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针灸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9 23:55:46

医院针灸科医生工作计划

医院针灸科医生工作计划篇1

[主题词]针灸师;教育,针灸;针灸学/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2-0079-04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C

住院医生培养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高等教育制度。纵观国际许多先进国家为应对新世纪疾病谱改变的挑战,均让医学生在毕业后接受“住院医生”教育,针对时代要求逐步制定并建立了以培养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住院医生培训体系,使毕业生获得独立行医的能力。现就针灸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的培养方法进行探讨。

1 研究背景

1.1 立法的要求

新世纪,随着公众对生活质量、健康需求及医疗服务质量标准不断地提高,呼唤着各种新兴、特殊专科服务出现,而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涌现和医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这些专科的产生成为可能,如全科、美容、疼痛、介入、输血检验医师等应市场需要先后出现。鉴于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国际化、法制化和成本一效果最优化的要求,卫生部于1993年颁发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1999年实施了《执业医师法》,明确提出建立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也就是医师准入制度,对医师资格的取得、注册、权利、义务、培训、考核及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了规定;2001年6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该规章将医生执业范围划分为4大类28个专业,并规定一般情况下医师不得从事执业注册范围以外其他专业的执业活动。尽管这部规章范围划分依然笼统,但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医师的执业是有范围的,非因特殊情况医师应当在注册执业范围内开展医疗活动,否则就构成违章行为。所以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有关规定,不能轻易超范围执业,否则就构成违规。近期的研究提示,我国专科医师的设立较为混乱,而目前在所有规定中尚无针灸专科医师的培养,所以也就无其执业范围具体要求,这要求针灸医学的所有工作人员尽快借他山之石,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切合针灸医学特点的针灸专科医师教育体系、模式和标准,进而制定针灸专科医师的执业范围。

1.2 对针灸医学的概念界定不清,观念淡薄

古老的针灸医学在我国存在并研究和应用于临床防治疾病已有了数千年历史,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几乎所有各级医院都有针灸科或专职针灸医师。但由于针灸医务工作者自身对针灸、针灸医学的概念、治疗所覆盖的疾病种类及治疗目标等了解不够,导致众多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经济的、最佳的针灸治疗,造成病源的极大流失,进而针灸治疗适应证范围缩小;其次,临床医学面临的任务也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已经从单纯治疗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这对长期以来以治疗并改善功能障碍为主要实践内容的针灸医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因为它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现代临床疾病的治疗和为现代人提供健康服务中,特别是在其他医学难以替代的领域里,什么是针灸医学?针灸医学到底占有几分天下?针灸医学能否成为主流医学?最后,由于概念的不清,不能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最佳的针灸证据,使决策者觉得在整个医疗活动中针灸医疗是缺乏特色、低效益行为,无需存在。所以,今日的国内针灸处于一个低潮。

相信只有培养更多更为专业的、专科针灸医学人才进行研究,上述问题才能得以回答,从而改变目前针灸医学难堪的局面。

1.3针灸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20世纪我国针刺麻醉研究取得的巨大突破,不仅大大推动了我国针灸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的发展,也掀起了世界范围的针灸热。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我国建立的3个针灸合作中心以及世界针联(WFAS)的成立,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针灸医学进一步传播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国际交流,保持了针灸热的持久不衰。但目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针灸师只相当于“技师”或“医士”,而不能与西医获得同等地位,因而针灸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以期从根本上提高自身地位,努力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使针灸理论与临床治疗更能为多数的西方人所接受。所以针灸专科医生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高等教育制度。许多医院和管理化保健组织均要求它的工作人员中持有专科医师证书的医师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专科医师资格证明的目的是为了向公众保证,由专科委员会认定的专科医师必定成功完成了一个经认可的培训项目,并通过考试和评估,具备了向该专科病人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近几十年的国外事实证明,向专科委员会申请资格证明这一趋势愈演愈烈。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医学毕业生都愿意参加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以取得专科医师资格证书。

目前由卫生部、教育部联合资助的“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研究已经全面启动,旨在全面提高我国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利益,并推动我国专科医师培养体系和考核标准与国际接轨。为此,笔者参考国际惯例和标准,应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收集近两年半来针灸临床研究文献信息,通过调查针灸临床研究现状,旨在为与国际接轨,并符合我国针灸专科医师的培养制度建立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2 研究方法与结果

应用广义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检索文献,全面收集近两年来针灸临床研究相关证据,经过评价、综合分析后合成证据,提出建议。

2.1 检索策略

全面检索从2003年1月-2005年6月在《中国针灸》杂志、《上海针灸杂志》与《针灸临床杂志》3种专业针灸杂志上发表的关于针灸研究的各种论文。

纳入标准:所有针灸临床人类疾病研究,包括随机对照研究、系列病例研究及个案针灸研究报道。

排除标准:所有针灸动物实验研究、综述、论坛、名师经验、专家意见等。

2.2 资料分析与合成

纳入文献按系统疾病种类、主要研究疾病种类、各疾病研究总病例数、各疾病分组研究数及病例数等分类后,提取信息,综合分析。

2.3 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研究论文1637篇,研究疾病种类(含中医症状诊断及综合征诊断)共计327种。其中涉及外科病种68种,文章412篇;神经内科病种62种,文章442篇;内科病种44种,文章213篇;五官科病种24种,文章96篇;中医症状类46种,文章226篇;其他(含皮肤科、妇产科、儿科、戒烟戒毒及放化疗后遗症、针麻及针灸手术后遗症、传染病、各种综合症)83种,文章248篇。

3 讨论

目前我国中医针灸医学系统设科分类较为混乱,这主要是由于首先国家指导临床科室设置是因需设科,往往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特定的解决方案,缺少全局统筹、规范性、指导性的专科设置系统;其次现今国内缺少高标准的中医针灸专科医师培训体系,颁布的《执业医师执业范围暂行规定》中中医学专业分类过于简单,只分为中医、中西医、民族医3类等多种因素造成。

专科医师是直接接触专科、亚专科、专病患者,能为其提供所从事专科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服务,有处方权并有独立承担医疗责任资质的专业人才,随其培养层次不同(专科亚专科专病专科)待遇有别。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高等教育制度。为建立适应我国基本医疗情况的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养制度,2003年卫生部正式批准立项《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共设7个研究课题),由卫生部科教司牵头,中国医师协会等6家单位共同承担,目前已先后完成了并初步制定了内外科、精神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妇产儿科、康复科、麻醉科等十余个专科的医师培养计划,明确了专科医师需要经过严格、长期的培养、考核和认证,方可具备独立处理专科病人,并承担医疗责任的资质。

本次研究,笔者曾先后查阅了国内主要医学文献数据库及相关卫生部门网站,了解关于针灸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情况,或相关指导性政策,但目前结论是尚无涉及针灸医学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计划或政策,甚至连针灸医师执业范围也未明确提出而划归中医专业,从而造成了针灸诊疗缺乏特色、针灸医师缺乏职业荣誉感的现象,影响了针灸医疗服务质量及针灸医学学科的发展。所以尽快建立针灸专科医师培养制度,发展针灸医学临床,使之尽快融入主流医学的行列,从而为实现21世纪人人均能得到基本卫生保健需要作出自身的贡献。

本次研究提示针灸近两年半被广泛运用服务于临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专科,治疗疾病达327种之多,这既说明针灸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又提示作为一种治疗技术,针灸可能被运用服务的各专科在其自己专科医师培养计划中增加对针灸技能的培训,以提高疾病治疗效率。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如大量国外专科医师短期赴中国培训,国内康复等专科目前多有针灸治疗计划。为改变目前针灸仅仅被看作一种简单技术的不利局面,这就需要针灸专科医师的培养具有明确的自身理论指导及理论指导的技术手段发展。既往按图识穴扎针,动则解释“风寒阻络,经络不通则痛”的简单毫针技术的准入标准已不适应今天的针灸医学专科发展的要求了。

那么作为以技术为导向分类的针灸医学临床专科医师能治疗疾病涉及如此之广,我们是否应该是全科医师呢?全科医师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的美洲,正式命名于19世纪初的英国,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美。在医院内,主要在普内病房工作,为病人提供其他专科医生无法提供的整体,以弥补专科化服务的不足。在社区中他们对社区医疗、健康保健、医疗保险等意义重大。我国全科医师概念具体提出时间不详,但卫生部1994年的《医疗机构诊疗目录》中已设全科医疗科,并定义为:凡由医务人员向病人提供综合诊疗服务和家庭医疗服务的均属此科,如基层诊所、卫生所等。并在2001年“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有学者提出根据我国情况,全科医师可用普通内科(大内科)的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应包括社区保健、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健康咨询、医疗保险及常见多发病等各方面。尽管研究提示针灸治疗疾病多达327种,但如果除去个案报道及报道次数较少(2次)的研究,结合近两年疾病研究发表篇数、研究疾病样本数、分组研究篇数及分组研究样本数、大学及省级研究单位对疾病研究的兴趣发现,事实上针灸常见病、多发病仍主要集中在神经内科(面瘫、中风急性期及多种后遗症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等)、骨筋伤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炎、肌肉劳损等所致疼痛)及糖尿病并发症、消化系统呃逆呕吐等症状的解决上。由此可见,从事具有自身理论指导临床,并运用自身治疗特色――外治方法的针灸术的针灸医师尚与全科医师具有一定的不同。

根据目前针灸科常见治疗疾病的种类,有针灸学者认为我们的专科医师培养应是神经内科医师或康复医学医师方向。根据目前卫生部已制定并公布的这两个专科医师培养计划,明确规定了其执业范围,为其执业合法性提供了法律保证。如神经内科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明确规定:“神经内科是以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临床二级学科。其业务范围囊括神经系统和骨骼肌两大系统……神经内科专科医师掌握腰穿适应证、禁忌证及正确操作步骤;脑炎和癫痫常见脑电图的表现;多普勒脑血流图报告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炎性神经系统疾病及变性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表现等。”而康复医学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则明确规定:“康复医学是使用各种康复治疗手段,促使各种病因导致身心功能障碍患者和残疾者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生活上的功能得到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的临床专科。通过阶段培养,使受训者掌握学科常见的伤病和(或)残疾者的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方法;掌握相关学科的临床诊疗基础知识,能够独立从事本专科临床康复的诊治工作。”从两个规定的内容看,针灸临床医学与之尚有明显差别,针灸临床医学事实上治疗除涉及疾病的预防、保健、康复外,尚涉及疾病的急性期、临床期,而目前康复医学治疗不涉及后者;而神经内科研究的方向又缩小了针灸临床医学研究涉及的范围,如内科的其他疾病、伤科、皮肤科、妇儿科、五官科等。所以如不尽快制定针灸医学的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计划,明确自身执业特点、执业范围,未来的针灸临床治疗医学发展将可能受制于这两个专科医学。

4 建议

综上所述,首先,以技术为导向的针灸专科、针灸技术及其成熟应用尽管是为各专科服务的,但由于其具有的独特理论与临床诊疗思维和治疗技术手段,并有继续分化向专病治疗发展的趋势,所以应该成为独立的二级或三级专科,尽快建立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计划,使针灸执业医师早日具有职业荣誉感。

其次,综合考虑针灸目前实际需求及相关学科、专科的发展现状,参考国际及国内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综合针灸专家研讨总结意见及根据目前正在进行的住院医师培养经验摸索,笔者认为目前的针灸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重点在培养受训者的临床医疗水平,尤其是内科与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应在遵循《医师法》中规定的医师培养要求下,进行更有规则的临床培养周期。根据其进入培养周期前的实际临床医疗水平(进行专科考试认证),建议采用3~5年培养,即有2~3年的基础临床医学培养,在此阶段要求受训者除培养医师的基本素质、提高从医兴趣、热爱自己的医学工作外,需要到相关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学习,学习不同系统疾病的特殊诊疗思维,为未来进行专科专病治疗奠定一定基础。建议此阶段安排的转科学习应主要集中在内科系统中的内分泌科、心脏内科、临床免疫科、消化科及老年科(国家新型发展的重点学科,针灸应予以重点关注)、会员服务科(普内社区服务)等、神经内科(含神经内科脑电图、肌电图检查学习)、影像医学科、麻醉疼痛科等;完成并顺利通过此阶段学习认证后进入专科的1~2年的学习培养,此阶段重点在针灸治疗手段的研究及专病诊疗思维的培养,并根据其临床研究的兴趣必要时再到相关学科进行专病学习,如妇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针灸擅长疾病的研究。由于目前骨科主要以各种骨病手术治疗为主,故而针灸伤科疾病可安排在此阶段进行培训。如在培训阶段受训者认为自身更适应科学研究工作,可继续通过前期工作基础进行博士研究,进而脱离临床工作进人专业医学科学研究。

