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15 06:55:51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篇1

【关键词】 学习心理;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初中生

1 问题提出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变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渴望接近、尝试、探究和掌握知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活动的最佳动力,有着学习兴趣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1]。近年来,学习兴趣这一古老的话题在西方教育心理学界不断走向复兴,也成为了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2]。根据国家三级课程政策的基本精神,结合中学生存在的明显厌学倾向和兴趣分化特征,许多中学根据自身条件分别以“任选课程”的方式对初中学生开设了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了对中学校本课程的开设进行有效的评估,同时使学校和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从实际出发更好地完善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特组织和实施了中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研究。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的选择 借助相关研究和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本研究被试来自南京市4所普通中学初一、初二和初三3个年级的学生。从初一随机抽取了122人,初二随机抽取了151人,初三随机抽取了159人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共收回有效问卷383份,各年级分别为100份、140份和143份,其中男生有效问卷为186份,女生有效问卷为197份。

2.2 工具 在与4所学校有关领导、老师及部分同学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得到了初步的了解,然后结合朱智贤教授指导的青少年理想、动机、兴趣研究协作组在国内10省市开展的“在校青少年理想、动机和兴趣的研究”时所采取的兴趣组试题[3],编制了《中学生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为了得到学生在学习兴趣上更丰富的信息和观点,该问卷由客观性选择题和主观性开放题两部分组成,共含试题33个,其中选择题29个,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每题的若干答案中任选一个作为回答,它既包括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倾向性、稳定性、广度、效能等兴趣特点的调查[4,5],也包括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学校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调查;开放题4个,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现自己在学习兴趣发展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学生对学校在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过程中的满意度等。

2.3 资料的处理 对于选择题部分,以个人在问卷上的分数为基础,在对数据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按照年级和男女学生通过SPSS 10.0版本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的职业类型等信息,作为研究分析的参考。对于开放题部分,则主要根据学生的作答内容,提炼出他们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并对每一类思想进行统计并求出百分比。

3 结 果

3.1 学生学习兴趣的倾向性

3.1.1 学生学习兴趣的倾向性是指学生对哪一门或者哪几门课程发生兴趣。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发现,93.6%的初一学生、97.6%的初二学生和97.3%的初二学生能够明确地指出他们“最喜欢的必修课程”与“最不喜欢的必修课程”,94.8%的初一学生、96.4%的初二学生和97.3%的初三学生能够明确地指出他们“最喜欢的选修课程”与“最不喜欢的选修课程”,这说明初一和初二学生无论对必修课程的学习兴趣,还是对选修课程的学习兴趣都有了很明显的分化,而且学习兴趣的分化在课程类别、性别以及年级等方面都无明显差异。

3.1.2 在初一学生中,他们最喜欢的必修课程是外语(占总人数的20%),其次是语文(占总人数的19%),他们最不喜欢的必修课程是地理(占总人数的19%);在初二学生中,他们最喜欢的必修课程是语文(占总人数的28.6%),其次是体育(占总人数的12.9%),他们最不喜欢的必修课程是外语(占总人数的20%);在初三学生中,他们最喜欢的必修课程是体育(占总人数的28.0%),其次是语文和音乐(都分别占总人数的13.3%),他们最不喜欢的必修课程是政治(占总人数的22.4%),见表1。

3.1.3 初中各年级学生最喜欢和最不喜欢某一必修课的原因具有高度一致性(见表2)。最喜欢某一必修课程的首要原因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获得一种乐趣”(占总人数的51.0%),其次是“喜欢这门学科的老师/老师讲得好”;最不喜欢某一必修课程的首要原因是“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一种学习的乐趣”,其次是“基础不好,很难取得很好的成绩”。

由此可见,学生对某一课程的喜欢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是否能够感受到学习该课程所带来的乐趣这一主要因素,其次才是教师的因素。升学和就业这一被人们看作非常现实的因素对初中生的课程兴趣并无显著影响。

3.2 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 学习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学生对某一门学科喜好的持久性程度。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稳定性对学习都有重大的意义,学生对某一门或者几门课程有了稳定的兴趣,才能经过长期的钻研,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研究发现(见表3和表4),初中各年级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兴趣稳定性较高,年级差异不显著([WTBX]P[WT]=0.440)。

表2 最喜欢与最不喜欢某一必修课程的原因比较(%)

统计分析发现,初中生认为自己学科兴趣产生在“五年级和五年级以前”占总人数的66.3%,其中初一、初二和初三各年级学生中认为自己的学科兴趣在该时期产生的分别占77.0%、65.0%和60.2%。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学生学科兴趣产生的重要时期或者说关键期是在小学五年级。

3.3 学生学习兴趣的广泛性 学习兴趣的广泛性是指学生学习兴趣的范围。研究发现,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比较广泛,且性别差异不明显,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另外,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在喜欢的课程较多或很多的3个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把兴趣广泛性和他们最喜欢的课程之间的关系界定为“很密切”或者是“较密切”。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广泛的学生在兴趣的广度和中心兴趣之间的关系认识是正确的。对于乐于学习的课程很少的学生,

初一、初二的学生认为主要的原因是“觉得自己没有精力去学习更多的课程”(分别占34.4%和32.3%),其次是“使自己喜欢的老师较少”(占21.9%和25.8%);而初三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自己在很多课程学习中的基础很差”(占44.4%),其次则是“觉得自己没有精力去学习更多的课程”(占24.1%)。

