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条款范文

时间:2023-03-14 12:56:54

贸易条款

贸易条款篇1

[关键词] 贸易术语 仓至仓条款 可保利益 集装箱运输

国际贸易是在相距甚远的两个国家的贸易商人之间进行的,把所订货物从一个国家运往另一个国家,往往要经过长途跋涉的运输过程,包括装载和存贮,在此期间难免遇到各种各样预想不到的风险,使货物发生损毁,给贸易当事人造成经济损失。尤其是现在进出口贸易普遍利润微薄,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却有所增加。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对货物的保险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货物通过投保运输险,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变为固定的费用,在货物遭到承保范围内的损失时,可以从有关保险公司及时得到经济上的补偿。这不仅有利于进出口企业经济核算,而且也有利于进出口企业保持正常业务,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

提起保险,一定要弄清保险的原理,不能盲目地认为只要投保就能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使用何种贸易术语,由谁来办理货物运输保险,选择怎样的保险条款等,都是国际贸易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保险与国际贸易术语息息相关。凡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士都有必要了解和掌握有关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仓至仓条款”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海上货物运输保险都采纳了“仓至仓条款”。所谓“仓至仓条款”是海运货物保险责任起讫的基本原则,它规定了保险人承担责任的时空范围,从保单载明的发货人仓库或储存处所开始运输时生效,在正常运输过程中继续有效,直到保险单载明的目的地收货人最后仓库或储存处所或保险人用作分配、分派或非正常运输的其他储存处所为止,货物进入仓库或储存处所后保险责任即行终止。如未抵达上述仓库或储存处所,则以被保险货物在最后卸载港全部卸离海轮后满60天为止。如在上述60天内被保险货物需转运到非保险单所载明的目的地时,则以该项货物开始转运时终止。

“仓至仓条款”是运输货物保险中较为典型的条款,它具有充分性、严密性的特点。货物保险人对被保险货物的保障程度贯穿于货物运输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涉及各种运输方式,整个运输过程无遗漏。正因为“仓至仓条款”具有如此特点,常常会使对外贸知识掌握粗浅的人误认为,只要采用了此条款,运输过程中货物发生损毁,就会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对“仓至仓条款”认识的局限,往往会导致进出口企业的经济损失,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忽略了采用何种贸易术语、风险责任由谁承担、对被保险货物有无可保利益、索赔人与保险人有无直接的法律关系等因素。

二、什么是“可保利益”

“可保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保险标的上,因具有某种利害关系而享有的并为法律所承认、可以投保的经济利益。可保利益是保险合同的重要条件,世界各国的保险法都规定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必须对保险标的具有可保利益,才能跟保险人签订有效的保险合同。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备可保利益或超出可保利益的范围,则他们同保险人所签的保险合同无效。换句话讲,当保险标的的损害对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造成相应的经济损失时,称该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于该标的物具有可保利益,相反则不具有可保利益。在国际贸易中,通过贸易术语来划分买卖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决定货物风险转移的界线,而风险的转移又与可保利益的转移紧密相关。因此,贸易货物从卖方的仓库到买方的仓库之间,由谁来办理货物运输保险,谁享有可保利益,以及谁具有向保险公司索赔的权利,都取决于买卖双方所采用的贸易术语。

在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任何承保的险别,其中亦包括“仓至仓条款”,都应该是在可保利益原则基础上成立的。当货物发生损失,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索赔的前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保险人与索赔人之间必须具有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第二,索赔人对保险标的享有可保利益;第三,所发生的风险损失在承保责任范围之内。

三、贸易术语与“可保利益”原则的关系

在国际贸易中,采用不同的贸易术语,买卖双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各有不同。仅就由谁办理货运保险而言,亦取决于所采用的贸易术语。在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2000中,明确规定由卖方办理货运保险的术语仅有CIF和CIP两种。那么,其他术语项下就不用办理货物保险了吗?其实不然,只不过办不办保险不是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强求的项目而已,买卖双方要根据各自的情况酌情办理。目前,随着各个贸易企业对风险防范意识的不断提高,买卖双方都有必要对属于自己的货物加以运输保险,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依照国际贸易惯例,谁负担货物的风险,谁就有可保利益。因此,对货物风险归属于自己的货物,一定要加以投保,切莫抱有侥幸心理。保险费用也不过于货物总值的千分之几,不要为了节省保险这点费用,而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

在现行的国际贸易中,许多运输货物投保时,都采用了“仓至仓条款”。但是当货物发生损失时,有时却得不到赔偿,其主要原因就是投保时没有弄清风险界线与可保利益的关系。尽管“仓至仓条款”涵盖整个运输过程,但不具备可保利益则得不到保险赔偿。以下分析各组贸易术语风险的归属,以避免投保货物保险时的盲目性。

1.E组术语

E组术语,只有EXW(工厂交货)一个术语,是指卖方在卖方的场所或其他指定地点,将未经出口清关的货物置于买方支配时即完成交付,也就是说风险转到买方。买方从此时就具有了可保利益,买方为了使属于自己的货物安全地运达目的地,对运输货物加以投保,投保时可采用“仓至仓条款”。如果货物在承保范围内发生损失,买方有权向保险公司索赔。

2.F组术语

F组术语,包括FCA、FAS和FOB三种贸易术语。这三种贸易术语虽然同属于主运费未付贸易术语,但是根据各自的交货地点以及所采用运输方式的不同,风险转移的时间与地点亦不相同。因此,货物运输投保的起讫范围,也不能一概而论。

就FCA(货交承运人)而言,是指卖方在指定的地点将已经出口清关的货物交付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时,即完成交付,风险转移是以货交承运人为界,此贸易术语主要适用于包括集装箱运输在内的多种运输方式。由于这种贸易术语涉及多种运输方,所指的承运人接货地点也不固定统一,因此贸易双方在此贸易术语下,一定要对承运人接货的地点加以明确。在承运人接收货物之前,风险属于卖方;承运人接收货物之后,风险转于买方。那么,投保货物运输保险亦不能以为采用了“仓至仓条款”就万事大吉。为了避免经济损失的发生,在风险转移之前卖方应根据情况,对货物加以投保;在风险转移之后,买方要酌情加以投保。在FCA贸易术语项下,特别是采用集装箱整箱运输方式(FCL)时,承运人一般不对货物进行清点,常常在提单上注明“不知条款(unknown clause)”,当集装箱内货物发生货损、货缺,甚至空箱时,承运人很难查明其原因,一般以承运人向货主交付货物时,集装箱的铅封是否完好为准。如果集装箱表面及铅封完好,承运人不负责任。既然承运人不负责任,保险公司也常常以风险未曾发生为由不予理赔。因此,采取集装箱运输方式时,最好是让承运人或其人清点货物,以免货物发生损失时无据可循。

FAS(船边交货)贸易术语,是指卖方在指定的装运港将货物置于船边,即完成交货,这意味着买方从此时起,承担对货物的风险及费用。在此之前卖方享有可保利益,卖方要负责对从自己的工厂或仓库运到船边的货物加以投保。在风险转移之后,买方要负责货物从船边到上船以及一直运到自己仓库的投保事宜。在此贸易术语项下,买方对运输货物投保时即便含有“仓至仓条款”,当货物发生承保范围内的损失时,也只能就货物风险转移之后发生的货损,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而卖方不能因为买方投保的起止范围是“仓至仓”,就能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其原因是卖方与承保人之间不具备合同关系,卖方只有自身向保险公司投保从自己的仓库到船边为止的货运险,才有向保险公司所赔的权利。

FOB(装运港船上交货)贸易术语,是指卖方在指定装运港于货物越过船舷时完成交付。这意味着买方从该交付点起,承担货物损失的一切风险。在货物越过船舷之前,卖方具有可保利益;随着货物越过船舷,可保利益也随之转到买方。在FOB贸易术语下,海运货物保险由买方办理,即便买方投保“仓至仓条款”,货损如果发生在货物越过船舷之前,买方对此段的货损无权向保险公司索赔,因为此时他对货物不具可保利益。卖方为了避免经济损失,要自行对货物投保从自己仓库到越过船舷这一段的运输保险。

3.C组术语

C组术语,包括CFR、CIF、CPT及CIP四种贸易术语,这四种贸易术语同属于主运费已付贸易术语,在买卖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风险转移的界线上有所不同。

CFR(成本加运费)术语和CIF(成本加运保费)术语,在风险转移的界线上,都以装运港船舷为界,但是在由谁办理货运保险业务方面却有区别。

CFR由买方办理运输保险,买方负责货物保险的起讫区间是货物越过装运港船舷之后到买方的仓库。在CFR术语项下,买方办理货物保险时即使有“仓至仓条款”,在货物上船前发生的损失,买方无权向保险公司索赔,因为此时买方还不具备对货物的可保利益,从卖方的仓库到货物上船这一区间,应由卖方酌情办理保险。

CIF是适用“仓至仓条款”的典型贸易术语。货物越过船舷之前的风险属于卖方,卖方拥有可保利益;货物越过船舷之后的风险属于买方,买方拥有可保利益,这一点同CFR贸易术语相同,为什么称CIF是最适应“仓至仓条款”的术语?CIF术语中明文规定了由卖方办理货运保险,卖方在办理保险时,可以自己的名义对货物运输全程进行投保,即可以采用“仓至仓条款”。在货物上船之后,卖方将取得的提单以及所有出口单据,包括背书转让的保险单,通过银行转给买方,买方付款赎单后,即获得可保利益。这样可以以一张保险单贯穿从卖方仓库到买方仓库的整个运输过程。

在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卖方只有以自己的名义对货物进行投保,并且采用“仓至仓条款”,才有对从发货人仓库到货物上船为止这一区间发生的货物损失向保险公司索赔的权力。如果卖方以买方的名义投保,保险合同中即使有“仓至仓条款”,卖方也不具备对货物越过船舷之前所发生的损失进行索赔的权利,因为卖方不是被保险人,与承保人之间不具备直接的法律关系。

CPT术语与FCA术语有很多相同之处,同属于货交承运人贸易术语,是指卖方在指定的地点将已经出口清关的货物交付给承运人时,风险转移到买方。其主要区别在于CPT术语由卖方负责办理运输事宜并支付运费。至于办理货运保险CPT与FCA一样,以货物交付启运地承运人为界,买卖双方各自酌情办理。当买方办理货运保险时,即便采用了“仓至仓条款”,所办理的货运保险也只涵盖货交承运人之后到买方仓库这一区间发生的货物损失。卖方为了避免经济损失的发生,必须对风险转移之前的货物加以投保。CPT贸易术语同前面所述的FCA贸易术语一样,主要适用于包括装箱运输在内的多种运输方式。

CIP术语与CIF贸易术语类似,不同之处在于CIP的风险界限以货交启运地承运人为界,CIF的风险界限以装运港船舷为界。在办理货物保险方面,两术语都规定由卖方负责办理。CIP贸易术语同CIF贸易术语一样,卖方只有以自己的名义向保险公司投保,并采用“仓至仓条款”,然后将背书的保险单转移给买方,才能以一张保险单承保货物的全程。如前CIF所述,假如卖方以买方名义进行投保,卖方就等于放弃了对风险转移之前发生的货损向保险人索赔的权利。

CPT、CIP与FCA术语一样,主要适用于集包括装箱运输在内的多种运输方式,注意事项请参见前面FCA的解释。

4.D组术语

D组贸易术语包括DAF、DES、DEQ、DDU以及DDP五种,这五种同属于货物到达类术语。在D组术语项下,卖方要在规定的期限内,DAF在边境、DES在目的港船上、DEQ在目的港码头、DDU和DDP在指定的目的地约定的地点,将货物置于买方的支配下,即完成卖方的交货义务。在风险转移之前,可保利益属于卖方,关于货运保险及索赔事宜应由卖方办理;在货物风险转移之后,买方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货物办理保险及索赔事宜。因此,在D组术语下办理货运保险,也要考虑风险界线,不能因为保险合同中有“仓至仓条款”,就一定能得到保险人的赔偿。

综上所述,可保利益的划分是与买卖双方的风险界线紧密相连的。不论买方和卖方都必须根据自身承担的风险区间来确定投保责任,不能因为保险单上有“仓至仓条款”,发生货损时就可以向保险人索赔。索赔时必须明确本人有无可保利益、与保险人有无合法的利害关系、货物发生损失是否在风险承保责任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姚新超著: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晶莹邓旭主编:《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释解与应用[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3]黎孝先主编:国际贸易实务[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4]吴世昌著(韩国)国际商业惯例论[M].韩国大邱:韩国启明大学出版社,2002

