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范文

时间:2023-02-28 06:31:15

统筹城乡

统筹城乡范文第1篇

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也称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至少意味着城乡之间在经济方面实现“五大自由流通”,即人员、资本、货物、服务与土地的自由流通,并在社会方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在城乡全覆盖。我们可以将它总结为城乡统筹的“一个空间定律”。

成都市城乡统筹需要多头并举,具体体现在村民自治、集体资产量化到户和股份化改造、农户的组织化、土地市场发育、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等方面。

无论如何,自愿、同意及个人基本权利保护是基础。

在村民自治方面,成都市通过增设村民议事会行使村级自治事务决策权、监督权、议事权,较之于过去,大大促进了村民自治决策机构的常设化和村民自治的实质化,尊重了村民在村庄治理中的自愿原则和同意原则。

在明晰产权方面,成都市推行了农村集体资产确权颁证到户,为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和股权化奠定了基础。2010年6月30日前,成都市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实行确权,并颁证到户。所颁发证件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集体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和《林权证》。

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办证到户后,成都市以设立股份制实体为依托,对经过确权到户后的农村集体资产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这种股份制实体被称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它们确实与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同,股份化后,由于采取“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就可使得农地股权和承包权永续化,从而形成稳定的农地权属,为农地的转让和集中利用,实现农地投入的规模经济创造条件。

农村集体资产量化和股份化改造之后,农民就有了分立和明晰的产权。根据产权经济学原理,产权越是分立和明晰,可从中派生的产权利用与转让契约类型就越多,可允许的产权形式就越复杂。

产权越是模糊、笼统,契约就越是不可能。在极端情况下,就变成由命令替代契约,比如计划经济时代。成都的试验印证了秘鲁著名经济学家赫尔南多・德・索托的观点:发展中国家不是没有资产,而是缺乏“活资本”。然而,成都市试点就是把“死资产”变成了“活资本”。

农地改革

成都市农民土地入股后获得的凭证是股权证,这也是农民作为股东每年领取分红的依据。分红的多少与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资本化的机会密切相关。近郊的村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较高,土地资本化机会较多,农民作为股东分红就多。反之亦然。

成都市在过去就有农户之间自发的农地承包权转让,近年来则有了更多的农地利用和转让形式。

一种农地转让形式为“土地银行”模式,农民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入“土地银行”,收取存入“利息”,“土地银行”再将土地划块后贷给愿意种植的农户或农业企业,收取贷出“利息”,种植农户和农业企业根据约定用途进行种植,由此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土地银行”把赚取差额利息,用于自身发展和建立风险资金等。

金融配套

成都市开办农村产权交易所为大范围、大规模的农村产权流转奠定了组织基础。如果没有交易平台,产权所有人和意向受让人之间互相搜寻、配对供求信息的成本是很高的,达成交易也非常困难。

交易所的业务范围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农业类知识产权等农村产权的交易;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腾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挂钩指标、占补平衡指标的交易;资产处置等。

成都市的三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投入财政资金,调动大量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发展、村镇建设和城乡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的资金不是直接用于开发盈利性项目,而是用来发挥资金资源组合作用,撬动社会各方面的资金(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带动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

政府在此过程中总体上发挥了辅的支持作用,承担了发起者、促进者和便利提供者的作用。

这三大投融资平台公司包括成都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小城投)、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农发投)、成都城乡商贸物流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农发投主要投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引导和集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开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担保服务,参与农村土地整理,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及成都市范围内农业及农业相关项目投资。

农发投的出资方式为直接投资(包括项目投资和股权投资)、委托贷款、担保与保险、(贴息)奖励及补助。

小城投的做法是: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由小城投出资为农民建设集中居住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资金来源为小城投自有资金(政府注资)及银行贷款;农民以退出原有宅基地为条件可免费在集中居住社区获得一定面积的住宅。

农民退出宅基地后,小城投再出资将原宅基地复垦,经国土部门验收确认后就成为新增耕地。由于集中居住社区的人均占地面积小,与复垦为耕地的宅基地相比有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新增耕地指标。

根据国家有关耕地占补平衡的政策,小城投在获得新增耕指标后,可将指标出售给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成都市或成都其他区(市)县,购买人就可获得相应的农地变更为建设用地指标;小城投也可自行征用农地进行商业开发;出售指标或自行开发的收益再用于补偿农村新型集中居住社区的建设成本,包括偿还银行贷款。在这全过程中由于多方自愿,保证了项目能为社会新增财富,且基本上没有遇到阻力。

随着2010年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引入“地票”交易模式,通过上述方式获得的新增耕地指标成为重要的“地票”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地票”交易的背后实际上是“先补后占”程序:为了占有建设用地,先要补偿相应的新增农地,而新增农地的来源是农村宅基地和其他非农业用地整理后产生的复垦面积。

可看到,“地票”交易机制是地方政府在国家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约束下的理性选择。

成都市第一宗“地票”交易完成于2010年8月12日。当天成都市兴城投资公司以每亩15.2万元、总计12461.72万元的价格竞得蒲江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挂牌融资项目,预计产生819.85亩的建设用地指标。该事件宣告了全国首例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公开竞拍成功。

实际上,“地票”就是建设用地指标,并不指某一具体的地块。“地票”交易的主体没有严格限制,但交易活动必须在土地交易所内进行,购得的“地票”可以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增加等量建设用地。

成都城乡商贸物流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要承担政府制定的城乡物流产业、现代商贸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投融资和建设管理与引导性投资,建设城乡物流产业、现代商贸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农产品批发、农村生产生活资料销售网络,并对政府性投资的菜市场进行经营和管理。

户籍改革

成都市政府在今年11月最新推出的改革举措是户籍改革,它被新闻界称誉为最彻底的户籍改革。

该市计划到2012年实现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城乡自由迁徙和统一的住房保障制度。

这项改革将彻底消除隐藏在户籍背后的农民身份歧视和基本权利不平等的问题,户籍将回归人口信息管理的原本职能。

这项改革远远超越了广东正在推行的“积分落户”政策和重庆市的“以土地换户籍”政策。后两者均为城市中心主义、功利主义的政策。而且目前重庆存在某种半强制推行态势。

此外,随着农村养老保险的试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行,尤其是随着今后一体化的社保体系的建立,土地的“保障”功能定位和现有城乡隔离的户籍政策越来越失去其存在理由。

成都市在城乡统筹具体操作过程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增进市场机制,拓展市场过程,改革政府行为,转化政府职能。

比如,成都市三个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目前对城乡统筹建设投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中长期它们需建立退出机制或转制,让市场主体发挥更大作用。一个选择也许是让社会资本参与到三大投融资平台公司。

城乡统筹环节繁多,每个环节均需要尊重自愿、同意和维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原则。即使对99%的环节、99%的农户保护了产权,只要对一个环节、一个农户造成侵权,就是严重侵权。

也就是说,在维权和侵权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维权是应该的事情,侵权是不应该的事情。从这点来讲,成都市政府即便做得较好,但仍有很多工作可做。

