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范文

时间:2023-09-27 00:36:10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篇1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61-02

为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文对2007年至2009年期间我院收集的17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以引起安全用药的重视。

1 调查结果

1.1 一般情况

171例不良反应报表中,男性113例,女性58例,年龄最小4岁,年龄最大81岁。以40~60岁居多,占56%。

1.2 药物分布

17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所涉及到的药物有79种,其中抗生素占首位(47.36%)。

其次为心血管系统药物、血液系统药物。见表1

1.3 不良反应发生率前7位的主要为抗生素药物,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克林霉素(德宝生)10例(5.8%),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斯坦定)10例(5.8%),依诺沙星9例(5.2%),阿奇霉素9例(5.2%),阿莫西林/舒巴坦(舒萨林)8例(4.6%),舒血宁6例(3.5%),葛根素6例(3.5%)。

1. 4 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临床表现多为各种皮疹和瘙痒,其次为神经、消化系统反应和药物热等。见表2

2 讨论

2.1 重视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

17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81例(47.36%)由抗感染药物引起,共涉及24种药物,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应重视对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原监测,并加强对该类药物使用的监督管理。

2.1.1 对特殊人群应加强不良反应原监测

我院收集的不良反应报告中出现过敏反应的占多数,有一部分患者是由既往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因此过敏体质的患者在同等情况下,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多,它与药物的的用量无直接关系,主要是患者的个体差异。提示临医生对高敏患者要特别注意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

在不良反应报告中,40~60岁年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度较高。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容易诱发原患疾病,使病情加重,如治疗延误可引起严重后果。值得提示的是中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呈明显的增高趋势。

2.1.2 重视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其发生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由于中药制剂的原材料成分复杂,其降解产物及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赋形剂等均可能致不良反应。许多药物中还含有鞣质、蛋白质,均有致敏作用,因此提示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前,须认真观察注射液的色泽及澄明度,若发生变化则应禁用。静滴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讨论

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七分之一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25%是抗生素所致。因此,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随着国家对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增大,全民安全用药意识也日益提高。临床工作中,应不断加强与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梁莉,王爱丽,倪梁朝,等.17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4):74-76.

[2]王树平.1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18):1411-1412.

药物不良反应篇2

识别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个体化给药。

只给绝对必需的药,对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用量应从小量开始。

对有效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如氨茶碱、地高辛等进行必要监测,根据测定参数调整给药方案。

服用对肝、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应注意病情变化,及时检查肝、肾功能。

每次诊治时询问用药史和用药情况。

慢性病治疗应稳步进行,用药简捷,达到效果,防止滥用药与长期用药。

了解每一个药物的问题所在,选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或疗法。

理解患者的特殊需要,倾听患者意见。

教育患者遵照医嘱服药。

用药种类要简化。大部分药物不良反应出自处方,并与剂量有关,处方以及监测不当是最常见原因。药物用量越大、疗程越长、每天服药次数越多、服药品种越多,不良反应就越大。所以,对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选用药物应反复权衡利弊,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慎选主要药物,以选用最少药物的最低有效量为上策,一种药可治多种疾病更好。如需同时合用药物时,以不超过3~4种为宜。近年上市的许多控释剂、缓释剂,多数每天只服1次,可供选用。

选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尤其是门诊及住院的老年患者,有时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用另一种药物去治疗,但这又可能发生新的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开始用药时就应合理选择,尽量消除或减少开始时的药物不良反应。

使用计算机处方系统有助于预防笔迹潦草、剂量不当、相互作用、过敏等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药师应该常规询问药物和非药物的症状,使用计算机不良反应检测系统发现处方错误,并鼓励写不良反应报告。

考虑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药物类型影响老年患者的依从性,据统计,精神药物的依从性只有45%,镇痛药只有21%。影响老年患者对医嘱依从性的因素如下。①病态和失能:如行动不便、视力不良、理解和记忆缺陷、抑郁症或精神病。②用药复杂:用药过多、给药时间过多、给药方法复杂、给药装置难用。③药品性质:味道、价钱、不良反应、胶囊或片剂大小等。

药师

严格处方审查

准确调配

细心指导

药师是患者安全用药的守护神,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崇高使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首先要尊重患者;其次,药师的工作要认真负责,为患者用药把关。特别是在患者多,而且只有一位药师时,更要小心谨慎。

处方药的处方必须由药师或备案药士调配,调配前应对处方内容详细审查,调配药品,由其他人核对,共同在处方上签字后方可发出。处方调剂过程应执行“三查”、“五对”制度。药师在调剂时应在取药、调剂和给药前“三查”药品标签,并注意:个案对、药物对、剂量对、时间对、途径对。对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更要耐心和细心指导。

药物不良反应篇3

【关键词】降压药物;不良反应

虽然降压药物在过去的一些时间里被证明有一定的效果,而且益处远大于它们的不良反应,但以下列出的这几类药由于不良反应的存在确实会对人体的一些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分几大类介绍如下:

