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救济范文

时间:2023-11-18 10:23:51

贸易救济

贸易救济篇1

多措并举,全力应对钢铁等行业贸易摩擦。今年以来,中国钢铁产业遭遇21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系列贸易摩擦案件,商务部全力应对,保持出口市场稳定。美国对华碳钢与合金钢产品337调查案取得阶段性成果,美调查机关初裁终止有关反垄断指控的调查,初步认定虚构原产地指控缺乏证据。成功在新西兰螺纹钢和卷板双反案、韩国H型钢案、土耳其无缝钢管反补贴案、哥伦比亚盘条案等18起案件中化解双方业界分歧,取得良好效果。在应对美国铝业332调查中,中国业界深度调研全球铝业和贸易发展现状,以专业数据和产业发展实际回应不实指责,指出美铝业应多从自身寻找经营困难的原因,而不是o端指责中国。

持续努力,通过对话磋商力保光伏产业出口市场。光伏产业代表未来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近年来贸易摩擦的焦点。2016年,商务部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推动中外业界开展对话。澳大利亚调查机关对华光伏最终无措施结案。中国业界两次赴欧盟游说,推动欧洲议员、部分成员国政要和多个欧洲光伏行业组织致函欧委会,成功阻止部分欧洲申诉企业抬高中欧光伏价格承诺基准价格。中美就妥善解决光伏争端进行了14轮磋商,推动了谈判向积极方向发展。

加大对有关条款交涉力度,深入参与规则谈判。密切跟踪主要世贸成员就中国入世议定书15条到期问题的新动向。以政府身份参与全部16个对华反补贴案件的应诉,有效限制国外调查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积极参加首尔贸易救济国际论坛、世贸组织相关会议,呼吁加严纪律,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树立我重规则、负责任大国形象。稳步推进RCEP、中日韩等7个自贸区谈判中贸易救济章节的谈判工作。

积极探索和创新应对模式,保障公平贸易环境。促成草甘膦行业立案前有效化解摩擦。指导中国企业对欧盟光伏玻璃等3起案件提起司法诉讼并连续胜诉。在墨西哥对华瓷砖反倾销案中,开创了以原产地证监管价格承诺实施的机制,促成该案和解。2016年,在30余起贸易摩擦案件中争得无措施结果,为国内企业保住了34亿美元的出口市场,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贸易摩擦高发对中国有关行业的冲击。

依法实施贸易救济措施,减缓进口冲击,助力产业发展。商务部紧密跟踪产业发展,依据申请依法采取救济措施。全年共对外发起贸易救济调查5起,复审调查12起,做出原审裁决4起,复审裁决12起。非晶铁基合金带材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环保节能材料,但面临进口倾销冲击。对该产品立案调查后,产业实现扭亏为盈。我国首次对大宗农产品―食糖启动保障措施调查,对美国干玉米酒糟采取临时“双反”措施,维护了我国农民和相关产业的合法权益。

加强贸易救济工作机制建设,强化沟通合作。召开全国贸易救济工作会议、产业发展座谈会,进一步密切“四体联动”应对贸易摩擦机制的配合协作。初步搭建贸易救济预警骨干系统并及时预警信息,形成由18个行业协会和12个重点省市参加、外加农业预警合作机制的工作体系。与美国、欧盟、阿根廷、泰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召开贸易救济机制会议,达成增信释疑、管控摩擦的共识,为案件应对创造良好氛围。

贸易救济篇2

[关键词]贸易救济措施 公共利益 钢铁制

贸易救济措施是指一国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因进口产品的进入而造成或可能造成对国内产业的损害而采取的消除损害或损害威胁的手段。它是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保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贸易保护形式。它是秉着自由和公平的理念而被确立为一项重要的贸易法律制度。

从各国的实践看,通过贸易救济措施予以保护的产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没有形成竞争能力的幼稚产业,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另一种是己失去竞争能力的夕阳产业,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幼稚产业是一国经济的新生儿,在一定的期限内对幼稚产业实施保护可以为国际社会所认可。但发达国家通常以夕阳产业保护论作为实施贸易救济的依据,表现出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一、贸易救济措施遭到滥用

近年来,随着贸易摩擦的增多,各国纷纷采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保护本国产业。全球贸易救济案件呈现出以下特点:

1.反倾销是全球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形式

1995年~2008年,世贸组织成员共启动3810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43个世贸组织成员启动了3427起反倾销调查,占全球贸易救济案件总数的89.9%;18个世贸组织成员启动了215起反补贴调查,占比5.6%;40个世贸组织成员启动168起贸易保障措施调查,占比4.4%。由此可见,在3种贸易救济形式中,反倾销仍是“主力”。

2. 2008年的贸易救济措施立案数有所回升

通过对历年贸易救济案件走势与全球经济走势的对比,我们发现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全球贸易救济立案数基本呈背离状,即全球GDP增速提高,贸易救济立案数减少;反之,GDP增速放缓,贸易救济立案数增加。

2008年,全球危机迅速蔓延全球,各国国内需求疲软,国际市场萎缩,企业面临争夺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为扶持和保护国内产业、防范国际市场萎缩导致的贸易转移,许多国家出台形形的贸易保护措施。

3.贸易救济措施中存在违规操作

在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违规操作行为。以倾销幅度的计算为例,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是把国内市场上低于成本的销售排除在外,或者在计算正常价值时将高利润包括在内,从而提高正常价值,这样计算出的倾销幅度通常高得惊人。例如,墨西哥就曾对我国鞋类征收高达1050%的反倾销税。

4.贸易救济措施忽视公共利益原则

贸易救济措施忽视公共利益原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贸易救济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征收的反倾销税、反补贴税原本是为了弥补倾销和补贴给进口国造成的损害,保护了进口国进口厂商的利益,但却没有考虑到倾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带来收益,忽视了在实施贸易救济措施中受到负面影响的其他利害方(消费者、国内下游产业和其他合作商等)。因此说,在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时考虑到公共利益能避免贸易救济措施本身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贸易救济措施被滥用后,已经变成了一种保护国内进口商、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配额等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会给整个世界的国际贸易福利带来损失,还有可能由于反倾销税,反补贴税、配额等措施导致对方国家的贸易报复行为, 从而会减少本国的贸易出口, 起不到实现本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 甚至会造成国际贸易秩序的扭曲,加剧国际市场间的隔断, 这与贸易救济措施的理念和初衷以及WTO 的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根本宗旨是相悖的。

