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范文

时间:2023-11-03 00:40:08

中医术语

中医术语篇1

[关键词]语言艺术;医疗医保;职业技能;医护人员;科室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该院收治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出88例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的范围在21~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67±5.68)岁,医护人员从该院的全部医护人员中抽取88名,男性有34名,女性有54名,年龄的范围在21~39岁,平均年龄为(29.64±3.46)岁,所有患者均同意作为该次研究的研究目标,并且在同意书上署名,此次研究并得到了该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从患者的角度耐心给患者讲解其不理解的问题,因为医学上有许多术语,就需要将术语转化成白话。遇到患者提问的时候,一定要运用和蔼的态度,如果患者的理解性较强,就需要用平和的态度将政策向其讲解,最终达到双方都能够满意的效果。如果患者的经济能力较低,理解性较差,则需要具有足够的耐心,把医保政策以及相关规定向患者或者家属进行耐心讲解。如果患者或者家属的态度比较强硬,要刚柔并济,耐心更足,让患者感觉到亲切,将距离拉近,首先需要顺着患者的话说,解释政策,必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政策给患者进行查看,也可以让其进行复印。如果遇到投诉的患者或者家属,需要做的是:①倾听并记录,加以改正。②安慰患者,将心比心。③展开调查,与相关部门相互协同,共同处理。④给个说法,如果患者的投诉是无理取闹的话,需要进行耐心解释,如果是医院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加以改正,并表示抱歉,将过错承揽,保证患者的满意。⑤禁忌:不要用激烈的语言来回应患者或者家属,尽量以平和的态度来回应。从而加进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5-6]。1.2.2向全院医护人员介绍培训医疗医保政策目的:使全院的医护人员将医疗、医保政策以及相关规定认真了解以及掌握,必要时进行培养讯,从而使每个医生了解、熟练并掌握对医保政策规定。压力性语言:将医疗以及医保政策在医护人员上岗前必须要掌握。忠告性语言:如果医护人员对医保政策的掌握度不足,造成的后果需要自身承担[7]。技巧性语言:将卫生资源有效利用率进行提升。在入院前进行妥善的检查,将疾病评估情况进行严格分析,诊断一定要准确,将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确认是否与医保病种相符合,一定要确认患者符合住院标准后才进行办理住院[8]。1.2.3以各个科室为角度科室之间横向沟通:如果存在职责模糊的工作,需要运用比较谦虚的语气以及请教的语气让对方科室对工作任务进行理解以及认可;当对方存在抵触情绪的时候,也可以带有一丝命令的语气,保证两者之间的和气;如果对方仍然固执不肯配合,可以报告上级,医疗医保工作是全院之间互相配合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多个科室相互配合,缺少任意一环都不行,所以科室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合理。如果科室的工作的职责比较清晰,可以使用理解度较高的语言,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时效性向对方解释清楚,在领导面前,挑选一个合适的时机,表扬该科室,使科室人员之间的关系处理的更加融洽[9]。1.3观察指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医护人员的自身的职业技能、责任感、工作热情度、各个科室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合理度评分。1.4统计方法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x±s)的形式表示计量数据,然后通过t对其进行检验,并用[n(%)]示计数数据。通过χ2来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运用前后,患者的满意度比较。患者满意度比较运用前后,医护人员以及科室之间的评分比较.

3讨论

语言是是一门艺术,人类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语言的良好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语言艺术水平的强弱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自身修养以及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工作当中,如果遇到问题,首先应该想到要语言来进行解决,在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语言艺术的不同运用、语气的好坏,问题的解决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医院是一门服务行业,包含许多科室,所以语言艺术的运用就极为重要了[10]。该次研究,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医护人员以及各科室之间的个项目评分显著提高。综上所述,语言艺术应用到医疗医保工作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以及应用。

中医术语篇2

本文对所有主题词的语义类型进行统计,对未曾加工的新词,进行语义类型的人工添加。但是,由于文献是来自临床,主题词中有很多西医的术语,例如:理化检查、手术操作、抗生素等。为了保证“腧穴”文献报道真实的语义环境,本文适当增加了一些语义类型,保证主题词至少具有一个语义类型,并且对相应的实例进行语义类型的加工,实例如表1所示。

经过对主题词的语义类型加工,得到主题词的所有语义类型,一条记录是一个主题词集合,也是一个语义类型集合,结果如表2所示。同时,也统计了TCMLS系统中所有与“腧穴”相关联的概念词的语义类型,作为系统中与“腧穴”共现的语义类型集合,如表3所示。对这两个语义类型集合进行对比,发现临床文献的语义类型集合与TCMLS加工的语义类型集合明显不同,前者注重临床,而后者则主要来源于术语词典,明显偏重在理论方面。

聚类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类或者簇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同一个簇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簇间的对象有很大的相异性。本文使用SPSS18.0的层次聚类法,通过对语义类型集合的聚类,获得了与“腧穴”共现的几类语境。并且通过层次聚类,得到“腧穴”的共现语义类型,从而得到常见的共现语义关系。聚类得到的层次图如图1所示。

从上面图1可以看出,“腧穴”主题词集的语义类型大致聚成了4类,分别体现为:“治法语境”、“处方语境”、“辨证语境”、“空间语境”。例如,“疗法”和“针灸疗法”最先聚在了一起,这个结果说明在“腧穴”这个语境下,“疗法”和“针灸疗法”经常和“腧穴”一起共现,可以说“疗法”、“针灸疗法”、“腧穴”构成了一个语义类型的“治法语境”。同理,推理得到“腧穴”的“处方语境”、“辨证语境”、“空间语境”,从而,可以得到“腧穴”临床报道文献的一个大语境模板。

通过对语义类型共现的分析,可以得到新的语义关系,例如目前TCMLS中尚未有“腧穴”和“证候”的语义关系,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了“腧穴”发生于“证候”情况下这一语义关系。此外,根据聚类结果,可以新增加一些语义关系,例如“共现”、“操作部位”等。

中医术语篇3

关键词:中医药术语,英译规范,简洁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N04;H059;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4)05-0024-04

作者简介:刘成(1980―),男,湖北麻城人,江西中医药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名词英文术语规范、中医药翻译等。通讯作者:朱建平(1958―),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史、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研究。通信方式:。

一直面新形势 增强紧迫感

在两千多年的世界翻译史及中国翻译史长河中,有史可稽的中医药对外翻译活动仅有300余年,而中医药术语的规范化研究则不过半个世纪,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然而,掌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权的形势日益紧迫――近年来,日本、韩国及一些欧美国家已开展传统医药标准的制定,以期争取对针灸、中药、中医基础和临床术语等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中国已取得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合法席位并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常任理事国。中医药研究者当从术语规范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做起,把握国际新形势,共谋大计,坚守中医药术语研究的国际阵地。

