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范文

时间:2023-02-26 13:36:59

水稻种植

水稻种植范文第1篇

摘要: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为了获取更为理想的收益,就必须要对种植技术予以全面优化,确保水稻种植技术的科学与规范。为此,对水稻种植技术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从优化水稻叶龄种植技术和“三控”技术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增强水稻的种植效益。

关键词:水稻;种植技术;优化;种植效益;增强

为了实现水稻种植的高产效益,大部分稻区都采用了大面积种植与高农药、化肥投入措施的配合应用方式。然而,在农药与化肥增施的情况下,对稻区生态系统与环境带来的不利的影响,农作物间接受到危害。为此,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成为当前水稻种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全面优化水稻叶龄种植技术以增强种植效益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其器官会随之变化,对于叶龄种植而言,就是对水稻器官变化的规律予以合理地利用,充分考虑水稻茎叶变化的状态,将两者相互融合,全面管理水稻生长,以增加水稻实际产量。而水稻叶龄种植技术与国家标准种植规范相吻合,对该技术的应用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基础上,能够节省水稻种植的成本。

(一) 叶龄观察点的建立

在对叶龄种植技术应用之前,需要在种植区域内建立相应的叶龄观察点。而具体的工作任务就是对水稻叶龄的变化进行深入地分析[1]。由于水稻品种诸多,且品种不同,种植过程也存在差异。叶龄观察点的建立可以充分利用水稻差异,π乱蹲右读浣行标记,与此同时,还可以预报叶龄,并针对叶龄具体变化合理地运用措施来增强水稻的实际产量。

(二) 种植技术的改进

所谓的叶龄种植技术主要是充分利用叶龄原理,在叶龄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措施。然而,叶龄种植技术并不固定,所以,必须要按照水稻叶龄变化来适当地改进种植技术,确保能够充分地发挥技术作用,实现水稻种植效益的全面提升。在推广水稻种植技术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始终根据水稻生产的特点,与具体情况相结合来改进。值得注意的是,改进技术同样需要遵循传统原则,吻合水稻生产条件,进一步增强水稻种植的效益,提高水稻产量。

(三) 田间诊断技术的运用

该技术的运用就是根据水稻生长的实际情况诊断,并且及时处理不良影响因素,减少对于水稻生长带来的影响,最终增强种植的效益。通常来讲,水稻在实际生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因素影响,严重制约自身的生长[2]。为此,在水稻叶龄种植技术的优化方面,应当对田间诊断技术予以合理地运用,与具体情况相结合,针对分蘖临界叶龄期与移栽叶龄期予以诊断,而根据不同的叶龄时期,也需要合理地采用田间诊断技术,确保全面增加水稻种植的效益。

二、 全面优化水稻种植“三控”技术以增强种植效益

(一) 优化控苗技术

在全面优化水稻控苗技术的过程中,特别要重视水稻计划生育优化的作用,通过优生优育来实现水稻产量的全面提升。一般情况下,水稻种植会出现无效分蘖,这样就会导致肥料浪费加重,甚至还会使得水稻群体结构不断恶化,最终提高病虫害发生几率,同样也会出现水稻倒伏的问题,最终对水稻种植产量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优化控苗技术,则是严格控制无效分蘖,降低其数量,进而规避肥料浪费问题的发生几率[3]。该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对施肥的种类、时间与数量等相关因素展开控制,确保肥料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增强水稻的种植效益。

(二) 优化控肥技术

对控肥技术的全面优化,需要站在氮肥最大利用效率的层面,对氮肥施用进行合理地控制。其中,应当突破原有的氮肥施用方法,在水稻的生长前期要施用少量氮肥,并在采用控苗技术以后,及时处理无效分蘖,在其生长中后期,合理地增加施用氮肥量,最终全面增强氮肥利用效率。通过对控肥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地节省氮肥投入的成本,而且可以全面增强水稻种植的产量,实现了种植效益的有效提升。

(三) 优化控病虫技术

水稻种植的产量与种植技术和病虫害影响存在紧密的联系,若水稻出现病虫害,则会直接减少其实际产量,且质量也会随之降低。针对这一问题,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就一定要提高病虫害的重视程度,严格控制病虫害,进而减少对水稻生长的影响[4]。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水稻防病虫害的能力。将水稻茎粗度适当拓宽,并且缩短其基部节间,将水稻中上部位节间适当拉长。这样一来,水稻在抵抗病虫害方面,能力会随之增强。与此同时,必须要对水稻无效分蘖予以严格地控制,进而实现对病虫害的控制,实现水稻产量的全面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水稻种植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对于水稻种植效益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必须要对水稻种植的观念进行全面革新与创新,对水稻种植技术予以优化。但是,在实际优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具体条件,坚决不允许出现照搬照抄的现象,以免对水稻的种植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汪佐荣.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增强水稻种植效益[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8):106-106.

[2] 裴莹,侯召亮,翟伟等.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增强水稻种植效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0):260-260.

[3] 张天明.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及增强水稻种植效益[J].农业与技术,2016,36(6):89.

水稻种植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优化;水稻;种植技术;种植效益

在我国水稻种植过程中,通过正_使用化肥和农药能够使水稻增收,但,由于使用化肥与农药会给我国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种植技术,确保水稻增收,达到较高的产量。所以,对优化水稻种植技术进行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对叶龄种植技术的优化分析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随着水稻的生长,水稻的茎叶在不断发生变化。实际上,水稻叶龄种植技术也是依据这种原理对水稻进行管理,从而提升水稻产量。从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叶龄种植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种植技术。而在叶龄种植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通过下面三个方面来提升水稻的产量。①观察点的设置。为了保证水稻叶龄种植技术更好地应用,则必须做好水稻叶龄观察点的建设工作。所说的建设水稻叶龄种植技术观察点,实际上就是观察水稻叶龄生长的过程,并将其过程变化有效的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水稻实际生长情况,当然,建设观察点应确保合理性,这样才有助于提升水稻的产量。②种植技术的改进分析。在对水稻叶龄种植技术应用过程中,应仔细的对水稻叶龄进行观察,合理的选择种植技术,这样才有助于提升水稻的产量。总的来说,因水稻叶龄不同,所以选择的水稻种植技术也有所不同。为此,在对水稻叶龄种植技术选择过程中,农业管理人员应充分地利用叶龄种植技术,并积极改进叶龄种植技术,这样一来,才能提升水稻的产量。③对水稻进行诊断。在对水稻叶龄种植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农业相关管理人员将田间诊断技术与叶龄种植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有助于促进水稻产量的增长。所谓的田间诊断技术,就是对水稻的实际生长过程进行有效的检查,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的一些不利于水稻生长的问题,田间诊断技术自身与叶龄种植技术有一些相同点,为此,在水稻叶龄种植技术实际应用中,农业管理人员应对水稻生长的几个关键时期进行相关的田间诊断,同时可以将不利于水稻产量的种种因素进行有效的处理,这样才能达到水稻大量增收的目的。

二、对田间控制技术进行优化

在种植水稻过程中,水稻控苗、控肥、控病虫技术的应用质量直接影响着水稻产量。为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水稻产量,就应优化水稻控苗、控肥、控病虫技术工作,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以上三种技术进行具体的分析。①控苗技术的优化分析。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优化控苗技术,这便需要我们对经常看见的分蘖进行有效的处理,避免浪费肥料。为此,在应用水稻控苗技术的过程中,对于分蘖应进行合理的控制,这才能确保充分地利用水稻肥料,可以使水稻肥料得到合理的应用,对提升水稻产量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②控肥技术的优化分析。在种植水稻过程中,优化控肥技术可以更好地使水稻增产。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合理的优化控肥技术,可以摒弃传统的水稻施肥方式,在水稻种植初期,采用经济施肥模式,最大程度上减少氮肥量与施肥量,同时,为了可以使肥料得到有效的使用,通过控肥、晒田等措施有效的处理分蘖,避免肥料的不必要浪费。而在水稻后期,农业管理技术人员可以适当的增添氮肥,有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 。③控病虫技术的优化分析。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害不仅影响水稻的质量,还对水稻的产量造成极大地影响。为此,在实际水稻种植过程中,农业管理人员应优化控病虫技术。在传统的水稻种植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控制病虫害,大量使用农药,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农业管理人员应勇于创新方法,进一步优化控病虫技术。具体来讲,应对水稻的基部节间进行有效的缩短,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并对无效分蘖进行一定的控制,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控制水稻被病虫侵害,进一步提升水稻的产量与质量。

