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06:22:55

立体化管理论文

立体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的概述

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可以看成一个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它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小学数学教材和电教教材内容为主)、教学设备(以电教设备为主)、教学方法(以电化教学方法为主)等要素组成,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其中,教师、学生、教学设备等实在的、具有物理性质的东西称为系统的硬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属于理性范畴的东西称为系统的软件。在教学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人的因素,是两个最活跃的因素,可谓是硬件中的“活件”,他们输出信息、接收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的方式,不同于一般机械系统中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灵活的高级方式。

教师从教材和参考资料中接收信息,经过教学法ㄓ绕涫堑缁萄?法)的加工,变成容易使学生接收的信息,然后通过讲授,进行各种现代化视听工具的操作、演示、板演等方式输出信息;学生是信息的接收者,从教师的讲授、演示和阅读教材(尤其是电教教材)中接收信息。然而学生又不同于一般的信息接收体,不是信息的机械装容者,可能漏收某些信息,可能使信息失真,接收信息后还能对信息进行加工,使之系统化、深化,进一步还可利用联想、类比、归纳、假设等思维方式发出新的知识。学生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又不断有信息输出,如面部表情、简短的回答等。学生输出这些信息,对教师来说就是反馈信息。教师应予以注意,并随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输出信息的速度、内容、质量和电化教学形式,使系统逐步优化。

二、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要素的探讨

首先,就系统的软件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的内部结构作些初探。

1.电教教材的建设

电教教材的建设要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与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来进行,主要种类是幻灯卡片、投影片、录像带、录音带、磁盘等。编制电教教材,应遵循如下原则:

(1)情境与内容。情境的创设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这里的情境既有“音”的情境,又有“像”的情境。如教学圆周率时,我们给学生播放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录音,创设“音”的情境,实践表明其效果远比教师口头讲述好,它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刻苦学习的精神;而教学行程问题等应用题时,放映汽车行驶、飞机飞行、开挖隧道等情境图,特别是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使用连续的情境片,可以较好地揭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特征。这种“像”的情境,虽离不开教师的精讲与板演,但其功用是粉笔、黑板所无法取代的。

(2)精讲与配音。教师可以把重要的教学内容(如概念、法则、解题方法等)的讲述,预先配上恰当的音乐进行录音,然后在课堂里播放出来,让学生分析讨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教学“多位数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我们将结论“多加的要减去,少加的要再加,多减的要加上,少减的要再减。”配以有一定节奏的音乐在课前预先录制成儿歌,待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得出上述结论后再播放给学生听,结果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反馈与再认。当然,如能注意把形象和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3)构图与色彩。为了突出重点、难点,运用构图和色彩等手段时要特别注意。比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我们将第八册第78页例的板书设计成如下的投影片:

(附图{图})

其中小数点全部着深绿色,等式右边的"0"全部着雪青色,两个虚线三角框全部着赭色,以深刻揭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样,结合传统板书教学,用投影教材将一些词语通过形象的图表、画面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能较容易地、深刻地掌握,促使其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顺利过渡。

(4)动片与静片。小学数学电教教学片(录像、电子计算机画面、投影片等)应以动片为主,这是由于一要适应数学课的特点;二要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小学数学课中,某些抽象的概念、计算法则的算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特征,如果以童话、故事、生活趣事等形式用动片给出,小学生会很感兴趣,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电教教法的选择

电教教法是教学方法的一个部分,它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既依存于教学论的有关原理,又依存于教学内容、学科特点。此外,还受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及电教教材的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认识规律都不同。中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不够稳定,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但他们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却占优势。因此,这一阶段采取的方法主要可利用电教手段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直观材料,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使之更好地理解、巩固知识,促进观察力的发展和思维积极化。高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趋于稳定和集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信念。因此,采用电教手段教学已不再满足于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而应更加注意启发诱导,让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提高他们分析、综合、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电教教法既然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来确定,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从多种方法中适当选择,恰当运用。尤其是采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时,应该避免过多的言语化现象,善于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化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图表模型、幻灯图片、录音录像并和教者表情、语言、手势等形态语言合理组合,应用于教学,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但是,这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这样才能科学地选择符合教育目标的信息向学生传递;其次,必须懂得并能熟练运用各种电教媒体,懂得媒体的性能及操作方法,懂得电教教材的编制及应用原则;第三,必须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掌握大纲;第四,必须懂得现代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使媒体与教学内容达到有机的结合,使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合理的统一。

3.电教教案的编写

小学数学电教教案编写的一般模式应是:传统教案+电教媒体。具体说来,(1)必须具有传统教案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步骤、教具准备;(2)必须具有电教媒体:精心设计电教媒体;严格操作规程,掌握出现时机;课后要做好整理工作;注意搜集反馈信息,包括:a电教媒体的设计问题;b学生意见;c教师意见;d把各种意见记入教案并制定纠偏方案。总之,教案要突出立足素质提高,着眼智能开发,体现教法学法,突出电教特点,联系学生实际,讲究低耗高效。

其次,关于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问题,笔者认为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到处可以套用的统一模式成为最佳,但是根据系统理论和心理学原则,我们仍然有下列原则可循。

1.有序的原则

“系统是人、设备与过程在一定环境中有秩序的组合。”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任务)和过程在一定教学环境中有秩序的组合。这个教学过程的秩序,不仅知识教学有其顺序、能力,思想品德培养也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这个序将影响到课堂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采用。这个序既取决于科学知识的系统,又取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而在教学的长期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也是变化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因此,这个序实质上是在教学的影响下,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序。

优化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和传统教学媒体将其自身与学生、教材和过程有秩序地组合起来。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若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如纸质教具演示),则往往会出现教具演示、教师讲解、板书等与教学内容难以进行有机组合而导致学生吃“夹生饭”的现象。对此,我们借助投影仪、录像、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辅之以精讲,引导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耳、动口而进行动脑,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可接收状态,从而达到了优化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声形结合、图文并茂,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有机结合,并使教学过程中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促使学生将其所学知识主动地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以培养其观察、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2.适时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某一项知识(概念、法则等)的学习,某一技能、能力的培养,某一行为习惯的培养,一般有一个适宜的时机,失之过早,学生掌握不了;失之过迟,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和损失。因此,要适时施教,及时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是“适时”的原则。由此,在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中掌握好诸要素的显现时机尤为重要。如上例中,先通过投影仪出示静片,待学生注意力集中并进入积极的状态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制圆纸片,有目的地进行操作,使学生的眼、手、脑协同发展;其次,通过放映录像呈现动片,让学生进行动态观察、反馈、矫正自己的操作结果,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精讲,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得出法则:最后放映配音的关于法则(教学目标)的录像,使学生通过看、听、思、说达到认知目标的目的。这样将有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使其技能和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3.反馈的原则

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的教学过程是多种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对这个过程的控制,主要是根据教师与学生的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教师要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分类细目,借助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和传统教学媒体,采取观察、提问、做练习、短时测验等手段,检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与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差距,灵活及时调节教学环节(上例已说明了这一点)。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馈,不断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控制,收到的信息才不会失真。如教学“数的整除”时,我们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猜数游戏”教学。猜对,给予鼓励(继续猜下一题);猜错了,显示中文“再猜一次,你会成功的”。这样的教学反馈及时、效果好。总之,教师的教指导着学生的学,而学的结果又影响着教。结果反馈于原因,这就是教学的辩证法。反馈的原则,把教师的备课,教学中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思想品德的评价等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使之得以顺利地有效地进行。

三、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的评价

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的组合是否最佳,以发挥最大的教育教学功能,是有一定的客观评价标准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两点:

1.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益

音像立体化教学应有助于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想象、审美等多方面的能力。

2.能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音像立体化教学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优化组合,能产生新的教法和学法,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以优化教法和学法;能促进音像立体化教材的系统化。

立体化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教学上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计算机的应用,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将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由于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是人脑思维活动的模拟,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把握,因此,其在教学上的运用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符合现代化教学规律的要求。

多媒体是90年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是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在教学上,它既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

多媒体教学可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因为人的视觉、听觉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获得的信息也最大。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其特有的优势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没有注意,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离开了感知也就没有了观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人入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注意的品质,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以往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大多数教学媒体都具有直观性,但各有所长,也各所短。传统教学媒体中有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能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中常有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或者需长时间才能感知的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无法让学生亲眼看见;一些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无法通过仪器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都是课堂教学难点。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发展、变化。真情实感取代了凭空想象,难题无须多讲,“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听、视、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适应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心理学研究指出,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促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学生当堂学习新知识,当堂消化吸收,无须课上损失课下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事实表明,许多好课使学生久久不忘,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因为多媒体是教学、教育的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我校从98年开始,对教师在多个应用软件的使用上进行培训,如:通过对软件的学习,把它有利的运用到教学中去,对教学过程实行立体化设计。这种设计既包含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四要素之间的恰当定位;也体现了当前教改的核心,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多媒体可使教学过程立体化,可以改变以往教学过程设计的线性结构,能够直观显示整体课堂教学中四要素的比重及其之间的正确关系,能够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蓝图,能有效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有反馈功能,可以依据学生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判断,为各学科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矗

