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乘数理论范文

时间:2023-05-31 11:47:06

贸易乘数理论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乘数;经济增长

一、引言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认为贸易顺差能扩大就业;而贸易逆差会减少国民收人、加重失业。我国的对外贸易乘数相对较小,其发挥作用的程度有限。我们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贵州省作为我国西部的经济欠发达的省份,通过贸易的发展可以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不可小觑的作用。

近几年, 国内外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第一, 对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讨论。这方面的讨论致力于是出口的增长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还是经济规模的增长带动了出口的增长。第二,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际测算,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方法测算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二、相关理论概述

1. 凯恩斯外贸乘数理论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从国民收入恒等式出发阐述其乘数理论。在本文中,以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政府购买、M代表进口、X代表出口,r表示利率,一系列恒等式可表示如下:

Y=AD=C+I+G+(X-M) ; C=C- + Y; I=I(r,Y)

α代表边际消费倾向、i代表投资倾向、φ代表出口乘数、δ代表进口乘数

投资乘数:i=;出口贸易乘数:φ= ;进口贸易乘数: δ=

2. 哈罗德外贸乘数理论

哈罗德在其著作《国际经济学》一书中,拓展了凯恩斯的乘数理论,他从分析开放经济下国民收入恒等式出发,认为在开放经济的模式下同样可以看到乘数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假设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消费、M代表进口、 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代表边际进口倾向、s代表边际储蓄倾向、X代表出口,则:

Y=C+I+(X-M)

dY=dC+dI+dX

dY=α+dY+sdY+δdY

根据均衡方程式的定义 dI+dX=sdY+δdY ,整理可得,

dY=,至此可得哈罗德对外贸易乘数为,表示出口所带动的国民收入增量中,用于国内储蓄的增量越大,则乘数越小。

3. 哈伯格―蒙特格勒外贸乘数理论

假定宏观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汇率和价格不变而收入可变,同时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而且将国际收支问题简化为贸易收支问题。假定Y为国民收入,C为国民消费,I为国民投资,G为政府支出,X为出口额,M为进口额,X-M即为净出口、α代表边际消费倾向、δ代表边际进口倾向、Mˉ表示自主进口、Cˉ表示自主消费。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国民收入恒等式可表示为:

Y=C+I+G+X-M

C=Cˉ+αY

M=Mˉ+δY

整理可得:Y=(Cˉ+I+G+X-Mˉ),则可得对外贸易乘数为 ,其表示当一地区过国家在投资、政府购买或出口增加时,国民生产总值会因为外贸乘数的作用而成倍增加,从而促进该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增长。

三、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标分析

1. 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传统的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或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其中,进口总额占GNP或 GDP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其均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假设M表示出口、X表示进口、GZGDP表示贵州省国民生产总值,则:

对外贸易系数= ;进口依存度= ;出口依存度=

贵州省作为我国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的西部省份,其国际贸易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我国其他省份,特别是我国东部发达省份,如表所示,贵州省对外贸易依存度始终徘徊在4%-7%之间,说明其对外贸易的发展相对滞后,虽然如此,但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对其对外贸易的冲击依然很大,2009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近3个百分点。如下表所示:

注:1.数据来源:贵州省历年统计年鉴;2.对外贸易依存度为作者整理计算所得。

3.2 边际消费倾向

1936年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阐述了其边际消费倾向(MP)C理论,MPC是指消费者对于某一或某一类产品,消费额的变化与消费者收入变化的比值,其被用于描述由于收入变化,导致消费者对某产品的消费额的变化幅度大小。

在本文中,假设Y代表国民收入,CON代表消费,根据凯恩斯理论设定理论模型:

CONSUME=a+bY+ ε

b=MPC=;

本文主要依据EVIEWS6.0软件,运用OLS对方程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结果如下式:

LOGCONSUME = 46.15 + 0.296*LOGY

t (2.04)(30.7)

Rˉ2= 0.9916

回归结果表明调整后拟合优度为99.16%,其较好。其P=0,说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不存在自相关问题。b=0.29,表明边际消费倾向为0.29,其消费对GZGDP具有正的影响,消费每增加一个单位,则GZGDP就有0.296个单位的增加值。

3.边际进口倾向

边际进口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import MPM或MPI,一般缩写m)又称为进口倾向,指的是国民收入Y增加一个单位导致进口M增加的数量,以导数形式表示也就是m=dM/dY。简单地说,某个国家的边际进口倾向越高,该国的人民收入增加时,就越倾向于进口国外产品。

假设Y表示贵州省全社会生产总值,M代表进口, 表示边际进口倾向,构建计量经济模型:

M=a+δY+ε

利用2001-2009贵州省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可得:

LOGM = 2.11979753792 + 0.023*LOGY

t (0.15) (3.76)

R2 =0.66 DW=2.3

该结果表明进口与贵州省GDP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进口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不是很显著,其边际进口倾向m为0.023,其说明贵州省在进口国外商品方面动力不足。

小结:

根据哈伯格―蒙特格勒外贸乘数理论,一国或地区的贸易乘数为,α代表边际消费倾向、δ代表边际进口倾向,由以上可知,α =0.296,δ=0.023,则我们可知贵州省对外贸易乘数:

=≌1.37

结果可知,对外贸易乘数约等于1.37,说明贵州省每进口一单位的国外商品,将创造1.37个单位的社会总产值。其对外贸易乘数较小的原因,我们可从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可略知一二。

四、贵州省对外贸易乘数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4.1 假设及经济计量模型的构建

本文的主要着眼点在于通过分析并比较进口贸易乘数与出口贸易乘数,进而检验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程度。

假设Y代表国民收入、代表进口、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乘数、x代表出口乘数,构建经济计量模型:

进口贸易对贵州省社会总产值的回归方程:Y=a+mM+ε (1)

出口贸易对贵州省社会总产值的回归方程:Y=b+xX+ε (2)

可得,x=0.73 m=0.87,进口贸易乘数m大于出口贸易乘数x,还表示贵州省每进口一单位,将创造0.87个单位的社会总产值,每出口一个单位的经济产值,将产生0.73个单位的社会总产值。

小结:

从回归结果可知,贵州省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不是很明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贵州省对外贸易的发展相对滞后,从上文当中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偏低,可见一斑。

五、最终结论与思考

贵州省作为一个“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的省份,其对外贸易的发展程度正处于初步阶段,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同时其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不是很高,其进(出)口贸易乘数相对较小,这是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我们从另一方面同样可以得出,贵州省发展对外贸易的潜力巨大。为此,本作者给予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贵州应该立足国情省情,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充分发挥对外贸易乘数对经济发展所起作用的潜力,同时从上文当中的分析可知,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对贵州省的对外贸易冲击很大,为此必须关注国际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趋利避害。(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 550025)

参考文献:

[1]凯恩斯[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英).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年2月 93-93.

[2]高敬峰.我国对外贸易乘数效应分析[J].国际经济探索.2001.3.

[3]蔡纳米.中国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修正与发展[J].世界经济.2002.8.

[4]吕晓莹.中国对外贸易乘数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开发研究.2003.5.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35-36.

[6]姚丽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1(9).

[7]刘小鹏.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1(9).

[8]陈家勤.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贡献与外贸扶持政策调整的基本取向[J].财贸经济.1999(6).

[9]贾金思.论贸易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财贸经济.1998(6).

[10]赖明勇.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4).

[11]杨全发.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

[12]赵陵.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2001(8).

[13]林毅夫.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在考察[J].国际贸易.2001(9).