三、其他种植技术的优化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虫害对水稻的产量与质量有极大地影响。为此,在实际种植水稻过程中,应合理的优化水稻种植的其他技术,这样有助于提升水稻的产量,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管理技术的优化

在种植水稻过程中,种植管理技术决定着整个种植过程的质量,在种植水稻过程中,我们经常见到的浅水插秧、湿润分蘖、苗足晒田等,这都是其主要的种植管理方式,所以,相关农业管理人员应在种植水稻过程中,不断地优化种植管理技术。害虫会对水稻造成一定的危害,为此,农业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对害虫进行驱赶或处理,声音驱鸟装置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技术手法,可以驱赶害虫,保护水稻 。

2.育苗技术的优化

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优化种植育苗技术,有助于促进水稻增产。农业管理人员应根据水稻种植育苗的实际情况,积极调整土壤中的养分,确保水稻育苗具有根粗蘖壮的特点,用这样的方式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基础。此外,在优化种植育苗技术过程中,有关农业技术人员应转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创新种植理念,从而使水稻达到增收的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促进我国水稻种植业更好地发展,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合理的对水稻叶龄种植技术进行优化,同时,还应对水稻控苗、控病虫、控肥等技术进行合理的优化,这样才能使我国水稻种植业不断发展,同时也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连海.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益[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01):149.

[2]郭建民,尚延刚. 水稻种植技术要点与病虫害防治探究[J]. 农业与技术,2016,(23):115-116.

[3]王冠宇,宝. 探究水稻种植技术的创新尝试[J]. 农民致富之友,2016,(22):199.

[4]吴让红. 南方水稻种植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2016,(16):97.

[5]雷绪国. 简议水稻种植技术的创新尝试[J]. 南方农业,2015,(30):13+15.

[6]王锦艳,张彩清,杨腊梅,康洪灿.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益[J]. 北京农业,2015,(14):81-82.

水稻种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77

水稻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2015年全县推广优质稻种植1066.7hm2,推广杂交水稻1760hm2、水稻集中育秧260hm2,水稻良种覆盖率98%,水稻的产量高低与粮食供给、农业发展水平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来增强水稻种植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选用优良品种与种子处理

各地应该选择优质高产、不带病菌、无秕粒、无破粒、不带虫源的水稻良种来进行育秧,例如华坪县就适合选用两优1号、内香优8518、宜香4106、D优527号和丰优香占等品种,这些品种具有适口性好、抗病性强、米质优良(一级米)、生产性好等特点,实属当地质优高产品种。2015年华坪县农科所根据华坪县水稻主产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在丽江市农科所的帮助下,引进红稻8号,临籼24,文稻11号等17个优质水稻品种开展试验种植,按照试验方案要求,选择在中心镇梭罗村3组进行种植试验,于2015年3月11日播种,4月30日完成移栽,下一步将重点加强肥水管理和田间鉴定,通过试验确定优质水稻新品种的适应性和丰产性,筛选出适应华坪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促进华坪水稻提质增效。此外,选种采用含量为20%的盐水,用10kg水+2mL浸种灵对选出的种子进行浸种,浸种4~5d后再将其捞出,然后予以烘干之后再催芽,播种的最佳时机为50%种子露白后。在播种的过程中,稻种要尽量做到均匀且稀密,苗床的最适宜播种量为10~12kg/667m2,播种后为了避免由于温度过低而出现烂芽烂秧现象,可搭棚盖膜予以处理。

2 培育壮秧

水稻增产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培育壮秧,培育壮秧应以土保苗、以肥培土。由于抛秧具有结实率高、抗性强、早生快发、有效分蘖率高、无返青期等较为优良的特点,故适用于水稻育秧。

2.1 苗床准备

选择土层肥沃深厚、向阳背风、地势平坦的菜园地或者熟旱地,同时,提早精细整地,务必要确保土壤中无大土块,且细碎;每667m2苗床施入5~8kg钾肥、50kg普钙、1500~2000kg优质农家肥作底肥,提前20d将其与普钙进行混合,待发酵之后再播散到土壤中。

2.2 浸种催芽

浸种之前,应该摊晒1~2d种子,再用多菌灵药液(浓度为3%)浸泡半日,再用清水淘洗之后方可浸种。浸种时间通常为3d,待淘洗干净之后,再用温水(温度控制在50~60℃)对种子予以预热,并且用稻草、湿麻袋包裹种子,使之温度控制在30~35℃。稻芽在24h之后即可催出,待露出稻芽后再逐步降温,一直持续到温度达到20℃。下一步过早就是将种子摊开,炼芽1d后即可。

2.3 苗床管理

除草:一旦苗床有杂草出现,那么要用人工拔除的方式来予以除草,值得注意的是,动作务必轻柔,避免伤及稻苗。

水肥管理:2叶期为了促进秧苗健壮生长,每667m2苗床可施加5kg尿素;4叶期为了促进分蘖,每667m2苗床可施加2~3kg钾肥、7~8kg尿素; 4.5~5叶期为了炼苗,每667m2苗床可施加1.5~2kg尿素,施加时间最好选择在移栽前3~4d。

3 科学管水和及时收获

3.1 科学管水

在促壮秧阶段,应该秉承“有水分蘖”、“薄水栽秧”、“浅水活苗”3个原则。每年的6月中旬初(有效分蘖终止期)务必要及时予以排水晒田,一直要晒到下田脚不沾泥、田边开小裂口;水稻孕穗期的水层深度应该要保持在3cm,稻穗低头散仔后为了提高稻根活力,务必要做到后水不见前水。

3.2 及时收获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的主要环节之一是及时收获,及时收获也能够有效地避免稻米出现变质问题。优质稻收获后不要摊晒过薄,尽可能篙席晒,并勤翻动,以降低碎米率,提高整精米率。

4 积极推广水稻高产创建项目

积极推广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对于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增强水稻种植效益具有较佳的效果,能够成为农民可学、可见、可信的样板田。丽江市华坪县就在石龙坝镇德茂村创建了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实际种植面积为669.8hm2,涉及到2637户农户),主推水稻品种Y两优1号、内香优8518、宜香4106、D优527号和丰优香占等多个品种,示范片强化了良种良法的集成推广,采用了优良杂交水稻品种,实施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了病虫害综合防治,水稻长势整齐均衡,种植规格统一,项目区水稻全部按照“五统一”的要求种植。高产创建示范组织机构健全,技术服务到位,为广大农民朋友创收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韩晶,武仲科,姚兰等.营口稻区无公害水稻配套高产栽培技术[J]. 北方水稻,2009(02):130-134.

水稻种植范文第4篇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约占世界水稻种植总面积的18.5%,产量约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29.1%,居世界第一[1]。及时准确地掌握水稻种植面积对指导国家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水稻种植面积经常出现波动[2-3],故此,我们利用HJ卫星数据开展了水稻面积的监测研究。本文根据研究区的物候历,选取多时序影像,通过水稻生长关键期内的特征分析识别水稻[4-10];依据水稻生长区下垫面背景[11],通过目视解译,提取水稻[12];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统计等数据[2,13-15],以及水稻种植区的地形,纹理等信息,获得水稻种植面积;并用雷达等微波数据,依据水稻后向散射特征,提取水稻面积[3,16-18],等等。研究表明,利用中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提取精度相对较低;中高空间分辨率和微波遥感数据一般精度较高,但是费用较贵,且受重返周期及天气的影响,大范围内长时间序列水稻面积提取难度较大,而且对于雷达数据,数据处理困难,常常出现水稻与水体的大面积混淆等问题[19]。HJ环境卫星重访周期短、幅宽大、监测范围广,且数据处理简单,在水稻遥感监测与估产方面比其他数据源更有优势。但是,HJ-1A/1B卫星发射至今,利用HJ-1A/1B卫星数据进行水稻面积提取多为单一时相的影像[20-22]。本研究采用多时相的HJ卫星影像,结合水稻生育期的生长特点,利用多种植被指数构建了HJ卫星数据的水稻提取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2研究区数据与预处理

