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感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0 05:05:46

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教育篇1

责任意识是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公民意识,也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一、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人手,逐步渗透责任意识

首先,教师在工作中应身体力行,渗透责任意识。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用自己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行为方式来影响学生,这样可以逐渐渗透责任意识。例如要求学生遵守时间,教师必须按时上下课;安排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必须认真查阅并记载,这体现出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更体现出对职业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中潜移默化,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逐渐形成对自己、对朋友、对父母、对集体乃至于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责任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在规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渗透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感。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从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人手,严格校纪校规,帮学生养成律己习惯,培养责任意识,做到对自己行为负责,学做负责任的公民,从而达到培养责任感教育的目的。

二、从教学内容人手,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

1.利用法律常识的规范作用,唤起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法律是公民的责任底线,可以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一课时,首先使学生明白:国家通过法律形式确定隐私权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其义务也就是我们应承担对他人的责任。从个人角度讲,只有享有此权利,才能使私人生活安宁,自由参与社会活动,发掘潜能,发展智慧,增长才干,成为一名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能很好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从他人角度讲,尊重他人的隐私既履行了法定义务承担了法定责任,又是对他人负责的行为,承担了社会责任,这同样也维护了自己的信誉、社会的和谐。

2.利用时事热点,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生活是体现责任意识的主阵地。在教学中结合时事热点进行责任感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例如,我国“辽宁舰”与“歼15”成功对接后,我结合教学使学生明白“辽宁舰”与“歼15”成功对接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国防科技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体现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也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此我们应该向“歼15”的总设计师罗阳学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社会,借以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引领他们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此外,还可以发挥榜样人物的激励作用,唤起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出色完成自身责任的先进人物事迹,使学生在感同身受中体验道德责任意识。例如,我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如背起妈妈去上班的老师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的人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嘉奖或褒扬。

三、从教学方法人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学中教师科学深入挖掘教材,据此帮助学生形成在其位就要尽其责的意识,使他们认准自己的角色位置,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如在讲授初一年级“珍惜新起点”一课时,通过设计活动漫谈初中生活新特点,使学生明白初中学习生活困难重重,要想很好地完成学业,需要同学相互合作互相帮助,更需要创造一个好的班集体。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建好的优秀班集体?请学生们出谋划策。在活动中学生明白作为班级一员,只有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才能创建优秀班集体的道理。课后要求学生每人设计一个班级的奋斗目标,增强学生对新集体产生认同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班级责任意识。

2.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解生活中激发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感。教师要深刻领悟课改新理念,勇于创新。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形成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培养责任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国家形势以及各种热门话题分析书本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这样既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他们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使其在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激发出生活责任感,从而引导他们做负责任的人。

3.优化课堂设计,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落实责任行为。有了责任意识进而形成责任感,还需责任行为来证明。因此,教师要从优化课堂教学人手,有意设置一些问题和任务,要求学生在合作的方式下完成,来落实责任行为。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学期“珍惜新起点”时,我组织了一个“班徽设计我做主”的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班徽”,每组派代表讲述班徽的寓意。活动中小组成员首先进行讨论并将构思草图达成一致,然后群策群力完成任务。活动小结时,请学生分享合作设计班徽的感受,学生都谈到了组内成员分工负责、团结协作,是设计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个过程使学生真切体会到了什么是负责任的行为。学生在责任意识的指引下,自觉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使得整体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并获得合作成功的体验,也体会到了有责任感的意义。

毫无疑问,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落实独立的个性,肯定和尊重个体自身的价值、尊严和人格独立,是新课程道德教育的基础,也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作业、听课等小事做起,强化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加强自我教育。学生在自我投入、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中,能否做到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责任教育的成功与否。由此可见,责任意识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手段。

