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信贷范文

时间:2023-03-17 16:51:16

贸易信贷

贸易信贷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短期和隐性外债“流入过快的原因”和“增长过快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贸易信贷外汇监管中的难点,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贸易信贷 短期和隐性外债 监测分析

目前,对贸易信贷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负债的管理上,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汇作为短期外债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的增加将进一步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国内过热的经济形势,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健康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防范和化解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特别是贸易信贷形式的短期外债、隐性外债资金流动,成为外汇管理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当前短期和隐性外债流入过快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形式与微观经济主体因素的双重驱使。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严招重创,相比之下,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极易引发其投资和扩大再投资的欲望。在自有资金不足且境内融资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企业总是设法通过从境外融资来弥补缺口,资本的不断流入又进一步加剧了宏观形势的热度,这种宏观、微观双向驱使的效应促成短期和隐性外债快速增加。

(二)经济的快速增长与金融机构提供的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矛盾的存在,促进了外债的加速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金融机构应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银行不良贷款大幅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辖内各商业银行在其总行的总体授权授信水平,进而影响到的信贷规模。

(三)本外币利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因素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本外币利差的大幅变动,资本趋利性选择亦是当前短期、隐性外债大量流入和滞留境内的主要原因。此外,对人民币升值趋势的预期也成为企业将资产本币化、债务美元化的动机。因此作为贸易信贷负债项目的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的增长是必然的结果。

二、短期和隐性外债增长过快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受汇率和利率的影响较大,风险损失难以控制。外债风险的产生和汇率风险及利率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着以外币标价的外债的本币价值上升或下跌,外债筹措和使用成本相应上升或下跌,直接影响外债的使用效率和偿还。利率风险则会直接使外债的筹措成本上升或下跌,而本币利率的升降则会通过影响汇率的变化和资本的流动间接影响融资成本。在我国不断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下,利率市场化将是一个必然趋势,同时,汇率也将更具有弹性,这样利率、汇率都将会更加灵活。在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将大大提高外债可能遭受的损失。

(二)大量不断流入的隐性危机,对金融体系稳定都造成较大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外向型体制逐步开放的今天,通过预收货款、延期付款等不同渠道不断流入并滞留境内的隐性外债,由于其处于外债的监督体系之外,大量流入的隐性外债具备一定规模后,在时机成熟时会集中突击流出,从而将会引发新一轮的不可预测的集中支付风险,将会对金融市场造成极大冲击,短期隐性外债潜在的风险也就转化为现实的外债风险,这会对外汇市场、投资地经济乃至金融体系稳定都造成较大影响。

(三)统计数据失真,影响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企业对预收货款等隐性外债不如实进行申报,往往将大部分预收货款和一般贸易混同一起申报,大多数的企业申报信息都是银行经办人员代申报的,银行经办人员习惯性的操作,也不对每笔交易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造成监管流于形式,致使大量的预收货款数与企业实际预收货款数存在较大差额,造成统计数据失真,影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三、贸易信贷外汇监管中的难点

(一)预收货款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1)预收货款贸易真实性审核难度较大。由于现行法规对预收货款的货物流动与资金流动时间差异未作明确规定,难以有效区分及准确界定其资金性质。“关注企业”申请核准结汇的企业多属于预收货款性质,而外汇局核准结汇的主要依据为出口合同、真实性承诺和银行收汇凭证;(2)贸易收结汇整体政策滞后以及对“关注企业”管理措施的不完善,均会弱化对预收货款的管理。目前的贸易收结汇管理政策缺乏系统性的规范操作,且管理明显滞后,使得银行对贸易收汇真实性审核基本流于形式,不利于“关注企业”管理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延期付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外汇指定银行重经营、轻管理。外汇指定银行是执行延期付汇管理政策的主要环节,承担督促企业进行延期付汇备案登记和外债登记的责任和义务。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银行过于强调为客户服务,弱化了外汇管理政策的执行力度,往往会迁就企业将延期付汇按正常付汇进行办理。(2)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不少企业对延期付汇管理政策缺乏了解,造成没有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延期付汇备案登记和外债登记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提升贸易信贷现场及非现场监管手段,增强贸易信贷真实性审核的可操作性。一是加强外汇局内部各关部门协调,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跨境资金流动外汇监管,实现国际收支、账户、进出口核销等多个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

