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04 02:18:31

心理学课程

心理学课程范文第1篇

高师公共心理学肩负着培养师范生的心理学素养的重任,必须以培养师范生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优化其课程体系。首先,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的内容必须具备实用性。具体来说,一方面应注重培养师范生正确的心理学的观念,为师范生指明了思考教育、教学中心理学问题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师范生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技能,使师范生能迅速有效地组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技能,解决当前的教育教学问题。其次,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必须具备最优化的结构。根据心理学关于学习规律,课程的结构是形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高师公共心理学的课程结构要有利于迅速形成良好的心理学的认知结构,有利于调动师范生学习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

2.现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评估回到本文目录

现行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各高等师范学校差不多都有自己的公共心理学体系,但这些课程体系的内容与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析与评估。

从现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内容来看,阐述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内容十分详尽,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性内容则非常单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十分严重。其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对心理学概念、原理进行哲学式的阐述多,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的操作性的阐述的少;对一般意义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教育活动中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要求学生对心理学的概念、原理进行阐述多,要求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师范生解决教育、进行工作中心理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现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陈旧,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现行教材中的有些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关系甚远,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另一方面,有一些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而进行的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学观念,没有被吸收进教材。

从教材的结构来看,现行教材大多采用以所引入的心理学理论为主线方式进行编写。现行课程体系涉及到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而心理学每一分支学科理论又自成体系。以心理学的相关分支学科的理论为主线编写教材,使教材形成了“条块分割”的现象。这种编排方式,似乎有助于师范生掌握心理学理论体系,但是,师范生所学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学知识则支离破碎,不能形成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为核心的、完善的认知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妨碍了师范生形成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能力。

现行教材多以理论为先导,引入教育、教学实践的内容。这实际上是使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际适合理论的学习,而不是使心理学通论适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这难免使人有一种“削足适履”的感觉,也限制师范生公共心理学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师范生学习高师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现行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不是一个优化的课程体系,难以适应面向21世纪的社会对高师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加以改变。

3.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回到本文目录

根据面向21世纪高师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对现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分析与评估,笔者认为,要建立优化的高师公共心理学的课程体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以师范生确立面向21世纪的心理学观念为目标,优化课程有关心理学理论的内容。在现行课程体系中许多内容涉及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心理学观念问题,例如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观念、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观念,等等。这些内容对帮助师范生确立面向21世纪的心理学观念有一定的作用。对这些内容要加以提炼并予以保留。同时,面向21世纪,师范生还应确立学会学习的观念、学会创造的观念、学会生存的观念等。这一些在现行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应该加以引入,并提出明确的要求。

第二,以培养师范生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年龄为最终目标,加强课程中有关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的内容。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问题的十分复杂,要求高师公共心理学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高师公共心理学只能主要地对一些一般的、典型的心理学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同时,还要让师范生了解如何在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之外获得心理学的指导。具体来说,有三项任务:首先,高师公共心理学必须揭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如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学习的规律、学生个性形成的规律等。这是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依据。一方面,要坚决删除现行教材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吸收那些与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关于学习不良的研究、关于问题行为的研究等。其次,要强化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典型的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师范生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在编写教材时,应减少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内容,加强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典型的心理现象的解释、诊断和控制的内容,提高对心理学概念、原理阐述的可操作性。再次,公共心理学要应提供可能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影响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心理学的背景知识,让师范生学会确定心理学问题所涉及的领域,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能从相应的心理学著作及心理学专家那里获得心理学的帮助。

第三,优化课程结构,以利于师范生迅速形成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学问题为核心的认知结构,调动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积极性。首先,要以迅速、有效地提高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素养为目标,合理安排教材结构。根据学习迁移的规律,认知结构与实际活动越接近,就越容易产生迁移。教材的结构是师范生形成心理学认知结构的依据,教材的结构与实际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越接近,就越易使师范生将所学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必须打破以心理学的相关分支学科的理论为主线编写教材的“贯例”,消除教材中的“条块分割”现象,以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活动为主线,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地组织起来,构建高师公共心理学的教材结构。这可以使学生形成有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完善的心理学认知结构。其次,要以充分调动师范生学习高师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为目标,合理组织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学原理,适当的问题是引起学生的积极的认识活动的重要条件。因此,为了提高师范生学习高师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可以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导入心理学理论,使师范生产生学习相关心理学理论的需要,然后再引入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学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100-02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公安工作面临长期、严峻的形势,由于公安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以及犯罪类型的日趋多样化,警察自身的心理素质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预备警察的重要任务,因此,推进公安教育改革,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加速形成良好的战斗力,及时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综合素质良好的预备警力,是公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最紧迫的任务。

警察心理学研究的是普通警察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探讨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并对警察心理素质的培养及选拔进行相关研究。目前,国内不少公安院校开设了警察心理学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该课程在帮助学生建构未来警察职业所需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立足于公安院校的