3.4 学生学习兴趣的效能性 学习兴趣的效能性是指学习兴趣在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力量。如,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效能性时,他们通常会积极参与学校组织与自己最喜欢的课程有关的活动。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当学校组织与他们最喜欢的课程有关的活动时,能“很积极参加”的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分别占53.0%、52.1%和31.5%;能够“较积极参加”的各年级学生分别占32.0%、35.7%和44.1%。由此可见,初中生对某一课程的兴趣基本具有较高的效能性。

3.5 学科学习的兴趣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所调查学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见表5),学生最感兴趣学习的学科与最喜欢的教师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P=0.000),但随着年级的增高其相关程度有所下降;从总体上看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上课最好的老师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初一和初二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明显;过去我们可能认为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一定与班主任之间存在显著关系,但从本研究看来,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与班主任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也就是说,班主任并没有影响学生对学习兴趣科目的选择,体现了初中生在兴趣选择上的自主性。而且从年级差异上不难看出,年级越高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的选择越自主,受相关教师影响越小。

4 讨 论

4.1 初中生在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课程上存在惊人的差异。初一学生最喜欢的是外语,其次是语文,最不喜欢的是地理;初二学生最喜欢的是语文,其次是体育,最不喜欢的是外语;初三学生最喜欢的是体育,其次是语文,最不喜欢的是政治。这似乎反映了学生兴趣变化的一定连续性,对语文的兴趣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对外语的兴趣却在下降,对体育的兴趣却明显上升。这其间的变化很值得中学学科教学与管理人员思考再加以思考,如外语,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它是最喜欢的学科,而初二学生就认为是最不喜欢的了,初三学生也把它看作是仅次于政治的最不喜欢的学科。

4.2 以往研究认为,中学生对某一学科最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受家庭、环境(教师和学校)的影响,对某一学科最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基础不好。然而,本研究却发现,初中生最喜欢或者最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原因并非源于外部因素,而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一种乐趣”。同时,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一组矛盾,即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从教师、家长看来,当然希望学生感兴趣学习的学科是能有利于未来的升学与就业,而学生却以学习乐趣为标准认定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这必然带来教师、家长对学生希望与学生实际选择之间的矛盾。因此,学校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那些教师、家长认为有利于未来就业与升学的学科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协调这一矛盾,达到两者的统一。

4.3 从调查研究的结果看来,中学生学科兴趣的产生集中在五年级和五年级以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学生学科兴趣产生的重要时期甚至可以说关键期是在小学五年级。但我们不能因此结论而认为中学教学对学生兴趣没影响,一方面毕竟该结论的正确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另一方面即使学生学科兴趣的倾向在那时已基本定性,但我们可以从兴趣的程度上去改变他们,特别是象外语、物理、化学等新增设的学科,我们还可以凭借学生对学科的新奇性而影响他们兴趣的倾向性,从而激发和改变他们的兴趣。

4.4 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分析中发现,学生最感兴趣学习的学科与最喜欢的教师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WTBX]P[WT]=0.000),但随着年级的增高其相关程度有所下降;从总体上看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上课最好的老师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初一和初二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明显;过去我们可能认为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一定与班主任之间存在显著关系,但从本次调查看来,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与班主任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学习兴趣科目的选择影响不大,也就是说,初中生在兴趣选择上的自主性较高。

4.5 初一、初二和初三各年级学生在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最喜欢参加的活动与选修的课程之间都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P=0.000),而且相关性随年级的增高而增高。这不仅说明初中生对校本课程所产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高的效能性,而且从年级差异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校本课程的开设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兴趣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也正是中学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之一。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篇2

2015年,我担任了“国培计划”――河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培训项目保定市曲阳县初中语文工作坊坊主的工作。这项工作历时一年,我带领坊内的参训教师完成了分阶段进行的线上研修任务,还组织了效果良好的线下送课到校活动。我们共同探讨了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典型疑难问题,在中考作文的训练和课堂教学的设计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我们这次工作坊网络研修由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承办。承办方在工作坊网络研修平台投放了很多优质教学资源,还设计运行了具有实效性的工作坊研修学习模式。整个培训由承办方牵头,分学科进行精细化管理,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负责人,培训的每一项活动都有学科负责人发出指令,坊主结合本地教学实际进行具体操作,线上研修和线下实践相结合。

在学科负责人的导引之下,我们的工作坊首先确立了团队的名称、口号和理念。为了便于交流还创建了QQ群,要求各位参训老师加入本群,及时查看群文件和公告。我们教师进修学校还组织了培训会,在会上我对这次研修活动作了总体说明,并通过PPT的形式向参训教师演示了登录学习平台的全过程,会后把这个课件放到了群文件中,以备随时查看。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反馈,我又制作了一个《常见问题解决方案》的小课件,传到群文件中,把近期参训教师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汇总,提出解决办法以供参考。平时我都会密切关平台培训动态;并择要以公告的形式发到工作坊和QQ群。这样参训动态会随时传达给学员,以保证我们的网络研修顺利进行。

在网络研修的各个阶段,工作坊都按照学科负责人发出的指令按部就班地开展活动。坊主引领版块和坊内研讨版块是我们工作坊活动的主阵地。我在坊主引领版块公布了曲阳县初中语文工作坊的研修方案。这个研修方案是在北京大学有关人员的指导下,结合本县的语文教学实际制定的。出发点是可以使这次网络研修学习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个研修方案会伴随我们整个学习的过程,需要老师们步步紧跟,密切配合。

