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安全范文

时间:2023-10-18 01:59:53

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篇1

【关键词】东亚 环境安全 安全合作 中国区域环境安全战略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拓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球环境屡遭破坏,人类生态基础损坏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逐渐上升到国际政治、国际安全层面。环境安全也由此进入国际政治研究者视野之中。可以说,环境安全作为国际政治领域的“低政治”范畴,从其产生之日起,作为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平衡器、全球范围内和平与合作的催化剂的角色就已经注定。具体到地区范围内,鉴于环境问题可能对地区国家造成的直接影响和严重后果,在地区范围内针对环境安全问题展开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

东亚环境安全领域的问题与特点

环境问题突出严峻。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伴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东亚地区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高速发展的经济虽然为东亚地区人民带来了更好的物质基础,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地区性环境问题的凸显。目前的东亚地区已经超前进入污染共同体时代,环境安全问题日趋严峻,环境安全合作愈发紧迫。东亚地区的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远程越境移动的大气污染、海洋及河流污染、迁徙候鸟及鱼种栖息地保护等相关的生态问题等。

突发灾害频现,应急协调难度较大。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引发了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放射性污染物向日本东部、北太平洋区域扩散,进而影响范围波及整个东亚地区,使东亚地区环境应急系统缺陷暴露无疑的同时,也作为一个代表性事件突显了东亚地区在应对突发性环境灾害事件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说,由潜在突发灾害事件引发的地区性环境安全威胁已成为东亚和平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议题。

伴随着冷战的结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掀起环境保护的新浪潮。也是在这一时期,东亚地区针对环境问题、应对环境危机等领域的合作开始起步。这一过程中,日本由于其20世纪70、80年代在减少污染物排放、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和大型环保装备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在东亚地区环境安全合作进程中拥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和科技话语权。相比较而言,广大东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步滞后,加之普遍具有的雁型发展模式,削弱了其对环境保护领域先进技术开发的重视程度。因此,多数东亚国家同日本等地区工业国在环境技术上存在相当的差距。而正是这种差距阻滞了东亚地区在环境安全领域的对等交流与协调行动,对地区环境安全合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东亚环境安全合作乏力的原因

东亚环境安全领域的合作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形成了较具代表性的东盟模式和日本模式,但这两种模式都存在较强的局限性,其原因有如下方面:

区域公共产品属性使得环境安全合作先天动力严重不足。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产品即这样一些产品,无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割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这一概念的界定,明确了公共产品所具有的两种无可辩驳的属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这两个特性随着范围的缩小表现得更为明显。具体到东亚环境安全领域的合作,这一伴随着大量环境安全领域区域公共产品提供的过程,由于东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巨大、面临的环境问题各异、对维护地区环境安全等议题的感兴趣程度明显不同等原因,“搭便车”的现象必然大量存在。同时,由于日本在环境技术领域的明显优势,以及其在地区环境安全合作过程中对跨境环境问题的强势关注与介入,必然会引起地区其他国家关于其在地区推行环境霸权政策的担忧。可以说,区域公共产品的属性缺陷,从根本上制约着东亚地区环境安全合作的推进。

东亚特有权力结构使得环境安全合作深入发展阻力较大。“权力结构”的概念一直是分析东亚地缘政治一个极为重要的坐标,具体到东亚环境安全合作的进程同样如此,表现为其合作进程深受现实主义权力因素的制约。在经济领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阶段性差异,使得环境问题在不同国家的利益排序有所不同,这使得东亚环境安全合作缺乏可靠的经济基础。在东北亚国家中,日本和韩国是发达国家,面对地区环境合作,最关心的是如何更好地减轻区域性环境问题对本国的影响。相应的,东北亚地区和东盟地区大多尚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面对区域环境安全问题,最关注的则是如何从发达国家获得一定的环境技术与资金援助,更好地解决国内的环境问题。在政治安全领域,地区性国家安全困境广泛存在,这些“高政治”领域的分歧与矛盾,基于各国现实主义的考量与判断,必然会对地区“低政治”环境安全合作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产生巨大的干扰。

地区环境意识淡漠使得环境安全合作的真正实现任重道远。首先,在地区认同问题上,在东亚地区,由于长期的历史恩怨造成了多国之间的纷争与不信任,地区认同尚未觉醒,不仅阻滞东亚环境安全合作原则和模式的确立,而且也造成“维护地区生态环境的整体稳定是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的理念迟迟无法得到确认。其次,在地区环境保护观念上,作为地区发达国家的日韩,由于生活的富足、公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人们对环境安全、社会生态和谐的要求明显提高,环境意识普遍觉醒。但其他尚处于经济起步与加速发展阶段的国家,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并非环境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环保意识的觉醒仍需时日。可以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所导致的各国公民社会发育程度、公民基本道德水平的差异,使得地区性环保观念的普及与深入人心还是个较为遥远的命题。

中国的区域环境安全战略:原则与路径

随着经济的崛起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已经成为在东亚地区拥有举足轻重发言权的国家,加之东亚地区现存的绝大多数环境问题如果缺少中国的参与根本无法得到解决。因此在推进东亚环境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将如何发挥作用,如何作为,自然被域内其他国家所期待。

双边与多边相互结合,实现地区环境合作制度化建设。在东北亚地区,权力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面对这一情况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从事东北亚研究教授肯特・加尔德指出,构建中的东北亚安全机制应是一个混合型的安全结构,即在保持传统双边同盟的同时,构建一个能够应对挑战的新的多边合作框架。东亚环境问题的多样性和各国环境目标的差异,使得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东亚环境合作仍将以次区域合作和双边合作为主。这些都是我国政府在制定东亚环境合作政策战略中应该考虑的。以中日环境合作为例,目前中日两国在环境领域的合作,已经超出互利互惠的双赢状态,作为东亚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大国,其在解决环境安全问题上的努力,积累的丰富经验,产生的良好示范效应,为东亚地区围绕环境安全问题进一步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

但应该看到,环境安全属于区域公共产品的范畴,多边制度化建设是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未来面临东亚环境安全合作不可阻挡的进程时,最主要的政策目标应该是推进地区在环境合作问题上的制度化建设,整合现有环境安全合作机制,创立覆盖地区的新型环境合作组织、管理机构。首先,以软性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机制作为起步。其次,在制度化合作的基础上,运用东盟“10+3”机制,解决环境合作领导权难题。第三,借鉴六方会谈模式,逐步建立起针对具体问题的、有约束性、有干预性地区环境安全合作框架。

官方与民间双轨并进,形成地区环保意识全民性普及。我国在思考自己的地区环境合作政策时,应同时着力在政府和民间两大方向,加强环保产业的建设,推进地区环保意识的普及与深入人心。近年来,东亚环境领域热点问题多发,突发环境灾难也时有出现,成为整个东亚未来发展中的重大变数与安全风险。这使东亚地区各国无论是政治领导人还是普通民众都充分认识到在环保领域协调行动,提升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因为安全问题,无论是在传统安全领域还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往往都是涉及一国重大国家利益的敏感议题,形成任何的法律条约,达成任何的正式协议都要经过长期的酝酿与磋商。在这种情况下,在东亚围绕环境安全的合作过程中,民间力量所能发挥的“第二轨道”作用不容忽视。而这一轨道应该成为我国未来应对地区性环境安全合作浪潮时应积极倡导的理念和积极推进的政策。

