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基金范文

时间:2023-03-10 08:49:13

统筹基金

统筹基金范文第1篇

2001年我在一篇讨论社会保障社会化的文章《全面理解切实实现现代社会保障社会化》中,强调阐述了一个观点:社会化是现代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我研究这个问题已有些年。我之所以研究这个问题,是出于实践也是理论研究的需要。

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的改革,将企业保险转为社会保险,取得了重大成果。以后的改革就碰到了一些困难,致使社会保障改革大大滞后于经济体制其他方面的改革。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之初,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设计的不是很好,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起点过低。待到形成了地区的既得利益,再来调整就十分困难了。而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又是由于缺少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对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全面、充分的理论准备。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这个道理,对社会保障的改革也是适用的。

社会化是现代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这是研究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必须明确的。但是现代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究竟何所指,近二十年的实践表明,许多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并不清楚。何以见得?试检阅我们这些年的有关文件、报刊文章,就可以发现,这些文件、文章并没有少谈社会化。可是却仅仅限于管理服务这一低层次的社会化。在谈到养老保险的时候,一般都只要求作到养老金由社会发放,就是实现社会化了。

毫无疑问,这样的理解是非常狭隘的。

现代社会保障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上世纪九十年者曾将社会化的内涵概括为以下四点:一、保障对象社会化;二、保障主体社会化;三、基金筹集社会化;四、管理服务社会化。现在看来,这个概括没有错,但失于简单。例如在谈社会保障基金时,只提基金筹集社会化,而没有提到调剂使用基金的社会化。

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再分配可以有多种渠道,通过社会保障进行的再分配,是高度社会化的再分配,其目的是在社会范围内调剂使用从社会筹集的基金,以保证社会成员遇到种种风险时的基本需要。调剂使用基金的范围越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抗御风险的能力越强,缴费者的负担则会越小。

二次分配应强调公平

国民收入的第二次分配的原则与第一次分配有所不同:第一次分配在我国过去是按劳分配,现在讲按生产要素分配。无论按什么原则,第一次分配着重的是效率,第二次分配则应强调注重公平。我国长期以来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弱化了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对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显然是不利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领域竞争激烈,不可避免地出现收入差距拉大,社会财富分配不平衡,甚至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这种现象不予适当控制,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计划,它的宗旨在于通过国民收入的第二次分配,使社会财富在富人和穷人之间、在职者与失业者之间、健康者与病残者之间、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合理地适当转移。财富从幸运者向不幸者转移,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健康地发展。

我们必需从保障社会稳定和民生安全的高度,深刻理解社会保障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加强对社会保障社会化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使社会化的概念深入人心,并在实践中坚决贯彻。

为了实现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需要的这种社会财富的转移,要求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再分配,要求树立社会互济互助和自助的观念。

社会保障的互济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保费在一定范围内调剂使用,属于横向互济,在代际间调剂使用就是纵向互济。劳动者本人年轻时的积累退休后使用,则是自助。据测算,即令是完全储备制的养老保险,个人一生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也不够退休后常年支用。所以,社会互济在任何模式下都不可以没有,对任何人都是必需的。

我们还应看到,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在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对象已经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成为人人都应享受的权利,属于人的权利。这个观点已载入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和1966年的《联合国人权公约》,表明现代社会保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1979年已开始直接参加联合国人权领域的活动,并于1982年成为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成员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在好几个人权公约上签字。在新的世纪,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更应进一步放开视野,认识到社会保障是对人权的保障,加强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加速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编织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社会保障是公民权益

现代社会保障是国家立法强制施行的一种公共计划,是全体公民依法享受的权利。社会要保障公民基本的体面的生活,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这是现代社会保障与过去时代济贫事业和所有慈善事业的根本区别。现代社会保障也不同干现代的慈善事业。慈善是政府、宗教、社会团体以及富人们,出于对穷人的慈悲和怜悯所做的施舍,是一种恩赐。接受者一般都要感恩戴德,有的施舍者还要求“知恩图报”,使对方感受屈辱。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历来各个时代都有慈善事业。有的是政府举办、有的是宗教团体或其他社团举办,也有个人如开明士绅举办的。无论是谁举办慈善事业,都属于道德行为,都对社会对人民有好处,应受到欢迎。

但是想依靠道德来解决社会不公,是不可能的。社会上各种人的道德水准差别很大,各人的动机不同。道德高尚者乐意做慈善事业。有的人以非正当手段爆富,也会做点善事以掩盖劣迹或装潢门面。一般人慈悲为怀,出于同情而做些救灾济贫的好事。不论何种情况,举办慈善事业总是好事。至于那种只知利用职权、亲朋关系,不择手段、贪污受贿、巧取豪夺、残酷剥削劳动者达到发财致富的人,属于缺德者。对这类人不要希望他们去做什么慈善事业。只望他们的劣迹暴露之后受到应得的惩处。

以社会道德为基础的慈善事业,是以自愿为原则的。社会、国家不可能命令大家都来举办慈善事业,都向穷人施舍。好比现在社会,水旱灾害频繁,捐助救济受灾人民,只能号召,不能强迫命令。对于那种“为富不仁”者,尽管他享受豪华,挥金如土,你也不能强使他拿出钱来做善事。现在有不少公司、企业的经理、老总,本单位职工工资发不出,退休者养老金拖欠几个月甚至几年,他照样出国“考察”,买别墅、高级轿车,他不犯法,你奈他何?所以,绝不可以将现代社会保障同慈善事业划上等号。

有人说什么“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的代名词”,“是慈悲行为”,这是不对的。

社会保障是公民平等享受的权利,这里不存在恩赐或施舍,只有责任和义务。有的同志指出,不应将现代社会保障等同于慈善事业。我完全同意。不过,我也不同意社会保障是出于正义的说法。如果以重振社会风气,提高道德水平为出发点,应大力提倡正义,坚持正义。但是,仅仅依靠正义也解决不了社会安全的问题。现代社会保障是在社会成员间实行的互助、互济,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不论你有没有正义感,你都得依法参保、按规定缴费。而我们当前最迫切需要的社会保险法还没有出台。社会保障法治化离我们还有多远?

解决欠缴养老保险费的问题,要加强社会保障的理论教育,作宣传动员,提高认识和觉悟。但对于顽抗者,不能依靠道德,而应诉诸法律。我访法期间,法国社会部的官员告诉我:在法国,如果有哪个单位不缴纳社保费,下个月法院就会找他。

统筹层次提高就是社会化水平提高

制度不统一,条块分割、地区分割,要实现国民收入高度社会化的分配,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病,要害正在于此。

仅以基本养老保险而论,时至今日,我们实行的还是以县市为单位的养老保险费用统筹。这种低层次统筹的弊病,国务院1997年的26号文件即已指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企业负担重,统筹层次低,管理制度不健全。这种情况必须改变,要按照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目标和原则,“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明确要求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逐步由县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1998年国务院还专门发了一个通知,要求加快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到2000年在省、区、市范围内,要基本实现统一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比例,统一管理和调度使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对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实行省级垂直管理。”这个通知还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移交地方。

应该肯定,1997、1998年这两个文件的方向是正确的,如能贯彻实施,定能将我国养老保险向社会化推进一步。省级统筹要求实现统一缴费比例、统一管理和调度使用基金。实际上就是国民收入在省级范围内的再分配。统筹层次的提高,亦即社会化水平的提高。

这两个文件的更为重大的意义在于,明确了省级统筹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必经之路,是为下一步过渡到全国统筹,实现国民收入高度社会化再分配创造条件。虽然无论是1997年还是1998年的文件,均未将省级统筹与提高社会保障社会化的水平联系起来,但这两个文件实施的结果,必将对提高我国养老保险的社会化水平,发生重大的促进作用。

社会化的陕西模式

遗憾的是,近几年笔者走访过一些地区,了解到1997年的决定和1998年通知的要求,直到2001年并没有实现。有的省是有困难,有的则是对省级统筹有不同意见。过去文件讲有13个省市实现了省级统筹,笔者的著作中也沿用了这个数据。后来才知道,实际上除了京、津、沪三市外,仅陕西省基本上作到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金省级统筹。何以陕西这个西部地区欠发达的省份能够作到省级统筹,而东中部较发达地区反而实现不了呢?