(二)明确外汇指定银行代位监管职责,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外汇管理要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在对外汇指定银行下放监管权限的同时,必须明确外汇指定银行的代位监管职责,使监管责任真正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员,避免监管流于形式,确保外汇政策得到正确贯彻和落实,真正发挥监管的有效性。

(三)加大政策宣传和检查力度,防范和打击违规资金流入。在制订一整套管理规定和查处依据的同时,利用多种途径扩大对贸易信贷外汇管理政策的宣传,积极引导涉汇主体诚实申报资金的性质。

(四)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积极培育外汇市场主体,逐步实现行政管理和市场调节手段的有效搭配。长期以来,外汇管理部门多以直接行政手段对外汇市场进行调控。

贸易信贷范文第2篇

一、抽样调查基本情况

本期贸易信贷抽样调查样本企业共220家,其中普查层出口样本企业26家,抽查层出口样本企业89家,普查层进口样本企业40家,抽查层进口样本企业65家。按照抽取层次来区分,普查层企业共66家,占比30%。按照企业经济类型来区分,内资企业121家,外资企业57家。按照调查行业来区分,涉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

二、样本企业贸易信贷存量分析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末,湖南省样本企业贸易信贷资产总量422924.19万美元,其中,出口应收未收款150780.67万美元,进口预付款33292.97万美元。贸易信贷负债总量238850.55万美元,其中,进口应付未付款149918.32万美元,出口预收款88932.23万美元。贸易信贷总体状况为净资产(资产-负债)-54776.91万美元。

(二)特点分析

一是贸易信贷负债大幅增长,导致净负债增长。2013年末220家样本企业贸易信贷总量增长至42.29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16.06亿美元,环比增61.19%。其中,贸易信贷资产总量为18.41亿美元,较上年度增长6.6亿美元,增长55.93%,贸易信贷负债总量为23.89亿美元,较上年度增长9.46亿美元,大幅增长了65.52%。由于贸易信贷资产仍然小于负债总量,导致贸易信贷总体表现为净负债5.48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108.66%。

二是贸易信贷短期化特点仍很明显。2013年末,一年以下的短期贸易信贷资产15.14亿美元,占总信贷资产的82.24%,;一年以下的贸易信贷负债为22.37亿美元,占总信贷负债的93.64%,其短期化特点很明显。

三是贸易信贷资产负债结构没有明显变化。2013年末,辖内贸易信贷负债23.89亿美元,占总量的56.49%;其中,资产以出口应收款为主,出口应收款余额为15.08亿美元,占贸易信贷资产的81.91%;负债以进口应付款为主,进口应付款余额为14.99亿美元,占贸易信贷负债的62.75%。

三、影响样本企业贸易信贷存量变化的因素分析

(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影响了贸易信贷存量变化。欧元区经济和债务危机继续恶化,美国、日本经济复苏缓慢。为刺激经济复苏,美、日等发达国家普遍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我国将继续面临全球流动性整体宽裕的形势,再加上经济形势进一步趋好的内在因素,下阶段或将面临较大的资本流入压力,贸易信贷存量将会随之增加。

(二)贸易进出口量变化影响贸易信贷量的变化。由于湖南产业结构特征的偏资源性,导致开放型经济的周期性特征明显,在国际政治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外部市场变数加大的情况下,2013年湖南省进出口规模平稳上升,进出口总额251.6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其中,出口148.2亿美元,同比增长17.6%;进口10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7%。进出口总量的增长导致贸易信贷总量的增长。

(三)人民币升值趋势影响贸易信贷量的变化。自2013年1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单边升值走势,从6.23升值到6.11,企业主体汇率预期、资金运作随着改变。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主要影响有:一是企业结汇意愿增强。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使得企业主体结汇意愿增强、购汇意愿减弱,更偏向于持有人民币资产,从而导致贸易信贷资产降低。二是人民币升值趋势助长热钱流入。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导致汇差套利空间加大,助长国际热钱的流入,从而影响贸易信贷存量的变化。

