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1:55

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中介 农业产业 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中介机构逐渐的融入人们的生活,融入到各个行业中来,通过信息中介机构的带领,很多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信息中介产业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信息技术无论是从农业、农业还是服务业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中介机构让不同产业变得更加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信息中介机构也对各个行业进行了结构的弥补,让行业体系更加健全,拥有了信息中介机构作为行业支撑行业发展和变化也更加的灵活和便捷。

1.农业产业中信息机构产业的发展和进化

人们了解生物生活状态及环境变化等情况是通过农业生物及环境信息的采集而来的,这是实施人工调控及管理决策的基本途径。一般传统的人工手动观测方法,难以实现精确农业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如准确、大量、及时、有效等。传统的信息采集方法如今已逐步被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自动信息获取方法所代替,从而成为农业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

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信息主要包括农作物的需水量、需肥量、生产量、气候环境等信息。检测这些情况的主要技术有计算机视觉、传感器、微电极、显微图像等。目前,对于精细农业的实践研究国内外已在开展,大多数是从农田土壤特性的变异性开始研究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集中对一些要素的快速采集方面,如土壤的养分及水分、电导率、土壤PH值、耕作阻力和耕作层深度等要素。对于土壤养分的快速测量,目前为止采用的测量仪器有3类,分别是基于光电分色等传统的养分速测技术的土壤养分速测仪;基于近红外技术通过土壤或叶面反射光谱特性直接或者间接进行农田肥力水平快速评估的仪器和基于离子选择场效应晶体管集成元件的土壤主要矿物元素含量测量仪器。

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水分。精细农业中实施节水灌溉的基础是土壤水分的测量。土壤信息主要包括土壤质地、结构、有机物质含量等一系列的参数,这些参数对于特定土壤来说是基本固定不变的,一般是不需要测定多次的。对于土壤的含水量、含盐量、含养分量等是需要进行多次采集测定的,因为这些参数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土壤水盐的电磁测定是基于土壤的节点型质,而介电常数又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土壤介质中插入“L”型的波导棒,高频的电磁脉冲信号会从波导棒的前端传播到末端,且会在探头的周围产生电磁场,波导棒由于前端是出于开路状态的,脉冲信号则会因反射而又沿波导棒返回于前端。土壤的电导率可从检测脉冲输入与反射回的时间以及发射时间的脉冲幅度的衰减情况反映出来,从而计算出土壤水盐含量。土壤的电导率能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土壤中盐分、水分、有机物含量等参数的大小。对于确定各种田间参数时空分布的差异来说有效的获取土壤电导率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2.农作物生产目标信息检测技术

农作物的生产目标信息主要有病虫害、农产品质量、成熟度等。农作物品质检测的技术主要有超声波、视觉技术、红外、激光、GPS、频谱、近红外检测、人工嗅觉及味觉和图像处理等。农作物品质反映三方面内容,一是农作物外表特征的外部品质;二是农作物基本物理性质的品质;三是农作物内部特征的内部品质。无损检测(即非破坏性检测)是在不破坏所测物品的化学性质及状态的前提下,为获取与所测物品品质有关的性质、内容等信息所采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农产品中采用的无损检测技术一般有电磁特性、声学特性、X射线与激光、可见光与近红外光谱、机器视觉技术等。而机器视觉检测技术是通过图像传感器获取农产品的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转换成数字图像,利用计算机判别准则去对图像进行识别和理解,以达到分析图像并作出结论目的的一种技术。它可以对农产品的大小、形状、成熟度、颜色等内外品质进行无损检测。

3.信息中介机构的完善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信息中介通过其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力,信息化产业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在各个行业中,是行业进步的推动剂也是行业发展的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信息中介机构减少了行业间的操作步骤,节省时间提高工程效益,行业对于信息中介机构的要求也促进了信息中介机构的快速发展。在行业竞争和信息要求的不断升级中,信息中介机构不断的优化和完善。

4.结语

精确农业可合理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且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所在。精细农业的其他技术发展大大优先于田间信息的快速采集技术的研究。为了满足我国精细农业实施中不同用户多层次的需求,需对精确变量肥水处方的多源信息获取与诊断决策,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方法。对于农村品的无损测试技术可快速获取农作物的优势、营养等基础上,对农作物的营养及水分胁迫特征信息的诊断和提取方法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高进田,邝健安.网络时代房地产中介业生存基础剖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01).

[2]徐弋.房地产中介企业信息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3]李昂.信息技术对我国房地产经纪业的影响[D].清华大学.2005.

信息技术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旅游业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普遍的影响,有人将这一历史进程比喻为发生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其后果是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了所谓的“信息经济”时代或“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部门的应用在不同层次上促使原有的运作机制发生了改变,其最终结果是效率的提高和效果的改善。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出普遍性的特点,没有哪一个部门能够避免参与到这一“革命”性的进程中来,旅游业也不例外。“信息是旅游业的生命线”(Sheldon1997)[i],旅游业适合应用信息技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将对旅游业的结构产生影响,一些新的部门将产生,而一些原有的部门要进行相应变化(DimitriosBuhalisetal1997),因而有必要针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这一议题进行的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范畴。论题的产生源于三个前提条件:第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使旅游业面对技术升级的问题;第二,信息是旅游业的生命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旅游业的普遍重视;第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可能对旅游业的现有格局产生影响,即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引起旅游业相关部门的注意。这三个前提条件在旅游业的实践中表现为旅游企业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活动中纷纷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争取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人们在讨论以信息中介身份出现的旅行社何去何从。可以看出,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起源于技术应用层面,而归结为技术应用对旅游业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包括对行业的影响和对企业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影响,在运作层面上表现为企业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生产运作方式、新管理工具和新营销工具,在管理层面上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变化、管理过程的变化和经营理念的变化,在战略层面上表现为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手段获得竞争优势。一般来看,最先引进信息技术的是操作层面,操作层面的技术升级产生了新的管理问题,要求管理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管理层面调整到适合新技术的应用时,企业具备了制定新战略的基础。反过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不可能忽略掉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为了保证技术的应用顺利实现,要相应地对组织结构等管理层面的问题进行调整。