特点,明确课程定位

公安院校一般以培养具有理论素养的应用型公安人才为目标。相对于公安院校的课程体系而言,警察心理学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具有基础性、服务性特点,该课程围绕培养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让学生明确警察职业所需的心理素质,并为职业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同时,该课程对培养警察职业所需的积极个性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日后工作所需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支撑。

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深化课程目标

反思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课程研究一直把“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作为主要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转向“如何理解课程”,课程研究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指向人的“解放”。

兴起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以积极的视角解读人的心理现象,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不仅引发了心理学研究思潮的变化,而且由于其强调从正面界定和研究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当围绕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从认知、情感以及技能等方面深化警察心理学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职业适应力以及将来从事警察职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就认知目标而言,通过对警察职业特点的正确认知,调整学生的入职动机,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警察职业所必备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就情感目标而言,应当激发学生从事警察职业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警察职业所必备的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信念。就技能目标而言,警察心理学应当围绕学生警务技能的训练而开展各种训练,并让学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激发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增进对自我个性特征和职业兴趣的了解,提高职业选择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处理职业中难题的应对能力。

课内外相结合,完善课程内容

警察心理学的课程建设,除了完善课程自身的教学内容,更应当加强学生警察职业基本心理素质的训练,理论讲解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课程目标。因此,不仅是课堂教学,更应当通过课外学生的学习巩固课堂所学。

在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时,重新选定课程内容非常重要。围绕学生未来警察职业所需的积极品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课程内容。

警察积极人格的塑造 警察职业所需要的人格特质有快速的感知能力、较强的记忆能力、理性的分析能力、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诚实可靠、有责任感、临危不乱、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热情、冷静、理智等等。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必须在课程里体现出来,让学生明白将来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警察。

警察的自我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意识有助于帮助个体加强对自己的了解,并根据周围环境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自我意识的培养对于在校大学生尤为重要。对于警院学生来说,自我意识有助于他们端正自己的入警动机,并为在校的生活学习进行规划。这种意识将一直存在并指向学生的将来职业发展。将自我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了解职业前景,有助于学生对将来从警之后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警察职业。

情绪与压力调节 情绪管理是个体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警察这个特殊的职业而言,情绪管理非常重要。在执法过程中要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冲动后的不可预计的后果,警察的情绪管理已经不是关乎自己个体的事件,而是成为保障执法的重要因素。对警院学生加强情绪管理的心理教育,将有助于他们调解自身情绪问题,加强自身情绪控制,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警察的人际关系 警察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除了自己的同事、上司、家人以外,还要接触群众以及犯罪嫌疑人等等。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要求警察应当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识别人的心理状态,同时,通过人际交往调节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等等。因此,警察的人际关系列入课程内容重要的部分,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将来要面对的人际环境,通过人际交往方面的训练,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警察的心理健康 警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职业,应激性较强,且经常与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打交道。因此,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积极人格、加强心理调节能力对于将来有效执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各种心理训练方式,营造气氛活跃、愉快和谐的团体环境,引导学生增强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并主动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将所获得的积极情绪带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积极体验

在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中,课程实施层面主要关注如何施教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论,它以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个普通人,发现他们身上具有的潜在积极力量,并加以发扬。因此,警察心理学的课堂教学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与肯定,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积极力量,关注学生的自我认识、获得幸福的需求。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应当增强学生对警察职业的积极体验,激发他们对成功的渴望,对自己优势的肯定,接纳自己和接纳他人,认同目前的警务化管理模式对于他们职业成长的重要性,体会现实的满意感和幸福感,并正确认识就业压力问题,乐观地面对将来的职业出路问题。

再次,为帮助学生塑造积极人格,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应当在课程内部创设积极氛围,通过多种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在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前的准备到课堂的讨论,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通过自学,提高分析能力,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找到发展自己优势的机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价值。

最后,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联系起来,灵活多样地采取各种方法达到课程目标。要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至课外,将警察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当下生活融合起来。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杜威就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通过公安院校特有的技能节的开展,将课堂所学应用于技能比赛,能有效地提高警察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组建高效的专业教学团队

教师队伍的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再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观念都得经由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于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而言,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非常必要。

专业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均应有相关心理学理论的专业背景,同时还必须有公安工作实践的经验,能够教授犯罪心理学、警务心理学等课程,在进行警察心理学教学时,能将学院内开设的相关心理学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并把握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侧重点。

专业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掌控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放自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积极的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注重学生成长经历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警察心理学课程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应当避免单纯的知识性考核方式,而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其评价可以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进行,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笔试与面试相结合,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对学生的课外训练进行总结与分享,特别关注自我在学习中的积极变化。

教学评价虽很难进行相关的量化,但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以及对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作用的评估可以成为将来探索的方向,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式调查,以及公安工作一线的需求调查,反馈学校的教学情况,正确地评估警察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实现情况。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3.