二立足旧成果 把握新契机

中医药术语英译亟须进一步规范。首先,影响力较大的几家中医机构,包括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中联)及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在《中医药学名词》(2005年)、《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2006年)及《WHO西太区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2007年)中制定了各自英译通则及方法,推出了自己的规范译文,但彼此尚未达成共识。此外,著名中医翻译学者魏杰(Nigel Wiseman)英译的中医药术语在海外拥有良好的接受度。美国著名中医书籍出版社Paradigm Publications和Blue Poppy Press将魏杰的译文确定为其出版物的英文标准词汇[1]。其次,即便采用同一机构或个人的通则与方法,由于规范条例不够具体,通则与方法之间缺乏直接关联,因此不同译者所出译文亦是众说纷纭。数家中医英译机构并存,加之译者的术语翻译活动大部分都在分散状态下进行,且只遵循各自的通则与方法。这种状况一方面使得译文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导致一个术语常常对应若干英译名称,产生了“一词多译”的流弊。在新的形势下,译者在翻译中医药术语时应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简洁,以便学习者能快速掌握术语的核心概念,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化。

在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民族性、约定俗成七条中医药名词英译原则中,对应性居首位,其他原则排序视具体情况而定[2]。简洁性原则是中医药术语英译的重要原则之一。术语的简洁性,对于知识传播来说,更为简捷经济,显然有利于降低传播成本,提高传播效率。本团队抓住新契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术语英语规范化。

三简洁性之解读

简洁性原则是指术语译者在保证意义传达的前提下应实现译语的术语形式的简明扼要。“术语不是特殊的词,而只是用于特殊功能的词”[3],称名性是术语最主要的功能。术语是称名单位,形式简明对术语执行称名功能意义重大[4]。

简洁性原则是中医药术语英译的重要原则,国内外的机构和学者在进行中医药术语英译时,均把简洁性作为其主要原则之一。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制定的英译规范原则包括了简洁性,它指的是在不影响清晰度的前提下“译名要简洁,不是辞典释义,用词不能太长”[5]。2006年3月31日至4月2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及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召开“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国际研讨会”,邀请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以色列、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30余位专家,对该标准草案进行了讨论和修订。草案的翻译原则包括了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和约定俗成。

术语翻译的简洁性原则要求在保证信息传递不失真的前提下,每条术语翻译后的对应词应尽量减少,因为只有保持较高的对应率,才能保证所译术语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一方面,简洁性原则是针对解释性翻译的译语而提出。解释性翻译的最大弊病就是译语冗长,它可以用来阐释术语的内涵,但并不适合翻译术语;另一方面,简洁性也强调在使用仿译法时,译者可通过语法上的调整,达到减少译名所含词数目的目的。为了保持中医理论和用语的传统特色,中医药术语的英译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到简洁明了,以便于促进中西医学的交流。

四简洁性之实施

通过10多年的实践,中医药术语英译的简洁性可采用省略虚词、名词性定语、连字符,以及避免赘译等手段来实现。

1.省略虚词

为了实现中医药术语英译的简洁性,有时可省略介词而使用名词修饰名词的结构替代介词结构。譬如“脾虚”译为spleen deficiency,替代deficiency of the spleen;“胃痛”译为stomach pain,替代pain in the stomach。至于何时使用of表示所属关系,何时可以省略of,何时使用in表示处所,何时可以省略in,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的原则是不能使译名过于生硬。如“外感风寒”的英文规范术语为external contraction of windcold,而未采用windcold external contraction,就是为了避免译名拗口;又如“肝胆湿热”“肺经伏热”“胆腑郁热”等证候都表示病邪客于某一部位,翻译时即涉及介词的使用。以往译者通常将介词译出,译文分别为dampness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windheat in lung channel、latent heat in lung channel、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但近年来,随着西方人对中医药英文术语熟悉程度的提高,为了更有效地保证译文的简练,有译者大胆提出将介词去掉,改译为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lung channel windheat、lung channel latent heat及gallbladder heat stagnation。此种类型的证候较多,除上述例子外,还有“脾胃湿热”“肺经郁火”“寒湿凝筋”等。因此新译文需认真商榷,既要考虑译文整体风格的统一,即表示病邪客于脏腑部位时都不用in或都使用in,又要兼顾译文的可读性,还要考虑某一类型译文的过渡性与译文使用的周期性等因素。

为了实现中医药术语英译的简洁性,必要时也可省略定冠词the。譬如“理血”译为regulating blood,而不用regulating the blood;“外犯”译为invading exterior,而不用invading the exterior;“胆经郁热”译为stagnated heat of gallbladder channel,而不用stagnated heat of the gallbladder channel等。应当注意的是,省略冠词并非常规用法,因此需在前言中予以说明。此外,还可以省略连词and,譬如“针灸”的英译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可以简译为acumoxi [6]。

2.名词性定语

省略虚词之后往往出现很多名词修饰名词的结构。作为修饰语的名词,其作用同与之相应的同根形容词相似。从英语文体学角度来看,术语多属于正式用语,内容结构比通用语更严谨,而名词的文体色彩则较形容词更正式。因此,以名词修饰名词逐渐成为科技术语文体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采用名词修饰名词的结构。名词修饰名词,譬如“肾虚”译为kidney deficiency、“胃津”译为stomach fluid。以“热郁”为例,heat stagnation与stagnated heat二者均可。但在确定英文规范用语时,选用以名词做定语的heat stagnation译文,而摒弃了stagnated heat,这样就使译文的文体色彩更符合科技术语的规范。

3.采用连字符

采用连字符“”替代and或as well as等并列连词,或连接结构上密切关联的名词,能够提高译文的简洁性。连字符可用于脏腑之间,如“肝肾”在“肝肾同源”――liverkidney homogeny中译为liverkidney,而不用liver and kidney;可用于病因之间,如“痰热”在“痰热壅肺”――phlegmheat obstructing lung中译为phlegmheat,而不用phlegm and heat;也可用于脏腑和病因之间,如“肾阳”在“肾阳虚”――kidneyyang deficiency中译为kidneyyang,而不用yang of kidney。

使用连字符“”连接结构上密切关联的词汇,能突出被连接的各成分在特定语境下、语义上及结构上的整体性。譬如:“秋燥・邪犯肺卫证”中“肺卫”译为lungdefense phase来表示“肺所主之卫气”;又如“阴清之气”yincool qi中的yincool从英文角度看语义不甚明了,使用连字符有释义的作用,表明两词共同表示一个整体概念,可避免产生歧义。

