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范文

时间:2023-03-01 03:06:17

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范文第1篇

一、以关税壁垒为核心的贸易保护体系将逐步瓦解

一直以来,中国主要通过建立高额关税来保护本国的对外贸易,从改革开放初期以来中国一直依靠高关税税率为本国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在中国“入世”后,关税壁垒在中国贸易保护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已迅速动摇。

从WTO内部看,由于关税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出口产品的价格和市场竞争能力,各国都把关税作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因此,GATT及WTO一直都把关税减让视为其工作的核心任务。在经过总共八轮的多边贸易谈判后,WTO各成员国的关税税率已得到大幅度降低。目前发达国家的加权平均税率降到了4%,发展中国家也降到了15%,从而使得关税壁垒在WTO各成员国中的贸易保护作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随着中国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及中国经过“复关”和“入世”的艰苦谈判,中国的关税经过了几次大幅度的调整,算术平均关税税率从1992年的43.2%下降到1994年的35.9%、1996年的23%、1997年10月的17.05%和1999年1月的16.78%。而中国在“入世”谈判中所确定的关税减让表也使得中国的加权平均税率要从“入世”前的15%降到12%,并将在五年后降到10%以下。尽管从总体看,关税壁垒对中国各产业仍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一些战略性产业还保持着相当高的税率,这对其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从长期发展的观点看,关税壁垒已不能适应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因而越来越无法承担起保护本国产业的核心作用。这是由关税壁垒自身的某些缺陷决定的。首先,关税壁垒对价格影响重大而为各国所关注,又由于透明度高而易为各国所比较,从互动的角度看,这使其难以兼顾有效性原则和非报复性原则。如中国继续采用高关税政策,固然可以保护某种产业,但其他成员国会相应地采取报复措施,使用高关税;如中国不希望其他成员国采用高关税,自身也不得不降低关税,这往往又不能有效保护本国产业。其次,目前中国“入世”后的关税减让表已经确定,每种产品税率都受到严格的限制,这意味着关税壁垒对中国产业的保护作用已非常有限,而且从动态的眼光看,WTO机制内的关税壁垒还要继续削弱,其对贸易保护的作用会越来越有限。

二、发达国家贸易壁垒发展的新趋势

在关税壁垒的作用日渐下降的情况下,出于贸易保护的必要性,非关税壁垒在各国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已取代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受非关税壁垒影响的发达国家进口品的份额在20年内增加了将近一倍,即从1966年的大约25%增加到1986年的48%。也正因如此,非关税壁垒成为第

七、八回合谈判的削减对象,一些非关税壁垒,如进口配额、许可证制度、海关估价制度等都为WTO明令禁止或透明化,无法再发挥作用。而从发达国家的现实可行性及发展趋势看,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因其具有有效性、合法性、持续性和不可模仿性而将在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

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具体可通过三个方面实现其贸易保护的目的。其一是制订一个高于其他国家的技术法规、产品标准或环保标准,将其产品阻挡于本国市场之外;其二是建立极其复杂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程序,使国外产品为应付这种复杂的方法和程序而付出高昂的代价;其三是对国内外产品采取双重标准,实质是对国外产品实行歧视性待遇。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可表现为法律形式,但更多的是表现为行政法规或行业标准和惯例,具有灵活多变的特征,针对性强而透明度不高,而且往往可以以维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护环境的名义行贸易保护之实。正因如此,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则成为发达国家目前和将来进行贸易保护的主要非关税手段。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目前尚难以承担起贸易保护的重任。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要满足有效性原则,顺利削弱国外产品的竞争力,其前提是本身要具有先进性和复杂性。然而目前中国的各个产业,尤其是急需保护的主导产业、高新产业,无论是技术标准、环境标准还是检验方法和检验程序的复杂程度都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尽管中国可以通过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来阻止美国农产品的进入,但就总体而言,中国尚难以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有效地将国外产品拒之门外或大幅增加其成本。同时由于国民待遇原则的规定,双重技术环境标准也难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总之,通过制定全面而先进的技术标准体系和环保标准体系,有利于促进本国产业竞争力的加强,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产业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保护作用尤其是对中国重点保护产业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尽管从长期而言,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仍是中国贸易保护政策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但在短期内,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还无法成为中国制定贸易保护政策的重点内容。

三、直接管理壁垒应成为中国贸易保护体系的核心

在以关税壁垒为核心的贸易保护体系逐步瓦解,而其他非关税壁垒对中国的贸易保护又不适用的情况下,要确保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在中国目前处于劣势的战略产业发展阶段,中国必须在WTO规则下重新寻求新的贸易壁垒作为贸易保护体系的核心,而这个贸易保护体系的核心必须要符合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是有效性原则,即这种贸易保护政策能够有效地将国外企业阻挡于本国市场之外或大幅增加其成本,降低其在本国的竞争力,避免本国产业受到过度竞争。

第二是适度性原则,即贸易保护政策在保护本国产业过程中要避免使产业受到过度保护而停滞不前,相反要给予企业一定的外部压力,使其存在不断发展的紧迫感。

第三是合法性原则,即采用的贸易保护政策应尽量不违反WTO框架内的规定。WTO为促进贸易自由化,防止各种变相的贸易保护手段,规定了许多禁止采用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采用的贸易保护政策应绕过这些禁止性的规定。只有符合WTO规则,贸易保护政策才具有持续性。

第四是非报复性原则,即这种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不会受到WTO其他成员国的过度报复,或者即使遭到可能的报复,其付出的代价也要小于实施贸易保护的利得。

无论从中国的现状还是国际背景看,直接管理壁垒理应成为中国贸易保护体系的核心。直接管理壁垒是指政府主动采取行动直接帮助本国企业甚至直接出面与国外企业竞争,以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其最大的特点是竞争双方不再是本国企业与国外企业,而变成本国政府和国外企业,而且是本国政府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国外企业的竞争。

从国际背景看,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与之相适应的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政府干预也明显增强。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远比人们想象的高。从发展的动态角度分析,可以看到两个现象,首先政府干预力度加大,发达国家的国家支出率(政府支出占一国GDP的比重)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例如英国的国家支出率从1985年的36.6%上升到1997年40.6%;其次是干预方式的转变,往往由间接干预转变为经常性的直接干预,由制订法规政策转变为经常对本国经济进行直接操纵。在这种背景下,直接管理壁垒作为贸易政策应用于国际竞争,其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

直接管理壁垒目前的主要方式包括政府补贴、反倾销、保障措施、汇率政策和区域一体化政策。与目前中国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相比,直接管理壁垒的优点体现在其能够充分满足作为贸易保护政策的原则。

满足有效性原则。由于是政府主动采取行动,不似关税或法律法规要求的具有某种稳定性,政府可以视具体情况随时做出决策,当国外产业严重威胁本国产业时,这种决策因其很强的针对性而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大量的弱势产业,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保护作用效果又并不明显,也只能依赖于政府直接的保护。在多种情况下,政府更是直接出面与国外企业竞争,由于政府与国外企业在经济地位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平等,政府拥有的权力远大于国外企业,其可支配的资源也远多于国外企业,因此政府在这种竞争中往往占据上风,从而有效保护本国产业。

满足适用性原则和非报复原则。非关税壁垒在市场准入方面对国外产品进行限制,直接管理壁垒往往是在国外产业对国内产业拥有巨大优势,已经或可能对国内产业造成巨大损害的情况下才采取行动,因而不会对国内产业形成过度保护。同时直接管理壁垒的大多数措施为WTO所允许或难以制止,而且在本国产业受到损害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也更为其他成员国所谅解,使其他成员国难以有充分的理由进行报复。

适合发展中国家运用原则。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往往过于弱小而更容易受到整体损害,采用直接管理壁垒,既可令其他成员国无法规避,又不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环境标准,可为发展中国家轻易采用,在运用过程中付出的成本往往又不大。尤其对中国而言,政府在对企业的支持方面建立了庞大的体系,拥有许多经验,随着经济转轨,政府虽然逐步退出了对企业的干预,但在对某些产业的扶持上仍有着特有的优势。

贸易保护范文第2篇

物流枢纽

比利时,这个国土面积只有中国海南岛大小的国家,却成为全球第四大最受欢迎的投资地。谢仁海将其归结为两个因素:“比利时地处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心,是荷、比、卢三国的中心。因此,布鲁塞尔作为欧盟总部不是随便选定的。从布鲁塞尔出发,2小时内就可以到达欧洲任何一个国家。”正因如此,比利时现已成为欧洲大陆最重要的物流枢纽。

