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造林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02 07:18:59

抗旱造林技术

抗旱造林技术篇1

【关键词】抗旱造林;渭北黄土高原抗

1.抗旱造林技术概述

1.1节水抗旱措施

常规的节水抗旱措施是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整地、地膜覆盖、容器造林等。如咚宝禄等总结的“一保四改”,即保护好苗根,改一季造林为多季造林,改小苗造林为容器造林,改密植为大株行距造林,改人工造林为机械造林。还有杨埃清等的沙棘造林技术。马海超总结了敖汉旗多年抗旱造林实践后得出了一套从整地、选苗到保水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此外,朱玉伟等对12种抗旱节水造林方法进行了实验后认为,只有早地龙效果最为明显,成活率较高,盖地膜使土壤含水量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盖薄膜比对照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6%。

1.2生长调节剂(激素)

激素与植物的抗旱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干旱使植物体内激素的含量和活性发生变化,并通过这些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激素又可调节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生产中常用的激素有ABA(脱落酸)、CCC(矮壮素),另外,乙烯、细胞分裂素、多胺等也可提高植物的耐旱性。ABA与植物抗旱性的研究是从Mittlheuse与van Stirenink发现施用ABA能引起叶片气孔关闭为突破点而开始的。随后的研究表明,施用ABA可明显改善植物的抗旱能力。ABA的生理效应主要是导致气孔关闭,抑制根的生长但增加根对水的透性或增加离子向木质部的输送。CCC可提高植物抗旱性的报导很多,CCC主要是通过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物吸水能力,同时还可抑制气孔开张降低蒸腾。植物生长调节剂之所以能提高植物抗旱性,其原因在于能保护细胞膜结构及功能,提高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合理利用水分,达到抗旱的目的。在造林实践中,人们往往使用多种生长调节剂的配方来提高苗木的抗旱性和造林成活率。如刘慧英等在宁夏的实验表明,使用“天然3号促丰灵”可以使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生长率、保存率提高31+60%,当年新梢生长量提高13+100.9%,可以有效地改变西北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低、生长率低、保存率低的状况。施用抗旱剂能有效地逆转水分胁迫造成的质膜相对透性的增加,减少细胞膜的伤害,并使银杏苗叶片含水量提高8%。

1.3保水剂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产品也加入了抗旱造林的行列,如“干水”、吸水剂等的应用可大大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李昌龙等在甘肃民勤试验表明,“干水”凝胶盒向土壤中持续输送水分长达4个月之久,能明显提高土壤含水率和苗木成活率,使土壤含水量始终保持在2.0%以上,有时达5.0%以上。毛秀齐、梁红卫在山区造林中应用SA-105型保水剂的试验结果表明,春季造林后长期干旱无雨,根蘸保水剂和根蘸泥浆保水剂造林可成活15-25d,浇水后根蘸保水剂造林后2个月成活率仍可达80%,对照则造林后不到1星期全部死亡;雨季造林后有适当降雨,根蘸保水剂和浇水后根蘸保水剂造林差异不明显,成活率均达100%,对照则干叶较重,成活率仅60%。王洪学等将高分子吸水剂生物胶及其它药物配成3种不同浓度的药液,造林前对苗木进行蘸根处理,通过3年试验,从中筛选出成本低且可大幅度提高干旱地造林成活率的HRC保苗剂、生物胶等药物,有效地解决了干旱地造林成活率较低的难题。

2.容器苗造林

容器苗造林是上世纪60年展起来的造林技术。由于它具有较强的保水性、简化作业程序、造林成活率高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被广泛用于一般和困难地造林。实践证明,利用容器苗造林,成活率较裸根苗提高25-69个百分点。例如辽宁省容器苗造林面积已达27000hm,成活率和生长量比裸根苗造林分别提高30.7-69.2个百分点和20+30%。在干旱石质山区造林成活率也可达到80-90%。容器苗造林也存在手工劳动强度大、成本较高等问题,但在一定的立地和生产条件下,选用容器苗造林,在经济上还是合算的。

3.科学整地造林

整地造林是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成功的造林技术措施,它有助于蓄水保墒,改良土壤,保持水土。水平沟整地资料表明,每年每公顷拦蓄泥沙116.4t,土壤含水率比水平阶和鱼鳞坑整地提高12.2%,比坡耕地提高17%,有机质含量比坡耕地提高1.16倍,造林成活率平均达90%以上。科学整地就是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和地形采取不同的整地方法。在山地和黄土地区,鱼鳞坑整地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在坡度较大的干旱地区采取水平沟、水平阶和反坡梯田整地,可起到很好的拦蓄径流,保持水土作用。在干旱平原区则采用开沟带状整地。整地深度一般在30-50cm即可适于根系生长发育。

4.深栽抗旱造林

深栽造林是一项成功的经验。在土壤含盐量低于0.3%、地下水位较高(1-3m)、土质较松散的沙质土和沙壤土地区,进行打孔深栽杨树,将插杆深入地下水10-20cm,将栽植孔填满土后踏实。林场钻孔深栽胡杨,在干旱的荒漠地带造林755hm,,平均成活率达90.6%。深栽造林可节省打井、修渠等造林经费,而且春、秋、冬二季均可进行。

5.汇集径流造林

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山区,利用人工措施把自然降水汇集起来造林取得很好效果。集水造林为干旱环境下的林木生长提供适宜的水环境,同时能充分利用干旱地区丰富的光热资源,促进林木生长。在8m2的径流小区内,生长季仅为331.6mm降雨量情况下,集水坡面经喷涂和夯实拍光处理后总蓄水量分别达到1162mm和715.3mm,造林平均成活率从原来不足30%提高到84+98%;在6m,集水面积内生长的4a生刺槐年树高和胸径生长量,经喷涂处理的比自然坡面高1.5cm和1.7cm,夯实拍光处理的高出自然坡面1.25cm和1.5cm。径流林业作为一种科学的造林技术,近年来经国内许多学者的奋力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己从试验阶段走向实地应用,其经济效益毋庸置疑,如能进一步有效降低造林成本便可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应用。干旱地区造林,除采用上述一些主要抗旱技术措施外,加强抚育管理,如保持合理密度,及时松土、除灭杂草等也是有效利用水分的方法。此外,对干旱地区的沙地和零星山地实行封育,保护好天然植被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营林措施。干旱地区生长的天然植物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加以封育管护,禁止放牧和樵采,使植被迅速恢复起来。天然植被的固沙、保土、涵养水源的生态效益远超过人工造林。