贸易条款篇2

关键词:美韩自由贸易协定;TBT条款;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

中图分类号:F75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002-02

一、《美韩自由贸易协定》TBT条款的现实意义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区域贸易协定”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6月15日,共有585项区域贸易协定通知到WTO,其中379项已经生效。在区域贸易协定中,缔约方的关税得到了大范围的减免,以至于关税壁垒在区域贸易协定中逐渐减少。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由于受到区域贸易协定和WTO法律文件的约束,其活动范围也在逐渐收窄。随之而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频繁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限制和阻止其他成员方商品和服务的进入,因此在区域贸易协定调整的贸易秩序中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增加,对区域贸易协定的实施和发展造成阻碍。在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中,TBT(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重视TBT相关问题。在其签署的自贸协定中对TBT问题大都做出明确规定。在保护其本国国民、动植物安全的同时,有效控制市场准入,减少各种貌似公正、实则不平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区域贸易协定的实施和发展。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最终于2012年3月15日正式生效。作为第一个美国与亚洲北部地区签订的自贸协定,为该地区的其他贸易伙伴提供了一个自贸协定谈判的模板,并突出表现了美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经济事务合作的意愿。以美韩自贸协定为模板,可以反映出美国在当前自贸协定谈判中对TBT条款的新诉求,这对中美之间目前所存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摩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不久的将来中美之间在多边或双边谈判中所涉及的TBT条款提供借鉴。美国在大部分产品的技术优势高于韩国,在技术标准制定上处于优势地位。韩美之间达成的TBT条款,也反映出韩国在自贸协定TBT条款谈判中的新发展,对进行中的中韩自贸协定中TBT条款谈判将会产生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美韩自由贸易协定》TBT条款主要内容评析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第9章为TBT条款章节。该章共有10条另加2条附件。主要内容为:第一,遵守TBT协定的权利义务;第二,范围和覆盖领域。第三,国际标准;第四,共同合作;第五合格评定程序;第六透明度;第七汽车标准和技术规范;第八技术壁垒委员会贸易;第九信息交流;第十定义。此外该章还有两个附件,主要是对前述条款进一步明确规定,附件A―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明确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应配合双方政府间的贸易机构来解决相关争议。附件―B汽车工作小组,规定了该小组的组成和主要职责以及一些程序性事项。总体而言,《美韩自由贸易协定》TBT条款章节内容全面,在汽车技术标准法规上规定详细,对主要贸易产品保护标准高。

(一)《美韩自由贸易协定》TBT条款适用范围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TBT条款章节第9.1条明确指出继续履行《TBT协定》所规定权利和义务。依据该协定9.2条本章适用于起草阶段和已经应用的所有标准,技术法规和中央政府机构制定的合格评定程序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双边货物贸易的标准、法规、程序以及补充协定。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有很多,该协定采用的是一种范围较为宽泛的定义方式。该协定并未具体规定贸易壁垒的形式和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程度,只要对双边贸易构成影响都可以适用本章的相关条款。并且所适用的范围很宽泛,不论是准备阶段或是已经采用,更包括已经应用的相关标准。在合格评定程序上仅根据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来实施,其他机构或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合格评定程序不再适用。另外对于其他达成的补充协议依然可以适用,除非另有实质性规定。该协定对TBT条款定义和适用范围宽泛的规定,体现了双方对消除技术贸易壁垒的决心,扩大了该协定中TBT条款的调整范围,预示着双方承担更为广泛的保护义务。

(二)关于共同合作(Joint Cooperation)与国际标准

为了推动区域内自由贸易的发展,区域性组织通过共同合作协商等形式制定的区域内统一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这类区域内相对统一的体系在区域内形成起着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对区域外又形成了很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韩美自由贸易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章有关共同合作与国际标准的相关规定体现在第9.4、9.5,其中要求双方应加强在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方面的合作,以期提高各自系统的相互了解,促进各自进入对方的市场。特别是双方应设法建立、发展和推广能促进贸易便利化的有关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韩美双方通过自贸协定来制定双边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能有效促进韩美之间的贸易壁垒消除,但在该体系适用范围和符合国际标准上也要符合《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相关要求。

《TBT协定》要求在需要制定国际合格评定的法规和标准的领域,各成员方应尽可能的参与制定和主动采用国际标准,各成员方所签订的双边或区域体系不得违背相关领域的国际性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规范。如果各方能够采用全球统一的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无疑能够大量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美韩均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强国,其中双方的汽车制造、电子工业等都在国际上拥有较强话语权。因此如果双方通过自贸协定贸易壁垒合作协商机制推高在双方共同优势产品和服务的标准,虽然在形式上属于双边自贸协定安排,但会间接导致全球相关领域产品和服务标准提升,从而导致该产品和服务的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剧。

(三)关于合格评定程序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章节第9.5条对合格评定程序做出了规定。双方均认识到一套健全机制的存在能有效促进一方接受另一缔约方在其境内进行的合格评定程序结果,为了提高合格评定结果的接受程度,各缔约方应加强对这些和其他类似机制的信息交流。每一缔约方许核准或以其他方式认可另一方境内合格评定机构的评估结果,应不低于其境内合格评定机构的评估标准。如果一缔约方认可了其境内的合格评定机构的评估结果而拒不认可另一缔约方境内评定机构符合该技术法规或标准的评估结果,应当根据另一方的要求,对此说明理由。缔约方通过核准或以其他方式认可合格评定机构是否有权接受评定,批准,许可,应当由该方根据已公布基础标准的确定合格评定机构是否有权这样做。

合格评定是技术性法规和标准的实施过程。技术标准实际上是通过强制性的合格评定来实现。标准也是通过合格评定来实现的,合格评定成为判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的主要方式。[1]目前各国都建立了自己的合格评定体系,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但有些国家和地区加大合格评定程序与其它成员方的差异,以实施对贸易的技术保护,给国际贸易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碍。《美韩自贸协定》9.5条就是韩美双方基于对上述事实的客观认识,将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列举的方式来确认。所给出的四款基本涵盖了双方在合格评定程序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符合合格评定程序的三大原则:非歧视性原则、不能对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相互认可原则。[2]

三、对我国自贸协定TBT条款谈判的启示

(一)应重视自贸协定中TBT条款的谈判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以贸易技术壁垒(TBT)为主的贸易保护日趋严重。作为我国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日本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已从针对产品本身的性能、质量、安全,发展到生产、包装、标签标志、加工运输等全过程,技术要求日趋复杂、严苛。通过对2007~2010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壁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出口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呈现增长态势。[3]

近年来,中国积极开展双边、区域性自贸协定谈判,已签署多份RTA,其中大多数协议中都涉及TBT条款。另外,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出口也受到多边或区域性TBT条款的制约,成为阻碍我国产品出口壁垒。目前已签署的区域性贸易协定中大都涉及TBT条款。2005年以前中国签署的RTA文件中TBT条款就已经开始显现,在2005年以后签署的6个RTA中,有5个把TBT协定作为单独一章(《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中将TBT条款与卫生植物措施共同组成一章。而现在处于谈判中或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自贸协定都涉及TBT条款,并将此作为重要议题。

(二)对《中韩自贸协定》TBT条款谈判的启示

就中韩双边货物贸易商品构成情况来看,中国对韩国出口前三位商品大类分别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总额的69%。而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前三位商品分别为机电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化工产品,占韩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69%。就中韩两国各自的出口结构来看,双方出口的产品以从初级产品转变为各自有相对优势的高技术产品,其中韩国技术优势更为明显。因此,像韩国这样技术发达的国家,在高技术普及的情况下,韩国肯定不会放弃高技术标准而采用低技术标准,从而无形中给低技术国家的出口造成一种技术壁垒。因此中韩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一问题会在中韩自贸协定谈判中凸显。

从长期来看,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键在于提升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我国相关产品科技水平在短期内很难快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当我国自贸协定的谈判对手由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是贸易量较小的国家转变到韩国这样一个中等发达国家时,我们就要采取实际行动来为中韩TBT条款的谈判提供支持。首先,应加快我国技术法规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应从理论上、技术法规制定上、管理上加速法规工作的进程。其次,要建立技术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快速有效的应对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后,要加强对WTO规则、TBT协定的研究,在双边贸易协定TBT条款谈判中能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避免中国产品出口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

(三) 对我国区域贸易协定中TBT条款总体评价与启示

通过对《韩美自贸协定》中TBT条款和我国现已签署区域贸易协定中TBT条款大致对比,可以看出我国TBT条款在逐渐完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从最初的亚太贸易协定到现在的中国―秘鲁自贸协定,其中TBT条款越来越明确和具体。2005年之前的区域贸易协定几乎没提TBT条款,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大多是规定在其他内容之中。从《中国―智利自贸协定》开始TBT条款才单独成为一章。随着中国自贸协定的谈判对手由发展中国家和贸易量相对较小的国家逐步转为像韩国这样的中等发达国家,我们对TBT条款研究和谈判应有相应提高。[4]

所有区域贸易协定中TBT条款都重申了在WTO、《TBT协定》指导下的缔约国权利和义务,一些TBT条款甚至超过了WTO规定来追求更深层次的合作。对TBT条款的研究,之前更多的是基于我国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遭遇贸易壁垒而被动的寻找应对之策。从而研究对象也主要为美国和欧盟这样的发达国家,而对自身的法规、标准、评定程序研究较少,因此,我们应结合我国各行业新的实际情况,对现有法规、标准、评定程序作出相应调整。也要学会如何在WTO法律框架下利用TBT款来提升我国进口产品的质量和维护我国相关产业的整体利益。从而在自贸协定TBT条款谈判中清楚自己的利益诉求,能谈得更具体、更主动又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

参考文献:

[1] 祁春节.WTO贸易技术壁垒规则详解[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2.

[2] 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231.

[3] 李盛仁.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遭受出口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统计分析[J].金融时报,2012(2):12.

贸易条款篇3

摘要:

美国“301条款”法律制度是美国贸易代表利用贸易政策推行其价值观念的一种手段,其威力不在于条款本身,而在于它所带?淼谋ǜ葱院蠊?椭撇玫目赡堋F浜诵氖且悦拦?a class=content_a href=http:///class_free/79_1.shtml>市场为武器,强迫其他国家接受美国的国际贸易准则,以此维护美国的利益。实际上,美国的贸易政策是攻击性的单边主义,通过潜在威吓的作用打开外国市场,是一种典型的为了美国的利益恶意运用权利,达到美国的贸易目的行为。中国贸易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国外文化的本土化问题应当以中国最大的潜在市场为前提,借入世机遇,调整和完善中国的公平法律体系,保持对外威慑力和制裁性。

关键词: 301 条款 制裁 贸易政策

The Legal Review of the U.S.'Trade Law of 301 Terms

----Insight of lesson for China Laws

Cao Peizhong,Zhou Yanbo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Laws,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andong,Taian,271000,China )

Abstract:

The system of the U.S.'s 301 terms is a kind of way that U.S.' trade delegation promote their value ideas via the way of trade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terms of 301 is not only the self of terms but also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anction and punished. The core of 301 terms is to force the other states to accept the principles of U.S. and protect U.S.' benefit via the U.S.' market. In fact, the U.S.' trade policy are a kind of attack mono-action and the power management to protect U.S.' benefit via the opening the foreign trade market. The issue of China laws construction and the nationalization of the foreign culture shall regulate and improve the China Fair Laws system and insist the foreign sanc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hina Sustainable Market on the basis for China Government to access to WTO.

