短暂性的,也不是单方面的。那么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从中小企业的自身、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等方面出发来对国际贸易的融资问题进行完善,以保证中小外贸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逯词章.浅谈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及法律对策[J].中国商贸,2012(14).

[2]朱佩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2(14).

[3]曹菲菲.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10).

[4]李冰.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难点与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0(05).

[5]王孟夏,邢剑琛,王林.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研究[J].北方经济,2009(24).

贸易融资篇7

1.1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贸易融资服务潜在市场需求旺盛

近年来,宁夏进出口实现快速发展,进出口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逐年提高。涉外企业快速增加,新的贸易方式不断涌现,进出口结构日趋复杂,必将催生多样化的贸易融资服务需求。

1.2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供给与创新加快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正在推进自身经营模式转型,将发展包括贸易融资的中间业务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提高精细化经营能力的要求下,逐步转向重点经营中小客户乃至小微客户。

1.3金融需求客观合理,贸易融资拥有健康生长土壤

通过调查了解,宁夏涉外企业开展贸易融资主要源于及时回笼货款、缓解资金压力、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等真实需求,融资形式与资金运作简明,融资期限整体较短,融资工具单一,资金流转渠道少且占比低,跨境套利风险较小。

2宁夏中小涉外企业贸易融资现状

2.1融资对外贸企业进出口整体支持乏力

2013年,宁夏涉外银行本外币贸易融资发生额约9.8亿美元。仅占2013年全区进出口总额的30%,而同期全国贸易融资占商品贸易的比重近60%。贸易融资对宁夏外贸发展,尤其是中小涉外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弱。

2.2中小涉外贸易企业有着较强的融资需求

宁夏中小涉外企业大多为纯外贸型企业,因进出易环节相对较多,需要占用自有资金,面临较大的资金周转压力,需要融资予以支持。

2.3适合中小涉外企业的融资产品有限

当前,宁夏涉外银行利润增长仍然依靠存贷款利差,对于专业性较强、前期投入较大的新型贸易融资业务不够重视。贸易融资仍以授信开证、进出口押汇、汇出汇款融资、打包贷款等传统产品为主,针对中小涉外企业经营特点的融资产品较为缺乏。

2.4融资服务对象“重大轻小”

目前,宁夏占比不到10%的大型涉外企业几乎占据了全部贸易融资业务。而占比超过90%的中小涉外企业,因贸易融资认知度低、财务信息不健全、缺乏抵押担保、业务类型单一等因素,较难通过客户资质审核,基本被排除在融资大门之外。

2.5出口信用保险工具有待拓展

宁夏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缓慢,风险容忍度不高,中小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较低,缺乏针对性、差异化的承保政策,对出口信用保单融资工具的使用还远远不够,外贸交易的安全成交系数有待提高。

3宁夏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缓慢成因分析

3.1中小企业法律保障力度欠缺

与欧美发达国家动辄数十部专项法律构成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相比,国内中小企业法规政策数量少,多从方向性层面给予鼓励支持,缺乏物质经济的实质性内容和可操作的规范,在具体落实时,存在无法可依,无据可查的困局。

3.2贸易融资市场垄断程度较高

2013年,四大国有银行贸易融资业务量占比超过70%,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融资业务竞争同质化。一方面是产品缺乏差异化,另一方面是融资营销均以大客户为主。高度垄断的市场削弱了外贸融资对中小涉外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3缺乏针对中小涉外企业的个性化融资授信机制

外汇银行贸易融资授信标准仍以考察企业主体信用以及担保条件是否充足为主,企业财务和征信状况仍是决定因素,与贸易融资需要量身定做、较高技术含量及创新要求不相符。

3.4贸易信息不对称

由于宁夏既没有专业的外贸服务公司,也未建立针对中小涉外企业的社会征信体系,银行较难掌握企业货物流通、仓储状况、贸易收支等内部信息,更偏好于向大型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3.5政策性与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不足

国家开发银行尚未开展面向中小涉外企业的融资服务,其功能定位不具备对外贸的政策性融资支持。此外,重点服务中小企业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也较少,缺乏以小型金融机构为主要载体的中小企业发展金融体系。

3.6保险担保市场发展滞后

目前宁夏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较少,资金实力不足,费率较高。同时,政策性保险机构缺位,商业保险业务拓展积极性较低,业务品种单一,没有发挥出外汇保险对中小涉外企业贸易融资的信用支持作用。

4支持宁夏中小涉外企业发展贸易融资的政策建议

4.1建立保障中小涉外企业贸易融资的宏观政策管理环境

(1)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从金融、创新、税收、组织化、公平竞争、维权等多个方面,构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能够在贸易融资方面给予中小企业切实支持的地方法规和政策体系。

(2)破除制约中小涉外企业发展的体制障碍。

加大简化行政审批项目与程序的力度,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优化财政专项资金投向管理,带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中小涉外企业。

(3)提供相对宽松的金融监管环境。

金融监管部门应创新工作机制,支持和鼓励银行、保险公司创新中小涉外企业金融产品,提高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容忍度水平,改善贸易融资发展环境。