1利尿药

有些利尿药会引起体内的离子钾丢失。它会引起虚弱、乏力、腿脚抽搐等症状。多吃一些富含钾离子的食物可以缓解钾的丢失,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也可以把含有钾的溶剂或药片与利尿药一起服用来预防缺钾,像阿米洛利、氨苯蝶啶、螺内酯这几类药都具有保钾作用,它们可以自己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排钾利尿药一起使用。有些人在长期使用利尿剂之后也有可能得上痛风,但是这种不良反应不常见而且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控制。利尿药也可以增加Ca2+的重吸收,形成高钙血症。利尿药也可以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控制饮食、合理应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只要有医生合理的指导,血糖一般都不会升得太高,但也会有极个别的人出现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长期应用本类药物可增加血浆胆固醇含量,男性尤为明显。

2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可以引起皮疹、发热、味觉消失、粒细胞减少、干咳等。少数情况下可以引起肾衰。临床常见的 不良反应为刺激性干咳。洛沙坦为血管紧张素系统Ⅱ受体阻滞剂,它的不良反应轻微而短暂,仅偶见头晕和与剂量相关的性低血压。

3钙通道阻滞剂

氨氯地平、非诺地平、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可以导致心悸、踝关节肿胀、便秘、头痛、头晕,总之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异。除硝苯地平常用于临床降压外,其他药物很少应用。

4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的代表是哌唑嗪,常见头晕、头痛、无力、恶心、性低血压。β受体阻滞剂代表是普萘洛尔,此药临床差异很大,长期用药者不可突然停药,以避免停药综合症的发生。

5中枢激动剂

α-甲基多巴能使病人在起身站立时血压大幅度下降,如果血压降得太低则会使人有晕厥的感觉。同时也会出现困倦、滞缓、口干、发热、贫血等现象。可乐定可以导致严重的口干、便秘或者困倦[2]。突然停药可引起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出现头疼、新机和血压骤升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恢复给药或用 α-受体阻断药可以取消这个不良反应。这些药物严禁快速停药。

6影响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的药物

利舍平可以引起鼻不通气、胃酸分泌过多、肠运动增加,这些问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通过改变用药剂量就可以解决。如果病人有失眠或抑郁倾向,这些药物就该停用。胍乙啶会导致一些人长期腹泻,如果患者接受长期治疗,这些症状会有所减轻。一般来说这些药物在病人站立时降压都过于强烈,以致于有些人会在早晨起床或突然站立时感到头重脚轻。如果病人出现上述反应,并且持续时间超过1-2min,坐下或躺下都不缓解的话,就应该减量或看医生。有些这类药物由于不良反应大或者服用方法特殊,在临床上已很少应用。

7血管扩张剂

肼屈嗪能够引起头痛、眼部周围水肿、心悸还有关节疼痛和外周神经炎。一般来说这些症状都不太严重而且这种药很少单独使用。米诺地尔只用于那些顽固性高血压病人,它能导致水钠潴留和毛发增生。 硝普钠主要用于高血压危象,不良反应有呕吐、头痛、心悸、出汗等,长时大量滴注可使血中硫氰化物蓄积,导致中毒。

参考文献

[1] 李端(药理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14~236.

[2] 高清芳.临床药师工作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35.

药物不良反应篇4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心血管系统用药;报告分析

ADRreports analysis of 56 cases

QIU Xue-bing.Department of Pharmacy,Huiya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GuangDong 5162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and general pattern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occurred in our hospital.Methods By a retrospective study,56 ADR cases reports collected in the hospital in 2008~2009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respect of patients,age and sex,route of administration,category of the drugs,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the ADR.Results The ADR were more likely caused via intravenous dip(51 cases,91.07%);ADR was caused by cardiovascular drugs(24 cases,42.86%),secondly by antiinfection drugs and then drugs for infusing energy.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jecting liquids were the major of cardiovascular drugs which result in ADR(15 cases,26.79%).The main presentation of the ADRwas damage of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such as erythra and pruritus etc.Besides,ADR causes the damage to digestive system and immanity system.Conclusion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standardiz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using drugs,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monitoring ADR and perfecting the regulation of analyzing related reports.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Cardiovascular drugs;Reports and analysis

开展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一方面可以保障用药安全,避免ADR的发生;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本文对我院2008~2009年发生的56例ADR进行归类统计和分析,旨在发现和研究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安全、更科学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门、急诊和住院部2008~2009年上报的56份ADR报告。

1.2 统计方法 依照ADR报告表,分别对发生ADR人群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频数分析。

2 结果

2.1 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56例ADR中,男25例(占44.64%),女31例(占55.36%),男女之比为1:1.2,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为6~87岁。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年龄(岁)病例数(例)

男女合计构成比(%)

18~6014183257.14

>6010122239.29

合计253156100.00

2.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的ADR最多,有51例(91.07%)。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见表2。

表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项目

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口服静脉推注肌肉注射外用

病例数(例)511211

构成比(%)91.071.793.571.791.79

2.3 药物种类分布 56例ADR中,涉及药物18个品种,其中心血管系统用药引发ADR最多,为24例(42.86%),其次为抗感染药物与能量、输液类药。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比见表3。

表3

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比

药物种类病例数构成比(%)涉及药物种类构成比(%)

