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范文

时间:2023-09-27 12:35:26

统筹兼顾篇1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企业角度讲统筹兼顾,关键是正确处理好十大关系。统筹兼顾就是促使这些关系相互和谐,是确保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

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物质基础。要打造世界级企业,首先是发展,对企业各种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抓住了发展,就是抓住了企业的命脉。为此,必须对不适应发展的东西进行改革,只要改革就会打破原有利益格局,产生利益再分配,将会产生利益减少者的不稳定问题。不稳定问题的出现就会影响改革与发展。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兼顾三者关系,不能脱离实际讲改革,搞发展。更不能为了稳定而放弃发展,不改革。因此,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统筹兼顾。

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的关系

这是管理中能否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只有牢牢抓住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要素,极大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是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自我创新,落实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用共同的愿景目标,提升企业对员工的感召力,员工能从这个目标中感觉到自己与企业的息息相关,员工必然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奉献自己的工作热情。

同时,快速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在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推进改革,由于现阶段企业管理能力的缺乏,严重忽略了员工的感受,导致员工的抵触和反感,对企业改革的推进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因此,企业必须对各级各类员工做到尊重、关爱、公平、培育、使用,是企业处理好与员工关系的关键环节。

科学解决管理、效益、分配的关系

向管理要效益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企业除了要管好人、财、物、产、供、销……之外,更应树立新的理念,加大力度管理好为客户创造价值、团队的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些是企业保持长久竞争优势,获取恒久价值的根基。

在强化企业管理时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经验与方法,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处理效益与分配时,要重点看效益,但不是唯一看效益,要将历史、政策等因素考虑进去,要将效率与公平有机地结合。这就要求管理上要做到科学、系统,才能统筹兼顾处理好三者关系。

依法处理好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建立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企业主要责任之一,必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力度,循环经济体现了一种经济发展理念,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它要求企业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节约利用资源,减少资源与环境财产的消耗,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的良性循环。要求企业依法节能降耗,保护环境,要做到坚持不懈,走为国、为民、为后代的“绿色”发展之路。

提升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的关系

在充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已认识到,客户的忠诚度,供应链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坚持双赢原则,为供应商和客户创造价值,是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首先,企业与供应链中的不同成员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相互冲突的目标,与供应商愿望相反。因此,须改变思维方式,使供应商的目标与企业追求的目标一致;其次,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顾客需求和供应商能力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必须建立动态供应链管理系统。

众所周知,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围绕如何满足客户需求而进行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就是要为客户提供最大、最多、最好的价值为顾客创造出有“比较价值优势”的东西,即对客户或消费者来说是有更多的实际用处、更好的使用功能、更大的利益满足,增加客户的整体价值。如此经营的企业,就为顾客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其竞争力就越强。

改善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关系

当前,企业之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间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树立“在竞争中合作”理念,不能把企业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你死我活”的对立竞争关系,不要只关注产品的竞争,局限于一个空间,而要研究消费需求变化、产业发展转型、技术变革、政策改变,创造商机,扩大市场空间,不要死盯住价格竞争,而要创造“价值”。

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创造商机,还是创造价值,往往都不是一个企业能完成的,需要各种企业的联合,也包括竞争对手的联合。这就需要建立新的竞争理念,即对手间不但有竞争、更要有合作的“竞合”理念。实现竞合理念,需要不同企业间信息、技术、商誉等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发展,达到双赢或多赢。

优化企业内纵向、横向组织关系

主要指横向的职能部门之间“无缝连接”互相协调、相互配合;纵向的上下级单位之间一体化,指令高效执行,问题与纰漏相互弥补,相互制衡。实现企业管控科学化、制度化,将企业实现“零风险”或“风险最小化”,要达到这个要求,一是要充分认识组织设计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企业框架和结构、组织规则、激励、协调等方面,合理、高效、协调的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保证。二是制度设计,组织架构是靠制度支撑运行的,制度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是企业各种组织关系能否良性互动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企业系统中各要素和谐的基础,实现企业整体功能的最大化的前提。

密切企业与政府、新闻媒体的关系

政府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是企业的管理和监督部门。企业与政府间建立良好关系,一是要尊重和服从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遵守法律、法规,保护环境等。二是要严格依法纳税,履行应尽的义务。三是加强与政府沟通与合作,多向政府传递企业有关的信息和情况,争取政府对企业的理解、支持和指导。

新闻媒介是企业的“代言人”,积极主动与新闻媒介交朋友,加强与新闻媒介的联系,积极宣传企业,扩大企业的外界影响。同时,当企业出现危机时,企业通过新闻媒介迅速作出反应,阐明观点,消除对企业的不良影响,减少损失。

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是社会的“经济细胞”。因此,企业在营造自身“小环境”的和谐氛围时,还应该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大环境”相和谐。企业要对社会有责任感、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企业与社会相和谐。企业形象必须用务实经营理念和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一笔一画描绘出来的,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自画像”点睛之笔在于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企业与社会的生态平稳关系。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有未来。全社会都应呼吁,只顾眼前小利而不顾社会和公众利益的企业觉醒吧!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配置好内部机制与体制关系