陕西省基本建立了符合国务院要求的基本养老基金省级统筹,被称为“陕西模式”,实际上也可称为“社会化的陕西模式”。陕西这个社会化的省级统筹模式是形势逼出来的。

1998年以前,陕西省和全国一样,是按国务院1991年33号文件和1992年劳动部12号文件的要求实行省级统筹。这时对省级统筹的理解和规定仅仅是,各县市将基本养老基金结余的30%上交给省,由省调剂使用。陕西省实行了两年就停了。马新生同志说,有的地方认为,这是“一平二调”。我结余的基金为什么要交给你?直到1997年和1998年,基本养老基金还是没有做到省级统一调剂使用。宝鸡、西安有少量结余,也协调不上来,省里没有钱调剂,职工养老金只好拖欠。那时经常半夜三更就会有电话打来找局长,说什么地方欠养老金,什么地方闹事,情况很乱。加上11个行业统筹移交省上,就更乱了。行业养老金待遇一般比省高,缺口更大。

针对这种情况,1997年陕西省下发40号文件,提出确保养老金发放的任务。过去实行的是差额缴拨制,企业不缴费,经办机构就不发。40号文件规定,不论企业缴不缴费,经办机构都必须发。

从1997年下半年到1998年下半年实行了一年,岂料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拨下去的养老金,有的被企业挪用了,有的随意扣发。例如陕西农械厂,扣住省里拨来的养老金不发,说是在职职工的工资都发不出去,如果发了养老金,职工不答应。所以先扣住,等有了钱一起发,有的几个月才发一次。根本就保证不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更谈不到社会化发放了。

1998年8月,国务院28号文件,要求加快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陕西省总结了近年来实行省级统筹的经验教训,提高了认识。只有实现了省级统筹,才能发挥出基金的最大效用,也才能在确保养老基金方面形成力度,但由此也意味着省级统筹就是把养老金筹集和发放的责任由省一级承担,将矛盾集中到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省级统筹,也才能保证养老金社会发放。

为了真正做到省级统筹,他们首先改养老保险费差额缴拨为全额缴纳;并在全省基本统一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缴纳比例。最关键的是实行省对各级社保机构的垂直管理,亦即实现了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的改革。

垂直管理主要是管人,首先掌握了社会保障系统的人事权。各级社保机构的负责人都由省社保局统一任免。这一条是关键中之关键。其次,他们改变了养老基金筹集的办法,省政府决定全省养老保险费改由省地税部门统一,省政府要求“先保费,后保税”,作为考核地税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强了缴费的强制性。

从2000年开始,全省的养老保险费就由省地税部门统一收上来,转入财政厅养老专户,再由财政厅转到省社保局账户,省再转到各地市社保账户。离退休人员持存折(卡)到银行领取养老金。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基本养老金由地税部门统一收缴;由银行统一发放。各级社保机构和地、市、县区部门只管开单子,管账不管钱。真正作到了收支两条线。各级社保机构手上没有积累,也就避免了挪用现象。

关于陕西养老金省级垂直管理,省级统收统支的“六统一”和发放方式实行的“五子模式”,本期“探索与思考”栏目《陕西养老保险模式利弊谈》一文有详细阐述,不赘。

谈到省级统筹问题时,马新生说:省级统筹的关键是看省一级政府是不是敢于把责任都承担起来。虽然很多人都知道社会保险的层次越高越好,社会化的范围越大越好,但由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涉及多方面复杂的问题,很多地方有畏难情绪,不敢去碰。

陕西省能够实现省级统筹,还有一个条件是财政兜底。陕西是个欠发达省份,实行省级统筹以前,陕南、陕北养老金缺口达40亿,由省财政补贴。实现省级统筹后,宝鸡、西安的结余都交上来。2001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陕西达6.1亿元。

为实行全国统筹做好准备

陕西的经验表明,要是全国各省都实现了省级统筹,财政每年为确保养老金发放转移支付的费用有可能大幅减少,这对国家、对社会、对省和退休人员四者都有利,何乐而不为?有的地方认为,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难办到,陕西模式无法推广。实际考察表明,说到底,核心的问题只有一个,即利益障碍。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余属于事务性的问题,都不难解决。

前面提到,实现省级统筹,提高统筹层次,也就提高了社会化的水平,为将来实现高度社会化的再分配从养老保险这个方面创造条件。我认为,省级统筹是过渡到全国统筹的重要一环,是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必由之路。它的意义绝不可以低估。

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的第二次分配,着重的是公平。社会化的范围越大,越能做到公平。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养老基金,这是高度的社会化分配,也是社会公平所要求的。

陕西有人说,这不是“一平二调”么?这是误解。社会保障要求的公平,是机会均等,不是平均主义。过去我们反对“一平二调”,是反对平均主义,而且是第一次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即工资、劳动报酬的平均主义。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是第二次分配。不能将它们混在一起来反对。

从省级统筹看,陕西一个西部地区不发达省份尚能做到,为什么东中部沿海发达地区反而做不到呢?是没有钱吗?不是。江苏和广东两个发达省份,分别结余18个亿和100个亿,但他们省上却动不了这个钱。同一个省里面,有积累同时又有拖欠。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有的是对社会保障社会化理论缺少认识;有的是办法不对,养老模式没有社会化。归根结底,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利益障碍。省内是各市县局部利益障碍。省一级当前是怕负责任,将来则是不愿将本省结余上缴给国家用于调剂使用。其实,发达的省份如果采取社会化的养老金模式,将全省各地的结余调集起,用来给省内贫困地区发放养老金,可能够了。即使还有缺口,也不会大,由财政转移支付,做到“确保”并不难。

关键在于提高对社会保障社会化的认识,树立起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观念、互济互助和自助的观念。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越来越重视,正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需要。各级政府对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入世后的新时期,我们更要扩大视野,从增强国力以应对入世挑战着眼,首先实现国务院的要求,建立基本养老基金的省级统筹,并为下一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基金统筹作好准备。

谈到全国统筹,一些同志认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这里存在实际困难,主要是利益障碍,这种考虑是必要的。

按手边掌握的数字:2001年底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滚存已达1054亿元,政府补贴从1998年到2001年累计约1170亿元。两者数额相差无几(参见附表)。有人大胆设想,如能将结余滚存用于发放养老金,以丰补欠,可以达到基本平衡,可以减少财政的负担,当然很好。但是,这在目前是很难办到的。

我们既要照顾各地方的既得利益,又要考虑有利于将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处于两难的境地。为了提高养老基金筹集和使用的社会化水平,又不加剧矛盾,也只有采取渐进改革的办法。第一步要先实现1997年国务院的决定,基本养老基金从县级统筹到省级统筹的过渡。

所谓实现省级统筹的利益障碍,无非是如何对待各地方的结余滚存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考虑既往不咎,就是说各地已往结余滚存不动,省级统筹重新开始,有准备有步骤地进行。可以确定一个适合的时点,比如2003年或2004年1月1日开始,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当年的基金由省一级统收统支,也可以吸取陕西的经验,统一由地税部门代收,银行统一发放,结余上缴国家,不够由国家财政补贴。在此之前,各地方结余滚存的养老基金仍归各地方所有,用于对退休人员的福利补贴。

至于全国统筹困难更大,更加需要从头做起,要充分做好准备。首先要加强研究,提高认识,还要设计模式,制定法律法规和协调关系等等。用3-4年的时间作好准备,研究起草社会保障或社会保险法草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审议通过实行。以求平稳过渡,达到全国统筹的伟大目标。

统筹基金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基金统筹与平衡

21世纪,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2%,并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攀升,养老保险负担系数也随之提高,加上预期的人口寿命延长、养老保险待遇不断提高、城市大量在职职工提前退休、基金收缴率下降、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我国正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严峻的养老保险平衡危机。

目前,我国在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资金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及其作用的发挥,因此探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与平衡,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利用率显得尤为迫切。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保险基金概述

现代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即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退出劳动岗位时,可以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目前,世界各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三种模式:

1.传统型。又称与雇佣相关模式,最早被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9年颁布养老保险法所创设,后被美国、日本等国家所采纳。该模式主要是通过立法强制雇主和雇员参保,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负担。在筹资方式上实行“现收现付”,以支定收,事先确定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然后再以支出来确定总缴费率。

2.国家统筹型。该类型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福利型养老保险,最早在英国创设,目前适用于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该制度的特点是实行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度,并按“支付确定”的方式来确定养老金水平,优点在于运作简单易行,通过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其缺陷为政府负担过重,缺乏对个人的激励机制;另一种类型是前苏联所创的类似于福利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但其适用对象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是在职劳动者,实行单一层次保险体制。

3.强制储蓄型。又可分为新加坡模式和智利模式两种。新加坡模式是一种公积金模式,主要强调自我保障,建立个人公积金账户,由劳动者于在职期间与其雇主共同交纳养老保险费,劳动者在退休后完全从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国家不再以任何形式支付养老金。智利模式作为另一种强制储蓄类型,个人账户的管理完全实行私有化,将个人账户交由自负盈亏的私营养老保险公司来管理,劳动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基金管理公司,该种养老保险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效率。

养老保险基金亦称为退休基金,是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实现手段,即雇员在工作一定年限后退休自雇主所获得之给付,可以是一次或定期终身给付。该类基金属于专用基金,具有自身的特性。

(1)社会性。养老保险作为一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社会政策,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在基金的筹集、给付及基金资产的营运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无论是管理的过程和具体环节均体现了社会或政府行为。

(2)储蓄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个人账户预筹的,特别是积累基金,主要是通过个人账户进行预筹,储蓄起来以备将来支付养老金的资金。

(3)互。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给付实行一定程度的社会统筹,以实现社会互助,减轻劳动者的养老风险。主要表现为:①基金筹措由国家、雇主和个人三方负担,并从中划出部分作为社会统筹基金;②基金营运收益,全部并入基金并免征税费,归全体投保人共有,而并不按个人缴费多少分享;③除个人缴费储蓄部分,在投保人死亡情况下,其个人账户的储存额或未领取完的部分,归入社会统筹基金。

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与平衡分析

1.区际统筹与平衡存在的问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区际统筹与平衡是以行政性区域为观察点的一种分析方式,着眼于地区间的统筹与平衡。从我国目前现状看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低且条块分割。我国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区际统筹层次低且条块分割,养老保险基金调剂功能不强。自1986年始推行社会统筹及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集模式,从其实施的情况来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并不理想。到目前为止,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还较低,调剂范围还比较狭窄,基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大多数还仅限于县级范围或地市范围。同时,经国务院批准电力、交通、邮电等11个行业部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行业统筹,不参加地方养老保险统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统筹基金的供给,尽管行业统筹工作于1998年初月底向当地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移交完毕,并按先移交,后调整原则,参加所在地区的社会统筹,但其实施期间所产生的后遗症以及行业移交前的不规范操作,如扩大统筹项目、调低缴费率、提高支付标准等,在短期内是难以消除的。