四、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部分企业数据差异率过大的问题。经调查,本期60%的报表差异率过大。主要原因有:一是转口贸易导致差异率过大;二是报表中上期数据填报错误导致本期差异率过大;三是进出口报关单滞后导致海关进出口数据不符,造成差异率过大。

贸易信贷范文第3篇

一是提高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有效实施贸易信贷监管的基础。优化贸易信贷管理首先应该提高贸易信贷基础数据的采集。现行贸易信贷管理政策对贸易信贷数据的采集范围、企业未及时履行数据报告的责任等内容,制定了较为完整的措施,但在如何保证数据的完整及准确性方面还有所欠缺。应将建立、健全贸易信贷数据校验及评估制度作为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优化贸易信贷管理的重要内容。二是强化监测机制。贸易信贷监测是贸易信贷监管的核心内容,目前的监测机制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个是监测指标体系与实际监管重点对接不够紧密;另一个是目前的贸易信贷监测制度只是整体货物贸易外汇监测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并非针对贸易信贷建立的专门的监测制度。因此,在强化贸易信贷监测机制方面,可以通过优化监测指标、完善监测流程两个方面实施。三是创新贸易信贷管理手段。当前,在我国资本项目仍实行部分管制、金融市场化程度及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的环境下,加强对中长期贸易信贷规模、期限的控制,必要时实施相应的行政干预措施,对完善贸易信贷监管、防范资金借道贸易信贷渠道跨境流动、保障国家金融稳定仍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完善贸易信贷管理手段上,可以考虑对中长期贸易信贷实施严格规模控制,同时辅以必要的行政干预措施。

二、政策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提高数据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现行贸易信贷报告制度从制度框架、系统支持方面及日常业务管理上为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贸易信贷报告制度的建立,为外汇局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外汇局可依据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政策规定,开展相关工作以提升数据质量。新的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以及贸易信贷报告相关功能模块的应用,为外汇局开展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了系统支持。现行日常管理模式的建立为外汇局实施有效的数据管理提供了机制保障。强化监测机制的可行性分析。现行贸易信贷报告制度从监测制度框架、系统支持及制度建设上为进一步强化非现场监测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后,外汇管理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监测分析框架,将非现场监测分析视为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的核心工作。这种非现场监测框架的建立,为外汇管理部门开展贸易信贷监测分析提供了机制保障。监测系统从基础数据、监测指标等方面为贸易信贷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设置了贸易信贷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监测体系。制度建设上,建立了综合分析工作制度、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指导意见、贸易外汇收支非现场监测实施指导意见等。创新管理手段的可行性分析。从管理效果、宏观环境、法律条件方面分析,对中长期贸易信贷规模进行管制、必要时辅以行政干预,在当前宏观环境等条件下暂不具可行性,但可将其作为应急预案措施,结合外汇管理改革进程及宏观环境变化,适时启用。调整贸易信贷报告方式和范围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对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全国预收预付及北京、大连、烟台、武汉、重庆、西安、内蒙古七省市延收延付义务性报告的实证检验,90%以上的企业年报告任务在100笔以内,只有个别企业年报告任务超过1000笔。综合考虑,调整报告方式、对大型企业采取总量报告模式暂不具备可行性。鉴此,可以考虑待提高数据质量的措施实施,且贸易信贷数据整体质量进一步完善后,再进行实证检验,然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再行确定该措施是否可行。通过对优化后贸易信贷管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通过制度建设提升贸易信贷数据质量管理和丰富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体系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二是对中长期贸易信贷实行规模管理虽然不存在法律障碍,然而在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背景下,目前不具备实施的外部条件,但可以将其纳入应急预案进行规划,从而实现宏观审慎监管;三是就调整贸易信贷报告方式和范围来说,由于调整所产生的收益和投入成本及风险不成正比,目前暂不具备可行性,可以在贸易信贷基础数据完善后,通过进一步实证检验后再行确定。

三、具体实施方案 主要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重点的方式有序推进和实施各项优化措施。短期内应以提升数据质量、完善指标体系、优化监测流程、加强应急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为后续监管机制的优化奠定基础;中长期来看,应逐步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不断完善监测指标综合利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微观主体的行为研究。

