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理念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6 09:56:10

微课理念论文

微课理念论文篇1

微课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授课方式,其时间短内容具体、资源类型多样化的特点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这些教学内容和环节上应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文分析了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应用的现状和优势,并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原则。

关键词:

微课;小学语文;儿童认知发展

1引言

“微课“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微课程“的概念,是指用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时长很短的教学内容。在国内佛山教育局最早推出”微课“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线学习的最佳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为10分钟左右,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本身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太长。而微课模式恰恰迎合了小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近几年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带动了”微课“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小学教育开始应用微课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多种内容和形式,在线视频、音频、文字、图像、PPT等资源多样化的微课形式恰好能够适用于小学语言教育的各种内容和环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必然能够为小学生短小精悍、直观生动的学习内容,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2微课

2.1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概念起源于2008年美国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的概念,他提出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设计的时长约1分钟左右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目前国内的学者对于微课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胡铁山教授最早提出“微课”的概念,并且近年提出了微课概念3.0版。他认为微课又称微型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将微课也称为微课程,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而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并不是微课程,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可以是视频、动画、PPT等)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短小的、完整的教学活动。

2.2微课的特征

(1)时间短、内容少。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时长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以5-8分钟左右为宜。该时间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或自学效果。与传统的课堂复杂的教学内容相比,微课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为了反映某个教学环节而设计的,其内容非常精简。

(2)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内容主要围绕某个课题或某个知识点进行,主要针对难点或重点知识点、例题习题、实验操作等课内外教学过程或者相关资源,因此主题非常突出,一个课程只有一个主题,都是具体的、有能力自己解决的问题。

(3)资源类型多样化传播、使用方便。微课资源的呈现形式除了主要的在线视频形式,还有音频、动画、PPT等各种流媒体格式,通过网络在线方式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或者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在线观摩教学案例,便于进行评课和教学反思。另一方面,这些流媒体格式形式出现的微课内容可以非常方便地下载到电脑终端或者当前流行的智能手机终端,可以实现移动学习,使用方便。

3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3.1建构主义理论:

传统的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中心。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发现知识,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形式,满足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具体情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而微课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将各种小学语文素材制作成PPT、音频或视频,不但能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还能够提供实际的使用情境,帮助小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

3.2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按照年龄段分成四个阶段。0-2岁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2-6、7岁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凭借表象进行思维。6、7-11、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着眼于抽象概念,但仍然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11、12岁以后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在逐步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持。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存在持续时间短、易分散的特点,长时间的理论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时间短内容少的微课一方面短小精悍,正好满足了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形式多样的微课每一个课程都有具体的主题和情境,给小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能够调动缺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小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4.1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现状:

随着网络课堂的流行,佛山教育局在全国首创了“微课“在线学习模式,微课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小学师生熟知,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频率低。“微课“一词虽然出现了多年,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的了解有限,大都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微课制作相关的培训。有的教师不了解微课更不会制作微课,更谈不上在课上和课下随时使用微课教学。有的教师虽然了解微课及其制作流程,但是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也是偶尔在课堂上使用微课。

(2)微课在线学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少。目前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还大都局限于课堂,教师仅仅是将微课作为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进行播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不大,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显著提高。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10分钟左右,将课堂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8分钟左右的微课,更利于学生课下的在线学习。

(3)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资源还比较单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动画视频等资源更感兴趣,而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资源还大都是比较传统的文字图片类做成的PPT。教师缺乏系统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制作的微课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要。

4.2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优势

(1)微课时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和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网络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并且更侧重于具体的形象认知。而微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是课堂教学中某一个知识点的重点或难点,或者是某一考点或疑点,内容具体。并且微课时间一般在5-8分钟左右,适应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2)微课资源形式多样,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各种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微课除了在线视频的主流格式以外,还可以以文字、图片、音频、PPT等一系列的流媒体格式呈现,可以应用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微课还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前使用,向学生们介绍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在课堂上穿插使用让学生们抓住重点与难点,还可以在课下使用为学生们解答疑疑点并进行师生互动。

4.3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启示

(1)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的微事物,人们也开始习惯用平板、手机能智能设备进行办公和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已暴漏出很多缺陷,现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生的“学”。“翻转课堂”模式和“微课”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微课”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2)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整合“微课”资源。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不光是学校之间零互动,就连一个学校内部各个教师也是各自为政,按照自身教学的需求制作零散的“微课”资源,即浪费了资源又难以取得持续的学习效果。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安排教师参加正规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将各个年级的教师组成一个微课设计和制作团队,根据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学纲统一制作各个阶段的微课资源。即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还能为师生提供持续的教与学过程。

(3)小学语文教育微课的主体应当有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主体参与。首先,学生自然是微课的主体,无论是课前微课,还是课中微课,或者是课后微课,学习的主体都是学生。其次,教师当然也是微课的一个主体。除了课堂中师生互动,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教师都应当和学生互动,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最后,在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微课中,家长也应该是一个主体。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中,家长都要需要和孩子一起观看学习,陪着孩子一同学习的同时解答孩子的困惑。

5总结

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的涌现,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变,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学习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微课“教学模式正是以“学生”为中心,5-8分钟左右的视频以各种形式为学生展现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便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微课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拼音识字、阅读写作等各个学习环节,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目前各个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接受系统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建立现代化教学的思想认识,提高制作微课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和课堂下积极应用微课教学。

作者:彭作玲 单位:临沂北城小学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3]赵小蕊.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4.

微课理念论文篇2

关键词:教学特点 课程特点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247-01

不管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在刚入大学时都会遇到微积分的学习问题。下面,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及教学经验谈一谈微积分的学习。

1 微积分或数学分析的重要地位

微积分的发明与其说是数学史上,不如说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由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创立的。多年来,微积分或数学分析一直被大学的所有理工类和经济类专业列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2 微积分或数学分析的授课特点

作为基础理论课的分析课,在大学的课程学习中,课堂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大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相比,是有显著的差别的,差别如下。

2.1 班级人数多

由于大学入学比例逐年增加,大学各专业人数激增,而老师人数相对固定,从而微积分的教学通常是多个班级合在一起学习,课堂人数较多,有时甚至达到150人一个班。由于人数多,教学任务重,通常老师也没有时间让同学们提问题,也没有时间提问同学。再加上由于学生在高中基础、学习水平、理解接受能力存在差异,从而老师授课时只能先照顾大多数,对于跟不上、听不全懂的少数同学则无法细讲、重复讲。

2.2 教学进度快

微积分或数学分析的内容含有微分学和积分学两大部分,在极限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元函数微分学和多元函数微分学以及一元函数积分学和多元函数的积分学,又建立了级数理论和解微分方程的理论,内容极其抽象且丰富,而学时与中学数学课相比又相对较少,一般要求两个学期就要把微积分全部讲授完毕,从而导致每次讲授教材内容较多。另外在教学要求上,大学与中学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大学授课特点是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讲分析问题的思路,讲解题的方法,例题讲授讲究以点带面,要求少而精,而不是像中学上数学课那样,教师通过列举大量典型的例子来反复的讲授某个定理。

