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22 08:22:04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管理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改革;日本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91-04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和空巢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年护理问题成为了当前社会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根据历年《统计公报》的数据整理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在稳步增长,老年人口抚养比在逐步加强。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1982年为4991万人,2014年增加到13755万人,年均增加273.9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4.9%增加到2014年的10.1%,年均增加0.1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从8%增加到13.88%,年均增加0.18个百分点。此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2000年的71.4岁提高3.43岁。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以及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在未来老年人对长期护理服务有巨大的需求。为了应对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在2011年国务院就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在规划中明确提出:“探索实施老年护理保险,增强老年人对护理照料的支付能力。”可见,国家已将老年长期护理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关键是如何建立和实施我国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对国外一些主要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英国、韩国等的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实施内容进行了阐述,然而很少有学者对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改革进行深入跟踪研究。中国和日本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且人口和社会结构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和实施方面都带有政府强烈干预的色彩,因而对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和改革的最新态势进行深入跟踪研究,无疑对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具有更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改革的动因

2000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护理保险制度逐步缓解了日本国民的护理需求,减轻了个人和家庭的护理费用负担,但随着制度的进一步推进,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了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一)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

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是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改革的根本驱动因素。根据日本《社会保障统计年报(平成25年版)》的数据显示,日本在2012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已超过300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2%,预计该比例在2015年将达到20.8%,在2025年将达到30.3%。此外,日本高龄化趋势也比较明显,75岁及以上高龄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预计到2025年75岁及以上高龄人口的比重将上升到18.1%。老龄化趋势的加深,高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日本需要护理的人数快速增长并远远超过了预期水平。据1996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的一项预测数据显示,日本国内需要护理的老年人人数在2000年、2010年和2050年将分别达到280万、390万和520万,但实际上虽然2000年时被认证需要护理的老年人仅有218万人,但到2005年就迅速增加到了411万人,超过了2010年的预期水平,而到2012年被认证需要护理的人数又达到了533万人,超过了2050年的预期水平。超预期的人口老龄化以及超预期护理需求的增加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进行护理保险制度改革,增加护理保险供给,以满足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护理需求。

(二)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大

伴随着护理服务使用人数的增加,护理服务给付费用也逐年上升。2000年护理保险费支出为3.6万亿日元,2005年上升到6.4万亿日元。而根据厚生劳动省预测,2012年给付额将达12兆日元,2025年将达19兆日元。由于日本护理保险资金的45%需要靠政府承担,急剧增长的护理保险给付额加重了政府的护理保险财政负担,为了缓解财政给付压力,政府不得不逐步提高参保人的缴费水平。2000年第1号被保险人每月平均需缴纳的保险费为2911日元,而到2012年该费用上升到了4792日元,上涨幅度超过60%。缴费水平的提高挤占了参保人的当期可支配收入,对收入偏低的老年群体带来了很大压力。

(三)护理需求人口结构重心发生转移

日本民众护理需求结构重心发生了转移,主要表现在轻度护理需求人口数量快速增长,而重度护理需求人口数量增长减缓。在2005年需要轻度护理的认证人数为72万人,而在2000年这一认证人数仅为32万人,五年间增长了225%,如果加上“要护理1”中的轻度护理需求者,轻度护理需求所占比重就更大。因此,随着护理需求结构重心的转移,客观上也需要调整护理保险制度以适应新的护理需求。

(四)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使得护理保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1)政府对护理服务提供者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导致了2007年“COMSN”(日本企业参与照顾服务提供的先驱企业)不法申请给付事件的发生。(2)制度的碎片化,护理保险、福利事业和医疗保险提供的服务存在相互重叠、互不衔接的问题,使得服务利用者对制度设计不满意。(3)护理从业人员待遇水平低、劳动环境差,离职率高、人才流失严重。(4)保险给付项目设计有失公平,例如伙食费和居住费用的承担主体依服务利用方式而存在差异,对于居家照护服务使用者需自行承担,而对于机构入住者该费用则为保险给付项目。

三、改革的措施及成效

针对护理保险制度实施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日本政府围绕如何保持护理保险制度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方向,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并于2005年、2008年和2012年进行了三次改革。其中,以2005年通过的《有关部分修改介护保险等的法案》的改革影响最为深远。

(一)2005年改革措施

2005年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如何完善护理保险制度体系展开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创建护理预防体系,解决轻度护理需求者快速增长的问题。新型护理预防体系以市町村政府的护理预防为主体,负责本区域内综合预防体系的建设。在此次改革中增加了护理对象级别,将护理保险制度开始实施时的“要支援1”级别拆分为“要支援1”和“要支援2”两个级别,改革后护理对象级别增加为7级。此外,还设定了新的预防服务项目,由市町村护理认定审查委员会进行护理等级认定,并提供“预防护理”给付项目的服务。第二,创建社区综合援助中心。在各市町村建立社区综合援助中心负责“地区援助业务”的具体实施,包括护理预防、综合咨询、虐待预防、社区护理援助等综合援助服务。社区综合援助中心整合了医疗、护理、福利等多个职业,改变了以往护理保险、福利事业和医疗保险提供的服务相互重叠、互不衔接的问题。在机构设置和运营体制上,充分考虑了市町村的人口规模、专职人员配备等情况,按每2万~3万人口设置一处的标准设计。第三,创设社区紧密型服务。社区紧密型服务是由市町村制定并监督实施,它更加强调社区的护理功能,原则上只有本市町村的居民(被保险者)才能成为保险给付的对象。社区紧密型服务由于利用者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服务,有利于强化利用者与地区的纽带,增强归属感和地区认同感。不仅如此,市町村根据本地区利用者的人数和服务量,控制服务规模,可以防止服务提供过多以及设施建设规模过大造成的浪费。第四,开源节流,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开源方面主要措施包括:(1)扩大护理保险覆盖范围,例如将遗嘱年金和伤残年金纳入了特别征收范围。(2)增加个人缴费,在2006年第一号被保险人缴费的基数额提高到了4090日元。此后在2009年和2012年又分别提高到4160日元和4972日元。而节流方面主要是对保险给付范围进行改革,伙食费、住宿费不再作为机构护理保险的给付项目,完全由利用者自己承担。这不仅平衡了机构入住者与居家照护服务使用者之间的付费公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金额的支出。

(二)2008年改革措施

2008年,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解决护理从业人员流失严重和政府对护理服务提供者管控不力的问题。首先,针对护理从业者流失的问题,日本政府在2009—2011年第四个护理保险计划实施期间,调整了护理保险报酬的标准,增加了护理从业人员的待遇。同时在护理服务的供给方面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增加了供给。2009年日本政府向各都道府县下拨2495亿日元的护理基础设施特别拨款,用于护理设施和护理中心的紧急建设,2010年又投资约3975亿日元设立护理职员待遇改善交付金,投资约3011亿日元完善护理设施建设。其次,针对2007年出现的“COMSN”不法申请给付事件,日本政府强化了地方政府及NPO对照护服务提供者的指导监督作用。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1)调整业务管理体制,对护理服务提供机构进行分级管理和监督,对不同规模的护理服务提供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2)加大对服务提供机构的检查力度,对违法行为和不正当行为采取严格惩处措施,如罚款、停业整改、吊销服务提供资格等。(3)优化检查惩处的流程,引入了事前申报机制,保证护理服务使用者接受服务的连续性。日本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尽可能消除“护理服务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监管缺失问题。

(三)2012年改革措施

2012年的护理保险制度改革是对前两次改革的拓展和延伸,改革措施包括:(1)进一步推动地区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了全天候24小时对应型访问介护服务、小规模多机能型服务和访问看护复合型服务。实施护理预防与生活照顾相结合的综合援助服务,努力使社区综合援助服务项目向预防、护理、医疗、居住和生活照顾一体化方向发展。这些改革措施引入了福利民间化、市场化元素,为竞争型社会福利的形成打下了基础。(2)再次修改了培养和吸引专业护理人员的政策,调整了护理保险给付标准,提高了护理从业人员的待遇水平。