心血管系统用药2442.861344.83

其中中药注射液916.07517.24

抗感染药1017.86413.79

能量、输液类药712.5026.90

神经系统用药35.3626.90

消化系统用药11.7913.45

解热镇痛抗炎药11.7913.45

激素类药11.7913.45

合计5610029100

2.4 ADR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在56例报告中,ADR累及最多的器官或系统是皮肤及其附件,占44.64%,临床表现为瘙痒、皮疹、斑丘疹、药疹等;其次多累及消化系统,占34.82%,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累及免疫系统的占7.14%,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4。

表4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器官或系统病例数构成比(%)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及其附件2544.64瘙痒、皮疹、斑丘疹、药疹、荨麻疹、红肿

消化系统1933.93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

免疫系统47.14发热、寒战

心血管系统35.36胸闷、心慌、心悸、血压下降

神经系统23.57头晕、失眠、烦躁

呼吸系统11.79呼吸困难、咳嗽、气喘

泌尿系统11.79血尿、少尿、无尿

其他11.79肌肉酸痛、关节痛

合计56100

3 讨论

3.1 性别因素 本次调查的56例ADR报告中,女31例(55.36%),男25例(44.64%),这可能与女性肠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比男性敏感有关[1]。

3.2 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药物代谢速度及肾排泄速度不同,致使发生ADR的概率、严重程度及结果均不尽相同。由表1可知,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人群,以18~60岁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32例,占57.14%),这主要与我院就诊人群年龄分布有关。其次是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ADR数占总数39.29%,远远超过了同年龄段人口构成比。这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肝、肾等器官功能减退,易造成药物在体内的蓄积,且多数老年人患有数种慢性疾病,合并用药增多,使老年人发生ADR机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尤其合并用药者,应特别重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对老年人的用药监测将成为ADR重点,应尽可能做到个体化给药。

3.3 用药途径因素 静脉给药相对于其他给药方式更易引发ADR[2],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都可能引发ADR。这就提醒医师在为患者用药时多首选口服给药。要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体质、用药史。另在静脉给药前注意询问过敏史,尽量避免联合用药,注意控制滴注速度。表2显示,56例ADR报告中,有51例为静脉滴注用药引起,其是ADR发生的主要途径。除了药物的内在因素外,还与药物配伍、药物浓度、药液放置时间、滴注速度、人员操作、工作台的净化度等密切相关。提示临床必须注意确保正确的静脉药物配制及各种操作,尽量减少静脉给药方式,严格掌握应用指征。目前,滥用注射剂已成为继滥用抗生素的又一个严重危害健康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之一[3]。同时,口服、外用等其他非静脉给药方式引起的ADR报告例数虽少,但也不可忽视,这只不过是由于患者对ADR的认识不够,在家使用药物即使发生ADR也没有报告而造成漏报而已。

3.4 药物种类因素 调查中发现,由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共9例,占总例数的16.07%,这与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有关[4]。中药注射剂ADR的高发生率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中药注射剂中所含有效成分复杂,人们对其有效成分的药理、毒理、疗效等方面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在缺乏科学、有效的内在质量控制方法下极易引发ADR;中药注射剂多为复方制剂,其中的抗原、半抗原可引起过敏反应。如双黄连注射剂和清开灵注射剂的主要成分绿原酸和黄芩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却也有致敏原样作用;中药注射剂中的微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微粒在体内无法正常代谢,可引发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其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为主[5]。另外,药物配伍应用可改变溶剂性质,使药物的溶解性改变而引入微粒,临床应用中应避免其与西药注射剂的配伍。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杂质、微粒含量、溶解性及稳定性等对ADR的发生均有直接影响。

3.5 脏器因素 从表4中ADR的临床表现来看,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发生频率最高,占ADR构成比的44.64%,与国内文献报道[2,3]的排序基本相似。其次分别为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与临床易于发现和诊断有关。尽管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是病情较轻,一般予以停药或者给予抗组胺药等药物后症状即消失。引起严重ADR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全身重症皮疹、昏迷、高热等。故用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既往用药史,并在用药过程中多巡视观察。

目前,我院的ADR报告主要来自住院病房,门急诊报告量较少。在收集的ADR病例报告中,临床易于观察的(如皮肤损害、胃肠反应及发热等)及患者短时间内反应较为明显、强烈的ADR,上报数量较多。而那些不易观察到的反应(如隐蔽、潜在以及慢性的ADR)漏报较高。总之,要加大不良反应报告的宣传力度,增强医务人员和患者对ADR危害性的认识,以提高合理用药意识及患者的ADR报告意识,同时加强药学服务和生化项目的检测,及时发现隐蔽、潜在的ADR,尽力减轻ADR的程度,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全面展开,确保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杨君,黄仲义.我院184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中国药房,2005,16(6):455.

[2] 林建华,郭涛.1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6):415.

[3] 蒋宇利,冯琳,欧宁.2003年我院40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6):303.

[4] 阎敏,李新中.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302例分析.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5):58.

