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范文

时间:2023-02-23 11:06:31

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范文第1篇

1.在初级计量经济学教科书中,只有本书对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进行了认真而又圆满的讨论……它无须过分严密的推导而对复杂的计量经济思想进行了清晰而又直观的表述。2.……伍德里奇完成了一件出色的工作。许多基本计量经济学概念和问题时常都迷失在错综复杂的数学公式之中,但本书总能给出非常直观的解释。因此,我建议所有的学生和应用计量经济方面的研究者们都能把此书作为常备参考书。3.我曾以为,市场上不可能还有另外一本计量经济学教科书的立足之地,但我吃惊而又兴奋地看到,我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伍德里奇的书采用了全新的方法,对现代实践、总列数据和工具变量的强调都颇有见地。4.让第一学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就与实证研究齐头并进的时刻到了,我完全同意,不用微积分和太多的数学,也能培养出一流的实证计量经济学家。本书与我过去几年在哈佛大学曾讲授的一门深受学生喜欢的课程十分相似。5.本书使我讲授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努力减到最小。我很喜欢它提供的数据可直接利用,体系自圆其说。这本书能为我处理许多学生的“刁难”,所以使我给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讲课不再那么困难。6.此书为计量经济分析工具提供了很好的直觉。对计量经济学而言,本书是简明地包含如此丰富内容、解释如此广泛内容的最简单教材。我无比坚定地推荐这本教材。7.只须具备初级统计学知识,就能享受这本书。就我所看过的书来看,这是最好的一本,这一本书就能让你学会初级计量经济学。而且,它还讨论了许多最新的专题(如联立方程、综列数据和时间序列等)。综观全书,作者十分强调经济直觉,而不是过多地强调数学证明。作者深知读者需求,坚决避免使用技术性的计量经济语言和矩阵表述。这种品质使此书成为经济学家最好的计量经济学教材。8.本书对我们所做的假定及其原因和我们试图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给出了

精辟的直观解释。它使现实世界中的数据与如何从中得到解释建立了必要的联系。对计量经济分析感兴趣的人一定要拥有这本书。我认为作者为许多计量经济学教材所缺少的东西架起了一座桥梁。9.这是一本介绍回归分析和综列数据的优秀教材。因为我不想成为一名计量经济学家,所以我需要一本立足现实、内容广泛的书。这本书真棒!学习一学期计量经济学,也能成为应用计量经济学家——评伍德里奇教授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初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经验(实证)研究者所想象、所应用以致所解释的计量经济学方法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差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的经验研究者总能随时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新近进展,而教学总是滞后于这些最新进展。但总体看来,绝大多数经验研究仅仅使用了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的一部分工具而已。于是,通过学习一个学期的计量经济学,就能对计量经济学有直观明确的理解,并完全胜任应用计量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成为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情。伍德里奇的新著《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便以此为取向,并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大多数教科书在陈述和解释其假定时,都因图方便而忽视了现实的选择,而对例子作过于简单化或欠妥当的处理。本书则强调学习计量经济学最好的方法是应用,从一个应用计量经济学家的角度学习计量经济学,不仅使学生能对计量经济学有直观认识,而且是学习的过程生动有趣,并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有些假定所代表的含义。这些都比通过数学或理论推导所给出的结论更有影响。计量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计量经济学的教科书只能给学生描述一下计量经济学的概貌,要让他们掌握回答重要的应用研究问题是徒劳无益的。本书的出版证明了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本书突出应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传统教科书总是试图包揽一大堆有用无用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本书则对每个专题中许多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检验方法和步骤都尽量放弃,而强调对阅读期刊文献和从事基本经验研究有用的内容,同时把已表明有明显用途的较新的专题放进书中,比如:导出对未知形式的异方差(或序列相关)保持着稳健(robust)性的检验统计量,利用多年数据进行政策分析,或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遗漏变量问题等。2.本书中的假定都是在为了得到某个结论而必须时才引入,这样做便于对每一假定的含义进行仔细的、直觉的讨论;为什么该假定是必要的。例如,应用研究者和理论家都知道,为了证明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无偏性,并不需要全部高斯—马尔可夫假定。而几乎所有计量经济学教科书都在证明最小二乘法的无偏性之前,就引入全部假定,使学生感到一片混乱;还比如混合(pooled)横截面、纵列数据(paneddata)和工具变量法的利用,这在传统教科书的框架下是不可能进行介绍的。3.本书所用的方法是统一的:所有的估计量和检验统计量,均可利用少数直观而又合理的估计和检验原理而获得(当然,也都可以严格推理得到)。这和动辄给出一组无关的“计量经济学步骤”的处理方法相比,形成了对照。从少数的基本估计原理推出现在通用的大部分计量经济学方法,一来能减轻学生的负担,二来使他们对获得的结果有一个牢靠的理解,而不至于把这此结果看成什么神秘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比如书中对多元回归分析的处理,是把对计量经济模型中误差或干扰的性质的讨论,同不可缺少的条件期望这一工具结合起来,而在陈述和解释假定时,完全放弃了非随机的或在重复样本中加以固定的回归元假定。在诸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城市研究、教育学、会计学、金融学和市场营销等使用非实验数据的学科领域里,熟练的应用研究者不会按照固定了的回归元那样思考问题,因为那是不合实际而又误入歧途的做法。相反,观测不到的误差和观测到的解释变量究竟有什么关系,才是贯穿本书的讨论焦点。4.全书一贯强调“其他条件不变”的含义,目的是要学生尽早地认真考虑实际应用。比起现有的教材,本书对各种数据结构的政策分析相当重视。对一些实用专题,诸如利用变量以达到其它条件不变的效果,以及对含有交互作用项的模型求其偏效应的标准误,也都作了简要的处理。5.本书含有大量例题,许多是取自或受受启发于应用经济学或其他领域的最新、最有影响的作品。其中,大多数的数值计算都可以利用书中所附的数据集加以验证。作者费时多年收集了这些迎合学生兴趣的数据集。6.便于学习和理解。每章都包含一些边学边问的问题,并在附录中给出了答案,这些问题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反思。每章也都含有许多例题,其中有些取自最近中的案例研究,但都根据作者的个人判断,在无损于其要点的情况下作了分析上的简化。章末的习题和计算机作业题侧重于经验(实证)练习,而不是复杂的推导。要求学生根据他们所学,仔细地加以理解。计算机作业往往是课文中的例题加以扩充。文中利用了ASCII版本的60多个数据集,从而适合于计算机作业扮演着重要角色。所有数据集,连同有关本书的其他信息,均可以从得到。7.本书的一个独到特色,是它有一个广泛的词汇表。当学生为应付考试或者阅读用到了计量经济学方法的经验研究论文时,表中的简短定义和描述将为他们提供一份有用的复习材料。本书所需要的数学仅限于初级的微积分、概率统计和矩阵代数足矣,故适合于大多数本科经济系作为一个入门课程而讲授(第1篇:横截面数据的回归分析;第2篇: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分析)。添加一些专题,可放在一个高年级讨论班上作为启发创始性经验研究的课程来安排。若包含第3篇高深专题中某些专题的最新进展,如综列数据方法、工具变量法、限值因变量以及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等,则可作为硕士研究生教材。本书在陈述假定时所采取的方法,对所有应用领域的博士研究生都会特别有用,而且对工具变量和综列数据方法的处理,又特别着眼于来自劳工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公共财政、国际经济学以及政策分析方面的最新应用。读完全书,顿感耳目一新,与古扎拉蒂的《基础计量经济学》相比,立即使我联想到经济学初级教材上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与萨缪尔森《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只是本书对古扎拉蒂教科书的冲击要更猛烈、更彻底,并迫使那本传统教材立即重版,改动的痕迹很明显受到本书的重大影响。与曼昆一样,年轻的伍德里奇1986年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洛杉矶分校,随后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友艾春荣博士当时正好在MIT攻读计量经济学方向的博士学位,并随堂听了他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并三年被评为年度优秀研究生教师。1991年受聘为密歇根州立大学计量经济学教授,并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工作至今。本书的组织方法和编写取向在计量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应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当今应用计量经济学家时常面对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讨论,同时又通过现实的经验研究使得学生感觉到经验研究可以接近并富有趣味。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不再是枯燥的数学推导和抽象的解释,而是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感觉到计量经济学的有用和有趣。

