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7 05:55:08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用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的构成方法。它是以点、线、面、对称、肌理由来,研究空间立体形态的学科,也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应用于建筑设计、商品、产品、工业设计等。立体构成有半立体构成、线立体构成、面立体构成、块立体构成和综合材质立体构成。[1]

立体构成应用于建筑设计、商品、产品、工业设计等。立体构成有半立体构成、线立体构成、面立体构成、块立体构成和综合材质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

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

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

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

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共同构建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必修的设计专业第一基础课程。立体构成的学习作为基本素质和技能训练,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它的训练过程讲究眼睛(观察)、头脑(理解、构思)和手(表现)协调并用,根据不同的视觉形态元素、成型材料、构造方式和造型法则,展开对立体构成的学习与探讨,对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在创作过程中了解立体空间的形态美和创造美的规律有着重要作用。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一些对于立体构成的一些教学经验:

打好扎实的基础

打好立体基础,这是对立体构成课程的课程要求,在具体上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上,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前些年比较薄弱,画法已经形成程式化了,这就造就了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半年时间就可以进入艺术学院,这样产生的后果就是学生造型能力与表述能力太差,经常在与学生教学互动过程过,很多学生都是通过语言来描述自己的作品,不是用图形语言来描述,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师,我给你讲怎么做怎么做。在视觉传达中,学生将来是面对客户的,客户还是需要看到效果图,效果图是设计者最直观的设计思想的传递。针对这个问题,我解决的方法是让学生大量的绘制草图,锻炼造型能力,造型能力跟不上,即使会应用计算机,计算机的造型能力也是跟不上。只有手里大量锻炼,手的活跟的上,将来在实践应用中才能跟得上,试想一下,在具体的设计师岗位要求上,谁会用一个手上功夫不行的人?通过大量的造型锻炼后,这些学生的造型能力比以前好很多,在绘制三维立体构成草图上,最起码能表达出基本的三维空间,三维构成。在图形表述能力提高以后,下一步要解决的就是立体构成基础知识的问题,需要学生熟悉点、线、面、美的形式、立体构成构成法则、空间光影效果等,这些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授,学生搜集资料,手抄写,学生课堂发言讨论,来掌握和熟悉这些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重复再重复来加深印象,扎实学好这些基础知识,为将来的专业课程做好过渡。

摆脱习惯性的各种造型(具象干扰)的影响,站在全新的自由的角度去探讨,培养对事物的感受、直观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很多学生在思维创意过程中,还是放不开,思维总是局限于做个现代房屋,或者做个古建,或者是一个具体的人或者物,学生不能够理解怎么把知识转化抽象表现,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的方式是用学过的基础知识,点、线、面来重新构造,把能转化的尽量都用点、线、面来转化,再用美的形式法则发现出来。看待一所具体的事物时候,尽量在脑海中用点、线、面的构造知识去分析,把具体的事物用立体构成的思维吴剖析,然后重新构成,站在全新的自由的角度去探讨,重构,培养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掌握立体构成思维方法,熟悉构思思路和制定方案。在对材料、结构、制作的认知上接受严格的训练,遵循基本法则

在立体构成的构思思路中,模仿是最基本的思路,最开始学写字,画画,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不等于抄袭或者照搬,只是借鉴他人的经验或者长处,走捷径而异。在立体构成中,模仿就是抓住优秀作品规律,然后根据其规律,重新产生一个新的形态。另外一个构思思路就是首先分心索要创造形态的要素,将分析出来的形态要素作排列组合,将排列组合后的方案视觉化为形态,然后将所有方案优选,最后将优选的方案发展完善。这些是立体构成的两种思路,具体方案实施中还得结合材料、结构、制作上的认知等等,这些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还要尊周基本的法则,才能完成每项作品设计。

以上是我在立体构成教学过程中,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教学经验,希望用这些观点和意识,解决立体构成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强弱的问题,将立体构成思维训练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在构成学框架内确定这些方法,为将来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一、构成课程在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1.平面构成课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平面构成课程将点、线、面、体等抽象的形态作为构成要素来研讨,力求培养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其原理和方法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平面构成中的对称、均衡、比例、尺度、对比、调和、多样、统一等法则可以扩展学生的园林造型思路,培养学生造型的创造力,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设计水平。

2.色彩构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色彩是通过心理来判断的,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因素,它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色彩组合构成,能使风景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园林中丰富的植物及其富于变幻的季相景观,为我们创造不同氛围、不同意境和不同作用的园林景观提供了便捷的素材。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而营造出功能不同的景观空间,设计师往往需要利用色彩的物理效应,如色彩的距离感、轻重感、冷暖感等来调整景观空间方面的不足,而相关的色彩原理都属于色彩构成的内容。

3.立体构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是三维空间的实体形态构成。立体构成在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运用综合材料将造型要素按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观的形体。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形体塑造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学科,而风景园林设计恰恰就是从多角度表现真实的空间艺术构成。为了创造出层次丰富、灵活多变、充满情趣的景观空间,设计师需要利用立体造型中的设立、围合、覆盖、架起、组合与重建、变形与扭曲等手法。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需要的变化,构成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的问题和不足。首先,以往的构成课程基本上都是围绕构成本身进行研究和训练,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联系较少,专业指向性较弱,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脱节。其次,园林景观设计的学生基本上没有绘画的基础,对于构成课程的学习几乎是从零开始,培养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学生对构成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最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三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较少,在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应用也不多,因此加强构成课程与专业设计课之间的联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索与改革构成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加强其与其他专业课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总结,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横向教学,拓展课程,向专业靠近在课程教学上摆脱旧的教学模式,横向拓展。构成课不仅仅是基础的图案教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构成课程在园林景观中的专业方向性,对旧的传统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在保留讲授课程基础理论和练习的同时,增加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平面构成教学中讲到点、线、面时,可以拿出一些国内外典型的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如法国著名解构主义大师屈米的作品拉-维莱特公园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点、线、面等构成元素,又使其对园林景观设计有了初步的了解。