(四)改革的成效

通过三次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1)护理预防体系得到发展和完善,接受预防护理服务的人数增加迅速。2005年护理预防体系未建立之前“,要支援”认证者人数仅为72万人,2006年护理预防体系建立之后,“要支援1”和“要支援2”的认证者人数就达到了104万人,到2011年已经达到了140万人,约占到认证者总人数的26.4%。预防护理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遏制轻度护理者转变为重度护理者,这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还能减轻护理保险给付金额的支出。(2)护理服务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拉动日本经济的新增长点。以居家事务所为例,2011年居家服务事务所的数量达到了126356家(2005年这一数字为83397家),其中民营事务所占到了98.7%,成为该领域的主力军。据估计,到2025年日本护理服务产业预计将达到10万亿日元的产值。(3)护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得到空前发展。护理专业人员从2000年的54.9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12.5万人。2011年通过护理支援专业课考试的专业人员约达到了57.4万人,而申请考试人数超过了200万人次。(4)民众对护理服务的利用更加普遍。据厚生劳动省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居家服务被利用次数达到了3829万次、设施服务被利用次数达到1026万次、社区紧密型服务被利用次数达到353万次;2012年被认证需要护理的人数增加到了533万人,护理保险给付人数增加到了445万人,其中居家服务利用者、设施服务利用者和社区紧密服务利用者人数分别达到了328万人、86万人、41万人。(5)日本民众对护理保险制度认同度提高。就日本内阁府在2010年进行的一次护理保险制度实施效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访者中对护理保险制度持肯定态度的人数占比为51.3%,超过了半数以上。

四、经验启示

日本从2005年开始的一系列改革都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保证护理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的重要尝试。虽然改革中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但对于护理保险制度还未起步的我国来说,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特别是护理保险制度改革的理念、思路及具体实施措施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循序渐进地建立适应国情的护理保险制度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各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因此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应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方针。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护理保险发展模式,可考虑选择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上海、重庆等城市进行试点,然后逐步向全国推广。此外,考虑到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悬殊,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人群的范围可首先将其限定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的家庭,以家庭为单位参与护理保险。护理保险费用筹集应考虑多种渠道,由政府、企业、家庭多方合理承担,家庭缴费允许动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的资产。这不仅提高了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护理保险的资金来源。

(二)注重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是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启示我们,老年护理服务具有高度公共物品属性,政府在护理服务供给中需要承担起主要责任,但在兼顾公平的同时也需注重效率,为了合理协调两者关系通过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是提高运作效率的有效手段。我国可借鉴日本的护理保险实践,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民间力量、市场力量进入护理保险服务市场,建立满足不同护理服务需求和层次的护理服务机构,例如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疗养院和老人日托中心等。试点初期可选择有资质、实力强、网络全的大型保险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参与护理保险,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在积极探索实践政府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以此来缓解未来老年护理需求的压力。例如青岛市在2012年1月7日颁布的《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中提出:“积极探索建立委托第三方经办监管的管理模式,通过政府招标确定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护理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支付等工作,提高基金使用效益和工作效能。”此外,合肥市在2013年7月1日还出台了针对五保特殊群体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障制度实施方案,允许政府出资购买商业护理保险来解决五保特殊老人群体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障需求。

(三)重视护理预防保健体系的建设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改革中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地方就是建立了护理预防体系。我国在护理保险制度顶层设计时应将护理预防保健体系建设纳入到一个重要位置,通过护理预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可实现护理保险制度从被动给付向主动预防转变,这样可减轻护理费用支出压力,对保持制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建立全民健康检查制度,对疾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以降低中老年时期的疾病发生率,降低预期医疗费用开支。

(四)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照料优势

由于我国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老年人对家庭有较强依赖的情结,一般不愿意接受离家较远的机构养老或护理,因此在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时,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思想诉求,这方面日本社区照护服务方式可作为一个借鉴,建立集家庭护理服务和专业机构护理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护理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自理能力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例如针对日常生活能够部分自理的老年人主要采取居家护理方式,由社区服务机构向老年人提供上门的护理服务,例如穿衣、做饭、洗碗等。而针对日常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而家庭成员又无力护理的老年人主要采取养老机构护理方式,由设在社区内的养老院、护理院等专业机构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照顾。

(五)加强专业护理服务人才的培养

国家应重视专业护理服务人才的长期培养,加快发展专业化的护理人才队伍。第一,重视护理专业人才培训,在职业院校中开设老年护理保健专业,建立和培养一支既懂得老年心理需求,又掌握老年医疗保健和护理知识的专业老年护理人才。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护理资格认证考试体系,避免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良莠不齐,促进护理人才市场的良性发展。第二,注重护理在岗人员的职业培训,定期举办护理知识讲座、开展业务技能培训。第三,吸取日本护理从业者离职率居高不下的教训,合理制定护理服务人员的薪资报酬,保证护理服务队伍的稳定,以及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第四,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构建平台打通志愿者队伍的服务通道,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政府在护理服务领域的投入压力,也有利于弘扬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

(六)重视风险管控,强化政府的监督

长期护理保险涉及医疗、护理等众多关系主体,存在较大的医疗和护理服务的风险隐患,若缺乏有效的监管和风险管控手段,必然会造成医疗及护理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终可能会导致长期护理保险收不抵支,进一步威胁到护理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因此,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计之初就要做好风险管控的长期规划。如果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方式来提供护理服务,那政府风险管控的重点应落脚于供给服务主体,这方面可以仿照日本建立护理服务供给主体监察体系,通过监察体系的建立来进一步规范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主体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供给主体不法行为的出现。在未来护理保险的实践中,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以维护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宋金文.日本护理保险改革及动向分析[J].日本学刊,2010,(4):107-120.

[2]朱秋莲,谭睿.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3):46-49.

[3]王磊,等.日本介护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启示[J].地方财政研究,2013,(5):75-79.

[4]宋健敏.日本社会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高春兰.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中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分担机制研究———以日本和韩国经验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2,(8):103-109.

[6]谢保群.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改革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8):47-55.

[7]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8]戴卫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社会保障年:平成25年版[EB/OL].国立社会保障•人口研究所官网,2014.

[10]厚生省.公的介保制度の状と今の役割[EB/OL].豆丁网,2014-05-12.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长期护理保险

1.日本建立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背景

1995年日本政府首次提出“关于创设护理保险”的议案。1997年5月和12月《护理保险法》分别在众议院和参议院获得表决通过。2000年4月1日,日本《护理保险法》正式实施。2005年,日本政府对2000年保险法案进行修订并颁布了《护理保险法修订法案》。虽然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比美国、德国起步晚,但其发展非常迅速,现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系统。同德国相似,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是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日本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 人口老龄化是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根本原因

1970年,日本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07%,是最晚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但是在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之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却在发达国家中名列首位。1995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4.54%,而1999年这一比重超过了17%。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及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日本快速老龄化的根本原因。20世纪60年代之后,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一直在2.0之下。1985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为1.76,1990年降低到1.57,1998年更是创造了1.38的最低历史记录。死亡率的下降和人均预期寿命的提供进一步推动了日本人口老龄化。人均预期寿命能够综合反映死亡率的水平。日本男性和女性的人均预期寿命在1947年分别为50岁和54岁,而1997年人均预期寿命则分别提高到77岁和84岁。与人口老龄化相对应的是,老年人对长期护理需求的不断上涨。据统计,1993年日本长期卧床、痴呆及虚弱等需护理的老年人总数为200万,而到2000年这一总数已达280万。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困扰日本的最大人口问题。

1.2 医疗保险的财政压力是实施长期护理保险的直接原因

伴随着高龄老年人口的增加,因生活无法自理而需人护理的失能或失智老年人必然随之增加。据日本厚生社会局统计,1993年和2000年日本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分别有200万和280万,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1.8%和12.9%。另据统计,有近3/4的需护理老年人的护理期在1年以上。1961年日本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1973年实现老年医疗免费制度。其后虽老年医疗保险有所改革,但依然维持完善和慷慨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因而有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老年人都愿意通过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和国民医疗制度来获得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化住院”问题。由于老年人的患病率高,护理时间长,医疗费耗资额度大,从而给医疗保障体系的财政支出造成巨大冲击。据统计,1996年占总人口15.1%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用掉了全国医疗费用的46.3%,并且这一比例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为了解决老年人的护理问题和减轻医疗保险的财政负担,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建立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个人三方共担费用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1.3 家庭结构和家庭观念的变化是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的重要原因