责任感教育篇2

关键词:初中;德育;责任感教育

全面发展,德育为首。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作为初中班主任,则是班级———初中学校基本组成单位的德育工作的领军人物。如果班主任注意把责任感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会增强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一、责任感教育能有效解决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责任感是一种情感体验。责任具有时代性、客观性、层次性、规定性、强制性、自律性、实践性等特征。把责任感教育贯穿于初中班级德育工作始终,有助于解决因初中生的叛逆心理等因素给班级德育工作带来的困扰,从而增强初中班级德育工作的实效性。1.班级工作中的极端思想需要责任感教育予以化解。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是片面强调所谓的“教师主导作用”,认为教师地位“至高无上”,学生在教师“权威”面前必须绝对服从;二是片面强调所谓的“学生主体地位”,把学生奉为“太上皇”,放弃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放任自由。这两种做法,要么会导致师生的严重隔阂,要么会导致教师权威的丧失,从而使班级有效管理难于推行,使班德育工作出现“真空”。如果把责任感教育贯穿于班级德育工作的始终,科学确定师生的角色地位,以师生的角色地位作为师生互动效果的评价标准,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回归本位,就可以克服这两种极端思想。2.教师只重言传、不重身教的流弊需要责任感教育予以解决。学生具有“向师性”心理,教师的言行、思想、品德是学生的标杆和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有些教师因把初中生当成“已经成熟了的小大人”,认为初中生已形成了成熟的道德评判标准,对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已大大提高了,从而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言行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忽略了自己对学生言传但不重身教的作用,大大削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大大削弱了德育实效。3.教师缺乏爱心,需要以责任感加以矫正。在班级德育实践中,教师把学生当成是“加工品”,以机械的、僵化的行为对待学生,如讽刺、挖苦学生,甚至体罚学生,这些行为对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伤害,久之必将造成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在班级德育工作中单纯灌输道德知识,忽视培养学生道德判断、选择的能力;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用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要求规范学生,忽视了学生个性多样化的事实。这种毫无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一是使后进生少了进步的机会,二是使先进生少了拔尖的机会,三是给了中等生更多的“平庸”的机会。

二、把责任感教育贯穿于班级德育始终,增强初中班主任工作实效

每个人都需承担责任,向自己负责,向家庭负责,向集体负责,向他人负责,向社会负责,向自然环境负责。把责任感教育贯穿于班级德育始终,会使班级德育工作更具成效。1.明确师生角色地位,界定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构建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德育工作实是师生间一种双向的心理交流活动,界定彼此的责任和义务,才能融洽师生关系,从而达成心理的默契、交流。为此,教师要把“爱生”作为教师的第一责任和义务及工作成败的评判标准:一是对于学生要多一点尊重和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热爱学生,真心对待学生,用实际行动关心体贴学生,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有用之才作为己任。二是建立“亦师亦友、亦友亦生”的关系,获得学生信任,使学生因“爱其人而信其道”。2.师者“爱”字当头,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负责任的教育不光要传授知识,更要发展能力。德育的本意是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学生才是德育工作中学习的主体。在班级德育实践中,班主任要注意站在“学生道德成长引路人”的高度,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1)注重以活动育人,通过有趣的课外活动或者有意义的主题班会,营造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获得道德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品质。(2)注重用“榜样”育人,增强榜样的育人效果。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道德模范”,要注意通过自身良好的榜样形象影响学生,同时要善于培养优秀学生,让学生身边“可触可及”的榜样带动学生进步;收集社会上优秀名人品德事迹,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指路明灯。(3)建立科学可行的德育评价机制,把责任感教育贯穿其中,发展学生的品德能力,实现知行合一,使学生真正成长为有道德的人。3.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德育角色作用,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人向善”是教师的天职之一,为此,班主任更应该关注后进生,引导中等生,发现他们潜在的优点,鼓励他们向优等生的行列跃进。

参考文献:

[1]刘世保.责任教育研究与指导[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孙长龙.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3]徐莉萍.提高中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1(25).

[4]范蒂丝.浅析化学课堂探究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1(5).

责任感教育篇3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7.01.014

文章编号:1009-3729(2017)01-0104-05

近年来,许多家长为其子女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致使子女过分注重个人利益,攀比成风,责任意识淡薄。这一现象在当代中国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可塑性较强,容易受到外来价值观念的?_击,因而道德教育对其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我国道德教育体系存在许多问题,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道德教育都有欠缺,致使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问题越发凸显。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储备,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不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更需要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因此,建立完善道德培育机制,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关责任感问题,国内外学者多有论述,尤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当?斯密在其道德理论中论述了责任感的本质,系统探讨了责任感的产生过程、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个人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密切关系等。基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责任感现状,本文拟在系统分析亚当?斯密责任感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方略。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感现状与成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为社会和他人作积极贡献的觉悟意识和自觉情感,是一种内化的精神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他们的责任感关乎民族的兴衰。”[1]不管是对于大学生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而言,责任感都不可或缺。责任感在要求大学生对自身负责的同时,也鼓励他们为社会做出表率和贡献,引导他们关注他人和群体的利益。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责任感状况不容乐观,无论是个人责任感还是社会责任感都普遍缺失。