人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争取管理层支持和培养梯队成员的关键。新世纪针灸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成为能在临床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成为不再满足于对经典的依赖,不再满足于只知其然尽其用,而是在了解经典的基础上和知其然的背景下,表现出对未知的探求欲望的“终身自我教育的医师”。所以只有加强针灸专科医师培养。才能根本提高针灸临床学术水平,才能使针灸更快、更好地融入主流医学中,为目前国家制定的攻关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作出贡献,使针灸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新生。

医院针灸科医生工作计划篇2

现代中医因为有了科学根基,其验方验法疗效更可靠、推行性更强。我们邀请书中最具特色的验方验法和流派代表人,请他们把数十年来的创制、传承和推广历程记录下来,为读者展现一个精彩的“小绝招、大健康”世界。

吴耀持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针推伤科主任,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特色专科主任,博导。爱尔兰上海针灸学院教务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腰突症、中风后遗症及更年期综合征。

殷之放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针灸领域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治疗高血压病、中风、精神障碍和颈、腰椎病等疑难杂症。

吴焕淦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市名中医。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针灸推拿学科带头人、医药管理局针灸免疫效应重点研究室主任、上海市针灸学会会长。

施茵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腧穴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手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针灸学会康复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仁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原馆长,上海中医药情报研究所原所长,主任医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科协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委员。

潘祥龙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皮肤性病专业学会顾问,上海中医皮肤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前曙光医院皮肤科主任。

金义成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小儿推拿联盟名誉顾问。主攻小儿推拿,我国小儿推拿学带头人,海派儿科推拿流派传承的传人。

绝招一:温针透刺治“老寒腿”

温针透刺一般以内、外膝眼为主穴,相互透刺,并根据辨证论治加减穴位,运用长针进行透刺。一般主穴运针每穴每次1分钟,然后点燃针尾艾绒施行温灸。治疗时间每次约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7天。一般需1~3个疗程。改良后,部分疗程的透刺可以温盒自灸代替,更加方便。

温针透刺治疗老年膝骨关节炎(“俗称老寒腿”),作为上海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之一,从2008年开始推广,2010年在本刊发表文章,2012年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社区卫生)”。到2014年,项目已推广至上海市254家中医药服务社区示范点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武汉、奉化、南京、宜昌等47家外省市二、三级医院。患者可就近在相关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让“简便验廉”技术走进更多家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六人民医院针推科 吴耀持

“中医药适宜技术”是指以针灸、推拿、外治、内服等特色疗法为主的传统中医项目,它们具有“简、便、验、廉、效”的共同特点,深受社区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欢迎。

近年来,研究、发掘利用和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成为重要的中医传承工作。从2006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陆续制订并执行数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计划项目。我所主持的温针透刺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电针治疗腰突症,作为上海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多年来在上海成功推广,并辐射至全国(详见《家庭真验方――小绝招大健康》正文)。

技术在变:温针透刺“搭档”温盒自灸

从项目起步到今天六七年过去了,这六七年中,中医治疗技术和观念都发生了很大转变,我们的项目也随势而变。首先,我们对技术进行了改进,使穴位更精简,比如温针透刺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原来主穴有6个,现在精简到4个;对操作手法也进行了提炼,使治疗周期缩短。这些改进不仅使疗效获得提高,更重要的是使治疗更简捷、使患者就治更便利,而这些正是适宜技术“简、便、验、廉、效”的主旨所在。

2010年我们在《大众医学》上发表文章介绍温针透刺疗法时,读者在文章配图上可看见长长的透刺针,尾端有燃烧着的艾段。那时,患者每次治疗都需要来医院,由医生操作。今天,温针透刺疗法已改进为温针透刺和温盒自灸相结合,患者在首诊时接受温针透刺疗法,然后即可在医生指导下于家庭开展这一疗程的自灸治疗,疗程结束后再来医院随访、续治,并制定下一疗程的计划。

观念在变:让更多人获得医疗服务

《大众医学》的编辑问我:你们让病人都在家里治、不来医院了,不会减少很多诊疗费、药费收入吗?我觉得,为医者不能把目光都聚焦于经济效益,也要看到社会效益。尤其是基层中医,担负着为社区、农村居民健康护航的责任;中医适宜技术,则本就以让群众就近、便利地获得医疗服务为使命。这种医院治疗和家庭治疗相结合的方式,或许就是今后群众卫生保健的发展趋势。

再说,让部分病人在医生指导下开展自治,从而把有限的医疗资源让给有更迫切需要的患者,也让我们有时间和精力培养更多的基层医生,这难道不是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吗?

剂型在变:新品、老款各领

《大众医学》的编辑还问:近年来各种不用艾的热灸贴、代温灸膏不断上市,温灸治疗更方便了,传统艾灸最终会被这些新方法取代吗?实际上,我们临床上也在鼓励患者利用好这些新型温灸工具。这些以远红外、坎离砂等为热源的熨灸贴,比较传统的燃艾法,确实有更干净、方便的优势;有的还配合复方中药,比单纯艾灸的治疗范围更广。

至于具体疗效如何,应该让临床数据来说话;而接受度如何,则要让患者自己来说话。中医药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艾烟氤氲、艾香芬芳的环境是任何一种新器具无法实现的,传统艾灸仍然会有它特定的受众。

方式在变:网购时代坚持“医院首诊”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无论传统还是新型,各种温灸器具毕竟是医疗用品,不能仅仅以“方便”来做取舍。即使是自己买药、家庭治疗,也一定要坚持“医院首诊”――让医生为你辨下证,让医生评判下你看中的用品,它适不适合你、怎么用更好,一定要有医生的指导。也许有读者会说:网店卖这些东西时,也让我把症状告诉店主,店主建议我买哪样,不是随便瞎买的。可是,店主是专科医生吗?网店能为你望、闻、问、切吗?离开了正确的辨证论治、四诊合参,中医治疗就是一句空话。

此外,自己购买温灸用具的读者要注意其来源的可靠性。建议读者拿上医保卡,去医保定点药店、医院附属药房选购,如此不仅药品质量有保证,而且一旦使用中发现问题,也可及时反馈、获得正确处理。

“希望在有效、安全的前提下,中医适宜技术越来越方便、经济,走进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

绝招二:肚脐贴药治高血压

配方:牛膝、川芎、三棱各50克

制法:上述中药混合后研成细末,置干燥处备用。

取穴:神阙

方法:在贴药时,必须取仰卧位,并定准穴位,用酒精棉球将“神阙”穴擦干净,取药末5~10克放在穴位上,使药物伏贴稳妥,再用香桂活血膏或纱布和胶布固定,保持3~4天,10次为一个疗程。

编辑部的话:此“绝招”最初刊登时文章名是《穴位贴药治疗高血压》,它只需要一个穴位――神阙(肚脐),其“简便”特色可见一斑。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处方进行了改良,更总结出四时用药的经验。验方验法看来“简便”,得之却实在不易。

从穴位贴药到因时用药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殷之放

我自1983年到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针灸门诊后,时常有高血压病患者就诊要求治疗,经针刺后,患者血压多有不同程度下降,症状也有较大减轻。

二十余载,处方改良

起初,高血压患者针刺取穴常用的有8~9个,后来精简到4~5个,疗效保持稳定。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患者经1~3个疗程下来,针刺降压短期疗效可以,但中远期疗效并不理想。

由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哮喘受到启发,我们从1989年起采用穴位贴药治疗高血压病,效果不错。1994年8期《大众医学》介绍的,是最初使用的敷贴中药方,经临床反复应用比较,后来膏药方处方改为以附子、川芎和三棱等中药为主,强调益肾养肝强心,活血化瘀通络。治疗时,将神阙穴常规消毒,取药膏敷上,以桑皮纸和橡皮胶固定,每星期敷贴2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20多年来经治患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人的血压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规律可循,高血压患者的心输出量随病期进展而降低,总血管阻力随病情进展而增高。穴位贴药疗法治疗高血压前后心血流图变化测定显示:患者治疗后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且动脉顺应性有明显增加趋势,其中远期疗效尤较针刺疗法为优。

阴阳平衡,长久稳压

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我们还发现四季阴阳更替与高血压病患者阴阳变化有密切联系。众所周知,“天人相应”是古代养生与防病的重要原则,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一年中八个大的节气,是自然界阴阳平衡变化的一些关键时间点,如春分与秋分是阴阳平均,夏至是阳气极盛、阴气始生,冬至是阴气极盛、阳气始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功能的衰退,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上升。

中医认为高血压与阴阳平衡失调有关,病位在肝、心与肾,肝主疏泄,心主血脉,肾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阴虚阳亢是其主要发病机制。如果能在阴阳变化的关键点,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药物,对机体阴阳的失衡及经气的运行进行调节,将有助于高血压的控制和并发症的预防,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这也是“辨证施治,因时用药”的穴位贴药法对高血压病的保健思路。

运用举隅:因时用药

穴位贴药疗法在临床应用时,常需辨证论治,因时用药,而在临诊时灵活加入配药,加药与膏药相应,膏药统治而加药专治。一般建议在高血压病治疗稳定后,即停药或应用维持量后,每年接受穴位贴药治疗2个疗程,即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每当夏至(2014年是阳历6月21号)起用上述基本膏药方加枸杞根粉0.5~1.0克,有痰湿阻滞者再加茯苓粉0.5~1.0克,每周2~3次,1.5月为一个疗程;冬至(2014年是阳历12月22日)起用上述基本方加杜仲粉0.5~1.0克,有痰湿阻滞者再加茯苓粉0.5~1.0克,每周2次,1.5月为一个疗程。

此外,患者平时要注意四季环境气候变化,保暖防寒。合理饮食也很重要,要戒烟酒、辛辣,低盐(每日3~5克)低脂饮食,少吃动物脂肪及内脏,多吃粗纤维植物(如芹菜有很好的降压效果),新鲜的蔬菜、水果,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情绪波动,适量的运动,不要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控制体重,定期监测血压的变化。

绝招三:隔药灸治“溃结炎”

方法:将制附子、肉桂、檀香、红花、丹参、黄连等中药研成粉末,加黄酒调拌成厚糊状,用药饼模具按压成直径为2.3厘米、厚为0.6厘米的药饼。艾炷底径为2.1厘米,高为2厘米,重2克。

取穴:中脘、气海、关元、天枢、足三里等穴,上置药饼与艾炷,每穴各灸2壮(约30分钟),每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由于患者病情不同,疗程亦有长短,短则一个疗程即能显效,长则5~6个疗程方能治愈。

溃疡性结肠炎是现代医学的一大难题。本刊在1995年、2005年做了隔药灸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技术的介绍和进展报道。此“绝招”作为“艾灸温养脾胃治疗肠腑病症的技术与临床应用”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先后获得201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如今,她又有了新的面貌。

从隔药灸到太乙温灸条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吴焕淦 施茵 陆

隔药灸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源于30余年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与验证,证实该法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主症,以及里急后重、肠鸣、神疲乏力等兼症都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近年来,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又有新进展。

新增“合募配穴”

诸如在取穴方面,在沿用原定的一些穴位(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脾俞、肾俞)的基础上,增加了“合募配穴”――天枢配上巨虚。“合募配穴”是针灸临床治疗肠腑病症(溃疡性结肠炎为肠腑病症之一)的常用配穴方法。募穴乃脏腑之气血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故与脏腑之气相通。合穴指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合募配穴”具有通调肠腑、化湿和中、止泻通便作用。目前临床上合募配穴法与原取穴法隔次交替进行,以提高临床疗效。

研制“太乙温灸条”

溃疡性结肠炎有相当部分的难治病例,且比率逐年攀升。这些久病不愈的患者往往表现为对常规治疗反应差甚至无反应,或者在激素治疗减药过程中出现症状反复,或长期依赖激素出现不良反应等。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是脾肾阳虚、气血瘀滞肠络所致,我们新近研制的太乙温灸条具有辛香行气、活血化瘀、温阳散寒、通络止痛功效,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太乙温灸条即将艾绒与乳香、没药、沉香、冰片、桂枝、透骨草、千年健等多味中药混合,制成直径3厘米的温灸条。这种太乙温灸条直径大于普通艾条,在施灸过程中可产生广泛而持续的火力和渗透效应,对各种寒证、虚证、痛证、瘀证均可产生良好的临床疗效。将其温灸于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起到温养脾胃,温阳益气,调和阴阳,理气化瘀之效,能有效改善患者久治不愈的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乏力等症状。