说穿了,机制是法规、是保证目标实现的游戏规则,体制是组织制度与架构。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有好的体制,没有好的机制,不能持久发挥作用;没有好的体制,好机制也无法实施。只有科学、合理地配置体制与机制,才是企业实现目标战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统筹兼顾篇2

———写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100次之际(二)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定会跌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关注民生,时刻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国务院的100次常务会议,研究食品药品市场整治、艾滋病防治、安全生产、科教文卫、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议题50个。这50个议题,反映本届政府把转变职能、发展社会事业、做好公共服务、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协调前进,才能更好地抵御风险。政府积极转变职能,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

历史不会忘记2003年的那个春天。非典疫情在短短几个月内,侵袭了我国20多个省区市。快速发展的中国突然间面临着严峻考验。

那一段时期,人们看到,哪里疫情最严重,哪里就会出现中央领导的身影:建筑工地、商场、学校、医院……那一段时期,也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最频繁的阶段。部署防治策略,紧急出台防治办法,防治非典紧张有序地进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集体果断的决策,坚定了全国人民同非典病魔进行顽强斗争的信心和决心,最终打赢了防治非典这场硬仗。

与非典抗争的过程,有损失,也有收获。“通过抗击非典型肺炎这场斗争,我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要注意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就如同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样,一定会跌跤的。”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深有感触地说。

2003年5月7日,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建立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应急体制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105个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各省区市也分别完成了省级总体预案的制定工作,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全国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了增强。2005年7月26日,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从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把这项安国利民的大事做好。

两年多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讨论加强社会管理的议题,在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市场整治、安全生产等方面全面部署。

民以食为天。2004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对外。粮、肉、菜、果、奶,从生产到消费,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细致的监管,让百姓饮食更放心。

安全生产搞不好,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从何谈起?本届政府组建以来,先后有12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强安全生产。严肃处理安全事故责任人,加快煤矿安全技术改造,提高安全监察权威性,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出台,安全生产形势逐步趋于好转。

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尤其要关注“短腿”。本届政府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教育等薄弱环节。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两基”攻坚任务:到2007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让越来越多的农家娃走进校园、拿起书本,在蓝天下成长和进步。

“神舟”五号上天了,奥运赛场又夺金牌了,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上学困难有了解决办法……两年多来,各项社会事业突飞猛进。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夯实基础,社会发展又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环境。

夯实民生之本,为百姓编织一张社会保障安全网,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服务型”政府要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经济增长、就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其中就业关系重大———不仅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本届政府提出这个响亮的目标,并在第6次和第16次常务会议上,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一系列再就业优惠政策相继出台,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框架基本建立。

“小额担保贷款”被许多下岗职工比作再就业的“及时雨”,到去年底已贷出10万多笔,共21亿元。与其四处找工作,不如鼓起勇气去创业。免费的“创业培训”,帮助全国23万名下岗失业人员成功当上了“小老板”。“退休尚早,创业已老”,“4050”人员一直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各地积极开发大量公益性岗位,使他们顺利再就业。近两年,全国每年新增就业都在800万人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就业595万人,超过年计划的六成。

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本届政府关注着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也牵挂着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和大学毕业生。

四川农民朱信头一次来北京打工就找到一份月薪800多元的工作。“是免费培训提高了我的技能,让我有了份好工作。”小朱说的免费培训,就是被国务院列为重要工作部署的“阳光工程”。去年,“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250万人,今年还将培训280万人。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研究促进农民工就业,并在第70次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农民进城就业各种障碍少了,还能享受到免费的职业介绍和培训。欠薪难题也逐步化解。常务会议议题中,还多次涉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明确要求,要在三年内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的工资。两年来,已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300多亿元。

国务院第9次常务会议,还就如何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问题进行了安排。两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保持在70%以上。

就业,是老百姓生存发展的现实“饭碗”,社会保障,则是解除老百姓后顾之忧的长远保证。常务会议一次又一次地作出部署,广覆盖、多层次、满足老百姓切实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农民工社保开始“破题”,工伤保险率先起步。今年上半年,工伤保险参保总数达7302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矿山、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在许多地方,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许可证挂钩,维护了农民工的权益。

到今年6月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职工均超过1亿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2000多万。社会保障,真正发挥了“安全网”的作用。

有岗位,有保障,“服务型”政府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安定感。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困难群众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

两年多来,重视民生、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关心贫困落后地区发展,成为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有没有按时足额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有哪些不足?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推进?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

本届政府成立后的第2次常务会议,就把“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作为主要议题,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针对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措施。

非典刚刚过去,国务院第14次常务会议立即对如何克服非典影响、增加农民收入进行安排。2003年底,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又专门讨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好政策相继出台,像和煦的春风,催生了大地的活力。“多予”,对种粮农民、粮食优良品种、农民购买农机具给予补贴;“少取”,取消特产税,免征农业税;“放活”,让粮食市场更繁荣,农民卖粮更便利。“天帮忙、市场旺、政策好、人努力”,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也不断改善。河南省巩义市里沟村80岁的农民石通,去年治疗脑梗塞花费了1万多元。当领到5000元的农村合作医疗补助金时,石老汉激动地说:“祖祖辈辈也没听说农民看病能报销,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到目前,全国共有600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覆盖1亿农村人口。