[2]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3]苗元江,于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5]尹秋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与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6](英)艾思沃斯.警察工作中的心理学[M].安福元,庄东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心理学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营销心理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206-02

一、引言

《营销心理学》课程的研究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说或概念为基础,研究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商品或服务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及营销过程中的一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社会的进步,营销心理学对于经营者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意义越来越大。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营销心理学》是市场营销、连锁经营与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医药营销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梳理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根据我院多年来《营销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历程,并依据笔者“精品课程”相关资料整理结果,本文将针对《营销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问题、教学内容、教学改革方式以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能力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二、《营销心理学》课程教学基本问题分析

1.整体认识偏离,传统教学方式保守刻板。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的教学由于理念认识上的偏离,教学方式老旧,使得各院校培养出的市场营销职业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客观需求的人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无法满足市场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这种客观矛盾的形成源自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保守刻板,主要表现在:(1)教学模式单一。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依然采用传统的单一授课教学,既偏离了《营销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本质内涵,也与市场实际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2)教学内容相互重复,无法显现课程特点。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营销心理学课程内容安排与市场营销内容相似度极高,使得学生学习过程中感觉重复乏味,无法显现营销心理学的独立特征,主动学习兴趣低,效果也不佳。(3)教学手段陈旧。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始终是知识的讲授者,学生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机械地被动记忆所学知识,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效地相结合。

2.学生目的不明_且缺乏学习主动性。尽管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均开设了实践性和应用型很强的营销心理学课程,但很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普遍认为“心理学”看不见、摸不着,仅偏重记忆而忽视了对具体实际问题的分析理解,更缺乏对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处于各种对营销心理学认识的误区,没有认识到该学科价值所在从而使学生产生种种消极行为,尤其表现在学习该课程没有必要的毅力,情绪波动大,不稳定,使得营销心理学课程思维广度和深度不足,很难起到实际教学效果。

3.与营销心理学相关的配套设施与条件缺乏,同时也缺乏文化氛围的支撑。由于营销心理学课程是刚兴起的学科,在各院校的开设学习尚缺乏坚实的基础和条件:一方面缺少与心理学相应的配套设施与条件,使得学习内容空泛乏味;另一方面由于普遍存在认识偏离与不足的问题,同时又缺乏外在文化氛围的支持。该课程在硬件和软件环境均为缺失的状况下,无法彰显该课程的应有的实际教学效果。

三、《营销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分析

1.提炼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与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营销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能够在企业营销活动中灵活应用相关知识,以提高企业的营销活动效率,同时注重培养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强化符合实际工作过程的操作能力的训练,目的是为民营中小企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较强实际操作水平并能胜任营销相关工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此应到达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销售现场的主要工作内容,能分析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心理活动特点。(2)能力目标。结合市场调查课程所学的技能,能够进行消费者的某项消费心理调查;结合商店的季节销售实际,能够进行消费者购买心理活动分析;能够在销售实际场地,准确判断出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现场观察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学生能运用专业术语,对任意指定展览的布置进行分析评价。(3)素质目标。通过案例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建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拥有与人相处、与人沟通的综合能力。(4)情感目标。帮助学生体验营销心理学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与快乐,使他们认识到消费心理学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社会。为有效实现以上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并结合“精品课程”课题申报相关内容,对营销心理学教学内容的改进计划主要包括: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课程实训、习题解答、教学资源整合、相关政策支持、社会对课程评价的反馈以及具体课程内容安排与课时分配情况等。

2.改革教学方式措施探讨。营销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应依据课程内容设计,在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基础上,从营销心理实际出发,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二点改革措施:(1)“理论疏导+实验+实践教学法”。这种方式是基于实际工作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想,在掌握一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实验情景的设计与实施,从信息的收集到信息反馈和成果的评价,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营销心理学问题的整个过程之中,从实践与理论根本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2)“案例分析情景融入教学法+教师与学生角色扮演导入”。案例分析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通过案例揭示的现实问题,使学生融入案例情景中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途径和方案,并评价方案以拓展思路提高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角色扮演导入其中,将消费者、营销者及各自相互心理沟通过程融入这个情景教学之中。另外,可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该教学方式是以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结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法,主要通过案例教学结合情景角色扮演,并结合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和模拟教学法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合,运用一系列教学组合活动使得学生通过自身行为获得对营销心理学知识的直接体检和感悟,获得直接经验,灵活有效地掌握与理解所学知识。

3.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能力培养再思考。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单一的理论授课,不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缺乏现实与时代相适应的新技能。而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观察新事物、学习与思考新事物的兴趣,在创新理念下实施《营销心理学》课程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实践能力。创新教育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做”有机整合,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学生自身潜能,以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造力。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转变课程教学目标,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实践营销活动中的心理学运用,激发学习兴趣;其次在理念上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将书本的理论知识灵活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深化理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所有这些努力最终必须能够积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想象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营销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切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向深度广度扩展。

参考文献

[1]2015年省高校质量工程二级教学类重点项目:精品课程《营销心理学》[EB/OL].