首先,采用环境与经济挂钩的政策,鼓励东亚民间力量开展环境产业合作。可以说,东亚国家在环保产业上开展合作,具有极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通过环境产业,可以培育共同市场及共同需求,增强各国在环保领域的相互依存性。

其次,加快各国及地区性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形成地区环境安全合作的一支独特力量。应该看到,目前遍及东亚的环保NGO作为地区环境安全领域合作的中介和桥梁,将有效地弥补国家合作、政府间国际组织在环境合作方面的不足与缺位,是形成东亚地区环境安全合作整体框架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

环境安全篇2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会议精神和总理关于**年环保专项行动的重要批示;坚持以保障环境安全、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为宗旨,通过开展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加强对污染物的监督管理,努力使环保违法行为明显减少、环境安全隐患显著下降;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为目标,构建以环境安全为核心的环境监管体系,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政府领导、部门联动、明确权责、齐抓共管的原则。各区(县级市)政府要制定、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加强监察稽查、监督管理,并组织开展各项环保专项执法行动。

(二)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省属、市属重污染企业、重点区域污染源实行省环保局监察稽查、市环保局监管、企业自律的管理模式;区(县级市)属重污染企业实行市环保局监察稽查、区(县级市)环保局监管、企业自律的管理模式。分清责任,落实制度,建立重污染行业、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污染企业信用制度。

(三)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要对环境安全构成隐患的行业、企业和区域进行重点排查,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加强监督管理;要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舆论等手段,遏制违法排污行为,确保取得实效;以水环境综合整治、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我市突出的环境问题。重点整治化工、冶炼、印染、造纸、制革、酿造和废旧物资加工等工业园区的违法排污问题。

(四)坚持严肃法纪、严格责任的原则。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对违法排污的企业,发现一案、查处一案,严格依法追究违法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责任;要坚决纠正降低环境准入门槛、阻挠环保现场执法、违规减免或取消排污费等一系列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姑息;对以试生产为由拖延“三同时”验收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治,坚决遏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工作内容

(一)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和隐患。彻底取缔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水排放口,清除所有违规建设的码头、畜禽养殖场和垃圾堆放场;对流溪河、沙湾水道以及东江北干流等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周边污染源全面排查,对饮用水源区域内有重大污染事故隐患的排污企业进行全面整治;对列入**年重点整治计划内的河涌两岸工业企业排污情况全面排查,对达不到排污标准的企业要限期进行治理,治理后仍不达标的依法责令停业、关闭。

(二)查处工业园区的环境违法问题。对各类工业园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环境违法问题进行清理,全面检查我市各级各类工业园区的排污企业,特别是沿江、沿河建设的化工、石化、冶炼、电镀、制革、印染、水泥和造纸等重污染企业。对屡查屡犯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治,对确实无法达到环境安全要求的,坚决予以关闭。

(三)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制定和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各区(县级市)政府要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制定和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以统一领导、属地管理、联合处置为原则,对已形成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细化和完善,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体系。

(四)重点查处建设项目环境违法问题。对2003年《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的化工、冶炼、造纸、印染、公路等重点行业的建设项目,要进行重点检查;对未经环保审批违法上马的建设项目,要依法查处;对逾期未申报环保“三同时”验收及以试生产为由拖延“三同时”验收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治,未经验收合格而擅自恢复生产的,责令关闭,坚决遏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五)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为确保我市2010年实现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十五”期末削减10%的目标,要重点抓好工业和生活面源污染、机动车污染、自然扬尘污染的综合防治,继续加强对我市56家重点工业企业及部分区重点工业企业脱硫设施安装及运行、脱硫剂使用和二氧化硫排放等有关情况进行检查;对排放二氧化硫超标的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对污染扰民的饮食服务业排放废水、油烟、噪声等各种污染进行全面检查;对超标排污企业要限期进行治理,治理后仍不达标的依法责令停业、关闭;组织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与城市扬尘污染专项执法检查行动。

(六)强化危险废物管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积极推进我市《**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的全面实施。完成对全市各类危险废物、严控废物产生源的普查登记与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升级改造,确保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七)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开展放射源安全使用和电磁辐射污染检查;制定《**市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加快辐射安全防护应急装备及监测装备建设;加强对放射源的监督管理,开展全市放射源及射线装置普查。

(八)加大大案要案查处力度,落实责任,确保整治效果。强化对违反环保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的查处力度,着重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环保案件。对环境违法行为,除要追究违法企业的法律责任外,还要追究企业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对整治不力、拖而不决、行政干预或不作为,严重影响党群关系或社会稳定的,要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四、工作机构和职责分工

(一)工作机构。

为加强对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环境安全专项行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专项行动,成立**市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环境安全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下称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协助分管的副秘书长和市环保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市发改委、经贸委、国资委、监察局、卫生局、司法局、工商局、安监局、质监局等部门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专项行动结束后,领导小组自行撤销。

各区(县级市)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开展辖区内的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护环境安全专项行动,并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组织的环保严查行动。

(二)部门职责分工。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具体分工如下:

1.市环保局负责本次专项行动的组织协调与统一监督管理,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并依法查处违法排污和其他环境违法行为;依法对拟取缔、关闭和责令限期治理的项目作出处理决定或提出处理意见报市政府作出决定;联合市经贸委、国资委、卫生局、安监局等部门进行环境安全宣传教育;对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环境污染老大难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年度计划,进行综合治理,切实加以解决,并及时向群众反馈解决情况;按照省环保局的要求,定期上报和通报专项行动的进展情况,组织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公布查处情况。

2.市发改委负责规划和综合协调重大项目建设,将有关环保工程项目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监督检大建设项目布局、治污工程和重点环保工程项目建设计划执行情况。

3.市经贸委负责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废料回收生产技术,联合市环保局、科技局开展企业自愿清洁生产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宣传;组织开展清洁生产企业验收,协助市环保局做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4.市国资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责令限期治理以及关、停、并、转、迁的国有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督促有关企业认真完成环保整治任务;配合市环保局对企业负责人和员工进行环境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

5.市监察局负责配合市环保局依法开展执法检查,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查处违法排污行为;依据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行为党纪政纪处分的暂行规定》,对市有关部门和区、县级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环境管理执法行为进行监察,对在环保工作中违反法律法规或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对基层人民政府出台的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政策、规定、办法和做法,督促法制部门依法予以纠正。

6.市卫生局负责对医疗机构内部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的监督管理;协助市环保局开展专项检查工作及对企业负责人和员工进行环境安全宣传教育。

7.市司法局负责协调环保法制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为开展专项行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群众维护环境权益的行为提供法律服务。