信息技术对行业的影响一般表现为行业内企业之间网络化关系的加强,并有可能形成“竞争合作”关系。而旅游业有其特殊之处。“旅游是混合型产业(hybridindustry),包含多种服务”(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1999),旅游业并不是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的集合,而是住宿、餐饮、交通等旅游产品供应商所在部门的集合,因而信息技术对于旅游业的影响还包括旅游业各部门间的合作以及旅游业的再造。

二、研究现状评价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例如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和饭店的预订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主要存在于操作层面,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重视是在互联网(Internet)以及3w(WorldWildWeb),即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起来之后。自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3w成为了互联网上成长最快的领域。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集合了媒体、电信和信息技术,可以传输文本数据、图表、图片和声音,增加了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为有效地、实时地、适时地交换产品提供了平台。互联网与3w的广泛应用对旅游业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冲击,因而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在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欧洲,以计算机键盘上的回车键ENTER命名的“旅游领域信息与通讯国际会议”于1994年首次召开,至1999年已举办了六次年会(受资料限制,2000年至今状况不详),年会的参加者主要包括旅游研究人员、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内容集中于讨论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及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在美国也有类似的会议召开,例如1995年由当时的美国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赞助举办了“信息技术与旅游业世界大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旅游业在应用新技术时将产生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应该怎样迎合旅游业的需要等。另外,亚太旅游联合会(PATA)等组织也主办过相关主题的研讨会。从具体的内容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议题包括旅游业重组和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战略应用等,尤其针对旅游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状况,有人专门对中小旅游企业中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进行了研究(D.Buhalis1994)。另外,以航空公司为中心、由多个部门广泛参与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预订系统(CRS)和全球分销系统(GDS)受到了互联网和3w的冲击,旅游业原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应该怎样面对新的形式也是主要的议题之一。

在我国,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限制,旅游业对于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更多地来自于国家提出的“信息化”目标和与国外同行竞争的压力,而“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谢晓霞2002),因此我国学者对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业信息化”和“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但是,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基本概念的不明确。

第一,信息化概念不明确。信息化是我国旅游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问题,大多数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罗高飞(1998)在文章中引入了信息化的定义,但是并没有明确旅游业信息化的具体含义。郑向敏(2002)给出“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定义:“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进传统的旅游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信息资源配置,推动旅游企业经济增长”。而这一定义并非针对企业给出,更像是“旅游业信息化”的定义,存在着对企业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的误解。刘晓虹、陈耀(2002)在明确了“信息”与“旅游业”两个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旅游信息”的定义,继而提出“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强调“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突出的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作用。”但是,其“旅游信息”定义的给出是对“信息”与“旅游业”两个定义的字面综合,对于信息化研究没有任何意义,而所谓“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中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均不明确。

第二,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网站建设的混淆。这是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目前关于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成果中绝大多数将旅游电子商务混同于旅游网站的建设(冯颖如2002,杨丽2001,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2002,王欣2000,等),缩小了旅游电子商务概念的内涵,将传统旅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问题排斥在外。

第三,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网络、旅游网络化经营相混淆。在一些研究成果中,谈到旅游电子商务时,自然地将旅游网站与旅游网络等同起来,同时将旅游网络与旅游企业的网络化经营相联系(冯颖如2002,杨丽2001,杨振之、胡海霞、黄学军、刘禄山2002,等)。何谓旅游网络?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从上述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一部分研究人员混淆了计算机网络和企业网络化布局的概念,将企业实体构成的网络混同于计算机虚拟的网络,其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误解所引起的概念混淆。可以认为并不存在所谓“旅游网络”的概念,而旅游电子商务与旅游企业的网络化经营也并非有相同内涵的概念。

另外,在研究中还存在着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等同的误区。互联网的出现的确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信息技术并不局限于互联网,而且我国研究人员对互联网的认识又与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相混淆。

总的来看,我国关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表面现象,涉及到的更多的是必要性和意义,进行的预测多出于主观臆断,而缺少理论依据或经验证明。三、研究范围的确定

用系统的观点分析旅游业,可以将旅游业看作由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一系列部门构成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讲的行业或产业,将这些部门联系在一起的是向旅游者提品过程中形成的价值链,多个部门的协同作用使旅游业在旅游者眼中成为了一个复杂的价值系统。构成旅游业即旅游价值系统的部门分属于不同的行业,经营特点各不相同,因而可以将这个复杂的价值系统分解为若干小系统,即可以将各个部门分别看作独立的系统进行讨论。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的研究可以在几个系统层面上展开,限于篇幅,这里将研究的范围确定为整体的旅游价值系统,而暂时不考虑信息技术在各个部门中的应用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当然,以旅游业整体作为研究的平台并不排斥讨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企业的影响。毕竟旅游业由若干企业组成,要从整体上把握旅游业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与产生的影响,有必要对企业的具体应用情况和前景进行探讨,只是这里的探讨是一般意义上,没有与饭店、旅行社等具体部门的特点相结合,而是为进一步的讨论形成概念框架。

四、构建研究框架

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可以通过两条线索展开,即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影响和对行业的影响。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产生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具有一般的意义,可以参考其他行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果。对行业的影响则涉及到行业结构的调整,有必要从旅游产品的特点出发展开重点讨论。而对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技术工具和电子商务等概念及其关系的明确是展开讨论的必要前提。

(一)基本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工具

“信息技术,就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三者的综合体为核心的技术群体。从更广义的角度说,信息技术是一类用来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的总称,它包括了各种用于创建、存储、交换和使用信息的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以及他们的综合技术。”[ii]

“信息技术(IT)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形成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工具与方法,及信息技术应用系统(IS)”。与企业经营管理直接相关的IT/IS主要有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应用于某一职能领域及一般事务管理的IT/IS,如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TPS(事务处理系统)、OAS(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其中TPS是组织的基础信息系统,向MIS、DSS、ES提供组织的基本数据。

第二类为适用于企业内部综合性经营业务管理及高层决策的IT/IS,包括DW(数据仓库)、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其中DW把分布在企业网络中不同信息岛上的数据集成到一个关系型数据库中,旨在通过通畅、合理、全面的信息管理达到有效的决策支持;狭义的MIS指管理报告系统,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功能,是服务于企业或组织中、下层管理人员的信息系统;CIMS高度集成了产品设计、制造、控制(CAD/CAM/CAPP)、管理(MIS/DW)与决策(DSS/ES)。