Key works: 301 terms sanction trade policies

一、 引言

第二次世界打战以来,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优势,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处于绝对优势。同时,借助其强大的经济优势,推行具有典型美国价值观念的自由贸易政策。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形成和东亚经济的迅速崛起,美国的贸易收支恶化,因此美国的贸易政策出现了巨大的转变----由积极的贸易自由政策转向贸易保护政策。以1974年的《贸易法》的“301”条款为代表的美国贸易保护法律体系成为美国保护其内国利益的有利武器,对世界贸易和法律产生重要影响。

笔者最近两年被政府选派到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经济法硕士,主修WTO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经常思考关于中国加入GATT/WTO后,美国贸易制度的保护机制和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中国贸易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国外文化的本土化问题,本文以中国入世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和外国贸易保护机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为视角,系统审视美国贸易法“301条款”的法律演变历史和保护机制,依此为纬度审视中国法律体系的构建生态化问题。在成文的过程中,受到了农大文法学院同事的教诲,尤其是农大文法学院专门从事中国法律问题研究的专家和同事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文章涉及的一些国际贸易法的最新理论是直接翻译和转引外文资料,文责自负,于同仁无关。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文章一定存不少问题,请批评指正。

二、美国301条款制度概述

(一)、产生背景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都希望扩大出口,使本国商品或服务抢占外国市场。同时设置贸易或技术壁垒,限制进口。因此,当本国的资源相对匮乏,分享世界资源就成为大国贸易的必然。于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迫切需要消除种种壁垒,关贸总协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然而,美国逐渐感到关贸总协定不能有效的维护美国利益,尤其是通过互惠协定,各成员国作出让步,以换得相等的贸易利益,更让美国难以接受。美国认为,自己在降低关税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做了相当让步,然而其他成员国并没有给美国相等的利益,甚至采取其他扭曲贸易关系的措施,树立障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若协商不能解决,依靠关贸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基于上述背景,美国于1974年修改了《贸易法》,制订第301条,并历经修改,最终发展成为一种保护美国贸易利益的制度。这就是美国“301条款”法律制度的起源。

(二)、美国“301条款”法律制度和演变历史

美国“301条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301条款只是美国1974年修订《贸易法》制定的第301条①。具体内容是一种非贸易壁垒性报复措施或者说是一种威胁措施。当别国有“不公正”或“不公平”的贸易做法时,美国贸易代表可以决定实施撤回贸易减让或优惠条件等制裁措施,迫使该国改变其“不公正“或“不公平“的做法。

广义的301条款包括一般301条款、特别301条款、超级301条款及其体配套措施。在这个意义上,美国“301条款”法律制度倾向于称其为301条款制度的范围逐渐扩大的趋势②。

其中,一般301条款,即狭义的301条款,使美国贸易制裁措施的概括性表述。然而超级301条款、特别301条款、配套条款等式针对贸易具体领域做出的具体规定,构成了美国“301条款”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和适用体系。具体说就是:特别301条款是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规定;超级301条款是针对外国贸易障碍和扩大美国对外贸易的规定;配套措施主要是针对电信贸易中市场障碍的“电信301条款”及针对外国政府机构对外采购种的歧视性和不公正做法的“外国政府采购办法”③。

美国狭义和广义的“301条款”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构成一个完全的体现美国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系,为美国的利益发挥着作用①。

一般301条款是其他301条款的基础,其他301条款是一般301条款的细化。即使没有其他301条款,美国贸易代表一样可以适用一般301条款的规定解决贸易争端。我们处于借鉴301条款,研究我国公平法立法的需要,再次之间但介绍一下一般301条款。

美国贸易法第301条的标题为“美国贸易代表所采取的措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般301条款“(《美国法典》第19卷,第2411条)。其内容包括强制措施、自由裁量措施、权力范围、定义与特别规则等。

第一、强制措施。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在何种情况下应当采取(c)款所规定的措施(见下文);一是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不采取(c)款所规定的措施。李外事总统对此类措施有特别规定的,应遵从。当外国于美国签订的贸易协定否定美方享有的权力时,贸易代表应采取(c)款规定的措施。该贸易协议是任一的,即可以是全球性多边协议,也可以是地区性多边协议,还可以是双边协议。

当外国的法律、政策和做法违反了任一贸易协议的规定,或与贸易协议的规定不一致,或否定了美国一句贸易协议所享有的权力或是不公正的,并对美国商业造成负担和限制时,贸易代表应当实施强制性的制裁措施,迫使外国政府修改有关政策或做法。如巴西药品案,1987年6月11日,美国只要协会提出申请,控告巴西缺乏对于药品的方法保护和专利保护,是对美国商业造成负担或限制的不合理做法②,贸易代表应当实施强制性的制裁措施,迫使外国政府修改有关政策或做法。③

在下列情况下,贸易代表可以不采取贸易报复措施:

一是争端解决机构已经采纳了依据任一贸易协议所规定的正式争端解决程序的报告或裁定,确定美国依据任一贸易协定所享有的权力,没有被否定或外国的法律政策或做法没有违反美国的权益,也没有与美国的权力不一致,也没有否定、取消或损害美国依据任一协议所享有的权力①。

二是有关国家正在采取令人满意的措施,给予美国依据某一贸易协议所享有的权力,有关国家已经同意取消或逐步取消违反协议或否定了美国依据协议享有的权力的法律、政策或做法;有关国家统一立即解决对美国商业所造成的复发但或限制;有关国家虽然不能承认美国一贸易协议所享有的权力或不能消除有关的法律、政策或做法,但同意向美国提供领贸易代表满意的贸易权益补偿②。

三是例外情况,若贸易代表确定在非常情况下,采取贸易制裁措施对美国经济砸承德腹面影响远大与其所带来的利益或有可能危害美国的国家安全时,可以不采取制裁措施③。

第二、自由裁量措施。如果某一外国的法律、政策或做法是不合理的或歧视性的,并且对美国商业造成了负担或限制且美国采取的措施是适当的,贸易代表就可以采取报复性措施,对该国实施贸易制裁④。

第三、权力范围。301条款,详细规定了贸易代表可以采取的强制性制裁措施。包括在设计与该条款所说的与外国有关的贸易协议时,中止、撤销或不适用为执行该协议而作出的贸易减让;在贸易代表认定适当的时间,对该外国的货物征收关税或采取其他进口限制措施;对该外国的服务征收费用和采取限制,而不论其他法律如何规定。另外,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授权。针对具体情况,贸易代表可以以其认定适当的方式和程度限制此种授权的条件和要求或拒绝签发此种授权。由于分权与程序是美国贸易法的最大特点,不同部门之间有不同的分工配合,所以涉及对某一外国的服务征收费用或进行其他限制之前,如果有关的服务由联邦政府的或州的机构管理,贸易代表应在适当时与有关机构的首脑磋商。

最后是对强制性制裁措施及自由裁量措施的补充性规定。贸易代表采取制裁措施,可以是不加区别针对有关外国并且不论此种货物或经济部类是否涉及该措施所针对的法律、政策或做法。也就是说制裁措施可以针对该国的经济整体,迫使该国改变其法律政策或做法。贸易代表采取制裁措施,应优先考虑征收关税,而不是采取其他进口限制。进口限制除关税外有许多种,诸如中止贸易协定利益、取消优惠限制等。但关税作为增加财政收入,保护贸易的最佳手段,能起到壁垒作用,更符合301条款的要求。

第四、定义与特别规则。了解301条款种的主要术语,对于深刻理解301条款制度大有裨益。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个:“商业”①、“不合理的法律、政策或做法”②、“不公正的法律、政策或做法”③等一系列专业词汇。

总之,一般301条款不仅有实体内容上的规定,也有程序性规定。

三、美国“301条款”法律制度的法律本质和经济动机

以保护其美国利益的 “301条款”法律制度是美国人利用贸易政策推行其价值观念的一种手段,其威力不在于条款本身,而在于它所带?淼谋ǜ葱院蠊?:诵氖且悦拦?谐∥?淦鳎?科绕渌??医邮苊拦??a class=content_a href=http:///class_free/59_1.shtml>国际贸易准则,以此维护美国的利益。按照“301条款”的有关法律规定,如果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入美国市场,就必须以同等条件开放市场,一旦美国人认为开放国的贸易政策和行为不符合美国利益和标准,美国就会动用“301条款”制裁,以此达到强迫贸易伙伴改变其贸易政策的目的。参见美国301条款案件统计一览表。

美国“301条款”案件统计一览表

案件数量

及百分比%

争议事实

法律依据

301条款

的法律作用

评价

案件进展

概况

113

81%

实物贸易争议,涉及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和政策争议,主要的贸易对手不仅涉及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而且涉及美国的政治盟友,如日本和欧盟。

一般301条款

发起案件调查,双方的磋商,谈判和最终达成协议,直至双方满意或者美国满意之后,美国对案件不了。这从双方,尤其是从美国的立案调查的目的的层面看,美国的301条款的法律作用的目的已经达到。

几乎全部发起案件调查,最后通过案件双方的磋商,谈判和最终达成协议,直至双方满意或者美国满意之后,美国对案件不了了之。美国的“301条款”法律制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19

19%

知识产权贸易争议,涉及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和政策争议,主要的贸易对手涉及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和,如中国和印度等发达国家。

特别301条款

一般美国依据内国法的程序先予调查,期间双方正式磋商,几乎是有利于美国的协议,美国一般监督和关注案件的进展和执行。如中美知识产权协议。

先是美国依据其经济和技术优势,发起对贸易伙伴的知识产权贸易纠纷的单方的调查系,一般美国依据内国法的程序先予调查和采取制裁措施。

资料来源:http://www.ustr.gov/reports/301. the list of the U.S. reports of 301 terms. Cao peizhong Picked from the materials and collection. Up date of the materials deadline is in 1999.

美国希望通过301条款达到一种贸易平衡,即我对你开放了多少市场,你就应该对我开放多少市场。表面看这是平等的互惠政策,其实是不公平的,它忽略了各国的实际情况,强迫各国接受美国的标准,无异于削足适履,拔苗助长,打破了其他国家的市场平衡。

一般说来,美国贸易法相关的“301条款”,只是美国内国法的组成部分,只对美国国民发生效力和管辖权。然而美国的“301条款”确立的一系列制度强迫外国政府的内国贸易政策和美国的内国政策保持一致,极大地影响其他国家的内国立法,显然具有域外效力,这是违反国际法准则的,是美国强权经济的体现。虽然自出笼以来就不断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但实际上美国贸易法相关的“301条款”的法律制度影响着其他国家的立法,不断发挥着域外法律效力。分析其原因就是美国有一个广阔的市场①,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为后盾,发挥其内国法的域外法律效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法律的发展趋势到底是多元化还是一元化争论不休,美国妄想以本国的国内法代替国际法,实现一元化,从根本来说是行不通的。

但是,美国通过这种“301条款”法律的经济的强权性,对违反美国内国法律和与美国不一样贸易政策的国家给予严格的贸易制裁和威胁,在程序有严格的时间表,充分体现美国的意志,并且通过内国立法提出《国家贸易评估报告》,通过所谓的一系列名单和化样翻新的手段,不断向贸易伙伴施加压力,实现其强权经济的目的。②

总之,美国“301条款”法律制度的实质就是通过经济和制裁强迫其他国家遵守其价值观念和法律准则,美国的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以优厚的市场条件作为诱饵,鼓励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另一方面,美国的“301条款”法律制度,违反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是对其他国家司法主权独立的干涉,是经济领域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对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美国的“301条款”法律制度的实质的背后隐藏着强烈的经济动机,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和智力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式的贸易普惠制看似公平,实际上与美国作为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应尽的义务,要求其他国家按照美国的要求和准则进行市场准入,会对美国有利。① 毫无疑问,美国最近的和其他国家的“301条款”制度的争端,实际上就是利益争端。处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的中国法律制度建设应当从长远利益和大局出发,避免经济民族主义和义愤,防止激化矛盾,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中,汲取益处,国家的经济安全。应当注意的是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和相关协议的生效,TRIPS 协议使的美国的“301条款”法律制度标准国际化,DSU协议使的美国的“301条款”法律制度的程序国际化。②美国的“301条款”法律制度和DSU协议有着极其的相似性,无论是争端的提出,磋商,还是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定,都表现出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世界立法。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生效并不意味着美国的“301条款”法律制度的终结。相反,美国的“301条款”法律制度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按照美国的实用主义的法律原则和价值观念,当世界规则和美国的利益冲突时,美国还可以诉诸于美国的“301条款”法律制度,表现出美国法律的有先适用权。

依据美国贸易代表的1989年-1999年的年度特别“301条款”的信息表明,美国“301条款”法律制度不仅有着强烈贸易压抑职能,而且还有为美国政治目的服务的功能。据统计,中国作为美国“301条款”法律制度的最大的受害国,几乎每年都被列为重点外国和重点观察国名单,通过美国内国的贸易制度干涉中国的贸易政策。③ 分析其中的原因,美国对中国实行“301条款”的法律威吓的动机和原因是服务其政治目的的,具体原因则是美国借口中国的贸易进口政策,标准,和出口补贴,知识产权存在保护障碍和其他保护障碍④。实际上,美国的贸易政策实际上是攻击性的单边主义,通过潜在威吓的作用打开外国市场。是一种典型的为了美国的利益恶意运用权利,达到美国的贸易目的⑤。其实,美国的做法不仅有着政治的目的,而且有着内国协调矛盾和和国会和行政权利的权利分配的功能。⑥

美国“301条款”法律制度的历史命运和发展纬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一方面,美国的“301条款”法律制度的制裁性,使得在有些争议是由于双方投机得念头和寻求概念得模糊来实现其利益目的,对于遏制地方保护主义有利;另一方面,美国得大棒政策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趋同,美国“301条款”法律制度的作用受到了众多国家和内国人士的反对①,美国一直调整和改变其策略,适应国际社会的要求。

但是,无论如何,美国“301条款”法律制度在保证美国利益方面,是成功的规定之一。因此,中国应当积极研究美国的“301条款”法律制度对中国入世条件下的中国公平法的立法的借鉴意义。

