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经济范文

时间:2023-09-20 09:04:37

贸易经济

贸易经济篇1

(一)新经济力量发展迅速,发达经济体发展缓慢

世界经济发展中,美国、日本、欧洲发挥着重要作用,占据经济力量的70%。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平均增长速度为2.5%,在20世纪后十年,平均增长为3.5%。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2.2%,在后十年,经济增长为2%。20世界90年代,日本一直处于萧条发展中。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较高,但经济体空心、人口老龄化、供不应求等,造成经济发展逐渐缓慢。而一些新经济体发展尤为迅速。金砖国经济总量占G7经济总量的35%,在十年后,预计两种经济总量几乎相近。2015年,我国GDP总量在6万亿美元,俄罗斯在1.8万亿美元。

(二)贸易经济不均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总体贸易增长不断提升,在2000年达到高峰,贸易总额在64560美元,增长12.5%。但是受“9•11事件”影响,世界贸易额开始逐渐降低,在2001年贸易额增长率出现负值情况。随着世界贸易的不断提升,各国开始复苏,世界贸易逐渐增长。2015年,世界贸易额高达182750亿美元。

(三)多边贸易谈判发展较慢

自由贸易与保护自由一直是世界贸易的两大主体,处于对立关系。20世界90年代,世界贸易发展失衡,美国经济超过日本、亚洲等经济发展,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逐渐增加,于是,各国开始投入市场竞争中。20世纪初,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贸易发展受到冲击,新贸易保护开始走向市场发展中。世贸组织成立后,开始进行多变贸易谈判,到20世纪后期,贸易谈判困难重重。世界贸易组织实行多哈回合谈判,这也是最为困难的一次谈判,其中农产品市场准入上出现较大意见,谈判期限被打破。多变贸易谈判尽管缓慢,但是自由化与全球化没有被打破。现阶段,世界贸易组织将在农业产品发展、服务贸易、技术发展上开始进一步谈判,进行综合调整进而达成一致想法。

(四)双边、区域自由贸易发展

贸易自由化中,双边、区域经济合作是其两种主要方法。二战后,欧洲区域合作得到了发展。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合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在近几年,多边贸易谈判进展不顺利,加快了贸易自由化发展。现阶段,多数国家都成为了区域经济组织。欧洲、亚太、北美等成为最大经济组织;亚洲、南美建立了不同模式的区域经济组织;苏联的解题、东欧剧变,各国家开始转向区域经济合作。

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也提升了自由化的发展脚步,对外贸易逐渐增加,战略目标进行调整。在很早以前,我国最主要战略目标是:进口代替出口导向融合外贸目标;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开始坚持科学发展观战略目标,提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自由贸易方针。如今,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发展迅速,2015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38418亿美元,同比提升22.5%,在世界排名中位居第二,其中出口19983亿美元,占据世界第一;进口1843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逐渐成为当之无愧的对外贸易大国。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为了跟上世界发展形式,制定了与我国发展相吻合的对外贸易战略目标,主动加入到全球贸易自由化中,进而提升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强化我国对外贸易实力。

(一)转变出口贸易结构

如果从政策方针上而言,我国贸易战略偏向于出口导向,兵器俄出口贸易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出口产品主要为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出口形势缺少多样化,竞争力较低。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开始不断进行出口转变,着重发展重要出口部门技术,调整对外贸易提升形式,由数量提升转变为质量提升;在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商进行税收倾斜;在外资引进方面,着重发展技术外溢较大项目,进而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发展。

(二)出口贸易

一直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以出口为导向,也是我国经济占的主要组成部分。进口贸易在推动竞争、出口发展、市场需求上具有重要贡献。所以,在进口贸易战略目标上,我国主要考量技术的提升和国家经济安全。根据现阶段我国出口发展情况看,需要加大重视程度,转变进口结构,健全进口税收制度,引进先进技术,推动资源进口的多样化发展,提升资源安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战略性贸易

如今,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在高技术行业发展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大重视程度。高技术行业的发展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相关联。现阶段,尽管整体实力较弱,但还是有一些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示,在高技术研究上我国保有一定实力,也是我国战略贸易政策的新发展方向。例如,在PCT国际专利申请中,华为、中兴表现显著,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处于前端。华为公司曾经以1737件PCT国际专利申请,在世界企业排名中位居首位,而后连续四年稳居前列;中兴则以2826件的申请量超过松下电器,恒伟世界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冠军,华为则排在第二名。

三、结语

总而言之,顺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主动参加到全球化发展中,抓住贸易发展的主体形式,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和贸易结构的调整,打入国际市场,实现投资和贸易的融合,寻求合作。同时,主动加入到国际谈判中,加入到国际贸规则的构建,降低贸易风险,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作者:王弥 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涛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制定[J].东方企业文化,2015,(2).