立体化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精品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67-02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六个方面内容: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国际金融课程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金融学专业六门核心课程和财经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从而使其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0年5月,《国际金融》课程被评为东北农业大学第七批精品课程。

一、《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内容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对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本课程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际金融》课程组校内在岗在编教师共5人,而金融学生数较多,师生比较高,课题组人数还是相对较少。课程组中缺少年轻的教师,梯队层次不明显;没有外聘教师,更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经济师和银行人员的实践经验讲解,不利于吸取外界的新思想。

2.教学内容须不断更新

在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迅速扩张,国际收支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为此,国际金融理论必须不断总结现实,创新理论,用最新理论分析中国涉外金融的新实践,紧跟当今世界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素养。

3.教材建设要不断完善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材建设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反映学科的前沿动态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改革思想[1]。近年来,国际金融的理论包括汇率和汇率制度、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和金融监管理论的内容变化较大,并且大大扩展了国际金融学的内容体系,而将这些内容变化和进展全部囊括其中的教材特别少,教材建设亟待加强。

4.实践教学环节须进一步推动

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自2008年以来,课题组教师与试验室人员积极进行实验室建设,探索实践教学。在实验课上进行期货、期权交易模拟、国际结算模拟,使学生有了直观的了解,增强了动手能力。但是金融系的学生人数众多,目前还不能为大家提供全真的模拟实践场所,由于金融专业的特殊性,还不能为学生联系到具体的金融机构进行实习,不能为其营造一种实际的职业环境,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5.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不断优化

要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二、《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因此,高等学校建设精品课程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 打造一流的教学队伍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一是引进和配备高水平的专家教授,聚集高素质人才。在现有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注重高水平名师的引进和配置,可以考虑引进一批著名的金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聘请有专业和实践经验的银行人员定期为学生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二是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在课程建设中,应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结合课程中所遇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发表相关的教学论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三是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培养后备力量。青年教师培养是打造一流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应适当增加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由具有副高职以上的教师进行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2.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要建立开放的国际金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尽量反映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高度关注国际金融领域发展的新动向,根据讲授和学习的需要,把国际金融领域最新的知识、理论和观点,借助课堂讨论和网络教学平台将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端[3];另一方面,要组织好相关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理论部分、政策管理部分和国际金融实务三个部分进行讲述,强调涵盖内容的完整性。

3.加强精品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应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在《国际金融》的课程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教材的建设工作。一方面,要重视教材的选择工作,充分体现国际金融课程的必要理论和发展前沿,又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体现所含内容的前沿性、综合性、宏观性和政策导向的特点,构建主线明确、逻辑严密,系统完善的国际金融课程体系,坚持每3―4年更换一次教材,保持所用教材的适用性和新颖性。另一方面,做好配套教材辅助材料的编写工作,可以通过收集最新的国际金融优秀论文并编写成优秀论文集,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入理解国际金融的理论知识[4]。

4.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金融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配套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创新实践教学观念,彻底抛弃国际金融课程不需要实践教学的陈旧观念,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驾并驱”,以学生为主,为他们设计课外的综合性实践,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其次,重视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主要是建设外汇交易模拟教学系统,利用互联网接收全球同步的24小时外汇行情,进行外汇实盘和虚盘的模拟交易,并计算盈亏结果,熟悉国际金融业务领域的实际业务流程,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再次,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银行、证券公司和期货交易所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分期分批地组织学生参观和调研,实现专业能力的深度锻炼和培养;定期聘请银行与证券公司富有经验的人员进行讲座和座谈,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资讯和实际业务操作经验[5]。

5.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国际金融》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综合地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项目教学、课堂讨论、讲问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开展课堂讨论提前布置讨论主题,让学生在观点切磋中提升对国际金融理论的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利用网站的BBR或聊天室,给学生在线答疑;鼓励学生登录国内外商业银行网站或财经网站,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杨玉凤.《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128.

[2] 乔海曙,冯伟珈.《货币金融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2):90.

[3] 潘晴,刘立平.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16.

[4] 刘任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8):91.

立体化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全面分析青年干部现状,不断增强培养意识

我区中小学青年干部比例较大,政治和业务素质较优,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强,在教职工中的威信较高,是一支能让组织放心、教师满意、社会认可的优良队伍。

(一)基本情况分析

1、青年干部占主体,干部队伍年青化得到体现。我区现有校级领导112人,其中45周岁以下的青年干部为93人,占校级领导总数的83.04%;40周岁以下为55人,占49.11%;35周岁以下为24人,占21.43%。在主持工作的38位校级领导中,45周岁以下的青年干部有29人,占76.32%。

2、任职时间普遍较短,大部分干部处于成长阶段。在93名青年干部中,任职时间在5年以下的有57人,占61.29%;5-10年的有31人,占33.33%;而10年以上的仅有5人,占5.38%。

3、学历和职称层次较高,干部队伍知识化得到保证。本科以上学历的有56人,占青年干部总数的60.22%;大专学历的有37人,占39.78%。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6人,占27.96%;中级职称的64人,占68.82%;初级职称的3人,占3.23%。

4、专业技术能力较强,引领教育教学发展的作用明显。青年干部中有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和市“831二期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2人,占青年干部总数的2.15%;获得市、区两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称号的53人,占56.99%。

5、教职工的公认程度较高,岗位能力和实绩得到认同。从本学年考核的民主测评情况来看,称职率在80%以上的有85人,占青年干部总数的91.40%;优秀率在50%以上的有80人,占86.02%。

(二)优劣势剖析

与年龄偏大的校级领导相比,青年干部的优势比较明显,劣势也客观存在。

其优势主要表现为:①干劲大,工作热情高。青年干部朝气蓬勃,有理想,有抱负,把上级组织和教职工的信任作为动力,积极施展自己的才能,常常是不分上下班,不分寒暑假,坚持早来晚走,一心扑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上。②重学习,角色转换快。由于学历较高,年龄较轻,接受新生事物较快,自觉学习、更新知识的意识较强,通过自身刻苦地学习和实践,能较快地完成从合格管理者到较为成熟的校级领导的转变,实现从职业向事业、从职务向职责的提升。③有魄力,创新能力强。青年干部思想活跃,有开拓进取精神,敢于破除学校旧的传统弊端,勇于创造性地处理长期难于解决的棘手问题,在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上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④重内涵,学校发展快。重视学校自身发展,不仅体现在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上,同时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育特色和加快课程改革等多方面上下功夫,在引领学校发展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实效,学校的自主发展得到了保证,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与市区差距逐步缩小,特色项目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在2003年区组织的行风评议中,教育系统名列前茅,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不足之处在于:①依法行政的意识相对不强。对教育法规学习不够,理论功底欠扎实,运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较欠缺,缺乏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党性观念欠强,在治理教育乱收费、吸纳外来工子女入学以及执行公办高中招生“三限”政策等问题上有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成熟。②管理经验相对不足。驾驭全局的能力有所欠缺,由于受到生活阅历、任职的学校单一等限制,在解决突发事件以及复杂问题和矛盾上暴露出工作经验的缺乏。③层次相对不高。没有在全市叫得响、排上号、具有较深学术造诣和系统教育思想的名校长,大部分青年干部停留在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功底、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对办学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层面上。④工作情绪相对不稳定。在工作中往往表现为开始干劲实足,遇到困难和挫折则士气低落,缺乏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二、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青年干部健康成长

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的有关精神,在培养青年干部方面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以岗位学习为基础,夯实青年干部教育管理理论功底。

学校是文化传承和创造的重要场所,校级领导作为学校重要决策的制定者和各项工作的推动者,理应成为学习的典范,只有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自觉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成为有为有能的校长。为促进青年干部学习,我局以“书”为媒,开展了赠书、谈书、点评一系列活动。一是向青年干部赠书。为了引导青年干部重视教育实践积累,赠送《帕夫雷什中学》这本书,通过一位著名教育家的亲身经历来阐述实践在成就一名好校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了使青年干部了解教育改革的历程,理清学校发展的思路,赠送《**教育访谈录》;为了让青年干部更好地学习课改理论,引领课改实践,赠送《新教学论》。二是与青年干部谈书。形成不定期的谈书制度,在与青年干部的接触过程中,不仅了解其工作情况,更关心其理论学习的现状,近阶段读的新书、获得的收益等,都是谈话的生动内容。三是为青年干部点评。通过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和自学,各位校级领导每两月完成一篇学习实践一得,每学期撰写一篇管理论文,这些文章并非长篇大论,而是内容短小精悍,重在解决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局领导亲自逐篇点评,认真反馈意见,佳作汇编成册。