1.大学生责任感普遍缺失

大学生责任感的普遍缺失具体体现在过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意识增强带来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减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并为之奋斗的行为虽是积极的,但是由于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切断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如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不愿意选择能够带来更多社会价值的工作,首先考虑的是工作舒适、待遇较好等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因素。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也有所缺失,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违背社会公德的事件常视而不见、袖手旁观。例如,当看到他人随意破坏公物时,一些大学生不但不及时制止反而自己也会做出同样的行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社会公共群体的利益,不惜违背道德的谴责与约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甚至有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人群”[2]。

2.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造成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社会意识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有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人们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观念侵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较好,精神独立自主,但由于缺少集体意识,很多大学生不懂得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漠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自私意识。其二,学校没有对道德教育特别是责任感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的学校教育过多地将重点放在了文化知识的传授上,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道德教育,即使开设有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也多流于形式,枯燥古板,过于口号化,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难以入心。最后的结果就是,一部分人在道德责任理论上颇为熟练,在实践中却不能付诸于行动,遇事还是偏向了利己主义。其三,家庭责任感教育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和态度最能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但是目前很多家长都把学习成绩作为孩子成长的标杆,只在意升学考试,忽视思想品质和生活实践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错过了孩子思想道德形成的最佳阶段,很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未形成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其四,大学生自身缺乏对责任感的认识。如果说前面所提到的都是导致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外部因素,那么大学生本身自我约束意识薄弱则是导致其责任感缺失的内在因素。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自我约束力薄弱的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很容易出现偏差,最终导致其责任感的缺失。

二、亚当?斯密责任感理论的基本内容

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以同情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各种美德的特点、道德的性质、道德的评价标准及其保障途径。同情心是道德的起源,“公正的旁观者”是道德的评价标准,责任感是道德原则的保障。亚当?斯密的责任感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责任感的产生过程

亚当?斯密认为,当社会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时,就需要人们自觉地去遵守,这种对规范或准则的尊重和遵守的情感趋向被称为责任感,或者义务感。那么这种责任感是如何产生的呢?按照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公正的旁观者”的使命是制定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的社会道德规范,而这些规范的权威性来源于人们对其有效的执行,而人们的责任感则是为了保障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为这些规范的执行提供动力。虽然人们的情感和行为有“公正的旁观者”的监督,但由于人天生偏爱自己的情感,有时会影响人们对自己行为和感情是否具有合宜性的判断,从而导致错误的结论。这就需要一个时刻提醒人们端正评判态度并做出正确行为的仲裁者,以为道德原则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责任感就扮演了这一监督者的角色。比如,当一件事情发生时,人们需要做出某种对应的行为,“公正的旁观者”会提醒人们这种行为是不可行的,是不被认可和违背道德准则的,但是当这个行为发生时某些人可以从中获得利益,人们会自我暗示:这种行为是可行的、正确的,以求心安理得。这时候,责任感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它会让人们心中的天平不再倾斜,强制人们遵照“公正的旁观者”的指示做出反应。所以当责任感在人们心中建立起来的时候,那些影响判断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因素都可以被有效屏蔽,即人们基于责任感所做出的反应大多是不受心境变化影响的,“一旦我们已经形成了某种指导各种行为的道德规范,人类的那些自欺欺人的倾向和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反复地进行情感冲突、搏斗的困惑以及道德腐败的可能性就大大被化解了,当我们面对某种抉择时,我们就会被纳入到一个一般化的道德规范之内来判断,而不必去权衡自己的激情与公正旁观者的眼光之间的张力”[3]。对于正面的情感,人们会选择遵从内心的激情,扩大感情效应对行为的影响;而面对负面的情感,人们则会根据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减少自身偏爱的作用。只有人们自身的激情与道德准则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责任感,这也是人们需要具有责任感的原因。

2.个人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

责任感能够有效保持人们社会行为的持续稳定,使人们变得可靠,建立人们对彼此行为的预期,从而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亚当?斯密强调,个人的道德行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同样,个人责任感也不能脱离社会责任感而存在。个人责任感作用的对象是自己,是人们对于自己或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需要承担一定责任的关注度;而社会责任感作用的对象是他人,是自己对于社会其他成员及组织的关怀和希望其履行的义务。个人责任感是在社会责任感中实现其价值的,一旦离开社会责任感,个人责任感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个人的收益和理想固然重要,但是在社会责任感面前,个人需要为集体的利益而做出让步,因为没有社会的稳定,个人理想就无法实现。社会建设虽离不开社会责任感,但社会责任感需要建立在个人责任感的基础之上,社会的繁荣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贡献和理想集结而成的,人们只有对个人的道德行为负责,才能保证其对社会具有相同的情感共鸣。所以,个人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不可互相取代。