3 课程特点

若想学好微积分,必须做到刻苦努力,认真钻研,仔细体会,深刻领悟。

(1)基本概念(定义)的掌握不能似是而非、一知半解,而是必须读懂,清楚,做到理解透彻、并能准确叙述。基本概念是数学理论的基石,如果学生对基本概念不清楚,那么数学的理论就会学不懂,也无法掌握和运用。这就要求不仅要会背诵定义而且能用自己的话准确地表述一个概念,能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理解概念的表现。

(2)基本理论(性质与定理)都是由一些概念(定义)、性质与定理组成的,是数学推理论证的基础,也是数学理论证明的核心。微积分中的有些理论非常抽象,对于初学者即使是理解起来都很困难,更别说证明了。从而在微积分的学习中,对于有些定理只要求初学者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能做到熟悉定理并学会使用定理,而有些理论则必须牢记,比如中值定理等。

(3)通过做题来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微积分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在理解了微积分的概念、理论之后必须通过做题而且是做一定数量的题,来不断加深对微积分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大家公认”不做题等于没学数学”,若要逐步提高数学素养可以通过做题实现。

4 探讨微积分或数学分析学习的重要环节

由以上内容,特提出学好微积分需要重视的几个环节。

第一个是听课,听课要集中精力,在听课之前预习的话,听课会更有针对性。在听课的过程中,做好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边听边记。听课要抓住重点,认真领会老师对问题的分析思路,如果某些问题没听懂,这时千万不要在这些问题上纠结而影响继续听课,此时可以把这些问题先放一放,在问题相应处作上记号,跟上老师教学思路。不懂的问题和有疑问的问题待课后复习时再解决。或自己思考钻研,或与其他同学讨论,或找老师提问,或看指导书等。

第二个环节是复习整理笔记,数学不像别的科目,一天不练就会生疏一些。当天的内容一定要当天复习,否则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要想再赶上就会比较吃力。复习可以在课下将教材和笔记结合起来进行,按自己的思路对笔记进行整理,整理每次课的内容,就是一个复习的过程。在整理笔记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当天学习的内容、重点、难点,并问问自己掌握了哪些,还有哪些问题不懂有疑问,解决方法等,通常复习时间与上课时间应相当并更多。

第三个环节是独立完成作业。解题训练是学好微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题是对教科书内容的扩充与拓展,演算习题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能力及探索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把微积分学好,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每次的作业最好在当天完成,但是应该在复习完当天的内容之后进行。切忌边翻书边看例题,照猫画虎式地完成作业,这样做是收不到任何效果的。切忌抄袭,尽量不先看书后的答案。做作业不仅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同时也是培养、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笔头表达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认真完成作业是培养同学们严谨治学的一个环节。因此,要求作业“字迹工整、绘图准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第四个环节是阶段总结。在学完一节或一章或几章之后,应当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将当前学到的内容整理归类,有利于知识记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这样也有利于从宏观上、整体上对知识的掌握。总结应包括一章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难点;本章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方法;提出了哪些重要理论和结论,解决问题的思路。条理要理清楚,同时归纳出重难点与主要内容以及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总而言之,微积分的学习并不难,只要掌握住微积分课程的特点,按照上述建议去学习,再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比如参加数学建模等,既强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又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张涛.关于数学分析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J].考试周刊,2011(49).

微课理念论文篇3

关键词: 微课程 教师专业发展 机制 策略

微课程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运用和实践,让人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在这规模宏大、热闹非凡的实践背后,不禁思考,微课程到底是什么?微课程为何能够促进教师学习,进而促进其专业发展?如何利用日益丰富的微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往的教育媒体实践表明,新的媒体形式不能自发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关键是媒体的质量及其运用的方法。要在恰当的情境中恰当地运用媒体,因此必须对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

一、微课程概念解析

对于微课程的概念,当前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还不尽统一。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强调微课程的不同特性。

(一)微课程短小精悍,有助于消除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和倦怠情绪。

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了“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这种观点强调微课程的短小精悍,包含围绕核心概念的学习活动。微课程的短小精悍,有助于消除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和倦怠情绪,而认知负荷太重,长时间观看教学视频会让教师产生倦怠是常见的问题。

(二)微课程是对简短教学的多元表征。

胡铁生认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这种观点强调微课程对教学的多元表征,包含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三)微课程是微小的教学案例,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学事件”。

广大一线教师认为“微课程”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直接指向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有思考。广大教师的观点强调微课程是教学的微小案例,但是这种案例必须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要与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相联系,新教师可以模仿,深层次地分析研究,要有助于迁移应用,进行基于案例的推理。同时,微课程具体、微小而又有启发性的特点,容易聚焦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学事件”。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是被创造出来的,他是把课堂上的看似普通的事件当做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判断、研究改变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课堂行动。因此,微课程有利于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依据微课程的来源,微课程可以分为自己的微课程、同事的微课程和名师的微课程三类。三类微课程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老师观看自己的微课程视频,常常进行的是描述性和批判性反思,而在与同事一起讨论时,则是进行比较性反思。

二、微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

微课就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视频课例的独特优势及其分析能够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微课具备教学视频课例的一些特点,而且具有短小、精致、易于传播、易于聚焦问题等通常视频课例不具备的优势。微课程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在于能够切合教师职业的领域特征,整合多种传统课堂研究途径,整合多种现代教师培训模式,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一)教师职业的领域特征。

1.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知识具有缄默性。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有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主要是事实和原理的知识,存于书本,可编码(逻辑性)、可传递(共享性)、可反思(批判性)。默会知识是有关怎么想、怎么做的知识,本质上是理解力和领悟,存于个人经验(个体性)、嵌入实践活动(情境性),教师知识具有默会性。

2.教学是一种复杂活动,要求教师认知具有灵活性。现实生活里的许多实际问题,常常不能直接套用规则或原来的解决方法,只能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关这类问题的知识就是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它的特点一是概念的复杂性,在每个知识应用的实例中,包含许多复杂及应用广泛的概念;二是实例间的差异性,在同类的各个具体实例中,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很大差异。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学习要求采用“十字交叉形”学习方法,就是在对复杂和结构不良领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同一内容,学习者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中带着不同的目的及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次的交叉学习,从而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为迁移到新的情景做好准备。

3.教学是一种实践,教师知识具有情境性。实践性领域的典型特征一是发生于文化背景中,如:办公室、工厂、教室等;二是实用的,着重于解决自然发生的问题,三是情境化的,有赖于特定、具体情境之中的行动。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要遵循如下原则:(1)真实的任务。知识常常嵌入在实际背景之中,唯有透过实际活动的过程吸收知识,才能促使学习迁移自然发生,学习者才能真正掌握知识;(2)实践共同体。共同体是共享某种信念和理解的一些个体对一个活动系统的参与,学习者处于这样一种实践共同体之中,获得该共同体具体体现的信念和行为;(3)分布的智能。知识的意义分布在全部背景环境中,无法从情境中单独隔离,学习资源亦具多样性,也非集中在一人身上,当学习进行时,经由与整体背景环境互动后,从不同的资源背景中比较、澄清,进而真正了解所学习概念的意义;(4)认知学徒制。知识无法通过教师的权威而传播,只有经过学习者和文化情境的不断互动、沟通与妥协,而获得最后意义。学习者必须把自己置身于学科文化背景之下,观察、模仿专家行为,在自然情景中发现困难、寻找线索并测试假设。

