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5 03:18:41

诗歌翻译论文

诗歌翻译论文篇1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意境美文化传递具体美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73-01

西方的翻译研究学派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涌现出一大批卓有建树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就是20世纪二战后英国主要翻译理论家之一,他的翻译理论以简明扼要、短小精悍见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1981年,他的专著《翻译初探》由英国普卡蒙出版社出版。在这部专著中,他首次收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个概念,并指出语义翻译旨在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的意思,使译文和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在交际翻译中,旨在为读者排除阅读或交际上的困难与障碍,推动交际顺利进行,使译文和原文的形式不受约束。在翻译过程中将二者合用,使翻译更为流畅,更为传神。

一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在诗歌翻译中的结合,有助于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其语言精炼、优美、含蓄。其声音、色彩之美难以描绘;暗示、双关之妙更难以表达。诗歌的灵魂是意境,是诗人的情感表达。此意境之美由音美、行美、意美三美构成。

1.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再现行美

汉语诗歌与英文诗歌在形式结构上的不同,汉语诗歌与英文诗歌的形式美也不同。外形整齐是中国古诗的固有特征,而英文诗歌则长短不齐。因此如何将诗歌的行美在翻译时充分再现是翻译的重要问题,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会对此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如金昌绪的《春怨》及其译文:

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辽西。

Their songs awake poor me…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在译文中,译者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完整表达原诗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时结合交际翻译的方法将实际上只是一个完整的英文句子断开而成三个诗行,中间未加任何标点符号,形成跨行连续。整首诗歌长短缩进的形式保持了译诗与原诗在形式美的一致性。译诗的第一行为铺陈,后三个跨行对首行“打起黄莺儿”的原因进行解释,形断意连,上下连通,一气贯注,将思妇被扰之后的苦思之情、娇憨之态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与此同时,译者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将原诗句尾押韵的特点体现于英译诗中,分别以“tree”、“me”、“dear”和“frontier”在句尾押韵。然而,原诗一韵到底的情况在英诗中较为少见,因而译者采用交际翻译的办法将其处理为中间换韵的情况,使第一、二诗句中“tree”和“me”的[i:]韵换为“dear”和“frontier”的[iə]韵,从而使译文更符合英诗的韵律风格。译者通过这样的结合,将诗歌的行美展现给读者。

2.两者的结合有助于意美的再现

诗的解读从意象开始。在翻译中,除了力求行美,译者同样需要发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自的优势,还应忠于原诗,将诗文的意象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3.两者的结合有助于音美的再现

音美的语外要素体现了音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因而可以突出原诗意美;其语内要素则体现为语音的重复,而语音的完全重复通常意味着语词的重复。译者可以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结合,考虑诗歌翻译中的音似,以展现给读者音美的享受,让译文读者像原文读者一样,产生如闻其声的效果。

二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在诗歌翻译中的结合,有利于传递诗歌的文化精髓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转换。由于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词语的使用上存在诸多差异,因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往往具有不同的理解。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结合,能够帮助译者解决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因为语义翻译的原则有助于译者尊重对方的文化,而交际翻译的原则又有助于译者翻译出合乎语言本身习惯表达方式的译文,达到传递诗歌的文化精髓的目的。

三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在诗歌翻译中的结合,有益于再现模糊语言的具体美

汉语重模糊,英语重明晰。汉语的表达重整体感应,是一种意境美的语言,而英语则讲究逻辑,重在形合。汉诗英译的一大障碍是如何重现原诗中的模糊词语。互译时译者结合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注意各自的思维特征和文化内涵,注意模糊词语涉及的汉英文化方面的差异,实现模糊语言翻译后的具体美。

综上所述,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对诗歌翻译具有宝贵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两者的恰当结合和巧妙运用,对于再现诗歌的意境美,模糊语言的具体美,传递诗歌的文化精髓,具有十分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廖七一等编著.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诗歌翻译论文篇2

诗歌译者 翻译原则 押韵

一、引言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语言艺术最高的表现形式。”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将诗歌定义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狄金森认为诗歌是一种令其浑身冰冷到无法温暖的东西。托马斯则是这样描述诗歌的:“诗歌令我或笑或哭或疲倦,令我的脚趾摆动,令我想做这做那或什么都不做。”这些有关诗歌的定义反映了一个共同的观点:诗歌是一种表达诗人内心情感和内在思想的音乐。它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更深入的了解某一种文化。不同国家间的诗歌翻译十分重要。在某些译者看来,诗歌翻译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美国诗人及评论家罗伯特.弗洛斯说过:“诗歌是翻译中的遗失地带。”他特别指出诗歌是一种不可触碰的美,一旦触碰,这种美就会消失殆尽。这种诗歌不可译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例如,中国古体诗就不可能完完全全地被译成英语诗。因为文化的关系,英汉诗歌之间存在着不可跨越的差别,它们的韵律、形式、意象、用法都不相同。虽然诗歌翻译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翻译的历史和实践证明诗歌翻译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停滞不前,反而是不断向前发展。诗歌翻译理论也日渐完善。事实证明,诗歌是可译的。只要翻译方法得当,诗歌的美完全可以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再现。读者可以从诗歌译文中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美学享受。中国许多现当代翻译家们通过辛勤努力,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诗歌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就曾经翻译过多本中国古体诗。《唐诗300首》是其最杰出的作品。古铮昆也是通过翻译《诗歌选集》将中国诗歌介绍给外国读者。还有包括Arthur Waley,Herbert Giles在内的国外翻译家们也致力于中西方诗歌的交流。那么,怎样才能译好一首诗呢?与其他文学形式的翻译相比,诗歌翻译有什么需要特别遵守的原则呢?

二、诗歌翻译的几项原则

1.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是翻译最基本的原则。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刘重德的“信达切”,都将“信”置于翻译标准的首要位置上。这里的“信”就是指翻译中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既不肆意添加,也不随意删减。“忠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忠实。即的语采用与源语相似的方式再现源语所传达的信息。在翻译中力求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在选词、结构及修辞上的相似。二是意义上的忠实。即要求的语文本在内容和精神上与源语文本保持一致,在意义上没有任何添加修改或删除。虽然忠实性是翻译的第一原则,但绝对的忠实性是不存在的。源语和的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任何译作都或多或少与原作不同。就像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语音,拼写,语法及词汇上都有很大不同。因而汉语诗歌英译时,词汇上的空缺或不对应往往导致翻译的失败。例如,汉语中的“竹梅松”三字常用于诗歌写作中,以形容有毅力有气节且桀骜不驯的人或物。相反,英语中对应的“bamboo”、“lum”、“pine”却没有这种涉及文化背景的联想意义。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所以说,翻译上的忠实只是一个趋向,而非绝对的概念。诗歌翻译的忠实性旨在重现原作的艺术美,不仅传达了原作的意义,更在译作中展现出原作所要表达的意境。例如:

A Widow Bird/A widow bird state morning for her love/Upon a wintry bough/The frozen wind crept on above/The freezing stream blow/There was no leaf upon the forest bare/No flower upon the ground,/And little motion in the air/Except the mill-wheel's sound。

