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05:14:25

统筹管理论文

统筹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环保;统筹管理

若想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处于不败之地,则应当全面认识到节能减排环保统筹管理的重要价值,注重施工中各个项目的综合管理价值,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时展要求,将节能减排环保工作能够渗透到各项管理活动中,构建高效率、低耗量的环保型施工管理项目,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文章将结合当前施工企业实际的节能减排环保统筹管理对策情况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一些相关思考与建议,希望能够对节能减排环保的工作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1科学计算用地指标,减少土地使用量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对现代施工建设、施工土地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企业也应当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深入落实节能减排环保的相关理念,从施工设计、施工中土地利用规划开始,实施施工用地的相关数据计算,优化场区布置情况,通过反复的计算、细致的规划等方式,在满足施工要求、保证职工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土地使用量。比如施工场地各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将临时占地与永久占地的方式相互融合,反复优化施工场区的平面布置情况,将施工围挡、施工道路以及临时建设设施等等实现科学布置与优化配置[1]。施工企业需要注重环保设备、安全设施的建设,且可以充分利用施工周边的环境、市政原有的资源条件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避免临时设施的重复性建设。例如北京地铁6号线南锣鼓巷站建设的过程中,即转变了传统的岛式站台建设方式,通过适当的优化与改革,应用上下叠落式站台[2]。这种方式能够通过全面整个明挖施工场地与盾构机始发场地交叠利用的方式,显著减少传统施工占地中所使用的面积,优化后的施工面积仅为传统施工方式的1/2,能够满足北京交通日常运输需求,也内蒙古节约土地使用量,保护老城区的建筑,属于施工中科学计算用地指标,减少土地使用量的典型范例。

2创新施工管理方式,节约施工的材料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施工管理工作需要注重工作方式的创新,注重工程超前筹划,合理划分施工流水段,减少周转材料的使用量,提升周转的次数。针对于明挖基坑结构施工,施工流水段长度划分非常重要[3]。如果流水段长度过大,则一次性投入的周转材料也会相对较多,然而实际的周转次数却相对较少,施工速度比较快,造成施工材料浪费的问题。如果划分的实际长度相对较小,则一次投入的周转材料虽然相对较少,但是会增加周转的实际次数,施工速度会相对较慢,对实际的施工管理需求相对较高。针对于上述问题,施工项目管理中,需要基于基坑的长度、项目建设的实际需求以及施工材料的周转次数要求等,科学划分施工流水段,转变传统的施工建设中,仅仅凭借经验实施施工流水段长度管理的方式,在节约施工材料、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也能够对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比如遇到暗挖隧道大断面结构施工项目中,如果隧道长度高于80m的情况下,则可以应用6m长度的整体式钢模台车,这种方式相较于应用拱架小模板施工方式更加合理,且经济利用价值较高。

3构建材料管理机制,提升物资周转率

为了全面降低施工成本,避免施工材料浪费,项目管理中可以建立奖励机制,充分发挥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智慧,集思广益,鼓励员工参与到材料管理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全面提升物资管理的效果以及物资周转率[5]。针对于提出合理优化建设建议,能够降低施工项目成本,节省施工材料的人员,需要实施物质奖励,构建全面且细致的奖惩机制,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员工集思广益的积极性,切实发挥每一位相关项目参与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施工通过砂卵石地层挖出的渣土,项目部可以鼓励员工将砂卵石实施筛分,将筛出的砂子再用于喷射混凝土施工。在开挖初支喷锚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增强相关施工人员的施工能力、专业水平等,通过这种方式节省喷射混凝土施工用量。在区间混凝土二衬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上部结构施工与仰拱施工的工序有机融合,将上部施工余料用到仰拱施工活动中。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节约施工材料,节省项目施工中的成本。比如中铁十四局建设中,便采用着滚动式的发展方式,在项目建设中所应用的配电箱、钢材以及活动板中,均能够全面利用到下一项工作项目建设中,物资周转率相对较高,材料管理的效果相对比较理想。同时,中铁十四局还开设了专门的物资基地,以便于项目建设中的物资周转与物资维修等。在各个项目开展前,均能够保证物资充分,利用能够使用的物资,针对于难以再次利用的物资进行重新购买。项目建设中需要全面检查物资的具体情况,通过科学的管理对策,保证物资周转的效果,提升物资利用率。

4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节约用水用电量

施工现场管理的价值突出,也是节能减排环保统筹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实际的施工现场管理中,需要充分发挥现场管理的价值,将节能减排环保的理念能够渗透到各项管理活动、管理细节中,节约用水用电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北京地铁各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便完全使用轻钢骨架和A级节能保温材料———岩棉板相结合的活动板房,这种材料的隔热性能相对较好,防火性能较高,且具有重复利用的特点,材料的使用价值较高。空调及采暖设备,则应用定额定量使用、分段分时开启的方式,构建节约则奖励,超出则惩罚的管理制度,通过这种方式有效避免了空调长时间无需求,但是出于开启状态下的问题,实现的用电量的有效节约。在施工现场管理中,需要全面认识到用水用电节约管理的重要价值,优化配置用电线路,且可以积极采用节能灯具以及节能设备等等,全面减少施工现场中的电能耗费量。同时,除了饮水外,施工中可以尽量使用施工降水。为了保证污水作业的需求,可以在满足施工安全条件的基础上,地下工程施工采用施工降水的方式,直接与市政管网相互连接,提升施工现场水资源管理的效果。项目建设中需要保证降水对身体无害,将降水井排出的水,用来洗澡、洗衣服、冲洗现场车轮等等,这种方式能够全面减少用水量,达到施工现场节约用水用电量的目的。

5注重全员安全管理,打造安全型项目

绿色工程的项目是本质安全型的项目,对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形象、行业竞争力以及发展趋势等均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施工企业节能减排优化管理中,需要注重全员安全管理,打造安全型的项目活动,构建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以及全方位管理的安全模式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中铁十四局在北京地铁项目中则坚持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创建了“一网四格”安全管理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实施严全员安全生产负责制,明确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责任,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则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6结束语

绿色施工管理对策的构建,有助于资源节约型项目的打造,对现代工程质量的提升,能源的节约利用等均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未来的项目建设与企业管理中,需要全面认识到先进管理技术融入,积极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不断优化企业资源管理对策,通过建立与落实相关管理对策的方式,探索经济型、环保型的绿色施工管理方式,切实发挥节能减排环保统筹管理工作的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节能减排资源理念创设的重要价值愈发突出,企业需要最大限度节约用水用电量,提升项目施工材料的利用率与周转率,为绿色环保项目的建设创设良好的条件。

作者:吴鹏 单位: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孙钧.面向低碳经济城市地下空间/轨交地铁的节能减排与环保问题[J].隧道建设,2011,06(19):643~647.

[2]王锡春,李文刚.喷漆室节能减排环保的新思路———由湿式漆雾捕集装置转换成干式或静电漆雾捕集装置[J].现代涂料与涂装,2010,06(23):41~47.

[3]史更生.工业节能减排形势及环保产业发展———根据第3届中国能源战略高峰论坛整理[J].有色冶金节能,2010,05(21):10~12.

[4]任雅娟.以经济手段推动实现节能减排———环保税收优惠政策的优化策略[J].环境保护,2013,12(14):46~47.

统筹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服务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重要竞争优势来源。本文对信息技术服务运作管理中的服务、服务链与服务外包、服务传递、服务质量与服务绩效评价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状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1简介

近年来。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已经从制造业下游的“附属物”转变成为重要的主导现代经济的产业。全面、快速地发展服务业也已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的重要战略目标。随着信息技术(IT)的发展、电子商务环境的日益成熟、国际化运营的深入、企业商务模式的变革、消费者期望的提高以及政府政策的鼓励等众多因素的交互影响。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市场竞争也不断加剧。服务企业必须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才能赢得竞争优势。IT服务企业是重要的服务组织,包括许多巨型的跨国企业,如IBM.HP、DELL、SAP、Microsoft、Oracle、CISCO等.不仅在服务业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更重要的是IT服务企业起到主导经济转型的作用.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商业模式的改变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取代的驱动作用。我国国务院制定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几乎所有的行业如机械、化工、冶金等制造业,电力、交通运输、金融、保险、连锁酒店、港口管理等服务业,教育、国防、政府管理部门、医院及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等都需要实施信息化,我国信息化的任务还很繁重,IT服务企业面临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发展我国IT服务业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整体信息化水平与竞争力。、