三、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基于微课程的教师自主研修策略。

1.一次上课、三次备课模式。一次上课是指先按照自己的想法备课,二次备课室看相同知识点的微课程,看看别人是怎么教的,有哪些我没想到别人想到了,有哪些别人没想到的我想到了,再重新备课,这就是第二次备课。第三次备课则是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临时的即兴教学。

2.反思式观课。教师成为观察自己课堂的主人,其流程一般是:学校在“纯自然”的状态下,为教师摄制“家常课”,然后由授课教师自己反复观看,实事求是地剖析和反思自己的成功之举和不足之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

(二)基于微课程的多方协作策略。

1.高校研究人员、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协作模式。高校研究人员对微课程中的教学事件就事论理,以理定性。教研员就事论事,实践支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邀请式观课。邀请式观课是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或专家听的课。教师就课改的某一专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探索后,取得成果,课堂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为从理论并从多角度地对自己的改革探索成果进行评价,教师主动邀请有关专家、教研员和同事前来观课。

(三)基于微课程的同伴互助策略。

1.一人同课多轮。一人同课多轮就是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行为不断改进。

具体流程一般为:由教师独立备课、上课,备课组或教研组听了教师独立课之后,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上课教师形成新的方案,第二次上课;上课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明确进步的方面,分析还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方案,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上课教师反思整个过程并针对教学关键环节,写成微课。

2.多人同课循环。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第一个教师上完课,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第三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三次课,每次上课方案都是同伴集体共同参与研制的。多人同课循环活动能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激起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3.同课异构。同一课,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其流程一般为:教研组或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教研)主题(内容),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实施这一模式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第一,教师教学经验背景不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对所教内容确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第二,所选教学主题(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

4.互助式观课。互助式观课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既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又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观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后观课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这种观课由于不涉及褒贬奖罚和评价,授课者在课堂中无需刻意展示自己的长处而隐藏自己的短处,完全可以真实地表现自我,使课堂保持自然性,而观课者由于能观察到真实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授课教师进行反思,寻找问题答案。

以上策略的操作要点是聚焦真实问题,支持多元观点,意在改进实践,教学理念更新,行为不断跟进。

四、结语

微课程作为视频课例的进一步发展,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在广泛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微课程实践的理性反思。正如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专业发展,促成了“实践+反思”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家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成为可能。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微课程的发展,虽然能够在研讨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减轻教师的认知负担,但是还存在如何使得研讨主题凸显,使得课例回归案例本性,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分析框架,吸收异质人员的参与,以作为建构课例研究共同体的积极力量,营造更团结、开放和积极进取的校内课例研究人际氛围,完善的微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以及如何实现见微知著,让教师取得微小进步的同时,也思考教学的宏观大概念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2]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3]董晓群.微课程:提升研修合力的有效途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3,02:75-77.

[4]马朝宏,刘溜.微课程:教师成长新途径[J].现代教学,2012,11:79.

[5]Ricki Goldman,Roy Pea,Brigid Barron,Sharon J.Denny.Video Research in the Learning Sciences[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 Inc,2007.

[6]鲍建生,王浩,顾泠沅.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151.

[7]TRIPP D.Critical incidents in teaching:Developing professional judgement[M].Routledge Falmer Press,1993.

[8]Mark K.Warford.The zone of proximal teacher development[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August 2010: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7(2011):252-258.

微课理念论文篇4

关键词:微课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TP311.13-4;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11-2

1 绪论

科技在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为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希望利用微课为辅助手段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淡化理论(课堂)与实践(上机)的界限,树立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进行探索,并讨论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的方法,以掌握数据库应用技能为核心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数据库管理技能和创新精神。“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能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很好的结合到一起,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都是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现代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应该偏向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才更能符合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微课程短小精悍,知识点重难点明确,学生在目前网络如此发达的微时代可以随时下载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每一个理论知识点,为进一步实践打好基础。

2 深入理解微课程的含义

笔者认为,微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因为学生课堂注意力时间不够长久,所以希望通过1分钟,5分钟的小课堂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微课程”这一概念的定义繁多。但总结起来,微课程就是要把老师的课程,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数字化,这样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反复来看。微课程并不是将文字教材变成有声教材,而是教师个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转化到帮助学生理解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微课程在辅助知识点讲解与巩固课后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和优势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穿行,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施中,其教学尺度难以把握,实践过多,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不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的穿插录象、投影、板书、讲述,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且必须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否则教学尺度一旦把握不准,就难以达到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如果能很好的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必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高职学生在入学时分数普遍偏低,理论基础较差,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强。如果从软件生产过程的角度来评价,这只是教会学生获得孤立的、静态的“死”知识,与高职教育所强调的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化工作流程中所必备的技能知识相差甚远。同时,这样的教授过程使得学生过多地倚重接受学习,却忽视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行动学习在其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无利于学生对于软件行业社会经验的获得以及实践能力的形成。因此希望通过一些实际操作来更加形象化的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4 基于微课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

如何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运用好微课程,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新课题。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的课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讲,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去探寻这些细小而真实的问题。当找到问题后,我们需要去寻找问题的真正原因,再去研究解决的策略。同时,将这些研究嵌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过这样的研究过程,再结合PPT,将自己研究的成果通过文字、画面、音频或者视频呈现给学生,这样对于某门课程中某一个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形象讲解就出来了,一堂微课也就随之诞生了。

本文以《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为例,讲解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数据库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如果不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就很难理解抽象的理论,学生通过学习数据库这门课程,除了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设计规范化的数据库,进而能完成完整的数据库系统的建设。由于初学者对这门课程的知识点理解较抽象,因此我们设计微课程,尽可能使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可视化,使学生对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有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并使之系统化,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比如,在数据库的学习中要学习数据模型,我们可以引入地图飞机等具体的模型概念,让学生知道模型是现实世界特征的模拟与抽象。数据模型也是一种模型,它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这是一架飞机模型,在我们人脑的反应就是:名称:波音747,特征:重量10吨,长度:50米,产地:美国。但如果在计算机中表示,就如下所示:

[编号\&名称\&类型\&重量\&长度\&产地\&001\&波音747\&客机\&10吨\&50米\&美国\&]

理解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对后面学习数据库的设计打下很好的基础。因此,通过微课程将每一个难点讲解透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设计数据库。

目前在很多学生尽管都学了数据库这门课程,但却不知道数据库在真实的系统中是如何使用的,对数据库系统没有一个完整的直观的认识。为此,我们尝试在利用微课程简单的介绍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后,再布置一个数据库设计的任务,在完成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再慢慢引入和讲解数据库的SQL语句以及数据库的规范化。

“微课程”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情境式教学,首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去了解和掌握知识的要点和难点,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而调整教学,先让学生设计数据库,是为了更好、更真实的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按照这种方式学习,学生才能够形成较清晰的知识体系架构。

5 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果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这种教学模式更多的适合用在有一定操作要求的课程上,“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质就是借助一定的手段,通过教师的传授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从不知道到慢慢熟悉,从生疏到熟练到形成技能技巧。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经过实践证明,可以改变数据库课程教学的较好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吴晓刚.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2:81-87.