总之,在干早半干旱地区造林,条件差,难度大,但只要认真总结前两期工程建设的经验,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先进抗旱造林技术,选择抗旱树种,进行科学整地,尽可能用大苗和容器苗造林,在无灌溉条件下充分有效利用天然水,并加强抚育管护,结合封育恢复天然植被,就一定能打好三北造林绿化攻坚战,全面完成各项生产技术指标。

【参考文献】

抗旱造林技术篇2

关键词:陕北地区;抗旱造林技术;造林成活率

陕北地区在林业生产中,干旱缺水是影响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脆弱,因此,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高效利用有限水源在林业实践中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陕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实践工作经验,为提高造林成活率,为加快陕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一些造林技术与对策。

1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有3个方面,即生物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这3个因素既有区别,又可互相转化。

①陕北地区年降雨量少,气候干燥,水分条件是制约造林成活率的首要因素。年平均降雨量400mm左右,且降水多集中在夏、秋2季,春季造林季节干旱无雨,因此水分因子成为造林成活率的致命因素。②对苗木根系保护不好,过多失水难以维持水分平衡。调运苗木,一般根系保护措施普遍跟不上,加之假植不浇水,未与土壤密接,露置在阳光下暴晒时间长,使苗木体内水分失去太多,栽植后又无法灌溉补充水分,因此造林成活率明显降低。③整地质量不高,栽植时达不到造林技术规程要求。整地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活土层太浅,坑穴太小,栽植过浅,根系不舒展,东倒西歪,特别是防护用材林苗木更是如此。④树种的生物学持性与造林技术不协调统一。不同的树种造林成活率的高低各有差异,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有的树种造林易成活,而另一些树种,则难以成活,如山杏、梨以及针叶树种等等。对难以成活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还缺乏规律性、科学性的了解,没有掌握其最佳的栽植时间,以致其栽植过晚,成活率低。⑤施工规模大,造林时间拖的长,树种单一,劳力组织跟不上。重点项目工程规模大,造林时间拖的长,有时达60多天,致使有些树种错过造林的最佳期。而且在防护用材林树种结构的配置上,纯林多、混交林少,达不到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控。随着造林时间的不断延长,造林质量有所下降,因而造林成活率也逐渐降低。

2 抗旱造林的主要技术措施

2.1 整地技术

整地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林木种植的立体条件加以改进和完善,提高地面的集水、蓄水能力,保持水土,创造适宜苗木成活率和生长的有利环境条件,从而有效提高林木的成活率。整地的方式最常见的有反坡梯田、水平阶、水平沟、沟鱼鳞坑等等,可以根据不同造林地段以及不同的树种采取相应的整地方法。进行整地具体的技术要求有:在春季进行旱地造林的时候,针对墒情比较好的阴坡和半阴坡地段,可以采用中小规格的翼式鱼鳞坑进行整地,在一边整地的同时一边要及时进行苗木栽植,这样可以尽量降低造林时对坑穴土壤的干扰,保持土壤中由于整地额外蒸发的水分。而针对阳坡面、半阳坡面以及沙漠荒地地段等林地墒情比较差的造林地段,可以采取提前整地的措施,最佳措施是提前半年最好是选在雨季或前1年秋季进行整地,实践证明,提前整地有利于改善林地的通风条件和光照条件,增强土壤的肥力,并且能够使土壤积蓄充足的水分,另外有效地降低了土壤中的病虫危害。

2.2集水技术

集水技术的方法原理是在人工进行合理调控的前提下,利用水分的重力以及土壤蓄水功能,将降雨的水分进行就地拦截和储蓄,实现对降水进行再次分配,延长土壤中水分有效供应的时效,从而达到提高林木成活率的目的。

2.3 灌溉技术

抗旱造林灌溉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与用水量之间的矛盾,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目前我国抗旱造林工程中实施的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滴灌技术以及渗灌技术。其中渠道防渗技术目前仍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节水灌溉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渠道防渗技术已经实现了由单一防渗向复合防渗的发展,但是渠道防渗技术由于衬砌成本高的限制,不利于大面积的推广运用。而管灌、喷灌、滴灌以及渗灌技术,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以及节水效率比较高等优点,近来受到了比较广泛的关注,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4覆膜技术

覆膜技术的作用在于能够有效抑制土壤中水分的蒸发,能够提高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形成有利于苗木生长和发育的土壤环境,由此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具体技术措施是把膜的一边向中心剪出一条缝,在新栽幼苗的地表上面覆盖地膜,使苗木的地茎通过膜的中心,然后用土覆盖压实地膜四周和划出的缝,使地膜没有孔隙。这里应注意的是覆土的宽度和厚度,一般在4~6cm之间为宜。

3陕北地区实施抗旱造林技术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3.1应注意的问题

陕北地区因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所以在造林中,除应用以上常规抗旱造林技术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注意造林时间,多季节造林,树种选择搭配等问题和加强多环节抗旱技术措施,并加强抚育管理等等,才能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①造林时机的选择。在陕北地区,春季多干旱,但也是造林的最佳时期,把握好造林时机相当重要。在土壤解冻以后立即造林为宜,因为秋季土壤中蓄积了部分水分,土壤解冻立即造林,有利于苗木成活。同时,也可根据墒情和树种,选择雨季造林和秋冬造林多季节造林方式,提高造林成活率。②选择合适的树种。由于不同树种之间存在着生态学特性差异,一般情况下,在陕北地区进行抗旱造林以选择耐旱特性的树种为宜。③注意苗木运输和采取完善的苗木根系措施。起苗前1周先灌水,使苗木充分吸水后即可起苗,起苗后应及时分级和包装运输,在对苗木进行调贮藏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苗木根系的湿润。