3.责任感意识受后期培育的影响

亚当?斯密在有关道德准则与个人情感之关系的论述中提出:“所有慈爱的情感鼓舞我们做出的那些优雅可敬的行为,出自那些情感本身的程度,应该不亚于出自任何对概括性行为规则的顾虑。”[4]人们对于道德准则的遵守,并不只因为道德准则本身,如果强迫人们违背内心的意愿按规则去施行,即使在行为结果上无可指责,行为的过程也是不受欢迎的,正确的责任感行为是要达到情感与道德准则的统一。亚当?斯密举例说,一个儿子即使在孝道责任上没有缺失,但如果他缺乏身为人子对父母的敬爱之情,那么父母抱怨其冷漠就是合理的。因而,无论是把道德准则变成人们自身责任感的基础,还是保持责任感的认知,都需要通过后期的教育、培训,以及他人示范的影响,从最开始的经验慢慢变成自然而然的情感,从而在人们不需要思考权衡的情况下就能做出既符合道德准则又符合个人情感的主动行为。由此可见,责任感意识的后期培育在责任感的形成、稳固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亚当?斯密在他的责任感理论中强调,如果人们失去责任感的约束,不仅会导致个体行为的混乱,连简单的道德准则都难以遵守,还会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塌。因此,社会道德原则的维护依赖人们的责任感。

三、亚当?斯密的责任感理论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启示

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正值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人们对财富的过度追求导致了道德的崩塌。面对这种状况,亚当?斯密提出了一系列道德理论,企图唤醒在经济生活中迷失的人们,使其关注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给国民生活水平带来提高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类似于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道德滑坡的现象。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重视社会责任感教育,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繁荣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应具有较高的道德责任感。受亚当?斯密责任感理论的启示,结合我国当前大学生责任感现状,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

1.建构完善的责任感理论基础

亚当?斯密指出,人们责任感的形成需要后天的示范和培育,而责任感的培养要从理论引导做起。亚当?斯密的责任感理论很好地阐释了责任感的本质,把“遵从内心意愿主动承担责任”看作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且强调责任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不同的价值观要求,这是我国责任感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理论基础的建构,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同时借鉴亚当?斯密责任感理论的有益部分,立足于中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现实,既要有理论自信又要吸纳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

2.学校和家庭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学校应将强制性的教学过渡到主动性的教学,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以身作则,起到示范和表率的作用。在家庭教育方面,首先,父母应转变“以学习为本”的陈旧思想观念,除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生活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沟通能力。其次,父母应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积极参与到家庭活动中来,根据孩子的道德表现建立相应的奖惩规则。另外,父母还应时刻注意审视自身的行为,做孩子的道德表率,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的形成与示范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我国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中,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协作来增强集体责任感,养成主动关爱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品德;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与他人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个人的责任意识,增强自律意识,正视个人价值和潜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系列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坚守住自我,承受住考验,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四、?Y语

责任感教育篇4

一、拓宽责任教育渠道,提高学生的责任认识水平

1.营造有利于责任感培养的环境,以环境感染学生。

(1)创建校园责任教育点。把学校的每一处硬件设施都建成美丽、规范、整洁的学习场所和学习工具,让每一棵树都说话,每一段墙壁都教育人,使它们成为无声的教育者。推行校园卫生和班级财物责任包干制,以规范管理约束学生。在校园醒目处,张贴“责任”标牌,充分利用校广播台、黑板报、墙报等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学生人人知责任,人人尽责任。

(2)建立责任感培养制度。在课题组内部明确分工,教师人人讲责任感,人人开展责任感教育,使得责任感教育形成合力,营造教育氛围。

(3)树立责任感学习榜样。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水平,在各方面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并以责任感推动教学,示范学生。

(4)要求学生远离不文明场所,禁止进“三室一厅”,在告别“三室一厅”的宣誓书上签名。

2.挖掘学科教育素材,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课堂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渠道,利用课内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能使责任感的培养更经常化、更有效。

(1)编写有关读物,进行专门教育。组织教师编写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读本。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的成败。

(2)学科渗透教育。我校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责任感培养的主要途径,把责任感教育渗透到思品、晨会、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力争使学生明确责任感的内容,理解责任感的概念,并且实实在在地做。各实验教师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开展学科中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力求堂堂有德育目标,课课有德育渗透,不做“经”师,做“人”师,把知识的传授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结合起来。