计量经济学范文第2篇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计量经济学以经济理论为依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基于实际经济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手段,定量分析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证实/证伪和发展经济理论,对经济运行进行预测,为微宏观经济管理奠定依据。因此,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应用”的学科。然而,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往往忽视该课程的方法性和工具性特征,造成“重理论,轻应用”等问题,特别是对于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本科生,由于文理兼收,部分学生在本课程的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等课程的学习中,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再加上《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导向性的偏误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畏难、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效果较差等后果。总结而言,在经济学类各专业本科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定位偏误,造成教学“重理论,轻应用”问题

尽管《计量经济学》具有理论课和实践课并重的双重性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囿于授课时间的限制,更多地将该课程视为了理论课,因此,教学中将大量的课时都用于介绍理论方法——偏重介绍参数估计和各种计量检验的原理与方法,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并重视数理推导,而将以案例教学为手段、与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的计量模型应用的实践教学的授课时数尽量压缩,由此导致学生在需要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处理数据、如何将模型运用于所研究的问题、如何解释计算结果等。课程教学的这种导向性偏误,最终导致《计量经济学》丧失了其对于经济问题分析、管理的工具性作用,使之成为一门理论课和数学课。

2.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单一

有调查显示,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五大问题之一是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模式的灌输性、填鸭式特点突出,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流、讨论不够。此外,对于期末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侧重考核学生对公式、方法和理论的掌握,而较少考核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应用的掌握。

3.缺乏实践和案例教学

尽管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安排了实验、作业等实践性教学内容,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结合不够,二者之间往往是分离的,且时间衔接上往往脱节,导致二者独立而非协调一致的两个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立足于实际经济问题的适宜案例较少,且受学时限制,案例分析的过程过于被简化和压缩,导致学生在应用模型分析问题时,计量模型建立、数据搜集和处理、模型计算和诊断等每一个建模环节都存在诸多问题。由此,难以实现以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目的。

4.计量软件操作训练薄弱

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实践课程,《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必须包含相关计量软件操作的训练,如Eviews、SAS、SPSS等。对于学生计量软件操作技能的训练,包含在上机实验环节,而实验学时的安排往往较少,如大多数高校,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时安排为64学时左右,而其中实验学时只有6-8个,时间安排上的先天性不足,难以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计量软件操作的训练,最终导致学生计量软件操作技能较差,在毕业论文环节难以运用计量模型来分析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

5.教学内容安排缺乏前沿性和时代性

在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主要偏重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包括最小二乘估计、经典假设被违背时的检验和修正等,几乎不涉及现代计量经济学中分支之一即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而对于经济类的学生而言,其应用计量经济学的主要领域是微观和宏观经济问题分析,所依据的是时间序列数据,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与否除了可能导致对经典假设的违背,更对于实证结论的可靠性具有决定作用。但在现今的教学中,基本不涉及该内容的学习,其他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等时间序列计量模型的内容更加不被涉及,由此导致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欠缺前沿性和时代性。

二、提高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思考

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本身对于学习者的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统计学等偏数学的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较高要求,而经济类的本科生数学功底往往不够扎实,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不可避免地会形成畏难情绪,再加上《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偏向性错误等问题,必然导致经济类本科生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因此,要搞好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界定清晰。具体地,对于经济类本科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定为为学生能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熟练操作一门计量经济学软件,并基于软件操作能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该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思考如何提高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妥当,并适当向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拓展

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安排,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回归分析为主,重点在违背经典假设的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等的检验及修正,同时,要增加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中关于数据序列平稳性及其检验的内容,以避免学生在运用计量模型时由于所采用数据序列不平稳造成“伪回归”问题,还可以增加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内容。此外,对于这些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的介绍,其目标定位应该是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而不必“知其然”,即要使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计量方法和指标来解释、分析计算结果,而不必必须明了相关计量指标背后的数学原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尽量简化和减少数学推导,而对于数学功底较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鼓励其了解相关数学公式的推导,且在考核中不要求学生对于数学推导的掌握。

2.重视应用,加强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的联系

理论和方法是应用的基础,应用是对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对于《计量经济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来讲,教学中必须重视如何运用相关计量模型来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而现实经济问题,往往也脱离不了微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及金融学等经济学课程的范畴,这些课程是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因此,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和方法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就必须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加强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的联系,加强经济思维的传输和经济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3.增加案例,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教学

在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最终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模型去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具体地,所选择的案例一方面要能够被相关经济理论所解释,即具有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是经济社会的热点,这样可以便利地引导学生思考计量模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统计替代指标如何选择,并最终加强学生对计量模型应用能力的培养。

4.加强计量软件操作训练

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的便利,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对计量软件如Eviews的操作示范,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课程作业环节,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熟练计量软件的操作。此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验课的学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计量软件操作的训练。

5.完善考核方式

对于课程的考核,以往重点考核学生对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方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多采用测验考试的考核方式,从而不利于学生应用计量模型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完善的考核应重点考核学生对计量模型应用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改变和完善以往的考核方式,改为“作业+测验+课程论文”,并赋予三个环节不同的权重,如作业20%,测验和课程论文分别占40%。测验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作业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计量软件的操作能力,而课程论文部分则可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范文第3篇

在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经典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PanelData模型、离散被解释变量模型、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非参数模型、非线性模型和其它模型。对这些模型应用研究在清华大学霍玲对1984-2004年《经济研究》刊登的全部计量经济学论文模型的类型进行分类分析时得出以下结果:经典单方程模型仍然是计量经济学论文最常用的模型方法,占总数的63.8%;其次依次是宏观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宏观PanelData模型和其它模型;最后还有一些新型的计量模型方法,例如微观PanelData模型、经典联立方程模型、其它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简单非线性模型、复杂非线性模型和完全非参数模型等。

她认为之所以经典线性回归方程仍然在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占主导地位,直观原因是这个方法比较容易直观使用,另一个原因是相当多的论文主要是因素分析对研究的变量产生显著影响程度,而这背后的经济理论是不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模型假定为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

二、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启示和展望

1、在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以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为主从以上综述中得知,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应用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这两类模型从需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解决我们面临的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需求性上来说,例如金融市场时间序列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分析等,都是经济研究中的热点;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说,一手数据的是否容易获取对研究的成败起决定作用。