4.避免赘译

中医药术语英译时可通过避免赘译使译文简洁。翻译时处理冗余信息要把握好两方面:一是中文术语,总体来说中医药语言简明扼要,但有时也会出现冗词赘语。譬如“肝,其华在爪”中的“其”就是“肝”的重现,“汗而发之”就是“发汗”之意;二是译者担心译文不够清晰达意常常重复或累加信息。为保持中医药名词译语的简洁性,译者应在充分理解源语的基础上避免赘译。 譬如将“牙痛・虚火牙痛”译为toothache with deficiencyfire pattern,即能传达“虚火型牙痛”的语义,而无须在证候中重复使用toothache;“胃主受纳”英译时省去“主”译为stomach receiving food and drink。又如,将“食滞不化”译为food retention,因“不化”之义已含在“食滞”之中,故无须赘译。再如,“苦温燥湿”应译为dispelling dampness with bitter and warm drugs。但凡稍有中医基础的人都知道中药具有“味”和“性”,故“苦温”大可不必译为drugs bitter in taste and warm in nature或bittertasted and warmnatured drugs。

五简洁性与合理性之协调

要实现中医药术语英译的简洁性,需要在翻译前对源语做透彻理解,翻译时对词语精挑细选和翻译后对译语精心地修剪和调整。理解是准确翻译的前提,修剪和调整是实现简洁性的必然要求。简洁性原则要求术语英译言简意赅,文风简洁明快。但当行文涉及语法问题时,译者还需要兼顾语法上的合理性。因此在遵循简洁性的同时,也不宜排斥增益法的使用。如表示某证所在生理部位的时候,在名词前酌情添加at、in等介词,构成介词短语以充当状语。“胆经郁热”中的“胆经”二字含有“于胆经”之意,故在翻译时以in gallbladder将“于”译出;“血瘀鼻窍”中含有“血瘀于鼻窍”之意,故在翻译时也以at nasal orifice将“于”译出,以符合英文的行文习惯。另外,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表明有实物在实在之处的含义,也会酌情使用增益法,如“肝经火旺”译为effulgent fire in liver channel,而没有使用fire effulgence,即是此意。

六结语

中医药术语如何进行规范化翻译,直接决定了中医药在全世界范围传播与交流的效率。简洁性原则一方面是针对解释性翻译译语冗长的弊病而提出,另一方面也强调在使用仿译法时,译者可通过语法上的调整,达到减少译名所包含词汇数目的目的。中医药术语的简洁性可通过省略虚词、采用连字符、避免赘译、使用名词性定语等手段来实现。但与此同时,中医药术语英译不能因追求简洁性而牺牲了准确性,否则会影响中医的国际传播,在行文时如果涉及语法问题,译者还要兼顾语法上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吉哲,施蕴中. Nigel Wiseman与李照国学术思想对比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24(11):2027-2028.

[2] 洪梅,朱建平. 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与规范原则关系的探讨[J]. 中国科技术语,2013,15(2):46-51.

[3] 信娜. 术语翻译原则探析[J]. 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2013,40(2):59.

[4] Винокур Г О. О некоторых явлениях 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ния в русской терминологии[C]//Татаринов В А. Истори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го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я. Москва: Московский Лицей,1994:221.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M]. 2012:4.

中医术语篇4

关键词:中医针灸 翻译技巧 直译 意译 音意融合

中医学作为颇具中国文化底蕴的宝贵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繁荣,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与临床经验。针灸学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独秀,目前世界上开展针灸医疗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42个,全世界大概有20多万针灸医师,针灸热在国外持续升温。实现中医针灸术语的翻译标准化是将传统特色中医疗法推向世界的重要手段,是针灸走向世界至关重要的一环。针灸术语内涵丰富,精准的翻译不仅能够让外国医疗学者更深入地理解针灸临床诊疗涵义,又能积极传播其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针灸术语的翻译应根据命名方式和内涵不同,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准则,确保中医的本质、特色和习惯,绝对不能变味,切忌盲目迎合。

一、直译法

直译法指按照词语的意思或句子的结构形式进行翻译的方法,又可称为汉化法,译文与原句在结构上的相互对应,优点是可保留原作的风格、比喻形象、民族色彩,但应注意行文必须规范。在针灸翻译中普遍使用,但使用得当则有利国际交流,不当则导致译文艰涩难懂。直译可用在大部分简单的术语及稍微复杂点的词汇,若带有文化色彩的术语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加注释,注释其内在文化含义避免出现文化缺省。虽然WHO在《针灸经穴名称国际标准化方案》中对经络一词的标准译法为meridian子午线、地图经线,但子午线是一条人们假想的线,据中医理论,经络是实际存在的,这样翻译会引起歧义,让人觉得经络并不存在。其实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隧道,翻译成channel(通道)较为妥当。再以“经络感传”为例:针灸中的经络感传是指针刺人体穴位时具有的酸麻胀重的感觉沿着经络循行路线进行传导的现象。此词可以拆分成经络与感传,可采用直译法译为Sensation transmission of body channels;“耳针疗法”译为Ear acupuncture,既忠于原文意思又保留原文的形式。

二、意译法

意译法指不受原文词语的限制,不拘泥于原文句子的结构,用不同于原文表达方法将原文意思表达出来的翻译方法。意译的优点是能发挥译语的优势,译文体现译者的创造能力,往往通顺流畅但容易丧失原文的比喻形象、原作的风格和民族色彩。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从理论到实践都与现代医学不同,尤其在针灸方面,很多术语使用直译法很难达意或易生歧义,采用音译法又无法被外国学者理解和接受,但采用实际含义进行意译,则可使原文意思得到较好表达。例如针灸疗法中的“补母泻子法”,此法是根据《难经》“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理论而定的取穴方法。它是将五输穴的主治性能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配合,并结合脏腑的五行属性取穴。如肺在五行属金,实证,可取肺经五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尺泽,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取尺泽即所谓实者泻其子。虚症,可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的输穴太渊,因土生金,土为金之母,取太渊即所谓虚者补其母。补母泻子法,译为Selection of Points by Reinforcing the Mother and Reducing the Son。再比如在针灸中有得气、候气、催气、守气之说。这里针灸治疗的“气”含义特殊。比如得气又称气至、针感,指的是针刺后针刺部位获得的经气感应,患者会出现轻微酸麻胀痛等感觉。英译时,“气”不能简单地翻译成qi,而应进行必要的解释性翻译,采用意译法可译为needle sensation,一目了然,让广大外国医疗人士便于明确中医针灸的深刻含义。