8.市工商局负责协助执行对违法企业的取缔关闭决定,依法注销或吊销其营业执照,对无照经营的违法经营者依法查处。

9.市安监局负责对企业(尤其是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督促企业完善安全生产条件,以防止或减少因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配合市环保局对企业负责人和员工进行环境安全宣传教育。

10.市质监局负责打击生产加工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伪劣产品、淘汰产品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未取得生产许可证而擅自生产危险化学品的违法行为。

五、时间安排

(一)动员组织和自查自纠阶段(**年6月)。

1.各区(县级市)政府要按照此次专项行动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动员、组织和部署,并对辖区内的重污染源进行全面摸底清理,确定执法重点。

2.各区(县级市)政府要对辖区内重点污染企业和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检查,针对存在的环境隐患进行自查自纠,提出整治意见并逐步解决,并按照《重污染行业环境安全情况调查表》填写自查情况,于6月30日前报市环保局。

3.市有关部门、各区(县级市)政府每月5日前,按照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把上月的专项行动情况和重点查处情况报市环保局,由该局汇总报省环保局。

(二)监督落实阶段(**年7—8月)。

市环保局牵头会同市有关部门,分阶段对各区(县级市)开展稽查,重点检查各地开展此次专项行动的效果、问题和整改情况,对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进行风险评价,督促各区(县级市)政府制定、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做好迎接省环保局检查的准备工作。

(三)总结提高阶段(**年9—11月)。

环境安全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环境健康;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 X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077-02

我们知道,环境与人类相互依赖着,而与人类密切相关的食物正一步一步受到危害,人类对环境造成了影响,反过来环境也开始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一、食品与健康

食品对人类的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古人有云:民以食为天。因此,对日常的饮食关注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我从正反两方面入手来阐述食品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维持生命最基本的物质,人们每天必须摄取一定数量的食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分健康,保证身体的各种正常发育和从事各项活动。所以,让我们吃上健康的食品,保护好生态环境,是目前我们人类的重大课题。人体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主要依赖于人与自然之间的食物链来实现。因此很大程度上,这种食物链的平衡关系主要是食品环境依赖性。谚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了人对食品资源环境的依赖性,或者说是食品资源环境决定人的生活方式。

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食品问题无处不在,那么下面我就来帮大家举例说说身边的不安全的食品与安全食品。

1.不利于健康的食品

所谓垃圾食品,是指仅仅提供一些热量、没有别的营养素的食物,或是营养成分超出人体需求量并最终在人体内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第一位:烧烤类食品。第二位:冷冻甜品类第三位:话梅蜜饯类;第四位:罐头类食品;第五位:方便面食品;第六位:汽水可乐类;第七位:饼干类食品;第八位:加工类肉食品;第九位:腌制类食品;第十位:油炸类食品。这些都是身边我们经常吃的食物,有很多我们不为所知的危害。

2.安全食品

第一位――苹果排名第一的是苹果,实验证明,糖尿病患者宜吃酸苹果;而心血管病患者和肥胖者宜吃甜苹果;治疗便秘时可吃熟苹果;睡觉前宜吃鲜苹果,可以消除口腔内的细菌,改善肾脏功能;将苹果泥加温后食用,是儿童与老年人消化不良的好药方。第二位――杏、胡萝卜素含量很高,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体摄取维生素A。还有较多的钾、镁、钙。第三位――香蕉排名第三的是香蕉,钾元素的含量很高,钾对人体的钠具有抑制作用,多吃香蕉,可降低血压,预防高血压和心管疾病。

二、传统食品安全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进步得发展,给社会和经济生活带来了昌盛,却也带来了愈来愈严重、危害越来越广泛的环境问题,食品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有资料描述道:“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目前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仅为23%。”而对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网上流传着这样的的话:中国在食品中完成了科普:从大米中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肠中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中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福尔马林;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从奶粉中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1.矿物质水风波

2008年8月,康师傅矿物质水“优质水源”被指是“自来水灌装的”。康师傅方面承认,其杭州生产基地所生产的矿物质水确实是城市自来水净化而成的。

2.“问题奶粉”事件

2008年9月,三鹿奶粉等奶制品生产厂家被曝在奶粉、牛奶饮品中添加三聚氰胺。

3.“瘦肉精”中毒事件

2009年2月,广州市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事件累计发病人数70人。导致含“瘦肉精”残留的猪肉流入广州,导致中毒事件发生。

以上的这些事情都不容我们忽视。我可以大胆的说,这些事情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每天都有发生,但是为什么禁止不了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了,这就是我们国人认识的局限性,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无知。

三、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转基因食品又称基因改性食品。从狭义上说,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包括动、植物及微生物)的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其他的生物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有效地表达相应的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成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1.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伤害

看似发展情境很好的道路上,转基因出来的食品解决了很多食品上的问题,然而这种应运而生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厄运。转基因化食品改变了我们所食用食品的自然属性,它所使用的生物物质不是人类食品安全提供的部分,并未进行较长时间的人体安全性试验,这会对人体构成极大的健康危害。

转基因化食品会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会在食品中产生较高水平和新的毒素。

转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体内,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如果类似结果发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就可能培养出功效最强的、抗菌素也无法杀死的超级细菌。

2.转基因食品对环境的危害

转基因作物的巨大危害还有就是对原始的野生农作物具有灭绝作用,如果转基因粮食大量占领市场,中国原有的作物良种一旦消失,中华民族将面临着走投无路民族灭亡的灾难绝境。

3.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转基因食品

尽管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争论不曾平息过,但生物工程技术仍在不断地进步。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发展也是不可阻挡的。首先,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食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使之人类的消费不断增加,对市场的需求量会更多。通过对植物植于外源基因,从而达到改善它们自身不足的那一方面,从而成为我们更需要的产品,也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食品的质量十分重要,根据我国《食品卫生法》第六条的规定:“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同时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它有可能随时都在影响着我们的食品,进而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健康责任重于泰山。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我们的健康,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范进学 等.论我国法治进程中法律与道德问题[J].法治研究,2011

[2]冯震.手机短信传播对中国社会家庭成员关系影响的个案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一个家庭为例[D].北京大学,2009

[3]王欢.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及其治理:价值链视角的检视[D].华中农业大学,2011

环境安全篇4

关键词:微机;硬件环境;硬件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3-0000-02

Computer Hardware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

Shao Wei

(Tianjin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Tianjin300384,China)

Abstract:Computer hardware,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hardware security computer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 to normal operation,hardware,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safety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s.From the environmental interference,equipment,natural damage,natural disasters and other factors brought to the micro-computer security threats.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hardware of the computer running the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hardware,security threats,and hardware security technology used to imple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Keywords:Computer;Hardware environment;Hardware security

在谈论微机安全问题的时候,人们大多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计算机病毒已经其他软件安全上面去,往往就忽略了计算机硬件的环境和安全。而在对微机进行保护的时候,微机硬件的温度、湿度、灰层等环境因素,微机的磁盘、磁带机的妥善保管、软驱和光驱有效加锁、电源正确接地等硬件安全都是不可忽略的地方。