对国内许多IT服务企业的调查表明。在IT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大约80%的时间与IT项目运作维护有关.而该阶段的投资仅占整个IT投资的20%,形成了典型的“轻服务、重技术”现象。国际咨询调查机构Gartner集团的调查发现,在经常出现的问题中,源自技术或产品(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电力失常及天灾等)方面的其实只占了2O%.而流程失误方面的占40%,人员疏忽失误方面的占40%。IT服务管理严重制约着公司的发展。影响着客户的绩效与客户满意度。当前,越来越多的IT服务企业开始关注服务管理,并从单纯提供软件或硬件产品,向提供全面的服务转型。例如,著名IT服务商IBM公司以向商业、政府、科学研究、宇宙空间探索、国防、教育、医学等各个行业提供先进的信息技术服务解决方案为使命。IBM不仅提供信息处理系统、软件、通讯系统等产品.而且还提供全面的IT服务。在服务方面.不仅需要对IT基础架构(包括软件和硬件)、网络环境的管理提供服务.更需要对包括企业资产等在内的业务元素的全方位管理提供服务。IBM服务管理战略由此应运而生IBM公司于2006年了这一新战略,IBM帮助众多企业用户规范其IT服务管理流程。有效控制信息系统成本。简化IT基础架构,有效集成IT与核心业务.简化服务管理体系。无疑。IT服务企业的运作管理具有挑战性.因为产品与服务之间具有许多重要的差异.顾客从服务中获得价值。服务中的无形要素主导了价值创造.顾客参与服务过程,顾客体验成为服务的重要部分同时服务还具有虚拟性与时效性,IT服务企业提品与服务具有交融性与一体化的特点,有些服务通过嵌入式产品来提供.这些服务成为产品的附加模块服务区别于产品的这些特点使得服务企业运作管理具有更大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适合制造业运作管理的工具并非也适合服务环境。因此,有必要对IT服务企业运作管理的机制及相关主题.如服务的特性与服务需求、服务传递过程、服务质量的评价等进行研究,并建立IT服务企业服务管理系统的模型框架。IT服务企业运作管理的理论可以直接指导我国IT服务企业的服务管理.从而对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及信息化绩效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2IT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

服务运作是将人力、物料、设备、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变换为无形服务(产出)的过程。服务运作管理(ServiceOperationManagement)指对服务企业所提供服务的开发设计的管理.对服务过程及其运作系统的设计、计划、组织和控制。IT服务企业包括从事信息、通讯技术及相关服务的组织,其中有的提供硬件产品与服务.有的提供软件产品与服务.有的仅提供咨询服务、实施服务、安装服务、维修服务、信息系统代管服务、其他中介服务,很多研究服务运作及服务营销的学者都对服务给出了相似的定义: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任何无形的活动或收益.并且不会导致任何所有权的产生服务的提供可能与某种有形产品联系在一起.也可能毫无关联。IT服务企业向顾客方提供的灵活、及时和有效的IT服务是一项经济活动,顾客从中获得价值.但不拥有对服务的所有权。将服务作为服务包(ServicePackage)看待。服务包由实物产品与收益组成,收益包含了感性收益与心理收益感官与心理的收益与提供的服务相联系.服务支持资源的及时到位也是服务的一部分。

IT服务企业须以服务过程为导向、以客户满意和服务质量为核心建立服务管理的指导框架.需要对服务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类.IT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客户服务与IT服务客户服务包括客户关系管理与一些事务的服务,涉及客户接触模型.且与IT服务密切关联。IT服务不仅要监控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及数据库等IT部件.而且要收集IT服务质量管理信息以及IT系统满足需求能力的信息客户服务存在不同的顾客接触程度因而.IT服务企业中的服务运作机制势必要比其他服务企业复杂得多研究IT服务企业中的服务运作机制.首先必须对服务进行分类与建模确定核心服务与不同等级的从属服务,采并取相应的策略

2O世纪80年代末,英国商务部为解决“IT投资、采购与服务质量不佳”的问题而组织开发的IT基础架构厍(ITIL:InformationTechnologyInfrastructureLibrary)于2005年5月被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定为ISO20000标准。ITIL将IT服务管理分为服务支持和服务提供.主要包括1个职能中心服务台以及10个核心流程:配置管理、故障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管理、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能力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可用性管理,以ITIL为核心形成了IT服务资源管理与使用方法体系。IBM公司就是ITIL的贡献者与实践者.ITIL在欧洲和北美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1T基础架构库连同下一代Web服务基础架构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架构)主要针对外部服务供应商、专家和专业技能供应商所提供服务的管理及集成.采用标准化的ITIL.可以方便地创建开放的、关注流程的、以服务质量及客户满意瘦为准绳的IT服务运作机制。但对服务企业的客户服务特征关注不够.与客户业务应用需求集成不够,偏重于IT资源服务将服务组件扩展至应用业务过程层次,业务组件有利于从信息系统规划与分析、设计阶段开始建立通用的信息系统业务组件的概念只是IT服务企业服务概念的一个方面.仅反映了实物产品模块。系统地对IT服务企业中的服务包进行分类及建模的文献并不多见.对IT服务企业的服务包进行分类与建模是服务运作的基础

有形产品的设计需要设计产品及其工艺过程.而服务与服务过程的并发性.决定了服务的创新需要不同的过程设计方法.服务企业需要武装过程的使能器。这些问题将在服务传递过程模型中研究

IT服务企业服务运作中.服务与软件及硬件密切相关.所提供的服务是服务包。既包括了一系列的系统解决方案,又包括给予顾客的感官体验、心理上的收益,对顾客行为的有利影响以及友好的合作气氛等服务包的设计与服务过程的开发同时进行.服务包呈现递增式变化.服务人员(知识型员工)的培训对服务包具有重要影响,服务的运作机制无法形成知识产权。IT服务运作中既包括基于设施的服务业务.也包括基于区域的服务业务,还包括客户支持服务:既有交易前服务,也有交易中服务,还有交易后服务;既有核心服务,又有附属服务:既有客户服务,又有内容服务;既有远程服务。又有现场服务

3服务链及服务外包

企业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的加剧使得IT服务企业运作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间业务协同在增加,企业更加关注核心能力。IT服务企业借助于服务链.与合作伙伴紧密协同.更好地向顾客提供一系列的服务例如.世界最大的企业应用服务商SAP公司依靠合作伙伴来参与ERP系统集成、实施与传播。SAP公司有4种类型的合作伙伴:专业服务公司作为联盟伙伴、提供硬件及基础结构作为平台、提供数据库系统的技术伙伴、以及与SAP软件相互补充的集成伙伴。SAP的联盟合作伙伴有安达信咨询、CSC、EDS、HP、IBM、毕马威、德勤、普华永道等,SAP中国也将广泛地发展和合作伙伴的协作关系纳入工作重点,从项目管理、质量保证、知识传递三方面全力支持合作伙伴队伍.建立服务链向顾客提供全面的IT应用服务。国内的ERP软件巨头用友、浪潮、金蝶也建立了自己的生态服务链。服务链是将供应链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引入到服务业.更加强调顾客需求,强调针对需求及服务特征而做的服务延伸

IT服务外包业务在迅速增加。IT服务外包(ITService0utsourcing)是指用户在规定的服务水平基础上,将一部分信息系统业务(主要包括电脑、网络、服务器、各种应用系统等的维护)以固定的价格委托给专业服务商,由其管理并提供用户所需的信息技术服务IT应用系统的运营阶段成为IT应用系统生命周期中的关键阶段.IT服务企业的服务管理将遍及应用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对IT服务企业来说.前端服务过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服务品牌.前端服务过程的外包可能有利于企业关注核心业务.但必须使顾客获得增值的服务。

提出了识别海外服务外包的复杂性以及识别外包战略给企业带来内在挑战的两个概念模型指出:对于外包前端业务过程的最新供应链动向,现有理论及文献几乎没有提供满意的解释。使用了Sridhar和Balachandran建议的一个模型.确定了服务外包现象的影响因素。提供了识别直接接触顾客的任务是否可以外包的框架.开发了公司选择服务外包的准则的理论框架

国内研究服务外包的文献大都集中在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领域,如,指出: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可以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提出了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若干思路。对服务外包贸易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研究.并尝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总之.针对IT服务企业服务链及服务外包这一服务运作模式的新变化.可参考的文献十分缺乏。运用企业扩展理论。建立IT服务企业的服务链运作模式.构建其服务外包决策准则框架等服务运作战略问题直接关系到IT服务企业使命及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国IT服务行业的生存与发展

4服务传递过程的设计

服务过程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服务营销理论诞生的初期.主要是从服务定义的角度来刻画服务过程,如麦克卢~(Mcluhan)曾经指出:“服务过程就是产品。服务是一种过程而非实物”;格鲁诺斯(ChristianGronroos)定义服务为:“一般是以无形的方式……可以解决顾客问题的一种或一系列行为”。后来.从服务分类的角度研究服务过程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蔡斯(RichardB.Chase.1978)依据顾客和服务体系的接触程度。把服务过程划分为高、中、低3个层次;施曼纳教授(RogerW.Schmenner)提出服务过程矩阵.根据服务性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顾客和服务人员相互交往程度、服务定制化程度来认识服务.过程矩阵中的不同企业,其面临的管理问题各不相同: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ChristopherH.Lovelock,1984)以“标准化”和“顾客化”来定义服务过程的两个极端以肖斯塔克的研究为代表,标志着服务过程研究进入深化阶段肖斯塔克(1987)撰文“通过结构变革进行服务定位”指出:服务过程是结构元素.服务过程应考虑“复杂性(complexity)”和“歧异性(divergence)”,通过降低服务过程的复杂性和歧异性改变服务过程结构。认为服务过程的标准化以及服务过程中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够带来服务创新而建立服务过程模型有助于降低服务过程的复杂性与歧异性,也有利于服务的创新。服务过程建模的文献较少,服务过程建模多采用服务蓝图法.通过识别服务过程,标记可能出现服务失败的环节。及早提出服务补救措施.并为每个过程设立时间标准.直观展示服务全景。然而.服务蓝图法对服务的表示都是基于图形的手工建模.随着服务系统流程日益复杂.服务所需资源的增多,服务提供过程的跨组织化(服务链,后文要提及),以及服务运作与顾客的接触、互动性的增加等.单纯依靠服务蓝图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在服务蓝图中运用了结构化模型.中提及CongramC与EpelmanM采用结构化分析设计技术建立了服务过程的形式化模型.但是结构化模型仅适合建立静态的模型除了基于流程图的建模工具之外,质量功能展开(QFD)tE有助于服务过程的创新与改进。