.

心理学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学;教学吸引力;提升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是高校落实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教育计划注重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的培养增强大学生抗压抗挫能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2]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加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是改善大学

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必然要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青少年逐渐向成年人过渡和转变的阶段也是大学生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素质逐渐走向成熟和稳定的阶段是一个发生较大转变的阶段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必定会面临很多人生发展问题会有很多困惑、迷茫和矛盾同时也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这需要大学生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能力来应对然而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大学生抑郁、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屡见不鲜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休学、退学、自杀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大学生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性要求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是高校心理

健康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有着重要影响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了一系列指导意见指导各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早在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3]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又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再次强调: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必修课或必选课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内有关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但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学的课程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一)教学理念有待创新

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很多高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即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较少联系实际其使用的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以考查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为主传统的教学理念由于教学吸引力较差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较差教学效果差等问题这阻碍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同时大多数的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以问题为导向缺乏发展性目标的导入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即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对大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有待丰富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但是却没有统一的教材授课教师教授的内容也根据授课教师不同的研究重点而有所不同对于学生较为关心的人生目标迷茫、人际关系调节、恋爱问题等涉及不够深入同时调查也显示心理学课程授课内容偏理论性与学生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大多以教师为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方式是知识讲授法此外案例分析法、观看多媒体影像也是教师运用得较多的教学方式然而课堂上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却成了“低头族”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非单纯的知识讲授在对多所高校开展的调查中我们也看到大部分的学生都希望教师上课可以多一些案例多一些互动要使心理学课堂活跃起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就要有所改进

(四)教师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除了少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和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教师外大部分的授课教师来自一线辅导员虽然有些授课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相关证书具备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格但是并没有专业、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同时一些一线辅导员自身较为年轻人生经历和阅历较浅自身可能也正面临着人生目标选择、家庭婚姻、职场人际关系处理种种不知如何选择和面对的问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也就无法对大学生关注的人生目标、人际关系等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解答也进一步影响到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吸引力提升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创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吸引力的基础曾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人才竞争是智商和情商的双重竞争可见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是同等重要的高校要看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大学生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但是也要看到大学生心理学与专业学科课程的区别以及和一般德育课程的区别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不能仅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学习调适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注重理论和技能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大学生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的实际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不能是以教师为本位的说教课而应是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心理体验为主、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师生互动体验课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要侧重可操作性内容的教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探讨引导学生学会将课堂所学运用到未来工作和生活中注重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促进其成长成才针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不能只以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的程度作为评判还应注重其在课堂中的体验、课后的感悟和技能的提升

(二)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是提升教学吸引力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在发展变化教学内容如何才能进一步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学知识依次是人际交往、情绪、自我意识、压力、恋爱与性等而这些也确实是大学生在大学这一人生特殊阶段面临最多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内容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多围绕学生关注的心理学知识做好相关内容的理论研究、案例选取、教学环节设置、参考及课外书目推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层次特点案例的时代性、现实意义、地域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案例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实效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提升教学吸引力的重要措施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传统说教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升教学实效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体验式的教学能突破课堂环境的限制其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授课方式更加灵活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较多采用的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式主要有情景体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课堂讨论、模拟训练、心理测验等大学生心理学是一门体验性、实验性、互动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的需求灵活地将多种授课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强课堂活力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开展素质拓展、沙盘推演活动将学生进行分组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分享活动结合现实案例讲解分析心理调适技巧等采取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将打破“独角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上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被激发个人潜能也将会被激发对于学习也将会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而这些体验和感悟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人成长

(四)强化队伍建设保障教学实效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学吸引力的重要抓手[4]一门课程要能深受学生喜爱除了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需求外教师本身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教师能否做好教学内容的规划和设计能否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否做好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控制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活力和吸引力因此要提高教学吸引力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第一要采取集体备课制度通过“传、帮、带”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完成备课、教学以及课后咨询等方面的工作第二要加强对授课教师的培训指导工作一方面可以设立教师培训资金不定期选派教师参加高水平的教学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举办优秀教师示范课活动通过示范作用指导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第三可以开展教学监督工作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第四还可以定期举办科研成果分享活动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以研学助教的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吸引力是关系到课程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着重思考的一个工作重点高校要通过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学的课程建设提升课程教学吸引力切实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EB/OL].(2011-02-23).www.moe.edu.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102/t20110223_115721.html.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4).www.moe.edu.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08/tnull_20566.html.

