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范文

时间:2023-09-17 07:35:47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篇1

首先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下的几个误区。

一般而言,高中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适应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而且摸索了一定的学习方式或方法,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却被我们所误解,形成在教学中的第一个误区。认为鉴赏教学应该融入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表现形式,但却走上了为“形式”而形式。在课堂上,有些老师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不断地用游戏、表演等形式。而对于这些形式做法是否达到真正理解美术语言并没有认真考虑,把时间花在听觉或表演上下功夫,结果学生学习美术语言反而被剥削,作品的鉴赏也就无从谈起,作品内涵的挖掘也就成无稽之谈。

误区二,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对于小组合作的目的并没有认真的设计,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讨论,有些甚至钻牛角尖,更谈不上集体智慧的挖掘,实际上是典型的应付式。这些课,表面上很热闹,但却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去鉴赏美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因为这种热闹就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没有真正做深入的思考,对本学科的美术语言的学习迷失了方向,在这样的课堂上失去的是教师价值的引导,智慧的启迪,思维点拨的职责。这种方式,实际上是片面化、庸俗化,失去了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只是一句空话。

误区三,认为教师讲的越少越好,让学生自由发挥,片面强调自主性学习。

高中美术新课标实施以来,出现这样的观点,教师要少讲,要让学生完全自由地发挥,学生无论有何感受都是对的,并一味给予表扬,认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其表达的正误,并认为这是对学生个人感受和学习主动性的尊重,并认为教师指出学生的感受有误,有灌输之嫌,如果对作品做出解释,就是“一言堂”。事实上,学生对作品的解释违背了作品的基本意义范围,则说明他对作品的鉴赏还可能处于茫然的状态,教师不给予纠正,则是把“自主”变成了“自流”,这种做法,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主性”的学习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而还有可能导致学生这种自主性学习变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要走出这些误区,第一必须循序渐进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往的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一般都是以接受性学习方式为主,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学生听得筋疲力尽,昏昏欲睡,根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这次的课改就是要改变这种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在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方法,注意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要真正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但又要掌握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的如何,而在与学生“学”的如何。过去课堂上“你讲我听”式的教法,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无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现在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可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因此得到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逐步地转变,真正地完成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第二、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意识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美术教师,除了本是很要有精良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努力通过个方面的学习形式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美术教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除了兴趣之外,尊重也是吸引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因。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对他尊重程度的界尺,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榜样,通过教师的人格力量使学生学会对学科产生尊重的态度,从而产生学习的愿望,应该是我们实施教育手段的一个策略,当然,教师的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思考。将美术课定性为人文学科,实际上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重要的是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这样学生就能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逐渐提高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虽然有些学生反映像语文课,但这又有何妨呢!

第三、注重学科本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同时也指出:“懂得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地使用美术术语……”;所以在对具体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摆脱只是注意作品较为明显的和自己所熟悉的形式特征的“看图识字”阶段,逐渐对作品片面描述及经常使用通俗语言而非“美术语言”,甚至学会从不同角度仔细贯彻作品,对作品不同层次的信息意义进行解读,对形式语言景象识别、概括、整合,从而完整把握作品的形式特征及精神。在对作品的描述时,鼓励、启发、促使学生进行自由准确地交流和表达,并不断引导促使学生使用美术术语,使其鉴赏、评述能力规范,水平日渐提高。一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在不同指向的“解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如果美术学习一点喜欢野性都没有,也就没有开设这门功课的必要。

《课程标准》认为美术鉴赏和基本方法是“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是在对作品不同层次的信息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在不同指向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描述也好,分析、解释和评价也好,总是建立在表达的基础上。多年的美术教学经理,我发现学生普遍表达能力偏低,词汇贫乏,或者极不规范,不入门道。所以,在教学中,在把握美术的学科本位同时,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美术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美术术语的运用,大到文章的整合,小到造词造句,我一直跟他们强调,要用术语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在签订学科本位的同时,应该充分调查清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