比利时成为受投资者欢迎的另一大因素是:比利时是欧洲日耳曼和拉丁文化交融的唯一国家。在比利时,很多人都会多种语言,这也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交流环境。

在比利时对外商所制定的法律方面,谢仁海表示,海外企业在比利时注册公司,可以享受到与比利时国内企业相同的法律保护。法律面前,国内外企业不存在任何差别。另外,谢仁海补充到,长久以来,比利时一直反对贸易保护,是一个自由的国家。即使存在贸易壁垒,也是由于欧洲整体政策所致。

储备国际人才

“经济危机对于中国企业是个大好的机会,可以促使国家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正如谢仁海所说,当下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步伐正在逐渐加快。但在进驻比利时的中国企业中,TCL集团经营得并不顺利,中国平安运行得也不是很好。对此,谢仁海表达了如下观点:“这里面有文化差异的问题,更多的是中国企业高层还缺乏国际化的管理意识。”成功的例子有联想集团。它的高层管理者不但有中国人,还不乏美国人和欧洲人。欧洲的企业中,领导层也来自多个国家。因此,谢仁海认为,中国企业要走向国际化,首要条件是“人”走向国际化。对中国企业来说,国内市场已足够大了。投资商在走向海外市场前,还需在这方面多做功课。

贸易保护范文第3篇

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如今却出了一位高祭贸易保护主义大旗的总统。众所周知,贸易保护是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外经济政策的主要议题。要知道,美国可是整天都打着反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要求其他国家开放市场、推进市场化改革、取消贸易壁垒,为何现在又突然掉头开始玩起了贸易保护主义?

这看似矛盾,其实再正常不过,贸易保护不是在特朗普时期才有的,只是特朗普做得太高调罢了。

据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全球贸易预警》报告显示,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显著放缓,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变得日益严重。美国从2008年到2016年,对其他国家采取了600多项贸易保护措施,仅2015年就有90项。在美国,大约每4天就会有一项新贸易保护措施出台。英国国际贸易大臣利亚姆・福克斯对全球贸易体系中正在兴起的保护主义潮流发出警告,并将贸易壁垒比作危险、令人上瘾的。

从美国对外贸易发展史上,我们发现,贸易保护在短期内或许能保护一国的幼稚工业,但从长期来看,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贸易保护阻碍了世界经济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引来经济危机,而自由贸易则可以避免保护政策所带来的效率损失。

独立并不“自由”

1776年,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迅速带领美国走向繁荣富强。英国利用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对美国商品出口实行严厉的限制,一度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在美国历史上,那段日子被称为“危机时期”。

在这关键时刻,主宰美国社会的是大农场主和大商人。在“美国向何处去”的讨论声中,在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的喧嚣之中,这群人毫不犹豫地支持前者。虽然他们对当时英国的出口限制颇为不满,但却得益于廉价的进口工业品。他们幻想着将那片广袤的西部土地_拓为大农场,扩大对英国的农产品出口,让美国走上一条农业大国之路。

除了汉密尔顿,没有太多人意识到制造业之于当时美国的意义。这位财政部长认为,英国的强大就在于制造业,主张加强贸易保护来发展制造业,并向国会递交了著名的贸易保护主义文献《制造业报告》。

然而,由于当时英国种植园主和大商人主导的美国社会经济结构,这一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并未得到推行。在1801年美国的326家公司中,也只有8家以制造业为主。

自由贸易和农业大国,才是那时的美国梦。

正当美国人做着甜美的农业大国梦时,1807年,英国军舰的一声炮响将他们惊醒。英国为了同拿破仑作战,炮击美国军舰“切萨皮克号”,强征舰上海员,激起了美国人强烈的反英情绪。当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禁运法案》,禁止一切船只离开美国前往外国港口。

这一禁令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但没有教训到英国,反而使本国经济陷入瘫痪。两年时间,美国出口下降88%,进口下降59%。不仅东北部的工业受到巨大冲击,就连南方的农业也受到波及。烟草是美国南方的主要作物之一,而英国是烟草最大的买家,禁令让烟草的价格一夜暴跌,一文不值。小麦价格也惨不忍睹,昔日良田被荒废,许多农场主突然感到了经济上的拮据。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禁令在1809年取消。

然而,误打误撞的是,禁令风潮阻止了外国商品的进入,一时间促进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给美国本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这一度让美国人认为,是贸易保护的功劳,并更加热衷于这种“保护”。

搬起“贸易保护”的石头砸了自己

美国早期的贸易保护,还深受重商主义的影响。早期重商主义者视金银为财富,其核心理论就是“贸易差额论”,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就要保持贸易顺差,要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

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是一种零和游戏,要保持出口大于进口,关税政策是最主要的手段,这也是美国贸易政策最持久、最重要的标志。

1812年,美英战争爆发。为了满足战时支出增加的需要,美国把关税税率提高了一倍,开始真正实施高关税政策。

禁运风潮和美英战争,表面上促进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美国在工业品方面不再继续依赖欧洲,转而自己制造,铁器、玻璃、五金、纺织品等工厂在全国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同英国贸易受到限制,遏制了资金的外流,促使资本转入工业。

以至于美国对这种“保护”变本加厉,制定关税也几乎成了美国国会的头等事务。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关税并没有降低,反而逐渐提高了。1820年,美国制成品的平均关税达到了40%。1824年的总统选举中,所有候选人都赞成贸易保护政策。1824年和1828年,国会又先后两次通过了提高关税的法案,这种以高关税保护本国制造业的做法,在1828年达到了极致,平均税率飙升至61.7%,是美国南北内战之前的最高税率。

1929年,全世界陷入了空前的大萧条。在美国,不仅农业部门要求保护,工业部门也强烈要求进一步加强保护。为了避免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美国国会甚至出台了臭名昭著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修订了12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将关税提高到了48.92%,指望以高关税筑起一道壁垒阻碍国外产品的进口。

但事与愿违的是,美国政府指望高关税保护来刺激国内经济的设想彻底破灭。虽然1929年-1933年美国从欧洲的进口下降了71%,但法案的出台引起了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报复性措施,美国同时对欧洲的出口也下降了67%,失业率从1930年的7.8%飙升至1933年的25.1%。全球出现残酷的贸易战,国际贸易急剧萎缩,从1929年的98亿美元,跌至1932年的30亿美元。众多经济学家认为,美国长期以来的贸易保护所引起的国际贸易崩溃,正是引发全球大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由贸易为了啥

西方经济体的大萧条始于美国股市的崩盘,而由于当时金本位制度限制汇率的自由浮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限,贸易保护往往就成为各国政府无奈的选择,其所带来的恶性竞争助推了全球经济的进一步下行。

对美国国内而言,保护工业就意味着对农业和其他未保护行业的损害,保护也意味着垄断,必然带来美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下降。贸易保护使得美国钢铁业从1890年到二十世纪初这一时期的垄断势力不断增强,在19世纪末,这一行业就只剩下四个最有力量的集团,1901年,这四个集团合并成了美国实力最强大的垄断组织――美国钢铁公司。钢铁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当然希望实行贸易保护,于是,私下花费巨款进行院外活动干预国会立法,阻止钢铁产品进口关税的下降,维护自己在国内的垄断地位,将英国价格低廉的同类产品拒之门外。久而久之,便窒息了竞争,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

过度的贸易保护政策以及危害,终于使得美国的贸易政策开始走向对立面。

1932年,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对高关税的贸易保护进行了深刻反思:“以高关税为代表的ν饩济政策中的经济民族主义,是造成全球经济萧条旷日持久的原因之一。只有排除这一障碍,国际贸易才能恢复,我国的经济才可能从中获益。”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主要产业慢慢具备竞争优势,美国人此时也意识到贸易保护的危害,推行自由贸易被提上日程。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自由贸易政策开始占上风,平均关税率“降至百分之十三”的水平。1937年,美国的出口比1934年增加了10亿美元,进口增加了7亿美元。1939年,美国已与20多个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与这些国家的贸易额也增加了61%。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膨胀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其产品出口比重远远超过其他西方国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非其他国家所能企及。这个时候,美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国际资源和市场,就极力推行自由贸易。

1947年10月30日,美国更是建立了第一个全球性多边贸易体制――关贸总协定(GATT),降低了4500种商品的关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个世纪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基石。到1962年,美国同西欧、拉美、东南亚各国签订的关税贸易协定达157项。自由贸易的推行极大地降低了全球的关税水平。