在传统社会中,老年人的护理工作一般由家庭承担。然而二战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家庭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由于晚婚、晚育和非婚的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一直低于2.0,进而导致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核心化。同时,由于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日本的老年人家庭也急剧增加。据统计,1972年家中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有6578000户,而到1998年增加到14820000户,并且其中近一半的家庭中只有老年人。二战后日本家庭的另一变化是女性参与就业率的上升。传统家庭中,老年人的护理工作大多数有女性完成。女性就业率的增加使得原来依靠儿媳或女儿照护老人的传统逐渐动摇。另一方面,由于战后的新宪法破坏了旧有的家庭制度,加之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日本的下一代赡养父母的家庭观念越来越淡薄。家庭结构和家庭观念的变化都严重削弱了家庭的护理功能。长期护理在家庭层面的供需矛盾要依靠社会的力量解决。

1.4 文化价值观念是建立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动因素

日本从20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的理念深入人心。此外,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本又是一个强调社会连带责任的国家,这种运用社会互助方式解决个体风险的精神、理念成为日本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础。而德国等国家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营也为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依据和经验。

2.日本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为了减轻家庭的护理负担,也为了减轻社会医疗保险的福利支出,日本于2000年4月1日正式实施了《护理保险法》。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一种由政府实施的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是继德国后第二个采取社会保险模式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的国家。

2.1 管理主体

政府是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管理主体,中央政府、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政府有各自明确的责任范围。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制度整体框架的设计,护理程度的审定,对护理服务种类、价格等制定统一的标准。都道府县主要负责制度运作的指导,并提供护理设施和护理人员等。市町村是长期护理保险的具体运营主体,或称保险人。日本长期护理保险运营管理的特点是实行比较分散化的、独立的管理,目前作为运营主体的地方政府大约有3300个。这些运营主体的责任包括:一是,根据各自地方的情况设定保险费的等级、额度,征收保险费。二是审定护理申请人的资格、等级,并提供护理。

2.2 保险对象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参保具有政府强制性,40岁及以上的人员都必须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并缴纳一定的保险费。根据年龄将被保险人划分为,第1号被保险人和第2号被保险人。65岁及以上的人员为第1号被保险人,40-64岁的人员为第2号被保险人。这两类被保险人的主要区别在,保费缴纳方式和收益对象范围。年金在18万日元以上的第1号被保险人的保险费直接从其养老金中划扣,其余第1号被保险人的保费由市町村个别征收。第2号被保险人必需终身缴费,直接从其收入中扣除。在受益对象范围方面,第1号被保险人只要需长期护理,经审定后自动获得护理资格。对于第2号被保险人,只有当他们患有初期老年痴呆、脑血管等与年龄有关的16种特定疾病时才能够获得护理保险提供的护理服务。

2.3 筹资机制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为了确保稳定的资金来源,日本长期护理的保险资金由三级政府、个人共同负担,即50%来自公费,50%来自保险费。公费部分,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按照2:1:1的比例分别承担总资金的25%、12.5%、12.5%。为了平衡各市町村的支付能力,国家将拿出其负担资金的1/5作为调整补助金交付给那些低收入老人或高龄老人多的市町村。保险费部分,第1号被保险人承担总资金的17%,第2号被保险人承担总资金的33%。此外,为了避免保险对象过度使用护理服务,被保险人在接受护理服务时需承担护理费用的10%。

2.4 评估资格

被保险人提出护理申请后,市町村派调查员以全国通用的标准化调查表到被保险人家庭中访问调查。调查表涵盖生理能力、行为能力、生活自理程度、精神状况等方面的85项调查内容。调查结束后,需对申请者的护理资格进行两次判定。首先,将调查结果输入计算机,由特定软件程序对申请者是否需护理及护理等级进行分析,完成第一次判定。然后,护理认定审查委员会在第一次判定的基础上,做出最终评定。最终评定结果为不需护理、需支援或护理等级1~5。

2.5 保险给付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目标是为减轻家庭成员的护理负担,因此日本护理保险的给付方式以直接向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为主,现金给付所占比例极少。日本的护理服务主要分为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为鼓励老年人在自己家里接受护理,居家护理的护理服务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访问服务、日间护理、短期设施护理及居家环境改善等。社区护理是以社区为载体,利用社区内的护理设施、机构为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如果在家中护理已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老年人可以到由都道府县指定的福利机构、保健机构或疗养医疗机构中接受专业机构护理。

3.运行效果

3.1 覆盖范围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要求40岁及以上的人都必须参保。截止到2011年4月,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第1号被保险人达到2906.9万人,占总参保人数40.54%;第2号被保险人为4263万人,占总参保人数的59.46%。从日本2000年起,日本第1号被保险人的增长速度都比较稳定,增长率都在3.5%以下。如图1所示,2000年至2009年日本第1号被保险人的增长比例在3.5%~2.5%之间,在2009年后增长比例降低到1%以下。

3.2 服务使用情况

2011年需要长期护理或支援护理的人数为507.56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289.4万人,增长率为132.65%。截止到2011年4月,长期护理的使用者达到417.85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268.88万,增长率为180.49%。日本的长期护理方式主要有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各护理服务的具体使用情况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居家护理是长期护理服务使用者的主要选择。2002年以后,选择居家护理的服务使用者都占总使用者的70%以上。2006年增加社区护理以后,居家护理以及机构护理的使用并没受到太大影响。

3.3 服务供给情况

由于日本的护理等级划分十分详细,按照护理服务分类的对护理机构数量的统计也十分繁琐,所以本文仅选“家庭访问医护机构、针对痴呆老人的日间护理社区机构、老年长期护理保健机构”的情况为代表。2011年提供家庭访问医护服务的机构67922家,比2000年增加了一倍多。2011年提供针对痴呆老年人的日间护理社区共有11180个,而2000年只有418个。2011年老年护理保健机构3763家,比2000年增加了1603家。总之,在过去的十年中,日本的护理机构数量大幅增加,已能够为需护理人群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3.4 支出情况

为了防止长期护理服务的过度使用和减轻护理保险的财政压力,日本长期护理法要求护理保险受益人在接受长期护理服务时需支付10%的护理费用。因此,日本的长期护理费用支出分为公共支出和私人支出。长期护理的公共支出部分,居家护理支出和机构护理支出所占比例较大(如图3所示)。以2011年为例,居家护理和机构护理的公共支出所占比例分别为52.54%,37.93%,而社区护理公共支出所占比例不足10%。长期护理的私人支出部分(如表1所示)与公共支出部分保持相似的支出结构,居家护理费用和机构护理费用占了私人支出的绝大部分。

参考文献:

[1]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237.

[2]尹豪.日本人口老龄化与老龄化对策[J].人口学刊,1999(6).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老龄化;日本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3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83-02

长期护理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安养院接受长期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日本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成功经验对于保证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完善护理保险的社会职能,实现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状况

日本是当前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自1970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口系数由7.1%上升到2005年的20.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2576万人,据预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在2042年将达到峰值3863万人,到2055年,约2.5个日本人中就有1位老人。日本政府以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为突破口,建立起了一套较有成效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展开了社会保障基础体制的改革,这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社会性的老年人护理问题,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医疗保险基金赤字扩大化趋势及由此带来的沉重财政负担。其具体运作有以下几个过程:

1.采用全民强制性保险。日本在2000年制定了《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正式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共同构成日本的社会保险体系。它由大约3300个地方政府来共同管理,其中的50%保险费用来源于地方和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民众交纳剩余的50%保险费。政府以强制方式将年龄在40岁之上的老年人都纳入长期护理保险的范围内,要求其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用。保险人以年龄为65岁为界限分为两类,40-64岁老人承担保险金的33%,而年龄在65岁以上的负担保险金的17%,所需费用从个人养老金中扣除。

2.多方位护理需求评定。需要护理保险服务,个人要事先在市、叮、村申请,由专业监管人员去申请者家中利用初级评估方法判断情况,对申请人身体、认知功能等多方面进行问卷式调查,由电脑技术整合后自动计算得出结果,确定申请者能否申请护理服务、需要何级别的服务。护理等级的认定从低到高分别为“自立”、“需要援助”、“需要护理”。被认定为“自立”,则不能接受服务。然后由护理认定专家组对案例进行再次核定,从而确定其能否取得相应的保险金。

