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股权投资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8 02:17:16

长期股权投资论文

长期股权投资论文篇1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2014年,企业会计准则被大规模地修改,涉及到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职工薪酬、公允价值计量、合营安排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我国会计准则的时代化和国际化,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新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

2006年的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包括:投资方能够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投资方对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而在2014年新修订的《CAS2—长期股权投资》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的表述中,删除了“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的表达内容。这一类权益性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处理。所以,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于长期股权投资范围的规范只有三类,即对投资方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和对合营企业的投资。对于会计核算的影响,本文以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例如,A公司于2014年3月购买了B公司5%的股权,支付了1000万,假设,A公司取得B公司5%的股权后,对B公司的经营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且B公司没有上市,该投资也不存在交易市场。具体的会计处理如下:旧准则的会计处理: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1000贷:银行存款1000新准则的会计处理: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B公司1000贷:银行存款1000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确认

新的会计准则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初始确认做出了修改: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应该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确认成本。上述中“账面价值”是指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这对于会计核算最大的影响是,如果被合并方在被合并以前,是最终控制方通过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所控制的,则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还应包括相关的商誉金额。例如,假设A公司于2014年5月,向同一集团内B公司的最终控制方C公司增发股票1000万股(每股市价5元),取得B公司100%的股权。B公司之前是C公司以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方式收购的全资子公司,合并日,C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的B公司除商誉外的相关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4000万,商誉为500万。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按照新准则,A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4500贷:股本1000资本公积—股本溢价3500另外,对于企业合并发生的相关费用,修改后的会计准则也做出新的规定:无论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或购买方发生的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以及其他相关的管理费用,于发生时全都计入当期损益。而老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发生的合并费用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三)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长期股权的后续计量有两种计量方式,一种是成本法,另外一种是权益法。新准则对于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范围和具体处理细节做出了新的阐述。之前,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修改后的准则缩小了成本法的范围,在原有范围的基础上剔除投资方是投资性主体且子公司不纳入其合并财务报表的一类企业。并且明确规定投资企业采用成本法对核算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当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取消了以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为限的规定。对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新准则增添了关于持有待售的对合营、联营企业投资的处理。具体规定如下:第一,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全部或部分分类为持有待售资产的,投资方对为划分为持有待售资产的剩余权益性投资,应当继续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第二,已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不再符合持有待售资产分类条件的,应当从被分类为持有待售资产之日起采用权益法进行追溯调整。明确规定了投资企业在计算确认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时,与被投资单位之间发生的为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被投资企业的部分应予以抵消。并且,投资方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和利润分配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

三、新准则对企业合并的规定

(一)扩大了母子公司的内涵,增加了“投资性主体”的概念

母公司是指控制一个或一个以上主体的主体,这里的主体包括企业、被投资单位中可分割的部分以及企业控制的结构化主体等。而先前的会计准则中针对的仅是企业。可见,新准则扩大了母公司的外延,母公司的范围更加多元化。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主体,同样,子公司的内涵外延扩大了。投资性主体是指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企业:一是该公司以向投资方提供投资管理服务为目的,从一个或多个投资者获取资金;二是该公司的唯一经营目的,是通过资本增值、投资收益或两者兼有而让投资者获得回报;三是该公司按照公允价值对几乎所有投资的业绩进行计量和评价。投资性主体的主要活动是向投资者募集资金,且其目的是为这些投资者提供投资管理服务,这是一个投资性卞体与其他卞体的显著区别。

(二)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变化

1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新准则规定,母公司应将其全部子公司(包括母公司所控制的单独卞伽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这和之前的会计准则的差别不大,最大的差异在于有关投资性卞体的合并。具体来说,如果母公司是投资性卞体,则母公司应当仅为其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如有)纳入合并范围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其他子公司不应予以合并。如果母公司不是投资性卞体,应当将其控制的全部卞体,包括那些通过投资性卞体所间接控制的卞体,纳入企业合并报表范围。

2抵消内部交易的处理。新准则增加了子公司持有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抵消处理力一式,规定在这种情况下,这类长期股权投资属于企业集团的库存股,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减项,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以“减:库存股”项目列不。同时也规范了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出售资产所发生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抵消处理力一式。母公司向子公司出售资产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当全额抵消“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售资产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当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抵消;子公司之间出售资产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当按照母公司对出售子公司的分配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抵消

3特殊交易的处理。新准则对特殊交易处理力一式的修改卞要集中在购买少数股东权益、追加投资、处置等力一而。母公司购买少数股东权益时,与按照新增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木公积”,资木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企业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非同一控制下的被投资力一实施控制的,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于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力一的股权,应当按照该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而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力一的股权涉及权益法核算下的其他综合收益等的,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等应当转为购买日所属当期收益。购买力一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其在购买日之前持有被购买力一的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的相关利得或损失的金额。母公司在不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下部分处置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处置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木公积C'木溢价或股木溢价),资木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四、结束语

有关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合并的会计准则发生很大的变化,新增了一些概念,扩大了原有概念的内涵外延,也对很多细节性的处理力一式作出了新的规定。对于这些变化,财务人员应紧跟政策的发展,加强学习,积极调整木企业的会计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论文篇2

1.1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1)我们在进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处理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首先应该确定投资成本。取得方式主要包括以支付现金、承担债务或转让非现金资产等三种,初始投资成本应为合并日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主要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其次,应该对比合并对价与初始投资成本,如果有差额则需调整留存收益,对于资本公积不足的情况,则需冲减调整留存收益。若合并方是以发行权益性证券的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股本以发行股份面值确定(若以2000万股作为合并对价,每股面值为1元,市价为5元,则计入股本2000万元,其余则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初始投资成本与股本面值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按的,调整留存收益。借:长期股权投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应收股利(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差额)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不足冲减)贷:有关资产或负债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差额)(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可以看成双方进行资产交易的行为。所谓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是以企业所发生的合并成本来进行计量。对于购买方所付出资产、发生或承担负债的,按照购买日的公允价值确定其合并成本;购买方发行权益性债券的,以该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为合并所发生各项直接相关费用来确定其合并成本。于此同时,对于进行企业合并而导致购买方发生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费用均计入当期损益。并对作为合并对价发行的权益性证券或债务行证券交易发生的费用,应由购买方计入相应证券的初始确认金额。

1.2通过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1)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具体包括购买过程中应当发生的必要手续费等支出,但不包括投资单位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和利润。(2)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其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所支付的手续、佣金等从权益性证券溢价发行收入中扣除,溢价不足的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3)长期股权投资是由投资者投入的,应该按照协议的约定或投资合同的价值确定初始投资成本,其中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对于价值明显高于或低于该项投资公允价值的,必须以公允价值来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并由该项出资构成实收资本(或股本)的部分与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来进行调整资本公积(股本溢价)。(4)对于所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的投资成本应计入应收股利,不能构成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2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

2.1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定义

所谓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是指投资按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计价核算的一种计量方式。一般不调整其账面价值,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只有在收到清算性股利和追加或收回投资时发生。其中,把被投资单位已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2.2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具体核算范围

(1)投资单位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2)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一般为投资单位持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下表决权资本,一般持股比例大于50%和小于20%的长期股权投资。

2.3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方式

对于采用支付现金的形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实际支付价款确认其初始投资成本。但在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时,还应考虑企业为取得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而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税金以及其他的必要支出。成本法核算时我们还应对以下几点予以注意:一是企业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实际支付价款时,被投资单位已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的,该项金额应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应收股利。在确认分得现金股利或利润后,还应对其是否减值进行进一步考量。二是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对于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其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3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

3.1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定义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是指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长期股权投资后,对于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所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而对投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