二十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经济的崛起和欧洲经济的复苏,为美国产品提供了市场。1964年-1967年,美国和其他关贸总协定缔约国进行了“肯尼迪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使得列入各国税则的关税减让商品达到了60多万项,自由贸易也达到空前规模。

公平贸易的“价值”

二战以来,美国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带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

然而,好景不长。二十世纪70年代,由于高工资成本和竞争加剧,美国的优势开始丧失。1971年,美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再加上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美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持续下降。GATT多边贸易体制下不断扩大的贸易自由化,给美国国内经济带来巨大压力,美国一些保守经济学家便认为,是外国政府和企业不公平的贸易政策夺走了美国的市场,应当负起主要责任。

于是,美国政府敦促各国展开贸易谈判,推行“自由且公平”的贸易政策,此时,美国的贸易政策其实是从自由贸易转向了公平贸易。

所谓公平贸易,即维护公平贸易秩序、反对不公平的贸易行为。由于国情不同,对公平标准的认定差别较大,这也成为各国之间贸易冲突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有保护的自由贸易,成为美国贸易政策的主流。特别是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改革法》,首次确定了例外条款、反倾销、反补贴条款等非关税壁垒在法律上的地位,其中的“301条款”授权美国总统给对美国出口施予不公平待遇的国家进行报复。报复的措施有:停止贸易互惠,提高关税或开征其他费用,实施进口限额制等。自此,“301条款”成为美国暗地里实施贸易保护的“尚方宝剑”。

美国“变味”的自由贸易,主要体现在,其一方面要求别国开放美国占优势的贸易领域,比如推动农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出口,另一方面,对于本国弱势产业,则采用更为隐蔽的、复杂的非关税壁垒,例如,美国强制推行的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要求食品加工企业,控制从农场到餐桌整个食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危害,以确保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更加安全。美国等发达国家作为技术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使用者,用一些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标准来排斥他国产品的流入。这种做法也常常被国际社会指责为贸易保护。

不同于裸的贸易保护政策,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这种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混合体的“公平贸易”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其背后反补贴、反倾销和经济制裁的措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效仿,这显然加剧了世界贸易摩擦,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据WTO的统计表明,1969年-1989年,世界各地共有反倾销调查2079件,其中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这四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就有1892件,占91%。

自由贸易才是方向

如今,面对国内失业率高涨、工资低下、制造业衰退的压力,特朗普又玩起了贸易保护,誓将制造业“迁回”美国。其实,2009年,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破产的时候,奥巴马也曾说过:“我不是汽车工程师,但我知道如果日本人能够制造出经济实惠、设计精良的汽车,美国人也应该能够做出同样的事。”可想而知,此话一出便被经济学家大加谴责。

显然,政治家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规律,还有对利益和价值的判断。正如哈佛大学教授安查思发出的疑问:“我们愿意不愿意以牺牲自己的物质利益为代价去帮助其他国家发展,进而推动世界范围的平等与和平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根本走向。”是的,这不仅关系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走向,也关系到所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答案。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贸易政策的演变都是失衡与平衡、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历史,是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交替更迭的过程。在世界经济发展平稳时期,各国贸易政策就比较宽松,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加速;而世界经济衰退之时,各国贸易政策则趋于严厉,自由化的进程就会遇到更大的阻碍。虽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

贸易保护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贸易保护的产生与发展,介绍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与手段,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态度以及中国从贸易保护中得到的启示。关键词:新贸易保护;经济全球化;标准一、贸易保护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791年12月汉密尔顿向国会提出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明确提出实行高关税政策进行贸易保护的主张。他的保护贸易思想和政策主张,反映的是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并通过经济发展与先进国家进行经济抗衡的保护贸易学说。他第一个明确提出保护幼稚工业的政策主张。李斯特1841年出版了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进一步发展了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学说,建立了一套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为后进国家服务的保护贸易理论。他是第一个从理论上探讨在面临国际竞争的条件下,如何运用保护贸易的政策与措施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建立了具有完整体系的保护贸易理论。应当分清正当的保护贸易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两者不应混为一谈。二者都认为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虽然二者的政策主张相悖,其目的都是促进经济发展。但在当代,发展中国家为扶持本国幼稚工业、维护民族经济的平稳发展而采取的保护贸易的政策和措施,也许不能说是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专指发达国家为争夺世界市场而采取的损人利己贸易政策,称之为超贸易保护政策或侵略性的保护贸易政策,以区别于以保护幼稚产业为主要目的的保护政策。二、新贸易保护主义(一)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日美贸易摩擦,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急剧上升,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进入90年代后,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工业国家争夺市场份额的斗争越来越尖锐,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强烈的冲击,有关国家出于经济利益的相关性,都认识到加强国际经济协调十分必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与20世纪相比,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涉及的范围愈加广泛。这有其深层原因:首先,全球经济趋于疲软,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其次,传统工业产品一向是国家保护的重点。再次,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销售价格偏低,而出口数量猛增,必然促使进口国家对之加以设限。最后,WTO在反倾销与反补贴方面的措施不力。(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加强了征收反补贴和反倾销的活动;非关税措施中的技术和环境壁垒不断增高。(三)新旧贸易保护主义的焦点在以往的贸易保护理论中,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经济问题,重点是产业的发展。但近年来流行的新贸易保护理论,其关注的焦点已扩展到社会问题,转向了人本身。其中,保护就业论关注的是人的劳动权力,保护环境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环境。由于新贸易保护关注焦点的变化,从而导致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SA8000)、产品质量认证标准等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四)新贸易保护实施的手段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在新贸易保护理论的框架下,由于保护关注的焦点变化,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受到了局限,新贸易保护的手段发生了变化:1、以保护公平贸易为由,滥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或者激励企业实行反倾销的方式,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如2000年10月美国通过的《伯德修正案》,明确规定,美国财政部将海关征收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以“抵消款”的形式发给提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申请的国内生产商。2、以保护消费者安全和健康为由,通过建立新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环境技术标准等削弱对方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日本规定,2003年后,日本进口大米必须标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和认证号码等,否则禁止销售。3、以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由,通过建立新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全球200多家跨国公司制定并推行了公司社会责任守则,要求供应商和合约工厂遵守劳工标准。由于劳工标准涉及工人的年龄、加班时间、宿舍条件等人权问题,技术标准涉及一国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水平等问题,从而贸易保护的手段也由关税等贸易政策转向了劳工标准和技术标准等社会经济技术政策。(五)新贸易保护的影响在传统的贸易保护中,贸易保护的对象或者是国内幼稚产业、衰退产业,或者是国内战略性产业。新贸易保护主义与此不同,新贸易保护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劳工标准、环境标准、技术标准等实施贸易限制,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律不能进口。而要使产品符合上述标准出口,必须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调整社会经济政策等,因此新贸易保护还会渗透到国内社会经济制度。重视环境保护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劳工标准也有助于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但是无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及劳动条件方面的较大差距,将其与贸易挂钩,纳入WTO框架,不仅会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的优势,而且必将影响发达国家的市场开拓。(六)理论评价新保护贸易主义可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但它大大的扭曲了对外贸易公平、公正、平等原则。新保护贸易理论除了使用传统的关税作为保护的手段之外,更加强了对非关税壁垒的设置和使用,使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受挫。而且,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受非关税壁垒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由于出口减少,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加重。繁重的债务负担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进口萎缩,进而发达国家的出口遭到冲击。如此下去将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贸易各方都无法获得对外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利益。三、中国与贸易保护政策(一)“中国”日前,商务部公布了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报告》称:中国是世界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受害者之一。中国央行针对国内外汇市场进行了货币掉期操作。美国的交易员们将此举看作是中国政府将允许人民币在未来一年小幅升值的一个信号。中美之间关于人民币问题一前一后的两个“示好”举动,表现出一种难得的默契。而在这种默契背后,重要的还是中美之间共同的经贸利益。为了保护这利益,贸易保护主义者必受到遏制。一直以来,美国财政部官员最大的担心在于,若正式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将会激起国会更强烈的贸易保护情绪。世界银行在今年8月间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崛起并未对其他国家造成伤害,反而对促进国际贸易的活跃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欧盟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不断发展。据外电报道,自1978年以来,欧盟与中国的贸易总额增加了40多倍,2002年达到了1100亿欧元的规模。欧洲有识之士指出,中国方面的贸易顺差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中国的贸易壁垒和人民币汇率。当前,改头换面的“中国”又以新的形式出现,目的在于利用中国产品和人民币汇率做文章,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兴师问罪。(二)贸易保护给我国的启示1、以史为鉴,认清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的实质和规律。从规律上看,只有强大的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倡导自由贸易,而且往往是口头高喊只有贸易,暗中搞贸易保护。事实上,没有超国家的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贸易的同时,必须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2、学会驾驭贸易保护的新手段。一些国家配合国际经济发展变化,不断创造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如各种名目繁多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保护壁垒。我们不仅要学习掌握,更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创新。3、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妥协中求保护。必要的自由贸易有利于竞争和企业的发展。相对开放和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对推动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改革十分必要,只有把企业放在更开放、更规范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发展。为了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和执行国际规则,但当国家和整体民族利益受到迫害和不公平待遇时必须学会妥协和保护。四、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经济全球化是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动力,以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为载体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对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要大惊小怪,惊慌失措。我们应该看到对中国实施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它的必然性。也就是说我们中国遭遇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是中国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参与全球化。其次,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出口增加很多,量很大,但是真正遭受反倾销贸易保护措施的也不过在2003年只占了中国整个贸易量的0.5%。具体措施来讲,对外交涉要硬,我们应该明确的告诉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每个国家都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再次,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我们的出口要顾及其他国家的利益,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纺织品出口,在配额取消以后要实施一些自我限制,增加一些进口关税,进行出口数量的限制的原因了。最后,在对待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时候,要避免内部的恶性竞争。在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方面,我们一是要认真对待,第二是重在防范,这是最好的策略。五、贸易保护主义的利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在一定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采用贸易保护的措施。从实践效果来看,保护政策和开放政策各有利弊,应根据具体地区、时间、产业、经济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则。但无论什么样的保护措施,本质上都是对市场的不信任以及维护自己的利益,从长远来讲都不利于增进效率和发展经济。保护措施只能是权宜之计,战术手段,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基本制度。而且,任何保护措施都是强制消费者和非保护产业的生产者为受保护产业的生产者提供补贴,因而实际上都具有收入转移效应。许多研究的结果显示,从全社会来看,这样的收入转移往往得不偿失。因此,在保护措施的运用上必须慎之又慎,不能只顾眼前的一点利益。另外,不少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导致保护主义政策历久不衰的原因中,政治因素多于经济因素,保护措施往往是政治强势群体操纵国家决策机制的产物。在多数情况下,保护主义措施在全社会造成的成本往往大于其带来的效益。而保护成本的分摊方式较之其他转移收入和产业补贴方式更难以被一般保护成本的负担者察觉,所以也更难以引起政治决策者的重视。日本在战后的经济发展是成功的,但这种成功的缺陷也十分突出。日本经济的战后五十余年中,1945至1955年期间是战后的经济恢复期,20世纪80年代是泡沫翻飞的病态繁荣期,90年代是泡沫破灭后的持续萧条期,真正的经济增长期只有中间的二十几年。但这二十几年的高增长却带来了近十年的高烧狂乱和逾十年不治的经济衰退,代价不小。究竟贸易保护是有利还是有弊,有待进一步探讨。参考文献:1、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2、赵伟.国际贸易——政策与现实问题[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蔡芝芳.经济全球化下的发展中国家[J].兰州学刊,2002(1).4、秦晓,凌晓东.经济全球化:目标、途径和我们的选择[J].国际经济评价,2002(4).