[3] 章成斌.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J].医学与社会2005(2).

[4] 焦艳赵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策略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4(1)

心理学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改革;举措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19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03

中专生活作为很多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阶段,学生在毕业之后即将走向社会,在进行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贮备提升的同时,也需要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做出一定的提升。而心理学作为实用性很强的公共课程,不仅能够使学生收获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但是从实际来看,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主动变通的意识,常规讲授法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就相对抽象的知识更显得枯燥与乏味,这对于学生参与学习是不利的,有可能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降低,因此在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应该做出一定的改革,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一、敢于突破,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中专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支撑点,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中专教师的职责不仅仅要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也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像英语、心理学、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此,心理课程教师不仅要意识到心理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全面成长的重要意义,还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实,结合所面对的社会发展现状、职业中专学校学生的现状及现实需求来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师来说不能拘泥于手中已有的资料,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来不断地扩充和更新知识,洞悉时展的趋势,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既全面、具体,又新鲜、实用。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来看,他们更愿意接触那些他们了解一些但是又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据此教师可以把教学中那些相对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感兴趣或者迷茫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心理课程的实用性,也能够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所以,现在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低头搞科研,更要抬头知世界,要敢与突破,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的理念,把学科教学做得更好。

二、目标明确,方法适当且针对性强

从当前中专学校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来看,他们对于公共课程从内心来说往往是存在着一定的偏见的,他们中的很多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且专业课过硬就可以了,而公共课程只要能够过关即可,所以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够重视的,学习时间投入也相对较少,应付心理较为普遍。

针对这样的现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哪些内容该讲到哪种程度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些相对简单或者不太重要的知识要做到必要的整合,尽量不要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主次地通篇给学生过一遍就结束了,这样慢慢地就会使学生学习热情下降,甚至出现逃课的学生。在教学的方法的应用上切不可教师总是一讲到底,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枯燥感,要善于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适当地引用一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例子;针对学生疑惑的问题可以组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环节,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既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能够使教师教学针对性提高。

三、关注学生实际,明确评价标准

现在的中专生,在经历了高考的残酷竞争后,进入了管理相对宽松的中专校园,学习依靠他们的主动学习。但是,很多学生习惯了外界的管理,当需要自我约束时往往不能够约束住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也希望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以便为自己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现实,首先在课堂纪律要求方面要严格,同时告知学生学好心理学对其成长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学生学习针对性更强,要让学生知晓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哪些需要记忆而哪些需要应用,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目的就明确了。在对于学生评价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在日常课堂上的表现,综合、全面地来评价学生。

四、教学手段要先进,教学环境要适宜

从时展和学生特点看,在“读图”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已习惯于在有声有色中接受信息,人类已经进入“图像统治文字”的时代是不争的事实。心理学具有抽象性强、实用性强及操作性强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达到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所以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为教师提供了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形成新的教学环境,使“激趣”不再成为难题。

随着现代信息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可以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将最新的心理学科理论,学术研究成果及先进的教学方法迅速引进,可以较好地弥补心理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心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凭语言讲解、现象描述,显得感性材料不足,欠缺说服力,使学生感到知识抽象和深奥。心理学中很多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和社会调查基础之上的,适当增加此类环节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产生真切的感受,触动学生心灵深处敏感神经的内容,才能真正让他们记住,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所以,教师平时多注意找找生活中的心理学,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感受。

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社会竞争越来越大,需要学生既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也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心理学越来越被重视。心理学教师要结合学生需求,不断地改革教学满足学生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伍新春,姚梅林,刘儒德.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初步

尝试[J].中国大学教学,2004(5).

[2] 张建平,马希荣.案例教学及其在《心理咨询》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3).

[3] 牛俊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科技,2005(6).

[4] 姚梅林.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心理学课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方法;教学研究

药品营销心理学是研究如何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术解决医药营销实践活动中心理问题的学科,该课程对适应现在市场的需求,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医药营销专业人员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教学内容达不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无法满足医药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能力要求,导致培养具有优良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营销人员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改革药品营销心理学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对于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的营销人才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调

随着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高职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但是,目前药品营销心理学课程依然是以理论讲述和案例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也就导致了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兴趣低迷,从而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缺乏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药品营销心理学的教学采用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模式,从而缺乏实训操作和实践锻炼,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只能纸上谈兵,从而与我们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的目标相违背。

(三)教师缺乏营销实践经验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均是受过高等教育学习,理论知识丰富,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这些教师大多缺乏医药营销市场的实践经验,没有企业或医院任职的经历,也就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甚至医药营销观点落后,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药品营销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丰富教学方法