[2]唐宜红,符大海.中国对外开放新阶段与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第十三届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会议暨2014年中国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论坛会议综述[J].国际贸易问题,2015,(2).

[3]牟光宇.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5,(8).

[4]熊麒.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我国国际经济战略的制定[J].商场现代化,2015,(6).

贸易经济篇2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将贸易经济专业列为目录内专业。实际上,贸易经济是我国开设较早的专业之1998年就被教育部批准设置为目录外专业,是教育部保留的特色专业。自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以来,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经历了60多年的兴衰演变。20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贸易经济专业发展较快。但1998年教育部对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时许多高等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被取消,导致贸易经济专业发展逐渐萎缩。目前,我国只有内蒙古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贸易经济专业,全国每年培养的贸易经济(不含国际贸易)人才不足4,000人,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欠佳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社会需求有差距成为制约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当今社会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数量的要求。二是社会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在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准确的定位,使得培养出来的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不能适应社会。

(二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也使得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陷入困境。由于贸易经济专业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理念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和学校规格的升级,各高校纷纷吸纳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但这些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知识以及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也不够深入,致使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三)实践教学手段落后

在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教学手段落后,也是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目前,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为主体,以网络教学、实验软件等为补充。多媒体教学由于过于程式化,导致部分学生课堂只记笔记,以应付考试;网络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但由于资料更新慢,技术支撑能力不高,因而教学参与程度较低。而实验软件在选择上由于成本较高,以及适用性比较狭窄,加上课时所限,所以利用程度也不高。

三、贸易经济改革思路

(一)课程体系改革

1. 当网络经济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经济社会中后,贸易经济问题已经冲破了传统的研究领域,不仅与其他经济领域相互渗透和配合,而且出现了许多新的业态和贸易形式,所以在基本贸易理论和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新的贸易理论和技能课程是必须的,课程主要有流通经济学、商业史、商品学、市场调査与分析、消费心理学、零售学、广告学、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2.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内外贸有机结合,从事国内外贸易研究和工作的人,同时面临大量的国际贸易的问题,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市场的需要。因此,贸易经济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商务函电、商贸英语等特色课程,将奠定复合型人才的坚实基础。

3. 突出学科发展的前沿,适时增加新的理论性课程,把最新的贸易经济理论研究成果融于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增设专业选修课,其课程有商业创新、区域贸易等,同时开设各种专题讲座,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专业知识。

4. 合理配置课程模块,突出方向性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的“新”和“特”,增强课程的引导性和学生的选择性,使课程设置更能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匹配、更具效率,并随着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下设方向以及相应的课程模块。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是教学活动效率高低的决定因素。特别适应贸易经济课程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坚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核心。必须将教学的聚焦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到关注学生怎样学上来,在必要指导的前提下,尽可能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设计应符合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理论联系实践。既要让学生掌握贸易经济基本原理,了解我国贸易经济领域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又要让学生学到解决贸易实践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一是实践教学环节。贸易经济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经济类专业,其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研、科研实训和毕业实习等五个方面。此外,还应安排其他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制度化实践活动,如语言能力测试、军学共建和商学共建等活动。

二是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组织包括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小组和学生实践小组等。实践教学小组根据统一的课程实验计划、社会专题调研计划及其考评制度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根据专业建设和专业模块方向遴选出实践性强、操作效果好的商贸流通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并不断拓展外省实习基地。每个基地指派一名教师负责。实习去向根据学生意愿,实行双向选择;实习中,要求学生及时分析、主动与实习指导老师和业务人员沟通交流;实习后,学生必须根据实习的实际情况,撰写实习报告,并由实习基地统一考核与鉴定。

四、一个发展方向

贸易经济篇3

1.拓展化

随着国际上各个国家的发展,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得越来越复杂,由此也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调整对象的扩大化,竞争政策、技术转让、文化权利、生态环境等都被扩展到了国际经济贸易规则中。同时,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适用范围也得到了拓展,各个国家的贸易自由协定涵盖的领域更加的广泛,而且水平更高。对于全球经济体制来说,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拓展化的发展趋势对其有双重影响:从微观层面看,由于不同的国家利益诉求不同,所以出现了多个议题,而议题的多样化有利于推动谈判进程的速度,在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之间实现平衡,但是,在敏感领域,议题的多样性会使各个国家之间的分歧增大,影响谈判的进程,严重时会导致谈判停滞不前;从宏观层面看,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拓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使得国家在行使时受到限制。