贸易保护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贸易保护贸易自由

中图分类号F741.2文献标识码A

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界定,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通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而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超越国界流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跨国公司作用显赫,从而导致各国经济活动高度相关,世界经济整体化和一体化空前突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效应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但同时我们在考察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效应时,应该注意到其两面性。

一方面,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以使其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从而增加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对于单个国家来说,可以更为有利地利用自己具有比较利益的要素,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此外,经济全球化利益所产生的经济驱动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调整必将促使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局面,加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它可能导致国家的经济及受到威胁,加剧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加剧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新的垄断以及加深经济被动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过程中,其民族工业面临生存的危机,工业化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

(1)世界各国经济内部结构发展水平事实上存在不平衡。各国经济结构不平衡表现在产业结构存在级差。从目前的状况看,发达工业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存在固有的技术级差。由于这种技术级差的存在,发达国家在转移技术时,一般都是在这项技术到成熟期时才开始转移。这种级差技术转移的结果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经济全球化潮流推动下,世界市场引导国际产业的转移,由于事实上已经存在着产业级差,必然进一步促使世界各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2)市场利益引导有害产业的转移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经济主体仍关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使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经济利润,把有损社会利益的污染产业、色情业及业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数量增长,被迫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转移,致使其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下降。

3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最初源于重商主义,以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各国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后来的凯恩斯的贸易保护学说、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都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贸易显得愈发重要,也越来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但是对外贸易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国内的产业,这点对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导自由贸易,但是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

3.1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新特点

在自由贸易理念流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实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比旧贸易保护主义有很大发展。

(1)贸易保护倾向并没有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公开转向隐蔽,由固定转向灵活,由单个国家自我保护转向区域集团集体保护,由通过贸易政策保护转向寻求国内产业政策保护等。《乌拉圭回合最终文件》的生效,使得像关税、配额、进口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非关税壁垒开始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工具。诸如对反倾销条款的使用、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安全、卫生防疫、技术标准等较之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更加多变和隐蔽,从而更能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还要将劳工标准、环保标准纳入世贸组织谈判议题,其目的是打着人权与环境的幌子,借机剥夺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保护其传统产业。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出现则使贸易保护措施添上了集团的色彩,集团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对外则形成统一对外的市场机制,对非集团成员实行贸易歧视。其贸易保护手段主要不是关税,而是诸如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知识产权等形形的非关税壁垒,这给集团外国家向集团内成员出口设置了障碍。

(2)通过产业政策对一国贸易实施间接保护是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又一特点。这是由于在制定贸易政策上,各成员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共同的国际准则制约。国际准则由国际性贸易准则和区域性经济运行规则组成,它是为了促进贸易自由化而做出的制度性安排。这些制度性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一国借助贸易政策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各国政府或贸易集团便把贸易保护措施转向不受国际贸易规范制约或者制约较少的国内或集团内经济政策,其中产业政策日益成为一国或贸易集团实施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

(3)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明显的歧视性。这些非关税措施都是针对特定国家的。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通过各种歧视性非关税措施使国内工业避开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又通过补贴手段促使本国产品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

3.2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原因

(1)世贸组织成立的初衷是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可是各国在世贸中仍是以国家利益为最终考虑因素。从经济全球化的属性上看,经济全球化虽然有贸易自由化的一面,但是经济全球化并不是无视国家的存在,而是尊重国家,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经济全球化的这种内在属性为一国实施贸易保护提供了政治和伦理基础。从一国政策选择的路径上看,贸易保护是贸易自由的准备阶段,而贸易自由则是贸易保护政策的演进目标。贸易保护对一国来讲,具有双重目标,其一对内是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对外则是迫使别国停止不公平竞争行为,开放市场的有力武器;其二是培养和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能力。其演变趋势是取消保护,最终走向贸易自由。由于经济全球化本身不能消除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不能消除一国内部产业之间不平衡的状况,所以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还将继续并存,这种并存性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兼容的。

(2)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决定了贸易保护上的针对性和歧视性。在经济全球化下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主要表现为市场开放程度的相对平等性。具体表现为在世贸组织内发达国家之间市场开放程度要高于或者快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区域性贸易集团内成员之间的市场开放程度要高于非成员等。所谓平等只是集团内成员之间的平等,但对集团外非成员而言却无权享此待遇。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虽然整个世界贸自由化程度提高了,但这种贸易自由只是一种相对自由,绝不是绝对自由。

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必然决定贸易保护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歧视性。这种针对性和歧视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贸易集团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公平竞争的政策,对外实行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政策。二是发达国家在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仍在不断地针对发展中国家大宗产品出口设置贸易障碍。发达国家推行贸易自由化的领域通常是其具有绝对优势至少是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相反,发达国家对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别通过放慢市场开放程度,开展反倾销调查,甚至上调关税税率等手段加强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公平的贸易保护行为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贸易障碍,不仅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竞争力,而且也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3)国际性或区域性经济运行规则和超国家经济组织,是影响一国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关系的外部制约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扩大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性的增强,使得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由过去的对抗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对抗性竞争把竞争看作是双方一场一决雌雄的较量,把对手赶出去,自己垄断市场是这种竞争的目的。因此,在对抗性竞争的情况下,竞争中的双方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选择竞争行动时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很少受到约束。而合作性竞争则完全不同于对抗性竞争,合作性竞争的目的是保护竞争,反对垄断,强调和重视竞争中的合作,并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目前已进入各国共同实行自由贸易的公平贸易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的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薄弱的经济基础和相形见绌的竞争力,使其难以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中短期受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考虑各自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参与的方式。但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认识到,自由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融合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去是发展中国家的唯一选择。而全球化作为过程和主流的经济发展方向,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种力量总是处于不断的较量之中,但是贸易自由化始终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永,江耀生.论经济全球化下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J].经济师,2003(1)