针对我国人口流动状况的新变化以及收容遣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第23次常务会议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并及时研究解决新办法实施后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等问题。不要小看“救助”两个字,这意味着一项根本性的变革,标志着我国对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更是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切实为弱势群体谋福利的体现。

两年多来,中央领导同志走向田间地头,和老农共话桑麻;走进校园,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走进洪水过后临时搭起的帐篷,走进边远山区低矮的草房,走进艾滋病患者的病房,走进水库移民的家中……他们倾听、询问,及时发现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法律援助条例》的出台,明确了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满足了社会不同层面困难群体的法律需求。《条例》重新修订,强调行政机关对事项不得推诿塞责、敷衍了事,畅通了渠道,规范了秩序,扫去了上访群众的担忧烦心。打水井、送医药,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修公路、建电网,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向艾滋病感染者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免费匿名检测、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艾滋病患者的孤儿免费上学,对艾滋病患者家庭实施关怀救助,更体现出政府执政为民、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问题、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问题、纠正企业改制中侵害职工权益问题,一件件,一桩桩,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国家政策措施是真正“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

统筹兼顾篇3

关键词: 优化学习方式;统筹兼顾;教学效果;整合环节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1-002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以来,优化学习方式,已经逐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也逐步被大家了解。但是,目前在这方面究竟做得怎样?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如何避免和纠正偏差,继续深入地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实际效果?……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和研究,现就这些问题作一些粗浅的讨论。

1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创新人才,要深化学习方式的变革

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坚持转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方式。对此,有人认为现在大家都知道要转变学习方式,开课时都积极组织探究活动……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但实际上,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得多”。例如,不少教师忽略了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根本目的,只在公开课上转变学习方式,不重视日常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的教师认为,新的学习方式有固定的模式:就是课堂上首先用投影和实物来设置有关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分组探究或讨论;接着小组代表汇报;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至于学习的实际效果,则无须多顾虑,大不了以后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补课,明知效果不好也要“装模作样”;还有的教师为了让课堂显得活跃,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降低教学要求,教学活动低龄化。在实践中还出现了课时不足、学习质量下降、学生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转变学习方式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和解决。

2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表面化,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际效果

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工作的生命线,转变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创新、如何生存的本领,促进学生的发展,把转变学习方式表面化、形式化、庸俗化,不顾实际效果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因为学不到多少东西而严重影响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情绪,也会严重阻碍课程改革深入开展。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固然重要,学习的结果同样重要,不讲究结果的过程是虚假的、无效的过程,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探究过程并得到了正确的结果后,才能说学生进行了有效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决不是降低质量要求,降低质量要求决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不顾实际效果决不是“实施素质教育”。

从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实际出发,设置略高于学生已有水平的任务,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切实地得到完善和提高,才是转变学习方式的有效做法。

例如,《原电池》是上海新教材第6章“剖析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中的一节。由于学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基础比较浅,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等知识要到第8章才学习,学生在探究学习原电池工作原理时会遇到困难。新教材中本节课的目的是要学生体验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对有关问题的兴趣,能运用原电池的知识于生活和实践,这跟以前的教材是不同的。如果简单地搬用以前的教案,势必增加学习难度,难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之前,需要先做好基础知识铺垫,注意提出问题的适宜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锁定探究的方向、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放”和“收”的尺度,恰当地发挥引领作用。

3 必须统筹规划,优化学习方式

3.1 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发展个性。学习方式的优化是以学生将来能有效地自主学习、创新,即可持续发展为长期目标的,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某一种学习模式。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探索、实践,需要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

例如,FeBr2与Cl2的反应是高考的热点之一。以往这个知识点在高三复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出现,要给出常见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顺序,然后从离子方程式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氧化还原计算(讨论型计算)多方面来拓展。反思传统的教学经验,学生对于枯燥的记忆十分反感,即使勉强记住,在应用的时候也不灵活,容易遗忘。在新课程实施时,教师将FeBr2与Cl2的反应作为一个探究点,让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课前先给出任务,让学生自由讨论后提交自己的方案,教师拿到方案后进行认真的分析,将其归纳分类后,查找有关资料,重新整理教学设计。在课堂上通过实验验证、比较和评价不同方案,使同学体会到排除Br- 与Fe2+相互干扰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讨论后调整思路,得出新的实验方案和结论:

Br2微溶于水、易溶于CCl4等有机溶剂,在近似无色的FeBr2溶液中,先加入CCl4溶剂,再逐滴加入氯水,并不断振荡,溶液颜色逐渐变深, CCl4溶剂不显色,说明开始Br-并没有被氧化,取上层溶液加入KSCN,显血红色,说明Fe2+已开始被氧化为Fe3+。随着氯水的逐滴加入,并不断振荡,可看到CCl4层(下层)颜色逐渐变成棕红色。