2.培养兴趣,鼓励创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作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其竞争意识。而枯燥、偏颇、空洞的评价只能使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情绪。教师从不同角度对每个学生的练习作品进行评价,通过激励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自豪和喜悦,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构成课程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对学生自身而言,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创造新作品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以再现性思维为主,发展创造性思维,创作出新颖的作品。教师在上课时除了讲解理论与评讲作业外,还应该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在讲台上讲解自己的创作理念。在这种新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能锻炼自己的胆量与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更直接、广泛地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三大构成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三门课程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强三大构成间的联系,向专业靠近,与专业衔接。在构成课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关联三大构成的综合练习,包括一系列从平面到立体再到具体景观的设计练习。比如,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别墅的景观设计构成模型,从形态、功能到色彩、肌理、材质,从平面的铺装、色彩搭配到立体的建筑、绿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总结出构成美的规律,使其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这样的练习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平面思维和立体思维能力,使其将三大构成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将构成课程与园林景观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乐趣,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学习态度。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构成”类基础课;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56-01

目前,我国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虽然面临着来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但是设计教育在课程设计方面仍然没有建立起适应这种新形势的思想观念,这给设计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限制。因此,作为一个在高职院校从事“构成”类基础课一线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就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中的“构成”类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构成”类基础课的作用和地位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构成”类基础课是作为设计学科基本课的一个部分而存在的,它与造型基础课并行,在课程开设中构成类基础课一般是按照:“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顺序开设。通过这三门“构成”类基础课的开设,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启迪设计灵感,训练和培养了他们在平面、立体和色彩方面的逻辑思维、造型创造能力、形与色调和能力、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对今后的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设计产生深远的意义。

二、“构成”类基础课教学设计分析

1. 优化“构成”类基础课教学内容

首先,加强课程整合。“构成”类基础课串联了平面、色彩、立体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课程的整合中我们可以以维度作为线索,将整体设计的概念贯穿到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突出二维、三维空间中视觉形象的组合形式,使学生养成在形象思维基础上加入逻辑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在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形态的把握能力。为后期的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按照维度来划分教学内容时,我们把色彩和平面范围内的一些造型问题划归在二维设计课程内,而对于立体范围内的长、宽、高以及体积等则划归在三维课程内。针对“构成”类基础课教学对象是大二的学生,且整个课程的教学时间为十三周,所以笔者认为,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1)理论讲解。对构成史、构成原理和构成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尤其是对《二维设计基础》《三维设计基础》的特点、原理和方法等进行系统的分析介绍。

(2)课题研究。教师针对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关课题,由学生对课题的表现方法和制作手段进行研究。

(3)课题的设计和制作。这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学生快速表达自己构思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将自己的构思快速以草图的形式进行表达的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构成”基础的相应基本特征,就具体的造型方法进行讲解。

(4)作品展示。这一阶段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采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

(5)评价阶段。让学生与教师对自己此次的教学设计的得失进行总结和反馈。

其次,在教学中引入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深刻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提高了艺术设计教学的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向学生讲授Photoshop、3DSMX、CorelDRAW软件的基本操作要领和应用,以及数码相机、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在完成作业中的具体应用,丰富传统“构成”教学的内容,为传统教学注入新的血液。

2. 运用专题式课题设计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专题式课题设计。以案例作为依托,在优秀作品的分析和实际课题设计中融入设计原理的讲解,使得学生从案例分析中学到设计技能,并在课题实践中加以运用。

首先是布置课题。例如在《二维设计基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设计八个课题。第一部分是形态的塑造与构成。对应五个课题分别为:工具和工具的轨迹、点的构成、线的构成、面的构成、构图与图底。第二部分是色彩的构成与感知。对应两个课题分别为:明度、色度、艳度的对比练习、色彩调性练习。第三部分是型、色、质的游戏。对应课题为:对“型”“色”“质”的故事用“书”的形式加以叙述,对课程进行全面总结。其次是对方案的评估和优选。这一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组讨论、交流经验,最终确定优选方案,以平面或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加以展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确定最佳方案。对最佳方案结果采用真实材料进行加工。四是展示学生自己的设计成果,进行课程总结。这一环节中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通过自评和互评报告的提交,让学生在了解到自己优势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利于在后续课程中加以改进和优化。

在专题式课题设计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是教给学生方法,控制教学内容和进度。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为进入社会工作奠定基本的能力基础。