2杨正位.联结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理论的尝试[J].国际贸易论坛,2003(5)

3杨杨,庄英.关于贸易保护主义仍将长期存在的根源分析[J].中外科技信息,2002(7)

4程京武.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贸易保护之我见[J].经济透视,2001(3)

贸易保护范文第6篇

关键词:李斯特;贸易保护;自由贸易

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历史学派先驱弗里德利希・李斯特的经济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以反对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区别于主流经济学。李斯特经济理论中包含3个主要方面:生产力理论、发展阶段论以及贸易理论,其中贸易理论尤为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深思。

一、李斯特贸易理论基本内容

李斯特将国家经济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李斯特认为,国家的贸易政策应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改变,他将贸易政策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以谋求本国脱离未开化状态和农业的发展;第二阶段,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扶持本国幼稚工业迅速发展;第三阶段,恢复自由贸易政策,以本国已发展成熟的工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获取更大的利益和优势。

李斯特在论述贸易保护阶段时强调,虽然采取的是贸易保护政策,但保护的并不是国内所有工业,对于没有强大竞争对手的以及扶持了很久也没有突破发展的工业部门,无需保护。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李斯特的贸易理论基于国家这个层面,保护政策仅仅是针对国际市场,对于国内市场,他认为应该自由贸易,只有自由贸易才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国内工业部门的发展。

二、重新审视李斯特贸易理论

目前,在国内经济学界中许多学者有种倾向:只要有人赞同李斯特贸易理论,那么这个人就是保守派,就是贸易保护主义者,这些学者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李斯特贸易理论的精髓。李斯特贸易理论精髓在于,他清楚地将国家与世界加以区别。在他看来,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确实能提高全世界的总体福利,但是这个提高有个前提条件,即没有国家的存在,或者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国家。而无论是李斯特所处的时代还是当代,都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国家,每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就如同李斯特所提到的国家发展阶段一样(虽然不尽相同),这就意味着必然存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摩擦。经济不像自然科学,携带有大量政治成分,每个国家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本国在世界的地位,发展本国经济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如果在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又不至于损害本国地位,这是双赢、最理想的状态,但如果影响到了本国地位,就势必会采取措施限制其他国家发展。

相比于贸易保护论,更多学者倾向于自由贸易,这种倾向的理论支持在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也是目前美国极力鼓吹的贸易理论。然而李斯特在一百多年前就已一针见血地指出,通过贸易保护得以发达的国家,如果在世界自由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时,它将脱掉贸易保护的外衣,并且以过来人的身份宣扬自己原先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是如何的错误,而自由竞争才是最佳选择。

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采取重商主义,通过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积累了大量财富。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实力剧增,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直接结果就是产量的激增,随之而来的就是产品的销路问题。因此,英国政府抛弃原先贸易保护政策,不但如此,它还通过各种途径(不论是政策欺骗还是战争)迫使其他国家降低或者取消关税,使它们成为英国廉价工业制成品的倾销地。

三、李斯特贸易理论的局限

李斯特认为当一个国家在竞争力得到充分发展时,可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这是他根据所处时代的国际形势得出的结论。李斯特于1846年去世,他没有看到自由贸易政策对英国的最终影响。

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最初非常成功,欧洲各国和美国也相继效仿,就算没有完全采取自由贸易,但也多多少少降低了关税壁垒,这给英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英国依靠武力在世界范围内开辟了大量殖民地,为其经济发展源源不断提供原材料和倾销场所。然而,每个国家都以扩大自身利益为目标,自由贸易政策使得大量英国廉价工业品进入国内市场,摧毁了本国工业的发展,因此德国、法国以及美国等国家又纷纷重新恢复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发展,这些国家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恢复,国内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生产能力逐渐超过英国,冲击着英国贸易霸主地位。随后,一战的爆发给英国带来巨大打击:海上霸权丧失、国内经济凋零等等。因此,英国又重新恢复贸易保护政策,对除个别商品之外的所有进口商品征收关税。

英国的情况并不是个例,美国一战后同样由自由贸易转向了贸易保护。所不同的是,美国的做法更为隐秘,因为它采取的是非关税贸易壁垒。一战前,美国通过贸易保护极大发展了国内工业,在1894年总体经济实力超过英国,逐渐倾向于展开自由贸易。然而受到一战以及后来的经济大萧条的影响,美国再次回归贸易保护政策。但是美国的保护力度过大,引来了其他国家的贸易报复,因此美国又不断降低关税,对于个别商品甚至免税,以此消除其他国家的报复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又重新回归自由贸易。二战之后的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如同一战之前的英国一样,它需要国外市场来吸收国内庞大的产能,而自由贸易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因此它试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自由贸易网络。然而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德国等工业强国钢铁、电子科技、汽车制造业发展迅猛,对美国形成巨大冲击,美国又重新加大贸易保护力度,此时的贸易保护以更为隐秘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存在,例如知识产权、公平竞争、国家安全、汇率等等,这些政策都为国家干预国际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通过以上两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案例可以看出,李斯特第三阶段的贸易理论存在着缺陷,即使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也不能放弃贸易保护,进行完全的自由贸易。英国由于自由贸易而衰败,不复当年日不落帝国的风采;美国也曾因自由贸易而使国内经济受到重创,但由于及时的恢复贸易保护,才保住了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

四、结论

目前,作为“世界工厂”的我国正面临着英国和美国都曾遇到过的问题:如何扩大市场。我国长久以来的做法是依靠廉价出口来占领世界市场,但是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国家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我国出口战略受到极大限制。国内有些学者建议我国应积极参与美国主持的贸易协定,不断开放国内市场,甚至是金融市场,以自由贸易姿态全方面融入国际市场。这种建议不可取,且不谈我国还没有成为国际头号经济强国,就算是,通过上面两个案例就可看出,自由贸易的最终威胁的是本国的经济地位。何况我国目前世界第二的GDP是以加工低端产业链,以国内自然资源的消耗换来的,国内工业布局远不如当初英国和美国。

因此,我国应看清美国等国家自由贸易的假象,在贸易保护政策的保障下调节国内市场结构和产业布局,逐渐摆脱出口依赖症,将经济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

参考文献:

[1]弗里德利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邓会敏,和芳芳.浅析李斯特政治经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崛起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林晓金.美国贸易保护政策探析[D].吉林: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2011

[4]雍婷婷.浅论英国历史上两次重大贸易政策变[D].安徽:安徽大学,2012

贸易保护范文第7篇

农产品贸易保护是世界各国为保护农业而使用的手段,其侧重点是通过国境与国内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进行保护。它包括边境保护和国内支持两个方面。边境保护是利用各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农产品贸易进行保护;国内支持是指为保证稳定的货源、优质的农产品、舒畅的流通体系、高效的经销网络、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和合理的价格体系而对农产品实施的生产、开发、价格和市场方面的保护,其目的在于提高本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1]。农产品贸易保护是农业保护政策最为突出的代表,而其实施的效果也是整个农业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最终体现。

虽然贸易保护在工业化时代就已经非常普遍,但为了保障工业的发展,对于农业却一直是采取剥夺的歧视态度。直至20世纪,随着部分国家工业化的完成,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后,政策才逐步转向有利于农业的方面,对农业的保护才真正开始,所以对农业的保护通常都是发生在发达国家的。这些国家通过各种保护措施,扶持农业,提高本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表现在贸易上最明显的就是“奖出限入”。虽然这种保护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但由于在发达的经济中,只有很少部分的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并且工资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受食品价格的影响大大减少,因此,对于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几乎不存在有组织的反对力量。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的保护政策开始,到60年代欧共体的共同农业保护政策,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的农业保护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国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本国农产品的供给。在国际贸易上则表现为欧美农产品大量剩余,补贴出口;日、韩农产品生产成本极高,而进口关税壁垒难以逾越。这种情况在80年代达到了一个顶峰,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其特性显露无遗。

但是,原有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对国际贸易和各国的农业生产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缓慢,秩序混乱。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农产品贸易处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关联着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国内政治等诸多因素,所以在GATT(关贸总协定)时代,虽然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但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一直游离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体系之外。尽管经历了长期谈判,可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进展非常有限。这在一方面导致了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相对缓慢,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工业制成品的平均关税已经从40%降到了4%左右,而农产品的关税却仍然停留在40%~50%之间。同一时期,工业制成品贸易总额放大了近17倍,而农产品贸易总额则还不到6倍;另一方面,多边谈判的停滞不前,也使得国际农产品贸易缺乏必要的约束,各国各自为政,国际农产品市场处于无序状态。