2、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将涉足计量经济学模型我们已经了解到在西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例如: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就是将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应用到婚姻经济学、种族经济学等社会现象中;而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和诺斯更是在经济史研究中采用计量分析。由此可见,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注重物质生活的今天,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尖锐,而这些问题与矛盾往往与经济分不开,就会吸引各个学者的注意力。而学者的研究探讨往往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

3、以传统模型为主,加强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计量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研究方法,它所采用的经济数学模型是用来进行经济预测和政策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具有其他经济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我们要加强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如:我们采用非线性模型所作的预测和分析就比线性模型效果好;对于研究随机性、非结构性的所有问题,采用仿真(模拟)技术;用于研究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在利益方面冲突就采用对策论模型。由此可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们学者研究出不同的模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这是由于这些新型模型的不断涌现,对我们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完善作用。

计量经济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文献计量分析;知识图谱

“计量经济学”一词,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R·Frisch)在1926年仿照“生物计量学”一词提出的[1]。计量经济学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计量方法的研究,首先用于“微观”经济分析,在宏观经济理论出现后,转到“宏观”经济理论研究,为经济理论研究做出巨大贡献,多位计量经济学学家因此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我国计量经济学最早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特殊原因中断,直到70年代末才恢复研究,80年代后期开始了快速发展[2]。本文旨在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探索近十年的计量经济学发展情况、研究状况和特点,以期对计量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1.1 数据收集和选择

本文选取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条件是:主题包括“计量经济学”,时间范围是2002年1月1号到2011年11月30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 351篇,利用下述数据处理方法后剩余3 039篇,剩余文献分布的期刊数目为1 028。

1.2 数据处理

(1)删除重复和无关的文献。例如:《区域金融研究》期刊,《保险职业学院学报》期刊和《商业时代》期刊都刊登了《我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文章,处理后只保留1篇;另外无关文献记录则直接删除,如: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刊登的《第二届全国计量经济学高级会议研讨会通知》等。

(2)剔除无作者(或本刊记者)、无关键词以及无研究机构的文献。如:《经济界》刊登《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应引起高度关注》,该文献作者为本刊记者;《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刊登的《CRUDE OIL PRICE FORECASTING WITH TEI@I METHODOLOGY》,该文献没有作者;以及其他无关键词文献或无研究机构文献等。

(3)在文献作者分布研究中,由于许多文献为众多作者合作的产物,因此主要以第一作者分布的作为研究对象。

(4)在关键词统计中,由于初始检索文献中关键词中存在大量不规范现象,因此本文采取了以下3种方式来处理关键词:①合并处理。如:关键词“研究与发展”和关键词“R&D”,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和关键词“FDI”,关键词“GDP”和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等;②集中处理。如:关键词“EVIEWS”和关键词“EVIEWS 31软件”,关键词“经济发展”和关键词“经济增长”,关键词“ARCH”和关键词“ARCH模型”等;③舍去处理。如:关键词“综述”,“方法”,“问题”等。

2.1 时间分布

研究论文年度数量分布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该学科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状况。对于本文收集到2002-2011年有关计量经济学领域3 039篇论文,其年发文量见表1。

年份数量年份数量20027520074322003952008432200412920094662005191201048820062882011443

根据上述数据,绘制对应的图表,可更直观地观察到这10年来论文的分布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10年来计量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数量除2011年有略微的下降趋势,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符合普赖斯的文献生长规律。

根据李子奈教授在文献[3]中对计量经济学3个阶段的划分,对照图1分析可知,2002年前,我国计量经济学的发文少,主要由于我国计量经济学一直处于跟踪和学习阶段,这个阶段参与研究者很少;后期发文大幅度增长,一方面,由于一些在理论计量经济学领域成就的海外学者和一批在海外受到良好教育或培训的年轻学者归国;另一方面,国内举办了好多计量经济学高级学术研讨会以及国际学术的广泛开展;再者,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的经济理论问题和政策选择问题,需要计量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实证研究中回归分析,寻找经济规律,提供政策建议。

2.2 发文期刊分布

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认为,由于科学发展的规律性,各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是不相同的,因而使不同

图1 论文数量年代分布图

的科技文献在相关期刊中的数量呈不匀称分布,即大量的专业论文首先集中在为数不多的核心期刊上,另一部分论文则会出现在与该专业相关的其它期刊上,其出现次数随所登刊物与该专业的密切程度呈正相关。因此,若将科技期刊按其登载某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寡作递减排序,则可分出数量大致相同的一个核心区和几个相关区,此时核心区和相关区的期刊数里1∶m∶m2的关系根据表2数据,利用布拉德福定律分析,把期刊分成3个部分:核心区,相关区,离散区。其中核心区包括发文10篇以上(包括10篇)的期刊,共有57种期刊,占总期刊的555%,其发文篇数占总数的356%;相关区包括发文3~9篇的期刊,共有234种期刊,占总期刊的2276%,其发文篇数占总数的3376%;离散区包括发文1~2篇的期刊,共有737中期刊,占总期刊的716%,其发文篇数占总数的3064%。3个区域内的期刊数之比:57∶234∶737,可近视简化为:1∶4∶16,即布拉德福离散系数为4,满足布拉德福定律,由此可见计量经济学研究处于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另外,这3个区的平均载文密度分别为1898,438,126,由此可见核心期刊效应是比较明显的。表3 2002-2011年核心期刊文献分布

刊 名篇数刊 名篇数刊 名篇数统计与决策72特区经济19数理统计与管理14商场现代化47黑龙江对外经贸18现代经济信息14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38现代商业18消费导刊14经济研究导刊34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8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3统计教育34财经研究17技术经济13统计与信息论坛31生产力研究17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3安徽农业科学29中国商界17北方经济12统计研究29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6价值工程12工业技术经济24科学学研究16经济论坛12商业研究24市场论坛16市场周刊12科技管理研究23中国集体经济16资源科学12时代金融23经济研究15北方经贸11国际贸易问题22商业文化15金融经济11经济师21中国软科学15财贸研究10经营管理者21中国市场15东方企业文化10科技信息21中国土地科学15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0现代商贸工业21当代经济14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运筹与管理21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4区域金融研究10经济地理19商业时代14中国物价10

表3是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划分出的57种核心期刊,其中40种期刊为经济类期刊,占核心期刊的702%,发文量总量占核心期刊的766%。由此可见,计量经济学发文主要集中在经济类期刊上,这是由计量经济学研究目的决定的,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世济民的致用之学,借助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经济运行规律,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2.3 作者及研究机构分布

某个领域学者的研究水平大体上是以他们研究成果的数量以及被引用和采用的多少决定的。学者的研究成果越多、被引用和利用率高,那么他在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就越大;同时,绝大多数的学者都是属于某些研究机构,因此,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主要是通过该机构学者研究成果的数量、被引用的情况来反映的[5]。最后,研究机构和学者又都属于某个地区,因此,地区的学术影响可以由学者和研究机构来反映。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发文作者、研究机构的分布的考察,可以把握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学术力量来源和分布。

表4给出的是2002-2011年发表计量经济学论文最多的前20名第一作者,这里仅指这些作者针对计量经济学所发表的论文。这些发文作者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18位,其中广西师范大学的吴玉鸣教授以15篇排名第一。这20位作者无疑是我国计量经济学的学术带头人,其研究的方向也代表了改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在这20位作者中既有著名的专家、教授、资深学者,又有一部分年轻有为、朝气蓬勃的硕士、博士,说明我国的计量经济学研究队伍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知识层次高,也表明我国计量经济学研究大有希望,必将沿着更理性、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表4 2002-2011年收录的计量经济学