三、结语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学科,既需要学生具备活跃的艺术思维和创新能力,也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而“构成”类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强化“构成”类基础课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职院校“构成”类教学工作者要注重对课程教学设计的总结和反思,在不断实践中设计一套适合新形势的“构成”类基础课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梁智龙.设计基础课程与现代艺术的创造性思维[D].首都师范大学,2005.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展示设计既是综合性设计,也是立体三维的空间设计,注重三维空间全方位的统一与和谐。展示设计更强调展示空间的创意性,以达到吸引观众眼球以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设计创意是设计艺术的重要一环,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来表达设计构想及传递设计信息,是一种异常复杂的空间思维活动。展示设计行业需要具有创意思维的设计师。但是,目前市场上真正具备创意设计思维的设计师并不多。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很多展示公司由于频繁的展览会或者过多的展示设计需求,在市场专业人才匮乏的基础上,要求设计师高效产出,这导致了设计师一直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设计缺失创意;第二,专业课程教育模式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能够了解相关展示行业设计原则,做到符合设计规则,但是与市场的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地抄袭和模仿,没有属于自己的创意思维,工作后感觉力不从心。曾有一名成都的展示设计师这样写到:“中国展示行业不需要设计师,只要到国外的展会溜一圈,就够设计师用好多年了。”看到这些无疑让人心痛。但这是现实,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笔者更多地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和开发。

二、创造性思维对于展示设计的重要性

(一)三大构成与展示设计专业的关系

三大构成是1911年包豪斯学院提出来并加以归纳总结出的关于艺术美学的设计基础原理,也是展示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每一位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都会在进入大学的初期学习三大构成,但是这个课程结束后也就从学生的思维里面淡出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三大构成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二)构成课程的实施应用策略

在展示设计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趋势下,有必要对展示设计基础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特点,参考当前我国乃至国际设计领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等,从“立体构成”的角度入手,在教学阶段循序渐进,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设计能力。立体构成是现代造型设计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构成原理遵循的是抽象的思维方式,用抽象的视觉语言表达理性和数理逻辑,并赋予其美学价值,是一种严谨性、规律性和秩序性的美。在构成教学体系中,“立体构成”是物体形态设计的基础,包含了从纷繁复杂的自然形态到简练生动的人为形态。立体构成主要是围绕空间的立体造型活动,展开对造型中各种要素及所出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习,旨在提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并从立体构成的材料运用上结合专业课程设计,强化对材料的认知、利用与立体空间感受。因此,要通过对立体造型、色彩与空间的分析构成手法的大量实践,用最新、最优秀的设计理念与设计资料,以最直接的方式证明立体构成在现代设计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研习中产生对立体形态空间构成的兴趣。为了形象直观地表达立体构成的实用价值,并通过对基本造型材料的了解及在运用中施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获得立体造型的真实体验,如何提高展示设计专业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创造能力就成为展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立体构成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空间形象思维,大多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做了很多关于立体空间形态和材料的探索,但是没有真正触及到和专业的关联。笔者认为,在立体构成中应该加强对基础型的变化,激发对空间形态的探索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完成艺术设计的基础。当年包豪斯所采用的“思维体操”,也就是创意思维和头脑风暴的练习,是值得我们沿袭的。对优秀的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到设计不是抽象、遥远的,从这些基础的变化中寻找创意思维的开发。很多优秀的建筑设计和展示设计都是源自与基础形的变化,如“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设计等。逐渐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设计思维的概念及能力,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活跃性。在立体形态构成的课程中不但要训练他们的设计思想,更要重视训练他们对实际材料的操作和对形态的理解和组织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展示设计教学上的一些思考,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是值得推广的。但如何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对于展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展示设计专业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意设计思维的学生,促进展示行业的稳步、和谐、健康地发展。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构成设计;教学方法;项目教学

一、构成设计课程简述

(一)何为构成设计

构成设计严格来说是三门不同的学科,分别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平面构成是研究造型在最基础原始、朴素的状态下如何给人形式美感,没有色彩只有形式排列,主要训练学生的构图能力、想象力、造型能力、创作能力、美的直觉能力等。色彩构成是在平面构成的基础之上让作品增加色彩感染力。所谓“远看色彩近看花”,一个好的作品没有适合色彩是绝对不可以的。色彩给人的视觉冲击永远是第一位的。通过色彩构成可让学生掌握色彩心理学,色彩搭配技巧,懂得适时运用色彩增加作品魅力、吸引力。立体构成是研究三维立体空间下的造型基础,包括空间、材质、构图、排列、色彩等综合运用。三门学科锻炼的目标及方向不同,授课形式及讲授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严谨的递进关系,同时又相辅相成互补不足,想要达到教学目标,缺一不可。

(二)职业教育环境下《构成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构成设计课程在专业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潜力的开发,基础审美的确立,形式美感绘制手法及方法的练习。构成设计是专业大课不可缺少的前期铺垫。但是职业教育强调动手实践、企业合作,更加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校时间短,学时有限。若按照正常教学方法授课,想要完成三大构成教学目标,学时需在120以上。职业教育基础课都面临大幅度删减,构成设计虽然因为重要性被保留下来,学时却只有60左右,缩减了一半的学时,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因此,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只有探索出一条新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二、构成设计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点与缺点

构成设计传统教学方法整体是平面构成,完成后开始色彩构成,然后再到立体构成。先开发思维,然后知识讲授,举例说明,布置作业,开始实践,期间辅导作业,逐步精进,然后作业讲评,如此过程反复循环,大量练习。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教学过程严谨,知识点全面、清楚,通过大量作业实践逐步达到训练目的,踏实,持久。缺点是:整个教学过程耗时较长,学时保证不了的情况下很难完成知识的全面性讲授,灌输式教育使学生缺乏主动思维,学生参与感弱,积极性不高,对课程缺乏主动兴趣,课堂气氛沉闷,课业繁重,容易引起学生视觉疲劳。

三、构成设计新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要明确构成设计的教学目标:通过三大构成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形式美法则基本知识、色彩心理学知识、色彩搭配技巧、制作肌理基础手法、立体造型知识等,具备造型基础设计能力、点线面抽象设计构图能力,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色彩表现能力,空间控制能力,材质选择运用能力,美的直觉力。教学目标明确以后,要重新整理教学思路,理清各知识点、具备能力之间的关系。