[14]李军,李阳.我国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检验[J].预测.2001(4).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漏损;经济效应;研究评述

在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发酵、欧美债务困局难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能有效应对由于出口贸易乏力、内需不足及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对区域经济带来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旅游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并日益集聚于个性化明显和市场优势健全的地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基于区位优势、社会根治性要素的旅游业区域集聚得以加强,使其对经济的市场渗透效应日益凸显。近年来,旅游经济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旅游漏损研究作为旅游经济影响的重要方面其研究还有待加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地方旅游收入,最终很大一部分没有用于地方经济再发展,而是流向了地方经济体系之外。旅游业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特征,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然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的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渐凸显。“漏损”已经成为制约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当旅游业发展的规模超过了当地经济的接待能力时,旅游业的收入漏损将会非常巨大。

一、旅游漏损概念的界定

漏损的概念主要应用于旅游漏损、城市供水官网漏损、金融漏损、碳漏损、信息漏损等,其中,旅游漏损与旅游产业关联被看做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的旅游经济理论认为,旅游漏损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地区或旅游社团和企业为支撑旅游业发展需要购入外地商品(进口商品)、劳务或贷款等原因而导致的外汇流失现象。厉新建(2002)认为,旅游漏损一般指目的地为了满足旅游者旅游活动及相关旅游消费活动而发生的外汇支出以及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旅游外汇的流出。余光炜(1999)认为,旅游漏损是指旅游收入在流动扩散过程中流出旅游地区经济的现象,可以分为溢出和漏出两种情形,其表现为从外地输入商品、资本、劳务等。传统的旅游漏损研究基于大的空间尺度,例如刘家明(2000)对海岛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的旅游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承认岛屿旅游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指出外来资本注入而导致的经济漏损、岛屿民俗文化和原有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滨海城市化等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Kerry Godfrey(2005)将旅游经济漏损限定为因入境旅游造成的旅游外汇损失,包括进口漏损和出口漏损两方面。然而正如张骁鸣,保继刚(2004)指出,基于区域视角的旅游经济影响研究在才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实际上,由于区域贸易数据的欠缺及统计内容方法的针对性,旅游漏损的外延并没有准确的边界。因而造成了对国内跨省旅游、跨地区旅游等可能造成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漏损的研究相对缺乏。综合考虑统计及估算的可操作性,本文认为旅游漏损是地区进口贸易在旅游经济领域的表现,因此,旅游漏损特指旅游进口漏损较为恰当。

二、旅游漏损的相关研究

从内涵上看,旅游业漏损理论及其实例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包括漏损产生的途径和流程、漏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减少漏损发生的对策研究等(Godfrey,Clarke,2005),而其量化研究从收入漏损的角度出发,演变成为一个基于旅游统计指标的数据再加工;从方法上看,自Mathieson和Wall提出了旅游乘数概念的雏形以来,旅游乘数理论不断发展应用。漏损研究主要有案例分析(Nareeta Supradist,2004)及数学建模方法(张骁鸣,保继刚,2004),例如Soteriades Marios和Varvaressos Stellos(2004)强调投入产出分析法和旅游卫星帐户具体应用。许多知名的旅游经济学者如B.H.Archer、P.Murphey、D.Tailor等均利用凯思斯的乘数理论研究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的经济影响,提出评价各种旅游乘数的理论模型,测算出当地的旅游收入乘数、旅游就业乘数等,并掘此向目的地政府提供发展旅游产业的政策性建议。Peter Walkenhorst等(2010)运用凯恩斯乘数对旅游漏损进行研究。

前人对旅游漏损的研究包括漏损产生的途径和流程、漏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减少漏损发生的对策研究等。在我国,一般将旅游收入漏损限定为因入境旅游造成的旅游外汇损失,而对国内跨省旅游、跨地区旅游等可能造成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漏损的研究相对缺乏。国内对旅游业漏损的实例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量化研究比较少。Soteriades Marios和Varvaressos Stellos(2004)在研究旅游消费过程中指出,投入产出分析法和旅游卫星帐户在测算旅游经济效益过程中可以获得较为可信的结果。我国学者李天元(2000)、王洪滨(1993)、林南枝(2000)、陶汉军(2000)等也对旅游乘数理论进行介绍,定量分析旅游乘数在旅游目的地经济中的作用。

旅游卫星账户(TSA)在国民账户体系的基本原则下,以各种家居调查、旅游支出调查、商业调查等为基础,运用附属账户的方法将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或产业来进行测量,设置了一系列全球定义和标准来以量化旅游对GDP、就业、资本投资、税收等的贡献,以及旅游业在国家收支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其统计结果用于旅游漏损研究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旅游支出在经济运行中流向三大块,即一是旅游对GDP的直接贡献(又称旅游业GDP),二是旅游业GDP之外的旅游GDP(包括旅游间接效益及引致效应部分),三是旅游漏损。运用TSA研究能宏观把握三块的具体份额,分析旅游经济效益结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其一,TSA统计由旅游支出而导致的各特征旅游活动与相关旅游活动中的漏损,忽视旅游业投入产出结构;其二旅游支出及结构等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其三收集数据和开发旅游卫星账户之间存在时间后滞区,统计滞后甚至缺失。自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1936)创立投入产出法以来,这种“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简化方案”广泛应用于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产业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投入产出核算的功能不仅反映出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的、较为明显的经济技术联系,而且还揭示出各部门之间间接的、较为隐蔽的经济技术联系。然而,由于部门分类、编表价格、调查对象、方案设计等存在的缺陷,我国投入产出表在反应经济活动中存在缺陷。

从具体的案例研究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度假区的经济漏损问题受到学者关注。考察旅游漏损发生的具体环节不难发现,漏损的主要途径包括:设备及建筑材料的进口;消费品,尤其是食品和饮料的进口;外商投资者将获取的利润遣返回本国;海外促销支出;酒店和度假区发展中对外债的分期偿还等。可见,旅游对进口商品的购买能导致经济收益的大量漏损;(食品等商品)进口的模式和程度,度假设施的等级、规模、所有权和区位等因素也会影响旅游漏损量;当地产业(农业、轻工业)的支撑能力、劳动力结构、流动性、素质和来源及其对工资支配方式等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经济漏损。2000年,K.Godfrey和J.Clarke(2000)在《旅游目的地开发手册》一书中探讨经济漏损与经济结构的关系,他们认为经济漏损与目的地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多样化程度有直接关系,“进口货”从本质上来讲,是用于旅游业发展而本地区不能生产或提供的消费品。因此,目的地经济的规模越大、多样化程度越高,旅游的经济漏损也就越低;反之,经济漏损就越高。实际上,他们的研究对产业内贸易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和测算方法。

三、漏损问题的对策研究

旅游漏损既是生产结构又是贸易结构问题,旅游经济具有典型的时空特征,旅游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旅游业的漏损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旅游漏损研究极具开放性。然而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遏制旅游漏损能有效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本文认为,遏制旅游漏损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可从产品生产结构维度及流通维度进行考虑,其中,产品维度主要涉及旅游业发展的间接相关产业,以旅游收入为切入点,包括:农业产出和加工能力、制造业产出能力,即旅游目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目的地区各种资源的自给能力,通过评估区域内资源水平与旅游项目的耦合程度,调查资源水平,扬长避短,发挥资源水平的比较优势;扩大旅游业依赖产业的自给规模,加强本土旅游产品输出量。流通维度主要强调地区间贸易水平及结构,以旅游支出结构为切入点,其中旅游目的国有关办法、法规、政策,包括有关进口物资的规定、涉及外汇收入与管理的财政金融政策、对旅游业给予帮助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筑方面的有关规定等,对旅游收入的流出产生影响,因此,政策性支持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Iza Lejarragaa,Peter Walkenhorst.On linkages and leakages:

measuring the secondary effects of tourism[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10(17):417~421

[2]Louis de Mesnard.Reply to Oosterhaven’s:the net multiplier is a new

key sector indicator.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J].2007(41):285~296

[3]Tyrrell T.J.,Johnston R.J.The economic impacts of tourism:a

special issu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6(45):3~7

[4]Kerry Godfrey,Jackie Clarke著,刘家明,刘爱利译.旅游目的地开发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张骁鸣,保继刚.旅游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刘爱利.旅游度假区“孤岛”特征及成因研究[D].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2008

[8]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经济效益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J].人文地理.1995(6):30~36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乘数;GDP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022-02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已呈现经济增速放缓迹象,特别是到今年第四季度,这种趋势大有加速态势,我国外贸进出口出现了近三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严峻形势,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中小企业大批倒闭,外来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失业人数呈上升之势。中央政府自今年9月中旬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方案,包括五次降息及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提高出口退税比率以及针对房地产业的相关利好,及未来两年四万亿的投资计划等。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中央政府密集地出台宏观调控政策这还是第一次,从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中央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同时也可感受到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中国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机遇,我们应适时地把握好这次机遇,调整经济结构,完善各项制度,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富民强。

改革开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令世界瞩目,我国经济总量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知道: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换代遇到阻力;人均各项经济指标仍处发展中国家水平;我国经济增长很多靠的是粗放型经济的发展,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占比较低;我国GDP构成中更多地依赖进出口及投资这两驾马车,而针对于构成GDP重要项的消费的拉动还处在较低水平。

其实消费水平的提高对GDP的影响不只单纯的“消费”这一项,它还会间接地影响GDP的另外三项――投资、政府购买及净出口。

1 消费与GDP的关系

GDP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1)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品(如食品、衣服等)和劳务(如教育、医疗、旅游等)的支出。

(2)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器设备及存货等)的支出。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3)政府购买支出: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设立的法院、学校,提供国防保证,建设道路等方面的支出。

(4)净出口:指净出口的差额。一般由出口减去进口,正值表示贸易顺差,负值表示贸易逆差。

由此可见消费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论

2.1 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在其有关消费理论中是这样描述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用符号B表示。通俗地讲,既是居民增加的收入中有多大的比率用于消费,结余部分转为储蓄。增加的消费将直接计入GDP。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计入GDP的消费越多。这是消费对GDP的“直接”影响。