第三类为适用于企业内外部开放性综合经营业务管理的IT/IS,包括EDI(电子数据交换)、Intranet(企业内联网)和Extranet(企业外联网)等。[iii]

事实上,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提出了著名“信息技术六阶段成长过程模型”的诺兰将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数据处理(DP)阶段,时间跨度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信息技术主要在组织的操作层面和管理层面起作用,主要功能是使一些专门的工作自动化。例如,TPS支持各种指令处理,MIS提供资源配置和控制信息等。

第二个阶段是信息技术(IT)阶段,时间跨度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进入“战略管理层面”,强调知识工作者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如财务分析员、证券经纪人和生产规划者等。

第三个阶段是网络(Network)阶段,这个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点表现为信息技术与组织人员及其工作整合为一种网络化的组织形式。[iv]

虽然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形成于不同的年代,但是它们在当代于不同的层次共同发挥着作用。

2、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所谓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得以普遍应用并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及产业,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信息产品及服务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到占主导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证不断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平”[v]这个定义给出了“国家信息化”的概念,强调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而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基础。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所谓“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管理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使这些信息资源得到可靠的保存和有效的利用,及时为企业管理工作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vi]这个定义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与意义进行了描述,但是没有给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可操作性的内容。

在讨论信息化问题的过程中,研究的着眼点经常集中到电子商务的概念上来。“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vii]。联合国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工作组为电子商务下的定义为:“电子商务是指采用电子形式开展商务活动,包括在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参与方之间通过任何电子工具,如EDI、Web技术、电子邮件等共享非结构化或结构化的信息,并管理和完成在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中的各种交易。”[viii]这是广义电子商务(E-business)的概念,范围突破了“电子交易(E-commerce)”的局限,而扩大到企业内外部管理与营销各方面的商务活动。

3、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技术工具及电子商务的关系

这四个概念的关系如图1所示。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出了信息化的概念,而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信息技术工具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形式。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技术工具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物质保障。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电子商务概念产生的初始条件,而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表现。

(二)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

旅游企业属于服务业范畴,与制造业企业相比较,企业规模小,结构简单,产出为无形服务。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旅游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信息技术工具,但是制造业中经过多年磨合已经发展成熟的工具并不适合旅游企业使用,例如在生产操作方面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等管理层面的信息技术工具等。然而,制造业中信息技术工具的开发思想值得借鉴,即旅游企业可以从内部运作管理、各职能部门操作和市场营销等几个方面着手开发信息技术工具,并针对新技术工具的使用配套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和经营理念的创新,并最终站在战略的高度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总的来看,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恰好是电子商务的主要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已经从生产导向和产品导向转变到了需求导向和顾客导向。在服务业中的管理与营销过程中尤其重视顾客价值的创造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是服务业参与竞争的有效手段,而客户关系管理的开展要借助于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顾客数据库及数据仓库的建设与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所在。

(三)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

1、信息与旅游业的关系

所谓旅游业是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各个部门的集合。旅游业属于服务业范畴,旅游产品具有服务产品的一般特性,如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等特点。这些特点使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人称旅游产品为“信心产品”,认为旅游者在接受服务之前不可能感知到旅游产品的具体性质和质量水平,产品能否成功销售完全取决于相关信息在制定购买决策的旅游者心中建立起的信心。

旅游业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的特性,如旅游服务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在空间上存在着较远的距离,在服务种类上存在着数量上的差距。这些特点决定了旅游中间商存在的必要性。根据旅游活动的定义,旅游者要到与长住地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的目的地消费旅游产品,这样在传统的旅游购买决策制定过程中要依赖于中间商获得有关目的地旅游产品的信息。同时,旅游产品是一项混合产品,旅游者的一次旅行过程涉及到多种服务的购买,各类型的供应商规模不同、性质不同、提供的服务特性各异,庞大的信息搜寻成本迫使旅游者利用中间商进行信息搜寻以降低交易费用。

可以认为,信息在旅游产品的市场销售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信息的这种作用与旅游市场供求在空间上与种类上的差距共同决定了旅游中间商的存在。

2、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业结构的影响

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有些沟通是经常性地、结构化地进行的,如旅游服务供应商和中间商之间的信息沟通,这种长久关系的建立导致了沟通机制的自动化。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业信息沟通的自动化表现为CRS和GDS的建立。

CRS(computerreservationsystem,计算机预订系统)最早是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由各大航空公司独自开发,后来考虑到旅行商的应用成本和航空公司自身的维护费用,各个航空公司的CRS开始合并,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益于民用航空业管理体制的变革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连锁饭店产品和旅行社产品的内容。CRS创建了一个新的旅游营销与分销系统,被誉为旅游业电子时代的始创者。

GDS(globaldistributionsystem)的出现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是CRS不断进行横向一体化(与其他航空公司)和纵向一体化(与供应商)的结果。为了避免信息系统的重复开发,航空公司、饭店等旅游供应商通过开发界面将其CRS接入了GDS。GDS建立了全球的传播标准和新的旅游电子分销渠道。GDS之间继续进行一体化,导致了几家独立的GDS企业的出现。此时,GDS的性质已经从工具转变成了经济实体,以电子旅游超市或其法人团体的战略业务单元的面目出现。

可以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了新部门的产生,促使旅游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GDS作为中介组织在旅游市场上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但是,信息技术在创造新部门的同时,也对现有的部门产生了威胁。互联网和3w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对旅游中介组织来说威胁与机会并存。

互联网和3w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旅游市场上的信息沟通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品信息可以快速地、低成本地、大量地抵达消费者处,并能够使消费者方便地与企业进行互动。旅游中间商的存在受到了威胁,CRS和GDS等原有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前途面临着挑战。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取消现有旅游中介组织提供了可能性,旅游中间商等中介组织不得不进行相应的改变,在业务流程中加强对新技术的运用。

互联网对现有中介组织的威胁并不意味着旅游市场上不需要中介组织。事实上,互联网的出现增加了市场上信息的数量与复杂性。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缺少相应的规则限制,人人有权发言,人人都淹没到信息的海洋中,对于消费者来讲,面对的产品信息更加庞杂混乱,常常处于无从下手的状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旅游业中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模型初具,主要包括旅游网站的建设、旅游供应商自行开展“网上营销”和中介组织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等方面。其中旅游网站的出现即是增加了旅游业中介组织的成员。