2.各国间贸易摩擦加剧,市场动荡。可以说,在GATT时代,各国出台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基本上属于各国内部的事务。但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交叠在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上时,会彼此关联、制约、影响,乃至发生冲突。由于各国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保护高成本的生产和替代进口,并支持不太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出口,这常会破坏出口市场的秩序,使进口市场缩小,竞争加剧,造成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摩擦。在乌拉圭协议达成之前的几十年中,大量的欧美和日美贸易政策的争端都涉及到农产品。而且,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就会对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秩序产生剧烈的冲击,危及到一些国家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同时,实施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国家,其保护政策会使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隔离,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严重扭曲,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脱节,使得经济资源浪费巨大。专家测算,如果解除世界农产品价格的扭曲,将可能给世界带来560亿美元的福利。

3.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应依据各国的自然禀赋进行生产,并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可达到世界福利的最大化。但是,农产品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抑制了国内对农产品的消费,减小了进口,促进了出口,导致了农产品贸易流向的扭曲,并使得国际市场价格疲软与波动。如欧共体在成立之初,许多国家还是农产品净进口国,由于保护政策的实施而迅速地变成了净出口国。有补贴的出口压低了世界市场价格,并使未受保护的、具有生产优势国家的生产者受损,减少乃至放弃生产;而获得补贴,没有生产优势国家的农产品生产者反而会大量生产,以获取补贴。据估计,凯恩斯集团的食品生产者每年会由于工业化国家的保护而损失大约150亿美元。这导致了在世界范围内对资源的错误配置,对各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局部损失,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处于一种低效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会不断恶化,使补贴国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

4.发展中国家利益严重受损。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严重地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对农业的保护,主要是制定较高的农产品价格,利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然而,80年代以后,由于农业保护政策加剧了农产品过剩,发达国家农业贸易保护的重点便从过去的“限入”转为“奖出”。随着世界农产品市场的恶化,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保护也在不断升级。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每年政府向本国农业部门提供的支付超过非洲各国的GDP总值。美国、欧洲及日本对本国农业的支持占世界总额的80%左右。

发达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是,一方面通过贸易保护维持国内市场的高价格;另一方面又由于巨大的库存而向世界市场倾销剩余农产品,从而压低世界市场价格。发达国家农产品的贸易保护手段名目繁多,对发展中国家尤其不利,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依赖于农业及农产品出口。这对于以农业作为主要外汇来源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产品价格的疲软和出口量减少将使其外汇收入降低,使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生产遇到诸多困难。据估计,若富国减少对本国农产品的补贴,从而改变价格扭曲的状况,则穷国从贸易增加中获得的收益将三倍于它们每年得到的国际援助总额。

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兴起及其相关政策的实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措施已渐渐不能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了。农产品的贸易保护导致了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巨额的农产品补贴、混乱的贸易秩序,以及由此带来的愈演愈烈的贸易大战等诸多问题,对原有的贸易保护措施加以调整,推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思想便应运而生,成为了各国的共识。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并不意味着农产品自由贸易时代的来临。通过仔细的研究对比不难发现,现代所谓的“贸易自由化”(tradelibralization)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freetrad)[2]。自由贸易强调的是全面的贸易自由,反对以任何政策或措施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出现于资本主义早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发展的贸易自由化,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进行的,有其自身的利益驱使,是一种有保留、有选择的自由贸易。在自由贸易的外衣下,隐含着大量的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内容。这种自由贸易的实施,会随着发达国家不同时期利益、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可以说,贸易保护政策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均衡、不稳定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只要有国家存在,有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差别和矛盾,贸易保护就不会消失。目前,贸易自由化只是一种发展倾向,而贸易保护也并不会消失,因为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由贸易仿佛成为一种理论思想,贸易保护反而是一种事实常态。”

作为国际贸易中焦点的农产品贸易,虽然在贸易自由化上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措施远未改变发达国家实施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本质,新的农产品贸易保护以反倾销、技术壁垒、使用特别保障条款等堂皇面目出现,其保护效应也在不断强化。保护与反保护的激烈争斗引发了许多摩擦与争端,使反倾销案例呈迅速增加之势。同时,为了将外国农产品拒之门外,一些发达国家打着“绿色消费”的幌子,不断强化食品监测体系,相继出台远远高于本国规定的进口食品检测标准,这使得绿色壁垒与技术壁垒问题也日渐突出。再加上在转基因产品上的激烈争论,使农产品贸易上的贸易保护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3]。另外,传统的一些贸易保护措施的作用也并没有弱化,如发达国家对农业生产者的补贴并没有出现下降:世贸组织成立后,日本和韩国的专业农民所获得的生产者补贴等值1996~1998年都为23000美元,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了大幅度增加,分别比1991~1993年增加了5000美元和4000美元;欧盟和美国分别为17000美元和14000美元,都保持了与世贸组织成立之前相同的水平;澳大利亚也保持了与1991~1992年相同的水平[4]。美国众议院在2002年5月2日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法案,其主要内容是大幅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在今后10年里,美国政府对农业的拨款将增加到1800亿美元,比现有农业法规定的拨款增加了735亿美元。其中,对农业的补贴将比目前提高70%,补贴的主要对象是美国农业的主体,即谷物和棉花生产农场。同时,对畜牧农场及其他农产品生产的补贴也比目前有不同程度地增加。此外,针对畜牧业、水果和蔬菜生产业的土地保护项目的开支也增加了80%,而这些行业过去是很少得到政府拨款支持的。这一议案的出台,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强烈批评,认为这必然会严重冲击现有的国际贸易体系,是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严重打击,使人们对“千年回合”的贸易谈判前景感到悲观。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依然在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对本国农产品的贸易保护。虽然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发达国家也做出了一些让步,其政策的实质依然是以贸易保护为核心,而且农产品贸易保护在经济衰退之际还有加强的趋势。当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产品贸易不可能长期成为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特例,要求减少农业保护的压力在不断增加,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已经成为未来世贸组织谈判的重点。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想单独对其农产品贸易保护体制作大幅度修改,要想通过多边谈判达成协议,在现有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上进一步推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千年回合”中农产品贸易展望

1999年底,世界贸易组织在西雅图启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即“千年回合”时,遭遇了重大挫折,未能取得任何成果。直至2001年年底的多哈会议上,各方才同意在2002年启动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并争取在2005年1月1日前结束这一轮谈判。不过,新一轮的农业贸易谈判已经依据农业协定的规定在2000年展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农业协定是一个利益妥协的产物,有不少漏洞和含糊之处。虽然农产品贸易体制在乌拉圭回合的推动下有了不小的改进,但由于协议允许发达国家继续执行补贴农业的贸易政策,发展中国家出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一方面仍面临着高关税限制,另一方面也经常受到发达国家各种非关税壁垒的困扰,这引起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协议履行状况的不满。在此背景下,继续推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出台更透明和更有约束力的执行细节和记录,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条约中的一些重要条款,如“和平条款”的执行期已期满,如何后续执行亟待明确。所以,世贸组织需要召开新一轮的农业问题谈判加以解决。

面临新一轮谈判,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欧盟、坦桑尼亚等二十多个成员提出了议案。尽快将农产品贸易全面纳入世贸组织框架下,进行有效地约束,已经成为大部分成员的共识。多哈会议确定的新一轮农产品谈判的目标是:显著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机会、分阶段削减并最终消除各种形式的出口补贴和大幅度削减造成贸易扭曲的国内支持措施。为此,谈判的焦点将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在市场准入方面,各成员国建议进一步有效地削减农产品关税。目前,采取何种核算方法来对税率进行削减,以及是否给予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国家和新加入的成员特殊待遇,是各方关注的焦点。由于过去几年关税配额的利用率较低,各方希望能改进关税配额的发放方式,削减配额内关税,实质性增加关税配额的数量,增加关税配额管理办法的透明度。发展中国家则希望发达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时,要针对发展中国家有出口利益的产品。

2.在国内支持方面,成员认为,要进一步强化协议对国内支持政策制定的规则,改进“蓝箱政策”和“绿箱政策”,取消影响生产和贸易的价格补贴,实质性地削减补贴水平,提高透明度。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希望在此问题上拥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他们为提高产品多样性、生产能力和竞争力、营销水平、运输水平、产品等级以及满足检疫要求,提供一定的国内支持。