药物不良反应篇5

[关键词]中药;基本药物;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

1977年,WHO专家委员会制定了第1版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2015年5月,WHO了最新的第19版示范目录。WHO示范目录为各国家或地区制定基本药物目录提供指导,各国家或地区可根据实际卫生需求制定相应的基本药物目录。我国于1982年公布了第1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1996年,我国基本药物遴选增加了“中西药并重”这一原则,并首次将中成药纳入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基本药物目录又首次纳入了中药饮片;我国现行2012年版,即第8版基本药物目录,共收录药品520种,其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317种,中成药203种,中药饮片不列具体品种,颁布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为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医药是我国国粹,中药基本药物是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特色所在,应充分发挥我国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发挥中药基本药物“保基本”的重要作用。为此,探讨减少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对策将具有重要意义。

1 中药基本药物的特殊性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人们不但追求药品的有效性,更关注药品的安全性。中药与西药活性物质基础不同,西药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属于化学合成产物;而中药则多由植物、动物和一些矿物经过炮制和其他工艺加工而形成。此外,中药和西药在流通、使用等环节也存在较大差异,故引起二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

中药基本药物区别于一般的中药,前者需经过科学的遴选程序,满足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基本保障、临床首选和基层能够配备的遴选原则,作为“保基本”的药品,中药基本药物较多地被患者使用,相对于一般中药,其安全性尤其重要。

中药基本药物具有药品的两重性,其不良反应不可避免。中药基本药物是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特色所在。然而,近年来一些针对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结果显示,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中药基本药物作为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一大特色应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为此,在基本药物制度框架下,探讨减少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对策将具有重要意义。

2 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

WHO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为“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药品能够治病,且药品不良反应客观存在决定了药品具有两重性。中药基本药物具有药品的一般属性,其安全性相对较高,但并不是绝对安全的,中药基本药物同样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1.7万例,其中国家基本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3.0万例,占不良反应/事件总例数的40.2%。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中药注射剂报告12.1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5.6%,严重报告前十位的中药注射剂中有6种是基本药物,见表1。国家基本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中成药口服制剂排名前五位的品种分别是:鼻炎宁片、双黄连合剂(口服液、颗粒、胶囊、片)、复方丹参片(颗粒、胶囊、滴丸)、六味地黄丸(颗粒、胶囊)和黄连上清丸(颗粒、胶囊、片)。

药品具有两重性,不良反应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控制药品在各环节的各种条件来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减轻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药品从生产、流通到最终为消费者使用,其中每个环节都有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可控因素,只需发现是哪些因素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并采取措施改善这种因素,就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3.1 中药本身原因

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混淆。特别是在不同的地区,地方习用药与药典收载的中药有很大差异,如在云南地区,常以紫月参代丹参使用,而实际上它们是同属不同种的2种植物,又如以蓼科植物金荞麦充百合科土茯苓使用。由于中药品种不同,功效各异,严重影响了中药质量。此外在中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现象,也易引起混淆,从而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中药品种繁多还体现在产自不同地区的中药质量参差不齐。道地药材具有品种优良、产量高、效价高等优点,故由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而非道地药材,特别是劣质药材引起的不良反应多且严重。

我国2009年版和2012年版基本药物目录中都纳入了中药饮片,中药饮片不列具体品种,颁布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为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在2015年的新版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中又将中药饮片纳入其中,中药饮片在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中药饮片除了能直接药用外,还是许多中成药的原材料,在中成药生产过程中也要注意区分不同的中药品种,尽量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中药基本药物遴选过程原因

中药循证证据难以获取,中药基本药物遴选缺乏科学依据。中医药在我国有千百年的历史,在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中药在治病救人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也积累了丰富的中医用药经验。而相对于中医药千百年的历史,中药现代化在我国仅有十几年的时间,运用现代化的医药学技术和方法对中药的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

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中要求,在对药品进行技术评价时需要引入循证医学的相关证据资料,而由于我国对中药的循证医学研究尚缺乏严谨的设计和科学的评价指标,目前我国仍缺少关于中药的系统、规模的临床试验依据,缺乏中药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方面的研究数据,这些都使我国对中药药效发挥的作用机制还不甚了解。必要的循证资料的缺失使我国在中药基本药物遴选时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增加了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

3.3 中药生产过程原因

3.3.1 中药饮片炮制不规范 中药饮片是以中药理论为指导,遵循中医辩证施治的理念,通过对中药材进行一系列特殊的加工炮制后形成的成品。中药饮片进行炮制可以提高其药性,去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而炮制不规范则会使毒性保留。由于没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加之监督机制不完善,在中药饮品炮制过程往往会出现不按规范进行切制,随意将炮制工艺流程简易化,不注意控制饮片炮制程度等现象,致使中药炮制过程和工艺不规范,增加了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此外,中药饮片还常作为中成药的原料,中药饮片炮制是否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与之相应的中成药质量。

3.3.2 现代制剂技术与传统中药的结合易引起不良反应 随着现代制药学的发展,现代中药制剂利用所有的现代制剂技术,发展了中药的各种剂型,有散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注射剂、混悬剂、乳剂、喷雾剂、贴剂、软膏剂等,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中也收载了不同的中药现代剂型。而传统中药配方的多样性和现代中药制剂的特点,共同决定了现代中药制剂与传统中药,现代化药、生物药的不同。其特性体现在①制剂成分复杂,②制药工程技术标准化难度极大,③原基药的种植和来源对中药制剂的影响较大,④多成分和多靶点作用形成复杂的药效学效应。现代中药制剂的这些特性增加了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尤其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居多且严重。