3、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

旅游业可以被理解为旅游市场上供给方的集合,既包括旅游服务供应商,也包括旅游中间商和其他中介组织。旅游产品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产品的销售,而销售的效果取决于营销系统的效率。由于旅游市场上供求双方之间存在着空间距离,而各个旅游供应商的产品要经过与其他部门产品的组合才能出售,因此以旅游目的地为基础的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增加了营销系统成员的同时,也为系统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技术保障。如上所述,CRS和GDS都是旅游营销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旅游产品的分销。互联网的出现为旅游营销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功能更加强大的工具,使旅游信息可以直达消费者处。旅游中介机构与供应商的合作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运用基于互联网的外联网得以实现。另外,互联网的效率使旅游企业开展个性化的营销和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HannesWerthner,StefanKlein1999)。

五、结论

信息技术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优势问题

科技改变着人类社会,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现代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也变革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教师,我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就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谈谈心得,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观念转变

信息技术指的是应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具体到教学中主要包括计算机及应用软件。简而言之可概括为信息和通信技术。

部分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比较抵触,故步自封,限制了教学效率的提高。要改变这个问题就要使其充分认识到科技变革着现代社会,科技带来更高的教学效率,盲目守旧只能导致落后。

二、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网络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数据库,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网络技术与资源的运用无论是在专业知识,还是一些前沿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均有所涉猎,这无形中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知识储备平台。

传统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一般局限于本校内部,或者几个兄弟院校之间。互联网的发展及一些即时通讯工具的应用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不仅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与多元化,更可以与世界接轨,向国外的同行学习与探讨。可以取长补短,去粗取精,量体裁衣,制定适合的个性化的具体教学方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2.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使得教师不再仅拘泥于黑板—粉笔式的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备好课,将授课内容制作成PowerPoint或Flas,最直观的作用就是节省了教师书写板书所耗费的时间,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使教学更轻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3.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后辅导

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后辅导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使得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在课后更加便捷,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学习交流平台,当学生有课上未能消化与接受的内容和问题时,学生可以与教师互动,及时加以解决。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搜索,网络图书馆中的海量图书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三、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所有的手段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数据库与教学资源的共享容易让教师怠于自我思考和探索。资源的整合与教学方法易使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不能从自身教学特点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2.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效益原则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就是,在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考虑课件的美观,浪费了大量的制作时间,也有的课件成为“百科全书”,缺乏针对性。我们应尽可能考虑实用性,提高效率才是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根本。

3.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处在人格形成阶段,意志力因人而异,难以禁受得住诱惑,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探求知识的同时容易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形成有事问“度娘”心理。这样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就被抹杀,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自己通过思索仍解决不了时方可通过网络寻求答案。学生对新事物都有好奇心理,应尽量防止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时一心二用,比如浏览、摄取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信息,要教育学生懂得分辨取舍,提取有营养的知识。

4.信息技术的成本问题

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投影仪等为载体,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必然要导致教育成本的增加,有些学校没有条件配备这些器材,这也是信息技术推广方面的一大难题。这个问题只能由教育部门加大教育投入来解决,我国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仍比较小,希望有关部门予以重视。

信息技术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博物馆 局域网 藏品管理 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5-0000-00

引言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博物馆工作逐渐融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今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博物馆局域网建设、藏品管理信息化、展陈中的多媒体应用、电子政务信息化应用,让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之路充满生机,本文将就这四个方面来讨论博物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1 基于局域网建设,开辟博物馆信息资源共享

局域网建设是博物馆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框架,是博物馆内部信息资源交流的平台,所谓局域网,是在一个机构或部门等有限范围内,包括局域网机房建设以及网络的综合布线、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组成网络部件之间的连通及设置。

局域网的联网方式主要可采用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两种形式。目前基于有线方式的局域网技术已经非常普及,而近年来日益发展的无线网络接入则对原有的有线网络构成了有益补充。无线网络接入,有利于在不固定的地方进行网络资源访问,对有线网络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通过采用无线网络产品的应用,以无线电波来代替有线局域网中的部分传输媒介,是有线网络的补充和延伸。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将博物馆内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构成可以互相通信和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通过无线的方式连接,从而使博物馆网络的构建和终端的移动更加灵活。

随着网络技术日益发展,基于局域网的应用技术越来越普及。在局域网基础上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博物馆各部门之间资源共享,无疑会对博物馆整体运转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资源共享就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资源进行整理、归类,通过网络供一定范围内用户享用。利用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必须对计算机网络中的共享服务器进行必要的设置,包括要在局域网内设置统一的工作组、设置文件共享及账户、设置网络安全及服务、安装NetBEUI协议等来实现博物馆内部资源共享。

2 应用数据库技术,加快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化建设

数据库是将逻辑相关的数据组织起来的一个集合。数据库技术是一种用计算机管理数据的方法,它研究如何对数据进行编码、组织、分类、存储、检索、更新及维护。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引入数据库技术以来,数据库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都使用数据库来存储、操纵和检索各类数据。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数据库技术将会显得更加重要。

在博物馆事业中引入数据库技术,利用数据库技术对博物馆藏品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将替代传统藏品卡片式的管理方式,大大提高藏品信息管理力度。博物馆藏品管理是博物馆一项基本工作,是博物馆一切业务工作的重点。当然藏品数据库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大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通过网络共享文物藏品资源信息。

要对馆藏文物实行数据库管理,首先必须在数据库中建立馆藏文物目录,以便搜索查找,同时要跟进对馆藏文物的二维及三维数字化处理,即通过数码设备拍摄、扫描仪扫描等手段,把馆藏文物转化为数字信息,以便供大众进行调阅研究。因此,藏品数据库建设必须具备一定的标准。然而,目前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标准不一成为博物馆之间藏品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2001年国家文物局通过《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解决藏品信息数据名称不统一的问题。为馆藏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3 引入多媒体技术,拓宽博物馆展陈模式