一、微机硬件的环境要求

(一)温度要求

微机的电源部件是一个大的电源,微机的机箱中的很多电子元件和芯片工作时的温度都很高。电子元件的一般工作温度范围是0℃~45℃,温度每上升10℃,机箱中的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将会降低25%,电子器件可靠性的降低必然会给计算机的运行带来影响。当温度高至60℃,甚至超过的时候,计算机系统是不能正常工作的。温度过高还会加快微机主板、插头、插座、信号线等的腐蚀速度,会引起接触不良、图像质量下降、线圈骨架尺寸改变等现象出现。而温度过低会导致绝缘材料变脆、变硬,使得磁记录性能变差,漏电流增大,会给显示器的正常工作带来影响。温度对磁介质的导磁率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温度的变化会使得磁盘表面和磁带发生热胀冷缩等变化,会造成数据的读写发生错误。计算机工作的最佳温度范围是21℃±3℃,为了不影响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最好将计算机的硬件环境温度控制在这个范围内。

(二)湿度要求

微机的正常工作的适度应该保证在40%与60%的范围之内,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计算机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是有负面影响的。在湿度过低的情况下,空气过于干燥,容易产生静电,此时在触碰MOS器件的时候,很容易引起错误的动作,甚至有可能使器件被击穿。干燥的空气还有可能使印刷电路板变形、纸张变脆,这样很容易引起磁介质上的信息的破坏。在环境相对湿度高于60%时,元器件的表面容易附着一层薄薄的水膜,这水膜不仅会使得元器件的腐蚀发霉,还会引起元器件各引脚间出现漏电的现象。磁性介质是多孔性材料,容易吸收空气中水分,磁性介质变潮后,磁率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很容易造成磁介质读写信息时发生错误高湿度空气同时也影响了打印机的正常操作,因为在高湿度的情况下,打印纸吸潮之后会变厚。

(三)微机硬件的灰尘问题

在微机中光盘机和磁盘机的盘片与读头间的距离微小的精密装置中,空气中的灰层足以能够给计算机的光盘和磁盘驱动带来不好的影响。空气中的灰尘包括纤维性的灰尘一旦附着在盘片的表面,在读头读取盘面信号的时候,可能会因为灰层的存在而磨损读头、擦伤盘片表面,引起数据丢失或者读写错误。灰尘在计算机器件表面堆积的话,不仅会使得器件的散热能力降低,其中的有些腐蚀性尘埃和电尘埃还可能回造成电路短路和腐蚀金属器件。因此,为了达到微机工作的硬件环境要求,要采取一些严格的机房卫生制度,对机房的空气进行过滤,降低机房灰尘的含量。

二、微机硬件的安全威胁

(一)安全缺陷

微机的硬件安装是很容易的,因此硬件的拆卸也同样容易,这就造成了硬件很容易被盗的情况,硬件中的信息自然就存在安全威胁了。DOS文件系统的存储结构和管理方法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其文件附加的独占、只读、隐藏等属性也是易于修改的,因此计算机硬件磁盘文件是没有受到保护的。了解对磁盘进行管理的人,能够很容易的更高磁盘的文件目录情况,甚至造成整个系统的信息紊乱。同时计算机硬件故障也可能对计算机中的信息安全造成威胁,在实时控制系统中,若硬件发生故障,将会引起计算机正常信息流中断,会造成历史信息的永久性丢失;机械故障或者磁盘存储器磁介质磨损都会使磁盘的文件遭到破坏,将会破坏信息的完整性。

(二)磁盘或软盘磁介质表面的信息泄露

硬盘和软盘的磁介质表面的信息残留是信息被泄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为文件删除的操作只是在文件的目录中作了一个删除的标记,文件本身的数据存区并没有被删除,因此,文件还是有被恢复删除的可能性。而软盘中保存的文件则很容易因为受潮变霉、碰伤、划坏等原因使得其无法再被利用。在软盘上的数据很容易因不小心划坏、各种硬碰伤或受潮霉变而无法利用。硬件的内存空间之间没有界限寄存器类似的保护机制,甚至没有用来指示系统操作的特权指令和监控程序。这个漏洞使得任何非管理工作人员都可以对系统工作区进行修改,用户数据的安全无疑受到了威胁。

(三)微机电磁泄漏是一个严重的信息泄漏途径

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总线和显示器等的运行都会向外辐射电磁波,电磁波能够反映计算机内部的信息变化。实际研究表明,计算机屏幕上面的信息可以在几百米距离以外的地方被显示出来,这就引起了信息在无意中的被泄漏。

三、微机硬件安全技术

微机硬件的安全技术指的是采用硬件的手段来保护微机系统中信息的安全,本节介绍的微机硬件安全技术主要有硬件访问控制技术和TEMPEST技术。

(一)硬件访问控制技术

微机的访问控制的对象以文件形式存放在软盘或者硬盘上面的计算机系统的数据资源和软件。而硬件访问控制技术则是采用硬件的手段保护这些文件不被非法的访问的技术。微机里面的文件都是以整体为单位被保护的,用户要么无权对整个系统进行访问,要么可以访问整个系统的文件。我们采用硬件的手段对微机文件进行保护,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对整体环境进行保护;防止用户对文件的非法拷贝活动;由用户个人都文件进行加密;利用计算机资源的访问控制功能。在Windows系统和DOS系统中的文件的隐藏、只执行和只读等属性以及文件的共享和非共享等机制都是一种很弱的文件访问控制机制。在此我们可以引入生物特征认证方法和令牌智能卡、防复制技术等访问控制技术来控制用户对微机硬件的访问。生物认证法主要有指纹识别技术、手印识别、声音、签名或笔迹、击键分析、视网膜识别技术等等。而防复制技术主要有软件防复制技术和硬件防复制技术。

(二)TEMPEST技术

TEMPEST技术是一系列构成信息安全保密领域的总称,也是电磁环境安全防护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信号中的接受、预测、分析、防护及还原等一系列信息防护技术。TEMPEST技术概括了管理、工程、理论等多个方面,主要涉及了材料、化学、电磁、测量、电子和信号处理等多个方面。利用TEMPEST技术,我们可以减少计算机信息外漏情况出现的频率。减少计算机信息向外泄漏的TEMPEST技术主要分为物理抑制技术和电子隐藏技术,物理抑制技术主要采用屏蔽、工艺和结构等物理措施阻止计算机信息泄露;电子隐藏技术则是用干扰方法扰乱计算机辐射出来的信息,然后对其辐射频率进行计算。TEMPEST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1)研究设备的物理结构和电气特性对辐射的影响,以及电子信息设备是通过何种方式使得辐射泄漏的。(2)研究如何在辐射的信息中提取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同时研究如何对辐射信息进行接收和还原。(3)研究如何布置设备的整理布局、屏蔽材料和方法、系统的接地以及各功能模块来防止信息设备的信息辐射泄漏。