针对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系统性较弱、训练针对性不强的作文教学现状,我提出了本次研修主题――中考考场作文训练。实施办法是通过对2015年中考真卷优秀作文分析,确立散文类、记叙文为作文的训练切入点,理论分析引领和作文教学实践相结合,达到切实提高学生应试作文的写作能力的目的。实施过程分五个主题研修阶段逐一进行。

在研修方案的统御下,我们工作坊结合研修平台创设了很多活动,坊主引领的坊内研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首先,我发了一个引领帖:“为了更好的解决老师们当前的教学问题和困惑,让教研更真实有效的发生,需要我们把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予以整理归纳后,在互助研讨区,并请老师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我把坊内研讨版块中的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汇总成十个典型问题,进行了公布,并请老师们踊跃参加这次典型疑难问题大讨论活动,晒出自己的教学智慧。因为切实关系到老师们自己的教学实际,这个主题帖受到高度关注,老师们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智慧的火花碰撞激发,老师们都觉得受益匪浅。

我们工作坊还发起了许多其他活动,比如推荐美文,尤其是对我们的作文教学大有裨益的文章;推荐一本好书,并写出推荐理由;参加读书活动并写出读书报告;交流作文教学中的经验;搜集归纳中考作文考试的题材和题材;学生优秀考场作文选;春联征集活动等。

参训老师们态度积极,工作坊气氛热烈,尤其是读书活动和交流

作文教学中的经验方面都涌现出不少精品。但是由于我县是半山区,一些乡村中学的硬件设备不够,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台办公电脑,导致部分教师学习滞后,不能紧跟工作坊的节奏进行网络研修,对于错过的精彩老师们深表遗憾。

教学设计版块中很多老师发了教学设计以供讨论打磨,经过反复修改,老师们把自己打磨好的教学O计提交到作业栏。我在批改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一些教学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些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再次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又重新提交了一次。这种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令人敬佩,同时也把打磨教学设计的初衷贯彻得非常彻底。另外,我把在批改教学设计中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发到坊内研讨版块,大家一起来讨论。对于这些典型问题,老师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通过交流研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

工作坊网络研修要充分运用研修简报的作用。我们工作坊一共了14期研修简报。除了上交的5期正式简报,我还了开班须知,阶段性学情,研修总结,成果汇总等9期简报,涵盖了我们网络研修的各阶段内容,使老师们做到心中有数,以确立学习努力的方向。

工作坊网络要重视坊内资源建设。在坊内资源建设方面,以本次研修主题为核心,我投放了大量优质资源,设置了作文类、美文类、读史坊、文言文类、其他类等五个类别。这些坊内资源点击率非常高,很受老师们的欢迎。

这次工作坊网络研修模式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为此,我们进修学校组织进行了为期三周的“送课下乡”活动,我跟随初中语文组参与了这项活动。作为主持人,我亲眼见证了这种送课到校的线下交流带来的良好效果。无论是听课教师,还是送课教师,也包括我们这些组织者都感到受益匪浅。在送课交流的过程中,我见到了很多我们工作坊的成员,他们都表示这次线下活动组织精心,方向准确,选课精准,所送即所需。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渠道的探讨交流,收益颇多。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篇3

XX年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为重心,以教研为中心,以科研为引领,以培训为抓手,以信息为支撑,以加大经费投入为保障,教研、科研、培训、信息协同运作,四大部门通力合作,充分发挥“研训、引领、管理、服务”的职能作用,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为我市率先实现高水平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和谐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工作的研究与指导。

以提高学科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为主要形式,扎实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坚持行之有效的计划、总结审查备案制度。学年初,学校制订校本研训专项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活动内容、主要措施、主要活动安排四个部分。年末写出校本研训专项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活动内容,基本做法,取得的成绩或经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办法。计划总结要分类归档保存。坚持校本研训年度评估制度。根据校本研训的工作重点和薄弱环节,调整完善评估方案。评估采用综合评议和现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大校本研训评估结果在考核评估中的分值权重,把学校管理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教师、学校、质量的内涵发展上来,加强制度建设,注重过程管理。今年将继续进行“校本培训先进学校”的评选。

2.精心组织好各类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xx年培训计划,包括十大培训模块、52个培训项目。项目设计涉及德育研修、教育教学研修、现代化装备管理与使用、学历提升等,实现各类教育和各类人才全覆盖。

重点培训项目内容(1)开展“亮师表,正教风,提形象”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以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系列活动,切实解决当前师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做好市第七届中小学主题班会课评比和年度班主任征文的评选工作。

(2)充分发挥“雉水名师工作室”作用,招收固定学员,吸收走读学员,进一步扩大影响,扩大教师受益面。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意识,建立“雉水名师工作室”考评标准,以教师受益面、人才成长率和公众认可度为主要指标。

(3)继续办好第六届市“雉水校长(园长)”。加强学校管理干部职责和执行力培训,通过培训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管理干部履行职责的能力。

(4)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举办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秀、xx届和xx届新教师等培训班,促进其快速成长。

(5)开展教研方式的“微革命”研究。组织中小学学校发展共同体全方位开展合作教研和横向互动与交流活动。有效实现各共同体内部在教师构成、信息资源及其活动组织方面的优势互补。定期召开共同体建设沙龙研讨活动,积极开展共同体一日开放活动。利用各种教研活动加强教师培训,引领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6)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教育云平台)上取得突破。认真研究目前教育信息化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云的具体表现形式、县级试点单位的技术架构和瓶颈难点及对策,积极稳步启动并完成上级要求的试点工作。组织9个市“xx”规划课题学校的研究工作,扩大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组织小学校长、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团体竞赛,充分应用智能录播系统,发挥“学校联盟”优势,进一步推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应用和研究水平的提高。重视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智能录播、组组通系统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高效融入“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竞赛活动。

