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范文

时间:2023-10-26 09:50:07

舞蹈创作

舞蹈创作篇1

关键词:舞蹈创作;多样性;时代精神;生活

一、提高自身素养

编导要充分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想象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精彩的想象就像童话中的魔杖,点到那里,那里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英国诗人杨格说:“独创性作家的笔头,像阿米达的魔杖,能够从荒漠中唤出灿烂的春天。”要想舞蹈具有独创性,想象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因素。中国享有“舞蹈大国”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多样化、群众性的运动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热浪,专业舞蹈作品和人才,不断涌现,为适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专业和业余舞蹈的比翼双飞,让人们从舞蹈审美愉悦中,享受时代的新生活,让舞蹈成为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形象标志。

熟悉积累专业素材,全面提高专业修养。 首先,多看多学舞蹈语汇。舞蹈语汇(动作)是靠积累才能丰富的,只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其次,对各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因此,创作舞蹈不仅要有对人体动作的娴熟运用,还要通过其它的艺术手段,为作品的主题、人物型像、情节发展、高潮的兴起等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表现创作多样性

从单一的舞蹈创作走向多样的舞蹈创作是世界文化艺术的必然走向,文化多样性是各种族、各民族交流、创新和创作的源泉。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创新或某种新文化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是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产生的有不少是在异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或吸收了其精华而创造的。古今中外许多著名舞蹈、音乐、绘画、工艺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现代西方流行的许多舞蹈、音乐,是在非洲黑人和印第安等民族的舞蹈和音乐上创造的。二是许多民族的各类创作,如文学艺术等,都根基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离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不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都应当得到保护、开发利用和代代相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第一条也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因此中国的舞蹈在自己继承、发扬、探索的同时也不断的吸取了西方各种舞蹈派系的创作手段和方法,也必然驱使舞蹈创作已经从单一性走向多样性的格局。

三、反映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它所处于的那个时代,跟不上时代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价值。大量民族民间舞蹈能在我国长期流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能顺应人民大众一断变化的审美追求,紧根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才得以生存。众多的经典舞蹈作品之所以常盛不衰,也是由于他们所表现的主题抓住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在作品的内容、形式上达到了理想化的高度。现在我们提倡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文艺作品要反映时代主弦律。弘扬民族文化是指我们民族数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粹,它蕴含着我们民族开拓奋进,勇往直前,富于创新,敢作敢为,无私奋献等最歌唱家贵的精神品质。而文艺工作者由其是进行作品创作的人们,就应该用蕴含民族崇高精神品格的艺术作品去感染人,鼓舞激励人。

四、观察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例如:浙江省孙红木在谈她创作《养蜂的小妞》的创作过程时说:从表面看,养蜂的工作按照舞蹈创作要求缺乏动态,难以很好的树立舞蹈型像。但从舞蹈对于抒情的角度认真地思索分析,发现蜜蜂这种神奇的小昆虫勤劳、勇敢、为人类送来甜蜜。而养蜂人常年四处奔波,追踪蜜源。养蜂人的工作和蜜蜂的精神都值的我们去赞美。但是如何用舞蹈去表现呢?经过观察,发现养蜂人与蜜蜂有着不同寻常的亲蜜的爱的关系,而这种特殊关系使我们在他们“静态”的劳动中看到他们“动态”的内心世界。他们那种欢乐、甜蜜、幸福的内心世界洽洽适合用舞蹈去表现。具体的方法就是把思想、情感化为能被观众看见的“动”的形像,这种形像是情感,升华的表现,绝不是去勉强模仿表现他们劳动的外部形态,而是要始终抓住并表现养蜂人的“情”。

舞蹈创作篇2

童趣性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它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所谓兴趣是指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的,在儿童艺术舞蹈活动中如何突出趣味性呢?首先应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其次应讲究舞蹈语汇的趣味性。

童知性是儿童在习舞过程中把握感知事物。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知识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舞蹈重所表现出的儿童感知事物的方式、特点,二是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因素。我认为儿童舞蹈中的知识性的内容是以“爱”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和舞蹈艺术本身所包含的地域性文化,民族民间习俗等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知识结构。

童幻性则是体现儿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化反映。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儿童舞蹈艺术的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往往是儿童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儿童幻想题材的舞蹈艺术中,他们可以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可以在地穴中作统领蚂蚁的大王,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幻想既是沟通儿童与万物交流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

童乐性是指儿童舞蹈活动主体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非自觉性与儿童活动的游戏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感到有兴趣,有意思,立刻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乐此不疲。儿童舞蹈中的童乐性是以情节内容的通俗性、直观性和动作技巧简单易学、轻松自如的灵活性为表现形式的。儿童舞蹈活动自娱的性质,同时反映着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地位。

每一个优秀的儿童舞蹈往往都是具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童乐性于一身的,它们或可有所偏重,但决不能没有,否则该舞决无儿童特色可言。以上四点应是我们从事儿童舞蹈创作过程中的基本出发点。

正确把握儿童舞蹈创作的社会功能。作为儿童舞蹈工作者,创作儿童舞蹈不仅要体现儿童身心特征而且更要包含作者自身对儿童的热爱,对时代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的深刻思想内涵。要大力提倡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深化儿童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的思想认识,陶冶儿童的艺术情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儿童舞蹈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少儿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2、挖掘儿童艺术潜力,为培育一代新人打下扎实的基础;3、促进儿童的形体健美,增强儿童的视听反映能力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4、增强孩子们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5、培育他们独立思维,不断上进的自信心和工作毅力。

根据社会功能的要求,可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综合训练。一是抓住儿童爱蹦爱跳的天性,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进行诱导,抓住节奏,突出整齐,追求美观。二是抓住舞蹈性,练好基本功。为避免枯燥无味,基本功课程可编排成适于儿童训练的健美操动作,在生动、欢乐的课程中培养儿童舞蹈的基本功。三是编排组合,增进兴趣。适应孩子们认识规律,编排拟人化的动物动作组合。如小鸭子洗澡、玩耍......四是用民族舞律功,提高孩子灵敏度。民族舞蹈对摇、摆、颤、扭、跳很有讲究,也很容易被掌握。选择适当的藏族舞、傣族舞、新疆舞作为初级教材很有必要。五是开设毯子功,增进舞蹈技巧。毯子功训练是提高舞蹈技术技巧的捷径,一般经过二年多训练的孩子们都能做到学用结合。六是用集体舞增强群体意识。儿童们参加集体舞训练,能在愉快的歌舞中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增进团结、自觉地树立集体主义思想。