3.2多环节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推广

3.2.1 提前整地。合理适时的整地方式能有效地改善立地条件,创造适宜苗木成活和生长的有利环境。陕北地区干旱多风,年平均降水量为400mm左右,且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月。所以造林采用提前或秋季整地有利于蓄水保墒,并提高土壤有机质量。

3.2.2截干剪根造林技术。截干去梢可减少苗木水分蒸腾,保持苗木地上、地下水分平衡。剪根主要是去除受伤根系,促进根系恢复生长和对水分的吸收。

3.2.3 推广容器苗和带土球造林。容器苗造林和带土球造林能更好的保护苗木的根系和水分,使苗木生长基于原有基础条件,使造林成活率显著提高。大苗造林最适宜带土球,土球大小一般应是苗木胸径的8~10倍左右,土球应用草绳捆扎好,防止破碎。

3.2.4适时早栽,深栽浅埋。陕北地区春季随气温回升,土壤返潮,墒情较好,因此春季造林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可根据树种适时早栽,同时应适当深栽浅埋,留有树穴,既可减少蒸发又有利于积水。

3.2.5 覆盖造林,保墒集流。植苗造林时,采用农用塑料薄膜、秸秆、枯落叶等材料,以苗木为中心,覆盖根系上部表层土,可有效减少蒸发,提高蓄水保墒能力。

3.2.6树干保护造林。早春干旱季节,造林时可采用农用薄膜、牛皮纸、报纸等材料,将地上树干包裹起来,可有效防止苗木失水,提高造林成活率。当发芽或放叶后,可适时去掉苗木保护材料。

4结语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对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抗旱造林技术的推广和实施,有利于推动陕北地区的林业发展,促进陕北地区林业生态效益的提高。由于陕北地区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气候环境较为干旱,因此需要继续对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改进和推广,确保造林成活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晓燕.干旱地区节水抗旱造林技术[J].陕西林业,2009(5)

抗旱造林技术篇3

定边县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6920km2,北部是荒漠化、沙化严重的毛乌素沙地地区,占总面积的47.22%。南部是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2.78%,地貌主要以峁、梁、沟、川为主,构成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支离破碎的地貌景观,沟壑密度5-7 km/km2,土壤侵蚀模数10000-20000t/年·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侯。春多风、夏干旱、秋阴雨、冬严寒,日照充足,雨季迟且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平均降雨量316.9mm。

一、整地方式

1.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整地在黄土高原山地造林上应用较多,即在峁坡、沟坡地段,因坡度较大,地形又较破碎,多采用鱼鳞坑整地。具体方法是:在山坡上挖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坑穴间呈品字形排列,坑的大小常因小地形和栽植树种的不同而变化,一般坑横长0.8-1.5m,坑纵长0.6-1.0m,坑距2.0-3.0m。在坑下沿用生土围成高20-25cm的半环状土埂,在坑的上方左右两角各斜开一道小沟,以便宜引蓄更多的雨水。

2.水平沟整地

水平沟整地是沿等高线挖沟的一种整地方法,水平沟的断面以挖成梯形为好,上口宽约0.6-1.0m,沟底宽0.3m,沟深0.4-0.6m;外侧斜面坡度约45。,内侧约成35。,沟长4-6m;两水平沟顶端间距1.0-2.0m,沟间距2.0-3.0m,水平沟按品字形排列。挖沟时先将表土堆放在上方,用底土培埂,然后再将表土填盖在植树斜坡上。水平沟整地由于沟深,容积大,能够拦蓄较多的地表径流,沟壁有一定的遮荫作用,改变了沟内土壤的光照条件,可以降低沟内的土壤水分蒸发。

二、地膜覆盖直播与植苗造林

覆膜造林技术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湿度,形成有利于苗木生长发育的小气侯。覆膜可以起到保温、增温的作用,可以减少树盘内杂草横生,同时避免杂草与苗木抢夺水分的现象。保证苗木的成活和生长并可以防止苗木因干旱造成生理缺水而死亡。

覆膜方法:先把膜的一边向中心剪一道缝,栽时把穴(树坑)整成浅锅底形,穴边缘略低于地面。栽后盖上地膜,使苗木地茎通过膜中心,用土把膜四周和划破的缝压实,覆土宽及厚约4cm,苗木根茎与地膜之间覆土略厚,约有6cm,做到覆膜无空隙、无透气孔,形成一个倒伞形,可使雨水尽快地渗入土壤中,增加土壤温度,防止蒸发,减少杂草丛生。如果造林前先浇1次水,栽植后再浇1次水,然后覆膜,成活率更高,一般可达100%。

柠条是黄土高原无灌溉荒山人工造林数量大、适应性强、生长稳定、保存最多的树种,在干旱、半干旱造林中占有重要位置。另外,毛条,沙冬青、紫穗槐、山杏、刺槐树种也可进行直播造林。

三、保水剂在造林中的应用

吸水保水剂是一类吸水力大、保水性强的高分子有机物质,它可以大量吸收土壤甚至空气中的水分并将其保存起来,其吸水倍数可达自身重量的100-200倍,能够反复释放和吸收水分。在半干旱地区应用保水剂造林可有效提高成活率,并保持苗木在造林初期一段时间内正常生长。

四、节水栽植措施

1.深坑低埋法

整地时树坑要深一些,栽植后封土面要低于周边20-30cm,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并可有效截留降水。

2.覆盖法

苗木栽植后,将树盘修成外平内低的漏斗形,可有效截留降水,在树盘表面就地取材,覆盖枯枝落叶,草皮、农作物秸秆、石块等,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3.封堆固苗法