2.2 凯恩斯关于乘数理论的阐述

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是其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宏观经济各个方面,这里我们选择其中个别乘数来加以描述。

(1)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一,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8和0、9,则投资乘数分别为5和10倍,如果增加100亿的投资,GDP将分别增加500亿和1000亿。

(2)政府购买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8和0、9,则政府购买乘数分别为5和10倍,如果增加100亿政府购买,GDP将分别增加500亿和1000亿。

(3)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8和0、9,则税收乘数分别为4和9倍,如果减少100亿税收,GDP将分别增加400亿和900亿。

纵观凯恩斯乘数论体系,我们发现它们均与边际消费倾向β有关,从中可知:消费对GDP的“间接”影响是非常大的。

2.3乘数论给我们的启示

综上所述,我们已知消费对GDP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是相当大的。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居民储蓄余额逐年上升,一直保持非常高的储蓄率水平,边际消费倾向β呈下降态势,这对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是极不利的,它将直接影响GDP的增长速度,成为经济发展过程的桎酷。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老百姓真的是有钱花不完,还是不敢花呢?其实我们只要稍微的动动脑筋就可以得出结论:老百姓由于对未来的预期不确定,他们不敢在即期花掉赚得的钱。我们只要解决好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增加其收入水平,其消费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在当前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扩大内需,保经济增长,消费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与投资和出口相比,消费是母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8年第四季度,中央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力度前所未有,时间不长,资金投放密集,政策效果看好。这次中央采取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建设,从2008年底到2010年底政府将投资4万亿元,其中将会有40%投资直接变为消费资金,再加上地方政府接近18万亿的配套资金,将对活跃市场和促进经济增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城乡居民将从十项措施中受益。有些措施,如提高未来两年的粮食收购最低价格、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社保待遇等则会使大多数的城乡居民受益,直接将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增强其消费能力。

3.1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面临的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在我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在未来的时间内必须解决以下几个困扰消费的主要问题。

(1)必须重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

决定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如收入、财产、利率、收入分配等,其中收入是最根本的因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居民得到的实惠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偏低,2007、2008年这个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消费价格增长,使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下降,收入的增速无法抵消物价的上涨,与此同时大部分行业的企业利润增长,并未带动或倾斜到企业员工身上,即企业员工并未从企业利润增长中受益,而且对于这部分权益的争取,企业员工几乎无话语权,也无法律保障,这些均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重要阻力。

(2)必须解决城乡居民后顾之忧,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

近些年来,中央政府相继在医疗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教育收费制度及廉租房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覆盖面和保障力度都有待加强,加之物价上涨、就业压力加大等因素造成人们对未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支出预期增加,居民消费心里更趋保守,即期消费行为更加谨慎,整体消费意愿降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老百姓不敢花钱。相关数据表明,目前中国80%以上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的压力,使得人们倾向于储蓄的增加,导致当前消费需求不足,这不利于当前中央扩大内需的目的,更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3)城乡居民差距仍较大,消费断层将长期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增长迅速,但从绝对消费水平看,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仍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消费差距过大,造成消费断层,不同群体之间的消费不能有效衔接,一部分人已将消费聚集于几万元的商品时,农村还有些人无法维持温饱,农村地区消费中集中了我国大量过剩产业,使得产业优化难度加大,导致整体消费水平偏低。

3.2 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有效途径

(1)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真正的以“投资带消费,消费促增长”,尽快将这些政策落实到位,增强消费者信心,刺激居民消费需求。

(2)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总体水平。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只有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持续不断地增长,其购买力水平逐年上升,才是真正意义的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我们要大力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继续减免农业税,要保证农产品价格的正常增长。

(3)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在城镇,将养老、医疗、教育、住房覆盖到所有劳动者;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逐步建立和完善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趋完善,会使城乡居民消费欲望得到增强,消费需求将会得到有力推动。

(4)引领新的消费增长热点,持续不断地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贸出口;经济增长;文献述评

一、引言

长久以来,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能否促进一国经济增长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早在15世纪,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强调对外贸易的重要性,极力倡导政府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对外贸易成为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出口年均增长18.1%,比经济增长快8.3个百分点,出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众多学者利用中国现有的统计数据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展实证研究,本文就将这些研究综述如下。

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研究综述

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理论”学说。“绝对成本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拥有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国家之间按照各自所拥有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其结果是商品的产量增加了,消费也增长了。

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一国以相对优势或劣势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交换使得产品总量比分工前增加了,两国的消费和福利都会增加,核心思想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约翰・穆勒第一次明确区分了国际贸易带来的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间接利益方面。间接利益为通过贸易分工推动国内生产过程的创新和改良,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产品进口造成新的需求,刺激和引导新产业的成长。

20世纪30年代,赫克歇尔和俄林创立了要素禀赋学说。该理论主要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资源禀赋论)和国际贸易的影响(要素价格均等化)。

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基础上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当商品劳务输出时,从国外获得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从而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多、收入增加。

20世纪30年代,罗伯特逊首次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for Growth)的命题。巴拉萨提出了出口导向经济增长(ELG)假说,认为出口扩张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巴拉萨等人对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许多回归分析,并且得出了“外贸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E・哈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出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来寻找其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出口需求扩大,刺激技术创新,从而导致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的采用,结果出口数量和质量得到提高,最后使整个国民经济实现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卢卡斯和斯文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把技术变动作为推动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因素。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技术外溢”和外部刺激促进一国的技术变动和经济增长。

赫尔普曼、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强调规模递增是贸易的基础,将以规模递增为基础的劳动分工与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劳动分工相区别。他们认为资源差异和规模经济都是一国进行专业化和贸易的原因,前者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产业间贸易,后者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通过国家贸易会使边界市场的总额规模加大,所以国家贸易会使生产率和产品种类数同时增加。

二、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

英国的塞尔沃(Thirlwall)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出口、资本流动和贸易条件,由此建立了对外贸易乘数扩展模型。Jordan Shan and Fiona Sun通过分析出口、工业产量、能量消耗、劳动力、进口和资本支出等变量的关系,得出了中国的出口与实际工业产量之间有一种双向的因果关系。

赖明勇、雷京、徐亚娟利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出口额增长率、出口贸易依存度、外汇可得率几个变量建立模型,引用1980~1995的数据,发现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很小的,认为我国出口贸易还远没有起到“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

沈程翔对1977~1998进行分析,以扣除了出口的GDP作为产出增长的衡量指标。先在一个双变量(只包含出口与产出两个变量)的框架内,然后在一个引进了进口、投资和政府开支等因素的多变量框架下对出口导向性假说进行格氏因果检验。发现在双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中,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与产出增长率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而协整检验表明出口与产出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孙焱林治用贝扎德・亚格麦安和雷萨・戈拉西建立的数学模型对1984~1996进行分析,并加入了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作为变量,发现经济增长与出口基本没有关系,而受产业结构、资源结构、投资收入比率影响很大。

许和连、赖民勇以1978~1998为对象,引入GDP、出口总额和贸易条件三个变量,采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出口总额与GDP之间是一种正向的关系,贸易条件与GDP之间是一种负向关系,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

杜江、刘用明基于哈罗德的贸易乘数模型以及塞尔沃的对外贸易乘数扩展模型,以1978~2002年为样本期,采用同样的方法,发现出口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对出口的作用并不显著但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

林毅夫、李永军考察了出口与消费、投资和进口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认为以净出口在国民收入恒等式中的表现来衡量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方法很可能低估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因为忽视了出口通过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对经济增长造成的间接影响。他们建立了包括支出法国民收入恒等式和消费、投资、进口函数四个方程的联立方程模型,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贸出口每增长10%,基本上能够推动GDP增长1%。

周阳首先考察了1978~2005年的GDP与最终消费总额、资本形成总额、外贸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的线性回归方程。发现我国每增加1元的出口商品,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加e元。利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发现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时滞,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我国的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王博对1978~2004的贸易扩张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别考察了以GDP和扣除出口后的调整GDP作为产出增长的衡量指标的情况。其次还考察了出口、进口对GDP、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综合评估贸易扩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只有在用调整的GDP的增长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时,存在实际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二者之间也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廖涵、张鸿武采用出口扩展的C―D生产函数,分不同时期对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协整分析。发现1979~2005期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资本形成、劳动力及出口总额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均衡关系,出口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1952~1978期间,出口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第5篇

应用财政性出口促进政策是有其理论渊源的。从重商主义到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等人的保护贸易理论,从新重商主义到管理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都可以找到一定的理论依据。当然,最具现实指导意义的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美国10多年来的出口实践充分证明这一理论有极大的可操作性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重商主义理论。