二、贸易救济措施中的公共利益概念

公共利益适用于很多领域,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和法律领域等等,随着人们对公共利益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无论在什么历史阶段,无论公共利益概念适用于哪个领域,公共利益都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聚合,不能仅仅为社会中一部分成员占有和享用,而是表现为社会全体成员从社会整体繁荣与进步中普遍受惠,公共利益的本质是维护整体利益,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虽然目前各国对公共利益原则还没形成普遍统一的明确定义,但不少学者们已经着手对反倾销领域中公共利益的含义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可以将贸易救济措施中的公共利益原则理解为涵盖了国内产业利益和进口商、下游产业及消费者等利害关系方利益在内的国家整体利益,即如何在保护国内产业的合法利益的同时保护利害关系方的利益,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避免因为保护局部利益而使整体利益受损,从而实现国家福利水平最大化。

不恰当地运用关税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国内就业机会,但对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社会福利造成严重的损害。可以说,它是以牺牲国内其他产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保护国内产业的。

其次, 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对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进口金额作出限制性规定。进口配额同样给进口国的消费者及整个社会带来损失。

贸易救济篇3

关键词:贸易救济;政策;效果;建议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15日

一、我国贸易救济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我国贸易救济措施现状分析

(二)我国贸易救济措施的特点

2、救济措施涉及的行业相对集中。我国的救济措施所涉及的行业包括造纸业、纺织工业、化工业、冶金工业等几大类,其中以化工业为主,我国在这些行业的原材料基础薄弱,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所以国外产品的泛滥对我国市场存在威胁。比较集中的这些行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它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促进就业的主要力量。

3、结案方式更加灵活。在所有最终裁决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的案件中,结案的方式既有常见的对进口产品征收较高的进口税,也存在采取价格承诺的方式来保证国内相关产业利益的做法,还有以无损害为理由并且申请人退回申请而结案的情况。这体现出我国调查机关应对贸易救济案件中,理解和运用相关法规能力的逐步加强。

(三)我国贸易救济措施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在遭受进口商品的冲击时,政府可以采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来减轻乃至消除该类负面影响。从我国的实践看,近年来我们的救济措施在保护国内市场,促进商品出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以往调查案件中,比较常见的是被动贸易救济,它是在出口商品遭受国外政府不公正的待遇时发起的,是为了应对外国企业或政府部门对我国产品提起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贸易救济。其目的是为了督促对方放弃不公正的待遇,给中国产品一个适合发展的市场。在过去,我国常常只能采取这种做法来应对进口国的贸易救济措施,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际贸易环境的公平与公正,也在海外市场中,为中国产品挣得了一席之地,提升了企业商誉和品牌知名度。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是主动贸易救济,它是指我国商务部接受企业或者行业协会的申请,主动向外国企业提起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贸易救济。主动贸易救济大多集中在传统产业和幼稚产业,在这类产业中,受到国外相关产业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影响很大,国内市场份额被挤占,从而抑制了技术的革新,使得竞争力进一步下降。而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通过对这些倾销和补贴的产品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有效地抑制了国外产品的低价涌入,保护了民族产业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贸易救济法律制度和实践的建议

在贸易救济法律制度方面,我们必须要面对这样的事实,距我国贸易救济制度立法到现在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与西方百年的历史相比还尚存差距。对此,我们亟须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这个方面的经验。比如,欧盟制度中的小企业立案绿色通道,对某些企业免去繁琐的立案申请程序,提升案件审理效率。另外,加强专门行业的政策立法。二战后兴起的许多国家,如日德等国的产业政策法规,在提升其竞争力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有,对救济制度进行深刻理解后努力提高立法水平,将我国现行的贸易救济制度条文化、规范化,减少法律中存在的空白和漏洞。

贸易救济篇4

一、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占世界比重不断升高

根据WTO统计信息,世界反倾销调查案件数在2001年达到366件的最高值,随后开始逐步下降,并在2007年低至164件(表1)。同一时期,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数在2001至2005年间保持在50件左右,然后在2006年迅速增长到72件。虽然在2002年、2004年和2007年,我国的调查数较前一年有所降低,但是通过计算我国占世界反倾销调查总数的比重不难发现,2001至2007年,我国所占比重不断高升,从2001年的14.8%增至2007年的37.2%,它意味着三分之一以上的反倾销调查是针对中国的。

从图1可以更直观地看出这个特点,2001年后的全球反倾销调查案件数不断下降,我国所占比重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然而2008年这一比重相对2007年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危机导致的贸易摩擦增多,世界整体的反倾销数较2007年有较大增长,因此,中国所占比重相对略有下降。

二、全球反倾销案件集中的产品是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

通过分析整理1995-2008年间世界反倾销调查案件的产品分布情况,发现排名在前四位的涉案产品集中在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塑料与橡胶和纺织品,而这四类产品恰恰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类别。这四类产品在我国全部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涉案数中的排名分别列第一、第二、第五和第四位,说明我国主要涉案产品即为世界集中度很高的涉案产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出口商品构成也十分容易引发反倾销问题。

2008年国际反倾销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纺织品涉案的快速增加,从2006、2007年的每年十余件陡然增加到2008年的39件,因而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十分不利。

三、我国迅速成为世界反补贴案件的目标国

1995-2008年间,世界反补贴案件数最高发生在1999年41件,最低为6件(2005年),平均每年15件。虽然我国自2004年起开始遭遇反补贴调查,但是2004至2008年间案件数增加迅速,累计23件,在1995—2008年间涉案数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46件)。并且,2008年全球反补贴案件共14例,其中仅三个涉案出口国,中国占10件,印度和美国分别各占2件,我国占该年度世界反补贴案件总数的71%。从图2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2007、2008两年世界反补贴案件主要集中在我国,说明我国出口面临的反补贴形势十分严峻。

四、我国实施贸易救济不足

1995-2008年,我国累计发起反倾销调查151件、反补贴调查0件、保障措施1件,在全球贸易救济总数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

虽然从实证研究并未发现较多使用贸易救济措施的WTO成员能有效降低其遭受贸易救济措施的频率,但是通过对比1995-2008年启动和遭遇反倾销调查较多的经济体涉案数,不难发现反倾销调查的主要使用国如印度、美国和欧共体国家,其被调查案件数明显低于主动发起的调查数;相反,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以及日本是反倾销调查的集中对象,发起的主动调查数明显低于受调查数。