苗木栽植后,及时浇足水,封大堆,扩盘1m见方,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苗木栽植要严格“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要求,做到苗正、根舒、适当深栽、根土密接、分层压实,栽后及时浇足定根水。埋土一定要踩实,防止大风摇动树干、根部灌风失水而死亡。

五、小 结

抗旱造林技术篇4

1树种选择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立地条件、树种的生态学特性、森林的主导功能,优先选用当地表现良好的栎类等乡土树种[1]。伏牛山区主要推荐树种为华山松、油松、马尾松、侧柏、刺槐、黄连木、栎类、五角枫等;灌木及藤本植物为猕猴桃、山楂、酸枣、金银花、黄荆条、棠梨、木香等。

2整地

提前整地可有效改善立地、截留和贮蓄降水、提高土壤墒情,做到“地等苗”,造林时能合理安排劳动力,不误时机迅速造林,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2]。整地应从造林前一年的雨季前开始至当年春季前进行,一般应提前2~3个月完成造林整地。困难地由于自然植被差、土层薄、坡面径流严重,不能及时有效对降雨进行截留、储蓄及利用,造林存活率低。采用的整地方法,以尽量不破坏原生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为原则,推广蓄水保墒整地技术,最大限度地改善造林立地。一是鱼鳞坑整地与翼状鱼鳞坑整地。鱼鳞坑形似半月形坑穴,坑面一般取水平状,翼状鱼鳞坑是由水平引水沟和大鱼鳞坑复合而来,在坑的两角设有引水沟,沿等高线向外延伸,沟内形成微小坡度,便于径流沿引水沟汇集于鱼鳞坑穴内。鱼鳞坑要围绕山坡与山坡流水方向垂直布置。翼式鱼鳞坑整地方法具有集水、蓄水的效能,可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径流利用率。二是反坡梯田整地与水平阶整地。反坡梯田整地是在缓坡地采取沿等高线将坡面整成宽1.0~1.5 m、里低外高、坡度约15°的反坡梯田,水平方向每隔2~3 m做一高0.2 m、宽0.3 m的地埂拦蓄径流。水平阶整地与反坡梯田整地形式相近,反坡梯田整地与水平阶整地适宜在坡度比较平缓、坡面比较完整的宜林地上。通过整地可截断地表径流,增加植树穴内天然降水0.5~1.0倍的蓄水量。三是二次整地。花岗岩、片麻岩区土层较薄,达不到整地深度要求,具有风化半风化母质山地可采用二次整地。在当年的秋冬至翌年3月雨雪后抢墒先在山坡上整浅坑,挖到硬母质不再刨挖,到6―7月,浅坑内母质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变松软,再进行第2次整地,整到设计的深度再回填土。四是客土整地。石质树坑要以客土为主,客土土壤如过于黏重,应预施一定数量的沤肥、沼气肥、绿肥、土杂肥等,适当掺加原坑碎石或山皮土,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整地规格根据造林地类型、树种和目的不同而要求不同,荒山植苗造林一般采用鱼鳞坑整地,深度要达到60 cm以上;点播造林采用状整地,深度40 cm以上。生土打埂,熟土回填。平缓地做树盘,斜坡地在坑外侧清理出地基,用石块砌好外侧围埂,砌埂高度10~30 cm,要求坚固整齐,不得以埂砌坑、以埂代坑。

3苗木选择及处理

要优先选择在当地生长良好、根系发达、根蘖性强、耐干旱瘠薄、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既可减少造林用水,又具有一定的生态、经济、观赏价值,苗木规格要达到Ⅱ级以上。苗木处理除选用良种壮苗、保湿、严格检疫检验等常规措施外,为保证苗木成活,需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苗木浸泡[3]。几乎所有苗木都适宜进行浸泡,根系含水量大的树种浸泡时间可稍短,一般树种浸泡时间应超过48 h。浸泡时,可将整株苗木没入水中,也可只将根系部分浸入水中。泡苗用水以选择流动的活水为佳,不可用污染的水,以防苗木中毒死亡。二是苗木截干。截干造林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调查显示,截干造林成活率较传统栽植方法高出20~40个百分点。不同的树种及造林目的,截干程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荒山造林苗木采用重截干措施,一般保留地面以上的高度为5 cm以下,封土后可基本覆盖剪口。三是生根粉处理。应用ABT生根粉处理苗木根系,可以促进苗木根系发育,缩短生根时间,增强抗逆能力,提高成活率。使用时,一般是将裸根苗根部放入ABT 3号生根粉25 mg/kg溶液中浸泡1 h,或用ABT 3号生根粉25 mg/kg溶液和成泥浆,用苗根蘸泥浆进行造林。四是抗旱保水剂处理。抗旱保水剂具有强力快速吸水、高度保水、反复供水的突出特点,可吸收自身重量数百倍至上千倍纯水,可为苗木根系直接提供水分。使用时,将抗旱保水剂与水按1∶200的比例混合,使其充分吸水,形成冻状物,蘸根后造林。也可将10~15 g抗旱保水剂充分吸水后直接填入树坑苗木根部后覆土。

4造林

春季一直是伏牛山区造林的主要季节,此时气温回升,树液流动,有利于苗木生根发芽。但春季气温回升快,干燥多风,降雨少,土壤墒情差,是该区干旱最为严重的季节,加之春季时间短,农活多,全年造林任务难以完成,造林成活率低。伏牛山区7―9月是雨季,降雨量大且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50%左右,土壤墒情好,此期造林苗木成活率较高。雨季一般多采用容器苗进行造林,成活率较高。