第四、注重课程拓宽,形成校本课程

美术鉴赏篇2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激发兴趣;创造氛围;美术语言。

鉴赏,是高中美术教育阶段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对初中阶段美术欣赏和评述的一个飞跃和拓展,是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品鉴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知、经验和相应的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体验、联想、分析判断的一系列过程。事实上,鉴赏高于一般的“欣赏”,欣赏只是表面的感知,而鉴赏则是要求学生从专业的角度,用心去体验美术作品,在感受美术“美”的同时,也形成对民族文化艺术、对世界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一般来说,鉴赏包括对形象、色彩、创作风格等艺术因素的审美,同时也包括对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文化、性格心理、人文情怀等因素的鉴赏和体验。由此可见,高中美术课程中的鉴赏,其实是一系列较为复杂和深刻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对高中学生有较好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创造美术氛围、从美术语言的运用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鉴赏。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快乐鉴赏

在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育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关的纲要,在实践中实现教学目标。但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这些标准,是值得教学共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鉴赏能力的第一步,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因为,学生只有对美术鉴赏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广阔的知识和深厚专业知识,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和分解,提炼出教学核心要点,其次,要充分的运用自身的教学能力,用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以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说,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关系是很难辨别的,尤其是具体到色相关系、明度关系、纯度关系,还有冷暖关系以及它们的整体对比关系时,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在鉴赏学习的过程中,对色彩关系的辨别,却又是最为核心的一个内容,学生必须要掌握,这样才能了解作品。所以,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去辨别色彩,只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面对,那很难收到好的效果。所以,笔者别出心裁,挑选几个衣服颜色各异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排队,让他们代表一种颜色由同学们进行观察,并且不断变换位置,形象地展示了色彩之间的对比和次序。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同学们认识色彩。学生也在这样的活动中,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在学习中掌握色彩关系的变化规律,对学生在鉴赏中的色彩分辨极为有利。

二、营造鉴赏氛围,渲染课堂教学

美术,本就绚丽多彩。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也应该是绚丽多彩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过于单调,那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影响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鉴赏教学中,如果教师所展示的美术作品过于单一,展示的方式过于单调,那就很难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也就很难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笔者认为在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注意加强课堂教学氛围的渲染,改平面教学为立体教学,让学生在多视觉的角度中,完成鉴赏之旅。比如说,在人物肖像画的鉴赏系列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了影音与画面结合的方式。如在鉴赏《蒙娜丽莎》这一世界名作的过程中,笔者就以“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主题,在课堂上观看一系列的“世界微笑”视频资料,让学生在沉积在“笑脸”中,慢慢地回到蒙娜丽莎本身,从不同的“微笑”进行对比,感受蒙娜丽莎那令全世界着迷的微笑,并能够深化到情感深处,体验这一笑脸所代表的文化意蕴,或是意大利式的微笑,或是整个欧洲式的微笑,或是达・芬奇自己内心的浅笑,无论是何种结论,都是学生鉴赏的升华。

三、让学生用美术的语言看美术

对高中学生而言,学会运用美术的语言,去鉴赏美术,是最基本的任务之一。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主要有点、线、面、色。但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各个民族又产生了较为独特的美术语言,比如中国绘画中讲求笔墨、意趣、虚实、章法等,西方绘画中的透视、质感、空间、色彩等。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语言,看不同的美术作品。当然,因为学生知识结构、生活经历、个性等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鉴赏教学中,高中美术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努力让学生从感性的描述转化到理性的分析,最好再对作品进行有效的解释和评价,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美术鉴赏篇3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51-01

一、引言

美术鉴赏成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虽然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它也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大决策,与其他学科体系相比,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而且现阶段美术鉴赏和其他基础教学一样,存在着严重的重视基础而忽视其它教育功能的作用,与生活严重脱离,再加上其教学内容的特殊,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教师探索的地方。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美术鉴赏教育

社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当代文化环境下的高中生在他们的审美观念上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这表现在潜意识里,民族传统的审美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心理的深刻烙印。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适当的方法:

在文化情境中实施美术鉴赏。如在教学中强化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中的传统精神的能力。例如,可以从中国美术作品中的语言入手,引领学生结合中国书法来赏析绘画中的“线”的功力、情感、个性、格调,以及与中国书法的关系,还可以从传统审美观念对“意境”的追求出发,来赏析传统绘画中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道风与意境的关系通过这些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美术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也可以说在民族文化情境中学会鉴赏。

使用更多的教学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传统美术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首先,可以用鉴赏原作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带学生进入美术馆、博物馆。其次,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系统,从声音、图像、视频等多角度刺激学生,使其接受更多的传统美术信息,提供更好的展示氛围。