意译还主要体现在比照西医求同存异,将中医中的某些疾病术语名称译为西医中对应的疾病,有利于外国人士理解,但这类意译要建立在对中医和西医有足够了解并有一定医学英语的基础才能准确翻译出来。中医在人体解剖、病症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用语与西医用语在很大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效,因此很多中医名词术语可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说法。如放血blood-letting等。中医对外交流翻译实践证明,套用某些现代医学用语翻译中医术语是可行的,但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限度。为方便针灸学者对针灸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针灸术语英译中,有些术语可借用西医用语来表达。以“烧山火”一词,概念和操作复杂,属于针灸的复式补泻手法,可用于治疗多种寒性病症。西医用语译为pyrogenic needling(可产生热量的针刺手法)。若单纯使用音译法,不理解中医的人很难明白其中的内涵,在一些场合需要额外加以解释,但有时合理使用西医用语更为合适,既能使国外人士明白含义,也能使对方快速理解此针灸手法的功效。

三、音意融合译法

音意融合译法,是指灵活采用音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以构成新词新意。音意融合译法引人联想,往往形神兼备令人耳目一新。因在中医学说,有些术语若仅采用音译会引起歧义,若采用意译却又表达太冗余,而音译融合译法的适用范围不局限于中医,在其它领域也有实用价值。在针灸中使用音译融合译法翻译特定穴,除可传播中医文化、体现中医特色外,还能区分特定穴与普通穴。以“艾灸”为例。Moxibustion是最为熟悉的译法,是组合词,moxi根据日本语“艾”的读音拼写出的拉丁语是音译,而bustion是燃烧的意思为意译。再以络穴为例,应在音译法后而加上意译,则可译为Luo-connection acpoint,以体现其功用。

中医领域针灸术语的翻译标准化研究任重道远,其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水平亟需完善,尤其目前针灸针刺手法的英译方面争议颇多。随着针灸在国外在海外蓬勃发展,在欧美流行,甚至某些体育巨星都会选择用中医推拿、针灸做体能和伤病的恢复性治疗。WHO应对针灸英译的标准进行补充调整,使中医针灸术语的翻译管理更为准确、规范,保持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特色,以促进中国特色的针灸疗法走向世界,更好地被国外医学权威领域所认可。

参考文献

中医术语篇5

【关键词】 语言; 沟通; 运用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87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人与人之间凭借它作为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在医患语言沟通过程中,常会碰到这类情况,医务人员一句谦和、有礼貌的语言,患者会为之亲切、信任和感激。反之,因与患者沟通语调不当,讲话率性而发,造成医患纠纷的也常有发生。因此,坦诚、谦和、庄重地与患者沟通;遵循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的语言艺术;医患相互尊重,医务人员之间同志式的忠告;医院管理者的团结、凝聚、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是新形势下促进医患和谐关系的保证。

1 提供优质服务,沟通“坦诚、谦和、庄重”

语音学的常识告诉大家,怒则气满声高,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然而在职场中一些年轻医务人员说话率性而发,不考虑对患者的影响,导致医患纠纷的事件常有发生。为此,医务人员要为患者多提供优质服务,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将热情服务与满意服务贯穿工作全环节,全过程,从而赢得患者的信赖、家属的理解、社会的认可,成为患者的“贴心人”。

1.1 注重人文细节,出言坦诚关爱 接诊患者要询问病情,作出正确诊断。然而,职场中个别医务人员坐诊时不注重与患者沟通,忽视患者的心理因素,一旦患者问的过多,问的不专业,便不能笑脸相待,解答患者的询问,从而引起患者对病情的恐惧、悲观、沮丧等消极情绪。因此,医生看病要注重人文细节,出言坦诚关爱,多嘱咐患者几句,让患者了解病情、病因、用药及日常生活应注意的事项等。这样患者的心会觉得踏实,有助于治疗及康复。

1.2 注重帮助抚慰,出言谦和有礼 医疗有时是治愈,经常是帮助,却总是抚慰[1]。医务人员体贴、文明、谦和、礼貌的语言无疑是一剂疗效至佳的良药。因此,医护人员在沟通过程中,要自始至终注意语言的礼貌性,一言一行都要讲文明,出言谦和有礼。唯有这样才不会向人们常说的那样,“很多人得了病,不是被害死的,而是被吓死的”。

1.3 注重风度气质,出言含蓄庄重 在职场中,一些医务人员说话率性而发,不考虑对患者的影响,医患纠纷往往瞬间就会爆发。比如:患者询问病情时一些医务人员时常草率地说“没有事”、“不要紧”打发患者,而往往就是医生认为“没有事”的患者出了事,“不要紧”的患者要了命。因此,职场中的医务人员要修炼语言艺术,与患者交流时要含蓄、庄重、留有余地,不浮躁、不浅陋,这是医务人员应具有的风度、气质和人格特点。

2 应用语言艺术,遵循“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符号,也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在医疗领域中,医务人员正确规范的职场语言,是沟通医患关系的桥梁,能够影响疾病的康复和转归,能够明显提高医疗质量,完善医务人员的职业形象。因此,医务人员要正确应用语言艺术,掌握因人施语,以诚立言,简明扼要等基本原则,把其作为有机整体加以遵循,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艺术性,表达的内容更具有“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沟通效果。

2.1 因人施语,富于“亲和力” 医务人员工作的对象是患者,患者千差万别,既有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社会性的差异,又有知识教养、年龄结构、身份地位、职业专长、性格爱好、心理状态等个体性不同。因此,医务人员职场语言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患者来适应,做到因人施语,从而富于“亲和力”。

2.2 语调恰当,增强“说服力”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一句话,一个解释语调不恰当,都可能会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面对疾病困扰的患者,医务人员要用心与之沟通,用恰当语调,增强“说服力”。因此,医务人员在职场中运用不同的语调与患者交流病情会起到辅助治疗疾病的效果。比如,首诊时与患者讲病情,应该使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患者治疗好转时,应该使用亲切鼓励的语调;患者病情康复出院时,医护人员应该使用恭贺语调,向患者表达健康祝福。

2.3 以诚立言,提高“感染力” 医护人员在态度上、心理上、情感上的“诚”表现为有声语言和体势语言,形成一种使人产生信赖感的语言,感动患者,赢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

3 站在不同角度,相互“尊重、忠告、影响”

准确的角色把握和深刻的认识定位,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和医院的管理者,都需要在观点碰撞中促进达成共识,顺畅沟通。因此,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患双方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医务人员同志之间相互忠告,呵护温情;医院管理者与员工相互影响,潜移默化。

3.1 相互尊重,平等交流 患者需要的是像朋友那样彼此尊重、彼此平等的交流方式,这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因此,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医护人员只有站在患者平等的位置上,才能更好地收集患者资料,讨论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治。医务人员应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和决定,增进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调动患者主动参与治疗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合作式、共同参与的医患模式。