舞蹈创作篇3

    形象鲜明、风格独特的音乐主题;如果舞蹈音乐没有一个形象鲜明、风格独特的音乐主题,那么很可能这个舞蹈作品将是杂乱无章的。这与写小说和编剧本一样,是个立主脑的头等大事。音乐主题是为了统领整个舞蹈作品而浓缩成的一个音响基因。说它是基因,因为它是表达和演绎作品的最小音响单元。它既界定了作品的风格、地域,以至时代等等方面;又要在具体的谱写中,将这个音乐主题渗透到每个章节之中,甚至渗透到每个细节之中。只有这样,观众的心路才能跟着似乎耳熟的音乐语言深入其境,同时随着演员的肢体语言,而产生听觉和视觉上高度统一的艺术效果。 

    精心提炼、准确无疑的动作性;舞蹈音乐的动作性是舞蹈音乐与其它门类音乐作品最具个性差异的所在。曲作者如果根本就没有考虑过音乐的动作性,没有考虑过肢体动作的逻辑循环性,尤其是群舞场面,如果没有所有表演者都能分辨得出的节拍;这个节拍不仅是谱面上分得出来,更要在听觉上分得出来,也就是说,如没有不仅是乐理上说得通的,更应该是心理上感觉得到的经过精心提炼,准确无疑的动作性很强的节拍、众多的表演者心中就不能踏实;动作就不会自信;情绪就难以饱满;当然画面也就更难整洁。甚至还可能给观众带来南辕北辙,难以承受的错乱感觉。进而言之,这种可辨的节拍,又不是机械化的,如仅是机械式的节拍组合,它将可能又成为了健身操音乐,或是集体舞的音乐了。 

    舞蹈音乐创作过程中,在考虑音乐动作性的同时,还不能忽视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度。音乐一定要给舞蹈动作以明确可靠的支点。要是一个坚实的舞蹈动作碰上了一组纤柔的弱音;或一种优雅的舞蹈姿态遇见了一串坚实的旋律,真是一件令人无所适从的事了。当然,创作舞蹈音乐的过程中,在考虑音乐与肢体动作如果紧密结合时,在注意音乐本身的力度表现外,更要注意到配合好舞蹈语汇中刚、柔、静的逻辑性很强的循环节拍和激情奔放的自由节拍,以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休止等等方面。这些就不多说了。 

    清晰可信、亲临其境的场景;场景音乐在任何器乐作品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段落,但是在舞蹈音乐中又多了一层要求:那就是要求它既要把规定的场景表达得一览无遗;又要它适宜于用舞蹈动作来共同表现。也就是说舞蹈音乐的场景乐段必须也要好跳。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前提,所以就不多说了。但是场景乐段在舞蹈中的重要性却是千万不容疏忽的。因为舞蹈与歌剧、戏曲、电影、歌曲不同;一般地讲,它没有必要用文字来为场景作注解。所以说舞蹈音乐的场景乐段,尤其要下工夫,当然啰,场景乐段的写作,除它本身的旋律风格之外,乐队配器上的色彩和特色乐器的运用也是重要的手段。 

    撩人欲动,神情兼备的节奏型;节奏型在很多情况下是舞蹈音乐的内核。那么在创作舞蹈作品中,如何将节奏型写得有声有色,真正做到撩人欲动,神情兼备的程度呢?我个人的做法是在音乐主题确定之后,并在音乐主题经过了多侧面的延伸和发展的情况下,再在这样的旋律基础上寻找具有独特风格的逻辑重音,进而凝炼成可以循环出现的节奏。在理性上这么说还比较明了,但在感性上这样做的时候,那就得靠自己对旋律的解剖能力,对作品入木三分的理解程度和对千变万化的无数种节奏的感觉。这里除各人的悟性外,还有一个实践出真知的问题。所以说,也并不神秘。总之,舞蹈音乐中,靓丽的节奏型往往会使音乐旋律光芒四射,会使舞蹈动作更为鲜活。 

舞蹈创作篇4

关键词:畲族舞蹈;高校舞蹈创作;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引言

畲族舞蹈是畲族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劳动中创立出来的一种表达他们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原始的畲族舞蹈是基于祭祀、庆典、丧礼等活动之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联系加强,畲族舞蹈正在逐渐的地化和发展。高校是当前我国技术创新和文化发展创造的集中地,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各种各样的艺术也在高校中得到传承和创新[1]。文章试从浙江畲族舞蹈发掘和保护的重要性、怎样实现浙江畲族舞蹈的创新和发展、浙江畲族舞蹈创作重点在于一定要形成本土特色的风格统一的动作体系三个方面研究畲族舞蹈在高校舞蹈创作中的传承。

1.浙江畲族舞蹈发掘和保护的重要性

1.1浙江畲族舞蹈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舞蹈是在生产生活之中形成的,它是一种通过肢体动作表达情感的方式。浙江畲族舞蹈是畲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早起主要涉及到狩猎、祭祀、丧葬等内容,而这些舞蹈内容的出现,与畲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畲族人民生活在浙江的山区地带,日常生活多涉及到打猎;出于对先祖的崇拜和尊敬,因此会定期举行祭祀,族人过世之后会有相应的丧葬活动。这些组成了早期畲族人生活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他们的主要文化[2]。

1.2浙江畲族舞蹈艺术是当地文化活动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

舞蹈是基于感情之上的艺术加工。畲族舞蹈艺术在经过原始的狩猎祭祀所跳的舞步,在生产生活中一步一步加以传承和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今天畲族舞蹈的样式。我国少数民族一般具有能歌善舞的特点,舞蹈是他们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构成了他们的文化内核,是畲族人民文化活动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1.3浙江畲族舞蹈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丰富当地文化活动的迫切需要

畲族舞蹈传承自畲族先民,在长期的发展中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当前经济活动愈加密切,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现代生产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大,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断绝的危险。畲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力量,对畲族文化的保护也尤为重要[3]。作为畲族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舞蹈,对于传承和保护畲族文化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丰富当地文化活动,让少数民族文化得以继续发展,就必须对畲族舞蹈艺术加以传承和保护。

1.4浙江畲族舞蹈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推动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畲族舞蹈伴随着畲族的传承一直延续至今,已深深融入畲族文化之中。同时,文化又通过舞蹈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共生的形式。在畲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中,对之进行传承与保护,避免它消失,就在间接上推动了文化的创新。

2.怎样实现浙江畲族舞蹈的创新和发展

畲族舞蹈传承至今,凝结着一代代畲族人的智慧,正是这些人的创新才使得畲族舞蹈发展至今。在当前环境下,如何让畲族舞蹈在高校舞蹈创作中传承,让畲族舞蹈进一步发展,成了本研究的重点。