总而言之,硬件的良好环境和安全技术是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的基础,硬件安全所采用的技术能够使得微机硬件不受到被修改的攻击威胁,在微机的硬件系统中辐射泄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微机安全问题。只有维护好了微机的硬件环境、做好了硬件安全防护,计算机系统才可以安全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靳悦振;浅谈计算机硬件维护[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2]刘茜.计算机的全面硬件维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3期

[3]陈峰.计算机硬件故障分析与维护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27期

环境安全篇5

作为化工生产安全方面的例子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比如说上世纪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被写入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为此洛杉矶市对光化学污染事件付出了一个漫长惨重历史代价,这就是一个惨重的经验教训,这就是发展与保护处理不当,而引发的安全问题。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事件是就是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会引发这个漏油事件,作为那个主要的负责人,他为什么没有把这个重要问题安全纳入自己的注意。不难可以看出墨西哥湾漏油的本质原因就是钻油专家多次不顾事情的情况,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多次选择高风险作业程序,给油井灾难埋下了祸根。

这些例子对于我国的化工生产行业来说,是活生生的教训与总结的经验。根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基础非常的薄弱,随着国内大型化工厂的发展,化工生产装置和储运装置呈现出许多的问题,一旦发生生产事故,行业都将面对沉痛的代价。因此我们要在化工生产方面要做到科学、有序生产。

在我们长足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严重制约着我国化学公业的发展。主要在两个方面①能耗巨大②污染严重。化学工业的污染不仅表现为污染排放量大,还表现为排放物毒性强。这是对化工行业的严重影响。

地球是我家,保护环境靠大家。无论我们当今工业怎么样的发展迅速,都不能以污染环境为前提,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要把环保工作提到战略发展地位上去。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合理的利用资源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反思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改进生产技术,采用新型的生产方式。

(1 )改革燃料。采用液化天然气、氢气、液化煤气与柴油的混合燃料和无铅汽油来代替有铅汽油作为汽车燃料,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有效措施。采用天然气作燃料,在燃烧时不仅排出的污染物极少,没有气味,没有铅化物,而且噪声很小,从而减少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可能性。

(2 )改进汽车设备结构。汽车尾气污染的防治,除提高汽油燃烧质量外,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美国福特公司制成一种“层化加油”发动机,它改变了燃烧室的设计和燃料注人系统的设计,从而减少废气的排出。日本本田摩托车研制出三台层状燃烧的汽缸,它能使汽油与空气的比例降到1:20,使排气中氮氧化物减少2/3,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几乎减少一半以上。这两种发动机,一种是减少基质的浓度,一种是减少引发物质的浓度,其结果都是使光化学烟雾产生的可能性降低。

(3)研究无公害汽车和发展高效交通系统。现在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使用电动汽车,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模范。这些都是保护环境,节约环保的一个可操作性方法。

另外,有些密集的工业区,烟囱耸立,废气缭绕,这些严重的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一方面我们要与当地部门取得联系,建议他们先处理再排放,另一个方面,我们要大面积的种树。大面积地植树造林绿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消耗者,氧气的天然加工厂,在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平衡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植物对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氨气、氯化氢、光化学烟雾、放射线等有不同的吸收能力,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作为地球的公民,我们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无论我们发展在快、再好,也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我们时刻要警醒自己。时刻牢记:安全第一位 环保大于天

环境安全篇6

煤矿开采属地下作业,由于其生产系统复杂,环节众多,地质条件频繁变化的采掘工作面的推进及随时移动,给井下生产带来了一个个未知而又不安全因素,特别是顶板、瓦斯、水、火、煤尘等五大自然灾害时刻威胁职工生命的安全。虽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作为煤矿安全生产永恒的主题,但是伤亡事故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虽有多种,但特殊的自然地质环境和恶劣的地质条件往往是孕育惨痛事故的温床。本文通过分析矿井安全与地质环境因素的关系,从而总结规律,试图找到一种“科学预测,超前监控,事先防范”的事故预防途径,以期在实践中正确指导矿井安全生产。

一、矿井安全与地质构造:

(一)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常出现岩层滑移,围岩破碎等特征,因而地质构造带往往是发生顶板、透水、瓦斯事故的地段。

1、褶曲构造:由于岩层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地壳的水平运动是造成构造的地质条件。单一岩层受构造应力的作用,不同部位会产生一系列的裂隙、小断层、节理等内部小构造。特别是在褶曲轴部往往烈隙、节理发育,煤层暴露后吸水脱落,同时其轴部产状变化急剧,回采中不易支护,易发生片帮及冒顶事故。其次褶曲轴部煤厚度易突变(变厚或变薄),小眼掘进时易发生煤层跨落堵人事故。

2、断层:断层广泛发育于不同构造环境中类型很多,断层活动总会在产出地段的有关地层、构造、煤层反应出来。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常遇到许多不同性质的断层,其破碎带大小不一,对围岩破坏程度也不同;同时常在断层两旁产生牵引、揉皱、挤压等现象,导致煤层突增或压薄,煤层突增处易产生煤层偏冒、跨落堵人事故。还有一些顶断底不断及底断顶不断的小断层及小断层及小断层间滑动构造部位,由于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围岩易脱落,且脱落面积较大,没有预兆,采空后顶板来压较快,是产生顶板事故的地段。

工作面断层过压时,正确推断断层的性质、断距,及时留设断层煤柱,是防止透水及瓦斯事故的关键。

3、从瓦斯赋存与构造关系规律看,褶曲轴部往往是瓦斯富集带,为此正确预测褶曲轴部位置对防止瓦斯突出而引起的事故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煤岩组合:即煤层煤顶板厚度、岩性、结构等,它们是引发顶板事故的重要地质因素。由于煤系地层受到地质应力及后期改造影响,煤岩层均已产生形变,导致围岩破碎,顶板多变不平整,煤层形态多变,增加采面顶板管理的难度,通常易引发事故隐患因素有:

1、围岩节理和劈理发育地段,易产生煤岩层脱落伤人,尤其是雨季期间,水沿裂隙侵入,造成煤岩层冒顶及跨帮事故。如:2000年569水平刷新车场时,由于围岩节理和劈理发育,两节理面斜交,由于敲帮问顶不及时,工人在出碴时,顶突然冒落,造成岩层冒顶事故。

2、如煤层伪顶完整性差,强度低,则采面推进时,由于敲击或放炮震动后,如果支护没有及时跟上,或支护手段、方式没有适应煤层顶板变化,也极易产生顶板事故。

3、回采过程中,随采空面积的扩大,又未能及时回柱放顶,引起一些部位应力集中,从而导致较脆弱部位顶板跨落,或者激发煤层瓦斯的异常涌出,从而波及工作面的安全。

4、复杂的煤岩结构煤层中往往含有夹矸层,开采中易发生夹矸至上分层脱落伤人事故。

5、煤层厚度变化:本区煤层厚度变化主要属后生变化,加上褶曲、断层发育,造成煤层形态多变,常出现藕节状、鸡窝状、阶梯状等不规则形态出现,特别在构造挤压带附近易形成煤包及厚薄相间带等等。由于煤厚的变化造成顶板稳定性差,伪顶发育,而造成采面顶板管理难度较大,这些都是容易产生顶板及跨煤事故的地点。倾角大的煤层一旦发生局部冒顶时,由于顶板向下滑移,可能扩大成为大面积的冒顶。如小井掘进突遇大煤包,由于支护不善而导致跨煤堵人伤亡事故。