研究论文最多的第一作者(前20位)

第一作者作者机构发文数量吴玉鸣广西师范大学15李子奈清华大学11叶阿忠福州大学8王立平合肥工业大学7顾佳峰北京大学6刘耀彬南昌大学6杨纪青襄樊学院6翟爱梅中山大学6高 山北京工商大学5方 兰中山大学5李 辉大连理工大学5刘宏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5刘 青四川大学5徐正国天津大学5杨 硕湖北襄樊烟草局5张 红清华大学5陈 傲郑州航空管理学院4陈 昭广州外语外贸大学4邓淇中湖3 计量经济学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关键词作为一篇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能够简单、直接、全面地概括出论文的核心内容,在大量同专业论文的关键词集合中,隐含着该学科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等线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关键字的统计分析可以作为代替对论文内容的分析的有效方法[6]。本文采用词频分析方法,对2002-2011年发表的关键词统计,总共有4 866个,其中标引数量最多的前30个见表6。表6 2002-2011年计量经济学文献中标引次数最多前30条关键词

排序关键词标引

数量排序关键词标引

数量1经济增长46816面板数据552模 型31217货币政策503计量经济学30718对外贸易494协整理论25419股票市场415实证研究21520人力资本386计量经济学教学12921汇率变动357外商直接投资11122实验教学328国内生产总值9923企业绩效319资本结构6824激励机制3010技术创新6725教学模式2911投资收益6526通货膨胀2912金融市场6427消费结构2813时间序列6128EViews软件2714产业结构5829上市公司2315经济预测5730教学改革22

利用集聚类分析,共现分析于一体的Ucinet软件处理上述高频关键词,得到图2。图中结果将联系紧密的节点自动拉近,节点之间距离越近,说明两个关键词的相似度就越大,若干个关系紧密的节点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群体,这些关键词组成的紧密群体往往代表了一个或几个相关的领域[7],节点形状相同表示属于同一派别。图2 关键词共现网络可视图

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软件将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转为相关矩阵,并聚类分析。高频关键词聚为四大类,由于聚类分析结果树状图比较大,本文将聚类结果分别说明:

聚类1为宏观经济知识群体,高频关键词包括: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经济预测,人力资本,通货膨胀,消费结构,对外贸易,技术创新。

经济增长频现次数最高,占所有关键词的165%,主要是因为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显著,已经成为计量经济学的热门话题,这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政府的政策倾向有必然联系。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资本,劳动力,创新,知识等。

聚类2为金融经济知识群体,高频关键词包括:模型,股票市场,协整理论,实证研究,汇率变动,金融市场,时间序列,面板数据。

模型都是理想化的经济模型,通常为了研究方便和突出主要研究问题,往往做出的一些经济假设条件,诸如人是自私自利的假设,企业追去利润最大化假设等,模型不仅仅用来预测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解决问题,或者找到某些相关性关系。

聚类3为企业管理知识群体,高频关键词包括:外商直接投资,资本结构,货币政策,激励机制,上市公司,企业绩效,投资收益。

聚类4为计量经济学教学知识群体,高频关键词包括:计量经济学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EViews软件。

计量经济学是从国外借鉴的一门经济学课程,许多计量模型都是根据具体的经济现象和特点发展出来的,直接参考国外的模型,并不适用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因此,模型分析和假设必须建立在中国的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上;其次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数据资源丰富,滥用和错用计量经济学模型非常普遍,什么样数据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模型要待于分析和诊断,这也必将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

4 结 语

本文以CNKI中检索到的主题包括“计量经济学”的论文为基础数据源,借助自编软件将检索题录处理成EXCEL文档后,借用excel、ucinet、SQL Server2005探索了2002-2011年间论文的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及研究机构分布及研究热点分析,期望能够帮助我国研究者快 速了解计量经济学的概况及研究热点,但是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关键词处 理时,笔者发现一些计量经济学论文关键词标引不甚恰当,这对于本研究的结论可能产生一 些影响。

参考文献

[1]乌家培.我国数量经济学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18(1):1-5.

[2]成九雁,秦建华.计量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轨迹[J].经济研究,2005,(4):116-122.

[3]李子奈.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J].经济学动态,2008,(11):16-21.

[4]赵隽.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区域法的学术论文分布研究[J].现代情报,2007,(5):26-28.

[5]潘晨,宗乾进.国内数量经济学2009年研究热点分析——南京大学知识图谱研究组系列论文[J].现代情报,2011,(5):21-24.

[6]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5):139-153.

计量经济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课程设计 案例 成绩评价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

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为本科生数量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做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学要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成为一门能够指导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科学,任务之一就是学习研究发展计量经济学,特别是今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活跃,股票、期货和期权,有大量的高频数据,需要用计量的方法进行分析。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2006年远东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邀请了将近15位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作主旨报告,研究主题微观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与检验方法,宏观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估计与检验方法等,经过近100场的研讨会,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认识,使中国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这对教师的日常计量经济学教学发挥了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洪永淼教授和汪寿阳教授根据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中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具体实际,借鉴国际主流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初步探索中国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规律,以尽快缩短中国计量经济学与国际主流计量经济学的差距,并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计量经济学。论文最特别之处是附录包含一份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及教科书或参考书建设的目录表。这对各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有一定引导作用[1]。杜修力、何剑针对当前高校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结合其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三维”教学模式及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2][3]。姜树元、王锋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中,针对当前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课程层次划分不清晰、重理论轻应用、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等,给出改革建议,如规范教学大纲科学划分教学层次,教学应该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以及计量经济学教学和计算机软件紧密结合,等等。胡荣才和许涤龙探讨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强调了计量经济学实验的重要性。

二、问题的提出及其建设

1.强调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关系和重要性

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由于教师认识不够,未在开始教学时强调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或者只单单一句话,学生并未注意。在计量经济学教授中,给学生讲授计量经济学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而激发学生兴趣最好的材料就案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很多做的研究都是和计量相关的。同时应强调统计学重要性,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先修课程,很多学校在统计学讲授中也只讲理论,由于统计公式偏多偏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转而消极对待这门课,故要学好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的基础也很重要,学校在开始先修课程时就该注意到其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中用到大量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打好统计学的基础,对计量理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计量经济学的实质就是对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到统计特性,对计量经济学的建模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2.加大理论课程中案例比例

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所占比例比较小,不够形象化。我们针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0、2011年和2012年经管系和数学系金融班正在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做了一项调查,连续三年调查中,几乎92%的学生希望老师多讲些实际应用知识,少讲公式,最好能用现有的宏观或金融数据,通过案例讲解计量经济学,8%的学生希望先打好理论知识基础。传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偏重理论教学,旨在推导公式如何得来,没有讲解公式的意义与背景知识。一方面因为我国研究计量的文献资料还不是很多,老师没有渠道获得优秀的前沿文献资料,只能依靠书本,特别是二本学校。最近几年情况有所改善,学校一般买了数据库,有大量的计量理论研究文献和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献,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讲解完,下载优秀论文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加深对计量的理解,对理论知识起到了巩固作用。

3.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偏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一方面是觉得理论是应用的基础应该讲好,另一方面老师有关计量经济学应用方面的知识相对贫乏,自己都不是很会应用,更不要说讲给学生,其中包括计量实验方法所涉及使用软件分析,国内做得还比较少,大多只能通过国外的论文进行了解,最近几年情况有所好转,很多计量分析方法可以用软件操作,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编写了运用eviews软件解决计量问题的实验教程,老师加以参考,在讲解案例时就可以随时演示给学生看。安排上机实验课,通过演示,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和运用软件处理过程,再要求学生根据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当前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课堂做报告并一起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洪永淼,汪寿阳.论中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J/OL].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学院研究院,2007.