2.1畲族舞蹈各动作体态和动作的渊源

畲族舞蹈在动作上主要是有师公口吹龙角,手舞灵刀,一边唱歌一边跳舞,伴随着锣鼓敲打声;也有体现采摘茶叶,林间砍竹等生活场景的舞蹈。在形式上有独人舞、双人舞、四人舞和集体舞等;在舞蹈内容上多表现为狩猎和耕种。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在高校舞蹈创作中,创作者首先要了解畲族舞蹈所代表的意义,每个动作的内涵所在。在了解了畲族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对之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改变,赋予畲族舞蹈新的灵魂。同时,要注意畲族舞蹈的精髓之所在,形式改变了,但精髓不变。根据畲族舞蹈的不同表演形式,在舞蹈编排上灵活变化,以恰当的形式表达出舞蹈的核心精神。在舞蹈的创作上,积极融入现代化的审美和传统舞蹈元素的提炼,让舞蹈更具有时代气息。

2.2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发展性创新,使之风格统一,具有本土代表性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当今文化不分民族,艺术逐渐融合的环境下,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和艺术无疑具有巨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因而要发展民族文化,首先是要具有民族文化意识。在高校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也要适当提高教师民族文化素养。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之一,任何艺术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对于艺术系的高校学生而言,民族文化意识较差,民族文化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因此首先要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了解畲族文化。其次是基于原有艺术水平的基础之上,畲族舞蹈历经了漫长时间的发展,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有了如今的面貌,要使它进一步发展,应当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传统的舞蹈加以继承和创新。在不改变畲族舞蹈内核的基础之上加入新的元素,使得畲族舞蹈具有本土代表性,同时又不失时代特点。

2.3增强畲族舞蹈创作中的情感输入

舞蹈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舞蹈一旦脱离感情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命力,因此在舞蹈创作中一定要加强感情投入。如畲族著名舞蹈《丰收喜》是创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舞蹈中蕴含着对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情和丰收的喜悦,同时,舞蹈中还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的纯真爱情。该舞蹈一经演出,获得广大好评,直到1980年,参加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使得该舞蹈进一步传播开来。这段舞蹈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浓烈的感情投入,能够和观众发生共鸣,真切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淳朴和建设的热情。在高校舞蹈创作中,创作者也要在舞蹈中加入感情因素,让舞蹈表现自己,让舞蹈鲜活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创作者首先要有创作动机,被某一种东西所吸引,不自觉的想通过舞蹈表现出来。其次就是注意感情的投入,这个投入要把握适度,太少了舞蹈显得生硬,太多了会显得矫情。保持适当的感情投入,让舞蹈这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发挥它独特的生命力。

3.浙江畲族舞蹈创作重点在于一定要形成本土特色的风格统一的动作体系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艺术性的核心便是有特色,没有特色的舞蹈便谈不上艺术,顶多只能算是技巧。浙江畲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流传到今天,因此在当扬这一优秀的艺术,也要坚持拥有本土特色的原则,让畲族舞蹈进一步发展[4]。

3.1立足民族文化

上文说到民族文化是艺术的根基,要发展畲族舞蹈艺术,必须立足在畲族的文化之上。因而在高校舞蹈创作中,首先要全面了解畲族文化了解畲族人的生活方式,了解畲族人的思想观念,积极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为舞蹈创作提供素材。编导在一次“三月三”采风中,看到满山遍野的惠明茶树,生机盎然,心灵手巧的姑娘们采茶的身影与山歌交相呼应,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画卷,回来后,编导开始了作品《畲山春》的创作,取名为《畲山春》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大自然春天的景象,第二层是姑娘们心中的“春”。其次是了解畲族的舞蹈文化,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因而有必要了解畲族舞蹈的演变,畲族历史上的善舞之人。采茶是畲族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体验,舞蹈《畲山春》从畲族人民的茶文化入手,整个舞蹈贯穿了畲族女孩惠明茶的摘茶,炒茶,筛茶,闻茶,劳作之余的嬉闹及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这样舞蹈营造出畲族的茶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最后是在创作中运用这种文化,只有在创作中有畲族文化的内涵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畲族舞蹈,才能保证畲族舞蹈的纯正性,才能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

3.2明确风格定位

畲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具有随意性,目前没有形成完善的舞蹈体系,但是却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一点直接说明了舞蹈的魅力不在于有多么完善的理论和体系,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舞蹈《畲山春》整个作品的风格特征为古朴粗旷,秀丽灵巧。作品的引子以山歌请茶开头,姑娘的身体和手中的箩筐似蜿蜒的小溪,展现了畲族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给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主要大舞段时进入主题动律,脚下动作以“挪移步”和“上山步”为主,仿佛姑娘们约定好了一起上山去采茶,经过溪水,跳过石头,往山下放眼望去,看到了帅气的插秧郎,姑娘们害羞的用竹筐挡住脸,中段慢板采用了创新的“悠荡步”,体现姑娘们劳作之余,来到溪水边休息,有的洗脸,有的把水泼到同伴身上,引得大家嘻嘻玩闹起来,水声,姑娘的笑声,银铃般的响彻山谷……,发展段,姑娘们采茶归来,用了大量的“下山步”来体现,来到了山下的空地上,开始“比茶“筛茶”“炒茶”,丰收了,姑娘们喜悦的心情真切流淌,她们斗歌斗舞,互相祝福,用畲家女儿独有的方式抒发真实的情感,舞蹈的结尾,把采茶用的竹筐用来相互击打,发出“啪啪”的声音,姑娘们发出“哩哩”“塞塞塞塞”的呐喊声,与竹筐的击打声融为一体,把丰收后的满足和欢喜推到高潮。当前高校舞蹈创作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要明确风格定位,即在舞蹈创作中要清楚舞蹈本身的风格和舞蹈要表达的内容是否相吻合。其次还要考虑定位之后的舞蹈是否有着畲族舞蹈的内核,是否体现着畲族文化,要保证畲族文化在舞蹈艺术中的呈现。

3.3大力发展创新

创新是艺术永不衰竭的动力,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会让舞蹈一直传承和发展。畲族舞蹈发展至今,必定跟畲族舞蹈创作之初的风格大不相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舞蹈进行了创新,对之前的舞蹈有所扬弃[5]。舞蹈《畲山春》保留了许多传统畲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元素,如“悠荡步”“座蹲步”,在动律上加以创新,例如“悠荡步”,原来只有两拍和四拍的节奏,在《畲山春》中,编导进行创新,发展出3M4拍子的“悠荡步”,使之更具有强弱的对比和起伏感,再例如“采茶”动律,传统的采茶就在身体正前方,重复左右手,在这个作品中,编导把采茶平均的节奏打破,开放出体侧和体前相交叉的采茶动作,使之更具有时代节奏感,视觉上更活泼灵动,观众也更能接受这种现代的节奏。在服装设计上,将畲族的图腾,绣花,古代宫装等元素进行提炼组合,体现鲜活的传统畲族民族服装服饰元素,畲族人以“凤凰”为图腾,女孩的着装要有“凤头”和“凤尾”做装饰,本作品的“凤尾”就用了宫装的“七彩色”作为“凤尾”的色调,视觉上提升了色彩感和可看度,裙子为“百褶短裙”,因为畲族人讲究“裙不过膝”,所以必须要保留在膝盖以上,色彩上运用了“天蓝”和“桔黄”这两种冲撞色,更具有少数民族服装的色彩感,而上衣则保留了传统的黑丝绒做底色,绣制上畲族特有的花边和“四大姓氏”的花边造型,既保留了传统工艺,又不失现代的美感。无法想象历经千年不变的舞蹈是何种面貌,但可以肯定的是,舞蹈历经千年不变必定会断绝。因此,在高校舞蹈创作中,要利用高效的优势资源,在舞蹈创作中加入新的元素,大胆创新,为舞蹈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新不是对原来艺术的全盘否定,相反,创新一定要在原先基础上进行,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4.结束语