2、以培训为手段,提升青年干部教育管理水平。

为了提升青年干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能力,为他们了解域外信息、系统掌握管理知识和积累经验创造平台,局党工委切实加强了对青年干部管理思想和管理策略的培训,形成了从任职资格到高级研修的培训体系。通过任职资格培训,使青年干部掌握胜任岗位的基础知识,实现从专业技术人员到以管理为主的干部的顺利过渡,知道校级领导该做些什么、怎么做以及应达到什么标准;通过高层次理论研修,组织青年干部到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等名牌师范大学参加高级研修班,运用成功管理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等培养青年干部较熟练地运用教育管理理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目前,青年干部均参加过任职资格培训,参加过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已达46人,占青年干部总数的49.46%。

针对青年干部管理经验相对欠缺的现状,我们又采取了专题培训的方法,对主持工作的青年干部进行人事、财务知识培训,对所有校级领导进行计算机基础培训,今年还将组织校级领导管理基础知识考核。同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组织参加了省重点中学、省示范初中、省实验小学、省农村初中、基础教育专题和暑期校长专题研修等各类专题式培训,不断创造机会开阔青年干部视野,进一步提高了青年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为扩大培训效果,在重要的培训后即行组织报告会,由参加培训人员分专题结合所学理论和工作实践,向全区校级领导进行汇报;组织研讨会,先由参训人员选择一个专题,结合工作实际,撰写论文,然后进行集中交流,交流中还穿插答辩。无论是报告会还是研讨会,都实行双向互动,质疑研讨,气氛活跃。

3、以创建为契机,促进青年干部在实践中成长。

创建是提升干部管理水平、促进干部队伍成长的良好契机。把青年干部置身于各类创建的实践中,对增强团队精神,刷新教育理念,提高办好学校、办成名校的意识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以创建“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为常规活动载体,引导青年干部奋发向上,团结协作,实事求是,勤政爱岗,廉洁自律,发挥表率作用;大家围绕创建目标,建机制,抓规范,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提高了班子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2003年全区共有21所中小学被授予“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称号,创建率达到58%。同时,我们还抓住学校创重创优、提升品牌办学优势的机遇,以鼓劲、加压和点拨等手段使青年干部认清现状,发现问题,整改提高,不断向理想境界攀升。目前,全区已创建“三星”高中2所、省级示范初中5所、省级实验小学6所、市级德育先进学校8所、省级绿色学校2所、市级绿色学校6所。

4、以考核为抓手,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坚持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干部制度,下发了《常州市新北区中小学校长(园长)年度考核实施办法(试行)》。要求领导干部认真撰写述职、述学、述廉报告,并在区考核小组和所在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的组织、监督下,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宣读,接受民主评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为了更加全面、公正地评价校级领导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我们还组织全区中小学校级领导工作交流会,让每一位校级领导对一学年来主持或分管的工作情况、取得的成绩以及自身的素质、实践等情况进行分层交流,交流后根据学校类别和分管工作分组进行年度考核优秀等次的民意测验。区考核小组结合平时考核、民意测验等情况集体研究决定考核等次,并以书面或个别谈话等方式及时将考核情况反馈给个人。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青年干部的民主意识、自律意识和进取意识,加强学校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5、以定期谈话作点拨,提高培养的针对性。

坚持同领导干部谈话,是干部管理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加强对青年干部的管理,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局领导坚持每月定期到学校现场办公,一方面帮助解决有关问题,另一方面同青年干部进行沟通,建立定期谈话制度。在干部谈话工作中,始终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作为谈话的重点内容。首先,注意抓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比如,在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即将实行教育收费“一费制”,校长的思想难免有些波动,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谈话教育,鼓励和帮助他们找准学校发展的基点,着力在强化教师素质、丰富学校内涵上找出路。其次,注意抓苗头性问题。比如,针对个别单位的青年干部在创重创优后出现思想松懈等苗头问题,及时引导他们克服自满情绪,戒骄戒躁,有所作为。

6、以廉政建设为重点,加强青年干部思想作风建设。

廉政建设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青年干部更应树立好自身形象,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为了防止青年干部职务犯罪,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去年十月,我局与区人民检察院共同制定了《关于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实施意见》,将九大项目列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点环节,联合成立了协调小组,制定了具体的工作制度,并和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管网络。同时,为了更好地教育青年干部勤政廉政,我们组织校级领导赴常州监狱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以犯人的现身说教,使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深切感受到“一失足成千古恨”。另外,作为党和政府发扬民主,体察民情,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及时了解学校校级领导违规操作,从而发现其内部管理问题的较好方式。对于反映学校青年干部的件我们尤为重视,做到有必调查,有调查必有结论。如果群众反映的情况不实,我们要求被调查人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正确对待群众的和组织的调查;如果发现工作中确实存在某些问题,则及时进行批评教育,责令整改。近几年来,青年干部中无一人发生违法违纪行为。

三、积极改进培养方式,不断提高培养效果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今后培养青年干部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培养方式,侧重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1、改革选拔任用方式。在坚持“党管干部、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原则的基础上,除了选聘、直接聘任方式外,更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竞争上岗,增强干部内驱力和危机感。通过创造公开、平等、择优的用人环境,拓宽用人视野,为优秀年轻干部的大批涌现搭建舞台,实行青年干部自荐和群众、组织推荐相结合,加大推进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和制度化。

2、加大榜样宣传力度。要通过报刊、网络、报告会等多种宣传渠道,加强正面引导,树立一批在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干部典型,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来鼓舞青年,坚定青年干部的专业发展信心,教育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强高层次培养。目前校长的培训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从明年起,我们将加大对青年干部实际能力的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市区名校长面对面的带教活动,聘请名校长担任导师,指导有发展前途的青年干部,把学校作为实验和案例的研究基地,诊断办学理念和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其个性发展,提升学校的品位,加快高层次教育管理人才的成长。

立体化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2006年,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给施工企业颁布了一个没有余地的标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安全达标合格率100%。对施工企业来说这不仅是标准,更是对社会的承诺:用平安,保证业主选择了放心。为此,集团在抓紧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作业环境的同时,从文化建设着眼,从安全教育需要出发,以切实改善为落脚点,围绕“选择放心”的主题开展了安全文化建设,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

为施工行为设定规定动作

安全文化是企业和企业员工整体的行为习惯。开展安全文化建设,首先确定的着眼点就是员工行为习惯的改变。集团设定施工行为规范,首先在认识上定位于符合施工企业对平安的需求,是施工企业平安稳定的思想底线。在设定中,具象地将符合施工行为规范的条文确定为规定动作。施工行为规范是对企业识别体系的丰富,是对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外延的人文关照,它是专门针对施工现场而设定的,具有极强的指向性。它使施工行为有了参照的公约,让这样的行为约定转换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平安就不再盲目。

让干部群众出声出镜出文章

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的大气候,绝不是个别单位部门的单纯业务,因此从一开始就将目光盯向全体管理者队伍。集团在企业报刊上设定专栏论坛,发动广大干部员工参加群众性安全文化大讨论。在发动群众性讨论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召开中层干部会议,职能部门专题研讨会、企业文化骨干研讨会,通过“集中覆盖”的方式,强化管理者的观念更新,促进安全文化体系构架的开展。不多时间就收到数百篇论文。尽管文章认识有限,不少文章有剪裁下载之嫌,但是阶段性目标实现了,那就是让“安全文化”众所周知。此间,集团将这些作品择优结集,由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文集。几年间,他们不间断对干部群众的心得和认识加以提炼,2008年,在《选择二十冶就是选择放心》理念大纲中,“安全保障”一章摘选了数十万字的群众言论,获得全国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大奖。此外,集团还运用摄录像、活动图片、纪实光盘等方式为安全岗位管理者制造出镜亮相的机会,尽最大可能体现安全文化的通俗性、全民化。

将安全文化确定为首选课题

着手亚文化构建,企业文化就有了着落。基于施工企业的属性,集团将安全文化确定为企业的亚文化首选课题并加梳理。安全文化的第一道课题就是全面整合安全管理所有文本文件,从中加以区分和提炼,分门别类,形成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大纲。