在这节课中,通过探究实验,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新课堂中的体验经过反思之后,会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自觉地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打破已有的教学习惯。勇于在课堂中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可以使教师渐渐养成乐于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教学习惯,如果能不断将实际实施的教学方案与原有的、经验中的教学方案进行比较、改进,反思,一定会迅速成长为熟练驾驭新课程理念课堂的创新型教师。

3.2 要统筹各学段、各单元的学习方式

新教材更注重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联系实际,以生活、社会中的重要问题为题材组织课题式教学,打破学科的逻辑体系,将知识点散落在各单元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需要,来统筹各学段、各单元的学习方式,要坚定地拒绝“一步到位”的做法,不能一下就将学习难度提高到高考水平,应深入领会新教材的编写用意,顺势而为,逐步提高。在低年级学生的知识还不足以全面地解释一个实验现象的时候,就让学生以通过观察形成感性认识为主,以后再逐步深化、提高和系统化,不能一蹴而就。

例如,关于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在课改教材“2.1以食盐为原料的化工产品” 和“8.4电解质溶液在通电情况下的变化”中出现了两次。仔细体会编者的用意不难看出,该实验在高一出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介绍如何开发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学生关于化学键以及电解质溶液的一些知识还不了解,如果在高一就将该实验设计成探究实验,显然难度过高,不合时宜。高二再次出现该实验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将该内容作为探究学习的题材,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习对电极过程作微观分析,培养他们微观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就“水到渠成”,比较适宜。

可见,探究学习的题材要统筹兼顾,整体设计,精心选择。探究教学要少而精,将大课题和小课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举一反三,不盲目追求探究的数量和形式,这样才能解决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矛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 要兼顾复习考试,将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

在课改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考试不取消就不可能完全转变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其实,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水平,把握今后努力的方向,能够在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方面发挥作用。转变学习方式与考试成绩不应该是矛盾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思维更加活跃,增强对问题的理解、解决能力,理应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反思。首先,教师在考试命题时是否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是否遵从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到了教学的渐进性,去设计引导学生探究、思维的试题,而不是导向死记硬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高考试卷剪剪贴贴,一步到位。

其次,在教学中要兼顾复习迎考,将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优化学习方式。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高三老师顾虑最多。因为面临高考,多数教师认为高三时间紧、知识量大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高三教学真的不能优化学习方式吗?对此,我们特别在高三进行尝试:根据教学进度,在高三复习《定量实验方案设计和分析》的内容时,将测定工业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作为研究的课题。化学上定量测定杂质有三类方法(重量法、滴定法、体积法),用一节课时间将分析实验原理、设计讨论方案、动手实验等内容一一完成是不可能的。经过研究,我们决定把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的关系放在课前解决,把重点放在重量法的讨论上,在弄清楚原理的前提下,让学生提出初步的实验方案。经过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分析,发现学生的一些思路(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是教师以前忽略的,于是教师放弃了自己以往惯用的实验方案,真正地利用学生的方案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三套方案,让学生说明设计思路,追问具体细节、剖析深层原因、让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看法,把一些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逐渐展现出来。

下面是学生的一个方案,现以此为例进行说明:

上课时先进行教学铺垫,使学生了解此方案的实质是用沉淀剂将可溶性CO32-转为CaCO3沉淀;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任何增加或减少CO32-的量的因素都会扩大实验误差。在分析方案时引导学生重点对沉淀剂的选择、如何证明CO32-沉淀完全、如何证明沉淀已烘干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使用不同药品和实验步骤的相似设计进行评价,从学生的评价中得出定量实验设计的几个原则(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经济性),并把这些原则应用于后面的分析中。

学习方式的优化还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而不是要完全颠覆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保证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有必要根据具体内容采取相应的学习行为。在本专题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既通过传统的学习方式了解了定量实验的原理,又通过探究实验体会到了设计探究实验的原则,两者互相促进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和探究能力的薄弱,会成为转变学习方式的障碍。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虽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但对外部条件要求较低,占用的时间较少。一些孤立的化学事实、抽象的概念和化学符号等采用接受的学习方式效率可能会更高。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不能不顾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一味地强调“自主”“探究”“合作”。要发挥各种学习方式的长处,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结合起来,实现学习方式的优化。在教学时选择适当的内容用接受方式来学习,节省下时间和精力去积累必要的直接经验,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4要抓好整合环节

在课堂中要既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方法又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需要在教学中抓好整合环节。教学中的整合环节能帮助学生将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和方法在新的水平上系统化、整体化,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

在采用探究学习方式时,整合工作尤其重要。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搞了很多探究活动,课堂气氛也很好,可是学生就是不会做题、考不出好成绩,其常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课堂中的整合环节,没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方法进行梳理、反思。如果在每节课结束前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联系、整合,梳理思路,不但能使学生在“热闹”之余更好地体会知识的相互联系,而且有利于他们学会如何应用知识。

例如,在我们的试验中,教师在进行《葡萄糖》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葡萄糖的化学性质,在最后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教师:请大家先回忆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是通过什么样的过程、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的?

(2)我们是怎样确定葡萄糖分子的结构的?