便利和疗效权衡

近年来,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医疗用品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购买。治疗结肠炎有各种灸贴、灸具、隔药灸等等,品种繁多,光个艾灸条就有众多名字,比如太乙灸条、药灸条、清灸条、陈艾条,等等让患者无从下手;再看成分,有的林林总总一大串,有的却秘而不宣。对此,我们建议患者不要盲目购买,因为很多这类商品并非正规医疗用品厂家生产,质量良莠不齐;且灸法治疗涉及很多环节,如穴位的选取、灸多少量、灸多少时间合适等问题,都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来制定,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我们的“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技术操作规范”早在2005年即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全国百项中医诊疗技术推广项目,并已制作教学课件在全国推广。不过隔药灸所用的药粉仍为所内制剂,尚无市售成药,希望患者赴开展这项治疗的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太乙温灸条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在临床应用,相信不久也可以推广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其他疑难杂症和日常保健。太乙温灸条携带方便、易于操作,花费远低于目前临床诊疗价格,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由此获益。

tips名词解释

太乙温灸条(左)和清灸条

“太乙针”或“太乙灸条” 这是古代文献名称,指将艾绒与某些中药按不同比例混合制成的药艾条。

药灸条 泛指添加了药物的艾条。

清灸条 就是不加任何药物,单纯用艾绒制成的艾条。

陈艾条 这不是规范名称,网上有些商家因百姓喜爱贮藏时间久的艾绒,为迎合大众心理而这样命名。

绝招四:诸病自治“保健灸”

艾条灸降血压

取穴:百会、涌泉、足三里(涌泉、足三里穴双侧均取)

操作:每次选1穴,(涌泉、足三里穴双侧均取),3穴可轮流换用,均用艾条灸。

百会穴和足三里穴为雀啄灸,方法为:艾条点燃后,从远处向穴区接近,当被灸者感觉烫时,将艾条提起,再从远端向穴区接近,如此反复操作10次即可停。每次灸之间应间隔片刻,以免起泡。

涌泉穴为温和灸,可双侧同时进行,方法为:令患者取仰卧位,将点燃之艾条置于距穴位2~3厘米处施灸,以患者感温热而不灼烫为度。每次灸15~20分钟。

2006年刊登的文章

编辑部的话:本刊从2005年起开始连续刊登灸法保健文章,并于2006年起开设“百病自灸”专栏。自己灸治真的能疗百病吗?保健灸从起源到今天发生了哪些变化?民间越来越火爆的自灸疗法,未来会走向何方?让我们听听前辈的回忆和畅想。

从濒临湮没到焕发青春的“保健灸”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张仁

差不多10年前的一天,《大众医学》的编辑来我处约稿。当时我刚刚出版了《中国民间奇特灸法》一书,便建议向读者介绍一下流传我国千载、在近代却濒临湮没的保健灸法。此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大众医学》发表了数十篇保健灸文章,并开辟了《百病自灸》专栏。最近,听闻这些旧作将和其他各家经验一起整理成册出版发行,作为老一代中医针灸工作者,我是十分欣慰的。

近代衰落,现代兴起

保健灸,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庄子・盗跖》篇,提到:“无病而自灸”。之后,从唐宋的《备急千金要方》、《扁鹊心书》、《针灸资生经》直至明清的《针灸大成》等多部中医针灸名著中都载有应用灸法保健防病、延年益寿的内容,而且还出现了《灸膏肓腧穴法》等保健灸法的专门书籍。积累了从选穴、组方直至操作技术、适用范围等全方位的临床经验, 成为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1822年清道光帝的一纸废止令,针灸疗法退出官方机构之后,保健灸也就从此一蹶不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与此同时在东瀛,保健灸法却大行其道:无论男女,一生中都需行养生灸4次,成为日本民族推崇的优风良俗,民间还流传“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风门之穴人人灸”等谚语。

值得安慰的时,随着我国社会安定、物质丰富,人们对提高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与针剌相比,灸法除了更为安全方便外,还具有独特的养生作用,古老的保健灸法又一次焕发了青春。首先是,它开始走出医院,进入大量的民间养生机构。20世纪以来,这项工作受到了我国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专门制订和出版了有关培训教材。以上海为主,专业应用悬灸保健或开展各种保健灸项目的机构遍布全国。2010年,源于我国的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作名录,针灸维护人类生命的价值正在引起全球性重视。

灸之所治,远非“百病”

现代保健灸无论在保健内容上还是灸法本身,均较之古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就保健内容而言,一种是用灸法“治未病”也就是预防疾病,据文献统计,已经覆盖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其中还包括预防癌症化疗时所出现的毒性反应和提高某些癌肿患者的免疫功能。此外,还有灸法防治艾滋病、竞技综合征、考场综合征、航天病的新研究。另一种是灸法保健,所为保健,也就是创造良好的身心条件、提高生命质量,比如灸法减肥、美容及消除疲劳等,都是近年应运而生的。随着老年人口增多,用灸法延年益寿也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据最新统计,灸法目前已应用于320多种病症的防治,已经远远超出当年专栏名字的“百病”之数,相信这个数字还将不断翻新。同时,对保健灸的机制也在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如一直为古人所钟情的灸法延年益寿,现代研究证实,艾灸确可提高老年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调整体液中的微量元素,促使其健康长寿。

我认为,保健灸还将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针灸医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

保健、治病,务必分清

然而,走笔至此,我必须提醒读者注意:务必要搞清楚灸法用于治病和用于保健二者的区别。前者是医生的事,要在医院内进行;后者才是可以在家或在一些养生馆里做的,千万不要混为一谈。

用好保健灸,要做到二条:一是突出“防”,中医称为“治未病”。“治未病”这三个字,最早见于二千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原话是“上工治未病”。意思是好的医生是在疾病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预防。譬如我以前文章中提到的灸防中风,就是一例。现在提倡的用冬病夏治敷贴预防冬季呼吸道发病,实际上也是保健灸的一种。另外,用于延缓衰老的保健灸,也有“防”的意思。

二是突出“早”,要紧紧地抓住“灰色地带”这一时机(详见《家庭真验方――小绝招大健康》正文),也就是疾病刚刚露出苗头时。此时即给予保健灸,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如我们通常所说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当临床上发现各项指标刚刚超过临界值时,就应当及时进行保健灸。一旦戴上了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蛋白血症等“帽子”后,就应该找医生了。虽然保健灸也有“亡羊补牢”的作用,因为它具有增进体质、提高免疫力等多种功效,即使是得病之后,同样可作为辅助疗法,但此时保健灸只是医生的得力助手,千万不能依靠它治病。

我深感“酒香也是怕巷子深”的。写前面一段文字,无非就想着保健灸赚一声吆喝,希望这坛酒让更多的读者闻到,饮来更回味香醇。

绝招五:“划十字”治酒渣鼻

方法:以1%普鲁卡因加适量肾上腺素作局部浸润麻醉后,用一特制的手术刀在患者的鼻部皮肤上,作“十”字形方向来回交叉地将皮肤划破。划的程度(深度和力量)需根据皮损的具体情况而定。

1979年刊登的文章

近年病例的手术前后对比

编辑部的话:此“绝招”的大名是“酒渣鼻划痕切割法”,本刊最初于1979年发文介绍。据老编辑回忆,文章刊出后全国各地的酒渣鼻患者蜂拥而至。数十年后,我们想的是:疗法虽然简单,但终究要“吃刀子”,今天激光都普及了,它该光荣隐退了吧?没想到……

功成身不退的划痕切割法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皮肤科 潘祥龙 徐平

酒渣鼻是发生在鼻面部皮肤附属器的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鼻部潮红、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等多种损害,病久后可出现持续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出现鼻赘,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和身心健康。对早期的酒糟鼻,临床均采用内服和外用药对症处理,但对持续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和鼻赘型酒渣鼻却无特殊有效治疗方法。国外对鼻赘型酒渣鼻常采用手术切除再植皮的方法,但术后常会遗留显著性疤痕,严重的可以毁容。

“绝招”走过50年

曙光医院皮肤科从1956年建科起,经历代医师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中西医治疗酒渣鼻的方法,并传承至今。其中的特色诊疗方法――酒渣鼻划痕切割法是由石光海教授发明的,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时至今日已走过了约50个年头。

该方法可以切断增生扩张的毛细血管,削除肥大增生的皮脂腺和结缔组织,不仅能使持续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和鼻赘型酒渣鼻得到根治,而且由疮面残留的表皮细胞修复创面,愈合后不留疤痕(详见《家庭真验方――小绝招大健康》正文)。

到目前为止,我科应用酒渣鼻划痕切割法治疗各种酒渣鼻已达2500余例,其中鼻赘型酒渣鼻达200余例。仅2012年一年间,做酒渣鼻划痕切割法治疗的患者就有200多例。

科研推广 持久振新

同时,该疗法的科研和推广工作也在不断进行。酒渣鼻划痕切割法曾于1958年获上海市卫生部门颁发的科技二等奖,1984年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等奖。1985、1986年分别举办两期《酒渣鼻划痕切割法推广学习班》。先后多篇,其中既有临床疗效总结、也有手术后创面修复无疤痕的组织病理和免疫学分析。2008年,该疗法获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色诊疗技术课题项目,完成对酒渣鼻特色诊疗的再次推广。2012年,又获上海市卫生局的皮肤科振新及上海市卫生局酒渣鼻适宜技术推广的二项资助。

多年来,酒渣鼻划痕切割法的刀具得到了改良、制定了手术标准化,使经验性酒渣鼻划痕切割法成为规范化和标准化,得到更大的继承推广和发展。通过传、帮、带,我们将该疗法悉心传授给历届研究生和各地进修医生,目前太仓、北京、都江堰等地的医院已经开展了酒渣鼻划痕切割法治疗工作。

新笋层出 老竹弥坚

今天,医学美容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药物和新技术如激光、光动力、冷冻、磨削等层出不穷。比如,点阵激光,可以缩小酒渣鼻局部皮肤的扩大毛孔;红光,可以减轻鼻部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光动力,可缓解酒渣鼻的脓疱和炎症。但是,酒渣鼻划痕切割法仍然有它独特的价值,不能被取代。

酒渣鼻划痕切割法适应症是鼻部持续性红斑一年以上、毛细血管扩张、增生、肥厚的酒渣鼻,尤其是增生、肥厚者,只有通过划痕切割法治疗。而脓疱、小囊肿则需要药物控制后,才能手术治疗(新药物可短期改善酒渣鼻皮损,但停药即发)。

二氧化碳激光、冷冻技术,不但不能彻底改善皮损,还有出现疤痕的可能;且由于纤维组织不规则增生,触摸鼻部皮肤会有软硬不平整的不适感。因此,用类似新技术治疗酒渣鼻是完全不可取的。有不少已经做过激光、冷冻等治疗后无效的患者,转来我科做划痕切割法,由于其鼻部皮下组织软硬不规则,给治疗带来难度,或降低了有效率、或容易产生疤痕。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和解决的重点之一。

该疗法有效率在80%左右,对增生肥厚型酒渣鼻有效率可达95%。手术过程中无明显痛苦,术后1周左右创面即可愈合。具有操作简单、不需植皮、手术后反应小、愈合较快、不留疤痕的优点。部分病例可以一次根治。

此外,酒渣鼻划痕切割法整个治疗过程的费用在1000元左右,与各种激光等新技术治疗的昂贵费用相比较,其优势更是明显。

Tips

手术为什么不留疤

酒渣鼻划痕切割法治疗后为什么不留疤痕呢?原来,手术尽管破坏了表皮及真皮浅层,但手术后真皮网状层及毛囊、皮脂腺导管的残留复层鳞状上皮可修复创面,这就是表皮细胞赖以繁殖、再生的基础,因而能保证创面是表皮愈合,而不是瘢痕愈合。所以,只要手术时划痕程度掌握恰当,创面愈合就不会留有疤痕。一次手术不能取得满意效果者,相隔6个月左右可再次手术。

“目前,国内外应用酒渣鼻划痕切割法治疗酒渣鼻的医院还不多,我们期盼这项历经50年传承、研究和改进的技术,将来能得到更广的推进和发展”

绝招六: “双手”推出大健康

推拿治小儿哮喘(节选)

揉膻中 小儿取仰卧位,用中指指腹放在小儿两联线中点之膻中穴,按揉100次,有宽胸理气、止咳平喘之效。按揉时中指须紧贴穴位处,手指不能移动摩擦,以免擦破皮肤。

1987年刊登的文章

编辑部的话:如果说多数外治“绝招”还需要药物、器具配合,那么,推拿只需要一双手,真正“无本万利”。难怪如今推拿养生大热,各种推拿班、推拿论坛和网站如雨后春笋涌现。山河旧貌焕新颜,万家欢中也有忧。我们邀请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为本刊读者介绍推拿养生疗法的前辈来“指点江山”。

让保健推拿真正造福大众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推拿科 金义成

在所有的中医治疗技术中,推拿毋庸置疑是一种最古老的手法。“推拿”古又称“按摩”,保健可以说是按摩除了治病以外的另一主要功能。在《汉书》之前的《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记有当时上层社会专门从事按摩的工作者的故事,东汉医圣张仲景将膏摩列为预防保健法之,唐代药圣孙思邈十分重视日常保健按摩,在其著作中还介绍有唐代时期日常保健按摩操“老子按摩法”和“天竺国按摩法”等。综上所述,按摩不仅是好的治病手法,还是重要的养生保健手段。我曾经在《大众医学》上发表过推拿治疗失眠、腹泻、痛经等一系列文章((详见《家庭真验方――小绝招大健康》正文)。

随着现今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健康的要求更高。社会上,各种养生保健方法随之兴起,国家也将“健康”做为一个产业加以扶持,不仅政府加大投入,同时也鼓励和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健康产业,推拿产业得到了有目共睹的发展。推拿热、按摩热、经络养生热,古老的推拿技术今天受到了群众和市场前所未有的追捧。

不过我们在高兴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应如何因势利导,尽可能地避免一些有损于推拿事业发展和不利于大众身心健康的行为。

提醒大众:掌下五分钟,背后十年功

在临床中,我也时见一些患儿家长对小儿推拿兴趣甚浓,不时询问推拿何穴、治疗何病、有何功用、能否照做等,从中可知一些人在参加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学习有关知识。

对于患者的求知热情,我很支持和赞赏,不过我也奉劝他们不要热情过度,要保持冷静。大家不妨想一想,以上海为例,一个推拿专业学生需在大学就读五年,不仅学习中医理论知识,还要学习现代医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不论寒暑每天都要刻苦练习推拿手法和练功,毕业后尚需到“基地”培训三年,考核合格后方能“执业”。家长们仅凭学个班,或者在论坛上讨论一下,就想解决孩子的大病小灾,可能吗?