《孤鸟》:“孤鸟栖寒枝,悲鸣为其曹。河水初结冰,冷风何萧萧。荒林无宿叶,瘠土无卉苗。万籁尽寥寂,惟闻喧桔槔。”

这首英语诗歌的重点在于标题中的“widow”(孤独)一词,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为照应主旨将“state”译作“悲鸣”,“wintry bough”译作“寒枝”,“frost bare”译作“荒林”,“ground”译作“瘠土”。表面上看,这样的翻译并不符合忠实性原则,但它完美地再现了原作的艺术魅力,令原作诗人想表达的那种伤心寂寞之情跃然纸上。这正是忠实性原则在实际翻译中的正确运用。

2.创造性原则

诗歌创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曾有翻译理论家提出“诗人译诗”的观点,既强调译者在诗歌翻译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能够欣赏并接受原诗的艺术美,而且能用的语将这种美表达出来。位于欣赏和表达之间的就是艺术再创造。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实际上就是译者创造性的体现。译者不再是“看不见的手”或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整个翻译的掌舵者。译者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才能,尤其是创造性才能。正如Wliss所说:“最好的译者应当具有创造性的头脑。这时其翻译才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功的译作不仅要靠译者的审美才能来理解原诗,更需要译者发挥其创造性天赋在的语中重现原诗如画般的意境。不同的译者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个人情感,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受教育程度,所以他们体现在诗歌翻译上的创造力也会各不相同。总而言之,创造性原则要求译者抓住原诗的精髓,摈弃有碍原诗意境再现的一切束缚,将这种精髓完全传达出来。创造性和忠实性也并非两个对立的概念,而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创造性忠实”。

3.“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形美

许渊冲先生在《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格律体译文序言中提出诗词翻译“三美论”,认为诗歌翻译不但要传达诗歌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方梦之:译学词典)鲁迅曾赞美汉语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大优点:“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许渊冲把鲁迅关于汉语的“三美”与翻译理论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他主张首先追求意美,其次追求音美,再次追求形美,并最终力求三者的和谐统一。

诗歌翻译的第一步在于“达意”。无论译者是要表达原诗的表层意义还是深层意义。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其重点在于“字字传神”。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要求尽可能准确地翻译出来。原文意义的准确传达与意美的实现是一致的。以下是一首唐诗的三种不同译本,笔者在此通过对这些译本标题翻译的比较来揭示意美的实现方式。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Version1: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 lit fishing boats'n eath maples sadly lie/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still(By XuYuanchong).

Version2:Anchored at Night near Maple Bridge/The old moon is going down/And the crows make a ruckus/The world is covered with frost/There are maples on the riverbank/And the lights of fishing boats/Drift with the current/I fall into a sad sleep/The monastery on Cold Mountain/It is outside the town of gusu/The sound of its bell/Touches the guest boat at midnight(By WangShouyi).

Version3:Mooring at Night by Maple Bridge/The setting moon, a cawing crow, the frost filled sky/River maples, fishermen’s' flares, and troubled sleep/From the Cold Mountain Temple,outside Suzhou/The tolling of the midnight bell reaches the wanderers' bout(By ZhangTingchen).

原文标题可分成三个点:枫桥、夜、泊。分别是地点,时间和行为。在翻译成英语时,根据英语读者的认知习惯,时间一般放在地点后面。三个译文都将“枫桥”译成“Maple Bridge”。而“泊”一词的译法却大相径庭。“moor”一般用来指小船停泊靠岸,而“anchor”则是指大轮船抛锚靠岸。“mooring”是进行时,“anchored”是完成时,因而前者是动态描写,仿佛诗人的小船正缓缓向岸边驶来,后者是静态描写,远不及“mooring”形象逼真,更能传达原诗的意义。

诗歌翻译的第二步就是“传音”,主要表现在诗歌的押韵上。许渊冲教授认为:翻译诗歌即使百分百地表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持原诗的风格和意境。英语的韵律与汉语不同,通常有以下几大类:头韵(alliteration,一个诗句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开头辅音相同而产生的音韵);半押韵(assonance,相同或相似的元音重复出现);辅音韵(consonance,相同或相似的辅音重复出现);行间韵(internal rhyme,押韵的词在同一行内);尾韵(rime,行末声音重复)。同时英语诗歌的音步也较为复杂。主要有抑扬格,扬抑格,抑抑扬格和扬抑抑格。相比之下,汉语诗歌的韵律就较为简单。大多数汉语诗歌都是行尾押韵。因而在英汉诗歌互译时,译者应灵活掌握韵律间的转换。例如:

“(汴水流)See the Bian River flow,(泗水流)And the Si River flow,(流到瓜洲古渡头)By Ancient Ferry,mingling waves,they go。”

原诗尾韵为[iu]和[ou],读起来缓慢而悠长,恰似水流。译者在翻译时在每行尾部押复合元音[ou],恰到好处地再现了原诗的音美。

诗歌翻译的第三步是“现形”,即重现原诗的“形美”。“形”是指原诗的结构。“形美”与“意美”既对立有统一。一方面,内容要通过形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形式要服务于内容。以视觉诗代表人物E.E.Cummings的诗歌翻译为例:”A le-af fa-lls one-l-iness“

孤(一――片――叶――儿――落地)――独――一――生

原诗中“A leaf falls loneliness”几个字被拆散并模拟自然中树叶自上而下飘零的画面。诗人巧妙的利用纸页上的空白和字母之间时紧时松的排列,表现出树叶在空中飘落时快时慢的过程,从而表达了诗人那飘忽不定,无所归依的孤独之情。整首诗的内容经由形式完美的展现出来。因而在翻译该诗时,译者保留了原诗的结构特点。然而,并不是所有诗歌的翻译都要原原本本的套用原来的形式。由于英语诗歌与汉语诗歌在结构使用上的差异,翻译中“形美”的实现往往要遵循“动态对等”的原则。有例为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Version A:Withered vines, olden trees, evening crows/Tiny bridge, flowing brook, hamlet homes/Ancient road, wind from cast bony horse/sun is setting/Broken man, far from home, roams and roams.

Version B: At dusk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withered vine fly crows/Neath tiny bridge besides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Fan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在译文A中,译者通过几个并置的词组来保留原诗的结构,并采用的直译法。但这些词组在汉语中的联想意义在英语文化中并不存在,这种机械的翻译只会令源语读者哭笑不得,令的语读者困惑不解。而在译文B中,译者摈弃了原诗结构上的束缚,采用意译,恰如其分的传达了原诗的精神和风格。毫无疑问,译文B正是形美和意美的和谐统一。

三、结语

俗话说,“读诗难,写诗更难,译诗则是难上加难。”诗歌译者必须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拥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敏捷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和精湛的专业技术。有人将诗歌翻译比作“戴着镣铐跳舞”――痛并快乐着。的确,诗歌翻译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但对译者而言,当成功的喜悦来临时,每一份努力都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Abrams, M.H.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Ⅱ[M]. W.W.Norton&Company,1986.