(3)根据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可以推测它的化学性质有哪些特点?怎样证明?

(4)你能熟练地写出葡萄糖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吗?

(5)除了学到了关于葡萄糖的知识外,你还学到了什么?

这些问题的提出会触发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方法和知识的理解,使思维更有条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将知识结构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知识形成网络,牢固地掌握住。

参考文献: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OL].新华网,2006年1月9日.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OL].新华网,2006年3月21日.

[3]姚淑霞 吴俊明.在复习课中优化学习方式的尝试和讨论.化学教学,2006年第8期,第17页.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统筹兼顾篇4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近年来,湖南省岳阳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产业兴旺、城乡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社会和谐、走势强劲”的富民强市目标,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和谐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与城市和谐共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融合,从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城乡和谐发展。为此,必须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加快城镇化步伐的同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岳阳市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志愿者行动和“百村示范”工程,以城市之力带乡、以工业之力促农、以社会之力帮村;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种养业,工厂化、园区化的加工业,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业,生态化、多样化的涉农新产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农民,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经过不懈努力,岳阳市农村呈现出了经济持续增长、社会持续稳定、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坚持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把发展社会事业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岳阳市围绕促进教育公平,从调整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入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妥善解决城市低收入者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文化产业基地;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保健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培训乡村医生,进一步增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着力改善民生,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统筹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是促进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必须坚持富民为本、利民为大、安民为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入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岳阳市每年都要集中人力财力,为群众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以创新推动创业,以创业推动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把加强社会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要事来抓,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惠及全市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岳阳市大力实施以“生态岳阳”为主题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矿产、水源、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快推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加强洞庭湖、汨罗江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废纸制浆、垃圾发电、化工“三废”回收转化等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和风能、太阳能、沼气的开发利用。

统筹兼顾篇5

实行经济调整以来,整个经济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财政存在赤字,货币发行过量,市场不能平衡,物价出现波动。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究其远因,主要是长期经济失调造成的后果。究其近因,主要是近几年国民收入分配一再突破计划的结果。国民收入分配的计划性明显地削弱了,一是国家能够集中使用的那部分国民收入不断下降,从而削弱了国家统筹安排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能力;一是消费基金总额一再突破计划,出现了过头分配,造成了国民收入生产和需求之间严重的不平衡。

在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安排是经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的,而且这种分配和再分配主要又是通过国家预算来进行的。因此,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生活的协调。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一五”时期为33.6%,“二五,,时期为38.6%,1963年至1965年为34.2%,“三五”至“五五”一般在31%至35%之间,其中1978年是37.2%。1979年以后这一比例急剧下降,1979为32.9%,1980年为29.6%,1981年下降为27.4%,1982年预计可能降至27%以下。不仅比例下降了,而且财政收入的数量也下降了。1979年下降1.6%,1980年下降1.65%,1951年又下降1.93%。1971至1975年间财政收入共增加458亿元,平均每年增加57亿多元。而1979年至1981年三年财政收入却下降了117亿元,平均每年少收4州乙元左右。同其它国家比较,苏联和东欧各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一般都比较高,苏联占60%左右,匈牙利占70%以上,其它国家一般也占50%以上。西方一些国家社会制度与我国不同,国家职能也不一样,但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一般也占30%以上。因此,无论与我国历史比较或同别国比较,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都是偏低的,这一比例同我国当前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很不适应的。

与此同时,在进行经济调整中,我们比较注意降低国民收入中积累的比重,但对于防止消费的盲目扩大却注意不够,消费方面出现了过头分配。本来国家增加消费的步子已经偏大,但执行中又一再突破。近三年来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始终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1981年全民职工平均工资比1978年增长36.6%,平均每年递增8.1%。而同期劳动生产率仅增长20.6%,平均每年只递增4.8%。奖金等工资性的支出失去控制,1979年至1981年三年,仅从银行提取的奖金支出即达180多亿元,而且一年高于一年,1980年比1979年增加34%,1981年又比1980年增加12%。如果加上各种巧立名目的部分,总额超过200亿元。以全民所有制单位为例,1979至1981年,工资和奖金的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2.8%、18.7%、4.5%,而劳动生产率比上年仅增长6.4%、2%、一1.1%。另外,通过价格和税收进行再分配中,又把一部分国民收入转移给了农民。从1979年以来,由于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实行超购加价和议购,以及减免部分地区农村税收负担,共计有520亿元收入转到了农民手中。由于职工工资、奖金的突破,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近三年消费基金增加了近千亿元,比这三年国民收入增长总额870亿元还多100多亿元。由此引起了社会购买力的猛烈上升,这三年社会购买力共增加912亿元,平均每年增加304亿元,为1971至1978年平均每年增加94亿元的3.2倍。购买力增长过快,一方面造成了市场商品供不应求,给经济稳定带来了威胁,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产品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盈利,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起了双重冲击作用。