畲族舞蹈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发展畲族舞蹈艺术在当前环境下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大学师生作为我国最具创新能力的人群,高校舞蹈创作要在当前基础之上进行。立足于畲族文化、明确风格定位、大力发展创新,把畲族舞蹈艺术发展成为有着本土特色的风格统一的动作体系。文章认为,在认清畲族舞蹈各动作体态和动作的渊源,了解畲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增强畲族舞蹈创作中的情感输入,赋予畲族舞蹈以时代意义,才能真正促成畲族舞蹈的长远发展。(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沛.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创新研究――试析以普高生为主体的舞蹈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6):116-118.

[2]苏京.把民族文化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5):93-94.

[3]唐云.原生态民间舞与学院派民间舞分析[J].艺海,2010(1):213-215.

[4]肖灵.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舞蹈,2011(1):12-14.

舞蹈创作篇5

【关键词】舞蹈起源;舞蹈分类;知识型编导;舞蹈创新

闻一多先生对“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阐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舞蹈不仅娱乐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当前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需求,还起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如何创作一个好的舞蹈作品摆在了舞蹈工作者和爱好者面前。本文通过舞蹈常识、舞蹈编导个人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

一、舞蹈常识

(一)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早起源于劳动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舞蹈是多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用这种丰富的肢体语言开始表达思想感情,继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结合中国远古的传说以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记载,舞蹈的演变经历了例如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等岩画中体现的上古时代原始舞蹈,随后在奴隶社会的图腾舞蹈,到了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例如史书上记载中国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的汉魏和隋唐时代,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以及从欧洲宫廷舞蹈中发展而来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纪出现的现代舞,

(二)舞蹈的分类

舞蹈按照社会作用的不同可概括为两大类:

1.自娱性舞蹈。自娱性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跳的舞蹈。自娱性舞蹈剧具备广泛的群众性,例如,人数、场地、时间均由大家自己选择决定,同时更以群众舞蹈娱乐活动为互相交际为手段而到达交流感情的特殊性。例如,各民族民间在一些公共公开的场合所跳的舞,国际上的“交谊舞”,我国的“集体舞”等。当大家在一起尽情欢跳时,大家注重更多的就是自我娱乐,调节心情,锻炼身体为主,不带有任何性质的表演形式。同时健康快乐的氛围更多带来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2.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专门为观众欣赏而表演的节目。这种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规范性,除了在个别的场合由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即兴表演之外,大多数一般都在舞蹈编导的精心的编排下,提炼出主题思想、故事情节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来塑造人物,通过扮演者的表演来娱悦观众,让观众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表演性舞蹈具有特殊性:有人为的编导编排而成,演员受到了场地和作品情景的限制不能够脱离节目主题随意发挥;需要运用专业演员的动作技巧和情感表达从而体现舞蹈编导的意图;当代的舞蹈需要利用舞台的各种条件,如灯光、舞美等,来帮助帮助表达作品的内容。

表演性舞蹈细节上又可以分为群舞、单项舞蹈(单、双、三)、组舞、歌舞、舞剧等不同类型的演出形式。

二、舞蹈编导个人素质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很多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为主要的症结。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需要诸多的条件和因素。客观的教学条件到个人的文化素质形成了密切联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编创的规律法则制约下,切实提高编导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一)舞蹈的文化内涵

最初舞蹈在舞台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内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编导、演的技巧,学养、文化人格等诸因素中,影响创作的终极因素是舞蹈艺术者自身的文化人格。”一个舞蹈的文化内涵完全取决于编导的个人内涵,他创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二)做文化知识型编导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灵》《踏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等众多经典作品。目前社会提倡的是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才能符合当前社会趋势的发展。一个能让人从舞蹈中读出知识读出文化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的作品,这个舞蹈作品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艺术类的表演,更多得起到了社会的作用,让人们在沿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利用好这种广泛而又直接的艺术形式继续创新发展。具体地说一个编导的“知识性”很强,那么她必然是一个舞蹈人才,是一个从简单的艺术表演到知识型和复合型转化成功的艺术家,她会给我们编创出一个汇集美学、文学、音乐、舞美,民族学、建筑、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各学科的艺术作品。我国舞蹈艺术家们不停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舞蹈艺术作品,那些都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饥火》、《奔腾》、《黄土黄》、《边城》、《东方红》、《阿诗玛》、《一个扭秧歌的人》、《残春》、《奔月》、《红色娘子军》……当我们慢慢回味这些作品时,我们心存感激和无限的激动,我们在这些作品中看到是一代艺术家用自己的情感和渊博的知识而铸就的一个个丰碑。

伴随着近几年来电视的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舞蹈都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百变的样式、翻新的手法,让我们眼花缭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舞蹈上的

“腐化”,舞台上是让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是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的观众,这样的场面和舞蹈的编导有直接地关系,这种舞蹈缺乏知识,是一个浮躁的表现,以一种功利的表达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离的艺术的本质。现在的状况更可悲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泛滥——搞自己的艺术,这些舞蹈编创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知识的缺乏,盲目的抄袭一味的追求技巧上的难度以及绚烂的舞台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识型。

贾作光先生说过“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从这些著名的舞蹈艺术表演家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知识对一个舞蹈编导的重要性,舞蹈工作者应该花大时间下大功夫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抛开浮躁的功利心情,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文化,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出文化内涵,最好更多的是和一些“大家”交流,去领悟他们身上所积累了几十年的文化底蕴,这样在学习中就能快速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三)舞蹈编导应当深入到生活中

在2007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一个舞蹈作品《进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借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现象的题材,用舞蹈的形式搬到了舞台上,把一个生活中主题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业舞蹈演员们用质朴而投入的表演把打工者的现实生活和情感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观众们看到的是农民工的艰辛和积极进取乐观的精神,同样也感受到了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一个舞蹈,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农民工问题,那么《进城》这个舞蹈就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作用。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除了专业的技巧外,重要的就是生活中的元素在节目中体现,这样大家都看得懂,都会拍手叫好。舞蹈本身就来自人民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中根据自娱、祈福、达情所需而创作并直接传承的一种艺术形式.