四、短期政策措施优化目标

以提升数据质量为重点,完善报告制度。总体思路是:通过建立数据质量管理平台,设立数据综合校验机制,建立数据质量敏感企业样本库和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等方法,改进数据质量,最大限度地规避企业制度性因素以外的错报情况。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构建数据综合校验机制,包括通过宏观经济趋势指标、进出口/外债/银行收付汇等宏观数据进行宏观校验的机制,通过行业平均数值比对、企业历史数据比对、辅助统计信息准确申报校验以及不同系统间数据比对等方面进行中观校验的机制,以及通过财务指标逻辑印证、财务指标替代印证、财务指标延展印证、财务指标关联印证等方面进行微观校验的机制。二是建立数据质量敏感企业样本库。可选取现场核查中发现的下述类型企业,建立样本库进行跟踪分析,锁定报告行为特征,为后续实施差异化管理措施提供依据:(1)贸易信贷报告差错或漏报金额和比例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2)报告单笔金额和期限极值企业;(3)未通过检验的企业;(4)频繁调整、删除、修改报告的企业。三是建立贸易信贷数据动态评估机制。将数据校验机制与综合分析、非现场监测、现场核查相结合,一方面在宏观分析中判断贸易信贷趋势,借助敏感企业样本库及时采取主动干预措施,避免对跨境收支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在微观主体监测过程中用于对单个主体报告业务的核实判断。在上述基础上,定期总结地区、行业、企业数据质量改善情况,形成对贸易信贷数据定量、定期、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以完善监测指标为重点,提升监测效率。总体思路是:将综合分析模块已有的监测指标移植到针对具体微观企业的监测,以确保监管体系一致性;同时,在监测系统相关环节进行改造,增设相关指标。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微观企业监测指标中增加债务类贸易信贷余额、债权类贸易信贷余额指标及比率指标;二是增加债权债务期限结构分析指标,增设中长期债务类贸易信贷余额、债权类贸易信贷余额及比率指标。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对新增指标的平稳性及可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如下:从全口径债权指标分布分析来看,微观主体债权余额具有分布稳定、金额集中等特征。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小金额区间,随着金额的扩大,企业数量呈现急剧下降。从监管实际情况来看,理想期望值应为0,即企业不存在贸易信贷资金流出,而金额增加意味着资金流出规模扩大,因此适宜通过设定单边阈值进行监测,以体现“抓大放小”的管理原则。从微观主体的债权余额比率指标看,同样具有稳定、集中的分布。指标取值范围应为[0,+∞],下限表示企业不存在贸易信贷资金流出,上限表示企业上期发生债权类贸易信贷,而当期既无资金或货物流出,也无债权类贸易信贷注销,贸易信贷债权余额保持稳定。从管理意义上来看,应重点关注比率持续扩大的情况,因为其意味着流出规模的不断增长。在具体操作层面可根据“抓大放小”的原则,搭配债权余额指标共同使用。从全口径债务指标分布分析来看,微观主体债务余额指标同样具有分布上的稳定性。