3.3.3 中药注射剂特殊生产工艺易导致不良反应 2009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方案》中指出:“中药注射剂存在着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不充分、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生产工艺比较简单、质量标准可控性较差,以及药品说明书对合理用药指导不足、使用环节存在不合理用药等”。

传统中药材与现代注射剂剂型的结合是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对中药注射剂的生产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中草药在提取时往往杂质不能除尽,使中药注射剂含有多余杂质,易引发过敏反应;在将中药材加工成为注射剂过程中需加入增溶剂、抑菌剂、止痛剂等,辅料的使用进一步增加了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此外,中药注射剂采取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静脉滴注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将又一次增加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由此看来中药注射剂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应慎重用药。

我国2009年版基本药物目录纳入了8种中药注射剂,而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均出现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仍旧有8种中药注射剂入选2012年版基本药物目录,这与“安全有效”的基本药物遴选原则相矛盾。我国基本药物目录是否应纳入中药注射剂值得进一步思考。

3.4 中药流通储存过程的原因

药品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正确的储存药品是保证其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从药品生产企业到医疗机构,关于基本药物的配送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做法有所不同。而除了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的配送环节,基本药物在医疗机构和消费者家庭中的正确储存都至关重要。如果药品在仓库、运输工具和消费者家庭中储存不当,就会使其质量发生变化,从而使患者服用药品后发生不良反应。如中药基本药物牛黄解毒片含矿物药雄黄,遇热易分解氧化,变成有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如长期大量服用,会导致砷蓄积。除有头痛、头晕等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皮肤色素沉着、上消化道黏膜损伤、药物性肝病等不同系统的损伤。故中药基本药物储存不当是构成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

3.5 中药使用过程原因

3.5.1 医务人员用药不合理 中医医院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其医务人员精通中医药理论,并能正确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患者诊疗疾病,处方开药,因此,在中医医院由于医务人员用药不当而引起的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发生。我国2012年版基本药物目录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药品的依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按规定配备适当数量的基本药物。

对于西医医院配备中药基本药物的情况,由于医务人员缺乏中医药理论知识,在为患者开具中药处方时缺乏必要的中医辨证论治过程,往往造成处方质量不高,疗效不佳,甚至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伤害。用清开灵注射液抗病毒感染、用柴胡注射液退热、治冠心病用丹参、治细菌感染用清热解毒中药等,这些都是中药西用的例子,由于中药西用缺少中医辨证论治过程,忽视中药性味归经,这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在西医医院中西药合用的处方形式也较为常见,然而,中药和西药依据的医药学理论基础不同,中西药合用有时会降低疗效,甚至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在中西药合用时应尤为注意。

3.5.2 消费者用药不合理 一些患者对中药认识不足,认为中药完全无毒副作用,对身体有益无害,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加之基本药物多为首选药物,以上错误的认识导致患者使用中药基本药物出现差错,过量使用中药,对其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消费者不合理用药也是造成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牛黄解毒片(丸),所解的“毒”主要指热毒引起的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它是传统的清热解毒名方,也是许多家庭的常备“清火药”。有些人甚至一觉得上火就用牛黄解毒片,并且随意加大药量,延长用药时间,埋下安全隐患。中医所说的“上火”按五脏分,有肝火、心火、肺火、胃火、肾火等,结合实际情况又有实火、虚火之别。实火常由情绪激动、中暑、受凉、伤风、过食肥甘厚腻之品、缺少睡眠等引起,实火易泻,用牛黄解毒适宜;虚火常由脏腑阴液亏虚、阳气相对亢盛引起,出现的阳热表现与体质、饮食、劳欲、慢性疾病损耗等有关。此时如果用牛黄解毒片,不仅没有效果,还会损伤脾胃,出现腹泻、厌食等症状,甚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为减少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患者严格根据医嘱和说明书合理使用药物。

4 减少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对策

4.1 运用现代化手段科学遴选中药基本药物

在分子药物学时代,中药的研究仅停留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等药性理论方面是远远不够的,中药分子药物学研究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应充分运用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色谱分析技术等多种现代新技术,从分子构成角度对中药展开研究,深入了解其药理作用和药效发挥机制,从而为中药基本药物的遴选提供更多的循证资料。还应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的循证医学体系,并能够运用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对中药的风险-成本-效果进行充分评估,尽量选择成分明确、安全性高、成本低、疗效好的中药。科学的遴选方法将有效减少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4.2 规范中药基本药物生产、流通过程,保证质量安全

中药基本药物作为保障人们基本用药需求的药物,其安全性尤其重要。具备中药基本药物生产资格的企业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生产,控制生产中的各种条件,使生产过程规范、合理;积极探索并改善中药生产工艺,保障质量安全。对于有资格配送中药基本药物的企业,应该明确各种中药所需的储存条件,增强责任意识,保证中药在流通环节的质量。此外,医院和消费者也应严格按照医药企业的相关说明来储存药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国家药监部门应加强对中药基本药物生产、配送、储存等的监督管理工作,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用强制性的手段促使其完善生产过程,合理配送和储存,保证中药基本药物的质量。