[2] Slavin,R.E.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into Praction, Englewood Cliffs,NJ:Printice-Hall,1991.

[3] F・劳耐尔.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YUAN Wentao, Qiao Ailing.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in the Basal Education Teaching [J].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7(11),89-92.

[5] 元文涛,乔爱玲.形成性评价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89-92.

微课理念论文篇5

关键词:远程教育;互联网+;计算机;微课设计;研究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引入了“互联网+”理念。国家开放大学作为成人高校的先锋和主力,其计算机课程也应顺应时代潮流进行相应改革,为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一、“互联网+”的含义

所谓“互联网+”,就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的发展的一种新业态,也是互联网思维实践的成果。就是互联网与各种传统的行业和领域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作用,提升生产力和创新能力。如,互联网分别与传统的银行和商品集市结合,就衍生出了支付宝和淘宝,提高了支付与够买效率。

二、微课的含义

微课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的LeroyA.Megrew和英国的T.P.Kee教授提出的一分钟课程。2010年,国内学者胡铁生首次将这一概念引进到国内的教学活动中。具体来说,即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讲授的教学方式。特点是时间短,10分钟以内;其次,针对性较强。

三、“互联网+微课”的意义

“互联网+微课”教学模式的意义,从“可汗学院(KhanAcademy)”的典型案例即可看出端倪。该项目起因于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提供在线的免费微视频课程,这些视频很快便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其影响也从家庭蔓延到了学校,经过几年发展,其课程覆盖小学到大学,文、理、金融、天文学等方面,甚至正在“翻转课堂”,改变着传统学校教学。比尔•盖茨评价说:“可汗引领了一场革命。”由此,我们发现“互联网+微课”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微课”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学习自主性

“互联网+微课”这样的教学方式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它将课堂中心转换为学生,老师只提供支持服务,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主性。

(二)“互联网+微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教师将微课存放在计算机或云教学平台上,形成互联网教学资源,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权,打破课堂和教材局限,遇到问题时,可以利用远程网络找到实时或非实时的解答。

(三)“互联网+微课”的教学可以促使老师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及理念的转变

1)重视微课的理论模型研究。逐步研究不同课型的微课理论模型,使其概念逐渐清晰,形成共识,完善微课理论与实践是非常重要的。2)针对微课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为有效衡量微课的教学效果,必须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微课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是亟待探究解决的问题。3)建立全国性的微课网络联盟组织。利用“互联网+”的背景建立全国性的微课联盟组织,统筹协调微课发展的各项工作,避免微课制作的分散性和造成的优质资源浪费。当今,微课制作大都是教师的个人实践,缺乏统筹和协调,优秀微课作品无法得到大规模的共享利用,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因此,成立全国性的微课联盟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四、“互联网+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选择教学内容,细化知识点

计算机教学可大致分为基础理论和操作验证性内容。前者可以设计为讲解阐释型微课,配合视频动画等手段生动演绎,使枯燥的理论易于理解;后者则可以设计为情景实训型微课,在计算机系统的真实环境中开发各种微型操作训练软件,通过网络反复练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以学生学习思维发展的视角录制微课

教学设计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针对微课中需要阐述的知识点,协调学生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

录制前,摄像者和教师要充分协调沟通,熟悉教学的流程,确定分镜头设计,调整好设备,保证录制顺利进行。录制后,通过后期编辑完成内容的整合、美化,使其符合教学要求,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四)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微课教学平台的建立

网络能够在课堂之外提供师生交流的平台,故微课网络平台的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一种途径是依托校园网,嵌入微课学习平台,无缝对接;另一种途径,可依托相对成熟的免费网络平台(如优酷等)来构建。这样,学生可通过网络与更大的学习群体进行互动。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情况,规划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更加清晰的了解个人的学习轨迹,从而使自我评价更加及时,反馈效果也更好。

五、展望与建议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微课翻转了课堂,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固有认知。加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理念的逐步普及,人们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改变,教育场所固定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随时随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微课教师,传播自己的知识,与此同时也成为其它领域的知识接受者与微课学习者。从可汗学院的崛起,到TED的演讲,再到国内蓬勃发展的各类微课网站,它们都是“互联网+微课”的成功案例,这种趋势正在倒逼传统教学方式作出改变。微课在平台建设、开发与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除了从事教育实践的教师之外,很多的企业和研究人员也逐渐加入到新型微课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中了。教师与研究人员应该加强合作与沟通,协作创新,融汇各种技术和教育理念,把诸如二维码、增强现实、情景应用等技术都融入到微课开发中,让学习者在愉快的交互式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应用方面,应逐步向资源共享与重用方向发展,优质的微课资源应该适用于各个学习阶段,并能够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域多次重复使用。我相信,加持了“互联网+”理念的微课教学必将在今后的远程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能量,为加快我国的教育数字化改革进程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彭继顺.“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58-259.

[2]胡倩文.“互联网+”时代下的微课教学有效性探索――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56-157.

[3]严志,王涛,雷军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学习影响因素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22).

微课理念论文篇6

关键词:微课程 知识分类 开发 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方式,受终身学习需求影响及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程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载体和新型学习资源应运而生,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查阅文献可知,微课程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1]。可以看出: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区别于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满足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碎片化学习的需求。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微课程的开发及应用,由于制作方法较简单,很多学者、教师都参与其中,然而,部分一线教师对其认知不足,导致只注重数量的建设,质量却参差不齐,学习者要找到适合自已需求的课程并不容易。

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进行了深刻思考:不拘泥于开发工具,怎样使微课程将知识点体现得更清晰有条理、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与心理特征呢?微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教学内容,那么是否有可借鉴的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开发的策略呢?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学习理论、知识分类理论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可以先将知识细化,分为一系列知识点,再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和认知特点研究,进而对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内容根据其认知特点进行开发。

一、基于知识分类的微课程开发策略的提出

“分类开发”策略的提出主要受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奥苏泊尔根据知识类型,将有意义学习分为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创造的学习。学与知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研究知识分类必然涉及到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按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态度的学习。安德森在其基础上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提出,除了陈述性、程序性知识,还有一种策略性知识。

对上述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它们是相互补充的。几种代表性知识分类理论在认知领域的比较如表1所示。

二、微课程的类型及基于知识分类的开发策略

微课程设计流程与传统课程类似,只是教学设计部分是由教学内容的类别、媒体选择和开发策略选择三方面作用的结果,微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笔者通过对前面几个代表性知识分类理论的分析,将微课程按教学内容分为五类:主题讲授型微课程、解题答疑型微课程、实验操作型微课程、现象反思型微课程、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