(7)扎实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现代信息化应用及研究能力。组织计算机、电教设备管理人员的基本维护培训,组织“xx”市电教专项课题研究人员的培训,开展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教室等管理人员专用软件使用培训。

(8)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展远程教育培训。进一步办好微型课题研究网、活动教学研究网、市教育科学课题管理网和教科室网页,及时更新内容,做到新、快、准,不断扩大教育科研信息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9)深入推进读书活动。举办年度读书征文、读书笔记、青年教师藏书家评比活动。举办“第四届市青年教师读书展示会”(开展青年教师读书漂流活动、名师赠书活动)。加强读书工作的管理和考评,以评促读、以评促学。做好学校教科研年度考评的组织工作,优化考评手段,运用考核杠杆,推动和促进基层学校自觉、自主地提高教科研水平。

(10)进一步做好在职教师学历进修。《市xx教育发展规划》对在职教师的学历进修提出了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必须达到95%,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必须分别达到45%、65%、95%;初中、高中、中职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必须分别达到8%、20%、15%。各单位要认真开展“xx”中期自查工作,进一步完善学历进修机制,制定在职教师学历进修计划,大力鼓励教师开展学历进修,并切实做好教师学历进修权益保障工作,妥善处理工学矛盾,确保至XX年各学段教师学历要求全面达标。各单位10月底前要将学历进修教师名册和相关情况报教育局人事科。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建立市中小学教职工培训工作领导组和工作组。

(二)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年初编制培训项目计划及预算,经领导审批同意后实施。培训项目结束,经考核合格,按实结算。继续执行xx年制定的对优秀教师、管理者出国培训,编外聘用合同制幼儿教师学历提升的奖励政策不变。进一步加大研究生进修经费补助力度,从xx年起,凡考取教育硕士的老师,原定奖励考前辅导经费1000元,毕业后奖励5000元的政策不变。各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奖励办法,按照相关规定报销差旅费及不少于三分之二的学杂费。各市直学校、各镇(区、街道)中心初中同样要保障教师培训经费投入,确保年度公用经费总额中用于教师培训部分不得低于5%,或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1.5%。要保证经费投入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情况列入财务审计和年终考核指标之一。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篇4

【关键词】中职;汽修;教学;地区产业结构

1、相城区产业结构升级背景

相城区经过十年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亿元,年均增长20.7%;在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9.3:52.3:38.4调整到2010年的2.9:55.1:42。与汽车产业紧密相关的两则消息对汽修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落户渭塘

2009年底,中国汽车零部件(苏州)产业基地在相城区渭塘镇揭牌,总投资达36亿元的机械工业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苏州分中心、苏州海拓科技有限公司、新金运国际有限公司等首批11只汽车零部件项目签约入驻。

在相城经济开发区渭塘产业园建立的中国汽车零部件(苏州)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2000亩,前期开发1000亩,建立电子电器、内饰件、机械类零部件检测研发三大公共服务平台,设立车用自动变速箱和电子、电器、内饰件两个产业区,重点引导汽车电子电器、变速器及内饰件三大产业集聚发展,发展高新关键汽车零部件产品,不断调整汽车零部件行业资源布局,推进行业整合进程。形成生产能力后,基地内产值能超100亿元,将成为长三角地区集汽车零部件检测、设计、研发、制造于一体的部级产业基地。

1.2最大二手车交易市场紧邻苏城机动车检测中心开业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成长迅猛,汽车销量逐年屡创新高,新车销售增长速度举世瞩目:2007年700万台,2008年880万台,2009年1380万台,到2010年1800万台的销量,名副其实地占据了“世界第一”汽车消费市场的位置。与此同时,二手车交易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市苏城旧机动车交易市场2011年3月8日正式落户相城区中心城区。据了解,该市场一期占地面积45亩,能够容纳1500多辆车。由于紧邻检测中心,可以做到不出市场门,半小时内完成所有交易手续,非常方便快捷。

以上两则新闻引申出的汽车相关的新兴产业将在今后的十几年内解决成千上万人的就业问题,但是如果培养不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对应人才,则会加深区域内就业矛盾,对学校意味着生存困难,对企业意味着无人可用,对社会意味着动荡因素。所以,针对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开发对应课程具有了关乎学校、企业生存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

2、中职学校汽修专业教学现状

当前,中职学校培养的汽修初级人才存在以下的先天不足:

2.1学生基础薄弱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学生,而且对学生的初中入学成绩没有实质性要求,所以出现只要能初中毕业的学生都能上职校,这些学生在初中没有养成必要的学习习惯,而且基础薄弱,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都不高。

2.2教师教学理论化倾向严重

担任汽修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是高等技术师范毕业的本科生,他们毕业后也主要从事汽修理论的教学工作,很少涉足汽修实训操作,即便是汽修的实训教师,由于平时不直接从事汽修生产实践,各方面技能也会逐渐退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浮于表面。

2.3实训教学多以“换件”等初级操作为主,缺少课后反思

原本汽修实训教学是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的核心,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项目,而且由于实训操作更符合文化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所以大多数学生是非常乐于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实训教学走了样,存在大量地重复式的“换件”训练,加上学生缺少“换件”后的反思和总结,使得经过整个实训教学后,学生大多学会和熟练掌握的是拧螺丝的技巧。