4.3 完善配套措施,促进合理用药

西医医院配备中药基本药物,其医务人员必须能够正确地为患者开具中药处方。应适当强化西医医院医务人员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使其在为患者开具中药处方时能够辨证论治,依据中药的药性理论、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等事项为患者开具处方;鼓励其学习《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使其在为患者诊疗过程中,能够中西医结合按临床实际需要为患者开具处方。要规范中药药品说明书,防止消费者因用错或储存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在说明书中应详细写明适应症状、储存方法、储存条件、服用剂量和服用周期等;说明书语言应尽可能精确,如“阴凉处”最好改用温度表述。

此外,患者自身也应该合理使用中药基本药物,摒除“中药无毒副作用”的错误观念。要加强对中药基本药物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使患者正确认识中药基本药物及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4.4 加强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安全性再评价工作

合理用药能够减少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等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不良反应监测在早期预警中药风险、发现质量隐患、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使监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逐级申报不良反应。

此外,由于药品上市前临床试验的风险指标并不能完全预测上市后临床实际应用的风险,因此对上市后中药进行安全性再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对上市后中药基本药物的安全性再评价工作除了有赖于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结果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对中药基本药物的质量进行再评价,对其疗效进行再确认,对其安全性进行循证探索,还要对其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及用药方案研究等,即要建立围绕药品“质量-疗效-安全性-经济性-用药方案”的上市后中药安全性再评价体系。

随着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和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进行,应及时更新中药基本药物,保障公众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中药基本药物。

5 结语

药物不良反应篇6

【摘要】目的 :分析常用中药、天然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总结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中药、天然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静脉用药最易发生,累计的系统与器官众多,以皮肤损坏为最常见。结论 临床使用中药、天然药物时,既要高度重视不良反应的危害,也要关注其疗效,只有严格掌握用药指针,选择适当的剂量和途径,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

【关键词】常用中药 天然药 不良反应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生产工艺提高,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品种的应用日益广泛,不良事件又频频发生。临床应用不合理或者使用不当,如不适宜的配伍、溶媒、滴注速度过快、监护等是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正确合理地应用中药、天然药物成为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键。笔者对临床常用中药、天然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同时对其说明书进行归纳,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用药须知》(中药卷)[1]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2]中相关内容并查阅相关文献,收集中药、天然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如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集到中药、天然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58例,其中男72例,女86例,年龄2岁至77岁。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按发生不良反应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不良反应涉及组织器官,溶媒,敷料,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因素分组158例不良反应,男72例,女86例,年龄2岁至77岁,各年龄段分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29,30~39,40~49,50~59岁4个年龄段的ADR的发生率较高;<10,>60岁的两个年龄段发生率相当;10~19岁年龄段ADR的发生率较低。

2.2 药物类别对发生ADR的中药、天然药物进行分类统计,补益类药物发生ADR最多,为34.17%;其次是清热解毒类,为18.35%,与国内报道相同[3],各种药物比例见表2。

2.3 ADR临床表现及累及的系统器官,参照《WHO药品ADR术语集》,按照累及的系统及器官分类,主要临床表现见表3。

2.5 药品溶媒制剂与ADR的构成。溶媒制剂是否与ADR的构成,尚缺乏随机前瞻性对照大样本资料的统一研究,其难度较大,精确性较难统一,国内亦尚未见大宗病例报道,现将伴随出现的ADR病例在此列出,以供同仁参阅。见表5。

2.6 药物ADR的结果. ADR的结果有治愈、好转,后遗症,死亡等情况,绝大多数ADR在停用后可疑药物,给予相应的治疗后均能好转或治愈,有较少数ADR的可能导致后遗症或者死亡。见表6。

3 讨论

3.1 年龄因素对ADR的影响 本组有158例ADR,20~29,30~39,40~49,50~59岁4个年龄段发生较多,分别占13.29%,23.41%,24.68%,18.35%,可能与这4个年龄段用药例数多有关,>60岁,<10岁发生率低,可能与年龄增长,脏器功能减退,加之患有多种疾病,普遍联合用药,儿童又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系统发育不完善,药酶不足或缺失,药物敏感性和耐受性特异有关,10~19岁组较低,可能与代谢旺盛,服药少,身体素质好有关。

3.2 不同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 给药途径与ADR的发生率有互动关系。本组158例ADR中,静脉给药所致122例,占77.22%,反应程度也较明显,与相关文献所刊载的内容相符[5]。其原因除与患者身体素质,生理状态及用药习惯有关,还包括生产工艺、药物纯度、所含微粒超标,给药速度过快、配伍不当等诸多因素,而静脉给药虽起效快、可用于急、重病情,但出现的ADR危险性也较大,提示用药时应选择合理的途径,能口服时尽量避免注射给药。另外,某些易刺激血管的药物起始用药时宜慢,尤其在开始给药的10~20分钟内,更应缓慢滴注、严密监护。特别强调的是中医对药物的使用注重辩证论证,辨明寒、热、虚、实制定个体化给药尤为重要,这对西医医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加强相关内容的学习,是可克服这些弊端,减少ADR的发生率的。