(2)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区间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养老基金的供给能力与需求压力各不相同,在经济发达、人口年龄结构年轻的地区或城市,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较多,但经济落后、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地区或城市则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较少,少数地区甚至入不敷出。一方面,部分发达地区或城市养老保险基金积累较多;另一方面,部分不发达地区的离退休人员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这样,养老保险基金不能在较大范围内相互调剂,使经济发达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不能补足经济落后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的欠缺,在总体上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使用效率。

2.代际统筹与平衡存在的问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代际统筹与平衡是以参加养老保险人口的年龄为划分点进行分析的一种方式,着眼于上下代之间的统筹与平衡。目前我国实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制度意味着现在在职的一代人既要承担继续供养上一代老人的义务,又要为自己将来养老进行个人账户积累,代际统筹与平衡矛盾已经凸显出来。

(1)现收现付方式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在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模式下,养老金可由雇主的收入或资产支付,或由政府自雇主及雇员的收入抽税支付,一般而言没有成立基金。这一制度通常在工作人口远大于退休人口,或人口结构年轻时,并无困难,但在老龄化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这种养老金世代移转,无以为继。据预测,中国城镇企业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的比例2030年将达到48.95%,2050年将达到55.46%,若采取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基金提取比例将超过工资总额的40%,因此必须成立基金以便(3)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欠缴严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逐年下降已是事实,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1999年为88.84%,其中有部分省份低于85%。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93年到1999年因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不到位一项,就造成欠收养老基金472亿元。目前这一状况并没有好转,各地追缴的呼声此起彼落,巨额欠费无疑削弱了基金的营运基础。

三、对策与建议

1.逐步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范围。完善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部分体系,逐步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统筹,并向部级统筹推进。同时,通过控制和调整个人退休年龄,在社会老龄化高峰临近时控制抚养比,进而达到养老保险基金增收减支。

2.建立层次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体系。结合世界银行1994年基于储蓄、重分配与共同保险三种功能提出的建议,我国可建立三层次养老保险统筹体系:第一层次为基本养老保险,为强制确定给付,省级统筹、随收随付、最终做到部分积累;第二层次是强制确定提拔,个人账户累积制;第三层次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及个人自愿商业保险,视企业和个人的需要办理。而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人口,更要建立多层次统筹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农村集体及个人的自有优势,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防范能力,最终与改革到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相融合,成为未来统一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3.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率,确保基金增值。国外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增殖方式是进行证券市场投资。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从1950年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在股票总市值中的0.8%上升至1998年的29.6%,而全球主要市场上养老保险基金掌握的股票比例在20年内增加了超过20%。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持完成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报告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预计近两年将达到1000亿元,并在今后几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根据专家经验,当单一机构资金量占市场市值的10%以下时,该资金进入市场将不会引起市场的巨大波动。

但同时,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通过证券市场进行投资时,对资金的安全性和回报的稳定性要求很高,一方面需要证券市场为养老保险基金提供一个规范、稳健的投资环境,提供适合养老保险基金特点的投资品种;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的控制,注意选择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品种,如证券投资基金。

4.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增殖途径的多源化。养老保险基金的资产组合形式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而多元化的资产组合能够有效地减少其中每一种资产所面临的风险。据有关机构估计,今后十年内我国养老基金结余规模有可能达到1.5万亿元,基金的保值增值和投资出路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紧迫。基金增殖途径的多源化无论对于保证养老金定额支付需求,还是对于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基金增殖的方式主要是靠银行存款利息和购买国家公债实现基金增殖,这种办法虽然能保证基金运行安全,但增殖率极低。事实上,如税收融资、国有资产变现融资、抵押贷款、不动产投资等都可以弥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为其保值增值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途径。

5.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体制。首先要加强政府监管部门自身的建设和约束机制,财政和审计部门负有重要的监管职能,要定期公布基金状况;中国社会保障监管委员会、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专业性监管机构也应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进行监控;其次需建立基金的自律机构,建立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加强对投资标准、投资方向、投资模式等的监控,各地区应设立由政府代表、企业代表、工会代表和离退休人员代表等各方面人士组成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营运机构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防止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浪费,以提高其使用效益。

6.制定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法律、法规。受益人在领取养老金时遭遇拒绝或因性质与数额出现争议时,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加以保护。基于此点,建议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的结构可为:(1)《基本养老保险法》,根据这一法律,由政府建立社会保险税收,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政府的社会保障预算;(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法》,根据这个法律,企业和职工共同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3)《个人投资养老保险法》,与商业保险相结合,鼓励个人购买商业保险。

养老保险基金是广大离退休人员的活命钱,也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得以正常运转的依托和核心,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统筹与平衡研究,积极开展途径解决危机,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积累。

统筹基金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财政性质;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征收的形式存在一定的争议,有的人认为应当用税收的形式进行征收,一些人则认为使用缴费的形式进行征收比较合理。笔者看来,两种征收的方法在实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征收的部门发生了变化,下面笔者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财政性质进行分析。

一、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固定性进行分析

所谓的固定性主要指社会保险的缴费率具有固定性的特点,并且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固定的政策和制度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通常情况下,社会保险的缴费率是中央政府部门或者地区政府部门在制定社会保险制度和政策时对其进行明确,社会保险的缴费率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在确定完成后不宜随便进行改动或者变更。城镇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等等正处于试点的阶段,在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率以及财政补贴政策等方面需要根据城镇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但是随着城镇和地区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险部门需要制定一些固定的政策,不能经常的进行变动,最大程度的避免在征收统筹基金时出现一些问题,并且需要派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使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征收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和完成,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固定性的方面进行比较,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和税收的财政性质基本相同。

二、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强制性进行分析

我国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企业员工应该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金由员工和企业共同承担;企业员工应该有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金由员工和企业共同承担;企业员工应该参加工伤保险,工伤保险金由企业承担,员工本人不用缴纳工伤保险金;企业员工应该参加失业保险,失业保险金由企业和员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比例进行共同缴纳;企业员工应该有生育保险,生育保险金由企业自行缴纳,员工本人不用缴纳生育保险金。由上述规定可知,社会保险在参与和缴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从强制性的方面进行比较,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和税收的财政性质基本相同。然而在城镇和地区进行试点时,在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地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具有一定的自愿性,城镇和地区的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参加和缴费,政府部门提供一些财政补贴对人们进行引导,为此,这一部分社会保险不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三、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无偿性进行分析

社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无偿性主要指交纳的费用和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没有直接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城镇企业员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都有个人独立的账户,个人账户中一部分资金属于储蓄型的资金,员工个人缴费是有偿的。下面从两个方面对无偿性进行分析:一方面,从保险理论的角度而言,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是一种风险汇集与风险分散的机制,参加社会保险的人用缴纳的费用换来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从财政的角度而言,社会基本保障可以被视为一种公共的产品,政府部门为人们提供基本的保障,政府部门顺利运行的资金来源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和税收,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和享受的福利、待遇等均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企业为员工缴纳一部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但是企业却没有享受到任何的福利和待遇。除此之外个人缴费也有一定的无偿性,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只有在员工发生一些事情后才可以享受一些福利和待遇,如果员工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员工不会享受到相应的福利和待遇。由此可知,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具有一定的无偿性,因为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税收也有一定的无偿性,所以两者在无偿性的财政性质上也基本相同。

四、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建议

为了使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可以顺利的进行和完成,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第一,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比例相对比较高,企业和员工的负担比较大,经常会出现企业和员工拖欠统筹基金的现象,甚至一些企业因为需要缴纳的费用较高没有为员工设置五险一金。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政府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缴费率进行适当的调整,降低企业和员工的缴费比例,在企业和员工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而使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并且会取得较好的成效。

第二,加大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监督和管理的力度。政府部门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制度和管理体系,对缴费的相关内容和注意问题进行说明,并且需要明确规定缴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流程,让收缴人员严格的按照规定和流程进行,与此同时需要派管理人员以管理体系为主要依据对缴费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最大程度的减少问题发生,从而使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过程顺利完成。

五、结语

上述文章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固定性、强制性和无偿性等财政性质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税收的财政性质极其相似。由此可知,在征收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时,无论使用缴费的形式或者征税的形式均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希望对我国社会保险行业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亚萍.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法律性质及管理运营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5(7):66-66.

[2]胡笑天.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6(7):163-162.

[3]申晨.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法律性质及管理运营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3(18):134-134.