2、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美术鉴赏教学

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课程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寻找教学所需资源,还可以以网络为平台进行观点的交流。

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师生互动。在计算机与网络普及之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单一性: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电脑网络社会提倡的是人机互动,甚至是人与网络上的其他人的互动。

实施美术鉴赏教学的媒体手段获得了拓展。自从在多媒体教室上过美术鉴赏课后,学生们都反映希望多在那里上课。无疑,良好的教学设备是美术鉴赏学习的必要保证,学生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更美的审美体验。特别是网络教学兴起之后,学生们可以在网络教室里直接通过点击鼠标、敲动键盘来任意选择、放大美术作品,并在网络上实现与教师、同学交流鉴赏体会,这样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美术鉴赏教学更具有成效。

3、利用“百家论坛”在鉴赏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欣赏和鉴赏各种艺术作品,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艺术价值,形成自己宽容的开放性的审美心态。美术鉴赏中,学生的真实体验最为宝贵,我们应在理性的分析与理解作品价值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情感取向,因此,要敢于设置“百家论坛”,开展“百家”争“鸣”,倡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又富有个性特征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态度。例如:鉴赏《蒙娜丽莎》那永久的微笑,有人从微笑中看出他的庄重、娴雅;有人从表情中看到她的是神秘莫测,心事重重;有人看出她体验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乐观自信:悲观的人觉得她的微笑带点伤感;快乐的人觉得她的微笑中带有甜蜜。通过交流,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巧妙的留下了一个空间,让观众用想象去填补,形成精神上的愉悦。

4、利用比较教学方法增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效果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侧重于比较学的鉴赏方法也是常用的鉴赏方法之一。可以是纵向的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比较,可以是同类比较,也可以是异类作品之间的比较。在确定了比较的对象之后,可以选择各种方法进行具体鉴赏。例如,选择比较鉴赏的对象为:《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和《大公爵圣母》。《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这幅画显得比较呆板,完全看不到古希腊艺术引以为荣、古罗马时代固守不变的那种表现人物动作和表情的绝技。按文艺复兴时艺术家们的观点,这件作品缺乏“人性”的。而在中世纪时期的肖像画大都如此。如果把《大公爵圣母》这件作品同《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相比较,就会发现拉斐尔笔下的作品中洋溢着生命。圣母面部的造型和隐没在阴影中的方式,温柔的母亲怀抱着可爱的圣婴的和谐,充满着人间的温情,是那么的真实、可信。通过上述比较,可以清楚地了解中世纪绘画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区别之所在。同时,这些方法也可以借用到中国美术的鉴赏上来。此外,在对中国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时,还可以依据中国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原则来进行解读。以此给予学生更多的审美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

美术鉴赏篇4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是鉴赏者通过运用视觉观察感知,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体验、判断的欣赏过程,能够使鉴赏者从中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师生通过共同的美术鉴赏活动,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新课标提出学生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衡量学生的素质、修养,离不开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作为审美艺术的美术鉴赏教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学生,起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作用。然而,现阶段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不仅教学思想陈旧,而且缺乏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教学,使得学生无法理解艺术作品表现的精神和生命力,从而得不到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高中阶段需要实施美术鉴赏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

一、关于美术鉴赏

高中阶段的美术课堂,主要以鉴赏为主。美术鉴赏课不仅要求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有一般的欣赏,还要培养学生有能力对美术作品做出判断,包括作品的艺术成就、美学价值、内在涵义等。要做到这些,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和知识,美术课不能与其他学科分裂开来,需要很多学科的知识养料才能真正的理解美术作品,比如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地理常识等。要有对艺术以及美学的见解,还要熟悉社会背景、人文风俗等。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考

(一)教师主导型

我认为在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型的教学方法应该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但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审美心理和能力,要结合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提供更多的图片、影音和实物,加强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结合等。这样才能突破教师的“一言堂”式的美术鉴赏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以新古典主义派画家大卫的作品《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为例。

我们要运用到多媒体,上课前要准备好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相关影音的资料,做好课件。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这幅作品,用语言讲述作品的背景。

这幅作品创作于法国大革命的前夕,大卫选取了一件震撼人心的古罗马的传说作为创作主体。罗马城选了荷拉斯三兄弟,对方选了居里亚斯三兄弟,但这两组兄弟中却有婚姻关系。画面中妇女的哭泣与三个勇士的激昂气概,形成鲜明的对照。为了祖国,必须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幸福。