3.3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 本组补益类和清热解毒类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分别为54例(34.17%)和29例(18.35%),由补益类引起的ADR中,黄芪和参麦占据最主要地位,这可能与益气养元、扶正驱邪的功能辩证用药例数大,用药途径广,浓度高有关。同时其疗效稳定,使用方便,药源易得等特点受到临床广泛欢迎,用量逐年上升,因此ADR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

3.4 ADR涉及的辅料溶媒种类 中药制剂在决定溶媒时已充分考虑到"七情"的配伍关系,考虑溶媒与ADR的关系时,就有溶媒,辅料,溶媒与溶剂(药物成份),及再次配伍后引发等情况,本组药物辅料有甘油、氢氧化钠、氯化钠、甘露醇、大豆磷脂、聚山梨醇脂等的单一或混合剂型,其中发生率缺乏大样本报告,临床应用时如氢氧化钠与氯化钠因易产生盐析现象不宜混合,甘油溶媒可用葡萄糖或氯化钠溶解。参附针不宜与贝母、半夏等同时使用,中药制剂不宜加入其它药物混合使用等需引起用药医师的重视。

3.5 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仅影器官系统 本组皮肤及附件损坏100例(63.29%),居首位;其次是消化系统,占9.49%。过敏性休克对机体的危害最大,其主要表现为呼吸道阻塞,循环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皮肤过敏反应等,临床使用药物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用药初始需认真观察,滴速宜慢,一旦发生ADR,应及时救治,并告知患者避免再次使用此类药物。

3.6 ADR程度 本组ADR程度以轻度为主,重度较少,且多数停药或经对症治疗后治愈。严重反应中包括过敏性休克1例,肾功能异常1例,呼吸困难2例,按国家ADR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报告数仅次于抗生素,严重ADR的病例数一般占总数的20%以上,但本组重度ADR为10例,仅占6.3%,故推测资料可能存在严重ADR病例分型不符现象。应对此引起重视。

临床使用中药、天然药物制剂时,既要关注辩证论治体现疗效,也要高度警惕ADR的危害性,严格掌握用药指针,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严密观察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发现ADR时应立即停药,积极治疗,从我院近几年的用药中体会到,随着生产工艺的提高,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因疗效确切,用药安全而广泛用与临床,起到了其它药物难以替代的作用[6]。特别在抗生素滥用的时代其争议值得广大同行评说。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2]卢海儒,文友民.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

[3]刘硕,尼立伟等.23种常用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简介[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9.37(10):60-62

[4]刘学军,庞国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对策[J].河北中医杂志,2010.32(1):141-142

[5]李爱民.中药注射剂的共同不良反应及避免措施[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11)1060-1061

[6]张磊.科学理性看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J]环球中医杂志.2009.2

药物不良反应篇7

副作用 是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产生与治疗无关的对人体不利的反应。如阿司匹林治疗头痛、关节痛,因其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可引起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在应用正常药物剂量时即可发生,故选药应尽可能避免副作用。

毒性作用 一般是药物用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体内药物储积过多的缘故。毒性反应会引起机体机能或组织结构的改变,其中用药后很快发生的为急性毒性,长期用药后发生的为慢性毒性。如用链霉素过量或时间过久时,可产生不能恢复的耳聋。因此,用药必须掌握用量和时间,不能随便乱用。一旦发生毒性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用补救措施。

过敏反应 多发生于过敏体质者,临床表现因药、因人而异。其反应性质与药物效应、剂量无关,有时甚至微量就会引起发作。但反应程度相差很大,从轻微的皮疹,到发热、哮喘至血液系统抑制、肝功能损坏,严重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性命。故应慎用易引起过敏的药物,用前必须做过敏试验。对发生过过敏反应的药物,应不再使用。

治疗矛盾 又称继发反应,是由治疗效应带来的不良后果。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体内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被杀死,而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又引起新的疾病,如霉菌性肺炎或霉菌性肠炎。

抗药性 又称耐药性,是指某些细菌或病毒在人体内逐渐产生抗药性,使药物失去原有的效力。故不应无指症滥用药物,尤其是不能滥用抗生素。一旦产生耐药性,应根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度选择药物。

致癌作用 到目前为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已列出2 400种可能对动物致癌的化合物,其中约150种化合物能在动物身上诱发肿瘤。国际癌研究所发现有25~30种化学药物与肿瘤有关。有些药物已被正式列入致癌物,如乙烯雌酚、非那西丁、环磷酰胺、右旋糖酐铁等;有些药物已有致癌性报道,如利血平、多巴胺、苯巴比妥、异烟肼、保泰松、苯丙胺、煤焦油软膏等。因此,要避免长期服用这些药物。

药物不良反应篇8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122-02

药物的不良反应(ADR)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输液室主要观察和应对的是药物的副作用、变态反应,而毒性反应因可预见则应避免发生。

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和新特药的不断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在持续上升。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与ADR相关的住院患者约占总住院人数的6.5%,总病死率为0.15%。而国内有统计表明,因ADR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病例的7.7%[1]。