(二)拆分教学模块,打乱教学顺序,整理新的教学思路

把原有的教学模块拆分包括:点线面构成、集团化构成、正负形构成、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特异构成、发射与结集构成、空间构成、色彩联想构成、色彩冷暖构成,采集重构、马赛克构成、解构重构、肌理构成、立体构成。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抛开具体知识点,组合成全新的项目教学。

(三)变化教学方法,创新上课形式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则由“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下面,我以一个项目为例阐述教学方法及形式。项目:点线面构成从抽象到二维再到三维的设计变化。整个项目里,我们要引导学生完成从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全过程尝试及体验。基础过程是这样:教师提问点线面相关问题—留时间让学生想象点线面—绘制草稿—学生整理思路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问题并带出知识点,让学生了解点线面—学生初探点线面构成,将草稿尝试不同形式的排列,并感受其变化—教师讲评草稿,并交流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解决学生困惑,带出形式美法则知识点—让学生继续运用新的知识点解决草稿形式美的问题—启发学生让画面产生视觉或触觉变化—交流学生在变化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解决学生困惑,带出肌理知识点—让学生运用新的知识点解决草稿形式变化及细节处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运用色彩增加画面感染力—教师讲评草稿,并交流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色彩问题—解决学生困惑,带出色彩构成知识点—让学生运用新的知识点解决草稿色彩搭配问题—教师逐一辅导草稿,并指示绘画正稿—在正稿绘画中强调做工的重要性—启发学生根据二维的作业制作立体空间—讲评作业,连贯知识点,总结问题,项目完成。这样一个项目的完成需要20学时左右。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动脑联想。学生则回答问题,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在整体项目中就能快乐地完成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由此可见,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分开教学的传统方法及模式,使得三门学科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并在项目的逐渐推进中逐步加深专业知识引导及灌输,节约了学时,保证了教学质量。这样可使学生顺利完成从未知、探索、发现、实践、创作、掌握、灵活运用的全过程。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循环练习,效果更佳。其他项目亦是如此过程。

总之,构成设计本身是基础设计课,不同于普通基础课,如素描、色彩等只是侧重绘画基本技法的训练,不需要太多的自主思维,主要是以写生的形式练习具象思维;也不同于专业设计大课,直接运用计算机软操作完成,知识点明确,学生目的性更强,并可以清楚看到课程对以后就业的帮助,学习兴趣会比较高。构成作为基础设计课相较于其他课程,我个人认为比较难懂,学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去适应、理解。这既考验学生的手绘基本功,又需要学生有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眼里基础设计课代表着枯燥无味,所以我的重点在于解决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只要感兴趣,就能调动积极性。思想上认真、积极了,再开发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不难了,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授课效果。目前在课程改革上初见成效,我会继续努力尝试更好的教学方法,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张霞“.构成设计”教学的新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162-164.

[2]许松宁.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5(22).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构成形态(立体)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49

"Constituting Forms (Stereo)"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ZHANG Yingzh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ongfang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408)

Abstract "Constituting forms (stereo)" This course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observe, to create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ree-dimensional capabilities, using various materials for innovative design. 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o determine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and teaching reform ideas proposed to set up a modular course content, curriculum design diversity, job enrichment expression teaching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in order tomake up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fessional basis deficiencies.

Key words Constituting forms (stereo); course reform; teaching mode

1 教学现状分析

“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作为三大构成课的最后一门,是设计艺术学基础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目前,在各大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安排中均包含该课程。作为研究立体空间、进行立体设计的专业学科,使学生掌握材料、肌理和构成方式的科学研究方法。

随着艺术设计各个专业的细分,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设计思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存在着系统性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较难结合的现状。深入进行“构成形态(立体)”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使其进一步发挥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概而言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但是传统的艺术设计学习却是在二维的空间内形成,学生在习惯了二维的思维模式后进入到三维的体量创作环节,很难投入到自主和探究式的思维模式中,综合创造的能力较弱。而“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学生需要运用合适的材料,手段和构成形态去完成作品创作。因此,需要完成二维到三维的思维模式转换,更好的投入到作品创作。

(2)作为设计学科的通用课程之一,先修课程中的“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等课程继续延续传统绘画的基本形式,仍是用二维的画面来表现三维的物体。而“构成形态(平面)”和“构成形态(色彩)”两门课程都是在二维的思维模式下进行点线面的构成和形式美法则的训练,与“构成形态(立体)”要求运用一定的制作方法设计作品,直观表现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着一些衔接的断点。

(3)“构成形态(立体)”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基础课与学生的设计专业课之间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基础课程对于专业方向的映射较少,从而使课程缺乏时效性。由于没有与具体的专业方向相结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很难带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更会让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迷惘感,课程教学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2 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立足于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存在的系统性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的现状。应改变以往一对多的课程讲授模式,而代之以材料实验、方案讨论、分别辅导、报告梳理、总结交流以及实物制作等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2.1 完成构成形态系列课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构成形态系列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从绘画过渡到构成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基础课程的安排中,课程的先后顺序为“构成形态(平面)”―“构成形态(色彩)”―“构成形态(立体)”。