总之,成都市的做法是比较成功的,其经验值得全国各地借鉴甚至超越。我们也期待成都继续推出更多进一步的改革举措,也希望成都市的改革为全国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统筹城乡范文第2篇

:重庆的工作能不能做好,城乡统筹是关键

国家规划中的重庆利好

干大事不在乎“说长道短”

成渝经济区“第四极”引动中国

政府职能能否转变 事关成渝经济区的成败——访区域经济专家肖金成

重庆“城长”记忆

开县三级开发演绎宜居大戏

南山街道成果诠释

城镇蝶变鼓动经济之翅高飞——丰都高家镇新貌素描

澄溪打开潘多拉盒子之谜

屏锦镇:“六大战略”给力民生

古道热肠迈向新时代春天——古路镇宜居建设采访实录

汝溪幸福公式

武陵镇:移民江城的优美轮廓

珍溪镇:弯道超车

合川区三汇镇:百姓感知城镇变化

铜梁县旧县镇“旧”貌换新颜

合川太和:一座古镇的宜居风采

曹继选 冉海军 罗书明

消隔阂、增感情、解难题——合川三汇镇“三进三同”春季行动速写

长寿:给现代农业园区塑“金身”

最大绿色生态旅游观光带将现身大足

酉阳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践初探缩小城乡差距不仅仅是收入

退休养老缘何受一肚子气

数字说话

第二届统筹城乡发展论坛:农民自主型城市化

中国食品裸奔之痛:食品标准何时不再内外有别

的官场密码

把握林业基本属性推动林业科学发展——访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林重庆大检阅:森林重庆打动中央决策层背后

倾力打造山绿民富的森林城市——访綦江县委书记王越

一座城市缔造的绿色震憾——重庆市綦江县“森林工程”建设实录

梁平一根竹子的执政新思维

“绿化长江”涪陵在行动

森林重庆北碚经验

武隆一草一木的分量

潼南“树”碑

森林垫江:一棵树衍生的特别效益

森林重庆“奉节标准”

巫山,绿色之花满三峡

开县:建设“森林”之城

忠县:一江两岸,树木葱绿

森林巴南: 扮靓城市致富农村

湖南益阳试水土地信托流转

自贡推“江姐村模式”

穷在深山有远亲

村支书:不怕报复者持刀上门

开县:沧海桑田新实验

秀山的三“大”理想公安微博与民众期望

全民微博挑战官员执政

中的“微博因素”考验政府智慧

党委换届新观察

中国保障房大考

北京:“分包”保障房

重庆:创出公租房模式

共同富裕 当今中国“中心课题”——共同富裕:总设计师的设计主题

共同富裕课题思考

山区农民致富新路——关于重庆市“两翼”地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调查

走向共同富裕的巴南之“道”

北碚:共富新思维

多措并举全力以赴 渝北力争率先叩响共富之门

长寿的共富奇迹

共同富裕:解剖丰都“小巨人”

南川共富新样本

“共富”背后的武隆追求

重庆共富江津特色

綦江:“三足鼎立”支撑共富

璧山共富路线图

忠县:发展微企全民创业当老板

大足:追求幸福时刻

石柱:共富的十二字法宝

东溪古镇:阔步走向共富路

大学生村官的“升官之道”

重庆交巡警AB面

北京:网格化管理提供“精细化”民生服务

山西千亿编织大水网

美女书记与大红樱桃

合川三庙镇的合力

统筹城乡范文第3篇

在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时,有几项工作需要我们区、镇两级近期抓紧研究共同推进的。

一是发展精品农业方面,抓紧推进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市委、市政府领导都明确了今后粮食生产上以家庭农场为主,蔬菜生产以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主。目前,我区粮食生产已达到100%规模化经营,但都是以合作社的形式,今后将逐步由合作社过渡到家庭农场。区委、区政府也已形成了家庭农场发展的基本方案,将于近期下发,希望相关镇党委、政府主导推进落实。

二是加强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目前我们村级改革推进的力度大、速度快,去年底已有80多个村完成了改革工作,得到了市有关领导的肯定。接下来,要大力推进镇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市里对我区__镇的镇级改革给予充分的肯定,根据前期的调研分析,又有__镇的试点经验,我区开展镇级改革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我们要在总结__镇的经验基础上,启动面上的镇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近期将对相关街镇进行调研,并作出一个制度性的安排,还将召开现场会议,抓紧推进这项工作。

三是农民长效增收方面,因涉及到长效增收大部分是存量土地二次开发项目,审批周期比较长。去年长效增收的10个项目直至今年才部分落地,还有几个项目请规划土地局抓紧与市里沟通,争取早日落地。今年列入规划的项目,今年争取做好前期基础工作,确保明年开工建设。

四是“三资”管理方面,对村、镇集体资产的租赁,要通过公开招租平台进行,去年我们在梅陇、吴泾先行试点,今年要将这项制度的执行推向全区各镇街道,通过严格把关审核,促进产业能级的提升,集体收益的稳定增长。要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加强村级资产的审计,同时还要抓紧研究村级集体资产抵押担保的监管机制,将村级资产置于严格的监管之下。

五是“美丽村庄”建设方面,根据市里要求正在全力推进方案、导则的研究制定工作,“美丽乡村”的规划编制也将在6月底完成。请大家不要等,抓紧推进区委、区政府确定的7个试点村工作。

统筹城乡范文第4篇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城乡统筹的认识

*市从20*年开始,就坚持不懈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战略,20*年又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六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同志在总结六年来*市推进城乡统筹工作时,高度概括了四句话:即认清了一条规律,找到了一条正确路径,形成了一套办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定要深刻理解春城书记这四句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和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保持一致。下面我分别就四句话,与大家交流一些体会。

第一、认清了“城市与农村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城乡发展必须统筹推进”这条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规律。“三农”问题、城乡二元分割是长期以来困扰我们发展的难题。过去农村发展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各自为阵,粗放经营,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破坏了环境,浪费了资源。同样,城市发展由于没有农村的支撑,也严重缺乏后劲。*从20*年开始推进“三个集中”,到现在提出“六个一体化”,我们一直在探索把城市和农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对“城市与农村相互依存共荣共生、城乡发展必须统筹推进”这条现代化发展重要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城乡统筹发展所取得的成效不断显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探索的这条路子,与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相一致,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统一,实践证明是走对了。

第二、找到了“城乡一体化”这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适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径。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就是推进新型城市化,最终形成“城市是现代城市,农村是现代农村,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这几年青羊通过“三个集中”,培育了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绿舟创意产业园、税源总部基地、康庄新型社区等一批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农村面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正在加快转变,农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越来越接近、甚至可能超过城市,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现代化农村的雏形。同样,城市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又具备现代化大都市的所有特征,出现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喜人局面。