2.1研究区数据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稻米的主要产区。本文选择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监利县及周边邻县的部分区域为研究区域,面积464240.7hm2,地理坐标:东经112°39′~113°7′,北纬29°42′~30°7′。研究区主要是小麦、油菜、棉花、一季稻等作物的轮作区,小麦和油菜的生长期大致是10月到第二年6月,一季稻的生长期大致是5月底到9月底。该区域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宜水稻生产。研究选用的遥感数据,包括HJ卫星影像和SPOT卫星影像。HJ卫星的HJ-1A光学卫星搭载了2台宽覆盖多光谱(称CCD)相机和1台超光谱成像(HIS),HJ-1B光学卫星搭载了2台CCD相机和1台红外(简称IRS)相机。单台CCD相机的幅宽为360km(两台幅宽为710km)[23]。HJ-CCDHJ-IRS的光谱波段和分辨率如表1。本研究主要使用SPOT-4和SPOT-5卫星数据。SPOT-4卫星的空间分辨率是20m,全色波段是10m;SPOT-5的则是10m,全色波段是2.5m和5m。

2.2数据获取及处理根据研究区水稻生长物候历,水稻移栽期为4月底至5月中旬,移栽后1-2周左右进入分蘖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稻穗分化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抽穗结实期。本研究选取了研究区水稻移栽期和抽穗结实期的多时相HJ卫星影像数据,以及抽穗结实期的SPOT影像数据。研究区水稻移栽期为4月底至5月中旬。5月下旬,水稻基本移栽完毕,此间稻田中水分较多,水体特征明显,是利用稻田水分信息提取水稻的较佳时期,故本研究选取2009-2011年移栽期的HJ-CCD影像,以及2010、2011年的HJ-IRS数据。2009年5月中下旬,由于受云层覆盖,HJ-IRS数据质量较差,故选取了5月上旬的影像数据。在此时期,稻田已基本完成翻耕灌水,故也可用此时稻田的水分信息提取水稻。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研究区水稻抽穗结实期,此时水稻NDVI较大,且颜色与其他地类差别明显,便于区分水稻和其他植被以及水体等地物。研究所用数据的日期信息如表2。数据的预处理:首先,对SPOT影像进行几何校正,然后,以其为参考影像,对同时相的HJ影像进行校正配准,获得研究区相同位置大小的影像。

3水稻种植面积的图像识别分析

3.1水稻面积提取方法本文主要利用水稻移栽期水分信息与生长期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的变化等特征实现水稻的提取。由于水体对短波红外波段(SWIR)有较强的吸收,与SWIR波段相比,近红外波段(NIR)对水体变化不敏感,将两者结合可以构建对植被水分或者土壤湿度敏感的指数,比如陆地表面水系数(LandSurfaceWaterIndex,LSWI),其计算公式为[13]:LSWI=ρNIR-ρSWIRρNIR+ρSWIR(1)式中,ρNIR是近红外波段反射率,ρSWIR为短波红外波段反射率。在水稻移栽期,稻田常常存有2-15cm的水,地表是水稻和水体的混合,可通过影像中水体和水稻的混合光谱特征,利用LSWI识别移栽期的水稻[23]。由野外调查可知研究区内的典型地物类型:水体、水稻、棉花、林地、建设用地、莲藕等。最后处理得到研究区LSWI及LSWI曲线,如图1。图1表明,在水稻移栽期,各典型地物中,棉花和建设用地的LSWI较水稻低很多,故可利用这一特征区分典型地物中的棉花和建设用地。区分出棉花和建设用地后,典型地物还包括水体、水稻、林地、莲藕等需区分,另在利用绿色植被在红外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较大反射差异而构建的众多植被指数中,NDVI能较好地反映植被生长状况及分布密度,以区分植被与非植被。NDVI的计算公式式中,ρRED是红色波段反射率,ρNIR是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基于野外调查获取的各地类的样点信息,结合水稻抽穗结实期HJ-CCD数据处理得到的NDVI以及NDVI曲线如图2所示。图2表明,在水稻抽穗结实期,水体的NDVI远小于植被,故此可区分出水体。而水稻、林地与藕等均为植被,但林地的生长态势变化与水稻和藕存在差异,所以,利用在水稻移栽期和抽穗结实期的NDVI差异,能区分出林地。由此本研究中定义了差归一化植被指数DNDVI。基于野外调查获取的各地类的样点信息,结合由水稻移栽期和抽穗结实期的HJ-CCD数据处理得图3表明,水稻和藕的DNDVI比林地大很多。在水稻孕穗期前后,林地与水稻和藕的光谱特征相似,但林地与水稻和藕的植被指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不同。林地常年绿叶覆盖,NDVI值长期较高且相对稳定,而水稻和藕的NDVI值在不同生长阶段变化相对较大[7]。可利用DNDVI从典型地物水稻、林地与藕中区分出林地。区分出林地后,典型地物还包括有水稻和藕需要区分。水稻和藕的反射率不同,可利用这一特征区分两者。图4为这些典型地物类在水稻移栽期的光谱响应曲线。由图4可以看出,在水稻移栽期,在IRS-B2波段,即短波红外波段,水稻的反射率较藕小,可利用这一点区分两者。由此可见,利用HJ卫星数据可提取监测水稻面积的分布(见图5,K1、K2、K3、K4分别代表对应指标的阈值)。

3.2HJ卫星图像水稻面积的识别提取利用HJ-IRS影像,处理得到LSWI和HJ-IRS影像第二波段的反射率RIRS-B2;并用HJ-CCD影像处理得到NDVI和DNDVI。同时结合野外调查,对研究区内的典型地物按比例采集像元点。由采样点对应的LSWI、NDVI、RIRS-B2、DNDVI得到散点图,由散点图确定所需的阈值。图6、图7为2010年HJ影像对应的散点图,图中虚线表示阈值的取值线。在确定2010年水稻提取面积时,LSWI、NDVI、RIRS-B2、DNDVI的阈值分别取0.006、0.58、0.38、0.5。以上述方法,分别制作2009、2011年的各分类指标的散点图,由散点图确定所需的阈值,依据阈值提取研究区水稻种植面积。图8即为由HJ影像提取出的水稻种植区域,其中,8(a)、8(b)、8(c)图分别为2009-2011年3年的水稻种植区。2009-2011年HJ卫星影像提取的水稻面积分别为627350400m2、627695100m2、612607500m2。

3.3精度评价与结果分析精度评价包括整体精度评价和个体精度评价,即面积精度和样本点的精度评价。通过目视解译,提取SPOT影像中的水稻面积较为接近实地的水稻面积。2009-2011年提取的研究区水稻面积分别为567816046m2、683516235m2、661212615m2。所得的面积作为参考,与HJ影像提出的面积相比较,计算面积精度。面积精度评价公式如下:A=1-|SHJ-SSPOT|SSPOT(4)其中,SHJ,SSPOT分别表示从HJ和SPOT影像上提取的水稻面积。样本点精度评价主要通过分层随机采样对提取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然后结合野外调查,在相应的SPOT影像上判别样本点是否为水稻,得到样本点精度和Kappa值(即遥感分类图和参考数据之间的一致性或精度的量度)[23]。所得的精度评由表3可知,2009-2011年提取的水稻,面积精度与样本点精度均超90%,Kappa值都不小于0.80,说明分类得到的结果和地面参考信息间的一致性很大,能有效识别水稻信息。在面积精度评估中,目视解译提取SPOT影像中的水稻,受人为因素以及混合像元影响,导致多分或者漏分,此外,2011年选用的是10m分辨率的SPOT影像,2009、2010年选取的是20m分辨率的影像,故提取精度较其他两年都高。结合样本点,目视判读SPOT影像,有少量棉花和藕被作为水稻提取出来。被误分为水稻的棉花多种植在水稻田边缘,或者是与水稻田混种,或者种在河流旁边。棉花与水稻均表现明显的植被特征,与水稻或者水相邻时,棉花的光谱特征受到两者的影响,容易被分为水稻。藕在四月种植,一直生长在水中,到了后期,水面上的荷叶长大,主要表现为植被特征,易将其分为水稻。此外,漏分了少量间杂在丘陵或者山体旁边的水稻。这类水稻大都零星小面积分布,在HJ卫星影像上多为混合像元,导致漏分。

4结论和讨论

水稻种植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陕西 水稻 种植技术 农业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144-01

前言

我国的国土面积非常辽阔,有着比较明显的地域差异,包括温度、光照以及降水量等方面。但是这些差异恰恰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各地农作物的生长,就拿水稻来说,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水稻比较适合生长在我国南方的地区,所以我国种植水稻的大部分地区都在南方,有的地区一年一熟,有的地区一年两熟,有些地区甚至一年三熟。而在我国市场经济的驱动之下,水稻在我国的市场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种植户们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陕西由于气候比较寒冷干旱,种植并不像南方一样广泛,本文就陕西地区的水稻种植给出一些建议。