统筹基金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统筹基金;财政性质

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征收社会保险税能增强筹资的强制性以及权威性,提高统筹的层次,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并且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不管是缴费还是税收的形式都不会对资金征收和缴纳的强制性以及权威性产生影响,而且在国际上,不管是税收的形式还是缴费的形式,都是一个理解上的问题。

一、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财政性质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不管是社会保险缴费的形式还是社会保险税收的形式,在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征收的部门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站在财政的角度上来看,社会保险统筹缴费同税收本来就有着相似的性质,无论哪种形式对政府财政的稳定以及国民的经济发展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因此,笔者对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财政性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1.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的固定性

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的固定性指的是社会保险的缴费率有固定性的特点,而且一些相关的部门要制定出固定的制度以及政策对此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在一般情况下,中央政府的部门以及地区的政府部门在制定社会保险的政策以及制度时,要对社会保险的缴费率进行明确规定。社会保险的缴费率有固定性的特点,所以,在确定下来之后不应随便的变更以及改动。新型农村的社会医疗、养老保险以及城镇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还处于试点的阶段,所以在财政补贴和社会统筹等基金的缴费率等方面要依照地区以及城镇的实际情况来作出合理以及科学的调整。随着地区以及城镇的发展,作为社会保险的部门要出台一些固定的政策,不能时常的进行改动,在征收统筹基金的时候,最大限度地避免问题的出现,而且要调一些比较专业的人员实现严格的管理以及监控,从而使征收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工作能顺利地开展和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固定性这个方面进行比较,税收的财政性质同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基本上是相同的。

2.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强制性

我国法律当中的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有基本的养老保险,而且这笔养老基金的费用要由企业以及员工来共同承担;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要有基本的医疗保险,而这笔医疗保险的费用要由企业和员工来共同承担;每一位企业员工都要参与工伤保险,而工伤保险的费用由企业来承担,企业的员工不需要支付任何工伤保险金的费用;还有每一位企业的员工都要参加失业保险,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失业保险的费用要由企业和员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缴纳;此外,企业的员工要有生育保险,生育保险的费用由企业去缴纳,企业的员工不需要支付任何生育保险金的费用。从这些规定可以知道,社会的保险在缴费等方面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从强制的方面进行比较,社会保险税收的财政性质同统筹基金的缴费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在一些地区和城镇进行试点的时候,医疗保险、城镇的养老保险以及地区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有一定的自愿性,地区和城镇的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参加并进行缴费,而政府部门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些财政补贴,从而对人们进行引导。所以,这一部分的社会保险并不具备强制性的特点。

3.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的无偿性

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的无偿性指的是所享受的待遇和福利同所缴纳的费用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当前,我国的城镇企业员工的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基本养老保险都有自己独立的账户,而且在个人账户当中,其中的一部分资金属于储存型的资金,员工进行个人缴费是无偿的,以下从两点分析了无偿性:一方面,站在保险理论这个角度,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是一种风险分散以及汇集的机制,参加这种社会保险的人可以通过缴纳费用来换取一定的保障: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站在财政的角度上来看,社会基金的保障可以当作一种公共的产品。政府的部门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些基本的保障,而政府部门得以顺利运行的资金则来源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税收以及缴费,社会保险所享受的待遇以及福利同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比如,一些企业为员工缴纳一部分的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但是企业却没有享受到任何的待遇以及福利。除了这些以外,员工在进行个人缴费的时候也有一定的无偿性,基本的失业保险以及医疗保险这两份保险只有在企业的员工发生意外事故的时候才能享受一些待遇以及福利,如果员工没有出现任何事情,那么员工将不会享受社会保险所带来的待遇以及福利。从这些可以得出,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具备无偿性的特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税收也有一定的无偿性,而从无偿性的角度上来看,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税收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在无偿性的财政性质上,基本上是相同的。

二、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率的措施

为了能顺利地完成和进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要合理、科学的设置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率

在当下这个阶段,相对来说,我国的社会统筹基金的缴费的比例还比较高。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有比较大的负担,员工和企业拖欠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状况时常发生,而且有一些企业由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费用比较高,并没有为员工设置五险一金。而为了有效地将上面的问题解决,作为政府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缴费率,使员工和企业的缴费比例有所降低,并且能控制在员工和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和进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工作,而且也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2.要加大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管理以及监督的力度

作为政府部门,要制定出合理和科学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管理体系以及制度,要说明和强调缴费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缴费的相关内容。此外,还要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流程进行明确的规定,使相关人员可以严格的根据流程和规定来实现全面的管理以及监控。尽其所能地减少或者避免问题的发生,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过程。

三、结语

笔者论述了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几种财政性质,包括无偿性、固定性以及强制性。研究证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税收的财政性质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财政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可知,在对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进行征收的时候,不管是应用税收的形式,还是应用缴费的形式,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希望笔者对社会保险的统筹基金缴费财政性质的研究能对我国的社会保险行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显勇.论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法律性质及其管理运营[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3).

[2]曾文星,曾力杰,刘兰方,等.基金制社会保险理论研究与制度设计——兼论保险基金在国民收入中的独立性[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4(6).

[3]秦媛.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存在的问题[J].长治学院学报,2010(6).

[4]林嘉.《社会保险法》的价值与创新[J].法学杂志,2011(9).

[5]郑秉文.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体制“2011改革”无果而终的经验教训与前景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2014(5).

统筹基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省级统筹

2008年我国建立了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制,其中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类医保险种为主体,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家庭病床、铁路医保等小范围险种作为补充。随着各类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逐渐扩大,2011年我国正式进入“全民医保”时代。文章通过对目前医疗保险基金统筹运行机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指明建立医保基金省统筹运行机制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合理化建议。

1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机制的必要性

1.1医疗保险基金低统筹层次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1)统筹层次低,基金风险大。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至今,我国现已建成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目前,基本医保的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面稳固在95%以上,与医保政策全覆盖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医保基金统筹层次比较低,大部分集中在县级,较少部分集中在地市级,只有个别大城市才实现了全市统筹。据统计,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2620个统筹单位,其中约85%是县级统筹。[1]由于医疗保险是对可能出现的疾病风险进行共同分担,在缴费金额固定的情况下,参加保险的人数越多,缴纳基金的规模就越大,县级统筹相对于市级、省级统筹而言参保人数相对少,形成的基金规模和共济能力有限,一旦出现大范围的疫情灾害或意外事故,有限的医保基金安全将存在很大隐患。(2)统筹层次低,政策不统一,各类成本高。由于经济规模及发展不平衡,不同的统筹地区参保人数与缴费情况存在较大差别,基金统筹支付能力也相对悬殊。目前,各地(市)县都在部级、省级医保政策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政策,涉及的缴费基数、起付线、封顶线、支付比例、医保目录等存在着地方差异,同时,不同的医保政策也带来了不同的管理方法和信息结算系统,导致信息系统、基金平台建设的重复投入,各地经办机构和经办人员的重复配备,大大增加了经济成本和人员管理成本。(3)统筹层次低,异地就医难。医保统筹层次大都在县一级,而较好的医疗资源却相对集中在上一级医院,当出现急、危、重和疑难杂症的医疗救治时,参保人出于自身考虑,往往选择转往资源较好的上级医院治疗,只要参保人离开县级医院统筹范围,就属于异地就医,异地就医不仅仅需要县级医院开具转诊转治申请,经县级医保经办机构审批通过后,还要面临在上级医院就诊时基金统筹政策的不一致,例如增加转外治理费用,降低医保统筹支付额等。如此种种都大大增加了参保人的就医难度和经济负担。(4)统筹层次低,基金使用效率低下。基金统筹层次低必然出现统筹的单元比较多,出于基金使用安全考虑,每个单元对于医保基金总额的管理目标都是“略有结余”,造成了每个单位的“小结余”聚集在一起使得医保基金总量结余过多,不能完整发挥整个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1.2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的省级统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社会保险法》的要求。《社会保险法》第六十四条明确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现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现省级统筹”。省级统筹是医保较为理想的状态,对提高财务的可持续性、省内报销简化手续和转移接续医保关系、统一报销政策,进而实现全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2)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社会保险法奠定了公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平等权利,影响公平性的主要问题在分配的合理和机会的均等上。[2]医疗保险的公平可以理解为同病同治,每个参保人都能公平获得相应的医疗服务。要实现医疗保险的公平性,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务院部署,按照“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的要求,研制具体实施方案。(3)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医保基金省级统筹,有利于精简优化医保政策部门和医疗经办机构人员的组织配备,提高人力资源配置,大大节约人力成本及管理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统筹机制的建议

2.1适当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引进商业保险

医疗保险统筹支付政策的不统一,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各统筹地区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的“以收定支”策略,如何确定合理的医保缴费标准是实现医保基金省统筹的重要前提。我们可以从省级出发,以县为单位,汇总统计最近几年每年缴费基金总额和基金支出总额,测算基金使用和结余情况,在确保基金总额安全的情况下,医保待遇尽量向高标准倾斜。建议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适当提高财政卫生支出水平,强化政府对医疗保险基金的资金支持力度,适当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用以弥补部分贫困县市的缴费资金缺口,适时引进商业保险机构共同合作,为基本医疗保险中的大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补充资金,同时积极探索引进其他民间资金或模式共同筹资。

2.2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和运行机制

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省统筹,不仅仅要解决资金缺口问题,还要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医保基金筹资缴费标准、基金支付待遇水平、医保药品目录及诊疗服务项目目录、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政策、医保关系的转移续接等。只有统一各项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实现医疗保险的省级统筹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3建立统一的信息结算系统和信息平台

建立全省统一的医疗保险信息结算系统和信息平台,实现全省联网现实操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使政策允许实现异地就医结算,也因为信息系统中的医保项目不匹配、信息不完善而造成参保人无法实现联网结算异地报销。因此,要努力建设一个先进的覆盖全省的医保信息系统作为技术支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把省、地(市)、县医保经办机构财务、业务、统计、稽核等工作统一到一个平台管理,实现全省医保制度统一、流程统一、操作统一、结果统一,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有了全省联网系统,医保监管机构就能及时调取医保基金各类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监测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对基金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提前预警,合理控制医保费用过高、过快增长,积极引导医保基金在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更合理、更有效率地运行。