四、中国的公平法现状

加入WTO后,我国须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同时,我国又可以在世贸组织的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制定、完善、实施保护国内工业的法律,使国内法与世界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机制的形成,对公平竞争法、公平贸易法等有关的公平法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内国法的立法不能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机制德规定;另一方面,在主权原则的指导下维护内国经济安全和经济秩序。反观我国公平法的现状,和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有着明显差距,无论是在公平法的立法还是公平法执法,尤其是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重新构筑中国的公平法律体系,我国的公平法法律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立法上看,公平法律体系的生态化建设还有待于完善,法律部门还不健全,不能构筑完善的立法体系,尤其是缺少重要的反垄断的立法,不能有效地控制市场秩序,更谈不上像美国“301条款”法律制度一样,威慑其它国家的贸易政策和法律制度,

1、关于反垄断的立法。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反垄断法》,对于垄断行为一般适用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则及某些规定。垄断与不正当竞争、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虽然关系密切,但毕竟不是一回事。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而垄断是对竞争过程的限制和阻碍,表现为市场垄断、技术垄断、价格垄断等形式。广义的不正当竞争包括垄断。但两者在手禁止的程度、范围、行为方式及目的等方方面不同。有些垄断行为可以使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有些则不可以。如几家企业瓜分市场或约定限价控制市场就属于反垄断法的范围,反不正当竞争法还不能调解类似问题。

2、关于反倾销的立法。反倾销法是指调整国际贸易中抵制倾销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运用法律手段消除倾销造成的损害,有效保护国内同类产生产者的利益;二是使一国的反倾销法纳入国际法的轨道,避免因滥用反倾销措施而破坏国际贸易秩序。中国入世后原有的关税壁垒将大幅降低,须制定新的措施应对发达国家的不公平贸易。中国的幼稚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及易受冲击损害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制定反倾销法也就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颁布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有些条款应当具体细化和具有可操作性。但《条例》的实施细则至今尚未出台。这种无法可依的现象最令人担忧。首先是入世后面对国外大量的廉价商品的冲击,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虽然《条例》规定了征收反倾销税、提供保证金、价格承诺等反倾销措施,但对于如何防止、制裁规避反倾销措施的行为没有具体规定。其次是无法应对大量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

自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糖精纳和机械闹钟发起的首例反倾销调查开始,我国产品已受到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的近400起倾销指控,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例给我国造成的损失累计近一百亿美元,成为全球贸易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外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制裁措施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出口产品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间接后果是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阻碍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进程,恶化了我国的投资环境,冲击了国内市场,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

外国对我国实施反倾销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各国反倾销制度有很大随意性、歧视中国以及我国出口秩序混乱、被指控倾销的企业应诉不利。

综上所述,中国的反倾销法一日不制定,外国对中国的反倾销一日有恃无恐。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律制度及应诉机制势在必行。

3、关于反补贴的立法。反补贴是指出口国政府对产品出口企业进行补贴并因此给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的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或实质阻碍某一产业的建立与发展,进口国政府有权对已补贴的进口产品征收反补贴税。

西方国家认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源、财产归政府所有,分配不由市场经济机制决定,价格、工资水平、投资、信贷均由政府决定,亏损由政府承担,无法划清企业财产与政府补贴界限,出口补贴等于出口国政府自己补贴自己。因此反补贴法不适用于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进口产品。我国一向被美国和欧共体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我国的出口产品不断受到欧美的反倾销投诉,但尚未遭到反补贴指控。对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我国面临反补贴指控的可能性越来越大。1983年初美国纺织行业对中国的纺织品提起了反补贴的申诉(该申诉后来被撤回)。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国应加快反补贴立法的步伐,使我国早日做好应对外国的反补贴指控的准备。

4、关于保障措施的立法。保障措施是关贸总协定第19条允许的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数量的贸易保护措施,它源于各国政府在经济形势要求时保护国内产业的需要,作为自由贸易的例外而存在。其基本含义是,当发生缔约时完全未能预料到的形势变化,而是缔约国享有的条约所规定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并与另一缔约国之间发生利害关系的严重失衡时,该缔约国为保护本国的利益可以终止条约或寻求某种补救措施。主要有增加关税、实施关税配额、数量限制、举行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等措施。其最初目的是防止关税减让导致的急剧增加的外国进口对国内经济造成混乱,后来演变为对急剧增加的进口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临时救济,无论该损害是否于关税减让有关。由于保障措施针对的是公平的外国竞争,其适用条件要比反倾销等严格。我国还没有确定关于保障措施的立法,这对于入世后的我国十分不利。此外,服务贸易法、电信法等也需要全国人大进行立法 。

(二)、从执法上看,执法不利,欠缺透明度。有了法律并不意味着权力必然受到保障 ,不法必然受到追究。这里还涉及到执法问题。没有还好的执法再好的法律也不过是一纸空文。早在中美发生第二次知识产权争端时,美国就指出中国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执法机构欠缺透明;执法机构存在责任上的空白处;中央、省 、地政府在法律的适用上不一致;欠缺明确而有效的刑罚措施;繁琐而歧视性的部门要求;各执行机构之间不能配合等。虽然此后我国在执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入世之后,世贸组织规则对我国执法的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透明度原则旨在使各成员及贸易这对成员的法律、法规、司法判决、行政决定及相关的其他国际协议有充分、及时的了解和熟悉,对贸易机会提供可靠性和预期性。透明度要求主要规定在关贸总协定(GATT)第十条,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第三条,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第六十三条中,要求所有有关法律、规章、司法判决以及行政决定都要公布于众。主要涉及到海关对产品的分类或估价,税捐和其他费用的征收率、对进口货物及其支付转帐的规定、限制和禁止等。中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整个贸易领域的法律 、法规 、政策公开,并只依据那些公开的规定办事[38]。

美国301条款制度对中国法律的借鉴意义和应对举措

历经13年的艰苦谈判,2001年12月11日,我国终于成功入世,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国。回首过去谈判的历程,每一次都让我们意识到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促使我们不断改进,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法律规范。积极研究美国的法律制度,尤其是美国的美国301条款制度对中国法律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美国301条款制度其威力不在于条款本身,而在于它所带?淼谋ǜ葱院蠊?:诵氖且悦拦?a class=content_a href=http:///class_free/79_1.shtml>市场为武器,强迫其他国家接受美国的国际贸易准则,以此维护美国的利益。这就使得美国的价值观念通过内国法的形式表现出强烈的域外效力,成为美国法律特殊的价值趋向和强烈的能动性。正是美国301条款制度和诱人的内国市场,才使得美国影响其他国家贸易政策的目能够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301条款制度至少对我国产生以下借鉴意义:第一、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开放,我国经济势力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的优势,中国是一个最大的潜在市场,中国市场的利益引诱非常明显。因此,中国应抓住这一机遇,借入世机遇,调整和完善中国的公平法律体系,保持对外威慑力和制裁性。第二、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如国民待遇原则的框架内,在主权范围内保护内国的经济安全和国有企业,使内国企业和三资企业真正处于同一起跑上,不能通过份的税收减让来吸引投资,让中国变成世界工厂,使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污染的转移场所,浪费中国资源和污染环境。

基于此,中国的公平法的立法趋势应当适当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法律价值观念,在适应法律冲突时,以内国法为准。① 在对待中国和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贸易纠纷和知识产权纠纷时,应当着眼长远利益,采取积极的对策,尤其是对待中国入世时,积极同美国谈判,协商两国争端,达成双边贸易协定。然而不考虑政治、经济等非经济因素仅就贸易及国内立法来说,中美之间的分歧是巨大的。②尽量避免,美国贸易代表在“特别301条款”年度审查报告中,将中国列为“重点外国”。

在对待美国“301条款”,中国应采取积极的对策,第一是对美国的磋商请求迅速做出反映,否则,就可能丧失双边谈判的机会,第二,系统分析《美国贸易评估报告》中关于中国贸易政策的美国分析存在的错误和逻辑错误①,第三,对于美国的损害计算提出质疑和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范围内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防止美国单边贸易主义和利益倾向的得逞,以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体系寻求解决和权利制衡②。

五、结语

美国301条款制度无疑是强权经济的体现,是一种大棒政策,动辄以贸易制裁相威胁,妄图是国内法扩展至国际范围,违反了现行国际法。但对我国的法律却有积极方面的借鉴意义。

首先,我国应借鉴301条款,制定我国的具有威胁性的国内法。随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加之劳动力及原材料低廉等因素大量商品以低价进入国际市场。许多国家不想看到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千方百计的扼杀中国的出口贸易。仅以反倾销为例,到2000年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涉及反倾销的案件已超过200件,已有近40个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纺织、服装、轻工、家电、五金、医药等我国各大类出口产品及高科技产品均有涉及。平均税率为50-100%,墨西哥对我国的鞋类竞征收高达1105%的反倾销税[39]。如此不公正和不公平的、歧视性的、不合理的做法,若针对美国,肯定会受到301条款的制裁。因此,我国有必要在发展我国经济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301条款”。其他国家要么取消其不合理的法律、政策或做法,接受我国的标准和条件,继续与我国进行贸易,至少是一种公平和对等;要么接受我国的标准和要求,要么失去我国的市场和优惠条件。

其次,将与外国有关的争议使用国内法程序解决,但应注意不要违反国际法中的属地管辖原则。国际法规定,只要该事件有一个构成要素发生在该国,则该国对该事件享有管辖权[40]。适用我国法律解决国际纠纷,无疑对于我国是十分有利的,可以避免其他国家对我国歧视。

正像美国301条款制度和诱人的内国市场一样,我国应当积极研究入世条件下的中国公平法制建设,参照和借鉴美国301条款制度,实现外国先进经验在中国的本土化,实现中华文明的振兴。

[参考资料]

[1] 李明德,《“特别301条款”与中美知识产权权争端》[M],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2] 韩立余,《美国外贸法》[M],法律出版社,1999年.

[3] 杨国华,《美国贸易法“301条款”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9.

[4] 王景琦,《中外反倾销法律与实务》[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第24

杨欢进、武义清,《WTO与重点行业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166

刘星红,《欧共体对外贸易法律制度》[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第141

布里奇特.斯特恩,《法律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规范国际经济对国家有何作用、如何规范全球化》[M],人大出版社,2000.

[8] US. Code of the history 301 Terms; the US.Act 1974, is the amended of he code of extension of Trade Act. After the US. Code 1974 code, the agreement of trade 1974 and trade and tax law. These laws integrate whole legal system of trade and laws. See the materials of the Http: http://www4.law.cornell.edu/uscode/.

[9] A.L Stoler, the border Broadcasting Disputes under the 301terms,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journal .1999.

①张传明,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2001级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者。

②曹培忠(1965-),男,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澳大利亚英联邦国际经济法硕士Cth Aus.LLM。主要研究方向:WTO、国际经济法及欧盟法。

① See the US. Code of the history 301 Terms; the US.Act 1974, is the amended of he code of extension of Trade Act. After the US. Code 1974 code, the agreement of trade 1974 and trade and tax law. These laws integrate whole legal system of trade and laws. See the materials of the Http: http://www4.law.cornell.edu/uscode/.

② 韩立余,《美国外贸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352。

③ 李明德,《“特别301条款”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62----63。

①美国贸易法"301条款"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法律,世界上鲜有其他法律的知名度堪与该法相匹敌。美国常常使用这个法律,对其他国家的贸易措施进行调查,继而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并且威胁谈判不成就进行报复。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例如欧共体和日本,都深受其苦,对这个法律有切肤之痛。http:// 2002-05-21 09:20:48 ,杨国华,美国“301条款”案件。

② 李德明,《“特别301条款”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55

③ 依据美国内国法的有关规定,贸易代表对外行使美国政府权利和总统的特别授权,启动301条款程序。笔者注。

① See US code 19,titile, section 2411. Sec2411(a)(2)(A)(I), http://www4.law.cornell.edu/uscode/

②See US code 19,titile, section 2411. Sec2411(a)(2)(A)(I), http://www4.law.cornell.edu/uscode/

③ See US code 19,titile, section 2411(b), http://www4.law.cornell.edu/uscode/

④ 《美国外贸法》前言部分 see http://www4.law.cornell.edu/uscode/

① “商业”包括,但不限于,与国际贸易有关的服务(包括信息的转让),不论此种服务是否与具体货物有关以及美国人所进行的含有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的直接外国投资。针对关贸总协定长期未涉及服务贸易,该款将商业的内涵延伸到服务领域,反映了美国对其商业的保护远远超出关贸总协定对其成员国的保护,造成了美国不尊重关贸总协定,甚至另行一套。笔者注。

② 一向法律、政策或做法,尽管没有违反美国的国际法权,也没有与美国的国际法权不一致,但如果是不公平的和不公正的,该法律、政策或做法就是不合理的。具体包括(1)否定公平和公正的设立企业的机会;否定公平和公正的对知识产权足够而有效的保护,尽管该国可能履行了TRIPS协议的义务;拒绝给予依赖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美国人的非歧视性市场准入机会。(2)构成出口鼓励。(3)否定工人的结社权;否定工人组织和集体谈判的权利;允许任何形式的强迫或强制劳动;未 规定童工最低年龄或未规定工人最低工资的、工作时间的、职业安全的和健康的标准。笔者注。

③如果某一法律、政策或做法违反了美国的国际法权,或与美国的国际法权不一致,该法律、政策或做法就是不公正的。包括,但不限于否定国民待遇或最惠国待遇、或设立企业的权利、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笔者注。

① 在当今世界, 美国是最大的对外的贸易国家。美国的商品流向世界,世界的商品也流向美国,美国相对自由的贸易环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相当重要。笔者注。

② See Kim Newby the effectiveness of special 301 in creating long term copyright protection for US. Companies overseas--- listing of countries under the USTR special 301 lists.