而要完成构成形态系列课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运用在“构成形态(平面)”课程中已取得的教学成果,如:点、线、面的构成和形式美法则的训练等,将这些二维空间中的构成关系通过移动、扭曲和夸张等表现形式延续到三维立体空间。同时结合“构成形态(色彩)”中关于明度、纯度以及对比度等概念,丰富三维作品的色彩表现。另一方面,在三维的立体构成中,用形式美法则和二维点线面构成形式去反思每个体块、层面和线条之间的构成关系及肌理效果。在教学中也有意引导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充分运用先修课程所学的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整体连续的完成整个过程,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2.2 将“构成形态(立体)”这门基础课与实际的专业特点相结合

“构成形态(立体)”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而目前的教学现状是这门基础课与学生的专业课之间联系不大,针对性不强,只是在课程内容上求大求全,专业指向性不明显,很难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课程内容的安排会进行专业指向性明确的突出训练,使基础课的实际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侧重点去解决不同的问题,如: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突出结构关系和材料应用的训练,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突出空间关系的构成和严谨合理的表现等。在授课内容上结合教学大纲,适当的安排专题讲座,挑选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和参考书并安排合理的作业内容,在整体的内容安排上进行教学优化,加强与专业特点的联系。

2.3 合理的结合构成作品应具备的“感性”与“理性”

设计艺术学科往往给人以感性直接的思维认定印象,但是在好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优秀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设计,培养学生对于空间形体创造过程内在的逻辑性和秩序性的理性认识,让学生学习用理性态度去对待构成设计和专业设计。在作业安排上,不仅需要完成有构成设计感的作品,还要将这个作品的构思草图、实践过程与推敲分析的内容一一记录。在实际辅导过程中,引导学生不仅有灵感迸发的“感性”思维,还要有推敲空间骨格的“理性”分析。

3 教学改革的手段

3.1 教学调研

在了解国内各个院校“构成形态(立体)”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环节设置的基础上,笔者对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省内知名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调研。通过实地教学观摩和随堂参与讨论等方法对“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教学方法上的横向比较。实地了解省内各知名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状况及比较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为“构成形态(立体)”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资料与实际佐证。

3.2 教学实践

笔者长期任职于浙江某高校的艺术设计系,担任专业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构成形态(立体)”实际的课程安排与教学进度参与基础构成课的教学实践,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积累实际经验,并以此进行构成类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4 教学改革的方法

立足于“构成形态(立体)”课程的实际教学实践,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接下去的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探索由理论灌输向分别讨论方案、具体材料实验、撰写课程报告、互评构成方案到最终完成实物作品的课程教学方法转变,力求打好学生专业实践的基础,并切实提高学生用科学性、秩序性和逻辑性结合感性去做设计作品的能力,在整个的教学改革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加强与“构成形态(平面)”、“构成形态(色彩)”等二维设计课程的衔接。有意识的加强几门构成课的衔接,打破基础课程联系性较弱的现状。从“构成形态(平面)”和“构成形态(色彩)”等先修课程作业中提取出有效元素,如:将点、线、面的构成与形式美法则练习中的有效元素提取出来,先做二点五维的设计训练,使学生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进行构思,在思维转换过程上有一个合理的过渡。接着通过材料实验和造型尝试接触更多的表达形式与构成方法,逐渐过渡到三维的体量创作学习中,从而完成一整套包含点、线、面构成和形式美法则的平面与立体形态的构成训练。

(2)课程内容设置上更偏向模块化。基础模块、讨论模块、实验模块、分析模块、创新模块、实战模块,这些都将贯穿整个课程。在大的培养方向下将理论知识教给学生,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更多基础知识,再通过实践创新来培养学生的个性与探究能力,最终通过实物制作来达到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设计上更加多样化。打破传统课程一对多(教师对学生)的形式,将一对一(教师对学生)讨论设计方案,一对多(学生对学生)讨论实验心得,多对多(学生对学生)分组进行材料实验等方式相结合,并与实践互动环节接轨,更好的激励学生在此过程中有所突破与创新,锻炼自主探究形式结构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4)表达部分增加材料实验报告以及文本制作。用分析图去表达自己所要创作的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构思过程、独立的三维效果表现(包括顶视图、侧视图以及正视图)、选取的材料小样等内容,多角度多方面的展示出自己的方案。加强对学生设计构思过程中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训练。同时在材料尝试与实验中,科学的记录肌理效果和材料失败原因等。使学生在作业训练的过程中以方案加报告文本的形式培养科学、高效的专业学习方法。明白构成训练的目的与方向,为后续的设计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 结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当中,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探索加上我们的想象力才能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作品。而“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对立体实物的观察与分析、对各种材料的分类与应用、对构成形式的视觉关系分析、对空间形态的的把握去掌握立体形态与构成方法,从而创造合理的空间形态。本课程通过对各形态要素的学习、各种材料的运用以及体块空间的创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表现技巧,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创作构思,为后期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为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校级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项目:“构成形态(立体)”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2014JK12

参考文献

[1] 俞爱芳.立体构成教程[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 俞爱芳.立体构成训练[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用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的构成方法。它是以点、线、面、对称、肌理由来,研究空间立体形态的学科,也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应用于建筑设计、商品、产品、工业设计等。立体构成有半立体构成、线立体构成、面立体构成、块立体构成和综合材质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来源于包豪斯,包豪斯是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那里建立了一所在建筑史上称之为典范的新校舍,包豪斯提出了许多设计的新理论,其中很多重要的成就就是通过立体构成来电竞的,后期产生的很多建筑作品,工业作品均通过立体构成理论来完成的。