当前舞蹈创作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除了恩爱情仇没有什么可以表达得了,导致不少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过分重视舞蹈技巧而缺乏对生活本质的挖掘。这样的编导编出的作品都会流于平凡,人民大众已经对这种题材已经看腻了。还有不少年轻的舞蹈编导在编创舞蹈是比较注重外化的动作,甚至在根本没有生活的体验下单凭大家熟悉的几个基本动作就敢进行“创作”,这样编出来的舞蹈往往就只能是夸张地强调动作技巧,我们从这个舞蹈的舞台表现上看味道很浓,但是我们深入讨论它的时候发现实际上不伦不类,既不是民族的也不是外国的,东一个动作西一个情节凑拼出来的“杂牌”。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舞蹈形象就更是这样,我们要使在编创出来的舞蹈充分体现出不一样的特色,舞蹈编导们只有通过生活的真正的深入才能做到,刀美兰老师说过“舞蹈不是体操不能只注重动作的组合和肢体技巧的展现”。

舞蹈来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编导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在生活中提炼并升华,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转化的过程中,有一项技能是编导们要学习的就是“模仿能力”,这种摹仿可以在编出的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观众也可以从这种摹仿中揣摸出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这个模仿要不到生活中体验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我们一些舞蹈界的大师级艺术家经常就去民间采风,许淑瑛老师曾经邀请云南16个民族的50个原住民学习民族文化的传习,当时没有任何的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她就用笔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她从这些的老艺人身上学习到的技能充分运用到了《秘境乐舞祭》中。

贾作光老师指出:“舞蹈形象和生活的美是相互作用的。生活的美是基础的,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因而舞蹈编导必须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分析,然后把自然形态上的人体美给予加工,创造出美的舞蹈形象”通过贾老师的一席话,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该得到人们正确的理解,可以在舞蹈的表现中揭示生活,美化生活,感悟生活。

(四)舞蹈既要创新又要保持传统文化

我国的舞蹈资源丰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经过艺术大师们的挖掘已经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遗产沉睡在民间中,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临的就是怎么样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的创新,这种创新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的发挥它的特色,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总书记曾经对经济科学界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对我们舞蹈创作同样也指明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我们要求舞蹈的创新不是要求舞蹈动作的重复组合,而是要求编创者在传统舞蹈语言上去创作更加丰富的艺术语言。还有就是结合我们提出的“知识型”编导,结合各个学科来进行舞蹈的创编。我国著名的舞蹈表演家杨丽萍女士并不是什么科班出身,但是她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经典的剧

目《雀之灵》、《两棵树》,以及近几年来她在云南文化中挖掘出的舞蹈《云南印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就是她在原来传统的艺术上进行了创作和改编,让大家去了解云南的文化,她同样成为了云南文化的传播者。这就说明了一个好的舞蹈编导需要有超前的观念,本体的探寻。更需要的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使她们身上所具有“时代精神”在舞蹈中得到升华和体验。

三、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

(一)向知识舞蹈教学发展

一个定位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作为当代的舞蹈演员们,更要着眼于未来,抛开功利心,搞艺术不是搞商业,舞蹈是经济建筑中的高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从事舞蹈生涯的演员们应该以知识舞蹈为导向,改变观众对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不能沦落到伴舞的地步,更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的卖弄。这就要求我们从事舞蹈的工作者们从自身的素质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编导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达舞蹈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二)学会体验感情

在“交银理财杯”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众创作表演专场,舞蹈《牵手》打动了很多的观众,这个舞蹈来自生活,我们没有把它放在舞蹈来源于生活着个章节中讲,是因为这个舞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真挚的感情,两名两位残疾演员用残疾演绎完美,她(他)们没有屈服命运的不公平,而是选择了挑战残疾,与命运抗争,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残疾的肢体,完成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在他们表演过程中,将他们的情感通达肢体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正是两位演员的倾情演出打动了评委和众多的观众,我们从他们的舞蹈中读出了真心真爱和真诚,我们用一个演员参加一个访谈所说的话来总结这个舞蹈的成功。翟孝伟说:我们是用心灵在舞蹈,是用灵魂在舞蹈。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在文化的大前提下,其次更重要的就是要让观众们看出演员的感情流露,真正的打动观众,让他们融入到舞蹈情节中来,在心灵上和舞者达到共鸣,一个人的感情不是说可以随便调动的,一群人的感情更不是容易调动的。

四、其他外在条件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在具备好的舞蹈演员的情况下,还要取决于其他的条件,例如音乐、舞美、服装及运用(下转第103页)(上接第93页)到现实生活中的数码技术。音乐深化了舞蹈形象。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是由每个单一动作连续而成的表现感情的组合,音乐是启动舞者感情的钥匙。“舞者必须有旋律感。旋律感不只是舞蹈形象所需要的速度和节奏、空间和时间,其核心是要体现音乐的内在冲动”。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张艺谋的舞剧《图兰朵》和世界著名舞剧《阿依达》他们的舞美都做到了世界一流,让观众迅速地融入到舞蹈的场景中,可以加深观众对舞蹈本身的理解,观众朋友对他们的服装服饰印象一定很深刻,这些服装和道具都充满了冲击力。2007年春节晚会上舞蹈《小城雨巷》中的那江南的诗情画意,运用科技数码元素打造了细雨飘飞的江南水乡街道,青青的石板路和白墙灰瓦的特色建筑,悠扬的丝竹声,现场水幕制造的烟雨效果顷刻间展现江南文化中的婉约典丽之美,高挑的舞蹈演员身着洁白与藕荷相间具有浓重中国画特色的旗袍,手执一把纸伞,在空灵的旋律中翩翩起舞。令全国观众怦然心动记忆犹新。

创作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融入了诸多的因素,本文通过四个方面的阐述,认为当前社会文化是创新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的结合体,所以编排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就需要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去学习知识深化自身的阅历,深入到生活中去真正的体验体味民族风情,因为有了体验,有了生活的经历编排出的舞蹈才有灵魂、才是真实的、感人的,才能引起共鸣。

【参考文献】

[1]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材[M].高教出版社,2004.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舞蹈创作篇6

【关键词】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创新方法;民族艺术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而在物质经济满足的同时,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变得越发强烈。在此期间,不断涌现出来的各种新颖的群众文化就成为了影响人们精神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群众文化作为人们对于自身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其表现形式也呈多样化的特性不断发展。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群众活动中舞蹈也被注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使其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群众文化中舞蹈创作的现状分析

就我国目前群众文化的情况来看,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在整体建设方面严重缺乏,很明显在文化建设力度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虽然目前的文化活动范围比较广阔,但是无法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绝大部分的文化设施并没有建立起来,使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难以开展。例如一些偏远地区的群众,他们的娱乐当时主要还是饮酒与打牌,使群众文化产生了负能量的传播,而这种方式严重影响到了当地的文化建设。不仅如此,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由于建设团队的人员能力存在差异,导致文化建设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同时,相关人员缺乏且不能及时补充,也给文化建设带来一定阻碍。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是通过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只是流于形式,停滞不前。虽然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的文化建设已有所提升,但是还有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履行其义务,忽视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这一载体,反而对群众生活方面的事务较为关注,从而严重影响了文化建设的进程,使其难以提高。