3.2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的核算范围

(1)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投资。(2)投资企业持有被投资企业20%或20%以上表决权资本但不能控制被投资企业的,采用权益法核算。一般持股比例在20%至50%之间(包括20%和50%)。

3.3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具体核算方式

一是对已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其初始投资成本为量化标准,根据比较与投资企业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所占份额的大小来判断,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不调整此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但如果相反,就应该计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4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1)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成本法核算,由于投资单位投资目的变化等原因决定后期追加投资,导致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的,账务处理应相应转换为权益法时,对原持有投资和追加投资的商誉与计入损益的金额考虑在内,分别进行处理:①分别核定按原持股比例确定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和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若前者小于后者,应作为原投资所体现的商誉,其差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若前者大于后者,根据差额调整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②对追加投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相比较,即后期追加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若前者大于后者,其差额为投资时体现的商誉,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若前者小于后者,则应根据两者之间的差额调增投资成本和当期营业外收入。对初始持有长期股权投资至改变核算方式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部分,是由于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产生的,这就要求投资单位按照持股比例去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调整留存收益,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若属于其他原因导致,投资方应按享有被投资单位所占具体份额去调整账面价值,并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同时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因为处置投资使得对被投资单位由控制改变为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账务处理:①按处置或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比例结转终止确认的成本;②核定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原投资单位按照持有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并进行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差额属于商誉部分,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若前者小于后者,则需调整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对初始持有长期股权投资至处置投资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损益变化,投资方在对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时还应考虑至处置投资当期期初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应扣除已发放或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及其利润,调整留存收益,对于处置投资当期期初至处置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享有的份额,应当调整当期损益。针对其他原因导致被投资单位应享有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发生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

(1)追加投资等情况,所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由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变更为控制时,其会计核算需由成本法变更为权益法:①企业合并前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改变核算方式后由原账面账面价值与购买日新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构成长期股权投资成本;②企业合并前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改变核算方式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由原权益法下的账面价值与购买日新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构成;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股权投资改变核算方式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由原公允价值计量的账面价值与购买日新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构成,同时在处置该项投资时将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当期投资收益。(2)因减少投资等原因,核算方法从权益法转成本法的,包括因持股比例下降导致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情况等。以改变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核算的基础,在核算转换时被投资单位账面留存收益中本企业按比例应享有份额超过被投资单位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的,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不作为投资收益;否则确认为当期损益。

长期股权投资论文篇3

关键词:融资困境;融资需求;股权投资基金;中小企业;资金

中图分类号:F821.2 文献标识码:A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及信用水平较低等原因,企业往往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债务融资。在传统融资模式受到阻碍的情况下,如何创造新的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是亟需解决的对中小企业有重大意义的问题。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股权投资基金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专业分析能力,能将资金投向迫切需要投资但得不到投资的成长型企业,能在较短时间改善企业的收入和成本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论阐述

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三类:融资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价格歧视理论。

融资成本理论,又称信贷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高,商业银行更愿意与大企业发生信贷关系并保持稳定。Dewatripont和Maskin认为,大企业的存量信贷是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函数的重要因素,前期贷款影响后期决策,会产生“预算软约束”。 Hodgman认为,商业银行在信贷紧缩时会优先满足大企业的信贷需求,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约束。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由于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在企业信息不对称甚至企业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付出的信息成本更高,中小企业贷款时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更为严重,所以商业银行对其实施信贷约束,给予更为苛刻的借贷条款。 Stiglitz和Weiss认为,即使没有政府干预,由于借款人存在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信贷配给也可能作为一种长期均衡现象存在。Jaffee和 Russell认为,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应选择一种竞争性利率水平,以“拆东墙补西墙”。Helmut Besteh认为,通过引入抵押机制,甄别企业风险,可以实现信贷均衡分离,改变中小企业信贷约束。

价格歧视理论认为,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根源在于商业银行无法对每一个中小企业实行差别利率。Jaffee和Modiliani认为,信贷提供曲线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如果商业银行可以对每一借款人实行“价格歧视”,可以实行分别定价,那么企业将不会受到信贷约束。由于对不同质的借款者不能索取不同的利率,而只能索取折衷的利率水平,一些中小企业会受到信贷约束。

二、中小企业初创期的融资需求与融资困境

20世纪70年代,Weston和Brigham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假说。该理论把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额和利润等作为企业融资结构的主要因素,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创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Berger和Udell等将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结合,发展形成了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伴随着企业成长周期而发生的信息约束条件、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的变化,是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在这里,我们把中小企业的成长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创期(含种子期和创建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

初创期中小企业在资金需求上有以下特点:第一,项目风险,收益较高。种子期企业的主要风险为技术失败,即在关键技术进入产业化之前,需要多次试验以检测技术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可行性。创建期企业技术风险逐渐减少,企业经营面临许多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其产品被潜在客户认可与推广需要较长时间,产品市场化风险较高,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成为主要风险。第二,资金需求较少,但要求资金期限较长。在种子期,企业研发投入是最核心部分,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和租赁与企业产品研发密切相关的科研设备、仪器等设施。

初创期中小企业生命力异常脆弱,主要面临高新技术不成熟的技术风险和能否开发出产品及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的市场风险,项目失败率很高,这使得众多金融机构不愿冒风险介入初创期企业,从而形成“融资缺口”。很多中小企业在初创期融资需求强烈,却无法得到满足,往往陷入融资困境,不能顺利地渡过企业成立后的三到五年这个“死亡陷井”,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和科技企业成长扩张的过程受到严重制约。

三、股权投资基金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还能促进企业发展

(一)股权投资基金符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征

股权投资基金对高风险、高回报投资有较强的偏好,而中小企业恰恰具有高风险、高期望回报值的特征,所以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律以及融资阶段性特征刚好符合股权投资的投资偏好,因而,股权投资基金与中小企业具有天然的联系,能够帮助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由于中小企业在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扩张阶段中存在如信用状况不稳定、盈利能力不显著等诸多风险因素,通过传统渠道融资面临很大的困难。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能够对那些无法通过传统渠道获得资金而又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条新的融资途径。

(二)股权投资基金加速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

目前我国活跃的股权投资基金大多有外资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量优质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海外上市的趋势。过去,一些具有前景的创新型企业如新浪、网易、百度、盛大等都被外资收购或被国外股权投资基金所掌控。我国国内并不缺少资金和资本,而是没有相应的手段和机制来支持创新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重视本国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利用股权投资基金运作的资源和经验来引导国内社会资源参与创新活动,必将有利于民族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建设。再次,股权投资基金能提供增值服务,解决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资源和管理,提升企业内在价值。

(三)股权投资基金能完善公司治理水平

股权投资基金对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股权投资基金能带来合理的股权结构。股权投资将公司的所有权集中在自己手上,从而可以有效控制公司的管理权和决定权。股权投资基金不会利用手中的控制权剥夺公司利益,而是积极主动提供管理上的支持,形成积极的内部投资者的模式和较为集中的股权结构。其次,股权投资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优势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降低信息的成本,加强对公司治理制度的监管。再次,股权投资基金具有先进有效的激励制度,采取的是与业绩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利益都与公司经营效益有关。和一般公司相比,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的企业可以提供更为丰富、水平更高的激励,包括股权、期权、共同投资机会和实现业绩目标后的奖金分红,这使得管理层的利益和公司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股权投资基金还能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控制,迫使管理层不断努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形成约束机制。