于秋末冬初进行造林,由于该期的地温下降比较缓慢,土壤尚末冻结,根系尚有一定的活力,加之此期间空气湿度大、蒸发量小、秋雨多、土壤墒情好等,苗木在入冬前能很快完成伤根的愈合,并能产生部分新根,还能及时地利用冬季雨雪进行灌溉,使翌春的苗木不需经过缓苗,生根发芽早,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秋末冬初,农闲劳动力充足,正是造林的大好时机。秋冬季造林应选择在树叶脱落后至土壤封冻前进行,土壤上冻后严禁造林。对于裸根苗,栽植应采用穴植法,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要求,做到根舒、苗正、根土密接、适当深栽、分层压实,栽后及时浇足定根水。选择容器苗进行造林时,要求苗根不易穿透的容器在栽植时应将容器去掉,苗根系易穿过的容器可与容器一起栽植,分层将容器与土壤间的空隙压实,切勿踏破容器。

抗旱造林主要有以下4种:一是深坑低埋法。整地时树坑宜深,栽植后封土面应低于周边20~30 cm,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并可有效地截留降水。二是覆盖法。苗木栽植后,将树盘修成外平内低的漏斗形,可有效截留降水,树盘表面就地取材覆盖枯枝落叶、草皮、石块等,以减少土壤中的水分蒸发[4]。三是苗干套袋法。栽植后将苗干套上塑料袋,可减少苗干水分散失。四是容器苗造林法。由于容器苗是全根全苗,造林不受到季节的限制,运输较为方便,造林成活率很高。一般要选用中型育苗袋,规格为(20~30) cm×(35~40) cm,苗龄1.5~2.0年。

5幼林管护

一是封闭树体。通过封闭伤口、封闭树干,减少树体中的水分损失,提高苗木成活率。无论苗木规格大小,截干、修剪结束后,应对截干和修剪的部位进行封蜡或涂漆,用湿泥涂抹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二是及时浇水。一般在造林后5月有一场气温较高的持续大旱。此时,新植的树木已发芽展叶,高温容易导致其回芽死亡,应及时浇水保苗,浇水后进行覆盖。

6参考文献

[1] 侯晓娴.抗旱造林实用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179.

[2] 祁生文.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配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9):6-8.

[3] 张艳青.突泉县大力推广抗旱造林系列技术[J].内蒙古林业,2011(8):48.

抗旱造林技术篇5

[关键词]抗旱造林 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166-01

1 抗旱育种研究

我国对林木抗旱性育种的研究还不是很多,目前主要在对林木抗旱性指标的选择与鉴定技术上,如李吉跃等对侧柏不同种源细胞弹性、耐旱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的比较;李庆梅等对油松不同种源水分参数变化的分析;戴建良等试图对侧柏种源抗旱性选择问题进行探索,但距离有效的、实质性的结论还甚远。周蛟、张明友等在元谋干热河谷区开展抗旱耐热造林树种的定量选择研究,选出银合欢、黄豆树、加勒比松为元谋干热河谷区的主要抗旱造林树种。我国在抗旱育种方面较为成功的例子,要算杨树杂交新品种的选育。1946年,叶培忠先生首次利用河北杨与山杨、河北杨与毛白杨杂交试验。到目前为止,已经选育出大量抗旱性强、速生并成功进行大面积推广的杨树新品种。应该说,通过育种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我国已经在抗旱性树种的选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的比例很大,各地的条件复杂。因此,抗旱造林的工作还很艰巨,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2 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2.1 节水抗旱措施

常规的节水抗旱措施是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整地、地膜覆盖、容器造林等。如“一保四改”,即保护好苗根,改一季造林为多季造林,改小苗造林为容器造林,改密植为大株行距造林,改人工造林为机械造林。通过对 12种抗旱节水造林方法进行实验后认为,只有旱地龙效果最为明显,成活率较高,盖地膜使土壤含水量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盖薄膜比对照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6%。

2.2 生长调节剂(激素)

激素与植物的抗旱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干旱使植物体内激素的含量和活性发生变化,并通过这些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激素又可调节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生产中常用的激素有ABA(脱落酸)、CCC(矮壮素)。另外,乙烯、细胞分裂素、多胺等也可提高植物的耐旱性。ABA与植物抗旱性的研究是从Mittlheuse与Van Stirenink发现施用ABA能引起叶片气孔关闭为突破点而开始的。随后的研究表明,施用ABA可明显改善植物的抗旱能力。ABA的生理效应主要是导致气孔关闭,抑制根的生长但增加根对水的透性或增加离子向木质部的输送。CCC可提高植物抗旱性的报导很多,CCC主要是通过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物吸水能力,同时还可抑制气孔开张降低蒸腾。植物生长调节剂之所以能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其原因在于能保护细胞膜结构及功能,提高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合理利用水分,达到抗旱的目的。在造林实践中,人们往往使用多种生长调节剂的配方来提高苗木的抗旱性和造林成活率。实验表明,使用“天然3号促丰灵”可以使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生长率、保存率提高 31―60%,当年新梢生长量提高13―100.9%,可有效改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低、生长率低、保存率低的状况。

2.3 保水剂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产品也加入了抗旱造林的行列,如“干水”、吸水剂等的应用可大大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试验表明,“干水”凝胶盒向土壤中持续输送水分长达 4个月之久,能明显提高土壤含水率和苗木成活率,使土壤含水量始终保持在2.0%以上,有时达5.0%以上。通过在山区造林中应用SA-105型保水剂的试验结果表明,春季造林后长期干旱无雨,需要蘸保水剂和根蘸泥浆保水剂,造林可成活15~25d,浇水后根蘸保水剂造林后2个月成活率仍可达80%,对照则造林后不到1周全部死亡。雨季造林后有适当降雨,根蘸保水剂和浇水后根蘸保水剂造林差异不明显,成活率均达100%,对照则干叶较重,成活率仅60%。将高分子吸水剂生物胶及其它药物配成3种不同浓度的药液,造林前对苗木蘸根处理,通过3年试验,从中筛选出成本低且可大幅度提高干旱地造林成活率的HRC保苗剂、生物胶等药物,有效地解决了干旱地造林成活率较低的难题。