设计建立安全文化体系,集团的做法是将传统安全管理中产生和发生的一切事物作为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安全文化以网状形态具象存在。该亚文化体系的构建对于安全主管部门日常工作指导、行业间文化交流,专业申报与测评、部门之间业务沟通与相互支持、安全法规修订完善、岗位培训、员工素质和队伍管理等等,都有良好的检索比对功能。特别有助于提高各级管理者的安全管理参与观念,安全文化全员有责意识,有助于推动企业安全管理上水平,上台阶。

在这方面,集团整合提炼和区分的安全文化体系重点围绕7个版块设定:施工标准化系统、施工法规系统、档案文件系统、技术培训系统、文化宣传系统、视觉识别系统、案例分析系统。以上各系统中又有相应的细分,每个细分中都包含若干具体指向性文件。如:标准化建设系统中,有工程管理、文明施工、队伍管理、现场规范等版块;各版块中又包含不同工种的指向性定义与规定。再如文化宣传系统是由制度、目标、理念、手段、案例等5个版块组成,各板块中都设定有相应的细分和具体指向。

安全文化最大的优势就是从国家到地方,再到企业自身,安全管理的文化资源仿佛一座矿山,有无限宝藏可以开采。所以说安全领域生命力很强,群众性又很突出,又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只要真心愿意改变,大有可为。

开展安全文化要把目光投向一线

培育企业安全文化的根本在于提高一线人员的安全素质。虽然各级领导一直高度重视企业安全生产,为施工安全防范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一线人员行为习惯中不规范操作现象仍屡禁不止,责任事故仍然时有发生。这里除了硬件措施外,软性的措施、方法同样需要不断创新。这些年,集团施工企业在人性化管理、人文关照上做了不少文章,但是就目前的管理水平看,要真正使自己的工作不白做,还需要在与一线管理零距离接触上大做文章,要在软件渗透上加强行政保障,保证将准入、措施、测评、奖励等等各种机制直接与一线对接,在核心地带构筑平安防线。

安全文化必须突出行政护航

文化的影响力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有力的;虽然是有力的,而又往往是有限的。要实现安全文化目标,主要措施自然是各级领导人员把安全工作摆在首位。央企,大型国企的管理机制较为复杂,仅有高层管理人员把安全工作摆在首位远远不够,中间层弱化高层意志甚至消化高层意志的现象十分明显。所以,中间环节是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中间层之间的协作关系解决好坏,互动作用发挥得如何,贯彻执行的认真程度,直接影响到安全文化的推进深度。我们说一线最重要,但是首先要解决的是你是否到达了一线。解决这个问题的心得是行政护航。当软实力解决不了迎面而来的困难时,必要的行政干预就必须出来保驾。保驾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对管理水平考察,管理业绩测评,四好班子评选、激励政策的应用等;对领导人和管理者的思想素质要引进安全文化态度这一项。

文化搭台效果使然

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有个转换的过程,就是职能部门与文化部门之间的默契配合。从最初的不信任到最后的积极协作,凭借文化搭台,这个过程并不算长,此间安全部门要解决一个借力观念,而文化部门要解决一个为了谁的问题。剩下的就是齐心协力,积极筹措谋划。

这些年来,集团文化建设积极介入职能部门的安全教育,启动青年团组织、工会组织以及党委工作部、办公室、企业文化部门的资源,在以“平安回家”、“关爱生命”、“警钟长鸣”、“安全在我心中”、“安全伴我行”等为主题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中,小题大做,余音绕梁,达到以月促年的目的。其中由董事长、总经理为组长或牵头人,让每一个活动都不重复,常翻新,总有震撼。

多个部门与安保部门携手,共同策划举办安全教育活动。这使安全教育呈现多种形态,多种声响,也使受教育的层面得到极大扩张。如共青团组织携手安保部和企业文化部开展安全生产情景剧展评活动,在征稿、彩排和初选等过程中,群众性得到很好体现。应征的剧本体现了鲜明的施工企业特色,也反映了现场安全管理的热点话题。这类策划凸显了一连串的辐射效果。首先是各单位各项目部创新思维,盘点隐患,提高了安全生产教育的指向性。二是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与积极参与,增进了部门协作和全员安全的责任意识。三是群众文化带入安全教育,拓展了施工企业安全教育的参与范围。四是青年团队在情景再现中做主打,增强了安全生产教育的活力。五是安全教育形式创新,丰富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月的活动模式。此间,企业报刊常年提供专栏还及时反馈安全生产各项活动进展情况,形成为舆论平台;公司阳光厅及各个项目部不时开展的安全图片宣传巡展,为安全教育构建了生动的窗口,实现了文化搭台安全唱戏的良好愿望。

集团安全岗位职业常服的设定是安全文化依靠文化搭台的典型案例。许久以来,业主对企业安全监督员服装混淆于民工多有微词,于是文化部门提出借题换装的动议:一是要真正为公司安全岗位变换一种符合时代气息的现代制服,二是在广大员工群众中掀起一个安全文化冲击波。初衷提出之后多数人认为不太现实,各单位管理成本都在压缩,谁会为安全岗位专门制作服装。为此,集团文化部门购置了一批现代橱窗模特,将设计出来的几款安全岗位常服摆放在公司阳光厅中展评,欢迎广大员工积极参评。在展示期间获得极大反响,最终新版常服顺理成章地被各单位接受。

要不断解决思想困惑

安全文化面对一个永远的困惑,就是把安全月的句号在人们心底永远删除。要抛开月份、年轮界限,把眼光落在平安上,贴近现实、贴近一线。为此,我们面对这样九道难题:

不做表面文章。打响平安持久战,让安全月的余音月月绕梁。企业在“安全月”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认识到不能因为讲安全而搞活动,也不能因为搞活动而讲安全。关爱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唠叨成性,叮嘱成习,使平安观念时时刻刻“提心吊胆”。

不在空中漂浮。我们要做的是努力营造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安全文化。大处着眼就是把安全文化做成货真价实、有企业特色的亚文化,形成一种氛围,让安全实实在在落地。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红头文件一级级下传,一级级转发,我们要做的是,让文件到我们手里不再高屋建瓴,纸上谈兵,不让它浮在空中,而是让其得以拆解,落地开花。

给宣言带上安全帽。安全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需要领导重视。领导重视就是要把“宣言”变成“行动”,重视要体现在“行为”、“作为”上,与“作为”联系在一起,就是给“宣言”带上了安全帽,扎上了安全带,让理论不成为空谈。在这个话题上,所有的职能部门都在其中。比如,对管理干部的考核,要紧密地和安全文化素质联系起来,刺刀见血。

从身边小事做起。平心而论,适应发展,与时俱进总被作为一句口头禅。对于职能部门,不能一味地等着领导发话,应当有所作为,要从眼前事、身边事、案头事、过去事中寻找资源进行梳理提炼。在问题中找办法,在办法中求创新。拿“安全月”来说,安全月年年搞,人们早已没了热情和新鲜感,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方法如不创新,就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不能改变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的思维习惯。解决不了新一轮的安全教育注意力,自然不能实现警钟长鸣。所以小处着眼,不可小觑。

让协作配合成真。安全文化建设是个体系,是成系统的,有很多分支,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是多专业、多职能部门共同的责任,其属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安全文化的构成须有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相关职能部门责任意识的提升;相关测评机构的机制调整和优化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工作。当我们具备这些概念时,就会开启思想的闸门,看到企业安全文化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所为。

安全文化最讲执行力。将团队形式带入安全文化是一种很好的措施。比如:“团队职业竞技”、“安全知识抢答”、“保利润还是保平安辩论赛”等,这类方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一发通知,各个单位都有响应,没有参与的单位在别人参与过程中自己会反思。因此,安全文化具有提高执行力的可行性。况且拥有高素质、高学历员工队伍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现代企业都具备团队活动的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企业团队建设,企业执行力建设,企业荣辱观构建等也都需要有这种主题鲜明的群众性团队活动,以此来激活企业发展的脉搏。

安全文化活动多多益善。安全文化建设如果从传统的思维中跳出来,在其他领域的工作方式中寻求启发,便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如集团将年度宣传主体由安保部一家综述转变为各单位集体参展,主题内容也变自夸为自查;将板报展评、演讲等活动赋予新面孔,注入经验教训、违规违章现象盘点等敏感元素;将现场管理人物模型带入展览现场渲染气氛;增设安全宣传载体推介,如隔离带即时挂、班组安全之星小贴士、文化扑克、温馨短信、海报传单、光盘影碟、手册文书出版等展区,让平面说教贴近生活,让问题反映尖锐化,立体化,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再如举办一些安全文化摄影艺术沙龙、文学艺术沙龙,“情景剧大赛”等,最好是将它的展示平台移师到一线,让作品与一线员工直接见面,促使“事故杜绝于萌芽状态”中的意识超前,成为“防患于未然”。