2.差异化

区域化的发展导致了差异化的形成,因此各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利益诉求的重视程度。差异性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不同国家讨论更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问题时出现了很大的分歧,由此就形成了知识产权的区域化双边规则。这种双边规则即使是在发展水平几乎相同的国家间也会存在差异化,这是由于各个国家都未对“贸易与文化”形成统一的观点。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差异化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经济体制,这种影响在发达国家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在多哈发展回合谈判中,之所以发生谈判缓慢地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的消极态度造成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差异化会使其受到歧视,而且程度会加剧,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二、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发展下中国的立场

1.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谈判与制定

在多边贸易体制谈判中,我国主动地参与了进去,但是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TPP)的谈判中,我国还没有参与进去。目前,从TPP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其有很大的可能会变成具有实质约束力和便利化效果的自由贸易区。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我国要积极努力地与美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进而参与到谈判当中,为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谈判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我国还要与周边的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并加快建设的速度,以便于在参加谈判时能够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使得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在平衡各国利益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2.区别对待国际经济贸易规则

我国要认真的研究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分别总结出其中对我国发展有利和不利的规则。对于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我国积极地推进规则的执行,比如加强劳动保护、发展对外贸易低碳化等;对于不符合我国国情、不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我国要特别慎重的对待,比如美国提出的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原则,由于我国的体制与美国不同,所以在对待这条原则时,要特别的慎重,有选择的接受。

3.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强化国际经济贸易规则话语权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因此,我国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合理配置两个市场中的资源,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来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我国要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为发展中国家谋福利和权益。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规则的制定者。现今,我国正在开展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而且现在正是关键时期,因此,我国要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际经济贸易规则的态度,转向主动参与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与谈判,以能让际经济贸易规则中更多的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使发展中国家不再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受到歧视。

4.发挥主导性作用,推进区域贸易安排战略实施

由于区域贸易具有区域化特征,所以也同样具有差异化特征,这种差异化使得在区域外的国家受到歧视,同时,区域内的国家之间也有很大的可能会产生隐形的贸易壁垒,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将是十分不利的,会阻碍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我国是发展中的新型大国,对我国有重要地缘政治与经济效益的国家,我国要加强与其建立区域贸易合作关系,并与发达国家之间积极地展开区域贸易安排谈判,避免出现被边缘化和贸易歧视。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在制定对外经济贸易策略时,所必须包含的内容就是区域经济贸易安排。近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不断发生贸易纠纷,究其根本,是由于我国的区域影响力不强,而且对外关系原则不清晰、明确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基于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的发展,我国要积极的维护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关系,而且还要拓展新的贸易关系和投资关系。此外,我国还需要加大科技和经济的投入,积极地参与到能源、金融等多行业的发展当中,最终实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原有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有了新的发展,当前,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新的发展趋势是区域化、差异化以及拓展化,但是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者基本上都是由发达国家组成,这就会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受损,因此,在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发展的趋势下,我国要明确自身的立场,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得到有效的提升。

贸易经济篇4

(一)当前中非经济贸易合作现状

首先,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现实,中非之间的经济贸易额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非洲地区经济的腾飞,中非贸易额年增幅不断提高。其次,中非贸易比重在我国对外贸易额中所占的比例持续上升,并且非洲在对外贸易比重方面与过去相比也有较大的提升,我国作为非洲的重要贸易合作伙伴,在非洲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另外,在中非贸易商品结构方面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结构态势,非洲主要向我国出口燃料和矿产品,而我国主要向非洲出口制造业产品。最后,从总体上来看,非洲对我国贸易顺差,但是个体对我国逆差,这主要是因为在非洲除了少数国家以外,大部分非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二)当前中非经济贸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非经济贸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首先,中非贸易合作关系的基础四资源禀赋差异,这种合作出发点对双边贸易关系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首先来自西方国家中非贸易的恶意揣测,认为我国利用经济方式对非洲进行资源掠夺,破坏了中非经贸合作环境。非洲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也在不断发展,这对我国大量的制造业产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有些国家正在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中非贸易合作形势不乐观,加上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以石油、矿产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中非贸易形势面临新的挑战。其次,由于我国和非洲经济仍然处在发展阶段,并且中非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范围较窄、中国企业对非洲市场的自信心较低等原因,中非贸易合作总量仍然处在较低的层次。