3.双向自由护理方案选择。相关护理机构的雇员经过专业训练成为护理经理,他们可以辅助保险人及亲属选择合适的综合服务方案。考虑到护理经理选择方案时有可能倾向其所在机构的单方面利益,保险人及亲属可有权选择或更换护理经理,决定是否选取相应的护理服务。

4.细化长期护理保险等级。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及护理等级后,保险赔偿设定为6个级别,包括5级到1级和需要支援级。最高护理等级5级的服务对象是指身心均无法正常处理日常基本生活的患者。需支援级多指给保险人提供预防性援助,原则上不允许其入住专业护理机构。家庭看护分成1-2类,不但提供家庭服务,而且帮助患者洗浴或护理、辅助康复等服务。针对这一系列服务,服务对象只需承担护理成本10%。

5.提供个性化护理保险服务。护理保险服务包括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其服务内容有:日间服务、洗浴服务、康复服务、管理指导服务、生活护理服务、器具设施租用服务等等,共计数十项。服务机构对其接受保险服务的费用都有上限要求,并根据各种护理程度设定相应的服务价格。另外,护理保险还为接受居家护理的老人支付福利用具的购买费,如家庭中安全扶手的安装和台阶的改修等小规模住宅改建费用等。保险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所需的护理服务,保证其在家庭内或社区中享受有效的医疗或康复护理服务,尽快恢复身体至可自行安排生活。

6.引入良性市场竞争机制。社会福利机构在政策支持下具有一定稳定性,但随着与医疗机构的交叉部分的增大,两者之间的竞争加强。专业看护和部分非专业医疗人员在提供家庭护理服务时,同样存在利益交叉点。政府同时应鼓励民间团体和个人投资服务型产业,加入护理保险体系的相关环节,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在市场原则和竞争机制下,为参保人提供了多种保险的选择可能。有效的良性的竞争机制,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护理服务业的完善和提升。

二、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对于我国的借鉴

日本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负担老年人的护理服务费用,扩大了护理服务范围, 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必要的生活保障和护理服务,满足了各阶层老年人的需要,完成了老人从家庭护理模式向社会化护理模式的转变, 解除了国民老年后最大的担忧,为日本社会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其先进经验也为我国妥善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1.注重长期护理的产业宣传和人才培育。首先,应打破常规“子女养老”思想,使人们认识到选择专业规范的护理机构可以为给老人提供更专业的护理服务,使其真正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其次,为拓展老年长期护理市场,保险公司要培养掌握保险,医学,及社会服务等综合型人才,引进西方超前的核保、理赔、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岗前考核,考核通过方可以上岗,还要不断对在岗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升全体人员的个人修养和工作能力。此外,还可以在高等院校增设针对性的专业,培育新型高级人才,开展多形式、个性化的服务。

2.灵活设计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商品。一是在此项保险设立伊始,可部分均衡保费,这种保费制定的初期成本较低,可以吸引投保人员,有助于早期的推广。二是在投保方式上,针对不同的客户,可以采用单独或团体投保的形式。三是在保险分类上,我们可以发展有投资作用或有储蓄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险种,如治疗型、护理型、康复型、临终关怀型等。若公司提供团体长期护理保险,员工在多年后才申请服务的话,则保险具有储蓄性质,若保险金可随账户余额的变动增加,或当被保险人由于意外死亡时,家属可获得一次性补偿金。那么将促进护理保险收益增加,从而加快高级护理机构的建设,吸引更多投保人,形成良性循环。四是长期护理保险承担保险的是被保险人在院外治疗的相关场所中因接受所需个性化服务而产生的费用。通过对护理服务等级的判定,确定护理服务提供数量以及给付护理保险金额,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发挥政府政策激励性作用。伴随医疗改革,政府可提出长期护理法规,制定对应的保险法,建立监督机制,为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政策、法律环境。政府在护理保险的实施中,应允许保险公司和相关医疗机构作为主体自由地进入市场,如引民间资本入护理行业,建立民营护理设施机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从而既满足人们护理保险的消费需求,又能通过良性竞争提升产业服务水准,使中国真正走向“社会养老”,实现养老保险的社会化。政府还可出台税法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如借鉴日本的经验在缴税前列支出保费等,从而既能把可能的风险或损失转化为稳定的财务支出,使企业的运行更加规范,又能缓解社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

4.鼓励发展企业团体长期护理保险。首先,雇员为避免退休后可能的长期护理的风险,在工作期间就应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其次,雇主为雇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既是雇员的权利、也是雇主的义务,这样既可以帮助员工解决退休后的护理风险问题,又可避免员工因精力受限导致的工作速率降低。总言之,团体保险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降低员工长期护理保险费用负担,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5.加大同医院合作,提供全面准确护理保险服务。当购买者提出护理保险申请后,保险公司让其到指定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这时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若与医院有着良好合作关系,医院可以尽量控制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从而使保险公司获取详实的资料,为保险费的计算积累数据资料。此外,保险公司可以采用以直接的实物(护理服务)为主的供给方式,因为与实际费用和定额给付的方法相比,提供实际服务的方式能更好地满足被保险人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提高护理的效果,减少道德风险的出现,节约社会护理的经济投入。

6.创立社区护理和家庭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模式。我国应该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机制改革、设施机构改建、资源重新组合等多种方式,兴建社区服务中心。同时逐步强化家庭护理服务,保证服务对象所接受的综合护理服务质量。家庭护理可以分为家庭健康护理和家政护理两类,多种护理方式的结合既可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康复,又避免了医院或护理机构护理产生的高额护理消费问题。

三、结语

老年长期护理产业是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给本国老年人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证和护理服务,为我国起步较晚的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提供了经验。我国应以它山之石结合我国现状,客观分析各区域人口及社会发展特点,不断扩充并完善长期护理保险的具体实施内容, 坚持护理保险和护理服务的同时发展,以人为本,推动长期护理产业的发展,维持经济的稳定,真正实现全社会的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 韩俊江、张友.老年社会需要长期护理保险[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1,(05).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行性; 建议

引 言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只停留在对老年人进行经济上的补偿阶段,然而,养老问题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问题,老年人还需要得到日常生活方面的照料以及精神上的慰藉。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深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等特殊国情的影响,年轻一代对老年人的照顾往往力不从心,而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恰恰可以对老年人各方面的照料提供补偿,从而保证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 长期护理保险的定义

目前,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对民众来说属于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并且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尚未建立起来,所以要了解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首先需要对长期护理、长期护理保险以及老年护理保险等概念定义。

目前国内有学者也界定了老年长期护理的概念,即它是指老年人由于身体或生理上受到损伤,导致个人生活不能自理,从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日常生活及其他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由他人照顾。这种护理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看护服务、康复练习、社交辅助等。实施长期护理的目标就在于提高由于生病衰老或正常身体机能衰退的老年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水平,从而做到预防老年人新的疾病的发生,使其老年生活幸福安乐。

二、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重要性

在对我国国情特殊性进行分析以及对老年长期护理保险重要性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 我国老年人口膨胀的现状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了不断加快的态势,高龄老人、生活缺乏照顾的老人以及空巢老人的队伍庞大,这就相应的要求老年护理及老年护理保险的建立。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群体中超过半数患有慢性病史,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概率大约是总人口患病率的3.2倍,患病时间也是大众的2.2倍。这就必然需要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

(二)我国家庭结构和规模的变化。

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出现了4-2-1甚至8-4-2-1的家庭结构,也就是说一对夫妇可能需要同时照顾四位父母甚至数量翻倍的祖父母,而且加之外出工作的压力,他们对老人的护理也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家庭结构的变化对老年人生活护理也存在很大的挑战,这就使得老年生活护理保险的建立成为我国养老政策的必要选择。

三、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建立的可行因素分析

(一)我国政府对老年养老服务及老年护理保险的关注

“十二五”规划指出“为适应人口老龄化需要,有条件的地区可发放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和家庭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建立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居家养老,拓展社区养老功能,增强公益性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可见我国政府对老年养老服务体系的关心与支持。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积极研究和倡导依靠社区进行护理照料从而满足了民众对养老和护理的要求,积极探索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匹配的护理服务技术和模式,在配合国家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促进商业保险公司引进护理业务。