五、结论与对策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人世,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但是伴随快速增长的负面问题即贸易摩擦和贸易救济的频发。1995-2008年间,我国出口贸易遭遇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数列世界之首,并占全球涉案的较大比重,且这一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是世界反倾销案件较为集中的产业;我国同时面临集中的、具有针对性的反补贴调查案件,累计涉案数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使用贸易救济措施明显不足,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应用上微乎其微。

贸易救济篇5

关键词:贸易救济反倾销反补贴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 (2010)11-037-02

此次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遭到重创,危害程度堪比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联合国《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显示,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首次整体衰退,当年世界生产总值(WGP)约下降2,2%。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年9月10日的《201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表示,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不稳定,如果找不到新的动力源,大多数国家的增长率很可能会在2011年再次下跌。经济萎靡助长贸易保护主义。危机以来,全球贸易救济措施立案数激增,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成为最大受害国。在众多对华实行贸易救济措施的经济体中,欧盟、美国、日本作为我国的三大贸易伙伴,且作为在世界上有较强影响力的经济体,对我国出口的直接影响以及由于示范效应带来的间接影响都十分显著。因此,就欧、美、日对华贸易救济措施进行比较研究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近年来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双边贸易情况

1.近年来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的双边贸易总体情况。近年来,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持续快速增长。尽管在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有所回落,但三大贸易伙伴所占我国商品进出口总值的份额却基本稳定,浮动幅度保持在1%1:2内,合计占比超过40%。由此可见,三大贸易伙伴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举足轻重。

2.近年来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的双边贸易平衡状况比较。与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相仿,我国贸易顺差在2006-2008年稳步提升,2009年遭到重挫。与贸易总额相比,贸易顺差受金融危机影响更为明显。2009年,我国的商品进出口总额降至2007年水平,而贸易顺差却降至2006年水平。这主要是由于进口额的下降幅度远远小于出口额的降幅。2009年我国商品出口额较2008年大幅缩减了近2269亿美元,而进口额仅仅减少了1275亿美元。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济相对其他国家较为稳定,内需缩减较少;另一方面各贸易伙伴国此起彼伏的贸易救济措施使我国的出口形势雪上加霜。

从三大贸易伙伴顺差占比情况来看,近年来美国和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对美贸易顺差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比例在60%-80%间浮动。对欧盟贸易顺差占比基本保持在50%-55%。过于依赖欧美市场导致欧美经济状况及贸易政策的变化对我国出口影响很大。由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出口方面的风险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因此,密切关注欧美经济状况以及其贸易的政策变化对稳定我国国民经济至关重要。

二、欧盟、美国、日本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情况分析

贸易救济措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是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用以维护公平贸易的手段。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本身的瑕疵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贸易救济措施现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有力武器,用以保护本国产业,阻碍自由贸易的发展。本文致力于研究欧盟、美国和日本对我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情况。由于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的启动门槛较反倾销、反补贴更低,带有极为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若实施则严重损害大国形象,因而相对反倾销和反补贴较少使用。未来也不大可能为大国所广泛使用。因此,本文对这两种贸易救济措施暂不详述,将主要分析欧盟、美国和日本对华在反倾销和反补贴两方面的应用。

(一)日本

1.日本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特点。在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中,日本在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方面是很特殊的一个国家。一方面,它是许多国家贸易救济措施的对象国;另一方面,它却很少对其他国家发起贸易救济措施。世界银行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第二季度,日本仅发起过1次反补贴调查,10次反倾销调查(仅针对4种商品),其中有两起与中国有关,迄今为止没有针对中国单独立案的情况出现。

2.日本实行较为消极的贸易救济制度的主要原因。日本之所以实行较为消极的贸易救济制度。主要原因在于多年以来,它都是一个贸易顺差国。作为出口大国,实行贸易救济措施若遭到贸易报复将得不偿失。因此,中国的对日贸易迄今为止受到日本贸易救济制度影响较小。有学者认为,日本近年来开始出现向积极的贸易救济制度转变的动向(何力,2008),本文对这一转变对中国的对日贸易产生的影响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日本近年来对华保持大量贸易顺差,且中日韩三国建立自贸区的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因此,于情于理,日本近期对华发起大规模贸易救济措施的可能性都不会很大。

(二)美国

1.美国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特点。

(1)案件数量、占比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尽管受全球经济周期和美国国内选举周期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在不同年度有所波动,但总体来看上升趋势明显。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美国对华反倾销反补贴案件占美国发起的全部案件的比例显著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相关统计,1980-2010年第二季度,美国共对华发起了157起反倾销调查,28起反补贴调查,占美国发起的全部反倾销案件的13%。反补贴案件的5%。其中,2007-2009年对华发起反倾销案件35起,占美国同期发起全部案件的53%;反补贴案件22起,占比69%。而2010年1-6月,美国对外发起的3起反倾销和2起反补贴案件全部针对中国。

(2)相关立法贸易保护倾向明显。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法律相对完善,处理问题一般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这样的做法是较为受欢迎而应该被推崇的。然而,“依法”的优越性的体现依赖于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法律本身的合理性。

近年来,美国对国际贸易相关法律的修改大有助长贸易保护主义,甚至针对中国的倾向。其中,具有标志意义的是2005年《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的出台。这一法案是反补贴法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授权性法律。这一法案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者来说可谓“一箭双雕”。在该法案颁布前,由于美国始终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在反倾销调查确定公平价格时可以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替代国”。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扩大,仅仅依靠反倾销已经不能满足美国贸易保护者的胃口,法案就此应运而生。自该法律颁布之后,美国所发起的绝大多数反补贴案件都是针对我国产品。

2.美国频繁针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原因。

(1)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尽管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会导致本国福利的净损失,但站在美国相关决策者的立场上,从国内国际双层博弈的角度来看,针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不失为一个理性的选择。从美国国内各利益集团角度分析,只要贸易救济措施的国内受益者(生产者)较为集中而国内受损者(消费者)较为分散,那么受益集团将有极大的动力游说政府,而受损者由于反抗的成本比损失的更高将不会选择反抗;美国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的相关商品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因此这些措施的实施在美国国内推动力很强且基本不存在实质上的阻力。从国际博弈上来看,一方面,我国对于美国市场较为依赖,反制措施有限,在中美贸易博弈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的贸易救济措施对我国的针对性强,我国很难与世界其他国家结成利益同盟共同抵制美国。因此,在国际博弈中,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同样是美方的优势策略。