二、组织责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立足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1)通过活动,学生对班级、学校及社会产生归属感、义务感和寻求尊重的欲望,找到自己的坐标,不断完善自己在小学阶段应具有的形象,培养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2)“学会感恩”系列活动。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加强学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学校在寒假开展假期感恩教育的基础上,每年三月份深入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3)开展“踏实少年第一步”活动。二、三年级是学生从儿童期向少年期的过渡阶段,学生思想单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渴望长大,有比较强的归属感,同时社会意识明显增强,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所以我们举办“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环境卫生靠大家”、“讲文明讲礼貌”班队活动,举办“责任征文”活动、勤俭节约活动、“你拉我帮特困生”活动等,使之懂得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增强学生求知成才的紧迫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开展“跨好理想第一步”活动。六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思想比较复杂,情绪易于波动,但这个阶段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最好时机,正如出炉钢铁,可塑性大,打几锤就可定型。因此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跨好理想第一步”活动上,举办“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喜看家乡新变化”等活动;结合思想品德课、班队活动课,从明理激情入手,从讲国家前途、祖国命运、时代特点、当前形势入手,结合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集体和国家之间关系的知识开展“一滴水和大海”的主题班会;开辟“学生演讲”,探讨热点问题,关注国家大事。

2.延伸校外,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1)利用社区优势,营造责任感整体教育网络。通过召开家长会,建立家访常规,制定家校联系制度等,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每周开展“我为家庭尽一职”活动,通过平凡又简单的家庭小事,逐步形成良好的家庭美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促使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学生定期上门为福利院的老人服务,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在交往中,许多学生与老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人就像一本书,有些知识学生从书上根本学不到。开展社区服务,使学生懂得怎样为老人着想,得到家长和居民的认可。

(2)建立德育基地,定期开展活动。德育基地具有其他教育渠道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配合责任感培养实验,学校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确定烈士陵园为德育基地。课题组组织实验班学生定期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组织新队员到纪念碑前举行入队宣誓仪式。

(3)开展文明共建活动,增强公民意识。文明共建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我们与桥南居委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结成文明共建单位,并举行隆重的共建挂牌仪式,签订责任书,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创办警校共建文明学校,让学生上街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争创文明城镇”活动,经常配合交警队开展告别不文明交通行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宣传活动。

3.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引导学生自觉奉献社会。

社会责任感培养把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主体,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以唤起学生内心责任感为最终目的。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自发参与责任活动。

三、利用“责任目标――责任评价”机制,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感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一般来说,主体意识越强,则责任越强;反之,主体意识越弱,则责任感也随之减弱。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且要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我们主要采用“责任目标――责任评价”机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感教育篇5

【关键词】中学生;学校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所有品德中影响力最大,也是最基本、最必备的品质,是德育的核心要求”[1]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2]因此,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但是,当前,在家庭或者学校教育中,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都比较淡薄,因此,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3]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中学时期正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塑造和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至关重要的时期。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由于近年来时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时代也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倾向明显,因此加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培育中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学学校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在如下几个原因。

1.注重追求和崇尚个人的理想

处于中学时期的学生,其成长经历不足,性格易变,情绪不稳定,而且经常出现叛逆的现象,爱幻想和很多时候做事不切实际,往往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实际分开起来,对社会缺乏关注和理解,急功近利,意志不坚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理性,不能够以积极和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他人、集体和社会。缺少应有的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注重追求自我价值和以个人为主

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对现实情况和自身的条件缺少正确的认识和估计,爱憧憬和幻想未来,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他们基本上考虑到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和价值的体现,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有了成绩,爱自己独享,一旦出了差错就推卸责任,不愿承担后果。对社会也不负责,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对学生的认识不足

学生在社会中所被认定的职业身份就是学习知识。社会对于学生的这一角色的期望及其性质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囿学校中的单纯的知识的学习者,特别是在教师和家庭的视角下,这一角色的定位更使得学生自己刻板强化自己职责就是学习,其他事情则可以一概不问,把作为社会性的人的学生与社会隔离开来,这也是造成中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

二、现代化背景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现代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常被用来描述现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小学生守则》等相关的政策和文件都对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育也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不仅要教育学生适应社会,还要融入到社会中,并在社会中积极地创造,产生新的有用价值和作用,对社会负有责任感,在向社会索取的同时,也要懂得感恩和回报社会,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来保护这个美丽而和谐的社会。这就是现代化背景下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校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