3、大力开展汽修选修课开发是解决现状与需求矛盾的有效尝试,也顺应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方向

3.1选修课程实质就是兴趣课程,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既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又保证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探索更多的途径。

中职学校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有规范的指导文件,江苏省职业学校课程实施规范中针对选修课程就明确指出:“中等专业学校应开足开齐选修课,选修课课时比例要占总课时的10%以上。”我们汽修专业在规范落实选修课实施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我区的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开设了《二手车鉴定与评估实用技术》选修课,以后还可以逐步开设《汽车驾驶》、《汽车零部件销售》、《汽车营销沟通技巧》等类似的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的专业选修课。这些选修课程的开设不仅仅保证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且对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汽修人才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大力发掘汽修专业教师的潜力,促进教师更好更快成长

学校应建立选修课程的常规申报、审批和开课规范和程序,对优质的选修课程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能够调动教师利用自己的专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选修课。如果实施这样的管理政策,势必极大激发教师的教科研热情,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并且鞭策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新陈旧的知识体系,向学生奉献最适应市场需求的精品课程。

3.3多方弥补,融会贯通,选修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主干课学习效果

在汽修专业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在学习专业之前,很少有学生对汽车有感性了解,甚至从来没有碰过汽车的大有人在。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学习是囫囵吞枣,不成体系,很多时候只知道如何做,而不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在诸多汽修选修课程中,很多选修课内容是给汽车盲们扫盲的,比如《二手车鉴定评估实用技术》课程中对汽车身份识别代码的认识、汽车轮胎的认识、汽车玻璃的鉴别等专业知识以及车况鉴定技巧和事故车鉴定技巧等都能促进学生对汽车维修知识的回忆和再认,从而无形之中促进汽修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一定要创出特色,创出品牌,始终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自身地区经济发展趋势,服务地方经济对中等专业人才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怀连.以项目课程为载体的《二手车贸易》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2期91页

[2]戚萌.汽车行业服务与营销人才需求分析,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信息,2009年第7期160页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我汇报的题目是《携手能力提升工程2.0,助推学校信息化发展》,请项目组领导及各位同仁多多指导。

首先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下初镇中心学校共有14个教学班,330名学生,现已配备办公电脑100台,达到办公全覆盖,并全部接入互联网,所有教室、功能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和多媒体电脑等设备,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创造了基础条件。目前,学校的软硬件设备配置基本到位,智慧校园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都已完成建设。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全校师生的教学、教研、学习等方面的服务和管理,在家校沟通方面也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

我校共有中小学教师94人,这其中40岁以下的教师仅有3人,总体年龄偏大,求知欲不强。大多数教师都可以简单操作计算机,制作WORD文档、EXCEL表格和简单的课件制作都没有问题,但也只限于简单制作,再深一点的比如需要进行音视频编辑之类的事情就不行了。而且随着近些年教育技术和装备的不断革新,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一些教师墨守成规,不愿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技术新平台的接受度不高,使用能力不强,这个时候到来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了。

我校自从开展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 0以来,扎实研修,积极配合,不断探究,深度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市教研中心领导的好评,今天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科学谋划在前,确保顺利开展

自从《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 0实施意见》以及乳山市能力提升工程2. 0相关文件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全校领导班子会议和全体教职工会议,分析时展趋势,树立时间紧、任务重的紧迫意识,加强教职工提升信息化水平重视程度;成立了以衣月光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管理团队,积极参加管理员培训会议、能力提升工程2. 0启动会、推进会,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素养与工作落实能力;鼓励教师抓时代脉搏勇于学,顺发展潮流敢于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破解教学难点问题,使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基于工作推进要求,我们首先要制定本校的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方案和发展规划以及对教师的考核办法,这需要对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进行评估。

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依据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多媒体覆盖程序与操作水平,可以确定我校为多媒体教学环境。另外根据我校教师的思想意识状态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掌握情况,为了保证能力提升工程2.0的顺利开展,制度保障要先行,在制定各种制度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做到:

(1)发展规划下接地气。结合我校推出的“金拇指”特色教育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看清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切合教师最迫切需要的信息化教学技术作为线下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改变落后观念,使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还会继续全面推进校园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网上备课、网上教研、数据分析、学情诊断等目的。另外我们还特别关注个性化教育理念,引导学校全体教师和管理层人员思考并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学生数据、学习数据、教师数据、教学数据等信息,为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提供支撑,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推进方案切实可行。在制定整校推进方案时,我们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和教师的技术水平,通过管理团队的多次集体研讨,确定了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明确信息技术学习重点,明确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短板和努力重点;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优化课堂教学和转变学习方式,引领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我们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组织动员,通过宣传动员,组织摸底,成立下初镇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组织机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并确定采用分组培训的方式,将全体教师按学科相近的原则进行分组;第二阶段为实施培训,主要是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各种各样的线上线下培训、组内研讨、听评课活动等;第三阶段为测评验收,主要是完成参训教师的校内考核和评价,完成校级培训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市级应用考核评价,力争全体教师顺利达标。

(3)考核方案切实可用。管理团队共同研讨制定了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方案,通过评价和激励的双向措施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数据分析技术;以赛促学:通过教师教学设计比赛,促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学习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资源共享化:基于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将本校教师优秀的教学设计进行资源共享,提高全校教师的数据分析水平。总之,各种方案的可操作性使能力提升工程2. 0项目得以在本校顺利开展。