(2)情感宿求的外在表现。从心理层面来讲,美国频繁指责中国商品通过倾销、补贴等不公平贸易的手段进入美国市场的行为反映了其“衰落的大国”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典型表现是不愿承认他国在某些方面超越自己是基于实力,而更愿意理解为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上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舆论对当时的日本也持有类似的态度,指责日本通过运用大量的贸易保护手段以保持对美巨额顺差。事实上,正如前文所介绍的,日本在贸易保护方面一贯较为消极。

(三)欧盟

1.欧盟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特点。

(1)反倾销案件数量、占比成上升趋势。近年来。欧盟对华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成波动上升趋势。根据世界银行相关统计,1980-2010年第二季度,欧盟共对华发起1 33件反倾销调查,占欧盟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的19%,其中,2007-2009年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18起,占欧盟同期发起案件总数的44%。而2010年1-6月,欧盟对外发起的8起反倾销调查有5起针对中国。另根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统计,截至2010年3月31日,欧盟对华已裁决正在执行的反倾销产品多达56种。

(2)反补贴调查首开纪录。2010年4月17日,一贯不主张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发动反补贴调查的欧盟对华发起了第一起反补贴案件。据商务部网站透露,此次欧盟对我国铜版纸发起的反补贴调查,涉寨金额高达1.5亿美元。

2.欧盟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前景展望。受债务危机、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欧盟可能会更加频繁地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从形式上来说,一方面,欧盟至今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反倾销措施由于操作简便仍会被广泛使用。另一方面,前不久,欧盟在反补贴方面对我国也开了先河。通过前文的数据可以发现,自2006年对华发起人世后第一起反补贴措施之后,美国对华发起的反补贴案件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根据前车之鉴,我们有理由推断反补贴措施在未来也将成为欧盟对华的主要贸易救济手段。

三、应对措施

(一)国家层面

1.深化改革,加强外交努力,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一方面,我国必须正视自己与市场经济地位的差距,深化改革,建立起真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另一方面,我国还应大力开展相关领域的外交活动,争取美国等国家早日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为企业创造公平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和环境。

2.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相关协议及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利益。在美国和欧盟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中,有许多违背世贸组织相关协议规则的地方。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可依照有关规定将争端提请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予以解决。同时,在新一轮的贸易谈判中,我国应加强对世贸组织反倾销反补贴相关规则的研究,并充分利用参与国际反倾销规则的制定和完善的机遇,联合其他受害国,力争改进世贸组织有关规则,消除其中不公平和不明晰的条款,减少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不合理现象。

3.针对各国国情,运用联系战略,减少贸易摩擦。由于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严重依赖欧美市场且短期内这一形势难以扭转,因此,基于贸易本身的反制措施十分有限。尽管如此,鉴于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我国可以使用联系战略缓解国际贸易方面的压力。对于欧盟,我国可以在其债务危机的应对上伸出援手,同时推进高新技术和武器进口方面的谈判。这样既有利于我国技术的发展,又能缓解对方的燃眉之急,可谓双赢之选。若能借此机会促成长期合作,对促进中欧贸易的平衡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对于美国,我国可以与其国内相关利益集团建立友好的关系,以促成有利于我国的游说力量。

(二)行业组织层面

1.建立综合性贸易救济预警系统。一方面,对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趋势和出口增长前景进行系统、连续性的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研究把握相关进口国国内产业发展动态、利益集团的组织结构与作用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机制。

2.为企业提供维权平台,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一方面,贸易摩擦高发行业的行业协会应打造专用通道,聘请当地专业律师,为企业提供贸易救济措施的应诉指导,提高企业应诉效率。最大限度避免我国出口企业遭受不白之冤;另一方面,各行业协会应组织专人研究相关案例,总结经验教训,使政府今后在对企业提供帮助时尽量避免与对方法律正面冲突。

(三)企业层面

1.加强自身建设。企业应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占领国际市场;开辟新市场,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以减少对欧美市场的非对称性依赖;积极探索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等其他贸易方式,在更大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符合规则的财务会计制度,形成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

贸易救济篇6

    (一)贸易救济法律制度建设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该法首次从宏观上对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法律制度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使我国贸易救济立法与国际正式接轨。1997年,国务院在参照关贸总协定《反倾销法典》新文本条文的基础上,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护措施条例》,标志着我国反倾销、反补贴制度正式建立。2001年,在我国正式加入WTO的当天,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上述三个条例分别于2004年被修订并公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贸易救济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这三个条例参考了国外发达国家和WTO协定中的条约规范,分别在实体上和程序上作出规定,同时对贸易救济措施增加了“符合公共利益”方面的要求,并结合我国地区和产业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加强了对我国特定地区和产业的保护。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颁布,增设了第七章“对外贸易调查”和第八章“对外贸易救济”,对贸易救济工作进行了授权和规范,并就争端解决、反规避措施等进行了补充规定,使我国贸易救济体制更加完善。

    (二)贸易救济的组织体系建设

    2003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内、外贸分离和进出口配额分割的管理体制,国内贸易与国外贸易分别由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管理。我国加入WTO后,这种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弊端日益显露:两套行政管理体制重叠,流通环节增加,经营成本上升,导致工作效率低下。2003年,国务院正式撤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国家经贸委,并组建商务部,结束了内外贸分离的管理体制。在贸易救济领域,商务部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组织反倾销、反补贴的有关事宜和产业损害调查等,有针对性地指导地方主管机关、中介组织和相关企业应对贸易摩擦。2009年,“四体联动”协调机制形成,即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中介组织及相关企业之间按照“职责明确、分工协作、信息共享、快速应对”原则形成的不同主体之间良性互动与有效配合的工作机制,以加大贸易救济力度,对外积极应诉,逐步消除不公平的贸易壁垒,维护国内产业安全。