“社会化”是“使个体适应社会现在文化类型的过程,注重个体文化的获得与和谐”[5]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能够适应并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创生新的价值和作用,回报社会,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教育观念,培养具有现代化竞争意识的学生。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也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并能积极的促进社会的发展,把社会导向长足而有利发展方向。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要有丰富和扎实的专业与学科知识,而且还要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融入到社会,并且能够促进社会的积极和健康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竞争意识,能够积极和主动地适应社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生存力的人,促进他们的思想和人格的良好发展。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承担起对社会所负有的责任。

2.加强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是历经历史久远的选择而沉淀下来的。我们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为世界推崇。中国历史上的荣辱兴衰能激起我们的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加强学习历史和传统的文化,既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和把握现在,又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继承我国的优良传统。也更能使他们自觉地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

3.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社会实践。

人是社会最基本的因素,有了人,才会有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一个真正的社会的人,必需要参与到社会,融入到真正的社会当中。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并且能够积极地融入到社会中去,这样学生才能够体会到社会的多方面性,并且让知识在真正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应用。社会实践,不仅会使学生学到课堂和书本不能学到的东西,而且能让他们真真切切地到社会当中,去感受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感受到社会的光明与生活的美好,促使学生更加的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激起他们努力学习和奋斗,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也让他们看到社会也存在着许多阴暗面,使学生能够产生是非之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社会责任感是非常重要使命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得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要使一个学生对社会和生活负有责任,同时也是一个人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体现,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还积极地创造和贡献,产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振有.为什么要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C],中国教育报 2010,(12)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求是 2012,(11)

[3]孙杰远.论学生社会性发展[J].教育研究 2003,(7).

[4]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M],王铭铭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75-585.

责任感教育篇6

那么,现实世界中的小学生的责任心如何呢?当下,学校中的小学生十之八九是独生子女,四二一的家庭中六个人围着一个小皇帝、小公主打转转,要星星不敢给月亮,许多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大人越俎代庖了,衣服有人帮着穿,鞋带有大人负责,甚至在学校里的值日、打扫卫生之类都成了别人的事情,一来二去孩子形成了这些事就应该是大人做的不良心态,责任感自然就没有了,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也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影响。见义勇为者救起被汽车撞伤的老人却被诬陷肇事者而含冤,一个,两个,越来越多的个案让家长也走极端了,产生的后果是大人往往告诫孩子少管或者干脆不管闲事,逐渐的孩子的责任感也随之淡化了。在学校教育中,有时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社会服务,个别的家长认为这么做会影响孩子学习。在这些家长心目中,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天下太平,什么素质、社会体验、社会责任统统可以弃之不顾,何谈加强孩子责任意识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纠纷使得孩子责任感教育停滞了,在民间自古就有宁打人命、不打干证,孩子们之间小磕小碰在所难免,个别家长不依不饶时有的孩子出面作证,结果这个作证的孩子就遭殃了,另一方家长骂骂咧咧、说三道四,造成再遇到这样的事就闭紧嘴巴,责任意识能培养了吗?还有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学生到老师处告状,有些个别教师简单粗暴,由于教师没有责任感带来孩子责任意识缺失。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呢?

一、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责任意识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变得很有责任感的。”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正面教育,直接向学生讲明白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责任意识。老师必须告诉学生为什么要有责任感,要树立什么样的责任意识。让学生知道所以然。在班级内召开主题会议、利用思想品德课、晨会课、班队会课等等进行教育。通过直接的正面说教,在学生头脑中打上烙印,再通过榜样引导,加深理解,榜样事迹对学生产生感染,配合各种活动打下基础。尤其是要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内容,做好抓强挖透,完成三维目标。

二、环境熏染培育学生责任感

古诗有云:润物细无声。在孩子的周围,一些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发展。例如,孩子的父母做事情守信用、负责任,久而久之,孩子也会随着父母讲诚信、守诺言,在生活中主动承担责任。做教师的敢于担当责任,敢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在学校里,学生周围的领导、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润物细无声,身教胜于言教。

三、通过抓养成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责任感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及卫生意识、安全意识等,指导小学生健康成长,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实,学生的责任感是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逐渐形成的。小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段,很多良好习惯、道德品质要在这一时期形成,所以必须加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养成教育中,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注重正面引导。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强化小学生辨别善恶、美丑和是非能力的培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生,把八荣八耻编写成歌曲在校园内传唱,编写成儿歌让学生传诵,召开故事会、开展演讲等,帮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

四、学校—家庭—社区三角互动,增强学生责任感

孩子在家长督促与引导下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会整理书包等,学会关心父母,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对学生教育离不开家长和全社会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形成对学生作用的效应场。学校要加强家长学校工作,通过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此项教育的认识,知道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对孩子教育的紧迫感。在家长学校教学中,要帮助家长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方法,组织家长之间交流心得,提高教育能力。