从管理意义上来看,理论上的期望值为0,表明企业债务类贸易信贷均在当期完成,而债务余额增长意味着微观主体通过贸易信贷渠道流入资金规模增长,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单边阈值对企业大额贸易信贷流入进行监测。债务余额比率同样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稳定性,其管理意义和使用也与债权余额比率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从中长期指标来看,微观企业的中长期债权余额分布管理期望值应为0,而金额相对集中则有利于日常监测和分析,通过设定单边阈值,能够有效识别异常企业。中长期债权余额比率的取值范围应为[0,1],0值表明微观主体不存在中长期预付及延收,1值表示微观主体预付及延收全部为中长期。从管理目标来看,新的优化方案提出加强贸易信贷管理,因此管理期望值应为0。从实际测算结果来看,数据分布符合理论分析,剔除无贸易信贷业务的企业后,从各区间企业分布来看,82.7%的企业不存在中长期预付及延收贸易信贷,剩余企业中主要集中在[0.9,1)及10%以内两个区间。根据期望值及分布,相关指标适合设置单边阈值。从中长期债务指标分布来看,样本地区98.4%的企业该项指标为0,略低于中长期债权指标测算结果;剔除0值企业后,中长期债务指标分布与中长期债权指标类似,同样呈现U型分布,同时具有时间及空间上的稳定性。中长期债务余额比率分布分析显示,样本地区73.1%的企业中长期债务余额比率为0,剩余企业中主要集中在90%至100%区间内。而在指标内涵及管理意义上,中长期债务余额比率与中长期债权余额比例较为相似,可通过设置单边阈值对异常企业进行筛选。通过对新增指标统计规律性的分析,初步验证了指标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一是各新增指标均具有统计上的规律性,且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相对稳定;数据集中度相对较好,多呈现U型和L型分布,在实践中通过设置单边阈值,能够实现“抓大放小”,有利于日常监测和分析。二是不同地区差异性显著,因此在指标设置上应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特定经济环境的变化,避免企业筛选数量出现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以优化监测流程为重点,提升监测效果。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单纯核查贸易信贷真实性的逐笔监管模式,通过将贸易信贷监测核查与贸易收支形势紧密结合,提升监测核查对防范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的效果。具体优化后的贸易信贷监测核查流程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选择贸易信贷重点监管方向。若分析显示外汇收支未呈现明显的流出入时,对贸易信贷的管理以日常监管为主;若分析显示外汇收支流出入情况较严重时,则根据收支流出入方向,选择贸易信贷重点监管方向。二是选择贸易信贷监管重点企业。将贸易信贷重点监测方向由中观层面落实到具体微观企业。通过对地区、行业等中观层面的监测分析,寻找贸易信贷监管重点企业。三是对重点监测企业实施分类,结合现有分类措施对贸易信贷规模实施管理,以实现对外汇收支形势的调控。在监测分析的对象上,可根据行业的特点实行差异化监管。以加强应急管理为重点,完善风险防范。总体思路是:以建立贸易信贷应急管理机制作为现行管理体系的补充,以有效应对突发性外汇收支波动,防范管理风险。具体而言,应急管理启动的条件基础是贸易信贷收支流动和存量是否处于“宏观容忍度”以内。而容忍度的判断标准,应依据贸易信贷宏观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下各项指标的测算结果临界值而定。可将贸易信贷应急预案的启动实施与跨境资金流动应急预案相结合,即根据总体收支的变动情况,判断贸易信贷业务相应的风险区间,进而确定应急管理措施实施的力度。根据措施实施难易程度,应急管理措施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窗口指导措施,指由监管部门约请被监管对象(包括金融机构和敏感性企业)宣传当前政策意图和管理目标要求,并提出具体化改进意见,引导市场主体顺应外汇管理目标,合理控制其贸易信贷规模。二是规模型管理手段。主要是考虑在一定期限内对企业贸易信贷规模、比例或期限进行总量限制,以推动主体将贸易信贷流入或流出控制在合理水平。三是审批型管理措施。四是市场化调节手段。根据贸易信贷对利率、汇率反应灵敏的特点,运用资金价格、成本等市场化工具,主动对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贸易信贷(贸易融资)行为进行利益引导或预期引导。实际操作中,各项应急措施均可能存在利弊。对此,应着重把握其管理目标实现的时限要求和效果要求。