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充分体会自我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独立的任务交给学生完成,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药品展示中的心理学原则”这一内容时,通过分组,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药店招牌、门店、橱窗、商品陈列、购物环境等方面进行设计,以更好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也可以更好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能够调动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经典案例为基本素材,结合理论知识,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例如,在讲述“消费者的需要和购买决策”内容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到药品能够成功营销,必须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以白加黑感冒药和荣昌肛泰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白加黑感冒药与消费者的生活形态相符合,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荣昌肛泰采用贴肚脐治痔疮,避免了栓剂、膏剂直接给药的弊端———容易被排泄而产生药物浪费。用药方便,随时随地可用药,一天贴一片,24小时持续有效地治疗。通过对案例分析讲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角色扮演法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能够更好的诠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消费者的个性”这一章的内容时,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设计药店中的相关角色,如药店销售人员、店长、消费者、消费者同伴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进行模拟营销游戏。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可以进一步巩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二)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走出课堂,深入一线,到医院或药品生产企业参与实践锻炼,从而增强实践能力,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将营销理论与现实业务进行有效结合,丰富教学素材,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校企合作

在理论教学之外,组织学生参观医药公司、零售药店等,让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实践知识,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还可以邀请一些成功医药营销人员到校开展讲座,与学生面对面地交谈,介绍他们的营销经验和营销策略,加强同学们探索未知的兴趣,激发内心不断求知的欲望。

三、结语

《药品营销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学科,旨在提高学生在医药营销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学生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营销的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药品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丛媛.药品营销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刘刚."药品营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3]郑美娟.药品营销学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4]吴小苹.高职院校《营销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5]廖倩.案例教学法在《营销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心理学课程范文第7篇

(一)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传统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以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有意或无意忽视了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和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导致课程的内容与中小学实际教学的需要严重脱节。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多数学校已开始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惟命是从的“乖孩子”。教师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如何引导学生的情绪等等问题,在现今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中都很难找到相应的答案。

(二)重理论阐述、轻实践应用

长期以来,高师生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多以普通心理学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这对于以此为专业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适当的,但对高师生来说,则是不适当的。教育心理学虽是师范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但高师生学习这一专业课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该课程应该不同,后者学习的侧重点在于学科理论本身,为日后从事该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服务,而前者学习的侧重点在于学科理论与教育实际的联系,为日后的教书育人工作服务。正是这一差别,决定了高师生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应该特别重视实践应用,而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由于课程定位的错位,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上是给学生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讲解教育教学中心理学基本规律的内容,而鲜有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内容。由此导致高师生往往有轻视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老毛病”,在他们看来专业课程可以提升自己能力,而因为教育心理学课程由于实用性不强,只要临考背背过关就行了,从而缺乏对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

作为培养高师生未来教师能力的课程之一,教育心理学课程应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应重视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作为高师生公共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却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型模式,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arr和Tagg早在1995年即指出,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新的范式正在形成,传统的教师讲授范式正在被学生学习范式所取代。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将学生看成自己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构建者,而不是将学生看成“被动的容器”,由教师来给学生填充知识。全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典型,山东杜郎口中学即是通过强制规定教师在课堂上最多只能讲10分钟的方式,逼迫教师从学生的学上下功夫,让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杜郎口中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后,连续多年教学成绩突出,特别是该中学升入高中以后的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学习优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心理学课程确实存在教学上的弊端。

二、情绪劳动能力培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设计

(一)自我情绪体验与调控课程设计

生活中,人们会由于需要是否被满足而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对自我情绪的体验是个体认知自我情绪状态的重要前提,也是个体自我情绪调控的基础。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自我情绪的体验与调控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通过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设计,可以而且应该让教育心理学课程肩负起培养高师生情绪劳动能力的任务。自我情绪体验与调控的课程可以采用情境回忆、情境创设等模式进行,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最高兴、最受打击等生活事件,然后请学生回忆当时的情绪感受,并指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提示学生回忆自己是如何从负性情绪中恢复过来的,并让学生讨论这其中有没有情绪调控的内容,调控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合理等等。情境创设则是教师创设某个能让学生产生较强情绪体验的情境,并引导学生感受和调控自己的情绪。情境创设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比较难掌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慎重使用。

(二)他人情绪理解与调控课程设计

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调控是高师生情绪劳动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方面,该课程的设计可以采用故事回放、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形式进行课程的教学。故事回放是教师选取典型的情绪情感故事,采用录像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先观看故事,然后请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绪与情感,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享;角色扮演的课程设计则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情绪与情感,这种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所扮演的角色中去,因此教师对故事情节的设计很重要,另外就是教师还需努力营造一种与故事情节相一致的情境,尽力让学生投入到角色之中,获得更深刻的他人情绪体验。对他人情绪的调控培养则需要教师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教授学生必要的调控技能,并安排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调控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在培养高师生情绪劳动能力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收集学生应用情绪调控技能处理生活问题的实际案例,以作为今后教学的重要展示材料。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绝不仅仅只是在教学中培养高师生的情绪劳动能力,但情绪劳动能力作为高师生未来从事教师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该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受到重视,并应从高师生未来从事教师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考虑如何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上突出情绪劳动能力中体现教师胜任特征的方面,从而使教育心理学课程在培养优秀教师的任务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心理学课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它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性的一门重要课程。因为师范生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要求教师不但有专业知识,更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等。