希望院校:人才培养符合实际、接轨时代

尽管中医推拿专业人才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有了很大提高,但与现在的市场需求相比,缺口仍然很大。我们对推拿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跟风于学制的漫长、学历和学位的把控,而要加强对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推拿教师,也是要重视临床实践,因为他们身负培养后辈的责任。而一名称职的推拿从业人员,应该是学术型和技能型复合人才,要牢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至于保健推拿行业,应有专职的人才队伍和恰当的教材。对按摩师的培训固然可以延请推拿专业人士担当,但要求有些“教师”首先应了解推拿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而不是将《推拿学》改头换面成《按摩师》教材。以至于养生保健在专业方面很难和医疗专业加以区别。

奉劝机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们业内有句名言“不懂十二经络,开口动手必错”。我们从事的是“人命关天”的职业,非同儿戏。希望有关培训机构和人员,要有序、规范地进行市场活动,切不可见“利”忘“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中医推拿真正造福于人民大众!”

医院针灸科医生工作计划篇3

职称网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疗法独特,而且疗效显著。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深受医源性疾病和不断上涨的医药费用负担所困扰,对替代医学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针灸医学也越来越受到国际主流医学界的重视。相对于国外针灸发展的热潮,我国针灸界目前的状况则有些不尽如人意。2000年,中国针灸学会在青岛召开了“新世纪针灸发展论坛”,对我国针灸医学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当时提出我国针灸界存在着“机构萎缩,人才流失,病种减少,效益滑坡”的现象。因此,调查全国针灸临床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客观依据,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基于这样的目的,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笔者从2006年5月-2007年5月开展了“全国针灸临床现状的调查”,从影响针灸事业发展的几个因素入手,了解其状况,分析其原因,力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表2 000余份,收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寄回的调查表700余份,剔除不合格答卷,有678份纳入统计。其中男451份(66.5%),女227份(33.5%);年龄:<30岁23份(3.4%),30~45岁412份(60.8%),>45岁243份(35.8%);学历:大专以下149份(22.0%),本科363份(53.5%),研究生166份(24.5%);职称:初级27份(4.0%),中级249份(36.8%),高级402份(59.2%);从事针灸工作时间:<10年124份(18.3%),10~20年334份(49.2%),>20年220份(32.5%);地区分布:省(直辖市)254份(37.4%),市(区、地区)364份(53.7%),县以下60份(8.9%);医院类别:中医院341份(50.3%),西医院324份(47.8%),中西医结合医院13份(1.9%)。本次调查范围广泛、层次齐全、人员分布合理,基本能够反映全国针灸临床的一般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针灸人才队伍的变化与针灸科发展的关系

  

众所周知,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目前普遍的感觉是针灸科人才流失严重,针灸发展后继乏人。然而,本次调查资料显示,与1997年前相比,针灸科医生数量、针灸科医生职称比例数、针灸门诊床位数量、病房床位数量均有一定的上升(见表1)。表1  与10年前针灸科医生和床位数量比较(略)注:床位数不包括天津2家特殊高者;不同职称人员比例的比较,经秩和检验,u=0.638561,P>0.05

  

表1数据表明,10年间,针灸科医生平均人数增加了37.5%,门诊床位数上升了60%,病房床位数上升了36.67%。然而,从原始资料看,地区间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黑龙江省大庆市9所市级医院的针灸科1989年共有针灸医生29人,针灸床位70张,到了2000年,有针灸医生12人,针灸科床位0张,医生人数和床位数直线下降;2005年,有医生17人,床位数仍然为0。而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0年前针灸科人数71人,门诊床位200张,病房500张;2007年针灸科人数140人,门诊床位300张,病房600张,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特例。

   职称网

分析针灸医生数量有所增长的原因,与近20年来针灸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1981年以来,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纷纷成立针灸系,培养了大批针灸专业人才。截止2001年,我国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中医高等教育机构22所;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西医高等教育机构10所;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非医药高等院校6所。这些院校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充实了针灸临床第一线,因而使针灸医生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针灸科近年来转业人员较多,也是不争的事实。据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一份调查统计,1985、1986级针灸推拿专业本科生毕业当年(1990年、1991年)有92.6%的人从事针灸专业,毕业10年后(2000年、2001年)这一人数只有65.4%,下降了27.2%,这部分毕业生的流动方向主要是医疗行业的其它科室[1]。这一流动的倾向一直持续到现在。

  

从职称结构看,本次调查资料显示,针灸科医生中高级职称占36.6%,比10年前增长了15.4%,而初级职称却比10年前下降了8.1%,虽然统计结果证明该数值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但结合上述毕业生流动情况分析,还是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针灸科确实存在着人才流失问题,尤其是年轻医生的流失。这种针灸科医生年龄趋于老化、后备力量不足的现象,对针灸科的发展十分不利。

2.2  近10年来针灸科诊疗人数变化的分析

     针灸科诊疗人数的变化反映了公众对针灸的认知程度。我们在调查表中设计了“每年针灸科门诊诊疗人数、每位医生平均日门诊量”的10年间的对比。

2.2.1  针灸科年门诊量的变化

统计数据表明,1997年针灸科年门诊量最少不足1 000人次,最多4.8万人次;2007年针灸科年门诊量最少1 200人次,最多30万人次(见表2)。表2  与10年前针灸科门诊年就诊人数比较[答卷份数(略)]注:经秩和检验,u=5.927808,P<0.001

  

从表2可以看出,10年间年门诊量在0.5~1.5万人次的针灸科比例变化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年门诊量在0.5万人次以下针灸科的减少(减少了18.3%)和1.5万人次以上针灸科的增加(增加了18.2%)。也就是说,总体上针灸科年门诊量10年后较10年前有很大的增长(P<0.001)。从所收到的问卷中看,针灸科门诊量大的为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门诊量较少的多是一些综合性医院和规模较小的职工医院。

职称网

2.2.2  针灸科医生日门诊量的变化

从有效问卷中可见,针灸医生日门诊量最少不足5人,最多可达40人;与10年前比较,最少日门诊量变化不大,最大日门诊量有较大提高(见表3)。表3  与10年前针灸科医生平均日门诊量比较[答卷份数(略)]注:经秩和检验,u=10.686262,P<0.001

  

由表3可见,针灸科医生平均日门诊量有明显的增加(P<0.001)。医生数量有所增加,门诊量有明显增加,均说明近10年来我国针灸临床还是有了一定的发展。

2.2.3  针灸科患者首诊率分析

在678份答卷中,有202份回答了首诊率问题,其中首诊率最高为98%,最低为10%。有60.89%的针灸科患者首诊率为61.0%以上;39.11%的针灸科以转诊为主要患者来源(首诊率在60.0%以下),更有甚者,首诊率在30%以下的有24个针灸科,表明这些针灸科的业务发展相当被动。

     首诊率高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有具有特色的科室,如天灸、挑治、腹针、康复中心(综合疗法)等;②针灸疗法比较深入人心、基础雄厚的地域,如福建、广东等地;③名医效应,如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首诊率都相当高。

    转诊率高于首诊率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多为综合性医院,患者首诊是其它科室,治疗无效后才来针灸科;②多为病房,或疗养院;③与医院是否有其它与针灸相关的科室有关。在所收到的答卷中,57.5%的医院有神经内科,57.5%的医院有理疗科,57.5%的医院有康复科,45.0%的医院有疼痛科,36.7%的医院有脑病科,35.8%的医院有颈肩腰痛科,21.7%有其它相关科室。这些科室的存在对针灸科的患者分流很大,影响了直接到针灸科就诊的患者数量。究竟其它相关科室的设立对针灸科门诊量影响到什么程度,根据现有的数据统计,还无法得出确切结论。

2.2.4  门诊量与地域、医生职称、收费等关系的分析

职称网

资料分析显示,门诊量与地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例如,广东、福建等地各医院门诊量,无论是省级医院还是县级医院,无论是综合医院还是中医医院,年门诊量都能够达到1.5万人次以上;而在河北地区以及东北部分地区,年门诊量均在1万人次以下;年门诊量最少的在西北地区,如青海省西宁市某医院,年门诊量在0.5万人次以下。这表明,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对针灸的接受和认知程度就越高。这种情况与当前国际上针灸发展的地区差别十分相似。

  

门诊量与医生的职称没有明显的关系。资料显示,正主任医师日门诊量约为15~35人,副主任医师日门诊量约为20~40人,主治医师日门诊量约为15~30人,住院医师及其以下者日门诊量约为15~20人,差别不是很明显。这种情况与中医其它科室中,老中医门庭若市、年轻医生门前冷落不太相同。因此可以说,针灸医生的经验价值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无论从现行的收费制度、还是医生和患者的认知,都没有体现出对不同级别针灸医生技术水平的承认。

  

收费对门诊量的影响似乎不存在负相关。平均每次治疗收费水平最高的在我国的华南,包括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的针灸门诊量并不少;北方地区如天津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每次收费达到40元,但患者还是趋之若鹜。相反,有些地区尽管收费相对便宜,但是门诊量维持在20人左右。因此,可以认为,收费高低并不是影响门诊量的重要因素。

     针灸科的门诊量、首诊率是针灸科赖以生存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尽管门诊量、首诊率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但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针灸科是否有过硬业务技能是问题的关键。要加强针灸科的特色建设,善于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建立特色门诊;其次是努力营造名医效应;第三,加大对针灸疗法的宣传力度,让行业内外的人都认识针灸,了解针灸疗效好、无不良反应的特点,从而愿意采用针灸疗法治病。

2.3  纯针灸治疗技术在临床运用的比率及其对针灸学发展的影响

   职称网

针灸是一门具有独特技法的治疗手段,针灸疗效的高低与技法运用的是否得当有直接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有人认为临床上存在着轻传统技法应用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设计了“针灸科常用治疗技术”一栏,罗列了电针、艾灸、拔罐、放血、梅花针、火针、头皮针、耳针(耳穴贴压)、穴位注射、小针刀、其它新技术,以及是否有本科独特的治疗技术共计12项问题,分为常用、有时用、不用三类情况。678份答卷的回答情况(见表4)显示,针灸科治疗技术的常用排序为:拔罐、电针、TDP照射、补泻手法、艾灸、头皮针、耳针(耳穴贴压)、穴位注射、放血、梅花针、小针刀、火针。可以看出,拔罐、电针、TDP照射是针灸科目前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使用率在60%以上;传统艾灸虽然有诸多不方便之处,但是仍然有42.2%的针灸医生临床上常用;一些操作相对较难、或疼痛出血的疗法,在临床中使用较少。至于针刺补泻手法的运用,一半多的医生经常运用,另一部分则是有时运用,有6%的人干脆不用,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的使用有些不尽如人意。表4  针法技法使用频度情况[答卷份数(略)]

表4数据反映出传统方法的运用率低于现代方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3.1  传统针灸收费偏低