从今后看,由于我国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还没有形成正常的良性循环,经济效果还比较差,国民经济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六五”时期我们还要把主要力量用在调整经济结构,整顿现有企业,和对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上。因此,工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还不能要求很快。在进一步提高经济效果的基础上,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虽有可能等于或略高于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但国民收入生产总的增长规模不会很高。而在国民收入的需求方面,由于调整农轻重之间经济关系,发展科学文化,加强国防、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继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要求有更多的国民收入使用额,整个国家的财力还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有限的国民收入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配,保持积累基金和消费墓金总额与国民收入使用额的平衡,才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生产是国民收入的基础。解决国民收入分配中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使国民收入有一个稳定的增长。以保证积累和消 费都能够得到不断的扩大。但是,就当前来说,在有利于发展生产、搞活经济,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兼顾国家、企业和劳动者利益的前提下,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作某些合理的调整也是完全必要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搞好了,就可以为社会集聚更多的财富,把有限的资金更好地利用起来,提高国民收入的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

从当前看,国民收入的分配应当着孟注意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必须坚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兼顾企业和劳动者利益的原则。目前,我国的财源主要集中在工业,工业上交的税收和利润占全部财政收入的80呱以上。因此,工业企业税利上交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收入。同别的国家相比,我国工业企业纯收入的集中程度过去是偏高的。为了改变财力过于集中的状况,适当放利于企业,对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在当前财政仍有赤字,经济尚不稳定的情况下,这种放利的步子还不能迈得太大。在安排‘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利益时,应当首先保证国家集中的这一部分国民收入有稳定的增长。而这几年的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在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中,企业留成部分逐年增加,国家所得部分逐年减少。1978一1980年的利润分成比例,企业分别占5%、13%、18%,国家分别占95%、87%、82%。另外,在工业企业的税利总额中,国家所得部分也是逐年减少的,1978年占97.5%、1979年占93.2%、1980年占90.7%。这种下降趋势如不迅速扭转,势必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一业财经纪律松弛,财务制度混乱,跑冒滴漏严重,经济效益下降,有的甚至肆意蚕食国家财力,损大公肥小公。鉴于这种情况,要保证国家财政有稳定的增长,关键是要抓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这一环节。从集中财力来说,不管是增加税收,还是增加上交利润或者减少损失浪费,堵塞收入漏洞,企业都是主要环节,因此,必须抓好企业的整顿。要通过整顿,把企业管理混乱,财经纪律松弛、财力物力浪费的状况迅速扭转过来。并要结合企业整顿,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地扎扎实实地开展一个为国家多做贡献的活动。把该上交的收一入,尽可能都汇集上来。

其次,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基金仍然需要继续控制。目前“高积累”的危害已被许多人所认识。但是,在积累率由1978年36.6%,降到现在30%以后,还要不要继续控制积累规模,还有不同看法。不少部门、地方和企业对扩大积累的要求仍然非常强烈。由于国家投资拨款搞基本建设受到限制,而通过银行信贷和各方面筹款集资搞墓本建设的状况还在发展。计划内大中型项目压下来了,而某些计划外重复建设的中小项目又造成了新的浪费。在我国国民经济还没有完全摆脱不良循环,经济效果还不高,物资消耗仍然较高,某些长线产品过长,积压还在继续的情况下,如果重新提.高积累的比重,必然会造成经济上新的不平衡,这对稳定我国经济是十分不利的。当前的问题是,如何在一定的积累水平下,把经济建设搞得更好更快。这就要在用财上狠下功夫,即在用好建设投资,提高经济效果,节约流动资金等方面取得成效。要做到在重效果中求发展,就要在资金运用上,坚持先生产、后基建;先内涵、后外延的原则。今后除了某些新矿井、新油田、新电站、新铁路、新港口以及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进行必要的新建外,一般不应再搞新的企业。应当把基本建设的主要部分和主要精力,转移到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工作上来,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生产潜力。这样做不仅周期短、见效快,可以节省大量建设资金,而且可以取得促进生产发展的巨大效果。当前,要特别注意节约流动资金,应当在改进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加速资金周转的基础上,提高流动资金的利用率;并要以节约流动资金为重点,进一步降低积累率。如果我们在短期内能从现有3,000亿元流动资金中压缩100亿元,那么积累率还可以下降3%。上述几项工作做好了,在积累率下降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建设仍然能够获得蓬勃发展。

再次,严格控制消费需求,防止消费基金继续膨胀。从当前看,要保持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总额与国民收入总额的平衡,必须严格控制消费需求。关心群众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一贯的方针。近几年来,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总的方向无疑是完全正确的。问题是,在执行中一再突破,大大超过了国家财力所能承受的程度。职工工资奖金几乎全部形成社会购买力,农民从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减免税收负担中多收的部分,除了小部分用于生产性投资外,大部分也形成为消费需求。由干上述两项消费需求的迅速扩大,引起了社会购买力的严重失控。尽管这三年社会商品可供量增长了34%,但由于同期社会购买力增长了56.8帕,因此,仍然远不适应购买力增长的需要,造成了商品供不应求,市场货币过多,物价发生波动。在这样情况下,如果消费基金继续扩大,市场状况就有可能恶化,从而给经济生活带来严重威胁。压缩消费墓金,除了要下决心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把一切可以节减的费用节减下来,要特别注意来自奖金、津贴、各项福利以及收购农副产品中不合理的加价和补贴等方面所引起的消费基金的膨胀。