二、矿井安全与瓦斯地质:

本区矿井虽属于低瓦斯矿井,但历年来也曾发生过在废巷、采空区、采区独头巷道、采面顺槽及沿煤上山等地段的CO2窒息及CO中毒等气体事故(特别是小煤窑,由于通风管理不善,这类事故更是频繁)。通过分析,本人认为瓦斯对矿井安全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瓦斯的含量随着煤层变质程度增加也随着增加。开采深度的加深,地应力和岩体本身的自重力相应增大,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也随着增大。从而增加通风管理难度,导致气体事故的发生。

2、岩浆热液变质作用、岩浆侵入作用、岩浆软化煤层围岩作用直接影响着瓦斯赋存。不同构造部位,瓦斯含量不一。岩浆侵入带附近,压性断层、复式向、背斜轴部转折端,瓦斯易于聚集,这些部位往往是瓦斯事故常发生地带,而张性断层、褶曲两翼,则瓦斯不易于积聚。

3、“煤包”易造成瓦斯突出事故。煤厚的变化,是由于地应力集中的显观,是后期改造形成的。由于后期改造中可引起明显的煤层结构破坏,瓦斯突出前的煤变松、层理紊乱,以软分层易于突出,并不是所有的“煤包”都会发生瓦斯突出。瓦斯含量与煤包围岩组合特征、与地表距离、煤变质程度、煤体结构、煤岩类型、煤组分、附近岩浆活动、采掘应力等因素成正比。

4、水小瓦斯含量高,水大瓦斯含量低。岩层产状平缓,裂隙发育,围岩透气、透水性差的封闭地段,瓦斯易于积聚,相反裂隙发育,围岩及煤层透气、透水性好的地段,则瓦斯不易于积聚,前者往往是瓦斯气体事故常发生地带。

5、瓦斯是流动的有害气体,随着气压变化而变化,不断地流动,改变聚集地点,常多聚集在老空区和通风不良的废巷、独头巷道和小煤,因而这些地点是最易发生瓦斯气体事故的地方。这方面的事故小煤窑由于通风管理不良最易出现该类事故。

6、采面管理不善,开采顺序不合理,采面无及时回柱,控顶距离过大,以及采空区遗煤太多,均能引起瓦斯异常涌出而引发瓦斯气体事故。

三、矿井安全与水文地质:

由于矿井在开拓、掘进、回采过程中,不断改变原始水文地质条件,从而导致水害发生,危及矿井安全的水害有:

1、老窑、老硐水:

小煤窑非法开采之风愈演愈烈,矿井周围小煤窑星罗棋布,这些小煤窑有的开采历史较长,主要分布于可采煤层浅部,并均有不同程度的积水,随着小煤窑的不断延伸和超层越界开采,导致很多小煤窑与矿井相通,把老窑水往矿井内排放,而大部分小煤窑由于其开采的具体位置、范围以及老塘积水量难以测定,故在采矿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透水事故,有的甚至还引起淹井,给矿井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如2000年6月19日,我矿由于小煤窑逐步侵入和越界开采,矿井与周围小煤窑多处相通,洪水从四通八达的小煤井向我矿倾注而入,导致+370水平、+395水平受淹,造成停产十多天,损失200多万元的特大淹井事故。可见老窑及其老硐水对矿井安全的威胁是多么巨大。

2、断层水、地下水:

我矿的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是地表水,贯穿井田上部有一条小溪,开采时要留设足够的保安煤柱。在矿井地层中都普遍存在多少、大小不等的断层,而这些断层相当部分是导水断,若不采取过断层措施,也容易发生断层透水事故,有的断层直接沟通地表水体,对开采其影响范围内的煤层也是一个极大的隐患。此外,井田内一些早期施工的钻孔,由于封孔质量不好,有个别钻孔出现漏水及导水现象,对矿井来说也是一个安全隐患,须加以防范。

四、结论及防范措施:

多年来,人们在调查、分析和处理事故过程中常常侧重于主观因素,从主观方面入手,重视追究事故责任者的责任,而往往淡漠了事故产生的客观地质环境因素,没有很好地总结每起事故发生与其地质条件的内在必然联系的规律,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因而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同样性质的事故屡防屡犯,防而不止,杜而不绝的被动局面。

综上所述,作者就地质环境因素与矿井安全存在的矛盾,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提出如下解决办法和防范措施:

1、加强顶板管理:

(1)采掘工作面在开工之前,要以新《煤矿安全规程》为指导思想,制定严格、详细的作业规程,规程中要针对工作面的具体的地质条件,制定详细的采面地质说明书与完善的顶板管理措施,特别是对工作面支护质量、规格要作严格细致的规定,并且要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和地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补充和完善,并做到培训到位,贯彻到个人。作业规程须经有关领导审批并在有关人员(包括安监员、技术员)中进行全面贯彻之后方可开工,无作业规程或不完善以及没有全面贯彻坚决不许开工。

(2)采掘工作面首先要严格按照新《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施工作业,严禁违章作业,坚持“三不生产原则”强化现场管理。其次,工作面的支护质量规格和方式要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不合格的坚决令其停产整改,遇到地质条件特殊地段如断层、褶曲、挤压带和顶板特别破碎地点要采取特殊和稳妥的支护方式。其三,采面要坚持按规程要求及时回柱放顶,无及时回柱放顶的不准作业。其四,小眼开口时:开口前应先检查开口处前后5.0米内运巷棚架的完好情况以及顶板与开口邦的情况,凡有支架腐朽或折断应先修复加固,开口处必须再架设抬棚支控,开口后应及时锁口支护;刚开口应采取少装药、放小炮的措施,以避免造成对开口处围岩的震动破坏;对围岩比较完整、煤层厚度小于1.2米、不需要架棚支护的小井,开口3.0米内宽度可以达到2.0米,以便于行人,小井口应设置扶梯。

(3)根据煤岩性特征,合理布置炮眼,控制装药量,避免由于放炮引起冒顶事故。

(4)切实落实采掘工作面的敲帮问顶工作,架棚巷道坚持使用超前支护,严禁空顶作业,消除顶板事故。

2、加强瓦斯管理,深入开展瓦斯地质的预测预报工作。

(1)地质人员要及时准确做好断层、褶曲等瓦斯富集地段的地质构造具体情况的预测预报工作,以便为开采过程及时留设断层煤柱或及时做好瓦斯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2)加强采掘工作面的瓦斯管理,切实落实瓦斯检测制度,在过断层、褶曲等瓦斯富集地段,应适当增加瓦斯检测次数或加大供风量冲淡瓦斯。