二、群众文化中舞蹈创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形成

在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形成,同时还可以加强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我国现状来看,我国部分地区的群众文化发展相对落后,而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新正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通过舞蹈这一方式使其文化体系结构变得更加稳固。舞蹈作为集艺术与娱乐为一体的表现形式,在群众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可以使更多的群众对其产生认同感。不仅如此,在工作中,这些群众也能在其创作中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表达形式。舞蹈创作是要结合当地风情以及民族特色的,通过不断的演变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社会文化体系。因此,加强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有利于更好地形成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并推动其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目前,我国整体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已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很多地区有部分群众在文化素养方面存在欠缺,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时,极易形成各类纠纷,导致文化素养无法在群众的身上体现出来。而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则可以有效地帮助群众,使群众的智慧集中到一起,促使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多加思考,使思维也变得灵活起来,长期下来,当地群众的整体文化素养便会有所提高。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不仅仅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得到发展与弘扬,每一位人民群众也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过程当中,群众会加以思考,在更好地呈现舞蹈作品的同时,做到弘扬当地文化。因此,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三、针对群众文化中舞蹈创作的研究分析

(一)提高舞蹈创作意识

在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时,具备创作意识是实现舞蹈创作的必要条件,拥有创作意识是成为群众舞蹈创作团队一员的重要条件。因为,创作意识是群众文化创作的核心,也是促使其完成舞蹈创作的重要条件。要想更好地将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呈现到人们面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作意识,并将创作意识作为提升群众舞蹈的根基。群众舞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性,而这一特征同时还可以为群众带来娱乐感。不仅如此,群众文化舞蹈在发展的道路上也包含着地域性,在整个发展的道路中被逐渐赋予更多的含义。在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过程当中,群众也会有较强的时代感,通过融入当下市场意识,为了更好地促进群众文化舞蹈的发展,不断地与时俱进,将群众文化舞蹈与当下市场环境相结合,对有益的经验进行吸取,再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呈现群众文化舞蹈,使舞蹈不仅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彰显时代魅力。群众舞蹈创作要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在生活中提炼文化精华,提炼舞蹈律动;结合当地的音乐特点,形成独具风格的音乐舞蹈。

(二)培养舞蹈创作团队

引进专业的舞蹈创作团队是大大提高群众舞蹈创作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使舞蹈创作队伍进一步扩大,同时大大提高了舞蹈创作水平。很多时候,群众在进行舞蹈表达的时候会由于能力的不足使舞蹈创作受到限制,很多内容无法通过舞蹈表达出来,这样便造成艺术与专业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要输入专业的创作团队,不断地培养壮大创作队伍,使其在舞蹈创作方面可以具备一定的专业度,具备一定的创作基础。在进行舞蹈创作的环节当中,不仅仅要融入创作专业人才,还要要求其创作者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民族特色进行舞蹈设计。除此之外,还要要求群众文化中舞蹈的组织者具备独特的眼光,并在舞蹈创作的环节当中呈现出当地特色。通过这种形式的展现,可以使群众对当地特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舞蹈团队在进行创作时,还要更深层次地结合当地文化元素,使当地特色最大化地呈现出来,从而在舞蹈策划以及编制的过程中与当地文化形成更好的契合。群众舞蹈团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各地区之间的组织也可以相互学习和切磋,共同丰富当地的群众文化。

(三)加强舞蹈表现力

要想使舞蹈表现力得到大幅度增强,就需要群众将舞蹈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并且做到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呈现出来。群众在进行舞蹈作品创作时,所呈现出来的热情可以有效帮助群众进行更好的创作,使舞蹈可以做到更深层的呈现,让群众在进行舞蹈观赏的过程当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舞蹈所带来的直观感受,将舞蹈与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好地呈现出来。舞蹈创作的同时要合理地使用音乐,通过对韵律的利用,使群众文化舞蹈的动态韵律完美地呈现出来,映入大家的眼帘。舞蹈创作者在进行实际创作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音乐的选择以及动作的设计,然后根据当地的习俗和民族特色进行舞蹈创作,最终呈现出符合当地人文特色的舞蹈。通常情况,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创作舞蹈的过程中会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和风俗习惯进行舞蹈设计,其设计出来的舞蹈也会深入人心,满足大家的精神生活。通过这一方式也使当地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保留和传承下去。在群众文化舞蹈创新时,要做到不断融合新的元素,与时展相结合。除此以外,要想做到更好的舞蹈表现,还可以通过创作使群众的精神面貌完美地呈现出来,更好地传播群众文化。“广场舞”就是这一发展阶段逐渐形成的产物,通过对当下的流行音乐进行舞蹈创作,设计出浅显易懂易学习的舞蹈动作,使群众愿意参与其中,既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同时将当地群众的精神面貌更好地展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

(四)合理使用舞蹈组合

通过将舞蹈组合融入到群众舞蹈活动中,从而凸显出群众舞蹈文化的表现形式。这样一来,可以使舞蹈在创作时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晰明确地呈现出来。我国文化多元化,民族多元化,使各地的舞蹈都存在地方特色,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舞蹈内容其含义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民族文化特别明显的地区,其舞蹈表达方式及表现形式都有较大差异。虽然在创作群众舞蹈的过程当中不会有较大差异,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所遵循的舞蹈理念以及风格都是迥异的。进行舞蹈创作时,可以重新构思,使舞蹈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多样化的特征,同时,想要更好地将舞蹈组合,也可以融入不同的舞蹈表达效果,从而使不同的舞蹈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不仅如此,进行舞蹈设计的同时,还可以融入当下最流行的舞步,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热门推荐,再结合流行音乐,使其舞蹈更加吸引人们,让其愿意参与其中。通过舞蹈组合,融入不同区域的舞种表现形式,使群众文化中舞蹈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满足我国当下社会的发展进步,满足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群众活动中,舞蹈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创新,使其满足我国社会的发展。通过舞蹈创作创新,使其能够结合我国人民实际的生活状态和状况进行融合,使舞蹈创作者通过舞蹈表达出自己对于当下社会认知的独到见解,从而创作出符合社会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舞蹈,最终将群众对社会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尚晶晶.广场舞蹈的创作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J].参花,2019(15):160.