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的思考

(一)积极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参与企业的前期投资

股权投资基金参与企业的前期投资对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采取措施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参与企业的前期投资呢?借鉴国外股权投资基金及经验,参考国内已经开始实施的相关政策,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创设政策性投资母基金。母基金,顾名思义就是指专门投资于股权投资基金的基金。其运行机制是首先把市场上机构投资的资金聚集起来,设立一个股权投资基金,然后把这些资金投资于股权投资基金的股权。母基金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资本市场中间资金错位难题,促进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于中小企业前期和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为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参与新兴企业投资,我国已经出现投资母基金,2010年12月,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同苏州工业园共同设立中国第一个部级股权投资用基金(FOF)。运行至今,已充分显示出对股权投基金参与企业的前期投资的引导作用。

其次,企业本身要采取措施吸引股权投资基金参与企业的前期投资。企业要尽可能引入战略投资者。战略投资者的特点是其投资期限较长,并且会带来普通投资者不具有的资源,完善企业的财务结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选择有远见的发展战略,为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和扩张打下基础。股权投资基金参与企业经营,拥有主动权,有能力而且有必要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经验从各方面帮助企业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获得其最大利益。

最后是要发挥好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的作用。随着证券市场IPO重启,新三板批量发行,为股权投资基金参与企业前期投资提供了又一契机。由于拓宽了退出渠道,中小板使企业前期投资对股权投资基金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创新和成长是创业板的核心理念,越来越多的股权投资基金会转向高新科技领域,这也是对企业前期成长的支持。

(二)吸引海内外股权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国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进入,实际上是我国引进外资的一种形式,并且是最高级的形式。王巍认为,私募股权投资是中国吸引外资的第五个阶段,它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目前投融资体制下民营企业资金不足的发展困境。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招商引资应当改变粗放型的“绿地投资”方式,让外资并购渐成主流。

政府应予以股权投资基金充分的认识和关注,把引进和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本身当做产业来做,当做招商引资来做。政府要改变过去为发展创新项目而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的思维方式,随着私募股权基金的萌芽、活跃、必然自发形成创新型企业成长各个阶段的资金供给和需求。换言之,资金、项目和企业必然相互吸引、互相追逐,资金进来越多,项目和企业也会越来越多;反过来,项目和企业储备越多,资金进来也就越多,两种情形必定是互为因果的。

(三)发展政府引导基金,培育投资文化和投资人才

近年来,我国的股权投资基金虽然有所进步,但总不尽如人意。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缺乏健康的股权投资文化,表现就是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都没有形成通过投资基金进行集合投资以分散风险、实现专业投资管理的意识。培育健康的股权投资文化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同时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行业自律组织和企业本身都有责任和利益驱动去采取恰当措施维持有利于股权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市场并非没有资源,也不是不需要专业投资人,主要是缺乏成熟的具有行业与业务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缺乏现代化的投资文化。由专业投资管理机构根据专业人事丰富的投资经验和规范的风险控制机制,采取集合投资、分散风险和长期投资理念,对于投资的安全性和投资收益必将更有保障。

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各部委、省市政府可以拿出部分财政支出发起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和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和发展,直接开展中小企业股权投资业务。政府引导基金发挥引导和放大两个作用,促进创新企业加快成长是核心。“引导”的主要作用在于政府资金有效地释放了投资项目的一些风险,使商业化资本可以较大胆地介入一些政府希望支持的创新型企业,从而推动创新型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资本市场提供优秀的上市企业。

[1]凌涛.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兴起原因与未来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9

[2]郭恩才.解密私募股权基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3]朱忠明 赵岗.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新论.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4]曹和平.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汤继强.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华夏出版社.2011

[6]邓卫.私募股权融资:中小企业融资新风向.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5)

长期股权投资论文篇4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成本法;会计核算;

一、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核算范围

对于权益法和成本法的核算首先应当遵守 《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必须按照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

其次,是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核算范围,通常,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以及被投资单位的合营企业造成重大影响或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被称为 “长期股权投资”[1].除了上述的内容之外,其他的权益性投资的核算都不算是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范围。

以上文中提到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定义为根本,将企业持有权益性投资的目的作为基础,大致可以把 “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分为四类: 不具有重大影响、共同控制、控制,而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公允价值或报价导致不能可靠计量的第一类权益性投资,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造成重大影响的第二类权益性投资,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实施共同控制的第三类权益性投资,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的第四类权益性投资 ( 以下简称第一、二、三、四类) .根据会计的基本准则得知,在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进行后续核算的工作中,将第二类和第三类长期股权投资使用权益法进行核算,而对于第一类和第四类,则是使用成本法核算。

在会计核算上权益法和成本法之间的差别很大,很多的学习教材也只是笼统的对此进行介绍,好一点的可能会根据一些实例简单讲述如何利用权益法和成本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很难让学习的人理解,并且这个知识如果只靠记忆,是不能够深刻理解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的,终归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举个例子: 关于投资企业发放现金股利的问题,权益法是减少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而成本法的做法则是增加 “投资收益”.不理解中间的原理,只靠记忆,很难做到永久记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建议学习者从权益法和成本法的会计核算思想上进行学习研究,深入了解,把握二者的实质,只有这样,才可以分清二者,达到活学活用 “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方法的目的[2].

二、成本法和权益法的会计核算思想

对于权益法和成本法的会计核算,还有一种想法,对二者进行这样的总结: 首先是权益法,其中 “权益”是重点,只看字面的意思的话,基本可以知道是和权利的享有有所关联。由此可知,通常情况下投资单位更加注重的是自己作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在被投资单位可以拥有什么样的权利,并且投资者认为,与在被投资单位所需要承担的风险相比,自己可以享有的被投资单位的股东的权益有多大。换句话说,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体现投资单位自己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有多少,就认为自己必须要享有大的权利和利益。而关于 “成本法”,关键是成本的问题,各单位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丝毫不为别人着想,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得失,自己没有收益的情况下,只要自己没有付出什么就完全不管,对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也不做任何处理[3].

在了解清楚这一点之后,就可以很轻松的解决权益法和成本法对长期股权投资后续的计量,接下来,对不同的情况下权益法和成本法贯彻该核算思想的具体方式以及二者分别是处理经济业务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

三、成本法与权益法会计核算中的区别

1. 初始投资成本调整方面

在 “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权益法以及成本法的学习中,大量的教材提到了投资成,而在进行权益法和成本法的后续计量之前,基本上所有的会计教材都会按非合并方式和合并方式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不同的初始投资成本的核算。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什么时候才需要对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是一个大问题?

从会计的基本准则中可知,初始投资成本是不需要成本法对其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说第一类 ( 上文中提到的分类) 非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和第四类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可以直接按照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计入 “长期股权投资”账户,不用再做更改。

但是对于权益法,在进行投资时是必须要对初始投资进行调整工作的。在非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了第一类以 ( 上文中有提到的分类) 外,都需根据对初始投资的成本基础进行调整工作。也就是说需要将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和初始投资成本进行对比。

2. 持有期间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现金股利、发生亏损、实现盈利时的会计处理问题

首先,成本法下对于被投资单位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认为没有付出成本购买权益性证券,也没有收回以往投资,更没有发生投资成本减值,所以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不做处理。而权益法认为由于被投资企业分派现金股利,分配利润,则留下的未分配利润减少,从而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减少,继而带来投资单位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份额减少[4].其次,成本法下对于被投资企业实现盈利或者发生亏损不做账务处理。而权益法认为作为被投资单位股东应享有其权益,始终体现在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的份额,当被投资单位盈利时,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增多,所以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也跟着增多,于是投资企业增加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也就是说,永远站在与被投资单位命运息息相关的角度考虑问题,体现自身享有的权益。

四、结论

根据文中的简要分析,相信大家都能够很清楚地认识到: 首先是,站在与被投资企业命运息息相关的角度来看,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可以反映出投资企业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的份额,与其价值永远保持相等; 其次是从投资企业的角度来看,成本法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反映投资企业付出成本的增减。

参考文献:

[1] 粟国权。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区别与联系[J]. 审计月刊,2012,10 ( 15) ; 65.