1.主题讲授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主题讲授型微课程是关于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一般需借助适当的认知工具,如概念图、动画、图像等,帮助学习者记忆。较复杂的陈述性知识教学还需运用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类比分析前后学习内容,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不断解决冲突,以初中生物课学习“哺乳动物”这一概念的微课程为例:

(1)展示多种哺乳动物的图片,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哺乳动物,明确学习目标。

(2)详细解释概念,使学生掌握“哺乳”、“胎生”等本质特征。

(3)用猪、狗、兔、老鼠等动物进一步说明。

(4)概括性总结“哺乳动物”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步骤(1)引发认知冲突,由于每种动物名称不同,学生质疑为什么它们都是哺乳动物。步骤(2)详细解释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对“哺乳动物”这一概念有抽象的认知。步骤(3)用常见动物对概念作进一步举例说明,学生通过修正认知系统,把原来感知为不一致的东西加以同化,从而使平衡得以在某一较高水平上重新确定,认知结构得以发展。步骤(4)概括总结,突出本课重点,加深记忆。综上,其开发策略有:认知冲突策略、概念形成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概念图或视频等表征策略。

2.解题答疑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解题答疑型微课程主要用于对典型例题的讲解、演算和逻辑推理等,属于程序性知识,一般是以电子白板、手写板演示。解题算法是抽象的,是描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特别是关键性解题技巧,很多学生较难掌握,导致学习成绩很难脱颖而出,而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一一指导,把难题的解题步骤制作成微课程,学生可随时访问并反复练习、揣摩,直至学懂为止,掌握式教学成为可能。理论上讲,程序性知识表现为产生式规则(即if条件then行为)。以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冒泡排序算法的微课程教学为例:

首先是对冒泡排序算法的认知,然后是对条件和步骤设计的展示。首先将Rn和Rn-1比较,若逆序,则交换,逐遍进行,若相邻元素逆序,则交换,直到最后R2和R1进行比较。每个步骤的讲解都要慢且详细,从而让学习者不仅获取知识结论,还可掌握知识产生时的逻辑推理过程。

在实际研究中发现,此类微课程着重于对解题条件的理解和解题步骤的设计,所以在呈现画面方面应尽量简洁,以防增加认知负荷。综上,其开发策略有:手写板产生式演算,关键步骤处着重强调、适当做标记、保证文字和图片等相关元素在空间上的接近性高、界面简洁。

3.实验操作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实验操作型微课程主要是演示实验过程,学生观看微课程中操作一定的设备和材料,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此类微课程也属于程序性知识,在实际课堂中,如物理、化学等都会涉及实验,对此类微课程来说,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是授课难点,尤其是化学,某些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微课程可借助视频、动画等模拟实验,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及相关结果一一模拟出来,且可供学生课下反复观看。综上,其开发策略有:手写板演示、难点步骤处着重强调、实验操作的现场视频、网络虚拟实验动画加教师旁白。

4.现象反思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现象反思型微课程主要用于呈现当前社会存在的现象或自然现象等,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中学思想政治课社会公德建设的微课程开发为例:

在课程开始时放一段新闻“彭宇案”,抛出问题“老人跌倒,扶?不扶?”问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就能激发其思考热情,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课程中来,再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讲解此现象反映的问题及我们应如何应对,最后引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

此类微课程的开发要注意阐明现象,从习以为常中发现不同,巧设疑点,引入思考,最后作总结、提期望。通过多媒体方式,可降低上课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将不同处事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展示可能出现的后果,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综上,其开发策略有:运用动画或视频再现情境,巧设疑点和难点,类比分析,善于提问、引导、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等。

5.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开发策略

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是用能反映人们如何调控自己的学习、思维和记忆的方式来支配学习者的学习、记忆与思维等认知活动。元认知型知识需在陈述性知识和智慧技能的基础上教学,学习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的运用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元认知型知识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成分。例如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发散思维的微课程设计:

首先介绍本课学习目标,展示题目:“1÷11,2÷11,3÷11……想一想得数有什么规律?根据规律可以算出200÷11等于几吗?”留一段时间鼓励学生思考、找规律。然后分析题干,展示找规律的过程,1÷11=0.090909,2÷11=0.181818,3÷11=

0.272727,实际上,每个式子的得数都是循环小数,且结果都是被除数的0.090909(循环小数)倍,很显然,200÷11=200×0.090909=18.1818(循环小数)。经检验,所找到的规律是正确的。最后,总结找规律时需注意观察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此类微课程教学需设计应用策略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其开发策略有:借助视频、图片、动画或实物展现情境、巧设疑点、对比分析、善于利用有效信息激发学生情感以产生共鸣。

应当指出的是,任何开发策略都有其适用性,但并非普遍适用,在具体的微课程开发过程中,基于知识分类的开发策略根据具体微课程而具体化,由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特征等因素决定。一线教师往往是微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探究通过对微课程教学内容的剖析及其分类研究,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提高微课程开发质量和教师教学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2] 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 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育,2013(4).

[4] 皮连生.知识的分类与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1992(6).

[5] 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6]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7]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8] 陈洪澜.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J].科学学研究,2007,25(1).

微课理念论文篇7

在当前课程开放与资源共享运动潮下,在线学习效果优化方法已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点。文章通过对当前网络课程应用现状的分析,发现众多课程存在知识模块庞大和聚合度过高等问题,不能有效适应网络学习者特征,学习效果也不能得到充分地保证。针对当前网络课程知识块过于“臃肿”的弊端,文章提出网络课程微型化设计的方法:根据知识细化理论对较大知识块进行重新切割、选择、排序,并按层次进行组织,以符合不同学习者学习需求。在微型学习理念与细化理论指导下,文章对微型网络课程特点、设计原则、知识细化方法、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基于Moodle平台设计与开发了一门微型化的网络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微型化;网络课程;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4―0089―06

当前网络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国家精品课程、各大院校网络课程相继被大量开发应用,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尤其近期以Coursera、Udacity和EdX 三驾马车为代表的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似乎也满载美国名校的精英课程驶往世界各地。但是现实状况是怎样的?据调查发现,学习者每次登陆精品课程网站学习的时间量不足,76.92%的学习者每次登陆精品课程网站学习的时间“不到1 小时”,而“1-2 小时”者也占总样本的23.08%[1]。 Katy Jordan 博士对MOOC课程完成率调查结果显示:MOOC课程的平均完成率低于7%,且完成率最高的课程是“Scala函数式编程原则”,由瑞士洛桑理工学院在Coursera平台提供,在5万名注册该课程的学生中,约19.2%完成课程;而普林斯顿大学的“1300年后的世界史”,在83000名注册学生中只有0.8%完成该课程 ,完成率最低[2] 。

无论是国家精品课程,还是MOOC课程都难以具有较高的课程质量,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相关调查得知网络学习者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自控能力差,缺乏时间管理意识;学习依赖性强;学习者信息素养或知识管理能力较低等[3]。通过对相关网络课程的观察不难发现:大多数网络课程都具有知识模块聚合度过高的特点,需要学习者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将知识点学习才能完成,而在嘈杂的网络环境中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见,高聚合度的知识模块并不能有效适应网络学习者特征。