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践训练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培养者和人生发展的引路人。那些只有专业学科知识,而不懂学生学习与发展心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只能成为“教书匠”,最终也将被淘汰。

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但是,目前为基础教育培养专业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上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不仅自身无法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获益,更不会主动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相联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针对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全面改革教材体系

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而且与他们要从事的教育工作关系不大。另外,师范生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他们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这就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全面改革教材体系,删减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压缩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生理基础等内容,以摆脱普通心理学体系的限制;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心理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健康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存在的理论知识无法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首先,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知识是高师生必须具备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可以帮助高师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解决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关调查都显示出中小学教师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长,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应对高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适当、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有效对抗由于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的巨大损耗。

三、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时便难以投入其中,以致于学生最后只记住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心理现象的名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让高师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为其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模仿的行为范式。也就是说,除了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1.心理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对认知过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应在理论学习后利用心理学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如记忆广度、注意的分配、错觉等实验。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个性心理的内容,则可结合心理测量,如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测量。这样既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了解和掌握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心理学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如何解释隐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现象,如何利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3.教育见习。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教育见习,不仅是让学生真实体验教学实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每个教师的教学技巧。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对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非言语信息影响学生等。利用课后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行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模拟教学法。这是根据角色扮演的方法,围绕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如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等,设计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再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高师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

5.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适当观看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大夫》、《第六感》、《美丽心灵》等,通过撰写观后感引起学生思考。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的措施。

总之,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何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规范下,进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徐英。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100—101.

[2]钟贞,谢龙华。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8,18(2):96—99.

[3]王爱兰。高师公共教育系、心理学课程及教学高过的思考[J].2003,8(3):88—90.

心理学课程范文第9篇

2.现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评估回到本文目录

现行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各高等师范学校差不多都有自己的公共心理学体系,但这些课程体系的内容与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析与评估。

从现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内容来看,阐述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内容十分详尽,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性内容则非常单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十分严重。其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对心理学概念、原理进行哲学式的阐述多,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的操作性的阐述的少;对一般意义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教育活动中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要求学生对心理学的概念、原理进行阐述多,要求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师范生解决教育、进行工作中心理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现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陈旧,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现行教材中的有些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关系甚远,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另一方面,有一些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而进行的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学观念,没有被吸收进教材。

从教材的结构来看,现行教材大多采用以所引入的心理学理论为主线方式进行编写。现行课程体系涉及到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而心理学每一分支学科理论又自成体系。以心理学的相关分支学科的理论为主线编写教材,使教材形成了“条块分割”的现象。这种编排方式,似乎有助于师范生掌握心理学理论体系,但是,师范生所学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学知识则支离破碎,不能形成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为核心的、完善的认知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妨碍了师范生形成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能力。

现行教材多以理论为先导,引入教育、教学实践的内容。这实际上是使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际适合理论的学习,而不是使心理学通论适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这难免使人有一种“削足适履”的感觉,也限制师范生公共心理学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师范生学习高师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现行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不是一个优化的课程体系,难以适应面向21世纪的社会对高师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加以改变。

3.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回到本文目录

根据面向21世纪高师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对现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分析与评估,笔者认为,要建立优化的高师公共心理学的课程体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以师范生确立面向21世纪的心理学观念为目标,优化课程有关心理学理论的内容。在现行课程体系中许多内容涉及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心理学观念问题,例如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观念、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观念,等等。这些内容对帮助师范生确立面向21世纪的心理学观念有一定的作用。对这些内容要加以提炼并予以保留。同时,面向21世纪,师范生还应确立学会学习的观念、学会创造的观念、学会生存的观念等。这一些在现行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应该加以引入,并提出明确的要求。

第二,以培养师范生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年龄为最终目标,加强课程中有关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的内容。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问题的十分复杂,要求高师公共心理学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高师公共心理学只能主要地对一些一般的、典型的心理学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同时,还要让师范生了解如何在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之外获得心理学的指导。具体来说,有三项任务:首先,高师公共心理学必须揭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如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学习的规律、学生个性形成的规律等。这是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依据。一方面,要坚决删除现行教材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吸收那些与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关于学习不良的研究、关于问题行为的研究等。其次,要强化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典型的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师范生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在编写教材时,应减少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内容,加强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典型的心理现象的解释、诊断和控制的内容,提高对心理学概念、原理阐述的可操作性。再次,公共心理学要应提供可能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影响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心理学的背景知识,让师范生学会确定心理学问题所涉及的领域,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能从相应的心理学著作及心理学专家那里获得心理学的帮助。

