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长期对话”综述

时间:2022-08-10 08:47:52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与美国凯特林基金会(TheKetteringFoundation)于2000年10 月31―11月2日在北京诺富特和平宾馆联合举行“中美长期对话”。总部设在美国俄亥俄州 代顿市的凯特林基金会是一个非政府的、非赢利性私人研究机构,成立于1927年,长期致力 于美国国内公共政策和国际问题研究。“中美长期对话”项目开始于1985年,由中美两国学 者参加,就当前中美关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以增进中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中美关系的 健康发展。该对话每年举行一次,轮流在中国和美国召开。

本次对话的主题是“中美两国公众对对方国家的看法比较”。为了本次对话会顺利进行并取 得预期效果,双方还于2000年4月26至28日在北京举行过预备会议。“中美长期对话”得 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副院长李慎明同志出席了凯特林基金会举行的招待晚宴 ,并祝贺本次对话会取得圆满成功。凯特林基金会会长马修斯先生也对本次对话会给予肯定 评价,认为这种交流有助于中美双方更好地相互了解。

参加本次对话会的美方代表团成员有凯特林基金会总裁、前美国教育与卫生部长戴维 ・马修斯(DavidMathews),前美国国防部长、前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前 美国驻北约常任代表威廉・塔夫托(WilliamTaft),前美国助理国务卿、现凯特林基金会国 际事务部主任哈罗德・桑德斯(HaroldSaunders),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项目研究部 主任兰普顿(DavidLampton),以及《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专栏作家唐纳德・奥伯多 弗(DonaldOberdorfer,Jr.)等共12人。中方与会者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共16人。

此次对话分五个专题进行:中美两国公众对对方国家的看法;中美两国国内政治的发展对中 美关系的影响;对中美关系当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如美国大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WTO,以及人权问题;总结讨论会上的发现和成果;探讨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

马修斯首先对美国凯特林基金会的工作、该基金会就“美国人对中国及中美关系的看法”所 进行的调研方式及结论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凯特林基金会法律事务顾问陶美心和中国社会科 学院美国研究所赵梅分别就中美双方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

从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凯特林基金会曾以“中美关系论坛”(ChinaUSForum)为 题在 全美各地举行过21次由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职业的美国人参加的专题小组研讨会。马修斯认 为,用“复杂心理”(ambivoulance)一词概括当前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最贴切不过。调查结 果显示,对美国公众来说,一提到中国,他们想到的是堕胎、人权、等问题;但一提到 中国人,他们想到的是“勤奋”“好学”“节俭”“家庭和睦”,以及熊猫和赛珍珠的《大 地》。总体说来,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是很不够的。美国人关心的首先是美国国内问题,如 教育、经济、社会保障等,其次是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角色问题。凯特林基金会的调查表明 ,普通美国人并没有把中国视为潜在的威胁。在凯特林基金会在美国所举行的论坛上,一 个贯彻始终、也是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是“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上?”

凯特林基金会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多数美国公众并没有对共产主义表现出反对的态度,引 起他们更大担忧的是中国的军事、核武器及其对别国的行为。在许多美国人看来,共产主义 在冷战时期对美国是一个威胁,随着冷战的结束,这种威胁已经消失了。因此,美国人对共 产主义不再敏感,而只重视对美国的具体的威胁。

从中国方面的调研来讲,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曾于2000年3月至4月以“中国人看美国 课题组”的名义,通过电话、电子邮件、问卷调查,以及专题小组研讨等方式,对北京、 上海等地区不同职业、教育水平各异的人群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体说来,中国人对外 部世界,特别是对美国的发展是较为关心的。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同样是一种复杂的“爱恨 ” 情结。中国民众大多肯定美国在国内经济、教育、科技、社会保障,以及文化多元上所取得 的成就。但谈及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中国民众的印象大多则是负面的。他们认为,美 国在国际行为是非常“傲慢”和“霸道”的,它在台湾、问题上的做法,以及对中国人 权状况的指责,严重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桑德斯在发言中就美国国际行为傲慢和霸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一方面,人权、台 湾等问题利益集团推动国会给美国的对华政策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美国不擅于与其他国 家政府协商。但他认为,霸权并不是、也不应当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终极目标。建立国家间的 互信,是减少冲突,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加和平与安全的基础。

会上,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刘建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牛军、周琪、北京大学国际 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勇、朱文莉,还就中国国内政治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上台以来 的中美台关系、中国民众对人权问题的看法、中国国内有关WTO的辩论,以及中国知识界对 美国的看法等问题,作了专题发言。

周琪认为,人权问题源于中美两国历史、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差异。解决两国 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对话、协调而不是争论和对抗是弥和双方差距的更好途径。牛军认为 ,上台后顽固坚持立场,这造成中美之间在上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但他 同时指出,中美之间在上有共同的利益,认识到这些共同点有助于的解决 。王勇也认为,目前中国国内正在进行的有关入世问题的辩论,主要围绕中国采取何种经济 发展战略才是最成功的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在这些战略中发挥何种作用等问题。这些内部争论 是中国放慢申请加入WTO速度的主要原因。

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胡国成就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银行改革问题发言,他认为,中国的银行改革 已经进行了10年,但许多深层的体制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 员金灿荣就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做了主题发言。

朝鲜半岛的局势是与会双方关注的又一问题。美国研究所副所长陶文钊提交了题为“中国对 朝 鲜半岛问题的立场”的论文,他在文中阐明了中国政府在朝鲜问题上的立场,即中国在朝鲜 半岛的主要利益是维持那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保持与朝鲜北部的传统友谊,同时与朝鲜南 部发展全面的关系;中国支持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中国支持朝鲜半岛的无核化;中国反对 旨在东北亚构筑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中国支持朝鲜半岛问题四方会谈等。讨论中,美方与 会者也对朝鲜半岛局势表示出极大关注。奥伯多弗认为正是由于朝鲜半岛的局势、北朝鲜的 核问题,东北亚的冷战还没有结束。麦克纳马拉认为,中美应当在朝鲜半岛问题上进行广泛 的合作和对话,朝鲜半岛的安全关系到中美两国共同的利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王缉思和蓝普顿分别就中美关系的现状做了总结性的 发言。王缉思认为,近十年来,中国公众对美国的认识逐渐趋于深入和理性化,在大多数中 国民众眼里,美国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与此同时,中国美国问题的学者对美国政治制 度、政党政治、决策过程、利益集团、多元文化等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自1989年 以来,中国人对美国的疑虑也在加深。多数中国学者认为,美国的战略意图是利用台湾、西 藏、等问题,阻止中国的崛起。冷战结束以后,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不同日益成为 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兰普顿认为,中美关系在人权、军事、防御、台湾、经济摩擦等五个领域存在问题。为此他 建议:加强美、中、日三方高层定期接触;邀请中国新一代领导人访问美国;美国应致力于 使中国顺利加入WTO;中美继续进行武器控制讨论;缓慢地使中国撤除部署于台湾海峡的导 弹,美国因此不应将台湾包括于TMD计划中。兰普顿还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为 例,质疑意识形态阻碍中美关系发展的论点,他认为两国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有利于中美关 系的改善和健康发展。

上一篇:20世纪美国文官制度的历史回顾 下一篇:人权与外交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