集腋成裘、潜移默化。有很多事故告诉人们,其实很多的措施、道理,并没有让一线工人知晓。安全教育要将目光下移,走进工棚,把安全文化之风带入工地,让一线工人由懵懂转换为清醒。如每周之星安全小贴士,将鼓励落实到施工现场最后的执行者身上;在现场设置宣传平台,给一线工人一方园地,让他们说话,展示他们的家书,宣传他们积极的一面,让他们看到有人关注,被人赞赏、弘扬小人物的好习惯,甚至把表扬做成信件,直接发到他们手中,让他们受到感动,张贴到工棚里,让工友相互传播。集腋成裘,潜移默化,变化自在其中。

立体化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 达内的经营理念:帮助学员找工作 帮助学生增长“内生力” 帮助学生掌握问题的策略 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的做法 帮助学生寻找作文的语言 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的策略 帮助学困生的方式与方法 帮助学生走出作文的困境 通过美育帮助学困生的转化 帮助学校找到问题的根源 关于帮助学困生的几点策略 帮助学生提升“听”的水平 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 高学历的聋人怎样找工作 找工作的苦恼――电影对白欣赏 找工作:自由选择的轮回 寻找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产假之后找工作的困惑 “找工作”的年轻人 28万找工作引发的诉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达内的经营理念:帮助学员找工作 达内的经营理念:帮助学员找工作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孙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孙莹:我们真正解决了IT职业教育里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创造价值。我们帮助那些不具备找工作能力的人找到工作,帮助那些具备找工作能力的人找到好工作。

2005年是达内创立的第三年,我加盟达内,那时我们才4个培训中心,北京、南京、上海和广州。开始我只负责北京中心。2005年到2008年公司营收做到1个亿,我见证了达内科技爆发成长的全过程。我后来管理整个北方地区,到2009年的时候,开始负责集团运营。 定位帮助学员就业

从产品定位、经营的思路和营销的方式上,达内一开始就是要真正地去提高客户的求职能力,解决找工作的问题。做一个企业的理念,究竟是快速赚钱,还是要真正地去做一个好企业?伟大的公司从根子上都是要真正地给客户创造价值,都是深深地扎在市场和需求当中。

我们帮助客户找工作,看所有企业招聘的标准就OK了,这是从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入手,分析企业的用人标准。现在所有的IT技术从业人群一定是以大专学历为主的。真正好的培训机构,一定是帮助那些普通的三本、二本的学生能够进入到985、211大学毕业的学生才能进入的公司当中去。

我们真正解决了IT职业教育里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创造价值。我们帮助那些不具备找工作能力的人找到工作,帮助那些具备找工作能力的人找到好工作。现在看起来,我们的学生就业真的是非常好,通过四个月学习,今年毕业三个月以内的学生几乎实现95%以上的就业率。

我们的学员包括这样几部分:一部分是大学生,主要是大三的学生,很多人会在大三的时候来参加四个月的培训。也会有一些大四的学生在求职过程当中遇到困难,找不到工作然后再来,这两部分人加在一起占全部学员的50%。另外的50%是技术爱好者,还有一些在其他行业里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薪水职位不满意,转行进入到IT行业的人群。

达内可供选择的课程门类比较多,每个门类又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会根据学员个人的情况给到他建议。我们给学员做分析,比如课程顾问了解学员的基础情况以后,根据他的学历情况、学习能力,还有和他沟通过程当中的感受,会做一个基本的测试,之后给他建议。 分期付款交学费

我们从2006年开始做“先就业后付款”的模式,其实风险很大,没有人敢做,敢做的人才有机会。当时我们团队里面也有半年时间在探讨:第一,一个人从本质上如果具备还款能力,恶意要逃的人所占的比例是小的;第二,如果我们对学员的就业是有信心的,进入到行业当中后,我们知道他的工资大致在什么样的水平,又是银行分期贷款还的,基于这个流程如果做了非常详细的管理,完全可以减少不还款人数。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学费是每人13800元,学员在学习以前先交3800块钱,剩下的1万块钱分10期还,每个月还1000块钱。这个分期付款体系早期宜信进入过,后来有一段时间我们自己来管理,现在我们发展到第三阶段,就是银行愿意给我们的学生贷款,相当于是学生直接和银行签署贷款协议。这个模式能做成,是基于我们对教学品质和学生就业品质的极大信心。

实施这个做法之后,对我们的销售促进非常大。2006年开始,我们的学生差不多50%到60%都是用这种方式付费,比例挺高的。开头一两年肯定是在探索阶段,后期我们自己管理比较好,实际还款结果还是蛮好的,我们的坏账逾期率低于5%。我们会在不同的阶段去跟学员打电话保持联系,所有学员都有就业回访的周期,毕业后每个月通一次电话,一直回访到毕业后六个月。

在学生就业前,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帮助和指导。其实大多数在达内培训完的学生,对达内是心怀感激的。学生在就业后的前三个月,我们非常关心他的稳定,如果他对所在公司不满意,或者被公司炒了,我们会负责到底,再次推荐工作,还要给他分析原因。只要是达内毕业的学生,我们是终生、免费、随时推荐工作机会,这个服务我们不限次数。

后来,我们和企业合作的资源也越来越多,我们跟进六个月,了解学员的职场动态。我们还比较关心达内的学生毕业后工资的变化,一般毕业后三年,我们每年还要回访一次。

我们的学生还款跟这个体系一定是有关的,核心问题是就业比例和就业品质。我觉得第一要解决学员的就业问题,在学生当中,学习能力强、本身对IT技术感兴趣的人,或者既往有些经验的人,一定是工资高的人。品质是基于每个人就业能力的比较,他一开始找不到工作,现在能够找到一份工作,这就是品质;如果他开始能找到一份工作,现在能找工资非常高的工作,这个更是品质。 O2O教学模式

达内科技在持续不断地发展自己内部的运营体系,而且是在很踏实地去做内部管理。我们授课老师的数量是有限的,用O2O的教学模式可以保证,即使最远端的学生也可以向中国最好的老师学习。我们在30多个城市里面有90多个分支,这样使得我们在整个培训行业里扩张起来比较快,同时可以控制品质。O2O教学具体来说有四个要点:

第一,自主研发课程。达内所有的课程都是自主研发的。我们是提高学员的求职能力,课程研发完全面向企业招聘的要求。我们的课程现在有11个品类,学习者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品类完成学习,学习周期都是四个月。IT行业迭代速度比较快,我们的课程是每年两次升级,学习任何一种开发语言就像学英语一样,它的核心是不变的,但它的应用会发生变化。学员是在实践项目当中去学习,比如学一门开发语言,在学的过程当中要完成四个项目,边学边做,在做中学。这些项目有真实的商业项目,也有教学项目。有时候教学项目更完整,这是为了帮助学员掌握所要学习的所有技术点。

第二,请最牛的老师讲课。教育行业最重要的资源是老师,老师好才能保证课程的品质。我们对老师的要求标准很高,一定要在业内有7年以上的开发经验。我们会发现这些技术宅里面真正表达能力好的人很少。在行业里面他们写代码的时间比较久,有意愿转做老师的人比较少,这种人是稀缺资源。所以我们就想了一个优质资源的共享办法,把最好的老师集中在一起,用远程同步直播的方式,给外地的学生上课。达内的老师都是全职的,在行业内的收入有一定竞争力。截至去年底,达内科技共有76名专家、800多名助教。

第三,全方位立体化调研。教育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是,如何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保证品质。通常上一个新课的时候,我们会做一个极其系统的调研。我们有一个新课调研的流程,会有足够量的企业需求汇总,足够量的在职人群调查。对于在职的人群,我们去调研他们的学历、专业,他们在行业里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在什么方面还有所欠缺。我们会对正在做这个课程的培训同行做系统调研,分析他们的课程是怎样的,问题是什么,来决定我们课程结构的设计,哪些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哪些是需要提高的能力。分析能力模型后,决定哪一部分能力的课程所占的比例,以及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课后讲、练、案例、项目。还有不断地去检查,帮助学习者了解他们学习到每一阶段的水平,这是我们必走的流程。

第四,助教辅助教学。我们在各地中心配有助教,学生当中非常优秀的人留下来做助教,他们自己全套学过这个课程,对学生心态有了解,我们给到他们辅导和培训。考核助教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业率。一般来说在北京讲一堂课,不能放录像,完全要现场互动。各地分校学员有提问什么的,老师要现场远程回答。一堂课结束以后,整个练习时间助教都在。我们的远程系统上是可以向老师提问的,助教可以辅助老师回答。 完善的在线教育系统