[2]杜修立.计量经济学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2):59-62.

[3]何剑.《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三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统计教育,2007(2):28-30.

计量经济学范文第6篇

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非常重要,并且学习难度大,因此很多文献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改进办法等进行了积极探讨。李均立、许海平归纳了该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研教改建议。马成文、金露、魏文华强调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张柠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效果。项后军、隗力从模仿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教学两个角度对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刘晓平结合教学实践,阐述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改革。董美双认为应该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验课教学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柯健提出了“写作前引导学生重视、写作中精心指导、写作后严格验收”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范晓男、戴明华,孙晓程探讨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PBL教学方法的必要性、PBL教学方法的组织与实施及效果。已有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通过对有关文献仔细地梳理后发现,现有文献存在如下特点:其一,关于计量经济学的教研论文大部分将实验教学、案例教学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强调弱化甚至取消课程中公式的证明推导过程。其二,将焦点聚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上。其三,虽然没有指出,但是已有研究主要探讨如何搞好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上述文献既存在合理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偏见,为此,本文将首先介绍计量经济学的本科教学目的,然后从教学目的出发,引出教学中的困难、如何合理进行课堂教学、布置课外作业以及考核。

2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目的

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一般包含:学习并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并能运用计量经济学这一工具,针对实际经济问题,建立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例如斯坦福大学指出,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计划的目标之一是教会学生将数学作为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工具去思考和描述经济问题和政策。但是计量经济学发展很快,大量新理论的出现使得所建立的模型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因此本科计量经济学的另一个目的是夯实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具有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与能力。

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差,不仅体现在教师不知道怎么教、教什么方面,而且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生应该怎么学、计量经济学怎么考核等问题。一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计量经济学覆盖三门学科:统计学、数学、经济学,而其基础理论为统计学和数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学知识,当然现在其研究对象已经推广到其他各门学科。一般而言,本科生尤其是文科类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并且在概率论的教学中,受课时限制,教师通常侧重于概率论的讲授,而对数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在计量经济学学习中大量遇到的假设检查和区间估计等知识点则一带而过,课程安排在第五、六学期,而相当一部分学习差的学生对大一、大二学过的数学知识已经遗忘,这使得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更差,加大了学习的难度。而对于理科生,由于经济学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缺乏对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了解,学生不知道学习计量经济学是为了什么,进而缺乏学习热情。二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毫无疑问,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动力。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眼光,急功近利,不断询问老师计量经济学中公式的推导有什么用、是不是考试内容。而且一些学生自学能力差,继续沿袭过去依赖老师的学习模式,存在惰性,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三是教师授课内容设置不合理。在教学中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纯粹按照西方高等院校教授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具体经济、金融案例出发,强调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去解决实际经济、金融问题,较少涉及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知识,而对数学公式更少进行推导,一些老师甚至不讲公式的推导,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从表面上看,经济、金融案例方面的教学有助于改善计量经济学的枯燥性,使得学生入门比较容易,大量的案例分析应该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计量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支撑,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采用这样一些统计量进行检验、为什么模型的建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等等。同时,在没有理清数学逻辑的前提下,对公式死记硬背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本科是最佳的学习阶段,在思维可塑性最强的本科阶段跳过数理推导,而将其推迟到思维模式基本固定的研究生阶段,根本是一种逃避行为,其教学效果不可能很好。事实上,中国研究生在学术论文中存在计量工具滥用、错用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和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差有关。这种教学模式更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与能力。另一种极端是仅仅关注计量公式的推导,而对如何利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设定模型、改进模型等方面的内容关注不够,尽管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逻辑性,但是大量枯燥的计量公式的推导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提高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四是考核与教学脱节。从培养目标来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育应该从理论学习与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个角度进行考核,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校这门课程的考核重点放在一些计量经济学理论结果方面,而对教学中这些结果是如何得到的、怎么运用这些结论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很少涉及。这使得学生认为,即使不学习,靠投机也可得到较高分数,这使得考核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这一效果未能实现。

4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要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很有必要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个角度入手改革课程教学。

4.1课堂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部分仍然沿袭数理统计的数理理论逻辑。从相当大程度上讲,计量经济学原理的讲授就是向学生传授经济变量之间的非确定性关系思想以及如何建立、估计它们之间的非确定性关系,帮助学生从以前的确定性关系分析、定性分析向非确定性关系分析、定量分析转型,进而初步建立现实和理论之间的联系。因此,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定性分析、非确定性分析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非确定性分析思维,而不是要学生精通计量经济学理论,并能熟练、正确运用复杂的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要达到后面的效果,需要长期的实践训练,而不是短短的课堂讲授能达得到的。计量经济学的讲授,主要基于计量经济学原理的讲授,尽可能让学生知道诸如t统计量、OLS估计量是怎么构造出来的、起什么作用,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才能够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准确地分析经济现象,避免计量工具的滥用、错用现象。尽管计量经济学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但又和数理统计存在较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注重点不同。数理统计更多的是涉及变量的非确定性关系———如概率分布,较少涉及变量与变量之间的非确定性关系;计量经济学注重在一定假定条件下精确估计解释变量和被解释之间非确定性关系,以及一些假定条件不满足时如何进行修正。其二,数理统计应更注重理论传授,计量经济学教学更应该注重变量之间不确定性关系思想的传授。其三,数理统计课后一般有一些与理论配套的习题可供学生训练,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计量经济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连贯性,其课后习题基本上是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与计量经济学原理论证、推导联系不大。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工具,其最终目的是用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因此,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很有必要引入一些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符的经济案例。一方面通过计量经济学工具,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起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桥梁,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做示范,起到“师傅领进门”的目的。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案例教学不可能占较大的比例,应该压缩在合理的范围内。

4.2课外教学改革

根据上述分析,实际情况使得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占时较少,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一些教师采用让学生交课程论文的办法,这一方面对学生起不到监督作用,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从网上下载论文打印交给老师,另一方面不同学生课程论文题目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具有可比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有益的讨论。为了解决上述不足,很有必要引入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它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讲完后,布置一个和学生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的国际热点问题,以此问题为导向,以计量经济学为工具,对学生的专业纵深知识以及专业横向知识进行挖掘,一方面拓展学生的专业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验证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结语尽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在课堂上不能放松基本理论的教学,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实现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很有必要开展以PBL教学法为主的课外教学。

计量经济学范文第7篇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际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而在新疆高校教育中,不仅存在内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共性,而且存在一定的新疆特殊性。笔者以塔里木大学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新疆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新疆高校与内地高校不同,其少数民族学生占据相当比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更多的抵触与消极情绪。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大学生并未接受英语教学活动,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计量经济学教育过程中对软件的应用就十分吃力。从而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如何改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凝练适应本地区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特色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索本地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对于推动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本文以新疆塔里木大学经管院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为例,提出了新疆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和教学改革的建议。