顾客需要的不仅是企业的软件或硬件本身.而是整体的服务解决方案.且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往往是分阶段、分模块滚动进行的服务过程势必伴随着顾客体验过程(尽管也存在独立的顾客体验)。如很多ERP服务商向用户提供“会议室驾驶舱”的体验.让用户充分体验ERP系统的运行特点与操作.借以形成良好的培训基础。对顾客体验理论进行了研究,指出:不同的服务业.或同一类服务业中不同的服务提供商.带给顾客的体验也会不同。lT服务企业的顾客体验过程有很大的行业相似性.顾客体验融于服务过程,顾客体验的不仅是产品.也是服务.顾客体验对服务品牌的影响很大。成功的IT服务企业需要集成化的服务过程管理.需要融人顾客体验过程,需要考虑企业变革因素,考虑顾客行为与顾客现状.并影响顾客行为,推动企业变革因此根据IT服务企业特点.建立融合顾客体验的基于服务链的集成化服务传递过程是IT服务企业运作管理的重要课题

5服务质量的管理与服务绩效评估

詹姆斯·A·菲次西蒙斯(JamesA.Fitzsimmons)从服务质量角度分析服务过程的控制。通过建立一种反馈控制系统.将系统输出结果与标准相比较来控制过程。对服务过程质量管理的忽视会造成服务失误,服务质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服务质量难以保持稳定和一致,服务传递过程中员工与顾客的沟通.员工的态度、技能等都会影响服务质量,进而造成服务失误。服务质量取决于服务过程质量.服务质量会带来卓越的业务绩效。运用质量回报法,针对财务指标衡量服务质量改进的绩效.提出了指导餐饮业改善服务质量的框架。分析了服务质量及其评价标准特征,通过服务补救提升服务质量.介绍了服务补救策略实施的具体运作技术。

关于服务企业服务质量方面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IT服务企业服务质量研究文献更少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基金会(InformationSystemsAuditandControlFoundmion.ISACF)以及信息技术管制学会(ITGovernanceInstitute.ITGI)开发了IT管控目标模型(ControlObjectivesForInformationandRelatedTechnology.COBIT)。该模型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与控制.模型的主体部分是模型框架.它解释了IT流程传递业务需求信息和控制IT的机制。给出了度量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各过程安全、可靠与有效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性能.帮助用户了解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系统的薄弱环节,能够有针对性地确定解决方案。但该模型并未涉及IT服务企业事务服务方面的服务质量.如果说它涉及IT服务企业提供的产品.也只是涉及通用的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定义了IT服务的服务质量数,以度量整体服务的质量特性,完善了IT服务质量参数.但只是提高了IT服务的粒度而已。也未涉及IT服务企业事务服务方面的服务质量IT服务企业服务提供过程一般是按照阶段里程碑方式.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服务过程的评价与改进更是离不开服务质量的研究。:

服务承诺度(SGS)是服务质量管理的关键概念.服务质量对业务绩效有重大影响。针对IT服务企业的行业特点.开发IT服务企业服务承诺度体系。将IT服务、客户服务结合起来,以服务过程为主线,关注顾客、员工.建立基于服务链的服务绩效评价模型.以实现对服务过程的改进.获得卓越的业务绩效

6结论

服务具有虚拟性、时效性、体验性与伴随性等许多重要的不同于有形产品的特征.那么针对制造业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与方法就不能完全适用于IT服务运作管理。IT服务企业的服务较一般服务更加复杂.以下问题使IT服务运作管理面临挑战:

(1)适应服务包的特性与变型创新.构建IT服务企业动态、柔运作机制:

(2)识别服务运作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及其服务外包决策的权衡:

(3)IT服务企业服务传递过程的标准化与柔性化的问题.以及顾客行为、顾客接触与沟通、顾客体验要素对服务传递系统的影响:

(4)建立提升服务绩效的机制,如通过完善服务承诺度体系.并挖掘影响服务绩效的潜在因素;

统筹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农村社会文明秩序调停将为人居基本平台稳固开创更多适应前景,其作为民生文化素质与生活质量改善的依托媒介,相应地会尊崇政府与中心村的核心领导理念,主动完善农、林、渔、牧等产业形态,利用社会的自行组织行动吸纳更多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效应。农村社会将一切自然环境与经济、政治、文化元素吸纳,利用政府与社会多方资源,引进城市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经验,令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焕然一新,最终充分扎实稳固基层生活共同体架构。长期以来,城市社会文明程度一再提升,但是城乡之间始终存在二元制度障碍,自此我国农村自治开始沿着异质化城市路径探索,具体说来一切改革活动都停滞在初步探索阶段。具体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能够适当赢取人文秩序和谐效应,目前我国农村内部社会关系结构仍算稳定,但是却也饱含各类冲突问题。经过规范体制创新改造,能适当挽回经济协调发展效能,促使大众应用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机保障,将一切不稳定因素摒弃在外,最终为社会主义和谐前景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二、我国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策略中面对的实际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形式急剧扩张,这已然成为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矛盾危机,须知目前既定农业产值占据我国整体生产数值的比重已经骤减15%,而呈现二元结构也未产生本质性变化。

1.区域发展严重失衡

我国县域经济实力存在严重差距特征,其中尤以西部地区最为落后,无论是城乡居民收入或是社会文化构造状况,都与标准市场化形态存在较大出入。要尽快遏制此类危机状况,就必须随着经济改革步伐推进进行同步处置,不可滋生焦急心理。

2.城乡产业关联程度骤减

我国现下呈现二元结构夹杂着深刻的产业分割迹象,并且单位产业格局联系特性严重分离,尽管各类地区已经针对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做出严密关注和有机延展,可无论透过理论或者是实际操作层面观察,都存在工业、服务业向城市吸纳感知效应,也就是说在农村地区加快产业化调整速率已经处于迫在眉睫之势。实际上这类产业分割迹象已经深度弱化了城乡经济基础架构,势必不利于后期社会协调发展。现如今我国大部分乡镇企业难以全面经营,特别是单位农民经济实力增长效果极为模糊,这一切现象都是城乡产业关联程度不强所造成的。

3.城市人口压力的沉重

城乡现下全面承受人口与劳动力合理分配压力,就业矛盾广泛滋生,而抑制此类危机的有效途径就是促进产业模式的创新转换与协调发展速率,特别是依托于城市化的第三产业模式,如若单纯地消除阻挡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对于后期两地一体化发展也是没有太大的的辅助功效的。具体来讲,我国必须主动联合过往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及时运用经济、行政以及文化综合调试手段进行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造,这是目前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的核心任务,需要适当引起规划主体的严密注视和有机开拓。

三、新型农村社会管制要求详述

农村实施高度社会管理完全是迎合工业城市化改造思想的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表现手段,按照基层组织单位形态角度分析,涉及居住空间与社会成员生活保障问题以及地方性文化传统都将受到有力保护。相对于城市结构来讲,农村大众居住密集效果不够坚实,一切活动利用村镇作为核心运转,其间不乏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的拓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改良,农村生活模式必将产生高度变化,有关外部性特征逐渐落地生根,国家规范性制度开始大面积迁移其中。而城乡统筹管制手法可说是在充分保留农村经济产业活力前提下实现工业反补能效,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转移,为两地同步发展献计献策。自此之后,农民群体开始向城镇周边新型聚居场所靠近,土地资源也顺势过渡成为集中规模经营形态,工业产业活动的广泛交织必然带动城乡深切交流功效,创新生产技术经验与经济轨道正式上线。现如今政府一改传统卫生与公益事业发展理念,使得合理比例的公共资源顺畅转移到农村,令这类区域也能够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如低保、养老与医疗保险项目等。整体服务体系架构瞬时完善丰富起来。