从国家宏观经济平衡考虑,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坚持国家、企业、劳动者“三兼顾”的原则,对合理的既得利益,即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要保护,对不合理的既得利益,应当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稳步前进。对企业和职工来说,正当的奖金、分成应当保护,但对肆意蚕食国家财力的不正之风,如滥发奖金和巧立名目的增加各种津贴、福利和分成等现象,要坚决纠正。今后职工生活的改善,一定要在生产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进行,应当坚持职工工资、奖金等各项收入的增长幅度,低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这一消费极限。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目前已有明显缩小,但还不能完全消除,只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加以解决。农民生活的提高,主要应当依靠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应当依靠提高价格或其它补贴来实现。

统筹兼顾篇6

三门峡市地处豫西山区,基础设施和条件都相对落后,既没有省会等核心大城市辐射带动的便利条件,也没有平原地区宽阔平坦的地利优势。但我们不等不靠,抢抓机遇,紧密结合三门峡的实际,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政策激励,在实现了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全市县域经济的大发展。2009年全市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完成623亿元,同比增长13.1%,占全市生产总值88.2%;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2亿元, 同比增长14.1%,占全市比重为70.4%;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03.5亿元,同比增长36%,占全市比重86.3%。实实在在的数据告诉我们,三门峡要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重点和潜力都在县域。没有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全市的大发展。虽然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加以克服和改正。但有些问题属于政策性的、全局性的,需要中央或省加以关注。

第一,进一步完善政策,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地。但是目前实施的国家政策中,还有一些不全面不完善,不利于中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以三门峡为例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其一,资源配置问题。三门峡境内的铝土资源,基本上都被国家和省配置给了中国铝业和东方希望集团,地方上没有支配权。东方希望在三门峡生产的初端产品氧化铝,直接拉到其在包头的企业进行深加工,返程又把该集团在内蒙开采的煤拉回三门峡厂区满足生产需要。东方希望集团内部形成了煤、电、铝及铝制品产业链条,实现了集团利益最大化。但与此同时,却截断了三门峡当地发展铝制品的产业链条,必定会给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其二,税收问题。中国铝业集团在我市渑池境内有两个大规模铝石资源开采矿区,其实现的税收除资源税实行属地征收外,增值税、所得税全部在其机构所在地上街及总部交纳,这部分税收近2000万元。对资源开采地渑池而言,每年因资源开采后期治理费用高达1.5亿元。建议针对异地投资,税收归属问题实行属地征收管理,用于补偿开采地区的后期治理费用。

其三,水资源地保护问题。卢氏县有五个乡是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区,区域内不准采矿和开办工业企业。在长江、黄河等流域的中上游地区,很多地方都存在类似这样的问题。当地既不能发展工业,又没有国家政策倾斜或财政补贴,县域经济发展必定受限制。

第二,积极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目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已在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提出,鼓励本区域跨省联合发展。我们乐观其成,并请省里也给予大力支持。临近的渭南、运城、临汾等市均享受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正处在高速发展期。我市与这三市毗邻,人文历史、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相近,但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与晋、陕两省周边市的发展差距逐步加大。作为河南省的西大门,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打造富裕、和谐、生态、宜居的三门峡,树立河南省开放发展的整体形象。

第三,协调好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上还不很发达,地级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不大。目前省直管县的政策,对地级市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卢氏县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一年来,市财政收入减少1009万元。但市政府并没因此减少对该县的行政管理支出,中央、省、市有关规定市财政对县财政的配套和补助还要继续安排。2010年市级财政要对卢氏县配套达1200万元,对各县(市)政策性配套资金45000万元,今后还将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对收入总量小,可支配财力规模小,许多民生支出和重点建设资金难以保障的市级财政无疑又加大了困难。因此,在实行省直管县体制的同时,需要对现有的财政政策进行调整,以保证区域中心城市继续发挥对县域经济的拉动辐射作用。

统筹兼顾篇7

民政、残联20*年的工作,县民政局和县残联已经作了很好的谋划,杨成森同志和潘炎敏同志还要作全面部署,我仅就当前要突出抓好的几项工作,强调一下。

(一)要加强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整合资源、强化资金保障,科学规划、稳步推进,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要确保城乡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把城乡“低保”范围扩大到符合条件的所有群体,提高补助水平,建立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财政供养制度,加强敬老院建设和管理,逐步提高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要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实施朝阳助学、夕阳扶老、情暖万家、康复助医、爱心助残五大救助工程,重点解决特困群众就医难、上学难、生活难等问题。要完善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健全资金投入和监管机制,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