2.4积极探索多种付费方式的改革,确保基金运行安全

当前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医保基金入不敷出,基金风险增大是制约医疗保险基金实现省统筹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探索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逐步由以往按医保项目付费的方式变革为按疾病类型付费,如单病种付费,或按总额预付制等。单病种付费模式是指通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科学地制定出每一种疾病的定额偿付标准,医疗保险机构按照该标准与住院人次向定点医疗机构支付住院费用,使得医疗资源利用标准化,避免医疗单位滥用医疗服务项目、重复项目和分解项目,防止医院小病大治,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总额预付制是根据一定区域内参保人数、年均接诊人数、次均接诊费用来测算年度统筹补偿控制总额,由医保经办机构定期预拨,实行总额控制、包干使用、超支分担的支付方式。这种支付方式对医院服务质量提出较高要求,使得医院收入不能随服务量增长而增长,只能在总额预算内控制过量医疗服务,一旦超支,就只能和医保机构共同分担,有效遏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确保医保基金运行安全。

2.5由市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

医保基金的省级统筹不是一蹴而就的,面临很多困难和风险,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各方面利益的难以均衡、管理体制的难以适应、统筹支付基金的难以监管等。为了更好实现医保基金省级统筹的目标,可以先易后难,逐步过渡,先以地市为单位,开展试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和实践之后再逐步上升至省级统筹。

参考文献:

[1]李建.推进地级统筹的五项配套措施[J].中国医疗保险,2009(10).

[2]陈仰东.大统筹是走向公平医保的必由之路[J].中国医疗保险,2011(8).

统筹基金范文第6篇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保险基金概述

现代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即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退出劳动岗位时,可以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目前,世界各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传统型。又称与雇佣相关模式,最早被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9年颁布养老保险法所创设,后被美国、日本等国家所采纳。该模式主要是通过立法强制雇主和雇员参保,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负担。在筹资方式上实行“现收现付”,以支定收,事先确定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然后再以支出来确定总缴费率。

二、国家统筹型。该类型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福利型养老保险,最早在英国创设,目前适用于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该制度的特点是实行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度,并按“支付确定”的方式来确定养老金水平,优点在于运作简单易行,通过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其缺陷为政府负担过重,缺乏对个人的激励机制;另一种类型是前苏联所创的类似于福利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但其适用对象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是在职劳动者,实行单一层次保险体制。

三、强制储蓄型。又可分为新加坡模式和智利模式两种。新加坡模式是一种公积金模式,主要强调自我保障,建立个人公积金账户,由劳动者于在职期间与其雇主共同交纳养老保险费,劳动者在退休后完全从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国家不再以任何形式支付养老金。智利模式作为另一种强制储蓄类型,个人账户的管理完全实行私有化,将个人账户交由自负盈亏的私营养老保险公司来管理,劳动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基金管理公司,该种养老保险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效率。养老保险基金亦称为退休基金,是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实现手段,即雇员在工作一定年限后退休自雇主所获得之给付,可以是一次或定期终身给付。该类基金属于专用基金,具有自身的特性。

社会性。养老保险作为一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社会政策,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在基金的筹集、给付及基金资产的营运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无论是管理的过程和具体环节均体现了社会或政府行为。

储蓄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个人账户预筹的,特别是积累基金,主要是通过个人账户进行预筹,储蓄起来以备将来支付养老金的资金。

互。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给付实行一定程度的社会统筹,以实现社会互助,减轻劳动者的养老风险。主要表现为:①基金筹措由国家、雇主和个人三方负担,并从中划出部分作为社会统筹基金;②基金营运收益,全部并入基金并免征税费,归全体投保人共有,而并不按个人缴费多少分享;③除个人缴费储蓄部分,在投保人死亡情况下,其个人账户的储存额或未领取完的部分,归入社会统筹基金。

对策与建议

一、逐步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范围。完善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部分体系,逐步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统筹,并向部级统筹推进。同时,通过控制和调整个人退休年龄,在社会老龄化高峰临近时控制抚养比,进而达到养老保险基金增收减支。

二、建立层次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体系。结合世界银行1994年基于储蓄、重分配与共同保险三种功能提出的建议,我国可建立三层次养老保险统筹体系:第一层次为基本养老保险,为强制确定给付,省级统筹、随收随付、最终做到部分积累;第二层次是强制确定提拔,个人账户累积制;第三层次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及个人自愿商业保险,视企业和个人的需要办理。而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人口,更要建立多层次统筹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农村集体及个人的自有优势,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防范能力,最终与改革到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相融合,成为未来统一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三、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率,确保基金增值。国外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增殖方式是进行证券市场投资。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从1950年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在股票总市值中的0.8%上升至1998年的29.6%,而全球主要市场上养老保险基金掌握的股票比例在20年内增加了超过20%。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持完成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报告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预计近两年将达到3000亿元,并在今后几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根据专家经验,当单一机构资金量占市场市值的10%以下时,该资金进入市场将不会引起市场的巨大波动。

但同时,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通过证券市场进行投资时,对资金的安全性和回报的稳定性要求很高,一方面需要证券市场为养老保险基金提供一个规范、稳健的投资环境,提供适合养老保险基金特点的投资品种;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的控制,注意选择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品种,如证券投资基金。

四、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增殖途径的多源化。养老保险基金的资产组合形式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而多元化的资产组合能够有效地减少其中每一种资产所面临的风险。据有关机构估计,今后十年内我国养老基金结余规模有可能达到2.5万亿元,基金的保值增值和投资出路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紧迫。基金增殖途径的多源化无论对于保证养老金定额支付需求,还是对于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基金增殖的方式主要是靠银行存款利息和购买国家公债实现基金增殖,这种办法虽然能保证基金运行安全,但增殖率极低。事实上,如税收融资、国有资产变现融资、抵押贷款、不动产投资等都可以弥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为其保值增值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途径。

五、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体制。首先要加强政府监管部门自身的建设和约束机制,财政和审计部门负有重要的监管职能,要定期公布基金状况;中国社会保障监管委员会、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专业性监管机构也应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进行监控;其次需建立基金的自律机构,建立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加强对投资标准、投资方向、投资模式等的监控,各地区应设立由政府代表、企业代表、工会代表和离退休人员代表等各方面人士组成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营运机构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防止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浪费,以提高其使用效益。

六、制定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法律、法规。受益人在领取养老金时遭遇拒绝或因性质与数额出现争议时,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加以保护。基于此点,建议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的结构可为:《基本养老保险法》,根据这一法律,由政府建立社会保险税收,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政府的社会保障预算;《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法》,根据这个法律,企业和职工共同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投资养老保险法》,与商业保险相结合,鼓励个人购买商业保险。

养老保险基金是广大离退休人员的活命钱,也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得以正常运转的依托和核心,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统筹与平衡研究,积极开展途径解决危机,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统筹基金范文第7篇

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是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正常运转的首要条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一旦统筹基金出现严重超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功能就会随之削弱甚至崩溃,从而导致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失败。但是,统筹基金在运行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认真研究与探讨医保基金运行当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以及规避和预防这些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风险的形成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风险的形成大致可分为整体社会因素和局部社会因素。

整体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自身特点所致。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由以前的公费医疗逐步转变而来。现阶段,医疗保险的支付是由参保人、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三个方面来完成的,医药消费的不透明性,使得医疗监管机构很难对医药消费的价值与消费内容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界定,这就为统筹基金正常、准确地支付医药费用造成了很大困难。二是在当前状况下,各定点医疗机构所获得的财政投入不变甚至被削减,其经济效益主要依靠于自身的创收能力,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医疗机构把获取经济利益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追求目标,甚至有的医疗机构为了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而不惜采取种种手段,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三是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加强,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部分人群的医疗消费需要也日益加强,这势必也会造成医疗费用的大幅增长。

造成基金风险的局部社会因素,一是保险基金的收缴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及社会环境下,在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相当一部分单位在规定的时期内不能按时足额地为职工缴纳医疗保险,而这些单位的参保职工仍然要进行医疗消费,这就会造成统筹基金的大幅减少。二是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新医药设备不断投入临床应用,就诊人员的心理使然,都希望能尽量使用最新最好的医药设备,从而造成人均医疗费用的大幅增加,这相应地也会增加统筹基金的开支。而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统筹基本上都是以县区为基本单位,独立运营,暂时无法建立整体的协调均衡机制。

二、基金的筹集与支出

筹集与支出是保证基金安全正常运行的两个关键,筹集是医疗保障系统运行的基础,只有按时足额的筹措到所需的资金,才能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营,而资金筹集的比例是以当地的生活与医疗消费水平为基础的,还要考虑到以后的发展趋势,因此,在确定统筹水平时,必须经过缜密的调查分析,以做到准确适度。正常情况下,筹资水平应略高于医疗消费水平,做到略有盈余。而如果在调查分析中出现失误或分析不周,或者不能正确地预测未来的医疗费用走势,筹资水平低于预定的医疗消费水平,基金运行就有可能存在透支的风险。