3.2 相互忠告,呵护温情 同志式忠告,是“清新剂”、“防腐剂”,使同志之间关系更加健康、和谐。它是一种关爱,这种爱充满着呵护和温情,能使人防微杜渐、头脑清醒、悬崖勒马。它体现了一种境界、一种胸怀。因为同志之间既需要鼓励,也需要批评,真正的同志情谊就体现在困难时的尽力帮助、有缺点时的严肃批评,要犯错误前的及时提醒上。古人云“过也,人皆有之,见之劝也,其幡而悔。”因此,作为同志发现身边的同事使用忌语、禁语的问题苗头时,要及时提醒,敲打,这是关心爱护同志,关心同志,对医疗卫生事业负责的正解态度。

3.3 相互影响,潜移默化 人的好行为、高风格如“无言之诏”,既感人又教人,既服人又化人[2]。医院的管理者如何在管理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展示人格魅力,起到“榜样作用、模范作用、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医院的管理者要用完美的人格、胸怀、宽容始终把医务人员团结凝聚起来,在工作中引领医务人员好学、善学、多读书、多思考,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树立医务人员“大医精诚,尚美至善”的职业道德观,以热爱救死扶伤这个崇高的职业为荣,用真情铺就医患和谐路。

参考文献

[1] 邱晨辉,董伟.医学教育瘸了“人文”这条腿[J].中国青年报,2012,7(3):45.

[2] 张保振.不教之教胜于教[N].人民日报,2010—02—22(4).

中医术语篇6

[关键词] 术语;血海;血室;血府;英译标准

[中图分类号] R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a)-0099-02

经过几十年来的实践、研究和研讨,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得到显著发展,“求同存异”成为发展趋势。目前中医名词术语的总体思路和原则已基本确定、所用方法和策略也基本一致,但在个别概念的理解和个别词语的运用方面仍有不小差异。藏象学说是中医名词术语的核心内容,涉及范围广、词汇量大,对这方面术语的翻译和标准化问题的探讨,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中医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意义十分重大。

1 问题的提出

中医药名词术语作为中医药学说的基本构成单元,其翻译是否恰当、是否有统一标准直接决定了中医药学说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是否出现缺失或偏差。近年来这一问题已日益引起重视,中外学者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涉及中医药术语英语翻译的国内外标准主要有以下五种: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20348-2006》;②《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③《中医药学名词》(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④《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⑤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2007年)(以下分别简称为标准①、②、③、④、⑤)。5个标准中相同中文词条的英译文多有不相同。作者通过本文就中医藏象学基本名词术语“血海”、“血室”、“血府”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希望有助于其英译标准的统一。

2 几个中医术语英译的不同译法之探究

2.1 关于“血海”的术语英译问题的探究

目前在中医术语中,对“血海”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2.1.1 四海之一,指冲脉,又称十二经脉之海[1-2]。因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气血[3]。《灵枢・海论》:“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素问・上古天真论》王冰注:“冲为血海”。

2.1.2 人体器官名,指肝脏。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3]。《素问・五脏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2.1.3 腧穴名,代号SP10。出自《针灸甲乙经》,又名百虫窠、血郄[4],属足太阴脾经,为治血证的要穴,尤能活血化瘀,疗女子漏下,月事不调,能引血归经,似导洪入江海之要路,故名血海[2]。《针灸甲乙经》:“若血闭不通,逆气胀,血海主之。”《针灸大成》:“暴崩不止,血海主之。”《医宗金鉴》:“主治女子崩中漏下,月信不调,带下及男子肾脏风,两腿疮疡湿痛等症。”位于,膝盖骨内缘上2.5寸处,即股骨内上髁上缘,当缝匠肌与股内侧肌之间[1]。

在上述五个标准中,“血海”作为单独词条在标准①、④中未收录;在标准②中作为穴位名称“SP10”收录,即足太阴脾经血海穴;在标准③、⑤中均译作“sea of blood”。而“肝主血海”则见于标准④,译作“liver governing the sea of blood”,其核心部分“血海”对应“sea of blood”。此外也有译作“the blood sea”[5]或“chong channel”[5],或“reservoir of blood”[3,6-7],或直接音译为“xuehai”[6-7]。在英文中“reservoir”意为“a natural or artificial place where water is collected and stored for use, especially water for supplying a community, irrigating land, furnishing power, etc.”[8],即(天然的或人工的)水库、蓄水池等可蓄存水液的开放空间;在生物学上有“a cavity or part that holds some fluid or secretion”[8]之意,即蓄有液体或分泌物的空腔。其同义词为“artificial lake,source”[8]。而“reservoir of sth”一般用来比喻信息、事实、知识等的蓄积。而“sea”除了本身就具有海、海洋的意思外,还延伸出“a widely extended, copious, or overwhelming quantity”[8]之意,用来形容范围更为模糊也更为广阔大量的事物。笔者认为,血海本身并不是器官,尽管其释义之一就是肝脏,但更多的是对肝脏调储血液功能的一种描述,而非肝脏器官或冲本身,其中文概念本身就是比较模糊且侧重功能性的。其语义更加符合中医理论对于血海的理解,也更加简洁易懂。因此笔者经过分析比较后认为:前面所述采用的5个标准没有一个对“血海”使用“reservoir of blood”或“chong channel”的译法,只是在对应的注释中有所体现。由此可见“sea of blood”已经被普遍接受,而“SP10”作为针灸腧穴专用代号也已被广泛认可。

2.2 关于“血室”的术语英译问题探究

“血室”一词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及《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在中医理论中也有不同理解,大致分为以下三种[2]:

2.2.1 指冲脉。《妇科经纶》:“王太仆曰:冲为血海,诸经朝会,男子则运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谓之血室。”

2.2.2 指肝。《伤寒来苏集・阳明脉证上》:“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

2.2.3 指子宫。《类经附翼》:“故子宫者,医家以冲任之脉盛于此,则月经以时下,故名曰血室。”笔者认为将血室是冲脉、肝肾和子宫共同构成的一个关联体系,其病症多围绕妇人经带胎产,受肝肾影响,又多与起于胞中的冲任二脉相关,三种因素相结合,其病位多在胞宫,则其概念不难理解。

在前述五个标准中,标准②、④未收录有关“血室”术语,在标准①、③、⑤中均译作“blood chamber”。“chamber”一词在英文中有“room”或“bedroom”之意,生物学上意指“enclosed space or cavity in the body of an animal, in a plant or in some kinds of machinery”[8],即(动植物体内或某些机器中封闭的)洞穴、腔、室。笔者认为此种译法较好,不仅体现了子宫解剖上的空间性、生理上蓄血孕胎的可充实性,也简单明了便于记忆理解。而其他译法如“uterus”[5],“chong channel”[5]或“blood room”[3,5]则都有失全面或语义局限,只侧重了血室释义的某一方面。而“house of blood”[6]这一译法则因与“血府”的英译“house of blood”相冲突,极易产生歧义,故笔者不赞同继续采用。