第三、形成了一套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六条:一是始终坚持了科学规划这个龙头。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我们建立了系统科学的规划体系,这些覆盖“全域*”的规划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保证了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二是把“三个集中”作为根本方法。通过推进“三个集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实现集约集群发展。目前我区工业集中度已经达到90%,“198”土地实现有序流转,农民住进新型社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城市得到提升。三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我们从中心城区的实际出发,以“三换一促”为核心,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198”生态绿地项目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了土地流转、项目建设与农民利益保障的统筹推进。四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以“两共享、三均衡、四并轨”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惠民利民的福祉体系,实现了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保“五个满覆盖”,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同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五是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我们抓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向上,实现了与省、市政务中心同址办公,这在全国尚不多见;向下,把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延伸到了社区,实现了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城乡满覆盖。同时,我区“三会”开放、“三务”公开、社区听证等民主自治形式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六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我们着力构建在党的领导下,以政府管理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了群众在参与城乡统筹和民主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第四,取得了统筹城乡发展新的突破性进展,使我们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这几年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践,干部群众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城乡面貌明显变化,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也标志着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年初的区委全委会正是根据这一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结合我区实际,确定了把“全面城市化、率先现代化”,作为我区下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的目标和方向。

二、从新的形势和任务出发,进一步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区委全委会提出了我区推进城乡统筹“全面城市化、率先现代化”的目标,最近,市委李春城书记又提出了“六个一体化”的新要求。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区委常委会上周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思路措施,重点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就是要按照构建新型城乡型态的要求,根据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和“198”绿地建设“三大板块”的发展定位,高标准、全方位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总规和祥规,形成科学、系统、完善的规划体系,用规划引导产业向各个功能区集聚,实现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同时强化规划执行力度,确保每一个项目、每一笔投资,都必须符合城乡一体的总体规划。过去。我们因不注重规划或者规划执行不力,吃的亏太多了,一定要以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搞好并落实好规划,这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就是要按照全面城市化、率先现代化的要求,大力推进“三大板块”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旧城改造上,今年的重点是要推动陕西街、祠堂街、新一村二期和浣花溪等片区全面改造,把我区旧城改造后发优势发挥出来。要结合新区土地整理、“三大城中村”改造和绿舟创意产业园建设,重点抓好青羊新区和“198”绿地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新区城市型态尽快形成。

(三)推进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引进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要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并用,该政府管的一定要管好管住,该交给市场的一定要交给市场。比如,在建设“198”税源总部基地上,我们把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很好的结合起来了,探索了资源和资金、建设和管理有效结合的新模式,实现了政府得税收、企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的目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金钥匙”,实施好了将会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我们青羊改革的数量不大,但难度不小,有中心城区的特殊实际,一定要坚持以“三换一促”为核心、与“198”生态绿地项目建设相结合稳步推进,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促进农村资产资本化,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

(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青羊发展产业的思路已经很明确,就是坚持“优二强三”,具体讲就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产业”。总部经济重点是打造中央商务区金融商务、金沙片区文化创意、青羊新区研发设计“三大总部集群”。现代服务业重点是突出抓好金融商务、文化旅游、商贸流通、创意与设计、房地产服务、新型社会服务“六大行业”,突出都市文化旅游和特色商业街区“两大特色”,不断完善和提升琴台路、太升路、宽窄巷子、文殊坊、金沙遗址特色街区“都市五朵金花”,加快形成“6+2”产业格局。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是按照“一区一主业”的要求,以航空工业为主导,不断延长航空工业产业链。

(五)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就是要保持社会事业领先地位,我区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有全市、乃至全省领先的优质资源,我们不但要把这些优质的资源向涉农地区覆盖延伸,而且还要把先进的管理和服务向涉农地区注入,不但要让涉农地区的硬件一定要硬起来,而且要让管理和服务的软件也要硬起来。要提高涉农地区社保、医保、低保和社会救助水平,这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最近,有关部门正在进行测算,力争进一步提高我区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并轨衔接。要加快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区建设,抓好“六站一室一港湾”等设施配套,不但要建成一个“英国小镇”,还要建“法国小镇”,同时要引入专业化物业管理,充分体现现代化农村的特色,着力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使新型社区真正成为农村居民的安居乐业之所。

(六)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就是要以22个涉农社区和3个新型社区为重点,切实抓好涉农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试点。要延伸城市管理职能,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高涉农地区社会管理水平。这里,结合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我想重点强调一下基层治理机制。基层治理是我们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意义重大、责任光荣。当前,我们的基层,特别是社区这一级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比如,城乡统筹,农民的生产、生活、居住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原来通过“村”的管理模式就行不通了。又比如,在我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下,面向基层群众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各种政府服务职能必然要向基层延伸,仅靠原来的“两委”去承担那么多延伸的职能是行不通的。这方面的问题还很多,我不一一列举。这些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区上由组织部牵头,正在积极探索实践,对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制定方案、推动实施。这里我着重强调一下社区在推动这项工作时要注意处理的四个关系。第一,处理好党的领导与居民依法自治的关系。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加强、不能削弱,党组织的领导方式要由过去的直接支配、管理公共资源和集体资产,向统筹全局、协调利益、领导自治、提供服务转变。同时,又必须依法完善基层民主自治的措施和办法,要成立居民议事会和民主监事会,形成居民(代表)会为最高决策机构、居民议事会为常设议事决策机构、居委会为执行机构、民主监事会为监督机构的格局,促进社区自治事务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让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第二,要处理好政府职能与社区自我服务的关系。就是要明确街道部门与社区工作的职责划分,促进规范管理。该政府部门的职能就政府部门做,对需延伸到社区的事情,要建立“准入制度”,并坚持“费随事走”。该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事情,政府部门不能过多干预,社区也不能什么事都“等、靠、要”。第三,要处理好原来的“村”和新型社区的关系。农民集中居住,不是简单的搬个家、迁个户,他们在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后,还有许多法律的、经济的利益关系,与原来的“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积极探索怎么解决这个过渡期的问题,康庄社区探索的“3+1”双轨运行模式,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大家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探索更好更管用的办法。第四,要处理好涉农社区管理与集体经济发展的关系。原来的“村”实际上是集行政、经济和政治多方合一的,村委会不仅要管村民的公共事务,还要主管和经营集体经济。今后社区自治组织主要是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不再承担经济发展的职能。我们就需要通过集体资产的股份量化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新的集体经济组织,把经济职能从社区管理中剥离出来。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干部队伍建设是保障。我们社区干部尤其是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直接面对千家万户的群众,做的是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上边千条线,下边一针穿”,责任十分重大,工作特别艰辛,地位非常重要。在这里,我想向在座各位提几点希望和要求,和大家共勉。

(一)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城乡统筹是一场全方位、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变革,大家都是相关者,没有谁是局外人。春城书记讲,在*不深刻认识、不准确掌握、不能够正确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理念、思路和办法的干部,是不能够胜任领导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工作的。我们社区干部特别是党组织的书记、居委会主任,一定要与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保持同心、同向、同步,切实加强对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切实加强对城乡统筹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学会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脑子里始终有城乡统筹这根弦,脚下始终要走城乡统筹这条路”。

(二)求真务实,创新工作。城乡统筹对社区工作带来了许多新变化,比如,村变社区后管理上发生的变化,城乡人员流动性增加等等,传统的做法不管用,新的办法还不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主动破解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更多的通过典型示范的方法推动面上的工作,俗话说,眼见为实,观念转变的捷径就是让他亲眼看到这条道路好,不用你说,他自己就动起来了。今后区上要抓综合性的典型,各个层面各项工作都要抓典型,通过典型引路,带动全面。要更多的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推动工作,我区集中了大批党政军机关和中央省属单位,这是我们独特的基层工作资源,要善于把上面的政策、外部的资金、自身的资源有机地统筹起来,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