① 为了实现美国的内国政策在国际上的实施,美国国内有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美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对世界的贡献,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有利于美国,而且也有利于其他国家。这种理论的背后有着美国的狭隘的本土利益和因素。

② See the WTO's legal system of texts. http://, in 2003 available.

③ See Kim Newb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pecial 301 terms in Creating terms Copyright protection foe U.S. companies overseas. Picked from the U.S. Annual materials of the Special 301terms.

④ See Yangguohua, US.'s trade act "301 special terms", laws press, 1999,138-146.

⑤ 事实上,东亚国家,如日本,为了避免和“301条款”发生争议,主动作出让步,美国内部人士认为是“301条款”的功劳,美国更加推行其单边主义。笔者注。

⑥ See Yangguohua, US.'s trade act "301 special terms", laws press, 1999,107。

① 参见Robert E. Hudec. The thoughts on the term of 301. 参见Smooth-hawley Statement, in 1930, there are 1028 famous experts signed a document not permit the Present about the bill on Tax.

① 美国的法律制度据有强烈的实用主义,适应法律冲突时以美国的法律为准,不仅和美国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合,而且和世界惯例不对称。笔者注。

②以知识产权为例,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及市场准入上,中国和美国两国曾有过三次激烈的冲突。1979年,中美签定了《中美贸易协定》。在签定过程中,美方坚持在协定中写入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款,我方代表深感震惊。以为当时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几乎为零 。从那时起,我国开始逐步发展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相继颁布了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规,并加入了《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等国际公约。指出中国知识产权法律中有不足和缺陷,在专利制度和版权着制度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此为第一次争端。第二次争端是在1994年,“特别301条款”再次将中国列为“重点外国”。贸易代表指出,中国虽然制定了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但没有切实实施,而且没有对依赖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美国人提供公平和平等的市场准入机会。双方的焦点已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改进转向法律制度的实施。第三次争端出现在1996年,中国又被列为“重点外国”,原因是中国在一些实质性问题如海关执法、市场准入、关闭CD工厂等方面没有进展[1]。每一次争端都迫使我国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上做出极大努力,最终达成谅解,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铺平道路。笔者注。

① 《美国贸易评估报告》是美国制定和采取“301条款”措施的文件底本之一,有着重要的法律意义。笔者注。

贸易条款篇4

关键词:信用证;软条款;欺诈;国际贸易

2002年4月,辽宁某贸易公司与美国金华企业签订了销往香港的5万立方米花岗岩合同,总金额高达1950万美元,买方通过香港某银行开出了上述合同下的第一笔信用证,金额为195万美元。信用证规定“货物只能待收到申请人指定船名的装运通知后装运,而该装运通知将由开证行随后经信用证修改书方式发出”,该贸易公司收到来证后,即将质保金260万元人民币付给了买方指定代表,装船前,买方代表来产地验货,以货物质量不合格为由,拒绝签发“装运通知”。致使货物滞留产地,中方公司根本无法发货收汇,损失十分惨重。鉴于诸如此类的案件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绝非少数,为出口商能及早发现问题及顺利出运货物和安全及时收汇。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了信用证“软条款”的问题。

一、信用证“软条款”的识别

鉴于目前国内外没有一部法律对信用证软条款做出明确的定义,笔者将信用证“软条款”的典型形态列于此,以期增加识别软条款的可操作性。

1 控制信用证生效的软条款,也叫做暂不生效条款。如,“直到我们通过修改信用证,通知有关价格、船名、目的港和最后的单据的要求后,本信用证方能生效”,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尚未确定这个信用证项下的各种单据、证书的详细要求和指示,为了履约,进口商按时开出信用证,但这种信用证注明了限制生效条款,出口商若急于交货装船,将给制单发生麻烦,难于结汇。

2 商检中的软条款。在信用证的单据条款中设置收货人检验条款。这种软条款看似合理,但一旦进口商可对货物百般挑剔不出具检验合格的检验证书或迟开此类证书,出口商就不能及时备齐信用证规定的单据去议付行交单议付,导致单证不符而被开证行拒付或因迟交单而被开证行拒付。为避免此类情况,出口企业在签约时最好不要同意由进口商出具签发品质检验证明的这种要求,要力争由本国的商检机构来实行商品检验,这样不但可以方便出口企业,而且还将主动权掌握在出口商自己手中。

3 装运软条款。装运软条款是指开证申请人利用信用证中规定的装运港、目的港、装运时间、可否分批装运或转运、船公司、船级、船龄等方面的内容,规定各种限制受益人的软条款。这种情况下,申请人完全掌握货物是否装船、何时装船的主动权,从而导致延迟装运或其他不符点的产生,给开证行拒付提供了理由。而实践中,一旦行情发生不利变化,开证人申请人往往不发通知,等受益人明白时为时已晚。

4 限制付款的软条款。根据《UCP500》规定,开证行只能凭借符合信用证要求的单据付款或承兑,或授权议付,开证行应当承担首要付款责任。信用证支付方式是由开证行以自己的信用作保证,所以,作为一种银行保证文件的信用证,银行应当负首要的即第一性的付款责任。信用证中如果对付款附加额外条件,就是软条款。因为这些条款可以随时解除第一付款责任,违背了信用证的支付规则。

5 制造条款间相互矛盾的软条款。如,在转口贸易中,进口商要求出口商在来证上不要写明“受益人”,而有些国家则规定“产地证”必须填写受益人名称,否则不予签发“产地证”。因此,不管出口商如何制单,都不可能做到“单证一致”。

6 开证行或申请人要求签字或印鉴与开证行、通知行或申请人的要求相符的软条款。这些条款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但是详细分析就会发现,对受益人来说是危险的。因为根据《UCP500))规定,通知行应遵守合理谨慎的原则,检查其所通知信用证的单据表面相符。以保护受益人的权益,因而没有义务审核进口商的印鉴,另外,如果开证行并没有将印鉴资料寄给通知行,将导致通知行无法证实印鉴的真伪性。这样在议付行政付时很可能造成单据不符,不能收汇。

二、信用证“软条款”的防范

1 认真做好事前的资信调查。在此需要提醒的是,选择信誉良好的客户作交易,虽然是预防信用证软条款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并不是万能的。因为一方面,交易伙伴一般都在外国,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都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市场变幻无穷,很多人都会因为投有有效约束而见异思变。所以,即使调查得知对方交易伙伴是一个资信良好的交易方,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而要密切注视该交易货物的世界行情变化以及交易方的履约情况。

2 慎重选择开证行。受益人可以事先与进口商约定,由那些世界一流、信誉较好的银行作为开证行。因为这些银行很注意自身的声誉,操作很规范,一般会很严肃认真地对待“软条款”问题,对于受益人来说,风险概率会大大降低,

3 谨慎约定合同条款。鉴于买卖合同的重要参考价值,合同生效之前,应确保其条款具体、明确、严密,能将各种可能发生的争议问题考虑周全,这样出现信用证软条款的机率就会降低。

4 严格审核信用证。在审核信用证时对一些不合理的、模糊的或不利于受益人执行甚至根本无法做到的类似“软条款”,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审查,一旦申请人避而不答或者坚持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受益人绝对不能贸然发货,并且抓紧时间对申请人的变化进行调查,借以判断是否是利用软条款进行欺诈。

贸易条款篇5

在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保险公司对索赔人承担赔偿责任,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1)保险公司和索赔人之间必须有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即索赔人必须是保险单的合法持有人;(2)向保险公司行使索赔权利的人,必须享有可保利益,即货物损失与索赔人之间存在利害关系;(3)被保险货物在运输过程中遭受的损失必须是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内的风险造成的,且所遭受的损失与发生的风险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4)被保险货物遭损的时间和地点是在保险期间之内。

各组贸易术语由于风险转移的界限不同,导致上述条件有时不能同时满足,因而得不到保险赔偿。因此详细分析不同贸易术语下“仓至仓”条款的应用十分重要。

一、E组贸易术语与“仓至仓条款”

E组术语,只有EXW(Ex Work),即内陆工厂交货一个术语。该术语下,卖方在卖方的场所或其他指定地点,将未经出口清关的货物置于买方支配时即完成交付,此时风险转到买方,买方就具有了可保利益。如果货物在承保范围内发生损失,买方有权向保险公司索赔。但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如果交货地点在卖方仓库内,因为货物尚未离开起运仓库开始正常运输,所以保险责任并未开始,此时发生火灾或盗窃引起的货物损失保险人有权拒绝赔偿。也就是说当交货地点在卖方仓库内时,买方承担的风险实际上超出了“仓至仓”条款的承保范围。第二如果货物由卖方代为装载,并驶离起运仓库后进行交接,则此后由承保风险引起的损失保险人将给予赔偿,但对货物装载过程中及其自仓库运至交接地点过程中的货损风险,保险人有权拒绝赔偿。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买方利益可以获得完全保障,卖方却额外承担了风险。

二、F组贸易术语与“仓至仓条款”

1.FCA(Free Carrier),即货交承运人,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卖方在约定的时限内,在指定地点把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并办理相应的出口手续后完成交货义务。风险于货交承运人时由卖方转移至买方,买方负责投保。由于FCA术语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贸易双方一定要确定交货的地点。不同交货地点下,买卖双方承担的风险范围不同。如果双方约定的交货地点为卖方所在地,卖方只需将货物装上买方指定承运人提供的运输工具即可。此时,卖方承担货物存仓期间以及将货物装上运输工具期间的风险,而买方承担的风险责任早于“仓至仓条款”,因为保险责任于货物运离起运仓库并开始正常运输过程时才开始生效。如果选择其他地方交货,卖方须自行将货物运交承运人,并在运输工具上完成交货义务,而无须负责卸货。此时,卖方还要负担从卖方所在地至承运人所在地期间的货损风险;而买方承担自货交承运人至货物运抵最后仓库期间的风险,属“仓至仓”条款责任范围之内。在FCA贸易术语项下,特别是采用集装箱整箱运输方式(FCL)时,承运人一般不对货物进行清点,常常在提单上注明“不知条款(unknown clause)”,容易产生纠纷,由于承运人不负责任,保险公司也常常以风险未曾发生为由不予理赔。因此,采取集装箱运输方式时,最好是让承运人或其人清点货物,以免货物发生损失时无据可循。

2.FAS(Free Alongside Ship),即装运港船边交货,仅适用于水上运输。卖方于约定的时间将合同规定的货物交至装运港买方指派的船只旁边,在船边完成交货义务;如果买方所派船只不能靠岸,卖方须自费雇佣驳船把货物运至船边才算完成交货义务。货物从码头装上驳船,以及在驳船行驶到船边的过程中,发生损坏或灭失,均由卖方负责。买卖双方风险划分以船边为界,买方负责投保。保险实际上是从货物被交至船边时开始生效,直到被运至保单载明目的地的最后仓库时终止,即“装运港船边至仓”。卖方不能因为买方投保的起止范围是“仓至仓”,就能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其原因是卖方与承保人之间不具备合同关系,卖方只有自身向保险公司投保从自己的仓库到船边为止的货运险,才有向保险公司所赔的权利。

3.FOB(Free on Board),即装运港船上交货,仅适用于水上运输。卖方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在指定的装运港,将货物交至买方指派的船只上就完成交货义务。货物在装船时越过船舷,风险即由卖方转移至买方。FOB合同下,由买方对货物进行投保。在货物越过船舷之前,买方对货物不具有可保利益,即在货物装上船之前,货物的所有权仍属于卖方,而不是买方。因而其保险单项下的保险责任尚未开始,装船前货物的损失,即使由保险单人承担的风险造成,保险人不负责赔偿。虽然保险合同包含了“仓至仓”条款,买方仍不能向保险公司索赔。而卖方虽然对货物享有可保利益,但却不是保险单的合法持有人,即卖方和保险公司之间没有保险契约关系,同样也不能得到保险人的赔偿。保险公司实际的承保范围是在货物越过装运港船舷之后,到保单所标明的目的地仓库。因此,FOB条件下的“仓至仓”条款实际上表达的承保责任是“船至仓”或“港至仓”。因此,为了保障货物自运离起运仓库至越过船舷时的保险利益,卖方须向保险公司另行投买保险。

三、C组贸易术语与“仓至仓条款”