2.3 关于“血府(血之府)”术语英译问题的探究

“血府”即血之府,指解剖结构中的脉管,《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其英译也较为统一。“血之府”见于标准②,译作“house of blood”。标准①中有“脉为血府”,译作“vessel as house of blood”。“脉者血之府”见于标准④,译作“vessel being house of blood”。作为核心词的“血府(血之府)”均对应“house of blood”。“house”有“contain or cover”[8],及“provide housing for”[8]的意思,与中医血行于脉中、脉为血之通路之意正好相一致,笔者认为采用此种译法较好。

3 结论

建立统一的中医术语英译标准使专业和非专业的翻译活动日趋规范、有章可循,有利于中医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发展,有利于中医药的对外传播。笔者将这5个英译标准与此前出版的各类中医英译词典[1-7,9]比较发现,随着中医药标准化体系的逐步完善和确立,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英译标准也将进一步统一。一些不够准确、不能完整反映中医术语原意、容易产生误导的英译逐步将被淘汰。一些约定俗成,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译法有助于完善中医藏象学说名词术语的英译词条,有助于其英译标准的进一步统一。

[参考文献]

[1]李经纬.简明中医辞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394.

[2]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63,367-368.

[3]原一祥,任继学,黄龙,等.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80-381.

[4]袁钟,图娅,彭泽邦,等.中医辞海上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239,1244,1247.

[5]郑凤钦.汉英英汉中医大辞典[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154,156,157.

[6]张奇文.实用汉英中医词典[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19,1125,1137.

[7]谢竹藩.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20-21.

[8]Nigel Wiseman.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EB/OL]. http://Dictionary.省略.

[9]魏杰(英).英汉、汉英中医词典[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14-715.

中医术语篇7

关键词: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技巧;规范性

一 、引语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价值趋向,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中医深深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而复杂的观念系统、理论系统和操作系统。故此,直至目前,中医在全世界传播的范围和效果还相当有限,甚至不时有一些来自国外质疑中医是“伪科学”的声音。在中医不断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如何把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准确而地道地翻译成受众的本地化语言尤其是英语,成了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道难题[1]。

由于中医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特殊性,中医英语翻译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同的技巧和方法,对同一术语甚至也有截然不同的版本翻译。中医英语翻译规范性缺失仍然十分严重。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和中医英语翻译行业都对中医基本名称术语英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英语翻译应首先从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英译技巧寻找突破口。

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技巧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是指中医学科领域用以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常用名词性用语,它是中医理论学界和临床实践者常常使用的一系列专门用语的总称。由于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兼有科技术语和文学用语的双重特征。何红斌曾指出:“我们习惯于既成思维和做法,把中医看作是一门技术学科,而忽视它还是一门关于生命和存在的哲学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具有‘形而上’价值理性和‘形而下’工具理性的双重属性”。[2]

通常说来,中医英语翻译过程中采用的技巧有:

1、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中医英语翻译过程中,为了保留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且更好地保证信息传递的效度,有时必须采用直译法。“提壶揭盖”为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所创,取“以升为降”之意。故人们常将之直译成“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 the pot”。这样处理栩栩如生地中医用于解决“气虚升降失司,小便不通之证”的传统中医治法告诉了读者。另外,中医里的一些中国文化里所特有的一些高度概括的抽象名词术语也往往会采用直译法。再如,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特有的概念,在西方文化里找不到对等的概念,所以直接翻译成“Metal”、“Wood”、“Water”、“Fire”和“Earth”比较好。

2、意译法(liberal translation)。意译法是相对于直译法而言的一种翻译方法,为了信息传递的“量” 和“质”,往往不拘泥于语言形式本身。比如, “白虎历节” 以前经常被直译成“白色的老虎在奔跑”,让人哭笑不得。其实,在中医里,“白虎历节”指的是游走性关节痛,所以不如借助西医词汇,将其翻译成作 “acute arthritis”。又如,人们常将类似青光眼的眼疾称的“乌风内障” 意译为“glaucoma”。

3、音译法(transliteration)。中医英语翻译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将中医术语系统中一些极其言简意赅且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术语直接用汉语拼音翻译出来。这种翻译方法刚开始被很多学者所诟病,但是,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这种方法为越来越多的译者和读者所接受。现在,像“阴阳”、“气”、“三焦”、“太极”、“脏腑”等术语往往直接音译成“Yin and Yang”、“Qi”、“San Jiao”“Tai Chi”、“Zang and Fu”。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译法。

4、直译加注法(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notes)。中西医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非常精确的对等语,比如,中医里的“心” 、“肝” 、“脾” 、“肺” 、“肾”就并不等同于西医里的五种器官,而是五个复杂且相互联系的功能系统。为此,人们经常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上一些简单的注释以更容易地传递信息。例如,中医里的“肺”如果直译为西医的“lung”是很有误导性的。《素问·经脉别论》有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这说明肺与全身很多器官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直译时必须加注,将其翻译成 “lung”(according to TCM, lung is considered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body, assists the monarch organ heart)。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5、音译加注法(transliteration with notes)。简洁的音译往往让一些中国文化基础薄弱的外国读者感到束手无策,影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为此,译者常在音译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注解。目前,中药常用的方剂名称术语大多这样处理。如“六君子汤” 可译为“Liujunzi Tang(Six Mild Drug Decoction)”。“三子养亲汤” 可译为“Sanzi Yangqin Tang(Three-Seed Decoction for Relieving Distention and Promoting Digestion)”。[3]

三、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规范性研究进展

目前,学界基本上达成的一致意见是:中医术语英译的实践应遵循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约定俗成等基本原则。中医术语英译规范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化,是中医药学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系统工程。”[4]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助于推动世界范围内中医学术的交流,对中医英语翻译、中医药的国际化传播以及中医学的发展进步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方法的多样化在某种程度反映了这一领域规范性的缺失。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和学术界人士越来越重视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性研究工作,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版本的标准化,成立了越来越多的相关学术组织,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早在1990年,我国就出版了《英汉实用中医文库》和《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丛书,较全面系统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医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创造了中医英语翻译历史上的壮举。[5]之后,许多学者相继编纂了一系列辞书,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来的更为统一的标准奠定了基础。

2003年,我国已完成中医药基本名词5284个术语的规范,包括汉文名、英文名和注释。2004年4月,项目组已向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制定中医药学术语国际标准,受到WHO西太区的高度重视。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亚太西区所颁布《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2008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颁布《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English Basic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这两个标准的颁布意味着中医名词术语英译迈入了历史的新阶段,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文化在全世界更广泛的传播。然而有趣的是,在这两个标准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有着不同的英语版本,这在李照国教授的专著《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理论研究、实践总结、方法探索》里可以找到不少例子。由此可见,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离更加一统的标准和规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四、结语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是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和西医术语有很强的渊源关系,所以“西学东用”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中医是独特的医学体系,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东方文化气息,所以翻译时照搬西医词汇又往往会顾此失酿成笑话。我们认为,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采用何种技巧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简单地作非此即彼的选择。探讨中医基本名词英译的技巧有助于凝聚共识,推动中医英语翻译标准化和规范性的研究。同时,中医英语翻译标准化和规范性的研究反过来有助于我们摸索出更适合中医英语翻译的策略和技巧。中医英语翻译这门学科,只有在中医基本名称术语有更成熟的技巧和更广泛的规范性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我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播、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国强.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翻译是难题[DB/OL].人民网: , 2012-11-14.