(三)依靠群众,当好表率。统筹城乡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一定要树立强烈的群众工作意识,“进千家门、晓千家情、理千家事、解千家难”,切实为群众服好务,做群众的贴心人。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重要事项的决策决定,都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各项工作都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进来,真正让群众成为重大决策的参与者、城乡统筹的建设者、基层自治的主导者、发展成果的受益者。社区干部特别是党组织的书记和居委会主任,要热爱社区工作,专注社区工作,带头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在群众中起好表率作用。

(四)严格自律,保持清廉。社区干部职务不高,但位置特殊,是廉政建设的重要岗位和重点环节。各项惠民政策要通过我们去落实,拆迁安置补偿经过我们手的资金也比较多,特别是在城乡统筹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制度的空白区,这些都为我们保持清正廉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社区干部特别是党组织的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定要时刻绷紧廉政这根弦,不该伸手的坚决莫伸手,不该占的好处坚决不去占。当然,社区工作也非常清苦,区委、区政府将继续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关心社区干部,继续大力改善社区干部待遇,为社区干部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统筹城乡范文第5篇

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批准重庆和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两地均居西部内陆,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特征。通过赋予其先行先试权,探索契合中国国情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正是国家批准两个综改区的初衷。

重庆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要做法

着力构建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

构建统筹城乡的行政管理体制。整合市政府涉农部门成立市农委,有效促进了财政性“三农”资金资源的统筹安排。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计划”,选派4018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5年内将累计选派3.2万名大学生到乡镇和村“两委”工作。合理划分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管理权限,着力构建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市级财政支出占全市财力的比重始终控制在25%以内,确保75%以上的财力用于区县和农村发展,重点投向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出台了整合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意见,启动按竞标方式配置涉农资源的改革。

构建城乡全覆盖规划管理体制。统筹城乡规划是城乡经济一体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国务院批准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为指导,着力完善区县、乡镇、村三级规划体系,修订了村级规划导则,启动了105个市级重点镇规划编制工作。在6个区县开展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叠合”试点,着力在空间布局上以“一张图”涵盖城乡,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着力改变城乡规划分治的状况,由规划部门统筹城乡规划管理,加快规划管理职能向乡村延伸,构建城乡全覆盖的规划管理体制。

建立“一圈两翼”城乡结对帮扶机制。以主城为核心、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经济圈(简称“一圈”)和以万州为中心、重庆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以黔江为中心、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贫困山区(简称“两翼”)是重庆二元结构在区域上的表现形态。重庆市把推进“一圈两翼”协调发展作为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切入点。建立了“一圈两翼”区县的结对帮扶关系,从产业联动、就业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融资支持、扶贫开发等8个方面建立帮扶机制。采取财政直接支持、干部挂职、教师互派、医务培训、科研咨询、援建标准厂房等措施,促进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乡,引导城市产业链向欠发达区域延伸。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圈翼”联动的工作考核,明确要求“一圈”区县每年帮扶对口“两翼”区县的资金及实物量折算不低于本级财政收入的l% ,启动了对“圈翼”对口区县开展“捆绑”式考核的工作。

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全市杜绝就业招录中的城乡户籍身份歧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素质;资助三峡库区移民等人员就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帮助农村孩子经过职业培训再进入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开通农村劳务信息网,以市场机制建立以重庆为基地的“全国劳务电子商务平台”,累计与6500家企业签署了就业服务合同,为70万农民工登记了信息,帮助6.6万余人找到了工作。2005年颁布了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2007年在全国首设“农民工日”,每年出台为农民工办实事的政策文件。开辟了农民工户籍转入城镇的“绿色通道”,放宽了户口迁移限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举家转入城镇定居。

加快建设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重庆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已在制度层面初步统筹,实现了“一个平台、两套标准”。即城乡居民筹资标准均按100元和200元两档,由居民自由选择参加。着力解决“农转非”社保等遗留问题,出台政策将96万被征地“农转非”的人员等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同时,调整征地补偿政策,提高补偿标准,将新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低保工作,出台城乡低保条例,实现了全市城乡低保全覆盖,建立了城乡低保标准联动调整机制,城乡低保差距缩小到2∶1,远低于城乡居民收入比。

推进以教育、卫生为重点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方面,所有区县实现了“两基”目标,提前完成“普九”任务,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2年的7.7年提高到8.4年。全面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将8000余名考试合格的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在全国率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资助,重庆籍学生资助面达到100%。卫生方面,加快推进基层医疗设施标准化建设。

着力推进城乡土地有序流转和集约利用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顺应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研究形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推进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引导和规范农民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依法、有偿、自愿”前提下流转土地。同时,配套实施支持规模种养殖的措施,从全市粮食直补资金中切块15%支持种粮大户发展,对标准化养殖大户补助10万~80万元,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核心蔬菜基地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推进城乡建设用地改革试点。在坚持保证耕地保有量和粮食区域基本自给等“红线”的基础上,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市场为目标,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交易所等改革试点。截至2011年,农村土地交易所累计开展3次、11宗地票交易,成交面积3500亩,成交金额2.84亿元。按照这种“先补后占”的新型土地平衡理念,以农村土地交易所为平台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价值,促进了国土整治和耕地再造等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耕地,维护了农民权益。重庆市已经明确,今后主城区经营性用地将不再下达用地指标,而是通过地票获得。

统筹城乡范文第6篇

1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在立法的内容上有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立法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需要。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立法内容上,必须打破工农分割、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以工农业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财政税收、就业、社会保障、公共资源、管理等重点内容和领域,协调和平衡城乡关系,把统筹城乡发展和扶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把党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党委的重大决策措施与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转化为国家意志,处理好农民与市民、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从体制和法制上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依法推进城乡统筹。

2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大力推进“一体化”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统筹。要统筹发展,就要大力推进“一体化”建设。(1)要着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建设,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是落实农民国民待遇的体现。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是把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面向农村延伸,在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和内容方面上具体明确。(2)要着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提高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使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得到根本性解决。(3)要着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建设,把城市产业要素资源面向农村扩散。因为城乡产业发展是解决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整体部署中,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就是要使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进行广泛联合,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最终实现共同繁荣。(4)要坚持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把城市科教文卫发展面向农村辐射。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农村和城市同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保证农村子女在入托、入学、技能培训等方面享受与本区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实现农村居民教育与城镇居民教育的平等;不断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力度,提高农民的“参合率”;要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完善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民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平等。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3政府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

城乡关系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当前和今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需要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中央对城乡统筹的措施上是非常有力的,例如取消了只针对农业和农民的四项税收和其他负担。与1999年相比,2006年一共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发展农业水利、农村交通、电力和沼气;对农民实行了多项生产性直接补贴。2006年补贴309.5亿元,2007年的补贴科目和金额进一步增加;大力发展了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政府新增的这方面事业经费主要用在了农村;在全国范围普遍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和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权益得到了保障。