[2] 周慧玲,赵富明。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会计处理探析[J]. 财会通讯,2014,5,( 10) : 76.

[3] 邓亦文。 刍议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区别与联系 [J]. 商业会计,2007,6 ( 20) : 83 -84.

长期股权投资论文篇5

众所周知,当母公司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对于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差额的会计处理,CAS2明确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即费用化。当然,在CAS2中论及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并未针对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对象进行分类描述,而是采用了“一刀切”的处理方式。为何2014CAS33不但引入了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差价核算规制,更出人意料地一反CAS2之道,根据控制权变动情况采用了二分法?因此,有必要从会计核算二分法原则本身及其影响、2014CAS33文本母版IFRS10及其体系精神渊源,以及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和合并财务报表方法论基础,甚至权益交易概念及其核算规则出台现实背景四大角度钩沉索隐,或有助于理性认识、践行和评价,直至修正2014CAS33控制子公司股权处置差价核算规制。

一、会计核算规则中的二分法原则及其影响

老子有云:“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在充分认识一般性中蕴藏着的特殊性基础上,强调制度设计的相对性,从而既要在根据管理对象属性进行有效分类基础上做到区别对待,分类施治;更须动态地跟踪管理对象变化,及时调整规制,做到与时俱进。我国会计准则自诞生以来,不乏二分法运用之道,尤其表现在相关成本支出的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或资本化(计入资产价值)处理分野中。经典如借款利息费用的会计处理,就必须根据借款资金用途分别对待,即用于构建固定资产的借款利息须计入资产价值,予以资本化;否则通过财务费用核算,进入当期损益。诸如此类的核算还有: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用,以及作为收益的政府补贴等。

与此同时,伴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推广,不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也存在着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类核算方式。典型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前者属流动资产,费用化,进入当期损益;后者则因非流动资产而须先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予以资本化,未来出售时再度转入当期损益而费用化。

此外,随着中西方会计理念的融通与成熟,会计实践的丰富和多样,同一项费用支出的会计处理规则也在不断转化当中,如企业合并取得投资时发生的相关费用处理就经历了资本化到费用化的转变。企业因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相关费用,尤其是非直接相关的外部新增费用也经历了从负权益化到费用化的转变。更有甚者,债务重组损益经历了费用化―资本化―费用化的曲线轮回。

总之,需要强调的是,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的关键区别在于:其对支出、损益发生当期企业盈余的影响,即资本化的无影响,费用化的有影响。但是,一方面,计入资产价值的支出虽然在发生当期不影响企业盈余,但是也会通过资产折旧金额的变化在资产使用期限内相对均衡地、长期地影响企业盈余,或在资产处置时最终仍然归于费用化。另一方面,通过其他综合收益方式资本化的损益将在未来某一时点,如相关资产处置时,也将再次费用化,从而影响企业盈余。因而仅仅起到了延迟其企业盈余影响的时点罢了。

至于进入资本公积的支出和损益,2006CAS2尚且允许最终通过股权处置方式费用化,其第十六条规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而2014CAS2则杜绝了这一通道。其第十七条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处置该项投资时,按相应比例对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部分进行会计处理。很明显,原计入资本公积部分的不处理,意味着这部分不得重新费用化。

综上所述,会计准则对于某些支出和损益的二分法处理,根本目的一是杜绝无良企业盈余管理通道,保证基本会计准则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在维护投资者权益基础上保证市场秩序,促进公平交易。二是尽可能地避免偶然的、大额支出或损益带来企业盈余水平的过度波动,在稳定预期基础上培养理性投资者,从而防止市场震荡,促进繁荣。

二、IFRS10文本及其体系精神渊源

子公司股权处置差价核算规则,其来虽忽,必固有自。由于2014CAS33出新,本质是在追随IFRS10背景下推出的2006修正版,因此追本溯源,作为母版的IFRS10文本、IFRS体系,甚至IFRS制定机构IASB既往规定应对其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IFRS10文本及其体系溯源

纵观IFRS10正文1~26段,除对子公司控制判断标准重点描述外,在会计处理规定部分的第19~26段,涉及子公司股权处置相关内容的有两处。一是第23段,要求当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化,但并不导致母公司丧失对子公司的控制时,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为权益交易,即以所有者身份与其他所有者发生的交易。二是第25段,规定当母公司丧失对子公司控制时,(1)停止对该被投资子公司的合并;(2)以丧失控制时的公允价值确认在该前子公司的剩余投资,并按照相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要求对剩余投资和与前投资子公司应收应付金额进行后续会计处理。且上述公允价值应作为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对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时的公允价值,或者在适当的情况下,作为对联营或合营企业投资的初始成本计量。(3)确认与丧失控制有关并归属于控制权益的损益。

很明显,2014CAS33第四章第五十条内容,除了以“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减去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之间的差额,计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投资收益”作为IFRS10第25段第3款的具体化注解外,几乎就是如假包换的IFRS10第25段。第五十一条则完全是IFRS10应用指南第B97段的上升。

但是,2014CAS33第四章第四十九条却绝非IFRS10第23段内容的简单“白描”,更不是简单地说明与注释,而是在对“权益交易”概念理解基础上的“自由”发挥和演化。具体表现在:将IFRS10第23段所谓权益交易带来的处置差价做出了资本化规定,即要求“处置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总之, 2014CAS33对控制子公司股权处置依据控制权标准一分为二,区别对待的做法来自IFRS10的原则导向。控制子公司股权处置差额的资本化处理规定,则非IFRS10文本直白,关键在“权益交易”概念及其规定。

(二)IASB既往主张溯渊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修改后的2008版《IAS27―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第30段,一方面明确了“权益交易”的定义,即“权益交易是指作为所有者的业主之间进行的交易”基础上,要求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权益发生变动但未导致控制权丧失的,应定性为权益交易;另一方面对于权益交易的会计处理,明确此类业务“既不得确认商誉,也不得确认损益”。

与此同时, IASB在2007年9月的修正版IAS1―财务报表列报中规定,应当将权益交易结果和经营成果分别列报。其中,权益交易成果计入资本公积,经营成果计入当期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

因此,2014CAS33第四十九条对于保留控制权时子公司股权处置差价的资本化处理,事实上源自对IASB既往对权益交易的规定,属于IASB精神和IFRS10文本的嫁接。

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合并财务报表方法论基础

作为母公司对外长期股权投资之一的控制子公司,在财务报告体系中一仆二主。一方面其在个别报表中的核算方法归属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另一方面,控制子公司由于被纳入合并主体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又须受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规范。因此,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中强调控制子公司股权处置差价规制,不仅意味着会计准则体系改进的专门化、精细化方向,也暗示着从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以及财务报表合并方法中刨根问底的可能性。

(一)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论基础

就报告主体对外权益性投资核算方法而言,经典的做法就是,根据投资主体与被投资公司关系性质不同,在报告主体个别财务报表中进行分类处理,具体表现在:适用子公司的成本法,与适用联营和合营企业的权益法并存。而成本法与权益法之间,除了对属于因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产生的所有者权益变动确认投资损益的条件、方法和时间不同(成本法在收到股利时确认,而权益法则在净损益发生当期确认,收到股利时仅冲减投资成本)外,还存在两大密切相关的关键性差异,即:

一是对于被投资单位除经营性净损益以外其他因素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在权益法下,2014CAS2第十一条规定:投资方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份额,分别确认投资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和利润分配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投资方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

二是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的股权全部或部分对外出售时,对于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2014CAS2第十七条明确:在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

(二)合并财务报表方法论基础

一方面2014CAS2第二十六条规定:合并财务报表应当以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由母公司编制。因而,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转换成权益法,是编制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前提;