二、中非经济贸易合作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大非洲进口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非经济贸易合作关系,加大非洲进口是未来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趋势。首先,要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增加非洲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占有量,这是改变当前中非经贸关系逆差状况的重要措施,在于我国有着良好外交关系的非洲欠发达国家95%税目产品输华免关税的待遇措施要得到切实的落实,并且在未来考虑将这一比例提高到97%,进一步优化相关制度细则,促进非洲国家出口创汇。其次,建立促进非洲非资源类的产品宣传销售平台,创新营销手段,为非洲企业建立良好的宣传和推介环境,为其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二)改善我国出口

改善我国出口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要对我国出口非洲的市场秩序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强化质量监督机制,严把质量关,禁止向非洲地区出口劣质产品和残次品。其次,要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进行不断的提升,在非洲地区建立良好的品牌效应,增强营销渠道等等,强化企业的国际经营模式,不断提升我国出口贸易的品质。

(三)强化中非经贸合作的便利性

强化和促进中非经贸合作的便利性是未来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时期中非经贸合作的必然要求。首先,落实相关会议规定,利用法律援助、资本融资等方式方法,帮助非洲国家对其海关、商检的设施进行调整和改善,提高非洲国家的清关效率。其次,要在海关、税务、质检、产品标准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沟通,强化我国同非洲地区在部门对口合作、业务合作机制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基于双边经济发展现状和相关制度措施,借鉴国际经济法和国际贸易法等相关制度规定,建立符合相关制度的便于经贸合作的合作机制。最后,积极跟进贸易便利化中的“单一窗口”合作协议的落实工作,不断提高中非贸易合作的便利性。(四)在整体上优化中非经贸合作在整体上优化中非经贸合作是解决当前中非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未来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体上优化中非经贸合作,最主要的就是要用投资代替部分制造业在产品对非洲出口,紧紧把握当前非洲国家工业化发展初期的良好机遇,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下,在非洲地区开展绿地投资、劳动密集型产品投资等,逐步降低中低端制造产品对非洲的出口,是深化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措施。

三、结束语

中非经贸合作关系由来已久,并且随着双边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非经贸合作关系正在不断的深化。当前中非经贸合作存在着合作模式单一、发展结构不均衡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积极的调整。在未来一段发展时期内,促进非洲进口、改善我国出口,强化双边贸易的便利化以及在整体上优化中非经贸合作关系将是主要的发展内容,并且在不断推动双边贸易合作可持续发展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贸易经济篇5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要想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实现科学经营和管理。然而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为国内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机会。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人才和技术,以往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理念已然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以此,企业应该充分重视人才和管理的发展,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优秀企业的人才培养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加大投入,提升发展的实力。另外,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能使企业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策略,同时还能促进企业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更新发展理念,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国际经济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1.不利于外资引进资金是对外贸易的基本资源,招商引资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但是,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给我国外资引进带来极大的不利。原因在于:一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亚洲区域的经济缓慢发展,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有所降低,使发达国家、世界金融机构对亚洲区域投资更为谨慎,资本流入减少,对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产生直接性的不利影响。二是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参与到外资引进中,加大了我国外资引进的压力,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不利于经济的稳定现阶段,世界各国及地区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日益增加,在此环境下,国际经济的波动影响性更为显著,不仅仅是金融危机,还包括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而产生的波动会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每个国家和地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完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波动对我国经济会带来极大的影响,使得国内经济结构产生不稳现象。在此形势下,倘若我国不及时调整和改进经济政策,则有可能出现经济危机。同时,国内外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通过封闭市场来保护自身的经济发展俨然是不可取的,以致于我国经济更易受到国际经济贸易的冲击。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进程中,国内经济的安全会受到一定的威胁,首先是优势企业会受到国际自由经济和贸易理念的冲击,而影响到国内产业和经济市场。其次是跨国企业的加入到国内一些重要产业和经济领域,对我国民族产业和市场带来极大的威胁。

3.阻碍了对外贸易全面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不断推进,基于此形势,产品的技术性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这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对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带来极大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信息密集型产业成为当前国际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而我国经济的信息化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贸易和资本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使得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受到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极大影响,如不及时进行经济体制转型,深化改革,当前的对外贸易政策将无法适应当前国际经济的发展形势。