[2]Li Li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reative Treason and“Three Beauties” in Poems Translation.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Astronautics[J]. Vol8, No3,Sep. 2006.

[3]LvBaojun, Wang Zhijiang.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Poetry Translation. Journal of Hebei Polythechnic University[J]. Vol6, No2, May 2006.

[4]ShaoZhihong. Translation Theories, Practice and Criticism [M]. Shanghai: East China of science and thechnology press. Sep. 2003.

诗歌翻译论文篇3

关键词:诗歌;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20-01

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是一种抒情言志的的文学体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肩负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学任务——即用高度凝练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们一种高于一般生活的文学精神。所以,诗歌的语言,一般都被要求为精练、有节奏、有韵律,分行排列。那么同样,诗歌的翻译过程同样要求以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传达原作者原作品的思想感情。

古往今来,各国诗人在诗坛上都创作过许多出色的作品。中国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自不待言,外国的如英国诗人拜伦、雪莱;法国诗人雨果、波特莱尔;德国诗人歌德、海涅;俄国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等。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能力,结合各自国家的语言特色,并揉进自身所属国家的本土文化,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作。但由于对语言的认知程度有限,各国读者们接触到他国诗歌的途径大多是通过译作。这时便会产生一个问题,由于诗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体裁,译者到底应该用怎样的方式翻译才算完美呢?

诗歌的翻译并非易事,它不仅要求译文能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而且需要尽量符合原文的“音美、意美、形美”。但由于诗歌在形式上的特殊性以及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等等因素,很多学者主观上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英国诗人鲍斯威尔(J Boswell)就认为:“译诗只能是拙劣的模仿。”我国的著名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周作人说:“诗是不可译的,只有原本是一首诗,其他的任何译文都是私塾老师讲《唐诗》的解释罢了。”著名翻译家王以铸在《论诗之不可译》中这样说过:“我认为诗这东西不能译,理由很简单,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者说得通俗点,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融化在诗人写诗时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方言)来表达的。”

以上诸家所言,不得不加以思索,作为诗人以及翻译过多种语言多国作品的翻译家们都提出了这样的说辞,难道诗歌真的就不能翻译么?

众所周知,翻译是将某种语言文字的形体结构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摹制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最理想的翻译状态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的直译。不过由于存在着诸如各国语言的不完全对等这种客观因素,及译者自身的文化底蕴、文学功底、阅历等一些主观因素,所以百分之百的对等翻译并不那么容易就会出现。因此有时需要进行意译。意译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这样一来仿佛又恐怕会破坏“信息等价传递”的基本境界。因此有些人便会认为诗歌这种持有特殊性的文学形式更加无法列入可译之行列。产生这种论调的人,必然是根据自身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的一些道理,不过,既然好多国外的诗歌作品如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等流传至今,就不能说诗歌是完全不可译的,它的翻译过程很难,但其中必定存在着可译性因素。

北京大学教授辜正坤先生把诗歌分为(1)全可译因素(2)大半可译因素(3)小半可译因素(4)不可译因素四种情况。通过这种视角来分析外国诗歌翻译的话也许是比较客观的一种方式了。上述诸家所言的诗歌之不可译,过分倾向于第四种情况而忽略的诗歌中存在的合理性可译因素。

诗歌翻译称得上是一种艺术创作。说创作,并非无根无据的自由发挥,因为它是在一定框架内的创作,所以一定会有诸种限制。英国诗人屈莱顿(John Dryden 1631-1700)提出三种译诗的方法,很有参考价值,在此略作介绍:

1、替换法。即逐字逐句的翻译。用相对应的目的语把原语一一翻译出来,而且语序基本相同,行数基本一致。如若诗歌中的词句在两国语言中恰好都有相对应的成分,并且稍加润色即可形态一致,那是最理想不过的。

2、解释法。即比较自由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诗的形式和词序,最后能清楚地表达出原诗的意思。这类翻译可以认为是因为译诗用词有些晦涩难解,直译无法向读者其用意的时候使用,由于对原诗形态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动,所以翻译起来会花费一些心思。

3、模拟法。从原诗得到一些启发在原诗的基础上写一首诗。《自由与爱情》这首诗,原诗为六行,白莽根据其内涵模拟了一首五言四句的汉诗,可以认为这是模拟法的运用。

以上简略阐述了诗歌中存在的可译性因素。诗歌翻译绝对称得上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需要译者花百分之二百的心血和努力。在诗歌翻译的道路上,争议仍然存在,所以需要译者间进行更多的交流与探讨。

参考文献:

诗歌翻译论文篇4

【关键词】中国当代儿童诗;动词“ing”形式;翻译受众性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49-2

目前对于当代儿童诗的翻译研究基本局限于对国外儿童诗歌写作特点以及翻译特点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的翻译工作者,如屠岸,任溶溶,他们在英美儿童诗译介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对于中国当代儿童诗汉译英翻译研究却少之又少,造成了对外话语权的不平等。中国当代儿童诗歌有其独特的特点,语言浅显易懂却又蕴含独特的诗情画意。台湾著名儿童文学家林焕彰总结说:“所谓的儿童诗的语言,我认为他就是‘活的语言’,你用的好,它就有生命有感情有感觉有味道有感染力有说服力……这种语言是不定型的。中国当代儿童诗歌语言简洁,林焕彰在儿童诗歌创作中自称自己是“语言的贫户”意指写诗所使用的文字不多,字字都是浅白的,口语化的日常用语,没有反复,艰深的词汇。①儿童诗的精炼短小,意境深远十分适合翻译成英语,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目的,获得中国以其他发达国家同等重要的话语权。

一、动词“ing”形式在中国当代儿童诗歌翻译的妙用

在中国当代儿童诗翻译中,使用动词“ing”形式会给翻译带来独特的韵味,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勾画细致动作,译文传神