五、通过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培养学生责任感

学生在学校的活动都是在学校有序的管理中进行的,学校管理精细化,形成浓厚的科学管理氛围,必定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形成,此所谓管理育人。

加强学生责任心教育势在必行,必须做好,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最好的接班人。作为学校,更应该周密布置、仔细操作,始终把学生责任感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确保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成为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责任感教育篇7

(一)增强学生个体社会化信心

在集体比赛项目中,学生不仅仅面对的是比赛和强大的责任,他们必须要对赛场上的行为负责,对集体负责,因此,他们需要强大的信任程度和协作能力,这就培养了学生对大局意识和责任与担当。同时,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规则,有规则就需要遵守,否则,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规则的存在使得学生有着遵守纪律,尊重裁判与对手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能力。

(二)培养学生勇于协作和乐于奉献精神

体育教学中难免存在着竞争与合作,为了比赛的胜利,团队中的个体需要拥有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以获得全局的胜利,这就是团结协作的最高境界。因此,学生需要做到相互信任与相互协作的良好配合,以便更好的增强整个团队实力,获得最后的胜利。勇于奉献和牺牲精神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品质要求,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提高培养学生的勇于协助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强大的作用,而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鲜活素材,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是中华民族体育精神与文化生生不息的光辉写照。为纪念屈原的赛龙舟,唐代的蹴鞠的兴盛,赵武灵王与胡服骑射,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灿烂的体育文化,用这些文化去教育学生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近代,“东亚病夫”的耻辱,鸦片战争中国民体质的残弱不堪的屈辱,更加使得学生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知耻后勇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们为了民族崛起、为了祖国昌盛的决心进而奋发图强,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新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乒乓外交获得了世界的认同。改革开放,许海峰获得奥运第一枚金牌,奥运会成功的在中国北京举办。教师可将新中国竞技体育项目快速高效的成长并获得良好成绩的原因分析给学生,让学生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程中获得切实感受,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通过体育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承担和历史使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教”的主体,因此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体育教师更加注重对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并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拓宽知识层面,健化知识结构,为适应现代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教育基础。教师首先需要进行不断学习和实践,并将教学实际与之相结合,顺应教学规律,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情景等方面着手,为学生量身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形成课堂的民主社会。这不仅对于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还可有效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拥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及他人的责任心,明确了解自己的任务和责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为学生创造和体验社会的特殊场景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是存在着差异的,而最大的差异就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特殊方面。而在体育教学当中集体项目、单人项目、对抗合作等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频繁与人进行接触,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人,学生都要学会团结协作和共同进退。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助人的乐趣,体验到技能的进步,领悟到有所取舍才能更好地战胜对手的真谛。同时,在比赛中学生与他人会在和谐相处和顽强拼搏中产生深厚的队友情和战友情,增强彼此的关系,使彼此更加亲密,更加和睦。特殊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和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提升学生公平竞争的良好品质,也可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为学生创造和体验社会的特殊场景是有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良好途径。

三、结语

总之,作为教师,需要努力研究教学方式方法,找出适合的途径,加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心的培养与教育。

责任感教育篇8

关键词:苏区精神;大学生;责任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97-02

一、苏区精神的内涵阐述

2011年11月4日,国家领导人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弘扬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中央领导同志明确使用了“苏区精神”的重要概念,明确概括了“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论述了苏区精神产生的实践基础,界定了“苏区精神”的性质、定位和意义,提出了弘扬苏区精神的要求。学术界对苏区精神内涵的概括已经得到权威认定,苏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一样,都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重要精神之一。

二、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必要性

苏区精神是宝贵理论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特别是当下全国掀起一股学习苏区精神热的情况下,我们乘势而上,深入研究苏区精神,找到苏区精神与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相切合的集合点,最大化发挥出苏区精神的教育感化功能,让苏区精神的积极影响大放光芒。苏区精神与大学生责任感教育还是有很好的结合之处,促进苏区精神与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有效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

第一、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2005年2月2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21日下午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他强调,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和谐社会不仅仅指生活水平高,更重要的还包括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当代中国的大学生毛入学率高达50%以上,大学生不仅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头羊,更是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承担者。大学生的责任感直接作用大学生的行为,所以其影响是巨大的。苏区时期的共产党人和苏区人民对于当时苏区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正是每人都肩负这样至高无上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使得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境况下,不断地取得新的胜利。这种积极向上,用于承担责任的责任感,正是我们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