二、新疆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学习积极性差

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解释说明问题,往往会对经济模型公式进行步步推导分析。这样的过程对于实际的计量经济学应用意义并不大,学生受制于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他们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新疆高校本科学生因此将高校计量经济学与数学化为一等,学习枯燥乏味,抵触情绪强烈。笔者在教授计量经济学与学生的实际接触中,了解发现学生们面对计量经济学教材中与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高等代数内容相关的数学推导,会产生恐惧与反感心理,学生很可能因为对这门课程性质认识的偏差,认为计量经济学太难太枯燥,以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也很少能用到这些知识,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此种认识尤为明显。而计量经济学是融合了数学知识、统计学知识以及经济学知识的交叉性学科,归根结底它是一门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的经济学学科,复杂的理论公式推导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才是根本,注重案例分析与软件操作解决实际的问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二)软件应用障碍较大

计量经济学实际操作软件eviews中并未存在相当大的词汇量需求,但是由于缺乏一个详细的指导手册,造成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英语水平相对较低的本科学生对其产生抵触情绪。

(三)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

计量经济学应当在高等数学(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常微分方程等)学习之后安排,但却存在有计量经济学先于高等数学教学的现象。

(四)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

计量经济学体系庞大,实际的教学中存在时间短而教学任务量大的基本情况。但是在此基本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继续压缩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课时的倾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束掉教学大纲的教室学习后准备要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就已经要结课了,留给学生自己进行实际上机操作的课时太少,致使新疆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通病是,学生貌似学了很多计量经济学方法,却不知道如何应用与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有的不知如何建立模型,该建什么样的模型;有的是理解不了模型数据结果的经济意义。因此,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欠佳的一大关键问题。

三、新疆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意见与建议

(一)教室上课与机房操作“间作”教学

高校教务管理层应当根据具体的课时安排,采取上课与上机间作式的方法进行课程安排,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两个手段,及时反映问题,在良性互动中实现高效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同时要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态度进行引导,要树立学以致用的方法,并重计量经济学理论来源与放大使用,同时以实际使用与操作效果为考核的根本。

(三)扩大计算机教室承载力

高校计算机教室实际承载能力的提升需要硬件与软件的同时跟进,只有具备充足的实际承载能力才能更好地给高校学生的实际操作阵地,对于提升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操作应用效果意义重大。

(四)合理安排课程与课时

计量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类专业的重点课程,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的论文答辩以及考研升学或毕业工作意义重大,应当适当压缩非核心课程而加大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增强高校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掌握与应用能力。建议将总学时增加到64—72学时之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别占总学时的二分之一。实验教学学时应当穿插在理论课教学之间,通过软件应用与操作及时消化各章节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另外,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坚实的课程基础,在开设该课程之前,先修课程的协调与衔接尤为重要,必需的先修课程有微观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微积分、高等代数、概论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打破各课程主讲教师各自为教的局面,增强彼此间教学信息的沟通交流,使得这些数学学科以及计量经济学学科作为经济学工具为经济学服务。

作者:连旭 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长青.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李磊.本科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3(1).

计量经济学范文第8篇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的各个领域。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建立合适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能够使用软件估计模型参数,并能够对估计结果进行检验,且正确解释模型的经济意义。在本科阶段参数估计的方法为普通最小二乘法,为了使得其估计参数有良好的统计性质,需要使计量经济学模型满足经典假设。在对参数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和统计检验之外,需要考察模型是否满足经典假设及不满足经典假设的修正方法。授课内容主要围绕参数估计与检验展开,教师需要深入浅出的讲解普通最小二乘法的经典假设,经典假设是理解课程后续内容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法》指明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且市场更需要应用型、创新型的高层次经济学人才,由此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改革已迫在眉睫。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经济类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的知识构建及授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改方案。

1计量经济学教改的探索

经济类教师和学生已普遍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但是该课程涉及到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讲授难度较大。很多学者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角度,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李子奈指出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上没有体现出经济学科特点,应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数据的分析作为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1]。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被许多学者认识到。李芝倩提出计量经济学在教学中应以应用为导向,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2]。张长青认识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等问题,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议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库,使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合理衔接[3]。也有学者比较研究国内外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如谭砚文等,比较了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发现美国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衔接紧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教学理念、课程设置都明显落后[4]。

2课程的衔接问题

2.1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问题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之后开设,一般设置在大三第一学期。大多数高校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由于我国经济类专业同时向文科和理科招生,学生数理基础差异较大,不适合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来授课。国外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不同基础及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有关课程。例如,麻省理工分别开设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非线性计量分析、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等近10门课,构成了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2]。而国内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课时安排较少,不能很好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含上机实验课在内计量经济学仅有48课时左右,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讲解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时间序列模型、面板数据模型、二元选择离散模型没有时间讲授。学生在工作或论文写作中,若需要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后续学习。计量经济学软件为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方法提供了一个视窗,是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桥梁。教师在上机实验授课环节讲授软件的使用,可使学生认识到繁琐的计算过程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大多数高校上机实验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仅有4至10课时。计量经济学软件多为国外开发,学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实践环节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2.2数学基础课程衔接问题现代经济学已经从思辨哲学转向数理实证,经济理论均要经过严格的数理逻辑证明及经验检验,经济学研究中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已经超过物理等自然学科。我国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课程仅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三门,其教学授课难度较低。且这些课程由理学院数学专业教师讲授,他们对经济学了解较少,不知道经济学中会用到哪些知识,授课内容与经济学专业需要脱节,学生在这些课程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计量经济学建模中涉及到微分方程、动态最优方法、拓扑学、实变函数等知识,在高等数学中均没有讲授;多元回归分析中需要对矩阵求偏微,需要学生有空间思维能力,而这些知识在线性代数教学中却没有涉及;统计量的构建及统计性质的证明的相关基础知识,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往往是一笔带过,并没有作为重点讲授。没有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支撑,经济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普遍注重数理模型的推导、统计量的构建及统计性质的证明等基本原理的讲授,学生在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课程中若存在知识缺陷,均会影响到该课程的学习。由于大多数经济类学生数理基础较弱,不能很好地理解枯燥抽象的证明及公式的推导,课堂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2.3经济学专业课程衔接问题许多高校课程设置上,缺少与计量经济学有效衔接的其他经济类课程,不利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及创新人才的培养。西方国家经济学专业一般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前,讲授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在学习了初级微、宏观经济学及数学基础课程后,再学习中级微、宏观经济学,使得学生能从数学逻辑上理解经济学,为经济学模型的理解及计量经济学建模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在本科阶段仅讲授初级水平的经济学,没有中级经济学的学习,学生很难理解经济学模型,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授课环节会遇到较大困难。大部分高校缺少计量经济学后续课程的教学,只有少数高校增设了金融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计量经济学方法讲座等后续课 程。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学习了建模、估计参数、检验的一般方法,可以应用到经济学各分支内,如结合各分支开设后续课程,会加强对这门工具课的理解。

3计量经济学教材建设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文科背景;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综合。计量经济学本身并不涉及经济现象及其演变的内部机理,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和计量分析结果的解释都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从其性质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或者说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的一门文理渗透的交叉学科,而不是应用数学或应用统计学。