但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对现代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作用及其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重新思考政府的作用,找到政府发挥了哪些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的新路子、新对策。(1)政府在各项工程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不仅要制订相关政策、行动规划,投入资源,而且在各项工程实施过程中,还要致力于形成强有力的领导体制,有效整合政府自身资源,明确政府领导和相关执行者的责任。在工程实施中,政府是主要的规划者,也是资金的主要投入者,更是工程实施的主导者。有效领导机制的建立、政府部门的协同是所有成功工程的共同点。(2)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不能替代市场的功能。要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的前提下,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将市场力量与政府主导相结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般而言,市场与政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工,私人物品的生产与供给一般由市场来完成;而转移支付、公共物品供给、外部性防范等是政府的责任。然而,两者的边界又是不甚清晰的。政府对市场的引导、调节和规范,与政府对市场优势的引入和利用一样,既为必要,又甚为常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和协作弥补了政府力量的有限,也促进了市场的发育和成熟。(3)注重政府与社会之间良性互动。忽视市场的政府是自大的,而忽视社会的政府是乏力的。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有能力的政府,而提高政府能力所涉及的议题既与在政府和市场的运作之间保持平衡的需要紧密相关,也与政府和社会机构、公民进行相互交流、协调合作的综合治理紧密相关。政府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让广大社会成员充分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计划,取得了广泛的支持和理解。例如在村庄示范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政府的介入改变了农村传统的以村和承包组为单位的基础设施或公共物品提供方式。但同时,政府由于财政力度和行为方式的局限,不能承担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所有职能和环节。村庄自治体系不仅动员了农民和其它社会群体参与到示范整治工作中来,而且在与政府沟通、争取政府专项资金、从其他途径筹集资源等方面做了政府无法做到的事情。

统筹城乡范文第7篇

所谓农村公共产品是指相对于农民“私人产品”而言的,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社会产品或服务。其除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等基本特征外,还具有需求差异性与多层次性、强外溢性与低内在经济性、高依赖性与低供给率、高成本集聚性与低效性等独特特征。就我国农村居民的国民性质而言,其应该享受同城市居民一样无差别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但我国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农村地理位置的边缘性和农民参与社会公共决策“话语权”的弱势性,决定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具有较低的内在经济性和效率性。从我国目前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由政府公共财政为农村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农村纯公共产品,如农村基层政府行政服务、农村综合发展规划、农村信息系统、农村环境保护、大江大河治理、农村公共科技资源与服务等;一类是农村准公共产品,如农村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电力设施、小流域防洪涝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村水利设施、农村道路、电网建设、农村电信、自来水供应等,与城市公共财政配置公共产品状况相比,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明显不足。

一、城乡公共产品差异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施“城乡分治”的管理制度,城乡分别实行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和管理机制,导致城乡公共产品差异明显。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我国针对这种体制的弊端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事业建设的投资力度,但城乡之间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并没有因为改革而得到解决,城乡差异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1.城乡教育发展存在重大差距。教育差距是城乡差距最显著、最主要的差距。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结构和功能单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师无序、逆向流失严重,学生入学率、巩固率低,辍学率高等现象;从受教育年限和程度来看,全国县级以下(包括县级)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23年,而城市为8.68年;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城镇中具有高中、大学、研究生学历的人口分别是农村的3.4倍、43.8倍、68.1倍;从教育经费分配来看,中央教育经费拨款的92%用在了占人口不到30%的城市,而占人口多达70%的农村却只得到了18%的财政支持;从教育投入的比例来看,中央、省、县、乡镇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比例分别在2%、11%、9%和78%左右,在县乡财政困难、中央及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不力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基本处于“贫困”状态。

2.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占全国总人口近70%的农村居民享有的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全国总量的30%:农村每千人平均拥有不到1张病床,而城市平均为3,5张;农村每千人平均只拥有1名卫生技术人员,而城市平均在5人以上;2006年城市平均医疗保险覆盖率为51.08%,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只有11.21%,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在医疗和公共卫生资源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下,农村一些地方农民看病难、因病致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十分突出。

3.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居民社保水平差距大。社会保障支出作为一项纯公共产品,是改善收入分配不公、保障低收入阶层基本生活、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手段。我国目前城市居民大多可以享受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民基本上被排斥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大多数农村社会保障仍然停留在一种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相结合的模式阶段。从城乡社会保障支出方面来看,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比例为22:1,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的比例为24:1。从扶贫救助方面来看,1999~2004年,全国农村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9.99%;2003年底全国试点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仅有396.8万人,人均月补助经费仅为29.2元,而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235万人,人均达162.8元,城市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4.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不均等,城乡就业差距扩大。截止2005年底,全国各地区城市登记失业人数为719.7万人,城市登记失业率为3.65%,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失业率没有计算出来,但目前农村有劳动力4.85亿人,除去已转移就业和从事农业生产必需的劳动力外,我国目前农村尚有1.5~2亿的富余劳动力,且今后每年还将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5.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失衡,城乡面貌反差较大。基于传统的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安排,多年来城市的基础设施在国家财政强大投入支持下变得越来越好,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却在农民无力投入下变得越来越不尽如人意。截止2005年,全国仍有近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仍有50%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的农民没有合格、卫生的厕所,绝大多数村庄无排水系统,多数农村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和处理渠道。面对城乡基础设施投资的严重不均等,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明显不如城市,城乡面貌反差较大。

6.城乡其他方面的差异。一是诸如包括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培训、用工信息、职业介绍、权益保障、临时生活救济等在内的信息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致使农民缺乏对现代科技和市场供求的了解,往往盲目生产,增产不增收。二是农村文化体系建设与城市相去甚远,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三是其他公共服务,如计划生育服务、社会治安、警察服务、制度供给、行政与司法服务等与城市存在明显差距,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二、城乡公共产品严重失衡的财政因素分析

我国城乡公共产品严重失衡有其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异是其客观原因,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则是其主观原因,特别是有失公平的公共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制度安排,直接导致了城乡公共产品的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

1.城乡差异的公共产品资金筹措格局尚未彻底打破。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型发展战略和政策,形成了城乡不均衡的国民收入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和制度,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城乡有别的差异性公共财政供给体制和基本制度。在各级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重点或优先把财力、社会资源用于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则实行制度内、制度外并举的筹措制度,即农民在交纳法定农业税的同时,还要以自筹资金(多数通过集资、收费和摊派)或“投劳”等制度外筹资方式解决绝大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针对这种极不对称的城乡间公共产品的成本分担和收益分享制度,尽管国家于1994年进行了“并税除费”的税费改革,但由于多种配套政策与措施不完善、甚至不到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具有城乡差异的公共产品资金筹措格局,因而不是治本之策。