四、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良建议补充

最近阶段,有关政府开始针对农村经济加以大力扶持,为了加快县城市化转变进程,提升当地社会管理能效与科学发展实力。新农村社会结构改造可以采用农村传统的赶地、租赁或收买的方式解决用地问题,这里的关键在于,首先新区建设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要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确权登记,做到产权清晰、界址清楚、面积准确。在新村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当地群众的意愿,采取不同的方式获得社区建设用地。涉及行政区划变更和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制定土地调整方案,充分征求权利人的意见,合理调整土地权属,以免引起权属纠纷。

1.城乡资源协调配置

城乡和谐发展需要借助创新资源配置基础作为依托媒介,利用城乡科学共享理论,争取透过农民经济增收与公共服务流程进行两地资源科学分配,维持异质化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特性,适当建立起良性循环与统一发展文化体制。再就是匹配坚固的政策内涵,尽量将不同等级乡镇差距特征泯灭,适当加大政策倾斜辅助力度,尤其是偏远乡镇的财政支持效果,如创新农村建设资金、后期标准税收成果分成与生态补偿等;并且广泛吸引财力机构关注,必要时设立资源整合项目,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数目。

2.创新农村自治政策的颁布

农村有必要实施科学自制管理政策,确保在还权于民基础上令其自主参与领导班子选举流程,能够针对公章、村帐以及合同内容实施严格规范管理,强化各类协约签订的公开化特征,并交由乡镇代表与法律顾问细致审核。坚持上述手段,可以尽量令村级权力公开化,确保任何流程都依法运行,杜绝任何中饱私囊的腐败迹象。再就是全面抑制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患,积极推行支部领导范围下的村民自主社会管理模式。如城镇化发展型新农村,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参照城镇的布局、结构、功能,规划新农村建设,实现“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路网相联”,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解决食、住、行、娱、学、医等日常问题,使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在一起。

3.科学吸纳整合涉农项目资金

运用建设用地有偿使用与土地复垦费用作为资金重新吸纳特定出口,适当引领农业先进技术成果与资源协调开发能效,使得当地各类公路建设、退耕还林以及通讯事业得以协调运转。对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布置与开放工作,应该适当引起不同等级层次政府的关注,确保专项扶持资金能够顺利到位。实现此类事业高度建设指标,就必须保留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将示范村项目拓展作为核心任务指标,令政府一切资金支持政策得以快速倾斜。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真正落实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改造任务指标,必须针对内部法制与经济协调秩序进行有力改造,争取将一切不必要的发展纠纷扼杀在摇篮之中;同时建立起与农村实际经济发展相互吻合的道德规范体制,为农村社会管理双层面载体整合贡献合理支撑力量。

统筹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基金统筹与平衡

21世纪,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2%,并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攀升,养老保险负担系数也随之提高,加上预期的人口寿命延长、养老保险待遇不断提高、城市大量在职职工提前退休、基金收缴率下降、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我国正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严峻的养老保险平衡危机。

目前,我国在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资金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及其作用的发挥,因此探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与平衡,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利用率显得尤为迫切。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保险基金概述

现代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即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退出劳动岗位时,可以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目前,世界各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三种模式:

1.传统型。又称与雇佣相关模式,最早被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9年颁布养老保险法所创设,后被美国、日本等国家所采纳。该模式主要是通过立法强制雇主和雇员参保,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负担。在筹资方式上实行“现收现付”,以支定收,事先确定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然后再以支出来确定总缴费率。

2.国家统筹型。该类型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福利型养老保险,最早在英国创设,目前适用于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该制度的特点是实行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度,并按“支付确定”的方式来确定养老金水平,优点在于运作简单易行,通过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其缺陷为政府负担过重,缺乏对个人的激励机制;另一种类型是前苏联所创的类似于福利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但其适用对象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是在职劳动者,实行单一层次保险体制。

3.强制储蓄型。又可分为新加坡模式和智利模式两种。新加坡模式是一种公积金模式,主要强调自我保障,建立个人公积金账户,由劳动者于在职期间与其雇主共同交纳养老保险费,劳动者在退休后完全从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国家不再以任何形式支付养老金。智利模式作为另一种强制储蓄类型,个人账户的管理完全实行私有化,将个人账户交由自负盈亏的私营养老保险公司来管理,劳动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基金管理公司,该种养老保险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效率。

养老保险基金亦称为退休基金,是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实现手段,即雇员在工作一定年限后退休自雇主所获得之给付,可以是一次或定期终身给付。该类基金属于专用基金,具有自身的特性。

(1)社会性。养老保险作为一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社会政策,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在基金的筹集、给付及基金资产的营运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无论是管理的过程和具体环节均体现了社会或政府行为。

(2)储蓄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个人账户预筹的,特别是积累基金,主要是通过个人账户进行预筹,储蓄起来以备将来支付养老金的资金。

(3)互。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给付实行一定程度的社会统筹,以实现社会互助,减轻劳动者的养老风险。主要表现为:①基金筹措由国家、雇主和个人三方负担,并从中划出部分作为社会统筹基金;②基金营运收益,全部并入基金并免征税费,归全体投保人共有,而并不按个人缴费多少分享;③除个人缴费储蓄部分,在投保人死亡情况下,其个人账户的储存额或未领取完的部分,归入社会统筹基金。

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与平衡分析

1.区际统筹与平衡存在的问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区际统筹与平衡是以行政性区域为观察点的一种分析方式,着眼于地区间的统筹与平衡。从我国目前现状看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低且条块分割。我国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区际统筹层次低且条块分割,养老保险基金调剂功能不强。自1986年始推行社会统筹及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集模式,从其实施的情况来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并不理想。到目前为止,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还较低,调剂范围还比较狭窄,基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大多数还仅限于县级范围或地市范围。同时,经国务院批准电力、交通、邮电等11个行业部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行业统筹,不参加地方养老保险统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统筹基金的供给,尽管行业统筹工作于1998年初月底向当地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移交完毕,并按先移交,后调整原则,参加所在地区的社会统筹,但其实施期间所产生的后遗症以及行业移交前的不规范操作,如扩大统筹项目、调低缴费率、提高支付标准等,在短期内是难以消除的。

(2)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区间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养老基金的供给能力与需求压力各不相同,在经济发达、人口年龄结构年轻的地区或城市,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较多,但经济落后、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地区或城市则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较少,少数地区甚至入不敷出。一方面,部分发达地区或城市养老保险基金积累较多;另一方面,部分不发达地区的离退休人员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这样,养老保险基金不能在较大范围内相互调剂,使经济发达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不能补足经济落后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的欠缺,在总体上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使用效率。

2.代际统筹与平衡存在的问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代际统筹与平衡是以参加养老保险人口的年龄为划分点进行分析的一种方式,着眼于上下代之间的统筹与平衡。目前我国实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制度意味着现在在职的一代人既要承担继续供养上一代老人的义务,又要为自己将来养老进行个人账户积累,代际统筹与平衡矛盾已经凸显出来。

(1)现收现付方式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在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模式下,养老金可由雇主的收入或资产支付,或由政府自雇主及雇员的收入抽税支付,一般而言没有成立基金。这一制度通常在工作人口远大于退休人口,或人口结构年轻时,并无困难,但在老龄化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这种养老金世代移转,无以为继。据预测,中国城镇企业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的比例2030年将达到48.95%,2050年将达到55.46%,若采取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基金提取比例将超过工资总额的40%,因此必须成立基金以便积累。

(2)退休年龄是影响养老金负担水平的一个基本因素。一般来说,在平均预期寿命和保障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退休年龄提高,则平均享受养老金年限就缩短,养老金负担就能降低。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规定是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特殊工种职工可以提前5年退休,在国务院确定的111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国有破产工业企业中的职工可以提前5年退休。这些规定与国际上随着人口寿命增长而不断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相比一般要早退5年~10年。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区和企业为减轻职工下岗和失业压力,通过采取提前退休的方式解决老职工再就业难的矛盾。实际上是把就业的压力转移给养老保险,把近期的问题推向远期。(3)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欠缴严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逐年下降已是事实,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1999年为88.84%,其中有部分省份低于85%。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93年到1999年因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不到位一项,就造成欠收养老基金472亿元。目前这一状况并没有好转,各地追缴的呼声此起彼落,巨额欠费无疑削弱了基金的营运基础。

三、对策与建议

1.逐步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范围。完善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部分体系,逐步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统筹,并向部级统筹推进。同时,通过控制和调整个人退休年龄,在社会老龄化高峰临近时控制抚养比,进而达到养老保险基金增收减支。

2.建立层次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体系。结合世界银行1994年基于储蓄、重分配与共同保险三种功能提出的建议,我国可建立三层次养老保险统筹体系:第一层次为基本养老保险,为强制确定给付,省级统筹、随收随付、最终做到部分积累;第二层次是强制确定提拔,个人账户累积制;第三层次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及个人自愿商业保险,视企业和个人的需要办理。而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人口,更要建立多层次统筹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农村集体及个人的自有优势,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防范能力,最终与改革到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相融合,成为未来统一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3.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率,确保基金增值。国外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增殖方式是进行证券市场投资。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从1950年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在股票总市值中的0.8%上升至1998年的29.6%,而全球主要市场上养老保险基金掌握的股票比例在20年内增加了超过20%。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持完成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报告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预计近两年将达到1000亿元,并在今后几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根据专家经验,当单一机构资金量占市场市值的10%以下时,该资金进入市场将不会引起市场的巨大波动。