4.2健全支持中小涉外企业贸易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

(1)大力发展政策性及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体系。

一方面可以积极申请在宁夏设立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分支机构,另一方面发展以政府预算为主的地方政策性金融体系,加大政策性融资支持力度。同时,大力支持地方性商业银行和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放宽外汇市场准入,丰富融资市场供给主体。

(2)完善和建立信用担保与社会征信体系,有效降低融资风险。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建立政策性、商业性、互助合作的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丰富资金来源,完善风险分担和资金补偿机制,建成涵盖中小涉外企业的社会征信体系,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3)发展第三方服务机构,增加企业信息来源渠道。

未来应由政府牵头、社会资金主导、商务财政税务部门积极扶持建立大型仓储物流中心和外贸服务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银行与其开展融资合作,增加融资参与方,将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重点由传统财产担保落实转变到贸易流程环节的控制上来。

4.3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中小涉外企业水平

(1)提供差异化的特色金融服务。

外汇银行应改变过去客户与产品同质化竞争局面,立足宁夏人文资源和特色产业,关注和研究中小涉外企业群体,针对其贸易方式及产业发展的特点,适时设计和引进诸如“供应链贸易融资”等适合中小涉外企业需求的多元化融资产品,达到改变依赖少数企业,培养更多优质企业的效果。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中小涉外企业的认知水平。

银行应与金融监管部门形成服务合力,通过举办贸易融资产品推介会、银企座谈会等方式,搭建畅通高效的银企沟通平台,使中小涉外企业充分了解贸易融资业务,增加贸易融资服务的实际市场需求量。

(3)大力发展外汇保险业务。

积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转变经营理念,加强与中小涉外企业的合作,着力研究其外汇保险需求,开发符合其业务特点的险种,制定个性化承保方案,大力推动保单融资等业务发展,缓解中小涉外企业融资难题。

贸易融资篇8

供应链融资挑战基于单一偿债主体进行信用评级的模式

贸易融资一般是指围绕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发生的资金和信用融通。根据贸易融资的信用风险特性,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银行承担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企业为了进出口贸易的需要,以货权、应收账款、动产或出口退税账户作为质押获得融资,银行提供融资即承担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第二类,由融资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承担企业信用风险。银行虽然已为企业进行以贸易为目的的融资,但由于其他金融机构在融资环节的介入,如有其他银行提供信用证承兑,有信用保险公司承保或保理商参与等,使信用风险承担主体由融资银行变为融资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第三类,向企业提供贸易融资的银行承担企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混合的信用风险,其实是上述前两类信用风险的混合。银行基于核心企业信用提供的供应链融资可以归属为第三类。

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往往只涉及前两类信用风险。实施内部评级法要求基于单个企业或单个金融机构信用状况和贸易融资债项进行内部评级,实现逐笔业务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算。而供应链融资业务要求银行对单一偿债主体的风险评估,变为对以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上下游企业的偿债风险评估。这种评估方式是对债务人评级和债项评级因素的综合考虑,是对截然分开的两维评级思路的颠覆,类似于内部评级法下的专业贷款。在信用评级模式上银行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仍基于单一偿债主体进行信用评级,无论是核心企业,还是供应链融资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根据每个债务人的偿债意愿和偿债能力分别进行信用评级,这种信用评级模式割裂了供应链融资链条中企业之间的信用关联。二是设计单独的供应链评级模型,将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影响和银行对供应链中信息流、现金流的控制能力等因素引入到评级结构中,对供应链融资中1+N个企业进行整体评级。这种评级方式的前提是对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信用进行捆绑,为了保证评级结果的审慎性,操作上应尽可能要求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端的上下游企业融资进行担保。对核心企业不提供担保的做法,以企业信用捆绑为特征的供应链评级方式在技术上需要更加审慎的处理,以降低低估违约概率的风险。

“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动力还是藩篱?

内部评级法下,根据融资企业的资产额或销售额、银行对融资企业的风险暴露总额及其他判断要求,融资企业在内部评级法下可能归入中小企业风险暴露,一般公司风险暴露,零售中小企业风险暴露,专项贷款中的项目融资、物品融资和商品融资。归入不同的风险暴露意味着可能使用不同的风险权重曲线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鉴于缺乏全球银行业在贸易融资业务中违约与损失情况的实证数据,巴塞尔委员会对贸易融资业务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持审慎态度。此前,国际商会(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对9家银行在2005~2008年520万笔贸易融资交易和18家银行2008~2010年1140万笔交易的研究表明,贸易融资平均期限147天,表外贸易融资平均期限80天,520万笔交易中只有947笔违约,违约率和损失率都非常低。