在对中国当代儿童诗歌的中,动词比比皆是,而对于与这一类词语的处理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来翻译,但是如果使用现在分词的形式来表现诗中的传神形象,会更有独特的神韵。对《小海螺》这首诗“海妈妈有许多娃娃――/小鱼小蟹小虾……/只有小海螺最喜欢/跑到沙滩来玩耍。/金灿灿的阳光,/湿润润的沙……/小海螺玩得痛快,/忘了早点回家。/海妈妈请风姨/在耳边提醒它。/可是小海螺不听风姨的话,/在沙滩上爬呀爬……”最初的翻译是“Mother Sea has many babies--/little fish,crablet,and shrimp./Only the little shell likes to play on the beach./The golden sun,the moist sand make the little shell overjoyed/that he forgets to go to home./Mother Sea asks Aunt Wind to remind him,/but he doesn't do as he was told./He continues to crawl on the beach.”对这首诗在翻译讨论以及校对过程中,把原译“only the little shell likes to play on the beach”改成了“only the little shell likes playing on the beach”。这样不仅符合用动词“ing”形式表示动作的经常性,习惯性,同时还能生动再现诗中的主人公小海螺贪玩的性格,与儿童诗歌的受众读者――“儿童”贪玩的天性十分符合,易于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更加深了对于原诗的理解。而另一处改动则是最后两句,变为“but he disobeys,crawling,crawling on the beach”。把两句话合译成一句,这种改动符合儿童诗歌翻译简洁,用词少的特点,而且“crawling,crawling on the beach”比较原译更能生动刻画出小海螺动作,细致入微,感觉就像在眼前爬过一样,更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习惯。这种译法更贴近原语的“爬呀爬”,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小海螺对于沙滩的恋恋不舍之情,使得受众群体增加对原诗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小小的动词“ing”形式对于译文在形象再现,表达情感,增强理解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在《猫头鹰》这首诗“睁一只眼/――放哨/闭一只眼/――睡觉。/我要是像猫头鹰/该有多妙!/一只眼睁着/――看电视,/一只眼闭着/――睡觉。”对于这首诗的翻译为“One eye open/--keep watch/One eye closed/--fall asleep/If I were an owl,it would be wonderful/One eye open/--watch TV/One eye closed/--fall asleep.”对于这首诗的译入语,如果把这几个动词翻译成动词的“ing”形式,如“keeping watch,sleeping,watching TV”来表现动作则更加生动形象。“keeping watch”表现了猫头鹰睁大眼睛,一动不动的形态特点,符合猫头鹰在儿童心目中的形象,也符合猫头鹰在西方儿童思维中形象。“fall asleep”强调的是动作,而不是睡觉的状态,改成“sleeping”体现了猫头鹰熟睡的状态,翻译效果与原译相比更简洁,更传神。

(二)再现诗中意象,惟妙惟肖

诗歌即意象。诗歌是建立在一系列具体的特定的细节描写上的,这些描写能够刺激人们的感官而产生形象的感觉或画面,这些经过细致刻画的细节描写在诗歌中被称为意象。通常,诗人不直接表露情感,而是“通过意象唤醒我们的记忆,刺激我们的感觉,引起我们的共鸣。”②在中国当代儿童诗歌中,丰富的意象是其重要的特点,包括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以及儿童想象中的事物。在汉译英的过程中,使用动词“ing”会使诗中的意象活灵活现,仿佛出现在儿童眼前一样。在《蓝天和海》这首诗“海是地上的蓝天,/风吹着渔帆飘动,/像朵朵浮云。/点点渔火,/是眨眼的星星。”诗中儿童把大海想象成蓝天,把海中的白色船帆想象成了云朵,把渔火想象成天上的星星,这些意象富有想象力,符合儿童的认知角度。而对他们的翻译处理可以译成:“The sea is like the blue sky on land./The sails of the fishing boats drifting in the wind,/like floating clouds./At lights of fishing boats,/like twinkling stars.”把诗中的意象“朵朵浮云”和“眨眼星星”翻译成“floating clouds”和“twinkling stars”生动地再现了这两个意象,读上去仿佛就像云朵在眼前飘过,星星在向你眨眼,富有童真童趣,符合翻译的受众群体―儿童的认知能力,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

在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儿童诗《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片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这首诗用儿童的视角,想象自己是一片雪花,悠扬潇洒地在空中飞舞。对于这首诗的翻译译为:“If I were a snowflake,/dancing gracefully,/discovering my direction,/flying,flying,flying―to find my dwelling.”译文把“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翻译成“dancing gracefully”简洁明了,雪花轻盈,翩翩起舞的优美姿态跃然纸上,富有灵动的气息。最后一句的译文使用动词“ing”形式更加深化了雪花轻盈,无忧无虑在空中飞舞的意象。由此可以看出,使用动名词形式在当代儿童诗歌翻译中有助于诗中意象的再现以及升华。

(三)还原儿诗声律,朗朗上口

诗歌自古以来就以其整齐的音律格式著称。而对于诗歌的翻译,著名的翻译家翁显良曾说过:“译诗难,难在再现意象与声律。”③“一切语言都有音乐性,凡属文学都讲究声律,尤其是诗。然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声律。”可见译入语如能保持原语的韵律非常不易。儿童诗歌作为诗歌的一种,也有丰富的韵律,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对于儿诗翻译汉译英的过程中,使用动词“ing”可以使译入语合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台湾诗人林武宪写的《阳光》“阳光,/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这首诗短小精悍,但句式整齐,韵律十足,把灿烂的阳光比作妈妈浓浓的爱的目光,温暖感人。此诗可以译为:“Sunlight,/Sunlight,on the window,climbing;/Sunlight,on the flower,smiling;/Sunlight,on the stream,gliding;/Sunlight,in Mum's eyes,brightening……”译入语保留了原文整齐划一的格式,将“爬着,笑着,流着,亮着”分别翻译成“climbing,smiling,gliding,brightening”押尾韵“ing”/?耷/和/ai/,并且与前面的“sunlight”遥相呼应,体现了译入语的音律美。把动词“ing”形式放在句尾可以把原来不押韵的动词变成押尾韵,增强了儿童诗歌的可读性,从而体现了儿童诗歌翻译的受众性。

二、中国当代儿童诗歌翻译的受众性

(一)儿童诗歌翻译的受众群体

谈到儿童诗的翻译,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翻译儿童诗歌会比翻译其他诗歌容易许多。因为儿童诗歌相对于成人诗歌而言,内容浅显易懂,用词简单直白。译者只要把诗中的内容再现,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儿童诗也是诗歌的一种,但是它收到特定读者―儿童读者对象心理的制约,诗中的意象,丰富的情感,大胆的想象,运用的语言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而一般的译文都是成人的作品,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儿童的视角和心理来研究如何能让信息的接受者―儿童来认可,如何让儿童在诗中找到童趣。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儿童诗歌翻译是双重载体,其复杂性远比成人诗歌翻译大很多。因此,我们在翻译儿童诗歌时要充分考虑翻译的受众群体―儿童的切身感受。

(二)儿童诗歌翻译的受众性

翻译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消除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给人带来的隔阂,从而使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都能有效进行交际的一种行为。由此可见,翻译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就涉及到翻译两大主体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在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中其提出了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受众―译文的预期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从受众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使得翻译的理论性更具有了实践性的论证。④因此,在翻译儿童诗歌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儿童诗歌译入语的受众群体―儿童的阅读效果,通过动词“ing”形式来再现原语丰富的意象,细腻的动作以及美妙的音律,用词简洁,朗朗上口,还原诗中的童真童趣,从而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中国的儿童诗歌创作主体是成年人,而其受众群体却是儿童。中国儿童诗歌是为儿童创作的,反映的是儿童情趣和心声,适合儿童听赏诵读的诗歌。⑤在翻译过程中,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理解原语,这样才能做好中国当代儿童诗歌的翻译工作。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也成了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儿童诗歌作为中国文学上的一只独秀,我们有责任让它走出国门,从而实现对外话语权的平等。因此,做好中国当代儿童诗歌的英译是我们实现儿童诗歌国际化的必要途径。在翻译过程中逐步总结经验,本着儿童本位观和翻译受众性,兼顾东西方文化差距,从而做好中国儿童当代诗歌的翻译工作。

【注释】

①林焕彰,赵霞:《关于儿童诗的创作、思考及其他―访台湾儿童文学家林焕彰先生》,《中国儿童文化》。

②Robert Di Yanni ed,Literature:Reading Fiction,Poetry,Drama,and the Essay(New York:McGranHill Publishing Company,1999).