    (三)实践情况

    我国政府首次启动贸易救济实施机制是1997年对原产于美国、加拿大和韩国的新闻纸进行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根据WTO最新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是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受害国,同时也逐步成为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成员之一。自1997年至2009年底,我国共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62起(按WTO统计方法为181起),反补贴调查8起。尤其是2009年商务部贸易救济立案、裁决数量和涉案金额均出现大幅增长,共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8起、反补贴调查3起;涉及化工、纺织等10个行业、55类产品;其中8起反倾销案件和1起反补贴案件已作出裁决;同年12月10日,商务部对自美国进口的取向电工钢的“双反”调查做出初裁裁决,使我国成为少数能全部运用世贸规则允许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三种贸易救济措施的WTO成员之一。

    二、我国贸易救济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贸易救济法律法规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

    根据《外贸法》规定,我国的贸易救济制度应包括针对进口产品的“两反一保”,应对外国不正当或不合理进口限制的出口救济制度,以及救济国内服务产业损害的国际服务贸易救济制度。但我国《外贸法》中仅仅针对“两反一保”颁布了单行条例,没有关于应对外国不正当或不合理进口限制的专门法规和服务贸易救济法规,这是我国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不完善的最突出表现。同时,《外贸法》在有关自然人签订对外贸易合同效力、非歧视原则适用范围和例外、配额分配外贸法方式、对外调查,尤其是国内企业申请贸易救济的法律程序和启动条件等方面均未做出详细的规定,这大大影响了该部法律的可操作性。

    (二)企业对贸易救济诉讼认识不够,起诉不积极

    我国企业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对有效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规则认识不够,常将国际经济竞争误认为是低价竞争;在自己的产品遭到国外产品倾销、补贴等贸易救济或贸易壁垒时,缺乏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正当权益的能力。

    (三)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的贸易救济信息服务系统仍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利用,反馈速度慢、敏感性差等弊端,严重制约了贸易救济制度发挥对企业与产业的预警功能和对国家利益的事前保护作用,致使贸易救济措施常局限于事后救济的范围内。

    (四)与贸易救济工作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

    大大降低了我国运用贸易救济的法律武器保护国内产业正当权益的效力。

    三、完善我国贸易救济体制的思路

    (一)健全贸易救济法律法规体系,

    明确细化具体条文规定

    一是颁布具体的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细化“两反一保”法律的关键条文;二是以实施细则和解释性规范的形式作补充,商务部可根据实践经验和具体案例的情况归纳总结,制定具体操作方面和技术层面上的实施细则;三是参考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救济立法和实践,如美国与欧盟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有关出口救济制度和反规避规则的规定。

    (二)提高企业贸易救济法律意识,积极提起申诉

    企业应树立对贸易救济措施的正确认识。当国外某产品进口至我国,并采取不公平贸易行为,对我国企业造成了产业损害或损害的威胁时,企业应积极向政府主管机关提出申诉,这也是政府主管机关启动贸易救济调查的前提条件。贸易救济诉讼与普通诉讼不同,企业应全面掌握与贸易救济相关的法律,通过组建专门的团队增加诉讼力量,提前收集资料,做好应对准备。

    (三)完善产业安全数据库,强化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产业安全数据库是维护我国产业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建设项目,也是商务部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对产业损害动态进行全方位的监控,需扎实推进产业安全数据库的扩容:一是扩大监测范围,包括行业、指标、直报数据的样本企业等内容的监测;二是加大数据分析力度,尤其是对新型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以及知识产权纠纷等造成的产业损害研究应更深入;三是建立运转协调、科学有效的分工合作体系,鼓励地方、行业、专家、企业积极参与,以科学的理念与方法,走专业化与标准化的道路,切实维护产业安全工作。

    (四)加强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职能,做好“四体联动”机制的有效接合

    四个部分的有效接合,要求各方在明确具体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工作机制上的良性循环和职能上的有效互动。政府在贸易救济体系中具有主导地位,地方政府更应发挥其重要作用:一是广泛收集与整理有关本地区产品以及相关产业的市场信息;二是积极配合本地企业、产业提起贸易救济案件申请,为调查机关的实地核查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等;三是积极开展各类贸易救济调研,总结经验,开展预警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

    (五)加快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咨询机构服务水平

    一是拓宽贸易救济信息的发布渠道,建立更多的信息咨询服务中介机构,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发布“贸易救济商务预报”为载体扩大信息覆盖面,提高中介机构在企业、行业和政府部门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政府和企业充分利用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平台,加强对贸易救济信息的开发利用,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二是进一步提高信息咨询服务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及时、有效地发布贸易救济信息,对企业立案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做好立案前的辅导工作,充分发挥其咨询、引导服务作用。

贸易救济篇7

摘 要: 随着关税壁垒的大幅下降以及对传统非关税壁垒的削减,各国逐渐开始利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工业发展。中国在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可谓是首当其冲,深受其害。本文通过对世贸组织成立以来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我国遭受国外贸易救济措施的现状及其原因。

 

关键词:贸易救济 现状 原因

一、引言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在世贸组织前身——《关贸总协定》的努力下关税水平大幅下降,关税作为政府干预贸易的政策工具的作用越来越弱。20世纪70年代中期,非关税壁垒已成为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形成新贸易保护主义。但由于非关税壁垒与《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宗旨也是相违背的,并且在第七轮“东京回合”谈判中首次将谈判矛头指向非关税壁垒,提出减少、消除非关税壁垒,减少、消除这类壁垒对贸易的限制及不良影响,以及将此类壁垒置于更有效的国际贸易控制之下等条款。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关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逐渐降低。在WTO允许各成员国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以保护国内市场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情况下,各国以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实现公平贸易之名行保护贸易之实,便也成为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之一。贸易救济主要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三种。本文在研究世贸组织成立以来(主要指1995年至2012年3月6日)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遭受贸易救济措施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二、我国遭受的贸易救济现状的描述

根据WTO官网统计,1995年至2012年3月6日期间,全球共发起4125起反倾销案,仅针对中国发起的就达884起,占比21.43%,其中针对我国发起150起,欧盟、美国各发起109起,阿根廷也对我国发起88起,仅这四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案就占到国外对我国发起反倾销案总数的51.58%。这一时期内,全球共发起291起反补贴案,针对我国的有57起,其中美国发起32起,加拿大发起13起,澳大利亚和欧盟分别发起5起、4起。当然,针对我国发起的保障措施并不多,全球发起的234起案件中,针对我国的仅有2002年1起。按我国遭遇的贸易救济案在部门的分布情况看,国际社会对我国XV行业(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共发起贸易救济案件254起,对我国VI行业(化学及有关工业产品)共发起贸易救济案件180起,对我国XVI行业(机器和机械器具;电气设备;零部件;录音机和放声机,电视图像和这类制品的零部件及附件)共发起贸易救济案件117起,对其他具体行业发起的案件情况见表1。