重商主义形成于15世纪末期。重商主义是前资本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集中反映,它代表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最早经济思想及其政策。重商主义经历了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重金主义”(bullionism)或“货币差额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海尔斯(johnhales);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balancetradetheory),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重商主义为实施以财政促进出口提供了最基础的理论。

早期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惟一代表,国家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国内贸易不能增加国内的货币数量,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获得和增加货币的源泉;对外贸易中必须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入本国,顺差流入的金银必须窖藏起来,通过金银积累增强国家力量;为了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即一方面以高关税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输入,以防止金银流出;另一方面,以政府补贴鼓励输出,换取金银流入。由于补贴来自于政府,这便成了最早的财政性出口促进政策。

晚期重商主义与早期重商主义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两者对通过顺差贸易来获取金银货币的看法和主张不同,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在国际贸易中尽量不买或少买;晚期重商主义主张将拥有的金银投入到流通领域,强调在国际贸易中多卖。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只要在对外贸易中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则金银货币就会以贸易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这样,即使允许输出本国拥有的金银去购买外国的商品,对本国也无害处。因为贸易的结果是增加了本国的金银拥有量,有益于致富的目的。可见,贸易差额论是以保持贸易出超为目标的主张。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奖出限人”。

重商主义被后人称道并不只在于其理论的成就,更在于其具体政策的成功。16—17世纪欧洲各国实施重商主义的政策措施基本上都是强制性的,对当时欧洲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的基点是国家干预对外贸易,实行贸易保护。重商主义最早主张实施的“奖出限人”政策,时至今日仍然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贸易政策基点。

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国家为了致富,应采取必要的行政立法手段。第一,严禁金银外流。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到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视防止金银外流为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第二,限制商品进口。对进口商品课以高额关税。第三,鼓励商品出口以换取金银。金银一旦流入国内就绝不允许再流出,违者将被处以重罚,甚至可判处死刑。这类立法曾流行于16、17世纪的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欧各国。

晚期重商主义积极鼓吹政府管理贸易的好处,尤其强调国家垄断贸易。有的国家的国王亲自掌握和垄断对外贸易;有的则垄断了向其殖民地获取廉价原料的权力,加工制成品后又高价出售;有的则发展并控制其海外殖民地的贸易,不许外国染指。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把政府管制措施从早期的管理金银进出口的政策发展为管理货物的进出口,“奖出限入”成为这一时期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其中促进出口的措施包括:政府用免税、退税、补贴等手段鼓励制成品出口和原料进口;禁止重要原料出口,保证本国生产的投入需要;垄断殖民地的贸易,确保殖民地成为本国制成品的市场和原料的供给地;制定一系列鼓励出口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重商主义的种种政策措施,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

二、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等人的保护贸易理论

19世纪初,当英国、法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之时,美国、德国后进国家的资产阶级要求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其理论上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国著名政治家汉密尔顿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等。

代表当时落后的美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汉密尔顿,主张通过关税制度等来保护国内新兴工业,使美国许多新兴的制造业生存、发展和壮大起来,以便能够与当时英国、法国工业先进国家相抗衡。在汉密尔顿看来,一个国家必须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才能变得更加强大,并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因此,有必要运用关税等制度来保护国内市场,提高本国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他所主张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为其提供发展资金;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限制重要原料出口,鼓励必须的原料进口;对必需品工业给予补贴,对各类工业给予奖励;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制成品的质量。

李斯特以其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建立他的保护关税理论。他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从短期利益来看,购买外国廉价商品是核算的,但会妨碍本国工业的发展,使之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如果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从短期看,消费者的利益会遭受损失,然而,一旦本国生产力得以发展起来,本国生产产品的价格就会下跌,甚至低于进口商品,足以补偿短期遭受的损失。基于此,李斯特提出了以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为基础的“幼稚产业保护论”。所谓的保护关税制度,并不是对所有的工业部门都进行保护,而是主要保护“幼稚产业”,即目前尚很弱小,但有发展前途的工业。一旦生产力发展水平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时,就不必再保护下去。对于那些没有强大竞争者的产业也无须保护,一定期限(如10年)后仍不能自立的也不能再保护下去。

三、新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与政策

19世纪后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方面极大地推进了生产的社会化,促进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发展所带动的生产集中和垄断使国内市场远不能满足垄断资本对市场的需求,再加上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使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陷入困境,保护主义重新崛起。

(一)新重商主义——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发表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阐述了他的保护贸易思想,对重商主义进行重新评价,并大为赞扬。凯恩斯认为,重商主义主张追求贸易顺差是其最高智慧的结晶,重商主义及其保护贸易政策确实能够保证经济繁荣和扩大就业。但是一个国家的贸易顺差必须有一定限度,否则会物极必反,前功尽弃。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基础,以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资本效率和灵活偏好三个心理规律为核心,以国家干预为政策基点,创立了保护国内就业的学说。以后凯恩斯的追随者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国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追求贸易顺差。这些保护贸易理论被称为“新重商主义”(newmercantilism),对战后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特别是鼓励出口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凯恩斯在论述投资对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影响时,提出了著名的乘数理论。凯恩斯认为,投资的增加与国民收入扩大之间存在着倍数依存关系,增加一定量的投资会使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得到成倍的增加。这是由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是相互联系的,当一个部门增加投资时,为了保证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它就要向其他企业增加支出,购买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该企业的收入就会增加,消费扩大,并影响到其他企业,即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映,引起一轮又一轮的收入和消费的增长,产生乘数效应,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凯恩斯的追随者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他们认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属于“注入”,对就业和国民收入起倍增作用;而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属于“漏出”,对就业和国民收入起倍减作用。当输出商品和劳务时,从国外获得货币收入,使得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从而引致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多,收入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增加将为出口增加的若干倍。相反,当输入商品和劳务时,对外支付货币,使收入减少,消费也随之下降,国内生产缩减,收入减少……因此,只有当对外贸易为顺差时,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收入。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将为投资增加和贸易顺差的若干倍。

外贸乘数效应很直观地说明了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一个国家出口的增加就如同经济体系中任何其他的支出增量一样,通过乘数效应使就业机会和国民收入得以成倍的增加,对于需求不足的国家尤其如此。尽管现实中出口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极为复杂,受制于许多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因素,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出口增加导致国民收入下降的特例,但最具普遍意义的仍然是出口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出口作为一种有效需求,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直备受各国重视,并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二)新重商主义的政策措施。

凯恩斯主义贸易理论付诸实践自然就是要实施重商主义的“奖出限人”,实行超保护贸易政策,保持贸易顺差,增加国内就业和国民收入。在具体的经济政策上,新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是:(1)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实施重商主义的提高关税、设置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2)主张进攻性贸易保护。在垄断国内市场的条件下,对国外市场采取进攻性的扩张,即国家应采取大力促进出口的政策,保持贸易顺差。(3)主张运用多样化的保护措施。注重运用宏观经济调节手段干预外贸,尤其强调财政和货币两大部门的作用。在财政方面的措施有:出口退税、出口补贴、进口关税等;信贷方面的措施有:实行低利贷款与再贴现率,加强出口担保、出口信贷和有效利用外汇等。奖出限入措施多样化。(4)主张相关国家、地区组成排他性的贸易集团。

四、管理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特别是在1973—1975年间出现了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各国普遍出现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上升并存的“滞涨”现象。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斗争,很多国家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民族经济的发展相对缩小了资本主义国家原先占有的国外市场,加上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经济的增长大大超过了有购买能力的消费需求,国内市场相对较小。因此,资本主义各国要求扩大海外市场,要求政府促进出口的愿望极其强烈。在此背景下,一些经济学家力图从新的角度探讨政府干预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提出了管理贸易论和战略贸易论等新保护主义贸易理论。