三、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1.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积极有效的推进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应强化进出口贸易的衔接性。这要求充分认识到自身具备的资源和优势,有效把握跨国企业的战略与技术,如此才可推进跨越式进步和发展,积极把握资本溢出效应,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还应提高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此不但能满足国内技术设备的需求,还能提升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

2.健全对外贸易机制要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良好发展,应健全对外贸易机制。首先,应不断强化对外投资,鼓励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到跨国发展中,打造出国际影响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以提升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其次,应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好国内的剩余劳动力和资本,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应充分利用好国际资源,为补充国内某些资源的缺乏,应积极参与到世界资源市场中,以缓解国内资源压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最后,应改进和完善外贸结构,扩大出口,应推进科技技术、设备及服务等方面的出口贸易,强化国际投资。

四、结语

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此形势下,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世界各国及地区产生极大的影响,诚然对于最具潜力新兴经济体的中国而言,影响更为明显,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要求政府、企业充分认识到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国内经济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结构,健全相关政策,优势互补,以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贸易经济篇6

相对于传统的贸易壁垒,知识经济时代贸易壁垒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知识和技术成为影响贸易壁垒的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将代替资本成为竞争的根本要素,科学技术知识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的重要动因。据美国商务部和国家制造业协会的研究表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成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种形势下,贸易壁垒逐渐向知识化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成为保护贸易的主要手段。WTO的《TBT协议》承认为了合法目标可以采取技术性贸易保护壁垒。可以预见,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技术壁垒将成为保护贸易的主要手段。

二、绿色壁垒在贸易壁垒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绿色壁垒也即环境壁垒。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体现在高科技为特征,贸易壁垒的知识含量的增加,而且,随着人们的生态意识的逐渐增强,贸易壁垒还体现在以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理由的层面上。环境壁垒有合理成分,而且世贸组织协议也允许各成员方采取技术措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只以其不妨碍正常国际贸易或对其他成员方造成歧视为准。但新的环境壁垒又经常被某些发达国家过度使用,对其他国家的产品进行有意刁难或歧视。

三、贸易壁垒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增加

一方面,新的贸易壁垒比以前更隐蔽。传统贸易壁垒无论是数量限制还是价格规范,相对较为透明,人们比较容易掌握和应对。而知识经济时代的贸易壁垒由于种类繁多,涉及的多是产品标准和产品以外的东西,这些纷繁复杂的措施不断改变。由于各国产品标准制定随意性强,要求苛刻。而WTO等国际组织又没有很好的对各成员国的TBT及时审查并采取制裁的有效措施,这就导致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根据自己本国的贸易情况不合理的乱制定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并且形式多样、涵盖范围广。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是以高科技基础上的技术标准为基础,科技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难以做出判断。目前的TBT措施涉及范围十分广泛。而且TBT扩散效应也十分惊人。

另一方面,新的贸易壁垒比传统的壁垒涉及的范围更广,新的贸易壁垒涉及的多是技术法规、标准及国内政策法规,它比传统贸易壁垒中的关税、许可证和配额复杂得多,涉及的商品非常广泛,评定程序更加复杂。目前的贸易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各国或国际组织的认证体系,如欧盟的CE认证、美国的UL标志认证,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9000等管理体系认证、一些国家都有意无意地通过认证程序的复杂化,增加生产商和出口商的产品成本,转嫁国内产业面临的压力。我国的一些农产品出口频遭世界各国特别是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检验项目繁多,合格评定程序复杂多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作为三大贸易救济措施之一的反补贴在发达国家也开始被滥用。2005年,加拿大对我国进行了3起反补贴调查,其中2起征收了反补贴税。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及早做应对准备。

四、贸易壁垒引起的争议逐步增多,协调难度逐步加大。新经济时代的贸易壁垒的隐蔽复杂性决定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达成一致的难度很大,而其双重性又很容易引起国家地区之间的争议和纠纷。各国采取的技术壁垒措施(特别是绿色技术壁垒措施)经常变化,且各国差异较大,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厂家难以适应。比如法国规定服装含毛率只需达到85%以上就可以算作纯毛服装了;而比利时规定含毛率必须达到97%;联邦德国则要求更高,含毛率必须达到99%时,才能称为纯毛服装。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面非常广泛,有些还相当复杂,加上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实施过程中的隐蔽性,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评定标准,因而国与国之间相互较难协调,容易引起争议,并且解决争议的时间较长。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经济领域贸易战主要集中于一般商品贸易领域,但是,21世纪国际贸易战将逐步集中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