3.许多成员要求取消出口限制,尤其是那些纯进口国家关心的产品;同时,对出口补贴进行实质性的削减。凯恩斯集团要求全面取消补贴,欧盟、美国则提出要规范出口信贷、国营贸易出口、优惠贷款等措施,以防规避协议。

4.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提出尤其要关注中小国家的利益,强烈要求在新一轮谈判中保证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和优惠待遇。在削减水平、关税约束水平、关税配额管理、补贴等问题上,发展中国家的成员要求有灵活性;同时,要求发达国家对其出口产品不要采用协议中规定的特别保障条款。

在世贸成员的议案中不难看出,由于政策出发点和利益的不同,各成员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态度差别较大。各方观点的实质,依然还是围绕着贸易保护还是贸易自由化所展开的激烈较量。凯恩斯集团是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推动者,其强烈要求立即完全取消对贸易造成扭曲的出口补贴、国内支持,要求用关税作为保护各成员国内农业的惟一手段,大幅度开放农产品贸易;美国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上的立场与凯恩斯集团较为接近,同时,由于自身的特殊原因,还对扩大基因工程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提高各成员农产品贸易体制透明度以及国营贸易问题有着强烈的关注;欧盟、日本和韩国等高生产成本、高贸易保护国家,则反对实行完全的农产品贸易自由,而强调应逐步减少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并强化现有协议规则,此外,他们还积极强调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动物权益等“非贸易关注”议题和农业的多功能性,使农产品国际贸易日趋复杂,有可能形成更高层次的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作为世贸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强烈要求维护自身的利益,但由于各国间在经济、政治利益上的分歧较大,以及谈判实力的缺乏,难以形成统一的声音,只能依据自身的实际条件,依附于某个主要参与方。当然,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谈判的力量和格局,使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重视。

虽然新一轮的贸易谈判应在2005年完成,但由于本轮谈判涉及的问题极为复杂和广泛,各方的态度、意见都有着明显的分歧,谈判必然会是极为艰苦的,是否能按期结束难以预料。当然,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会在此轮中得到推进,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可能性不大。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贸易保护方面不会做出太大的让步。尤其是在美国出台新的农业补贴政策之后,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在短期内甚至有可能出现停滞乃至倒退。

在农产品贸易领域,自由化已经成为潮流,并会获得不断地发展,但目前贸易保护还是各国政策的主流。单纯地依靠贸易保护,或是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贸易自由化来推进本国的农产品贸易,都是行不通的。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是各国需要长期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的国内保护[EB/OL]./MediaCenter/international/Inter021/inter021-03.htm

[2]任烈.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3]刘志仁,马秀莲.世界农产品:需求持续低迷,贸易保护抬头[N].经济日报,2001-12-28.

贸易保护范文第8篇

一、理论依据

(一)相互依存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期相互依存理论产生。相互依存受货币、商品、人员和信息的跨国流动的影响,是一种既合作又斗争关系。国与国之间基于经济贸易往来和能源供求关系而使相互间产生了互相依赖的联系,从而使得政治关系趋于和平。

(二)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起源于重商主义,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是经济不发达国家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发达国家调整国际收支、纠正贸易逆差的重要工具。

(三)相互依存与贸易保护主义交替出现

19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促使国际体系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不断拓展,相互依存体系第一次建立。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相互依存体系瓦解。一战后,大多数国家选择以自身利益为重,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盛行,阻碍了合作的发展。二战后,人们再次倾向于国家间的相互合作。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建立极大促进了各国间的合作和自由贸易的快速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越来越受到国际贸易规则的限制和约束,新贸易保护主义由此诞生,旨在新的条件下寻求新的形式以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实施贸易保护,维持本国在国际中的支配地位。

二、近期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新贸易保护主义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对经济对出口有很大依赖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

2009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急剧升温,美众议院通过的“buyAmerican”(买美国货)条款令世界哗然。美国政府甚至违背WTO规则和国内法规对中国进口产品实行一系列“双反”政策,如2009年6月,美国对中国轮带采取特保措施,提出征收3年特别关税的方案,引起世界范围内的轩然大波;同年11月,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中国输美金属丝网托盘实施2.02%至437.73%的惩罚性关税;今年1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中国输美钢铁产品钻杆发起“双反”调查,这是今年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第一案;2月5日,美国决定对中国大陆产礼盒及包装丝带征收最高超过231%的反倾销税。涉案产品种类之广,金额之大,令中美贸易关系陷入僵局。

三、保护主义浪潮下求合作

中美两国毕竟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激烈的贸易摩擦并不符合各自的根本利益。双方应致力于贸易战略协调机制的建设,规划中美两国未来的“蓝图”,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争取双赢。

(一)两国相互合作的利益基础

假设中(C)、美(A)两国就某贸易问题选择政策,他们各自拥有两个方案:C1、C2和A1、A2,独立做出选择,但政策的后果相互影响。如下表。

显然,(C1、A1)即合作是对两国整体而言最好的的结果。但是独立决策的情况下,两国无法预测对方将如何行动。如果自己选择方案1,而对方乘机选择方案2,自己将面临最糟的结果,对方却可以得到最大收益。因此两国将倾向于选择方案2,导致最后的均衡结果是(C2、A2)。这就出现了囚徒困境的局面。因此,国际合作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国通过交流信息和提供保证,约定都选择方案1,最终达到令双方都比较满意的结果(C1、A1)。

(二)中国应对贸易保护应采取的对策

1.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WTO相关规则。作为 WTO 成员国,中国应积极参与多边谈判,利用有效的多边贸易规则来约束以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行为。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WTO的很多规则都享有特殊的优惠待遇,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规则。

2.实施有效的政府公关策略,通过双边对话磋商解决。对于美国对我国产品提出的指控,中国要及时做出反应,积极通过对话磋商解决问题,尽量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建立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慎重地处理好中美经贸关系,应该是中国的长期战略。

3.优化产品出口结构,以质取胜。目前在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低附加值、低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主导地位。企业应从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方面入手,提高产品附加值并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实现出口产品多元化。同时,企业应注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以突破技术性壁垒。

参考文献:

[1]王正毅,张岩贵.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7-132.

[2]朱文莉.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7-45.

[3]丘杉.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考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50.

贸易保护范文第9篇

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全球化就要求了各个国家之间取消自身的进出口限制和其他特权或者优惠政策,以实现各国商品的自由进入和输出,从而在市场上形成自由竞争的局面。而贸易保护实质就是各个国家政府通过政治压力等很多强制性的措施对进出口领域的限制,以保护本国产品和服务免收国外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同时给本国的产品或服务提供优惠政策或补贴。

二、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

关税作为贸易保护中的最常用的手段,一直被很多国家使用。尤其在最近几年,关税的作用更被放大,甚至出现了滥用的现象。比如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很多国家都大幅提高了大宗产品的关税,还有部分国家还制订了特殊的附加费用,乌克兰对除了紧急物资之外的商品都额外加证了百分之十三的临时性关税。但是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因为旧有的国际经济体制的限制原因,无法执行实际的关税税率,这就无法起到保护本国产品的作用。很多的非WTO成员更是无视这项规定,在贸易规则方面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很多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时都会通过优惠政策来给国内的各行业创造比较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有效控制的手段双反经常会是很多发达国家使用的贸易保护措施。随着全球各类行业危机的加深和更多的行业逐渐陷入危机,很多国家会在钢铁、汽车、家居等重点行业进行设限。很多国家都会凭借自己在某方面的优势方面对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进行限制。就在美国之前不就实施的食品安全促进法就规定了所有的进口商品都必须要符合美国制定的标准和规定。欧盟年初也发出通告,当中没有在欧盟药监局登记的药品不能进入欧盟。除此之外,还在制定关于弯矩进出口的安全新规章以进一步进行贸易限制。