2.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缺陷。(1)各级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划分不清,基层政府财政相当困难。现行分税制改革基本明确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的财权,但事权仍然界定不清。实行分税制改革后,财权有向中央及省级政府集中的趋势,而事权却呈逐渐下放的态势,一些本应由中央及省级政府供给的纯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等,却通过政府权威转移事权下放到县乡基层政府一级。由于县乡基层政府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有的地方甚至是赤字财政,根本无力承担起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责任;而在这种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不对称的博弈中,县乡由于受到来自上级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压力,又不得不提供公共产品,因而,借钱负债、违规向农民和企业集资、摊派,甚至乱收费,用以弥补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而产生的财政能力不足问题已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2)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在分税制体制下,转移支付制度是平衡城乡间公共产品差异、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城乡间公共产品统筹供给的有效途径。但在现行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一方面,中央及各省级政府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总量没有严格的事权界限和合理规范的测算标准,省级以下地方政府财权财力的划分缺乏合理的机制,没有规范、统

一、科学的方案,具体政策因省而异,拨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地方政府财政运转的困难;另一方面,转移支付形式过多,专项转移支付规模过大,结构不尽合理,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方法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跑部(步)钱(前)进”的不良风气。(3)中央与地方税权划分不合理。中央高度集中了包括税收开征停征权、税收政策调整权、税收减免权等在内的绝大部分的税收立法权,地方只拥有少部分税种(中央规定的)一定幅度范围内的税率制定权与停征开征权,导致地方财政的独立性与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在财权与事权不对等、责任大财力小的情况下,地方财政包袱不断加重,财政保障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政府“税不够、费来凑”的越权行为。

3.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刚性不强,监管与制约机制弱化。一方面,政府对农村转移支付的资金尚缺乏科学、标准、规范的预算程序,预算的透明度不高、刚性不强,项目资金交叉使用、“跑冒滴漏”现象严重,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涉及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部门和环节众多,条块分割和层层“过滤”现象严重,加上信息不对称、预算不完整和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等问题的困扰,农村公共资金的筹措、管理和使用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机制,造成农村公共资金和公共资源的滥用、浪费,进而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4.农村税费改革“单兵凸进”,配套改革进展缓慢。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使原有乡镇财政体制的“隐性”弊端充分暴露。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和村级委员会的职能如何转换?乡镇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运行成本高昂的问题如何解决?进一步恶化的乡村债务问题如何有效化解和控制?这些问题在农村税源不足和转移支付等配套政策与措施跟进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下,直接导致农村乡镇财政难以维持正常运转,加剧乡镇财政困难的局面,并进而影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5.农村金融市场制度不能提供有效支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的扩大和供给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但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偏向城市和工业部门的金融政策取向,使农村金融抑制相当严重。一方面,农村金融组织不断萎缩,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据统计,2006年净流出农村资金就达6000亿元以上。另一方面,作为垄断农村金融资源的信用社,非农化业务日益严重,信用社存款远远大于贷款,其差额大部分投向了非农产业和城市。

三、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政策建议

为有效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筹的、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当前财政政策的调整与选择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公共财政服务体系。首先,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财权事权关系,明确各级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并以立法形式加以确立。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边界,消除政府间责任关系的不规范、不确定问题;要建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类别、按比例合理负担农村公共产品的成本分担机制,对财权的划分要充分考虑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财力需求,对事权要按照受益范围和支付能力的大小,以事权定财权,彻底改变现行的地方基层政府事权大于财权的不合理制度;要按照公共产品的类别和层次,科学合理的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涉及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应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区域性的主要由省级政府承担,地方性的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社区性的由农村自治组织和农民共同承担。对一些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可由地方政府供给为主,中央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协调。依据这一原则,诸如农村义务教育及职业教育、农村基本防疫和医疗、农村扶贫支出、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社会福利等项目支出应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主要的责任。地方政府应主要从事本区域内的农业基础性及社会效益较显著的项目的投资与管理。各级政府要按照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适度下放税收管理权限,保证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

其次,构建规范、科学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是要尽快制定和颁布《政府间转移支付法》,用法律的形式把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内容、形式、预算和监督等明确下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保证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不被省、市、县各级政府截留或留用,切实保证基层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二是要简并转移支付形式,取消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并将其纳入规范化的转移支付,提高转移支付的科学性、效益性和公平性;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各类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和范围,简化和归并过多的专项拨款种类,体现专项拨款的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四是要适当加大一般转移支付的规模和力度,增强其测算和分配的科学性。要打破既得利益格局,实现对城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在内的转移支付均等化,保障对不同地区的最低限度的基础性公共产品的供给。

再次,调整财政分配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支出比重。针对当前城乡公共产品严重失衡的现实,政府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摒弃城乡不平等的歧视性原则,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待遇,协调城乡供给,通过调整财政分配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把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以逐步实现均等化为目标,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农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就业再就业服务、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逐步缩小城乡间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差距,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问题。

最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一是要按照“公平、量能、效率”原则和“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方针,逐步建立以增值税和所得税为主体,以财产税为补充的多层次、多环节的城乡统一的税制体系。二是要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开征停征权和政策调整权,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地方税种收入主要留给县乡两级,以扩大地方税收入规模,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的税制结构。三是要体现“以税惠农”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巩固、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再开征面向农民的特定税种,把农民已有的税收负担纳入统一的税制体系,以农业的实际平均利润率和农民的实际平均收入水平来合理确定农业税负,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

2.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的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首先,从制度上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一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财政投入,保证各级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同步。二是中央政府通过各种奖励制度、措施,把财政支农资金的比例列入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激励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资。

其次,政府自身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公共财政投资结构,完善对农业农村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二是要调整财政支农结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民生产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要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农村科技的投入力度,不断拓宽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公共产品的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城乡协调均衡发展。

再次,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的机制。要改变仅仅依靠单一公共财政支付的筹资方式,建立一个财政与金融相结合、政府与民间共同参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新体制。一是政府要通过采用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实行差别利率、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引导农村金融资金回流;要改革农村现行的利率政策,允许农村金融机构根据服务成本制定合理的利率,增强灵活性,激励其放款意愿,提高其服务态度、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二是对农村公共产品中外部性不强、进入成本不高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引入市场机制,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外资,按照“谁投资、谁收益;谁建设、谁收费;谁收益,谁付费”的原则,进行效益回报和鼓励私人投资。

3.加强对农村公共财政资金的预算与监管。要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增强农村公共财政资金筹措与使用的透明度;要健全农村公共财政预算制度,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与严肃性,强化财政预算对财政支出的约束功能,杜绝非公共性开支,确保农村公共财政资金预算支出效益最大化;要强化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公共财政资金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实行重点抽查、财务自查与财政、审计检查相结合的模式,努力提高农村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4.推进县乡(镇)机构改革,转换县乡(镇)机构职能,化解县乡(镇)机构债务。一是要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方向,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合理确定县、乡(镇)两级政府机构及人员编制,严格实行定编定岗,因事设人,缩减机构和人员,切实降低农村基层政府的运作成本,减轻基层财政的支出压力。二是要改变过去乡镇政府主要负责汲取农村资源和完成上级政府交办任务的状况,逐步把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到维护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组织农村教育与培训、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各种公共服务的工作上来。三是要着力化解县乡(镇)机构债务问题,通过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消化存量,控制增量。