此处以教师的语言讲授为主,在讲解完作品的背景后,我就请学生自己谈一下对于英雄主义情结的理解,学生们被作品背景深深吸引,也对画面中人物的命运唏嘘不止,学生的对于这种战争更多的注入了人文主义情结。这样开头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画面的特征。

作者以朴实无华的写实风格、精确严谨的构图和英雄式雄浑的笔调进行描绘,所以这幅画后来成为绘画艺术的典范。这样便能够使学生对于新古典主义绘画具备了基本的认识。

深入分析作品:作者用明暗及其所形成的渐变关系来处理点、线、面以塑造形体,使之在空间中形成具有厚度和重量的体量感。明暗的渐变使形体产生了向画面深处延伸的立体感。再次观看作品,同时播放激昂、凝重的角斗士背景音乐。

此作品的鉴赏,运用了多媒体图片和音乐的穿插教学,给学生带来真切的感受,使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的真谛和真实的情感。此鉴赏以教师为主导,加入了互动环节,也很好的引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师生互动型

互动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角色转变,真正有勇气把美术鉴赏活动看成是自己参与的主动性活动而非对老师观点和技术模仿的被动性活动。进而真正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此方法应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美术鉴赏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洞察力、判断能力的条件下方可运用。

同样以新古典主义流派的代表大卫的作品《马拉之死》为例,事先准备好此画的高清图片,设置几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比如:马拉是谁?作品表现了什么?个人怎么理解这幅作品?怎样去鉴赏这幅作品?等等。我们通过这么多问题开展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通过一个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鉴赏,传递知识。

(三)学生自主型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是具有主体个性的人,教育教学影响只是在得到学生主体意识选择、支持后,才能对其知识、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起作用。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的独立性、对教育影响的选择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包括游戏法、探索法、观察法和纠错法等。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重要的不是学生外表的活跃,而是学习强度和效率的提高,是学生独立、能动、富有创造性地解决”美术鉴赏课题。

以本课为例,在鉴赏并讨论了两幅代表作品之后,请学生自己总结新古典主义作品特点,以此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然后,我又选取了大卫的另外两幅作品,请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加以分析。并引入新内容,展示一幅浪漫主义绘画,请学生分组讨论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认为我们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在教学中应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因材施材、因需施教,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美术鉴赏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欣赏、鉴赏

美术鉴赏教育是将学生带入绘画这一特殊的视觉领域的最基本方法之一,使他们在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发其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养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美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仅仅靠学校每周两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学生的鉴赏能力呢?

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当然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理解和接受。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式的引导方法,如: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你觉得它的色彩有何特点?与其它作品有何不同等等。我们这种赏析非简单观赏,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转一转,大体看一 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以往的美术鉴赏,仅仅停留在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作品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鉴赏能力略作论述:

一、根据自己的第一直觉简单的描述感受,分析其形式

在鉴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后,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以免其怕自己还会错而不再发表见解,应是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我们此时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图和背景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

二、理解作品的意蕴

作品中的意蕴是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渗透。

以蒙克的《呐喊》为例,画面通过强烈的、流动的色彩,天空中耀眼的红色;背景中倾斜的不稳定构图;道路与人物的强烈扭曲夸张,惊恐男子那夸张变形的狰狞面部表情,整个世界孤寂与无助的情绪,真实的表现了作者的绝望、恐惧、疯狂、忧郁的内心世界。蒙克的这幅画到底想说什么?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呢?这样教师适当的引导后,再通过对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

三、正确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万不可以一己之见,或极端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在评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点外,还有意指出它的缺陷,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太唐突,剪贴一般,使得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色彩较为单调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作为教师鼓励学生应尽量发表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我们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认清一点就是学校的美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鉴赏教育,也并不是培养专业的鉴赏家。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大众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力,学会欣赏周围生活中的一切视觉形式,进而使审美不单只是“看”,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总之,以上谈到的三点概括了美术欣赏教学的几个不同阶段,只有遵循鉴赏的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从感知走向理解,才是一节有效果的美术欣赏课。

参考文献

[1]杨维民.从绘画中心思想问题看艺术教育的缺失[N].美术报,2011-01-17.