除了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以外,内部评级法下影响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算结果的另外一个重要参数是有效期限。“巴塞尔协议Ⅱ”规定初级内部评级法下有效期限最低是1年。巴塞尔委员会的《巴塞尔资本框架下贸易融资的处理》也明确规定,高级内部评级法下对某些贸易融资工具可以不适用1年的底限,而采用银行对有效期限的计算结果。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与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保持一致,允许短期风险暴露的有效期限为内部估计的有效期限与一天中的较大值,其中短期风险暴露就包括原始期限在一年以内自我清偿性的贸易融资。

根据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算规则,通过如下测算可以看出“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规则中隐含着的监管风险导向。

假如银行对违约概率同为1%,违约损失率同为10%的一般企业和中小企业进行贸易融资,在没有任何其他金融机构承担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的情况下,对中小企业进行贸易融资更节约资本;初级内部评级法下贷款的有效期限是2.5年,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保持不变,银行向一般企业进行贷款适用的风险权重是20.51%,而对中小企业贷款适用的风险权重约16.37%,与16.28%和13%相比,显然进行贸易融资比贷款更节约资本,尤其是有效期限短的贸易融资业务更节约资本。在有其他金融机构承担融资企业全部信用风险的情况下,假设承担信用风险的金融机构其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与融资企业完全相同,由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对金融机构暴露的资产价值相关系数扩大了1.25倍,比直接给企业提供贸易融资消耗的资本更大。考虑到资产价值相关系数调整的影响,在违约损失率保持10%不变,有效期限相同的前提下,由融资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承担信用风险的贸易融资业务适用的风险权重,甚至高于银行直接给一般企业提供贸易融资适用的风险权重。

如果银行对可以归入零售暴露的中小企业进行贸易融资,监管规则使有效期限变得对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没有任何影响,同样是1%违约概率,10%违约损失率的情况下,对此类企业进行贸易融资的信用风险权重仅为10.17%。由此可见,监管机构对零售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有较大的激励。

此外,“巴塞尔协议Ⅲ”提出的杠杆率计算问题对贸易融资业务也有不利的影响。在计算杠杆率的规则中,除了对于无条件可以取消的承诺适用10%的信用转换系数外,产生于货物进出口,具有短期自偿性质的信用证适用的信用转换系数仍为20%,其他的表外业务均使用100%的信用转换系数。这些规定比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时适用的规则更为严格。全球范围内已有银行表示担心,部分银行为满足杠杆率要求而放弃部分贸易融资业务,甚至导致企业转向寻求风险相对更高的表内融资形式,对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

内部评级法下应收账款融资的资本消耗

内部评级法规定,应收账款融资分为企业应收账款风险暴露和零售应收账款风险暴露。对于企业应收账款融资,允许银行采取两种方法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一是自下而上法,即银行区分出单个应收账款的债务人逐笔计算;另一种是自上而下法,即银行无法逐笔计算,只能在池层面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违约风险和稀释风险是银行持有企业应收账款主要面临的风险,两类风险都有资本要求。实践中银行往往无法估计出应收账款池的违约风险,这种情况下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必须估计预计长期的平均每年的损失率(the expected long-run average annual loss rate)。预计长期的平均每年的损失率必须按照监管规则分解为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需要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如果无法分解,巴塞尔委员会认可的保守做法是违约概率等于预计长期的平均每年的损失率,违约损失率设定为100%,违约暴露等于每个池的应收账款余额减去风险缓释前稀释风险的资本要求,期限采用监管标准2.5年。

无论是在单笔应收账款层面还是池层面考虑稀释风险,巴塞尔委员会也要求银行必须估计稀释风险的预计长期平均每年的损失率,这个值以每个池应收账款数额的百分比体现。银行对稀释风险进行的监控和管理在获得认可的前提下,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时最低的有效期限可以设定为1年。

银行对应收账款融资需要计算违约风险和稀释风险对应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假如银行购入一家企业的应收账款10亿元,按照上表测算结果,该企业违约概率在0.5%情况下,违约风险和稀释风险两项合计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达到10.4亿元。在最保守情况下,两项合计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达到30.9亿元,相当于风险权重309%。同理,根据授信对象是否符合零售中小企业暴露的条件,银行为零售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可以适用零售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公式。

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后,在不满足定性要求的情况下,监管机构设定100%的违约损失率无疑非常保守,远高于贷款适用的违约损失率45%的标准值,违约风险和稀释风险的双重叠加效应对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影响非常之大,应收账款融资属于典型的资本耗用型授信业务。

防堵贸易融资业务中资本套利的可能

新的资本监管规则将深刻影响银行对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决策,在决策过程中监管机构还要防止银行在同一暴露下或不同暴露之间进行监管套利。

对同一企业不同产品的监管套利模式。初级内部评级法下,对同一企业违约概率相同,影响风险权重的主要取决于有效违约损失率(effective LGD),有效违约损失率根据抵押品种类和覆盖范围差别而有所不同。应收账款融资在权重法下适用的风险权重最高为100%,而内部评级法下违约风险和稀释风险双重计算可能导致风险权重超过100%。因此,应坚决禁止对同一企业贷款实施内部评级法,对应收账款融资实施权重法。

上一篇:国际贸易理论范文 下一篇:fob贸易术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