一、水稻品种的选择

随着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种水稻杂交的新品种,但是要想增加水稻的产量,就应该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与地形特征来进行品种的选择。由于不同品种的水稻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同特性,所以在选择水稻的品种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品种水稻的生长特性与产量、潜力等,还应该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与土壤条件,挑选出最适合在本地种植、具有高产潜力、抗病虫害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如果当地的条件允许,就可以在水稻新品种的推广之前,先进行种植试验,也就是在当小面积的地示范田中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通过实际的种植情况进行分析比对,选择出最适合本地种植的水稻品种,再进行广泛的推广种植。

二、种子的前期处理

由于水稻的种子是从植株生长开始的,所以要想植株能够健康的生长发育,就需要做好种子的前期处理工作。在进行播种之前,需要对种子进行严格的筛选,把掺杂在优良品种中的瘪粒以及石块等杂物挑选出来,这样就能够提高种子的纯净度,在播种之后能够保证水稻的出苗率。为了确保水稻苗的整齐与均匀,在对饱满种子进行筛选之后,还应该把这些饱满的种子进行分级,把大小相同的种子种在同一块地里,这样就便于对田间的管理。除此之外,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也应该晒种,因为经过晾晒后的种子在播种之后可以更加快的吸收水分,发芽的速度也能快。

在水稻种子播种之前,需要进行拌种,即把种子与农药放在一起混拌,或者进行包衣,就是使用粘着剂把杀虫剂或者杀菌剂等包裹在种子的表面。对种子进行拌种和包衣可以起到消灭种子上以及土壤中的病虫的效果,进而能够减少水稻发生病虫害的概率。因为水稻的减产减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病虫害的困扰,因此在一开始就进行病虫害的预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科学施肥

要想水稻能够有足够的生长动力,就应该给予其充足的肥力,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肥料都能起到促进水稻生长的作用,因为水稻在每个阶段对于肥料的需求都是不同的,要想促进水稻的增产增收就需要在水稻不同的生长发育期供给其需要的肥料。对于具体施肥的数量,需要根据测土配方技术来进行确定。测土配方施肥就是化验当地的土壤成分,充分了解当地土壤的肥力供给情况,然后根据水稻的品种需求进行肥料的配制。这种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推广应用程度最高的高产栽培技术,起到保障水稻得到充足肥料的同时又减少肥料的浪费。

四、合理的灌溉

由于水稻在苗期的植株都比较小,这时耐旱怕涝,适合在含有60%的土壤中生存,在这段时期应该做到少浇水或者不浇水。而在水稻拔期后,其植株就开始旺盛的生长,水分的需求量也增加了,这时应该浇适量的小水。在大喇叭口期,水稻的植株对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一旦缺水或者出现干旱的情况,就会导致小花大量退化,造成水稻的严重减产。而抽穗期是在整个水稻生长发育的过程对水分需求量最大的时期,应该对其进行重组的水分供应。

五、做好田间管理

水稻田间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做到及时补苗、除草与病虫害的防治。待水稻出苗以后,应该及时查苗,一旦发现又缺苗或者出现了垄断现象时,都应该及时进行补种或者补苗,减少土壤的荒废率。由于田间的杂草影响水稻植株的生长,与植株竞争吸收水分与养分,所以应该及时出去田间的杂草。虽然现代的农业中可以使用化学除草剂,代替了传统劳动力的除草方式,却也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进行除草剂的选择时,应该选择那些既有消灭杂草作用又不会影响到作物生长的药剂。在选择施药方式时,尽量使用喷雾式施药,这种施药方法除了能够提高灭草的效率以外,还能够减少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在防治病虫害的问题上,除了对水稻种子进行拌药或者包衣之外,还需要在其每个生长发育期都做好防治工作。结合本地区之前水稻病虫害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预防。

六、适时收获

在水稻成熟后进行适时收获也是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方法。如果整个水稻田中有90%及以上的植株都出现了茎叶变黄籽粒变硬的情况,并且能够先出这种品种的籽粒应该有的色泽之后,就可以进行收获。而大部分的水稻品种的生长期较长,属于晚熟的品种,但是产量很高,这时可以适当延缓收获期。

七、结语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我国水稻的产量,陕西的种植户需要注意文中提出的几点问题,在水稻的每段生长期做好适时的处理,确保我国水稻的产量。

参考文献

[1]. 刘礼兵.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0(11)

[2]. 卞军.宿豫区绿色食品水稻种植技术规程[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6)

[3]. 杨海成;麻送明.中稻旱育保姆育秧的优势与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09)

水稻种植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水稻;种植技术;种植效益;技术优化

前言:水稻在种植过程中种植技术会对收益起到很大的影响。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改变我国目前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我国水稻种植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生产结构。

1水稻生长条件

水稻作为草本植物(禾本科一年生),应在适合的环境中成长(温度、湿度等),同时需要阳光充分的照耀,吸收足够量的养分。温度是最关键的要素,温度的高低能够对水稻生长起到非常大的影响和作用。通常,若水稻种植所在的区域较为宽平,并施之以科学的种植方法,则水稻生长一定会非常健康和顺利,然而如果种植方法不够合理,且地质复杂,则水稻生长量会大大减少。

2水稻种植技术

2.1稻种选择

应结合生态环境、气候特征以及土地情况进行选择,以此为基础挑选适合此生态环境的稻种。选择种子的过程中应依照防病能力、抗旱能力、抗倒伏、盐碱化等等的标准进行[1]。同时应参考收割水稻的时间挑选将水稻种子(早熟或者晚熟)种植到土地上。

2.2侵泡水稻

一般挑选Ca O(氧化钙)溶液将种子进行浸泡,其能够将水稻种子的抗盐能力增强。主要的侵泡步骤为:①挑选比较好的稻种,确保种子质量好;②其次将种子进行洗涤,消毒,将种子加以晾干;③将其放到Ca O(氧化钙)溶液(0.5%)中,一天后拿出。

2.3培育稻苗

一般应选用适当的技术(如旱育秧方法等),旱育秧技术通常涵盖了:①挑选育苗地段,由于应用此技术,苗床下面的没有充足的谁,因此所在的地区应保持地质平和,具有较高的渗水能力,且海拔相对高,没有盐碱成分;②挑选较为适宜的床土,并且保证其有疏松成与PH值。

2.4种植水稻

如今采用的播种设备多为插秧设备,部分也有手工种植。然而不管是何种方法,一定要确保插秧速度、深度平均。以确保新苗能够提高缓苗速度,最快程度与目前的生态环境相匹配,并且把施肥中的养分都吸收进去。如果地区水分比较少,则应避免水分浪费,增强水稻的抗旱能力。

2.5稻田管理

水田移植之后,一定保证水田中的水足够丰富,主要是为了避免水稻嫩苗由于水分缺失而出现枯黄现象。由于北部区域水分少,应加强对水的全面应用。稻田最后的管理时,应采取人工方式,经常用的为利用支撑物体把出现倒伏的水稻直立,防止水稻枯萎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

3水稻种植技术优化

3.1叶龄优化栽培技术

此技术主要为根据水稻器官的同伸定律,参考其主叶茎的现实生长过程对水稻生长时间和对应的高产栽培方式加以明确,并制定促挖方法。

其特点为:

①和原有的技术比较,产量指标比较具体,技术方式较为合理;

②若可以把此技术更多地运用到种植水稻中,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开支,并且提高收益。

应用此技术主要注意:

①构建叶龄观察位置,能够全面了解叶龄程序[2]。其主要原则为依照种类与茬口有的不同,设置各种观察位置,并且加以标注,明确了解叶龄改变情况,从而能够预知未来情况;

②依照叶龄的相关原则,逐渐优化技术,把握水稻种植需求和特征,加以优化,以此最快速度将种植技术科学化和指标化。

3.2“三控”技术

“三控”技术主要为控制肥料、控制稻苗和病虫害。

对于控制肥料,主要对氮肥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原来的种植中比较明显的问题即为应用量较多,然而应用率不高,会出现成穗率低、病虫害多等现象。同时控制肥料,将肥料应用成功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10%以上,保证生产效率提高15%-20%。

对于稻苗控制,应设计优生优育,将无效分蘖(N氮气为主的)加以控制,全面考虑施肥的类型、何时施、怎样施等[3]。

对于病虫害控制,应了解水稻病虫害种类,如稻瘟病、稻飞虱、水稻文枯病等等。如稻瘟病的防治,可以消毒,把种子消毒,用石灰水(浓度1%)加以侵湿。将稻秧放入粉剂。并将亚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等喷在稻秧上。

结论:水稻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农作物之一,主要种植在我国的华北、华中等地区。只有提高水稻种植技术水平,才能实现种植的科学化。通过掌握水稻生长条件和技术,并加以优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收益。

参考文献:

[1]何瑞银.农业机器系统优化模型与水稻种植区典型系统评价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2]孙建生.傅里叶齿轮步行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分析与优化设计[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4.