第二、国家地位的上升,思想建设仍有待提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权稳固,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国家也军事实力不断提高。于80年前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革命时期是发生的巨大翻转,这种变化是历史的选择,是苏区精神作用的必然结果。虽然国家面貌发生惊天大变化,但是作用于背后的精神力量还是一脉相承。苏区人民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依然积极乐观的开展各项建设,同样是对未来充满希望,高唱着“共产党的天,是明朗的天”。他们的乐观来自于他们每天都能进步,每天都在向着光明前途迈进,每天都能有高度的责任感来完成自己的事情,苏区时期称作为“组织上的命令”或者是“上级的指示”。任何一件事情都看成是必须完成的命令、指示,当时苏区人人都有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苏区时期于当今国家境况虽不同,但是建设社会和国家的精神还是一样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第三、人民生活物质水平大幅提高,大学生责任感有下降趋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增强实效性”。苏区时期物质生活水平异常低下,但是苏区干部和人民体现出来高度责任感是现在相差较大的,苏区时期出现一方有难,就会出现八方支援的局面,而现在出现的各种缺乏基本社会责任感的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比如说“佛山小悦悦事件”“西安药家鑫事件”“合肥李刚儿子大学校园内撞人事件”等等。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从哲学的观点来说应该是我们的责任感应该是不断地发展。而现实的客观世界告诉我并非如此。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是当今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时代要求之现实需求。

三、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具体表现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秀智慧的结晶,是十年土地革命时期的精神产物,苏区精神的实质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应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并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精神世界的改造和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不同层次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今大学生出现责任感的种种问题,结合苏区精神的德育价值中责任感的高度体现,对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1.融入苏区精神,加强大学生国家责任感教育

中央苏区时期,以为首的反动资产阶级统治着华夏大地,外国列强的入侵,军阀之间的混战,使得国家山河破败,民不聊生,出现“国将不国”的局面。各大军阀派系为了各自集团的利益,不顾人民的死活,不断的发生战争。面对这样的国情,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果断地担当起这份崇高的国家责任感,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建立起赣南为中央地区的全国13块苏区,苏区创立之后,遭到反动派的疯狂围剿,党和苏区人民依靠坚定的理念和高度的国家责任感,毫无畏惧的对敌人在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的攻击。为实现建立新的国家政权而努力奋斗。苏区人民为了这份崇高的国家责任感可以抛头颅、洒热血。

当今社会,在全球市场经济的浪潮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影响下,国外的反动思潮与价值观不断侵袭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中出现了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甚至出现仇视国家的个别现象。这就要求大学的责任教育者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更应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国家责任感认识,使得空洞的精神理论变成具体的现实。通过实践,才能使大学生认识到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的程度是何等的不易,激发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感,为国家的事业而不断努力奋斗。

2.融入苏区精神,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苏区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党和人民在特殊的战争时期同样重视社会责任感教育,1934年,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部在《教育行政纲要》中规定:“应该以战争动员做教育的中心目标,同时为了战争的需要,要加紧我们的阶级教育和消灭文化运动。”在消灭过去的腐朽思想之外,还就学校加强与战争的联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收粮食,帮助苏区老百姓农耕农作。那时的学生是既学习文化知识,还得帮助社会从事生产实践,为社会不断创造财富。苏区时期干部和人民的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使得苏区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为革命事业的成功垫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强调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现在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使我国的教育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在这一代年轻人中,很容易形成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自私的心理和行为,有的缺乏高尚文化神圣感的认同。借鉴苏区时期的成功教育,多重视与社会的互动,多参与社会实践,坚决纠正高校教育脱离社会的弊病,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要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深刻地认识到责任就在自己身上。

3.融入苏区精神,加强大学生自我责任感教育

苏区干部和人民从自我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自己分内的事情坚决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等领导同志经常深夜还在研究问题。特别是苏区革命时期那些从事情报工作的同志们,为了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经常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高度的自我责任感使得苏区的工作一次次的顺利开展。

当今大学生自我责任感不强,出现对自我生命的漠视,自律性不强,适应社会能力差,不认真对待学业等等。苏区精神中体现出苏区时期党和人民的高度自我责任感,对大学生自我责任感教育时,不仅仅是纯理论的说教,加入鲜活生动的苏区时期人民的事例,可以起到模范和良好的效应作用。通过具体的故事,将苏区精神中的自我责任感渗透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真正内化为大学生们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忠杰.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苏区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12,(01):10-16.

[2]廖正本,于伯流. 中央苏区简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3]刘世保. 责任教育研究与指导[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电力消防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摄影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