二、团结一致选点,齐心攻坚克难

为了将能力提升工程2. 0切实做好,经专题会议研究决定,我校成立了下初镇中心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工程领导小组,其中衣月光校长为组长,负责能力提升工程整体工作的安排部署,业务校长为副组长,负责能力提升工程在学校推进的具体工作部署,业务骨干教师为成员的信息化培训管理团队,以技术骨干教师于蕾为主负责能力提升工程2.0推进的全部技术培训和督导工作。有了领导架构,接下来的就是教师的分组了,我们定下的分组研修的总方针就是分工合作、组长担责、综合考量、合理选点。

先来说一下分工合作。今年4月份我校召开了全校能力提升工程2.0启动大会,解读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 0校本研修实施及考核方案,并以教研组为核心,根据学科相近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下面我以初中部为例,我们将初中部教师分为5个大的研修组,一线教师按学科相近和技术骨干合理分配的原则分为四个大组,分别是语数英组、物化地组、政史生组和音体美组,全部后勤教师单独分为一组,每组设两名组长,一名为技术组长,一名为督导组长。

组长担责就是说每个研修组的组长都由信息化能力强的教师担当,技术组长负责全组成员线上学习的指导和跟踪工作,指导学习困难的教师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指导并完成作业的上交;督导组长由工作细心者担当,负责研修过程材料采集工作,搜集组内成员研修计划,研修简报、活动图片,作业的发言稿、课件、案例、反思等等成果。每日利用工作空闲时间,确定为组内研修时段,沟通交流能力点应用的同时,完成作业的录制、上传等,两位组长的配合,将此项工作完整、完美的呈现出来,效果明显。

接下来是综合考量、合理选点,我们根据教师的能力水平、教学环境等实际条件,根据教体局下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的规定,从6个基础能力点中选取了4个能力点,分别是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在6个基础能力点之外选取了两个能力点,分别是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这些能力点的选择主要针对的是我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力的短板以及急需的技术,我们希望通过学习与培训,可以使教师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混合方式研磨,校本应用整合

我们的研修方式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方式,线上课程学习,线下讨论实践,培训与校本研修活动深度融合,通过校级信息技术能力测评、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骨干教师认定等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进行过程监督和质量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校量化考核和评先选优工作。

1、线上研修,线下培训

每位教师共需要完成50学时的研修学习,教师按照个人选择的能力点,完成线上25学时的课程学习。线下活动的25学时平台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所以我们经过讨论,规定了教师按时参加线下课程部培训与实践,完成并上传三个“能力点”成果15学时;研课磨课5学时;教学展示与分享5学时。线下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市教研中心举办的市级培训内容,再结合教师完成三个能力点任务的需要来确定的,通过讲练结合、组内研讨等方式来帮助教师消化培训技术。由于时间紧张,截至暑假前我们一共组织了四次培训,教师们参与积极性非常的高,培训效果也非常显著,到暑假前所有教师全部完成了研修任务的制作与上传工作。

2、校本实践,丰富多彩

有了知识和技术,自然要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去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我们多次开展研修组内的教学与技术相融合的教研活动和讲课磨课活动,要求每个研修组每月开展一次能力提升工程2.0专题教研活动,并在研修组内选定两名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展示活动,其他成员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为了丰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我们还尝试了最近很火的名师网络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联系市直学校的优秀教师参与我校的教科研活动,为我们的学生进行网络直播授课,而我们学校的任课教师则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答疑、查漏补缺、巩固练习等工作,这种新颖的上课模式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虽然受平台条件所限,还不能达到真正的“双师教学”授课条件,但就现有的尝试来看,这种先进的授课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效果非常理想。

3、扩充资源,方便共享

为了深度融合校本研修活动,我们借助威海市智慧云平台建立一系列的信息技术校本实践成果展示任务,寻找一般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专业技能与微能力的切合点,建立学校教学资源数据库,借助智慧教育云平台的资源展评和网盘等工具,分学科、分学段将教师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类和展示,便于教师备课使用和了解学生,在畅通的网络环境下,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安全、高效、便捷地接入互联网,使用校内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从而使信息化教学的推进有了最基础的保障。同时鼓励教师建立个人资源库,方便进行网络资源共享。

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全面提升教师对研修和培训内容的熟练掌握和使用,同时也对把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激励评价、测评助学

所有研修组长都是测评项目学员,以测评活动为契机,提升其业务水平,达到以一带整的目的。以学校研修组、教研组为单位,充分利用研修组、教研组贴近教学实际的优势,立足课堂,发挥教师的能动性,组内总结交流,提炼经验做法,打磨学员成果,通过对比,提取他人经验做法,完善自己的成果,上传至平台。首先采取组与组、人与人互评的模式,简单、直接的评论是对成果的最好的见证,然后对参加研修的每一位教师,管理员和组长根据上传内容的质量进行评分,数据及时进行公布,科学的数据反馈,既是指导又是督促,使工作开展更为顺利。

四、多样性校本教研,信息化成果展现

通过几个月的研修学习,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有了大幅度地提升,不仅提高了研修质量,而且感受到了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魅力与能量,提升了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

1.参加网络研修的所有教师全部按照要求完成了三个能力点的学习与任务上传,校级管理员已经完成点评,等待专家最后赋分。

2.以研修组为单位,组内讨论推荐两位优秀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其他教师参加观课评课活动,并提交听评课记录。