我国网络教育以成人继续教育为主,成人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要求更高。成人学习者具有如下特点:① 对于成人学习者,更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确认其成就感、所获得的能力、寻求工作的意义以及从社会责任中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② 成人学习者时间松散、不紧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解决问题需要针对性强、易操作等性质的课程[4]。传统教育体制中的某些知识、学习方式并不适合成人学习者,网络课程中高聚合的知识模块同样不适合于快节奏生活的成人学习者。相对于在校学生,成人学习者已经参加工作、组建家庭,工学矛盾使其没有过多集中的时间进行学习,其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微型化学习能够适应碎片化的学习时间。以现有大学的课时结构,作为网络课程学习的时间尺度,显然会造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认知负荷超载。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学习者的记忆识记能力出现衰退,这就意味着需要通过及时学习反馈和增加记忆次数进行知识的保持,如何对知识点及时反馈和多次记忆,微型化网络课程可以发挥自身优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微型化的知识主题与学习任务构成的网络课程是能够适应成人学习者特征的课程学习方式。

一、微型化设计相关理论与理念简介

(一)微型学习理念

Theo Hug 是较早界定微型学习概念的学者之一, 他认为“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 微型学习所秉持的基本假设是如果信息被拆分成为更小的学习单元,如果学习以小步子进行,那么人们的学习就会更好、更有效、更简便、更加充满乐趣[5]。微型学习(Micro learning)被看作是数字化网络学习环境中一种新型、实用的学习理念。对其更全面的认识是理解其英文原词中“Micro”所具有的微、小、轻、快等多个含义,Micro 既表示学习内容组块的知识含量,也蕴含对这种学习的品性格调特征的描述[6]。基于微型学习理念,根据成人学习者特征,本课程将宏内容进行细化分解,设计微型学习活动,以主题与任务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内容的呈现。

(二)细化理论

细化理论主要用于对原有知识的重新选择、排序,使之适应学习者特征。细化理论是由瑞格鲁斯提出的,该理论的基础是认知理论。通常教学组织策略可以分为“宏策略”和“微策略”,宏策略教学原则是揭示学科内容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7]。宏策略在教学中用于对各知识内容的组织和排序,从全局的视角对知识内容的整体性以及部分之间进行联系。

细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不同的顺序安排策略是基于教学内容之间不同的关系,内容之间的不同关系对于形成不同类型的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是按层次进行组织的,处于较高层次的概念往往抽象程度较高,抽象层次降低则知识层次也降低。细化理论对知识的组织有两个明显特征:知识概念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呈现;关注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因此,可以根据知识类型与知识层次,来决定最能促进学习的顺序安排[8]。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提供了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宏策略[9] 。

本课程根据细化理论所倡导的知识层次化与微型学习相结合,在微型学习理念指导下根据细化理论对学习内容进行微型化设计。

二、微型化网络课程的设计

(一)开发平台选择

本课程是基于二次深化设计的Moodle网络课程开发平台进行设计与开发的。Moodle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CMS)之一,由于它是一个开源、免费的应用软件系统,并且教育理念先进、开放,使得全世界的教师和爱好者都可以参与到系统的设计开发中,其功能越来越强大,得到了国际广泛的认可和应用[10]。Moodle课程平台的开放性、灵活性、建构性等特点为实现网络课程微型化设计与制作提供了支架。本课程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图1网络课程架构

由于网络平台架构已经建设完成,只需对课程进行设计与制作即可,本文重点探讨基于Moodle的微型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制作。

(二)微型化网络课程特征

微型化设计的的网络课程除了具有一般性网络课程的特征外,还应具有如下特征:

1. 课程学习内容片段化

课程中所要学习内容是微小的知识模块与学习片段,微小的学习片段具有自包性、相对独立性,片段之间具有较为松散的联系。

2. 课程学习时间微型化、离散化

微型化网络课程知识模块学习时间较短,并且学习时间灵活,广泛散布于日常生活之中,一项学习任务可以在多个短的、间隔的时间段之中完成。

3. 学习形式与学习环境个性化

在微型化的网络课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地接入互联网进行学习,可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

(三)网络课程微型化设计原则

一般性的数字化课程设计方法对微型网络课程设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微型网络课程设计具有其独到性,内容设计不仅要迎合不同层次的成人学习者的需求,还要从系统的视角兼顾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以保持前后设计一致。基于此,微型化网络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非正式学习原则

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正式学习所提出的学习形式。正式学习( Formal Learning) 主要是指通过学校组织、课堂授课等形式实现的学习形态, 它通常是有计划性的, 有明确的目标和课程知识体系,并依托规范化的学习材料实现的[11]。而与之相对的非正式学习通常是非官方的学习,没有正式的课堂、固定的上课时间、非常明确的知识课程体系的学习形态。本网络课程所面向的对象是早已离开学校多年的成年学习者,学习形式通常是没有固定学习空间、时间、课程体系的非正式学习形式。

2. 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强调方法手段与教育理念的一致性。正如乔纳森所提出的,贯一设计并不提倡和假设某种特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设计具有内在的优先权,而是提供了一个框架,将不同的设计实践和相关思想的基本信条系统地融合在一起[12]。在网络课程微型化设计中,一致性原则有利于将方法、理念、手段等统合在一起,运用系统化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强调方法、手段、理念的统一性,将关注点聚焦于学习活动与任务上。

3. 简洁性原则

简洁性原则强调课程界面和知识架构的简洁性。界面的简洁性可以使学习者迅速将注意力聚焦于知识内容上,而不是被界面的形式所吸引。知识架构的简洁性强调知识呈现顺序与知识之间联系的简洁性,过于复杂的知识结构会大大加重学习者认知负荷,降低学习效果。

4. 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主要指学习活动、学习主题层次的多样性,就主题性质而言,更多的是与学习者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具有一定开放性。就其难度而言,针对不同学习者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与主题,既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又具有一定的难度,促使学习者进行探索。

(四)网络课程微型化关键内容设计

1. 知识模块的细化设计

本课程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需要重新对原教材中复杂认知任务和复杂认知结构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分解与排序。对于教学内容的重新分解和组织,通常有两种做法: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时间顺序、过程分块,每次进行一个模块的学习;按照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进行分解组织,每次虽然教的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内容细化与复杂程度不一 样[13]。同时,细化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任务知识(比如课件制作、脚本编写)与领域知识(比如物理、生物领域),领域知识又可分为关于“是什么”的概念和“为什么”的理论。第一种分解方法比较适用于概念理论知识,第二种方法比较适用于任务知识的分解细化。细化完成后,最末节的知识内容就是所要学习的微型化知识内容,并且每个微型知识模块就是一个完整学习系统。为保证细化过程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必须注意教学设计“选择”“排序”“综合”“总结”四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其中选择是选取达到教学目标的知识点;排序是使教学内容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次序组织安排;综合是为了维护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总结是对知识内容学习完之后所做的保持迁移活动,包括知识点、知识单元的总结。对概念知识的细化排序方法就是产生概念结构图,先学习比较宽泛的概念, 然后逐渐学习更细化的知识内容, 直至所要求的细节为止[14]。对于概念图所列知识内容则按照单元主题的学习顺序,首先学习较为宽泛的概念知识,将某一概念的分支一直细化,直到所要求细节,然后再进行其他知识单元的细化学习,概念知识类细化设计如图2所示。