美术鉴赏篇6

【关键词】 美术 高中生 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4-01

纵观当前的高中课堂,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许多教师及家长都认为分数决定一切,继而不去关注美术教学,更将美术鉴赏当做鸡肋,认为可教也可不教。以至于目前大部分高中生都不理解何为艺术,以及艺术的美韵在哪里。笔者认为,高中生长期受到学业的负压,培养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可以有效缓解他们紧绷的神经,让他们在学习之余得到美的放松,并以此提高他们的精神素养。所以,在新课标提出的背景下,我们美术教师要动用自己的一切本事,致力于提高高中生西方现代艺术鉴赏能力,并引导他们用现代的目光去审视、理解、感受西方现代艺术所散发的魅力,继而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一、点面交融,风格鉴赏

艺术是人们用来寄托精神情感的产物,千百年来,它一直都承载着人类的精神财富。记得巴赫曾经说过:一个社会只有与艺术联姻,才可以生出文化的孩子。假如与艺术离婚,那么社会将变成荒漠,变得野蛮。所以,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高中生对西方现代艺术的鉴赏能力,这便具备了时代性与艺术性的意义。在风格鉴赏的方法中,点面结合是以某位艺术家的某部作品作为蓝本,然后再结合该位艺术家的其它画作,从而对这位艺术家的时代风格给予感知的手法。

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中以达芬奇为例,在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作为切入点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并让他们结合问题展开思考,继而达到鉴赏的目的。比如:画中的构图方式是什么样的?它的线条和色彩具备哪些风格特征?从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可以探寻出哪些情感?作者为何要这样刻画?当学生讨论完毕之后,我们可以将达芬奇的其它作品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自行欣赏。如:《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音乐家肖像》、《抱银鼠的女子》等。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学生们自然可以掌握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而且,通过对点面结合的运用,学生可以快速把握不同流派艺术家的特征、风格。由此,我们也可以说,点面结合能让学生对艺术的鉴赏透过表面,挖掘局部。

二、纵向观察,挖掘特点

现代绘画是对古典绘画的一次反叛与颠覆,它所具有的反叛精神令绘画艺术面貌不断翻新。甚至,不同的流派之间大有“互斗”的趋势,从而为我们带来百家争鸣之感。带领学生鉴赏西方现代艺术的时候,若想通过历史,让他们了解各个流派的特征,以及他们对艺术的追求,那么我们可以使用纵向观察的方法。通过纵向联系,从而将历史的主线连接起来。而在这个连接线上,学生们便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与特征。比如闻名遐迩的艺术家塞尚,他放弃快速作画手法,而是专注于对物体实体性、构造性的研究。之后,毕加索对这一手法进行了加工,并由此衍生出了立体艺术流派,继而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结构与空间的概念。立体艺术是西方现代艺术不可或缺的分支,它不仅对之后的艺术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还为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指导学生抓住立体流派的诸多特点,便可以将各个流派之间进行有机的串联,并呈现出承载与传承的特点。这时,学生不仅可以充分把握每一个流派的特点与风格,同时还能寻到艺术的发展规律,从而让他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认知得以加深。除了对立体艺术展开纵向观察之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抽象主义、表现主义、野兽主义、超写实注意、波普主义等流派进行纵向联接,以便提高他们对西方现代艺术各个流派风格与特征的鉴赏能力。

三、背景探究,洞悉本质

与古典艺术相比,西方现代艺术更加追求本我与内心的真实,它在艺术理念、创作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与古典艺术大相径庭。假如我们利用传统的目光去审视现代西方艺术,那么很可能无法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若想更好地带领学生鉴赏西方现代艺术,就必须让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历史发展背景给予探究。基于上述,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艺术家的追求、现代工业社会物质经济的发展对艺术界所带来的影响,以及艺术家的解说对现代艺术的重要性。比如,当我们想去了解印象主义的时候,首先要从1863年巴黎艺术界落选者沙龙谈起;当我们想要了解《星空》内所蕴含的情感时,首先要对梵高那纯粹而虔诚的宗教情怀感同身受;当我们想要了解《最后的晚餐》时,我们要理解作者对当时岁月的动乱,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当我们想要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时,首先要理解作者对都市文明的厌恶,以及对原始生活的向往。背景挖掘、洞悉本质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意图,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的最好手段。