但同时,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通过证券市场进行投资时,对资金的安全性和回报的稳定性要求很高,一方面需要证券市场为养老保险基金提供一个规范、稳健的投资环境,提供适合养老保险基金特点的投资品种;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的控制,注意选择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品种,如证券投资基金。

4.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增殖途径的多源化。养老保险基金的资产组合形式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而多元化的资产组合能够有效地减少其中每一种资产所面临的风险。据有关机构估计,今后十年内我国养老基金结余规模有可能达到1.5万亿元,基金的保值增值和投资出路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紧迫。基金增殖途径的多源化无论对于保证养老金定额支付需求,还是对于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基金增殖的方式主要是靠银行存款利息和购买国家公债实现基金增殖,这种办法虽然能保证基金运行安全,但增殖率极低。事实上,如税收融资、国有资产变现融资、抵押贷款、不动产投资等都可以弥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为其保值增值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途径。

5.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体制。首先要加强政府监管部门自身的建设和约束机制,财政和审计部门负有重要的监管职能,要定期公布基金状况;中国社会保障监管委员会、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专业性监管机构也应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进行监控;其次需建立基金的自律机构,建立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加强对投资标准、投资方向、投资模式等的监控,各地区应设立由政府代表、企业代表、工会代表和离退休人员代表等各方面人士组成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营运机构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防止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浪费,以提高其使用效益。

6.制定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法律、法规。受益人在领取养老金时遭遇拒绝或因性质与数额出现争议时,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加以保护。基于此点,建议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的结构可为:(1)《基本养老保险法》,根据这一法律,由政府建立社会保险税收,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政府的社会保障预算;(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法》,根据这个法律,企业和职工共同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3)《个人投资养老保险法》,与商业保险相结合,鼓励个人购买商业保险。

统筹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为了增强煤炭行业区域化管理,提高机电设备的使用效率,增加企业的效益,需要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统筹管理。企业的相关管理者应当在前期管理阶段做好设计规划工作,对机电设备做好详细地分析、设计与研发,以期提高企业最大的利润率。

2机电设备统筹管理概述

机电设备的管理分为前期管理与后期管理两大部分,高效的管理方案不仅能够提高机电设备的使用效率,而且还可以显著增强公司的经济收益,尤其对于煤炭行业区域化公司而言,机电设备的统筹管理显得更为重要。机电设备的前期管理也是设备的规划工程,指的是从规划到具体投产这一段时期的所有工作,主要包括机电设备方案制定、调研以及最终决策;自制机电设备的设计、研发,外采设备的采购、预定;机电设备安装、调节、试运行;效果分析、评价等。机电设备后期管理指的是初期管理之后,在机电设备的使用、养护、维修、改造到报废为止的所有工作。与前期管理相比,机电设备的后期管理阶段时间更长。无论是前期管理亦或后期管理,只要管理得当便可以极大地提高机电设备的利用率,减小维持费用,进而将公司的经济收益最大化。

3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指导思想与常见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炭行业区域化公司在机电设备统筹管理方面的水平,必须要建设机电设备维修的专业化队伍。以新矿集团及其子公司为例,对其机电设备统筹管理的情况进行分析:3.1指导思想。为了在根本上推动新矿集团机电设备维修管理专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确保机电设备维修管理队伍的发展健康且有序,从而实现机电管理维修专业化队伍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促进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切实为公司生产提供优秀的设备维修管理服务,为公司“节约创效”、“轻装前进”打下良好的设备保障。3.2常见问题。设备维修是机电设备统筹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其对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公司的经济收益均有着重要影响[1]。现阶段,机电设备维修施工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维修设备落后、维修工艺单一,大部分技术人员专业化程度不足;机电设备使用单位责任感不足、检查养护工作不到位,致使机电设备的各种零件受到严重损坏,甚至报废;某些特殊零配件的购买途径受限,导致机电设备零部件受损后,无法进行替换,最终造成机电设备的闲置、浪费;部分轴类零件因使用方式不当而导致报废;工作环境比较恶劣,机电设备安全作业的空间比较小,设备和物资等不能进行分类摆放,为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4煤炭公司机电设备统筹管理的具体措施

4.1加强人员素质。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生产行业一向不重视机电设备统筹管理工作,尤其是煤炭等生产行业。尽管,近年来许多煤炭行业区域化公司开始着手开展机电设备统筹管理工作,但是,因机电设备统筹管理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至今未能形成完善的、成熟的制度体系。4.2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为各个环节的顺利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为确保机电设备维修工作的顺利开展,内蒙能源成立机电设备维修管理领导小组,由内蒙能源董事长、党委书记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内蒙能源生产技术部、经营管理部专业人员及各单位负责人、经营、机电专业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服务中心,由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兼办公室主任,负责相关工作的协调推进工作[2]。各单位是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实施主体,要加强组织管理,分别成立设备维修管理领导小组,各单位负责人为组长,机电矿长为副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负责本单位机电设备的维修、清查和组织工作[3]。另外,要制定待修设备的维修计划,及时做好相关工作。4.3管理保障。各单位要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及本规定意见,统筹考虑、科学制订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实施办法必须就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各环节、各步骤进行细化,做出明确规定,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4]。对长期不使用造成闲置的机电设备,实施租赁调剂管理,根据各单位机电设备需求情况,将闲置设备调剂租赁至需求单位,租赁费由承租单位负担[5]。需要办理资产转移的机电设备,双方依据财务账面净值确定转移资产;各单位原则上优先使用调剂设备,能调剂使用的一律调剂使用,无法调剂确需采购的,经内蒙能源批准后方可实施;除以上规定外,闲置设备的使用和调剂参照内蒙能源相关文件执行。本项工作由综合服务中心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供需信息,生产技术部负责设备台账转移变更登记工作,经营管理部负责资产转移工作。综合服务中心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单位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对于维修工作落实不积极的单位进行通报并考核。各维修项目部会同各单位实施以“定项目、定标准、定价格、定责任、定时限”为核心的清单式维修体系,做到一台(架)一清单,一台(架)一价格,坚持材料配件“能用旧不用新、能调剂不购置”的理念,对维修的机电设备进行细化,能更换配件的不换整个单元,在保证维修质量的前提下积极降低维修成本。

5结语

企业煤炭行业区域化是未来的主流趋势,企业管理者需要对此加强重视,采取统筹规划等方法,增加机电的前期设计能力,完善机电后期的管理与维护,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

作者:蔡永生 王强 单位:新矿内蒙古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贠江锋.浅谈现代化机电管理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3):90.

【2】张华.露天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5):94-95.

【3】赵新明.浅谈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1):268.

【4】机电设备招标投标规范化管理探讨[J].中国招标,2014(11):14-16.

统筹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财经》2013年第31期 “逐浪互联网金融”)

2013

>> 读者评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读者评论 2013年32期 读者评论 2013年32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财经》2013年第31期 “逐浪互联网金融”)

2013年可谓互联网金融元年,金融与互联网的界限开始模糊,跨界者行动不绝于耳。在余额宝的蝴蝶效应下,百度宣布推出“百发”,进一步搅热互联网金融。

无论是金融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金融,都将颠覆传统的金融和互联网。

金融的互联网式玩法成为了消费、融资市场新宠,但也暗含许多风险洼地。当下,企业界、普通投资者间动作频繁过于浮躁。或许互联网金融需要慢点走,投资者们要小心看透打破互联网金融的迷魂阵,监管部门应立即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监管,降低互联网金融创新风险。 财经网网友 胡浩 “打黑”要依法

(《财经》2013年第31期 “重庆‘打黑’刑讯遗案”)

重庆现在出现一系列的打黑翻案风,处理使要仔细考量,功过事非不要混为一谈。一个地方如果邪恶得到惩治,社会治安就会好。有钱有势的黑恶势力,靠的就是钱和权欺压老百姓,只有消除黑势力,老百姓才能平安地生活。

打黑如果不在法治的框架下,不按法定程序不接受监督,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摧残更甚于黑社会,动摇的是国家和法治的根基。 山东 王炎 养老金改革需破除既得利益

(《财经》2013年第31期 “绸缪养老金全国统筹”)

养老金改革声音不绝于耳,当下仍旧争议四起。尤其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并轨试点已经五六年,依旧缺乏公信力。为什么改革出现“到官为止”的困境?人们从中看到了既得利益者的阻挠。无论双轨制还是延迟退休年龄或者养老金全国统筹,都有一定的道理,都能解决当下一些问题,但是要不破除一些既得利益,所做之事皆不治本。即使人社部力推养老金全国统筹,其改革阻力依旧无法破除。 财经网网友 唐少强 放开环境公益诉讼

(《财经》2013年第31期 “再推环保公益诉讼”)