[2] 何红斌.中医翻译的原则与策略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 22(2):160-163.

[3] 欧明.汉英中医词汇手册[K].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 471-503.

[4] 郑建普,卞卡,可燕.关于标准化“中医药基本名词”的思考[K].中西医结

合学报,2005,3(2):166-168.

中医术语篇8

关键词: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系统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N04;H059;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6-0026-04

On Systematic Principle of English TermStandards for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LIU Lili ZHU Jianping GAO Xinyan

Abstract: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principle of systematic for English term standard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in the perspectives of linguistic hierarchy, semantic and structural relations. Not only a translated term should be equivalent to its original semantically in its own light, the term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ose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s well. Translator therefore have to take care of the subtle discrepancy of a single translated term as in its own group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 translated terms as in their respective groups.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terminology, English standard, systematic principles

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研究肇始于中国针灸学者于1958年发起的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工作,迄今已逾半个世纪,进入21世纪后,逐渐拓展至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随着中医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日渐成为最活跃的、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相关的原则与方法等理论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研究者们,针对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探讨,先后制定出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民族性、约定俗成等原则。本文拟针对其中的系统性原则,运用实例进行阐释。

一 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的系统性原则

术语具有系统性。所谓系统性是指“同一概念体系的名称,应体现出逻辑相关性”[1]。单个术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其所属专业体系中的一分子,并与这一专业体系中的其他术语存在某种形式的关联。术语的系统性决定了其译名亦成系统。这就要求不仅单个译名在词义上与原文尽可能保持对等,而且译名体系与原文体系也尽可能保持同一性。中医药术语对外翻译亦不出此例。其术语英译不应就单个术语孤立地进行,而应从中医药术语译名体系着眼,兼顾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源语上下义词之间的属种关系,同一层级术语的同义、近义、反义关系以及语义关联关系、结构关联关系等传达到译入语当中。

二 术语及术语成分的体系关系

1. 同一层级关系

(1)同义关系

双式术语又称同义术语,是指对应同一客体、表示同一概念且意义等同的两个绝对同义术语。俄罗斯术语学派把术语中的同义关系称为术语的双式现象,并因其违背了术语的单义性原则,而视之为术语的“缺陷”[2]。双式现象也存在于中医药术语当中。在英文规范里,双式术语因具有同义关系而被赋予了相同的译名,称为“同义同名”。“脾胃虚弱”与“脾虚胃弱”,“气滞血瘀”与“气血瘀滞”,均属此例。在中文规范过程中,“脾虚胃弱”与“脾胃虚弱”逐渐统一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与“气血瘀滞”也逐渐统一为“气滞血瘀”。对于此类处于过渡阶段的双式术语,英文规范中采用同一译名以避免混乱,即“脾胃虚弱”和“脾虚胃弱”同译为spleenstomach weakness,“气滞血瘀”和“气血瘀滞”同译为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中医药词组术语中,一些不同成分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也可具有相同的含义。所谓成分即词组术语中的组成单位——词[2],如“亏”与“不足”即为意义相同的术语成分。两者一为单字,一为双字,前者可与另一单字结合,构成双成分术语,后者可与双字结合,形成四字结构,应用起来方便灵活。因此,两词虽然意义相同,却能并存至今。在英文规范中,两成分因属同义关系而被赋予了相同的译名,如“津亏”为fluid insufficiency,“髓海不足”为marrow sea insufficiency。不过“同义同名”规则中也存在特例。如“亢”与“旺”虽为同义,但两者搭配习惯不同。“旺”与“火”搭配构成“火旺”时,以fire effulgence译出,与“肝”搭配构成“肝旺”时,则以liver hyperactivity译出;而“亢”无论与“上”搭配或与“阳”搭配,均译为hyperactivity,亦即“肝阳上亢”liver yang hyperactivity,“阴虚阳亢”yin deficiency and yang hyperactivity。

(2)近义关系

语言学对“相对反义词”现象予以了描述,但时至今日尚未有“相对近义词”这一概念。如果将一组意义相近的形容词,按其所描述某一属性的轻重程度进行切分,可以在相对位置较远的两个项之间加入居间项。近义术语英译时应从整体着眼,所选译名须根据源语中各词含义的轻重程度渐次递增,把源语在程度上的差别用合适的译入语表达出来。如从“虚”到“衰”等表示“不及”含义的近义术语中,有“虚”“弱”“不足”(或“亏”)“亏损”“虚损”“衰”等居间项。至于“脱”甚至“亡”,则在程度上更为严重。英文规范中即以deficiency(虚)、weakness(弱)、insufficiency(不足)、depletion(亏损)、debility(虚损)、decline(衰)、collapse(脱)、exhaustion(亡)等译名来表示,将程度上渐次递增的特点表现出来。又如表示“太过”含义的近义术语中,有“实”“盛”“旺”(或“亢”)等,其规范译名则可选用excess、excessiveness、hyperactivity或effulgence等词。表示“太过”含义的术语在数量上少于表示“不及”含义的术语,因此在“衰”与“亢”这一对相对反义词之间,我们无法均匀地划分区间并加入相应的居间项。关于“不及”症状的描述远多于“太过”症状的描述,或许是自古世人多虚证这一客观现象在语言词汇上的反映。术语强调单义性,因此近义术语之间也需要区别翻译。源语中的近义词可采用译入语中的近义词对译,这样既能传达源语之间的近义关系,维护了一组词群的系统性,又能照顾到每一个词在含义上的细微差别。如“侵”“袭”与“攻”三个近义成分可分别译为invade、assault与attack;又如“阻”“闭”“客”“困”“凝”“滞”“壅”,可分别译为obstruct、block、lodge、retain、congeal(或coagulate,视其搭配而定)、stagnate、congest。