舞蹈创作篇7

关键词:舞蹈创作;审美;探源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22-01

一、舞蹈审美的重要性

舞蹈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舞蹈家和舞蹈作品都不应也不可能独立于它所属的社会而存在。作为舞蹈学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舞蹈美学首先要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及相对界定自己的研究范畴。无疑,舞蹈美学是把舞蹈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舞蹈的产生、存在及变化的根源、形态,自然就是舞蹈美学的研究范畴。因为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物化,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所以,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当然是舞蹈美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舞蹈美学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方面是把舞蹈作为一个已然的存在物,通过这一存在去把握其形式美,把握其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把握其真善美的统一。另一方面是把舞蹈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生成过程,去把握其审美创造、其审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以及其生成过程中的美的传统等等。舞蹈美感实质上就是舞蹈的审美意识。舞蹈审美意识的客观标准和个性差异,舞蹈美感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舞蹈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都需要我们联系丰富多样的舞蹈艺术实践,去做深入一步的研究。因此,要重视舞蹈审美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二、舞蹈创作中的审美过程

一个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也是它的审美创造过程。舞蹈创作者以审美眼光和心灵,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审美感受,发现并选择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美;进入形象思维的系列加工,从而熔铸出舞蹈艺术美的形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舞蹈作品是舞蹈家审美观的中体现,它浸透着舞蹈创作者与表演者的审美感情。如何通过一系列审美活动,塑造出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舞蹈审美形象,是舞蹈家们孜孜以求的。舞蹈形象是舞蹈意象的物化形态,它决非是自然物象的简单反映或直接再现与翻版,自然形象是经过意象而转化为舞蹈形象的。所以,舞蹈的审美意象,实际上成为舞蹈艺术形象塑造的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也即是舞蹈形象思维的核心部分。

三、舞蹈创作中审美的标准

(一)以丰富深刻的内涵引起观众的共鸣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是在真正切入到人的生命精神状态之中,准确地把握并开掘人的深层心理变化的作品。舞蹈创作的价值领域是审美活动,而这种审美活动是创作者与观众的对话,是在舞蹈与观赏者相互交流的形式中完成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创作者在创编过程中具有对作品的前理解意识,只有理解并把握了舞蹈作品的语境、传统、体制等潜隐因素才能真正从观赏者视角切入,创作出符合观众审美意识,震撼人心的舞蹈作品。任何作品都必须得到观赏者的承认,不被观赏者承认的审美实体,也就没有了审美价值。因此从观赏者视角切入,从观赏者的前理解出发,以丰富深刻的内涵引起观众共鸣的舞蹈创作才真正具有其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强烈的音乐与节奏意识

一首好的舞蹈音乐能给舞蹈提供完整结构的基础。舞蹈结构可以以音乐的结构为依据,同时帮助舞蹈塑造和确定形象,丰富舞蹈内容,加强舞蹈感染力。因此,我们在舞蹈创作中如果没有强烈的音乐与节奏意识,不能很好地把握其变化规律进行编排,那么就很难达到音乐所想要以渲染的效果。正确的理解和表现音乐,在编舞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个完美的舞蹈总善于抓住观众的心理,努力挖掘音乐的内涵,进行多端的节奏变换。从而感染人、震撼人。因此,牢牢把握住音乐的内在节奏,将节奏与旋律全方位的开拓,才能最大限度的激活人们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审美效应。

(三)提炼舞蹈语汇,解放舞蹈手法,提高审美效应

舞蹈的语词、语汇就是舞蹈动作。对舞蹈编导来说要随时随地搜集这种舞蹈素材,并从中较准确地提炼出适合在舞蹈作品里表现的语汇,才能激起观众视觉神经的兴奋,最终达到艺术审美之目的。诚然,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作为舞台艺术门类之一的舞蹈艺术,也是离不开生活的。一个舞蹈创作者只有熟悉,认识了所要表现的生活,并且有了切身的感受以后,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群众在特定的生存状态下,所具有的特定的心灵状态,并做深入的开掘,提炼出准确,鲜明的舞蹈语汇,并且以不同的选材切入面鲜明地显示出其思想道德、情感、审美的倾向。从而使作品都有着强烈的精神震撼力和独特的审美动情力。

四、总结

舞蹈作品的审美效应,就是以审美实体激活审美对象的审美体验过程。作品的审美效应是我们与观众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审美上一致,才能使感情相通,才能使我们的作品得到观众认可和欢迎,从而显示舞蹈创作的盎然生机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舞蹈创作篇8

舞蹈是一门高雅艺术,这种特性需经过严格的理论指导和艰苦的日常训练才能体现出来,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中舞蹈专业的课程教学,在考虑高雅性的基础上,还得兼顾通俗性,这个专业培养的是学前教育的老师,这些老师要跟孩子们打交道,一些舞蹈动作太过于高雅的话,孩子们看不懂,自然起不到教学效果,故此,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的根本要求除了高雅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出通俗性,实现雅俗共赏。

1.1舞蹈教学得培养学生动作的规范性

在学校学习时,他们是学生,但毕业后他们会走进相关机构,成为幼儿教师,他们在从教时,必须展示出过硬的业务素质,基本动作得规范、得体、认真,基本功得过关,只有这样才能当好孩子们的启蒙教师。他们这种规范性的动作培养,主要来源于中职学校里老师的严格指导和自身的科学训练,日常训练工作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舞蹈的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教学一般以“手把手教”“、现场点评”的方式来进行。

1.2舞蹈教学得塑造学生的艺术气质

舞蹈是一门形体艺术,除了一些基本动作之外,还需要有表情语言、肢体语言、和人体气质来共同展现出艺术的美感。音乐家、艺术家、舞蹈家与身都有一种艺术气质,这种气质的培养来源自与专业学习和训练。在孩子们的眼里,幼儿园的阿姨和老师是最美的,这种美不仅仅出自外表,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亲和孩子、征服孩子的形象气质,这种气质的培养就得依靠日常学习和训练和专业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使舞蹈学生的肌肉呈条形生长;以柔美的身体韵律训练,使身体曲线优美舒展;以欢快的动律训练和轻松的舞步,使骨骼、韧带、关节在灵活性和柔韧性等方面都得到运动和发展。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使学生的身体、形体、肢体更加美好,身形更挺拔,使肢体更灵活,躯干与肢体等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协调地发展,最终成为形象气质极佳、基本功过硬的专业幼教老师。

1.3舞蹈教学得融会贯通其他艺术元素的营养成分

舞蹈专业不是单纯跳舞,还应吸收武术、体育、戏曲等其他艺术元素的营养成分,舞蹈同这些元素之间,不是分割开来独立存在的,而且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只有吸取这些元素的营养成分,才能壮大舞蹈的艺术内涵,扩大艺术表现力。在教学中,舞蹈教师可以借鉴体育训练中的人体结构、关节机能等专题研究成果和高难度技巧及防伤等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质和掌握高难技巧的能力。武术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继承了古代技击、身法、剑术、气功等养生与技艺之精华。教师武术中的身法、技艺引入到舞蹈教学之中,把可以增强舞蹈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既强化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又增加了教学效果。