(一)管理贸易论(managed trade theory)。

管理贸易理论主张一国政府应对内制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和条例,加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秩序地发展的管理,对外签订各种对外经济贸易协定,约束贸易伙伴的行为,缓解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以促进出口,限制或减少某些产品进口,协调和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管理贸易理论是适应发达国家既要遵循自由贸易原则,又要实行一定的贸易保护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其实质是协调性的保护。它将贸易保护制度化、合法化,通过各种形式的进口管理办法和协定来实现保护。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国际商品协定、“自动”出口限制协定、商品综合方案、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发达国家的进出口管制、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等都是管理贸易措施的具体反映。管理贸易不仅在发达国家盛行,也为发展中国家所采用,并运用于区域性贸易集团。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strate sic trade policy theory)。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和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行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迅速,经济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盛行。这些理论认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未出现过完全的自由贸易,国家往往为了特定的产业集团的利益而实行保护政策,特别是在经济萧条时期会为保护本国就业市场而控制进口。在此背景下,一些经济学家力图从新的角度探寻政府干预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从而出现了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1.战略性贸易政策论的基本观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加拿大学者布兰德(jamesbrander)和美国经济学家斯潘塞(barbaraspencer)最早提出来的,随后经过伊顿和格罗斯曼等人,特别是克鲁格曼(p.krugman)和赫尔普曼(e.helpman)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现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不完全竞争基础上的战略贸易政策理论体系。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是现实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行业是由少数垄断寡头控制市场供应和价格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战略性贸易政策不失为一国利用国家干预贸易来提高国民收入的一种政策选择。换言之,在规模收益不变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干预的贸易政策只要使用得当,能够使一国从相对自由贸易中获益。最初的战略出口贸易政策的理论模型是由布兰德和斯潘塞从“利润转移”角度提出来的,是一个最简单的古诺双头垄断模型。战略进口贸易政策理论模型也是由布兰德和斯潘塞提出的,模型分析了关税在可竞争市场中的战略效应。此后,克鲁格曼建立了一个在有规模经济和寡头垄断市场下,以贸易保护促进出口的模型。

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两个典型的理论模型。(1)布兰德和斯潘塞在其合著的一篇论文《补贴和国际市场份额竞争》(1985)中提出出口补贴可以扩大出口的观点。由于国际市场上除农产品之外大部分市场基本上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并且商品生产企业多具有规模经济,所以如何扩大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进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成为一国加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布朗德和斯潘塞据此假设有国内国外两个厂商为第三国生产同一种产品,但生产国不消费此种产品。这两个厂商便展开古诺(gounot)双头竞争,即每个厂商都将根据对方产量来确定自己的产量。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每个厂商的产量取决于其对竞争对于的预期,比较容易达到稳定的古诺均衡。但如果本国政府为国内的厂商提供出口补贴,国内厂商无疑会扩大产量,而国外厂商的最优决策是收缩产量。由此本国厂商利润增加(本国厂商的净收益意味着竞争对手的净损失),同时,出口补贴会导致该产品的世界价格下降,这意味着消费国福利水平上升。本国和消费国的总收益大于另一生产国的损失,世界总的福利水平得到提高。这证明,生产国具有给予本国厂商出口补贴的单方面“激励”作用。如果两个生产国都对本国厂商实行补贴,则会形成“联合次优”的政策,但两国的福利会因补贴水平下降而增加。

(2)美国新古典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1984年提出了另一个理论模型,即“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在这个模型中,克鲁格曼证明,在寡头垄断市场以及存在规模经济条件下,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可以促进出口扩大。该模型假设有国内国外两个垄断厂商,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个厂商在所有市场上出售其产品。如果本国政府实行贸易保护,局部或全部封闭本国市场,而赋予本国厂商在国内市场上的特权,国内厂商通常会扩大在国内市场份额,产量增加,从而引起边际成本下降;与此同时,国外厂商销售就会减少,边际成本上升,从而使国内厂商取得规模经济优势,提高了本国厂商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去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掠夺竞争对手的垄断利润。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基本内容:工业品的国际贸易竞争是不完全的,工业品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因而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对外国竞争产品进口征收关税的贸易保护和对本国企业和消费者实行补贴、信贷优惠、国内税收优惠等国内政策,以保护和扶持那些承担巨大风险,通过大规模生产能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并能产生外部经济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对本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行业,创造本国在这些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获取大量的外部经济利益,为本国未来发展增强后劲。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实行贸易保护和鼓励出口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这也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结论和建议

2001年11月10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我国加入wto后能否运用以及如何运用财政政策来促进出口的发展,一段时期以来,关于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存在着异议。通过以上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的追溯,鉴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对这一问题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

(一)结论。

1.运用财政政策支持一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其充足的理论依据。当然,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在wto框架下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理论。

2.对外经济贸易的财政性促进政策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是必要的长期而持久的发展战略。

(二)建议。

1.加入wto,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对外开放的新阶段,需要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创造稳定的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经过多年实践,在运用财政性促进出口政策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对于我国而言,只要其财政性出口促进政策不违反wto关于反补贴、反倾销的规定,就应该为我所用,从而建立起既符合wto规则,又适应中国国情的,以政府为主导,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的稳定、规范、统一的出口促进体系,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扩大出口、优化产业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进出口 贸易 经济 拉动作用

目前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三种理论解释:一凯恩斯的乘数理论,该理论认为进出口导致投资增加,而投资的增加通过市场的放大作用将会带来投资量若干倍的国民收入增加。二要素禀赋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出口的都是的绝对或相对优势产品,进口稀缺产品,因此当该国加入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后,便可以通过进出口增加国民收入,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三是最近兴起的新贸易理论,在规模经济与非完全竞争条件下,对外贸易可以更加充分的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技术进步最终达到经济增长。以上都是基于国家层面的理论分析,本文欲通过对青海省的进出口与GDP关系的实证研究来在省级层面验证以上理论。

一、数据处理

三个时间序列:LY:(青海省GDP的对数时间序列)

LE:(青海省出口的对数时间序列)

LI:(青海省进口的对数时间序列)

表1 主要年份进出口贸易总额

主要年份进出口贸易总额

(Total Value of Imports and Exports in Main Years)单位:万美元

序号 年份

(Year) GDP

(万美圆) 进口总额

(Total Imports) 出口总额

(Total Exports)

1 1990 146226 222 6085

2 1991 141086 240 7552

3 1992 158666 1356 9043

4 1993 190351 2268 10174

5 1994 160575 1981 12350

6 1995 200934 2419 13807

7 1996 221517 9017 13480

8 1997 244620 4036 12440

9 1998 266844 974 10431

10 1999 289176 2099 8686

11 2000 318492 4773 11200

12 2001 362607 5577 14913

13 2002 774012 4562 15109

14 2003 471426 6526 27387

15 2004 563126 12075 45476

16 2005 673259 9014 32324

17 2006 830260 11752 53422

18 2007 1034982 22616 38591

19 2008 144219 26972 41875

20 2009 158219 33491 25099

数据来源:青海省统计年鉴\国家外汇管理局

图1 图2

从图1观察三个数据具有相同的时间趋势,这表明它们可能有趋同成分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必须保证这些数据是平稳的或者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很明显以上数据都不是平稳数据,从图2可以看出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后有平稳趋势,因此可通过单整检验来验证这一设想。

二、平稳性和协整检验

图3

图4

图5

由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LI、LE、LY 三个数据在5%的置信水平下都是一阶单整的 满足进行协整分析的条件。

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三个指标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可以用协整分析研究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本文用Johansen多变量系统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多变量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在协整检验前必须先确定VAR的滞后阶数,根据AIC 和SC最小准则确定VAR模型最优滞后期数为3。得到如图6所示的协整检验结果。

图6

从Johansen检验的结果可知,三个指标在5%的显著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去标准化后的协整向量。可以得到如图7所示的协整关系,

图7

有上述协整关系可以得到以下协整关系函数:

LY=0.491552LI-1.775912LE

结果表明:在GDP和进出口的长期均衡关系中,出口的GDP乘数为1.776,即出口每增加一个单位GDP增加1.776个单位,进口的GDP乘数为-0.491。表明进口对青海内的需求没有没有产生一对一的挤出作用,这是进口产品结果和市场开度所导致的。

三、基本结论

第一,在GDP和进出口的长期均衡关系中,青海GDP与进出口之间在5%的置信水平下存在唯一的显著协整关系,说明GDP与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比较稳定,GDP和进出口在规模上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第二,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显著,而进口并没有产生一对一的挤出效应这说明进口并没有排空青海省对国内产品的需求这是由进口产品类型与人们的消费习惯共同影响的。

参考文献

[1]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5-67.

[2]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李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00-286.

[3] 韦伯.工业区位论.李刚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73.

[4]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M].上海: 商务印书馆,2001.

[5] MYRDAL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London: Duckworth,1957.