(二)老年群体对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增多

目前由于慢性病病程增加、医疗护理费用上涨,给老年人生活带来经济威胁,加之国民保险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使很多老年人在客观上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增加,但国内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仍属于空白,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 力的提高,建立起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三)商业保险的发展为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打下铺垫

近年来,商业性质的健康保险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且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灵活的设计很好的满足了由于老年护理需求的多样化及收入水平的不同而形成的护理保险要求的复杂性,因此,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与发展为我国政府建立与推行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大有帮助。

四、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议

结合我国国情同时借鉴外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立法先行,国家层面应尽快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规范

借鉴国际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尽快出台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使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得到法律角度的规范,使其在规范性原则的指导下以有序的方式进行,也方便加强相关机构及人员护理保险制度设计、护理咨询、和预防服务上诉工作监督和管理,使其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使制度健康稳定的运行。

(二)依托社区,在提供护理服务时,反映出对老年人各项因素的充分考虑

一般情况下接受护理的老年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身体衰弱,不宜长时间的劳累,所以在护理服务的实施上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各方面的需要,体现出对老年人群全方位的思考。比如,可以接近老年人的居住地即依托社区进行,这样可以便利快捷的提供护理服务,同时又可以达到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就业的双重目的。

(三)政府主导,重视市场和非政府组织的优势,体现出平等和高效的原则

我国应建立政府主导型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即由政府及其相关机构负责其建立、管理、监督,给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必要的资金支持,并鼓励国民积极参加老年长期护理制度,引导老年护理机构向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发展,同时合理分担个人、社会和政府三者在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应负担的费用水平。

(四)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的建立与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任何制度的推行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结合国情,先行试点,逐步推广,扩大覆盖面。所以,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推行应该遵循试点先行的方针,首先在有条件的地区、收入高的行业进行试点,再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制度,然后再结合各地实际有条件的放开政策。(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荆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J]. 保险研究. 2010, (4):77.

[2] 苏永利.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需求分析[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7,(5).

[3]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J].人民网.2011-4-28

[4] 翟卫平.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对我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07,(5)

[5] 殷立春.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制定的原因分析及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4,(9)

[6] 任生心.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切实可行[N].光明日报.2009-10-15

[7] 韩俊江、张友.老年社会需要长期护理保险[J].社保论坛,2011-05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管理制度篇5

长期护理(Long -Term Care), 国际上简称LTC),就是指国家或社会为社会当中那些处于认知出现困难或者身体出现某种伤残的人,由国家或社会为其提供一种看护服务的项目。随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现在大家普遍认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对象仅包括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随着世界各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重而被各个国家所接受,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对象各个国家也形成了共识,即以老年人长期护理为主。

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密不可分的。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是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也就是说从那一刻开始,老龄化问题也将长期困扰我国。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也成为我国高层所考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也开始着手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务院、人社部、民政部等国家机关相继出台过许多这方面的规定。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自此开始,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方面,长期护理保险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出了要重点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16年人社部了一个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开始在我国的15座城市进行有关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随着我国国家政策的引导,社会整体观念的转变,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也必将得到更多的学者关注和更多的政策支持。

1 我国构建长期护理保险的现实基础

长期护理保险20多年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各国政府在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都会考虑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其中。进入21世纪,随着各国生活质量的提升和人们对保障项目多样化的需求,各国政府为了迎合民众进而越来越重视长期护理,在具体施政中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内容。但是,各国政府在制定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时,也有大力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能会导致家庭照料功能降低的担忧。事实表明,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政府主导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时,家庭照料等非正式的制度依然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1.1 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延长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各国普遍关注的一项重点改革工程。

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3.26%,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87%,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别提高了2.93%和1.91%。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我们发现,目前我国每个家庭户的平均人口为3.10人。根据国家老龄委的预测,在接下来的3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长速度惊人,年增幅将超过3%。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将有4亿老年人口,老龄化水平将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届时老龄化水平将在30%以上。同时,根据测算,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年龄在80岁以上)的年增速比60岁以上老年的人口的年增幅3%的速度还要高2.4%。“十二五”以来,我国正式进入人口加速老龄化的一个重要节点,无论从速度还是从规模或者影响力方面来研究,我们都发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具有了自己独有的特点,比如我国人口高龄老龄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老龄人口的空巢化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1 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2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的照护成为一个困扰中国养老服务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都知道,高龄老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的状况越来越差,这种寿命的延长从医学来讲,是一种病态的生命的延长,这样的高龄老年人口自己根本无法照顾自己,他们需要社会提供必要的照料护理这是一个趋势。在整个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于已经推行长期护理保险的发达国家,它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不断攀升的老年人的护理费用。对于我国而言,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所要考虑的是如果构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1.2 家庭结构和规模的变化带来人均抚养比的降低

通过分析我国前六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有一个数据的变化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即家庭户数的变化。在前六次的人口普查中我们发现我国的家庭户的平均数越来越小,规模一路下滑。上世纪50年代之前,我国的每户家庭的平均人口大约都在5人以上这个水平。受我国人口观念的变化、计划生育国策的施行,我国的人口规模、家庭人口数、家庭平均规模都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户平均规模缩小的趋势更加明显。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每户家庭的平均人口大约降到4人。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进一步缩小到3.1人。这带来最大的问题是家庭的抚养比降低,原来由多子女赡养的老人,现在变成了一个子女的抚养。有些老人,由于发生意外,失去独生子女或者他们的独生子女在外地工作,进而让这些老人的老年照料工作就显得特别困难。所以,建立国家层面的长期护理保险,将为我国因为家庭规模小型化和抚养比降低所造成养老服务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1.3 长期护理成本居高不下

一个人从幼年到壮年再到暮年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必然轨迹。幼年时有父母等法定抚养人来提供条件,保障其健康成长,到了壮年时期,他自己可以工作,可以自己保障自己。一般情况下,这两个阶段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一个人最困难的是到了暮年这个阶段,也就是60岁以后。随着他逐步退出了工作岗位,全部的收入都靠退休金。而我们都知道,60岁以上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经常会得各种疾病,老年人余命照料费用会很高。另外有些终身残疾的老年人,他的长期护理费用就要比正常的老年人的护理费要高许多。有学者还研究发现,一个老人在临终前的1~3 个月内的护理费用急剧上升,如果这个老年人没有采取居家养老照护,而是采取集中照护,那成本就更高了。这些费用只是考虑了一个老年人在老年期间,他必要的长期护理的经济成本。如果再加上部分老年人由于自身身体状况,需要接受医疗服务的费用,那这个老年人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而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险只负责医疗支出,其他的诸如长期护理保险费用是没有办法从医疗保险金中支取的。

2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的现状分析

中国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这样一个发展状态,人口老龄化将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伴相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数量大、速度快、程度重。据测算,在本世纪的前50年,我国将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全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3。?M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总量,包括我们的脱贫人数都是可以引以为豪的。但是,截止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老年护理制度。

第一,老年人没有树立接受护理服务的理念。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我国老年人口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存在不认可和不接受的这样一个基本态度,全社会也还没有形成长期护理保险的理念。在经济发展程度好的地方情况好点,在经济发展差的地方,情况更严重。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都不愿离开自己的故土,都倾向于生活在他的故土,年老生病或生活发生困难时,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照顾。既是身边有条件更好的养老院、疗养院等专门机构,他们一般也不会选择的。因此,在我国家庭护理这种非正式的老年照料模式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年人的这种思想,客观上也阻碍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

第二,我国专门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机构数量有限。我国老年人不愿意去专门机构进行老年照料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但是,与我国庞大的老年人口的数量相比,社会提供的专业护理机构也是少之又少,社会不能提供满足老年人口需要的、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小的负面作用。通过考察现在已经能够为老年提供的专业护理机构来看,由于数量少、护理价格贵等问题,也让很多老人望而却步。

第三,制度缺失。尽管近几年我国也看到了老年人的护理问题,但是,系统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有关法律制度并没有制定出来。由于长期护理保险自身他特点,其向老年人提供服务不仅包括养老,还应该包括医疗等内容。而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从顶层设计来看,就是分类来设计的,不同的风险,设计不同的应对项目,有年老风险就设计了养老保险,有患病风险就设计了医疗保险,但是却没有设计一个能够整合养老和医疗的制度,目前没有一种制度能够把二者结合起来。