1.CFR(Cost and Freight),即成本加运费,仅适用于水上运输。卖方负责租船订舱,支付运费,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将货物装上运往指定目的港的船舶就完成交货义务。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之前的风险由卖方承担,而之后的风险则转由买方承担。同FOB类似,按CFR术语成交时,货物装船前,因是买方投保,卖方无法持有保险单,而买方投保时不具备可保利益,“仓至仓”条款实际上表达的承保责任是“船至仓”或“港至仓”。卖方应就装船前的风险自行投保“船前险”。而货物越过船舷之后,因买方对货物拥有可保利益,同时又是保单的有效持有人,若因承保范围内的风险致使货物遭受灭失或损坏,保险人应予以赔偿。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货到付款或托收等商业信用的收款方式且采用FOB或CFR术语时,按照合同的规定,卖方没有办理货运保险的义务,而由买方根据情况自行办理。如果履约时由于某些原因,包括买方无力支付货款、行情对买方不利、不可抗力或货物与样品不符等等,买方拒绝接收货物,就有可能不办保险,这样一旦货物在途中出险就可能导致钱货两空。因此在上述情况下,卖方应在当地投保卖方利益险。

2.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即成本加保险费、运费,仅适用于水上运输。卖方负责租船订舱,支付运费和保险费,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将货物装上运往指定目的港的船舶就完成交货义务。CIF条件下,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风险也是以装运港船舷为界来划分的,但该术语要求由卖方进行投保,并且保单中的被保险人一栏应注明为卖方,然后随同其他单证一起转让给买方。在货物越过装运港船舷之前,卖方对货物承担风险因而具有可保利益,如若在此期间发生了承保风险造成的损失,卖方有权向保险人索赔。而货物装上船之后,风险由卖方向买方转移,买方取得货物的可保利益,并通过卖方背书转让的保险单成为合法的保险单持有人,享受保险单项下的权利。货物装船后若发生承保风险造成的损失,买方有权向保险公司要求赔偿。因此,可以说CIF条件下的“仓至仓条款”是真正意义上的“仓至仓”。

3.CPT(Carriage Paid to),即运费付至指定目的地,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CPT术语与FCA术语都属于货交承运人贸易术语,风险划分的界限相同,是指卖方在指定的地点将已经出口清关的货物交付给承运人时,风险转移到买方。至于办理货运保险CPT与FCA一样以货物交付启运地承运人为界,买卖双方各自酌情办理。当买方办理货运保险时,即便采用了“仓至仓条款”,所办理的货运保险也只涵盖货交承运人之后到买方仓库这一区间发生的货物损失。卖方为了避免经济损失的发生,必须对风险转移之前的货物加以投保。

4.CIP(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即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按照CIP条件成交,卖方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将货物交至(第一)承运人的处置之下即完成交货义务,风险划分的界限与FCA、CPT相同。在办理货物保险方面,CIP术语和CIF术语都规定由卖方负责办理。CIP贸易术语同CIF贸易术语一样,卖方只有以自己的名义向保险公司投保,并采用“仓至仓条款”,然后将背书的保险单转移给买方,才能以一张保险单承保货物的全程。同CIF一样,按该贸易术语成交的保险合同是真正意义上的“仓至仓”。

四、D组贸易术语与“仓至仓条款”

贸易条款篇6

关键词 EXW卖方 提单内容 《鹿特丹规则》

中图分类号:DF961 文献标识码:A

提单,是指用以证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货物已经由承运人接收或者装船,以及承运人保证据以交付货物的单证,是作为承运人和托运人之间处理运输中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依据。货物由承运人接收或者装船后,应托运人的要求,承运人应当签发提单。

然而在实务中,尤其在EXW贸易条款下,经常出现作为实际托运人的卖方因货款已收妥,拒绝申领提单的情况,理由是根据《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下解释,在EXW成交方式下,卖方无递交交货凭证、运输单据或有同等作用的电子信息之义务。卖方认为既无申领之必要,自然也无提供提单内容之义务。而提单作为最重要的运输单据之一,其记载的内容在大多数国家需为海关、检疫等公共当局所参考,承运人需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否则有可能遭受罚款、退运、没收等处罚。此外,提供EXW运输服务的通常是无船承运人,无船承运人通常签发的是多式联运提单,在无船承运人手中通常还会持有提供实际海上运输服务的承运人所签发的海洋提单,通常无船承运人所签署的多式联运提单与有船承运人所签署的海洋提单应在货物描述方面保持一致。若无船承运人无法从托运人处取得正确的货物描述,可能会造成其与有船承运人的纠纷。所以这里就有必要探讨在EXW贸易条款下,作为实际托运人的卖方是否有提供提单内容之义务。

根据《海牙规则》第3条第5款、《汉堡规则》第17条第1款之规定, 托运人有义务向承运人提供正确的货物标志、件数、数量和重量,并向承运人提出保证,由于托运人提供资料的不正确所引起或造成的一切灭失、损害或费用,需向承运人进行赔偿。此外《汉堡规则》和《中国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还对于提单必须记载的内容则有做出详细的规定,其中至少第(1)货物的品名、标志、包数或件数,或者重量或以其他方式表示的数量,如系危险货物,则对其危险性质的明确说明,这些资料均由托运人提供(4)托运人名称(5)托运人指定收货人时的收货人名称等几款承运人无法以其他合理方式获取的信息。由此可推定出,托运人有义务准确提供提单上关于货物描述、收发货人等必要信息。

此外,2008年12月11日,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联合国全程或部分海上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公约》(下文称《鹿特丹规则》)正式得到通过。对比以往其他公约,《鹿特丹规则》明显强化了托运人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本文而言,其29条明确指出托运人有提供信息、指示和文件的义务:托运人应及时向承运人提供承运人无法以其他合理方式获取,且是为下述目的而合理需要的有关货物的信息、指示和文件:(1)为了正确操作和运输货物,包括由承运人或履约方采取预防措施;并且(2)为了使承运人遵守公共当局有关预定运输的法律、条例或其他要求,但承运人须及时将其需要信息、指示和文件事宜通知托运人。而提单内同的正确性正为大多数国家有关法律、条列所要求。

由此可见,EXW贸易条款下的卖方,作为国际货运输运的主体之一,有提供提单上与其有关的承运人无法以其他合理方式取得的信息之义务,尤其在《鹿特丹规则》通过之后,更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该义务。

(作者单位:海蓝德国际货运(上海)有限公司)

注释:

实际托运人是指FOB条款下实际将货交由承运人承运的托运人,以示区别于承运人签订运输合同的契约托运人,目前一般认为实际托运人有较契约托运人优先向承运人请求取得提单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杨志刚.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实务与法规.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257-259页、459-462页.

[2]王义源 等.远洋运输业务.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79-82页.

[3]王千华 等.海商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14-115页.

[4]吴百福.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9、65页.

[5]赵刚.国际航运管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105-119页.

[6]谢宗宝.浅谈鹿特丹规则下托运人的义务.中国律师2010年海商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0,219-224页.

[7]张晶. 试论海上预定运输中托运人的义务.南方论刊,2007(6),34-35页.

贸易条款篇7

关键词:贸易制度统一性条款;地方政府;特殊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3-0004-05 收稿日期:2006-09-15

我国人世的文件中,《中国加入议定书》第2条与《中国工作组报告书》第71~75段和第218~228段都规定了贸易制度与政策的统一实施问题。这即为“贸易制度统一性条款”。深入探究这个尚未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重要条款,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

《中国加入议定书》强调我国人世后特别需要遵循的实质性条款,集中体现在《第一部分总则》里面,共有18条内容。其中第1条“总体情况”主要是指明中国加入WTO之后必须实施的有关法律文件。值得十分关注的是,它一开头即第2条就专门对贸易制度的统一实施作了明确的规定。

其第2条“贸易制度”第1款在“统一实施”的标题下强调:“《WTO协定》和本议定书的规定应适用于中国的全部关税领土”,明确指出其中包括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其他在关税、国内税和法规方面已建立特殊制度的地区”。接着,它又规定:“中国应以统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适用和实施中央政府……的所有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以及地方各级政府或适用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其他措施”。在这里,“统一性”还是被放在了最优先的位置加以彰显。此外,该款还特别指明各级地方政府的法规、规章和其他措施应该符合WTO规则,并要求我国建立一种机制,让个人和企业可据以提请政府部门注意贸易制度未统一适用的情况。

可能考虑到“特殊经济区”易于悖逆统一性的规定,第2条第2款还进一步对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它规定:中国应将所有与特殊经济区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通知WTO,并说明这些地区的名称和地理界线;对于来自中国特殊经济区的产品,应适用通常进口产品输入关境时所面对的税费(包括海关税费)和措施(包括进口限制);对该经济区内的企业提供优惠安排时,WTO关于非歧视和国民待遇的规定应得到全面遵守。

而贸易制度统一性条款的基本内涵和它在入世谈判中的重要位置,在《工作组报告书》中则得到了更为具体的体现。《报告书》第71~75段直接涉及“贸易制度的统一实施”的相关要求。一些成员方表示,中国应在其全部关税领土内适用《WTO协定》的要求及其他承诺(第71段),还关注中国中央政府是否充分了解未统一实施的做法和是否采取必要的执行行动一类问题(第72段)。针对这些质疑,中国代表多次确认了统一性的做法。即:《WTO协定》(包括《议定书》)的规定,将在其全部关税领土内统一适用(第73段);同时,“所有个人和实体均可提请中央政府主管机关注意中国贸易制度中未统一适用的情况,包括其在《WTO协定》和议定书项下的承诺未统一适用的情况。”(第75段)

另一方面,它的218~228段在讨论我国“特殊经济区”时,更强调了该原则的履行问题。中国代表明确表示:没有建立任何新的经济特区的计划;经济特区适用的特殊优惠关税政策已经取消;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发展,中国将在其关税领土内统一实施关税政策;自经济特殊区进入中国关境其他部分的进口产品,应与其他进口产品享有同等的经济待遇(包括所有税收、进口限制和海关税费等)。(第222段)针对有关的质疑,中国代表还作出了多方面的确认,它们是:中国将加强在特殊经济区和中国关税领土其他部分之间贸易的国内税、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的统一执行(第225段);将在其通知中提供描述所实施的特殊的贸易、关税和国内税法律如何仅限于指定特殊经济区的信息,包括关于实施的信息(第227段);对向位于特殊经济区中的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任何优惠安排均将在非歧视基础上提供(第228段)。显然,在审议我国实施统一性条款的问题上,“特殊经济区”是一个易于被发达国家紧紧盯住和大做文章的重要环节。

不能忽略的是,《报告书》第69~70段还专门提及地方各级政府的职权问题。WTO有些成员对中国地方各级政府在财政、金融和预算活动等领域的职权予以关注,具体涉及补贴、税收、贸易政策及《WTO协定》和议定书(草案)所涵盖的其他问题。一些成员还关注中央政府能否有效地保证地方各级政府所采取的与贸易有关措施符合WTO规则和中国入世承诺(第69段)。对此,中国代表则表示或确认:地方各级政府在贸易政策问题上没有自主权;将及时废除与中国义务不一致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措施;保证地方各级政府的法规及其他措施符合中国在《WTO协定》和议定书(草案)中承担的义务(第70段)。可见,我国地方政府的法规、措施和行为,已经成为有些发达国家判定我国是否实施统一性条款的又一大关键因素。

由此可见,“贸易制度统一性条款”至少包括着以下含义:第一,中国必须实施统一的贸易制度、政策和基本措施,连所谓的“经济特区”等都概莫能外。第二,这种统一性只要求在其关境内实施,而非关税地区则不必遵守。第三,地方各级政府尤其需要认真对待这种统一性要求。第四,特别要预防特殊经济区的有些政策措施可能妨碍统一性规定的实施。第五,中央政府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整治那些尚未履行统一性规定的情况。第六,应当建立一种个人和企业可以监督这种统一性得以有效实施的机制。

这意味着,按照这些明确要求去规范我国的法规、规章、政策和各级政府行为,才能确保统一性条款得以有效履行,才能确保我国在WTO成员之间的周旋中获得足够的主动权,也才能有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

那么,这种统一性条款的提出,是否属于一种专门歧视我国的特殊做法?我们的答案自然是完全否定的。

首先,贸易制度统一性要求是WTO非歧视原则的自然延伸。众所周知,非歧视原则(即贸易最惠国待遇条款和国民待遇条款)是WTO所有规则的基石。通常条件下,观察和衡量一个申请加入WTO的国家是否遵循其规则体系,首要的就着眼于非歧视原则的履行情况。按照这个重大原则的基本精神,一切商品与服务在贸易竞争的过程中,都应当获取东道国制度与政策给予的没有差别的经济待遇。这种享受同样权利和承担同样义务的经济待遇,必须体现在本国商品和服务与外国商品和服务