图2概念知识细化设计

对理论知识的细化方法与概念细化方法类似,首先学习比较宽泛通用的规则,然后学习那些更具体的规则。对理论知识细化的结果同样是产生理论结构图,说明个细化规则之间的关系。理论知识的学习按主题顺序进行,将某一理论的分支一直细化,直到所要求细节为止,然后再学习下一主题。使用知识细化简化条件法(SCM:Simplifying Conditions Method)对任务知识进行细化。使用SCM对任务知识进行细化并非是简单的知识模块的分割,SCM从最简单的版本开始,尽量贴近学习者现有知识水平,逐渐增加任务难度,随着具有不同难度条件的学习任务的完成,逐渐达到教学目标。在使用简化条件法的时候基本都要做两件事情:一是确定现实任务的最简单版本;二是要基于整体性和图式同化的概念,增加复杂限定条件,产生后继完整的、真实的、与前面版本等价的更复杂的任务版本[15]。SCM方法实施步骤如图3所示[16] 。

图3SCM方法实施步骤

2. 微型化学习目标设计

谢幼如老师给出学习目标定义,“学习目标是指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应该能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学习者在网络教学活动实施中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标准”。[17]学习目标同时也能为教材课程的分析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以及为学习者的学习指明方向,并能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等。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分析是教学或学习的第一步。微型化学习目标是针对细化完成的末端知识模块所设计,为每个微型知识块提供学习目标。

本课程采用内部心理过程与外部行为变化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内外结合的目标陈述法既克服了行为目标只注重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克服了传统方法陈述教学目标的含糊性和不可操作性的弊端。教学目标采用不同层次设计,目标层次设计分为目标细化和知识点难度层次设计两个维度。学习目标层次的划分是以学习内容分析的结果为基础的,学习内容分析的愈细致,学习目标层次的确定就愈简单,学习目标愈容易达成[18]。本课程将学习目标分为课程目标、章节学习目标、单元主题学习目标、学习活动目标,学习活动目标即是微型知识模块学习目标,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直接相关。若干下层目标组合成为上层次学习目标,下层学习目标全部达成,则上层次学习目标也随之完成。难度层次设计为学习者达到基本要求需要完成的目标以及拓展的目标。

3. 微型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网络课程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自主运用和调控学习动机、元认知以及其他一切相关学习行为的学习形式[19]。微型自主学习活动是依据微型化知识模块和微型化学习目标组织起来的学习时间较短的自主学习活动,微型学习活动主要围绕细化完成的微型知识模块和微型学习目标进行。微型自主学习活动是完整的教学系统,活动基本流程按照启动阶段(明确任务、激发动机)、准备阶段(回忆先决技能、学习需要的方法、明确评价指标、准备学习材料等)、知识内化阶段(阅读或观看学习资源)、活动的总结综合评价阶段,四部分进行。为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和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理解,本课程中设计大量帮助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多媒体资源,正如迈耶所认为“多媒体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是意义获得的向导,是知识建构的助手”。[20]不同类型学习资源帮助促进学习者的自主思维,适应不同学习者各异的学习风格,拓展学生思维深度。

4. 微型学习评价设计

网络学习评价在网络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习质量管理的核心模块,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支持[21]。本课程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即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互动评价,电子学习档案袋评价,多层次的形成性评价是设计重点。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就是将课程任务、作业、测验与期末总结测结合的评价方式。本课程中,形成性评价镶嵌于每一个微型学习活动中,在完成每个知识点学习后,应及时进行知识检测并提供反馈信息,帮助学习者巩固学习内容,由于所针对的是微型化知识模块,所以测试试题通常数量少、难度较低。总结性评价针对章节、单元设计,用于知识体系的检测,试题量较大、难度也较大。设计形成性评价所占分值比重大于总结性评价分值。Moodle平台对学习者的学习踪迹进行全程记录,包括学习时间、登陆次数、发帖回帖数量等,并汇集成个人电子学习档案,对学习者学习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是一种适合于网络学习的评价方式。对发帖回帖、回答问题、学习交流等活动,对每种活动类型赋予分值,方便成绩管理与反馈。互动评价包括学习者自我反思评价、学习者之间互评、教师评价三方面。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使用有利于完整、有效地对学习者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进行检测、管理与反馈。

三、微型化网络课程的实现

在图1所示中,本课程内容分为七大模块,本课程着重对学习资源开发、微型学习目标、微型学习活动、微型学习评价进行实现。

(一)学习资源的开发

从网络课程开发的内容来源上看,一类是新编网络课程,所有课程内容都是重新开发, 并非以己有的课程材料为基础。另一类是改编学校课程,就是从现有的课程材料中选择适当的成分加以改进,例如课程内容的选择、补充、拓宽、加深、整合等[22]。本课程采用重新开发与改编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针对成人学习者特点,对相关教材进行了重新设计与开发,并且针对网络学习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再设计,力求使其效果达到最好。本课程下学习资源包含两部分课程内容、扩展资源(研究案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网络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将二者内容有机融合与教学活动中。

本课程在细化理论的指导下对概念知识、理论知识、任务性知识进行细化。例如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学习中:第一步介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宽泛概念;第二部对其子概念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别进行学习;第三部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链接进行综合总结,加深学习者对概念的意义理解。对任务性知识采用SCM法,例如在Dreamweaver网站建设学习过程中采用任务简化法,在网站制作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主页制作、链接制作、多媒体表格等制作,知识结构如图4所示。每一次任务所完成的都是完整任务,每一步所要完成的任务都是在上一主题基础上增加了复杂限定条件之后的任务。

图4 SCM知识简化示例

(二)微型学习目标实现

本课程中学习目标使用内外结合的编写方法,同时兼顾学习者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使用层次目标分析法制定学习目标,不仅可以充分将知识目标层层细化,还可以对重点学习模块的目标进行不同难度层次的设计。例如对教学媒体选择单元的学习目标设计如表1所示,根据完成的知识模块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同时兼顾多层次与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设计,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自主选择性学习。

(三)微型学习活动实施

微型学习活动是完整的学习活动,活动基本流程按照启动阶段、准备阶段、知识内化阶段、活动的总结综合评价阶段四部分进行。微型学习活动围绕细化知识块和微型化层次学习目标进行组织,并以视频、文本、多媒体课件、知识结构图等多种方式对内容进行呈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习惯。以教学媒体的功能与特性学习主题为例,如图5所示。包含学习目标、多种类型学习资源、总结测验、知识扩展等完整的教学单元,学习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微型知识块的学习并进行测验与及时反馈。