2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的改进措施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是一门必修课,学生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专业训练,增强舞蹈的专业基本功,以满足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的现实需要。舞蹈教学有着一些基本要求,这就需要相关学校正是目前存在的现实困难和不足之处,采取有效措施来改进教学,切实提升舞蹈教学的授课效果。

2.1重视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作,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建设等内容,中职院校应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这些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应进行合适的定位,摆脱模糊不清的定位范式,加强专业型、实用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中,学校和教师应把握舞蹈的内在规律和现实要求,有的方式的教学,把音乐、德育、美育等内容也纳入教学之中,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舞蹈教学离不开专业教材,目前市场上出版的舞蹈教材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认真挑选,订购到内容齐全、浅显易懂的教材,作为理论授课的依据,等等。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构建符合舞蹈教学的课程体系。

2.2保证资金供给,满足教学需要

舞蹈课程的开展,不论是师资力量规划,还是专业的训练场地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故此,相关中职院校应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满足教学需要。师资力量规划工作,学校除了提升一线教师的业绩待遇之外,还应设立专项资金,一是用来诚聘优秀人才,二是加大现有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授课经验,只有具备优秀的师资水平,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除此之外,相关学校还应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训练基地建设,建设几个标准化训练场地,满足教学需求,防止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

2.3强化日常训练

对这些已经过了学习舞蹈最佳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采用笨鸟先飞的方法,加大训练量,指导学生进行艰苦的课后训练,让学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任何成功和成绩的提升,都是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学校也可以相对做出安排,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把早晨、晚上和周末的部分时间也都纳入教学课时之中,适当加大训练课的课时,通过扩大训练时间来提升教学效果。

3学前教育舞蹈创作的指导原则

前文所述,舞蹈是一门高雅艺术,但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学还应考虑儿童教学的实际情况,应具备通俗性。学前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也应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按照一些基本原则来实施创作,力争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既具备一定高雅性,还能浅显易懂,使幼儿乐于接受。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首先得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艺术创造。

3.1把握儿童心理特征原则

学前教育的学生,他们毕业以后的工作对象是一群学龄前儿童,这样的孩子活泼、善良、调皮、好动,他们对未来世界的任职还不够,处于童心童趣的世界中,这个时间内他们接受的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让他们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学习一点知识就行。学前教学的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必须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不能过于高雅、过于专业,这样会脱离儿童的认知能力。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这种变现特征应该成为舞蹈创造的源泉。

3.2使用夸张、戏谑、变形动作的原则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生活中精华元素的结晶,舞蹈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行为动作的艺术变现。教学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应充分考虑到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特征,和一些能增强他们记忆力的表情和动作,多多使用夸张、戏谑、变形动作,增加舞蹈作曲的童趣。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动作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

3.3添加游戏元素元素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学习方式,通过游戏的学习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可以把游戏元素添加到舞蹈动作中去,增加一些游戏情节,提升滑稽感和童趣,便于儿童学习和模仿。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捉迷藏等等游戏活动都可以添加到舞蹈作品中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和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

4舞蹈创作中综合技术的应用

舞蹈教学授课效果的提升,除了加强教学管理和强化日常训练之外,教师和学生还应合作,进行一些简单的的舞蹈曲目和舞蹈动作的创作。根据相关教学和创作经验,一些综合技术可以作为舞蹈创作的辅助手段。从实践效果上来看,一些技术挺受学生的喜好和欢迎,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关学校可以根据经济实力来推广相应的辅助技术。

4.1基础辅助技术

舞蹈创作中,一些不需要太高投入的辅助技术,基本上都能满足一般创作的需要,相对来说,原则上每所学校都具备推广这些技术的经费基础。这些技术包括幻灯片、音频技术、录像技术等,只要学校购买普通的磁带、录像带、留声机、录放机、收音机等设备,就可以播放相应的音乐和旋律,营造教学氛围,提供艺术节奏,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

4.2电化辅助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广播技术、摄录像技术、卫星传播技术逐渐运用到舞蹈教学之中,有实力的学校就可以根据要求来建设电化教室,播放舞蹈教学过程,教师本人可以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舞蹈科研人员也可以进行舞蹈力学、美学的研究,这种技术革新了舞蹈课程的教学方式,将现代技术运用与传统教学之中,用现教现学的电化技术来帮助学生开展舞蹈创作工作。

4.3信息辅助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舞蹈教学和舞蹈创作进入了全新的模式阶段,当然,这些技术的采用,需要学校具备足够的资金供给。多媒体技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将计算机、网络等新的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应用于舞蹈课堂教学之中,满足了教师进行舞蹈力学及美学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教师还能在网上捕捉学生的排练动作,已发现个别学生的不规范动作、进行单独纠正。运用这种技术,教师还可以把教学动作进行图像处理,进行力学及审美分析,进而提升授课效果,学生也可以根据舞蹈过程中拍摄的图像、照片、动作帧等等,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错误的环节,并及时改正,保证舞蹈创作工作的顺利完成。

5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创作

对老师和学生而言,舞蹈创作也是舞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通过事先准备好一定的题材,让学生自由创造一组或多组舞蹈,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教师互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5.1指导学生创作芭蕾舞和古典舞

芭蕾舞最有助于学生基本功的练习,芭蕾舞的学习重点训“开、绷、直、立”等动作技巧,可以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纠正学生形体上的不良习惯。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适合芭蕾舞蹈的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情节意境来构造简单的舞蹈,多多练习,提升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和协调性。学生在练习完芭蕾舞之后,具备了一定的舞蹈基础,就可以进行古典舞蹈的学习。教师在这个时期内,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古典舞,古典舞身韵主要针对学生气息的运用和身体的韵律感、节奏感的训练。这样循序渐进的创作训练,完全适合舞蹈教学的内在规律,减少学生不必要的时间付出。

5.2指导学生创作民族舞曲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舞蹈,这些不同特色的民族舞蹈都可以成为创作素材,教师可以讲解几个典型民族舞蹈的特征,让学生进行组合创作,然后分组练习,多做练习,让学生做到掌握好众多典型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为今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5.3指导学生创作幼儿舞蹈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要面对的是幼儿,所以幼儿舞蹈的学习和创编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专业的学生应明白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掌握孩子们的喜好,创作儿童喜爱的舞蹈,这样才可以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指导教师可以根据科学性、适用性的原则,引导学生创作一些幼儿舞蹈,然后进行严格训练。这种以实践为主的舞蹈创造,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的,积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发挥才华,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6结语

总而言之,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舞蹈是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将来学生走进幼儿园,做好幼儿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保持着高度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学的热情,使学生真正地成为舞蹈教学活动的主体,多多进行自己创编有积极意义的幼儿舞蹈,给自己积累舞蹈资料,为将来走上岗位打基础。

上一篇:中医针灸论文范文 下一篇:抗旱造林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