③翁显良:《意象与声律―谈诗歌翻译》,《文学翻译讲座》。

④张美芳:《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述》,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⑤孔宝刚:《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诗歌翻译论文篇5

1、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渊源

庞德从传统中主要发现对现在和将来的意义。庞德也强调世界文学的概念。他主张一个抛开时代国界的普遍标准:一种世界文学标准。他这种追求超越国界与时代的世界文学的标准是他重视翻译的内在动力。他常常从翻译中或者借助翻译发现时代所需要的东西。庞德作为一代文坛领袖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绝不仅仅是为了翻译的目的,而是要从翻译中解决他那个时代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中国传统诗学涵盖了所有关于诗论、词论、书论、画论、美学等等的内容。中国的汉字、雕刻及审美趣味对庞德的诗歌创作及翻译理论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庞德从中国传统史学中摄取了大量养分,他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一直强调意象(image)和语势(energyoflanguage)。他认为译文一定要洞察入微,巨细无遗,不要放过一个细节,一个物象。同时译文还要善于捕捉语言之势。如何用艺术手法惟妙惟肖的再现大千世界的纷纭物象是庞德是贯穿始终的理论追求。因此其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深深根植与中国传统诗学中。西方社会步入20世纪之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出现了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这些矛盾和现实境况使得西方敏感的知识分子变得日益焦虑不安迫,使他们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产生了重大怀疑。庞德正是这样一位焦虑者与批判者,在怀疑与批判的过程中他将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的儒学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孔子所提倡的“善”旨在社会与人之间建立秩序。这种秩序或者和谐通过相互感染以及伦理来传播,而不是像基督教那样用惩罚来达到。他把复兴欧洲文明的希望寄托在到中国。鉴于此他的文学生涯重要部分就是翻译《大学》,《中庸》,《论语》和《诗经》。

2、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实践的意义

庞德提出了几条翻译的目标,其中最基本的有两条:一是翻译要用鲜活的语言,忌用“翻译腔”;二是忠实于原文,不仅忠于原文的意义,还要忠于原文的意境。这里所说的“气氛”是指文本内与文本之外的联想意义,这个观点与庞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学的概念是相互呼应的。他认为语言的能量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犹如连接线上溯古代下接当今。他的翻译理论直接影响到他的创作。在他的代表作《诗章》中,语言的界线不再明显。《诗章》中,英语、希腊语、中文、拉丁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交织使用。关于诗歌翻译庞德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将翻译看作诗人训练的必要部分。庞德说翻译为诗歌艺术提供模式。在早期的意象主义运动时期,庞德在翻译上注意呈现细节、单个的词。这些细节不单是印在纸上的黑白字体,而且是雕刻的意象。这些词仿佛刻在石头上,这种对翻译的看法给了翻译家更大的自由。他常常希望翻译或写作中所采用的拼合与并置的方法能创造出新诗的建构方式,让词语发出能量。庞德认为诗歌翻译不应过分强调字词直译,而是要更多地再现方程背后的感情。庞德在1910年一本书的序言中就古诗翻译发表看法,不仅要求是词和精神的翻译,而且还要有认同感。那就是说,现代读者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认同和意识到古人的精神内容,并从他们的思想与言语中吸取某些时髦的东西。庞德的翻译思想还体现在对《华夏集》的翻译实践中。庞德在翻译华夏集时并不强调对原文意义的忠实或是某些词意义的忠实。他重视诗的节奏意象和变化。他不通中文,而且在费诺罗萨的笔记相当粗糙的情况下进行加工翻译,这反而给他探索自由诗结构以最大的自由。结果《华夏集》的语言在他所有译文中最简朴,最不受古语影响。换言之,大大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它的语言最当代化。尽管在时间和文化上存在极大的差别,庞德的译文保留了古风和异国情调。这主要是通过诗歌中实质性的内容获得的,或者说通过诗歌中狭窄的意象成分以及保留中国地名。对物象的关注构成了庞德翻译理论的核心,庞德正是用这种东方式的“物象”向传统的注重“抽象概括”的西方文化进行挑战。在今天的翻译界“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庞德汲取异质文化精髓为其所用,以翻译为武器向强势文化挑战的理论追求,对当今的译学实践给予无限启迪。

3、结论

诗歌翻译论文篇6

【关键词】接受美学;诗歌翻译;《乌衣巷》英译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64-02中图分类号:H31

一、诗歌翻译与接受美学

诗歌是文学文本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其特殊性不仅表现在音韵、节奏等“外在可感知的形式系统”,也存在于意境、情志等“内在理念的非形式系统”。这种外在的形式美感和引起读者自身情感共鸣的内在意境使得诗歌给予能够读懂它的人们精神上无上的享受。然而,同时也带给试图传播和交流不同文化的译者很大的困难。诗歌作为文学重要的形式在文化传递中也必不可少,诗歌翻译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即使不能完美呈现原诗的美感和深意,也要尽量传递其精髓,这要求译者迎难而上,多思考和创新。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坚持“读者中心论”,其对读者地位的重视,也影响到了诗歌翻译中译者的地位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杨武能就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重新解释翻译过程,建立了文学翻译特有的翻译模式:作者一原著一译者一译本一读者。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品的读者,也是译作的作者。译者的双重身份在接受美学视野下的翻译模式中变得更为清晰,同时其主动性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译者对原作品的理解直接关系到他对译作的处理,进而影响到译作的读者的感受和理解。

二、《乌衣巷》的三个英译本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一:

Wuyi or Swallows'Lane

Beside the Zhuque Bridge wild flowers thickly grow,

Along the Wuyi Lane the sun is setting low

Where once the swallows knew the mansions of the great,

They now to humbler homes would fly to nest and mate.

(蔡廷干译)

译文二:

The Street of Mansions

Beside the Bridge of Birds rank grasses overgrow;

Over the Street of Mansions the setting sun hangs low

Swallows which skimmed by painted eaves in bygone days

Are dipping now among the humble homes'doorways.

(许渊冲、许明译)

译文二:

The Blackgown Alley

Now by the Redsparrow Bridge wild grasses are growing,

And on the BlackgoWn Alley the ev'ning sun is glowing,

And the swallows Which once graced the Wang and Hsiehhalls, Now feed in common people's homes-Without theirknoWing.