另一方面,由于以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账面价值须随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而调整,既包括已实现的计入投资损益的费用化部分,也不排斥将于未来实现的,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暂时资本化部分,即便是永远不能费用化,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化积”部分,也不遑多让。

对于已实现的计入投资损益部分, 2014CAS33第三十四条第四款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应当抵消。因而当母公司处置控制子公司股权,并丧失控制的,该子公司在股权处置当期及以后,均不再纳入集团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因而母公司因处置该部分股权而实现的投资损益就不存在抵消的必要和可能了。既然如此,母公司将该部分股权处置价差费用化也顺理成章。

然而,若母公司在保留控制权前提下部分处置子公司股权时,由于该子公司仍须纳入财务报表合并范围,此时该子公司股权处置差价损益的抵消就将遭遇准则困境。因而,保留控制权时子公司股权处置价差做资本化处理,实属当然。

四、权益交易概念及其核算规则出台现实背景

会计本身是对企业所从事的交易与事项的记录和反映。作为企业会计处理规范的准则更应该贴近现实,根据具体业务的变化与管理要求,与时俱进地顺势而为。

(一)FASB和IASB背景

众所周知,合并财务报表理论基础经历了从母公司理论向实体理论的变迁。较之母公司理论,对于存在非全资子公司的企业集团而言,采用实体理论编制的合并报表之显著特点就是,在合并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部分,相对于合并主体(多数股权)的,不属于母公司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份额,须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列报。换言之,控制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须在合并主体与少数股东之间分拆列报。

因此,有必要对控制子公司内部母公司股东与少数股东之间、就共同投资标的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股权交易,以及母公司股东与子公司外部,其他投资者之间就控制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开展的股权交易,甚至母公司股东与合并主体内部少数股东之间,非共同投资标的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股权交易,区别对待。尤其是控制子公司内部大、小股东间,就该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股权交易尤具特殊性质,具体表现在:

一方面,就交易主体性质而言,该交易应该判断为关联交易。从这个意义上说,为防止报告主体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违背会计核算基本原则,无论中外的关联方披露准则均严禁将关联方交易差价确认为当期利润,而明确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在“资本公积”科目下单独设置“关联交易差价”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且这部分差价不得用于转增资本或弥补亏损。即便关联方之间一方为另一方承担债务(非债务重组)时,被承担方应按承担方实际为其承担的债务金额,计入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

另一方面,就交易客体性质来看,尽管中西准则均明确企业持有的对其他主体的长期股权投资,或是资本市场作为权益凭证的流通股票交易差价,通过投资损益核算,从而计入当期损益,但是,对于企业自身的股权交易,尤其在受资企业与其投资者之间,无论是IPO首发融资,还是上市以后的配股或定向增发溢价,各国准则又无一例外地要求必须资本化,计入资本公积。

退一万步来说,如果不考虑关联方基于利润输送的资产、负债或资本交易,该交易价差资本化处理也好,费用化处理也罢,其性质均体现为股东原始投资的增值,最终均由报告主体全体股东共享。但是,费用化处理的结果却会因国家强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所得税费用,而令投资者利益受损,进而影响其投资积极性,不利资本市场壮大、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因此,完全有必要根据合并主体内部大小股东就共同投资标的子公司股权交易的特殊性,对于投资者予以适当的政策保护。应该说,这就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权益交易”概念及其价差资本化处理规范,在资本市场强国FASB发韧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国内现实

在国内,“权益交易”术语首次出现在2008年底财政部的《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第五项要求中,即“企业购买上市公司,被购买的上市公司不构成业务的,购买企业应按照权益交易的原则进行处理,不得确认商誉,或计入当期损益”。

从60号函出台背景看,其时点正是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持续发酵,国内外向型经济主体客观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恶化,难免催生亏损、甚至ST公司冀图通过关联交易粉饰报表,避免退市命运之时。因此,财政部在60号函明确其权益交易资本化的初衷并非投资者保护,而是杜绝亏损企业钻准则漏洞,通过并联方股权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粉饰报表,从而在违背基本会计原则基础上,对资本市场培育造成不利影响。遗憾的是,60号函并没有对权益交易的概念、内涵做出明确界定。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发现: 2014 CAS33有关控制子公司股权处置差价核算的二分法处理,并非自创,纯属拿来。由于目前国内学界和业界对“权益交易”概念的过度解读(甚至有学者凭空臆造出了所谓的“损益交易”概念),导致管理层在众声喧哗中迷失了方向,片面、甚至武断地拿来了IASB的规制。仅取之貌,而未存其质。具体表现在:一是 “权益交易”的内涵与实质规定缺位,更将其笼统地泛化为“特殊”二字。何谓特殊?为何特殊?未见;二是模糊了“特殊交易”所指与能指之间的界限;三是罔顾规制出发点之他我有别;四是错失与2014CAS2的衔接。五是存在母公司保留子公司控制权时,子公司核算方法转换时产生的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部分处理漏洞。尽管IASB和FASB同属未竟。

至于作为子公司股权处置价差资本化、费用化的控制标准,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FASB和IASB均做出了不懈努力,就其2011年仍在修改之事实而言,效果如何可见一斑。因此,现行2014CAS33仅仅沿用控制标准对子公司股权处置差价的二分法处理,成效或不容乐观。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控制标准尽善尽美,既然该权益交易主要在大小股东之间进行,加之丧失控制权时费用化规则的客观存在,只要能达到盈余管理目的,又何必在意交易的股权数量?因而,在当下关联交易差价资本化规制取消背景下,2014CAS33监管目标能否最终实现,纯粹依赖于被监管者自觉。

(二)建议

为避免2014CAS33控制子公司股权交易差价核算规则的形同虚设,以及权益交易管理缘木求鱼困境,必须对2014CAS33第四章进行如下改进:

第一,在保留现行章名的条件下,明确“特殊交易”之特殊所在,即“现在或潜在的母公司与控制子公司小股东之间发生的,有关共同投资子公司股权的交易”。如此,既实现了与IASB的实质趋同,更通过对权益交易之交易主体和交易客体的具体化,达到对“权益交易”概念的深入刻画,有效避免“邯郸学步”诟病。

第二,正如造就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堪称中国“政治经济学之父”的管仲所言,国家管理须“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对于大小股东间就被投资企业股权交易的会计处理规制,同是维护市场公正、公平目的,防杜不良恶行固是一端,难免有损管理形象,并易造成监管与被监管角色的人为对立,因而其效果恐怕永远在路上。堵不如疏,不如效仿IFRS10,将原第四章分拆成非控制权益和丧失控制两章。通过明确服务政府投资者保护态度,有效激发小股东内部人监督积极性(事实证明,内部人监督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监管模式),倒逼合并主体正确执行。

第三,跟进IASB在2014年8月对IAS27―单独财务报表,以及IFRS1―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原则性修订,明确允许报告主体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采用权益法对其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投资进行核算。在根本上消除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二分基础上的子公司在进入合并报表前核算方法转换带来的其股权处置价差核算裂隙。

第四,明确母公司在保留控制权的前提下处置部分控制子公司股权时,对于原股权投资在成本法转换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须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按相应比例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第五,现行IFRS10第25段和CAS33第五十条对于母公司丧失子公司控制权后的剩余股权核算规定,不如采用索引的方式,转引至CAS2。毕竟母公司丧失对子公司控制权,并不等于同时就丧失了对被投资单位的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论文篇6