三、新形势下贸易保护的特点

在过去的贸易保护中,保护的动机通常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幼稚工业或者新生的朝阳产业。但是这些国家在保护了自己国家产业的同时也干预了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很多国家都通过强制手段破坏了自由贸易,使得整个市场秩序自己规定的制度下进行分配,虽然这种分配效率会十分低下,但是这种代价相对于外来经济对本国的冲击来讲是比较小的。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尤为显著,不仅通过旧有的保护措施进行保护,甚至还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和法律对各种经济行为进行干预如使用保障条款或者反补贴税等方式以削减进口商品对本国产品的影响。虽然很多国家都高调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但是在很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集团都采取了很多贸易保护的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企业,据世行统计,自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各个国家推出了贸易保护政策主要用于保护本国的金融类行业和限制国外的劳工雇佣等。自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发达国家不仅没有抛弃传统的关税限制和贸易配额等保护方式,反而通过这些条款将贸易保护措施制度化和条款化,同时还将双反和保障措施进行立法以取得在国内和国外的合法性基础。很多国家在国内和国际上出台了各种保护措施,这些贸易保护措施一方面通过滥用救济措施进行保护,主要包括了双反和其他的保障类措施,另一方面利用了关税和非关税的传统型壁垒,还有很多国家利用自身优势打着商品质量的幌子设计了很多新型技术壁垒,同时对一些产品和技术都做了壁垒化处理以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垄断。当中很多的发达国家不仅使用传统的双反政策,还启用了其他优惠政策,而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提高关税和使用贸易禁令的方法来进行贸易保护。百分之九的国家采用了进口禁令的方式进行保护,有差不多一半的国家只是单纯通过提高关税来进行贸易保护。与此同时在2008年我国的反倾销案件数量也有显著增加,反倾销诉讼有近百分之四十三的诉讼案件是针对我国的,这些案件大多涉及了大宗产品,发达国家除了旧的贸易保护方式进行贸易保护之外还通过新型的技术壁垒、实现技术来或者其他方面的垄断来维护本国的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过程当中,随着国家间贸易竞争的家居,部分国家之间都缔结了经济贸易条款,这些条款体现了经济区域性合作趋势的加强,这些贸易保护也趋向于壁垒化发展。举例来说,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的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除了各个国家之间可以享有豁免权和其他规定的权利之外还能够通过各个国家经济体制定相关或者联系性非常紧密的措施来构筑经济贸易一体的贸易比例额,很多国家在一对多的贸易当中就会因为这种特殊的贸易保护而受到损失。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在区域上的表现趋势取得了很明显的表现,从2008年12月欧盟决定到2013年一直要对中国的螺栓和螺钉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这是我国反倾销案件涉案金额最大的一起;再如美国在生物燃料的出口从双反上更是将价格一提再提;我国光伏能源输出遭遇欧洲双反都体现了区域一体化成为了贸易保护的新的保护伞。

四、结束语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逐渐崛起,对于发达国家的产品出口不断的增长,引发了很多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纷纷将贸易保护的政策针对发展中国家,一些发达国家甚至通过自身原有的各种经济和制度优势进行贸易保护,各种进出口壁垒将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面对这种环境,我国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大方向。

贸易保护范文第10篇

从金融危机爆发开始,其实就不难想到全球贸易保护会走到今天的局面。当各国政府完成遏制经济快速下滑的任务,并将下一步的目标定位在千方百计实现经济复苏的时候,贸易保护几乎已经不可避免。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是GDP的基本组成部分,当金融体系因流动性匮乏失去了支持投资活跃的能力,当失业率高企抑制了私人消费的热情,对外贸易变成了经济复苏道路上的救命稻草,扩大出口、缩减进口不但能够创造更多的贸易顺差,还可以拉动本国投资,增加就业机会。而在缩减进口方面,贸易保护当然是效果最立竿见影的选择。

中美贸易纠纷谁之过

在这场全球性的贸易对抗当中,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纷争备受关注。美国历来是全球经济的领导者,中国则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显示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成为了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最为重要的领导力量,可以说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全球贸易走向的风向标。

2009年9月,美国裁定对原产于中国的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立即做出了反应,对原产自美国的肉鸡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11月初,在奥巴马总统访华前短短两周不到的时间里,美国又裁定对从我国进口的输油管、铜版纸和焦磷酸钾等化工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商务部也决定对从美国进口的部分小轿车、越野车发起“双反”调查。目前,美国还在针对中国进行着数起贸易救济调查,如果继续做出惩罚性的裁定,中国也完全可能继续进行反击,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已经不仅是剑拔弩张,而是试探性的开战了。

美国在贸易方面一向好战。自由贸易能够实现资源在全球的最优配置,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也从自由贸易当中获取了不少的福利,至少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就为美国人提供了大量的低价日用消费品。但美国在自由贸易中连年面临巨额贸易逆差,工业制造业完全失去竞争力,失业连年增加,金融危机以来,这两方面的问题显得尤其突出。尽管这些问题只是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美国所必然面临的结果,并不是由自由贸易导致的,但美国人似乎就是仇恨自由贸易。削减过大的逆差,减少就业岗位流失是美国屡屡发起贸易保护的最重要动因。在奥巴马访华前,美国对中美贸易动作频繁,无非是向人民币升值施加重压,希望通过汇率调整平衡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解决逆差拖累经济复苏的问题。

中国在贸易方面一向尚和,作为制造业出口大国,自由、稳定的贸易环境才能给中国带来最大的利益。在以前的中美贸易摩擦当中,考虑到全局利益,中国一向以退让为主,不愿掀起贸易战。但中国在金融危机当中也损失不小,出口至今仍是经济增长最大的拖累,国内产能调整和就业改善任务艰巨,此时人民币如受迫于外界压力加速升值,出口又因贸易保护直接遭受损失,对于刚有起色的国内经济必然是沉重打击,此时一反常态的开始反击其实也是退无可退。

贸易保护走向何方

实际上,美国希望通过贸易保护解决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美国终归是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在经济结构上应以发展各类新兴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为主,生产要素成本过高决定了其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分工中只能是进行资本控制、研发设计等,不可能再参与加工制造环节的市场竞争。以纺织工业为例,美国的劳动力价格是中国的近10倍,仅此一项就足以使美国的纺织产品比中国价格高出70%以上,如果再考虑其他生产要素和中国的产业链整合优势,即使人民币再升值也同样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美国纺织业规模继续萎缩的趋势,美国人对于从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需求也不会实质性的减少。而与美国在贸易上发生对抗,中国实际上也很难处在有利的位置上。中国对美国出口多、进口少,进口的又几乎都是国内生产能力不足的产品,即使中国想不计损失地把这场贸易战继续打下去,也实在没有多少可以还击的着力点。

所以其实不难看出,贸易战不可能解决全球经济低迷的问题,发展下去只能是两败俱伤。而且,不论是从实质上还是形式上,这场贸易战也并不具备不断深化和升级的条件。美国和中国一个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这些市场经济中最浅显的道理不会不懂。归根结底,中美贸易之间现在纠纷频发不过是双方都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中寻求自己的利益,而双方的利益之间又存在一些冲突。其实大家都清楚,贸易战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双方最终还是要通过相互妥协将利益协调起来,实现双赢,而且中美之间也并非水火不容,共同的战略利益毫无疑问存在。只不过,现阶段双方还在相互博弈,都希望通过动用一些非常手段迫使对方更多做出的妥协,自己则在做出最少让步的情况下得到最多的利益。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问题,现在我们所有的担忧和焦虑只是来自于不知道这个博弈过程还要进行多久,还要有多少牺牲。

中国纺织工业前景几何

对于我国的纺织工业来说,现在算是个山雨欲来的时刻。从美国传出的消息是,美国的有关行业组织有意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也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如果中美之间的博弈过程进行得太长,贸易保护的战火烧到纺织品服装其实并不遥远。贸易保护就是枪打出头鸟,我国纺织行业目前在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中已经占到1/3还多,且市场份额也还在不断上升,是名副其实的出头鸟。即便美国纺织产业已经不成规模,美国进口商与生产商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但考虑其对国内失业情绪的安抚,其在棉花方面的利益等等,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采取一些措施其实也没有根本性的障碍。

在中美贸易纠纷面前,中国的企业始终处于弱势、一方面,被诉是被动的,对于贸易保护即使有所预期,也几乎无法预防,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的强硬态度以及美国的强大法律体系通常使得我们的企业几乎没有胜算,因此贸易救济调查一旦开始,对于被调查企业和出口产品打击都是沉重的,对于纺织品服装这种低利润的消费品更是如此。

面对如何应对贸易保护,通常的建议是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减少出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际上,除了调整内外市场结构外,也包括加快产业间的结构调整。美国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开始有意无意地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第二产业,减少对第三产业的依赖,实际上是在产业结构上后退了一步,而中国现在需要的恰恰是在产业结构上前进一步,降低经济发展对于工业的依赖程度,合理发展第三产业。纺织工业在推进结构调整,加快生产制造环节升级的同时,也应当适当发展符合行业特点的生产型服务产业,一方面优化结构,另一方而也更好的促进产业升级。

上一篇:跨境贸易范文 下一篇:贸易经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