3 容器苗造林

容器苗造林是上个世纪60年展起来的造林技术。由于它具有较强的保水性、简化作业程序、造林成活率高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被广泛用于一般和困难地造林。实践证明,利用容器苗造林,成活率较裸根苗提高25~69个百分点。容器苗造林也存在手工劳动强度大、成本较高等问题,但在一定的立地和生产条件下,选用容器造林,在经济上还是合算的。

4 科学整地造林

整地造林是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成功的造林技术措施,它有助于蓄水保墒,改良土壤,保持水土。山西省宁县的水平沟整地资料表明,每年每公顷拦蓄泥沙116.4t,土壤含水率比水平阶和鱼鳞坑整地提高12.2%,比坡耕地提高17%,有机质含量比坡耕地提高1.16倍,造林成活率平均达90%以上。科学整地就是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和地形采取不同的整地方法。在山地和黄土地区,鱼鳞坑整地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在坡度较大的干旱地区采取水平沟、水平阶和反坡梯田整地,可起到很好的拦蓄径流,保持水土作用。在干旱平原区则采用开沟带状整地。整地深度一般在30―50cm,即可适于根系生长发育。

5 深栽抗旱造林

深栽造林是一项成功的经验。在土壤含盐量低于0.3%、地下水位较高(1-3m)、土质较松散的沙质土和沙壤土地区,进行打孔深栽杨树,将插杆深入地下水10-20cm,将栽植孔填满土后踏实。甘肃省金塔县潮湖林场钻孔深栽胡杨,在干旱的荒漠地带造林755hm,平均成活率达90.6%。深栽造林可节省打井、修渠等造林经费,而且春、秋、冬二季均可进行。目前在宁夏、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的适宜地区正大面积推广。

6 汇集径流造林

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山区,利用人工措施把自然降水汇集起来造林取得很好效果。集水造林为干旱环境下的林木生长提供适宜的水环境,同时能充分利用干旱地区丰富的光热资源,促进林木生长。在8m2的径流小区内,生长季仅为331.6mm降雨量的情况下,集水坡面经喷涂和夯实拍光处理后,总蓄水量分别达到1162mm和715.3mm,造林平均成活率从原来不足30%提高到84-98%;在6m2集水面积内生长的刺槐年树高的胸径生长量,经喷涂处理的比自然坡面高1.5cm和1.7cm,夯实拍光处理的高出自然坡面1.25cm和1.5cm。径流造林作为一种科学的造林技术,近年来经国内许多学者的奋力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已从试验阶段走向实际应用,其经济效益毋庸质疑。如能进一步有效降低造林成本,便可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抗旱造林技术篇6

【关键词】抗旱造林;渭北黄土高原抗

1.抗旱育种研究

我国对林木抗旱性育种的研究还不是很多,目前主要在对林木抗旱性指标的选择与鉴定技术上,如李吉跃等对侧柏不同种源细胞弹性、耐早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的比较,李庆梅等对油松不同种源水分参数变化的分析。戴建良等试图对侧柏种源抗旱性选择问题进行探索,但距离有效的实质性结论还甚远。周蛟、张明友等,在元谋干热河谷区开展抗旱耐热造林树种的定量选择研究,选出银合欢、黄豆树、加勒比松为元谋干热河谷区的主要抗旱造林树种。我国在抗旱育种方面较为成功的例子要算杨树杂交新品种的选育。1946年,叶培忠先生首次利用河北杨与山杨、河北杨与毛白杨杂交试验。到目前为止,己经选育出大量抗旱性强、速生并成功进行大面积推广的杨树新品种。应该说,通过育种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我国己经在抗旱性树种的选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的比例很大,各地的条件复杂,因此,抗旱造林的工作还很艰巨,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2.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2.1节水抗旱措施

常规的节水抗旱措施是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整地、地膜覆盖、容器造林等。如咚宝禄等总结的“一保四改”,即保护好苗根,改一季造林为多季造林,改小苗造林为容器造林,改密植为大株行距造林,改人工造林为机械造林。还有杨埃清等的沙棘造林技术。马海超总结了敖汉旗多年抗旱造林实践后得出了一套从整地、选苗到保水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此外,朱玉伟等对12种抗旱节水造林方法进行了实验后认为,只有早地龙效果最为明显,成活率较高,盖地膜使土壤含水量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盖薄膜比对照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6%。

2.2生长调节剂(激素)

激素与植物的抗旱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干旱使植物体内激素的含量和活性发生变化,并通过这些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激素又可调节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生产中常用的激素有ABA(脱落酸)、CCC(矮壮素),另外,乙烯、细胞分裂素、多胺等也可提高植物的耐旱性。ABA与植物抗旱性的研究是从Mittlheuse与van Stirenink发现施用ABA能引起叶片气孔关闭为突破点而开始的。随后的研究表明,施用ABA可明显改善植物的抗旱能力。ABA的生理效应主要是导致气孔关闭,抑制根的生长但增加根对水的透性或增加离子向木质部的输送。CCC可提高植物抗旱性的报导很多,CCC主要是通过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物吸水能力,同时还可抑制气孔开张降低蒸腾。植物生长调节剂之所以能提高植物抗旱性,其原因在于能保护细胞膜结构及功能,提高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合理利用水分,达到抗旱的目的。在造林实践中,人们往往使用多种生长调节剂的配方来提高苗木的抗旱性和造林成活率。如刘慧英等在宁夏的实验表明,使用“天然3号促丰灵”可以使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生长率、保存率提高31+60%,当年新梢生长量提高13+100.9%,可以有效地改变西北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低、生长率低、保存率低的状况。