门诊输液科每天都有大量患者进行输液和各种注射的治疗,常会出现ADR。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对用药过程中的ADR非常重视,故要求护士能够做好相应及时的处理。

1 区分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还是药物的ADR

区分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还是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正确处理ADR的关键一环。输液室无医师值班,且面对全院各科门诊的患者,病种复杂,内、外、妇、儿科都有,因而要求护士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我们称之为“全能”护士。如最常见的发热患者:一般发热患者会伴有头痛、鼻塞、关节痛甚至全身酸痛症状,精神状况较差,有明显的感染病灶;而药物热患者虽然体温超出正常,但精神状况良好,常伴有皮疹,其他症状不明显。药物热常在病情得到改善、体温下降后又复发,其特点是体温夜间下降而白天用药后升高,这与感染所致的疾病发热情况正好相反,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此时,护士可建议医师为患者做相应的化验检查,以确定是否为药物热,做好妥善处理。

2 准确执行医嘱,正确用药可降低ADR的发病率

准确执行医嘱,做好查对工作;正确用药,熟知药的性能、配伍禁忌、使用方法、禁忌证、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等。有些药物需要快速点滴,如甘露醇;而有些药则不能。有些药物需要避光;有些药物需要现用现配,如阿莫西林钠和克拉维酸钾,配制1 h后颜色明显加深。我科就因此发生了一起纠纷:患者是一位学生,皮试后,家长为节约时间,要求先输不做皮试的另一部液体,护士满足了他们的要求。第2天先输的是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由于前后两次输液颜色的不同,患者误以为是输错了药。事实上,药物颜色发生了改变就预示着药物发生了化学变化,应尽量避免,否则可能因用法不当造成ADR。还有一些药物需要注意生活中的一些事项。如头孢哌酮钠忌乙醇,患者可能认为只做到用药前后不饮酒即可,其实不然。我院一位护士长的父亲输完头孢哌酮钠后进食了两个酒枣,短时间内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幸好女儿在家,当时,家里找不到任何抗过敏药,情急之下,女儿帮父亲服用2粒速效伤风胶囊,便急送医院,才避免了更大的危险。从这一方面来看,护士不但要掌握熟练的技能,还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应急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正确用药只能沦为一句空话。

3 时刻提高警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可避免或减轻ADR

随着新特药不断的出现,给治疗带来了方便。但这些药物应用时间短,临床经验少,因此要密切观察用药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是否存在ADR。对于不需要做皮试的药物,更需要提高警惕。我科一位患者即将输完加替沙星时出现面色苍白、头昏、恶心,急测血压:50/40 mmHg。呼叫首诊医师,同时更换生理盐水及输液器,待医师到达后遵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mg,过敏症状很快缓解,观察1 h后离开。患者离开时,护士一定要做好宣教工作,因患者体内的药物尚未完全代谢或排泄掉,还有可能出现过敏症状,嘱患者或家属一定要时刻警惕,近期若出现过敏症状,及时就医,并建议其自备一些常用抗过敏药。

熟知说明书中提到的ADR,还要观察其他的ADR。有些患者反映,在输青霉素的过程中,穿刺肢体疼痛。碰到类似情况,可以告知他们,这只是一般的ADR,不是变态反应,不必紧张。

做好输液前的评估和指导工作,可减轻ADR。输液前患者适当进食,刺激性强的药物适当调慢滴速,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注意观察是否有药物蓄积现象,育龄期患者用药后需避孕,只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用心去关心患者,就可以把ADR减小到最低程度.

4 针对ADR,我科制订了相关流程

内容包括:①收集各种药物的说明书,粘贴于统一规格的纸张,做成活页夹,方便大家学习。做到熟知所用药物的ADR及处理方法。②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加强学习,多读相关报刊杂志,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与技术。遇到新特药,组织大家集体学习,掌握其性能、用法、注意事项、禁忌证、ADR等。③遇到ADR,要沉着冷静,按规定处理,我科制订了相关流程:轻微ADR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仅有恶心、静脉刺激症状等减慢滴速,动态观察;一般ADR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但出现呕吐、情绪不稳定、有静脉炎的最初表现(距穿刺点5 cm内的静脉颜色变红、痒痛)时,呼叫首诊医生,遵医嘱处理并记录;变态反应、少量皮疹、轻微痒感、胸闷等生命体征平稳应停药,更换生理盐水及输液器,根据情况呼叫急诊医师或首诊医师,备好急救物品、药品,遵医嘱处理并记录;严重的ADR,遇到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突发昏厥等,应立即更换生理盐水及输液器,使患者平卧、吸氧,急呼急诊医师,准确执行医嘱并记录,动态观察,待患者脱离危险后送相关科室治疗;建立ADR记录本,规范记录如下项目: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药名、剂量、给药量、滴速、开始及停药时间、出现ADR时间、呼叫医师及医师到达时间、剩余药物、处理方法、转归情况、医患对话等,最后是医师护士双签名。

通过规范ADR处理流程,不仅减轻了患者病痛,为患者取得了宝贵的急救时间,同时也规避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同亭,马素明,卢兆桐,等.对死亡病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4):227-228.

上一篇:高血压药物范文 下一篇:抗真菌药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