目前,各地针灸收费标准中基本上都是电针高于普通针刺,TDP照射高于传统艾灸。针灸医师治疗程序一般为针刺、接电针、照TDP、起针后拔罐,一系列操作下来既省时又方便,免去了手工捻针的费时费力,又免去了传统艾灸的熏灼,且收费相对较高。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针刺补泻手法的常用率仅为44.3%,而电针的常用率高达75.0%;艾灸的常用率为42.2%,而TDP照射的常用率为67.5%。除了因为传统技法较难掌握、费时费力之外,针灸治疗收费低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有答卷特别指出,针灸医师在诊断、检查患者之外,还要亲自操作治疗患者,既劳心又劳力,比一般的医生劳动强度大,不但没有额外的补贴,收取的治疗费还最少。因此,现行的收费标准不能体现针灸医生的劳动价值。也有答卷指出,为了经济效益,不得不使用一些不必要的项目。

2.3.2  传统疗法有致命弱点

传统灸疗的烟熏,直接灸或化脓灸造成的创伤,火针、梅花针的疼痛与创伤以及治疗病种的局限性,无疑阻碍了其应用与发展,呈现日渐萎缩的趋势。

  

传统技法是针灸疗法的特色所在,也是针灸疗法的疗效所在。传统技法使用率降低,直接影响了针灸的疗效,从而影响到针灸事业的发展。从历史上看,每位著名的针灸医家,其手法独特,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而现代,则很少这样的大师。因此,我们有些政策应该向保持、发扬传统医学特色上倾斜,向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倾斜。当然,针对传统方法的致命弱点,我们也应该展开研究,借助现代科技,研制既无损伤而又有艾灸特性、能达到艾灸治疗效果、无毒、安全的新方法、新仪器。研究具有疗效独特、实用性强、痛苦小、安全的针灸技法将成为针灸发展的必然趋势。

2.4  针灸治疗收费与针灸科发展的关系

2.4.1  目前我国针灸治疗收费情况

职称网

目前,我国针灸治疗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分项收费,即针刺、艾灸、拔罐、电针等按项目计价,只有20份答卷写明是非分项收费。在同一项目或不同项目收费标准上,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的收费标准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分别统计了单独针刺1次的收费和一位患者治疗1次的平均收费情况。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目前针灸单次收费最低为贵州(3元/次),其次为北京(4元/次);最高为天津(40元/次,醒脑开窍针法),其余地区大部分收费为10~20元;还有以针刺的穴位数目为限,有每穴1元、每5穴10元、每5穴18元不等。各地患者每次门诊就诊平均治疗收费在15~50元之间。以每次治疗平均收费排序,前5位依次是:黑龙江56.9~46.3元,广东49.7~37.5元,湖北45.7~33.8元,湖南39.7~38.8元,广西38.3元。

2.4.2  目前针灸治疗收费标准存在的问题

①针灸治疗收费偏低。本次调查显示,全国大部分地区针灸治疗1次收费(包括各个单项收费在内)为10~30元。参考10年前的收费5~10元,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在内,现在的收费实属偏低,若再计算成本,包括人工费、针罐艾灸以及仪器的损耗费、房屋水电费等,每次的治疗薄利、无利,甚至负利是完全可能的。②针灸治疗收费偏低导致治疗方法重复使用,加重了资源浪费。由于大部分医院均采取分项收费,而每个单项的收费较低,所以在处理患者过程中,常常出现多种方法并用。有些方法属治疗的需要,但是否每次治疗都要多种方法并用就值得探讨。③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针刺收费标准差异较大。在针刺1次收费标准上,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如贵州3元、北京4元、上海7元、天津10元等;在同一地区,如河南又存在5元、7元、10元、20元、30元等不同的收费标准。各个省有自己的收费标准,临床上实际收费也比较混乱,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医院治疗1次的费用也不相同。④现行收费标准未能体现不同层次针灸医生的价值。本次调查答卷者的职称有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不同,虽然不同职称在挂号费上有所不同,分别为5元、7元、10元,但针刺治疗收费标准却相同。将本次答卷按职称分类,分别统计他们的收费情况,发现初级职称的医生每次平均收费20.9~21.1元,中级职称医生每次平均收费21.3~24.7元,高级职称医生每次平均收费26.3~29.2元,其间的差别并不大。但是,针灸治疗属于实际操作的技能,同一疾病经不同经验的医生治疗在治疗效果、治疗时间上都会有所不同。目前的收费水平不能体现经验丰富医生的实际价值。

2.4.3  对针灸治疗收费问题的几点建议

①重新制定针灸治疗收费标准。将针灸的各项治疗重新定价,要将各项成本计算在内同时还要考虑操作人的实际经验价值,制定出更加细致的标准。②针灸治疗收费标准应体现出地区差别。现有标准未能体现地区差别。以北京为例,北京的人均收入和支出在国内均处领先地位,然而针刺1次的收费却是4元,此定价未能和北京地区的总体收入相协调。我国地区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针灸治疗收费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制定出符合本地区的标准。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在针灸治疗收费上国家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或在政策上予以支持。③探索新的、科技含量高的针灸治疗方法。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新的专利治疗方法由于疗效好而收费较高,如针挑治疗可以收到300元,且每天治疗在30~60人次,说明治疗效果是影响收费的关键因素。醒脑开窍针法亦提示我们,今后在针灸治疗方法上,除了继承传统的方法外,更应探索新的、技术含量高的针灸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这样,虽然单次治疗价格提高,但是单一患者总体治疗费用不会上涨。

3  小结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①近年来针灸科人才的流失现象已经不是十分严重,但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不愿意留在针灸科工作,造成了后备力量不足的现象。②针灸科就诊患者数量近年来有很大增长,但是,有将近40%的针灸科室不得不依靠其它科转诊患者维持生存。③在针灸技法使用上,传统方法的运用率低于现代方法;有损伤、疼痛较重、出血的方法使用率低于无损伤、无痛、不出血的方法;补泻手法的使用率较低。④在针灸治疗收费上明显存在着收费偏低、地区间不平衡、不能体现不同层次针灸医生价值的问题,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职称网

因此,笔者认为:①大力宣传针灸的特色与优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种宣传要涵盖社会各行各业,即包括针灸界内部、医疗界全体、社会各阶层,让所有的人充分认识到针灸疗法的优势,主动采用针灸疗法。②提倡针灸疗法进入各个科室,或者各科医生都能够使用针灸配合治疗。③针灸医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研究和发展既能保持和发扬针灸疗法特色、又能符合人民大众需要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地满足社会日益提高的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以此促进我国针灸医学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医院针灸科医生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针灸;医疗服务模式;针灸特色技术;人才培养

1制约现代针灸临床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的因素

1.1针灸服务模式单一

医疗服务模式是指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以治疗为目的,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建立的特定合作关系。现代针灸服务模式,除了涵盖医疗服务模式的一般特点,更要突出针灸治疗手段的应用特色。在如今针灸服务潜能未能很好激发的情况下,如何改革与创新针灸服务模式是现代针灸发展值得深思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医院基本均以“内、外、妇、儿、骨伤、耳鼻喉、眼、皮肤、肛肠”科等来进行临床疾病分科。这种学科分科形式决定了中医院是以“疾病”为核心的服务模式。患者到医院就诊首先去寻找或分配到相关疾病科室。而“针灸科”是以“治疗方法”分科的科室。如今以“疾病”为核心的单一服务模式,大大缩小了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许多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病症被筛选到其他科室,阻碍了针灸作用的发挥。此外,临床科室多首选药物治疗,这不仅加大药源性损害的风险,长此以往也不符合“控制药品比”的新医改政策[2]。

1.2患者对针灸认知有限

近年来,多项群众针灸认知现状调查显示,普通民众对针灸的认知途径多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其次就是从课本或者其他书籍知晓[3]。即便群众对针灸知晓率在逐步提高,大多数群众仍然拒绝针灸治疗。其原因主要有:(1)群众对针灸适宜病症认知不足,普通人群对针灸认知多限于痛症、中风康复、面瘫等,对于针灸能够治疗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精神科等各科疾病缺乏普遍认识;(2)有怕痛、感觉不安全、担心感染、疗效质疑、环境差等心理顾虑[4-6]。

1.3多种疗法配合应用优势淡化

多种针灸特色疗法配合可提高临床疗效。特别对于部分疑难病症,综合应用多种针灸治疗方法,可有效解决多因素、复杂性疾病的长期持续治疗,达到缩短疗程、提高疗效、节约医疗资源等目的。但在临床实践中,因针灸医师工作强度大,治疗患者多,人手不足,部分疗法耗时长,诊疗环境限制如艾灸排烟设备不足,小针刀、长圆针等疗法的无菌操作设施缺乏,刺络放血专用工具较少等原因,导致很多针灸特色疗法临床应用较少,针刺手法受到轻视。而单一针刺治疗制约针灸适应症的扩大和疗效的提高[7]。

1.4针灸装备设施相对落后

中医针灸在全球广泛传播和应用的同时,其所带来的医疗服务、教育培训、产品开发等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因此,中医针灸在国际上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如韩国、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都已加入了中医针灸的竞争行列,特别在针灸设备研发上,日本、韩国等国家已走在前面。目前在临床实践中,针灸装备设施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针灸床、针灸椅的原始简陋无法满足临床各种针刺体位需求;艾灸烟雾、刺络放血的污血等处理不当导致环境污染;艾灸温度无法把控、温针灸艾柱跌落导致皮肤烫伤,以及针具重复使用导致感染等风险;电针仪电流输出不稳定、针灸夹子易脱落等导致患者电针体验不佳,等等。诸如此类的针灸装备设施相对落后问题不仅影响针灸功能实现及疗效提高,还影响针灸服务质量的提升。

1.5高质量针灸临床研究证据、指南及标准的缺乏

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料显示:“缺乏研究数据”是传统医学管理的首要问题[8],导致其可信度的缺乏。近年来,国内外对评价针灸疗效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但因其设计欠规范、小样本重复、研究结果不可靠等缺陷,导致真正能指导临床,并为临床决策提供高质量证据的临床研究尚属凤毛麟角,这也是制约针灸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9]。

2现代针灸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的思考

针灸医疗服务模式应打破“针灸科”为基本单位的单一服务模式的格局,逐步走向“针灸全科化,治疗多元化”的特色服务模式。充分发挥针灸“简、便、易”的优势,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改变服务范围局限、疗法单一、装备设施落后等不足,通过优势病种与特色疗法的拓展、医院多学科协作、针灸技术普及社区、针灸分级人才联动、临床科研能力提升、针灸科普、针灸装备设施的优化与研发等多方面提升针灸临床服务能力,创新与优化针灸特色服务模式。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2.1扩大针灸服务范围,走出针灸科

改革以“针灸科”为单位的医疗服务模式,走出针灸科,要针药结合、针灸结合、多种特色疗法结合,采用“针灸全科化”的服务模式,打破针灸科与其他临床科室在治疗上各自为战的格局,充分发挥针灸“治疗范围广、治疗方法多、临床疗效显著”的优势,努力打造“多学科协同发展,针灸特色技术水平齐头并进”的发展趋势,通过与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建立业务协作关系,拓展中医针灸服务范围,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药占比和医疗费用,使更多适合针灸的患者能够早期、有效地得到针灸治疗,使“一针二灸三吃药”的服务理念在解决医改难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1.1针灸优势病种的拓展

根据针灸科专科收治患者特点、技术优势、科研方向等,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抓好针灸治疗病种的筛查和梳理,在确定针灸治疗适宜病种和优势病种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针灸治疗病种范围。以科研带动临床,以临床促进科研,建立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体系,采用切合临床实际的临床科研方法对优势病种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提升针灸优势病种的诊疗能力及服务质量。

2.1.2针灸特色技术的凝练与应用

针灸的疗法包罗万象,每种疗法均有各自的使用范围,然而目前针灸临床实践中常以“针”为主,其他疗法应用较少,针灸疗法的综合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对临床验证有效的民间疗法,因缺乏大量临床数据的支撑而使该类疗法一直处于学科边缘。通过吸纳和引进民间及国内针灸治疗疑难病症的丰富经验、针灸特色技术等,对针灸特色疗法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探索与验证交替的临床评价模式,建立针对临床行之有效的针灸特色疗法的疗效评价方法和医师医疗服务质量相关的评估方法,制定适合病症及操作手法的规范及标准等,以提高疗效,扩大针灸特色疗法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2.1.3与临床科室建立业务协作关系

选派针灸科业务骨干至各临床科室,通过查房、操作指导、业务培训等方式提升各科医师的针灸临床技术,促进针灸操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组织各临床科室的专家对针灸科医师进行业务培训,提升针灸科医师的中西医诊疗能力。

2.1.4促进针灸特色适宜技术下沉基层

下沉优质针灸医疗资源,带动继承针灸特色技术发展,提升基层针灸整体服务水平。开展双向转诊制度、针灸专家下社区、人才进修培养、培训指导、针灸适宜技术普及推广等多种形式的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工作。通过“针联体”建设,推动优质针灸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实现针灸医疗资源、大数据资源、科研资源、人才资源等的资源共享。