3.以研修组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能力提升工程2.0专题教研活动,集体讨论研修重点和难点,并提交教研活动记录。

4.智慧云平台开展的系列活动,极大地充实了校级资源库和个人资源库的内容。

5. 教师每人撰写了一份研修计划,每个研修组上交了一份组内研修计划,学校制定有校级研修方案。

6. 研修平台简报14份,导学和研修组完成研修总结10份。

自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在我校顺利开展至今,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热情高涨,教育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攀升,2021年用教研中心初中部领导在全市分析会上的评价是“下初初中四个年级成绩优异,全线飘红,六九年级都进入前三”。初中部和小学部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部进入全市乡镇前四名。仅上学年,我校教师就获得了威海市优质课8节,乳山市优质课31节,乳山市公开课7节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能力提升工程2.0的全面推广,今后我校将继续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上层楼!

谢谢各位领导!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乳山市下初镇中心学校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篇6

中央出台的“三农”工作政策内容极为丰富,在这些政策中如何突出重点,突出当前实用政策,把握当前农村工作形势,成为本书编写的难点。在出版社把这一选题的编写任务交给我国权威的农业农村经济研究部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后,他们高度重视,紧急召开编写协调会,抽调精干力量组成编写组,拟定编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其间经过多次修改完善,高效率地完成了编写任务。

《中国农村形势政策教育读本》的编写历时3个多月。2012年5月初,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以宋洪远主任为组长、方华等8名青年科研骨干为成员的读本编写小组。在宋洪远组长的带领下,编写小组成员广泛检索、认真研读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下发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讨论确定了读本的编写大纲。随后,编写小组利用2个月的时间,参阅了大量的农业农村发展与政策研究的文献,查阅了近年来中央各部委涉农工作规划,完成了形势政策读本初稿的编写。2012年7月中旬初稿完成后,宋洪远认真评阅了文稿并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编写小组成员根据修改意见对文稿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2012年8月初,宋洪远带领读本编写小组到北京郊区专门进行集中修改并定稿。

本书主编宋洪远现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对国有企业改革、宏观经济分析,尤其对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民收入与消费,农户和政府涉农部门行为,农村财政与金融等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参加撰写《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和《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科研成果颇多,是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多次参与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工作,对中央“三农”政策精神有着准确的把握。由他的带领的编写团队保证了本书的质量和内容的权威性。

经过专家们的不懈努力,本书内容基本达到了最初的编写要求。具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1)简明性。中央出台的“三农”政策,涵盖面广,指导性原则性规定多,如何凝练这些政策并采取科学方法分类,是编写时遇到的一大难题,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本书把政策归为13大类,161个问题,解读问题通俗易懂,文字精炼,全书字书适当。(2)实用性。本书精选的问题都是针对当前农村实际的“三农”热点问题,也是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和政策,能给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也能帮助农村干部更好地做好农村工作。(3)综合性。本书在第一部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中,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总结了新时期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总结了新时期我国“三农”政策的新调整,能使读者对“三农”宏观政策形势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不可否认,因为字数的限制,编写时间的紧迫,本书收集的政策和提出的问题肯定有遗漏或不够全面,对问题的划分也做不到十分准确,但这都不妨碍对本书内容的理解和使用。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篇7

根据“国培计划”项目的要求和精神,结合以往的培训经验,我校创建了“一封信、一张纸、一个课题”的“三个一”研修模式,将研修前精心准备、研修中积极参与、研修后的研究与追踪三个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研修培训工作的实效。

研修开始前,我们首先开展了致学员“一封信”的工作。让学员充分了解“国培计划”研修项目的目的、任务以及主要内容安排等,使学员提前进入研修状态;要求学员们针对研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培训需求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好优秀教学设计、成果作品展示以及说课稿等研修相关准备工作。通过学员们的反馈,项目培训专家组成员有效了解学员需求,及时调整研修方案和内容,增强研修针对性和实效性。

研修过程中,要求学员随时准备“一张纸”。督促学员随时记下研修过程中的收获与启示、心得与体会以及问题和难点等,以便于对学员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促使学员每时每刻都积极参与到研修过程中来,提高学员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研修结束后,通过选择“一个课题”研究的方式,促进学员研修效果的巩固和强化。我校培训专家团队为学员策划设计了“部级培训有效性持续跟踪研究系列项目”。研修结束时,学员根据研修兴趣点,结合自身工作和研究实际选择相关的研究课题,填写课题申报书。专家对于学员的课题研究进行跟踪指导,帮助其完成课题研究,形成有关研究成果,并积极为学员创造成果展示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学员主动将研修所学到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自身的工作实践和研究中去。

“三个一”的研修模式,使研修过程真正实现了一体化,极大地拓展了研修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了学员们参加研修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了研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有效促进了各地区学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整合,切实保证了“国培计划(2010)”研修工作的质量,实现了“国培计划”示范性培训项目的任务与目标,是对研修模式的一种创新。

二、优化研修方案

研修效果如何,关键因素之一在于研修方案是否合理,研修内容是否切合学员的实际需求。我校项目专家深入研究,不断优化研修方案,以此保证研修质量和效果。

首先,初步形成研修方案。在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过程中,我校各项目专家团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形成了丰富的培训资源。我们在此基础上,积极总结培训经验,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和研修项目的要求,通过调研和访谈了解培训需求,并结合教育部评审专家组意见,形成了初步研修方案。