计量经济学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70余年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应用也十分广泛,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经济问题,它必须以对经济现象的透彻认识为基础。此外,理论模型的设计和统计数据的搜集,必须在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等也需要运用经济理论,不是单靠数学知识所能完成的。在经济分析从定性向定量转化的过程中,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现,其应用已广泛渗透于经济学、金融学、财务学等学科。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大部分学校已将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课程特点和日益显现的重要性,对当前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教学,特别是对文科背景的本科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知识基础和课时设置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

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实践,能够了解经济数量分析课程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掌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灵活运用这种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动态计量经济学、时间计量经济学等更高级的计量经济学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对于较深的数学推导更是觉得晦涩难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处理经济中的问题,也不懂得如何操作相关软件来完成计量经济学的运算。

计量经济学之所以使许多学生感到难学,除了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差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课时少,没有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保证。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经济理论和统计学三者的统一,其中经济理论的学习相对要容易点,数学和数理统计学要难

一些,特别是对文科学生更是如此。文科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范围相对理科学生要窄,进入大学后要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内学完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难度可想而知,学过这三门课的人都知道,它们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别,学习方法和理解思路也有相当的不同。计量经济学的学了认真听课外,课后的习题练习同样重要,不做大量的习题,很难深刻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这点跟数学的学习方法特别相似。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其效果已经过教学实践多次得到验证。

2.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教学,难以实践当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课堂教学方法不灵活,几乎都以讲授为主,各层次的教学都比较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没有很好展开。由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大量用到数学与统计学知识,较多地偏于理论方法的证明,使部分学生感到有一定困难,且与经济学课程似乎有一定距离。

有些学校由于教学条件较差或者缺少实验师资力量,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只进行理论教学,而没有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学生面对复杂的数学推导与数学运算,难免会对计量经济学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课后作业也完成不好,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更谈不上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对于文科学生来说,习惯于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理论,涉及到数学推导过程,以及如何将经济学问题从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或统计学语言,更是一个艰难的思维和理念的转换过程。

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软件运用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的环节。学生学了不少估计和检验的方法,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用,或者对计算的结果还是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实际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计量经济学研究应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却讨论得较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练习也很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文科学生在软件学习和使用的能力和兴趣上,明显不如理工科背景的学生。

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国内不乏许多有益的实践,有“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等,这些改革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获得了较好的教与学的效果。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软件技术为基础,倡导一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任务为驱动,重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但从教学实践看,在教学条件和受教学生变化时,尤其是对于基本功相对差(数学,软件技术)的文科背景学生“,任务驱动,重实践,相对独立完成”是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案例教学法”大多由于侧重于应用、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理论教学重点不突出,教授时间紧张,因而“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很难把握好“度”,集中体现在理论知识学习与案例实践应用在时间上的冲突。

二、因材施教,积极探索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1.充分尊重学科地位,适当调整课程设置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作用,是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的关键。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不同于经济理论,也不同于统计学和数学。尽管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学科分支,有一定的学科独立性,但不可否认它的工具性和服务性。根据一般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水平,要想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建议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安排以两个学期为好,因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对老师和学生而言都过于紧张,无论是学习的内容、理论知识还是应用能力都很难得到保证,两个学期的课时安排,将给任课教师充裕的时间安排教学计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保证做习题,教师以将计量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如动态计量经济学、非均衡计量经济学和协整理论、建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等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比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而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两者的合理衔接至关重要。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两者应统筹规划,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紧接一次实验教学,由教师结合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安排学生完成布置的作业,由教师进行即时的现场讲解和点评,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16周64学时的理论教学而言,一般情况下,两周可完成一章的理论教学,因此每两周安排2学时的实验教学比较合适,时间安排在该两周最后一次理论课之后,8周共计16学时。这样一来,试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时间安排上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2.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注重计量分析思维的培养

计量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探索真相、理论检验和预测,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建立模型。构造模型的科学,包括一些用来构造和检验真实世界的数学理论和数学工具,它们的发展和使用全都包括在计量经济学的范畴内。数学和统计学的理论知识无疑是科学,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艺术的学习方法有本质的区别,科学知识的表述是明确的和有严格的逻辑性的,可用文字或定理或公式的形式清楚地阐述,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领会是可以掌握的。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艺术,即使是简单的单方程模型,也必须判断哪些变量应该放进方程,选择什么样的函数形式,怎样解释模型的统计拟合度,以及模型的结果对预测或解释目的的有用程度。众所周知,经济数据一般来说是非实验数据(实验经济学所研究的数据除外),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点与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截然不同。即便如此,研究者还经常会面对数据短缺或缺失的问题。如何根据已有数据去补全所有数据或者寻找相关的数据来代替缺失的数据,更是一门艺术,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学习和利用,只能按照研究者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去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艺术性比其科学性更难理解和掌握,因为艺术性的知识很难用文字性的东西来阐述,更多的是靠研究者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中对计量经济学培养的悟性与直觉。

作为文科背景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应当以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由浅入深为线索,将各个单元串接起来。每一单元以实例分析和计算为中心,在分析中引入新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尽量回避数学推导,同步进行某一特定软件的教学,并注意已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在分析中的应用。在每一单元,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计算,完成该单元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软件计算方法的教学,并配合实际习题练习,步步为营,层层深入,逐步巩固和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打破计量经济学教材纯数学推导的局面,使软件教学与理论方法教学一一对应,及时练习和巩固。按照这一方法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即使是文科生源的,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思想与方法,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充分重视实践教学,注重计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教师教学实践中,应当建立适应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库。在建立案例库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案例来源广泛,尽量利用针对性强的经济实证分析材料,素材可以取自国内外,尤其是那些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论文或著作,也可以来源于教师承担的相关科学研究项目,以增加对不同兴趣和需求的学生的吸引力。二是案例数据来源的方便性,能够保持案例的动态更新,在案例分析中体现出对经济热点主题的反映和解释,改变教材中实例一成不变的形象,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三是案例要能够尽量浓缩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从而使得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四是案例应包含有复杂、模糊或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因为案例教学法主要不是传递信息,而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做到经济学理论分析、计量经济学方法及其软件应用与具体的经济问题解决三结合。

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应编写上机实习指导,并要求学生掌握一个计量分析软件。

上机实际操作也是案例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要求学生动手完成的,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要给学生安排一次。这里的所谓案例,是经教师精心设定的一个经济计量问题。学生在建模分析中要达到的目的是,掌握经济计量软件建模的计算机实现过程、读懂输出结果、撰写分析报告。为此,必须编写上机实习指导,具体地列出实习中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和计量软件的操作方法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掌握了一个计量软件等于掌握了一个有用的工具。目前在经济计量分析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应用软件是Eviews、SPSS、SAS、STATA。就经济计量建模应用来说,软件处理的方法原理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精通一个软件会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当然,各类软件处理计量经济问题的功能强弱还是有差别的。对本科生教学来说,使用Eviews软件是比较适宜的。

三、结论

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已经不能与计量经济学分离开来,经济学的许多高级课程都是以计量经济学应用为基础的。一个学习经济学的人,如果不学计量经济学,很难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甚至连经济学的学术刊物也难以读懂。因此,无论怎么强调这门学科重要性,都不为过。问题是,由于建国后高校对计量经济学的误解而不够重视,全面引入较迟,教师队伍本身的计量经济学功底参差不齐,加上不少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招收文科背景学生,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面临很多困难。但是,我相信,在高校教师自身努力和相关管理部门重视下,即便是文科学生,在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思想,并借助于软件的学习和应用,是完全能够满足实际工作中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分析,以及阅读经济学学术刊物和进行学术研究。[论-文-网]

参考文献:

[1]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4):56-58.