水稻种植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水稻种植;技术;病虫害;控肥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210-02

1 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足以说明饮食对老百姓的重要性,国家先在粮食上保证充足才能够开展其他的经济活动。水稻种植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北、华中、西南地区都是我国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区。但是,就我国目前水稻的生产情况来说,虽然引用了很多机械化设备以及无机水稻种植技术,但是因为很多水稻种植区都使用大量农药、化肥的投入方式,这不仅对农作物带来影响,也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在我国水稻种植中,传统水稻种植技术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 水稻种植过程及注意事项

2.1 水稻种植过程

我国在进行水稻在播种时,主要使用的方式是插秧机播种,但是有一些偏远地区,还在使用手工插秧的方式。不过,两种插秧方式,都得保证插秧均匀并且适中,这样才能够让稻苗可以顺利缓苗,尽快地适应外部环境。在稻苗缓苗的时候,要注意天气和水温。这两个因素对稻苗有一定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一般早稻的插秧时间在4~5月之间,这段时间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季,天气的变化比较明显,昼夜温差相对来说比较大,这会导致缓苗期的稻苗适应不了,从而大面积死亡。所以,在稻苗缓苗期间,一定要注意水温的问题。稻苗缓苗期过后,就是施肥的过程,这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施肥的均匀性和适宜性,施肥过多会造成稻苗烧死,施肥过少会造成稻苗营养不足,所以在施肥的时候,要有准确的把握。

2.2 水稻田间的管理

水稻播种之后,就要进行水稻的田间管理。在进行水稻田间管理的时候,要注意施肥、除草、病虫害这三种问题。因为田间管理中,施肥对于水稻生长速度会有一定影响,施肥多少和早晚时间都会使水稻的生长速度有所变化。并且,在水稻生长的不同时期,所需要的施肥量也有所不同,在选取肥料的时候,尽量选择适合当地水稻生长,并且质量相对较好的肥料。除草问题在田间管理中,可以说是最麻烦的一部分。水田中的杂草,一般来说都属于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经常会出现经常除草,并且除不尽的情况,例如图1所示的稗草,就是稻田中很难除尽的一种草。但是,对于稻苗来说,除草会变动土壤,这样会造成稻苗容易枯死的现象。病虫害的问题也比较让种植人员头痛,虽然目前来说,其危害尚小,但是一旦发生严重的病虫害,会造成绝收的现象,所以,在病虫害的控制上,也应该有所重视[1]。

3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以提高水稻种植效益

3.1 早稻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首先,是要加强水分的管理。在早稻进入到幼穗分化期时,要使用浅水-湿润-露田的方式进行间歇性灌水。在早稻进入孕穗期时,要建立一个2~3 cm的水层,用浅水进行灌溉。如果长江中下游有的地区水源紧缺,那么也要尽力保证基本的水需求。其次,是分类追施穗粒肥。在即将要抽穗的早熟早稻上,要进行看苗,一般来说每亩会追施2 kg左右的尿素,也可以喷施叶面肥。在要进入幼穗分化期的中熟早稻,看苗的情况一般是每亩地追施3~4 kg左右的尿素,并且要追施相同公斤数的氯化钾,这样可以提高成穗率以及穗粒数,这种追施肥的方法同样适用与进入与孕穗器的迟熟早稻。最后,是防控病虫害。水稻是农作物,所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病虫害的问题。水稻产量受病虫害的影响比较大,一旦出现病虫害问题,不仅对于水稻自身的产量会有一定减少,同时还会使水稻的质量变差。一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6月上旬左右,干旱后的梅雨季节就会到来,这段时间病虫的危害会加重,所以要密切的关注病虫发生的动态。在这个时间主要防治的是二化螟,并且同时要防治稻飞虱,图2就是水稻受到二化螟侵害的实例图。要在破口期前4 d左右,综合防治穗颈瘟、纹枯病等。

3.2 一季稻田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特殊性,其一季稻季节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所以要按照不同的生产进程,对稻田进行分类管理。

(1)要对已经栽种了一季稻田的田间进行重点管理。在一些空闲的田里,和一些早熟油菜的茬口,都已经栽插了早中熟一季稻,这些都处在返青活棵至分蘖期。在管理的时候。要重点进行保苗,可以通过灌溉的方式,如果有稻苗被移栽之后,处于返青活棵期,那么一定要保持有水层,确保活棵。对于活棵后的秧苗灌溉,要充分观看其水源情况,采用浅水-湿润-露田的灌溉方式,要保苗为基本准则,一旦旱情解除,就应该进行浅水灌溉。对于进入分蘖期的一季稻要进行追肥,一般会追施分蘖肥和穗肥,每亩大概追施6 kg左右的尿素,还要追施5 kg左右氯化钾的穗肥。对于在返青活棵期的中熟一季稻,栽种之后的一周之内就要按照6 kg/亩尿素分蘖肥的标准进行施肥。

(2)抢雨栽插确保栽种面积。要充分地利用这一段时间降水的有利时机,抢时抢墒栽插。在作业方式上,使用一边灌水、一边整平、一边插秧的方式,这样可以确保栽插的质量。如果秧苗过高,可以把一部分秧稍割掉。为了减少大田的有效分蘖时间,要加大迟插田的亩穴数,而且要加大基本苗。在管理的时候,要一边灌水平田以便进行插秧,插完一块田之后,再把水放到另一块田里,这样可以确保成活。提苗肥的追肥,一定要趁早,在4月底之前播种迟插老秧,在栽植后要趁早重新追施提苗肥,一般在栽种后5 d左右,追施8 kg左右的尿素,这样可以达到早发快发的效果,用肥来补迟。

(3)严格做好一季稻秧田管理。目前来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秧苗的时期多数都是处在4~7叶期之间,在4月下旬之前播种的水稻已经不是最好的移栽时期,但是5月初播种的正好可以进行移栽。在进行秧田管理的时候,要重点针对因缺水迟插秧龄延长的问题,以及秧苗素质下降等问题,切实对秧田管理进行加强。缺水相对来说比较严重的秧苗要及时进行浇水处理,保持其能够具备基本的生理需水,对于不能及时移栽的秧苗,要寄栽到别的田块,但是要确保其水源条件比较好,两段秧秧龄正常来说可以延长20 d左右。

3.3 水稻控肥技术措施

控肥技术的优化,就是在水稻氮肥的用量上进行控制,来提高水稻的产量。在以往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种植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并没有意识到氮肥施用要适宜即可,氮肥施用量过大,不仅浪费氮肥资源,还会增加无效分蘖,也会使得成穗率降低,容易出现倒伏的现象。水稻控肥技术主要是在水稻生长的前期,大幅度地降低氮肥的施用比例,在水稻生长的中期以及后期,合理地增加氮肥的施用比例,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氮肥的利用率,使得水稻吸收的氮肥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有所增加[3]。

4 结语

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非常重要,并且也是比较复杂的。笔者运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种植技术优化为例,对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增强水稻种植效益进行了论述,以此可以看出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水稻种植技术,对于水稻种植效益的提升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所以,一定要在结合水稻种植地域的实际情况下,强化水稻的种植意识,并且在技术上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也要注重种植人员的培养,在施肥、除草等问题上,都要适宜,从而在水稻种植技术和种植人员的双重作用下,增加水稻种植效益,提高水稻种植产量。

参考文献:

[1]谢成宜,李开慧.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农民致富之友,2013(18):105.

[2]天明.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及增强水稻种植效益[J].农业与技术,2016,36(6):89.

[3]沈士杰,邹德长,李运程,等.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优化方案筛选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4,15(3):125~126.

[4]陈明莉.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技术分析[J].绿色科技,2016(11):71~72.