2.3保水剂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产品也加入了抗旱造林的行列,如“干水”、吸水剂等的应用可大大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李昌龙等在甘肃民勤试验表明,“干水”凝胶盒向土壤中持续输送水分长达4个月之久,能明显提高土壤含水率和苗木成活率,使土壤含水量始终保持在2.0%以上,有时达5.0%以上。毛秀齐、梁红卫在山区造林中应用SA-105型保水剂的试验结果表明,春季造林后长期干旱无雨,根蘸保水剂和根蘸泥浆保水剂造林可成活15-25d,浇水后根蘸保水剂造林后2个月成活率仍可达80%,对照则造林后不到1星期全部死亡;雨季造林后有适当降雨,根蘸保水剂和浇水后根蘸保水剂造林差异不明显,成活率均达100%,对照则干叶较重,成活率仅60%。王洪学等将高分子吸水剂生物胶及其它药物配成3种不同浓度的药液,造林前对苗木进行蘸根处理,通过3年试验,从中筛选出成本低且可大幅度提高干旱地造林成活率的HRC保苗剂、生物胶等药物,有效地解决了干旱地造林成活率较低的难题。

3.容器苗造林

容器苗造林是上世纪60年展起来的造林技术。由于它具有较强的保水性、简化作业程序、造林成活率高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被广泛用于一般和困难地造林。实践证明,利用容器苗造林,成活率较裸根苗提高25-69个百分点。例如辽宁省容器苗造林面积已达27000hm,成活率和生长量比裸根苗造林分别提高30.7-69.2个百分点和20+30%。在干旱石质山区造林成活率也可达到80-90%。容器苗造林也存在手工劳动强度大、成本较高等问题,但在一定的立地和生产条件下,选用容器苗造林,在经济上还是合算的。

4.科学整地造林

整地造林是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成功的造林技术措施,它有助于蓄水保墒,改良土壤,保持水土。山西省宁县的水平沟整地资料表明,每年每公顷拦蓄泥沙116.4t,土壤含水率比水平阶和鱼鳞坑整地提高12.2%,比坡耕地提高17%,有机质含量比坡耕地提高1.16倍,造林成活率平均达90%以上。科学整地就是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和地形采取不同的整地方法。在山地和黄土地区,鱼鳞坑整地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在坡度较大的干旱地区采取水平沟、水平阶和反坡梯田整地,可起到很好的拦蓄径流,保持水土作用。在干旱平原区则采用开沟带状整地。整地深度一般在30-50cm即可适于根系生长发育。

5.深栽抗旱造林

深栽造林是一项成功的经验。在土壤含盐量低于0.3%、地下水位较高(1-3m)、土质较松散的沙质土和沙壤土地区,进行打孔深栽杨树,将插杆深入地下水10-20cm,将栽植孔填满土后踏实。甘肃省金塔县潮湖林场钻孔深栽胡杨,在干旱的荒漠地带造林755hm,,平均成活率达90.6%。深栽造林可节省打井、修渠等造林经费,而且春、秋、冬二季均可进行。目前在宁夏、甘肃、新疆、内蒙等地的适宜地区正大面积推广。

6.汇集径流造林

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山区,利用人工措施把自然降水汇集起来造林取得很好效果。集水造林为干旱环境下的林木生长提供适宜的水环境,同时能充分利用干旱地区丰富的光热资源,促进林木生长。在8m2的径流小区内,生长季仅为331.6mm降雨量情况下,集水坡面经喷涂和夯实拍光处理后总蓄水量分别达到1162mm和715.3mm,造林平均成活率从原来不足30%提高到84+98%;在6m,集水面积内生长的4a生刺槐年树高和胸径生长量,经喷涂处理的比自然坡面高1.5cm和1.7cm,夯实拍光处理的高出自然坡面1.25cm和1.5cm。径流林业作为一种科学的造林技术,近年来经国内许多学者的奋力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己从试验阶段走向实地应用,其经济效益毋庸置疑,如能进一步有效降低造林成本便可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抗旱造林技术篇7

关键词:截杆覆土 抗旱造林 研究

        陕北地区位于陕西省最北部,这里十年九旱,平均年降雨量260-390mm之间,且多集中与七、八、九三个月,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一般春季少雨多旱,且风沙很大,夏季干热,冬季干冷,而秋季雨水较多,风沙也较小。过去陕北地区造林多集中于春季,造林成活率往往不足40%,常常是一年造林,三年补植,有时甚至形成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组织科技人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对这一地区的降雨规律、不同季节土壤温度、湿度及树苗蒸腾量大小的研究,得出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季节的选择及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苗木蒸腾量、保护苗木不会因大量蒸腾而风干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以此提出了秋季截杆覆土抗旱造林新技术。这一技术在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中进行推广试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造林成活率从原来的40%左右提高到85%左右,且苗木生长旺盛。2001年开始除退耕还林工程外,在三北四期、天保造林等工程中全面进行了推广,推广面积近100万亩,平均造林成活率达7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

        一、落叶树种秋季截杆覆土抗旱造林技术的主要依据

        陕北地区春季一般少雨多旱,且风大,气温上升较快,这个时间按常规方法造林,由于苗木根系还未真正生长而地上部分已开始发芽、展叶,苗木蒸腾量较大,特别是气温较高,风大,加剧了苗木的蒸腾量,而根系部供给的水分远远小于地上部分的蒸腾量,造林大部分苗木因失水而死亡,这是春季常规造林成活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陕北地区秋季在经过七、八、九三个月的雨季,土壤中积累了较多的水分,且这一季节天气凉爽,风也较小,苗木落叶也进行休眠状况,而根系仍有部分活动能力,在这一季节造林,苗木根系与土壤能够很好地接合,但如果地上部分不采取措施,冬春雨量较少,且风大,寒冷的气候往往使造林苗木抽干而死亡。通过截杆覆土两项措施完全解决了这一难题。截杆后苗木的蒸腾量将大大减少,而留下的地面以上20cm的主杆,是苗木积累养分最多的部分,为防止冬季风大、干冷气候造成抽干,又采取了另外一项措施——覆土,使苗木主要部分得到了良好保护。第二年春季,随着地温的升高,苗木根系首先进行活动,待气温升高,苗木地上部分发芽时,已完全可以满足地上部分所需水分,成活率必将增加,且截杆时保留了地上20cm的主杆,积累了大量养分,所以在成活率提高的同时,不会影响苗木的生长。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曾在春季同样采取截杆覆土技术进行造林,但由于春天气温较高,苗木栽植后很快发芽,而根系很难很快及时供给水分,虽然造林成活率远高于常规造林,但效果不如秋季造林。加之春季造林季节较短,很难适应大面积造林,同时由于气温较高,苗木在运输、栽植过程中水分损失较大。权衡两季造林,我们认为仍以秋季造林为好。