2.2加强针灸的科普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在针灸科普工作方面,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层次的实际需求,针对企事业单位、团体客户、社区、学校等不同受众群体,通过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下基层等多种途径,采用义诊、科普讲座、印制科普光碟、科普读物等方式,提高群众对针灸的认知力。在科普内容上,注重学术性与科普性、趣味性与专业性的结合[10]。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采用简单易懂且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弥补文字过于专业、艰涩难懂的缺陷;注重挖掘民众喜闻乐见的针灸科普内容,如针灸可以治疗什么病、针灸的效果如何、针灸为什么起效、针灸在治未病及健康保健方面的贡献、针灸的起源与发展等,提高民众对针灸的认知力及接受程度。

2.3针灸装备设施的研发与应用

目前中医针灸装备设施有品种较多、种类繁杂和应用领域较为广泛等特点,但同时该类产品也面临着整体应用科技含量较低和升级换代慢等问题。因此,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进一步加强针灸装备设施的创新及研发是针灸学科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11]。现代针灸装备设施的研发与创新必须根据现代针灸临床服务的现状,立足于临床需求,将现有的计算机信息工程技术、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渗入到针灸领域,通过开发能将中医学术思想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紧密结合的针灸装备设施,制定针灸治疗仪器的技术标准、临床操作技术规范、装备设施的检测指标等[12],引领针灸行业从传统手工操作向针灸用具现代化、智能化、专业化、自动化、信息化、系列化的转变,改变传统针灸模式,提升针灸医疗服务品质,改善患者针灸治疗的体验,促进针灸传播与推广。

2.4提高针灸科研能力

在针灸科研方面,近年来国内针灸科研学者利用国际通行的临床研究方法,开展了针灸治疗难治性便秘、压力性尿失禁、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临床试验,在全国有30多支中医针灸的临床骨干队伍参加,完成4000多例临床观察,取得了较为可靠的研究结果,其中《电针治疗难治性功能性便秘和随机对照研究》及《电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漏尿量疗效的随机临床试验》分别刊登在国际内科第一刊《美国内科年鉴》及国际四大顶级医学期刊《JAMA》上,标志着我国针灸临床研究呈现出崭新的局面[13-14]。今后应在完成国际针灸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国际针灸病例登记注册平台搭建及针灸临床研究在国际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针灸临床评价与数据管理中心,实施针灸有效性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以及在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理念指导下,组织开展国际针灸病例登记注册研究等,从而提高针灸的临床研究质量及学术影响力。通过高质量临床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进一步提升针灸的临床服务能力。

2.5针灸人才培养

医院针灸科医生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五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在江苏省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后已取得较大成功,并得到了教育部认可,认为其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明确了高职培养思路,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且能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极大地发展了地方经济,故鼓励地方发展五年制高职。笔者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和教学工作多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发现要及时对高职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和思考,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率。本文从以下方面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重新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要办好一个专业,首先要严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针对我院针灸推拿专业,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清楚我们招收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要培养成怎样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上都要重新定位。首先,深入我省乡村卫生院和社区服务站,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当前及今后5~10年内这些基层医疗单位需要多少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其次,调研我省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了解招收人数和招收计划。目前我省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学校有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及以上层次)、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卫生分院、淮阴卫生分院(2009年开始招生)。最后,调研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学生人数和就业去向,把握医疗市场需求。从目前我院学生就业形势看,保健和休闲场所对针灸推拿专业人才需求较大。在上述工作完成后,我们重新定位培养目标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加强职业与人文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1世纪需要的是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自我导向和学习能力。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而言,除了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外,还要加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要根据中医特色,重点加强古典文学、历史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要求鼓励学生考取证书,如按摩师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等。

2突显五年制高职特色

五年制高职生在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前就学习专业知识,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正符合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为突显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立足本行业,改变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1)体现中医学特色。加强中医基本理论教育,强化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教学,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激发学习热情。(2)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不要求学生掌握高深的医学理论,而要求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学生在校的后3年,我们将培养重心放在实践技能训练上,从点穴到推拿手法的基本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

3重新设置课程体系

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应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公共课开设要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教学要为就业服务,要学有所用,压缩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专业课设置应以中医基本理论和针灸推拿课程为主,减少西医课程。

3.1专业课调整

专业课分为医学基础课和针灸推拿专业课两部分。高职教育根据劳动力市场实际需要而培养人才,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根据目前就业实际情况,五年制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应培养保健康复型人才,属于第一、第三医学范畴,即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故医学基础课轻西医、重中医,应减少临床课程,尤其是西医临床课程。在中医方面可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中医骨伤课程等,减去中医内科学课程,因为该课程大部分学生听不懂,且今后几乎用不上。西医方面可开设解剖学、疾病基础、社区医学、老年医学、护理学等课程。我们增加了护理学等课程,因为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定位为第一、第三医学,故学生必须懂得一些护理常识。针灸推拿专业课程应重推拿、轻针灸,因为临床上对针灸医师要求特别高,要内、外、妇、儿科样样精通,至少要针灸推拿专业本科毕业生才能胜任;故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只开设经络腧穴学、针灸治疗学、针法灸法学,无需开设针灸各家学说、针灸医籍选、实验针灸学等课程。推拿学应作为重点,可开设气功学、推拿手法、推拿治疗、小儿推拿学、足疗学、保健推拿课程,同时增加理疗学和中医康复学课程。

3.2公共基础课调整

公共基础课分为政治基础课和应用基础课两部分。笔者认为中医是一种古代文化,要想学好中医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中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政治基础课部分可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学,同时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开展医学心理学、法律学课程。在应用基础课部分,结合针灸推拿专业特点,减掉数学、物理、化学课程,同时保留语文、医古文、计算机和英语课程。

4缩短在校理论学习时间,根据就业需求选择实习科室

实习分为教学实习和临床实习两部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年全年。要缩短在校理论学习时间,最适合的是延长第三年教学实习。目前各学校教学实习一般为两个月,可以改为一学期,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针灸推拿临床工作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毕业实习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方向选择实习科室。如想从事保健工作的学生可以专攻推拿科或者去保健场所实习,无须在医院实习;准备从事康复工作的学生,可重点到推拿科和康复科实习,这样学生一毕业就可以上岗工作,不需要再培训。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和高级技工的紧缺,国家急需培养一毕业就能上岗的实用型人才,教育部曾提出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实行半工半读。卫生职业类学校学生未来工作服务对象是人,故不能完全实行半工半读,但可以缩短在校理论学习时间,相对延长实习时间;这样学生毕业后也能尽快适应工作,提高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5建议增加针灸推拿技师证书

为顺应当前形势发展,五年制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要进行调整,由原来主要面向医疗机构、其次面向康复保健场所改为主要面向康复保健和休闲场所、其次面向医疗机构,各职业岗位要求并不一样。

5.1医疗机构职业岗位要求

该职业岗位对医学知识要求最高,学生需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才能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工作。此外,该岗位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也很高,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取穴原则和方法,熟练针刺和推拿手法,同时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

5.2康复保健及其他场所相关职业岗位要求

该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包括针灸推拿足疗、医疗器械和药品推销等。所对应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包括掌握一定中医基础知识,掌握慢性病及老年性疾病保健和康复知识,熟悉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取穴原则和方法,熟练针刺和推拿手法,同时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5.3休闲场所职业岗位要求

该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主要为推拿工作。所对应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包括掌握推拿手法,熟悉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慢性病和老年性疾病保健康复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关爱精神。现在的五年制高职生很少能通过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故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没有资格进入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工作,只能到康复保健场所和休闲场所工作。目前只能取得保健按摩师证,但该证书较容易取得,没有全国统一考试标准,门槛很低,故含金量不高。因此,笔者建议增加针灸推拿技师证书,要求比执业医师低、但比保健按摩师高,且全国统一考试,以适应五年制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就业需要。

6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在培养学生方面,我们要有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在当今社会,一个人一生不一定只从事一种职业,尤其是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因多方面原因,很多毕业生不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因此培养学生跨专业就业能力相当重要。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学生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又不想进保健和美容行业,很多学生毕业后从事其他行业,虽然专业知识没用上,可当时学校的多元职业能力培养在其工作中还是起了很大作用。多元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并进行课程改革也是我们目前要思考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敢想敢做,不怕困难,有开拓进取精神。

7拓展针灸推拿相关专业

我院于2011年与南通体臣卫生学校合并,升格为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卫生分院。对南通体臣卫校来讲,护理专业是其强项,而护理专业又升格为一级学科;针灸推拿专业是我院创办多年、且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专业;两校合并的契机可以重新拓展新专业,充分利用合并后的各种资源,创办一个融护理、针灸推拿、康复于一体,就业主要面向老年护理、家庭护理、临终关怀护理的新专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不断创新,为学校带来生机和活力。

医院针灸科医生工作计划篇6

本专业培养的是中医师,需要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是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面,能作为中医师出诊或者自己出来开诊所的只是少数,因为他们都需要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淬炼。大部分毕业生还是去医院当医生,这里的医院,主要指的是中医院,当然也包括一些西医院的中医科室。其中本科毕业生一般就是去县里的二级医院,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去一些养生、健康管理的公司或企业工作。另外,对于专门从事医学工作的同学来说,这个行业对学历的要求很高,所以也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

不过,由于中医执业范围的限制和国家规定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不能去报考临床类别的医师资格证书,中医执业医师不能再进入各医院的临床科室,所以在中医医院,很多中医师在临床科室工作受到了卫生执法者的质疑,不过这种尴尬随着国家对中医药扶持力度的加大而减少。下面介绍的几个专业就没有这类尴尬了。

针灸推拿学——绿色医疗,低碳环保

针灸推拿学专业原本就是中医学的一部分,中医学专业在课程安排上也有针灸推拿课程。但相对于中医学专业而言,这个专业更加的“绿色环保”,因为针灸师也许只是利用一根针、一根艾灸条加上一双手就能够减轻困扰你多年的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头疼、失眠等各类不适,这也是让外国人感到惊叹的地方。这个专业是中医学领域中率先走出国门,为外国人所接受的专业。据说,针灸推拿还得到国外医保的认可,在国际中医中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就业方面,本科学历可到县级医院就业;硕士学历的毕业生,可以在市级的医院就业或从事科研工作。当上针灸师后可到医院、诊所、康复治疗中心、保健俱乐部、美容院、保健药品商店和健康研究中心等场所工作,除此之外也可以自己开诊所。如果英语学得好,还可以到国外发展,在国外从事针灸推拿工作将比国内有更好发展。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针灸推拿为主的医疗保健系列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一般英语托福成绩在550分以上的针灸本科毕业生,都有着很大的出国锻炼的机会。总之,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针灸推拿人才极其短缺,其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护理学——不愁找不到工作的专业

顾名思义,护理学专业培养的是护理人员。护理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延伸和分支,具有临床医学的特点,又有其特殊的地方。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在本科前两年都差不多,在后两年的时候才开始有差异。护理学生要系统地学习各科护理学,如: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而临床医学专业则是学习内科学、儿科学、外科学等。

这个专业还有一个特点——实践能力强,所以那些动手能力比较好的同学比较适合本专业。因为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范围非常广,从常见的打针输液、整理床褥、协助患者刷牙洗脸,到婴儿保健、重病护理、紧急护理、老年医学、肿瘤医学、社区保健,还有儿科、精神病科和妇保科的护理都是他们的工作领域。

在我国,护士极度缺乏,医护比例严重失调。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大部分医院都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在就业方面,护理岗位就业率相较医生类岗位要高,而且同样是本科生,读护理的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去到一家很好的三级医院工作,而医学专业的学生则很难有这样的机会。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到2015年我国的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平均年净增加11.5万人,这为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据了解,在管理和商业方面受过训练的护士管理者是护理类职业中增长最快的人。

目前,国内很多大中城市的医院都设有涉外门诊,合资医院以及“洋”医院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现。所以,如果护理学人才在具备护理学、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兼备一定的外语能力,那么就业选择将更为宽广,还可以从事在华的涉外医护服务、国际技术合作交流和资料传递等工作。

康复治疗学——后临床工作,协助患者康复

现代的康复治疗学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简陋的治疗方法,而是采用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治疗措施,使病、伤、残者身心健康与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该专业出来的学生做的是“后临床工作”——前面的几个专业大都是直接接触生病的人,而该专业接手的是接受过临床治疗但是没有完全康复的病人,这就需要康复师来协助患者制定严格详细的康复计划,协助其痊愈。在课程设置上,基础医学阶段与临床专业学生是相似的,高年级以后则开始学习他们本专业的知识,如对一些疾病进行后期的康复评估、康复治疗等等。

一家正规的康复中心,里面的治疗内容包罗万象:有烧伤、骨创、神经等损伤的康复,还有矫形支具等。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分为医疗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心理康复等,通过运动治疗、水疗、神经促通技术、减重治疗技术、假肢矫形器制作等手段,来使患者康复。