 

入世以来,国际社会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总数保持下降趋势(见图1),但我国却深受贸易救济问题的困扰。从绝对量上看,2002—2005年,针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一直维持在50多起相对平稳的水平。2006年增加到74起,而后2007-2009年一直处于较高的绝对水平上,从2010年开始下降至50起,2011年共有58起。从相对量上看(见图2),入世以来国外针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在国际贸易救济案件总数中的占比一直持续上升。从2002年14.5%持续增长到2006年的32.9%,2007年达到最高占比38%,2008年、2009年也维持在35%左右的高占比,2010年有一个较大降幅,降至24.9%,2011年又上升至30.4%,2012年三个月以来占比为26.7%。总起来看,国外针对我国采取的贸易救济始终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

 

三、分析国外针对我国采取的贸易救济始终处于一个很高水平的原因

(一)我国经济增长迅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融入到世界经济当中,在发挥我国资源禀赋及劳动力成本廉价等比较优势的同时,也充分地运用了全球的市场、资源、技术和智力等。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以接近年均10%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中迅速崛起,以2000—2010年数据为例,我国GDP年增长率在金融危机之前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金融危机后增长率大幅下滑,但依旧维持在9%以上,在2010年经济复苏背景下,我国GDP增长率又超过10%。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在基于购买力平价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中,中国已于2010年赶超日本,以58786.29亿美元排在世界第2位,虽比排在第1位的美国少87037.71亿美元,但却是首次超过日本,并比日本高出3808.16亿美元。巨大的GDP总额又加之如此之高的经济增长率,不得不引起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的高度关注。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在各国经济受到猛烈冲击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依然保持比其他国家更为迅速的增长,由此招致各国对我国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居高不下也便不足为奇。

 

(二)我国贸易顺差巨大

我国对外贸易自1994年以来一直保持顺差,尤其是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激增为1020亿美元,突破千亿美元后直至2008年一直保持大幅增长,2008年高达2981.23亿美元的巨额顺差。虽然金融危机后,顺差大幅跌至1956.87亿美元。此后直到2011年都有下滑趋势,但其顺差绝对量依旧过高。过高的巨额贸易顺差一方面说明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逐步增强,在同世界各国抢占世界市场的同时和其他国家产生贸易摩擦也是无法避免的,尤其美国、欧盟等经济体受金融危机重创后贸易保护主义高涨,对我国故意刁难;同时由于我国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极其相似、产品质量等级差距小,彼此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地加深,把各国置于一个关税取消或大幅减让、传统非关税壁垒受抑制的大环境之中,这就势必导致我国遭遇各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

 

(三)我国出口商品贸易地理方向过于集中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计算可得,近几年我国出口到全球前五位贸易伙伴国(2011年排名)的合计份额分别是:2006年61.3%、2007年59.9%、2008年59.4%、2009年58.34%、2011年56.98%,每一年份都接近60%。其中,仅我国的第一和第二贸易伙伴国欧盟和美国每年合计占比就基本在37%以上。由此不难看出,我国贸易地理方向的确过于集中。地理方向过于集中,挤占进口国国内商品市场,对进口国内部相同产业的制造商和就业人员形成了压力,对进口国造成严重威胁。进口国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其财政收入,但更为重要的是出于保护本国工业发展的目的,对我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而我国在制成品出口上由于存在资源、劳动力等成本相对低廉等比较优势,使得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较低,这就为国外针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寻找到了借口。

 

(四)我国不能很好地利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同时对贸易救济案件应诉不力

试想,如果我国严格按照WTO相关协议的规定及中国加入WTO相关法律文件的规定,适时对国外在贸易救济调查过程中某些不符合WTO协议的做法提起争端解决,通过多边途径进行协商调解、澄清事实,将有效遏制国际社会对我国频繁提起贸易救济调查的势头。然而事实上,我国并不能很好地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根据WTO官网数据统计,自1995年1月1日至2013年3月,作为申诉方我国仅提起11起争端解决案件,其中8起其实关于贸易救济方面的;而作为回应方,我国仅应诉30起。由于不能很好地利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因此便进一步加剧了国外对我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现状。同时,又由于我国政府、行业、民间协会及企业间无法很好地协调彼此在应诉过程中的关系,常常使我国在面对国外贸易救济措施时应诉不力,甚至不采取任何应诉措施,致使经常无法在裁决中获取不存在倾销、补贴,只存在轻微倾销、补贴或无实质性损害的裁定。从而使我国损失严重,而诉讼国却一再获益。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各国对我国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的增多。

 

参考文献:

[1]陈宪,应诚敏,韦金銮.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杨荣珍.印度贸易保护新动向及其应对[J].国际商务,2011(1).

贸易救济篇8

关 键 词:贸易救济;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企业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10-0097-04

我国根据WTO规则初步建立的贸易救济措施体系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了作用,现在的企业已经能够越来越熟练地借助该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过,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亟待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完善。

一、适当援用,减轻损害

WTO所推进的贸易自由化使各个成员国企业面对的公平竞争和不公平竞争越来越激烈了,那么一个成员国应当如何消除由于不公平竞争,或者在公平竞争条件下由于进口过量增长而对本国产业造成的损害呢? 对此,WTO通过了以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协议为主体的应对办法,并建立了相对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DSU),构筑起一套完整的贸易救济(Trade Remedy)措施体系。贸易救济措施普遍被看作是一种安全阀,规定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国际贸易的自由开展,而仅仅是为了给成员国在其国内产业遭受不公平竞争或面对进口过量增长的时候,提供一种临时性的保护方法。毕竟产业损害不仅对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对相关贸易对象国的经济发展都没有好处,从长远看不符合WTO关于各成员国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宗旨。