五、中长期政策措施优化目标

构建贸易信贷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一是以应急管理为基础,研究构建宏观风险预警体系。应急管理的核心是针对已发生的特殊收支形势采取事后补救措施,因而只能作为日常管理体系的补充;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构建则应基于更加积极主动的监管行为,其目标是通过提前采取宏观、逆周期的调控措施,防范特殊收支形势的冲击。二是以宏观风险可控为目标,构建逆周期审慎管理制度。可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明确逆周期监管的主要内容,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审慎管理手段和工具。构建中要注重监管工具的协调性,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并注重差异化管理等。三是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重点,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在审慎监管框架中,应进一步明确外汇贸易信贷监管与人民币贸易信贷管理的关系,以及贸易信贷与贸易融资管理的关系等。构建监测指标综合利用分析框架。在初步构建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中长期应将如何提升监测指标综合使用效率和效果作为政策优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一是深入挖掘各监测指标的相关关系,逐步构建监测指标网络,增强指标的系统化运用,提升对异常行为、异常企业的筛选效率。二是确定监测体系核心指标和非核心指标。针对核心指标,应适当提升监测频率,研究制定综合监测指导意见;对于非核心指标,则应放松监测要求,节约监管资源。三是完善监测指标评估机制。要定期对监测指标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还应构建监测指标的设立评估机制,根据监管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发展,在深入分析监管需求的基础上,适时增设新的指标体系,进一步提升监管效率。加强对贸易信贷微观主体行为的研究。一是加强对贸易信贷微观主体运行管理机制的研究,通过对微观主体经营机制、财务机制的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企业贸易信贷行为的利益动机和避险动机,加强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引导。其中要着重强化企业防范系统性市场风险的意识,并探索建立符合宏观风险管理要求的综合财务管理体系。二是加强对贸易信贷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研究。要以“总体风险可控”为原则,加强贸易信贷与跨境收支、结售汇及宏观经济金融体系之间的关联研究,通过设计综合影响模型,定量、动态地评估贸易信贷各项目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三是加强对贸易信贷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主体监管配合的研究。在强调宏观审慎监管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单个企业的贸易信贷风险。下一步应重点研究在宏观审慎和微观主体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协调企业短期目标与市场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应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区域的企业实行差异化监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主体监管之间的互补作用。

贸易信贷范文第4篇

(一)贸易信贷管理效果不够明显。

企业贸易信贷报告数据信息是调整总量核查指标、核算收付汇额度以及外汇局进行非现场监测的重要数据来源。但由于受系统功能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管理效果还不够明显,其表现有三点:一是部分核查指标容忍度相对较高。外汇收支规模较大的贸易企业,其贸易信贷、贸易融资规模较大,系统能够容忍的总量差额指标阈值也较高,因此即便企业发生部分金额贸易信贷漏报告行为,总量核查指标仍不会出现异常,在非现场监测中也不易被发现。二是企业报告随意性较大。贸易监测系统目前还没有对报告数据的自动校验功能,对贸易信贷报告结构和期限的限制性设计显得不足。而由于企业报告随意性较大,企业极有可能利用贸易信贷报告粉饰总量核查指标。比如,系统无法识别企业报告收汇申报数据是否为预收货款项下,企业可以将非预收项下收汇数据用于进行贸易信贷报告。三是缺少贸易信贷报告管理监测预警功能。现行监测系统中没有针对贸易信贷报告管理的非现场监测模块,不能实现对企业报告违规行为的监测预警,对于企业迟报告、漏报告、错报告行为,外汇局基本上只能在梳理分析企业差额指标和现场核查中滞后发现。

(二)既隐蔽又自由的关联交易可能造成跨境资金短期内大幅波动。

改革后的货物贸易加强了对关联交易的监管,企业在进行贸易信贷报告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勾选关联类型,以确定该笔交易是否属于关联交易。但是,这主要依靠企业主动告知,企业是否真实勾选,外汇局很难辨别,关联交易的隐蔽性一定程度上使监管难度加大。通过监管实践发现,超期限、超规模的贸易信贷基本是发生在关联公司之间,基经办人员在进行延期付款报告时,主观无限期延长付款时间,并随时提供具有表面真实性的资料将款项付出,从而造成中长期延期付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双方资金往来的自由化,极易形成资金短期内的大幅波动,甚至对宏观经济及国际收支形势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三)管理系统行业差别化管理设计不完善。

货物贸易监测系统的总量差额阈值设定功能可依据地区总量差额、资金货物比和贸易信贷余额等阀值指标,对不同地区实施对应的差别化管理。但当前系统中还没有贸易信贷业务的行业、主体和期限等方面的差别化管理指标设计,所有行业的贸易信贷管理均按普通行业进行义务性报告,对企业单笔贸易信贷金额和期限以及主体贸易信贷余额等重要相关项目未设计对应阈值,系统不能有效地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贸易信贷进行差别管理。