医院针灸科医生工作计划篇7

目前,法国的中医药事业仍以针灸为主,针灸术已成为医疗竞争中的必备技能。1985年针灸师达7000-9000人,仅在巴黎电话薄上就可查到3000多名,其中10%左右系统学习过中医(3年以上学制)。法国拥有近10个针灸专门学校,18个针灸、中医研究单位,6家针灸杂志,政府成立了针灸专门委员会。90年代,法国的针灸、中医从业人员达1万人,一些公立医院建立针灸科,针灸、中医还常作为某些科室的一种治疗手段,兼职或外聘针灸师、中医师,某些医学教授、专家也可安排固定的中医助手,协助其科学研究或临床工作。

目前,中药的销售与使用,尚未得到法国卫生部门正式批准,政府不准中药以药品名义通过海关进口,所以法国药店常无中成药,而在草药店、药房或华人开的百货商店中往往有售。巴黎一家草药店经销300-600种中草药,勒阿弗尔、波尔多等城市也有经销中草药材与中成药的药店,经营规模在数百种,货源多从荷兰、比利时或香港转口进入法国。单味草药常制成粉剂、提取液、茶剂,中成药则以特殊食品、食品补充剂、保健品或饮料名义进口销售。1986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曾下令对天然药及其替代品深入研究,建议政府成立一个研究草药的基金会(1986年12月成立),以便支持植物药(包括中草药)研究开发与进一步推广。这类药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舆论支持,法国中医界人士也为取得中医药的合法地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法国政府己决定将中医学教育纳入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中去。

1993年,法国已有近2600个中医诊所,用中药、针灸、推拿为病人治病,针灸医生已近万名,每年用掉中草药达35000吨左右。

1996年,在巴黎开设第一家中医医院,这所医院是在中法两国卫生部的倡议下,由欧洲共同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助下开设的,名称为"欧洲第一医院"。这所医院有20张病床,计划办成一所集医疗、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中医药中心,将以针灸、按摩、药物、气功及饮食学为主要内容进行治疗与研究。在法国,中医药被法国医学会确认为正统医学的一部分,并在几所官方医学院校开设课程,患者可为此获取医疗保险。另外,使用中医药也是一条减少医疗开支的可行之路。患者来到这所医院后,首先接待他的是一位护士,护士将向患者介绍传统中医的基本原理,然后病人再去看医生,由医生确诊后建议他采用某种疗法。医院将为每位患者建立病案,作为衡量诊断治疗效果的档案。

目前,法国对中草药研究的力度还不如日、美、德等国,也没有象美国草药研究基金会(AHRF)、草药产品协会(AHPA)那样的组织和经济投入,但中草药受到法国医学界的支持,政府也无意阻止其研究与使用。1996年,法国卫生部巳同意在法中合办的中医院使用中药制剂,法国医学会也承认传统中医是合法医疗实践的组成部分,一些社会健康保险机构已同意支付中医治疗费。此外,在一些科研机构也使用多种中草药治疗专病(临床试验)。可以预计,中医在近期有望得到法国的法律认可。

中医药在墨西哥

拉丁美洲是目前发展中国家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我国在拉美的主要贸易伙伴有:巴西、阿根廷、巴拿马、智利、秘鲁、墨西哥、古巴、乌拉圭、厄瓜多尔、委内瑞拉。 墨西哥是北美西南草药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史书记载的草药就有6,000余种,其中约25%是墨西哥特有的草药。墨西哥还是蜂蜜出口大国,但近年来蜂蜜出口逐年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受非洲蜂入侵的影响。

近年来墨西哥的研究人员,对墨西哥草药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在研究中非常重视借鉴中医学的经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加西亚教授从辣椒籽和辣椒果实薄膜中提取的一种药物制成药膏,药膏涂在皮肤上可起到止痛作用,对于抑制关节炎、风湿病和糖尿病引起的疼痛具有良好疗效。如果是关节炎,长期敷用后关节可活动自如。该种药膏不同于,其仅起止痛作用,不影响皮肤其它感觉。该外敷药没有其它副作用。在我国中成药保健品贸易小组访问墨西哥的期间,墨西哥传统医学专家一再表示,希望中国有关部门能在墨西哥成药生产方面进行技术合作。双方还签署了建立中国墨西哥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的协议。根据这项协议,合资公司将主要经营中国生产的各种医药产品和保健品,作为开始,将首先经营墨方感兴趣的中成药和保健品。

1974年在墨西哥的台斯库湖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螺旋藻工厂,生产藻粉和藻片,墨西哥政府正式批准螺旋藻作为保健食品供应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和一岁以内的婴儿使用,效果十分理想。

目前墨西哥客户已试购了中药20多个品种,其中有属于治疗性的中成药,牛黄解毒丸、银翘解毒丸、黄连上清丸等,烫伤特效药京万红,居家旅行必备的清凉油,延年益寿的保健品等。此外,我国近年来开发的肝复乐、白果浸膏粉、保青春口服液、蜂王浆系列美容品以及花粉系列产品(如花粉田七口服液)等也很受欢迎。

虽然全世界都有非处方药,但每个国家对于这些药物的管理都有自己的法规。药政当局授权这些药上市基于两个原则:安全和有效。在墨西哥也同样。墨卫生部是否将一个药列为非处方药有自己的标准,即安全性:在墨有广泛使用的经验;适应症:消费者能自己诊断疾病、选择药物和控制治疗;疗程短;须世界范围的用药经验。

在墨西哥,自我药物治疗具有很大优势,主要从经济上考虑,这些药已上市多年,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低廉。此外,也省去了看医生的花费。为保证正确使用自我治疗药物,需要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宣传以教育消费者。有专门机构卫生管理理事会(Derectorate of Sanitary Control)监控大众传媒的非处方药广告,确保公众得到确切实在的宣传。

卫生部将在严格标准下批准更多非处方药上市。如发现非处方药发生严重副作用,卫生部将采取行动,考虑修改标签、增加注意事项、剂量说明等。或者,必要时将该药恢复为处方药。

应当指出,在墨西哥维生素作为药品管理,大部分维生素属非处方药。生产必须符合药品注册标准,包括生产车间要得到用药生产的卫生许可。大剂量的VA、VD用于治疗皮肤病、骨质疏松、佝偻病,这些病需要医生确诊,这些药品要注明按处方药管理。

草药和顺势疗法药物也属于OTC药物。墨西哥卫生部认为非处方药既安全又有用,应在严格审查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前提下,逐步增加非处方药品种。

对墨西哥出口中药应注意的问题包括:质量问题、支付方式问题、贸易习惯问题、出口价格问题、二程船通知单问题、售后服务问题。

医院针灸科医生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 针灸 医学史 文献综述

近五年来关于针灸医学史的研究,涉及针灸的经络、腧穴、针灸的技法、针灸的处方与取穴、针灸的临床、针灸的医家、针灸的医籍、针灸的教育、针灸的中外交流等方面,其中以腧穴、灸法、处方与取穴、临床、医家、医籍研究比较多。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勾划出目前国内针灸医学史的研究方向与水平。

经络与腧穴方面的研究

这几年来,一些研究探讨了经络与腧穴的起源、发展过程。曹铁军等探讨了经络及腧穴起源及其意义[1],华萍等归纳、总结经络研究的各个流派[2],常小荣等论述了腧穴学的历史发展过程[3],谭奇纹对汉代以及汉代以前经络腧穴文献进行全面系统考证[4],黄龙祥研究了腧穴主治的演变[5],刘立公等对古代文献中三焦经及其腧穴主治进行统计[6],崔孟镐选取腧穴理论组成部分之一脏腑俞募穴的内容进行研究[7]、黄思琴等对古代文献中百会穴的记载进行研究[8]。

在针灸铜人方面,黄龙祥对东京国立博物馆针灸铜人的外形特征、经穴数量、穴名书写特征、经穴归经以及经穴定位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考察[9],黄龙祥等还在系统考察明代正统铜人沿革的基础上,确认了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针灸铜人为明正统铜人,同时确认正统铜人的性质是仿宋天圣铜人,可视为宋代国家针灸经穴标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本的权威解释[10]。

针灸技法与取穴方面的研究

针灸技法的研究主要是在灸法方面。于赓哲对唐宋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浮沉作了的时代背景分析[11],杨威等总结出清朝灸疗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清代灸疗的发展特点[12],箱大昭通过日本灸法历史资料的回顾以及现代灸法文献的研究,系统地展示日本灸法的发展历史、源流以及演变过程[13]。田纪钧总结了刃针疗法的历史渊源[14]。

黄涛研究了古代文化因素对针灸选穴的影响,并且还分析针灸方的演变及选穴规律[15~16],杨兆民探索了古今针药并用的源流[17],樊旭通过对古今针灸治疗泄泻病的文献的整理及分析研究后总结出针灸治疗泄泻病的常用处方及配穴规[18],张瑞峰等研究了古代针灸防治“中风”处方规律[19],富作平通过对古今文献的分析及研究,总结出针灸治疗中风病的高频次处方[20],郭向军等总结出针灸治疗哮喘病的主要穴位、归纳出哮喘病针灸常用处方及其配穴原则与规律[21]。

针灸治疗疾病史

针灸治疗疾病史方面主要集中在内科疾病方面,比较突出的研究是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刘立公等人运用计算机对多种古医籍中使用针灸方法治疗各科疾病的内容进行统计方面。刘立公等对古医籍所载有关针灸治疗消渴、瘟疫内容进行整理研究[22~23],王妮探讨了哮喘病的针灸防治规律、以及各种方法和临床证型之间的选穴配穴规律项等[24],王全林分析归纳了宋代针灸补肾法的基本特点[25],李永宸等总结了岭南医家采用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的经验[26]。在外科方面,刘立公研究瘕积聚、瘤核赘突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27~28],李云等总结了古代针灸歌赋治疗痛证的特色[29]。五官病方面,韩红探讨了五官病针灸用穴的技法[30]。另外,王宇恒等从历代文献中对针灸疗法禁忌症的论述进行整理[31],李戎分析针灸“人神禁忌”学说中的“尻神”辨误[32],贺小英评述针灸时间疗法的发展历史及现代临床运用[33]。赵诚基还探讨了古代医家创立针灸“治未病”方法的学术思想、理论基础、以及探索针灸“治未病”规律[34],武晓冬等探讨了古代针灸文献中有关症候群鉴别方法[35]。

医家与医籍方面

对针灸医家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古代医家的研究,对近、现代的医家研究相对较少。魏稼、王家骜、王红云分别研究了张仲景的针灸学说、针灸特色及其对针灸学的贡献[36~38],黄晓菁、安贺军、曹中兵等分别研究了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成就、总结了孙思邈对外科灸法的贡献,及其对诸风病的治疗[39~41],严善馀探讨了王国瑞对针灸学的贡献[40],王千怀等总结了王执中对针灸临证方剂的贡献[43],严善馀探讨了窦默针灸学术思想[44],袁宜勤对徐凤的针刺调气说、治病八法说、子午流注针法说、灵龟飞腾八法说等针灸学说展开研究[45],余雪琴、高希言等分别总结了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46~47],俞昌德等总结了楼英的针灸学术思想[48],袁宜勤等探讨了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49],赵欣纪等总结了近代医家陆瘦燕对针灸学术的贡献[50]。

与针灸相关的古籍研究除了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外,对金元时期的《标幽赋》以及明代的针灸医籍的研究也比较多。李广钧、白云来、王小平、徐晖分别对《内经》中的经络学说、针灸的时间疗法、针灸调经原理、刺禁展开研究[51~54],刘智斌、薛西林、贺君、訾明杰分别对《伤寒论》的针灸疗法、针灸应用特色、针灸的应用规律作了探讨[55~58],李福芝、赵忠顺分别研究了《伤寒论》中针灸在六经病中应用、太阳病桂枝汤证针灸配穴特点[59~60],顾一煌等分析《伤寒论》用灸规律[61]。李素云等对《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的构成特点进行分析 [62],王家骜等探讨了马王堆医书针灸学术成就[63]。张宝文、张胜春、纪军、李戎、刘建民分别研究了《针灸甲乙经》与《太素》互校内容、处方用穴特点、处方配穴的特点、禁针禁灸腧穴、妇科疾病的治疗[64~68]。 冯禾昌通过《太平圣惠方·针经》总结唐代针灸医学特点[69],万文蓉、李万庆分别探讨《千金要方》哮喘选穴配方特点与针灸禁忌[70~71],王天生等探讨了敦煌遗书《灸经图》治疗五劳七伤特点[72]。严善馀总结了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对针灸学的贡献[73]、任玉兰等探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归经的方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74]。周鹏等总结了《玉龙歌》的针刺治痛特色[75]。王雪苔对金代佚名氏《针经》进行考证[76],苏春梅、杨俊生分别探讨了《标幽赋》的语言特点、对针灸的贡献、学术思想[77~79],严善馀总结了《卫生宝鉴》针灸学术特点[80],韩秀珍、邹敏分别研究了《针灸聚英》的学术思想及其对火针的贡献[81~82],张芙蓉等对《琼瑶发明神书》成书年代及作者考进行考究[83],金亚蓓探讨《奇经八脉考》对奇经理论的贡献[84],肖元春对《针灸集书》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整理研究[85],王继等探讨杨继洲《针灸大成》四篇“策问”的学术价值[86]。刘立公等总结了张镜的《刺疔捷法》在临床上的经验[87]。武晓冬采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考据学等传统的文献整理和史源学的研究方法,结合了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手段,对《存真环中图》进行全面、高效的辑佚和考证[88]。另外,李相昌对朝鲜太医许任的《针灸经验方》进行研究[89]。