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体,在许多发达的甚至不发达的经济体频繁援用贸易救济措施,以维护本国产业安全的名义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环境中,如果在本国企业面对损害的时候不相应地援用贸易救济措施,可能无法奢谈维护企业的正常发展。前面述及的,已经发生的进口贸易救济案件中,我国政府主管机关基本上能够遵循WTO规则和我国相关法律,公平、公正、透明地进行调查和裁决,大多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维护了受害企业的合法权益。单就被WTO各成员国所频繁援用的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效果而言,从我国进口反倾销调查立案、初裁以及终裁等不同阶段涉案产品进口价格和数量的统计数据分析可知,进口反倾销调查和裁决已经成为规范我国市场正常竞争秩序、维护国内企业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之一。具体地,(1)使受损害产业得以较快恢复并发展,产品价格回升、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生产经营状况趋向好转;(2)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3)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作用;(4)使部分幼稚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在实践中,我国企业和行业组织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参与国际竞争就要学习和掌握WTO的各项规则及我国的相应制度措施,在必要的时候援用它们来保护自身。

近年来,随着进一步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关税水平不断下降,我国的国内市场也更加开放,2003年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同时,面对国外产品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国内产业要求援用进口贸易救济措施的呼声越来越高。应该说,只要我们的援用是适当的,那么WTO框架内的贸易救济措施是可以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且有益于我们的。从动态的视角,我们也应该关注WTO框架内的贸易救济措施的发展,特别是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对反倾销协议的修改。希望在多哈回合的谈判中,WTO的反倾销协议以及其它贸易救济法律更能体现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平衡,因为这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二、完善法律,有法可依

为保证我们成功援用贸易救济措施,首先必须解决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依据问题,增强贸易救济措施的透明度和规范化,做到依法行政。为此要严格按照WTO协议和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立案、调查和裁决,结果必须能够经得起行政复议、司法审查,同时能够经得起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考验。

贸易救济法律制度是WTO庞大法律规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法律体系的框架早在1947年的GATT当中就已经确定,其后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纳入了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协议中。如果就法律渊源而言,我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依据的上位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新修订的《对外贸易法》则把 “对外贸易调查”和“对外贸易救济”分别作为专门章节进行了规定。有关具体条例方面,2001年加入WTO之后,我国颁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并从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除此之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部门规章,譬如在产业损害调查方面有《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规定》、《反补贴产业损害调查规定》、《保障措施产业损害调查规定》和《产业损害调查听证规则》等。这些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共同组成了我国相对的结构完整、逻辑严谨、内容丰富的贸易救济措施法律体系,它与WTO相关法律相融合,使我国的贸易救济法律向着更加规范和完善前进了一步。我国已经是一个外贸大国,正处于向外贸强国转变的重要拐点,贸易自由、贸易公正、贸易便利等理念以及透明执法的思想成为我国外贸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上述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我国的贸易救济措施更加完备,“促进”与“保护”这两大功能同时得到体现。

不过,目前我国贸易管理中法律依据不足或无法可依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法律、法规内容过于笼统,解释空间过大等问题还很严重。尽管现在的反倾销条例与1997年时的条例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是没有完全解决反倾销立法和执法中的成本和收益问题,找不到可以有效衡量反倾销措施的成本与收益机制。反倾销措施的保护主义本质,将纵容歧视性、不透明的司法运作实践,很难保证反倾销措施不会被滥用,损害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在反倾销行政执法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尤其反映在执法透明度、主管机关的协调等方面。而反补贴和反倾销诉讼在具体操作环节上有不少相近的地方,执法程序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譬如有些程序性的规定还不清楚、透明度不够等。反补贴行政执法也存在司法审查面较窄,没有涉及终裁前的各个阶段的司法审查的问题。另外,由于反补贴调查也是采用主管机关双轨制,因此同样存在不同机构之间如何协调各自职能的问题等等。我国的《保障措施条例》,在立法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尤其是《保障措施条例》和行政规章在制度设计上还不能完全有效地衡量实施保障措施的成本和收益,而评估贸易利益的得失是保障措施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有关磋商还缺乏详细的规定。此外,关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听证会制度方面,现有的《保障措施条例》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反规避措施作为欧美反倾销法的最新发展,成为又一个有力维护本国产业利益的手段,而我国并没有具体实施反规避调查的法律依据,仅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五十五条做出了简单规定,即“商务部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防止规避反倾销措施的行为”。这种原则性的规定,不仅没有为现实而迫切的反规避调查提供可操作的法律依据,也没有体现WTO关于成员国国内法律的透明度要求,容易在反规避调查实践中授人以柄。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在充分借鉴国外反规避调查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加速相关法律法规出台。

三、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关于健全组织,明确责任,需要进一步完善已建立的商务部、企业及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 “三位一体联动”的贸易救济工作机制。

首先,贸易救济是一国政府对本国企业利益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等三个条例的规定,国家商务部主要负责案件的调查和裁决。为此,商务部已经内设专门司局,配备专业人员,在机构设定上保证了企业的申请能及时得到受理。商务部的主要功能应如下:(1)在WTO规则的框架内,制定发展国内产业的政策,制定并完善有关贸易救济的法律法规;(2)进行贸易救济知识的培训与宣传;(3)发挥政府在收集案件资料方面享有的独特优势,收集资料、提供统计数据和公开报告;[2](4)及时立案调查,及时裁决,避免“久拖不立”、“久拖不裁”。其次,贸易救济首先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企业要加强贸易救济法律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民不举,官不究”,企业要认真学习研究WTO关于贸易救济的条例,收集商业情报,分析和判断进口量和进口价格的变化,并及时发出信息。同时,建立贸易救济战略联盟,配合国家调查机关的调查工作,如填写调查问卷、接受实地核查、参与听证会、参加上下游企业座谈会,对各利害关系方的抗辩和评述意见进行相应的反驳和议论,等等。再次,综观发达国家的贸易救济组织体系,有强势的政府决策机构和高效的民间协调组织是两大主要特征。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企业、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既要充当企业走向市场的向导,也要充当企业权益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护者。现有的行业协会与商会在反倾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与高速发展的对外贸易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国的行业协会多是官方或半官方的管理机构,以后应向各行业企业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转变,应鼓励地方政府、民间社团、企业不拘一格地探索多种形式的行业组织,最大范围地联合各种所有制企业,并改革现有行业协会的组织结构,以更好地维护企业利益。为此,非常有必要修改和完善社团法令,明确行业组织的法律地位、作用、职责、运作方式等。针对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分家状态,可以考虑像多数发达国家一样将这两个社团组织合二为一,并成一体。如果继续维持现有局面,有可能误导商会片面考虑国际贸易公平、公正、公开利益,而忽视对国内产业扶植、保护、促进的责任;也有可能误导行业协会过多地考虑国内产业的保护利益,忽视国际贸易通行原则,所以如此考虑十分必要。