传统博物馆是以馆藏实物陈列为展示传播的主要形式,配合图片和文字等以静态的方式进行博物馆展陈一直是传统博物馆的主要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静态展陈方式已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展陈方式多样化和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查阅馆藏资料的需求,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宽博物馆展陈模式已势在必行。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应用已经成为了博物馆展陈中丰富的信息载体,它对博物馆的展陈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和强大的支撑力量。多媒体展示采用了光、电、声等多媒体合成技术来表现展品中蕴含的深层次意义,增加了展示的可参与性,从而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强化了博物馆对公众的教育功能。下面,我们将从电子导览讲解系统、触摸屏技术、三维动态成像技术在博物馆的展陈中得以生动应用加以诠释。

3.1 电子导览讲解系统在博物馆展陈中的应用

博物馆是展示自然、社会、人文、历史和科技发展的公共文化场所。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不再需要呆板的平面式的讲解,更需要内容与声效画面相结合立体式的讲解。在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电子导览系统推陈出新,不仅提供了多语种的语音导览,还同时配备了文字、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支持的导览系统,可以满足不同语种、不同层次的参观者需求。参观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时间等因素来掌握整个参观的进度,使整个参观的过程充满了自由和乐趣,同时避免了导游人工讲解对同一展厅其他观众的交叉干扰。

3.2 触摸屏技术在博物馆展陈中的应用

触摸屏技术在博物馆展陈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通过互动触摸的操作方式,以文本、图像、图形、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表达形式,集教于乐,激发兴趣,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在自然顺畅中体会乐趣。触摸屏技术和各种展陈布置上的声、光、影、形等的动态效果结合起来,可以使展陈的表现形式更丰富、更生动,从而成为了博物馆展陈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

3.3 三维动态成像技术在博物馆展陈中的应用

三维动态成像技术在博物馆虚拟展厅中常有应用,它可以使立体影像不借助任何媒介而直接投影于特定的空间,忠实地再现现实中的物体或复原出存在于远古的物体。由于影像清晰可见、色彩还原度高,因此非常逼真,可以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置身其中,满足了受众对博物馆展览探索、猎奇的要求,提升了参观的体验性和娱乐性。

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拓宽了博物馆展陈模式。通过在展陈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延伸了展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了与参观者的互动性,多层次表现了展品的不同侧面。

4 依赖电子政务,保障博物馆信息化实施

电子政务是国家机关在中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OA(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管理方式。政府大力开展信息化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强力后盾,通过政府大力支持,博物馆能够接入高标准、高层次的电子政务“一站式”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打破了部门界限,整合了行业系统,可以满足各机关单位之间的协同办公需求,也能实现各机关单位内部的OA(办公自动化)应用,实现了系统建设、平台应用、设备维护等高度统一,避免购买服务器,数据库的成本投入。通过接入电子政务网,各兄弟单位之间及与上级各部门之间的行文,如收文、登记、拟办、报送、审批、发文、归档,这些行政性工作都将在网上完成,真正做到了无纸化办公,从而节约了能源,使博物馆事业朝着低碳方式发展。

5 结语

博物馆的信息技术应用离不开创新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引入,当然更少不了对博物馆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对博物馆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博物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不断完善,势必给博物馆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最终目标是依托信息技术把我们的博物馆建成一个对全体公众呈开放态势的发挥更广泛社会效益的现代公益文化事业。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北京数字科普协会.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陈文蕾.会展多媒体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刁道胜.运用信息技术搭建中国数字博物馆.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二期.

①作者简介:池方平;研究方向:将信息技术和博物馆事业相融合;

信息技术应用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也受到重视。分层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妥善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有效理解相关知识。文章主要对分层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分层教学法;初中;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发展,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技术。因此教师应科学应用分层教学法,让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吸收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一、学生分组分层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并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及兴趣等,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在分组时进行合理的分层处理。教师在了解学生的情况时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方面,然后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将所有学生分在合理的层次,分为处于基础较差的、基础较好的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完成分层之后,教师应再让其进行分组以便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的进行学习。小组成员可分为四到五人,并且教师应保证每个小组中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习情况好的学生能够带领情况较差的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和竞争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确定学生分组之后应为学生安排好教学目标的分层,保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在教学生进行word小报制作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安排教学目标,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安排其练习word中基本的文字、艺术字的输入等,基础较好的可以让其尝试完成一个小报的制作,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让其掌握课时的全部内容,并进行一定的延伸学习,让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分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考虑教学内容,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同,在给学生分配任务时也应有所区别,应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提问时应注意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其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如对于一些学习情况较差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成绩适中的学生,可以让其回答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对于一些学习情况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回答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思维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给学生营造一个放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提高。同时,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并层次性的分配好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在上机课中得到更好的练习。如在让学生进行五笔输入的指法练习时,对于学得较慢的学生可以让其能够准确掌握输入的方法,中等的学生除了让其掌握准确的输入方法外,还应让其训练其输入的速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应强调其能够快速准确的掌握多种输入法,充分保证其操作技术能够得到充分的提高。在对学生进行上机测试时使用的检测题也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设计,保证其能够进行阶梯式的题型难度设置,让学生能够准确检测出自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状况,并针对其出现的错误和问题进行相应的反省,及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并进行巩固和加强。

三、课堂评价分层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并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应用不同方式和要求进行检验,保证能够各加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指导,因材施教,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将其遇到的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从学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开始一步一步地进行讲解,然后为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状况中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对其进行演示和讲解,帮助学生捋顺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抓住解题的关键;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促进其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对学生情况进行评价时也应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应着重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中等的学生则应帮助其认识到自己学习上需要改进的地方,督促其进行完善。学习情况价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并多发现其优点,鼓励其能够更加进步,树立学生的信心。

总之,分层教学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更加有效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合适的教学目标,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应用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课堂实践证明,学生从信息技术中习得的知识及课堂教学效果与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和课堂教学效果相比,并没有显著优势。值得探讨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当前学习的价值在哪里?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随着教学不断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教学目标和方向。课堂是学生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教育教学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造,有效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完成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及迁移,培养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法变革,为学生思维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1.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

1.1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

创新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问题的解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土壤。学生只有独自面对问题,并且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问题时,才能最有效学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应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将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设计各种探究性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问题。

1.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交流和互动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相互间交流与协作的能力。要求学校注重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种互动不仅包含课堂上的互动,而且包含课后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课本的互动、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互动、与网络学习资源的互动等。甚至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不同文化、地域、知识背景等之间的互动,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1.3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学习任务和活动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应引导学生善于应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弥补知识的不足,并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2.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