贸易经济篇7

对外贸易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研究早在15世纪末就已展开,它是对各国制订对外贸易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的重大课题,从古典学派到新贸易理论学派都作了详尽的阐述[1]。对于一个地区对外贸易的研究也是比较充分的。但是这些研究往往是侧重于对外贸易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往往忽视对外贸易的副作用。夏友富等学者认为一味强调贸易的发展追求比较经济利益,结果是很可能付出惨重的生态环境代价,这些代价经常是经济利益远远无法补偿,不仅大大影响本地区的经济福利水平,而且会导致以邻为壑的结果,从而影响对外贸易的基础[3]。笔者认为,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不能以过度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用其产生的经济福利来分析对外贸易,只有在对外贸易增加了经济福利的前提下,发展对外贸易才是正确的。而现阶段如果一味强调环保忽视贸易的发展,也必将大大削弱河南省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显然是错误的。应该用其产生的经济福利来分析对外贸易与环保问题,只有在环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环保才能有意义。

一、模型的提出

对外贸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既能够带来正社会福利(增加社会经济福利),也能够带来负的社会福利(减少社会经济福利)。因此笔者通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把河南省对外贸易所产生的社会正负福利加以计算(福利均指经济福利),当正福利大于负福利时,即使污染环境而继续发展对外贸易也是正确的,因为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当对外贸易产生的负福利大于正福利时,就应该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因为它会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

二、模型的构建

(一)计量对外贸易所产生的正福利模型

1•模型的假定

基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即:y=F(k,l,x),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k代表资本存量;l代表劳动力总量;x代表贸易额,揭示国内生产总值与对外贸易额存在正相关关系。笔者应用这一结论对国内生产总值和河南省对外贸易额进行回归分析。

2•研究框架和方法河南省经济的增长与对外贸的发展是高度相关的,可以进行它们之间的回归分析。同时,河南省经济总量与社会福利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河南省经济总量这一个中介变量可建立起对外贸易与社会福利指标的相关关系。在这里笔者运用的福利指标有:(1)贫困率。即收入低于预先设定贫困线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应该指出这一指标忽略了贫困程度的不同,学术界一致认为贫困率能基本反映社会的福利状况,但并不是最理想的指标。随着贫困指数的提出,人们对贫困的理解更为深入,由于贫困指数的计量还在探讨阶段以及数据的收集等工作的困难,在这里并未采用。(2)人均收入。笔者应用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将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提出的福利指标即福利指数y(1-G),这里y是人均收入,G是基尼系数。森认为产生福利的不是一个人得到物质财产,而是其所得到的机会或能力。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标,就是按照这种思想设立的。

3•模型的建立 根据以上数据,运用spss软件计算可得:(公式略)上述三个式子都通过了假设检验,这说明它们的线性关系是成立的①。

(二)计量对外贸易所产生的负福利模型

1•模型的假设

在本模型中,对负福利的计量仅限于环境因素。河南省对外贸易的负福利决不仅限于环境困素,如低水平贸易对河南省产业升级的影响等,但这一部分的计量工作牵扯的变量很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故不再考虑。

2•研究框架和方法

计量这一部分负福利的关键是,要得到由于对外贸易增加环境资源破坏的数据。这一部分数据由于没有专门的统计来源,同时也很难把本地区的污染量区分为:国内贸易部分和对外贸易部分,所以直接数据很难得到。据有关资料分析,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工业部门中使用矿物燃料的部门以及制革、纺织、造纸等部门[3]。这些部门既为国内贸易提品也为对外贸易提供服务,直接获得对外贸易的污染量是困难的。但是这些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都是有贡献的,而对外贸易又是和国内生产总值高度相关的。可以看出随着河南省经济总量的增长,无论是环境污染的排放量还是治理成本和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上升的。因此河南省经济总量与这些环境污染指标是正相关的。

3•生态环境污染价值的计算

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功能效用所体现的是生态环境资源满足人类某种需求的属性,即使用价值。而经济补偿费用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资源进行恢复、弥补或替换。费用体现补偿价值,效用体现使用价值,对这一部分的计算可参考有关文献[5]。笔者将生态环境污染价值记为t,并把它作为已知变量。

4•负福利指标的计量

负福利指标U为:水污染、空气污染、心理污染、噪声污染四个负福利指标。笔者采用ABC分析方法,来确定指标重要性。这些指标受众多因素影响,内涵与外延都不十分明确,其概念具有模糊性,因而用模糊数学建立模糊评价模型,使模糊因素数量化。此指标可通过专家评分,赋予权重计算其值②。