关键词:会计准则; 合并会计报表; 合并范围; 控制修正的母公司理论

一、合并财务报表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处理方法

处理办法采用以“修正的母公司理论”为主,辅之以“实体理论”的某种做法。

做母(子)公司的合并报表前,首先要调整母公司的报表,用权益法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节,以确认抵消分录中贷方的长期股权投资(以下分录均为母公司个别报表,尚未开始合并报表的分录抵消),如果涉及到子公司的受益权益调整的话先调整子公司的报表(可以参照母公司的调整方法来调整子公司报表),然后再调整母公司的报表。

1. 将子公司的净收益调整为公允价值下的净收益,如果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没有差异,则此步骤可省略 (实际工作中一般都不涉及到公允价值,只有在考试中才会出现);

2. 如除了1以外还有要对子公司的调整的话先做调整;

3. 用调节后的净收益和持股比例来确认母公司的投资收益 ;

借:长期股权投资(1)

贷:投资收益 (1)

4. 如果当年子公司有分配现金股利,则对照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冲回成本法下对此确认的投资收益,因为权益法对此部分是做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

冲回原按成本法做的分录:

借:应收股利往来等  -a

贷:投资收益 -b

按权益法的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往来等  a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或损益调整) b

以上两个调整分录合二为一: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或损益调整)  -b

贷:投资收益 -b

5.看子公司当年是否还有不影响损益的利得,即直接进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的利得,母公司同样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

借:长期股权投资(2)

贷:资本公积 (1)

至此,调节完毕,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以前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都要改用按成本法核算,要进行调整,所以这个初始成本就是调整后的账面价值),加减上面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最后的余额就是抵消分录中应当冲减的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二、新会计准则对于长期投资核算的要求

本例主要说明依照新会计准则,使用修正的母公司理论做长期股权投资差额进行新旧会计科目的转换的具体方法。

新准则设置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但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另外新准则还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调账时,企业应对“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1]

1.对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余额全额冲销,并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年初未分配利润”科目;“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余额一并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

2.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的贷方余额全额冲销,并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年初未分配利润”科目;“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余额以及“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的借方余额一并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

3.对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的贷方余额全额冲销,并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年初未分配利润”科目; “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余额以及“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的借方余额一并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余额。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能够可靠计量其公允价值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根据新准则的划分标准重新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其首次执行日公允价值自“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转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原账面价值与首次执行日公允价值的差额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年初未分配利润”科目金额。[2]核算中连续编制时的分录为:

首先把上年度的“长期股权投资”带过来

借:长期股权投资 (1)+(2)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1)----就是投资收益(1)

资本公积 (1)

再根据上面的程序做当年的调整

调整完了,可以做合并报表的抵消分录了。

(一)以下两个抵消分录是无条件抵消分录

1. 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消(资产负债表角度)

借:实收资本/股本

    子公司

资本公积——年初

    子公司

——本年

    子公司

盈余公积——年初

    子公司

——本年

    子公司

未分配利润——年末    子公司

商誉

    挤差(一定等于根据购买日计算出来的商誉)

贷:长期股权投资

母公司(经过了上面的调节以后的)

少数股东权益

借方所列的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x 持股比例

2. 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投资收益的抵消(利润表角度)

借:投资收益

母公司(应从子公司分回来的,按持股比例计算)

少数股东损益

(应从子公司分回来的,应该与上面的比例是互补的)

未分配利润——年初

子公司

(注:借方和就是子公司的本年净利润加年初数,等于没有进行利润分配时的未分配利润——年末 )

贷:提取盈余公积

(子公司当年提取的盈余公积,一般是10%)

对所有者的股利宣告(看被投资企业当年有没有对投资者的分配)

未分配利润——年末 子公司 (此处金额要与1.中的一致)

(注:贷方和就是子公司全部的利润的去向,提取盈余公积和分配利润后即未分配利润——年末),下一步可 做抵消分录,是有条件抵消分录,简述如下:

1. 内部债权债务及其坏账准备的抵消(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有)分录。

2. 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处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有)分录。

3. 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处理,无形资产也同理(做这类题要注意资产的买入时间及处置时间,这将影响到折旧额的抵消数)(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有)分录。

4. 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的抵销(我觉得这个应该不重要)(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有)分录。

三、编制合并报表的技巧性处理

在使用修正的母公司理论和方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注意:

1.要确定母子公司期初的权益比例与长投初始成本;分公司账户,权益比例与长投价值都为零。

2.做母子公司调整分录;当其他母子公司分录调整完了之后(主要是涉及到收益利润的调整),母公司这部分数据可以从利润过渡表里直接转到当期分录中,数据不变。

3.做抵消分录。

① 在抵消调整表中,有的要多做一个归属于母公司的损益与未分配利润,就是因为调整收益后的净利润也变化了,就牵涉到归属于母公司与少数股东之间的损益分配,净利润数最后也要反映到资产负债表里去。否则下面的验证就会显示不平;(在母公司调整表里投资收益的调整包括以前年度调整不要做未分配利润,但要做利润表里的归属于谁的利润,其他的调整与子公司调整表里只要涉及到费用收益的都要做未分配利润与利润表里的归属于谁的利润),否则资产负债过渡表里与利润过渡表里的验证行就会显示不平。

② 利润表可以用当期累计数,合并出来后与上期累计数之差就是本期合并数;

③ 现金流量表也用本期数,与上期累计数加起来就是本期累计数;

④ 过渡表里的调整栏金额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做调整,各个单位的调整金额已经被取到各单位相应科目里去,实践中必须依照各单位的调整金额做分配。

四、利用修正的母公司理论进行合并报表的公式取数的勾稽关系

合并报表中公式取数的勾稽关系如下:

① 母公司调整表对下属公司的长投权益调整,其中长投,盈余公积,资本公积金,未分配利润的数据被取到资产过渡表里,同时投资收益被取到利润过渡表里。但利润表抵消当期数时最后只取汇总数据;

② 资产过渡表里的数据为长投的累计恢复调整数 ,被取到目录表里的调整栏里,与按成本法核算的长投账面价值加总成按权益法核算后的长投账面价值,调整后的金额又被取到资产过渡表里,最后被取到权益抵消分录里,也就是母公司按权益法核算时对子公司的长投价值。而资本公积与未分配利润的调整数被直接取到母公司里的项目里去,因为是调整母公司本身的,不像调整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投价值;

③ 母公司调整表里其他的调整项目与子公司调整表的调整项目最后分别被取到过渡表里各个单位的项目里去了。

④ 两张调整表里的数字书写格式有一点要求就是:按照科目类别,如果是资产就应该都在借方(除了减值准备)调整,如果借方调整减少就用负数。因为考虑到取数加减的问题。而抵消分录表里就没有这个要求,该怎么抵消就怎么抵消;

⑤ 资产负债表的权益抵销与利润表的利润分配抵消已经在过渡表里做好,在抵消分录表里就不要再重复。

⑥ 考虑到对以前年度的长投,收益,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的调整,就被分为当期与以前年度来处理。

⑦ 有的时候抵消分录要多做一笔。例如收入要反映到资产表里。因为公式取数的问题。有时候要变通一下,这要取决于对合并报表的抵消理解。

⑧ 以上的取数过程都是通过公式自动的。具体的要手工操作的地方见模板里目录表里的使用说明与相关单元格的批注说明。[3]

五、结论

单项的财务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只是反映该企业(集团)单个单位或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的综合信息,而难以提供从事不同行业子公司的总体经营状况,无法向决策者提供当期的、准确的、变动的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所以,应该将每个单元或业务所提供的信息作为合并报表的组成部分,与合并会计报表的说明性资料一起提供给报表的决策者。让决策者清楚的了解到企业(集团)下独立法人实体分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和决定投资方向。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合并会计报表新问题探究课题组。论控制和合并财务报告新问题[J.会计探究,2001(3)。