我们有一个学习平台,是达内科技自主研发的系统(TTS)。每个学生会有一个账号,所有的在线教材、学习内容都在这个平台上面,每天要完成的作业也在上面,由系统来批改。

这个系统我们今年做到7.0版本,它可以做到告诉学员哪一部分答错了,重新温习哪个知识点。我们是每周一次作业、一次考试,每个月还有一次大考。如果第一个月的大考通不过,我们会要求学员把第一个月的课程再学一遍。

当学员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有呼叫系统,他不用举手打断别人,学生一按灯,助教就会过来。学生提问题,系统会显示助教有没有及时解答。如果助教解决不了,北京的专家必须解决掉这个问题,而且有时限,最长24小时。

我们通过系统来管理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平台里每个老师也有自己的账号,每个管理人员也有自己的账号,必须备课。老师每天留的作业可以测试,当天作业结果就会出来了,某些知识点全国有多少人过关,如果有很多人都过不掉,这个地方要重讲。

所有老师在我们的系统里实时录播,学生哪一部分没学好,在系统里可以重听那部分,再去加强某些知识点。求职能力的培训与学习的时长和周期有关,我们规定要学1000个小时。凡是在线的课程都是要加强某一个点,如果点播一门课超过20分钟都没人看,这个课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在线学习的孤独感、自律性和持续性都是问题,学习是需要强制的。某些课程学完了,我通过在线的方式去复习或者考试,强化某些知识点。一个助教覆盖35到50人。包括我们弄的周考、月考、全国考的竞赛规则,其实都是为了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的成就感,来源于“我觉得我会了”。

我们除了助教以外,还有班主任。助教是解决技术和学习问题的,班主任在我们这里叫职业发展顾问,主要工作职责是观察学员在学习过程当中的状态,记录每天的考勤、学习认真程度,还有学员求职前整个学习过程的心态,还包括求职简历、模拟面试、职业发展建议等,班主任都要负责。我们还有一支团队叫人才顾问,是专门跑企业的。我们的职业发展顾问加上人才顾问,这支团队全国有三四百人。

做培训行业,始终都要记得每个岗位有相应的目标客户群。面向企业、服务好企业,要抓住企业的需求。

立体化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学;学科建设;新文科

作为新文科建设重要组成和典型代表的数字经济学学科,是数字经济时代产生的战略性、交叉性新兴学科。数字经济学学科目前尚处于成长期,如何遵循新文科理念,结合自身的建设规律和特点,大力推进建设步伐,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阐释数字经济学学科形成的主要动因,探讨学科建设的目标指向和内在要求,从新文科视域揭示学科建设的理念遵循和路径,并以广东财经大学的学科建设实践为案例,为理清数字经济学学科建设的一般特点和有效模式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样例,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学学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的知识、智力、人力支持和保障。

一、数字经济学学科形成的主要动因

(一)技术动因: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席卷全球,对人类社会产生着颠覆性、革命性的深刻影响。它始于21世纪初,以智能化为实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高速通讯技术(5G)、物联网、云计算、量子计算为核心技术,以数据为驱动源,促进了数字经济迅速发展和经济体系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①。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主要经济形态。考察以往历次工业革命与大学教育的互动关系可发现,工业革命对学科布局、结构和内涵调整具有显著的引领作用,催生了一批新兴学科,而学科改革与发展又为深化工业革命在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同样,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对数字经济学学科建设提出新要求的同时,更需要数字经济学学科发挥支撑保障作用。当前,大学的学科组织主要是前几次工业革命的产物,高校应当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服务国家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规划,使学科布局具有前瞻性,引导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交叉发展、灵活合作②。

(二)经济动因:产业变革

第四次工业革命引领生产、交换、消费、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使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趋势不断凸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数字经济及其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快速上升,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组织形态因数字技术的应用,转型升级步伐日益加快。数字技术应用从以数据主线为基础形成数字化产业体系、以使用价值为核心构建价值供给网络、以价值供给为载体培育数字化产业生态三个维度推进产业升级③。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9.8%④,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已经非常明显。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对学科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决策服务产生了迫切需求。高校要紧贴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优化学科布局和内涵建设,更好适应和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学科动因:知识创生

学科以知识为基础,是同类或相近知识的专门化体系和集合体,是知识发展成熟的产物⑤。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只是学科形成的外部动因,理论化、系统化的新知识体系的生成是学科形成的根源和内在动因。数字技术普遍应用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有效解释数字经济时代产生的新问题、新现象。传统经济学理论基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分析经济运行过程,并未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无法有效把握数字经济时代的经济运行规律和特点。另外,单一的经济学视域已不能有效解释、分析和预测数字经济问题。只有基于实现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统计学、人工智能等自然科学与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知识相互交叉和融合的角度,才能认识、理解数字经济学,甚至重建经济学的研究体系①。在研究方法和范式上,数字经济学以海量数据为基础,主要依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方法和技术,与以有限样本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差异较大。因此,数字经济学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研究数据、数字技术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②,解释在数字要素参与下,数字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运行全过程的经济学③。它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知识体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范式。数字经济学理论体系日趋完善,加速了数字经济学学科的形成和成熟进程,而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又将汇聚人财物和制度、组织资源,从而推动新知识和理论创生。

二、数字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目标指向和内在要求

学科与产品、行业类似,同样具有生命周期。学科生命周期可划分为生成期、生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四个阶段④。在不同发展阶段,学科具有不同的知识形态、组织形态、发展规律和特点,学科建设要确定不同目标和对策。我国数字经济学学科是顺应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浪潮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形成时间较短,数字经济本科专业设置只有几年时间,专业硕士学位正式设置时间更短(2022年9月),尚未正式招生,从总体上说仍处于生长期阶段。处于生长期的学科,研究方向、研究团队初步确立,学科研究的社会价值和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学科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开展,学科组织形态和制度日渐完善,逐步迈向规范化、复杂化、高级化。在此阶段,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明晰学科发展目标定位,强化特色,集聚发展资源,加速学科知识体系成熟程度,健全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培育学科文化,增强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能力,使学科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广受认同,尽快实现学科从生长期到成熟期的跃迁。在新时代,数字经济学学科建设要顺应、把握学科发展周期规律和特点,科学确定学科建设的目标指向,坚持内生驱动与外源促进相结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发挥学科自身的自组织作用,同时在人财物、政策、制度上适度倾斜和扶持,加速数字经济学学科的成熟进程。

(一)目标指向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要把数字经济学学科建设成为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摇篮。育人育才是当代中国语境下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指出:“要以育人育才为中心”“创新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发挥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数字经济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要求的数字经济高质量、专业化人才,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能够熟练使用数字经济时代的信息化工具生存和发展,熟悉数字经济学相关理论,胜任企业数字化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工作。对高校而言,要把数字经济学学科建设成为高校竞争优势的新增长点。学科水平是高校实力的显著表现。数字经济学学科是孕育高校数字经济时代新优势的重要源泉,也为一些高校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增长极作用首先体现在它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当它由需要扶持的学科成长为省级、部级优势学科,就对高校办学水平有直接拉动作用。其次,它对其他相关学科也会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它一方面需要其他相关学科支撑,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其他学科研究内容、方法、范式的变革,创新学科知识体系,更好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要求,从而实现新的提升。对国家而言,要把数字经济学科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引起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革,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健全现代化经济体系,扩大消费、投资和贸易需求,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和畅通双循环均有重要作用。同时,数字经济也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新竞争优势。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和技术管制不断抬头,国家对立足中国实际、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数字经济学学科的需求的迫切性不断凸显。因此,数字经济学学科建设要为数字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自主的人才、智力支撑和服务,以学科的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带动、引领数字经济发展。

(二)内在要求

1.学科知识体系要基本成熟定型

学科知识的成熟完善是学科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基础,是推进学科生命周期演进的主导力量。学科知识生产能力的提升是学科组织成长的本质①。数字经济学学科生命力存续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科学、独立的数字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尽管理论界对数字经济学学科形成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性以及其理论前提、内涵和研究方法已形成广泛共识,但它的理论体系尚未成熟定型,未能形成像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比较成熟的经济学科分支那样的严密、整全的理论体系。从本体论而言,微观层面的企业数字化生产、经营、管理、创新和资源配置等问题,中观层面的数字产业结构、组织、政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等问题,宏观层面的数字化时代市场经济运行、政府职能和国民经济调控等问题,均需要进一步在发展中理清。从方法论而言,适用于数字经济学研究的海量数据分析处理方法要进一步完善和普及。从社会发展观而言,数字经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影响,以及人类社会历史形态演进的作用机理等深刻问题也需要形成科学性、真理性的认识。建设数字经济学学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回答数字经济时代的一系列新的理论命题,并建构起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成熟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构建数字经济学学科的知识体系,要坚持国际前沿性与中国本土性、全球化与自主性、习得性与原创性相统一的原则。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为根本,立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制度、环境、组织等条件,合理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数量分析方法,深入揭示数字经济的本质规律、根本特点、运行机制、发展方式、核心竞争力等关乎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科。