(林语堂译)

三、《乌衣巷》英译本接受美学视角评析

《乌衣巷》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是《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常道: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

本文从音象美、视象美和意象美分析二个译文。首先,“诗的音象,即诗之听觉形象,主要包括诗的韵式和节奏”。《乌衣巷》原诗是七言绝句,简略来看诗的1、3、4句押韵。在二个译本中,很明显可以看出译本3林语堂在模仿原诗的韵式,采用了AABA的押韵格式,力求在形式和韵式上跟原诗保持一致,旨在传递唐诗绝句的原本特征,令人拍手叫绝。而格式化的对仗工整句式以及译文每句末结尾单词的极力押韵,在另两位译者的译本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蔡译的“grow”“low”“great”和“mate”在韵脚处的押韵,以及许译的“over-groW”“low”“days”和“doorways”在句尾的押韵,译诗中AABB的押韵格式也一定程度上承袭了中国古典诗歌所具有的独特韵律美和含蓄美。其次,“所谓视象美,指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审美主体的呈象能力而显示为想象世界看得见的集体物象”。全诗前两句写景,描绘了“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的场景。“夕阳斜”描写了夕阳西下洒下一片黯淡而暖昧的光影,将乌衣巷的断壁残垣镀上了一层金黄却失去温度的光晕,并且连这最后一点光也马上就要消失了,更显倾颓和悲凉。译文1翻译的是“Along the Wuyi Lane the sun is setting low”,译文2是“Over the Street of Mansions the setting sun hangs low”,译文3是“And on the Blackgown Alley the ev'ning sun is glowing”。可以看出,三个译者对动词的选择各不相同,译文1用了set这一动词,set的本意就有太阳、月亮等落山的意思,“the sun is setting low”又用了现在进行时,有一种动态的表达,传神地描写出了日迫西山,马上就连这点余晖也要被远处的地平线吞没,十分恰当和忠实地反映了原诗的内容。而在译文2中,许渊冲和许明则选择了hang这一动词,hang是悬挂的意思,与译文1相对,译文2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静止的画而,仿佛将黄昏残阳如血的画而定格,描绘出一幅凄凉无声的苍茫之景,令人唏嘘。相比之下,译文3则用的是glow这一动词,glow的意思是发光、发热或是显现(如红、橙、黄一类)暖色、鲜艳夺目的意思,作者可能是为了押韵而选择这一动词,但是从意思上来看,并没有传达出原诗里颓废萧索的意境。“所谓诗歌义象美,指的是诗歌字词句或整诗的义蕴、义理作用于大脑而产生的美感”。《乌衣巷》把燕子作为这场兴衰变迁的见证者,没有点明却用这种感慨的留白激起读者对曾经的繁华如黄粱一梦的感慨和叹息。整体来说二首译本都传达出了原诗的意境和内涵。值得一提的是译文3中对最后一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翻译,林语堂将其翻译为“Now feed in common people's homes-with-out their knowing”,原诗中并没有线索表明寻常人家没有意识到现在住在自家院子的燕子曾经生活在贵族府邸,这句明显是发挥译者主体性的结果,然而却意外的让人们深入思考,意识到这从繁华鼎盛到没落萧条的变化不是瞬息间的骤变,潜移默化反而让置身其中的人根本意识不到这种变化。虽然没有完全尊重原作,加入自己的创作却也别有一番韵味。

四、结语

从接收美学的视角审视中国诗歌的英译可以发现,不同译者的译本更有千秋,这是由于诗歌的特殊性和译者的主体性发挥造成的。对诗歌翻译的评价没有严格的标准,译者只要尊重原作,可以充分发挥白己的主体性,给不同语言、文化的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使得诗歌和文化得以交流,本文希望可以为译者在诗歌翻译时考虑因素和策略选择方而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龚琪峰,董良峰诗歌翻译中接受美学――从接受美学角度评《春晓》的英译[J].文教资料,2009(24):35-36

[2]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海岸诗人译诗译诗为诗[J]中国翻译,2005(6):27-30

[4]刘凤梅.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23-26;13

[5]刘宓庆坤.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王轶普.接受美学视角下看诗歌的翻译模糊美感磨蚀――以《无题》诗三个译本进行比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101-102.

[7]伍小君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56-58.

[8]吴秀群接受美学视野下《江雪》英译文对比分析[J]海外英语,2013(22):186-187;206.

[9]徐国萍.《春晓》英译文对比分析[J]中国翻译,2001(2).

诗歌翻译论文篇7

摘 要:近年来,翻译研究已经逐渐从只重视研究原文本和翻译文本向研究译者本人转变,翻译研究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也不断增加。在翻译过程中,诗歌比其他文体更容易受原文本和目的语的限制,也正因为如此,译者在诗歌翻译中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这之中“诗仙”李白的代表作《静夜思》更是有二十几个译本,本文选取其中五个译本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译者的文化教育背景、翻译思想以及其它个人因素对译本的影响。所选译本分别是由翁显良、许渊冲、Herbert A. Giles、Witter Bynner所译。

关键词:《静夜思》;多个英译本;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诗歌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精华,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通过诗歌翻译进行文化交流的活动日益频繁。唐诗宋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得到了国内外很多翻译大师的青睐,如许渊冲、翁显良、吕叔湘、Witter Bynner、Herbert A. Giles、Amy Lowell、Ezra Pond等等,都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过翻译,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使得英语国家的读者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针对翻译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很多翻译标准也被提出来如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三美”论、钱钟书的“化境”说、朱光潜的“从心所欲,不逾矩”、郭沫若的“再创论”、傅雷的“神似说”、叶君健的“竞争说”、许渊冲的“优化论”等等。这些翻译标准都是前辈在总结翻译经验中得出的极其珍贵。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翻译研究逐渐从只重视原文本和翻译文本向重视译者转变,翻译作品不再仅作为原文本的附属产品而存在,而是翻译家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在诗歌翻译中。由于译者本人的文化教育背景、翻译思想及其它个人因素等的不同,对于诗歌的理解不甚相同,从而对同一首诗歌翻译出来的作品也大相径庭。本文选取“诗仙”李白《静夜思》的四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译者的角度出发,对译作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二、李白原诗《静夜思》的解读赏析

李白的原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邀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五言绝句描述的是诗人独居异乡,望月而思乡之情怀。虽然全诗只有五言四句,二十字,非常简洁,却兼具形美、音美、意美之功效。五言绝句整齐简洁此谓之形美;“aaba”的韵律读来琅琅上口此谓之音美;传统意象“月”的使用更是使全诗具有一种意境美,烘托出了诗人绵延悠长的思乡之愁此谓之意美。因此要在中英两种语言差异的基础上译好此诗甚难,其间的情调神韵最是难译。这首诗先后有二十几位译者翻译过,由于译者的文化教育背景、翻译思想以及自身理解的角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译作相差很大。

三、《静夜思》四个英译本的分析解读。

1. 翻译家翁显良先生将其译为了散文,以下是其译作:

No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frost?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整首译诗对原诗思想的解读没有偏差,从题目到内容可以说翻译出了原作的思想,但对于原作的形式音效之美直接忽略,只注重了思想精髓的翻译。这和翁显良先生的翻译思想是完全相符的。翁显良先生认为译诗不能仅是对原诗进行简单复制,更要在精髓上和原诗近似。此外译诗不应受原诗形式限制。译文是不是押韵,是不是用诗行的形式来写是没有区别的。译诗的形式应该相当灵活。他认为对形式的过分追求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原诗精髓的叛离,反之对原诗精髓而不是形式的追求却能使译作保持并体现原诗的本质精华。但却忽略了翻译是戴着枷锁跳舞,如果舍弃枷锁,又怎能叫做翻译?