水稻种植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水稻; 高产;栽培技术

结合我地区气候条件特点,总结了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提供大家交流切磋: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择适应当地生长、分蘖率高、秆强不倒、抗病性强、不早衰、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中晚熟品种。选种,晒种适宜,以增强种子发芽活力;然后浸种,采用1.0∶1.1盐水漂种,清除不饱满的大半仁种子;再用清水洗净种子上的盐分,用提前晾晒好的清水加浸种药剂浸种一定时间,待水稻种子吸水量是种子重量的1/4时催芽;催芽前洗去种子表面的药液,再用温水对种子增温,使种子平均温度在25~28 ℃时装袋,温室催芽温度控制在25~28 ℃,催芽时间30~48 小时,待种子90%破胸、芽长0.8 mm时,以厚度5 cm摊平晾种,晾好的种子盖好并保持其湿度、低温炼芽。

二、苗床准备

苗床地应选择背风、向阳、离住地近、有水源、能排水、好管理的平川地,营养土选用30%草炭土、60%当地无药害的优质土、10%腐熟农家肥,混合拌好备用。育苗大棚四周设排水沟,注意棚内土温。

三、培育壮苗

育苗时,把用水稻壮秧剂配制的营养土撒放在秧盘里,用平板刮匀、刮平,去除多余细土,用播种器适量播种。播种后覆0.5~0.7 cm厚营养土,用微喷浇透水,待苗床没有积水时,每40 平方米苗床用1支丁扑乳油灭草剂封闭灭草。秧苗一叶期控制温度在25~32 ℃,秧苗二叶期在25~28 ℃,秧苗三叶期在20~25 ℃开始通风炼苗,在离地面60 cm高的挡风膜上部放风控温,随时观察苗床的干湿度和棚内温度,防止秧苗青枯病、立枯病的发生,发现病情及时喷施立枯净等农药。移栽前补氮,施尿素每平方米50g,要求撒施一致,施后浇1次透水,以防尿素颗粒烧苗,然后撤去大棚膜,移栽前露天通风炼苗,秧苗喷施1次氧化乐果,以防止移栽后秧苗潜叶蝇发生。

四、插秧

秧苗移栽当天,起苗前施入磷酸二铵每平方米100 g作移栽送嫁肥,此肥不可早施防肥害。插秧株行距保持整齐一致,在旋耕整地前施入水田基肥,通过旋耕搅拌,达到全程施肥、深层施肥目的。

五、水肥管理

灌溉方法以浅水为主,同时根据水稻各个时期的生理生态要求,采取晒田、间歇灌溉和深水灌溉相结合的方法,调节和促控水稻生长发育。根据当地农业服务中心测验数据,结合水稻栽培所需的不同营养元素科学施肥,一般施优质腐熟农家肥,水田基肥施用优质复混水稻专用肥,水稻插秧后,结合水田灭草,将丁草胺、草克星等灭草剂与尿素混拌施用,在水稻抽穗前施尿素、硫酸钾作穗肥,以满足水稻幼穗生长。为保障水稻米质,在水稻齐穗后按一定比例施尿素或结合喷施磷酸二氢钾。

六、病虫害防治

在水稻抽穗前后,对水稻喷施锐劲或特富士一号、稻瘟灵等农药防治二化螟,稻瘟病等。

七、收获

水稻进入黄熟后期,达到90%的籽粒黄熟,即可进行收割。收割时捆小捆,摆“人”字架进行风干,当水稻籽粒含水量降到15%~16%时即可进行脱粒。

参考文献:

水稻种植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水稻;高产;稳产;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030-0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土地进一步向大户集中,规模种粮效益日益凸显,大户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也有不少农村大户,由于缺乏基本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造成高投入、低产出,甚至赔本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作为水稻N植大户,要保证水稻高产、稳产,产生效益,需要掌握以下关键技术。

1 农田基本设施建设

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应做到“路渠配套、旱能灌、涝能排”。针对潜育性土壤,还应开挖深沟以利降潜,增加土壤的通气性,氧化土壤有害物质;田间缺乏机耕路的,还应结合开沟培宽路面,以利机械进场作业,降低劳动强度和农业生产成本;水源较差的还要架设三相四线,建设提水站,保证水稻生长基本用水要求。进行秸秆粉碎全量还田,有利于培肥地力[1]。

2 品种选择

以稳产为前提,合理选择优质、高产、稳产、抗病、抗倒的水稻品种。应选择抗高温、耐低温、抗病害尤其是抗稻瘟病、且具备抗倒能力强的水稻品种。高产品种尤其是超高产水稻品种对肥水管理的要求高,有的高产水稻品种在不同年份产量表现不一。在水、光、热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选择种植高产品种,尤其以米质优、出糙高、适用市场需求的水稻品种为宜。此外,需针对品种缺陷,在栽培上加以注意。经常考察,多方比较,参考品种审定意见,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

3 种子处理

主要是药剂浸种和拌种。水稻恶苗病是由种子带菌引起的,用25%咪鲜胺2 000~3 000倍液浸种十分必要,同时可杀死其他病菌如稻瘟病菌。浸种时间要适当。低温、种皮厚的,浸种时间可长点;高温、种皮薄的,应缩短浸种时间。种子量大,催芽期间应时刻关注温度变化,温度过高应翻籽,使其温度均匀防烫芽,过干应补水。种子破胸露白后及时摊芽,防芽过长。低温天气可将已充分吸水的种子置于空调间内催芽较妥。稻蓟马喜食嫩秧,造成秧苗不长、萎缩,大田喷药防治费工费时,而用30%噻虫嗪拌芽籽后播种,在水稻苗期可控制蓟马危害,并且达到苗齐苗壮效果,因而药剂拌种工作很重要。

4 合理密植

构成水稻产量的3个要素为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是基础,往往多穗型品种的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易获高产。大穗型杂交品种一般分蘖较弱,育苗移栽的应每穴插2粒种子苗,插足27万穴/hm2以上,产量才有保证。大户请人插秧,若采取包干方式,栽插密度很难达到,建议采取直播方式较好,杂交品种用种量应不少于22.5 kg/hm2,常规品种用种量75.0~112.5 kg/hm2;若采取栽插的宜选用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

5 合理均衡施肥

施肥原则应是氮、磷、钾肥配合,注意补充硅、锌等微肥,而施肥策略应是施足基肥,重施分蘖肥,主攻孕穗肥。若按产稻谷9 000 kg/hm2以上,应施纯氮180 kg/hm2、五氧化二磷75 kg/hm2、氧化钾120 kg/hm2。一般三元复合肥(15-15-15)用量不少于750 kg/hm2,尿素用量不少于150 kg/hm2。复合肥总用肥量的65%应基施,剩下35%于拔节前施入(长穗肥);而尿素应于秧苗活棵后及时施入,以达到促蘖的效果,或者部分作基肥(氮肥前移),部分作分蘖肥;锌肥应于水稻分蘖期施入,以达到促蘖的效果;而硅肥应于拔节前施入,以达到抗倒的效果。破口期结合防病治虫还应补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增加粒重。切忌偏施氮肥,防止水稻贪青晚熟,发生病虫危害。

6 合理管水

栽秧及分蘖期宜保持水层1~3 cm深,以促进分蘖。当田间茎蘖数达到计划产量有效茎蘖数时应及时排水晒田至田间微裂、白根显现时复水。孕穗至扬花期保水3~5 cm,促孕穗、调湿、调温。灌浆期干干湿湿以湿为主,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蜡熟期适当延迟排水,增加土壤温湿度,延缓叶片衰老,增加粒重。

7 病虫草害防治

应选择高效、低毒、长效农药,重在预防用药。移栽秧苗应于插秧前1周施送嫁药,如三环唑、噻虫嗪、9080(10%四氯虫酰胺)等;大田水稻拔节期重点防治水稻纹枯病、螟虫及飞虱等,应将9080(10%四氯虫酰胺)或奥得腾(35%氯虫苯甲酰胺)与尊保(23%醚菌・嘧菌酯)或杨彩(18.7%丙环・嘧菌酯)及80%烯啶・吡蚜酮混配施用;水稻破口期重点防治穗颈瘟、螟虫、飞虱等,应混合喷施9080或奥得腾、三环唑或稻瘟灵或春雷霉素、杨彩或尊保、80%烯啶・吡蚜酮或护瑞(20%呋虫胺)等。此外,强台风过境或暴雨过后,还应及时防治水稻细菌性病害如细条病、白叶枯病、基腐病,宜选用碧生(20%噻唑锌)等防治[2]。近年水稻穗腐病发生呈上升趋势,穗期阴雨天过多,于齐穗后还应补治1次,可选用尊保或杨彩或禾技(75%戊唑・嘧菌酯)等药剂。