美术鉴赏篇7

摘 要:新的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美术鉴赏课也要有高效的教与学,如何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了我们的研究目标。本文将比较式鉴赏结合一节美术鉴赏课实例,对比较式鉴赏的特点、形式、应用、注意事项和意义,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美术鉴赏;比较式鉴赏;教学法

美术鉴赏课在普通高中开设得很普遍,但是想上得高效却并不容易。普通高中新课标要求美术教师: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上,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尽可能进入情境获得审美体验,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面对不同的鉴赏内容,使用适宜的方法去鉴赏。美术鉴赏的教学方法很多,本文主要就比较式鉴赏在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比较式鉴赏是有目的地选取相关的美术作品放在同一环境中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特点的鉴赏方法。通常是比较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的差异和导致这些差异的社会因素,具体对比哪些内容,有时还要依靠感觉,所以比较式鉴赏其实是几种鉴赏方式的综合运用。

美术鉴赏课教学时,经常会遇到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流派、艺术家和作品都很多的情况。如《十七世纪的欧洲美术》,重要的艺术流派就有巴洛克、荷兰小画派、法国古典主义,还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需要了解和认识的艺术家及代表作品就更多,面对大量的概念和各种风格,学生很难区分。但用比较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辨别异同,识别风格上的差异就容易多了。下面,结合比较式鉴赏在《十七世纪的欧洲美术》中的应用,就比较式鉴赏的特点、形式、应用过程、注意事项和意义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美术鉴赏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一、比较式鉴赏的特点

比较性鉴赏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呈现出不同于其他鉴赏方法的一些特点:

1、可比性。进行比较的美术作品之间既要有相同性又要有相异点,相同是比较的基础,相异是比较的结果,这样才具有可比性。

2、直观性。比较性鉴赏是对美术作品做比较,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从多角度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深刻的印象。

3、综合性。比较性鉴赏通常是比较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的差异和导致这些差异的社会因素,具体对比哪些内容,有时还要依靠感觉,所以比较式鉴赏其实是几种鉴赏方式的综合运用。

4、经验性。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对于有无比较的需要,比较作品的哪些方面,同什么作品进行比较,用何种方法比较,都完全取决于鉴赏者的知识经验和艺术素养。

二、比较式鉴赏的形式

比较式鉴赏的形式概括起来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但是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细分出更多种类。本文结合案例,重点介绍如下几种类型。

1、同一题材,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作品的纵向比较。例如:将十七世纪鲁本斯的《劫夺鲁西普斯的女儿》与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相比较,比较其题材、构图、色彩、主题、风格。会发现这两幅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绘画作品,题材虽然类似,但其它方面就截然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对鲁本斯作品中巴洛克运动激情的艺术风格,就一目了然了。

2、同一位艺术家,同一类型,不同年代作品的纵向比较。伦勃朗的著名群体肖像《夜巡》,如果单独来鉴赏,学生很难看懂。他们不明白这幅人物众多,忽明忽暗的群像到底好在哪里?但是我将《夜巡》和伦勃朗早期的群体肖像《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放在一起比较,学生很轻松就观察出《夜巡》的优秀之处。

3、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民族、流派、艺术家、作品的横向比较。鲁本斯的《土与水》和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一对比就会发现:作品的风格、体现的审美理想和服务的阶层都不一样。

4、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不同艺术种类作品的横向比较。如将巴洛克艺术的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放在一起比较,你会发现他们具有“运动激情、华丽复杂”的共同特征,更加深了学生对巴洛克艺术的理解。

三、比较式鉴赏的应用过程

比较式鉴赏是一个过程性的鉴赏,以鉴赏巴洛克绘画为例。

首先,比较的作品要有代表性和可比性。巴洛克作品就选最具代表性的鲁本斯的《劫夺鲁西普斯的女儿》,与它做对比的要选哪件作品呢?巴洛克美术因为不遵守古典美学的原则才被称为巴洛克,所以就选择古典主义的作品与其做对比。又考虑到学生刚学过文艺复兴的美术,所以权衡后选择与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做比较。选择比较对象时除了要利用经验,还要加上理性分析。