统筹城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 公共品供给

一、城乡公共品供给的差异性表现

1、管理体制上的差别

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中国采取了优先发展工业的赶超战略,为了保证这一战略的实施,国家采取了“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人后农民”的政策,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套不同的公共品供给制度:一套是城市所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由国家来提供;另一套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主要靠农民自身解决,国家仅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从有形的基本公共品供给看。水、电、道路、通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有形的公共品,在城市提供主体是政府,建设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财政拨款,对于这些公共品的管理,也有比较完备的管理体系。而农村地区这些基本公共品较为匮乏,除了少数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政府能够以公共资源提供基本公共品外,大多数农村至今还没有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品,即使有的地方建设了生活所需要的道路、自来水等公共基础设施,但建设资金基本上来自于当地农民的集资,并非是以政府为主体通过财政拨款方式向当地居民提供。

(2)从制度性公共品供给看。这类公共品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向居民提供的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其他各种社会保险,还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1998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对城市社会保障实行统一管理开始,标志着城市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趋于成熟,并走向规范化道路。相比之下,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较为落后,目前多头管理的现状并未改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划归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而农村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仍由民政部门管理,合作医疗还是由地方政府部门委托卫生部门管理。

(3)从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程度看。在城市地区,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且层次较多,全方位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等等。而农村地区,无论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是人才的培养,队伍的建设和经费保障等方面都和城市不可同日而语。

2、供给水平的巨大差异

(1)义务教育方面。国家要求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理应实行全免费教育,但中国的义务教育仍收取并不算低的杂费。即使财政负担的义务教育费用部分,由于农村义务教育政府财政投入实行乡财政或县财政负担的体制,而县乡财政普遍困难,所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普遍低于城市。据有关资料表明,城市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大约是农村学生的4倍,而城市初中生的人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初中生的近8倍。在农村教育经费较低的情况下,农村义务教育在师资、教学设施及其他条件均较城市差。

(2)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首先,卫生资源存在巨大差别。占全国人口近70%的农村拥有的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全国总量的30%;农村每千人平均拥有不到1张病床,而城市约3.5张;农村千人只拥有1名卫生技术人员,而城市则在5名以上。其次,卫生经费投入存在很大差距。有关资料显示,4亿城市人口享受到的国家公共卫生和医疗投入是9亿农村人口的5倍。

(3)社会保障方面。目前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保障项目已相当齐全,而相比之下,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十分缺乏。比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城镇都已基本覆盖,而绝大部分农民则无法享受到这些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从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水平来看,城市社会保障支出占支出总数的近90%,农村仅占10%;城市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占人均GDP的比重平均为15%,已经达到某些发达国家70年代的社会保障水平,而农村只有0.18%,城市人均享受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是农村的90倍之多。

(4)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加强既得益于政府投资的直接加大,又得益于投资体制的改革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但是,政府以外的投资主体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是很难将资金投向农村的。目前农村的大部分大型水利设施仍然是时期建设的,部分工程因年久失修和管理不善,已不能使用,农村水利设施供给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比较快,但往往通过强制性手段向农民集资、摊派。这样一来,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公共品的供给,在城市是不需要市民负担的,而在农村则需要农民负担。

二、城乡公共品供给差异的负面影响

总体上看,城乡公共品供给的巨大差异,是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相一致的。城市公共品供给受以城市工业发展为重心的经济指导思想的影响,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较多的公共财政资源分配。而农村公共品供给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城乡公共品供给上存在的众多差异,更拉大了城乡差距,导致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不均衡。同时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短缺和不足,也成为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拉大,二元结构更趋突出的重要原因。从长期看,城乡公共品的巨大差异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平衡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1、不能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品,是社会极大的不公平

保证社会公平是公共品供给制度的重要目标,而我国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不但不能保证社会公平,反而因结构失衡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程度。当前,除国防、外交这类公共品,其收益能够大致在城乡居民间均衡分享外,其余的公共品均采取分割、分享制度,其“公共”范围都基本上限定于城市居民,广大农民则没有被“公共”其中。这对农民显然是不公平的。

2、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城乡差异的存在,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共品供给差异的存在对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首先,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由于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个方面,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往往更加依赖于公共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居民的公共消费明显要高于农村居民,农民要想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一样,就需要付出更多。其次,对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由于受教育的程度、医疗保障水平等直接决定人力资本的积累。城乡居民在这些方面公共消费的显著差异会使城市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而个人收入又是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所以,人力资本积累的差异又会决定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第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表现在:一是增加生产成本;二是减少农民对农业的投入。三是降低农民抗风险的能力。

3、城乡分割的公共品供给制度,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及目标。然而在城乡制度安排上,延续50多年的公共品供给制度及与之相关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仍然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严重障碍。近年来,尽管中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作过许多的努力,一些政策限制也有所松动,但力度不够大,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如果城市公共品供给和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能统筹发展,二元状态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则中国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就很难保证。

三、统筹城乡公共品供给的思路与对策

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公共品供给的协调,不是实行城乡相同的公共品供给制度,而是基于城乡公共品需求增长的层次差异和不同属性,针对不同性质的公共品和城乡公共品需求增长的重点,因地制宜,全面加快并统筹协调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逐渐改变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的状态。在当前城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这对矛盾中,农村应是主要方面。因此,统筹城乡公共品供给重点应是加强农村公共品供给,提高供给水平。改革的方向是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由依靠农民自身向以政府为主的政策目标过渡,进一步强化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供给品供给方面的投入责任,逐步加大农村公共品的投入力度,确保把政府增加公共品供给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使广大农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国民待遇。

1、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明确公共品的供给主体及各级政府的供给职责

建立统筹城乡的、完整的公共财政体系,以增加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这其中关键是要明确各级政府的供给职责,合理划分政府间的财权和事权,建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类别、按比例合理负担农村公共品的机制。在目前县乡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国家应根据农村公共品的不同性质,建立起由中央、省、县、乡、农民“五位一体”的供给体制。由政府承担供给责任的公共品及所需资金、费用纳入规范的财政预算体系,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供应职责并制定有效的保障措施,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农村地区公共品的供应,保证农民的基本公共品需求。

2、改革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程序

首先,改革现行的“自上而下”的公共品供给决策程序,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农村公共品需求的民主表达机制,拓宽农民对公共品的需求表达管道。通过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来灵活调整公共品供给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其次,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完善公共品选择与使用的监督机制。改革目前的仅有村一级的“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实行乡、村两级的“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增加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最后,逐步使农民能够通过投票来表达对公共品的需求意愿,鼓励农民参与到农村公共品决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形成政府与农民共同决策的模式。同时还要建立起农民真正的自治性组织,使之拥有与政府谈判的实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能够真正代表农民与政府进行信息沟通与政策互动。

3、构筑农村最低社会保障线,从制度上统筹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目前,我国农民生活中有三大后顾之忧,即老无所养、病无所医和贫无所济。国家应该像在城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一样,在农村建立和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在内的三道社会保障线,让农民也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贫有所济。当然,限于国家财力可以实行“低水平、广覆盖、有保障、严管理”的政策。对于经济发达、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可以根据情况适时地实现与城市保障制度的衔接。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应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

4、合理确定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优先序,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公共品提供

国家财力有限决定了在增加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时必须分阶段、分类别地排出优先序,统筹考虑其公平与效率问题。当前公共支农支出中用于基础设施的支出比例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而对科教等方面的支出则明显偏低,这就导致公共品之间处于不协调、不匹配状态,其协同效应较差。因此,有必要适当增加对农村科教、医保、社保等项的支出,对于诸如农村信息服务、文化娱乐、村庄规划之类的公共品的供给也必须提上议事日程。有鉴于此,应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一方面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不断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另一方面,要注意公共品之间的协同性、匹配关系,遵循效率原则,优化供给结构,以效率标准确定各个阶段的农村公共品供给优先序,提高有限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西方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 马晓河、方松海: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4).