图5微型学习活动示例

(四)微型评价活动实施

在学习评价设计过程中,对基本概念、理论等知识设计为具有固定答案的封闭性测验,针对有多重答案或可能性的知识点则设计成为开放型作业。如图5所示,形成性评价贯穿于微型学习活动中,每个知识块学习完成都要经过测验评价,并及即时反馈,如测验回答错误则给出错误提示并指出需要再次学习的知识点,如图6所示。及时了解自己的检测结果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及时反馈比远时反馈具有更好的效果。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及时了解,对学习积极性有强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图6微型学习活动评价示例

总之,本文针对当前网络课程的弊端提出了网络课程微型化设计思路,并在细化理论、微型学习理念指导下针对成年学习者设计与开发了“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通过对已有教学内容的重新选择、排序对知识模块进行细化处理,生成微型化知识块,在此基础上对微型化学习目标、微型化学习活动、微型化评价活动进行设计与实现。本网络课程是针对成年学习者开发设计,但是笔者认为微型化网络课程对于普通学习者同样适用,因为其非正式、微小化、分散化、个性化特征适应了学习者网络学习的非正式、非连续的状态。当然,微型化网络课程还处于设计分析和实际感觉阶段,缺乏系统、严谨的论证与研究。微型化网络课程的有效性究竟如何?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应用过程中应用准实验设计、调查与研究,开发科学规范的工具与技术,就微型化网络课程的有效性开展系列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佑镁.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 中国电化教育,2010,(8):80-84.

[2] Katy Jordan .Not Staying the Course[DB/OL]/news/2013/05/10/new-study-low-mooc-completion-rates,2013-05-10.

[3] 李海龙. 网络学习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模式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2012.

[4] 孙越. Moodle环境下成人教育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D]. 河南大学,2011.

[5] Theo Hug.Micro learning and narration [R].Fourth Media in Transition conference: The Work of Stories,2005,5.

[6] 张浩. 微型学习:理念、环境与资源[J]. 现代教育技术,2009,(04):50-52.

[7][9][18]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 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13][14][15][16] 查尔斯・M・瑞戈鲁斯. 细化理论:学习内容选择和排序的指南[J]. 开放教育研究,2004,(2):23-26.

[10] 汪基德,张莉. Moodle国内研究新进展[J]. 远程教育杂志,2009,(05):15-18.

[11] 祝智庭,张浩,顾小清. 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02):10―13.

[12] 戴维・H・乔纳森. 郑太年,任友群译.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 谢幼如,尹睿. 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9] 张筱兰,欧阳汝梅. 高校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2008,(12):8-41.

[20] 理查德・E・迈耶. 多媒体学习[M]. 牛勇,邱香译.商务印书馆,2006.

[21] 闫英琪,阿不来提,郭绍青. 基于Moodle 平台的学习活动设 计[J]. 现代教育技术,2008,(6):70-74.

[22] 武法提. 论网络课程及其开发[J]. 开放教育研究,2006,(2):68-73.

收稿日期:2013-06-30

微课理念论文篇8

关键词:微课程;Photoshop;微课程的应用;上机操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46-02

一、微课程的起源与概念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起源于美国,最早是由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1]。最初的微课是大约只有60秒的带有具体结构的教学展示,主要是以单一主题录制的数分钟的声音解说或视像演示来实现教学[2]。

目前的微课程,长度一般是5-10分钟,从教学目标到学习任务单,都很完整[3]。它是把一堂课的内容浓缩于十分钟内,可以是某个概念、实验,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二、Photoshop教学对微课程的需求

在传统的Photoshop教学中,主要以教师操作演示、学生上机实践操作为主,由于初学,学生容易忘记操作步骤,导致教师进行重复教学。同时,由于一周只有一节课,而一节课只有45分钟,如果一节课要讲理论知识,要演示操作教学,又要让学生完成自己的动手操作,最后还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一系列的活动要在一节课完成,会显得时间很紧迫。如果把微课程辅助教学的模式纳入教学中,那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清楚学习目标,可以进行高效的自学,如有不明白之处,可以通过询问教师或者讨论。在课前的开始阶段学生学习微课程,然后完成任务单,教师再去组织评价,这样课堂会更高效。

三、Photoshop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呈现微课程在Photoshop教学中应用,笔者以“Photoshop的羽化”学习为例,来阐述问题。

1.微课程的设计

“Photoshop的羽化”学习是针对高一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接触过Photoshop,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羽化的相关概念,同时可以完成关于羽化的简单作品。

教学用途: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微课程进行自学,不懂之处问教师或者讨论,同时,学生根据任务单再完成自己的作品。

微课程设计:

(1)提出学习目标:理解羽化的概念;掌握羽化的三种操作方式,让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2)先展示自己做出的一个作品,大黄鸭原图片和羽化后的大黄鸭图片,根据作品导入要讲解的核心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3)根据羽化后的大黄鸭图片,对羽化概念进行阐述,让学生对概念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4)演示自己操作大黄鸭图片的羽化过程,以及羽化的三种操作方法,让学生掌握羽化的三种方法,并可以熟练对图片进行羽化处理。

(5)学习任务单,让学生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作品。

根据微课程选择合适的录屏软件进行录制,本次录制用的是超级录屏8.0,当录制完成后又采用视频剪辑软件进行了简单的处理。

2.微课程的应用

一堂课只有45分钟,因此,要充分利用微课程,使得课堂更加完善。整个课堂可以分为四部分:(1)学生自学微课程;(2)学生提出疑问;(3)学生完成任务单;(4)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具体实施以及时间安排如下。

在上课之前,在学生的电脑上发一些文件,主要是围绕微课程的一些精美图片。微课程有助于学生自学,精美的图片是学生完成任务单的素材,图片的精美度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时开门见山,告诉学生本节课的主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微课程的学习,微课程大约五分钟,笔者给学生十分钟来学习,学生可以看两遍微课程。同时完成微课程任务学习单。

<E:\2015电\2015.04\417.jpg>

图1 学生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要学生仔细观看,理解“羽化”的概念,能够掌握“羽化”的操作步骤,以便于自己作品的完成,其中,有疑问时要记录下来。再给学生三分钟时间,根据观看时的疑问,向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小组讨论解决。

3.学生操作

学生根据微课程中的讲解以及任务的要求,完成自己的作品,并将完成后的羽化作品上交给教师机。

4.作品评价

教师演示学生完成的作品,和学生一起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评价。

四、微课程的意义

微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意义。

(1)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大约10个班,重复教学避免不了,有了微课程,可以使得教师不需要再多次重复讲课,尽可能地避免成为“讲课机器”,有更多时间来完善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花时间去重复。

(2)微课程可以很好地改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自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充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并不是用语言就可以很好地表达出来的,因此,可以借助视频、图片、动画等将理论性知识很好地表达出来。

(4)通过学习多媒体资源获取与处理,可以接触到很多新的软件,这为制作一些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呈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University of St. Thomas. Faculty Guide for Pandemic Planning,2009.

上一篇:实训课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科教学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