第三,优化课程结构,以利于师范生迅速形成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学问题为核心的认知结构,调动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积极性。首先,要以迅速、有效地提高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素养为目标,合理安排教材结构。根据学习迁移的规律,认知结构与实际活动越接近,就越容易产生迁移。教材的结构是师范生形成心理学认知结构的依据,教材的结构与实际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越接近,就越易使师范生将所学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必须打破以心理学的相关分支学科的理论为主线编写教材的“贯例”,消除教材中的“条块分割”现象,以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活动为主线,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地组织起来,构建高师公共心理学的教材结构。这可以使学生形成有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完善的心理学认知结构。其次,要以充分调动师范生学习高师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为目标,合理组织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学原理,适当的问题是引起学生的积极的认识活动的重要条件。因此,为了提高师范生学习高师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可以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导入心理学理论,使师范生产生学习相关心理学理论的需要,然后再引入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学课程范文第10篇

(一)课程内容设计偏重理论化。

这门课程在授课中,大部分院校主要以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的知识为基础,注重讲述影响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的宏观及微观因素,偏重于对消费心理及行为相关理论及其应用进行解析。而缺乏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特别缺乏把消费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市场营销策划各层次及环节中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因此学生无法通过单纯的理论学习,提升营销实战的技能,无法把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营销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选用不当。

现阶段高职高专的消费心理学教材编写体系中,普通心理学知识与营销知识两部分较为独立,缺乏整合。教材理论知识较多,实践部分较少,教材编写模式上缺乏创新,对在教学中开展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相应的指导。

(三)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消费心理学课程现阶段还主要采用传统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师生关系仍然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只管把教学任务完成或把书讲完,过分强调理论的传授,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所学知识,难以真正运用到实践中。

(四)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消费心理学》课程考核仍然是单纯笔试,这种纯理论的考试,忽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也忽略了对学生营销实战能力的考量,以至于高分的学生并不一定具有相匹配的实战能力,而对理论学习普遍比较吃力的高职学生而言,这种考试方式也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消费心理学》课程改革

针对《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有研究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解决办法:曾峰提出了案例教学法,阐述了它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筛选案例的标准、案例讨论的步骤和完善案例教学的建议;许紫霞、周科研究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运用;朱丽洁提出了“项目化为主、任务驱动为辅”的教学方法,提出项目大任务小,任务的完成帮助项目实现的观点,在针对消费心理学课程特点、课程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思路及实例讲解。以上的解决办法主要集中于对消费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消费心理学课程的整体改革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考评,缺乏一个总的指导思想,本文从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理念,对消费心理学课程进行整体改革。

(一)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消费心理学教学改革思路。

高职教育逐渐摆脱普通教育“以知识为本位”的影响,走出一条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思路。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作出明智选择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这要求课程的设计不能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而需要为学生提供知识、情感、价值观和技能训练的综合课程,才能帮助学生获得职业转换所需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是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统一体,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上述诸多能力都达到应有的水平,才能真正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目标。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不单纯是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由教育观念而引发的包括课程建设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到教学效果考核的一系列变革。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消费心理学教学改革实践。

1.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的设计。

综合职业能力中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首选需要设计与企业用人需求有效对接的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根据对营销人员职业能力的分析及《消费心理学》课程特点,力图通过课程设计达到三个目标:一是让学生站在企业的角度认识消费者的行为并走进消费者的内心,二是了解影响消费者心理形成的因素,三是基于对消费者心理的了解,提升学生在STP定位及4P环节中的营销技能。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的讲授,而要通过设计并完成一系列实训项目,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热情,使学生逐渐掌握分析消费者心理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并且从中获得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

2.引入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最契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改革的核心内容,强调教、学、做的统一。教学过程以职业活动为向导,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团队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任务”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环境模拟真实情境,强化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行为导向教学法是由多种教学技术、手段、方法结合而成的,主要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在消费心理学的课程中,综合运用行为导向教学的各种方法,翻转课堂,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学习这门课的意义和价值,为营销能力的全面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多元教学评价体系建立。

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改进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消费心理学课程将实现教学评价主体、方式和内容多元化,建立测量消费心理学学习效果的能力评价体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教师将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教师在评价环节,设计好各个实训项目的评价指标,引导学生互相做出评价。二是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及效果进行评价,过程评价占总成绩的60%,结果评价占40%。三是评价内容多元化,结合具体的项目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类能力的提升方面对分别对学生进行评价,每个实训项目考核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逐渐获得企业所需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心理课程范文 下一篇:课程与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