2. 诗人兼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译作:

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这首译诗可以说是《静夜思》所有英文译本中的精品,该译诗和原诗一样简洁明快,同时也译出了原诗的思乡情怀。译诗韵律结构为“abab”注重了音美,形式上也很整齐,只是对于原诗意象“月”的直译使得原诗的韵味少了一些,但在中英两种语言差异的基础上能够做到这些实属不易。

从这首译诗可以看出译者对于原诗的理解还是很精确的,这与他自小受的传统文化熏陶不无联系。同时译者的翻译态度之严谨与他的翻译思想也是分不开的。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优化论”,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论:“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能使人愉快。正是基于这种翻译思想才有这首优秀的翻译之作。

3.以下是翻译家Herbert A. Giles的译作

Night Thoughts

I wake,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

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该译诗虽然不若原诗简洁,但整体上形式整齐,同时也注重了韵律特征的重现,兼具了形美音美之特色。这与Giles的翻译思想是无法分开的,他主张诗就应该译成诗的形式,韵律对于韵诗的翻译是不可缺少的。同时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尽管Giles是一名汉学家,对中国文化了解很深,但仍不免出现误译,他将“低头”译作了“躺下”。

4.以下是翻译家Witter Bynner的译诗

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hea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 head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该译诗尽管也译成了诗,但对于原诗的韵律特征没有重视。这与其翻译思想相关,他认为保持原诗的韵律特征将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原诗精髓的再现。同时尽管Bynner是翻译中国古诗的名家,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误译,也把“低头”译作了“躺下”,“举头望明月”中“望”是一种持续动作而不是瞬间动作found,理解稍有偏差。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静夜思》多个英译本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本人的文化背景、翻译思想、及对于原诗的理解的差异,最终形成了不同的译诗。文化背景方面:国内几位翻译家在诗歌翻译中都能很好的领悟原诗的思想精髓,这和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生长起来是紧密联系的。而国外的几位翻译家在理解原诗时更多的是通过翻译过去的相关书籍进行了解,因此在理解上会出现一些偏差,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误译现象;翻译思想方面:不同的翻译家由于对翻译标准的理解和追求不同,因此对于原诗之音形意的传达方面,重视的角度不同,也因此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译文;在对原诗的理解方面,每个人由于接受教育的背景以及自身的文化修养的差异,对于原诗在理解上会有一些差异,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诗歌翻译的繁盛和思想的多样性。总之,这些译作各有千秋,也因此更有了赏析的乐趣和价值。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翻译的艺术 许渊冲 著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2]文学翻译谈 许渊冲 著 台北 : 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8.

[3]李白诗选 许渊冲 译 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

诗歌翻译论文篇8

关键词: 《蜀道难》 韵律 品达凯歌 音美

1.引言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它不但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而且数量多,内容丰富,此时是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据全唐诗不完备统计,整个唐朝时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产生了有名记载诗人就有两千三百多位,近五万多首诗作,这与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遗留诗歌总数比较超出两到三倍。鲁迅对唐诗给予高度评价:“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可以说,《唐诗三百首》集唐诗之精华,收众家之所长,对于想要了解、学习诗歌的读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文本。很多中外学者都曾翻译过唐诗,比如说Ezra Pound,Inner Herdan,孙大雨,许渊冲等。他们这些尝试卓有成效,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先对李白的《蜀道难》原文进行简要赏析,然后对比分析其两个英文译本,即孙大雨和许渊冲的译文,通过对二人不同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比较,发现异同所在,最后探讨唐诗英译的一般翻译方法。

2.原文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元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

该诗是七言歌行,以七言为主,同时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直到十一言,构成错落有致的形式美。韵律方面,突破了格律诗严格的韵律限制。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陡然的韵律变化破坏了音韵和谐统一,体现了语言的奔放流畅,更加凸显了地势之险。

这首诗一个显著的艺术手法就是夸张。形容太白山之高峻,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道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成“百步九折”……这些过于夸张的描写虽与事实不匹配,但有效地凸显了蜀道之雄伟高耸,以及其不可跨越之凛然气势。

诗人将强烈的情感贯穿全文,一开篇,就发出“噫吁剑∥:醺咴眨∈竦乐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感叹,直抒胸臆,表达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慨叹。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注入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诗人胸中起伏多变的情感倾泻而出,读来令人心潮澎湃,精神振奋,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心溢于言表。

3.译文比较分析

本文选取孙大雨和许渊冲的译文,从二人不同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两个方面,对两篇译文进行分析比对。

3.1翻译理论

3.1.1孙大雨

孙大雨是中国著名“新月派”诗人和文学翻译家。他提出,构成一首诗的成分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四种:情致、意境、风格和音组。孙大雨认为,诗中的情致必须强烈,这样读者在欣赏的同时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同时,他提倡“意境具体而平实,恰好被简易的风格表现出来”“诗人的好些杰作都以意境质朴为贵”。他对于诗歌的翻译始终坚持以完美形式力图完美地再现原诗内容和意境,把神韵和形式结合起来,只有兼顾形神的翻译才能达到翻译的理想境界,这也是孙大雨诗歌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4年孙大雨在《诗歌底格律》一文中系统阐释了自己的音组理论,他认为,“新诗要讲究格律,正是为了更好的演绎内容,更好地表达情致和意境”。因此,诗歌中有规律的节奏都需要格律。但是,这一理论主要应用在他的长诗、莎士比亚戏剧及英诗汉译上,在《蜀道难》的译文中并未有明显的运用及体现。

此外,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尤其在中国诗歌英译过程中,应注意:(1)适当的背景介绍、脚注及评论更有利于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古诗;(2)翻译的诗歌应当做到民族化、大众化,这样才能为外国读者所接受;(3)重视保持原诗的形式美,选词古典文雅。

3.1.2许渊冲

我国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通过大量的文学翻译实践,以及中外文学乃至译论的比较,提出一套系统完整的翻译理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目的论,各论下又由若干分论组成。在许渊冲的《蜀道难》译文中,主要体现了本体论中的三美论、本体论中矛盾论下的低层次/高层次论、方法论中的再创论(其具体体现,将在下一节翻译策略中详细阐述)。

三美论: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指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音美指要像原诗一样音韵和谐;形美则指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

低层次/高层次论:低层次包括直译、形似等,高层次包括意译、神似等。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应采用再创作的方法,舍形似而取神似。

再创论:再创指语言上的再创,而非内容上的再创。文学翻译家只有有独到的表现力,才能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使世界文学进入中国。

总的来看,孙大雨上述翻译理论与许渊冲的三个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相吻合,只不过孙大雨更侧重译文的神形兼备,许渊冲则考虑二者的矛盾及处理方法。可以说,二人的译论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3.2翻译策略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孙大雨和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在此译文中的体现是大同小异的,那么在此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又是如何在译文中体现的呢?本文从选词和韵律两方面,对二人《蜀道难》译文的翻译策略、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3.2.1选词