[6] 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Competition[J]. 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76(6): 77-90.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007-02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二、理论综述

宏观经济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和出口需求。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且,投资在当年虽然表现为增长的需求效应,但一旦投资形成,在之后几年中则可以表现为产出的供给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的一个部分,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样具有当年的需求效应和滞后年份的供给效应。

国际投资理论。国际投资分为对外直接投资(包括中外合作经营、中外合资经营、外商独资经营、中外开发合作和BOT、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等)和国际间接投资(包括国家证券投资、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出口信贷等)。外资能够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加速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就业率,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逃避税收,产业安全受到威胁,转嫁环境污染等。

凯恩斯的“投资、消费乘数理论”。凯恩斯利用边际消费倾向概念建立投资、消费乘数理论。投资、消费乘数是表示投资、消费增量和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的系数。乘数是建立在消费倾向这一主观心理因素的基础上的。他认为当净投资增加时,国民收入将是初始国民收入的一个倍数。

三、模型设定

(一)影响因素的分析

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考虑到引入国内能源消耗总量作为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内部原因,引入实际利用外资额和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中间价)作为影响的外部原因。

首先,能源消耗总量对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应存在显著的影响,因为能源是绝大多数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所必需的。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来资金大量涌入中国寻求发展机会,这不仅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的市场化进程,由此外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最后,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中间价)变化会导致外资折合成人民币的数额变化,进而影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二)模型形式的设计

由于投资存在乘数效应,即一定的投资额将导致国内生产总值数倍的增长所以可将实际利用外资以一次型引入模型。同理把能源消耗总量和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中间价)以一次型引入模型。所得模型为:

Yt=α+β1X1+β2X2+β3X3+ui

四、数据的收集

用2001—2010年的数据做分析:

Y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X1 为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X2 为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X3 为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中间价)。

五、结论

能源消耗总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确实有影响,原因是其中所包含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是绝大多数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过程中所需要消耗的能源。由R2=0.939267可得能源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有着很高的解释能力,这证实了能源确实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节约能源,保护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切实做到和谐发展经济。

六、政策建议

为全面实现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确定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要充分发挥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的权重作用,其指标含义是,按可比价计算的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以吨标准煤作为单位。因为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解决危害人民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以,政府及各个企事业单位要加快科技进步、优化经济结构和加强节能管理,更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节能降耗。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第8篇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出口增长对就业具有促进影响,它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影响。外贸出口企业,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吸纳大量的劳动就业。理论上讲这与出口总量呈正相关:另一类是间接的影响,根据对外贸易乘数理论,通过出口一方面商品和服务出口的增长将带动出口关联部门的就业量增加:另一方面会引起一系列派生性的支出和再支出,拉动国内需求增长,进而带动就业增加。

一、我国就业的总体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就业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1978年全国就业人数为40152万人,2005年全国就业人数为75825万人,2005年全国就业人数比1978年净增加35673万人,年平均递增2.4%。它的增长率不仅低于我国同期出口增长率14个百分点,而且也低于我国同期GDP增长率7个百分点,从而使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79年的0.3上升为1990年的4.1,然后下降为2005年0.1。这就表明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就业增长率明显下滑。在就业人数不断上升的同时,各年份的就业增长率也呈现出波动性(参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就业增长率的波动性主要体现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1979―1989年改革开放的前10年间,增长速度不断增加,到1990年我国就业增长率达到了最高点15.5%,而进人90年代以后,就业增长速度明显下滑,2005年我国就业增长率下降为0.8%。究其原因,是由于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发生显著变化,即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发生变化所致。即8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就业岗位的大量增长,表现出了劳动密集型经济特点。而90年代就业弹性下降,反映了我国劳动力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趋于下降。那么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贡献率就会提高。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在90年代以后发生了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正在逐渐减弱。由于我国出口产品现在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所以有助于缓减就业增长率下降的趋势。

为了分析出口波动对就业影响,我们首先直观看一下出口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参见图),从波动程度可以看出,1979―2005年期间出口波动程度很明显要大于我国就业的波动程度,而从GDP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可以看出,虽然GDP波动程度大于就业波动程度,但是它们的波动趋势基本趋于一致,这就表明我国就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基于这个出发点,认为出口波动对就业的影响是出口波动通过我国经济的影响,从而影响我国就业量。这与凯恩斯的乘数理论相一致。

二、出口波动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凯恩斯追随者在乘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的出口就像国内新增投资一样,也能起到增加就业的作用。一方面对国外出口商品和服务时,本国相应部门的就业人数就能够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关联效应。从国外得到的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的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这必然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增加将会是出口增加量的若干倍,就业就会同步增长。而且我国随着出口额的增长,出口商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我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不断增长,从而就会相应地增加劳动就业人数。

出口波动与就业量有必然联系,有必要实证分析出口波动对我国劳动力就业总量影响。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

从宏观角度而言,总需求主要有投资额、社会消费水平、国家财政支出、出口额四部分组成,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理论,通过出口增长对整个经济的刺激作用使总需求增加,就会相应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从而受出口额影响的就业人数就会日益增多。本文从总需求的角度建立有关就业总量的计量模型。除了把出口额(EX)作为影响因素之外,还把投资额(T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TRS)、国家财政支出(TG)三个变量作为影响因素,它们均从正方向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增加了就业人数,其中投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本存量,进而会影响到与资本结合进行的劳动力数量,即就业情况:社会消费水平是通过影响投资来影响就业,国家财政支出一方面本身可以反映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就业数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影响投资来影响就业。上述各解释变量均从正方向促进了经济增长,从而增加了就业人数,因此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均为正数。选取1995―2005年为样本区间,这一时期我国汇率和就业增长率较稳定,模型可以反映出口量的变化对我国就业人数的影响。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额(人民币)按1994年不变价格统计数据,就业人数是用各年年底的从业人员表示。建立如下就业总量(TL)非线性影响因素模型:

TL=β0TIβ1TRSβ3TGβ3EXβ4u

对该模型取对数得:

LnTL=α0+β1LnTl+β2LnTRS+β3LnTG+β4LnEX+ε

从以上分析中投资额、社会消费水平、国家财政支出、出口额四个变量共同作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它们之间是具有相关关系的,那么在模型中就会出现多重共线性,从而会影响模型估计。为了减弱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有助于正确理解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里采用时间序列与截面结合数据(Time Seriesicross Sectional Data)模型,即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分析的方法。这里Panel Data选择我国29个省1995―2005年的相关数据f注:由于和重庆数据不全舍弃,所以这里指的是29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

本文采用变截矩模型中的固定影响模型来进行估计(Fixed-EffectPanel Data Model With Variable Intercept)。该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Yit=αit+βitXituit i=1,…,N;t=1,…,T

(二)模型估计

模型使用Eviews-5.0软件,首先将相关数据以POOL形式输入,用Pool genr将变量(TL、TI、TRS、TG、EX)变量变为对数形式(LTL、

LTI、LTRS、LTG、LEX)。

对各个变量进行估计(Estimatel,进入该对话框中,输入被解释变量是(LL),解释变量是(LTI、LTG、LTRS、LEX)在对话框的Cross-secti中选择Fixed,Period选择None,Weights中选择Cross-section weights,从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模型的具体方程:

LTL-7,18+0.0ILTG+0.06LTI(-1)+0.03LTRS+0.08LEX

(123.5877)(1.1043)(4.9847)(-4.0949)(4.6087)

R2=0.999975 DW=1.926297 F=324336.0

上式中,估计值下面括号中的数字为t统计值,检验结果表明,除了政府支出,其余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且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根据经验,本年就业量与上一年的固定资产关系更为明显)。

(三)模型分析

由于模型中变量采用的是对数形式,所以系数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弹性关系。在模型的系数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前一期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对我国就业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它们增长1个百分点,将分别带动就业增长0.06、0.08、0.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反映了我国出口商品是基于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建立的,在很大程度上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纺织品、服装、加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有一席之地,因此出口增长将有助于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在城镇中的第二和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机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第9篇

1探讨关于经济理论中数学的作用

数学是我国三大科之一,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也是我国大力紧抓的科目,它不仅可以开展人们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在很多领域中得到应用,能够更好的对国家经济进行分析和统计。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在经济学中的最早应用,大致可以追溯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通过引入算术、量化等手段对社会结构和政治事件进行分析,这通常被认为是经济学者首次将数学应用到经济学中。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对各经济领域都要进行研究,从而获得最佳的解决方案,我们都是利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如经济指标分析、金融市场风险评估、效益的合理分配、生产成本控制等,它们都离不开数学。如今,经济占据着市场的主流地位,市场经济理论尤其是数学理论在经济中有着普遍的重要性,其中经济数学在体现市场均衡的理论中更是重中之重。我们通过数学模式来分析国家经济的发展规律。

2数学在宏观经济学方面数学的作用

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来说,数学也是无处不在的,例如,宏观经济的失衡可以表现为总额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失衡,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对其有很大影响的因素有消费、投资、进出口、政府收支、货币流量、利率等,而这些因素相互复杂地影响。于是,宏观经济分析很自然地需要一个有效、精确的理论模型,把诸多影响因素放在一起,描述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这种宏观经济的理论模型,可以表示成一个联立方程系统。我们可以对其量化,可以对其求解,也可以选择某几个变量作为可控制的变量,从而探讨GDP与财政收支、投资指出、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理论如财政政策乘数、外贸乘数、投资乘数等,都是鲜明的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例子。