(3)相对反义关系

相对反义词又称极性反义词,是反义词的一种。它以形容词的正反意义为基础,可在形容词和它的反义词之间按程度进行切分,然后于两个项之间加入其他项,称为居间项。在翻译相对反义词及其居间项时,译者不仅要考虑含义的对等性,还要从译名的系统性着眼,斟酌源语言与译入语在文体色彩、搭配习惯及使用频率上是否对应。例如,在描述中药药性“四气”的术语中,“寒”与“热”之间有“温”与“凉”两个居间项。英文规范用语即以cold、hot、warm、cool property分别与“寒、热、温、凉”进行对应。有译者喜以chilly译“寒”。chilly虽与cold含义近似,但无论在文体色彩、使用频率及与其他三词的搭配习惯上,cold都比chilly更合适。因此从系统性的视角来看,cold比chilly更适合对译“四气”中的“寒”。又如在针刺补泻中的“补法”“泻法”及“平补平泻”这组词中,“补法”与“泻法”为相对反义词,“平补平泻”是其居间项。“补法”与“泻法”的译名分别为reinforcing method和reducing method。“平补平泻”近年来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译法:even reinforcingreducing method、evenmovement method及even twisting。作为独立的译名,三者翻译角度有所不同,各有侧重,都能正确地表达“平补平泻”的内涵。但如果从译名的系统性角度审视,even reinforcingreducing method能较为充分地体现“平补平泻”与“补法”及“泻法”在术语语义及结构上的体系关系;相比之下,evenmovement method与even twisting则有与reinforcing method及reducing method脱节之嫌。因此,even reinforcingreducing method更加规范。

2. 上下义属种关系

上下义关系体现的是泛指与特指之间的层级关系。上义词表示属概念,下义词表示种概念。下义词在意义、性质、特征、类别等方面隶属于另一个表示较大范畴的词(亦即上义词)。在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中,译者可以从系统性的角度,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达上下义关系。

(1)保留上下义词的共有部分。如“气”是上义词,译为“qi”,它的下义词“营气”“卫气”“中气”等可分别译为nutrient qi、defensive qi及middle qi。通过保留上下义词的共有部分qi,来表明两组词之间的上下义关系;又如“六淫”是上义词,译为six pathogenic factors,它的下义词包括“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等,分别译为wind pathogen、cold pathogen、summerheat pathogen、dampness pathogen、dryness pathogen、fire pathogen。译名以保留pathogen与pathogenic的共有词根patho的形式,来表明两组词之间的上下义关系。

(2)使一组下义词译名尽量整齐。如卫气营血辨证中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为同一层级的名词,可分别译为defense phase、qi phase、nutrient phase、blood phase。四个译名不仅都以phase译“分”,且“卫”“气”“营”“血”的译词都采用了名词形式。工整的格式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它们是一组紧密关联的词群,而不是关系松散的几个术语。

3. 语义关联关系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翻译中,同一成分有时需要以不同的词性出现,以适应不同的上下文语境。这时,同根词为译者提供了一组可供选择的词群。所谓同根词,顾名思义,是指词根相同的词,具有词根相同、意义相近的特点。一个术语成分可根据上下文语境的需要,采用不同词性的同根词灵活翻译。如“阻”在“阻络”obstructing collaterals中采用了动词形式obstruct,而在“瘀血阻滞”static blood obstruction and stagnation中,则以它的同根名词形式obstruction出现;又如“旺”在“阴虚火旺”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及“肝郁火旺”liver stagnation and fire effulgence中采用了名词形式effulgence,而在“肝经火旺”effulgent fire in liver channel中,则以它的同根形容词形式effulgent出现。

总之,一个术语成分即便不能使用某一固定译名,也应尽量在该译名不同词性的同根词中选择译词。这样,译者便可借助不同译词共有的词根,来表明某一源语言与数个不同译词在语义上的关联关系,从而有效地保证译名的系统性。

4. 结构对应关系

中医药术语的一些结构特点与英文遣词造句习惯不具有可通约性。勉强加以保留,会使译文丧失可读性。因此,译者时常需要放弃源语言的结构,而据译入语习惯重置语序,这在译界早已司空见惯。但如果从译名的系统性着眼,译者则可采取适当措施,对“舍此就彼”现象给予一定的补偿。具体方法如下:

(1)对于结构相同的术语,采用同一结构译出。如“脾不统血”“脾失统摄”“脾失健运”三者同为主谓结构,且均为某脏功能失职,故可采用“脏+ failing to + 执行功能”结构译出,即spleen failing to control blood、spleen failing to control and manage、spleen failing to transport。又如“肝肾两虚”“气血两虚”“气阴两虚”均为“病位+两虚”,可统一以“dual + 病位+deficiency”结构译出,即dual liverkidney deficiency、dual qiblood deficiency及dual qiyin deficiency。

(2)对于结构相似的术语,采用相似的结构译出。如“脾胃湿热”“胃经风热”“肺经风热”“肝胆湿热”均为“病位+病邪”,可采用“病邪+ in 病位”的结构译出,即dampnessheat in spleen and stomach、windheat in stomach channel、windheat in lung channel、dampness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三焦热盛”与“肺胃热盛”同为“病位+病邪+程度”,与前一词组术语相似,略加改动后以“病邪+程度+ in 病位”结构译出,即heat excessiveness in sanjiao与heat excessiveness in lung and stomach。又“肺经蕴热”“肺经伏热”及“胆腑郁热”为“病位+状态+病邪”,与前两例相似,改动后以“病邪+状态+ in 病位”结构译出,即heat amassment in lung channel、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fu、latent heat in lung channel。

(3)对于结构上存在对应关系的术语,采用对应的结构将其译出。如“上泛”“上攻”“上逆”“上炎”等与“下注”在格式上相互对应。前一组词遵照“对于结构相同的术语,采用同一结构译出”的规则,以“… upward”结构译出,即“flooding upward”“attacking upward”“counterflowing upward”“flaring upward”,则后者不妨采用“… downward”格式,把源语言结构上的对应关系表现出来,译为diffusing downward。

总之,译者从系统性着眼,采取适当的补偿手段,既要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又要尽量使译名保持与源语言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同一性与对应性。

三 结语

术语是学科传播的主要载体。要想把原汁原味的中医药学呈现到英语世界,尽量避免跨语言、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学科信息产生损失,需要借助规范化的英文术语。对于近义或相对反义的术语或术语成分,所选译名需根据源语言中各词含义的轻重程度渐次递增,把源语言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别用合适的译入语表达出来。对于双式术语,英文规范中采用同一译名以避免混乱。对于因上下文语境而产生的词性变化,译者可借助同根词来表明某一源语言与数个不同译词在语义上的关联关系。对于因英汉语言结构的不可通约性而造成的语序重置,译者可以使用一种体例,并使之与源语言术语群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这样便可以把一组术语群在结构上具有的共同特征,间接地呈现给译文读者,形成翻译的动态对等。

参 考 文 献

[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M]. 2010.

上一篇:改造管理范文 下一篇:学术思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