孙大雨在翻译一些具有中国文化意象的词汇时,力图保留其中的文化元素,以完美地再现原诗内容和意境。他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对李白的《蜀道难》进行翻译。比如说,“噫吁健薄笆瘛薄岸朊肌闭馊个词,就采取音译的方法分别译成“Yi-Xu-xi”“Shu”“E-mei”。而“青天”“枯松”“天梯石栈”“高标”“回川”这些意象词,则采取字面翻译也就是直译的方法译为“blue/azure sky”“withered pines”“heavenward steps and rock-hewn flights of stairs”“the highest clift”“whirling stream”。他采用意译的策略将“鸟道”“岩峦”“凋朱颜”“锦城”这些唐诗中的文化元素分别译成“a bird’s flight”“peaks and pinnacles”“hasten to become old”“the city of officials robed in gold-threaded brocade”。对于“秦塞”这个词,他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译为“Qin terrain”。此外,译者还通过加注的手段处理一些有典故的人和物。“蚕丛及鱼凫”“太白,青泥,剑阁”和“壮士,黄鹄”,译者就分别采用音译加注、意译加注和直译加注手法翻译。他的这篇译文附有详尽的注释,这些注释里包含着他的研究成果和创见,同时为读者尤其是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铺平了道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孙大雨作为翻译家严肃与认真的态度。

许渊冲对这类意象词以意译为主,淡化为辅,比如,“太白”“峨眉”“黄鹄”“青泥”“锦城”,他分别译成Great White Mountain, Mountain Eyebrows, Golden Crane, Green Mud Ridge, Town of Silk,而将“蚕丛及鱼凫”淡化为two pioneers,同时音译补充,把“蜀”译为Shu。此外,在翻译的过程中,许注意炼字炼词,争取做到意美音美兼备。比如说,across vs.at a loss,faces vs.paces,west vs.crest,许主要采取五种方法斟酌字句,首先是典雅词语的使用,譬如afar,这与孙的选词策略相似――connecteth,alas,hither;其次是呼吁的使用,孙与许二人表达诗人情感时都采取了呼语,比如alas等;再次是填词救韵和使用尾语,前者指原文中无此字义,但是出于音韵和谐的考虑,填补若干词汇,例如faces,nearby,deep,under等,后者指添加必要的尾语表达诗人情感,以此产生意境美,比如I know;最后是词语反复,例如“I’d turn and westward look with long,long sigh.”中long的重复,一唱二叹,音韵和谐悦耳,意味深长,如实刻画了诗人李白对友人的深深关切、对国家前途命运忧心忡忡之情。

3.2.2韵律

孙大雨在翻译此乐府诗时增加了一个副标题――品达凯歌(A Pindaric Ode),该诗体得名于古希腊抒情诗人品达,他写过各种题材的诗,尤以合唱颂歌著称。他的诗以整个希腊民族为歌颂的主体,被誉为“国民诗人”。品达的凯歌有着固定的格律,主要有几种传统方式:阿波罗四音节体、扬抑抑兼扬抑扬扬格和混含扬抑抑格和扬抑格。我们通过下面的选文分析孙大雨如何继承品达凯歌格律特点,比如说开篇:

Yi-/Xu-/xi!

How danger/ously high/and steep, the/way to Shu

Is more di/fficult than/ascending/ the blue sky!

Can-cong and Yu-fu, /it is mys/teriously/unknown how

They began/to found their/remotely/ancient state.

Since then for/forty-eighty/millenia

It had been/separa/ted from the/Qin terrain.

孙原诗英译后诗内每句由四个音步组成,每个音步内含有三个音节,每组音步读音为重-轻-轻,所以该诗的韵律结构为四音步扬抑抑格。我们不难发现,孙译诗的韵律结构与品达的凯歌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又不拘泥于框架,在继承、吸取古希腊经典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音组”理论并勇于实践,这一点是值得敬佩的。

许渊冲在音韵层面的译诗技法,主要有三:首先是巧用头韵,比如说,Oho!Behold!How steep!How high!The crest crumbled,five serpent-killing heroes slain. When will you come back from this journey to the west?句中斜体部分均是使用头韵的词汇。这样的翻译不但节奏感、音乐感强、简洁生动地刻画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且使诗人情感得以很好的宣泄。同时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诵读之后余味无穷,难以忘怀。其次是善用尾韵。尾韵的使用在许译中随处可见:

The road to Shu is harder than to climb the sky,

On hearing this, your cheeks would lose their rosy dye.

Between the sky and peaks there is not a foot’s space,

And ancient pines hang,head down, from the cliff’s surface.

And cataracts and torrents dash on boulders under,

Roaring like thousands of echoes of thunder.

作为格律体诗的代表人物,许渊冲追求译诗的音美、意美和形美。为了实现音美,除了头韵的使用外,尾韵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使用尾韵,增强节奏感和感染力,蜀道的高耸险峻,雄奇巍峨的风光栩栩如生浮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增加尾韵使译文朗朗上口,易于读者接受。

最后是破格结构。诗歌在词汇与句式的衔接与安排上不像散文小说那样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而是在跳跃、语序调整等方面展示诗歌的内在逻辑,这就使得诗歌语言内容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许正是利用诗歌这一特点翻译此诗。比如:

So dangerously these places are,

Alas!Why should you come here from afar?

Man-eating tigers at day-break

And at dusk blood-sucking long snake.

为了押韵,许将上文中斜体部分语序调整,虽然打破语法规则,但是并不影响表达和读者的理解,而且调整后的语序音韵和谐,带来一种韵律美。

脑下缮侠纯矗孙大雨以“音组”来翻译《蜀道难》,体现出他对格律形式的自觉追求。通过音组对应英诗中的音步,不但让外国读者更好地接受中国文化,而且使得译文整齐富有节奏感。许渊冲更加侧重追求音美,强调译文的音韵和谐和悦耳,以此增强节奏感与感染力。区别在于孙译形式较为自由,并未像许译那样注重头韵和尾韵的应用。

4.结语

本文从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两个方面对孙大雨和许渊冲《蜀道难》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两篇译文最大的差异莫过于韵律的处理,孙大雨不但吸收了古希腊品达凯歌的精华和传统诗歌的神韵,而且发扬了白话新诗的作风,运用音组的理论重新翻译了唐诗。许渊冲翻译时践行“三美”,保留唐诗的音韵,采用头韵和尾韵,增强诗歌节奏感和艺术感染力。两篇译文可谓各有千秋,不难看出二人极高的中英文造诣,更不难看出两位翻译大家在实践过程中付出的极大努力。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的策略方法不止一种,对于选词可采取直译、音译、意译的方法,适当辅以注解是可以的,但是过于繁琐会使读者疑惑甚至失去阅读兴趣。对于韵律的选择应视情况而定,如果一味追求韵律和谐,有时反而会破坏诗歌内容和意境的完整。总之,我们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应慎重考虑这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娄林.城邦与诗人――品达第八首皮托凯歌解读:[博士学位论文].广东:中山大学,2010.

[2]孙大雨.古诗文英译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1):160-165,529-530.

[3]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71-81.

[4]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译注).中国出版集团,2007(1):15-18.

上一篇:施工技巧范文 下一篇:公共英语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