2014年国家提出的医养结合,为解决长期护理保险打开了一扇大门,各地都在进行相关的探索。此外,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才开始考虑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之相配套的诸如市场准入、护理服务、服务监管等制度都不完善,有的甚至从未制定,这种顶层设计层面的缺位对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可能产生负面的作用。

3 我国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

通过考察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老年人护理需求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其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进程中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才取得了今天的发展成就。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达国家现行的任何一项制度从产生到相对成熟都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调整而逐步走向成熟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是如此,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发达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今天,在所有的问题中,最重要的是长期护理保险的各个参与主体之间如何协调配合,进而充分发挥制度的最佳效应,这对当下的中国在探索自己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方面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3.1 公私合作(PPP)模式

首先我们必须有这样一个共识,即我国构建这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必须是一种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老年人口数量多的这样一个发展背景下,单纯靠政府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这就需要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协同发力,共同推进。

公私合作又称公私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英文缩写为PPP) ,PPP是一种创新的方式,是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鉴定契约,由私人部门提供资本和专门技能,按预算交付项目。由于政府没有足够的成本和知识来提供公共平台和服务,因此,需要私营伙伴的介入,利用它们的专业知识、技巧、管理履行政府的责任。政府可以与私营部门合作,这些私营部门有技术专长或能通过私营部门节约成本,私营部门也愿意与之长期合作,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且两者共同融入整个项目之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对政府而言,其目标是追求社会成本最小化,对私营部门而言,其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3.2 构建我国公私合作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建议

基于PPP模式的内涵和要求,构建我国公私合作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需要参与各方协同发力,才能有所作为。

3.2.1 国家方面

一是从法律层面做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当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刚刚起步,涉及到这个制度的方方面面都必须从源头加以规范。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缓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家没有从法律层面回应社会需求,没有从法律的角度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法律保障,所以完善与护理服务相关的法律十分必要。除此以外,在长期护理保险过程中,涉及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相关环节的制度也不完善,对我国进一步提高护理保险服务质量,为护理对象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产生了约束和掣肘。在具体的护理实践中,由于缺乏这些相关法律依据和具体的制度程序,致使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供给的可持续性、资金分配的公平性、以及资金使用的有效性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二是加大财税的支持力度。长期护理保险普遍存在服务成本高、周期长的特点,无论采取社会保险模式还是商业保险模式,都很难维持这项制度的长期健康发展。从日本、德国、荷兰等国家的实践来看, 采取财税优惠政策,是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一种用来吸引和鼓励国民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有效措施,也是各国政府支持长期护理保险领域发展的一大利器。另外,在保险公司、护理机??等主体方面,也可以通过财税优惠极大地提高私人机构参与提供护理服务的积极性。

实践表明,财税政策的灵活运用,对于促进各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效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大力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对于高龄老年人口提供可靠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这种模式又不会给对国家的财政形成太大压力。国家在财税优惠方面可以考虑诸如保险公司将保险费作为营业费用采取税前列支,国家对于经营长期护理保险的公司予以一定的财政扶持或补贴。对个人可以通过参加个人所得税抵扣的方式调动积极性,吸引个人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企业可在税前列支有关长期护理保险的费用,私营部门开办护理机构可享有纳税抵扣。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很好地促进整个长期护理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3.2.2商业保险公司方面

商业保险公司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成为私营部门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当中非常有影响的一个主体,它在一个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是商业保险公司通过运用风险管理和精算技术,从有利于长期护理保险的长期性发展的角度出发,科学设计、精确计算,从而保障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商业保险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基金管理方面、投资运营等方面也是独具优势,可以借助这些优势,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准之上。

二是发挥平台优势,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非常复杂,由于参与的部门广,需要解决的环节多,而且要求各个部门和资源进行有效的对接,方可达成既定目标。商业保险公司的发展实践表明,完全可以整合现有的服务和平台,全程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3.2.3 医疗与护理机构方面

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长期护理服务的场所多是由专门机构提供, 如医院、护理院等,由于老人会有不同的服务需求,这就要求服务机构必须提供形式多样的护理服务,为入驻机构的老人提供服务。还可以家庭为场所开展长期照护服务,通过培训专门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居家照护服务。老年长期护理是一个产业,国家要鼓励私营部门参与其中, 共同研发长期护理的项目,创新发展理念,在老年人服务领域、内容、方式上不断探索,使老年长期护理服务在制度化保障下走上一条产业化和规范化的健康发展之路。

3.2.4 家庭与社区方面

现阶段由于我国的人口规模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采取机构集中开展针对老年人口的长期护理保险与我国目前的发展实际不符。在原有的观念没有改变、新的护理理念没有树立的情况下,现阶段以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方式为老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更符合中国的实际。这种以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相结合的模式有人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

注释:

1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n1/2016/0711/c1001-28544762.html.

2 http://chinanews.com/gn/2011/02-28/2872480.shtml.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 老年人长期照护;发展现状

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口老龄化。从世界范围来看,所有发达国家都已进入老龄社会,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从上世纪末也开始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成为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老年人长期照护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年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在老年照护建设方面有了一定发展,但针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的服务建设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现将国内、外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情况做一介绍,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建设提供参考。

1 老年人长期照护界定及服务内容

1.1 老年人长期照护界定 老年人长期照护是指老年人由于其生理、心理受损生活不能自理,因而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甚至在生命存续期内都需要他人给予的各种帮助的总称。长期照护需要向被照护者提供一系列长期性的健康服务,包括医疗护理和生活帮助。长期照护的时限暂无统一标准,但有报道认为较为合理的“长期”应为6个月以上[2]。

1.2 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基本服务内容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20世纪80年代凯茨[3]提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指标”将需要照护的老年者划分为七种状况和四种类型,并据此提供多方面的照护服务,其中最基本的照护服务内容有护理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物资援助服务和特殊服务。

2 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国内外状况

2.1 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状况

2.1.1 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制度建设 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和法律建设已较完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分为社会保险制和商业保险制两大类。前者以德国、日本为典型代表;后者以美国为典型代表。20世纪60年代,瑞典社区照顾作为老年福利政策中最关键的部分加以强调和实施;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上半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迅速,成为美国健康保险市场上最重要的产品之一;1991年,英国《社区照护白皮书》,强调以“促进选择与独立”为总目标,现已建成分工明确、条理清晰的老年照护体系;1994年,德国正式立法通过《护理保险法》,使社会性护理保险成为并列于健康保险、意外保险、年金保险及失业保险的第5种社会保险;1998年,日本颁布了《护理保险法》,实施强制性互助型的护理保险制度[4]。

2.1.2 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服务建设 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老化现象发生最早的地区[5],该地区政府投入相当数目的经费,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和服务网络。主要通过建立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HCB),领导各类型老年护理机构,并提供包括老年人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和家庭护理、综合性老年康复护理等。另外,政府要求从业者一般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接受护理专业或社会工作专业的正规教育。待专业毕业后还需接受一年以上的老年护理专科实训。1981年,中国香港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就积极完善老年社区照顾体系,其中介组织发挥了强大的组织管理作用[6];中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隶属社会福利行政体系和卫生体系,其中私立安老机构和公办民营机构发挥重要作用,“喘息服务”获得重用[4]。

虽然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各国在老年护理服务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老年护理院和公寓建设,均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社会需要出发。如在老人经常出入的场所安装扶手,配置各种助行器,设置无障碍通道等。护理院命名以老年人更易建立积极心态的词语为主,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太阳城中心(sun city center)[7]。电子技术也广泛应用到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为老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其中瑞典、丹麦与芬兰等国提供老年人使用的器械、设备最先进。此外,还设置了老人康乐部、自动洗衣房、理疗室等配套服务设施。目前,欧美国家老年护理院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规模化建设、品牌化经营已是其发展的成功之道。

2.2 国内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状况

2.2.1 我国老年人口状况 我国既是进入老龄社会较早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到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3亿,占人口总数的10.6%[8]。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9]。同时,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根据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无重要脏器疾病的老年人仅占20%~25%,而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高达74.5%,其中认知障碍是最普遍问题[10]。据调查研究看,我国人口老年化具有以下特征:(1)老年人口规模大;(2)老龄化发展迅速;(3)地区发展不平衡;(4)城乡倒置显著;(5)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6)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1]。可以预测未来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巨大。