统筹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研究发

>> 环渤海区域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实证研究展望 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演进趋势研究 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一个最新综述 降低地方债风险 取缔地方保护,构建统一市场 破局地方保护 区域环境 保护区域环境 推进生态公路建设 区域公共利益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探讨 如何创设区域环境 关于环境污染防治中地方保护主义的分析 “环保风暴”直击“地方保护” 美国治理地方保护主义的立法和举措 都市报的“地域歧视”和“地方保护”现象 研发绩效决定因素研究——基于区域环境的理论研究 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 区域环境管理水平测度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非政府组织对区域环境规制水平影响研究 完善区域环境和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前提 降低地方政府行政成本对策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降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水平以提升区域环境福利绩效 降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水平以提升区域环境福利绩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宋马林 金培振")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地方保护、资源错配与环境福利绩效” 《经济研究》2016年12期

研究发F:1.中国各区域以要素市场分割刻画的地方保护水平呈较明显的南北分布差异,要素市场分割水平呈现先发散而后收敛的态势。

2.并无直接证据证实地方保护和资源错配影响了区域宏观经济绩效。相较之下,地方保护及其引致的资源错配,对区域环境福利绩效有显著抑制效应,证明地方政府通过扭曲要素价格来提升地方保护水平也将扭曲区域环境福利绩效。地方保护可能在短期内起到扩大产出规模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所带来的宏观经济绩效改善或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环境污染对区域发展的抑制效应,区域居民将承受环境福利受损的发展代价。

统筹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指导,以入职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经理人培训为重点,以素质和能力建设为核心,逐步形成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符合员工成长规律的多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充满活力的培训格局,建设一支学习型、实干型、创新型的员工队伍,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人力保证。

二、总体目标

1、塑造培训型、学习型的组织,增强组织或个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

2、提高和增强员工对公司的认同和归属感。

3、提高工作绩效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

三、基本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知识学习、核心能力训练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围绕企业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讨,使员工精通业务,提高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2、注重培训实效。着眼于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分析,有针对性地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精选培训内容,精心组文章转载自织、设计,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健全和完善培训评估考核制度,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水平,切实保证培训的质量和实际效果。

3、创新培训方式。采用灵活多样、有利于调动员工学习热情的方法。总结推广互动式培训、案例培训、研讨式培训、情景模拟培训等培训方法,在管理方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手段等方面不断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培训机制。

4、内部师资与社会师资结合。强化各级职务的培训职责,加强培训师培训,依靠骨干员工开展一线员工的培训工作,积极利用社会优秀师资力量,开展提高型的高层次培训。

5、集中培训与自学结合。采取集中培训和自学两条腿走路,引导和激励员工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对自学的指导工作,灵活多变的开展培训。

6、课堂培训与实际操作结合。课堂培训应围绕实际操作开展,积极开展实际操作的指导,针对工作问题,进行培训,提升实际操作的效率和效益,不断改进技术和流程,提高服务的标准和质量。

四、实施重点

1、入职培训

(1)目标:新员工了解企业管理状况,基本理解企业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基本认同企业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基本掌握岗位操作的标准和各项规程,帮助新员工尽快熟悉工作环境,胜任岗位工作。

(2)课时安排:3天。

(3)课程内容:企业概况(0.5小时)、企业理念(2小时)、公司内联网功能及使用(1小时,管理人员适用)、质量管理体系及运行(1小时)、员工手册和管理制度(2小时)、管理处概况及业主情况、岗位操作规程、新员工座谈(1小时);公司管理项目参观。

(4)实施要求:

A.公司统一组织集中培训,每隔两月或新入职人员满15人举办一期;

B.管理处概况、岗位职责、岗位操作规程等课程由各管理处安排;

C.培训结束组织书面考核,管理处还要组织各操作类别专业考核;

D.参加并通过考核是员工转正的条件之一。

2、岗位技能培训

(1)目标:增进操作人员对操作规范要求的理解和认识,掌握新技术及工作技巧,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绩效,保证服务标准和质量。

(2)课时安排:管理人员每年不少于36小时;保安人员每年不少于90小时(体能训练除外);机电人员每年不少于60小时;保洁员每年不少于36小时;绿化工每年不少于48小时。

(3)课程内容:服务观念与职业精神;专业知识及操作技巧;工作规范和规程;团队建设。

(4)实施要求:

A.管理处自行组织安排为主,公司行政人事部及职能部门进行指导和监督;

B.公司编制基础课程的授课大纲及进行培训师培训;

C.个别课程进行公司统一培训;

D.各管理处或公司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书面考核或实际操作考核。

3、经理人培训

(1)目标: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业务素质高、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现代科技专业知识、经营管理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骨干队伍。

(2)课时要求:管理处主任、助理主任、部门业务副主任以上人员集中授课每年不少于36小时。

(3)课程内容:思想作风建设;工作问题研究及流程改造;管理的方法与艺术;沟通技巧与团队建设;冲突和矛盾的解决训练;专题考察调研;企业管理、法律法规、财务、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业

务知识;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履行职责所必备的工作技能。(4)实施要求:

A.公司统一组织安排;

B.培训领导小组识别实际需求,制订每年培训重点及课程实施计划;

C.管理处助理主任以上、部门业务副主任以上人员每半年集体研修一本书,公司在内联网公布研修进度要求,布置作业,开辟学习讨论区,在规定时间集中书面考试。

五、工作职责

1、总经理:审定培训总体计划;审批培训总体经费及规定数额费用开支。督促和检查总体培训工作。

2、分管副总经理:审核培训计划;组织和协调培训的实施;检查和评核培训工作。

3、培训领导小组:评核培训的工作和效果;研讨培训工作的开展;编制培训教材(大纲)。

4、行政人事部:编制培训计划,具体组织培训实施;指导和检查部门及管理处的培训实施;组织考核和培训效果验证;管理人员培训档案。

5、职能部门:提出职能范围的培训需求;配合行政人事部开展职能范围的培训实施及考核;指导和实施职能范围的有关课程;组织部门内部培训学习。

6、管理处主任:制订管理处培训计划,组织管理处的培训实施;指导和检查操作班组培训工作。

7、操作班组负责人:制订班组的培训计划;组织班组培训实施及考核。

六、主要措施

1、加强培训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应集合公司优秀分子,深入分析培训需求,策划年度培训计划,科学设置相关课程,保证公司整体培训效果。

2、加强内部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鼓励和培养员工报名承担相关课程的讲授,对合格的内部教师予适当授课补贴;根据实际需求,派出有潜质的内部师资参加社会培训,培养优秀的内部培训师。

3、建立社会师资的档案库。行政人事部应广泛搜寻和评核社会师资,寻找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授课能力较强的师资,建立相应档案库,满足课程的需求。

4、编写相关专业的培训手册。公司统筹编制和修改相关专业的培训手册,设置培训课程,订立课程的大纲,供操作班组培训主管参考,。

5、强化各级职务培训职责的履行。强化各级职务培训职责的观念,从战略和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培训的重要性,扎实做好培训工作。为落实基层培训工作,保证各级职务培训职责的到位,公司对各级职务进行有效培训的培训,同时加强对管理处培训实施的检查和考核。

6、进行课程效果的评核。对公司集中培训的课程进行效果评核调查,以改进课程的内容和授课环节,调整教师的聘用和酬金或补贴。

7、建立培训>!

8、建立案例库。在各部门、管理处征集管理实际案例,建立公司培训案例库,对采用的优秀案例总结和设计者或单位给予适当奖励。

9、保证培训经费的投入。按有关要求,提取经营收入2作为培训基金,支付聘请教师费用、内部师资补贴、图书费、派出培训费、户外培训费、奖励金等,年度若有结余,接转下一年度使用。

10、鼓励员工参与社会高级课程及学力培训。根据工作需求,派员工参加相关社会课程培训;员工经批准参加在职学力(含学位)培训,取得毕业证书后可报销一半学费。

统筹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麦格尼菲传媒 创始人、CEO

>> 李苗:也属于网易创业帮 邝苗:无创业 不青春 “也会说苗话” 良苗也须勤农育 李营:创业趁早 献县滏东排河苗李庄桥改建工程防洪评价分析 李超:用爱心创业 李月震的创业“锦囊” 李阳,家暴也疯狂? 李忠实:村官也“疯狂” 黑客盗账号网易帮销赃 属于读者,也属于甲 网易高管爱创业 李宇春:只属于懂得的人 文化资讯:《李小红》:属于70后的爱情 李兵 定制只属于你们的幸福 李恩杰:京剧理当属于顶级舞台 李 核桃苗 苗遇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李苗:也属于网易创业帮 李苗:也属于网易创业帮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文青")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李苗

麦格尼菲传媒 创始人、CEO

李苗 ,从事互联网媒体行业十多年,曾任职网易、56网。2008年起担任56网总编辑,主管56网整体内容运营。2014年12月创立麦格尼菲文化传媒公司(Magnificent Media)。

麦格尼菲创始人、CEO李苗的办公室,三面墙的装饰风格完全不搭,一面是高端大气老板墙,一面是温馨客厅款,还有一面是小清新场景拍戏专用墙。李苗笑称,创业公司里的老板办公室都是道具。