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共同构建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必修的设计专业第一基础课程。立体构成的学习作为基本素质和技能训练,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它的训练过程讲究眼睛(观察)、头脑(理解、构思)和手(表现)协调并用,根据不同的视觉形态元素、成型材料、构造方式和造型法则,展开对立体构成的学习与探讨,对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在创作过程中了解立体空间的形态美和创造美的规律有着重要作用。

立体构成从设计到形成,是一门科学。让形态在大小、比例、方向和面积上起变化,并按形式美的法则去创造,其目的是培养我们创造和发掘形态的思维方法。因此立体构成是一门具有创造价值和实用意义的学科。同时提出学习的基本要求和要达到的目的。

扎实学好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

这是对立体构成课程的课程要求,在具体上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上,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前些年比较薄弱,很多学生在考前培训班,固定的颜色,固定的笔顺,固定的画法就可以塑造一个苹果,画法已经形成程式化了,这就造就了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半年时间就可以进入艺术学院,这样产生的后果就是学生造型能力与表述能力太差,经常在与学生教学互动过程过,很多学生都是通过语言来描述自己的作品,不是用图形语言来描述,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师,我给你讲怎么做怎么做。在视觉传达中,学生将来是面对客户的,客户还是需要看到效果图,效果图是设计者最直观的设计思想的传递。针对这个问题,我解决的方法是让学生大量的绘制草图,锻炼造型能力,造型能力跟不上,即使会应用计算机,计算机的造型能力也是跟不上。只有手里大量锻炼,手的活跟的上,将来在实践应用中才能跟得上,试想一下,在具体的设计师岗位要求上,谁会用一个手上功夫不行的人?通过大量的造型锻炼后,这些学生的造型能力比以前好很多,在绘制三维立体构成草图上,最起码能表达出基本的三维空间,三维构成。在图形表述能力提高以后,下一步要解决的就是立体构成基础知识的问题,需要学生熟悉点、线、面、美的形式、立体构成构成法则、空间光影效果等,这些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授,学生搜集资料,手抄写,学生课堂发言讨论,来掌握和熟悉这些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重复再重复来加深印象,扎实学好这些基础知识,为将来的专业课程做好过渡。

摆脱习惯性的各种造型(具象干扰)的影响,站在全新的自由的角度去探讨,培养对事物的感受、直观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很多学生在思维创意过程中,还是放不开,思维总是局限于做个现代房屋,或者做个古建,或者是一个具体的人或者物,学生不能够理解怎么把知识转化抽象表现,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的方式是用学过的基础知识,点、线、面来重新构造,把能转化的尽量都用点、线、面来转化,再用美的形式法则发现出来。看待一所具体的事物时候,尽量在脑海中用点、线、面的构造知识去分析,把具体的事物用立体构成的思维吴剖析,然后重新构成,站在全新的自由的角度去探讨,重构,培养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掌握立体构成思维方法,熟悉构思思路和制定方案。在对材料、结构、制作的认知上接受严格的训练,遵循基本法则。

在立体构成的构思思路中,模仿是最基本的思路,最开始学写字,画画,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不等于抄袭或者照搬,只是借鉴他人的经验或者长处,走捷径而异。在立体构成中,模仿就是抓住优秀作品规律,然后根据其规律,重新产生一个新的形态。另外一个构思思路就是首先分心索要创造形态的要素,将分析出来的形态要素作排列组合,将排列组合后的方案视觉化为形态,然后将所有方案优选,最后将优选的方案发展完善。这些是立体构成的两种思路,具体方案实施中还得结合材料、结构、制作上的认知等等,这些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还要尊周基本的法则,才能完成每项作品设计。

以上是我在立体构成教学过程中,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教学经验,希望用这些观点和意识,解决立体构成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强弱的问题,将立体构成思维训练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在构成学框架内确定这些方法,为将来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立体构成 问题分析 改革措施

工业设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产品设计。设计师通过对材料、形态、色彩、功能、技术和人机工程学等多方面研究,设计出新产品,是一种立体形态设计。而立体构成课程的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理解设计的各个元素,在掌握一定材料和立体造型构成方法的同时,对立体设计中形式美的规律有初步认识,进而提高空间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设计审美能力,为今后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立体构成课程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与相关的基础课程衔接,如何使其在后置的专业课程中起到真正的作用,是立体构成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国内很多设计专业在进行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时,依然沿用了包豪斯创立的三大构成的教学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也越来越细化了。面对已经细化的专业,采用同一种教学内容和形式,难免会出现不合适的情况。最主要表现为:与后置专业课联系少,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结束后,并没有学会把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中,觉得基础课是基础课,专业设计课是专业设计课,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同时,在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教学过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处理好。立体构成与前置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联系紧密。如果学生对前置课的课程内容没有掌握,那么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将无法运用前置课程所学的知识,更谈不上应用到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中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编者个人的因素,每一本教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笔者查阅了立体构成课程的一些教材,发现大部分教材只注重基本内容的编写,没有重视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的内容的编写。虽然每个艺术设计专业都可以在这些教材中找到一些与立体构成结合的设计实例,但只是一带而过而已。缺少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结合紧密的教材。再加上,本校前两年对教材的订阅进行了改革: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定的教材,也可以不选择。改革使一部分学生没有选择购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只能自己借阅或自己购买相关书籍。教材的不统一和教材本身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效果。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重视立体构成课程与前置后置课程间的相互联系

前置课程是后置课程的基础,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大概分为三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立体构成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从整个专业的教学结构上看,它属于中间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专业基础课的目的,主要是把基础知识和专业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立体构成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