[2]杨华.以案例教学施教《计量经济学》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5(2):27-28.

[3]胡荣才,王亚雄.本科计量经济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9(6):20-21.

[4]何剑.《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三维”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J].统计教育,2007(2):28-30.

计量经济学范文第10篇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中国之后,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从“推广普及”阶段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提高阶段和应用研究的推广阶段”,再到“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阶段”[1(]李子奈,2008),其经历了与传统经济学内容的不断磨合,直到完全融入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网络以及学术交流的国际化都为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普及和不断创新又为提高我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纵观国内外应用经济学研究成果,其中采用计量经济方法作为主要分析工具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目前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主要经济管理类期刊中,以计量经济学模型作为主要分析方法的论文占比已超过50%。计量经济方法在应用经济学及管理学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增加和普及,使得计量经济学已成为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它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2]洪永淼,2007)。计量经济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在使用广度上在国内都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且其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已得到普遍的认同,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或认识上的误区,尤其是在部分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中,这些问题可能直接导致结论的错误,进而使一些学者开始怀疑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很多讲授和传播计量经济学知识的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试图从本质上改变这一现象[3](李子奈,2009等)。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多年教学和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当前研究生(尤其是非数量经济学专业)在学习和使用计量经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本文研究的背景;第二部分将归纳目前部分学生,尤其是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甚至一些博士研究生在计量方法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最后给出本文的结论。

二、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无论是在经济理论的科学研究中,还是在经济问题的实际分析中,采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势。很多学生为了赶上这趟“潮流”,在分析问题过程中积极地开发和使用各种前沿的计量方法,而忽略了模型需要满足的一些外部条件,例如模型设定的假定、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模型的经济意义等。本部分将主要归纳几个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第一,计量软件的多样化,弱化了学生对很多基础计量方法的探究。随着计量经济方法在经济分析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开始注重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使用计量方法,尤其是前沿的方法。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量方法的相关软件也越来越丰富,促使其应用变得更加普及。然后正是这种软件的多样化和智能化,弱化了很多学生对计量经济方法理论基础的探究,如模型估计前一些必要的检验等。很多研究生在使用计量方法时,只是简单地将搜集到的数据输入到一个类似“黑箱子”的软件包中,然后就可以直接得到结果。

第二,过分强调计量方法,而忽略了经济理论。与第一个问题不同的是,还有部分学生也许对计量方法使用得很好,但是他们却忘记了自己更应该是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时,缺少必要的经济理论支撑和分析。众所周知,目前在国内一些经济类核心期刊中,超过50%的文章采用计量经济模型作为主要的分析方法,这种现象使得更多的研究生喜欢在论文写作中加入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当很多学生陶醉于学习和应用各种先进的计量方法分析问题时,在另一方面他们却忽略了也需要阅读大量经济学、金融学或财政学等与本专业理论相关的文献或教科书,进而缺乏对实际经济现象深入的观察。因此也许他们可以采用计量方法得到非常合理的结果,但他们根本无法对结果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不是个例,而是可以在大部分硕士生的写作中看到———很多的结果图表,文字却很少,看上去更像一个经济学的实验报告,而不像一个学术论文。这正是由于很多学生片面追求计量方法的前沿性和复杂性,而忘记了计量经济学本身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如果计量模型的使用和结果分析离开经济理论的支撑,则变成一堆枯燥的数学符号和漂亮的图表,而无法体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真正地位。

第三,学习过程中不重视计量经济学的规范分析。在科学研究中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常见的两种分析方式,实证分析用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主要解决“应该怎么样”的问题。在应用经济学的实证分析中经常将计量经济模型作为主要手段,然而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分析过程也要满足一定的规范性。然而,很多学生在应用计量方法分析问题方面不够规范,缺少必要的检验或分析步骤。很多教科书和文献都对现代应用经济学研究应遵循的步骤给予了充分的介绍[2][4][5(]洪永淼,2007;杰弗里•M•伍德里奇,2010;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2011等),而且实际教学中,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建模的基本步骤通常在课程开始时会介绍(一般会在前几次课),对于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很多专业术语和概念并不熟悉,故而忽略了或不能完全领悟分析方法的规范性。

三、提高对计量经济学方法认识的建议

为了提高计量经济方法在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中使用的正确性,提高实证结果的可信度,本文针对目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实际学习中,加强学生对基础方法的掌握。为了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早些年很多学者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验教学,这一点被大多数学校采纳并实施,而且很多学校实验教学的课时已经占到总课时的大约1/3,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多采用完全智能化的软件,如Eviews,正如上文提到的,这种计量方法应用的普及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本文建议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Sta-ta、R、Eviews等软件包中的程序语言。这样在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简单地操作智能化的软件,而需要通过掌握方法,编写必要的程序才能完成。最终起到加强学生对基础方法掌握的效果,并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全满足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另外,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例如列举一些常犯的错误或在实验报告常出现的问题,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p#分页标题#e#

第二,不仅要突出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更要掌握好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和定量化是现代经济学迅速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同时培养创新型经济学人才的要求加强了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萨缪尔森曾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正是数学、计量经济学等定量方法的使用,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大量数学符号的均衡公式演算是空洞的研究,对实际问题不可能做出什么有益的解答,没有这些数学演算,经济学仍是有用的”(哈耶克)①。因此,计量经济学尽管非常有用,但其主要是为更好地验证经济理论、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提供必要的支撑,离开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计量经济学模型将变成一堆无用的符号。研究生在使用计量方法过程中,是对学生提出问题、选择计量方法、检验模型、最后进行经济分析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察。更重要的是,不能将案例教学混同为实验教学,要体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主要地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查找相应的文献,寻找理论依据,提倡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最终形成课程论文[6]。为了加强案例教学的效果,本文还建议可以在课程讲授早期花费4~6学时介绍一些已经发表的与研究生专业相关的、优秀的、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论文,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如何规范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手段。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上要处理好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的关系,在教学目标上实现“基础理论方法和基础应用并重”,努力提高学生自学新方法和发现新问题的能力。首先,在计量经济学发展的当下阶段,其教学目标要实现“基础理论方法和基本应用”并重,既要弥补单纯介绍计量方法的枯燥,又要避免因为理论知识的缺乏而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原则性错误或认识误区。为了更好地做到“基础理论和基本应用”并重,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做一些必要的改进。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如李子奈(2010)提出了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7],在他编写的教材(《计量经济学(第三版)》,2010)[8]中已经将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研究的步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将这一部分内容放在教学内容的后面,即学生基本掌握了基础的计量方法之后。这不同于国外很多教材,它们往往把研究步骤放在前面(第一章),在学生还不是完全了解计量方法内容的时候,这样安排无法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生教学中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做适当的调整。其次,在计量方法讲授过程中,注意处理好数学推导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很多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感到吃力,原因也在于这些繁琐的数学推导。事实上,计量经济学不同于数学,比数学推导更重要的是计量经济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这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来实现。然而数学推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前沿的计量方法。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一些推导过程,提高学生自学新知识的能力。最佳的方法是在讲授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可以安排不同层次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行选择。

上一篇:幼儿园课程范文 下一篇:计量经济学模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