成立于2014年12月的麦格尼菲传媒致力于为年轻人定制内容。目前,众多视频网站都在推动内容的独特原创,麦格尼菲鼓励创作团队、制片人开设PGC频道,并且让这些人获得收益。李苗显然赶上了PGC的“这一波”。

要做一家出色的媒体公司

李苗把公司起名为麦格尼菲传媒,是英文Magnificent Media的音译,含义是宏伟的、出色的媒体公司。公司定位是专业的年轻人娱乐内容供应平台,“只做年轻人关注的内容”。

麦格尼菲出品的王牌节目《女王驾到》将互联网爆笑内容与特色解说合体,从全新角度演绎网络热点,搭配犀利吐槽,从笑声中表达态度。节目刚刚推出,就获得了优酷网、腾讯网、爱奇艺、乐视网等平台的推荐,已上线节目全网流量合计已超9000万网访问量。再如其与创业邦联合出品的人物纪录片《折腾吧骚年》,讲述青年创业的故事,高富帅能成功,逗比休学青年也能成功,用娱乐的方式为观众展现另一个新奇世界。很多粉丝在节目的评论区和公众号留言,成为所参与节目的一部分。

李苗说:“我们也在自建渠道,除了节目和签约主播的大号之外,也正在开发App手机客户端,让更多网友通过各类渠道找到我们并参与麦格尼菲的内容建设。”

麦格尼菲的盈利模式,一方面是粉丝经济,比如搞笑会员服务,还有为主播定制动漫形象,制作相关服装、玩具、3C产品等,另一方面是内容营销。李苗说:“我们团队曾经为联想、戴尔、海尔、OPPO等品牌定制过节目,将客户的需求用搞笑的方式演绎到视频节目中。”目前麦格尼菲正在为金立手机定制新节目――《江湖小点心》。

麦格尼菲的创意团队几乎都是90后,属于二次元、呆萌、腹黑型,每天的必修课是吐槽自己和别人,办公室经常笑声大得吓人。“但他们工作起来很拼,有时会通宵达旦想点子做节目。”李苗觉得自己和这群年轻的员工在一起,也变得更有活力了。“他们真正懂得年轻人的需求,懂得如何传播。”

曾跟很多大佬是同事

在网易作编辑时,李苗十分低调,写稿采访做专题,日复一日。李苗说:“在网易门户事业部时,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怎么聪明,也不及身边的人有才华,是个循规蹈矩的人。”招李苗入职的领导是李学凌,时任网易总编辑,后来创办了YY。还有陌陌科技的唐岩、雪球财经的方三文、大可乐手机的丁秀洪等,都曾经是李苗座位附近的人,他们创办的公司已经有两家上市了。

这种“循规蹈矩”一直延续到李苗去了56网。“不得不说老板周娟是改变我命运的人。”李苗说。2008年56网创始人周娟约见李苗,并给了她一个统筹管理内容的机会――56网总编辑。

李苗主管56网整体内容运营工作期间,一直推行“原创”及“视频社交化”战略。她带领56网编辑团队建立了PGC和UGC的原创体系,形成网络节目、微电影、网络剧、网络红人、拍客等多条业务线,为合作机构及个人创作者打造了一个推广和扶持的平台。她曾带领团队打造了互联网第一档爆笑内容与特色解说合体栏目――《微播江湖》。这档节目在她离职56网时已经有高达33亿的访问量,主播默默的粉丝高达200多万。

统筹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会议文献 开放出版 开放获取

分类号:G250

引用格式:张嘉欣, 朱江. 国内会议文献开放出版策略探讨――以中国科学院为例[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6, 1(5): 344-351[引用日期]. http:///p/1/58/.

1 引言

自2002年《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先导计划》(BOAI)[1]首次正式提出“OA”概念至今已逾10年,开放获取运动已取得繁荣发展。与以机构知识库为代表的“绿色OA”路径相比,以开放获取期刊为代表的“金色OA”因具有与传统期刊类似的同行评议程序而更加受到学界的认可。

“金色OA”路径即以开放出版形式实现的开放获取,是指作者将其学术成果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或专著上,并且这些出版物可以在某种使用许可协议下通过互联网免费提供给最终用户获取,通常作品作者保留著作权[2]。与基于订阅模式的传统期刊出版相比,开放出版在办刊理念、运作模式、编审流程、经费来源、版权管理及期刊评价等方面均有着很大不同[3]。以经费来源为例,开放获取期刊目前主要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方式弥补出版成本,即作者或其所在机构向出版商支付文章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简称APCs)以实现作品的开放出版。

近年来,开放获取出版物的数量急剧增加,据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OAJ)统计,截至2016年5月,已收录来自136个国家的11 649种开放获取期刊[4]。另据全球知名出版集团施普林格-自然统计,仅2016年至今已创建了包括《NPJ Clean Water》等在内的14种全新的完全开放获取期刊[5]。同时开放获取出版物的类型也在不断丰富,已从最初的期刊论文扩展到科研数据、教育资源和学术专著等。

然而与上述开放资源的长足发展相比,学术会议文献的开放出版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相关研究也较少。这不仅阻碍了会议资源影响力的最大化传播,还可能影响到参会者的投稿积极性,进而影响会议质量,违背会议主办方的办会初衷。

2 学术会议文献出版现状

学术会议是研究人员交流新想法的场合,虽然会议文献往往并不是最成熟、最完善的,但它们通常代表了最新颖、最前沿的观点[6]。国外学者C. Lisee等在Conference Proceedings as a Sourc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a Bibliometric Analysis一文中,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证明了会议文献的老化程度要明显快于其他类型资源[7]。

针对学术会议文献的出版与,目前主要有3种传统模式:通过商业会议录渠道出版、通过合作期刊的正刊、增刊或特刊等形式出版以及非正式出版。这3种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会议文献的传播,但无论是从时效性、系统性、可持续性,还是资源质量、认可程度和可获取性上看均存在种种局限。以可获取性为例,通过商业渠道出版的会议录往往价格高昂,如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ociety of Photo-Optic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简称SPIE)每年出版超过350卷会议录,每卷定价70-250美元不等,这无形中为研究人员获取这些资源带来了障碍[8]。

为解决传统出版模式下的不足,国外已进行了一些学术会议资源开放出版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若干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平台,如国际著名出版集团Elsevier旗下的Elsevier Procedia Series,它拥有多个不同学科的子平台,仅Procedia Engineering平台自2009年至今就已出版142卷开放会议录[9]。

尽管这些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平台在出版主体、出版形式和学科覆盖范围上各异,但它们均遵循开放获取原则,相较传统模式下的会议文献出版,在时效性和可获取性等方面已大有改进。以IOP Conference Series子平台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JPCS)为例,其最近出版的一卷会议录为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Mathematic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6(ScieTech 2016),JPCS于2016年4月6日收到该会议提交的接收论文,于当年5月5日实现在线开放出版,基本满足了会议文献对时效性的要求[10]。同时这些出版平台在相关利益方权责界定、资源质量控制、版权管理和增值服务等方面的做法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11]。

反观国内,虽然开放获取运动在中国已得到足够重视,但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出现专门针对学术会议文献的开放出版平台,会议文献的和出版仍由前文所述的传统模式主导。这种局面一方面导致了这些会议资源的传播范围有限,且使读者在获取会议资源时也存在诸多不便,另一方面也与国内不断增长的研究实力和科技管理水平不相符。

3 中国科学院会议文献出版与现状

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12]。针对目前中科院系统内会议文献的出版和传播机制,笔者调研了中科院近期举办的若干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并对其会议文献的出版与方式进行了分析,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中科院在会议文献的出版与传播机制上还比较传统,虽然一些研究单位选择与国际知名出版商合作出版会议文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些资源具有^高影响力,但面对数量更为庞大的其他类型会议,长期依赖合作期刊的副刊形式出版或采用非正式出版的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基于此,笔者认为从经济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角度来看,中科院有必要建立专门针对会议文献的统一开放出版平台――CAS Proceedings。

4 中科院会议文献开放出版策略探讨

4.1 建立中科院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平台的可行性与优势分析

4.1.1 拥有大量的会议文献资源

中科院作为国内最重要的研究机构之一,拥有全国最庞大的研究所群体,而且几乎全部是国内甚至国际各相关领域领先的研究机构。这些组织每年都要单独或合作举办大量各级别的学术交流活动,吸引大批各领域国内外研究人员参会和投稿。据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公布的数据,仅2014年中科院系统就主办或承办了145次国际性学术会议[13]。

4.1.2 对开放获取运动的重视

中科院高度关注学术资源的开放获取,并积极参与开放获取运动实践。早在2003年,时任中科院院长的路甬祥院士就曾在德国柏林代表中国的科学家签署了《开放获取柏林宣言》,表明中国科学界对开放获取的支持。之后中科院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继续推动开放获取运动发展,例如,2007年提出构建中科院机构知识库网格(CAS IR Grid)的建设框架并付诸实践,目前该网络可公开访问的资源数量已达68万余条[14]。