2.学科组织体系要健全完善

学科不仅是专门化的知识体系,也是“传播和发展同类知识的群团联结起来所建制成的一定的学术组织”②。学术组织有其目标、使命、结构、制度、资源与文化,也与外部环境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学科组织的健全完善能够有效激励、约束学科人员行为,保障、支撑学科发展。首先,要确立学科研究方向和特色。数字经济学学科是新兴学科,找准发展方向和特色,对其今后的成熟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将数字经济学学科知识的演进方向、国家和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要求、学校办学定位、特色和学科专业基础统筹结合,确立学科主要研究方向,锚定发展定位,培植学科特色和竞争优势,找准、站稳数字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制高点。其次,确定学科带头人和团队。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人物。学科带头人要根据数字经济学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做好学科发展目标、定位、重点研究方向的规划工作,组建学科团队,健全学科组织管理制度,寻找、获取学科发展资源,提升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快数字经济学学科成熟进程。同时,学科团队要有合理的年龄、学缘、教学科研能力结构,在学科带头人的引领、指导下,共同推动学科建设。由于数字经济学学科是近年来才形成的新兴学科,学科成员不少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其他相关领域转变研究方向而来。这种特点尽管有利于学科团队适应数字经济学学科交叉融合的性质,促进学科发展,但也存在专业性、方向性不足的问题。高校要完善学科团队专业化发展机制,通过培训、交流、访学等手段,夯实数字经济学学科的专业基础,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再次,健全学科组织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学科组织规范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科组织管理制度包括战略规划、项目建设、日常管理、岗位考核、绩效评价、职称评聘、工资分配、质量保障、奖励惩罚等一系列环节,涵盖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当然,健全学科组织的制度体系并不意味着需要专门进行大批量的制度设计。因为学校、学院层面一般而言都会有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适用于大部分的学科建设环节,学科组织只需针对一些具有紧迫性、特殊性的问题,进行专门的制度安排。最后,协调学科组织内外部关系。数字经济学学科发展需要其他学科滋养和支撑。现代学科组织具有开放、边界模糊、知识流动快的特点,学科之间形成群落生态①。因此,要有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和建立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促进不同学科教师共同组建团队开展教学科研合作。另外,学科组织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耦合。大学科层组织拥有资源配置、激励规训等行政权力,既能够促进学科发展,但也存在干扰、制约学科建设的可能性。行政权力与学术自主权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大学的科层组织的行政管理要依据数字经济学科发展规律,尊重学科特点;而学科组织也要遵循学校目标定位,遵守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学科发展支撑学校发展,回应学校关切,借助科层组织力量加快自身发展。

3.学科资源配置要更加丰富充实

数字经济学学科创立时间较短,教师团队、经费、实验设备和场地等办学资源还不够充足。如果单纯依赖竞争获取学科资源,数字经济学学科将可能无法与其他建设时间较长、优势比较突出的学科竞争。基于其战略意义,高校应当以竞争驱动为主导,坚持竞争引领与行政扶持相结合,采取非均衡发展策略,在资源配置上通过政策手段适度倾斜,加快资源集聚,促进数字经济学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在人才引育上,要优先支持学科带头人和团队引进,优先安排学科成员参加培训进修。在招生指标上,要适度扩大研究生和本科生招生规模,使学科人才培养尽快形成规模效应。在日常办学经费划拨上,要在一段时期内按照新办学科和专业给予建设经费,用于学习调研、图书资料购置、实验场所和设施完善、建设方案编制、教学改革等方面,使学科和专业建设实现从基础建设、规范建设到内涵提升、质量建设转变。在项目申报上,要对学科成员申报专业、课程、教研教改等教学项目,学科建设项目和科研项目给予适度倾斜,提升学科建设成果的显示度和集约度,加速形成学科竞争优势。

4.学科的社会价值应充分显现

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的社会价值获得社会广泛认可,是学科建设成效的标志,也是学科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通过服务社会,才能从社会获得学科建设需要的资源,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促进,使学科发展趋于成熟。作为新兴学科的数字经济学学科,要牢固树立需求导向和服务意识,发挥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和引领作用。尤其是以服务地方为主要使命的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整体实力和资源基础不够厚实,在学科基础知识生产和创新上与部属高校差距较大,更要扎根地方,以知识整合、应用和传播服务产业和区域发展,使学科建设与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双向赋能。地方高校要根据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确定学科方向、专业定位,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为数字经济发展输送契合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导,推进有组织科研,并通过决策咨询、横向课题、联合攻关等方式发挥科研优势,协助企业解决各种卡脖子难题。

三、新文科视域下数字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理念遵循和路径选择

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战略举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①。数字经济学学科是新文科的重要组成。新文科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邃理念,是数字经济学科建设的重要遵循。

(一)理念遵循

1.育人为本理念:完成学科中心任务的遵循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我们的任务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新文科蕴含丰富的育人理念,主张从价值引领、专业、课程、模式、质量文化等方面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因此为数字经济学学科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了理念遵循。课程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的要素,而课堂教学则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制约人才培养的深层次问题。在新文科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需要推动课堂革命,提升课程质量,彻底改变机械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打造新“金课”、新模式、新队伍和新质量。要以学生为中心,适应数字经济时代自主、泛在学习的新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赋能增值,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教师队伍是促进课堂革命的主体力量。要健全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工作考核、教学奖励、绩效分配、专业化发展等制度体系,促进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实现教学科研相互促进,高质高效完成好教书育人职责。

2.中国立场理念:确立学科建设价值取向的遵循

数字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要回答和解决“为了谁”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价值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学科成员总是从属于一定的阶级、民族和利益集团,与人文社会现象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研究成果不可避免地体现研究者的知识背景、价值观、阶级立场①。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最终目的是要以探求所得的规律性认识,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类本身谋求利益②。新文科蕴含的中国立场理念,是确立数字经济学科价值取向的基本遵循。《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深耕新文科的肥沃土壤。”数字经济学科建设同样要站稳中国立场,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量,探索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回应中国之问。在人才培养上要坚持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强化学生理解、洞察国情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学科研究和社会服务上,要瞄准国家和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积极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聚力攻关各种卡脖子难题,把论文和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继续保持全球竞争优势夯基垒土。

3.融合共生理念:确定学科建设基本方法的遵循

融合共生是新文科的鲜明特点。《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数字经济学学科是数学、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学科,是文理兼容、商技融合的典型学科,其形成、发展都依赖于融合共生。简要而言,融合共生是不同事物之间通过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共同演进、互利共赢的新格局。在学科知识建构与发展上,要持续深化数字经济学学科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等学科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的跨学科渗透和融合,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在学科建设方向上,要将学科内涵体系与产业体系、科技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有机衔接,增强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服务、引领能力。在学科功能完善上,要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有机融合,实现相互支撑和协同发展。在学科建设主体上,要促进学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有机融合,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多元协同的发展格局。在学科建设场域上,要突破校内外分隔,使学科建设的“内循环”“小循环”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外循环”“大循环”深度融合。

4.创新驱动理念:增强学科建设动力的遵循

创新是新文科的灵魂和追求,既包括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也包括理论体系、学术体系的创新。《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传承中创新是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不懈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创新也是数字经济学科建设的本质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数字经济学科的理论体系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而成的。现代社会技术进步速度快,更新换代频繁,并引致新产业、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持续发生深刻变革,数字经济学科的教学、科研需要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首先,要创新数字经济学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深化对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在传统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上,建构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针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方法的普及,建构新的研究范式。其次,要创新数字经济学学科的组织形式和机制,灵活采取直线制、矩阵式、事业部式、学部制等形式,虚实结合,适应跨学科交叉融合特点要求,促进学科发展。同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数字经济学学科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二)路径选择

1.全方位融入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大局,优化学科建设方向

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数字经济学科的发展,要主动融入和服务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大局,以“学校所长”对接“区域所需”,通过扎根地方、服务地方,汲取、汇集发展资源,形成学科建设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的发展生态。不同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阶段、重点、结构、特色均存在差异。高校要深入调研和掌握服务面向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并紧扣区域产业需求确立学科建设的方向和内容,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在人才培养上,要紧跟数字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动态调整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将产业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为产业发展输送高水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在学科研究上,要围绕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克难,打造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并积极组建高端智库,通过政策咨询等途径建言献策,助推产业发展。