3数学在微观经济学方面的作用

经济学家就是利用具体的数学模式来体现经济的发展,例如在体现进口贸易的需求量来说,我们可以用函数来表述,进口贸易的增长与减少,是由我国对产品的需求量的变化决定,也就是跟我国的基本需求有关,在数学方面我们可以用正函数来表示。进出口贸易除了和国家的需求量有关,还和进出口税率有关,有的国家为了控制进口数量,保护本国经济,增加了进口税率,导致成本增加,进口的数量减少,所以,这种现象可以用数学的反函数来表示。在市场中,公司和个人是主体,他们想通过贸易来获得最大利益,在数学方面就可以用最大值和最小值来表示。所以说通过数学的精确表达,减少了不少复杂的统计与计算工作。

4经济数学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数学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逻辑的体现,可以正确的推断出结论。我们总说,数学是一种严谨的体现,而对于贸易,严谨是重中之重。在进出口贸易中应用也相当的广泛。所以,应对经济数学有更深的研究。

4.1经济学在进出口贸易中提供了最简单的语言表达

数学可以为经济学提供最简单的语言,例如供求规律、市场调节这样的经济学概念,如果用纯粹的文字语言,很难表述清楚,更不可能提供一个看得到、摸得见的直观模型,可是用数学语言就大不相同了。只要我们用Q表示需求量,用a表示供给量,用P表示价格,则因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故可将Q表示为P的单减函数Q=f(p),而供给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增加,故可将a表示为P的单增函数a=Q(p)。在自由市场条件下,当供不应求时,生产者为了谋取更大利润,必然提高价格。当供大于求时,生产者为了把产品尽快推销出去,以加快资金运转,必然降低价格。也就是说,无论是供不应求,还是供大于求,都会产生一个市场动力推动价格靠拢,这就是供求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商品市场通过自然调节达到均衡。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表示,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4.2经济数学在金融危机中对经济的作用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受到影响的同时也在积极的分析问题的所在,为什么出口贸易额逐年下降、为什么金融危机影响这么严重?每年,每月,甚至每日的数据都会作为分析的材料。以往的数学模式应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所以国家依据近年来进出口发展的态势,结合世界银行11月25日的《中国经济季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1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的预测,利用扩展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分析预测了2008、2009年我国出口的态势及其对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效应。测算所用统计数据分别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这个推论出的新数学模式对总结进出口的贸易额和未来的贸易额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4.3经济数学在金融危机后对经济恢复的作用

金融危机后,世界市场进入到消极阶段,我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让停滞的经济更快的运营,我国经济学家,对以往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并利用数学模式推断出我国在最近几年的进口贸易情况,从而根据现有的条件积极的采取应对措施,加快经济复苏的脚步。对于出口,每年我们都有出口贸易的数据总结,在金融危机前,我国的出口贸易呈递增趋势,有很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可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出口额明显降低,这和各国的经济衰弱和本国保护都有关系。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分析,我国的出口量到底减少了多少?有多少公司的产品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根据具体的结果,我国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

5数学在进出口贸易的计量经济学方面的作用

计量经济学是一整套建立在数理统计上的计量方法,是数学、统计技术和经济分析的综合。或者我们可以从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看出其与数学的关系:回归模型及其扩展、时间序列模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ARCH模型及其扩展、离散因变量模型与受限因变量模型,几乎计量经济学的所有部分都是与数学有关的,计量经济学其实就是数学,就是对现有数据的一种体现。很多经济学家或者是数学家,他们在不断地研究更直观更简单的数据表达法。目的能更准确更清晰的显示我们所要的数据及结果。例如,每年的进口数额与不合格品的关系,每年的出口数额与退回的关系,这些数量要是单纯的去计算是很大的一个工程,如果按照我们现有的公式去推断,就很容易了。在数学还不被重视的年代,人们靠的只是多个人不停的计算,以求达到多个人最终的数据相同,反之就必须不断的计算,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金钱。

6结语

贸易乘数理论范文第10篇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工组织演化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项目编号:09CJY043);广东省教育厅项目“国际服务贸易视阈下的广东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项目编号:2010tjk280);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广东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和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2B070400003)资助。

作者简介:舒燕(1978-),女,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服务贸易与产业经济;林龙新(1975-),男,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

摘要:基于全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服务出口对就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进口对就业具有负向影响,但是出口就业的促进效应大于进口就业的替代效应。第三产业产出增长能够显著促进就业,而工资、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比会显著抑制就业,利率影响不显著。如何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等由此成为促进就业增长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服务贸易;就业;动态面板模型;广义矩估计

文章编号:2095-5960(2013)05-0083-06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又是我国就业市场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增加就业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自1985年以来,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不断攀升,城乡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0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83.5万人,到2011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0年的2.5%上升到2011年的4.1%。根据抽样调查方法估算,2011年中国企业富余人员仍有1000多万,滞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亿。由此可见,我国的实际失业率已经超过国际失业警戒线7%,综合失业规模极为庞大。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菲利普斯曲线机制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一国出口额的增加可以提高国家的整体就业水平。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对外贸易能够显著促进我国相对充裕的要素劳动力就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在我国的就业中发挥着重要角色。我国出口贸易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77.5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就业人数从40152万人上升到78388万人。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外贸易的就业带动能力停滞不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结构的调整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迎来了机遇和空间。中国的服务贸易是否能像货物贸易一样缓解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很多政策研究者和公众关注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贸易与就业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Smith(1776)和Ricardian(1817),他们分别用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影响。Ohlin(1933)的H-O模型、Samuelson(1948)的H-0-S模型以及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乘数学说都为分工和国际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实证研究方面,Krueger(1981)、Stallings(2000)、Rana Hasan(2001)、Orbeta(2002)等、梁平和梁彭勇(2008)、乔晶和刘星(2011)等的研究都表明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就业。随着服务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学者们开始逐渐转向服务贸易与就业关系的研究。

国外关于服务贸易与就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影响。运用计量模型对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工资弹性、经济增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服务贸易自由化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资本的真实报酬(Fajnzylber&Maloney,2005;[1]Konan&Maskus,2006[2])。第二,服务贸易对具体行业的就业影响。Feketekuty(1988)研究服务贸易与人口流动的关系,发现旅游业、教育业、文化演出等行业的就业与服务贸易的关系较大。Armah(1994)的研究表明,较之其他服务业,就业增长较多的往往是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而且这些行业倾向于雇佣女性和少数民族。Bednarzik&Theodos(2006)指出,1990年以来美国服务业新增就业人数中的20%在贸易敏感性行业从业,并且较之其他行业,贸易敏感业的就业转移率较高。第三,服务外包对就业的影响绩效。部分学者的研究认为,服务外包只是影响就业和收入差异化的弱因素,对整体就业水平几乎没有影响(Brainard&Litan,2004;Amiti&Wei,2005[3];Falk&Wolfmayr,2008[4];Crino,2010[5])。也有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服务外包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能够显著地促进承包方的就业(Geishecker,2002;Egger et al,2003;Egger, Pfaffermayr&Weber,2007)。

国内对于服务贸易和就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证方法。目前的研究主要采取弹性分析和全国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服务贸易和就业的关联性,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方面,多数学者认为服务贸易能够促进就业,而且这种就业效应大于工业贸易,因此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就业比工业贸易更为有效(杨玉华,2007;袁永友和魏宏贵,2007;蒙英华和黄宁,2010[6]);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较小,甚至还会带来负效应(程大中,2000;韩玉军和陈华超,2006;魏浩和黄皓骥,2012[7])。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学者们从理论层面或实证层面对服务贸易与就业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刻地阐述,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但综观国内外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缺憾。鉴于服务贸易统计口径和相关数据的缺乏等,多数研究是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对服务贸易与就业进行回归分析,没有全面把握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的各种影响因素。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试图探讨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的相关影响因素。

三、理论分析与假说

(一)基于贸易乘数论视角的服务贸易与就业关联性分析

20世纪50年代,Harburger&Metgerier在凯恩斯乘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该理论是“投资乘数”在对外贸易中的运用和发展,认为出口与国内投资的作用机制是一样的,均能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对外贸易乘数论认为,由于存在部门关联效应,对外贸易的增长能够带来就业量成倍地扩张。

服务贸易出口犹如投资,不仅增加了出口部门的收益和就业,而且增加了国内服务产品的需求,从而刺激服务部门的生产经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印证了这一点。据统计,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4.8亿美元,2010年增长到1702.5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8.4%;1982年以来中国的就业结构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相符,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中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从1982年的609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633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6.1%。