4.1.3 中科院下属文献情报机构的实践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承担着建立中科院全院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并提供文献信息和知识服务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国内开放获取运动及开放学术资源建设的先行者,其下设的编辑出版中心正积极进行开放获取出版期刊的尝试,如其主办的《知识管理论坛》采用纯网络出版方式,按篇出版,按期归档,对刊发的文章实行立即完全开放获取[15]。

4.2 建立中科院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平台的难点与制约因素

学术会议文献的开放出版作为开放出版的类型之一,其发展同样会受到一系列共同因素的影响。欧盟委员会开展的开放出版研究项目(Study of Open Access Publishing,SOAP)曾在2010年对世界范围内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次关于开放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大规模在线调查,结果显示期刊声望与质量、出版费用、个人绩效评价及出版速度等成为影响其选择开放出版与否的最重要因素[16]。此外,就国内及中科院的具体情况而言,学术会议文献的开放出版还面临着以下因素的制约。

4.2.1 组织机构制约

中科院虽下辖120余家研究院所,但对学术会议的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对各研究机构主办的会议进行统筹规划,更没有对在这些会议上产出的文献进行统一的收集与管理。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中科院缺乏负责学术会议协调与组织的职能机构或部门;原因之二则是由于中科院下属研究机构群体过于庞杂且遍布全国各地,每年举办的各类型会议数量巨大,统筹与协调难度较大。

4.2.2 经费制约

开放出版模式在同行评审、平台运营及维护、资源长期保存等方面需要大量经费支持。目前举办学术会议的资金来源大多包括项目拨款、合作机构资助及参会者的注册费等,而会议主办方通常需要在会场租赁、与会人员餐食、会议录出版、演讲嘉宾及会务人员报酬等多方面支出经费,可见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合理控制会议文献的开放出版成本是会议主办者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4.2.3 出版政策制约

学术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平台本质上是一种正式出版物,因此要受到我国《出版管理条例》制约,该条例明确规定只有具备出版单位资质的机构才可以获得刊号,出版刊物[17]。而现实情况是,中科院下属的研究机构中绝大多数并不是出版单位,没有取得出版资质,这直接影响到学术会议文献的正式开放出版。

4.2.4 论文质量制约

通常会议文献的同行评审是由会议主办方组织开展的,一方面,由于一些会议组织者为尽快完成会议录准备工作,片面追求数量而降低对论文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迫于时间和工作量压力,对会议论文的评审工作往往不能像期刊评审那样可以与作者沟通进行反复修订。虽然中科院下属研究单位大多为各领域内顶尖的研究机构,但由于会议规模、定位、组织形式及会议组委会成员构成等原因,也会存在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

4.3 利益相关方需求分析

学术会议文献的开放出版活动与期刊相比在利益相关方上略显复杂,主要涉及5个参与主体:研究人员、会议主办方、出版机构、资助机构和图书馆,各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现简要分析如下。

4.3.1 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可分为投稿作者和读者两类进行讨论。对投稿作者而言,他们提交会议论文往往并不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而是为获取与领域内同行进行直接学术交流的机会,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广泛传播并得到有效反馈。同时,作者还希望自己投稿并被录用的会议论文能够被知名索引数据库收录,在个人科研评价中得到认可;对读者而言,他们希望可以便捷、及时且以最低的成本获取经过同行评审的高质量会议论文。

4.3.2 会议主办方

会议主办方是会议文献开放出版活动有的一个主体。研究机构举办学术会议一方面是为来自不同研究团体的科研人员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就某一主题交换各自最新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吸引高水平研究人员参会及出版高质量会议论文集,提高机构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此外,会议主办方还希望将举办会议的总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3.3 出版机构

出版机构是会议文献开放出版的实施主体。营利性商业出版商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出版学术信息从中获取利润,诸如BMC Proceedings[18]和Web of Conference Series[19]等国外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平台都会根据会议录文章数量及所需服务种类向会议主办方收取一笔费用;非营利性学术出版机构则更加看重提高旗下期刊的知名度,吸引更多高水平投稿文章以促进学术信息的广泛传播。

4.3.4 资助机构

资助机构是指直接向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参与主体提供资助的组织,资助对象可以是投稿作者、会议主办方,也可以是出版机构。资助机构的最大利益需求是使他们资助项目产出的成果得到更多关注以及使他们资助的学术会议产生更大影响力。同时,他们还希望资助经费能够得到最优化使用。目前世界上一些重要的资助机构已采取强制规定,对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必须实现开放获取,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英国研究理事会[21]和欧洲研究委员会[22]等。

4.3.5 图书馆

图书馆的直接需求就是在有限的经费支持下,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完备的资源和满意的服务。开放获取和开放资源的出现为图书馆缓解“期刊危机”带来了机遇,在开放和数字环境下,如何提升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确保对各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和成为了图书馆工作的新要求。此外,图书馆作为为教学科研、学科发展提供支撑的决策支持性机构,还肩负着帮助所在学校或组织提高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责任。

总之,只有会议文献开放出版活动中涉及到的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形成良性互动才可以达到最佳的实践效果,这需要决策者在认真分析各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能够兼顾各方权益的会议文献开放出版策略。

4.4 建议与措施

针对中科院学术会议文献出版与传播现状,在借鉴国外现有会议文献开放出版系统的先进经验基础上,笔者就中科院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工作提出4点建议与措施。

4.4.1 制定全院统一的会议文献开放出版政策

政策的制定能够为各参与主体提供规范性要求和制度性保障。虽然中科院在2014年制定了正式的支持受资助科研项目成果实施开放获取的政策,但该政策的对象是发表在期刊上的研究论文,并没有提及学术会议文献的开放出版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中科院有必要针对在其下属各研究单位举办学术会议上产出的文献,研究制定全院统一的开放出版政策,即要求这些会议文献通过CAS Proceedings平台实现开放出版,并鼓励投稿作者将录用的会议论文存储到其所属机构的知识库中。

考虑到目前各研究所举办会议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一些机构由自身单独主办会议,一些机构与中科院系统外机构合作举办会议,还有一些机构则是作为承办单位承办国际知名学协会的系列会议,因此,现阶段的政策并不能强制要求所有参与举办会议的研究所必须将会议文献经由CAS Proceedings开放出版。笔者认为,在CAS Proceedings运营初期,应根据会议组织形式不同分别采取强制或鼓励开放出版的措施。而对于最后一种情况,由于国际知名学协会大多都有自己规范的会议录出版途径,因此,对于这部分会议文献的开放出版并不宜做过多要求,但可提出对录用文章实现部分开放出版的诉求。

4.4.2 明确机构分工与职责

会议文献的开放出版活动需要多方参与主体的协同配合,因而有必要研究制定合理的工作机制,明确各机构及职能部门的分工与责任。就中科院系统的会议文献开放出版而言,笔者认为可以自上至下分为三级管理体系,即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和科学出版社以及各研究单位的文献情报部门,其各自职责如下:

(1)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作为全院科学传播和出版管理的组织机构,应制定会议文献开放出版的指导性总则,要求各研究单位对产出的会议文献实行开放出版,并提供一系列资助措施。同时还应对全院的学术交流活动进行合理统筹及规划并探索建立学术会议的评估机制,从源头上提高全院学术会议的总体质量。

(2)鉴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和科学出版社在传统及开放出版上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这两家机构应合作创建中科院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平台CAS Proceedings,并设立专职部门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营与维护。此外,应授权文献情报中心制定中科院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实施细则;科学出版社则需利用自身的出版资质,申请平台的ISSN及国内刊号。

(3)各研究单位的文献情报部门作为本机构的文献情报主管部门,应负责监督中科院会议文献开放出版总则及实施细则在机构内的执行情况。同时还应从投稿作者角度出发,率先将经由CAS Proceedings开放出版的会议论文纳入研究人员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中。

4.4.3 创建会议文献开放出版平台

CAS Proceedings平台是中科院会议文献开放出版政策推行的实体和落脚点,这一平台的构建将有助于规范中科院会议文献的出版活动,提升会议论文的影响力。

在平台组织上,由于中科院的学科覆盖范围广,笔者认为适合采用按学科领域分专辑(子平台)的形式。结合中科院五大学部及研究单位的学科属性,可将CAS Proceedings划分为数理科学、化学科学、地理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材料、信息科学和管理综合等7个子平台,各研究所根据所举办会议的学科主题可选择其中任意一个平台开放出版自己的会议文集。

在平台资源质量控制上,应根据会议组织形式采取分情况处理的方法,即对于由中科院下属研究单位主办的会议,出于成本及时效性考虑,可以授嗾庑嵋榈闹靼旆饺权负责会议文献的同行评审工作;而对于中科院下属研究机构与院外单位合作举办的会议,受会议组委会构成等复杂因素影响,CAS Proceedings平台需采用双重审核机制,即首先对拟举办学术会议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判断其是否具有恰当的规模和影响力,而后再对由会议主办方提交的拟出版会议录内容进行二次评审,最终决定出版与否。

上一篇:物理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专业技能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