之间,自然更应该体现在本国的各种商品和服务之间。如果允许WTO成员方可以在其关境内实施有差异的贸易制度与政策,那么它实际上意味着,处于不同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下的商品与服务必然只能获得有差别的经济待遇,即接受歧视性待遇。显然,这就直接违反了WTO一直孜孜以求的最为重要的根本原则。换言之,只有成员方的贸易制度与政策得到统一实施,相关商品与服务才可能免除被有差别对待的危险,它们的贸易运作才可能处在公平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从而确保非歧视原则的有效应用。

可见,把贸易制度统一性条款置于我国入世文件最优先最突出的地位决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受少数发达国家的意志所左右的畸形结果;相反,它既是非歧视原则在国内市场自然延伸的必然产物,又是该原则在成员方国内得以贯彻落实的重大前提条件。

其次,统一性条款是现代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要求。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和市场经济功能的充分发挥,首先必须存在能够进行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要形成和确保公平的市场竞争,又必须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从制度上保证经济主体都可获得同样的经济待遇;而要真正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自然一定要以统一的贸易制度与政策予以支撑。因此,贸易制度的统一性正是现代市场经济运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者,统一性条款本来就是WTO规则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GATT1994文本并无直接与之相对应的条款,因而贸易制度统一性要求常常不能为有些人所全面理解或准确把握。其实,我们倘若能够深入研究一下WTO的一些相关规定,便不难发现它们已经明确体现了这种统一性原则。例如,GATT1994第10条第3款(a)就明确规定“应以统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管理”贸易法规的公布和实施。其第17条第1款(a)还指明,在国营企业得到某些专有权或特权的情况下,政府对私营贸易商进出口的购买和销售所采取的措施,应该按照非歧视待遇的一般原则行事,即体现国内统一性的做法。至于不少原则或重要规定把统一的贸易制度视为自己的当然前提,更可在WTO货物贸易规则体系中的许多地方得到印证。可见,这个统一性条款只是WTO统一性原则在我国人世义务中的一种具体体现,它本身并没有蕴含更多的其他含意。

最后,统一性条款始终在我国的具体经济实践中被严重忽略。这里仅略举数例。

在对待经济特区的发展方向上:有人依然十分迷恋以往那种地区倾斜的做法,看不到在我国需要同国际经济接轨的背景下,由于经济特区与WTO统一性要求存在直接的悖逆而应当逐步被淡化乃至完全取消。因此,他们在讨论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方向时,所倚依的思路和所主张的措施仍旧摆脱不了继续追求地区倾斜之优惠政策的窠臼,其结果必然是此路不通。

在寻找解决经济困难的具体对策上:还是出于对统一性原则的不了解,有人在遭遇经济障碍时,依然有着依靠优惠措施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当本地区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高商务成本时,就试图通过多设几个“经济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区”来解决问题,因为在那里可以应用所谓的优惠政策来继续吸引外资。

在选择西部大开发的有效途径上:西部大开发是中央政府的一大战略决策,自然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积极支持。不过,像当年沿海地区一样也在西部设置一些经济特区的提议,同样反映出WTO统一性原则在这里被严重的忽略。

凡此种种表明我们需要补上了解和把握WTO统一性要求这一课。

多年以来,我国一直推行的是以出口创汇为中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由此带来了一些已经广泛流行而又明显存有偏差的观念和思路,使人们往往不能正视和把握统一性条款的重要性和真髓。我国要正确把握和真正履行贸易制度统一性条款,就必须花大力气去认真解决一个累积已久的症结,即有效澄清长期被模糊或混淆的思想观念。其中最为典型的有:

(一)过分偏好“优惠做法”应当承认,在过去较长的时期里,为了推动改革开放,为了更多地增加出口和引进外资,我国出台大量优惠的经贸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倘若用相关的国际规范加以衡量,我们这些所谓的优惠政策在性质上应该归属于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是实质上的出口鼓励措施,本身并无什么优惠成分。以出口退税为例,国内征收了17%的增值税,该产品出口到外国后,人家还要收其相关的国内税(包括增值税)。所以,为了避免双重征税,就有必要对出口产品退还增值税。这样做,完全符合WTO的有关规定,并不是什么给予优惠的手段。因此,目前我国还使用着对产品进行分类以不同税率退还的做法,既是在存有某些制度缺失或漏洞下的不得已措施,也是顺势推进贸易增长方式转换的具体表现。

第二种则是可能有利于经贸发展而实质违反着国际规范的“优惠”手段。其具体形式大体说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一些片面推崇地区倾斜的直接优惠做法,如征收更低的税负、给予更多的进出口配额、得到更多的财政补贴等;另一类是一些通过对某些厂商和出口产品给予各种间接补贴的优惠措施,它一般起着人为降低产品成本以使出口产品或企业更多得益或较少亏损的作用。相比较来说,前者直接地违反着WTO的统一性原则,后者则更多是违背反补贴原则而间接地背离统一性的要求,它们都在必须取消之列。

第三种称得上是真正合规的优惠措施。即这种措施确实体现着有所不同的优惠待遇,却又是WTO规则所许可的。例如,政府提供的各种不可诉补贴(如用于环境保护、科技发展和援助贫困地区的部分补贴)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倾斜措施(包括减免税收等)等,均属此类。

许多年来,我国在对外经贸贸易活动中一直十分热衷于优惠政策的推动作用。可是,却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优惠政策”的合规性问题,以致于全社会常常把优惠政策视为鼓励政策的代名词,而动辄推行比其他地区更优惠的做法也成为许多地方招商引资的一大法宝。它们直接导致了大量违反统一性原则的政策措施不断涌现。殊不知,这些滥用“优惠政策”的做法给我国人世谈判代表带来了多少被动和麻烦。如今,这种滥用现象已经得到相当的遏制。

(二)显著误读“经济特区”我国的经济特区产生于改革开放的初期,意在把它作为一个“窗口”和“阵地”来进行改革开放途径的探索和试验,而它确实也很好地发挥了这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它毕竟只是一种地区倾斜政策的产物,主要是依靠中央政府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加以支撑和推动的,而其他区域却享受不到这样的经济待遇。可见,这并不符合GATT和WTO的统一性原则与规定。所以,当时代行进到我国迫切需要同世界经济接轨的关头,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亟须进一步深化的时候,这类不规范的做法就不得不加以重大调整甚或有所取舍了。

同时,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经济特区”总是与

对外经贸活动紧密相联,其本质特征则应体现为“非关境”,即进出其中的货物不必缴纳关税和受到数量限制。它可以表现为从保税仓库(区)到自由港等不少种类的具体形式。然而,我国所提及的经济特区(即深圳等五个特区)并不具有这样的本质特征,它们原先还依然属于关税区域,即进口产品要缴纳关税,有时还有数量限制(如有进口配额等)。这就是说,我国所谓的“经济特区”不同于国际规范所认可的经济特区,将这两者混为一谈会招致很多思路混乱和对策失误。

显然,我国经济特区都面临着一个调整自己发展方向与战略的重大关头。这种调整,就是要彻底摆脱依赖政策倾斜做法以推动改革与发展的习惯性思路,就是要自觉地将本区域经济的体制与机制逐步纳入国际规范的轨道。应该说,坚持“经济特区还要特”的思路和做法,本身无可厚非,某种程度上还值得嘉许。关键在于,“还要特”的基本思路和发展方向能否体现出同WTO统一性原则相一致的时代感,能否体现出足以发挥现代市场经济积极功能的领先性。能够这样做,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都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如果缺乏这样的理念来推动“还要特”,则可能还是旧瓶装陈酒,反而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没有结果的空转之中,最终使得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陷于被动。不能不看到,后一种危险在有些地区依然存在,因为对“经济特区”的误读在那里并未得到彻底的澄清和扭转。

还不能不提的是,我国所实施的“经济开发区”同样面临这种理念的澄清和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讲它们的任务更重些。“经济特区”的执行机构因紧迫的危机感而已有种种应对措施,可不少“开发区”的领导们似乎还浑然不知自己的一些做法将会招致统一性规定的清算。

(三)继续曲解“特殊政策” 不能否认,我国在人世之后依然设置着一些可以继续享受特殊政策的“新区”。可是,不少地方政府有时似乎还在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对待这类特殊政策,有意无意地把它们视为对本地区的一种“优惠政策”,从而在自己具体决策时夹杂进一些继续悖逆统一性条款的东西。必须强调,这种倾向在有些地方政府行为中依然若隐若现,颇值得高度重视。

实际上,中央政府允诺实施的这些特殊政策本身并没有违反统一性规定。它们大致可以归为三大类:一是对我国以往没有推行过而又符合国际规范和有利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试验(如离岸金融市场等);二是对我国需要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予以倾斜(如高新技术产业等);三是对我国“保税区”等形式逐步过渡到真正的非关境展开探索(如区港联动等),在这里,该类区域除了主要发挥产业集聚的作用之外,显然还有一个“试验田”的功能,即先行对一些尚未在全国普遍实施的政策措施进行可行性实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因此,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特殊政策决不是为了再形成一些新的“经济特区”,让它们与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继续相分割。特别是,围绕我国已向WTO作出具体承诺的内容,或者直接在同国际规范接轨的方面,中央政府根本不可能再提供什么特殊政策和做法,因为这些都无疑违反了统一性条款。如果这样做的话,不仅会直接毁坏我国的信誉和形象,而且有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推进。

还须进一步强调的是,我国违反统一性原则的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还同地方政府行为偏差起着显著的负面作用紧密相关。这些年来,我国某些地方政府擅自制定和推行违反中央政府规定的政策措施,不仅带来了国家整体经济利益的显著损害,而且还引发了WTO的严重关注,给我国的国际经济运作造成了新的更大的被动。例如,在我国贸易政策第一次受审议的WTO会议上,有些发达国家把攻击锋芒比较集中指向了我国地方政府行为,如随意制定优惠措施、擅权滥用减免税收等。不难看出,它们都是依据统一性规定(或通过反补贴原则)提出这些指责的。

这表明,我国地方政府行为对于实施统一性条款的负面影响和重要性正在急剧上升。它同时提示我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已经接近或面临重大的转折,即纵使只是面对强大的国际压力这一个因素(其实远不止如此),前者也已经不再能容忍后者的地方保护主义肆意妄为了。由于这个题目需要另文专门深入阐发,这里就不再赘言。

(石士钧电子信箱:jerryshi@fesconline.com)

贸易条款篇8

一、《UCP600》对溢短装条款的规定

作为国际结算主要工具之一的跟单信用证由于遵循严格的“单单相符、单证相符”的原则,如果提示议付的商业发票、装箱单和提单等装运单据的商品数量与信用证规定的商品数量不一致时,会导致开证行拒付,因此《UCP600》对溢短装条款作出规定。

(一)对于不能精确计量的商品通常默认是5%的溢短装

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根据商品性质、装运条件的不同而变化,有些商品是按照件、箱、包等计量单位进行计量,这些商品是属于可以精确计量的商品;有些商品是按照重量、容量、长度计量单位进行计量,这类商品因为度衡量以及商品本身性质的偏差,往往因为不能精确计量造成实际装运数量与合同规定的装运数量不能严格相符,这类商品属于不可精确计量的商品。《UCP600》第30条B款规定,只要不超过信用证金额,对于不可精确计量的商品货物的装运,只要信用证没有明确规定禁止溢短装,则允许有5%的溢短装。按照B款的规定,不可精确计量的商品,如果信用证另行规定溢短装幅度,遵从信用证规定。例如信用证规定“装运大米500公吨”,该批大米是用重量单位进行计量,信用证中没有明确规定禁止溢短装及溢短装幅度,默认5%的溢短装,因此出口商提示议付的商业发票、提单、装箱单等单据显示装运大米的重量在475-525公吨,则认为实际装运大米的数量满足“单单相符、单证相符“的要求。信用证规定“装运大米500公吨,允许3%溢短装”,信用证已经对溢短装条款作出明确规定,不再适用5%的溢短装,出口商提示议付的商业发票、提单、装箱单等单据列出的商品重量只能在485-515公吨,才被认为满足实际装运大米的数量满足“单单相符、单证相符”的要求。

(二)《UCP600》溢短装条款对于“大约“的解释

《UCP600》第30条A款对“大约”作出解释:“大约”表示在商品数量、金额和单价允许10%的溢短装。与上述B款对比,A款存在三点明显不同。首先,是伸缩幅度不同,A款的“大约”表示10%的伸缩幅度,B款默认5%的伸缩幅度;其次,A款的“大约”适用于商品、金额和单价,B款的默认5%只适用于商品数量。例如信用证条款规定“装运矿砂约1000公吨,价格约50000美元/公吨,商品总值约5000万美元”,按照信用证30条A款的规定无论是矿砂装运数量、价格还是总值都允许10%的溢短装,即只要矿砂的装运数量在990-1100公吨,价格在45000-55000美元,总值在4500-5500万美元,都视为符合信用证“单证相符”。再次,A款的“大约”既适用于可以精确计量的商品,也适用于不可精确计量的商品,B款的5%默认条款只适用于不可精确计量商品。例如信用证规定“出口电冰箱约1000台”,则在实际装运中装运数量在900-1100台之间都视为符合信用证相关规定。