2.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极具吸引及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①问题梗概,主要包含产生问题的背景、人物、事件等。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或利用信息,为学生实践和获取知识信息提供支持。

②问题。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将课堂知识隐含于问题之中,吸引学生探究和解决。

③问题可操控空间,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问题的可操控空间,使学生自由操控问题因素之间的变量及问题元素之间的关系,想象其结果及结论。

2.2应用信息技术搭建学生思维的悬梯

①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心智。学生在问题环境中可以将一些认知工作转移给计算机,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为学生进行更加先进的信息处理提供机会。例如:日常学习中,学生遇到复杂数学运算时,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不仅可以确保运算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②应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随着科学知识发展,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有限生命里将所有知识都掌握。网络可以作为学生庞大的知识库,充当学生的记忆系统,当学生需要某种或某类信息时,只需输入关键字就可查询到相关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③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不同,他们对知识的积累呈现多样化,不同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假设和推断;如果他们能应用信息技术互相交流、沟通、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每个人的认知空间就会在无形之中扩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超级大脑”。

3.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

可以认为信息技术是义务教育阶段唯一的“专业课”,对学生现在学习和未来工作有着深远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开放性,可以采用分组探究实践的教学方式,有意识设置不同学习层次,其中既包含广大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又包含对信息技术有兴趣、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内外时间自己探究的内容。这样设计可以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后可以做其他学生的小老师,相辅相成。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广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求,又可以不断提高水平高的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灵活运用能力。

综合上述,信息技术教育价值不仅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深远的在于提供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课内外学习能力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还对个人能力的无限扩展提供了有效方法,应用海量信息技术资源,“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已成为每个人探究问题、研究问题的可行方法。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然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建立在对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之上,因此应用信息技术为问题解决创设问题情境,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探究及对知识的反馈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咏.中学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2]史晓俊.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2012(3).

信息技术应用范文第7篇

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经济运转的重点内容,近年来,多数高校为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了高校的财务管理中,同时还降低了财务管理成本。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进行高校的财务工作,此项技术有利于信息的整合,可以及时、准确的提供财务信息,在新形势下,高校领导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的管理高校财务,因为财务管理高校经济运转的核心,而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也能使高校的管理工作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校财务管理应用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因为财务管理的需要,运用信息化技术,必然会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同时还提高了管理水平,实现了财务的公开透明化,廉洁性和高效性大大提升,适应了高校的发展需要,在当代信息技术逐渐普及的趋势下,高校借助信息化技术来管理,抓住了时代的步伐,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也会更加快捷准确,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关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较多,记录年限较长,想要快速查询历史报账的情况很难,财务和整体状况也很难知晓,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简单、明了,提高了效率。

二、高校财务管理采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信息技术对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财务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运行空间,能够加强财务的预算管理,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记账,并且对高校财务加以分析。采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再多的数据也由电脑处理,财务管理的水平得到提高,规范了财务管理工作,还保障了账目的准确性降低失误率。传统的手工记账法被会计电算化所取代之后,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降低失误率的同时,还对数据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促进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使之高效化,实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和监督,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能够有效反应经济运行状况,及时发现财务工作中的漏洞,早发现才能走早处理,从而完善了内部运行机制。

三、信息技术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一)收费管理方面的应用

高校各类收费管理工作比较繁琐,收费标准的区别,收费类型的不同,导致了高校收费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化,一般情况下,可采用银行相关系统的信息技术来核对收费信息,比如说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是贫困生,而贫困生的贫困层次又是不同的,减免学费要紧跟国家相关政策,这就加剧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光是缴学费一事就可能出现多种情况,若是人工统计数据就会十分困难,因为此项财务管理工作太过繁杂。此时引入信息化技术,收费的财务管理工作将会变得简单许多,首先要制定好各级标准,然后计算费用,最后录入数据,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减少了人力的使用,提高了准确性,使收费工作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二)财务档案管理方面的应用

高校财务管理的忙碌性还体现在报销方面,在高校中,报销项目繁多复杂,可能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报销类型,而不同的项目的开支也不同,并且还有相对应的发票,随时可能出现发展堆积如山的情况,所以对发票进行编码,实施档案管理十分有必要,为了减轻这个工作,就需要统一管理与规划,现如今只有采用信息技术才最合理,还能快速查询档案,提升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对于高校来说,运用信息化技术投入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为财务档案管理提供了便利,减少了失误,并且每一笔开支都有记录,每一项业务都是可知晓的,为档案的查询提供了方便,也提高了财务的廉洁性。

(三)薪酬管理方面的运用

信息化技术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体现在薪酬管理方面,这虽然是一项日常业务管理工作,但是处理起来并不十分容易,因为薪酬的涉及面广,并且工资又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而调整,不具备一致性,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层次区别较大,辨别起来非常复杂。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话,就可以很方便的比较各种情况,前提要划分层次标准,根据标准划分基本工资,就可以得到结果,然而在实际工作之中,情况变化后只要稍作调整即可,不需要有大量的数据变动,工资管理是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项目,牵涉到多方面,关系到许多方面,并且每个高校的每个老师情况也不一样,所以说高校的薪资问题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为了保证这个系统的快速运转,处理信息比较方便,就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来处理信息。

(四)综合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运用非常广泛,每年任务工作量都很大,并对数据准确性的要求很高,因为它事关整个高校的资金运转,还有各个部门的经费开销,各种收据、开支等等,所以运用信息化技术管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高质量的完成统计工作,虽然任务量比较大,但只需不同的模块或者子系统就可以完成任务,整个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都提高了。这样大的工作量,如果仅靠人工来统计、计量,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经济,并且这种工作基本上经常都会有,重复性的工作,复杂的数据资料,如果由人来做这项工作,且不说费时费力,准确性也不能得到保证,采用信息化技术,非常具有失效性,快速、准确的统计出结果并且加以分析。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并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统计数据准确性高,随时可查,这种信息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的管理工作节省了很多费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朝着透明化与信息化方向发展。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信息技术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将会是一种必然趋势。

作者:江培泉 单位:河北廊坊武警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媛媛.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讨[N].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信息技术应用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物流 信息技术 应用 构成