[3] 孙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相关体制安排[J].财贸经济,2005(6).

统筹城乡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城乡统筹发展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Guo Ling-ling

(Kuitun Nongqishi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Limited) Kuitun Xinjiang 833200)

【Abstract】ban planning is a strategic spatial plann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an integrated control mean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needs to adhere to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urban development focus shifted from simply better coordinat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d balances, shift from one-sided pursuit of economic efficiency better 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Key words】Urban and rural planning;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1. 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1)《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2)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规划编制要关注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乡功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2. 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体系

2.1 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重点,以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托,整合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使规划编制覆盖到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构建科学、合理、合法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

2.2 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按照“三规融合”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规划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强化全局意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时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供应计划,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健全制度措施,使各重点建设项目与城市、镇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2.3 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完善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扩宽公众咨询途径,依法保障城乡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城乡规划编制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大众诉求。

3. 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1)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区域产业和人口的合理集聚,增强城镇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好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并落实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规划,是引导城市与乡镇之间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通过城乡规划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村活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达到城乡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

4. 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4.1 以城带乡、以乡保城。依靠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鼓励农民进城和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约调整城镇产业建设用地,同时强化农村作为区域生态基础的特征,保障城镇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4.2 空间集聚、划定城乡。以“三集中”为基本形式,依据城、镇、村三级居民点体系的规划,鼓励各城镇和农村集聚发展、集约经营。通过划定城镇发展边界,明确城镇和农村的地域范围,保持农村特色风貌。

4.3 设施先行、区域共享。城乡统筹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首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联通,使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服务于农村地区,通过在中心村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优先配置,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4.4 错位发展、尊重文化。引导城镇与农村的差别化发展,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村地区仅发展第一产业以及利用其农业、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的第三产业,突出农村的文化特色。

5. 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5.1 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与城镇产业化的富裕城乡。城乡统筹的经济目标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优势,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又要以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形成既服务于城市,又提高了乡村的自增力,使乡村尽快地富裕起来,并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开放型的经济实体。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是实现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

5.2 社会目标: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和谐城乡。

(1)城乡统筹建设需要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而吸纳劳动力必须依托城镇化进程,而由于空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性,因此要提高城镇化的效率必须鼓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形成就业岗位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健康城镇化进程。

(2)公共服务设施均化等是城乡统筹的另外一个目标。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要对农村地区发展放到重点位置,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可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

5.3 空间目标:构筑内部资源与外部机遇相匹配的集约城乡。城乡统筹建设规划核心在于高效的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经济产出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要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发展,优先扶持那些具有战略意义、交通便捷、水土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让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产业项目率先上马,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性作用,通过集中建设交通、市政等基础性设施来引导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城乡统筹建设同时要兼顾现状和长远发展,要禁止或者限制不具备发展条件地区发展,促使国土开发空间的整体高效利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合理国土开发秩序,避免造成无序竞争和空间资源浪费。

5.4 生态目标: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城乡。

(1)城乡统筹建设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放在首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损害自然环境。城乡统筹建设要优先关注不可建设用地,优先划定区域绿地、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控制战略性、稀缺性资源,主动出击应对快速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为城乡可持续发展预留充足的生态空间;要优先划定生态环境空间和布置生态环保设施,再合理布局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

(2)同时要充分发挥乡镇的生态优势就必须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农业上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工业上实现循环生产、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建立乡镇的绿色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 罗承勇.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M].决策导刊.2007.第10期.

[2] 贾若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决策[M].中国发展观察.2008.

[3] 郭春丽.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实现途径[M].今日中国论坛.2008.第6期.

统筹城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城乡统筹发展、

一、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规划编制要关注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乡功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二、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体系

1、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重点,以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托,整合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使规划编制覆盖到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构建科学、合理、合法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按照“三规融合”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规划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强化全局意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时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供应计划,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健全制度措施,使各重点建设项目与城市、镇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完善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扩宽公众咨询途径,依法保障城乡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城乡规划编制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大众诉求。

三、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区域产业和人口的合理集聚,增强城镇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好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并落实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规划,是引导城市与乡镇之间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通过城乡规划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村活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达到城乡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

四、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以乡保城

依靠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鼓励农民进城和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约调整城镇产业建设用地,同时强化农村作为区域生态基础的特征,保障城镇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2、空间集聚、划定城乡

以“三集中”为基本形式,依据城、镇、村三级居民点体系的规划,鼓励各城镇和农村集聚发展、集约经营。通过划定城镇发展边界,明确城镇和农村的地域范围,保持农村特色风貌。

3、设施先行、区域共享

城乡统筹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首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联通,使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服务于农村地区,通过在中心村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优先配置,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4、错位发展、尊重文化

引导城镇与农村的差别化发展,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村地区仅发展第一产业以及利用其农业、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的第三产业,突出农村的文化特色。

五、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1、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与城镇产业化的富裕城乡

城乡统筹的经济目标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优势,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又要以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形成既服务于城市,又提高了乡村的自增力,使乡村尽快地富裕起来,并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开放型的经济实体。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是实现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

2、社会目标: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和谐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需要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而吸纳劳动力必须依托城镇化进程,而由于空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性,因此要提高城镇化的效率必须鼓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形成就业岗位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健康城镇化进程。

公共服务设施均化等是城乡统筹的另外一个目标。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要对农村地区发展放到重点位置,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可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

(4)空间目标:构筑内部资源与外部机遇相匹配的集约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规划核心在于高效的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经济产出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要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发展,优先扶持那些具有战略意义、交通便捷、水土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让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产业项目率先上马,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性作用,通过集中建设交通、市政等基础性设施来引导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城乡统筹建设同时要兼顾现状和长远发展,要禁止或者限制不具备发展条件地区发展,促使国土开发空间的整体高效利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合理国土开发秩序,避免造成无序竞争和空间资源浪费。

(3)生态目标: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放在首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损害自然环境。城乡统筹建设要优先关注不可建设用地,优先划定区域绿地、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控制战略性、稀缺性资源,主动出击应对快速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为城乡可持续发展预留充足的生态空间;要优先划定生态环境空间和布置生态环保设施,再合理布局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

同时要充分发挥乡镇的生态优势就必须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农业上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工业上实现循环生产、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建立乡镇的绿色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承勇.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M].决策导刊.2007.第10期

[2]贾若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决策[M].中国发展观察.2008

上一篇:城乡统筹范文 下一篇:税务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