基金的支付方式,从目前已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城市看,大体可分为三种:1、患者看病时直接付费与医院,然后由患者与医保机构结算;2、患者看病时不直接付费,由医院与医保机构相互结算;3、医保机构与医院采用定额预算管理,医保机构逐月拨付医疗费用,年终总结算。一般情况下,基金出险是由于采用了事后结算的方式,因为医疗机构的医疗消费形式发生在前,结算在后,也就是说,作为结算本身已经失去了对医疗行为的制约能力.如果采取预付制,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导致基金出险的.因为医疗保险机构已经按照预定的指标体系对医疗机构进行结算付费,医疗机构是根据医疗保险机构提供的费用和需求指标体系的要求提供医疗服务的。所以,通常是不会出现基金出险的情况,而往往容易出现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即医疗消费不足。而结合制的付费方式正是取长补短,把预付制和后付制结合起来,力求兴利除弊,弥补二者的缺点。

三、风险的防范

一是要加大收缴力度、确保基金收缴率。要保证统筹基金的正常运行,就必须要保证较高的基金收缴率,特别要注意防范恶意拖欠的问题。

二是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预算制度和基金预警系统。在统筹年度开始之前,必须对该统筹年度的医保金收支总额特别是统筹基金部分的收支情况进行预算,并留有充分的余地,做完总体预算后,再分别核实个人帐户与统筹基金具体收支预算。基金预警系统是指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时,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为各种基金设置相应的警戒线,从而预先警示基金系统在运行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已实现网络化的统筹地区,更要充分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及计算机结算系统等实行网上监控。

三是要结合实际,确定合适的支付比例。因各地的收入水平、医疗消费水平等情况差异较大,在支付比例以及支付的方式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而决不能完全照搬所谓大中城市、改革试点已有的套路。

四是要建立统筹基金支付的调节与平衡机制。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情况来看,统筹基金支付的主要是是医保病人住院费用的大部分和特殊门诊的部分费用。通常住院费用都是按一定比例分段支付,而特殊门诊如何支付各地做法不尽相同,这也正是建立调节机制的重要部位。门诊特殊病种补助应采取弹性比例,即补助的具体比例应视年终统筹基金的结余情况确定。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五是要严格大病的审查。目前各地对进入大病互助的门槛设置与支付比例不尽相同,但各地进入大病互助的人数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费用的增长幅度较大。从而给医保经办机构造成相当大的支付压力。

四、化解风险

对统筹基金的风险要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认真研究和探索化解风险的措施和办法,势在必行。这样才能保证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化解风险的措施通常有以下几点:

一要抢占先机,尽量争取将风险化解在萌牙状态。统筹基金的风险,通常是指统筹基金的支付额超过了统筹基金的帐户额。这种超支现象往往是逐渐产生的,可以通过月统计报表反映出来。所以应规范会计统计报表制度,认真核查每月的收支状况,一旦出现超支,马上在下一个月份进行调节,尽量使超支的问题在统筹年度内得以解决;倘若在统筹年度年终总结算时出现严重超支的现象,就必须在新的统筹年度第一季度内加以解决。

二要适时适当调整有关的比例标准。当超支数额巨大,而发生的超支费用又在正常合理的开支范围内,并非违规或过度医疗消费所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提高收缴比例,以此增加统筹基金的总量,提高统筹基金的支付能力,但是划入个人帐户的计入比例一般不能降低,否则,容易引起参保人员的心里不平衡,另外,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大病互助的收缴基数与支付比例,以化解大病互助基金的支付压力,也可以考虑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通过社会化的渠道来缓解医保基金压力;如果前述措施仍不能化解风险,则需要提高统筹基金支付项目的起付标准,或者降低统筹基金的支付比例,以增强参保人员的节约意识,适度降低总体医疗消费水平,从而化解统筹基金超支的风险。

统筹基金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保基金;绩效评价;评价指标

近年来,中央及各地高度重视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绩效评价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指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要通过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执行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实现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医疗保障基金是人民群众的“保命钱”,必须始终把维护基金安全作为首要任务;要实施基金运行全过程绩效管理,建立医保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在此背景下,各级财政部门要构建统筹区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绩效指标框架和标准体系,实现绩效评价的科学合理、细化量化、可比可测、动态调整和共建共享。由于医保基金与一般性政府(公共)基金相比,在设置目标、资金来源、使用范围上有很大区别,国内外对医保基金绩效评价体系还存在理念不统一、指标不科学、结果运用不充分等问题,需要加以研究解决。

1医保基金绩效的含义

1.1绩效

绩效(Performance),“绩”即指成绩,“效”即指效率、效益,在《词典》中的释义是“工作的成绩、效果”,在《牛津辞典》中的释义是“执行或完成一项任务或职能的过程或行为”。格里泽认为,绩效是多维度概念,包括效率、成本收益、提供的服务质量水平和公正水平、政府的财政稳定性和政策一致性[1]。西方管理学家Murphy认为,社会保障绩效管理倾向于价值管理,包含经济、效率和效益等基本要素,具体指标设计包含产出、结果、效率和成本-效益指标,部分还包括公平性、合法性和治理能力等,以体现政府的基本使命和职能。

1.2社保基金的绩效

社会保险是由政府主导的再分配制度,通过将部分收入纳入社保基金,以保险金的形式再分配给符合条件的参保人。作为一种公共品或者准公共品,社保基金的绩效包括过程效率和结果效率。过程效率是指基金能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补贴和收入,实现基金收支平衡,保持可持续性,满足不断增长的基金支出需求;结果效率是指基金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保持较广的覆盖面、较高的待遇保障和较全的保障范围,有效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总而言之,社保基金的绩效就是指基金配置的合理性和实施的有效性是否达到了最优目标。

1.3医保基金的绩效

医保基金的绩效管理涉及筹资、待遇、支付、监管四个关键环节,其绩效的内涵包括5个方面:一是经济性,在获得医药服务供给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二是效率性,以较低的投入获得一定数量、质量的医疗服务;三是效益性,关注产出和结果,反映产出对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衡量改善和提升健康水平的程度;四是公平性,指接受公共服务、保持健康状态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体现在筹资公平性和给付公平性;五是满意度,指社会公众和受益对象对医保政策实施效果的满意度。

2医保基金绩效评价的国外研究现状与实践

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的医保基金绩效评价体系。部分学者把支付绩效评价作为医保基金绩效评价主要的内容[3];有学者运用成本-效应原理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考察评估,包括同一性、医保覆盖率、可获程度、基金管理、规避亏损风险、档案管理、医疗服务质量与防范等维度[4];也有学者从可获得程度、医保负担程度和医疗服务效果等方面,对医保基金绩效进行评价[5]。

2.1WHO卫生系统绩效评估体系

《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首次提出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估总体目标的测量维度———努力实现对健康状况的改进度、对人群期望的反应性和财政分担的公正性,评估效率、可及性、质量与成本4个中间指标,并追踪分析筹资、组织、支付、管制与行为5个调控机制的作用,构建了新的卫生系统绩效评估体系[6]。

2.2经合组织医保基金绩效评价体系

大部分OECD国家将医保基金绩效评价和区域医疗卫生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有机结合,指导基金在不同区域、不同服务提供者之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为科学设定卫生系统绩效目标,OECD开展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改善医疗服务生产效率是最常见的3个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绩效评价和排名、最低标准认证、患者满意度调查等[7]。

2.3按质量与结果评价体系(QualityandOutcomesFramework,QOF)

2004年,为引进激励机制、改善医疗服务质量,英国政府创建了QOF评价体系,即“为绩效而支付”,希望评价体系能反映医疗服务效果,重点评价医疗质量,包括临床领域(19项内容69个指标)、公共卫生领域(4项内容7个指标)、公共卫生附加服务(2项内容5个指标),共81个指标[8]。

3医保基金绩效评价的国内研究现状与实践

当前,国内对医保基金绩效评价的研究大多从医保制度、医保基金管理、医保支付、定点医院四个层面进行,聚焦支付方式改革对医保绩效的影响评估。比如,赵文龙、郑美雁(2005)认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绩效评价应重视公平、效率及发展三个维度[9];傅鸿翔、陈文(2013)从基金筹集、基金池管理、服务购买和经办管理出发,评估我国医保基金管理的绩效[10];张晓、胡汉辉等(2012)构建了医保基金支付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考虑了当期的制度目标、方案设计、服务利用、基金运行监管和费用控制等维度,兼顾了外生性风险因素[11];梁红(2008)以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医疗收费合理性和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构建了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绩效评价指标[12]。浙江省对城镇职工、城乡医保基金绩效评价进行了先行探索。2018年,嘉兴市按照“预算精准、负担合理、运行高效”的建设目标,率先试点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绩效模拟评价,借鉴关键绩效指标(KPI)的SMART原则,从医保基支出质量、基金结余质量、预算执行质量和基金监管质量4个方面,设置了10个具体指标,到2020年已初步建立医保基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2021年,全面实施《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从基金收入质量、待遇保障质量、基金支出效率、基金结余质量、医疗协同质量、预算执行质量、基金监管质量、满意度评价8个方面,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行过程及效果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主要指标包括:基金缴费基数、费率、筹资质量、住院和门诊报销情况、基金使用和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基金短期运行风险和可持续性、落实医保改革、合理有效控费、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基金监管覆盖面和成效、满意度测评等。