长期股权投资论文篇7

为规范企业投资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财政部于1998年6月了《企业会计准则――投资》;2001年1月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简称“旧准则”);2006年2月重新了《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简称“新准则”)。旧准则对投资进行了全面的定义和分类,而新准则对投资未进行定义和分类。从旧准则对投资的定义和分类可以看出,旧准则规范的是企业全面投资行为,而新准则仅仅规范了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行为。因此,本文仅就新旧准则在长期股权投资方面的规范进行比较。

一、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确定之间的差异

新旧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确定之间的最大差异是:新准则将长期股权投资按形成的方式分别为合并和非合并确认其初始投资成本,而旧准则未进行区分。

(一)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

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新准则作了如下两个方面的规定:(1)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按取得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2)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之间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作为股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

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新准则规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来加以确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其初始成本的确定按照交易方式来加以确定。一次交易实现的,其初始成本包括:(1)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2)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3)合并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未来事项很可能对合并成本产生影响并且其金额能可靠地计量,也并入合并成本。通过多次交易实现的合并,合并成本为每一单项交易成本之和。

(二)非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

对非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当企业以支付现金的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新旧准则的规定完全相同:按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初始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包括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的支出。

1.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确定的差异

新旧准则对企业以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1)新准则增加了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两种非货币易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前者以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后者以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公允价值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2)旧准则在以非货币易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支付补价时,对当期损益没有任何影响,只有在收到补价时才有可能对当期损益产生影响;而新准则无论是支付补价还是收到补价,都有可能对当期损益产生影响。(3)旧准则在确定以非货币易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时,强调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而新准则强调的是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4)从确定以非货币易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的繁简程序来分析,新准则比旧准则要简单得多,特别是旧准则换出资产收到补价时更加复杂。

2.以债务重组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确定差异

新旧准则对企业以债务重组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差异:(1)新准则无论是债务人以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清偿债务还是将债务转为资本,债权人在确定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时,对当期损益都有影响;而旧准则规定债权人在确定以上述两种债务重组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时,对当期损益无任何影响。(2)新准则在确定以上述两种债务重组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时,强调的是公允价值;而旧准则强调的是账面价值。

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差异

(一)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适用范围差异

新旧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适用范围的规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1.尽管新旧准则都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采用成本法,但新准则更强调长期股权投资在活跃的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2.旧准则在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时采用成本法,有控制时采用权益法;而新准则在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时采用成本法,在这一方面刚好完全相反。3.旧准则对采用权益法核算时的持股比例进行了限定,而新准则未进行限定。

(二)长期股权投资账务处理差异

对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新旧准则对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程序,除了新准则规定当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时采用成本法核算,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以外,其它核算程序完全相同。

新旧准则对采用权益法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时,账务处理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旧准则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初始投资成本无论比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是大还是小,其间的差额均通过“股权投资差额”账户进行核算,并分期进行摊销;而新准则规定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时,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2.旧准则把采用权益法核算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分期摊销抵减投资收益与按税法的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允许扣除的差异规定为时间性差异,并视企业所采用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分别确定;而新准则由于差额仅仅在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产生,且差额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对其与税法规定相抵触时的处理未作规定。3.对投资者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不构成控制改按权益法核算时的初始成本确定方面的规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新准则做了可选择性规定,即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或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的投资账面价值来确定;而旧准则规定按照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来确定。

三、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处理差异

(一)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比较基础差异

新准则分别以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的比较基础: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确认以公允价值作为比较基础。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减值确认以现值作为比较基础。新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时,应当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的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的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旧准则以可收回金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的比较基础。旧准则规定企业应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地逐项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末检查一次。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时,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

(二)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判断标准的差异

旧准则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分别为长期股权投资有无市价提供了判断的标准:对有市价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计提减值准备,提供了五个方面的判断标准;对无市价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计提减值准备,提供了四个方面的判断标准。

新准则对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计提减值准备未提供判断的标准,对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计提减值准备提供了判断标准,即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

四、长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差异

新旧准则在长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方面的差异比较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新旧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信息披露主体的侧重点来分析

新准则侧重于披露被投资主体的财务信息;而旧准则侧重于披露投资主体的财务信息。

(二)从披露信息的形式来看

旧准则侧重于披露可计量的会计信息;而新准则侧重于信息本身的质量特性。

五、我国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国际协调

综上所述,新准则与旧准则之间的突出差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长期股权投资论文篇8

[摘 要] 本文对当前证券市场的热点问题——股权分置改革相关主体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对于不同的股权分置解决方案,会计处理的实质应该一致。对于非流通股股东而言,对其支付对价或补偿应该作为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对于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非流通股股东应该重新确定股权投资差额;对于流通股股东而言,其所收到的对价或补偿应该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符合谨慎性原则;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其承担了股改费用,则股改费用应该冲减股本溢价,而不能作为费用。

[正 文]

随着股权分值改革试点公司一批批的推出,股权分值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随着《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的出台,股权分置改革的操作细则也逐渐明晰了起来。但是,对于股权分置改革涉及的相关主体的在会计上如何处理,目前并没有出台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或规定。作为改革主体的主要方——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应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作为改革对象的上市公司要不要进行会计处理,如果要进行会计处理,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且就这些问题作简要的探讨,旨在发表一些议论,希冀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对股权分置改革相关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之前,我们必须确定会计主体,即会计为谁记账,会计反映的是何方的经济业务内容。我们知道会计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必须严格的限于会计主体这一特点的空间范围内,而不是漫无边际的。以会计主体作为开展企业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不仅要把特定个体的经济业务和其他特定会计个体的经济业务严格分开,又要和企业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划分清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主要涉及三方当事人:非流通股股东,流通股股东和上市公司。

股权分置改革是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的重新分割,无论非流通股股东为了获取股份的流通权而让渡给流通股股东的被称为是“对价”还是被称为“补偿”,也无论股权分置改革的方式是送股、缩股,还是回购、权证,在股权分置会计处理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各种解决方案的会计处理实质应一致,不能因形式不同而导致会计处理有质的不同。

一、非流通股股东的会计处理

非流通股股东是股权分置改革的主体。我国股市在形成之初由于制度的原因即造成了两种类型的股票分割的局面,非流通股主要是国家股及国有法人股,它们不能在交易场所转让,只能通过协议转让;流通股主要是社会公众股,主要是公司在初次融资或再融资时向社会公开发售的股份,它们只能在交易所转让。非流通股股东主要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经授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投资公司、资产经营公司、经济实体性总公司等机构。最为典型的代表是上市公司的母公司(也即第一大股东),由于我国股市上市额度限制,国有企业在改制上市时往往把一部分优质资产作为子公司上市,而自己作为集团公司作为上市公司的母公司。这样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往往与上市公司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上市公司也易沦为大股东谋取私利的工具,这也正是股权分置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非流通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股权,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在账面上反映为“长期股权投资”。在股权分置改革中,股改方案常常为非流通股股东为了获取股份的流通权,需要支付一定的对价或补偿给流通股股东,必然会导致一定的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同时也会在未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对于非流通股股东让渡给流通股股东的对价或补偿,如果直接记为费用或是直接冲减所有者权益,最终的结果都是所有者权益减少,导致权益缩水。这就存在一个悖论:股权市值升了,但账面价值反而下降了,使得股权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距更大了。所以,对于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和让渡的对价或补偿即不能作为费用或损失,也不能减少非流通股股东的所有者权益。在这个原则下,非流通股股东按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

(一)如果非流通股股东原采用成本法核算股权,送股、缩股及送权证不需作账务处理,送现金时则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同时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

