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美术革命”思潮

时间:2022-08-08 04:53:19

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美术革命”思潮

【摘 要】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在洋务派主张“师夷之技以制夷”的背景下,中国开始全面效仿日本和学习西方,西洋美术教育也随之开始被引入中国。随着大批留洋习画学子的归国,西洋美术及艺术思潮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引起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术的变革。

【关键词】美术革命;美术思潮;中西文化交流

1 社会背景

清末时期,庸腐的晚清王朝内忧外患,封建统治行将土崩瓦解。在这样危机重重的社会形式下,有识的文人志士和忧愤的民众不断奋起抗争。社会变革与内外争战构成了这段美术史不可回避的最真实的社会背景。在抵抗西方列强不断侵略的过程中,国人深刻地感到了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必要性。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不断渗入,西方的思想文化也随之加速涌入中国。晚清文人由此出发,对传统文化作全面的检讨和思考,弃旧图新并提出了“师夷之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始由自然科学、政治体制的效仿发展到思想文化、教育制度及美学思想的学习。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新派文人从开始接触并逐步推广西方美术和西方美术教育。此时,也拉开了留学生留学欧美研习西洋美术的序幕。早期有1887年留学英、美的李铁夫,此后有留学日本的李叔同、曾孝谷,留英的李毅士等。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早期学习西洋美术的留学生陆续学成回国,他们成为在华传播西洋美术的主要力量,并逐步影响了中国美术的原有传授结构和美学思想。而西方美术的引入又刺激了中国美术由传统形态转向近现代形态,并成为中国美术发生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

2 西式美术教育的出现

清末时期,政府相对重视西方模式的新式学堂的建设,新式学堂在全国各地大量兴建。一些城市建立的新式学堂直接全盘仿照日本学校教育模式,开设了图画手工课,这就使西方美术教育被间接的引进中国。随着教育的发展,清政府逐渐准予高等小学堂和中等学堂开设图画课程。这使新式学堂成为了西方美术的传授中心,并对中国传统美术的传授方式、学习内容、学生来源及去向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成立。此时期,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和建立了私立和公立的美术学校。这些专业美术学校倡导的美术教育已不再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模式,而是采自日本或直接源于西方的近代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

新式学校美术教育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师徒相授教学,学校美术教育往往综合多种自然学科并且兼学中西美术理论,学校师资充足,教学设施设备完善;学校美术教育把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视为一种为社会事业服务的方式,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宗法师徒关系。在这样的形势下,各级美术学校逐渐发展成为各种美术运动和美术思潮的最主要的策划地和传播推广中心。

3 美术思潮的影响

一批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学者首先向中国传统文化发起了挑战。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于1912年开始倡导并提出将美育列入教育的范畴,后期又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主张;当年“公车上书”参与者之一的康有为,流亡海外归国后发出了对中国画衰败的感叹;美学家吕先生也公开地树起了美学的大旗,直指把矛头指向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在这样文化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很多值得认真反思与探究的美术现象。其中之一,就是此时期出现的美术思潮对当时中国美术界的震动和影响,而关于中国画未来的发展道路的论争更是深受美术思潮的影响。这些思潮的出现催生了“美术革命”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革命”也就是中国画的革命,它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重要内容。它是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近代中国的背景下而发生的文化变革,是中国画自身发展规律之下受到西方新因素的影响的转变,是清末以来追求变革的新派文人共有主张的综合呈现。它把中国画的变革推向了新的层次,对其后的中国画以及中国美术的创作和画坛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十世纪初期,特别是最初的三十年,“美术革命”思潮促使中国美术以西方美术为参照,由传统美术向近现代美术形态过渡和转变。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变革,都是在西方文化介入下发生的,这也包括美术变革。但是,在西方文化汹涌袭来之时,在中国文化内部就已经酝酿着力图从内部转变和发展的因素。正是这一内部因素的成长和西方文化大潮的冲击,自身变革和外来影响并行不悖,在两者交叉推进和内外合力之下,共同构成了晚清与民国初期文化发生变革的前提。中国美术以及中国画未来的发展问题,是中国面对西方涌入的文化的冲击时,中国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的一个缩影。实际上此时期出现的“美术革命”思潮已经为此后的中国画乃至中国美术的大幅度变革提供了前提基础。

二十世纪初期,出现的“美术革命”思潮针对的对象是几百年来文人士大夫推崇的文人绘画传统,以及清末和民国初期美术和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因此,“美术革命”要面对的问题和困难是相当大的。“美术革命”所提出的变革中国画的问题,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历史问题之一。当然,变革就存在成功与失败和对与错的问题。“美术革命”思潮的出现除了正面的部分外,也存在一些片面、偏激和缺乏深入的观点,也出现了一些追求表面化而未得实质作用的弊端。但是,毕竟二十世纪初期的“美术革命”思潮产生于内忧外患、危机重重的年代,产生于迫切需要引入西方科技知识以强兵富国的时代,急功近利、矫枉过正的出现是在所难免的。对外来影响的接受,都有从盲目、盲从到自觉、自知,从全盘照搬到有选择的融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我们不能片面地指责当时的革新先驱们简单的崇洋,而是要全面的分析其中的各层面的利与弊。就当下而言,中西方文化的撞击、交融仍在延续,思想观念的变革也将会长久地不断进行下去。因此,客观地、全面地、正确地分析二十世纪初期的“美术革命”思潮将更有助于今天和未来的中国美术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时影.民国万象丛书:民国艺术.团结出版社.2005.

[3]刘晨.民国时期艺术教育期刊与艺术教育发展.团结出版社.2010.

[4]吴衍发.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分期思想的考察与反思.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石晶.民国时期艺术道路的三种趋向.文艺争鸣.2012年03期.

上一篇:化学课堂教学开放性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废弃矿井带来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