移栽田及抛秧田化学除草相对比较容易,但应注意移栽田除草剂乙・苄不可用于抛秧田,否则易产生药害,抛秧田宜选用丁・苄比较安全。直播田除草应采取“一封、二杀、三补”的用药办法。“一封”即芽籽播种后1~3 d,用30%苄嘧・丙草胺1 800 mL/hm2兑水喷施畦面,注意防止畦面积水而影响出苗,此次除草若畦面平整并保持湿润数周,可达到一次用药基本控制草害的目的,但大户耕作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使因雨错过施药适期,也要于雨止10 d内将药施下,以利减轻后期除草压力[3]。“二杀”即播种后20 d,秧苗二叶一心期左右,杂草二次出草高峰期用药除草,宜选用22%五氟磺草胺(农地隆)150 mL/hm2+20%氰氟草酯1 200 mL/hm2兑水喷雾(此配方对小苗相对安全),48 h后复水,保水1周,以促进杂草死亡[4]。保水很重要,二次除草不彻底与田块漏水保水不好有很大关系,除草时间应尽量提前。此次用药后1周可结合施肥拌施32%苄・二氯750 g/hm2或30%苄嘧・丙草胺1 800 mL/hm2进行二次封草。“三补”即水稻四叶期以后,对漏网杂草进行清杀。根据杂草种类,选用10%f唑酰草胺(春好)1 500~1 950 mL/hm2、10%双草醚180 g/hm2、二甲・灭草松、10%吡嘧磺隆225 g/hm2、30%敌稗・异恶松3 000 mL/hm2等喷施,同样需保水7 d,此次除草后结合施肥可用拌施移栽田除草剂乙・苄进行第3次封草。水稻拔节后禁止使用任何除草剂除草[5]。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双草醚用量,防止药害发生,尤其是在粳稻田上的使用应特别注意。

8 参考文献

[1] 薛亚光.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2] 韦本辉,刘斌,甘秀芹,等.粉垄栽培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19):3946-3954.

[3] 潘业兴.控释肥在水稻栽培上的施用效果[J].湖北农业科学,2010(10):2384-2385.

[4]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2005(1):3-7.

水稻种植范文第10篇

一般认为,水稻栽培之始首先是受到大陆影响的刺激。关于从哪里和通过哪条路线水稻栽培得以传播,则在日本史前史的研究中争论激烈。不过,根据最近的研究,已得出结论认为,最有可能的路线是从中国南方的长江下游地区,经过朝鲜南部,直至九州北部,或者是从长江下游地区直接到达九州北部。

(一)水稻栽培的开始

日本水稻栽培最早的遗迹是在九州北部板筑(工taz:ke)地方的一个遗址中发现的,它是出土代表弥生时期最早阶段的板筑型陶器的典型遗址。这个遗址的证据表明,大约在绳文陶器时代最后阶段水稻栽培就引进了九州北部。发现的许多证据(下面一段会加以讨论)及与其一起出土的碳化稻谷显示了根本性的技术革新,这个革新是在余苏(Yusu)型陶器阶段也即这个地区的绳文末期由水稻栽培导致的〔下条(shimoio),1979〕。此外,根据这个遗址及其他有关遗址沉积物的抱粉学研究,毫无疑间,当地居民在距今大约3000年的绳文陶器时代最后阶段种植了水稻〔中村(Nakamura),1979,1950〕。这个遗址在1978年的发掘中,稻作文化成分与余苏型陶器一起在第10层发现。这些稻作文化成分包括灌溉的水稻田,并装备有特殊的设施,如水闸和各种农业工具诸如收割用的石镰刀及木锄亡下条(shimojo),1979〕。按中村(1979)的研究,这个遗址的稻粉出现在深达地表以下290厘米处,堆积物时代越近,稻粉数量就越多,地表下200厘米以上的稻粉占了全部禾本科植物花粉的60多以上。中村据此提出,九州北部地区于绳文晚期到末期就已经开始在水田中栽培水稻。这个假想受到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的支持,这种研究方法是以分析植物蛋白石(Plantopal)为基础的。葛原(Fujiwara)及其同伴(葛原,2976,1979;葛原和佐前,1978;葛原等,1980)己经利用这一技术,即检测遗址各层堆积物中植物运动细胞所含的硅石体残骸。对板筑出土的一个标本进行系统研究后,葛原得出结论认为,第10层稻类植物硅石出现率很高,表明遗址附近的水田中栽培了稻类植物。这个证据,再加上中村的抱粉学研究成果,正开始为日本考古学家所接受,而他们原来还坚信,最早的水稻栽培是在大约公元前200一300年的弥生时期出现的。最初的水稻栽培被引进之后,接着是板筑型陶器阶段,根据板筑遗址的两个放射性碳素测年数据—距今2560士100年(样品编号GaK一2360)和距今2400士90年(样品编号GaK一2358),估计这一阶段开始于距今2500年左右。大约就在这时,已经发展了新的农业技术和知识的弥生农业社会就在九州北部建立起来,而在此之前的余苏型陶器阶段可能只是真正定居的稻作农业生活的序曲(下条,1979)。与此同时,板筑型陶器文化向东和向南传播。

(二)、水稻栽培的传播

一般认为,水稻技术首先是相当迅速地通过中国(Chu卯k的和近羲(Kinki)地区扩散,直至东海(Tokai)地区的西部一带〔例如:今东(Kondo),1962;金关(Kanasek‘)和左原(Sakara),1978;下条,1979〕。其迅速传播得到这个事实的支持:从九州到东海地区的所有早期弥生时代农业成分都相当相似(今东,1962;金关和左原,1978)。特别地,这个地区早期弥生时代的全部遗址都出土一种特殊的陶器,通常称之为“远贺川(Ongaga一wa)型陶器”,这种陶器的一致性表现为相似的工艺学和形态学特征。金关和左原(1978)指出,这种共同性应被理解为农业成分从其九州北部的发源地向外迅速传播的结果。这个假设得到东海的尼西西格(Nishis五iga)遗址的弥生早期放射性碳素测年的佐证。这个遗址出土此地区最早的弥生陶器,其堆积物测定的年代为距今2520士140(样品编号N一120)、2220二120(样品编号N一161一i)、2440土130(样品编号N一161一2)年。这些年代数据表明,这个遗址形成于水稻传播的第一阶段,大约与九州的板筑遗址形成时代相同。最近,中村(1981)出示了稻粉出现率方面的重要证据,稻粉是在产出绳文陶器时代或弥生时代堆积物的几个地点中鉴定的。它表明,许多遗址分布于日本西部,几乎覆盖了被水稻传播第一阶段影响的地区,在大约距今2500年前产出了一定比例的稻粉。这些事实也许证明了这样一个假设,即日本西部居民大约在板筑遗址形成的相同时代就接受了稻作农业,尽,管当时人们尚未对水稻进行精耕细作式的种植。穿过东海地区之后,作为水稻传播的第二阶段,水稻栽培向东传得更远。弥生时代中期,秋波(Chubu)、关东(Kanto)和东北(Tohokti)南部的绳文居民继续接受着从西部传来的新的生活方式。到大约公元300年,即被称为大和(Kofun)的下一个文化期的开始阶段,弥生文化传播到了除琉球和北海道以外的日本群岛大部分地区〔金关和左原(19一78)〕。但是,比较水稻传播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传播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有着许多重要的不同之处。