其他方面研究

1.针灸的通史或各时代的研究

针灸的通史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是黄龙祥主编的《中国针灸史图鉴》。该书分上下2卷,载图1 998幅,总745页,按内容分为“内景与外景”、“明堂与经络”、“器具与技法”、“处方与取穴”、“按摩与导引”、“医家·医籍·医学”、“其他”等7大类,是目前国内医学史领域最大的一部图集。该书既是文物收集、鉴定、保护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又是中国针灸博物馆的形象大使和中国针灸发展史的一个缩影[90]。

阎杜海等总结了宋金元时期针灸学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深远[91],叶险峰等分析了宋代社会背景对针灸学的影响[92],谭源生分析了民国时期经络学、腧穴学、针刺手法主要演变产生的原因及演变产生后对后世的影响,并从中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为当今针灸学发展提供借鉴[93]。

2.针灸学术的教育、传播、中外交流史

张永树研究了以承淡安为代表的澄江针灸学派在海外传播的史迹[94],陈泽林等对中日两国针灸教育的历史进行了比较[95],冯诗婉介绍了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历史和现状[96],李照国等探讨了灸术在西方的早期历史[97]。朱兵认通过metu系统探讨经络的中外交流[98]。

3.针灸医学史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黄涛研究了古代文化因素对针灸选穴的影响,他认为由于针灸方中文化因素的混杂,影响了人们对古代针灸方的正确理解[99]、柴克义分析了中国古代哲学对针灸学的影响[100]。

近五年来,针灸医学史特别是在针灸医家、医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有不少的学者从语言学、训诂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角度对针灸医学史展开研究,但总的来说,针灸医学史研究仍还很薄弱。今后,除了加强对于针灸的经络、腧穴、处方、取穴、临床、医家、医籍等方面研究外,应重视利用计算机的存储、检索等先进技术,对史料、医籍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认真研究,以大力弘扬针灸医学。另外,还应加强对针灸近代史、教育史、中外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曹铁军,黄 芳.对经络及腧穴起源及其意义的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6,24(3):551.

2 华 萍,吕 虎,原 林,等.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及其分析[J].中国针灸,2006,26(6):407.

3 常小荣,王 超.腧穴学的发展历史概况[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6):51.

4 谭奇纹.汉代及汉代以前经络腧穴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 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集,2004.

5 黄龙祥.腧穴主治的演变[J].中国针灸,2001,(3):52.

6 刘立公,顾 杰,沈雪勇.古代文献中三焦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1):37.

7 崔孟镐.腑俞募穴源流考[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4年博士论文集,2004.

8 黄思琴,田小平,黄英华.古代文献中百会穴的记载[J].吉林中 医药,2006,26(1):61.

9 黄龙祥.东京国立博物馆针灸铜人研究的突破与反思[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5,24(1):1.

10 黄龙祥,徐文斌,张立剑,等.明正统仿宋针灸铜人鉴定与仿制[J].中国针灸,2004,24(5):355.

11 于赓哲.唐宋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浮沉———项技术抉择 的时代背景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1(1):62.

12 杨 威,马小丽.灸疗的发展状况及特点[J].中国针灸,2002, 22(3):202.

13 箱大昭.日本明治以来灸法发展的历史与现状[D].中国中 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集,2003.

14 田纪钧.刃针疗法(1)——刃针疗法的历史渊源[J].中国针灸, 2005,(2):71.

15 黄 涛.古代文化因素对针灸选穴的影响[J].中华医史杂志, 2005,35(4):214.

16 黄 涛.针灸方的演变及选穴规律分析[D].中国中医研究院 针灸研究所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集,2003.

17 杨兆民.中医针灸、方药并用源流纪略[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3,4(04):202.

18 樊 旭.泄泻病古今针灸处方规律的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 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3.

19 张瑞峰,蒋松鹤.古代针灸防治“中风”处方规律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6,31(5):308.

20 富作平.中风病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研究[D].辽宁中 医学院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2.

21 郭向军,刘文滨,裴景春.哮喘病古代针灸处方整理及配穴原则[J].中医药学刊,2006,24(1):176.

22 刘立公,顾 杰,方东行.消渴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4,22(2):13.

23 刘立公,顾 杰,杨韵华.时病瘟疫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 [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3):38.

24 王 妮.针灸防治哮喘的文献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5.

25 王全林.针灸补肾法的宋代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2006.

26 李永宸,赖 文.针灸除疫,绩载史册——岭南医家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的贡献[J].中国针灸,2004,24(12):873.

27 刘立公,顾 杰.瘕积聚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2):5.

28 刘立公,顾 杰,方东行.瘤核赘突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4):319.

29 李 云,查 炜.古代针灸歌赋论痛症[J].黑龙江中医药, 2002,(6):41.

30 韩 红.五官病针灸用穴技法五谈[J].吉林中医药,2006,26 (4):12.

31 王宇恒,常存库,黄寅焱.针灸疗法禁忌症的历史探究[J].针灸 临床杂志,2005,21(7):49.

32 李 戎.针灸“人神禁忌”学说中的“尻神”辨误[J].中国针灸, 2002,22(8):571.

33 贺小英.针灸时间疗法的发展状况与述评[J].甘肃中医,2005, 18(8):30.

34 赵诚基.古代针灸“治未病”方法初探[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5.

35 武晓冬,黄龙祥.古代针灸文献中有关症候群鉴别方法的探讨[J].针刺研究,2005,30(1):53.

36 魏 稼.张机的针灸学说[J].中医药通报,2005,4(1):15.

37 王家骜.张仲景的针灸特色[J].中医文献杂志,2004,22(2): 27.

38 王红云.浅述张仲景对针灸学的贡献[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20(3):14.

39 黄晓菁,李永堂.孙思邈针灸学术思想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 学报,2005,29(3):64.

40 安贺军.孙思邈对外科灸法的贡献[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 (2):46.

41 曹中兵,胡洁琳.浅析孙思邈灸法治风[J].时珍国医国药, 2004,15(4):240.

42 严善馀.试论王国瑞对针灸学的贡献[J].光明中医,2005,20 (2):29.

43 王千怀,王晓鹤.针灸临证方剂的创始人王执中[J].山西中医 学院学报,2005,6(1):16.

44 严善馀.窦默针灸学术思想考释[J].中医药学刊,2003,21 (12):2163.

(12):49.

46 余雪琴.杨继洲论灸疗[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5(1): 53.

47 高希言,马巧琳.论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J].中国针灸,2006,26(6):451.

48 俞昌德,俞兰英,王 艳.楼英的针灸学说[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4):62.

49 袁宜勤,王泽涛.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6,24(4):30.

50 赵欣纪,赵长衍,高希言.陆瘦燕对针灸学术的贡献[J].河南中医,2003,23(9)“12.

51 李广钧.《黄帝内经》论经络学说浅析[J].北京中医,2006,25 (12):727.

52 白云来,刘汉山,邓江华.浅谈《内经》中针灸的时间疗法[J].江 西中医药,2006,37(10):45.

53 王小平.《内经》针灸调经原理初探[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29(2):105.

54 徐 晖,许银珊,刘清国.《内经》刺禁初探[J].山西中医,2007, 23(1):42.

55 刘智斌.《伤寒杂病论》针灸疗法探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27(3):1.

56 薛西林.《伤寒论》针灸疗法探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 24(1):1.

57 訾明杰.《伤寒论》中针灸的应用规律[J].北京中医,2005,24 (6):349.

58 贺 君.浅论《伤寒论》的针灸应用特色[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2):24.

59 李福芝.针灸在《伤寒论》六经病中应用[J].黑龙江中医药,2003,(4):45.

60 赵忠顺.《伤寒论》太阳病桂枝汤证针灸配穴浅论[J].江苏中医药,2004,25(12):43.

61 顾一煌,李忠仁.浅析《伤寒论》用灸规律[J].江苏中医药, 2005,26(2):7.

62 李素云,黄龙祥.《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理解方法探析[J].中国针灸,2006,26(11):821.

63 王家骜,苏侗志.马王堆医书针灸学术成就初探[J].湖南中医 杂志,2003,19(6):1.

64 张宝文.《针灸甲乙经》与《太素》互校内容考辨[J].中医药文化,2006,1(6):28.

65 张胜春,赵京生.《针灸甲乙经》中处方用穴特点[J].中国针灸, 2002,22(7):494.

66 纪 军,王正明.《针灸甲乙经》处方配穴特点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7):38.

67 李 戎,罗永芬.简析《针灸甲乙经》中的禁(慎)针禁(慎)灸腧 穴[J].中国针灸,2001,21(11):695.

68 刘建民,李海棠.《黄帝针灸甲乙经》论治妇科疾病浅释[J].国医论坛,2005,20(4):14.

69 冯禾昌.从《太平圣惠方·针经》看唐代针灸医学[J].中华医史 杂志,1997,27(3):140.

70 万文蓉.《千金要方》哮喘选穴配方特点探析[J].中国针灸,2003,23(3):180.

71 李万庆.《千金要方》针灸禁忌探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5,40(4):178.

72 王天生,吕兰萍,王永强.敦煌遗书《灸经图》治疗五劳七伤特点初探[J].中国针灸,2006,26(10):753.

73 严善馀,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对针灸学的贡献探微[J].中医药学刊,2001,19(6):635.中医药,2006,(5):45.

75 周 鹏,赵仓焕.论宋代《玉龙歌》的针刺治痛特色[J].陕西中 医,2006,27(3):327.

76 王雪苔.金代佚名氏《针经》考[J].中国针灸,2002,22(5):351.

77 苏春梅.从《标幽赋》的语言看《内经》的经典作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2):1.

78 杨俊生,衣 蕾.浅析《标幽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6(4):33.

79 王报春,刘 超,何伟晔.《标幽赋》针法灸法学术思想浅析[J]. 针灸临床杂志,2003,19(2):4.

80 严善馀.试论《卫生宝鉴》的针灸学术特点[J].中国针灸,2004, 24(11):809.

81 韩秀珍.论《针灸聚英》的学术思想[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 (7):469.

82 邹 敏.《针灸聚英》对火针的论述[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 (1):68.

83 张芙蓉,周益新.《琼瑶发明神书》成书年代及作者考[J].中医文献杂志,2006,24(2):7.

84 金亚蓓.《奇经八脉考》探析及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05,25(3):207.

85 肖元春.《针灸集书》的文献学研究[D].上海中医药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集,2004.

86 王 继,孙立虹.《针灸大成·策问》探微[J].中国针灸,2004,24(7):513.

87 刘立公,顾 杰,庞淑英.张镜和《刺疔捷法》[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2):47.

88 武晓冬.《存真环中图》辑考[D].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2.

89 李相昌.许任《针灸经验方》研究[D].上海中医药大学2004年 博士学位论文集,2004.

90 黄龙祥.中国针灸史图鉴[M].山东:青岛出版社,2003.

91 阎杜海,李成文.宋金元时期针灸学的发展[J].河南中医学院 学报,2003,18(5):79.

92 叶险峰,李成文,阎杜海.宋代社会背景对针灸学的影响[J].中 国针灸,2007,27(1):66.

93 谭源生.民国时期针灸学之演变[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6.

94 张永树.澄江针灸学派传人苏天佑海外医教史迹[J].中国针灸,2005,25(6):443~444.

95 陈泽林,郭 义,小野泰生,等.中日两国针灸教育历史比较分析[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27(3):138.

96 冯诗婉.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历史与现状及前景[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集,2003 .

97 李照国,李 鼎.略论灸术在西方的早期历史[J].中国针灸,1999,(08):53.

98 朱 兵.经络有舶来的成分吗[M].中国针灸,2005,25(10):741.

99 黄 涛.古代文化因素对针灸选穴的影响[M].中华医史杂志, 2005,35(4):214.

上一篇:医生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妇产科主治医生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