2.2.2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状况 我国是一个“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国家,大部分老年人在家庭养老。但随着经济发展及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传统养老方式正在逐渐弱化[11]。出现以下现状:(1)家庭支持系统被“4-2-1”型家庭结构和“空巢家庭”存在所破坏;(2)自我照顾方式由于慢性病高发和经济条件而受到限制;(3)社会支持系统也因不充足的老年照护设施和不完备的养老法律、保险系统等而不能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社会需要[12]。为此,从20世纪末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较发达城市在借鉴国外老年护理服务建设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开始兴办福利院和老年护理院,也陆续兴办了一些商业化的养老设施和保险服务,使得老年人长期照护事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落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劳动力输出、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不健全等影响,致使老年人长期照护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大力发展老年人长期照护,加快老年人长期照护社会化进程,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迫切要求,其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3 对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建设的思考

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长期照护法律和保险制度建设进程,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虽然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加快建设,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但目前尚无法定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加上地区经济落后,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中政府资金尚存在较大缺口,使已建立的各项保障制度难以全面覆盖。因此在现阶段,我们更适合走社会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模式,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逐步将老年人长期照护建设推向法制化。而在建设初期,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强化自身职能,制定好本地区宏观的养老福利事业发展规划;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区老年人长期照护建设模式;承担起对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监管职责。

通过对本地区老年人长期照护现状调查、分析,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建立并完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目前本地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我们应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区经济实力不足的现实,以现有“居家养老”为基础,建立以“居家养老” 、“机构养老”与“福利养老”相结合的综合型养老模式。从而建立起一套适应该模式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在服务体系中,社区网络基本形成,而社区又是联系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枢纽,因此应重点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及精神慰藉等多种类、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福利服务组织和社团。从香港安老服务建设经验中可以看到,社会福利服务组织和社团在整个老年人长期照护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行业组织作用。目前,针对本地区政府职能弱化的特点,我们可以借鉴香港经验,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福利服务组织和社团等中介组织,使其逐步承担起行业组织及管理的职能,为推进老年福利社会化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改善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长期照护服务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人员的素质。目前,本地区从事老年照护服务的人力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的状况阻碍了服务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尽快在各类院校建立起高层护理人员的教育模式,以提高老年照护的专业水平;同时,还应重视基层护工队伍建设,建立适宜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的力度,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护服务需求,从而真正让老年人得到实惠、规范、有效的长期照护服务。

以人为本,加快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目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福利事业机构偏少,规模较小,设施、功能不全,服务内容单一,专业水平低,缺乏科学分类,养老基础设施的供需矛盾日趋加大,成为现阶段十分紧迫的社会问题。因此,以经济欠发达地区为市场定位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本地区养老基础设施现状,了解不同层次群体需求状况,科学引导政府和商业资金对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十分必要。同时,在建设中突出“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引进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建设经验,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养老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国妇运,2007,2:15.

2 田申.我国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要与利用现状分析.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1):71-73.

3 Asberg KH.The common language of Katz’s index of ADL in six studies of aged and disabled patients.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1988,2(4):171-178.

4 施永兴.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94.

5 姜小鹰.北欧老年护理的发展及启示.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5):82-84.

6 张善斌.香港安老服务经验及其启示.社会福利,2004,12:48-49.

7 邹益明,孔庆庆.欧美国家老年公寓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商业研究,2008,3:194.

8 王兰,王丽娟.社区护理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求.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8,12:48.

9 白海燕,刘志财.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22(4):12.

10 刘建芬,潘孟昭.护理如何为老年人服务.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0):513.

11 刘乃睿,于新循.论我国孝道传统下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的构建.西南大学学报,2008,34(5):107.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管理制度篇7

1.承保范围。典型长期看护保单要求被保险人不能完成下述五项活动之两项即可:吃;沐浴;穿衣;如厕;移动。除此之外,患有老年痴呆等认知能力障碍的人通常需要长期护理,但他们却能执行某些日常活动,为解决这一矛盾,目前所有长期护理保险已将老年痴呆和阿基米得病及其它精神疾患包括在内。

2.保险金给付——费用补偿。在长期护理保单下,保险公司支付所有的符合给付条件,并在上述护理环境中发生的各种护理水平的长期护理费用。包括膳食床位费、各种医疗费(医生、护士费用及检测费等)、设备费(洗衣房的使用费、电视费、上网费等)、雇用护工的费用(帮助做饭、洗衣、买菜的服务费),甚至交通费等。

3.给付限制。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限制主要分为给付时间限制、给付水平限制、既存状况限制和除外责任限制。常见的给付时间限制有免责期、递延支付期、相互关联期。大多数长期护理保单对既存状况有所限制,既存状况是在保单生效以前就已存在的伤病。最常见的既存状况限制期是90天或180天(也有1年和2年的)。

二、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经验比较分析

1.美国长期护理保险迅速发展的原因:

(1)老年人口的增加促使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2005年,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有3500万,占总人口的13%,65岁以上人口增长数是所有美国人口增长数的2.5倍,据预测,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7000万。表1显示了不同年份美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及30年的变化率。

很明显,美国老年人口增长迅速,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2)不断飙升的护理费用拉动了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据估计,2018年家中护理、与家中成员两班轮换护理和安养院护理的护理费用将为2003年的2倍。而到2033年,这一费用将为2003年的四倍。不断飙升的护理费用促进了美国人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3)家属提供护理不足促进了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现今美国的中年人发现他们被夹在照顾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双重责任之间。这样的一代人被形象地称为“三明治一代”(Sandwich Generation)。美国政府调查表明,平均每个美国妇女要花17年的时间抚养孩子,再花18年的时间照料年老的父母,目前老年人已取代儿童成为家中最需照顾者。

2.对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评价:

从总体而言,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具有明显优势。首先,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以社会人群自愿参保的商业保险形式存在,因此,它能根据社会不同层次需求产生的不同险种开展业务。第二,开办长期护理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因此,其业务管理自成体系,且能够与医护机构密切合作,重视核保核赔业务,有效控制业务风险。第三,消费者的自由选购,促使了长期护理保险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为了吸引客户投保,各公司为被保险人提供质优价廉的医护服务。

三、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法律制度建设

1.构建起真正权威、高效的长期护理保险监督体制。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践中,应赋予主管部门切实的监督权力,同时按照问责制的要求来促使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运行的监督权,通常专属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而事务的具体管理与实施权,通常被赋予给专门的经办机构。因此,要维护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良性运行,在立法中就必须强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权力与权威,同时明确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2.赋予经办机构责任与权力,明确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机构是保险制度运行的真正管理机构与实施机构,没有一个健全的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机构,不可能有健康、持续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因此,长期护理保险立法必须强化对经办机构的规范,一方面应当确保经办机构对整个制度运行进行管理与实施的权力不被分割,另一方面必须同时明确其法律责任,并接受监督机构监督与社会监督的义务。

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城市社区 老年人 护理

一、社区老年护理服务概述。

(一)社区老年护理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将明显下降,对照顾护理和精神慰籍类的需求口益增长,实际的社区为老服务中服务护理化趋势也不断加强,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势在必行。社区老年护理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高龄、非自理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发挥专业机构的服务优势,为社区内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提供口常生活援助和专业医疗护理的服务,以降低失能造成的不适、恢复失能人群的身体机能、保障失能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为老服务。从服务提供角度划分,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包括养老护理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养老护理服务则是由正式照护和非正式照护组成,医疗护理服务由家庭护理机构、托老服务机构、老年护理院和老年医院提供。社区老年护理模式作为完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更显得迫不及待。为社区养老提供专业性的护理服务,对于创新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区护理伦理分析

在医院管理中,护理管理者主要包括护理部主任及各科护士长,护理管理对象主要包括广大护士、患者等。护理管理者要处理好一些集中关系:

1.护理管理者与临床护士的伦理关系

护士长是护理管理实践工作的主体,护士是护理管理实践的被管理者之一,如何管理好护士,使护士在本职工作中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护理管理活动的重任之一。作为管理学家的水教授这样认为,人本有两层含义:“将人视为管理的首要因素以及给被管理者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追求效益最大化和以管理促进护理人员完善和发展是护理管理的两大目标,本身并不冲突。