二、加强贸易信贷外汇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完整的贸易信贷管理制度。

贸易信贷业务属于债权债务范畴,在资本项目管理尚未全面放开下,仍应属于重要的外汇监管内容。因此建议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一是扩大贸易信贷义务性报告范围,统一企业贸易信贷义务性报告标准,将30天以上(不含)的贸易信贷业务全部纳入义务性报告。二是将银行贸易信贷融资业务纳入管理范围,建立银行贸易信贷报告制度,使外汇局得以全面掌握贸易信贷的规模和结构,准确研判外汇变化形势。三是遵循重点监测管理原则,进一步明确企业贸易信贷管理主要范围,比如可确定将超出一定期限、一定金额的交易进行重点监测,以提高外汇局非现场监测效率。四是进一步加强对非正常经营业务企业的贸易信贷管理,如规定C类企业不得办理贸易信贷外汇业务等。

(二)进一步完善现行系统功能,为贸易信贷非现场监管提供系统支持。

一是在系统中增设企业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模块,设置预警监测指标,实现对企业迟报、漏报行为的自动预警监测功能。二是在系统中增设数据校验功能,在不断细化国际收支申报交易附言、交易资金性质基础上,增加贸易监测系统中“企业报告”模块报告资金性质自动校验功能,对非贸易信贷性质的收付汇数据,系统自动提示无法执行贸易信贷报告业务操作。

(三)通过强化内外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监管效率。

进一步加强与资本项目、国际收支等内部监管系统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外汇局内部数据的交叉比对印证,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间关联关系、经营情况、外汇收支和资金流向,提高监管效率。同时,加强与海关、税务等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系,进一步优化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从而突出监管合力,形成对跨境关联交易的全方位监控,有效预防关联公司集中收付汇行为冲击国际收支秩序的风险。

(四)实施贸易信贷差别化规模管理。

以贸易信贷宏观预警指标为指导,分地区、行业、期限等情况对贸易信贷实施规模控制。一是分地区。省级外汇局以上年贸易信贷占进出口总量比例为基础,设定本辖区本年度非特殊性行业的企业贸易信贷债权、债务比例,在执行贸易信贷比例时实行总量规模控制。一旦辖区实际贸易信贷比例出现较大突破,省外汇局即监管指引要求超比例的支局关注和提示超比例企业压缩贸易信贷规模,确需新增贸易信贷规模的企业根据其分类情况实行个案审批。二是分行业。对机、船舶、大型成套设备进出口等特殊行业的企业可增设“特殊贸易信贷标识”,其贸易信贷不受地区贸易信贷规模比例限定,按需收支。这类特殊标识企业需如实向外汇局申报相关信息,如发现虚假、不实申报等违规情况,外汇局将取消其特殊贸易信贷标识资格,贸易信贷改按一般性行业的B、C类企业管理。三是分期限。对超长期限(如两年以上)的贸易信贷借鉴资本项目外债管理模式,实行限额管理。对非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超长期限的贸易信贷,借鉴资本项目外债管理内容,结合企业注册资本的大小,按照其注册资本或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差额的大小设定适当比例,控制超长期限贸易信贷规模。

贸易信贷范文第5篇

为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管理,有效监控企业短期外债,配合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国家外汇局于2008年7月2日了《关于实行企业货物贸易项下外债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对企业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实行登记管理,要求企业从2008年7月14日起,出口预收货款不分时间长短和金额大小,都要进行预收货款网上登记,登记后,在额度范围内可在银行办理结汇或划转手续。2009年6月,外汇局将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基础比例调整为30%,允许分局按照企业经营需要核定收付汇比例,允许分局为新成立及其他无收付汇数据企业核定年度收付汇数据。对于贸易信贷资产,2008年10月30日,外汇局出台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对企业货物贸易项下对外债权实行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将企业货物贸易项下进口预付货款纳入管理。要求企业从2008年11月15日起,企业的进口预付货款,原则上不得超过企业前12个月进口付汇额的10%。汇综发[2009]108号文件又将预付货款基础比例调整为30%,且企业5万美元以下的出口预收货款、进口延期付款和预付货款登记后,不纳入比例限制。