4医保基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4.1指标设置的基本原则

(1)指标体系的总体设计上:既要统筹设计,又要突出重点。一方面要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医保基金筹资、待遇、支付、监管全过程,另一方面要解决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注重绩效评价的实效,统筹设计医保基金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2)绩效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做到导向清晰、责任明确,又要做到具体量化、合理可行,还要有保障目标实现的制度和措施。(3)不同类型的医保基金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指标既要有统一性,也要体现差异性。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在参保人群、资金来源、筹资方式、政府责任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两者的绩效评价既要有共性的指标,也要有反映各自特性的指标。

4.2绩效评价的方法

(1)纵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是指对同一统筹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绩效,进行评价和比较。(2)横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是指对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医疗保障程度接近的统筹地区,进行横向绩效比较。(3)目标值设定法。目标值评分是指根据指标的正向、逆向、监测比较等导向,确定评估规则,通过测算实际数值与目标值差距,对同一统筹地区的绩效进行自我比较。

4.3医保基金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

4.3.1城镇职工医保

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绩效评价可以从参保覆盖情况、筹资情况、医疗保障情况、基金运行情况、参保人满意度5个维度来进行。(1)参保覆盖情况,核心指标包括参保人数、实际缴费人数等。(2)筹资情况,核心指标包括基金总筹资占GDP比重、职工人均医保筹资与职工平均工资比值等。(3)医疗保障情况,核心指标包括门诊就诊率、门急诊次均费用、门诊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住院就诊率、住院次均费用、住院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职工人均自负医疗费用与人均卫生总费用比值等。(4)基金运行情况,核心指标包括基金收入预算执行率、基金支出预算执行率、当年收支结存率、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等。(5)参保人满意度,核心指标包括网上好评率、差评率等。

4.3.2城乡居民医保

与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的绩效评价基本一致,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绩效评价也是从参保覆盖情况、筹资情况、医疗保障情况、基金运行情况、参保人满意度5个维度来进行,其核心指标的不同之处在于:(1)筹资方面,居民医保的核心指标有人均筹资额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财政补贴收入占比、个人缴费占比;(2)医疗保障方面,居民医保的核心指标是居民人均个人自负医疗费用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值;(3)基金运行方面,由于现收现支、财政兜底等因素,居民医保基金的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与职工医保基金有所差别。

4.4下一步研究方向

本研究初步构建了统筹区医保基金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下一步将召开各利益相关方座谈会,广泛听取相关部门、相关专家、群众代表的意见,进一步研究完善医保基金绩效评价指标的分值及权重,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统筹基金范文第9篇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发展状况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情况在信息化背景下,基本养老保险发展趋势、领取待遇人数、参保缴费人数是影响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图1可知,随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积不断拓展,参保人员不断提升,参保率同样在不断增加。根据有关人员统计发现,在2010年我国参保率达到55%,在2019年提升到70%,制度覆盖率出现较高的改变。但随着参保缴费人数不断增加,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形式。根据有关人员统计发现,在2012我国领取退休待遇人数就远高于参保缴费增长率,甚至几乎每年如此,给基金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情况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内参保缴费人数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成正比,据调查在2019年我国保险基金总数在5万亿元,和2010年基金总额数量相比,高于该年基金的4倍,平均每年基金金额涨幅数量在3900亿元。但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领取退休金人数呈现直线上升趋势,给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数量带来严重影响,从10256亿元增长到49000亿元。经过统计仅10年时间基金整体支出提高38000多亿元,收入增长速度和退休金领取金额基本相同。同时,从以往从基金数量增长幅度来看,只有2011年、2018年养老保险收入要高于日常支出数量,其他年份的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要低于基金支出增长幅度,表示我国养老保险缴费收入长期出现递减趋势,但基金支出却呈现逐年递增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累积结余率和增长率与往年相比,其养老保险缴费率要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导致出现该原因的主要因素是于国家调整养老保险企业缴费率。同时,在2019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各种文件,全面控制了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并拓展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但由于往年只有少量员工参与到养老保险,给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基本收入并未具有大幅度上升,已经临近到历史新低,给我国养老保险工作带来严重阻碍。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用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基金带来的巨大支付压力在20世纪初期,我国逐渐向老龄化社会发展,老龄化速度呈现逐年递增的形式,出现程度深、规模大、速度快等方面特征。根据有关人员调查发现,在2019年我国65岁人口数量成功达到1.8亿,在全国总人数中占比12%,该数据和20世纪初期相比,老龄化人口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其增长率超过8000万,可知我国人口数量在近年来呈现几何倍增加,这种老龄化发展速度太过惊人,很容易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根据联合国2019年世界人口预测,2060年左右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最高值,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走高。因此,如果我国不采取合理措施控制老年人口的数量,在未来很多年内,我国都将会陷入人口老龄化困境中。省际之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不均衡在我国保险基金的管理过程当中,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立法与执法脱节的现象,让保险基金受到重大的影响。比如,《社会保险法》对保险种类有明确规定和限制,但基图1:2010-2019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情况金违约的环节并未得到有效地控制和监管,导致违法犯罪率提高,破坏保险基金在社会中的平衡,保险基金严重流失的现象。再加上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差异,同样人口结果也存在差别。随着政府部门有效提升地区间制度扶养比例,导致不同地区间养老方面出现多样化,如两极分化问题,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很容易出现养老保险金剩余的问题,而在某些经济效益较低的城市很容易产生养老金发放困难的问题,以上这两种问题最早出现在黑龙江和广东两个省份。根据有关人员调查,在东北地区存在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且该地区经济效益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导致其出现养老金缺口的问题,具统计在20世纪初期黑龙江省份养老保险基金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在2016年政府部门所储存的养老金被全部消耗;而广东省和东北地区相比,其养老保险基金情况呈现良好趋势,其早在2018年养老保险基金累计到1.1万亿元,占据全国养老保险金累计结余的22%左右,不同地域之间相差悬殊的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状况让各省严重不均。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数量逐渐增加,虽然我国政府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中央调剂金制度,但从某种方面来看,这种制度能有效解决养老金收支状况较差省份的支付压力,给这些省份养老保险带来大量基金和解决方式,延伸养老保险基金出现问题的时间,但伴随制度不断深入,同样衍生出很多方面的问题。养老保险三支柱结构发展失衡早在20世纪末期,我国政府就构建了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来应对日渐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时,随着国内研究人员研究进程不断深入,发现养老保险体系发展效果和预期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导致养老保险基本结构出现严重的失衡问题;目前,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逐渐成熟化,其具有覆盖面积较广、涉及人员多等特征;而第二支柱主要包括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方面内容,其发展进程相比于第一支柱过于缓慢,其取得微乎其微的效果;第三支柱企个人养老制度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基本无法提供任何作用。同时,根据国家相关部门所统计的数据发现,在2019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职参保人数达到31000万人,整体养老保险基金数量达到52001亿元,和基本养老保险相比,第二支柱年金所涉及范围明显减少,据统计国内只有9万个企业有创建年金计划,整个年金计划所提供的资源仅占整体养老保险基金数量的10%,且企业中参与年金员工也只有2452万人,从而给养老保险金共带来17882亿元;而职业年金由于得到政府部门制度限制,给参保数量带来飞跃式发展,一直到2019年,国内员工参与职业年金人数就高达2960万人,给基金带来6099亿元累积数量,但即使将两种保险基金数量相加,都远少于基本养老保险的总体数量。例如: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方面,通过利用第三支柱结构来开展相关工作,将其正式应用在各个行业,但其应用效果却并不理想,和实际存在较大差异。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基本养老保险主要是为了加强人们日常生活质量,但很多人员对后两种支柱结构和作用认知较少,将所有目光全部放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将基本养老金作为年老后所有经济的来源,对养老金待遇提出较高期盼,再加上后两种支柱发展情况出现严重问题,导致给其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阻碍。