    二、落叶树种秋季截杆覆土抗旱造林主要技术措施

        1、造林季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以秋季造林为最佳造林季节。如造林面积大,一季很难完成任务,在采取了截杆覆土措施的前提下,春季也可进行部分造林或进行补植。

        2、截杆。落叶乔木一般采用根茎以上20-25cm处截杆,保留主要营养体,不影响幼树的生长,落叶灌木在根茎以上的10cm截杆,截杆时要求截面平滑,防止裂杆,截面成马蹄形。

        3、造林。除按常规造林技术要求外,落叶乔木造林时要将根茎以上所留部分露于地表;落叶灌木则要求深栽,要将根茎以上所留部分全部栽于地下,截口与地面齐平。同时要求造林及时截杆,及时覆土。

抗旱造林技术篇8

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是在任何地方都存在的,树木的生长也是如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受环境的长期影响,树木要存活就必须适应干旱地区水分少的特点,不断增强自身的耐旱性,从而增强在干旱地区的生长、生存能力。树木的抗旱性:一是减少水分的流失;二是加大水分的吸收范围。在树木结构上面就会体现出形态结构和解剖结构的不同。耐旱的树木树叶常常呈现出树叶量少、树叶面积小等特点。在水分充沛时树叶增多,在水分少时树叶减少。例如在黄土高原对刺槐根系进行试验的过程中,刺槐根系运用不同的环境进行试验,在根系的生长中加入中量的水,就可以帮助刺槐的根系进行有效增长,而其含叶量也可以增长为79.3%,等到干旱环境持续2年之后,其含叶量对比为22%,并伴随有大量的落叶出现。

二解剖构造对叶片进行解剖

可以知道,叶片的解剖构造与树木的抗旱性具有很大联系。而树木中不同部位经过相关结构的解剖,可以知道树木结构生长的特点,同时还可以对树木抗旱性进一步进行了解。通过对根系结构的不断研究可以发现,树木根系的横截面中,韧皮部面积与木质部面积之间的比值研究,根系导管与根部的根茎面积比值的研究,可以对树木的抗旱性进行一定的排序,其抗旱能力由小到大依次进行排列为沙棘、白蜡、白榆、毛白杨、臭椿、紫蕙槐、旱柳、刺槐。

三树木抗旱性生理研究

1植物的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时不可避免地要散失水分,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二者平行发生。当植物长期处于缺水状态时,蒸腾作用下降,部分气孔会关闭,吸收的CO2也会随之降低,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有补偿点的出现,而树木中出现补偿点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并且受威胁的时间较长。当树木受到干旱的威胁时,树木自身的蒸腾作用就会随着树木的水势下降而不断降低,从而降低水分的流失。蒸腾作用虽然不是植物衡量抗旱能力的主要指标,但是可以有效对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进行反映。

2酶活性Apase是一种水解酶

在水分的胁迫下,Apase水解酶的活性就会随着植物抗旱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且此水解酶的活性与植物抗旱性能力具有负相关性。植物在干旱环境中,其自身SOD、ACT和POD的活性就会增高。例如在对芒果进行研究时可以发现,SOD、CAT和POD活性在轻度和中度水分时就会不断增高,而在重度水分存在时,其活性就会有下降的趋势

3根系活力树木抗旱能力最有利的生理指标就是树木的根系

在水分的胁迫作用下,树木的根系活力就会不断下降,这样不仅对植物生长过程中有机元素的吸收有直接作用,同时可以会产生其它不利的后果,例如根系新陈代谢速度的降低等。因此,想要保证树木具有良好的抗旱性,就需要保持树木在水分的压迫下根部具有相应的活力。

四抗旱造林措施

经过以上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树木的特征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要做好抗旱造林工作,必须选择具有耐旱性质的树种,提高水分利用率。

1树种选择

在树种的选择过程中,要时刻谨记“适地适树”原则,在对树种进行抗旱性选择时,同时还需要对一些适应生存环境条件的外来树种进行引进。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小气候环境,以保证树木能够在最适宜的环境中进行生长。例如,通过以油松、落叶松、侧柏等作为参试树种,进行造林后,可以对树林进行树高、胸径及冠幅生长进行分析,并以此对此地区抗旱能力进行研究,从而选择出较为适合的树种。

2整地研究表明

整地后造林的成活率可达90%以上,而没有进行整地的造林成活率仅为10%左右,因此,整地是抗旱造林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常见的造林整地方法有鱼鳞坑整地、水平沟整地、水平台整地、反坡梯田整地、漏斗式集流坑整地,陕北地区造林主要采用鱼鳞坑整地方法进行整地,对提高造林成活率有很大的作用。

3植物化学抗旱剂与保水剂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于植物化学抗旱剂与保水剂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旱地龙、保水剂、“根宝”等的应用,对我国气候干旱的陕北地区造林成活率有明显提高。通过试验可以知道,对即将栽植的树根进行旱地龙及保水剂的应用,可以明显发现,其根部的生长是其它没用化学剂根部的2~5倍,根部的长度也较长,然后通过最后的成活率对比可以得出,处理后的树木成活率为95%左右,而没经过处理的仅为42%左右。

五结论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抗旱造林的成活率,根据干旱半干旱地区现有的树木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此指导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工作,可以进一步对树木水分利用率和树木耗水模式等进行了解,进而为干旱地区的造林模式提供最佳造林方案,为以后植树造林提供有利的研究依据。

上一篇:舞蹈创作范文 下一篇:编导艺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