二、现行贸易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贸易信贷监管难度较大。目前我国对贸易信贷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预收货款、预付货款和延期付汇上。监管难度主要表现:一是真实性审核难度大。一方面,由于贸易隐蔽性高,流动性强,随着我国货物贸易的迅速发展,在一笔收付汇业务中,既有正常贸易收付汇,又有贸易信贷收付汇,不排除将贸易信贷项下的资金往来夹杂进一般贸易项下跨境流出入。另一方面,企业登记的贸易信贷信息的真伪难辩,额度内企业可在银行自行结售汇;额度外到外汇局手工确认,而外汇局审核的企业出口合同、收汇凭证、登记信息等,都属于表面真实性审核的范围,而对贸易双方是否签订虚假合同、是否存在无贸易实质的收汇等信息的审核和监管则属空白,无法从根本上防止无真实贸易背景套利资金的混入。

(二)贸易信贷监管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政策设计的局限性。贸易信贷监管政策法规部分内容与现行的实际操作管理不衔接,存在管理偏松、有效约束手段不足等问题,对政策的贯彻实施和管理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监管方面的难点。二是政策监督乏力。相当的企业和银行对政策理解认识上存在误区和偏差;贸易信贷业务流程和操作时间冗长复杂,既不利于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又不利于贸易信贷监管工作的开展;三是政策执行的随意性。受利益驱使和逃避监管的双重作用,银行和贸易信贷企业在执行政策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如企业预收货款额度不足时,银行为其一般贸易项下进行核查结汇,导致企业既逃避了贸易信贷登记,造成贸易信贷数据失真,更为严重的是当企业一旦发生中断出口时,其此前的出口收汇因无额度而无法结汇。

(三)贸易信贷监管系统有待进一步升级。一是数据处理的时滞性。目前贸易信贷登记系统采取的当日登记的预收、预付、延收、延付四个模块的数据,系统当晚23点予以确认,于次日能查询到额度后,企业方可结售汇或划转。额度外的还需人工确认,业务处理时间更长。数据处理的时滞性,加大了企业的财务成本和汇率风险。二是信息共享的片面性。贸易信贷信息管理系统与帐户信息管理系统、金宏系统、出口收汇核报系统、进口付汇监管等系统共享性差,导致企业在贸易信贷系统登记国际收支申报号、信贷进出口报关单号等信息时,其关联性、真实性、准确性不能得到有效核查,弱化了贸易信贷监管效力。另一方面,贸易信贷登记系统中采集的企业前12个月的收付汇数据和出口收汇核报系统、进口付汇监管系统以及金宏系统中采集的数据各不相同,系统给出的企业控制额度和企业根据自身前12个月进出口报送数据计算出的额度差异很大,给交易真实性审核带来一定难度。三是系统功能的缺失性。目前的贸易信贷登记系统以业务审批、简单查询、单一统计统功等功能为主,缺少综合查询、指标预警、监管分析等功能。目前,全国大部分都采用的是福建或江苏分局开发的“贸易信贷数据综合利用系统”,但不同地区外汇管理部门根据各自对贸易信贷管理的理解,有的系统以主体监管为主,有的系统以非现场监管为主,且这些系统都在贸易信贷管理系统体外存在,增加了监管难度。

三、完善贸易信贷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源头治理,降低高风险贸易信贷管理难度。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本外币利差套利空间;控制人民币升值的步伐,降低套汇的空间;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锁定进口成本和出口收益,降低企业使用出口提前收款、进口延期付款的方式来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从源头防范投机资金跨境流出入风险。

(二)建立健全贸易信贷管理相关政策法规。一是完善对出口已收汇未核销及进口超时未付汇的监管,充分完善系统功能,利用科学、规范手段推动监管工作的日常化。同时,利用系统加强对发生频繁、数额较大预收货款及延期付汇的监管力度,对流入资金结汇用途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检查。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减少无知违规,积极引导企业和银行诚实申报资金的性质,及时、准确、完整贸易信贷登记。三是加大检查查处力度,防范和打击违规资金流入。加大对大额长期预收、延付、远付的检查力度及不实申报企业的惩戒力度,严肃处理超过期限、金额不登记、资金性质错申报及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预收、延付业务,防止和打击变相境外融资,以保证政策的严肃性。

上一篇:公司信贷范文 下一篇:小额信贷公司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