5•负福利模型的建立

计算的这一部分负福利计为e。在总的负福利模型中,将这一部分作为一个虚拟变量。根据有关资料证明,河南省的环境污染与国内生产总值有相关的,其模型应为:(公式略)。

三、结束语

贸易经济篇8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贸易风险;贸易安全策略

作者简介:周定溶(1956-),女,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管理学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2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62-03

贸易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护正常国际贸易交易的顺利进行,使国际贸易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调整器,还能有效地防范因别国经济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2011年对外贸易总额3.64万亿美元,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国际贸易主导权还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使我国的贸易安全面临较大的风险和严峻的挑战。因此,客观地认清危及贸易安全的风险所在,科学地制定相应的措施来维护我国的贸易安全,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危及中国贸易安全的风险

1.对外贸易依存度大,易使本国的经济命脉受制于人

外贸依存度是一把“双刃剑”,其提高一方面说明我国更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和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78年的9.85%上升到近些年的60%以上,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意味着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增大。这次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全面衰退,使我国出口市场大幅萎缩,如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较2008年下降16%,当年的GDP8.7%的增长率中出口为负3.9%,主要依靠投资与消费才避免了经济的严重下滑。中国的石化、钢铁、船舶、建材、电信、电力、航空等产业,几乎全套生产和运营设备都是引进的,零备件都是进口的。支撑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些重要能源资源进口都在世界前列,巨额利润流出本国不说,一旦发生战争,外国停止供应,我们的很多重要产业都可能停止运行,造成中国经济瘫痪、交通停顿、社会动荡。

2.效益低,替人打工还替人受过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47%。东莞企业平均利润率跌至2% 。中国制造大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中价值链的低端,外资企业出口约占中国全部出口60%,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8%是外资企业实现的。外国企业从中赚走了高额的技术专利费、品牌费、管理费,留给中国的只有低微的利润、税收和工资。比如,苹果公司的许多手机是中国制造的,但是,如果一种高端款型的售价是750美元,中国能拿到25美元就不错了。中国主要依靠低劳动成本和高资源消耗换来的贸易顺差竟然成为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理由。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已达近30%。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对口商会粗略估算,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行业的净利润率就将直接下降1个百分点。目前世界经济复苏还待时日,东南沿海一些企业在订单持续减少、面临原材料涨价、贷款难、环境合规成本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等问题,许多小型制造企业已到了经营不下去的地步。

3.贸易摩擦增多,出口形势更为严峻

目前中国的出口占全球的10%,但遭受的反倾销案占到全球的40%,反补贴案占全球的75%,遭遇的贸易调查数占同期全球案件总数的43%。我国已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更值得关注的是非传统的贸易摩擦强度大增。人民币汇率、自主创新、新能源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投资环境、市场准入等成为贸易摩擦的新的热点。前不久美国修改反补贴法,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中国等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从此有法可依。以前中国国际贸易纠纷主要发生与发达国家之间,现在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急剧上升,在阿根廷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有1/4针对中国产品。印度近年来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立案数量已经超过欧美,占同期所有WTO成员对我国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的1/5。贸易摩擦增多使我国出口形势变得严峻,产能过剩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4.资源瓶颈制约突显,生态环境堪忧

中国对外贸易60%是加工贸易,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与能源。外商投资企业也将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我国,资源环境对经济持续增长瓶颈制约突显。近年来氧化铝需求50%依靠进口,铜矿需求 60%依靠进口。2009年首次由煤炭出口大国一跃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2011年5个前月,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5.2%,首次超过美国(53.5%)。中国的大多数石油来自中东和非洲石油出口国,几乎所有的进口石油都要经由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能源与运输安全受制与人。中国钢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一半。进口铁矿石数量也自2003年后占据世界第一,2010年进口铁矿石依存度达70%,中国作为全球铁矿石最大买家却不拥有定价权。中国钢铁生产行业年销售利润率已连续2年不到3%,远低于全国工业行业6%的平均利润水平。中钢协多次强调“高昂的进口矿价是榨干钢企利润的一大主因”。在中国的大量出口加工企业因成本和技术的原因治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污染企业国外跨国公司也榜上有名,从2006年10月的33家,到2007年6月的80家,再到2010年的百余家,在华违规污染的跨国公司数量迅速攀升。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中国贸易安全的对策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只有一个国家的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且结构合理,国民经济才有较高的安全状态,才具备防范国际贸易波动的能力。高科技及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大力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可以使中国彻底走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低效益及受制于人的困境,冲破外资对我国产业的控制与市场的垄断,并以此提升传统的产业水平,带动智力密集型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合理产业格局。现阶段特别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增加投入和各种政策,加快节能环保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引导跨国公司把高新技术的研发环节和高端制造转移到中国,在合作中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和超越。积极鼓励研究院所和大学、企业联合研发,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性与商品化程度,促进科技优势迅速转变为产业及市场优势,力争在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有效地发挥科技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促进作用。