一、物流信息技术的构成

物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都属于信息技术范畴,只是因为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而使其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存在一些特性,但其基本要素仍然同现代信息技术一样,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物流信息基础技术。即有关元件、器件的制造技术,它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例如,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分子电子技术等。

2、物流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物流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它是建立在信息基础技术之上的,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其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信息获取技术、物流信息传输技术、物流信息处理技术及物流信息控制技术。

3、物流信息应用技术。即基于管理信息系统(MIS)技术、优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而设计出的各种物流自动化设备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例如,自动化分拣与传输设备、自动导引车(AGV)、集装箱自动装卸设备、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配送优化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

4、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即确保物流信息安全的技术,主要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身份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备份与恢复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

二、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在现代物流核心活动的各个层次中,高效率的物流活动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支持。从物流设备的自动化到物流进程优化乃至整个供应链各项资源的可视化,信息技术成为贯穿所有物流活动的关键要素。

1、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是一种在公司之间传输定单、发票、物流信息等作业文件的电子化手段,它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信息,用一种公认的标准格式,实现各有关部门或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包含数据标准化(报文)、计算机应用(软件及硬件)、通信网络三个构成要素。以往由于通过VAN进行通讯的成本高及制定和满足EDI标准较为困难,造成EDI成本较高,只有大企业因得益于规模经济能从利用EDI中得到利益。近年来,Internet的迅速普及,为物流信息活动提供了快速、简便、廉价的通讯方式,为EDI发展带来了生机,大大提高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实用性,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2、条形码技术。条形码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对应字符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条形码技术具有制作简单、信息收集速度快、准确率高、信息量大、成本低和条码设备方便易用等优点,从生产到销售的流通转移过程中,条形码技术起到了准确识别物品信息和快速跟踪物品历程的重要作用,它是整个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条形码技术在物流的数据采集、快速响应、运输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物流的发展。目前常用的几种条形码包括EAN条形码、UPC条形码、39条形码、交插25条形码和EAN128条形码。

3、无线电射频技术(RFID)。无线电射频技术是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读写,射频识别的距离可达几十厘米至几米,且根据读写的方式,可以输入数千字节的信息,同时,还具有极高的保密性。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仓库的双通道通讯选择指示、仓库循环点数核实和标签打印(如线路标签)和阅读包裹上的ZIP码。它适用于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等要求非接触数据采集和交换的场合,由于RFID标签具有可读写能力,对于需要频繁改变数据内容的场合尤为适用。近年来,便携式数据终端(PDT)的应用就是利用射频技术将PDT存储器中的数据随时传送到主计算机,可以方便地获取客户产品清单、发票、发运标签、该地所存产品代码和数量等。

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对具有地理特征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以一个空间信息为主线,将其他各种与其有关的空间位置信息结合起来,整合成综合性的地理信息资料库,通过应用软件将相关信息以文字、数字、图表、声音、图形或配以地图的形式,提供给规划者及决策者使用。GIS应用于物流分析,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国外公司已经开发出利用GIS为物流分析提供专门分析的工具软件。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

5、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通信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机对对象进行动态定位的系统。GPS能对静态、动态对象进行动态空间信息的获取,快速、精度均匀、不受天气和时间的限制反馈空间信息。在物流领域运用GPS技术,用户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货物状态,包括运输货物车辆所在的位置、货物名称、数量、重量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了监控的“透明度”,降低了货物空载率,做到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且有利于顾客通过掌握更多的物流信息,以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

三、我国物流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中国物流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化物流被业内人士称为“企业管理的又一次革命”,因为其在集中采购、集中库存、运输优化等方面的作用,较其他形式的物流业占据有绝对优势,物流信息化就是降低成本和节约时间。将电子信息技术:数据交换系统(EDI),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系统(GPS)、无线通讯(WAP)与互联网技术(Web)等集成一体,应用于物流管理信息技术领域,构筑专业化物流管理系统,减少物流黑洞,是增强国内物流企业竞争力,缩短与国际著名物流企业之间差距的可行方法。运用这种先进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理念,借鉴国际跨国企业的先进物流管理经验,建立即时、整合、精简的物流作业流程,才能帮助我国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及满足企业客户需求,从而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应用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语文课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趋广泛,它日益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一高性能的现代化设备,对作为培养人才摇篮的学校而言,更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教育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辅助工具,语文教学中,如果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会使教学锦上添花,把语文课上“活”。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我尝试着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几点感悟。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感参与

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中巧用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的时候,信息技术优越性就充分显示出来了。那优美和谐的背景音乐、生动形象的动画画面、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将桂林山水的内容、意境、乃至主旨,全方位、立体化、创造性的展示了出来。这就不仅仅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将学生带入了美好无比的山水中,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运用信息技术,拓宽信息渠道,增加课堂容量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书本限制,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扩充教学知识量,丰富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增加信息渠道和课堂的教学容量。

如《鲸》一课中将鲸分成须鲸和齿鲸,哪些鲸属于须鲸,哪些鲸属于齿鲸,课文只字未提。这些鲸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有何区别,却无从知晓。考虑到学生对鲸具有浓厚的兴趣,我在备课时就通过信息网查到大量关于鲸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围绕“你还知道哪些鲸是属于哪一类的?”进行自主探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既可以为学生展示蓝鲸、虎鲸等图片资料,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哪一类鲸,有什么特点,也可以让学生自行上网检索感兴趣的相关资料。这样就创造性地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三、运用信息技术,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语言文字是单一的,可是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 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詹天佑》一课,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人”字形线路?火车到达青龙桥时如何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课文对此问题的阐述不够具体,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教学时,利用火车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动画课件,学生能十分轻松的记住了火车如何利用两个火车头,一头拉一头推来爬上陡坡的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理解了教学难点,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运用信息技术,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语文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把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学习《松鼠》一课时,孩子对松鼠非常陌生,于是我就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把松鼠的多场景多角度的图片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体会松鼠的可爱之处,随即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意。正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让学生看到了松鼠多种姿态,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五、运用信息技术,尝试探索模式,创新阅读教学

随着网络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语文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我在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完美融合的同时,也尝试着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常用的表现形态有:

1、美文精读: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美读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或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研读: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个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自主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个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4、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互动性写作的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5、听力训练:汉语亦应进行母语听力训练,学生听取教师或同学或播放的有声资料,现场强化朗诵训练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巧用电教手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愿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语文,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