护士也是临床护理管理实践中的主体,在临床护理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信任和关心,双方的正当利益、权益都应得到及时的保障和实现。临床护理管理实践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护士作为临床护理管理的核心和重要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护士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慎独,能够自律,能够主动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但同时,也要承认护士们的个体差异性,对其包容,使护士有机会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最终提高护理实践的效率水平,更好地为病患服务。

2.护理管理者与患者的伦理关系

护理管理者特别是护士长,不仅要处理好与护士的关系,而且还要直接面对患者,因此,护患接触中应尊重病患的人格、权力,视病人为朋友、亲人,不使用刺激性语言,以便减轻病患的心理负担,增进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防止病情恶化;还应使用规范的习惯性用语,避免简单、生硬、粗鲁、讥讽等过激语言。因此护士长应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患者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一是患者文化水平低,不讲理,在发生矛盾时,大吵大闹,甚至骂人,使护理人员对他们避而远之。二是患者语言表达能力差,理解接受能力低,使其与医护交流感到费力,难以沟通,影响护患沟通效果。三是患者文化层次较高,但比较“内向”,把医护人员所做的事加以记录,一旦出现矛盾时,就和盘托出,护理人员常感到这类患者难以“服侍”。

3.护理管理者与医院的伦理关系

护士长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要与医院的院长、处室、不同医疗科室和护理部等各个层级的领导打交道,如何处理好与他们关系,对护士长的德育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善于利用管理伦理理论原则,协调并处理好上述各种医院关系。和谐社会的建设理论,要求建设和谐的医院管理伦理关系。这种和谐指的是每一个护士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和谐、部门之间的和谐,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要求所有与护理管理相关的部门都能非常协调而有效的运作,共同行动,根据彼此需求调整行为,从而发挥整体效应,而不是各自为政。

二、社区老年护理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患病几率在逐渐增加。失能老人因为部分生活能力的丧失,以及生理机能的退化,其健康状况逐步下降,因而其对护理服务需求也更为迫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失能老人中患病率高达%.3%,远远高于全国老年人患慢性病老人的比重。失能老人患一种疾病者占43.1%,患两种疾病者占35.0%,患三种及以上疾病者占18.2%。由此分析,我国的老年人中患慢性病的比例相当高,约占90%。因此,失能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服务和专业治疗来缓解其痛苦。

(一)社区老年护理的优势分析

社区老年护理服务作为新生事物,在应对老龄化方面虽然是大势所趋,具有有利的竞争态势。

亦可称为社区养老照护,它是在政府主导下,由社区正式服务机构、社区准正式服务组织和社区相关单位,为在家居住并具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的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服务。它可以较好的适应老年人既希望居住在自己熟悉的家庭,又可以获得家庭难以提供的生活照料和身体护理服务的愿望,是机构养老照护和家庭养老照护之间的连接点,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被全国普遍视为养老服务的发展重点和最佳选择,也正在成为当前我国城乡养老服务发展的主流。

家庭一直是老年人最理想的居住环境,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养老服务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内容广泛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它们既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所能提供的,也不是有限的机构养老所能满足的。社区养老照护是在政府主导下,利用多种组织,整合多种资源,以较低的成本为老年人就近就地提供多种服务,顺应了老年人对服务住地化的愿望,舒缓甚至取代了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减少了个人的养老费用,减轻了政府大量修建养老机构的负担。

(二)社区老年护理服务的劣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社区养老照护虽然有一定的开展,但水平仍然较低,发展也不平衡。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社区老年护理虽然己经起步,但覆盖范围小,满足程度低。人力资源方面,目前我国养老护理机构的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整体素质低,现有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财政资源方面,充足的长期护理服务费用保障是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核心,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存在资金供给不足,经费渠道不明,补助标准偏低。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管理滞后,组织系统不力的情况。

三、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护理没能很好衔接

每个社区都配备社区助老员,主要对社区优抚对象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包括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独居、空巢、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从对高龄老人的调查及走访助老员的情况来看,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口常生活能力辅助,当老人完全不能自理生活时,需要进入相应的养老机构或护理院,而目前大多数养老机构不是接受完全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入住率高,床位周转率低,而且床位有限,造成入住非常困难。

(二)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有一定的基础,服务情况有待改善

从走访的社区情况来看,社区拥有一批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有书画室、多功能活动室、健身房及图书阅览室,另外还开办了老年食堂,服务内容包括日间照料、紧急援助、入户服务、保健康复、文化娱乐等多种项目,形成了社区有站点、街道有服务中心的一种网络格局,满足社区老年人文化、体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健身、康复锻炼需要专业指导。社区里的健身康复活动室,有少量的室内健身器材,多数健身室面积较小,由于天热,几乎没有老人做健身锻炼。如何促进社区老年人利用这些设施进行锻炼、患病老人利用这些设施进行康复活动,需要融入专业的指导服务和建立一定的管理、协调机制。

(三)社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初具雏形,服务内容、服务管理需要逐步完善

社区为老服务队伍有较好的建设,一般由社区助老员、退体居民和申请服务行业的志愿者组成,服务形式有定期的便民活动、上门服务、聊天室活动、节口慰问、社区老年食堂等。

(四)社区为老服务市场化没有形成,政府直接管理服务的效率低下

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很有限,就目前来看主要是家政服务的内容,政府直接管理社区养老服务队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优抚对象,服务内容很有限,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没有建立。随着高龄化的进展,机构养老床位相对不足,居家老年人口常生活照护需求快速增长,政府直接管理服务的成本将增大,由于缺乏竞争和有效的监督,服务的效率不高,同时也不利于社区养老服务市场的培养。

四、如何完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

(一)完善老年照护体系

完善老年照护体系,也即是不断丰富和完善老年照护形式和照护内容的过程。不能局限于某种单一地照护方式,还应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因为每个老年人在不同的阶段,其身心健康状况也处于不断变化中,其需求也会不同。社区老年照护体系应将服务的对象放眼于全部的老年人,针对不同体质的老年人提供满足需求的老年护理服务。完善的老年照护体系不仅能够缓解当前老年照护的压力与照护服务不足的矛盾,提高高领老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在减轻家庭照护者的压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逐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老年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建立,才能保证老年护理服务更有效的实施,老年护理服务的提供才能得到保障。发达国家中,口本和德国己经将老年照护服务纳入制度保障。上海市当前尚未有相关的老年照护的保障制度来保证社区老年护理服务的需求得到满足,但制度的建立是应对口益增长的老年护理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亦是大势所趋。

(三)长期护理筹资渠道多样化

为了筹集长期护理费用,各国政府的政策虽有相似之处但也不尽相同。美国的长期护理费用筹资的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计划,医疗补助计划,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和私人现金支付;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费用的筹集,是靠政府、雇主、雇员和医疗保险机构来共同负担;长期护理保险金的筹集主要来源于个人、地方和中央。多样化的筹资渠道减轻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增加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四)培养专业护理人员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观念逐渐开始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全身心整体护理;从单纯照顾患者生活和疾病护理扩展为全面照顾和满足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方面的需要。因而护理不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照料,而是一种技术。需要对参加护理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并引入资格认证制度,对护理人员能力进行考核和认定,以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有效实施,让被保险人接受到包括医疗护理、生活护理和精神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服务,提高其晚年生活质量。

(五)加大老年护理保险的宣传力度

根据本研究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对于老年护理保险的需求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民众意识对老年护理保险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要加强老人及其子女的保险意识,要让人们意识到接受老年护理保险、接受非家人的护理和照料与传统观念并不矛盾。另一方面要加强雇主、雇员的意识,雇员对护理风险和忧患意识的增强能够带动雇主为雇员缴纳部分护理费用的积极性,雇主应意识到为自己雇员购买老年护理保险,不仅可以帮助自己的员工解决其老年护理问题,还可避免员工因护理家人而分散工作精力,使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此外,还要加强保险公司的意识,保险公司应加强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尽量避免道德风险与逆选择,培训专门人才,将老年护理保险的前期基础和后期强大的补充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李毅.保险需求理论的演进[D].武汉:武汉大学,2005.

[2]赵林海,江启成,刘国旗.构建长期护理保险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J].卫生经济研究,2005 ( 8 ).

上一篇:家校沟通的策略和方法范文 下一篇:中医辩证的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