服务贸易进口会引起本国同类市场服务产品价格的下降,减少生产,增加失业。依据外贸乘数论的观点,进口相当于服务业储蓄,可以通过反向的乘数效应抑制就业。但服务贸易进口的技术溢出在长期会产生第二次就业效应和就业的补偿效应,跨国商业存在①的服务进口对国内就业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服务贸易进口尤其是进口技术含量高的服务产品②,这显然会对国内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由于其进口产品往往包含着先进技术,其技术溢出效应在长期中会通过刺激消费需求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①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一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国境内通过设立商业机构为当地消费者提供服务。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并购、绿地投资来实现。以金融服务、保险服务较为多见。

②如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费等。

产生第二次就业效应;补偿效应是通过开发新产品创造的新就业领域。另一方面,商业存在实施“本地化战略”,这直接增加了东道国的就业人数。但与此同时商业存在对东道国国内的同类企业形成强大的冲击,直接降低东道国国内相关产业产出,而且超过了商业存在自身的产出,从而抑制就业。

(二)基于贸易要素含量视角的服务贸易与就业关联性分析

Vanek(1968)提出对外贸易的要素含量,具体指贸易产品中包含的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含量。国际贸易的实质是商品中包含的要素含量在各国之间的交换。鉴于比较优势的差异,不同国家的出口商品要素结构也会存在差异。对于具有充裕劳动力资源的国家,依据要素禀赋理论,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必定会大于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劳动力要素必然也大于进口的劳动力要素。工资是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关键因素,劳动力要素的输出通过影响工资,从而刺激国内劳动力市场需求。因此,一国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可以带动就业的增加。

中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较之制造业,服务业的可贸易性低,而且服务贸易由于其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等特点,难以形成资本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因此,服务产品的价格和成本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国家的服务产品具有技术和资本优势,而中国的服务产品具有价格优势。由于我国具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而且缺乏可贸易性等原因,逐渐形成了传统型粗放型的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服务成为主要出口产品。根据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旅游、其他商业服务、运输、咨询和建筑等服务部门居于出口前列位置。这些服务部门的劳动密集型优势显著,就业点多,有助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下列假说:H1:中国服务贸易进口与就业负相关,抑制就业数量的增长。H2: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与就业正相关,促进就业数量的增长。H3:服务贸易就业效应与工资水平负相关,工资的上涨导致就业数量下降。

四、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二)数据说明与处理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样本选取的时间跨度为2006-2011年,横截面包括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为省)。参照王小鲁、樊纲(2004)[10]的界定,东部地区设定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辽宁、河北、海南等11个省及直辖市;中部地区设定为:吉林、山西、黑龙江、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8个省份;西部地区设定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四川(包括重庆)、广西、贵州、云南等11个省份。由于我国就业结构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第三产业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基础,服务贸易吸纳的劳动力多分布于第三产业。计量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是各省份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数据来自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单位是万人。2006年的数据来自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鉴于模型中包含了就业变量的滞后项,实际就业数据从2005年开始计算。

表1显示各省区的变量存在较大差异。在样本区间,工资是差异最大的变量。的各变量值均排在全国的末端,数值最小。四川省的就业人数最多,进口渗透率和出口导向率最高的是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最高的是广东省。

五、计量结果分析

(一)计量方法

鉴于当期就业可能具有较大的惯性,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模型,添加了被解释的滞后项。但由于模型包含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由此可能产生内生性问题,若采用标准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可能会带来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Arellano&Bond(1991)、Arellano&Bover(1995)、Blundell& Bond(1998)提出的广义矩估计(GMM)方法采用工具变量法,能够对内生性问题进行有效控制。系统GMM(system-GMM)在差分GMM(difference-GMM)的基础上加入了水平方程,将滞后的差分变量作为水平方程的工具变量,提高了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和一致性。本文使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对方程(7)进行估计。GMM参数估计的有效性检验方法主要有:第一,过度识别的约束检验(Sargan检验或Hansen检验),检验样本估计中工具变量的总体有效性;第二,序列相关检验(AR(2)检验),检验是否存在序列相关性。系统GMM估计允许误差项的差分项存在一阶序列相关,但不允许存在二阶差分序列相关。

(二)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Stata11.0统计软件包,结合Xtabond2命令执行GMM估计。从表2的计量结果来看,动态面板模型的Sargan检验p值为0.856,说明工具变量的选择是有效的,工具变量与误差项不相关;AR(2)检验p值为0.633,说明一阶差分后的残差不存在二阶段序列相关,模型的设定是合理的。由此可以判定系统GMM估计的结果是稳健可靠的。

观测值150

注:采用10%的显著性水平。

从表2的估计结果来看,就业的滞后一期项系数为0.6036,在1%的水平上显著,由此说明就业具有较大的惯性,上期的就业对本期就业具有显著影响,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纳入模型是相当必要的。进口渗透率系数为-0.0689,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服务贸易进口对就业具有负向影响,假说H1得以验证。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服务贸易进口的增加加剧了内外资企业的市场竞争,挤占了国内生产同类服务产品的市场份额,尤其是严重影响了原本就竞争力薄弱的服务部门就业。另一方面,服务贸易进口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并产生了大量的技术溢出,这些都导致我国低水平的劳动力与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化的适配出现问题,进而抑制就业。

出口导向率系数为0.1003,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出口对就业具有拉动效应,假说H2得到验证。原因在于:一方面,服务贸易出口不但可以通过突破国内市场需求的约束促使生产规模的扩大,以促进就业,而且可以通过形成产业关联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促进就业。另一方面,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于旅游、运输等劳动力密集的部门,这些部门的劳动就业点多,可以有效增加就业。计量结果显示,出口的就业促进效应大于进口的就业替代效应,由此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是正向的。

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就业就增加0.2359%。经济增长和产值规模的扩大是就业增长的重要动力。利率对就业没有显著影响,可能的原因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多数服务业很少能够获得信贷资源的支持。工资水平对就业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工资水平的上涨会减少就业的数量,假说H3得以验证。原因在于:服务业尤其是生活服务业都存在“利润挤占工资”现象,企业对工资的变化较为敏感。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比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这说明中国企业的制度较为明显,由于国有企业市场化的制度摩擦力大于“丹尼森效应”,因此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比抑制了就业。

六、结论与政策思考本文通过对传统的C-D生产函数进行变换,构建了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的实证模型,运用2006-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系统GMM分析。结果发现:第一,服务贸易出口对就业具有正面促进作用,而进口对就业具有负面替代效应,但是出口对就业的促进效应大于进口的替代效应。第二,第三产业产出、上一期的就业会显著促进当期就业,经济增长是就业增加的主要推动力,由于存在就业惯性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传导机制的滞后性,这些使得前一期的就业水平能够有效促进当期就业。第三,工资水平、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比对就业具有负向的替代效应。

以上结论为我国扩大就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发展服务贸易成为未来增加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第一,鼓励发展服务贸易出口,发挥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既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又是不足之处。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尤其是提高运输业等能够吸纳较多就业行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对处于“幼稚”状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要进行适当保护,采取渐进开放的策略。第二,要合理引导服务贸易的进口发展。对可能会带来较大就业冲击的服务进口,尤其是会造成激烈竞争的短期进口,要采取反倾销等保护措施。与此同时,服务进口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有选择地进口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通过示范效应促进我国服务业薄弱部门的发展。[11]第三,要积极推动经济增长和保持前期就业的相对稳定性。由于服务业具有就业点多、就业范围广等特点而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要大力提高服务业产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劳动力需求的传导滞后和就业结构失调等原因,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具有滞后性,要保持就业的相对稳定性,防止出现较大波动。此外,要实现我国服务贸易对就业促进作用的稳定发展,还应该考虑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的其他影响因素,诸如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因素、利率水平、行业工资水平等因素,这表明我们需要将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利率政策等纳入到一个整体的分析框架中。

参考文献:

[1]Fajnzylber,Pablo.and W.F.Maloney.2005. Labor demand and trade reform in Latin Americ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6):423-446.

[2]Konan,D.and K.Maskus.2006. 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81):142-162.

[3]Amiti,M. and S.J.Wei.2005.Service Outsourcing,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Evidence from the US.IMF Working Paper. WP/05/238.

[4]Falk,M. and Y. Wolfmayr.2008. Services and Materials Outsourcing to Low-Wage Countries and Employmen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EU Countrie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19):38-52.

[5]Crino,R.2010.Employment Effects of Service Offshoring: Evidence from Matched Firms[J].Economics Letters, (107):253-256.

[6]蒙英华,黄宁.生产者服务进口对中国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 (2):73-79.

[7]魏浩,黄皓骥.服务外包与国内就业:基于全球15个国家25个行业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 (5):64-73.

[8]Hine,R.C. and P.W.Wright.1998. Trade with Low Wage Economies, 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UK Manufacturing [J].the Economic Journal, (108):1500-1510.

上一篇:信息网络法范文 下一篇:医师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