2.全链条贯通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全过程,夯实学科建设内涵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学科建设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等方式承担起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责任,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科内涵建设水平。知识生产的主要途径是科研。目前,数字经济学科的理论体系仍处于完善阶段,要持续探索数字经济学科的研究范式、方法,加快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对传统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在数字经济领域应用的改造,尽快构建起比较成熟完善的数字经济学科理论体系。数字经济学科知识的传播主要途径是人才培养。要持续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平台、质量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提高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卓越性。数字经济学科知识应用的主要途径是科研和社会服务。要加强数字经济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打造特色咨询专家团队,建设特色新型专业智库,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积极承接相关规划制订、文件出台、绩效评估、各类蓝皮书和咨政报告等重要工作,加强决策报告撰写服务,拓宽报送渠道,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服务能力和水平。

3.全领域协同打造育人和创新共同体,汇聚学科建设合力

借鉴超学科思想,促进不同学科之间以及学科、非学科主体和要素的协同整合,形成融合创新的学科发展新格局。不同学科、专业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构建数字经济学科共同体,将各学科的研究方法、技术和既有理论成果予以融合、渗透和创新,形成与数字经济相关的课程内容和理论创新。学校管理部门要完善促进跨学科教师协同联动的组织、资源配置、评价机制,强化学科共同体建设。不但校内要实现跨学科融合,与校外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等主体也要实现融合,形成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的协同育人和创新共同体。英国学者迈克尔·吉本斯等人在《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一书中指出,“可能进行知识创造的场所的数量大大增加;不再仅仅只有大学学院,还有非大学的机构、研究中心、政府的专业部门、企业的实验室、智囊团、咨询机构共同参与其中”“知识的开放利用要求参与到知识的生产之中”①。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已经成为相互渗透和促进的有机统一体,知识生产早就突破了大学的边界,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才能有效促进数字经济学科的教学科研融合创新。

4.全要素整合凝练特色,培育学科建设优势

学科特色是学科优势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对资源和实力比较有限的地方高校而言,更需要找准特色,以特色为突破口和重点方向,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在学科竞争中突围而出。数字经济学科特色的形成有多重来源,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向、科研成果上,要通过对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学校办学传统、学校学科支撑、数字经济学科特点等要素进行全面分析、深入研判和有效整合,探寻符合产业和学科发展趋势且学校又能形成相对优势的结合点,确立学科特色。

四、数字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

广东财经大学是广东乃至华南地区财经政法人才培养高地、现代服务业与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研究重地。学校近年来大力发展新文科,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广州建设部级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政策、地缘、产业优势,依托经管法为主体、文理工艺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优势,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研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全面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学科建设。学校数字经济学科2021年入选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是全省入选的两个数字经济学科之一。

(一)构建系统完整的数字经济学学科建设体系

根据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部署,学校制定“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强化多学科横向交叉和融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赋能传统优势学科,整合应用经济学、法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师资队伍、科研平台和研究力量,加大建设力度,重点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学科新高地,争取数字经济专业硕士学位点,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学校在“强特色”建设方案中还专门制定数字经济学学科建设方案,详细分析学校数字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目标、内容,擘画了学科建发展的蓝图。

(二)构建协同联动的数字经济学科治理体制机制

适应数字经济学科跨界融合特点,成立由分管校领导作为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参与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研究生院。小组实行例会制度,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例会,定期商讨学科建设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校还制定了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学科建设奖励办法等制度,规范学科建设的组织、运行、经费管理等行为,并设立学科整体建设奖、学位点建设奖、学科评估奖三类奖项,激发团队成员参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促进数字经济学学科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构建融合发展的数字经济学科专业体系

坚持分层分类、交叉融合、整体联动的原则,构建“一主体、三突出、多协同”的数字经济学科群。“一主体”是指以数字经济学院为主体;“三突出”是指金融学院突出数字货币、科技金融,财税学院突出数字资产、数字财税,经济学院突出数字贸易、数据价值;“多协同”是指以经济学为引领和带动,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融入支撑、协调推进的格局。在本科专业布局上,新办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会计学(智能会计)、法学(数字治理)等相关专业或方向,构建数字经济专业群。探索跨学科、跨学院协同共建机制,集中资源和优势,促进各专业集约与融合发展。

(四)构建本硕一体的高质量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体系

在本科人才培养上,按照专业和普及两个层面分类推进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构建“通识素养—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综合实践”贯通递进的数字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以通识课程夯实学生科学、人文、思想道德素养和身心素质;以学科基础课程打牢学生经济学、管理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理论基础;以数据结构、数字经济学、区块链、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和大数据与商业分析、大数据资产化、物联网等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数据挖掘等现代数据科学方法和技术,胜任商务数据挖掘、金融风险分析、征信分析、分析模型、结构性融资等财经类数据分析工作;以湾区经济与社会实践调查、数字经济应用综合实践、大数据经济分析综合实训等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按照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教育规律、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点,构建价值融合、商技融合、湾区融合、产教融合的“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课程思政铸魂育人作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还积极提升全体学生的数字经济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与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共同建设“建行—广财数字金融班”,校企双方共同商定培养方案、共同授课、共同指导毕业论文和实习,优秀学生可以优先安排就业。充实数字经济课程群,在部分经管类专业开设“python程序设计”必修课程,在专业选修课设置商技融合特色课程;今后还将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增加数字治理法律、数字监管技术与方法、大数据检索与统计、数字经济风险防范等相关课程。依托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商科实验教学中心,重点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实验环境,构建基础技能型、跨学科综合型、研究与创新型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立体化构建新商科实验教学新生态,提升学生数字技术实践能力。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上,着力打通人才链、科技链在产业链上的堵点,激发“三链一体”网络效应,依托应用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设立数字经济与国民经济转型、数字化城市与区域创新治理、产业数字化、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经济统计等十余个数字经济学相关招生方向,大力开展高层次复合型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同时,学校还成立数字治理研究生导师培养组,制定培养方案,开展数字治理研究生培养,加快推进自设目录外二级学科数字经济或数字治理的论证与备案,力争获得学术性学位授予权。下一步,学校将积极申报数字经济专业硕士学位点,并计划依托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组建数字经济方向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小组,结合首届博士生招生开展数字经济领域的博士招生培养。

(五)构建特色鲜明的数字经济学科科研体系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和学校学科优势,着力打造数字金融、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贸易、数字经济理论与人工智能算法等特色研究方向,并在金融科技、数字贸易规则和人工智能算法等研究领域形成一定的开创性。不断完善科研平台集群,在原有三个广东省科研创新平台———广东数字经济研究院、广东省财税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与教育统计应用实验室基础上,新设中国数据研究院,柔性引进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教授及团队成员;明确“一体两翼”的发展布局,即以学术研究为主体,以智库研究和培训服务为两翼,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打造成为国内数字经济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研究机构和人才培训基地。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加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团队等四支与数字经济学科相关的省级科研团队的建设、管理、考核和监督,致力产出高质量、高水平、高引用率精品论文,提升咨询决策报告水平。

(六)构建需求导向的数字经济学科社会服务体系

坚持需求导向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打造高质量智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科团队积极就地方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安全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问题撰写决策咨询报告,并得到中央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等领导批示或采纳。学校与中国信通院广州分院共同筹建广东省数字经济协会,并成为副会长单位;同时,学校依托粤港澳高校联盟框架组建粤港澳高校数字经济专业联盟,健全社会合作和服务平台,拓展合作深度,提升合作效果。

(七)构建跨界融合的数字经济学学科师资队伍

适应数字经济学学科交叉融合特点,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打造跨界融合的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奠定坚实人才基础。从国内重点高校或科研机构引进数字经济领域具有影响力且能起到学术带头人作用的人才,聘任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知名教授、专家为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发挥其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重要项目、学科科研平台、课程专业建设等为载体,凝聚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以知识对流、理论互鉴、模式组合、方法碰撞等方式打破单一学术领域界限,对某一现实重大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催生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坚持“破五唯”,深化职称评审改革。把教育教学职责作为教师评价的基本要求,将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主要标准,提高教学业绩和教学研究在评审中的比重;推行代表作评价,将社会服务项目、咨询报告、学术专著、教材、发明专利、文学(艺术)作品、报刊理论文章等纳入职称评价指标体系;激发教师高质高效完成教学科研职责的动力。

五、结语

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数字经济学学科,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数字经济教育、科技、人才支撑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抓手。建设数字经济学学科,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立场和方法,立足中国国情,充分吸收国际学术前沿成果,遵循新文科蕴含的育人为本、中国立场、融合共生、创新驱动理念,全方位融入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大局,全链条贯通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全过程,全领域协同打造育人和创新共同体,全要素整合凝练特色;同时,要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研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多维度协同推进。总之,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学学科走向成熟,并在实践中予以深化拓展。

上一篇:商业银行审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纳税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