除此之外,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在贸易救济事务方面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可以运用其专业知识,为国内企业提供法律、会计、经济分析方面的专业服务。

四、严格条件,避免滥用

无论是反倾销,还是反补贴、保障措施,最终都要采取加征关税或数量限制的办法达到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但是,这也造成了本国被保护产品价格的上升,对消费该产品的普通消费者和企业造成打击,社会净福利随之恶化。2002年5月,中国实施的钢铁保障措施对钢铁下游产业的负面影响很大。譬如微波炉行业,2002年因钢材价格上涨增加成本约5亿元,占同期全行业销售收入的4.7%,迫使该行业龙头格兰仕也要上调价格。国内造船业同样遭受重大冲击,2003年9月船钢板每吨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了700元。电机用冷轧无取向硅电钢价格涨幅甚至达到1倍以上,以中小型电机制造行业为例,冷轧无取向硅电钢的价格上涨使其成本增加10亿元人民币,导致该行业从2002年盈利1.9亿元转变为全行业亏损。[3]

其实,有的时候即使实施贸易救济措施也未必能够抑制进口。2003年1月7日,原外经贸部在国内市场供求矛盾突出,产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对原产于日本、比利时、德国、荷兰、俄罗斯的己内酰胺做出征收幅度为5%~28%的反倾销税的初步裁定,并由商务部在同年6月6日做出肯定性终裁。己内酰胺反倾销后呈现出以下景象:(1)自非设限国家进口显著增加,东欧及北美产品迅速填补了原西欧和日本产品的市场份额;(2)进口产品整体价格上扬,2003年前11个月,进口平均价格为1140美元/吨,上涨15.2%。由于中国己内酰胺供应长期自给不足,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较大,即使在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仍需大量进口。这不仅耗费了国家的外汇资源,同时增加了下游产业――锦纶的中间投入成本,影响了下游产业效益。而且,还会再通过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对国内其他产业产生连锁反应和波及效果,以至于使整个价格系统发生变化。[4]

另外有些产品,甚至根本不可以采取贸易救济措施。譬如,根据吉林造纸、广州造纸等企业的申请,1999年6月3日原经贸部对来自加拿大、韩国、美国的进口新闻纸终裁征收反倾销税,后来的商务部则在5年征税期满后,对案件又进行了日落复审,并于2004年6月30日裁决按1999年终裁决定的征税范围和税率继续征收反倾销税5年。实际上,我国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环境的破坏已经提醒我们,能源、原材料已经不再是我国的充裕要素,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我国应当进口的是密集使用我国的非充裕要素的产品,所以我国不能限制进口那些密集消耗了自然资源的产品,如新闻纸等。现阶段,对资源消耗型的产品绝对不可以轻易发起反倾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应欢迎外国公司向我国倾销这类产品,我国企业则应当从资源消耗型工业部门中适当退出,转而大量进口这些产品满足国内需求。

所以,在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时,既要考虑申诉产业的利益,也应广泛听取上下游产业和消费者的意见,还要符合我国产业的发展方向:(1)必须是遇到了不公平竞争或者是在公平竞争的情况下受到了短时间的剧烈冲击;(2)以弥补产业所受到的损害为限度,不提供过度保护,不使相关产业产生依赖心理;(3)兼顾上下游产业的利益,达到国民经济整体利益的平衡;(4)立足于国内产业,服务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强国家竞争力。因为真正的产业安全不是来自政府的保护而是来自产业自身的壮大,这一点政府和企业都必须十分清楚。

五、防患未然,有效预警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我国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综合性贸易救济预警系统。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建立起综合性贸易预警机制,以便对国内外市场进行监测,并在预感到本国企业可能会遭受损害时尽快做出反应。这些机制一般能够使损害减低到最小程度,并且能够依据一系列指标做出快速反应,调整生产和营销策略,譬如美国建立的“扣动扳机机制”、欧盟建立的“进口检测快速反应机制”、印度建立的“重点商品进口监测机制”等等。实践表明,预警机制已经成为各国维护产业安全,有效援用贸易救济措施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前瞻性、预防性手段,是保护国内产业的一道防护墙。

我国在商务部进出口全口径预警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和数据交换,准确把握进出口的变动情况,建立起了多层次、多视角、多渠道的预警体系。商务部已经实现了对456类重点敏感商品的跟踪监测,并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对汽车、钢铁、化肥、纺织和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点品种进行监测预警。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代表性区域,建立区域性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并在各省市建立地方性预警系统等。同时,以产业损害预警报告、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站等为载体的产业损害预警信息平台已经基本形成,在保证我国产业安全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不久前,商务部正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损害预警工作的指导意见》,其出台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三个方面:(1)有利于通过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建立起覆盖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的全国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发展和保护国内产业;(2)有利于商务部在当前应对入世后过渡期新挑战的新形势下,建立起反应灵敏、行之有效的预警应对体系;(3)有利于建设分工合作、运转协调的包括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中介机构在内的产业损害预警工作体系,以维护国内产业安全。预警主要是政府的事情,正如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所主张,近期应当着重做好三项工作:(1)结合“十一五”商务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安排,编制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设专项规划;(2)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构建产业损害预警工作体系,形成商务部与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商会、WTO事务研究咨询机构及有关企业分工合作、运转协调的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3)推进区域性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设。依托相关中介组织和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推动跨省市的区域性重点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设。有效地利用和整合国家、区域及省市的信息资源,形成预警联动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2]王新奎. 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刘力. 中国:直面国际经济摩擦[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4]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商务部的相关公告,2003.

责任编校:史言信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China’s Trade Remedy

BAO Xiao-zhong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

Abstract:With China ‘s export and import volume increasingrapidly on alarge scale, businesses are facing ever intense fair and unfair competitions. In this context,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China’s newly established trade remedy system. It i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at this article sets out to propose and expoundthe following five basic principles:use adequate precedents and reduce damage ;improveand follow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build up organizations andclearly define rights and obligations;maintain strict criteria and prevent abuse; prioritize prevention and implement pre-warning.

上一篇:汽车贸易范文 下一篇:新贸易保护主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