(二)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要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继续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明年又将是村委会选举年,各级要做好换届选举前的调查摸底工作,掌握选举动态信息,确保换届选举工作依法有序进行。要推进撤村改居工作,相关部门要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确保顺利推进、有序衔接,彻底实现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的转变。要加强城市社区工作,在去年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的基础上,逐步理顺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与社区的关系,使政府及工作部门从越位的地方退位、从缺位的地方补位,努力建立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对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三)要加强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广泛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增进军政军民团结,及时发现并解决影响军政军民关系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军民在建设和谐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共育共建。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建立抚恤优待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抚恤补助水平,切实解决好老红军、老复员军人、残疾军人、军烈属等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使他们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要加强殡葬改革工作。深化殡葬改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的现实需要,也是今年省民政厅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县从*年实施殡葬改革以来,大力推行殡葬改革,倡导丧葬文明新风,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目前看,殡葬改革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受几千年封建陋习影响,乱建乱埋、骨灰入棺安葬和封建迷信活动还不同程度存在。深化殡葬改革要注重“标本兼治”,治标就是要加大力度继续推进“三沿五区”坟墓治理和打击封建迷信活动,推行生态葬法。治本就是要大力宣传先进文化思想,引导群众革除丧葬陋习,积极倡导文明、节俭、科学的丧葬礼仪和新型的殡葬文化;要进一步规范完善殡葬执法机构和殡葬服务单位的内部运作和管理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行业不正之风。

(五)要加强助残扶残工作。助残扶残工作要以“狠抓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特点、打造亮点”为工作方针,解决好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实在在为残疾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具体要做到“六结合”,即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营造全社会尊重、关心和支持残疾人的氛围;结合残疾人自身的需求,做好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工作;结合*残疾人工作实际,建立残疾人生活救助制度,解决贫困残疾人的生计问题;结合省市残联工作重点,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进一步推进康复工作;结合全面提高残疾人干部队伍素质的要求,抓好残疾人组织建设;结合省残联年度工作重点,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六)要加强维稳工作。近年来,我县民政残联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优待抚恤、安置就业和助残扶残政策,积极实施各类救助,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在促进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密切干群关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县社会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比如残疾军人问题等,如果不能妥善处置,及时化解矛盾,很有可能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又如在今年的推进村改居、移民后期扶持、殡葬改革等重点工作过程中,必然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可能会出现一些不稳定情况。因此,镇乡(街道)和各级民政残联部门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及时掌握动态,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大局。

统筹兼顾篇8

面对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投资者、管理者和社会公众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信息不但要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势态,而且要成为经济管理部门重要的决策参考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可以说,会计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会计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科学发展观之于会计,就是要求我们在会计规范制定与会计理论研究中注重人的因素,以会计人为本,实现会计发展中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性。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展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在会计工作中,要全面吸收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并贯彻到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结合会计管理工作实际,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社会经济主体要发挥更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既要真正体现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又要正确处理好人的自由权与自然、知识和资本的关系,处理好人文精神和制度建设的关系。落实到会计管理工作上,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与专业技能的提高,注重会计管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要转变人才观,充分发挥各层次会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人才的入口上要严把入口关,在队伍的培养上要实行以职业道德、政治思想和专业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强制培训和终身教育制度,实现知识结构、道德观念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为推进会计改革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当前形势下,会计人员新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固然重要,但会计诚信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诚信是会计人员的安身之本、立业之基,是会计人员公正执业的首要资格条件。我们要在市场经济发展大局中找准位置,加强培育会计执业人员的品质。要积极探索科技含量高、信息质量好、会计人员潜力能充分发挥的会计改革新路子。

二 、坚持可持续发展,逐步建立绿色会计体系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资源等作为代价,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数字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社会进步的综合评价。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目标的影响下,经济理论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经济理论迅速发展,一改过去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而转变为追求三个目标的平衡发展:一是经济利益,gdp增长和区域社会发展不因世代更替而衰减;二是社会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三是环境利益,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关系。也就是说, 企业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无偿和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同样,企业亦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因为,资源和环境不仅是当代人,也是子孙后代共同赖以生存的条件和财富。为顺应这种形势,在国外会计行业诞生了 环境会计(绿色会计) 和 社会责任会计 的新会计理念。以前的重产值、轻发展、重速度、轻质量,以牺牲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以当代人生存和发展来损害后代的利益为代价的老路,目前已难以为继,转变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必须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和谐、持续发展。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绿色会计是当务之急。

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互结合,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平衡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绿色会计是在修正传统会计基础上产生的,由于传统会计核算办法未将环境资源列入资产核算,对于企业成本只计算人造成本,造成企业对社会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客观上,鼓励企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获取本企业利益而忽视企业的社会环境效益。而绿色会计突出核算企业自然环境成本,在提高企业自身直接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全面监督反映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是绿色会计的重要内容 。绿色会计的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为三部分: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和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及产生的社会环境代价评估。同时,也包括对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评估。要采取措施,促使企业改变传统的会计理念,树立科学的绿色会计新理念,遵守会计准则,及时准确披露会计信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三、坚持统筹兼顾,服务洛南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深刻反映了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处理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对会计管理而言,统筹兼顾就是寓监督于服务之中,严肃财经纪律,树立大财政观念和服务意识,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踏实的作风去工作,在平凡中体现伟大,在服务中寻找

快乐,作财政工作的基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上一篇:大病统筹范文 下一篇:水政水资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