(三)、接受水稻栽培的不同

1.水稻传播的路线弥生遗址可以划分成三个不同的时期:早期为公元前300一10。年,中期为公元前10。一公元100年,晚期为公元100一30。年。每一时期与水稻传播的各阶段相对应。如上所述,由第一阶段水稻传播造成的早期弥生遗址分布于最东端,与东海地区的西部相毗邻。不过,更重要的事实是,这些遗址的地理分布依时期而不同,特别是在第一时期及其以后各期的遗址之间更加明显。早期弥生遗址集中分布于内海(InlandSea)沿岸低地和日本西部港湾,而其后各期遗址则除分布于沿岸地带以外还伸入内地。这里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大量与水稻传播第二阶段相对应的中期弥生遗址分布在日本东部多山内陆地带的河流上游沿岸和内陆湖畔。这种现象与日本考古学家提出的水稻栽培的传播路线完全一致。“弥生居民在九州北部居住后不久,他们就沿着海岸移动,以寻找适于耕作的土地,……奇怪的是,日本东部的早期弥生文化没有发展到广大的关东平原南部,虽然它确实从山梨(Yamanas址)县和长野(Nagano)县的盆地沿朝熊山(Asama)山脚扩散到了关东北部地区,然后进入福岛(Fukusliima)县,……。追溯弥生文化传播路线是很有意思的。在日本西部,弥生居民主要沿海岸移动,而在日本东部,道路则顺河谷和山口延伸,。(金关和左历毛,1978)抉言之,我们观察到的水稻传播第二阶段的路线是与第一阶段路线不同的。早期弥生居地集中分布于从九州到东海的低地,因为早期水稻是顺此路线传播的。第二阶段的水稻传播伸入多山的内陆地区,因此,尽管沿海地带仍有人类继续居住,它却在内陆地区留下了居住遗址。2.弥生文化里的绳文文化传统绳文文化对东、西部弥生文化的影响在陶器制作上有一定差别。所有第一阶段水稻扩散地区的早期弥生时代遗址都生产远贺川型陶器。与之相对,日本东部的弥生陶器组合则以本地绳文传统的强烈影响为特征(今东,1962)。例如,关东地区南部的弥生陶器装饰有与绳文陶器工艺相同的花纹百这种现象在此地区从弥生初期一直延续到弥生末期,尽管其中也发生了一定的逐渐的变化〔熊野(Kumano),1979〕。绳文文化另一个影响可以在渔捞工具上看见。据剑持(Kenmoclii)(1972)和神泽(Kanza二a)(1979)的报道,关东地区沿太平洋海岸许多洞穴遗址以贝家堆积为特征,堆积物中含有大量渔捞工具,如:鱼钩、枪头。这些工具是以此地区年代更早的绳文贝家居民相同的工艺传统制作的。因此,这一地区的弥生居民仍然保持着一种传统的生活风格,这种风格是以本地区繁荣的、时代更早的绳文传统为基础的,而且,与我们在西部早期弥生文化中看到的文化统一性相对,这里显示出一种强烈的文化地方化的趋向。我们可以假设,东部弥生居民采用水稻栽培技术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着过去绳文型生计的狩猎采集经济。再者,这个假设得到关东地区一个洞穴遗址出土的弥生人类牙齿磨损形态和程度的支持。铃木(su:uki)(1975)报道,他们的牙齿磨损情况与绳文人类的完全一致,但与其后的大和时代及更晚的人类有相当差别。最后,他认为:“这种类型的磨损表明,佐野(Sano)洞穴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绳文人类的生活方式相当一致,而后者被人们视为狩猎采集文化之人类。,(铃木,1975)

(四)、传播方式的假设

关于日本东、西部传播方式不同的原因,在日本史前史学界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课题。为了解释各地区从绳文过渡到弥生的文化变迁的如此种种不同,迄今人们已提出了许多很有意思钓假设。至于移植区之间地理上的邻近,几乎没有必要指出日本西部距水稻栽培得以从大陆传过来的道路更近。早在水稻栽培最初出现之前,日本西部可能就已发生了社会文化习惯的前调整,这可能是来自大陆的不断刺激导致的结果(今东,1962)。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日本西部可以较容易地接受一种新的文化成分,尽管它原来就需要一个文化习惯的革命性调整。不过,不同地区不同的农业适应过程不能仅仅从“空间上的邻近”情况来加以解释〔豪里(Haury),2962〕。人们已经注煮到了这两个主要地区之间的某种气候差异。一般认为,日本东部比西部所受阳光照射略微较少(今东,1962)。金关和左原(1978)把这种情况描述如下:“日本东部阳光较少,从而使水稻栽培很困难。所以,直到发展出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弥生人类才可能在这个地区定居。”然而,由于整个日本群岛都位于季风区,它们的气候环境几乎是一样的。除了东北(Tohoku)北部和北海道之外,水稻栽培所需的温度和湿度在各地区之间也无多大差异。而且,在绳文时代晚期海退时,沿海地带,河流下游和港湾地区就已形成了低地,这些低地可以很容易地为早期农人用作水田。金关和左原(1978)推测,当时很可能就在一个简单的平地上种植稻子,而没有特别的灌溉设施。所有这些条件在日本东、西部都是类似的,只是日光量稍有不同‘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水私栽培传播的第二阶段在新的水稻品种发展出来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另一个值得讨论的传播方式假设是被豪里(1962)描述为“生物地理学环境“和“最适文化环境”的条件。如上所述,绳文遗址的分布集中在日本东部,西部遗址稀少。因此,今东、(le62)提出,人口密度的不同在绳文时代就已经表现出来。他进一步推测,这应该归因于食物资源在数量和性质上的差别。上面曾提到,绳文陶器时期日本西部人口稀疏是因为自然资源的缺乏。结果使那里发展了一种较简单的生计方式,人们没有变成特化的狩猎采集者。对于西部狩猎采集的古人来说,定居下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不需要社会文化习惯的一次革命性再调整,这个转化是较容易的。另一方面,东部绳文社会在一个自然资源充裕的环境里专门从事于狩猎采集活动,因此人口密度很高。这样,东部社会就不能迅速而容易地向新.的生活方式转变,甚至就在完成转变之后,绳文陶器时代的地方传统仍然在弥生时期保存(今东,1962)。实际上,虽然今东的意见已经受到日本考古学家们的普遍支持,但它并未涉及到西部绳文人类接受稻作文化的“最适文化环境”。他提出,由于西部绳文社会依靠的是一种较简单的而不是特化了的生计形式,因此他们迅速而轻易地接受了水稻栽培。如果最初的水稻传播是由大群大陆移民的征服引起的话,这个观点或许会具有一定份量。不过,近年对弥生时代的人类骨骼遗骸的研究并未为支持这种假设提供任何物质证据〔如:内头(Naito),1971;山口(Yamaguehi),2979〕。例如,金关(1966,1967)分析九州和中国地区的人类骨骸后提出一个假设,即日本西部的弥生居民是由本地绳文居民后裔和大陆移民子孙构成的,后者把稻作文化带入了日本群岛。金关进行研究的、发现于多伊嘉哈马(Doigahama)和三山(Mitsu)地方遗址的弥生人类在一些体质特征上区别于时代较早的绳文人类。不过,最近在九州北部(内头,1971)和四国(山口,1979)发现的弥生人类骨骼已经表明,他们的体质特征可以归入绳文类型。这就是说,在体质人类学领域中没有获得水稻技术最初传播是由于移民的征服的证据。基于两个主要地区各以不同的林木带为特征这一事实,一些植物生态学家提出了另一个一解释传播方式的意见〔如:本田(Honda),1912;吉良(Kira),1949;山中(Yama一.naka),1979〕。日本西部位于月桂属植物带的北端,这种植物带代表着东南亚地区的特征,而东南亚地区就广泛分布着一种刀耕火种农业。因此,很可能绳文陶器时代同一类型的农业已经传到了日本西部,当地居民也已从事这种农业生产〔中尾(Nakao),1966;上山,1969;上山等,1976;佐前(sasaki),1971〕。另外,佐前提出,对刀耕火种生计经济的依赖所导致的适宜文化环境,在日本西部向水稻种植的转变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支持这个假设的论点,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其中有一个事实是,刀耕火种型农业不同于具有农田设备的水稻栽培及其有关工艺技术,正如皮尔逊们(1978)曾提到的那样。从一开始,日本的水稻栽培就利用了一种准备好的水田〔左藤(S:to),1971〕,因此,向稻作农业转变对刀耕火种农人来说是否比狩猎采集者更容易得多,这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两者都缺乏有适当技术的经验。而且,这个假设的理论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东海东部和关东地区甚至在水稻传播的第一阶段就表现出了它们的抵制性,尽管这些地区也包括在和日本西部一样的林木带内,并可能对水稻传播提供了相似的条件。最后,迄今已在各种不同领域讨论过的环境不能充分解释对水稻栽培的抵制—这种痕迹可以在日本东部太平洋沿岸找到。这就是说,上面提到的种种条件不可能为水稻迅速传播地区和水稻受到抵制地区之间的文化两分法的解释提供物质证据。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考察最早的弥生居民及其与水稻最初传进时东海地区边缘的绳文社会的关系。

(五)、绳文贝象居民对水稻的抵制

上一篇:信息技术应用范文 下一篇:当代教育科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