二、溢短装条款的选择权

溢短装条款选择权是指在实际装运中,由哪一方选择装运的溢短装。在实际装运过程中,溢短装选择权可以由出口商、进口商或者承运人决定。溢短装条款影响着实际装运数量,拥有选择权的一方可以根据国际市场的价格调整实际装运数量,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当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时,拥有溢短装选择权的卖方可以选择在溢装范围内,多装商品使销售收入增加;拥有溢短装选择权的买方可以选择在短装范围内,少装商品以减少高价购买商品的数量。当国际市场价格下降时,拥有溢短装选择权的卖方可以在短装范围内,少装商品以减少低成本销售的数量,拥有溢短装选择权的买方可以在短装范围内,多装商品以增加低价购买的商品。溢短装条款也受到实际运输条件的影响。在班轮运输中,为了方便租船订舱,办理运输,溢短装的选择权应当由实际装运一方决定。因此,溢短装条款应当与贸易术语相结合,如果合同规定按照FOB贸易术语成交,由买方租船订舱、安排装运,可以由买方选择溢短装。如果合同规定按照CIF 、CFR贸易术语成交,由卖方租船订舱、按照装运,则应当由卖方选择溢短装。租船运输中的溢短装条款应由承运人决定。

在国际贸易中,煤炭、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通常采用租船运输方式。船舶的积载系数、装卸技术和结构等因素会对船舶的载货能力产生重大影响。承运人也会根据航程的距离、航行的性质,沿途可能停靠的港口决定船舶所需淡水、燃料、食品等资源的装载量。商品的实际装运数量不完全取决于船舶的载重量,而是承运人在作出上述扣除之后的宣载量。因此租船运输合同会对溢短装规定“大约装运若干吨,5%―10%溢短装,实际装运数量由承运人或者船长决定”。例如,卖方出口商品4000公吨矿砂,按照CIF成交。由于出口商品为数额巨大的散装货物,因此在安排运输时一般不会选择班轮输运方式,而是选择租船运输方式。根据CIF成交条件,由卖方负责安排运输,卖方选择一艘载重量4500公吨的船舶,并与承运人签订租船运输协议,协议规定:“装运矿砂约4000公吨,允许10%的溢短装,实际装运数量由承运人根据船舶的宣载量决定。”在实际装运中,如果航程较长,沿途缺少停泊补给的港口,承运人会考虑多装燃料、淡水和食品,船舶的实际宣载量可能会减少到4000公吨以下,如果航程较短,沿途有补给港口,承运人可能会考虑多装矿砂,实际宣载量会超过4000公吨。

溢短装条款多数情况下也是在销售不可精确计量商品的合同中出现,精确计量商品合同中很少见溢短装条款,这似乎给人感觉只有不能精确计量的商品才能使用溢短装条款。实际上即使是精确计量的商品也可以使用溢短装条款。《UCP600》只对不能精确计量商品数量的溢短装作出规定,并没有明确肯定或者否定精确计量商品的溢短装。因此精确计量的商品溢短装条款可以在合同条款和信用证条款中明确规定。例如信用证中规定“装运彩电1000台,结果在彩电运输到装运港时,有一台彩电发生损坏无法装船,实际装运999台,开证行将会以单证不符为由拒付,因为《UCP600》没有规定精确计量的商品默认5%的溢短装”。又如在上述案例中“信用证补充溢短装条款,允许装运数量有2%的伸缩幅度,少装1台彩电可以认为还是符合“单单相符、单证相符”的原则”。精确计量的商品使用溢短装条款可以防止货物由于失窃或者损害无法及时装船的情况。

三、溢短装条款下商品的计价问题

(一)溢短装条款下商品计价的两种通常方法

当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时,拥有溢短装选择权的一方,往往会利用溢短装条款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数量进行装运。为了避免另一方承担不合理的价格波动风险,有必要对超出或者短少部分另行定价,以避免价格变动风险。溢短装部分另行定价通常有两种定价方法。

其一,在基准价格的基础上,规定溢价或者降价幅度。例如溢短装由卖方选择时,国际市场价格上升时,卖方会在溢短装范围内多装货物,为了避免买方因溢装商品而支付过多的对价,合同条款应规定适当的降价措施。例如合同条款规定“装运商品500公吨,1500美元/公吨,允许5%的溢短装,实际装运数量由卖方决定,溢装部分按照基准价格进行调整,装运数量每增加1%,溢装部分价格下降1%。”溢短装由买方选择时,国际市场价格下降,买方会在溢短装范围内多装货物,合同条款应规定适当的涨价措施,例如合同条款规定“装运商品500公吨,1500美元/公吨,允许5%的溢短装,实际装运数量由买方决定。溢装部分装运数量每上调1%,价格相应上升1%”。以基准价格的定价方式通常用于非大宗交易的国际贸易商品,这类商品缺乏公认的国际市场价格,无法找到相应的参考价格,只能参照合同基准价格确定溢短装价格。

其二,不规定溢短装部分的涨价幅度,而是按照指定日期的国际市场价格对溢短部分定价。在国际贸易实践中,通常会选择实际装运日或者实际卸货日或者双方约定日期的国际市场价格进行定价。例如合同条款规定“实际装运商品500公吨,1500美元/公吨,允许5%的溢短装,溢短装选择由卖方决定,溢短装部分按照实际装运日国际市场价格定价。”或者“实际装运500公吨,1500美元/公吨,溢短装选择由买方决定,溢短装部分按照实际卸货日国际市场价格定价。”以指定日国际市场价格定价的方式通常用于大宗交易的国际贸易商品,这类商品可以找到合理的国际市场价格作为参照价格。

(二)考虑自然损耗的三种计价方法

在通常情况下,溢短装条款的商品总价按照商品的实际装运数量计价,但是有时大宗散装货物在运输途中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损耗,实际的卸货数量比实际装运数量小,因此溢短装条款中商品的计价也需要考虑自然损耗因素。自然损耗是指在商品储运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损耗,一定范围内的合理自然损耗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自然损耗因素时,溢短装条款商品定价方法有三种。

其一,按照实际装运数量定价,自然损耗需要从装运数量中扣除。例如合同规定“实际装运商品1000公吨,允许5%的溢短装,10000美元/公吨,溢短装部分价格与基准价格相等,自然损耗要从商品装运数量中扣除”。商品卸货后实际称重998公吨,短少的2公吨为自然损耗,根据合同条款的规定,短少的2公吨自然损耗要从实际装运商品数量中扣除,计价的商品数量为998公吨,商品的总价格是998万美元。

其二,按照实际装运数量定价,自然损耗不需要从装运数量中扣除。例如合同规定“实际装运商品1000公吨,允许5%的溢短装,10000美元/公吨,溢短装部分价格与基准价格相等,自然损耗不需要从实际装运数量中扣除”。商品卸货后实际总量998公吨,短少的2公吨为自然损耗,根据合同的规定,短少的2公吨为自然损耗,不需要从装运数量中扣除,按照实际装运数量1000公吨计价,商品总价格1000万美元。

其三,自然损耗在合理范围内,不需要从实际装运数量中扣除;自然损耗不再合理范围内,则需要从装运数量中扣除。例如合同规定“按照实际装运商品1000公吨计价,10000美元/公吨,3%的短少为合理损耗,卸货数量少于3%,不需要从装运数量中扣除;卸货数量大于3%,则需要从装运数量中扣除,溢短装部分价格与基准价格相同”。如果实际卸货数量是990公吨,没有超过实际装运数量3%的合理损耗范围,则按照合同规定,短少的10公吨为自然损耗,不需要从实际装运数量中扣除,按照实际装运1000公吨计价,商品总价是1000万美元。如果实际卸货数量是950公吨,超过了3%的合理损耗范围,短少的50公吨不视为合理损耗,需要从实际装运1000公吨中,扣除损耗50公吨,按照实际卸货数量950公吨计价,商品增加是950万美元。

四、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溢短装条款的数量应与信用证限额相适应

(一)溢装条件下,如何调整装运数量与信用证限额相符

信用证装运条款与信用证数额条款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条款,如果装运数量金额超过信用证限额,则银行可以单证不符为由拒付。在实务中常见的有三种方法调整信用证溢装条款和限额条款,实现顺利议付。一是应当按照数量溢短装的最高数量确定信用证金额;例如某出口商A公司向美国出口商品500公吨,允许5%的溢短装,溢短装选择由卖方决定,商品单价 10000美元/公吨,溢短装部分定价以基准价格为准,商品总价500万美元。要求进口商开立以A公司为受益人的金额为525万美元的不可撤销信用证。按照信用证规定,实现顺利议付的装运数量为475-525公吨,与之相对应的支付货款为475- 525万美元,不超过信用证的限额,装运条款与限额条款是相适应的。出口商在议付时需要提示一张金额以实际装运数量计价的汇票以及其他相关单据,开证行不能以信用证金额与商业发票金额不符拒付。例如,实际出口数量为505公吨,出口商A公司在议付时需要提示金额为505万美元的汇票及其他信用证要求的单据,开证行接受单据后,应当履行付款义务。这种订立装运条款的缺点是,信用证开证费用高。信用证开证费用是按照信用证限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即使企业按照“实际装运500公吨,总额500万美元”出口,开证行也要按照525万美元的开证额度收取手续费。二是允许信用证限额与数量溢短装保持同样的机动幅度;例如出口商A公司向美国出口商品500公吨,商品数量允许5%的溢短装,溢短装选择由卖方决定,商品单价10000美元/公吨,溢短装部分定价以基准价格为准,商品的总价是500万美元,信用证的开证金额是500万美元,信用证开证限额允许5%的溢短装。实现顺利议付的商品数量是475-525公吨,商品的支付金额为475-525万美元。议付时,银行可以根据实际装运数量对应的金额进行支付。例如,如果出口商实际装运数量是500公吨,并按照信用证要求提示金额为500万美元的汇票及其他相关单据,银行议付500万美元;如果出口商实际装运数量是480公吨,并按照信用证要求提示金额为480万美元的汇票及其他相关单据,银行议付480万美元。信用证的开证费用按照实际支付金额提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与第一种方式相比,进口商可以节省一部分开证费用。三是如果信用证未规定商品单价,则调整货物的单价使商业发票的金额在信用证额度范围内,以保证银行支付信用证,剩余尾款则通过汇付方式支付。例如,出口商A公司向美国某公司出口商品一批,收到美国进口商开出的以广东A公司为受益人的不可撤销信用证,信用证条款规定“装运数量500公吨,允许5%的溢短装,信用证限额500万美元,溢短装由卖方选择”,实际装运520公吨,如果按照实际价格520万美元向银行提示议付,将被银行以单证不符为由拒付。这时,可以在商业发票缮制中将商业发票金额改为9500美元/公吨,装运商品的总值为494万美元,满足信用证限额的要求,银行不能以超过信用证限额为由拒付。此外银行也不能以商品单价不符为由拒付,因为商品单价10000美元/ 公吨是订立在合同条款当中,按照UCP600的规定,议付行在审核单据时不能审核合同,即使合同被当作单据提示,银行也应当置之不理,因此只要商业发票与其他单据之间商品保持9500美元/ 公吨,银行应当不能拒付。

(二) 在短装条件下,如何调整装运数量与信用证限额相符

调整短装条款与信用证限额条款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通过调整信用证汇票金额使信用证支付金额与商品数量一致。例如,我国出口商向国外出口商品一批,收到国外进口商开出的不可撤销信用证,信用证条款规定“装运数量500公吨,允许5%的溢短装,溢短装由卖方决定,每公吨10000美元,溢短装价格与合同基准价格相等,信用证限额500万美元”,出口商实际装运480公吨,商品的实际价值为480万美元,实际短装20公吨,实际价值比信用证限额少20万美元。因此出口商可以向议付行提示金额为480万美元的汇票及其他单据要求银行议付。二是在信用证有效期内安第二次装运,将剩余短少数量补齐。因为根据《UCP600》的规定,信用证中无明确规定,则视为默认分批装运。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出口商可以在信用证有效期内安排第二次装运,补齐短缺的20公吨,然后以分批装运的方式向议付行提示两套单据要求议付。

参考文献:

[1]谢F荻,邓回勇.溢短装条款是抗辩理由[J].中国海关.2003(11).

[2]孙艳平.对国际贸易中数量短溢装条款的一点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 2007(19).

[3]宋宇.单据如何有效提交?[J].中国外汇管理. 2005(10).

上一篇:廉洁故事范文 下一篇:宣传片制作合同范文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