2.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优化贸易结构

要改变我国贸易量大、利润小、价值少的状况,应加大服务贸易的比重,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是改变这一状况的重要手段。从增值幅度看, 制造业一般在2%至5%、最高不超过15%,服务外包的增值幅度则高达100%;从收益来看,服务外包对中国经济贡献是来料加工制造业的20倍;从环保看,服务外包业的能耗只有制造业的20% 。作为服务贸易整体,中国始终处于逆差状态,而近年来增长较快的金融服务、咨询、通讯服务、保险服务、运输等项目,也处于逆差状态,反映出在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潜力很大,而且中国作为制造业出口大国,已进入扩大生产业开放的新阶段,这也将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的制造环节向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攀升,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因此,要把抢抓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机遇,作为重中之重。第一,要制定服务外包发展战略规划,完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制度保障。第二,要把“外引内训”服务外包人才,作为当务之急,尽快出台相应措施。第三,要把大力引进国内外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作为重要策略,把投资、并购国外中小服务外包企业作为重要导向,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整体实力。第四,统筹规划布局,加强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尤其在中心城市打造全球业外包基地,开展技术服务、软件开发、芯片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医疗服务等服务外包项目,构建针对全球产业链的生产业。各地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实行错位发展,打造各具有特色的服务外包品牌。

3.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面对国内产能过剩、外部的贸易壁垒及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绕开各国的贸易壁垒,降低“走出去”的成本,从而促进更多的企业由传统的出口转为到东道国直接投资,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目前中国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和进行海外并购具备了较好的条件,比如我国有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有望成三大主要结算货币之一、人民币跨境投融资试点稳步进行、海外经济仍未复苏、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提升等。第一,要选好投资领域,从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发展角度看,海外投资有五个方面可重点关注:一是地下资源;二是地表产品;三是资源类加工;四是发达的装备技术;五是建工业园区。第二,应充分调查论证,准确选择海外目标市场,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法律制度和相关产业发展、市场辐射以及宗教文化生活习俗都应进行详细深入的了解。第三,加大支持与扶助力度做强中国的跨国公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是国际贸易和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角,有竞争力的中国跨国企业可以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去投资建厂,将富裕的设备和劳动力转移过去,既可回避贸易壁垒,还能降低成本。也可到西方发达国家投资开设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智力资源,迅速弥补技术差距。第四,抓住机遇进行海外并购,这是获取发展所需资源和高级要素的重要途径。由于跨国并购具有经营风险、交易风险、换算风险和政治风险等,政府应以“商业外交”思维来对待海外并购,通过法规、政策、措施等对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协调、监督、管理和扶持,使海外并购能够得以顺利、平稳、持续地发展。

4.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减少对外需的过度依赖

以内需为主导,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事实证明,一个完全外向型的国家,经济上发展是不稳定的,政治上也将受制于人。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内需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十二五规划指出,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目前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相对低下,国民消费预期脆弱的现实下,撬动内需的关键在于提高占消费群体80%以上的中国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把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要充分调动政府投资积极性和社会投资积极性,适度扩大全社会再生产能力,充分创造劳动岗位,以实现中低收入者家庭收入的稳定增长。第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确保劳动利益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分配制度的改革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来缩小贫富差距。第三,要把尽快增加农民的收入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目前农村2.1亿多个家庭,占我国家庭总量的67.6%。相比城镇市场,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但农村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与过低的消费率共存,这一矛盾能否顺利解决对我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意义重大。第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通过改革,完善教育、卫生、养老等一些社会保险制度,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促使一些消费者把远期需求转化为近期需求。第五,我国的民族企业应针对中国的国情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有效地拓展国内市场份额,并打破国外跨国公司部分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垄断。

参考文献:

[1] 张弘笙.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新趋势的对策[J].中国市场,2010,(52).

[2] 岑鹤、吴茜茜.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J].商场现代化,2010,(06).

上一篇:边境贸易范文 下一篇:贸易保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