(3)做好局部通风工作,保证工作面有足够的风量冲淡瓦斯浓度。采掘作业点要坚持“一炮三检”制度。对临时停工停风地点,没有避风的独头巷道、小眼、采空区应及时设置栅栏,并挂上警标,以防气体事故。

(4)采取合理的开采顺序,加强采面管理,防止因采面管理不善而导致瓦斯异常涌出。

3、加强水害的治理工作:

(1)加强对周边小煤窑的整治,对非法超层越界开采而危及矿井安全生产的小煤窑,坚决给予封闭,并追究法律责任。

(2)加强小煤窑的调查力度,经常组织地质、生产、安监等部门有关人员深入周边小煤窑对小煤窑开采现状、老窑及老空区进行全面彻底调查,并密切注意周边小煤窑生产动态,超前做好井下透水隐患的预测预报工作,及时治理塌陷区和护巷煤柱被破地段。

环境安全篇7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原则,认真落实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的消防安全领导责任、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减少火灾隐患“存量”,严控火灾隐患“增量”,全力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为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工作目标

此次整治的重点地域是指城乡结合部、棚户区、“城中村”及出租屋、“三合一”场所、务工人员聚集地等。通过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力争实现“四个100%”和“四个确保”的工作目标:

(一)“四个100%”

1.未经消防验收合格投入使用的违法建筑、影响灭火火救援的违章建筑、未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营业的场所、“三合一”场所、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出租屋和务工人员聚集地的整改率达到100%;

2.消防设施设备完好率达到100%;

3.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消防车通道合格率达到100%;

4.城乡结合部、棚户区、“城中村”及出租屋、“三合一”场所、务工人员聚集地灭火救援训练、研究,修订和完善灭火救援预案率达到100%。

(二)“四个确保”

确保市政消火栓安装到位;确保消防车通道畅通;确保居民用火用电基本规范;确保消防监管责任落实到位。

三、时间及步骤

消防安全环境专项整治工作从年7月1日开始,至年11月10日结束,分为动员部署、摸底排查、集中整治、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7月1日-7月15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制订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召开动员部署大会,分解工作任务,层层落实责任。通过媒体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公告,营造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强大声势。

(二)摸底排查阶段(年7月16日至7月31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集中组织开展“拉网式”的消防安全大排查。对城乡结合部、棚户区、“城中村”及出租屋、“三合一”场所、务工人员聚集地要全部建立档案资料和基础台账,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要登记造册,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同时,要将检查和隐患情况逐级上报当地和上级人民政府,抄送上级主管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履职,加大对基层工作指导力度,确保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稳步推进。

(三)集中整治阶段(年8月1日至10月31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以省运会前为重点整治时段,针对排查整治中发现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分解任务、明确进度、落实责任,不断强化全市各级各部门及各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强力推进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四)检查验收阶段(年11月1日至11月10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对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进行自查、总结。市防火安全委员会、市政府督查室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将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各县(市、区)的年度安全生产考核内容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

四、整治重点及内容

(一)“三合一”场所

1.在生产、加工、维修企业的车间或仓库内设置员工宿舍的生产型“三合一”场所;

2.在储存可燃、易燃或具有爆炸危险性物品的仓库内设置员工宿舍的生产型“三合一”场所;

3.在商场(商店)、市场、超市等经营场所内设置员工宿舍的经营型“三合一”场所;

4.设置在城乡结合部、出租房屋内集住宿、生产为一体的作坊式生产加工场所。

(二)城乡结合部、棚户区、“城中村”及出租屋

1.建筑规划是否杂乱无章,耐火等级、防火间距、消防车通道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2.室外消火栓、消防水池等市政基础消防设施是否设置;

3.居民用火用电是否规范,电气线路设置是否穿管保护,消防安全意识是否淡薄;

4.行政区域街道的消防安全监管责任是否落实、消防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措施是否到位;

5.出租屋是否纳入所辖公安派出所管理。

(三)务工人员聚集地

1.务工人员是否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2.务工人员集中住宿场所是否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符合要求,用电用火是否规范;

3.务工人员集中生产场所是否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4.务工人员所属单位及行政区域街道的消防安全监管责任是否落实、消防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措施是否到位。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平安”建设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对消防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此次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要严格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一岗双责”和安全监管任期责任追究制。要按照本方案制订本部门、本地区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把责任落实到行业、系统,以及镇(乡)、街道、社区和各社会单位,落实到人头和工作的每个环节。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将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制订情况纳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和“平安”建设的考核内容,予以考核评价。

(二)加强隐患排查,实行铁腕整治。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大排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依法查处消防违法违章行为,强力整治各类火灾隐患。对“三合一”场所的火灾隐患和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强力督促整改;对未经消防验收合格投入使用的建筑,经责令限期整改不合格的,坚决责令停止使用;对占用消防通道、影响灭火救援的违章建筑应立即拆除;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经营性场所,不能按期整改销案的,一律实施关停,对直接责任人员实施拘留。

(三)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协作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兵把口、主动作为,狠抓工作落实。要对照工作目标,将属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整治工作,制订具体整治方案。需要联合整治的,应明确牵头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形成齐抓共管、互相配合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局面。

(四)加强督查检查,确保取得实效。各地要坚持综合与专项、条条与块块、明查与暗访、治标与治本的有机结合,做到企业自查、乡镇(街道)普查、县(市、区)复查、行业部门抽查和市政府督查“五查并举”。其中,企业、乡镇(街道)自查、普查率要达到100%,县(市、区)复查率要达到50%,行业部门抽查率要达到50%.对发现的问题,要分清原因、划清责任、落实措施、督促整改,确保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市政府将对全市各级各部门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督查,凡查出重大安全隐患没有进入全市隐患监管系统、或没有实行挂牌整治的,将按照失职渎职追究有关部门、单位责任人的责任。

(五)加强宣传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对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具体措施、整治成效等进行宣传,营造整治氛围。要广泛宣传新《消防法》及防火灭火、逃生自救常识,使消防法律法规家喻户晓、消防安全知识人所共知。要公布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举报电话,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广大群众积极检举揭发火灾隐患和违法违章行为。要落实首接首问责任制,凡接到群众举报线索,必须及时向政府或公安、安监部门通报情况,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各级联合执法机构要迅速核实,及时查处,做到件件举报有着落。

(六)加强装备建设,强化基础设施。按照“平安”建设关于消防装备建设计划,各地要按照“保障需要,确保安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为消防部队配置扑救各类火灾的消防车辆和器材装备,建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防装备体系。各地要大力推进城市市政消防基础建设,加强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建设,督促开发企业、业主单位完善建筑内部消防设施,配备必需的消防器材,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保养,使之处于良好状态。

环境安全篇8

关键词:中哈关系 边境安全环境 现状分析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最为重要的国家,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点国家。维护好中哈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西北边境地区的繁荣发展、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中哈边境概况

1.1中哈国界线的历史沿革

中国同哈萨克斯坦之间有长达1700公里的边界。1991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了苏联与中国东段边界协定,基本解决了中国与苏联东段边界问题。苏联解体,使中国没有时间同苏联一起解决西段的问题,原来苏联与中国的边界问题变成了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边界问题。