首先,应该重视和立体构成课程相关的前置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如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平面构成主要讲授平面二维空间中构成的基本元素及美的形式法则;而色彩构成主要让学生掌握色彩学基本理论和色彩构成美的规律,了解色彩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这两门课的内容和立体构成课程的内容联系紧密。例如:平面构成课程所讲述的对称、韵律、渐变等美的形式法则,在立体构成中进行造型的组合时经常被用到。假如这些形式美的法则没有掌握,那么学习立体构成时就会无法应用。再如,在学习色彩构成时,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理解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影响,那么在立体造型中运用什么样的色彩对作品进行表达就显得不知所措。由此可见,专业基础课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与立体构成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效的联系起来。必要时,可以把前置课程里的相关内容整合到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中。这样可使学生巩固前置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把之前所学的知识与后续课程融会贯通。

其次,除了重视与专业基础课的衔接之外,还要重视本课程与后续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后续课程如:产品形态设计基础、产品设计、灯具设计、展示设计等等,都会涉及到造型、形态、创意、色彩、美的形式法则等等。因此,立体构成对后续的专业课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把

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①每讲授一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点后,结合相应的专业设计图例进行讲解,把对应知识点衔接到专业设计中;②选择合理的构成设计课题,通过课题的作业练习潜移默化的实现衔接。如布置柱式构成形态的作业时,可以结合灯具设计中灯罩的设计进行设计题目的拟定。

(二)重视教材选择,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这几年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材在市场上可谓层出不穷,质量也参差不齐。选择教材,应根据所教授的专业和该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同时,结合本校对教材选订改革后产生的问题,本人进行了如下的调整:①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在拿到教材后,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同时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在编排课程教学时侧重课程内容与工业设计专业方向的联系。②及时了解设计资讯,以便收集合适的设计信息,如设计技术、设计作品等,把新的信息适当编排在对应的章节中,使学生了解到最新设计信息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立体构成与专业设计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重视对立体构成的学习。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措施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学生以被动地听为主。但对于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不可行的。笔者采用了以下的方式进行尝试和调整,效果较好:①理论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以直观的图片、作品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理论知识。②课件的教学内容除了教材中有的相应内容之外,尽量补充与专业相关的内容,使其与专业课紧密结合。③课程作业训练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特点进行。如,在进行构成课题训练时,结合形态的功能性进行设计,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设计等。④每次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讲评,采用互动式的讲评方式。组织方式如下:首先,把所有作品集中放置,让所有学生进行参观,相互讨论。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的目的、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等。最后,再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讲评。这样,学生间可以相互学习,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气氛也变得轻松自在。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立体构成的教学也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应跟着教学对象和时代的变化进行合理调整,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使立体构成的教学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华.新立体构成[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2]赵殿泽.构成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

[3]刘晓宏.从立体构成走向产品设计[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8):249.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范文第9篇

设计构成因循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就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亟待改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大构成的分段式教学,缺少连贯性。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对相关知识点没有主动、积极地进行链接与转换,致使在部分后续课程中要花一定的时间再次解决构成的基础知识。这种分段式的课程设置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设计,尤其是形态、色彩、空间三大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缺少专业特色、与后续的专业课程衔接性较差。传统的设计构成教学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忽略了过渡性,缺乏向设计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拓展。设计构成作为最基本的平台式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进行及时、合理、有效的过渡和链接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作业内容乏味,教学实践表达媒介陈旧,效率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作业在手工描绘、填涂制作上费时较多,学生用于推敲、构思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课程作业内容老套乏味,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2设计构成课程改革的主要手段

2.1教学理念的创新———理性大于感性构成是设计的最初阶段,是将一定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色彩属性、心理特性、审美法则以及作者的思想等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对设计者的启发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因此在设计构成的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注重对构成规律总结归纳,对形态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理性要大于感性,对形式美法则的解释可以具体化、实例化、生动化。如平衡的塑造,可以用图形的大小、位置以及色彩等来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构成思维的培养为设计作品的产生提供了理性基础。2.2教学内容的整合———少而精设计构成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课还要与以后的专业课程产生联动关系。因此首先从教学计划入手,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整合为二维构成,预计在2014年继续将二维构成与立体构成再合并为设计构成。由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的接受能力有限,同时还要提高教学质量,必然涉及课程内容的精简,将原有课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分加以分解、提取、改造、整合。设计基础课程是从大学本科一年级开始就注重设计知识智能结构的全面培养,既可以保证基础教学结构内容的完整,又可以减少总学时数,减轻学生压力。2.3教学重点的补充———二维与三维思维的互相转化工业设计专业要求学生有更强的空间立体感,二维三维的思维快速切换能力以及图纸上的表现能力。从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之间的转换,不仅是对空间的认识,也是对造型基本单元(点、线、面、体)的全方位理解。如把三维空间的物体形态表现在二维的平面上,使二维平面上的图形具有立体空间感。计算机绘图软件中复杂的三维模型都是在二维里面生成的。可见二维是三维的构成基础,三维是二维延伸的结果。因此教学重点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二维与三维思维的互相转化。由二维的平面设计渗透到三维空间的立体设计。反之也要学会用构成的方式对三维立体形态的二维归纳。2.4教学手段的更新———引入计算机绘图软件随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技术的日益普及,产品设计领域从策划、设计、开模、测试、评价等各个阶段都离不开计算机软件。因此运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来制作构成作品,能够体现出复制修改的快捷性、制作的方便性等优势,并且创作出许多手工难以实现的效果。学生可以省去了花在手工制作上的时间,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构成关系和色彩关系的理性研究上。另外计算机软件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色彩三属性的变化规律,让理论知识的学习更生动,完成光混模式的学习,形成传统色彩模式的学习补充。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对待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态度,勿沉湎于软件的各种特殊效果。2.5教学方式的互动———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设计构成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产生多途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用“讨论与陈述”的教学方式。设计构成课题的内容设置要与时俱进,如色彩明度渐变、纯度渐变等可以安排学生绘制在立体的物品上,如各种瓶罐、T恤或者是帆布鞋。在作品的绘制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色彩变化,还要考虑色彩附着物体的结构立体空间的变化,甚至还有颜色在不同材料上的表现。这类具有吸引力的作业,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总结