职工基本对养老保险基金持续运行策略

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动实现全国统筹全国统筹作为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的重要方式,其有利于推动政府部门结合国家实际情况,构建健全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在制定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根据国家财力标准,从不同方面来提升统筹层次,将养老保险和全国参保人规划到同一层次内,合理集中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养老保险基金,从而有效提升养老基金解决风险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从实践层面来看,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权限,将权限提高到政府部门,从而能极大提高基金管理质量和效率,这不仅能让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将不同省份的养老金调整到可持续范围内,进而满足养老保险基金互助共济作用,有效减轻各地养老的负担,有利于政府部门解决不同地区间养老金发展差异性问题;还能将全国各地闲散的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集中起来,来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规模和投资效果,给基金投资收益率带来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同时,全国统筹是将不同省份养老保险基金制度和政策进行统一化,这对解决地区间制度差异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具有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劳动力运行便捷性等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全国统筹是将省级统筹为单位,现阶段国内很多省份在实施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制度。并察觉到人口老龄化高峰期距离较近,再加上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所出现的问题,政府部门要提升养老保险基金统筹成效验收工作力度,在确保实现省级统筹后,要全面落实全国统筹任务,积极解决统筹改革问题,实现养老保险统筹改革的最终目的。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相关参数,加强基金自主平衡能力科学的养老保险制度应具有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实现养老保险高质量发展目的,让养老保险基金能伴随参数调整,将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控制在合理范围,从而能有效实现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第一,要结合实际情况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虽然我国政府部门针对法定退休年龄经过多次修改,但修改程度并未参考我国实际情况,导致其养老保险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和我国所提倡的客观发展要求存在严重差异。针对这种问题,政府部门正从各方面分析延迟退休计划,事实上我国早就具有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基本条件,如人均预期寿命逐渐增长、受教育年限延长、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等因素,都能作为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基础。基于延迟退休能从收支两个方面优惠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状况,所以政府部门要在最短时间内推出延迟退休方案。第二,延长缴费年限,最开始政府部门考虑到企业自身税费压力,规定参保人员缴纳年份达到15年就能领取养老保险金。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缴费年限要求根本无法满足人们日常需求,导致很多参保人员对养老保险基金重视程度不足,认为养老保险并无重要作用,导致初始缴费时间后延,让很多员工在缴够15年后,就不再继续缴纳保费,因此引发断保和停保等方面的问题,这不仅会给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带来严重影响,还会影响人们晚年享受的养老金水平。保险基金实行有效审核想要更好地提高保险基金的监管效率,在资金统筹、管理和运行方面进行严格把控。资金筹集阶段需要对缴费单位进行重点审核,个人缴纳保险资金是否符合我国国家标准,缴纳的资金项目是否与国家规定相同,对漏缴、不缴以及隐瞒的情况进行严肃处理。基金的资金管理方面,要实行检查和审核,以资金管理模式作为基金资金审查的主要依据,需要注意保险基金的缴纳流程是否符合我国法律规定,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否存在骗保的情况,不断地完善保险基金监督工作。例如:在2017年我国政府部门针对养老保险基金问题,实施划拨部分国有资产来填充保险基金方案,给国有资产转型带来很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工作人员统计,在后续两年时间中,政府部门共进行60多家国有企业资产的转型工作,给养老保险基金带来1.001万亿元,一直到2020年后期,中央层面将所有满足划转工作的企业全部进行划转工作,共划转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有93家,给国有资本带来1.68万亿元的巨额收入,且地方政府部门同样在加强企业划转工作。面对规模巨大的历史债务和日益凸显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应在加快地方国有资产划拨速度的基础上给国有资产划拨力度带来有效增加,能进一步提升养老保险基金存量,有效解决养老金历史债务,从而应对今后的养老金风险。

结语

我国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养老保险制度问题,而养老保险基金作为确保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在其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目前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已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计划在未来五年时间内彻底改变我国养老保险基层发展困境。而这五年也将成为我国突破困境的关键点,政府要准确掌握这一改革节点,全面认知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所面临的困难,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有效解决未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基金财务风险,确保养老保险基金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鹏.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DEA-Tobit模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9(3):15-21.

[2]张思梅.防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的对策研究——基于投资主体法律关系复杂性的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5):65-69,96.

统筹基金范文第10篇

(一)统筹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够强

目前各统筹机构的工作人员变动频繁,而且业务素质也参差不齐,与日益发展的统筹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风险防范意i只欠缺,风险识别能力不高,不了解统筹政策连续性和变化情况,不能正确识别风险点,这些因素的存在就会造成会计核算不规范、相关制度执行不严格、监督管理不到位等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金运行的风险,极容易酿成截留、挪用、转移统筹基金的风险事故,影响其健康、可持续地运行发展。

(二)统筹业务工作复杂化程度不断加深

近几年统筹基金缺口金额逐年增加、个别养老金项目列支渠道多次调整、总行年底集中拨付统筹基金缺口等等因素,这些都给统筹基金的会计核算、年底预决算、养老保险统筹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统筹管理系统”)的信息维护增加了难度,也给统筹基金的监管和运行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中亟需关注的问题

人总行先后出台一系列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管理办法,建立并完善了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先后研究制定基金内控、预算、支付、结算等制度及个人账户、统计、档案管理办法。但当前的基金监督管理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

(一)曰常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

1.现有基金管理制度中缺少“三级审批”机制。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款项划拨和会计核算由统筹会计和统筹出纳分工协作、相互制约完成;会计主管主要负责对会计核算和款项划拨的审核和签章。即“支付结算单”由统筹会计和会计主管签批后,统筹出纳即可据此办理款项划拨,基金的管理由统筹机构内部的“二级审批”后即可完成,没有建立对基金支付环节的“三级审批”制度,不利于基金的安全与管理。2.“统筹管理系统”的维护缺乏“复核”机制。各级统筹机构在“统筹管理系统”中设有操作员1名,负责统筹机构内部所有参保人员基本信息、收人信息、收入台账和支付台账、增加减少人员等等的具体维护,由操作员维护后,系统生成最终数据。但对操作员各项信息维护的正确与否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监督,不利于维护参保人员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对养老基金的收支监管。3.统筹基金的会计核算缺少及时有效的核对机制。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会计处理仍然采取原始的手工模式,总账、分户账和结算户存款之间的账务核对主要依靠手工逐项核对来完成,不利于规范统筹基金的会计核算和统筹基金的实时监督管理,更不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堵塞漏洞。

(二)定期检查缺乏有力的监督措施

1.内部定期监督手段不能有效解决基金运行风险。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检查主要为上级行统筹基金管理部门的定期定项检查和同级养老保险统筹机构的全面自查。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上级行统筹基金管理部门的定期检查不能及时、实时地发现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同级养老保险统筹机构的自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有效发现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来监管基金的健康运行。目前,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大部分依靠统筹机构的内部监督来完成,监管手段单一,缺乏外部监督部门对基金进行有效监督,使得基金运行潜在风险集中,对基金运行安全产生威胁。

三、“内外兼修”,强化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监督管理

(一)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统筹基金的内部监督力度

1.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三级审批”制度。统筹会计在“统筹管理系统”中生成“支付结算单”后,逐级由统筹会计、会计主管和主管行长签字确认,再交由统筹出纳再进行款项划拨,进一步加强对基金支付环节的审批制约,保证统筹基金的安全。2.强化会计主管对基金运行的定期检査职责。由会计主管在日常基金收支审批的基础上,按月对会计原始凭证、资金划拨、账务处理,对重要空白凭证、重要空白凭证使用情况登记簿进行全面检查,对参保人员的信息情况进行抽查,着重抽查收入信息情况和支付台账等情况。3.在“统筹管理系统”中增设复核员(可由会计主管担任)。由复核员对操作员在“统筹管理系统”内的数据维护进行全面或重点性的复核和监督,经复核操作后,“统筹管理系统”才能生成相关信息的最后记录,加强信息维护的准确性。4.开发使用“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会计核算系统”(以下简称“会计核算系统”)。引人现代化的核算系统对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进行会计核算,在“会计核算系统”中设置统筹会计、会计复核、统筹出纳和会计主管四级操作员(其中会计主管和会计复核可由1人兼任),由复核员对统筹会计在“会计核算系统”的每笔账务处理进行复核后,“会计核算系统”最终确认账务处理结果。同时“会计核算系统”会自动完成总账、分户账与“结算户存款”的自动核对功能,保证了账务核对的及时性,提高了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建议“会计核算系统”与“统筹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或在“统筹管理系统”另增加子模块来完成会计核算的功能,以完成两个系统数据的相互制约与核对,进一步保证基金的安全、提高会计核算质量。5.建立上级统筹基金管理部门非现场监督方式。上级统筹基金管理机构除定期定项进行现场检查外,可通过季度报表、年度报表、日常报表等反映出的可疑问题或情况,通过“统筹管理系统”对辖区内各统筹机构的系统数据进行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变定期检查为随时监督。

(二)内外联动,形成基金监管合力

仿照地方社保机构成立基金监督委员会,成员单位为人事、会计、内审部门。委员会成员通力协作,各自发挥基金监管的职能作用,形成对养老统筹基金有效监督的制约机制。主要采取以定期为主、不定期为辅,事前、事中监督相结合等形式实现全面、动态、适时监管。1.建立与同级会计财务部门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定期对账机制。会计财务部门与人事部门协调建立按季度对基金征缴划拨、工资执行、基金缺口等情况的对账制度,并建立对账情况备查登记簿,由各部门的经办人、会计主管、主管行领导签字确认。2.建立同级会计财务部门对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定期检査机制。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的规定,会计财务部门为全行预算账户的管理部门,承担着本级机构银行账户的使用和日常监督管理职责。由人事部门与会计财务部门沟通建立对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按季检查制度,由会计财务部门按季对统筹基金的收支情况、会计核算情况和内控制度建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提出检查意见和整改意见,并负责监督对检查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3.建立同级内审部门对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按年监督机制。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承担辖区人民银行系统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责,由人事部门与内审部门沟通协调,建立由同级内审部门每年对养老统筹基金专项审计机制,内容包含但不限于统筹基金收人和支出、财务管理、内部管理、个人账户和“统筹管理系统”管理等方面,由内审部门形成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并督促统筹管理机构对审计报告和意见进行落实。4.强化总行“岗位风险监督管理系统”对养老保险统筹基金风险点的防控作用。各统筹管理机构结合岗位分工在“岗位风险监督管理系统”中,科学设计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管理的风险防控点,具体检查人员按规定实施风险点检查,并由会计主管和管理员对其检査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如实地将检查情况登记到“岗位风险监督管理系统”中,强化纪检职能对基金运行情况的监督。5.充分发挥养老保险基金查询系统的功能。参保职工登录“查询系统”对本人缴纳费用情况、个人账户情况、缴费基数、参保时间连续等情况进行实时査询,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主体的作用,以进一步加强对统筹基金的外部监督,确保每位参保职工的信息准确。

上一篇:门诊统筹范文 下一篇:统筹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