其次,在进一步了解学员的意见和需求的基础上,深化和完善研修方案。班主任按照研修学员名单,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逐一联系研修学员,征求对学员研修的希望与建议,培训专家认真汇总,按照学员需求完善研修方案。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篇8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虽然时下人们对此认识因个人理解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出发点上却是一样的。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采用类似于史学研究或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探索历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二、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

1.确立课题

课题确立的好坏可以影响学生研究的质量,课题太陈旧,学生没兴趣;课题太深奥,学生难以应付,也失去研究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课题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当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实际情况。(2)课题要立足于课本。所以课题要结合课本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3)课题的难度要适宜。(4)课题最好有实用性。

2.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步骤,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真正体现。第一手资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派发问卷、采访、实地考察、观察、上网等方法取得第二手资料,然后进行整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给予指导。

3.制订计划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演绎、归纳、统计等方式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洞悉地理事象,达到研究的目的。

4.实施过程

根据制订的计划,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

5.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步骤,学生或深或浅能总结出研究的结论,即成果。教师应给予参考意见,让学生的结论更具完整性和深入性。

6.展示成果与交流

学生经过活动后,把课题写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在班级里展示,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在讨论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今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附: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案例]

1.确立课题

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单独提出,也可以教师与学生合作提出。例如在初三化学上册138页第5题:要使校园内用钢架制作的自行车防雨棚有比较长的使用寿命,需要采取防护措施。请你设计几种方案并向有经验的人征求意见,比较这些方案的优缺点,确定一个比较好的方案。由于我校自行车车棚年代较长,很多地方已破烂不堪,一到下雨天,车棚到处漏雨。因此,我校车棚一方面影响学校的环境美观,另一方面,还对师生的自行车带来损害。为此,学校决定利用寒假对车棚进行重新改造。于是,我和学生了解这一情况后把这题改为:如何修建一个寿命较长的自行车车棚。这一课题一提出,立即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思想。

2.搜集资料

由于初中学生生活经验少,课题提出后,学生往往无法正确把握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为此,我先请学生调查我们学校的车棚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种破烂样子?学生在观察调查后得出:(1)车棚盖损坏较严重,原因是所用材料老化。(2)所用的钢架都已锈蚀。通过调查,同学们认识到要修建一个寿命较长的自行车车棚,需要考虑车棚盖的材料质量好坏、车棚钢架需要考虑防锈蚀等。于是同学们展开了争论。最后,决定各自设计用不同的材料修建车棚,看谁设计的车棚价格既低廉又寿命长。

3.制订计划

在确定课题和明确研究目标后,全班共同讨论出以下几个具体的研究方案:(1)分组安排:同学们决定全班分成四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调查活动。第一组参观调查湖熟高中的车棚;第二组参观调查初中的车棚;第三组参观调查小学的车棚;第四组调查车棚所用材料的价格。(2)活动要求:第一、二、三组需要调查清楚三所学校自行车车棚的总面积;自行车车棚修建所用材料;能排放多少辆自行车;访问该校总务主任了解建该自行车车棚的总造价;调查该校自行车车棚防护生锈的方法。第四组需要调查市场上普通钢管、镀锌钢管、不锈钢管、石面瓦、水泥、黄砂等车棚建筑材料价格;每天雇佣一名工人的价格;到油漆商店了解防锈漆的价格;根据调查情况写一份市场分析报告,作为其他小组设计车棚的依据。(3)活动时间:星期五下午第三、四节课。(4)活动注意事项:各组学生要听从组长的安排并注意交通安全;在参观中要爱护所在学校的环境,对人要有礼貌;在所在学校领导介绍时,要认真做好记录并遵守纪律。(5)活动总结:下周五下午第三、四节。

4.实施过程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往往容易产生兴趣和热情,但真正参加,往往不能长久。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组织学生都参加到实验中去,学会调查、学会研究。学生每一次重要的研讨活动和调查,教师都一起参加,并给予指导。教师多鼓励学生对每一个活动环节和遇到的问题积极开展讨论,同学与同学之间要加强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去完成调查任务。

5.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获得修建自行车车棚所需要的数据后,进行各自的讨论和设计。为了更正确和专业化,我又请来一位搞建筑的师傅,为学生初步介绍怎样设计建筑平面图?怎样根据市场材料价格设计总预算?学生对设计有了初步认识,在设计中,更加认真,兴趣更加高涨。

6.成果展示与交流

学生在化学课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交流在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在设计中,我看到有的学生为了使车棚美观又使车棚的寿命较长,全部采用了不锈钢管;有的学生为了车棚美观又使车棚的寿命较长且价格低廉,采用了普通钢管和角钢,但说明为了防锈先涂防锈漆再涂银粉漆,并要2~3年重新涂漆。在学生设计展示中,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用不锈钢管成本高且坚固度没有钢管好,尽管铁制的钢管易生锈,但根据铁生锈的原理,只要日常注意用油漆进行防护,同样能延长车棚的寿命。在设计中,许多学生体现了人文关爱,有的在车棚设计中加了一些小铁钩,便于在雨天,同学们挂伞和雨披;有的设计中加了日光灯,于在雾天或来得早的学生排放自行车;有的设计中加铁门,是为了防小偷等等。从学生的设计上看,尽管是稚嫩的,有的地方甚至是可笑的,是不正确的,但从研究的过程看,学生们的收获远远大于研究的成果,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将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上一篇:初中化学研修总结范文 下一篇:教师研修班总结范文