[2]解月光,董玉琦.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

信息技术应用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正向物流;逆向物流

物流行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之一,回顾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虽然经过自由发展、建立行业协会和加入WTO3个时期,在发展中遇到过各种问题,但物流业发展总体上是相当迅速的。随着物流行业被群众、社会和各种企业逐步认可,各种形式的物流企业逐步出现在社会之中。在先后经历过“价格战”、“低成本战”之后,企业领导者逐步意识到当企业面临竞争的时候,竞价只是一种打败对手但无法规避风险的短暂行为,而有了一技之长的企业也就保持了持续优势,维系了企业的长治久安。有调查显示,90%以上的中型物流企业已经投入预算,打算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入,信息化应当也必须成为企业集中管理、提升运营效率的利器。随着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不断应用,逐步发展成为物流信息技术。

一、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

(一)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有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或与物流信息企业联合,完善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利用物流信息系统整合企业现行的业务流程,通过并购、等方式走规模经营、网络化的道路,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才有可能在以后的竞争中不被淘汰。物流信息技术主要由通信、软件、面向行业的业务管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包括移动通信、GPS、GIS、条形码、射频技术等现代化科技。通过组合这些技术,形成以移动通信、资源管理、监控调度、业务管理甚至财务处理等多种信息技术集成的一体化物流管理体系。

(二)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

物流信息技术通过切入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实现物流企业的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和高效利用,降低经营成本,有效地把各种零散数据变为商业信息,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业务预测和管理能力。它有效地为物流企业解决了单点管理和网络化业务之间的矛盾,成本和客户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有限的静态资源和动态市场之间的矛盾,缓和了供需矛盾。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及时、准确、快速地在物流各个环节中传输信息,来实现总成本最小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小化、流通周期最短化的目标。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可以通过获得的详细信息为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保障,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减少流通费用,缩短流通时间。

2、在运输过程中,采用GPS技术对所运营的车辆进行时时追踪,并通过移动通讯和计算机网络将运输工具及货物的信息传输到相关部门,帮助运输部门在以后的运输活动中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车载率,减少不合理运输现象出现的机会。

3、在物流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运输和仓储保管,同样也是占用成本最多的两个环节。通过物流技术在仓储管理过程中的使用,可以实现对库存商品的有效管理,降低库存商品所占用的资金量,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

4、物流作为一种服务型行业,顾客对服务的反映对物流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流信息技术既可以方便顾客查询有关货物的状态信息,又可以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顾客的需求。

信息技术为企业在物流活动的决策方面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整个物流活动起着指挥、协调和保证作用,帮助物流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企业整体的积极效益。这是信息系统在正向物流即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下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物流活动中的应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给人们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危害。物流企业也意识到本行业受到环境的威胁逐步增加。逆向物流的出现和发展开始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近年来,许多知名企业如通用汽车、强生等,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开始在逆向物流管理领域降低由于退货造成的资源损失的同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开始注意到逆向物流的出现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但研究重点在于逆向物流的内涵、价值、成因、业务流程等,而忽视了逆向物流的信息化建设等问题;或者即使有关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偏重于逆向物流中的退货物流的行为研究忽视了在逆向物流中的信息管理。

逆向物流是指传统供应链反向,为价值恢复或处置合理而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消费地到起始点的有效实际流动所进行的计划、管理和控制过程。在我国,逆向物流主要是指回收物流,不包括废弃物物流。

二、物流信息技术在逆向物流中的应用

企业逆向物流的实施手段对逆向物流的经济表现和服务水平有直接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企业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手段的优劣、实施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一点在逆向物流中同样适用。许多物流领导者已经发现信息技术是改善服务质量的重要工具之一,并因此在信息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改善客户响应速度和流程控制表现,这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物流手段的实施一方面将改善企业物流效率和响应速度,另一方面也必将推动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一)建立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损害越来越严重。虽然物流行业是一种服务型行业,对自然资源需求相对较少,但仍然存在一些严重的浪费现象。有一些可以回收经过简单加工就可以重复利用的木制的包装箱被当作废弃物,还有一些物流服务由于与顾客的需求存在细小的差距而被当作废品,通过逆向物流这些浪费是可以避免的。人们对逆向物流的质量和反应速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只有建立强大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才能迅速满足这种需求,赢得顾客,使企业能够持久发展。

2、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增加企业美誉度,同时可以对每一件产品的动态进行有力的监控,跟踪产品的流向和位置,控制和降低可能发生的风险,

3、利用信息技术对逆向物流进行监控可以减少企业在物流环节中的浪费,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经营利润,同时可以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逆向物流信息系统是以采集、存储、分析处理、传递和显示逆向物流信息为目标的信息系统,可以使使用者及时掌握逆向物流信息,对逆流物及时做出处理决策,以达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因此,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1、信息采集是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功能。逆向物流的发展将产生大量关于逆流物的信息,逆向物流信息系统要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并要转化成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可以接收的形式,以供下一步的处理。

2、逆向物流信息进入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后将会保存在系统中,或永久保存,或作暂时之用,以供处理、检索、查询和共享之用。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应该有强大的数据库支持

3、逆向物流信息进入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后将会保存在系统中,或永久保存,或作暂时之用,以供处理、检索、查询和共享之用。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应该有强大的数据库支持

4、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人们对逆向物流信息的利用,显示功能便于人们的检索和查询,并以报表、文字和图形等直观形象的形式输出。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EDI、GPS、GIS、Barcode和RF等的大量应用,开发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成本将会很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信息系统与正向和逆向物流活动结合起来,而且要避免信息传递的“长鞭效应”。另外,系统开发出来以后,要与电子商务接轨,并要不断注意系统的维护与升级问题。虽然,现在各个物流企业逐步提升了对逆向物流的重视程度,加大了逆向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但针对我国的逆向物流还有一些方面可以进一步研究:一是逆向物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特征及信息共享策略;二是信息技术与逆向物流实施有效性及相关性的定量分析,可以从经济性和客户服务质量等方面来考虑;三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逆向物流的通用决策模型的建构。

参考文献:

1、刘小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安华.物流信息系统[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凤荣.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J].网络与信息,2008(3).

上一篇:数控技术发展趋势范文 下一篇:水稻种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