接着,选取观察比较的任务。可对比的角度有很多,但要考虑到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所以任务不能乱定,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比较兴趣及比较效果。这两幅作品的比较是题材相近不同时代的纵向比较,根据两幅作品的视觉效果,教师提示学生就题材、情节、构图、色彩、人物等方面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可以用提问法,如:这两幅画在题材上相似吗?情节上有何不同?也可以用图表法将作比较的各个方面列出来,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

最后,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异同点,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找出对比双方的差异,研究双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巴洛克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留下对这种艺术风格的深刻印象,产生个人的看法和评价。

四、比较式鉴赏的注意事项

应用比较式鉴赏的教学方式,要注意几个问题:

1、要有可比性。比较的对象之间要有一定的相关性。如相同、相异、因果等,毫无联系或牵强附会的比较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2、选择合适的对比角度。美术鉴赏活动中,可观察的角度很多,但要根据比较的目的去选择一些有效的角度去比较。

3、比较方法的运用要灵活多样。根据比较的需要,灵活运用多钟比较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五、比较式鉴赏的意义

比较式鉴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根据事物异同点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及综合能力。比较法教学的运用,对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意义.

总之,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是一个视觉体验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感应、精神享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鉴赏方法去获得最大的体验。但“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只要成为一名好的引导者,让学生自己掌握科学正确的鉴赏方法,才能深化他们的鉴赏活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作者单位: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钱初熹著.美术教学理论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美术鉴赏篇8

【关键词】重视;鉴赏;提高;效果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提高鉴赏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信息量大,传递迅速,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运用多媒体,可以把声音、图画可以综合运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把一些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转换成形、声结合的可欣赏的画面,充分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领悟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因素很多。那么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呢?美术教师要根据各个知识点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绘画鉴赏需静态的图像,而建筑鉴赏则更多的运用动态图像等。即使上述因素都考虑到了,也不一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里还要求教师掌握好多媒体运用的时机,即在什么时候运用,如何运用,尤其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把直观教具和正常教学连在一起,使其浑然一体。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中涉及到的综合应依托视觉艺术的思维和表达特征,基于对社会、生活、对自然感受经验,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会有很多产生疑问的地方。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疑”中思,在“思”中学。在上美术欣赏课时,美术老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学生之间会争论,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对学生正确的观点给予充分肯定,对学生不正确的观点要给予纠正,而不是一味地表扬说“很好,很好”。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及时对学生的见解进行梳理、归纳与评述。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好教学时机,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高中美术学习的主人。

例如曾经听过一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欣赏《捣练图》这幅作品,图中描绘的是盛唐时期唐代劳动妇女劳动(捣练)场面,老师从欣赏中国工笔人物画线条、色彩、造型精美的人物形象导入,设计通过以盛唐历史为背景,分析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引入到盛唐时期人们的国民素质及审美观。老师正说着,下面突然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画面上的人物一点都不美,太胖了,身材也不好看;这下课堂可热闹了,同学争论不休,又一个学生站起来反对前面同学的观点,这位学生说:因为盛唐时期人的审美观就是“以肥为美”。班上很多同学都笑了,这时,老师借这个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盛唐时期社会是怎样的景象?想一想历史课上讲到的盛唐景象?接着,有学生回答,盛唐时期是开明盛世,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人民丰衣足食,物质生活达到满足,随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审美素质的提高。

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繁荣,人们的审美观不再是封闭保守禁锢的思想,不再是欣赏西施病态之美,而是以开放、健康、健壮为美,欣赏雍容华贵之美。接着,老师又对人物的装饰、服饰及造型进一步的分析,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给唐朝带来的文化、思想、观念上的改变,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探讨,提出异议的同学明白的点头,我懂了。

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老师适时适量,精心设计,使综合性的优势发挥出来,提高了课堂效益,也反映了老师的敏锐机智驾驭课堂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这节课我们不仅仅欣赏了绘画作品,还领略到绘画以外的艺术文化教育,体现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沟通。

三、给予学生学习积极评价,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行为表现要寻找闪光点,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作品要以表扬肯定为主,对作品中存在问题应该明确指出,教师准确精辟的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高中学生对美术已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他们会用自己的情感思想表达美的东西,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对美和丑的判断和理解,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和丑。学生的作品虽然画得不是很完美,但只要是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思想表达出来的就是美的,因此,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学习,通过举办画展、相互传阅等方式使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上一篇:工艺美术品范文 下一篇:药品信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