(二)如果非流通股股东原采用权益法核算股权,则按不同的股改方案会计处理也不同:送权证不作账务处理;送现金则按所支付的现金总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贷记“现金”;送股和缩股方式因为在股改后非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会下降,所以应重新调整股权投资成本和投资差额,以送股或缩股后的股权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相应的份额(即股改后的持股比例乘以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确定股改后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原投资成本与股改后投资成本的差额转入股权投资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按一定的年限摊销,同时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对于第二种情况,有的学者认为应设置“递延全流通资产”账户来核算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现金或放弃的股份,理由是非流通股东为取得流通权而付出的代价,是能够为非流通股东带来经济利益的,应该反映为一项资产;且非流通股股东从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受益属于未实现的利益,这项收益应该递延,待股权转让时,再按比例全额或部分结转股权账面价值。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理由如下:①如果单独设置“递延全流通资产”账户,那么会计期末这个账户在会计报表上该如何反应?如果单列,因其实际上与对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有关而在理论上不能单独成为一项,且影响了会计报表的可比性;如果并入“长期股权投资”项在“长期投资”项下反应,则这个账户的性质和作用与“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相当,可以直接用“股权投资差额”账户,何必多此一举新设帐户;如果列为“所有者权益”的减项冲减股东权益,则又会出现上述实际价值增加了账面价值反而下降了的悖论。②“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核算的是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在股权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股东为了获得股份的流通权而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和让渡的对价或补偿,也可以看作是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股改后股权投资总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性质上还是股权投资差额,所以还是应该在“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账户核算。

二、流通股股东的会计处理

非流通股股东主要是指社会公众,即依法以其拥有的财产认购股份或购买流通股份的公民。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时可以采用社会募集的方式,在社会募集方式下,股份公司发行的股份,除了由发起人认购一部分外,其余部分应该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我国《公司法》规定,社会募集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股份,不得少于公司股份总数的25%,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应在15%以上。在股权分置改革中,有学者认为流通股股东当初为了获取供应量少的股份而付出了高代价,他们理应要求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也由学者认为非流通股流通后又可能造成股价下跌,流通股股东因此而遭受损失,因此他们理应受到补偿。无论是对价还是补偿,流通股股东都是这些利益的获得对象。

对于流通股股东而言,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被投资公司派发的现金红利和买卖被投资公司股票所获得的差价即资本利得。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于非流通股股东为了获得股票流通权而让渡的对价或补偿,显然不能作为上市公司发放的股利(也不能作为清算股利),股改过程中上市公司承担的是股改的费用,也不能作为资本利得,因为股改过程中流通股股东并未买卖股票。那么,对于流通股股东获得的对价或补偿应该如何定性呢?笔者认为应该作为投资者投资成本的收回或返还,理由是最初的流通股股东为了获取供给量少的股票而付出了较高的代价,不管最先的流通股股东又将股票转给了他人、不管股票被换了多少次手、不管股价怎样涨跌,接盘的股东同样为获取股票也付出了代价,现在非流通股东为获取流通权而让渡的利益,理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这样也符合会计处理上的谨慎性原则。因此,对于流通股股东,区别原采用方法的不同而作相应的会计处理:

(一)成本法。如果流通股股东对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进行会计处理,对于送股、缩股或送权证,不需做账务处理,只在备查簿中登记增加的股数或收到的权证;对于送现金,则在收到现金时,借记“银行存款”,同时贷记“短期投资”或“长期股权投资”冲减相应的投资成本。

(二)权益法。对于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的流通股股东,收到权证不做账务处理;对于收到现金,则按收到的现金金额冲减股权投资差额,如果原先的股权投资差额不够冲减则记为股权投资差额贷差,在一定的期限内逐渐转为受益,即按收到的现金金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同时借记“现金”或“银行存款”;对于送股或缩股,由于股改后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增加了,所以需要调整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和股权投资差额,以送股或缩股后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乘以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确定股改后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股改后投资成本与原投资成本的差额以股权投资差额补足,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

三、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

从法理上说,实施股权分置是非流通股股东由于解除上市时对流通股做出的非流通股不流通的承诺而须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作为违约费用,那么,股权分置是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事,不涉及上市公司。而且,根据证监会颁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应该由非流通股股东提出,那么,改革的成本应该由非流通股股东承担。会计主体假设要求把作为特定个体的企业,与企业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划分清楚。股权分置改革本来实质上涉及的是上市公司的股东之间的事,理应与上市公司自身无关。虽然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相关的操作规则的出台,股权分置改革的细节也逐渐清晰起来,但是关于股改费用由谁承担的问题,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实际操作当中,首批试点的上市公司却一直扮演股权分置改革组织者的角色,股改费用也由上市公司承担,这实际上导致了一部分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主要是股改费用的会计处理。

目前的会计处理方法是上市公司直接作为“费用”列支,这样会计处理的结果是直接对公司的损益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出台的《关于保荐机构从事股权分置改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了保荐机构应该根据与上市公司签订的保荐协议,合理收取相关费用;财务顾问费以不低于100万元的标准收取,保荐费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通过后,以不低于150万元的标准收取。按此推算,完成股权分置改革需要支付的费用少者300万元,多者上千万元。如此巨大的费用支出将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更有甚者,对于微利的公司则有可能因此而当年亏损、对于已经连续两年亏损本可以扭亏为盈的公司则有可能当年继续亏损而面临退市风险、对于本可以达到再融资条件的公司有可能失去再融资资格、对于资金紧张的公司导致现金流更加短缺。将股改费用由上市公司承担并费用化这种方法不是非常恰当。

有学者认为,股权分置改革从本质上来说具有“正外部性”, 股权分置改革打破了大股东“一股独大”的利益分配格局,消除了不同类别股东间的利益冲突,形成多层次的外部监督和约束机制。非流通股股东为获得股份流通权而与流通股股东讨价还价的各种交易成本,如果全部由上市公司负担,不符合存在外部性时福利最大化的条件:“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利益”。笔者同意这种观点。同时,该学者认为,股权分置改革是从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安排,股权费用是证券市场的政策性负担,政府理应解决这项政策性负担,因此从增加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的供给角度考虑,政府应该给予上市公司一定的补贴。笔者认为,对于政府是否会给予上市公司一定的补贴,还有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制订,政府是否会出台补贴政策会考虑到多种情况,如财政负担、补贴的广度和深度、补贴的效果等。政府是否会给予财政补贴,具有不确定性。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股改费用由自己承担,笔者认为比较恰当的处理方法是直接冲减股本溢价(即资本公积),而不应该一次性计入费用。之所以将股改费用冲减资本公积,理由是可以将股改费用看作是上市公司为将非流通股股票变为流通股股票而付出的股票变更费用(也就是说,将股改费用看作是上市公司给非流通股股东重新印刷股票而付出的发行成本),股改费用作为发行费用直接从股东(即非流通股股东)缴纳的资本溢价中扣除。对于流通股股东而言,上市公司向这部分股东筹资的发行费用早已从发行时股东缴纳的股本溢价中扣除;相应的,对于非流通股股东而言,其在投入资本时也缴纳了资本溢价,现在因持股性质变化而产生了相应的费用,如保荐机构费用、律师费、宣传推荐费、差旅费等,也理应从当初缴纳的资本溢价中扣除,不能因为股东类别不同会计处理也不同。

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发生股改费用时,按实际支付的费用总额,借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与费用化相比,这样会计处理的结果虽然都将减少上市公司的净资产,但是不会影响上市公司的损益,尽可能减少了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何君光,张天强:《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中上市公司估值的研究》,《中国资产评估》2005年第7期。

2、凌士勤:《股权分置的解决方案研究》,《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9期。

3、叶永良:《对我国现行股权分置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14期。

4、廖旗平:《对用权证解决股权分置的探究》,《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14期。

上一篇:量化投资论文范文 下一篇:金融数学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