设计构成是工业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中的基础。设计构成教学改革应该打破原有的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更新教学手段,注重师生的教学互动,从根本上对设计构成课程的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把握三大构成的完整与相互联系,与其他课程紧密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只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设计构成的益处和作用,才能真正为工业设计的专业课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服装结构课程;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服装结构在服装工业生产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技术价值意义。因此,服装结构课程在服装专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服装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目前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开放、合作、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使得高职高专院校的服装结构课程也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服装行业的需求而创新整合。在此,笔者结合实际情况谈一下高职高专院校服装课程的构建,借此来丰富服装结构课程教学的理论内容。

一 高职高专院校服装结构课程的理论依据

服装结构课程作为现代服装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强的实践作用和价值意义。如: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图片都是对服装艺术造型的分解展示,是展示服装设计效果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服装结构课程的构建不仅可以推动服装设计向平面成衣有效转化,而且也为成衣的制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是服装设计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内容。服装结构课程涉及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制图等内容,其中服装结构课程在整个服装设计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服装结构对款式造型设计来说是一种延伸和发展,而对于服装的工艺设计来说又是基础内容,是其准备阶段。从某些角度来说,服装结构课程是服装专业的本质内容,它是服装专业课程中的内在构成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性内容。服装结构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开展的重点是分析、总结服装结构的立体构成和平面分解的方法与规律,从而揭示服装局部与整体组合关系。他追求的是艺术与技术的同步进行,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开展。正是因为上述这些因素,服装结构课程在服装专业中有着很突出的位置,并成为每个高职高专院校服装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 高职高专院校服装结构课程的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的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养。担负的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任务。其教育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以学科为基准,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以市场经济实际发展中对职业岗位技术与能力需求为中心来开展的,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服装结构课程有着适度的技术理论和应用性,在开展过程中。笔者就服装结构课程的相关技术工作岗位做了调查,分析、总结得出:本课程的教学总目标是岗位能力。具体如:款式设计向平面结构转化技能。即:服装结构对设计出的款式有着一定的审查、分解、理解功能,通过一定的结构理论和方法能够将立体造型的服装转化成为平面的服装结构,即:多片服装设计内容。而这种技能的形成还需要学生掌握其他四种基础技能,即:对人体的测量和分析能力、个体使用与规格设计能力、服装平面结构设计能力、服装结构制图能力。

立体剪裁与试样技能。这里说的立体剪裁与试样技能是相对于较为复杂的服装立体造型而言的,即:通过服装立体相关内容进行结构设计的能力。主要是对特殊体型服装结构进行修改或者对服装局部试样的技能。服装工业制作、推板能力。这个技能是对服装结构设计技能的延续,具体指的是:对服装结构设计或者制图结合服装工艺和实际需求转化成为服装生产时所需要的成套系列服装制作样板的能力。其细分可以为:工艺制版技能、工业推板技能、样板管理技能、样板转化技能。综合技能。这里说的综合技能是与服装结合相关的一些设计技能、工业制作技能、推板技能、测量分析技能等等的相融合运用,即:实践技能和运用技能。如果服装专业的学生只是单一的具备这其中的某一技能,那么,笔者认为通过服装结构课程则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三 高职院校服装结构课程的内容

服装结构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过程中,其主要包括: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原型裁剪、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服装立体裁剪四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具体如下:服装结构制图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性知识、相关原理、典型的服装结构制图案例、较为常见的服装结构制图方法、步骤,服装的基本组合知识以及相关的实践教学,诸如:服装的制版、推板等。服装原型剪裁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服装原型法的相关知识,典型的日本文化式原型案例,原型生产和各部分成型原理,原型的修改与矫正,日本文化式原型的相关应用原理和应用方法。其逻辑框架为:原理——原型——引用,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原型引用体系。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以服装人体工学为基础,分析了人体构造与服装造型之间的关系,从局部到整体较为细致的讲述了常规人体体型的服装结构原理和结构变化原理,对典型或者特定人体体型结构与服装关系进行分析并讲述一定的修改或者补正方法。

服装立体剪裁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服装立体剪裁相关的基础性理论知识,立体剪裁的方法、技术原理、实践中需要掌握的要领内容,对生活类、艺术类的服装进行案例分析、总结一些立体剪裁方法的基本实践技能,立体剪裁的立体校对,诸如:平面制图到立体校对的训练、立体剪裁到服装制版回复或者推板过程的转化,服装立体剪裁的相关细节分析。这个内容较为深入的展示了服装结构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充实了服装结构设计的相关理论。

总而言之,服装结构课程作为服装专业的必要学科,对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总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作为教师应整合服装结构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源、教学经验等,不断探究、反思与总结,强化服装结构课程体系的优化,力争以自己院校的学生为中心,总结出一套实用性与适应性融合的服装结构课程体系,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服装专业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建智.服装结构原理与原型工业制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上一篇:投资理财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商务礼仪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