1994年4月,总理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同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签署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界协定,从而揭开了中哈边界友好合作的新篇章。中哈之间的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长期没有得到解决,这个文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两国边界。

2003年10月11日,经中哈联合勘界人员的共同努力,正式勘定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国界线,经两国法律程序认可后开始生效。至此,中哈边界问题已全面解决。

中哈两国国界线全部在中国新疆境内。正式勘定的中哈国界线全长1782.75公里,双方在国界线上共树立了599个界标,688个界桩。

1.2中哈边境口岸的基本情况

中哈边境线上共有5个边境通商口岸,分别是霍尔果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都拉塔口岸、巴克图口岸、吉木乃口岸。其中以阿拉山口口岸和霍尔果斯口岸的地位最为重要。阿拉山口口岸是中哈之间的铁路口岸,被誉为中国向西开放的“火车头”。

在霍尔果斯口岸建立的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沿中哈界河横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个国家,经由专门通道连为一体,实行全封闭管理。中心总面积5.28平方公里,其中中方区域3.43平方公里,哈方区域1.85平方公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跨国封闭的贸易综合体,将有效地推动中哈经贸合作与交流。 [1]

2.中哈边境安全现状分析

2.1中哈两国政治互信不断深入为中哈边境安全提供了坚强的基石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面临着与中国建立新关系的重要任务。刚刚独立的哈萨克斯坦正在解决诸如融入国际社会、经济结构改革等问题,尤其需要中国在政治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1992年1月3日,由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李岚清和外交部副部长田增佩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对哈萨克斯坦进行访问,并通过这次访问与哈萨克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是哈萨克斯坦独立后,中国政府代表团对其进行的第一次访问,也是非常重要的访问。从此打开了中哈两国国家层面的友好关系。[2]

2.2中哈两国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为中哈边境安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1)能源合作

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的近70%来自中东、海湾地区,但这一地区形势不太安全,而且石油运输需要跨洋越海,途经多个咽喉要道。如遇战乱或遭霸权国家封锁,我国的海外石油供给就有陷入停顿的危险。而中哈陆上相连,输送便捷,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输送的安全系数。从这个角度看,中哈石油管道更具有特殊的国家安全意义。

(2)中哈边贸情况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共同边境线长达1700多公里,现有的5个边境通商口岸,正成为中哈两国边境居民相互交流、合作的纽带,中哈漫长的边境线两边也因此呈现出一幅和睦相处的和谐景象。

(3)中哈经贸情况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哈萨克斯坦已成为中国在中亚的主要贸易国。中哈两国贸易额一直稳定增长。2005年,两国贸易额达50亿美元,哈萨克斯坦已经成为仅次于俄罗斯的独联体第二大对华贸易伙伴。在双方高层谈判的带动下,双方继续加强经济联系、提高贸易额,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已突破200亿美元,到2015年中哈双方的贸易额将达到400亿美元。开始于1992年的乌鲁木齐洽谈会于2011年9月1在乌鲁木齐升格为亚欧博览会并开幕,为中哈经贸合作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2.3中哈两国军事互信不断加强为中哈边境安全提供了直接的保障

中哈两国同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创始国和会员国,上海合作组织以“睦邻友好、平等协商”为基础的保障边境地区和平稳定的安全模式,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处理边境地区安全稳定的发展典范。1996年4月,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签署了《关于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1997年4月,签署的《关于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更是为中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边境地区不搞军事对抗和军事竞争。这些都为中哈边境地区的安宁和两国国家安全提供了保障。

3.对中哈边境安全的几点思考

当前,中哈边境安全的总体环境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是中哈边境安全状况的主旋律,也是中哈两国战略层面互利合作的结果。但是威胁中哈边境地区安全稳定的因素如“”的破坏和潜入潜出活动、跨界民族的非理性流动、中哈油气管道的安全等因素依然存在,这些不利因素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中哈关系的大局,但是在中哈边境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将会破坏中哈边境地区稳定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1严厉打击“”依然是维护中哈边境安全的重要工作

“”即极端宗教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中哈两国同为“”的受害国,由于受“”的影响和威胁的程度不同,中国政府对“”采取高压和严厉打击政策,而哈萨克斯坦对“”则仅保持警惕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在对待“”上的基本态度相同,只是采取打击的力度不同,有待于进一步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加强中哈交流、保持步调一致,继续加强包括中哈在内的上海合作组织的“反恐演习”,对“”始终保持一种高压态势。

3.2引导规范跨界民族的有序流动依然是维护中哈边境安全的长期性工作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为改变因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大量流失而导致人口衰减的状况,同时提升哈萨克族人在国内的主体地位,哈萨克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招徕国外哈萨克族人回归“历史祖国”的优惠政策,包括双重国籍政策、给“归国”入籍者提供资金和就业上的帮助等。21世纪初,随着哈国经济的不断好转,回归哈国的哈萨克族人迅速增加。

因此,对于中国新疆少数民族,特别是哈萨克族群众因各种原因移民哈萨克斯坦的情况有关部门必须要掌握一手资料,加强边境地区跨界民族基本动向的情报搜集,不仅要知道他们移民哈国的动机,更要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其移民哈国后的生活状况,对当前的移民形式做出科学的判断,并及时的宣传引导哈萨克族群众理性对待移民哈国的选择,减少非理性的无序流动情况,确保我国边境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维护我国边境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3.3确保中哈油气管道的安全是维护中哈边境安全的重中之重

2006年4月30日,哈萨克斯坦石油通过中哈石油管道抵达新疆的阿拉山口,标志着中国境外陆路管线供油时代的开启和中国建设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时代的来临。[3]石油研究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原油大致为40亿吨。届时从新疆调往内地的原油有可能占我国当时石油需求的一半。[4]以,中哈油气管道的安全是关系到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大问题。

当前,对中哈油气管道的研究主要是油气资源的来源稳定和多元方面,但是随着中哈油气管道不断完工,确保中哈油气管道本身的安全问题也渐渐的凸显出来,中哈油气管道距离远,所经地区人员稀少,沿途加压泵较多且位置偏僻,极易成为“”破坏的对象,一旦遭到破坏将会严重影响我国正常的石油供应和人民正常生产生活的开展,破坏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甚至给中哈两国的油气合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维护中哈两国边境安全的安全环境必须要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中哈边境地区安全的实质:中哈两国的边境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在两国政府的政治关系的不断深入,关键性因素则是中哈两国经济关系的不断提升,落脚点是发展中哈边境地区的经贸往来,有效途径是通过当地政府和边境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最大程度的消除影响中哈边境地区的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roll.省略/20111202/

n327694358.shtml

[2]康泽民.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战略伙伴关系述评.外国语学院报[J].2006.(6),2-5

[3] [4] 蒋新卫.中亚石油地缘政治与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建设.东北亚论坛[J].2007.(3),65-66

作者简介:

上一篇:水污染治理范文 下一篇:污水治理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